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鄂州寄宿考研;让你有正确的备考方法和温馨的备考环境荷包蛋

鄂州寄宿考研;让你有正确的备考方法和温馨的备考环境

随着近两年考研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考研加剧了考研难度的压力。寄宿考研已经开始,并成为越来越多的备考人的首选。但是,相比之下,新硕寄宿考研拥有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更规范的管理,因此它已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新硕考研的单人桌,桌椅的固定教室是为考生量身定做的,符合人体力学,可大大缓解久坐所致的疲劳和不适感。这种座椅即使坐久了也不会显示腰腿酸痛,更适合久坐的备考生。此外考研自习室的座位位置是固定的。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座位。桌面积很大,可以发多本复习资料。在这张桌子上读书和写作温暖,方便。很多人选择寄宿考研是由于寄宿考研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里你会遇到一大群考研的小同伴,大家一块学习一块交流,互相扬长避短,在平常备考压力大的时候还能够互相交流谈心,排解备考中的慌张和焦虑心情。在新硕寄宿考研,你能够跟考研小同伴一块学习一块吃饭,目的和方向分歧,相处起来更融洽;比学赶超,为了让考生有更好的学习状态,新硕考研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专门的班主任,以多种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上课之前,考生必须按时上课记录自己的出勤情况。选择正确的方向才有可能取得胜利。新硕考研希望考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备考方法和温馨的备考环境。

抱德炀和

鄂州考研租房,良好的学习住宿环境可以保障自己的精神状态

鄂州考研租房,良好的学习住宿环境可以保障自己的精神状态以方便考研同学们为根本,为考研同学提供舒适卫生的住宿环境,并对宿舍纪律强加管理,熄灯查寝,保证同学们有一个好的住宿环境和休息状态,以更好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到考研的备战中去自习室、宿舍、专业课老师辅导,考研小伙伴,一手考研资料……各位考研同学想要的,南京新硕寄宿考研寄宿考研都有。考研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是对人意志力的一种考验,坚持就意味着是一种成功,来到新硕寄宿考研寄宿考研,在考研的路上,大家一起奋勇前行。来到新硕寄宿考研复习,你会发现这里的学习氛围正是考研的你想要的,在家里的诱惑太大,周围人的影响,都会让你对考研的信心备受打击。规律的作息时间,高效的学习效率,正如不忘初心,日复一日,发现自己的力量!在这里学生的住所环境也是像大学的时候一样,6、4人间或是8人间的。学校在学习之余也不忘照顾学生的身体,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会定期组织一些团体活动,促进班级中各位研友的交流,进行心理辅导,缓解考研的压力。从一个二战上岸的学长的角度来讲,选择新硕寄宿考研学校,给你良好的学习环境,住宿环境和备考氛围,最终再让你的考研成功率再加一道保险提高。

可谓苦矣

湖北鄂州高三复学,一名学生核酸检测呈阳性,这下大家可担心坏了

5月8日,湖北鄂州鄂城区通报了一例高三复学学生核酸检测呈阳性。通报称,5月4日晚,市、区指挥部接到1例某学生复学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报告。今天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毕竟是发生在湖北高三开学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个消息神经也比较紧张。觉得这事情很严重,对于此事,考研君给大家分享以下几点看法:①湖北高三5月6日开学复课,高三学生全部都做过核酸检测,所以大家还是可以放心的,高三既然开学那防护措施肯定是做好了的!②检测出现一例阳性无症状感染者,这个也正常,大家也不用夸大其词,造成恐慌。为什么全部做核酸检测,就是担心有这样的情况,只有做核酸检测才能测出来!③而且这位学生自己防护措施也做了,也没有到处跑接触人,造成的影响都及时遏制了!④出现这件事只是说让大家更加警惕一些,要开学只有全部做核酸检测才保险!现在无症状感染者依然时不时会曝出来,大家外出还是要戴口罩!我在武汉,有时出门看到有些人都不戴口罩的!自己还是要把防护措施做好,别人我们也管不了!对于此事,也不必造成太大的恐慌,引起家长们紧张焦虑的情绪。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吉尼塔

