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吗?你觉得呢?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关于考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也有不少说法。有人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这是关于考研的众多说法之一,确实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局限性。说有道理,是因为,这其实也是部分考研人的经验总结。如果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那往往指的是第一次,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毕业但想“回炉再造”,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考研的学子,都是可以适用的。对于应届生而言,这次真正的机会就是毕业之前的考研。大四的时候,还是在校生,相对于毕业后,有较多的时间复习备考,也有相对更好的学习环境,需要考虑的事情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因为一直在校学习,大四的时候,学习能力处于个人的巅峰状态,考研备考的效率往往较高。所以,这个第一次考研,往往更容易成功。对于那些毕业之前没有考研,而是直接参加了工作,但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想“回炉再造”的学子而言,第一次考研往往更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因为这时候年龄相对较大了,考虑的事情会比较多,考研往往需要辞职,付出的代价往往较大,因而往往机会只有一次。事实上,不少这样的考生都是全力以赴考研一次,成则读研,败则继续工作。第一次考研,往往新鲜感强,士气旺盛,备考往往很用心,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一鼓作气”的效应比较明显,所以成功率往往较高,而如果考研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不少人往往陷入“二鼓而衰”,乃至“三鼓而竭”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也是很有道理的。不过,这个问题也需要辩证地看。说“考研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现在考研大军人数不断膨胀,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第一次考研中折戟,而加入了考研二战甚至三战的行列,而在二战时才考研成功。甚至三战时才成功的人,也不乏其人。我本人其实就是考研二战才成功的。相对于第一次考研,二战固然压力较大,付出的机会成本明显更高,但也有一些优势。正因为有过一次失利,就会有机会可以总结失利的经验及教训,对于考研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所以,考研二战乃至三战,成功率也并不低。总之,考研这个事儿,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不同的人,具体的情况也会有差异。最佳的方式,当然还是能“一鼓作气”就成功,是最好的,这可以减少很多成本,包括时间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等。这就需要在打算考研时,就在信息收集方面做好工作,在目标学校及专业等方面的选择中做好抉择,在复习备考方面全力以赴,下足功夫,这样,才可能会拥有最大的成功概率。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第一次考研成功了吗?
2020考研人的现状,你属于哪种呢?现阶段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浮躁和迷茫。咱们必定要清楚自己所在的景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本文区分了四类考研人群,并分别给出了南极光全日制考研集训营应该做的事情以及注意事项。1.稳进复试这类人比较容易迷失在“联系导师”这个环节,而迟迟不开始预备复试。很多人得到的邮件回复都相对官方,这其实并不失为一个好消息,至少证明该校的复试相对公正,全凭实力。一切都等复试结束,你可以被录取再谈。所以关于进复试没问题的考生,那就安心预备复试。不必过多纠结以后选哪个导师等等,这还没被录取呢,是不是有点想太多~2.复试线边缘徜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考生的分数或许徜徉在从前复试线周围(可以给一自愿校园的老师发邮件,从得到的回复中可以判断自己进一自愿复试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许不过线,也或许垫底过线,这类人现在就比较纠结了。往往也会建议我们两手预备。一方面积极预备复试内容,比方:英语口语、自我介绍,专业方面的能力等。另一方面,略微留心一下调剂信息,假如觉得有还不错的,那就发个邮件联系看看,不耽搁多少时间。关于擦线考研学生,或许还会常常臆想一个问题:擦线进复试还要不要参与?要不要直接调剂?还或许自暴自弃:反正擦线进复试被录取的希望也很迷茫……现在想这个问题,其实真的是闲的!因为太闲,又不想复习,所以东想西想。除非这个一自愿是你被逼选的,不然哪怕最终一名进复试,也必定要去参与复试!不要去想“万一被刷”、“万一错过了好的调剂”……没有这么多万一,校园给了你这个复试时机,只需进了一自愿的复试,那就必定要为自己争取。与调剂比较,参与一志愿复试的时机成本更小。复试逆袭的故事每年都会发现,这不是鸡汤!所以,只需你觉得还有那么一点希望,那就先依照一自愿校园的复试科目预备起来。让自己动起来。3.预备调剂关于分数和一自愿历年最低分数线不同较大,注定无缘一自愿复试的考生,也是两手抓。一方面留心调剂信息,联系调剂,另一方面复习一些复试的内容。关于调剂生,其实要预备复试的内容也是可以的。尽管每个校园的复试具体内容不持平,但大致是类似的,都有【英语】和【专业课】。英语预备口语、自我介绍,多操练。专业课部分就稳固一下基础知识,了解一些专业前沿的知识等。这些不管去哪个校园复试,都是通用的。4. 国家线边缘徜徉国家线很重要,但其实绝大多数考生都不必去忧虑。每年国家线涨幅不超越10分,徜徉在国家线邻近的人究竟只是少数。关于分数徜徉在从前国家线邻近,进不了一自愿,不确定是否能调剂的考生,现阶段也要做多手预备了。一方面留心调剂信息着手调剂,另一方面看接下来是二战、考公,还是就业,并可以为之提前预备。考不上就考公的考生现在可以复习了,考不上就就业的人可以考虑找一份实习。以上四类区分涵盖了现阶段19考研的情况,还有一类人就是一自愿不过线,但不想调剂,已经选择就业/二战。不管我们目前的境况是什么,都尽快行动起来吧。梦想的实现没有捷径,唯有勤奋方能抵达,当你决定考研那一刻,这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很多诱惑,很多娱乐时间,意味着你要跟着一群有实力有梦想的人一起并肩作战直到考上,很漫长也会很累,但是不能放弃!加油,考研人。(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南极光全日制考研集训营)
