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考研失利的同学找到我,说对辅导员的一个建议非常不理解。辅导员知道他考研失利,然后就问了他关于未来的打算,他表示自己不打算现在就业,想要再考一年。辅导员立刻建议让他在校内找一个实验室,跟老师签订一份科研助理的协议,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帮助自己继续留在学校复习备考。他对此非常反感,感觉是辅导员在催促他就业,提高班级的就业率而已,而且他非常担心自己因为进了老师的实验室而无法专心学习。对此我比较赞同辅导员老师的做法,这并非为了提高就业率,对于二战考研的同学来说,进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有诸多便利而无损益。首先,可以解决在校园内通行吃饭等问题。以我所在的高校为例,虽然毕业生无法再申请校内的住宿,但是只要与学校的实验室签订了科研助理的协议,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实验室聘请的工作人员,可以向学校申请临时一卡通,可以解决出入校门,校内食堂用餐,进出自习室,图书馆等一系列问题。可以为自己的复习备考带来许多便利,校内的学习环境比其他地方要好太多。其次,作为科研助理,老师一般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虽然不一定很多,但是解决个人的生活基本没有问题。碰上好的项目组,老师给的补助较多,甚至连自己租房的费用都能解决,不用给家里增添负担,也可以减少一些心理压力。第三,一般情况下,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导师都非常理解,所以也不会安排太多的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适当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定期参加一下组会,汇报一下成果就好,很多事情会有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来完成,考研同学的作用就是辅助,甚至有的实验室老师可能完全不会安排任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并不会因此而影响正常的复习进度,老师完全是为了给你提供便利。第四,这时候进入实验室,实际上也有助于拉近与导师的距离,如果将来考研顺利,就省去了联系导师的麻烦,直接报考现在的实验室导师的研究生,大家相互熟悉,进入角色也就更快。同时实验室有很多师兄师姐,他们有很多关于考研的经验,也是可以学习的。第五,二次考研意味着这一年自己基本处于失学失业的状态,如果只做复习一件事,将来自己的简历上就会留下一年时间的空白,这对将来自己的就业是极为不利的。即便是考上研,研究生毕业时也会面临就业的问题,简历上的空白可能会成为招聘单位关注的重点。而如果有实验室科研助理的经历,甚至有可能为考研复试加分,就业也可能成为一种优势,实践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联系学校的老师,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复习备考,只要老师愿意接受,联系外校的同学也不少见。老师这样建议也并非出自私心,而确实是有益于同学的善举。
科研助理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最近有点“火”。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期,各相关单位响应通知要求,纷纷制订并发布具体方案。科研助理岗位作为毕业生的“另一条出路”,走进了越来越多同学的视野。同时大家也在仔细思量,这一岗位“性价比”到底如何?“科研助理适合我吗?”详解:科研助理招聘方案背后的逻辑随着各地、各单位陆续发出科研助理招聘通知,不少学生对这一岗位也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谁能比招聘者更了解一个岗位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围绕这一岗位的特点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讲解。6月19日,贵州医科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发布关于选聘科研助理的工作方案,截至6月24日报名工作结束,与招聘方案同步发布的《选聘2020届毕业生担任校内科研助理相关要求一览表》被下载了3700余次,《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选聘科研助理表明表》被下载1800余次。“最后报名334人,拟录用117人。”贵州医科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冯飞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希望尽快完成这项工作,是为了让毕业生尽早作下一步打算。相似地,全国各地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也陆续拿出了各自的方案。如2020年度,天津大学拟开发650个科研助理岗位,拟聘用600名应届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划招聘200人;中国农业大学计划招聘115人;中国药科大学计划近期落实30人……那么,这些方案是如何被制订出来的?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科研助理岗位名额和经费来自哪里? 这一岗位对应聘者有什么样的期待?聘用到期之后怎么办?综合几所受访高校的情况来看,招聘方案的制定与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技术部门、人事部门、就业部门、财务部门等通力配合分不开。具体而言,了解各科研项目需求和现状,摸清学生应聘意愿,是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工作。聘用人才定位方面,《通知》指出,科研助理是指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的人员。与《通知》内容对应,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海桥告诉记者,学校对科研助理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他解释,对于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研究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和技能,未来能够成为科研骨干;对于技术经理人,需要同时懂技术和市场,能够服务好成果转化;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在具有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应认真负责。在开发岗位名额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岗位挖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北航搭建了“1+4+N”的岗位设置模式:“1”是学校前沿技术研究院,突出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领衔;“4”是杭州、青岛、宁波、合肥等4个异地研究院,突出校地产学研合作,生活保障齐全的优势;“N”是各学院科研项目团队,统筹设置科研助理岗位。而在考虑科研岗位需求的同时,用人经费也是设置岗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科研项目处处长卜洪震介绍,学校以本次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与聘用为契机,设立科研公共服务助理岗,重点服务青年教师,采用“三个一点”的方式来解决经费来源——“学校一点”,“学院一点”,项目经费有限的青年教师“集资一点”。同时,记者还注意到,此次招聘科研助理,各单位多给出了一年或两年的聘用时间。考虑到年轻人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钟文英说:“学校希望引导应届生做好职业规划,未来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如考研、考博,同时我们也在摸索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一些优秀的科研助理可能会提供长聘的机会。”分析:科研助理是升学“预科班”还是就业“缓冲带”那么,科研助理岗位适合谁?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主任郭立群近期连续做了几轮学生意愿调研,“我们必须把政策给学生讲到位”。在他看来,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一短期促就业的措施具有“缓冲带”性质,做科研助理,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再次选择”的机会,未来学生可以带着科研的工作经历进入下一阶段的就业、创业和升学之中。具体而言,北航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此次招聘科研助理岗位,重点面向两类学生群体:一是出国未能成行和“二战”考研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此类学生学有余力,能够较好地参与学校科研工作;二是湖北籍和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科研助理岗位对这类学生实施就业保障。冯飞则打了一个比方,对于有升学需求的毕业生,科研助理岗位相当于“预科班”。这与一些同学的实际需求也比较契合。贵州医科大学本科生李萍萍便属于这种情况。她考虑,考研“一战”失败,但只差一点点,肯定要“二战”,原本也是准备找一份工作,边工作边复习。而相比于其他工作,科研助理既有校园环境,有助于复习,又可以进行学术训练,为以后读研究生打基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今年硕士毕业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杨可欣认为,目前考虑科研助理岗位的同学,可能多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她原本计划接下来出国读博士,但由于疫情原因迟迟没有取得语言考试成绩,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因此计划留校先担任科研助理。“这不是盲目逃避现实,我选择的岗位和计划读博的方向很契合,能够为将来继续深造打基础。”杨可欣说,在博士生的培养体系中,科研助理一直具有“博士预科”的意味。作为就业保障,谈及这一岗位,李萍萍的本科校友王海燕认为,即便一年以后“二战”失败,也可以再找工作,有了这个“缓冲带”,可以“骑驴找马”。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升学“预科班”和就业“缓冲带”以外,科研助理还有一个属性: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海桥认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卫海桥坦言,一些老师对于岗位能否招聘到合适人选有些顾虑。由于对科研助理的要求较高,此前也有课题组反映过“招聘不到合适科研助理”的问题。因此,学校准备强化科研助理的入职培训工作,并且正在制定更加完善的职业规划路径。不难看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被赋予的意义,除了助力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还有“稳定科研队伍”“促进科研产出”。正如钟文英所说,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科研助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期待,高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能为科研和就业带来“双赢”。