抗疫一线两所高校的研究生们

来源:中国研究生杂志,中国研究生(ID:zgyjs2002)武汉封城21天,战“疫”持续,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成了大家每天的重点关注。作为武汉高校的师生们,不管现在身在何处,都在牵挂母校,心系大武汉,而他们的身后,有一群人始终与大家“在一起”,他们的唠叨每日必达,他们的牵挂时时刻刻。华科研究生奋战一线,无悔无惧攻疫情1.“封城了,却封不住爱。用所学报答社会的时候到了,我绝不退缩。”1月23日,是武汉宣布关闭“离汉通道”的第一天,一边是盼望已久为数不多能和家人相聚的春节,一边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筑起的战疫防线,同济医院2017级专业型研究生器官移植科郭志良最终决定取消回家的行程,他想在这种时候忙碌一点,也算自己可以为武汉做点事。主动申请回到一线,和科室的前辈们一同作战,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他默默无闻地肩负起协同值班及管理病人的工作。这是他远离家人的第一个春节,也会是他研究生期间最难忘的一次实习经历。2.“在这个难关处,我愿意和武汉人民、同济医院的老师、师兄师姐、同学们一起战斗!”同济医院甲乳外科博士留学生库什来自毛里求斯,在中国求学9年多的时间里,已与武汉这个第二故乡结下不解之缘,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与前线的医护人员一起用毕生所学一起守护这个“家”!“爱无国界,我是世界的孩子,也是中国的孩子”,虽然他和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但却有着同样鲜红的热血,在疫情肆虐,举国抗疫的时刻,他用行动诠释着对武汉的爱与守望。“我加入甲乳外科这个大家庭已经三年多了,我十分佩服去支援一线的老师们,作为一名热爱中国、热爱武汉的留学生,我请愿参与科室的临床一线工作,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我相信江城武汉一定会好起来的!”这是他度过最难忘的一次春节,在临床一线与一群同样坚守岗位的医生们共同为抢救生命而努力。3.“我看不见你们的脸,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你们温暖的眼睛”。1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朱同学治愈出院了。“主动求医,选择隔离,就是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的最好选择。”在武汉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有些不舒服的迹象,当时已经在回杭州路上的他全程戴着口罩加强防护,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带着行李直奔医院。“他既保护了家人,也保护了更多可能与他接触的人,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在出院时,原本羞涩的他面对镜头和记者,却铿锵有力地说出对这些天照顾自己的医生、护士的话,“我看不见你们的脸,但我永远会记得你们温暖的眼睛。”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的恐惧一点点退散,疫情寒冷,人心很暖。疫情面前,他不孤单!4.“该90后保护世界了,我们义不容辞。”“看到我所帮扶的人得到不同方面的救助后,再辛苦也感觉很值得。”社会学院社工专业研究生胡文静在这场战“疫”中,以一名社工专业志愿者的身份,在线上做大家的陪护者。这个武汉地区线上社工志愿群,包含社工、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三类群体,由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上百号人,在自我居家隔离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武汉同样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专业的帮扶。他们在互联网上与一线医护人员成为了并肩同行的战友。“虽然我们陌不相识,但我们心系一处情牵一处,该90后保护地球了,我们义不容辞,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工志愿者。”武大辅导员同心协力,众人拾柴暖人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2020年。武汉大学的辅导员们,对疫情不知所措的恐慌,他们有;对生命无常的惋惜与遗憾,他们也有,但对学生安全沉甸甸的责任让他们坚定地选择冲在一线。1.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第一临床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周清泉的爱人正奋战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一线,家庭的重担、心里的担忧,还有因学习、工作安排留校的百余名研究生的平安,她一力扛起。不分昼夜,学生信息汇总、疑难问题处理、科学防护知识传播……全心为学生做好各方面保障。研究生辅导员周清泉送给学生的话2. “选择与学生同在”在辅导员的积极推进下,第二临床学院把研究生的安全摆在首位,取消了寒假期间所有研究生的值班、排班,但疫情无情肆虐,武汉市做出“封城”的决定,49名研究生滞留学校,其中大部分研究生响应“准医生”的使命召唤,当起了志愿者,帮助医院清点、搬运防疫物资。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教学党总支副书记孙晓娟、研究生辅导员杨雨飞老师选择与学生同在,每日奔忙在危险系数最高的医院,与学生同吃同工作,带领学生在难得的闲暇时间围坐一圈唱国歌,为大家加油鼓劲。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的安全已经成为了第二选择,学生的安全才是他们最大的期盼。第二临床学院教学党总支书记孙晓娟第二临床学院师生共唱国歌、相互加油鼓第二临床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杨雨飞老师3.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主心骨”“定心丸”“强心剂”“贴心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秦后国、辅导员高裕战疫期间的角色定位。“有困难找辅导员”是他们期待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第一反应。有博士研究生清晨六点给辅导员打电话,自称已高烧三天,急求医疗咨询电话,研究生辅导员高裕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持续跟进动态,确保学生最终平安。一名新疆籍博士研究生返乡后多次转换隔离地点,高裕也是第一时间送去安慰、每天鼓励、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的心态,用真心陪伴学生度过暂时的难关。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高裕4.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测绘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迟宗宝在正月初一接到家住湖北鄂州的学生电话,倾听学生无力地诉说着家长不听劝阻、执意聚会走亲访友的事情……他随即起草并在线发布了《致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究生及家长的一封信》,并提醒全院研究生拿给家长看。同学们反映收到学院的通知后,家长逐渐意识到取消聚会走亲访友的必要性。测绘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迟宗宝送给学生4.“停课不停学”“科研不断线”举国战“疫”,同学们想“珈”却回不了“珈”,如何充分利用好宅家的日子,积蓄科研能量,锻炼科研能力成为各学院党委书记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哲学学院在党委副书记刘义胜的推动下,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制订研究生网上网格化小组读书方案,每个小组安排一名教师进群,指导学生读专业经典书籍,通过线下自学和线上研讨,抓好专业知识学习。“教师宅家不离岗,学生离校不掉线”,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利用不能回“珈”的日子,动力与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琦积极推进学院开展网络教学,协助建立了18门课程学习群。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赵金利十分关心留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每天排查离校学生的情况,经常整理并给同学们发送电子书,加油鼓劲,为学生解忧。鞭策有你,激励也有你。为了避免大家每天重复“客厅-卧室-阳台-厨房-卫生间”一日游,鼓励大家长知识不长肉、长本领不长恐慌,辅导员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新闻传播学院一位硕士研究生在报送信息时了解到室友因发热在医院隔离,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让他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研究生辅导员杨頔知情后耐心陪聊,从病症讨论到论文,从自身的生病经历谈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最终将这位研究生从“心理疑似感染”的状态拉到从第二天开始打卡锻炼。此外,她还每天在朋友圈与同学们分享居家隔离期间为家人做的小事和大餐,引导学生不做居家隔离期间的“低头族”,多与家人亲情交流,互相做好守望支持。同学们戏称她是朋友圈各种泪目疫情信息中的一股清流。研究生辅导员杨頔送给学生的话第二临床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胥欣是一个怀孕8个月的准妈妈,协调学生在临床的值班排班,指导身体不适的学生观察隔离,做好留校学生的安抚,为学生制定疫情期间的学业安排。她说:“辅导员永远和学生在一起是我践行的职业精神。”研究生辅导员胥欣送给学生的话战疫进行时,还有太多的感人故事在上演,中小研不能一一叙述。但我们只需要记住,无论身处何处,万千的研究生学子们都将用青春筑起一道战“疫”防线,辅导员们都将同心守护,我们定会取得这场战“疫“的胜利!

莉莉卡

鄂州3178万元巨奖急寻主人

3178万元大奖还没人领?简直不敢相信,都一个多月了。2月23日晚,湖北彩友在体彩大乐透第19020期喜中558注追加二等奖,其中武汉一网点中得255注、鄂州一网点中出300注,两网点车程仅在半小时左右。2月25日,武汉大奖得主领走了2602万元奖金,而时至今日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鄂州3178万元大奖得主仍未现身。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巨额奖金“待字闺中”?3月26日,楚天都市报和湖北电视台记者联合前往该大奖销售点探访。鄂州体彩最大奖一月多无人领从武汉出发,沿着武鄂高速行车约半小时,就进入了鄂州市华容区葛店。中出这个3178万大奖的体彩店,就在宽阔的葛洪大道上。这家编号为30018的网点,门口依然摆着三幅巨大的喜报,还挂着大红的横幅,充满喜庆。彩票店业主张先生回忆,2月23日开奖日,当天下午5点半左右,这名四五十岁的男性彩友来到店里,前后花了很长时间反复思考,最终选定了当期的大乐透号码,采用追加倍投方式投注。这个大奖太难得了,不知道中奖者为什么还不去领奖,如果彩票丢了或者损坏了,就太可惜了。不过张先生表示,这位彩友当时一共花了1000多元购买彩票,分为好几张,并且看上去还是一位比较专业的老彩友,弄丢中奖彩票的可能性不大。“我记得当天下着大雨,会不会他回家途中意外打湿了彩票,造成字迹模糊无法兑奖?”张先生说,自己开体彩店19年来,虽然几万、几十万的奖项中出不少,但还从未中出过3000多万这么大的奖,“开奖结果一出来,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湖北体彩鄂州分中心工作人员邵良兵介绍,这也是鄂州体彩历史上中出的最大奖项。看到有记者来采访,在此购买彩票的彩友笑眯眯地打听:“奖金领走没?”得知这么久了大奖得主还未现身,大家都表示:“真是替他着急啊,希望他快快领奖!”体彩店成为一家四口的依靠中出这注大奖的彩票店,已经开了19年。店主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是个老彩友,很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武汉购买了彩票,觉得很有意义,既能助力国家的公益事业,也能给自己种下一份希望,于是就申请了一个网点。2000年五一劳动节,这家店正式开在了鄂州葛店的葛洪大道上,这也是湖北省体彩的第一批乡镇销售点。张先生的爱人说,自己下岗在家没有收入,老公工资也不高,是这家体彩店,将一双儿女养育成人。“虽然很累,但觉得日子特别有奔头。”张先生告诉记者,前年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鄂州市公务员,现在工作很稳定。小儿子目前在武汉科技大学念医学专业,正准备考研。“两个孩子很孝顺,遇到节假日,也常常到店里来帮忙。”张先生的爱人说,前年自己需要做一个小手术,老公需要到医院照料,当时正好是放假,儿子主动提出来到彩票店“值班”,给父母分忧。网点亮化后带来销量翻番这几年,张先生明显感觉到,在省体彩中心的运营下,销售管理越来越规范、玩法越来越多,对彩友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他回忆,2000年最初开设销售点时,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简陋,一张桌子、一台电脑,接通电源就在路边开卖了。后来,有了门面进店销售,也渐渐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购彩者。近两年,湖北体彩实施亮化工程,陆续对销售门店进行亮化,较好地改善了购彩环境。在省体彩中心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张先生仅仅自掏3000多元,就对自家门店的“颜值”进行了一次大的提档升级。记者看到,不但店门口的大招牌换成了整体发光的一体化设计,连店内张贴的走势图表都进行了更新,图示更清晰明了。此外,还增设了绿植、饮水机等人性化设施,让彩友感到更加温馨。据了解,自从网点亮化改善购彩环境后,张先生的彩票店年销量实现了翻番。