每年考研初试成绩发布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波“晒分潮”,很多高分考生会主动在网上晒分,一来分享喜悦,二来广而告之,尤其是让周围亲友知道。这种晒分,很有意思。今年因为疫情,成绩公布时间延后,只是辽宁和甘肃基本做到了按时公布。之前辽宁公布成绩时,因为是率先公布的第一家,关注度颇高,其中的晒分自然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一位辽宁考生获得了427分的高分,引发较多关注。这两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公布了成绩,晒分自然随处可见。高分确实比比皆是,很多都是400+的,目前可见的最高分高达442分。从成绩单可以看出,这位考生的各科成绩都很惊人,不但两门专业课都获得了140+的成绩,难度不小的英语一获得了80分的高分,就连最难得高分的政治获得了75分的高分,确实优秀。不过这个成绩单的主人,报考的是文学类专业。文学类专业获得高分要相对容易一点,其考研国家线在13个大的学科门类中是较高的,一般在350分左右。尽管如此,能获得如此高分,也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知道,13个大的门类学科中,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国家线很低,通常只有270分左右,比其他很多学科低好几十分。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要考数学,而考研数学难度较大。尤其是理工科,考的是难度最大的数学一,很难拿高分。但是,报考理工科的,依然有很高分数的。这位工科考生,总分高达419分,高出国家线可达130分以上,当然是绝对的高分了。如果只是看晒出来的成绩,确实会感觉今年考研高分很多。其实,每年都是这幅景象,都感觉很多高分,实际上这类似于“幸存者偏差”,晒出来的都是考得好的,其实是少数,考得不好的大多数都没晒出来,就会给人以错觉。我认识几个今年的考研生,其中有人在备考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指点,有人还是二战考生。从他们的成绩看,考得并不太好,没有一个能考到400+这样的高分,还有二战考生初试分数还不如去年的情况出现。如果从局部看考试成绩,处在一个高分群体中,就会觉得尽是高分。比如我当年考研,因为是北大,周围很多高分,进入复试的,个个都是400+,因为这个成绩才能过复试线。在这个小群体看,那简直高手如云。但如果脱离这个小群体,放眼全体考生,用统计学的观点看问题,成绩的分布,依然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也就是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在曲线的两端,属于少数,而多数人集中在平均分附近。不要为那些可容易看到的少数高分给人产生的错觉所迷惑,其实成绩的分布,总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个基本规律的。
现在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考研成绩,结果也肯定是有喜有忧的。不过很多人发现,就算真的考上了研究生,结果还是和自己想象中的差很多。于是有一些学生,在好不容易考研上岸之后,却放弃继续读研或者是中途研究生退学。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正在读研的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现状,不少人表示很痛苦。网友一:本科就读于一普通一本学校,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一985大学,学了一个冷门的工科专业,现在是硕士二年级。现在的情况就是每天干完导师的杂活之后根本不想学习(主要是不想干本行了),但是又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目标,所以最近两个月都是混混沌沌的度过,心里也知道这种状态不好,知道应该认准一个方向,然后一直走下去,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种状态有时候很痛苦。网友二:研究生的生活很累、很痛苦,但也很充实,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学的专业在全国排名是数一数二的,所以进入刚开始读研的时候,感觉学习环境完全变了,每天都会待在实验室里完成到时要求的项目。每天都会感觉时间很紧,并且周围的同学都是学霸。所以能从中学到很多在本科阶段学不到的东西,并且还学到了周围同学一些很好的学习品质。网友三:研究生期间,周围学习的生活差别还是很大的。忙的同学整天都看不到踪影,不忙的学生则特别悠闲。生活节奏总体和本科生活不一样。读研时期的课总体会比本科少,但是花费的精力会更大,再加上研究生时间比本科短,所以会感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有时候会有一种焦急感。网友三:本科后跟随考研大军的脚步后准备考研,幸运的是一次就上岸了。不过虽然是考上了研究生,但其实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在读研之后,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在整个读研期间,我最大的收获除了研究生学历之外,就是收获了这一点。研究生圈子非常狭窄,相识的人就那么十几个。虽然在读研期间一直在忙碌,但是自己并不怎么喜欢学术。所以进了实验室就像等毕业。研究生的生活,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无聊的。如果是那些不喜欢学术科研的人,在考研之前最好还是应该考虑清楚。对于那些中途放弃读研的人,就是一开始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发现,在读研后生活更加痛苦。现在读研也是一件双面的事情,有的人能通过读研后更上一层楼,但是有的人在读研后只是浪费了三年时间,什么都没有学到。以上就是研究生的生活怎么样,看看正在读研学生的现状,不少人表示很痛苦!