(应受访者要求,学生姓名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今年研究生招生 111.4 万人。(惊不惊喜鸭)5月30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公布了这一数字。《报告》透露,今年将"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生111.4 万人"。来源:《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将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如果最终完成111.4万人的招生计划数,那么:一方面,我国年度研究生招生人数将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受高校扩招影响,2000年,我国当年研究生招生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12.85万),此后每年继续保持不同幅度的增长态势,仅有2014年一年是年度扩招人数不足1万人(0.99万),在2009年首次突破50万人大关(51.09万);另一方面,今年研究生招生也将较去年同比增加约19.7万人,增幅达到21.48%——如此增幅在近20余年来亦算最高之一。此外今年研究生招生达111.4万人,录取率高达32.7%。(来源:中国政府网截图)今年研究生招生数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冲击,今年我国不仅将大幅扩招研究生,还将扩招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生,构成“升学扩招吸纳行动”,同时,也将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21考研将成为"史上最难考研年"现在考研已经是一个热门趋势,20考研搭上疫情扩招成功上岸,那21级考研何去何从?史上最难考研年首先今年考研人数肯定还会继续增长。20考研同学选择二战加入21考研大军;应届毕业生因为今年经济形势不好,部分同学选择考研;出国留学受到限制,不少留学生转战考国内研究生;因为疫情相当一部分在职人也会选择考研提升自己。在这个学历年代,考研的竞争压力只会一年比一年大。其次,备考效率远不如往年高在家备考效率受到影响。由于疫情的缘故,除了毕业生外,大部分高校生还宅在家中,一方面各种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受限,另外一方面家中吵闹的环境、繁多的事情更是影响自我学习的状态!每天综艺、网剧、游戏来回切换,一到看书的时候就是各种犯困、四肢无力;作息混乱,吃了睡,睡醒了就开始玩手机,手机玩累了就可开始各种休息,根本提不起学习的状态!这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在家状态!按照去年的正常节奏,现在应该已经要进入考研复习的强化阶段了,但是又有多少同学现在还没有开始正式的复习呢?是你本人吗?最后,情绪是自己的主人焦虑、迷茫、纠结……现在21考研学生可以说是被各种负面情绪支配!知识点是记了又忘、对于择校或者是择专业更是一问三不知、反反复复纠结考研还是就业……这些无处不在的负面情绪导致了考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是常态!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希望21考研的同学明白一个道理,考研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确定考研就不要左右动摇,如果这样那只会什么也做不成!各位考研小伙伴坚定自己的梦想,一直为之而奋斗,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题为《考研3.6:1,考公4000:1,这届大学生的恐怖报录比》的推文。无论推文中的数据是否权威,但供大家参考并引发思考还是可以的。想想当下的考研和考公热,刘老师倒不是想向大家贩卖恐慌,而是想跟大家做个澄清和提醒,咱们聊聊吧。你可选择的路在就业统计中,升学和就业都是纳入就业率统计范围的。其中,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科研助理、管理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升学包括考取专升本、第二学位、研究生和出国、出境深造。项目虽然很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考取研究生三大类。关于考研和就业,有一个“三七开”的现象;关于考公,刘老师认为成功率太低应该把它当成事而不是事业去做。考研、考公还是其它各种方式的就业,只要不是不就业,选哪条路刘老师都支持。点赞你选难路关于考研和考公的数据分析,如果只看3.6:1和4000:1就有点标题党了,感兴趣的可以搜搜这篇推文来读。但无论数据如何,考研比较难和考公非常难这样的感性认识应该还是没错的。关于考研和考公,刘老师整体还是支持的,因为这首先是大家积极向上的表现。段子里说找工作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保研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考研过的猪狗不如的生活,大家不畏艰险,一心向“难”的选择多感人!如果刘老师说研究生就业的竞争更强一点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我武断,但整体来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还是更强一点的。大家看看研发岗的招聘,能挤进去的除了在各种大赛中频频获奖的本科大神外还有几位不是研究生?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企业出于控制用人成本的考量可能并不愿意录用研究生,刘老师的观察好像不是这样。第一,现在录用研究生已经算不上什么人才“高消费”;第二,研究生如果真的有就业压力了他们还有“降维打击”抢本科生饭碗的从容。和毕业班小伙伴交流考研的原因,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是最多被提起的。关于考公,刘老师也不想给小伙伴们扣上个官本位的帽子。因为无论是学而优则什么,只要是诚实合法的劳动,只要是自食其力并为社会创造价值,那都是没问题的。没有必要为了什么所谓清高就回避“官”的问题。还有,考取公务员就是当官了那也是很片面的认识。刘老师认识的在体制内打拼的公务员朋友们,他们大多工作在基层一线,也没有什么传说中的“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官老爷式悠闲。当然,体制内的稳定性确实是一个福利,而且在疫情影响下,刘老师觉得求稳定的毕业生可能会毕以往更多一点。考研,如果是认真的备考,那就请做好过“猪狗不如日子”的准备;考公,如果是认真的备考,咱们索性标题党一些,请做好比考研还艰苦4000÷3.6=1111倍的准备!就怕你选退路刘老师大多数时候是愿意对同学们的选择做善意解读的,但对打着考研和考公的旗号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今天刘老师就毒舌一点。考研和考公热的大背景下,有一批真考族和一批伪考族。伪考族总觉得大家都考研、考公了自己啥也不干就缺了点“正义感”,很难站在面对家长、老师、同学的道德制高点。还有,恰恰是因为考研难、考公更难,伪考族就有站在了一个即使进不攻也能退可守的有利位置。不想找工作又不让自己看起来闲着怎么办?在校期间可以说自己在专心备考没时间,毕业后可以说自己要二战、三战再攻坚。再毒舌一点,拿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壮丽目标给自己的懒就业找退路。考研 考公拼个出路而不是找条退路
科研助理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最近有点“火”。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期,各相关单位响应通知要求,纷纷制订并发布具体方案。科研助理岗位作为毕业生的“另一条出路”,走进了越来越多同学的视野。同时大家也在仔细思量,这一岗位“性价比”到底如何?“科研助理适合我吗?”详解:科研助理招聘方案背后的逻辑随着各地、各单位陆续发出科研助理招聘通知,不少学生对这一岗位也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谁能比招聘者更了解一个岗位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围绕这一岗位的特点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讲解。6月19日,贵州医科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发布关于选聘科研助理的工作方案,截至6月24日报名工作结束,与招聘方案同步发布的《选聘2020届毕业生担任校内科研助理相关要求一览表》被下载了3700余次,《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选聘科研助理表明表》被下载1800余次。“最后报名334人,拟录用117人。”贵州医科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冯飞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希望尽快完成这项工作,是为了让毕业生尽早作下一步打算。相似地,全国各地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也陆续拿出了各自的方案。如2020年度,天津大学拟开发650个科研助理岗位,拟聘用600名应届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划招聘200人;中国农业大学计划招聘115人;中国药科大学计划近期落实30人……那么,这些方案是如何被制订出来的?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科研助理岗位名额和经费来自哪里? 这一岗位对应聘者有什么样的期待?聘用到期之后怎么办?综合几所受访高校的情况来看,招聘方案的制定与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技术部门、人事部门、就业部门、财务部门等通力配合分不开。具体而言,了解各科研项目需求和现状,摸清学生应聘意愿,是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工作。聘用人才定位方面,《通知》指出,科研助理是指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的人员。与《通知》内容对应,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海桥告诉记者,学校对科研助理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他解释,对于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研究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和技能,未来能够成为科研骨干;对于技术经理人,需要同时懂技术和市场,能够服务好成果转化;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在具有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应认真负责。在开发岗位名额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岗位挖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北航搭建了“1+4+N”的岗位设置模式:“1”是学校前沿技术研究院,突出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领衔;“4”是杭州、青岛、宁波、合肥等4个异地研究院,突出校地产学研合作,生活保障齐全的优势;“N”是各学院科研项目团队,统筹设置科研助理岗位。