金属党

2020年南京市局录取名单公布,想进电网,这3个条件值得关注

【我们是七个研究生,致力于高考和考研】关注我们,带你看到国内教育最真实的样子01近两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体制内和国企的热度是直线上涨。公务员报考难度一年比一年难,而医生老师的热度也是丝毫不退。至于国企里的龙头老大——国家电网,入职难度可谓是越来越难了。也就是七八年前吧,武大华科的本科生,毕业后就有很大概率留在武汉市局,但是现在,武大华科的本科生却只能去鄂州,宜昌等地。哪怕你是武大华科的本硕,想进武汉市局也不是一件简单事。然后,今天,我们就以南京市局录取名单作为分析,来聊一聊想进电网的一些前提条件吧。(不讨论上面有人的情况)2020南京市供电公司录取名单02想进省会市局,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历。这年头,不说南京了,在江苏山东河北等地,想进市局,清一色都是要求硕士学历。甚至在江苏,你不是硕士,你连提前批的门槛都够不到。至于其他的省会局,如合肥南昌长沙福州等地,录取的也大多都是985的硕士。当年,我们班上也有好几个电二代,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少是毕业后去考研了的。换句话说,对于电网职工家庭,他们也要让孩子去读个研究生。为什么呢?因为在发达省份,本科生是很难进市局的。大多进的是县局。所以,学历在电网招聘里,是尤其重要。03另外一个标准,那当然是籍贯了。(籍贯和户籍不一样)每个省市的电网,都喜欢找本地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什么招本地人呢?这里面除了一些大家都懂得原因之外,更多的也有出于其他的考虑。因为电网过于稳定而且枯燥的生活,每年也有一些人会离职的。你想想,如果张三是南京人,李四是外地人,两人同时进了南京电网以后,谁的离职概率大呢?从电网招人来看,人家要的是那种稳定听话的,因此,招个本地人,那么他几乎就不可能辞职。另外,从工作角度看,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工作起来也愉快,没有什么隔阂。因此,从领导角度来考虑,招个本地的就显得十分自然了。04其次还有个招生标准,那就是论文和成绩了。针对本科生而言,大学成绩那是很重要的。针对研究生而言的,那就是发表的论文很重要了。因为在我身边,那些能进省会局或者苏南局的,要么是本地人,要么就是发表论文很多的学霸。这个要求也不难理解了,毕竟国企都爱看成绩的。05总的来说,国网在发达地区的省市局,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难进的。因此,要想去国网,那就得提前做好准备。要么提升学历,要么提高成绩或者多发论文。毕竟一份好的工作,那就不可能是天上掉馅饼。关于电网的标准,就先讲到这了,下期我们再去聊一聊电网的待遇。有相关问题,评论区里留言,然后我们会写文章做专门的介绍。我们是七个研究生,致力于高考和考研【关注我们,带你看到国内教育最真实的一面】欢迎点击主页,查看更多大学和专业相关文章。【原创不易,多谢支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则删

草戒指

@鄂州人,就在明天,一大批岗位等你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加大对失业人员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力度,以失业人员、退捕渔民、困难企业职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为重点,同时服务于各类重点求职群体,我市定于2020年10月13日开展2020年金秋招聘月专场招聘活动。活 动 主 题扬帆筑梦 就创未来举 办 单 位主办单位:市人社局 团市委 承办单位:市劳动就业中心 市人才服务中心活 动 时 间2020年10月13日8:30-12:00活 动 地 点鄂州市就业社保中心广场服 务 对 象1.市重点缺工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有用工需求的单位。2.以2020届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退捕渔民、失业人员、下岗(待岗)职工为重点,同时面向各类求职人员。参与招聘会企业往 期 活 动就在明天还在找工作的你速速前来报到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2021考研报名,今日启动!●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开始啦! 您是平安鄂州的代言人!●定了!这140件事要异地能办(附详细清单、办理方法)●节后上班第一天,这就是现在的你!最后的提醒更扎心…【来源:青春鄂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是谓反衍

