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专业课-2022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目录—学盛通魔法书

考研专业课-2022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目录—学盛通

2021年的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2022的研考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准备报考的要开始做功课了,要找找目标院校及专业,了解录取人数及专业课参考教材,最后要找找该专业的历年资料等等。按照往年的数据来说,教育学也是一个很热门的报考科目,我们可以先通过题库目录了解一下考试的大概内容。考研统考及专业课海量教材题库—学盛通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第1章 教育学概述第2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5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6章 教育制度第7章 课 程第8章 教 学第9章 德 育第10章 教师与学生第二部分 中外教育史第1章 中国古代教育第2章 中国近代教育第3章 中国现代教育第4章 外国古代教育第5章 外国近代教育第6章 外国现代教育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第1章 绪 论第2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第4章 学习动机第5章 知识的建构第6章 技能的形成第7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第8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第9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第四部分 教育研究方法第1章 教育研究概述第2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第3章 教育文献检索第4章 教育观察研究第5章 教育调查研究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第7章 教育行动研究第8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9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村桥

用心教育学考研|21教育学考研真题精炼Day32

11月17日真题打卡每天5分钟,真题天天练~01· 今日真题 · 单选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教育面临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挑战,存在三种普遍流行的现象,即 ( )A.“教育先行”“终身教育”“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B.“教育先行”“终身教育”“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C.“终身教育”“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 “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D.“教育先行”“为未知社会培养新人” “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教育学原理”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理解二战后各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需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教育经典著作,书中指出了“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发展”“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三种普遍流行的现象。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02 简答题 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答案要点】(1)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而且在战后,成为抗战时期教育的指导性原则。(2)组织高校迁移。将一批重点大学迁往西南、西北地区,坚持办学,为中国教育保存了精英力量。(3)建立国立学校。新设立国立中学,部分私立大学转国立,保障骨干学校正常办学,满足流徙青年的求学愿望。(4)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维持战区各级教育,联络爱国人士和教师抵制奴化教育,招致失学青年就学就业,实施战区教育。

鲿鲨

2021考研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综合333真题

2021年辽宁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综合333真题一.名词解释1.课程方案2.稷下学宫3.巴尔福法案4.中世纪教育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6.科学教育思潮二.简答题1.韩愈教师观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3.教育经济功能4.蔡元培五育并举三.分析1.结合实际说说德育原则。2.学生学习的特点,并说说考取研究生之后怎么准备学习。3.杜威的一段材料,说明反映的思想和启示。4.课程内容设计应符合哪三对逻辑。请继续加油~

九朵云

用心教育学考研:真题精练测试第二期

10月17日真题打卡坚持打卡,你就会看到进步!本周一测题目来啦记得坚持打卡哦~●每周一测● 单选01.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涉及“教育学原理”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运用。选项A是教学组织形式对教育的促进作用;选项C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选项D是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选项B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02.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B.外在教育目的论C.教育准备生活说D.教育适应生活说【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关于教育目的地主要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涉及”教育学原理”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区分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运用。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并根据人们对“完满生活”的描述确定了五种课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03.西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西周时期家庭教育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西周时期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在家庭中,儿童从小就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性材的教育,如取食物用右手,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如尊敬长辈的礼节,以及确立初级的数、方位和时间观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04.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A.新民德B.移民风C.增民财D.强民体【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家严复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人物。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说的影响,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那个国家的民力强弱、民智高下和民德的好坏。为此,他提出三育救国:“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即以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因本题的答案为A。05.陶行知设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解决普及教育的师资问题B.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C.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D.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教育践。1932年,陶行知开始普及教育运动,从事工学团的实验。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陶行知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些识字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故得名“小先生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简答题 06.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思考时间……【答案要点】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环境的相似性等;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够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别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月季