而在考虑科研岗位需求的同时,用人经费也是设置岗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科研项目处处长卜洪震介绍,学校以本次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与聘用为契机,设立科研公共服务助理岗,重点服务青年教师,采用“三个一点”的方式来解决经费来源——“学校一点”,“学院一点”,项目经费有限的青年教师“集资一点”。同时,记者还注意到,此次招聘科研助理,各单位多给出了一年或两年的聘用时间。考虑到年轻人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钟文英说:“学校希望引导应届生做好职业规划,未来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如考研、考博,同时我们也在摸索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一些优秀的科研助理可能会提供长聘的机会。”分析:科研助理是升学“预科班”还是就业“缓冲带”那么,科研助理岗位适合谁?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主任郭立群近期连续做了几轮学生意愿调研,“我们必须把政策给学生讲到位”。在他看来,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一短期促就业的措施具有“缓冲带”性质,做科研助理,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再次选择”的机会,未来学生可以带着科研的工作经历进入下一阶段的就业、创业和升学之中。具体而言,北航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此次招聘科研助理岗位,重点面向两类学生群体:一是出国未能成行和“二战”考研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此类学生学有余力,能够较好地参与学校科研工作;二是湖北籍和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科研助理岗位对这类学生实施就业保障。冯飞则打了一个比方,对于有升学需求的毕业生,科研助理岗位相当于“预科班”。这与一些同学的实际需求也比较契合。贵州医科大学本科生李萍萍便属于这种情况。她考虑,考研“一战”失败,但只差一点点,肯定要“二战”,原本也是准备找一份工作,边工作边复习。而相比于其他工作,科研助理既有校园环境,有助于复习,又可以进行学术训练,为以后读研究生打基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今年硕士毕业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杨可欣认为,目前考虑科研助理岗位的同学,可能多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她原本计划接下来出国读博士,但由于疫情原因迟迟没有取得语言考试成绩,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因此计划留校先担任科研助理。“这不是盲目逃避现实,我选择的岗位和计划读博的方向很契合,能够为将来继续深造打基础。”杨可欣说,在博士生的培养体系中,科研助理一直具有“博士预科”的意味。作为就业保障,谈及这一岗位,李萍萍的本科校友王海燕认为,即便一年以后“二战”失败,也可以再找工作,有了这个“缓冲带”,可以“骑驴找马”。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升学“预科班”和就业“缓冲带”以外,科研助理还有一个属性: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海桥认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卫海桥坦言,一些老师对于岗位能否招聘到合适人选有些顾虑。由于对科研助理的要求较高,此前也有课题组反映过“招聘不到合适科研助理”的问题。因此,学校准备强化科研助理的入职培训工作,并且正在制定更加完善的职业规划路径。不难看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被赋予的意义,除了助力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还有“稳定科研队伍”“促进科研产出”。正如钟文英所说,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科研助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期待,高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能为科研和就业带来“双赢”。(应受访者要求,学生姓名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10月28日,“2020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暨河北民营企业招才引智大会”在石家庄举办。新华社发在舆论场中,“史上最难就业季”早已不是一个能激起涟漪的话题。过去十几年里,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几乎每个就业季都被冠以“最难”之名。即便如此,始于2020年春天的这个就业季还是显得极为特殊。874万,当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不期而遇,哪怕旁观者都会替求职中的毕业生捏一把汗。原本打算寒假过后尽快返校敲定工作的毕业生们想不到,有朝一日就业市场也会受到“黑天鹅”如此猛烈的冲击:没了往年春招时的“金三银四”,没了人头攒动的校园招聘会,甚至返校都成了奢望……春节刚过,一张难度让人始料未及的“考卷”便在他们面前展开。与很多其他活动一样,疫情之下,招聘也被迫搬到了“云端”。特殊的“云端”求职经历,也成为这届毕业生关于2020年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记者采访了3位在今年求职潮中奋力“上岸”的毕业生,尽管经历迥异,但他们都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为了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自己可以有多拼。在“最难春招季”努力突围6月中旬,在线办完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最后一道手续,程洋长出了一口气,随手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这段忙乱的日子终于要画上句号了。你好,未来。”此前几个月里,考研的失利和随后远比想象中坎坷的求职经历,让他一度感到自己“快抑郁了”。就读于武汉一所理工科重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程洋,一直梦想去清华大学读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2019年5月起便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考研并不顺利,专业课考试一结束,程洋就认定“这次肯定凉了”。那时已是2019年12月底,秋招早已结束。心情稍微平复后,程洋整理了一下简历便踏上了返乡路,他打算春节过后马上回学校迎接春招,争取尽早把工作定下来。身边同学参加秋招时的斩获和以往师兄师姐们传递的信息,让程洋起初并未觉得接下来的求职会有多大难度。根据以往经验,每年三四月是企业招聘的高峰期,因此,毕业生中一直有“金三银四”的说法。程洋平时关注的各种求职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同样传递着类似的乐观情绪。程洋一直向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深圳,在他想象中,自己毕业季的夏天会在那里的某家科技“大厂”度过,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同事一起顶着太阳参加入职素质拓展培训。孰料,2020年春季的用人市场不但没有迎来暖春,反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程洋在鄂南某县的老家疫情虽不像武汉那般严重,但也出现了不少感染者。1月底到2月初之间,迅速发展的疫情吸引着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程洋所在的几个同学微信群里,疫情也几乎是唯一的话题。那时,他尚未意识到疫情会给就业带来何等冲击。2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为防止大规模人员聚集,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将暂停。看到这条消息,程洋意识到,以往春招季校园宣讲会上人头攒动的场面不会出现了,自己的求职路可能也不会如预想般顺利。大学生就业一向被视为“保就业”的重中之重。抗疫战争硝烟远未散去时,一场就业保卫战早已悄然打响。2月底,教育部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联合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和一批社会招聘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包括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和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系列就业服务。学校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网上招聘平台,程洋介绍,应届毕业生在平台上注册审核通过后就可投递简历,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向求职者发起文字或视频沟通,而后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等备注。疫情冲击下,企业招聘意愿的降低显而易见,在复工复产前尤其如此。程洋投出的几十份简历绝大部分止步于面试,直到3月中旬,才有一家位于深圳的科技公司愿意为他提供一个试用机会,但面试官了解到他身在湖北后,又以需要立即上岗为由变相拒绝了他。程洋手机上装了四五个求职APP,手机一振动马上查看。每天他至少要看3遍邮箱,盼着未读邮件一栏右侧弹出那个代表有新邮件的小红点。他加的几个求职交流微信群里,情况相似的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考研失利,错过了秋招,不得不在“史上最难春招”中努力突围。这是一个人数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按照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41万,6月发布的《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则显示“今年研究生招生111.4万人”,两相比较可知其规模。对面临这种情况的毕业生来说,今年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师等政策性岗位的扩招无疑是“上岸”的重要机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今年政策性岗位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0多万。各项促就业政策逐层传导下,效果开始显现。到5月中旬,越来越多“喜提offer”的群友开始在群里报喜。每当看到类似的消息,程洋都感到包裹自己的那层焦虑又收紧了,但他还是坚持找一份能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大不了考研‘二战’,之前已经有基础,再来一次,志愿报得谨慎一点儿肯定没问题”。带着这样的心态,程洋继续一边修改简历,一边复盘之前的面试,从中总结技巧。知乎上有这样一组提问:2020届毕业生到×月份还没找到工作是什么体验。每个月份对应的提问下浏览量都超过百万。程洋不时会去看一眼,给一些感到有共鸣的留言者点赞。这样的关注一直持续到6月,终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向他表达了录用意向,岗位是他一直心仪的产品经理,薪酬待遇也足够吸引人。