优秀女孩!她以笔试面试均第一的成绩通过广州市事业单位招聘考核

徐梦娇2010级新闻专业徐梦娇,2010级新闻专业,刘献君校长2011年带过的潜能学生之一,毕业后考取西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以笔试和面试均第一的成绩通过广州市事业单位“优才计划”的招聘考核,目前在广州市道路养护中心工作。发掘潜能树立价值观徐梦娇在大学本科期间一直是班长,还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学生助理班主任以及负责人,有条不紊地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使她整个大学非常充实。而她在文华学院一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校一等奖学金,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连续两年评为“优秀学生记者”。 在谈及作为校长潜能学生的感受时,徐梦娇说:“从成为校长的潜能学生至今已经有8、9年了,但校长的以身示范和谆谆教诲的样子犹在昨天,能成为校长的潜能学生,我非常荣幸。校长对学生非常和蔼,亦师亦友,至今在我手机的备注还是‘校长爷爷’。校长虽然平时工作非常忙,但经常组织我们到他办公室谈心,询问我们学习、生活近况。”校长还带潜能学生到华科校园参观,亲自担任“讲解员”讲述华科的建筑和历史;请华科的博士生给她们分享学习经验;带她们去国家物理光电研究所“长见识”;去鄂州做田野调查等等。她说和校长的相处正如与智者交游,犹引“幽兰入室,恒久迷香”。校长对她影响深远,让她明白不管是什么专业,大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让她学会思考和规划,“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总结收获和不足;让她懂得阅读的意义,保持读书的习惯;同时,也让她树立了“尽己所能为社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的价值观。继续深造人生积累谈及考研,徐梦娇说她从大一就树立起了本科要考研的目标,并且一直在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研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去食堂的灯几乎都没开,但那种每天都在进步的充实感让她很享受,原来梦想不是遥不可及。虽然考研距今已经过去了5、6年了,但备考的过程是她人生非常宝贵的经历之一。她还向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提了一些建议:(1)考研初心要坚定。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跟生活中其他的困难一样,都是能被克服的,在思想上达成这个认识后,要非常坚定的去做这个事。(2)全面认清自己,挑选合适的目标院校。不可朝三暮四,眼高手低,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择校。(3)注意各类信息的收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热点考点、题型变化等。(4)踏实勤奋,一步一个脚印。这也是做任何事的前提。读研期间,徐梦娇也没有放弃努力,而是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为徐梦娇的专业是新闻学,所以她有意识训练自己“采写编评”的能力。她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一直在媒体实习,包括在中新社陕西分社、《法制日报》《楚天金报》《孝感日报》等媒体实习,发表了100多篇新闻稿件和多个视频作品。另外,在读研期间她还参与创办了本院研究生读书会、微信公众号,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语言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她还利用空余时间考到了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此外,她还作为编导参与制作了西北政法大学80周年校庆宣传片。她认为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要培养自己对新媒体运用和学习的能力。徐梦娇说:“要一直保持学习的姿态,工作中经常会用到这些技能。其次是思想认识方面。踏实、勤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也受用。”事实上,也正是这些学习上的技能和习惯帮助她可以在工作上得心应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徐梦娇是一个比较有计划和目标的人,非常早就开始准备简历、总结学习经历备用,在毕业前拿到了好几个offer,包括厦门日报社的记者、陕西省电台的记者、高校的宣传工作以及现在的工作。因为她喜欢广东的气候和风土人情,计划就是到广东工作。就报名参加了当年广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广州是广东的省会,人才济济,加之徐梦娇进入广州公路系统的时间并不算长,各方面都要继续学习;同时,校园到社会身份的转变、思维的转变也需要一定时间适应。这样的突然转变,让她感到了些许压力。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徐梦娇说:“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平常心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平常心面对自己的优势和成功。”也正是这些信念让她可以从容的应对考研和求职过程中的困难。由于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和专业素质过硬,徐梦娇在目前的宣传岗位上能较好地发挥所学,曾为劳模拍摄宣传片、主持活动比赛等,在去年主持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工作上认真负责,日常生活中的徐梦娇爱好广泛,她认为用文字和影像来记录生活是一件很美妙的事。由于工作比较忙,她会利用上下班乘坐地铁的琐碎时间来看书。另外,她还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放到自己的公众号上,这样既可以记录生活又可以训练写作能力。同时,她在广州植物园做摄影志愿者已经快2年了。除此之外,她还对各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她经常去各个地方旅游摄影。徐梦娇还非常喜欢运动,她经常去徒步、爬山、打乒乓球,参加马拉松,曾参加过一天穿越云贵高原20公里的活动,那次经历一直让她记忆犹新。当自己心情浮躁时,还会弹弹钢琴,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她喜欢给自己设立一些小目标,让自己有动力去继续工作和生活。不忘文华“个性化教育”在谈到学校的个性化教育时,徐梦娇说:“在文华学院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一段求学经历,也是最充实、开心的一段青葱岁月。当时程炼老师带我们10级新闻,姜平老师是我们的系主任,张涵老师是学部的党总支副书记,整个专业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交往氛围都非常好,同学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有所长,有擅长播音主持的、有大学生创业的、有组建乐队的、有一起创作视频的、还有继续深造考研的等等,大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习发展,学校、老师也给我们最大的帮助支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化的案例。我在文华学院、在我的同学和老师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最后,徐梦娇学姐还给学弟学妹们准备了一句话:“勤奋、踏实,一直保持学习的姿态,梦想其实并不远。”来源:文华学院 文字:王子萌 涂越 图片:徐梦娇 排版:黄丽 责任编辑:黄丽

劳动节

湖北14名正厅干部任前公示!涉武汉荆州鄂州等地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政务正文 来源: 荆州新闻网 时间:2019-12-15 20:00 -纠错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干部任前公示公告(2019年第171号)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现将拟任职干部情况予以公示。龙良文,男,汉族,湖北汉川人,1963年11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0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孝感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孝感市孝南区委副书记,孝感市孝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通山县委书记,通山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赤壁市委书记,赤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咸宁市委副秘书长,咸宁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咸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十堰市委常委,十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十堰市委副书记。现任武汉市政府副市长。拟任武汉市委常委。彭浩,男,汉族,湖北鄂州人,1963年3月生,大专学历,工程硕士学位,1984年3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汉市建筑工程定额管理站副站长,武汉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站长,武汉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主任,武汉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调研员,潜江市委副书记(挂职),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武汉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现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市级)、工委副书记,武汉市汉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拟任武汉市委常委。朱库成,男,汉族,湖北蕲春人,1965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汉市青山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武汉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副调研员,武汉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武汉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武汉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武汉市委组织部副巡视员、办公室主任,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老干部局局长、党组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协助部长负责日常工作)、市老干部局局长、党组书记,武汉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现任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任(兼)。拟提名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段昌林,男,汉族,湖北江陵人,1963年11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荆州市委组织部副县级组织员,松滋市委副书记,松滋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荆州市委编办主任、党组副书记、书记,荆州市委编办主任、党组书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荆州市沙市区委书记,荆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现任荆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拟提名为荆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何文,男,汉族,湖南益阳人,1968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组织部处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鄂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拟提名为鄂州市政协主席候选人。蒋星华,男,汉族,湖北公安人,1968年9月生,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石首市政府副市长,石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荆州市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江陵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代县长、县长,省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荆门市政府副市长,荆门市政府副市长、漳河新区党工委书记,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协助市长负责政府日常工作)。现任咸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拟提名为咸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夏卫东,男,汉族,湖北随州人,1963年2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随州市市长助理、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社保局局长,随州市政府副市长,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随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现任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拟提名为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候选人。冯茂东,男,汉族,湖北随州人,1964年3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随州市曾都区委副书记,广水市委副书记,随州市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随州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随州市政府副市长,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委统战部部长。现任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拟提名为随州市政协主席候选人。王炜,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64年10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1981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武汉市委组织部干部审查处副调研员、经济干部处副处长、经济干部处处长,武汉市委组织部副巡视员、党政干部处处长,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政干部处处长,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绩效管理和干部考评工作办公室主任(正局级)、党政干部处处长,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绩效管理和干部考评工作办公室主任(正局级),武汉市江岸区委书记,武汉市江岸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武汉长江新城管委会主任(副市级),武汉市江岸区委书记。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管俊,男,汉族,湖北孝感人,1965年8月生,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党委副处长,西藏山南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援藏),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省政府接待联络服务处处长,省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省政府接待办公室主任(副厅长级),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接待办公室主任。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机关党组成员。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胡道银,男,汉族,湖北沙洋人,1964年6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荆门市委办公室副县级调研员,荆门市委办公室副主任,荆门市委副秘书长,荆门市委副秘书长、党史办、方志办主任,荆门市东宝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荆门市东宝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荆门市东宝区委书记,荆门市东宝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荆门市委副秘书长,荆门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委员,荆门市委常委,荆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荆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荆门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省商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机关党组成员。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胡俊明,男,汉族,湖北汉川人,1965年12月生,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省政府办公厅金融贸易处副处长、秘书三处副处长、秘书三处调研员、秘书七处处长,省政府金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监事长。现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监事长、纪委书记。拟任省直正厅级单位正职。曾鑫,男,汉族,湖北随州人,1966年8月生,中央党校大学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省政府办公厅信息督查处助理调研员、督查室助理调研员,省政府政务督查室副主任(正处级),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处长,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省政协副秘书长、省政协办公厅党组成员。现任省委副秘书长。拟任省管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红,女,汉族,湖北红安人,1962年4月生,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宜昌三峡电视台总编缉,宜昌三峡电视台总编缉、党委委员,湖北有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湖北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公共频道总监,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经济频道总监,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现任湖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拟任省管文化企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公示时间:2019年12月16日至2019年12月20日。公示期间,广大干部群众可以通过信函、网络、短信、电话举报等方式向省委组织部反映公示对象德、能、勤、绩、廉以及遵守组织人事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倡实名举报,以便调查核实。来信请寄: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邮政编码:430071;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12380”举报网站网址:http://www.hb12380.gov.cn;短信举报号码:15102712380;举报电话:027-12380。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2019年12月15日