考研真题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快来查收文都比邻为大家整理的备考资料,20年考研初试结束之后文都比邻对20年教育学考研真题进行整理和解读。本文为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拗口艾云尼真题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院系解读华南师范大学简称“华师”,坐落于南方名城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中国首批“211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中国100所首批联入CERNET和INTERNET网的高等院校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挂牌于2018年,其不同于现有的学院,是教学科研——管理型单位,统筹资源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各层次师范类人才,并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校长、教育干部开展职后培训。同时,该学部还承担全国师范专业认证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的研发与运维。二、参考书目三、真题分析(一)题型变化【文都比邻解读】华南师大333教育硕士真题的题型都很固定,由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三大题型构成。并且,同一题型在不同年份的分值分布也完全相同,可以说这也是最常规的333教育硕士的试题结构,即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80分。(二)科目分值按题型分布明细表(2020)【文都比邻解读】华南师大333教育硕士综合试题中,每个科目对应的分值都很固定。其中教育学原理的分值比重最大,占据60分,这也说明它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而其他三个科目分别占据30分。题型的固定,各科目分值的固定,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三)命题规律1.题量相对较少,答题时间宽裕;题型稳定,主要为主观题,作答起来相对容易。2.名词解释题中,通过分析2020年真题可知,中外教育史仍然是不考查名词解释,但不排除以后会考。所以考生还是要对各个重点名词进行理解并记忆。3.简答题中,题目的考查形式都很简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例如,“五育之间的关系”“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知识,作答起来较容易。4.论述题中,题目难度在整个试卷中最大,需要在掌握宏观知识的基础上,对细节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比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既需要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又需要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准确记忆。5.2020年真题的原题复现率高。例如2018年简答题第4题,考查了“简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2020年真题论述题第3题,又考查了“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和意义”;2017年论述题第3题“试述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与2020年简答题第1题“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有所重叠。(四)复试建议1.尽早核对答案,进行估分。2.尽早规划复习时间,准备复试,赢在起跑线上。3.切记按照复试指定书目进行复习。四、真题早知道2020年真题(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2.科教兴国4.班级授课制5.有意义学习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2.朱子读书法的内容和意义。以上为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对院校历年考研资料和报考当年招生动态有敏锐性,文都比邻官网已陆续开始更新2021年教育学考研院校信息,大家要及时关注哦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院校选择。

航行者

考研真题 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对于真题考试题型不固定的院校应该如何复习?文都比邻带来20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每年考研初试结束之后我们会对历年真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了提供给考生们提供更多备考资料。一、院系解读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学校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属国家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殊教育专业属湖北省荆楚卓越计划改革项目。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目三、考研真题分析(一)题型变化【文都比邻解读】华中师大333真题的题型不固定,时而会增加选择题,时而又全是主观题。例如,2012年只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种形式考查,但2013年、2014年增加了选择题题型,2015年、2016年继续回归传统题型即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之后2017年又增加了选择题,而2018年又继续回归传统题型即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2019年又添加了选择题,2020年呈现的仍是传统的三大题型(即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二)科目分值按题型分布明细表(2020)【文都比邻解读】通过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真题,可知: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专硕综合试题中,每个科目对应的分值较为固定。其中,教育学原理的分值比重最大且波动幅度最小,约为60分;教育心理学和中国教育史的比重稍大于外国教育史,但同时外国教育史的分值比重也在上升。(三)命题规律1.题量相对较少,答题时间很宽裕,且简答题题量相对固定。2.名词解释题中,2020年真题与2018、2019年相比,未考查到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其他三门科目均考查了2道题目,且题目较为常规,容易作答。3.简答题中,题目的难度系数中等。“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不同归因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归因”等不能直接作答,需要整合所学知识点进行作答,有一定难度。4.论述题中,题目的难度系数在整个试卷中最大。作答此类题目既需要掌握知识的宏观框架,也需要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准确记忆。比如,“论述新文化教育思潮(写任意五个)”,既要对新文化教育思潮的整体内容有所了解,又要能够准确写出每一个教育思潮的相关知识点。(四)复试建议1.尽早核对答案,进行估分。2.尽早规划复习时间,准备复试,赢在起跑线上。3.切记按照复试指定书目进行复习。四、真题早知道2020年真题(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4.社学6.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3.赫尔巴特的课程论4.不同归因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结合教育实际,德育过程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发展过程。4.分析论述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灵猫

用心教育学考研|21教育学考研真题精炼Day58

12月23日真题打卡每天5分钟,真题天天练~01· 今日真题 · 单选 0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此书尚不足以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原因是此书 ( )A.宣扬教育为现世生活作准备B.只谈教育实务,不谈教育理论C.并非教育理论著作,而是教学理论著作D.以自然类比教育,理论论证尚未达到学科成熟的水平【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欧近代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外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理解并评析西方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性作品。在研究方法上,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自然类比教育,属于经验直观性的研究,没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理论上没有达到学科的成熟水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02.“朱子读书法”中有“居敬持志”一条,其中“居敬”的确切含义是 ( )A.对书中的观点要敬畏B.保持读书场所安静、肃穆的气氛C.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D.读书时保持恭敬的姿态和表情【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要去考生能够识记并理解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居敬持志”是“朱子读书法”中的一条,“居敬”,强调读书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持志”,强调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而不松懈。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03.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超轶政治的教育为 ( )A.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B.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C.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D.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过程中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掌握情况,涉及“中外教育史”部分“中国近代教育”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蔡元培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美育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环卫梦

用心教育学考研|必看,20考研试卷启封视频详解!