未作犹豫,程洋立刻决定签约。“真没想到求职‘战线’拉得这么长,从寒假一直到毕业。”程洋觉得,几个月来自己虽然备受煎熬但也不无收获,“疫情以来的经历让我明白,凡事不能有侥幸心理,对未知有个准备,面对困局才能稳住阵脚不慌乱。”回家乡续写教育梦想虽然过程有些曲折,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0届毕业生刘斯琪最终还是收获了心仪的“offer”。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刘斯琪毕业后应该回到家乡宁夏续写自己的教育梦想。不过秋招时,抱着试一试、增加求职经验的态度,她也参加了几场招聘会。这个专业成绩优异、拿过国家奖学金的女生,很快就收到了3所上海、杭州等地学校递出的橄榄枝。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志向。一次双选会上,一名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任教的年轻女教师告诉她:“上海有很多优秀的人,可能并不缺你一个,但回到家乡后,你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里的教育事业更需要新鲜血液。”原本就要回家从教的她,听了这番话决心更坚定了。放寒假回家时,刘斯琪开始专心准备应聘家乡的学校。按照原计划,宁夏生源地公费师范毕业生双选会将在2月举行。从1月份开始,瞄准高中数学教师岗位的刘斯琪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累计刷高考题20份;先后准备35节课的教学设计;边讲、边录、边改进,一共录制了18节模拟课程……疫情迫使用人单位纷纷把面试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教育系统也不例外。教师招聘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考查解题能力,面试则侧重考查授课技巧。与别的岗位相比,线下到线上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更大。试讲对象从以往的真人一下变成屏幕,经验尚少的应届毕业生短时间里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并不容易。此外,受疫情影响,师范生们的实习、面试都有所耽搁,实战中练习的机会自然也相应减少。和疫情期间大批化身“网络主播”的教师一样,包括刘斯琪在内的师范生们提前体验了一次“云端”授课。录视频回看自己讲课过程这个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无形中使刘斯琪能更好地适应变化。“这是老师传授的一个方法。通过录制视频,回看自己的讲课过程,以便直观发现自己表情、语言、动作上的瑕疵。”刘斯琪举例说,通过回看视频,她发现自己在语句衔接中特别喜欢用“那么”两字,而且语调容易“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发现这些问题后,她就慢慢地通过改变重音强化抑扬顿挫之感,同时提醒自己讲课中尽量回避口头语。那段“宅”在家为求职做准备的日子里,刘斯琪不断自己练习,避免生疏,坚持刷题、备课,通过录制视频再回看的方法纠正自己的教姿教态。“我觉得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很多。”刘斯琪说。尽管准备足够充分,她还是遇到了手忙脚乱的时刻。对她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面试经历发生在2月中旬。那是一次在家进行的线上面试。学校当天9点通知学生们,要在12点前准备好15分钟的模拟授课视频和详细的教学设计。“那时家里没有黑板,家人就赶紧用A4纸贴在墙上,拼成一块黑板让我试讲,我用马克笔写板书,请父母帮忙拍下了视频。”刘斯琪回忆说。打那以后,家人帮她借来了一块小黑板以备不时之需,“有了黑板就像有了一个真实的讲台,模拟上课更接近真实场景了”。疫情给各类招聘会按下了暂停键,很多毕业生先敲定工作再全力准备毕业论文的计划也因此被打乱。“三四月份几乎每天都是上午写论文,下午备课准备应聘。”刘斯琪说,临近毕业工作还没定下来,那段日子难免有些焦急。尽管过程颇为曲折,所幸结果还是尽如人意。4月底,看着银川市第一中学网站上,自己拟被录用的信息顺利通过公示,刘斯琪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是她的母校,也是宁夏名列前茅的优质高中。如今,已经走上讲台两个多月的刘斯琪负责高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同时还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学校对年轻教师成长的关心、学生出色的表现,既带给她沉甸甸的压力,又给她注入动力。家乡近几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进步也让刘斯琪感到惊喜:“上大学时接触到的智慧课堂,如今不仅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家乡的学校也用上了。”她相信,在家乡的讲台上,自己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跨越万里的归国求职路5月12日上午,随着乘坐的国际航班在广州降落,高钰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隔着机窗向外望去,她有些分不清模糊自己眼睛的,是泪水还是护目镜里积存的水汽。她回国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不是家,而是位于北京的某国有银行总部面试现场,在美国时她已通过了这家银行的在线笔试和两轮线上面试,按照银行要求,最后一轮考核需要面对面进行。根据防疫政策,她首先要在入境地接受14天集中隔离,而后再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居家隔离才能去往最终目的地。两年前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硕士时,高钰设想过不下10种毕业后可能的选择,唯独没想到留学之旅会结束得如此仓促,归国之路又会如此波折。1月份国内疫情初起时,这个关心时政的女生一边关注着国内的信息,一边在英文社交媒体和学校的课堂上一遍遍回击那些“戴着有色眼镜评价中国的声音”。此时,她仍未想到自己的人生选择会因疫情受到如此大的影响,“3月初看国内新闻,感到武汉的疫情防控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当时想国内应该很快就能控制住疫情,一切都快回到正轨了”。然而,3月起海外疫情发展之迅速让人始料未及。形势的变化不仅使海外学子们经历了两场“战疫”,也让很多临近毕业的留学生开始思考后面的路该如何走。按照学校的学制,高钰将在4月中旬毕业离校。在导师推荐下,去年年底她已被纽约一家知名智库录用。3月中旬她得到通知:因为疫情,那家智库暂停运转,自己的入职也无限期推迟。回国还是留在国外?毕业后马上回去就业还是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人生的下一个十字路口横着一道道颇费思量的选择题,临近毕业,很多海外留学生会经历一段迷茫期。像高钰一样,相当一部分留学生虽然打定主意要回国,但也想借这个机会增加一段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但随着疫情发展,很多人不再为此纠结。长期关注留学生就业的在线职前教育平台“职优你(UniCareer)”日前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估计,今年归国就业留学生人数将达80万,比往年增加七成。“大家都逐渐意识到,海外疫情短时间内难以控制,孤身在外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大了。”高钰说,随着疫情愈演愈烈,国外用人岗位数大幅下降,自己所在的几个留学生微信群里,“回国”成了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随着疫情发展,学校宣布所有课程改为线上授课。周围的社区开始出现感染病例,高钰索性把自己封闭在租住的公寓里,尽量减少外出。完成离校前最后一门课的同时,她生活的重心完全转到了求职上。毕业前后那段时间,高钰经常被睡梦中袭来的焦虑感惊醒——她急于尽快把工作定下来,然而最初投出去的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被类似焦虑感笼罩的不只她自己。以往,很多国内大型企业和在华外企都会留有面向海外留学生的专场招聘,疫情之下,类似的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不少仓促之下投入国内就业市场的留学生发现,除了准备不足导致的手忙脚乱,与国内就业季不同步的毕业时间、招聘信息上的差异、一些招聘流程因为身在国外无法及时跟进等因素,都构成了不得不努力克服的“就业时差”。渐渐地,高钰投出去的一些简历有了回复,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问题又摆在她眼前:由于时差原因,国内用人单位的线上统一笔试、面试时间,很多安排在美国当地时间的下半夜。为了面试时能打起精神,高钰不得不强迫自己调整作息时间。一些国内的亲戚朋友发现她经常当地时间凌晨三四点钟还在使用微信,纷纷来询问原因,她笑称自己在提前“倒时差”。4月中旬,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高钰收到了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总行的终面邀约,按照要求,这一轮面试必须当面进行。跟人力部门沟通说明自己的情况后,高钰得到了面试最晚可以延期到6月份的许可,紧接着,她马上着手研究回国行程。彼时,中美之间的直飞航班大多处于停飞状态,极少数尚在飞行的航班不仅一票难求,而且要在临近起飞前不久才能确定是否正常飞行。一边上网查路线,一边向其他留学生打听,高钰最后确定了一条耗时40多个小时,辗转三地的回国路线。临行前,高钰最后一次回到校园,到所在学院的主楼前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与入学时班级同学的合影一起发在微信朋友圈。没有想象中毕业典礼上的鲜花、红地毯和前来参加的家人,只有她一个人的身影。高钰回国后的求职进展很顺利,结束隔离后她第一时间前往那家银行参加终面,并在当天就得到了录用通知。“原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结果抓住了国内春招季最后的机会。”她觉得跟很多留学生比,自己算得上非常幸运,“也许是面试时讲到的回国经历打动了面试官吧。”“这个毕业季充满遗憾和折腾,这时对祖国的好也体会得最深切。”高钰说。对未来,她充满期待。链接教育部“百日冲刺” 助力2020届毕业生就业为全力做好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对冲疫情影响,从5月份到8月中旬,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行动,重点组织开展了十大促就业专项行动。一是升学扩招吸纳行动。教育部已经安排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至近100万,同比增加18.9万;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至64.2万,同比增加32.2万。第二学士学位下达招生计划10万人。二是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今年,教育系统扩大招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发布55万多个教师招聘岗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三是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今年教育部加大力度推进精准征兵、精准动员,进一步落实好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四是大力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科研助理岗位。推动全国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部门新增岗位优先招录毕业生。