伐檀

南大教授①|贺云翱:不少优秀学生不能潜心学术,我很痛心

【编者按】2018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结束,录取通知书或许已到考生手中,或许还在路上。这个暑假,每个高考考生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今天开始,澎湃新闻请讲栏目刊发一组南京大学教授的口述,这组口述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的《我的高考》一书,77级、78级参加高考的南大教授们讲述了自己的高考经历以及他们的大学生活。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综合素质更强了。但无论什么时候,一位青年强烈的求职欲望不会改变,对专业刻苦钻研的劲头不应减弱。今年刊发的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物系教授贺云翱口述。采访时间:2016年9月30日;2016年10月16日采访地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小医生”我家在宝应县农村,我从家乡的初中学校升高中时很幸运,正好那年要求上高中要考试,如果搞推荐而不是考试,我就上不了,因为我家庭成分不好,伯父在中国香港,舅父在中国台湾,“文革”中要排斥有“海外关系”的人。那年考高中,我的成绩很好,考到了宝应县中学——宝应最好的中学,我们生产队属于城郊公社,大多数人是进城郊中学读高中,但由于那年实行考试选拔,县、镇里面的中学就也都可以报名。宝应县中学的老师大都来自很好的大学,如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等等。当时老师们对学生十分关爱,对学习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那时学校也有批判老师的事情发生,但实际上师生关系很好。读高中时,当时都是推荐上大学,大家也就没有参加高考这个想法,只想把学习搞好,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高中时我很幸运地做了班长,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对老师的了解也比较多,当时师生之间总体上是互相信任的。我于1974年高中毕业,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也没有什么毕业联欢,就是同学们互相写一写美好的告别语句。我们班上主要是城市的学生,县城的学生毕业之后自然就会找工作,只有少数农村的学生,毕业之后就回家了。我是农村人,高中毕业后就回了农村——当时叫作“回乡知青”。那时,我对未来也没什么想法,就像其他农民一样,跟着村里年纪大的人去除草、插秧,我那时候还学会了耕地。最苦的活是挑粪,挑一百米路左右就要放下来歇一歇,肩都磨破了,特别苦。我在农村什么苦都吃过,但我觉得别人能干的活我也能干。不过我真正做农民的时间很短,大概也就一年不到。农村对宝应县中学毕业的学生还是很重视的,生产队安排我做农业技术员,我学会了看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用鼻子能识别出几乎所有的农药品种,工作做得也很好。我还做过材料员,就是帮助参军的人、回城知青等人做文字材料,也做过很短时间的小学代课老师。再后来,大队干部又让我去了本地的医务站。那时候农村有赤脚医生,还有赤脚兽医,我就是进入了这样的工作岗位,一边学习一边做,当地的干部认为我做农技员非常认真,做农民也很认真,表现不错,正好有一个去学习的名额,大队领导就让我去了泰州畜牧兽医学校学习,学习时间是将近一年。那个学校的老师好多都是扬州农学院下放的,教学都非常好。那段时间,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畜牧兽医系的各门课程,还有实践课。学完之后,我回到了宝应,从事“赤脚兽医”工作,期间多次获奖励。农民厚爱我这位“土兽医”,那时我年龄小,个子不高,为牲畜治病,白天黑夜地随叫随到,他们亲热地叫我“小医生”。处一份道义,扬一种精神大概到了1977年9月,社会上开始传可能要恢复大学考试。不过我在乡下,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情况。我真正得到消息,已经是10月了。这个消息来自于我的一个高中老师,叫张贞庆,他是我高中时期宝应县中学的高中教研室主任,也是我的班主任。我们宝应县中学当时高中有十个班,我在一班,好像是被认为最好的班,我是班长,当时跟班主任老师感情很深,他待我像儿子一样。我那时候才十几岁,是农村学生,家里又穷,张老师对我特别爱护。他把高考的消息告诉给我的时候,我正在离县城五六十里路的乡下,给牛打防疫针。当时要防传染病,所以组织了很多兽医,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地跑,去打防疫针。他当时通过一个人带口信给我,说大学可以考试了,叫我赶快准备,我就非常快地赶回了县城。到了县城老师家,老师真的可以说像父亲一样,已经在他家厨房里面,给我做了一个板铺,叫我不要回家了,就住在这儿复习。当时离考试的时间非常近了,只有不到一个月,这样我就真的住了下来。当时他家里还有一个他的亲戚,我俩一起复习。复习考试的时候,也没有太多资料,当时是张老师找来一些基本的资料让我看。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的,毕业三年之后教材也有一些变化。当时张老师找来的就是1977年的教材,比较新,我们的复习主要根据教材。我自己认为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要还是靠原来的知识积累,因为只有二三十天可以复习。复习的时候也稀里糊涂,就是翻翻教材,自己练练题目。张老师不让我太辛苦,有时晚上还拉我去看电影。有时候我坚决不去,他说,不行,你今天一定要跟我去。我记得看过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还有国产电影《闪闪的红星》,大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考试前一天晚上他还拉我去看《白毛女》,就是不让我熬夜,不要太紧张。我复习时的心态比较放松,也不算累。我觉得这也是宝应县中学老师们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已经有了充分准备,就没有必要在快考试的这段较短的时间里熬夜、过度紧张。那天我走进考场之前,也是张老师把我送到宝应县中学的考点,告别时他对我说,你不要紧张,你是有把握的。在调整心态和复习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主要还是得益于张老师的帮助。考试还是比较顺利的,我觉得题目都比较熟悉。我们那时候考试和报志愿很有意思,一开始都不敢报好学校,所以我一开始报的都是什么高邮、盐城的师范学校。后来张老师一看,说:不行,要么就南京大学,要么就北京大学,其他的你不要报。我就改报了南京大学。张老师前几年去世了,我回家乡专门参加追悼会,也写了悼念文章,老师对我的知遇之恩真是太重了!复习考试是他告诉我的,最后选择学校也是他给我决定的,后来也顺利考上了。后来是张老师先拿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因为他当时在县城里面,跟招生办的人说好了,一拿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立即给他。那天晚上很晚了,他蹬着自行车从城里骑车到乡下,一到我家,就跟我和父母说“恭喜啊,恭喜啊”。考上之后县城的广播电台专门对我做了一次访谈,采访我作为一个农村青年是怎样热爱学习、又红又专的,还是比较热闹的。因为是在农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糊涂,考试也好,考上也好,都没有什么感觉。当时还没认识到考上大学的重要性,考上了就考上了,也没有怎么样。家里虽然很高兴,但也没有像现在一样请酒、吃饭,更没有什么谢师宴,当然我还是上城里去了趟老师家里,当面感谢他。那个时候师生关系非常简单,老师觉得你这个学生很优秀,他应该帮助你,不会索要一分钱,而且还贴钱帮助你,事后你也觉得应该感谢一下老师,就是这样。师生关系大概就是“君子之交”,处的是一份道义。