导读:这两年考研人数不断增多,一方面大学扩招,学生数量上升,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大,本科就业无任何竞争优势。这两方面原因极大促成了考研人数递增,而且很多辅导老师也鼓励你去考研。但是殊不知这三种情况不适合考研,考研失败概率比较大,要谨慎小心。第一: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是很大一部分考研生的根源。逃避就业压力和考研准备过程中面对的压力,都是同样的。如果选择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面对考研准备过程中的压力,你未必能够承受!硕士研究生在国外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是要考取博士研究生,对这个专业有所学习和建设的。那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大前提是你对这个专业,喜欢了解热爱而且想从事其研究。否则因为任何原因而去选择考取研究生,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比预期想象大大的受损。考取研究生准备过程面对的压力,可能会比你暂时逃避就业的压力更大,这时候就看你能不能承受得了?第二:随波逐流选择考研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到大三大四,更加迷茫和焦虑。因为即将面临实习工作,面临毕业,这时候自己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一无所知。所以在这个时候想为自己找点事情干,让自己心里有所安慰。这时候看到很多同学选择去考研,而且学校老师还都很鼓励,爸妈表示支持;这时候你正好也没事干,那我索性也选择考研吧!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否符合你现在的状况?我自己亲身都经历过,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骗自己很容易骗他人也很容易,结果不会跟你开玩笑!整天跟着别人早起晚睡,貌似自己在很辛苦的读书。其实都是自己骗自己,因为这个专业也并非你的喜爱,只是因为你想要去考让自己假装很喜欢。每天都学习总是对自己也很仁慈,感觉适可而止即可。你只注重过程,而没有对结果负责!你没有出去工作,让父母为了你再多辛苦一年。我身边很多例子总结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凡事不是自主决定去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只有自己骗自己,这是一种对结果不负责任的态度,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第三:为了考研而考研我身边还有这样一批人,为了考研而考研。只为了混一个文凭,什么专业好考选择什么专业?也不考虑考上之后是否感兴趣?也不考虑今后毕业工作方向?只是美其名曰:上个研究生。很多人选择考研是为了镀金,每个人的目的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单从学术研究方面,考研是对某一个学科或专业有更加精深的研究。而非对不喜欢的事情生搬硬套,这样长时间不仅自己乏味,更是对此专业建设无任何增益。这样不仅为了自己,还浪费很多国家资源。考研需谨慎,所有老师打死都可能告诉你。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随波逐流选择考研,为了考研而考研,这三种情况不适合考研,千万别中招,失败概率大!你身边的同学都考研了吗?他们为什么去考研呢?结果怎样?欢迎分享
“今年的考研初试,弃考的人多不多?弃考率如何?弃考的情况普遍吗?为什么?”有人问。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下,很多本科生都会选择通过考研来提高就业质量。说到“考研”这两个字,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想到“考研大军”队伍在这些年的不断壮大:前年的238万,去年的290万,这一次直接再涨了51万人,达到了341万人!换言之,10个本科生当中,至少有六七个选择考研。如此之大的“考研大军”,弃考的情况如何?是不是比较普遍呢?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前的考研虽然有238万人报考,但是真正参加考研的人有多少呢?只有区区170万人前往考场参加考研初试,剩余的68万人是什么情况呢?当然是报考研究生之后选择弃考。去年290万人报考研究生,但还是有42万考研党在考研初试中缺席,弃考率是前年的一半。如果照这种趋势的话,今年的弃考率应该会更低一些,不过就算再低,弃考的人数依然会达到六位数。我一个朋友这几年都参加了考研初试的监考,据他表示,近几年考研初试的弃考人数确实是处于一个不断减少的一个过程——今年他继续参加考研初试监考的时候,第一场考政治这个科目之时,座无虚席;但是到了第二场考英语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三四个空座位,也就是这个考室只有少量的考研党选择弃考,这和去年的弃考率相比要少很多。当然,这位朋友所监考的考场不代表各个地区都是这种情况,还有的监考老师表示有的考室甚至有三成以上的人选择弃考。那么,那些考研党既然选择了考研,为何会弃考呢?我觉得原因大致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这种考研党选择考研只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而已。有些本科生看到身边的其他大学生报考研究生,于是他们也跟着报考,甚至也跟着复习相应的考研内容,但是到了考研初试的那一天,他们那种“叶公好龙”的心态“抬头”,所以在考研初试的那一天果断放弃了。当然,还有一种“公子哥”款式的本科生,这种款式的考研党基本上无法静下心来复习,别人在埋头苦读,他们可能满脑子想着追剧或者玩网络游戏,考研复习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最后因为心虚而选择放弃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另一方面,有些本科生选择跨专业考研,因复习不够充分而选择放弃。