五是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国有企业今明两年将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有关部门将落实一次性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六是持续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发挥好“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央企“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聘行动”“千校万岗”线上招聘会等作用,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七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大学生投身“双创”。八是开展重点帮扶支持湖北行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地方”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十个一批”政策,实现了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的全覆盖。九是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对全国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服务。设立“建档立卡家庭贫困生专升本专项计划”,单独进行录取。十是狠抓责任落实行动。将毕业生就业纳入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督导考核内容,高校要落实“一把手”工程,发动全国6万余名毕业班辅导员,逐一压实责任,同时让更多的专业教师都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来源:中国教育报
909万,这是教育部刚刚给出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的就业季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招聘活动,不少大学生选择在秋招时就提早拿下offer;也有大学生不再盲目跟风追逐“铁饭碗”和“一线城市”,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在基层创出天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到,当近千万的大学生涌入求职市场,每一个毕业生都为避免受到疫情冲击而早早作好了求职准备。而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也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交织 874万与909万“有时候出去面试都要提着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心里默念好多遍加油加油……”林子(化名)是2020届毕业生,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华北一所“211”高校。在她看来,自己学习的专业偏理工科,而且太过于小众,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2020届的秋招、春招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已经在家待业了几个月。最近,林子收到了一份offer,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我可能观望的时间太长了,一直也把握不准到底应该签哪份工作,犹豫着就到了现在。事实上现在这份工作我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家人朋友都劝我赶紧定下来……”“先就业再择业吧。”林子说。而当874万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画上句号时,909万2021届求职大军也挺进了战场。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一直在做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从今年年初到现在,陪伴两届学生的就业工作让她感触颇多。“年初疫情发生后,毕业生就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求职方式全部由线下改为线上。不少在秋招时持观望心态的学生,原本想在春招期间大展身手、斩获理想offer,哪承想学校乃至全国都没有线下招聘会了,加之长时间居家学习生活,求职压力倍增,‘二战’考研、慢就业、不就业等情况明显增多。”于涵宇说。相对于疫情冲击下的措手不及,为了应对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于涵宇早早就开始作准备。“今年五六月,我们就已经开始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于涵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暑假之前,她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督促大家准备简历,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同时还不断帮助学生修改简历、模拟面试。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在持续关注。“只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岗位还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要持续提供扶持,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在9月28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这样说。王辉表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的招聘是在下半年,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和高校引导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应聘。此外,各地各高校应与本地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按规定将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政策,持续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活动等。冲击 “就业难”与“求贤若渴”当2021届毕业生走进就业“战场”,迎接他们的挑战同样不少。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梁婉莹是流连于学校、学院的就业公众号、班群通知、招聘网,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与宣讲会之间的一员。随着秋招的不断推进,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了补招阶段,但她仍然只拿到了一个陈列方向的管培生offer,还因为专业实在太不对口而拒绝了。通常,与她相同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会选择会展、酒店、旅游等方向就业。这些产业在疫情之下面临着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疫情,梁婉莹希望自己能够进入旅游行业,她也做过展馆讲解、导游等实习,但疫情的影响让她失去了寻找对口工作的机会。“旅游业大受创,旅游管理的学生只能选择各种公司中管理类的职能岗,和其他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大管理类学生一起竞争。可能他们的专业会更偏向于管理,我们更偏向于旅游。”梁婉莹说,但她觉得,大家的竞争力其实差不多,因为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对于不少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早早“手握offer”才能更安心。根据BOSS直聘对2021届应届生开展的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截至2020年10月底,19.5%的学生已有至少一个offer,在观望更好的机会,仅有11.3%的学生尚未开始求职/没有计划寻找全职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或创业。虽然疫情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冲击,但有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湖南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吴昊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那么难找工作。“今年暑假开始,我就开始进行简历投递和笔试面试工作,我觉得我更适合与人打交道、可以开阔眼界的工作,9月就已经拿到offer了。现在有五六个offer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停下找工作的进程,主要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大型民企和国企。”吴昊说。从行业来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其他就业比例较大且增长较多的行业类还有建筑业(就业比例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8.9%),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就业比例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比例4.6%)。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我们观察到一些企业进行了招聘收缩,收缩的是非关键性岗位,一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不是特别关键的岗位,可招可不招的可能先不招。”虽然人人都说“就业难”,但是不少地方仍然“求贤若渴”。不久前,江苏省有关部门专程赴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需求信息,并在北大、清华举办专场招聘会。据悉,江苏省首批遴选全省3056家企事业单位11294个优质岗位,面向全国发出65122个人才需求。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从人才需求数量看,全省13个设区市和省各有关单位首批提出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7.5%;其中面向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占98.4%以上,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规模历年之最。”据了解,江苏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招聘岗位总数的70%、国有企业不低于50%,政府购买基层岗位不低于50%。就当下的就业形势来看,张超认为,不少地方、大型企业还是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正在逐步的恢复过程当中,企业的复工复产也正在逐步回到常态,所以我相信,这个就业季给毕业生提供的机会会比上半年更多。”