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研究生都怕导师?学生:你知道导师权力有多大吗?近几年考研人数不断的攀升,很多人都以为读研就进入了金字塔,其实读研究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每个顺利读研的学子都必须要和导师朝夕相处,然而导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和学生相处的。不好相处的原因是因为导师自身有太多的权利让学生所忌惮,在导师的任何施压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选择默默的承受。那么导师究竟有哪些权利是让我们所忌惮的那?导师能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按时毕业。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毕业都需要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相当的复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导师的参与。从题目的选定,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格式审查,查重,内审,外审,预答辩,答辩。首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师签字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导师的签字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更不用说毕业了。另外,如果从一开始的选题导师就没有想要让你毕业的意思,那么可能你的所选择的课题就是不符合毕业要求的,那毕业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导师能决定你的休息时间。对于研究生很多人认为还是学生,其实并不然,很多研究生更像是导师的员工。如果遇到一位好一点的导师,那么你可能相对的自由一点。如果遇到一个注重个人利益的导师,那么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你会就像公司元一样,一天24小时待命,一条微信、一个电话,要求你几分钟内到达实验室,等你去到实验室才发现做的原来是贴发票,帮忙盖章的一些事情。别人放寒暑假,你却在实验室做项目。做项目当然是好事,但是有些导师会让你永远做项目里不用动脑子的免费劳动力,这种劳动力既不能学到知识,也没有劳动报酬。导师能决定你的项目补助。研究生导师会经常的申请项目和研究生一起做,不可否认的是核心内容通常是导师来牵头做,但是学生依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但是做完项目之后的项目补贴给多少,完全取决于导师的心情。导师可以给多一点,也可以一份不给。导师决定你的学术成果是否顺利发表。研究生想要发表论文首先必须经过导师这一关,只有导师同意送审后才能往下推行进展。常常会有一些导师会在发表论文上难为学生,以各种理由否定学生的学术成果,因此有很多学生的论文学术期刊上过关了,但是却卡在导师这里,进退两难。导师能决定你的就业质量。导师已经在业内摸爬滚打很多年了,一定会有一些自己的人脉资源。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如果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错,通常会进行工作的推荐。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更注重的是人才的质量而不是关系,但是现在依旧有很多的企业还是关系更重要。综上所述为导师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正式因为导师的每一项权力都和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在导师的打压下很多时候都是在压抑,认为忍一下能毕业就好了。但是又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忍耐力都那么强,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像南邮纵火自焚的学生。我认为,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唯利是图。
最近某高校研三学生跳楼,又把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推到了风口上,离上次博士自杀也仅仅过去了几个月时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的不仅仅是我们戏称的老板与苦力的关系,特么如果是老板,我们可以想走就走,但是导师,你一来就是三年。可以说导师影响着学生整个人生,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这是毫不为过。有人说导师要学生做私事是不对的,确实不对,但是这个事情,大家想想,只要稍微情商高一点的人,都还是非常愿意做这个事情的,毕竟导师的资源是吧!也有人说招学生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多给学生加强心理辅导,这是肯定需要做的。但是,有没有人想过,现在高校的导师,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来源于科研岗位,他们博士毕业,博后出站,他们带学生的经验仅仅来源他们自己的导师,根本就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一个学校,一个学院,一个专业的学生出来完全接受着不同的模式教育,分导师带应该只是细分领域的不同,而不是整个模式的不同。