有些人当初选择考研,有的是因为太空虚了想要找一件让自己过得充实的一件事情做,所以选择了考研;也有的人是为了通过考研来“改专业”——他们就读的本科专业相当冷门,所以想要通过考研来改变一下专业,以期为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加码”。但是跨专业考研可能有点像跨栏:学习天赋比较好的人可能很容易“跨”过去,但是学习天赋比较差、复习不够全面充分的考研党却怎么“跨”都“跨”不过去。当然,还有一种考研党是已经找到了相当稳定的工作,报不报、考不考完全要看他们的心情。对于考研党而言,想要通过考研初试,唯有坚持的人,才有一线生机。文章最后,预祝所有在考研复习中从一而终的考研党都能成功“上岸”,考入心仪的目标院校。在你身边,有没有人报考了研究生,但是在初试的时候选择弃考呢?欢迎留言探讨。
今天是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首日武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大幅增长现场情况如何?记者带你直击↓↓↓武汉各高校纷纷采取“最严”防疫管控措施,确保考研过程安全有序。早上8时许,记者在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等处看到,学校在校门口到考点之间均设置了多道“防线”, 考生需凭健康绿码、《2021年湖北省研考考生健康考试承诺书》和准考证等才能进场,同时每道“防线”都要测量体温,体温正常才能进入考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揭光虹作为监考老师,此前已提前15天报告了体温并填写行程卡。在每位考生通过安检、核实信息之后,揭光虹都会提醒他们用学校准备好的酒精消毒双手,然后取下自己的口罩,换上学校准备的医用口罩后再进入考场。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博学主楼,电子大屏幕上写着“加油,考研人”几个大字,下面还有两行小字叮嘱考生,保持距离、配合防疫。来自江西东华理工大学的考生尹智康从南昌来武汉参加考研,他准备了测温枪,按照规定从12日起就每天早晚测量体温,并通过微信申请了湖北健康码。26日早晨7时,他来到武汉理工大学门口,排队检查后进入校门。“防疫规定很严格,但这是必须的,每个人都应该配合防疫要求。”湖北大学2017级通行工程专业学生游浩半年前就确定了报考本校研究生的目标,在查找了专业资料、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开始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复习,直到晚上12时。“我想考湖北大学,是因为对这所学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游浩说,在他看来,疫后重振的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我。我想继续留下来,为这座城市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愿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愿考研的你成功“上岸”长江日报采写:记者邓小龙 陈晓彤 施政 郭丽霞 通讯员卓张鹏 摄影:记者任勇 施政 视频:记者施政 制作熊璐 审看郑慧 海报:统筹|陈智 主创|谭芳 胡欣 摄影|任勇 编辑:曹欣怡 校对:刘文胜来源 | 长江日报编辑 | 司琪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许多大学生都想要考研。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很多大学生希望提升自己学历,以便于在以后就业的时候更加有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大学生都想要参加考研,因此如果自己不考研,好像有点不符合“潮流”,因此有些人也跟随着大家一起去考研。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真的适合报考研究生吗?以下几种情况其实并不适合考研,建议直接找工作,你知道是有哪些情况吗?人云亦云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往往会出现许多性格的大学生,有一种大学生的性格比较人云亦云,就是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看着别人报考公务员,自己也跟着报考公务员,看着别人参加研究生考试,自己也去跟着考研。这样的大学生虽然只占少数,但是如果你自己是人云亦云的大学生,那么建议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毕竟考研需要足够大的勇气和长时间的筹备,需要花费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自己没有想好的话,建议先不着急着考研,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会更好。已经被名企录用的大学生有些大学的实力比较雄厚,学校的知名度也比较高,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双选会的时候,会到学校来招聘学生。在考研之前,如果已经被一些名企录用,并且给出了相对满意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条件,因此小编认为可以思考一下是否参加考研,因为大学毕业之后,已经有一份比较稳定而高薪的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也是一个机遇。因此。我们可以权衡一下自己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如此满意的工作。