备战 早动手与理性规划就业季对于毕业生、高校、教育部门来说,都是一场大考,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每年都会上演的战役今年来得格外早。“今年5月,我就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吴昊表示,和自己的学长学姐比起来,他对今年就业季早早有了危机感,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充裕的时间,他和同学们都提前作好各项准备。“其实一入学,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就在找实习、准备简历,同时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求学长和老师的求职建议。今年五六月有些企业就开始了提前批的招聘,我那时就投了两三份。”吴昊说。为保证大学生能够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都默契地把今年秋招的步伐提前了。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7月至10月末,面向2021应届生的校园秋招逐步开启。秋招周期整体有所前移,招聘规模较2019年同期上涨24.7%。7月以来,已经开始求职的2021届应届生规模较2019年同期的2020届应届生高出42.1%。对于这两年的就业工作,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方面部署。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同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对于政策性岗位,要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统筹协调好招录工作安排,力争在2021年6月底以前完成全部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对于市场化岗位,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多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鼓励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而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强迫签三方”等问题,通知指出,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张超也体会到,今年清华大学的秋招季来得格外早。“去年的9月,我还在外考察调研。但是今年9月,我就已经在学校里忙起来了。这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展了20多场招聘会。”张超表示,今年学校秋招季整体向前提,也是想利用疫情比较平稳的时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了解,9月起,清华大学就举办了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等“职业辅导月”活动。学校邀请业界资深HR进入校园,为在校同学提供行业认知和一对一的中英文简历修改,职业形象嘉年华则邀请到知名老字号中国照相馆走进清华园,让毕业生们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校园即可享专业的证件照拍摄服务。与往年相比,今年同学们的需求持续增高,比去年的报名人数增长了33%左右。今年的就业季,多得是做好充足“备战”准备的大学生。“我最近参加了4次面试,每一次与我共同面试的都有清华或北大的学生。”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汪贞(化名)说。“单位招人的时候一定会选择那个跟岗位匹配度最高的,overqualified(资历过高、大材小用)那种可能也未必会要。”汪贞说,而且“往届的学长学姐也都经历过面试时与清北都学生同场竞技的状况,非常正常,毕竟是在北京。”有人将这样的现象贴上了当下流行的“内卷”标签,但与其说这种内卷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焦虑,不如说内卷所带来的竞争正在逼迫大学生为就业作着更为充分的准备。“考证”就是一种最为显性的准备。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早已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胃口了,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会计证、驾驶证、商务英语证、营养师资格证、物流师资格证等等几乎成了不少大学生简历中的“标配”。而且大学生从最初“跟风式”的考证,变得越来越有规划,“大一新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就能从学长学姐那里讨教‘考证’秘笈,有心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会开始规划。”汪贞说。选择 “进体制”与“下基层”当“考证热”背后不再是盲目而是规划后,大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为理性了,这种理性对于应对疫情后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北京某“985”高校的研三学生郑源(化名)学的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和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也正为找工作奔波忙碌着。不过,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严峻,但据他了解,“之前很多城市已经暂停的地铁工程项目现在都陆续开工了,这些迹象都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倾斜。公路、铁路、城市轨道等工程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而相较之下,原来被很多人认为很“高薪”的房地产行业增长就有些疲软了。理性的思考后,一些新的趋势出现了。薛萍是2020届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很多相同专业的“前辈”毕业后会首选外企、金融行业,还有些人会进入旅游行业。但是薛萍却坚定地选择了到中小学当英语教师,“特别是经历了这次疫情后,我更觉得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很重要。”薛萍说。今年8月,一条“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的新闻更是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到基层”,也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无论人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观点,不容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实,大学生就业向体制内回归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去年,一份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研显示,71.6%的大学生首选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去年年底时,北京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特点,报告显示,北京大学2019年毕业生中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7.14%,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8.04%,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为17.08%,而到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仅有两成。“体制内”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又一个有力证据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的持续高热,今年“国考”开考后,“国考行测”“国考治慧”等话题接连登上了热搜。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项。今年以来,“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并扩大规模。其中,“特岗计划”增加5000人,总量达到10.5万人;“三支一扶”增加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2020-2021年度,还将招募选派两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在北京大学,选调生当中90后比例超过60%。周福波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201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选调生,现任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第一书记。学生时代,周福波积极参与社情民情调研,北京深圳的高楼大厦,浙江温州、安徽淮南的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终,他选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西部来,回西部去,从社会中来,最终回到社会中去”。2020年年初,一条消息火了,《甜过初恋!这位北大毕业的第一书记一家三口为甜蜜事业“代言”》。周福波携手妻儿,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为来自伏兴村的甜蜜——砂糖橘当起了“代言人”。自此示范园每天可以接收到100-200件网络订单,为销售打开了路子。2020年3月,正式批准伏兴村为2019年脱贫摘帽村。至2020年11月,伏兴村380户163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周福波说。曙光 新业态与新模式为了给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出路”,教育部一方面不断拓宽政策性岗位数量,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还扩大了科研助理招录规模,并进行专升本、硕士生、第二学士学位的扩招。此外,教育部要求“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生尽快就业,继续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不久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在诸多政策共同作用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把目光总盯在收入、待遇、企业名气等外在条件上,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份职业能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上。