进校以后,我所知道的从我们宝应县考上来的,还有哲学系的童星老师,我们历史系的陈仲丹老师。当时我们考得都不错,童星老师当时还是江苏省的文科“状元”。当然,我是很荣幸地考进了南京大学。我上大学之后没多长时间,张老师也离开了教育岗位,去做了宝应县司法局局长。地方上人都说他为人正派,是位优秀的局长。读高中时,由于我家庭成分不好,不能入共青团,高中十个班,其他的班长大都是共青团员,但是我不是,所以有时学校开干部会开到最后,说非团员干部退出,我和极少数人退出去,其他人会盯着我们看。那时候才十几岁,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这种情况对我是有打击的,所以后来内心就特别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严和互相尊重。但是张老师跟我说不用担心,他一次次帮我去跑团县委,一直到我快要高中毕业时,就是1974年5月4日,他终于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加入了共青团。中学教育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家里都是农村人,母亲不识字,父亲虽然识一些字,但是对高考、大学全无概念,所以我始终认为应该感谢张老师,还要感谢我的师母刘道庆,在我复习迎考的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做好吃的饭菜,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的深厚恩情!1978年,大一时和老师合影,前排右三开始是蒋赞初、吴白匋、李伯谦、秦浩、张之恒、查瑞珍老师,后排右一为贺云翱。这才是青年,这才是青春到南京大学报到的时候,我是从宝应县坐长途汽车来的南京。我们毕竟是从农村来的,第一次到大城市感到什么都新鲜。那时候家里父母看我一个人来南京本来很不放心,但是后来发现完全不用。我们班主任朱宝琴老师对我们也特别关心!宿舍八个人一间,一边两张床,上下铺,上面四位,下面四位,是比较拥挤的。我们是二月份来的,刚刚过了春节,天气还很冷。饮食相对比较简单,但吃饱没问题。我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后来学校发助学金,我拿的是班上最高的,应该是十八块钱。那时候一半的钱用来吃饭,一半用来买书。当时经济很困难,除了助学金之外,你吃饭时可以有免费的汤,有些菜也很便宜。我最喜欢买咖喱土豆,只要几分钱,非常便宜,所以我大学毕业后很多年都不想再吃土豆,因为吃得太多了。如果你经济条件好,有好的贵一些的菜;经济条件不好,也有很便宜的菜,每个同学都能各取所需,应该都能吃饱。那时候桌子特别大,同学们围着这个大桌子坐,相互之间就能交流、讨论问题。很多人坐在一起,比如对面坐了哲学系的,这边坐了历史系的,就可以边吃边讨论,这样一来,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多。现在的食堂,一桌最多只有四个同学,好像学生更喜欢人少一点,我们那时候喜欢人多一点,喜欢热闹,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交流。当时家里面很困难,印象中整个大学期间我好像都没买过水果,没有热水瓶,穿的棉衣有打补丁的,鞋都是农村里面母亲做的布鞋,没有穿过什么皮鞋,这一类的东西那时候跟我没有缘分。那时学习氛围特别好。晚上熄灯之后,在盥洗室、路灯下面、教学楼的台阶上,都有人就着灯光看书,早晨到处都是读书声。另外在食堂里面,吃饭时我们经常跟中文系、外语系还有其他系科的同学交流,谈学术,关心国家。我现在看当时的日记都可以看到,“要为祖国的四化而奋斗。”“要又红又专。”“要有理想,为国家贡献青春。”这类东西在学校每个人身上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革”刚刚结束,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考上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这是时代对我们的眷顾,我们能不努力吗?我的英语底子很差,原来在中学学的是俄语,到大学才学英语,所以我借书以中文为主,英文书也借。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借得比较多的英文书,像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Man这类,那时候我们借了是想自己翻译的,翻译之后还能去发表。印象中,我在湖北的一个杂志上发了第一篇翻译文章,是谈早期人类考古学问题,具体是关于尼安德特人的。不过主要还是看中文书。那时候没有电脑,都是手工查询,一张一张卡片地找。当时读书大概分两类,一类是近现代学者写的书,东西方的都看,比较杂,读的量也大;还有一类是古籍文献、考古报告等原始资料。那时为了多读书,寒、暑假尽量不回家,就在学校学习,最自由的状态下读书效果最好,我现在还是这样要求学生。图书馆馆藏英文文献是旧的比较多一些,我当时看到的一本Instry Archaeology,《工业考古学》,算是比较新的,像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Man这样的新书,其实是不多的。我当时看的书主要是文科方面的,理工科的书也会去翻翻,比我们文科的更先进、更新一点。早期我基本上没接触过系图书馆,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借。那时候借书上限比较多,开始时可借的书少,后来好像一次可以借十本左右,每一次我们都借尽量足,一次性背回去,这样可以把一个专题的一批书同时借出来,比较方便阅读。比如说,我们会就一个课程论文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或者对某一类文物,或者某一个课程老师布置的任务,集中地借一批书来读,自己要做研究,经常写些读后感。我们进校的时候还没有细分专业,就是历史系,一开始也是上历史学的公共课——世界史、中国史、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代汉语等,这都是要上的。上了半年不到,系里面就给我们开会,意思是要分专业,历史学和考古。我当时选了考古学,我们班里一开始好像有十三个人选了考古学,后来有一个退出去了,好像是肖朗同学,后来他去研究世界史了。1979年5月,在苏州园林与考古实习的同学合影,左三是贺云翱。历史系每年学生总数大概四十人,当时我们考古学是十二个人。这样我们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就学考古学专业课了,课开设得很细。因为专业课开得早,大四也不会为找工作、考研而烦恼,我们的知识也比较系统。当时全校的课可以通选,我还选修过美学、心理学,选过地理系的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城市历史。当时理科的课我们也选,而且都是修学分的,跟他们一起到田野去考察,一起去做理科的课程论文等等。当时就是想建构一个更好的知识结构,打好专业基础。七七级学生进校的时候,都比较自觉地有一种自我期待,然后奔着这种理想不断调整计划和兴趣,不断补充知识,大量阅读,一边读书一边做读书笔记,也会经常自我探讨或者写一些小论文。那时候我们会从一年级开始自己设计未来,写学术规划——我将来究竟要在哪一个专业方面做研究,我究竟要架构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我的学术理想是什么。在那时的日记里还能看到我的学习计划:应该读什么书,补充什么知识,选哪个系的什么课,会有一个自我建构。在后来的知识增长中及对社会的了解中也会做一些计划调整,再补充相关知识,还会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自我批评。现在我们教本科生,我也会问四年级的学生,你们的学习一开始有没有做过学术规划?有没有树立什么学术理想?对未来的发展怎么计划和去实施?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人这么跟我谈过,是不是他们保密,还是没有做过?1981年在河南洛阳实习,于龙门石窟与老师合影,第二排右三为秦浩老师,第二排左一是贺云翱。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近四十岁,最小的还不到二十岁,所以那个时候开玩笑,年纪最小的叫年纪最大的同学“爸爸”。