如果这份工作的未来发展前景还不错,建议可以不用参加考研,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做事情不懂得坚持的大学生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并不容易,对于学习如此,对于考研也同样如此。考研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有可能半年的时间并不能让自己考研成功,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进行研究生备考。如果大学生不懂得坚持,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废,那么参加考研可能也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毕竟考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学习知识也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并不能够一口气就能学完所有的知识。因此,如果做事情不会坚持,考研可能也会徒劳无功,还不如直接参加社会就业。2019考研已经过去,对于2020考研的大学生,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虽然考研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也是大家比较倾向的一种升学考试思路,是否适合考研,完全取决于大学生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对考研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留言,也希望2020年考研的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好的成绩。
小编专注考研的研究,分享过来人的考研经验和知识欢迎关注:考研大家2018年的考研难度,为最近几年的最大。在2014年时,考研的全国平均录取率大约为33%,也平均就是每3个报考者会有1个能考上,但到了2018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了大约25%,即平均每4个考研报考者才能有1个能考上。原因主要是: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招生名额变化不大2016年报考者177万,17年201万,18年238万,但招生人数,基本稳定在50到60万,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个增长比较有限,远远比不上报考人数的增幅。保研比例的增加很多招生单位,往往认为推免生的综合素质高于考研生,往往越来越倾向于多招推免生,这从最近几年很多学校不断增加推免生的比例可以看出。北京大学2018年的研究生推免生总数达到2000多人,占了计划招生的50%。其他学校,特别是一些985学校,推免生的比例也在向无限接近50%靠近。因为教育部之前有规定,推免生总数不能超过招生总数的50%。其他推免生比例相对较低的学校,比如一些普通985和211,推免生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从18年考研展望19年的考研情况,可以合理预计到一些情况,比如全国招生总人数可能会有一些增加,但增长幅度应该不大;报考人数应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保研比例会进一步提高,通过考研这个路径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会进一步下降。因此,综合而言,合理预计,19年的考研难度会比18年的难度更大,考研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会低于18年的25%这个数据。所以,19年考研,任重而道远,准备考研19年的学子们,加油!这是小编对于19年考研的看法,你们怎么看呢?
距离2020考研还有不到九个月复习时间,而现在三四月份正是19考研的复试调剂阶段,想必大家对19考研现状都有所了解,是历年来最难考研的一年,调剂人数和难度也是达到了历史之最。18考研人数238万人,19考研人数290万人,2020考研人数保守估计将达到330万人,甚至更多。很多人考研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考研,可能是看到别人都考了而跟风去考,或者想暂时逃避一下工作压力,或者真是为了想搞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等等。不管因为什么去考研,我都不希望你是因为别人去考研了,觉得自己不合群了,然后跟风去考,这样很容易在后续学习中失去目标难以继续坚持下去,浪费时间金钱。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确定了考研是自己正确的选择,那就全身心投入进去备考。首先,每个考研人都应该知道考研最重要的是选取考研目标。看到19考研调剂的痛苦之后,我们更应该深信选对了目标院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选目标一定得选适合自己的,不要听别人怎么两三个月考上985,这种人太稀少,就连985本校的考自己学校都不容易。选目标得切合实际,选比自己学校高一两个层次的学校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目标太高,吃不消的。也千万不想想着考不上可以调剂,之前那些年还行,运气好还能找到好点的学校,但19届考研调剂实在太难了、太痛苦了,你加一下那种大的调剂群保证你一小时以后就能感受到什么叫做绝望什么叫做焦虑,所以尽量选取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一志愿学校。现在考研人数每年都是爆炸式上升,但是去掉保研以外所录取的人数没什么变化基本,所以难度也真的上去了非常多。最后,若考研切记要慎重选择考研目标,就这么多了,大家有什么问题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