目光变了就会发现有很多岗位还有大量的人才缺口,“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比如中西部的大中小学、比如一些国企等,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而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还会不断出现。”岳昌君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两年大有“井喷”之势的“教考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就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想进入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只把目光投向有着“铁饭碗”的公办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民办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而线上教育正是疫情过后迅猛发展起来的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显现。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就位列其中,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领域也值得大学生关注,新业态新模式将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他们也将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岳昌君说。确实,就在一大波毕业生奋战于各种招聘会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己寻找出路的道路。今年毕业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崔腾飞,不久前与两位学长组成团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职业赛道”的银奖。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公司“冰山数据”,也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这几年,创业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仅以“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经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也从数据上印证了这个观点: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累计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达45.85%,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为3.71%,完全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毕业后进行创业的意愿。本月初,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启动。线下招聘会现场火爆场面迅速在网上传播,虽然全球的疫情还在肆虐,但是曾作为方舱医院的武汉洪山体育馆内正在恢复的人气,让人们相信:疫情总会过去。(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实习生 张释珍 阳洋)
5月6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看白岩松主持的《疫情下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有感而发,做如下总结,希望可以给予帮助2020年应届毕业生875万!百日冲刺—国家更加尽力帮助我们就业,从5月6号开始到8月中旬,我们还有时间!01一、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①就业人数比去年上涨40%。②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下降。③春招延后(考研复试、教资面试),以至于压力后延02二、国家解决方案—蓄水池原理①升学扩招: 考研复试扩招18.9万;专升本扩招42.2万;第二学士学位(本科阶段在多读2年,多学一个学位,最后本科双学位毕业)②鼓励参军入伍,提高待遇③网上就业服务:24365就业招聘(24小时365年不停歇招聘)④国聘官网:里面有央企、国企,可以进行笔试面试。⑤国家对52个贫困县的13.5万毕业生,采用专区招聘,专策帮扶,在国聘官网、央视频中都有体现。03三、专家建议①大学生可以先尝试应聘教授的科研助理,因为教授有足够科研资金,可以帮助你交五险一金,你可以用这段时间继续找心仪的工作或考研二战。②在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社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以后社区服务是重点,以后老龄化严重社区医疗服务必不可少,社区环境如何保护,垃圾分类问题,小区绿化用水,是不是可以用再生水,这些都需要人才。③教师等一些需要资格证的岗位,可以先入职后考证。④互联网,网上教育,新媒体,网上直播都成为热门。⑤明年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给看今年的挑战是否可以战胜,如果今年就业问题解决好,那明天就不会受太多的影响,如果没有解决好,那么今年的遗留问题,会使明年的就业更加严峻。04四、自我提高①心态要好。你要找的是第一份工作,不是最后一份工作,以后等工作经验提高了,就有能力去更好的地方。②立场要清。不是你需要这份工作,是这个企业需要你。(考研复试时,导师与你的关系也是这样)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对简历进行调整,正常对简历应有30%的调整。③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这是王牌。如果你可以读到这,真是棒棒哒,给自己点一个赞!最后要说说我的心得:每个人千万不要指望,看一篇文章,读一本书能解决你目前的迷茫,你想想读书十二载才考上大学,而你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将知识变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你要经历实践,而谁又能保证一定会成功,或许到头来还是失败,所以你要调整心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学生加油!
个人简介邵新一,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4月生,理学学士,工学硕士,讲师。2002年8月起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2017级1班班主任。十八年间,他求真务实,在传道授业中指引学生方向;他细致探索,在实践育人中陪伴学生成长;他到位有为,在化危为机中守护学生平安。先后获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第二届亚青会先进个人等荣誉。人物事迹2002年初夏,邵新一同志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和多个优渥工作机会,选择留在南师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转瞬间他已到不惑之年,虽直接带过的学生已远超千人,但他始终是学生心中那位看实质、讲实干、办实事、寄实情、求实效的“实干一哥”。让实干成为高校辅导员最亮丽的底色。邵新一同志的实干精神在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等重大工作推进中尤显珍贵,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学生返校率接近百分之百,位居全校各学院之首,同时学院成为全校首个达到研究生初次就业率目标值学院。这些为高校辅导员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注解。自创“辅导员五实工作法”邵新一每天上班早来迟走已成工作惯性,在职工作近二十年来学院从未出现学生重大事故,一靠以邵新一为代表的教师倾力守护,更靠他自创的“辅导员五实工作法”指引,即遇事时依照理清实情近况、制定实质方案、推动实干巧干、处置实时反馈、取得实效传承五项步骤明确举措。全程共享再现验金石。本学期学生返校报到前,他经常就一些工作细节向学校职能部门提出问题,主笔的学院《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实施办法》、《研究生机房和实验室防疫细则》、《学生体温异常应急预案》、《教学时学生不适应急预案》、《疫情期间学生请假事务工作规范》等保障方案及时出台,有力支撑了教学秩序的恢复。四月上旬内他直接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达600余次,日均通话时长超过6小时。正是因他秉持着对学生及家长的感同身受、对学校保障措施的了然于心、对个人敬业奉献的惯性坚守,与他交流过的学生无一提出延迟返校,最终学院本科返校率达99.2%,研究生返校率达98.6%,均为全校第一,圆满达到了“应返尽返,返校即归家”效果。全员守护聚成防控石。作为学院迎接学生返校工作总负责人,邵新一首先组建起了“领导班子带队、辅导员驻区、导师班主任驻点”式的报到工作团队,还精挑细选了12位党员教师(含他本人)组成了“教师党员突击队”,配备防护装备,开展应急演练,时刻应对突发事件。 全方位落实铸就压舱石。他身体力行带领学工团队于学生返校前深入公寓,为学生寝室通风换气、检查被褥;返校报到期间他日行两万步,走遍学院三百多个宿舍,进行针对性谈心谈话;组织“当返校日遇上生日”暖心活动,为学生庆生祝福;开启“理想追求高、学习风气正、健体习惯稳、环境规范美、专业特色显”式的“五星宿舍”创建活动;开展生物安全宣传和劳动养成教育,组织上百位志愿者开展校园日常消杀;着重关心校外学子动态,主动保持与每一位风险地区学生联系,疏解学业焦虑,了解实际困难,推动帮扶落地……。当好学生亲密无间的“一哥”邵新一是学生口中的“一哥”,学生视他为终生的导师,即使是毕业后遇到了难题,第一时间仍会希望得到他的指点。点上的个性问题解答固然重要,面上的育人活动组织更显价值。科学大篷车载梦启程。打造一系列既能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又能强化奉献意识的品牌活动是邵新一的夙愿,最终其代表——科学大篷车顺利推出。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共组织大型科普公益活动156场,直接受益的中小学生已逾万人。该项目先后获得搜狐教育、“我苏”网、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并摘取了学校首届志愿项目大赛冠军及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荣誉。团队协作追梦同行。邵新一注重鼓励学生投身协作式社团和集体类赛事。成立已41年的义务维修组、32年的格物科普组由他直接指导,屡获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等荣誉。放眼全校,学院学生体量只数中流,但由于加大了投入,近年来先后荣获校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二、女篮冠军、男篮亚军、男足冠军等创历史好成绩,每场比赛他都会到场喝彩,不论胜败,参与就好。就业创业圆梦争先。他每年争取华为公司近10万元支持学生双创,2019年筹措20余万元建成学院学生双创中心,主动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大众学习微课平台”项目获得2019年“互联网+”省赛奖项;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近五年来国家扶贫接力计划、援疆援青支教团每年都有学生参与;向导师们寻求科研基金支持,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为立志二战考研的4位学子设岗入职;疫情防控期间建全毕业生动态就业数据库,主动对接江苏省新淮高级中学、聚飞光电、中信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推荐就业,更有多位毕业生创业成功,创办了南京小跳蛙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乐享空间网络科技有限公示、南京字符跳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活力企业。