同学们在一起的气氛非常融洽,每个人都很有个性,有的人还自己写诗,像周晓陆老师,我们现在还在历史学院一起工作。晓陆老师有各种各样的爱好,他当时翻译过屈原的诗,非常有见解,才华都展现了出来,他在生活上也给过我帮助,近年来他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还有张敏老师,他记忆力特别好,后来他做了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现在也经常来给我们的学生讲课。系里的老师也经常和我们在一起,组织交流,跟我们座谈。我们从二年级——1979年开始出去实习,一实习就是几个月。第一次考古发掘实习去的是南通海安青墩遗址,后来学古建筑到苏州去实习。蒋赞初先生给我们讲南京历史的时候,我们就在南京地区实习。秦浩老师还带我们到郑州、洛阳、西安实习过,本科期间在湖北荆州、武汉,特别是在鄂州也有大量的田野实习。我们那时候田野实习中喜欢写诗,讴歌这样的考古生活,每到一个地方就写诗去歌颂,赞美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和自然山水。当时都觉得世界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学习是那么地快乐,未来是那么地美丽,心里充满了激情,感觉到一定要学好,一定要为国家做贡献。我现在看当时写的诗,都为那时青年大学生的昂扬风气感动,歌唱祖国,歌唱美好的生活,向往未来,这才是青年,这才是青春。我当时在学生会工作,学生会有学习部、生活部、宣传部等等,我当时是在宣传部。我和我们宣传部部长冒荣——后来做过学校高教研究所所长,我们在一起办黑板报,那个黑板报看的人非常非常多,甚至每次新的黑板报一出来,看的人挤满道路,其他人连走路都很困难,黑板报前围的全是人,因为当时也没有其他的宣传手段。我也是黑板报主要的工作人员,会写稿子、会在部长安排下开展工作,就为大家做些事情。当时的学生会同事还有我的好友周同科,中文系七八级的,他后来成为南大教授、书法家。当时同学们会积极投稿,我们要选择、修改,所以我那时候就比较喜欢做编辑,毕业后就一直喜欢做编辑,办刊物。当然我自己也会写小文章,大概写过几百篇东西,用过几十个化名。那时候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很高,对服务公共事业,对活用知识,这些意识是非常强的。学校也很重视学生工作,当时的校长是匡亚明,书记是章德,他们当时在学校里还组织过一些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进学校学生会就像应聘一样,大家也是各个院系来的。我刚到学生会的时候,上面还有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也很好,比我们成熟,会主动跟我们交流,寒暑假回家还会带一些好吃的来和我们分享,大家也会经常讨论问题,学校有什么任务,我们会合作,分头去做——组织演讲、办黑板报、办文学杂志、给学校报纸或广播站投文章、组织学生的各种联欢活动。学生会有各个部门,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总体来讲那时候大家对做这类事情都很严肃,都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我们那时候办黑板报,经常需要找粉笔字写得特别好的、做事情特别认真的同学来抄写。我们每次邀请,就会有许多人来报名,气氛很好。到了1980年代解放思想的时候,一是学校里有大的报告会,会请一些著名学者来给我们作报告,有时在阶梯教室,有时在学校的小礼堂,听的人特别多,有时候许多人没座位就站着听,教室里站满了就站窗外听。这个我的印象比较深,那时候学校经常会请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的学者,当然也有本校的学者来作报告,他们的思想都很活跃,会谈一些国际国内形势,也会对当时中国的形势作一些剖析,更多的是作科学问题的报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我们都喜欢去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我印象很深的有地理学家陈正祥的报告、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报告、化学家温元凯的报告等。如温元凯先生是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当时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他的报告既讲学术问题,也谈学习和研究方法,真的很生动,让人深受教益。二是系里会组织一些思想学习活动,比如读报纸,谈体会。还有一类就是同学们相互讨论,自己看书,交流读书经验。那时候我们特别喜欢看报纸,经常读《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了之后就交流,还会自己写文章。我那时候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文章,就是写“解放思想”“报效祖国”之类的。那时候我们跟老师联系比较密切,我觉得这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那时候大家常常谈论的,一是国家的思想解放,还有就是要求学生做“新人”。我那时候还会收集资料,带着问题跑到老师家里去请教,我记得自己找过南京工学院的刘叙杰老师,在他家求教城市考古与城市文化问题;到南京师范学院就是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家、我国人文地理学的鼻祖李旭旦先生家,他家就在南园八舍对面的一个院子里,我去求教历史文化地理学问题。那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外登门向老师讨教,是很普遍的事情。现在不要说本科生,连研究生都很少主动跟老师联系,来讨教、交流,都要老师主动找他(她)们了。那时候学校不时会在小礼堂放一些电影,也很便宜,票价就几分钱,一毛钱。我们会到小礼堂去看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或者一些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学校里放的电影,一般内容还比较严肃,多数都是以重大事件为题材或者著名演员演的。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个外国拍的关于二战的电影,场面非常宏大。当时非常流行伤痕文学,我们也特别喜欢看。这样的作品在图书馆能借到,同学之间也会传,比如你买了一本,你看完我看。当时给我很深印象的就是《第二次握手》,那个小说在学生中间特别流行,那是一个关于科学家凄美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人的那种纯洁、坚守的精神。我们刚入学的时候,这个小说已经流行了,据说之前是手抄本,但我们看到的时候已经是正式出版物。另外当时一些伤痕文学的诗文,像北岛,舒婷的诗,也特别流行。我们自己也写类似的作品,那时候学校里有一本文学杂志,就发表了我的散文《姐姐》。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不仅读,很多学生都写作,写诗、写散文、写小说。那时候写作主要还是反思“文革”,因为1977年、1978年进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文革”的,除了少数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可能受“文革”影响不深。他们本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长辈,其实多少都受到“文革”的冲击。到学校之后思想解放了,加上受到社会上伤痕文学的影响,很多同学都是发自于内心地写这些小说、散文、诗歌。我们的黑板报经常发表这一类作品,同学们也很喜欢看。南京大学在我的印象中,整个气氛都非常活跃,那时候匡校长还组织舞会——虽然我没有参加,是听同学说的——当时是很新鲜的。我们的校长都组织舞会,就说明大家思想还是很开放的。