距离20考研只剩3天了,小伙伴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啊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除了要充分准备考试内容外考场上答题卡涂写及试卷启封都需要提前了解注意事项所以一起来看看吧~试卷拆封与密封准备材料:试卷信封、答题纸、小刀、固体胶棒、密封签考场会有胶水,但还是建议自己带一份固体胶。(现在很多省市考场提供文具,但是不包括小刀和固体胶,要自己准备一份完整的文具)戳视频查看试卷拆封与密封流程02:44步骤1.检查信封仔细核对信封正面的个人信息,包括考生姓名、考生编号以及考试科目等。如发现有不一致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与监考老师反映。2.拆信封拿出小刀,将贴附于信封背面的报考院校密封签从一侧轻轻的划开。在划开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将信封背面划破,也切记不能割伤自己。拆开后,可以看到里面的试卷和密封条。注意:里面的密封条和外面的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密封条是红色字体,里面的是蓝黑色的字体。密封条的纸质特别轻,易吹跑弄丢,所以一定保管好,建议拿出试卷之后把密封条继续放在档案袋里面。3.考试完成后,把答题纸、试题册、机读卡等放回到信封里(注意不要将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到袋子里面)。密封条留在外面,备用。4.里面的舌头拿到外面,将信封舌头贴好。5.把密封条贴上去。友情提示:密封条很薄,固体胶不要涂太多。填涂答题卡准备材料:答题卡、试题、黑色签字笔、2B铅笔。步骤1.发放试卷和答题卡之后,一定要认真核对答题卡张数,印刷质量等。如发现特殊情况,要第一时间向监考老师反映。如确定试卷和答题卡没有问题,在指定位置填写考生姓名、考生编号、报考单位等信息。2.部分科目要求在指定位置粘贴试卷条形码(部分科目不需要粘贴条形码,具体以考试要求为准)。粘贴条形码时,首先从试卷的首页将条形码撕下,粘贴在答题卡的右上角。在粘贴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看准了再粘贴下去。3.对于选择题,大家一定要按规则涂满,否则电脑无法识别;对于主观题,大家一定要看清题号,在规定区域作答。4.最后提醒大家,要保持答题卡清洁,不要将答题卡折叠、弄破,不要在答题卡的阴影部分涂画。用心教育团队:以教育学考研辅导和服务为宗旨,第一时间为你推送教育学考研相关政策、招录信息、最新考研动态。全程陪考,用心考研!【用心教育学考研】

比于大泽

教育综合考研包括什么

教育综合考研主要考3科,分别是考研英语、考研政治和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又分为4门,分别是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相关要求据本人了解,教育综合也是全国统一命题,仅有少数高校还在自主命题。考生需要系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个是复试面试时考察重点。相关考察重点教育学原理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及原理的认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主要考察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知识;教育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均有涉及,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如果考生属于考研小白,对于选择院校、考研报名、考研复试等一知半解,不妨看看这份助力千名考生上岸的专栏。让你对考研有更详细了解,使得备考规划更科学、合理。

京韵情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 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 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 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积极乐观。(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2、 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 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1) 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 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 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 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 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 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 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 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 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 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1 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2、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 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语言直观 3、 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 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 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 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 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 教学效率高 2、 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 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 明确教学目的 2、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 组织好教学活动 5、 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 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一)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 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4、 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 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2、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3、 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 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 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1、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 尊重和信赖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 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态 3、 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 高尚的思想品德 2、 坚定的教育信念 3、 家长的心肠 4、 较强的组织能力 5、 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 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 确定集体的目标。 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 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 复杂性 1、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 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 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 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 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客观上: 1、 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 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 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4、 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 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 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 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 高尚的师德 1、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 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 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 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 专门的教育素养 1、 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2、 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 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1、 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 学校管理人性化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3、 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 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从过去的人-人、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