辅导员工作,一干十数年邵新一无论面对的是退休教师还是青年教师,亦或老院友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始终保有着热忱与关爱。不放过工作的每个细节,有心的举动贯穿着他的辅导员生涯。用剖析讲授传递思想。邵新一承担了16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工作,在课上他解读社会公德时会普及科技论文引用规范,剖析网络谣言时会传授科学思维,强调慎独自律时会类比物理学中的“熵增原理”,凡此种种深受学生喜爱且多次受邀开设公开课。2019年,他参与编撰了《格物叙事—南师物理系重建60周年纪念文集》,将多年积累的思政案例整理出版。用节点仪式传导能量。他紧扣迎新季、毕业季、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借助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入党宣誓等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教导学生,促使正能量在师生心灵间的传导共振。用教育活动传播价值。他始终坚守着思想性、集体性、实践性、共享性校园文化组织原则。从2018年开始将原有的“十佳歌手”比赛改为“讴歌新时代”班级合唱比赛,紧接着,“青春心向党”诗歌朗诵、“我为您自豪”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研途加油站”分享沙龙等活动陆续开展。他还建立了学院新媒体研发中心,在他的指导下《我们都是追梦人》、《老师辛苦了》、《奇妙的物理》等一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潜心育人十八载,言传身教实干家。虽然已至不惑之年,邵新一不忘初心,坚持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做学生学涯及时雨,做学生生涯高被引”为己任,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落实每一件“育人有益事”,不论事务大小,邵新一总会做实做细做到位,力求让有意义的事业更有意思!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科研助理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最近有点“火”。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近期,各相关单位响应通知要求,纷纷制订并发布具体方案。科研助理岗位作为毕业生的“另一条出路”,走进了越来越多同学的视野。同时大家也在仔细思量,这一岗位“性价比”到底如何?“科研助理适合我吗?” 详解:科研助理招聘方案背后的逻辑随着各地、各单位陆续发出科研助理招聘通知,不少学生对这一岗位也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谁能比招聘者更了解一个岗位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围绕这一岗位的特点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6月19日,贵州医科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发布关于选聘科研助理的工作方案,截至6月24日报名工作结束,与招聘方案同步发布的《选聘2020届毕业生担任校内科研助理相关要求一览表》被下载了3700余次,《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选聘科研助理表明表》被下载1800余次。 “最后报名334人,拟录用117人。”贵州医科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冯飞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希望尽快完成这项工作,是为了让毕业生尽早作下一步打算。 相似地,全国各地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也陆续拿出了各自的方案。如2020年度,天津大学拟开发650个科研助理岗位,拟聘用600名应届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划招聘200人;中国农业大学计划招聘115人;中国药科大学计划近期落实30人…… 那么,这些方案是如何被制订出来的?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科研助理岗位名额和经费来自哪里? 这一岗位对应聘者有什么样的期待?聘用到期之后怎么办? 综合几所受访高校的情况来看,招聘方案的制定与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技术部门、人事部门、就业部门、财务部门等通力配合分不开。具体而言,了解各科研项目需求和现状,摸清学生应聘意愿,是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工作。 聘用人才定位方面,《通知》指出,科研助理是指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的人员。 与《通知》内容对应,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海桥告诉记者,学校对科研助理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他解释,对于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研究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和技能,未来能够成为科研骨干;对于技术经理人,需要同时懂技术和市场,能够服务好成果转化;对于实验技术人员、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在具有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应认真负责。 在开发岗位名额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岗位挖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北航搭建了“1+4+N”的岗位设置模式:“1”是学校前沿技术研究院,突出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领衔;“4”是杭州、青岛、宁波、合肥等4个异地研究院,突出校地产学研合作,生活保障齐全的优势;“N”是各学院科研项目团队,统筹设置科研助理岗位。 而在考虑科研岗位需求的同时,用人经费也是设置岗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科研项目处处长卜洪震介绍,学校以本次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与聘用为契机,设立科研公共服务助理岗,重点服务青年教师,采用“三个一点”的方式来解决经费来源——“学校一点”,“学院一点”,项目经费有限的青年教师“集资一点”。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此次招聘科研助理,各单位多给出了一年或两年的聘用时间。考虑到年轻人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钟文英说:“学校希望引导应届生做好职业规划,未来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如考研、考博,同时我们也在摸索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于一些优秀的科研助理可能会提供长聘的机会。” 分析:科研助理是升学“预科班”还是就业“缓冲带”那么,科研助理岗位适合谁? 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主任郭立群近期连续做了几轮学生意愿调研,“我们必须把政策给学生讲到位”。在他看来,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一短期促就业的措施具有“缓冲带”性质,做科研助理,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再次选择”的机会,未来学生可以带着科研的工作经历进入下一阶段的就业、创业和升学之中。 具体而言,北航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此次招聘科研助理岗位,重点面向两类学生群体:一是出国未能成行和“二战”考研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此类学生学有余力,能够较好地参与学校科研工作;二是湖北籍和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科研助理岗位对这类学生实施就业保障。 冯飞则打了一个比方,对于有升学需求的毕业生,科研助理岗位相当于“预科班”。 这与一些同学的实际需求也比较契合。贵州医科大学本科生李萍萍便属于这种情况。她考虑,考研“一战”失败,但只差一点点,肯定要“二战”,原本也是准备找一份工作,边工作边复习。而相比于其他工作,科研助理既有校园环境,有助于复习,又可以进行学术训练,为以后读研究生打基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今年硕士毕业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杨可欣认为,目前考虑科研助理岗位的同学,可能多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她原本计划接下来出国读博士,但由于疫情原因迟迟没有取得语言考试成绩,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因此计划留校先担任科研助理。 “这不是盲目逃避现实,我选择的岗位和计划读博的方向很契合,能够为将来继续深造打基础。”杨可欣说,在博士生的培养体系中,科研助理一直具有“博士预科”的意味。 作为就业保障,谈及这一岗位,李萍萍的本科校友王海燕认为,即便一年以后“二战”失败,也可以再找工作,有了这个“缓冲带”,可以“骑驴找马”。 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升学“预科班”和就业“缓冲带”以外,科研助理还有一个属性: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海桥认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卫海桥坦言,一些老师对于岗位能否招聘到合适人选有些顾虑。由于对科研助理的要求较高,此前也有课题组反映过“招聘不到合适科研助理”的问题。因此,学校准备强化科研助理的入职培训工作,并且正在制定更加完善的职业规划路径。 不难看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被赋予的意义,除了助力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还有“稳定科研队伍”“促进科研产出”。 正如钟文英所说,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科研助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期待,高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能为科研和就业带来“双赢”。 (应受访者要求,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2020年07月14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