那时候除了做课程实习,我们出校门的次数不是太多,偶尔出去看看电影、出去转转。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从学校出去,从南园宿舍那边走到新街口,一路上有不少老字号,现在大多都被拆掉了。还有我们班组织同学去登紫金山,爬到紫金山上面就奖励两个苹果,我们从不同的路线朝上登攀,天没怎么亮就出发了,不管有没有苹果都很开心。岁月峥嵘,幸而与理想同行那时候大学毕业生因为实行分配制,基本上在毕业之前就有单位来预先要人。像我们考古、历史专业的同学,会有一个单子给你,上面是要人的单位——有北京的机构或者某个省的重要机构,这些机构有政府的,有研究机构的,也有新闻出版的,也有学校,我们更多的是挑选博物馆、考古机构,大家基本都是奔着自己的专业理想选择单位,选择空间很大。一开始学校团委希望我能留下来,但我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我更希望做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工作。正好南京博物院来洽谈——当时是双选——他们也点了我的名,希望我到南京博物院工作。那时候考研对我们来说意义不是很大,而且我来自农村,对于出国、考研好像一点没有什么概念,比较懵懂就觉得有一个非常好的专业岗位要我,那我就去。因此,我就到了南京博物院。在我们二年级考古实习的时候,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们带过我们,我们跟他们在一起好几个月,相处得感情很好,老师也了解我们。学习期间我还去博物院向老师们求教过问题。南京博物院当时的考古部主任纪仲庆先生,直接跟我讲“小贺到我这来吧”。我们还没毕业,他就来要我们了,我们也很乐意到他们手下去工作。当时同班有五位同学一起选了南京博物院,因为都想做专业工作,有的选了安徽省博物馆,也有同学出国深造了。那时候大学毕业生不存在就业压力,选择的空间很大,是自由选择制,选择自己满意的单位。2002年我又回到母校做老师,开始创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等,一边教学,一边做自己认为对国家有意义并且还感兴趣的研究工作,这些年我和研究所的同志承担过全国数百个课题,还应邀为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课,自我感觉是尽心尽力,做得也真的开心。一路走来,尽管非常辛苦,但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本科时期我就有这个理想,就是为了学术事业,为了国家,我能够尽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这个理想,我感觉很幸福。毕业证如果说有那么一点遗憾的话,就是我那时候考研,如果不是调档遇到了麻烦,就能被北京大学录取——宿白先生也是一位国内外都很知名的教授——内心认为也许我今天在学术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是我唯一的一点遗憾。学士证我从跟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知道很多同学是有理想的。我觉得在大学里边有没有理想,能不能把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尽管今天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是那时候——我现在翻开当时的日记——就是这样想的,后来也是这样做的。毕业之后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麻烦、困难,比如被人嫉妒、被人打击,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放弃,为理想要一直执着坚守,毕竟你不是只为自己,你有远大的事业追求,这样内心才能经受得住挫折,才有力量愿意一直向前走,才有幸福感。七七、七八级学生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不用像今天这样,承受那么大的就业压力。现在我看到研究生,甚至包括博士生,居然为了工作如此费心,到处去找单位,到处去参加招聘考试,甚至放弃了课程去考试。现在的不少优秀学生不能潜心学术,这让我很痛心也很遗憾。我们那时候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单位很多,可以随便挑,所以那个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把自己的理想跟需要的岗位结合起来。今天的学生,很难找到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我们是占了便宜的,或者说是拥有了比较好的社会资源。有这种社会需求,正好也有选择的机会和条件,两者很容易结合。所以要分开来看,一方面要看到七七、七八级学生的这种优点,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他们处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已经将近十年没有考大学——他们出来的时候,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对他们的渴求,社会给他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是非常丰厚的。当时有个玩笑话,说七七、七八级的学生毕业之后非常吃香,会有好多人来找他们谈对象,条件非常优厚的一些女孩子的父母会找来,“哎呀,我的女儿嫁给你吧”。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本身就受到社会的优待和欢迎,这种期许是社会给我们的,我们要对得起社会,而今天的大学生数量多,竞争激烈。所以我们两方面都要看到,完全说是因为他们有优势,所以他们做出了成就,我觉得这并不实事求是。“时势造英雄”,大概有这层意思吧。关于高考,我有两点感悟。第一是中国的人才选拔,目前也只能通过高考。如果没有高考,我们很难把优秀的学生选拔进高校。因为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如果没有高考这道门槛,也许会把我们搞砸掉,会让优秀的人上不了大学。什么时候我们这个社会不是讲人情而是讲公平竞争,讲法规,不用人情来运转了,大学办得也都很优秀,大家都能够公正地自由择校,也许就不需要高考了,所以我们需要办更多高质量的大学。但是就今天看来,高考还是唯一的方式。第二点,由于高考是让学生进行高校选择、专业选择的唯一机会,所以会带来大家只会为高考而高考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很悲剧的事情。七七级、七八级的学生,在得到消息之前,不知道有高考,我们也没想过会去参加高考,那我们其实就是平时自己看书学习,家里没有书,就到别处去借,星期天会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书看。那个时候就是喜欢看书,没有功利性,也没有目的性,单纯喜欢。今天的初、高中生好像读书就是为了高考,这样一来,由于过分强调功利性,可能给了我们学生一种暗示,认为我进了大学了,好像我就达到目的了。这种心态会损害自我的兴趣,以及不利于自我理想精神的培育。所以我觉得,第一,高考这个形式,目前仍然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机制;第二,高考中间存在的过分功利化的现象,对学生的理想主义、自我兴趣培养、自我独特才华的发挥是一种损害,这一点确实是存在的。这是很遗憾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贺云翱简介贺云翱,江苏扬州人,1956年12月生,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众考古》月刊主编。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等。(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为“时代成就了我们”。本文刊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