那些导师搞科研可能厉害,但是他们对于人性,对于学生真正的需求,是真的不知道,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学学习,现在高校的导师,跟古代的衣钵传承是一样的。并且还有一个致命的就是学生在选导师的情况下 有时候根本不了解这个细分领域,以后想改都没有办法。有些导师根本没有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学生,根本不会在乎学生真正想什么,不知道学生真正的想要获得的是什么,只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强加给学生,让他们给自己干苦力,做实验,做项目,赚钱,评职称。反正三年一换。现在高校导师的权力真的是大到让你害怕,你父母要你干个活,你可能还会讨价还价,你导师让你干个活,屁都不敢放一个。看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时候,荀首辅说:我大梁江山难道要靠长林王府的忠心吗?我是觉得很有道理,长林王府只能是如虎添翼,绝对不能成为唯一。导师个人的品质好坏绝对不能成为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很多人他们遇到的导师并不是好导师。但是如果有一套完整的机制的话,可以保障每一个学生,不会再一次出现悲剧。真心的希望对于研究生导师制有所改观,制约一下导师的权力。
2019年研究生录取的国家线不到一周即将公布,23.00依然在复习的考生怕是不少,其中部分同学已提前沟通导师,虽然不会提升录取的概率,可是录取后有机会跟一个很好的导师,对今后的读研、毕业很有益处。每年关于导师的争论不少,和小西一样读研期间埋怨导师的人不少,但大部分毕业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研究生导师如上图,发生过几起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紧张的事件,导师在大家心中又被"丑化"不少。感慨下,是不是和中小学老师很类似,群体和个人的尺度永远是个迷,为什么导师这么大的群体一定要为个别人"背锅"呢。一个孩子不成材,责任是不是都在学校呢?难道责任都是老师的吗?另外,不少人觉得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压榨"就在于他们掌握学生的"生死大权",可研究生导师的权利真的有这么大吗?聊到导师的权力,就得先说说我国的导师制。1938年我国引入导师制,制定《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后导师制被取消。改革开放之后,导师制重新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最初在博士阶段实施。2008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鉴于导师指导学生课题、发放助研补贴等,有潜在的"雇佣"关系,因此不少人也会称呼导师为"老板",甚至人数较多的课题组有"大老板"、"小老板"之类的称呼。小西在读的时候,同门之间也是这么称呼自己的导师,不过在我自己工作后,更希望学生喊我"某哥",在长沙这样的称呼很常见。研究生但是,让学生帮忙做家务、擦车之类的导师仅仅是整个导师群体的极其个别人,比如小西这些私事就没有要求学生帮忙做过,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合适。偶尔遇到几个混学历的学生,我比学生还累,必须得时刻督促他们早点完成实验,发表小论文,达到学校的毕业最低要求。若是你满足学校的毕业要求,导师拦着不让毕业,你可能觉得导师为难你?可是,若是你不做实验,达不到学校的基本条件,导师也没什么能做的啊?其实,在你选择导师之前,多问问往年的学生就知晓导师的性格和口碑呢。或者说,让不少研究生担忧的环节是毕业答辩时,走流程必须得自己导师签字,要不无法送审、答辩和毕业呢?但是,就小西了解的,真的没几个导师故意为难自己的学生,而且学校也有反馈机制……导师故意难为自己的学生,难道以后就不再招生了吗?是不是?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到底是老师与学生还是老板与员工?有人说研究生就是学生,导师是老师自然是师生关系。但是也有人讲,现在导师都被称为老板,导师把持着研究生的毕业和补助,更像是老板!从老板的称谓中也能看出研究生导师的权力之大。而前不久发生的华科研究生跳楼事件,其导师的处罚仅仅是停招两年。既没有看到导师对这件事情的反思也没有看到足够力度的惩戒。但是随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我们也应该反思在这场事件中的各方!谁来约束导师的权利呢?研究生是为了学位而来,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对一位普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毕竟多少年的努力只为换取一个博士或者硕士的帽子。而对于导师来说,这只不过是家常便饭,身边的学生少的几个,多的也有几十个,自己无法面面俱到,更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够为自己的课题或者学术生涯贡献力量。因此,矛盾的激发点就出现在这里。导师希望研究生马儿吃的是草挤出来奶,而研究生则希望自己喝的是奶,挤出来的也是奶!但是对于研究生和导师的地位中来说,导师牢牢地把握住了研究生的毕业命脉,从开题到答辩,都需要导师的签字和点头。但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影响甚微,甚至更换导师都需要导师的同意。而学校和国家也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导师一些越界的问题,而导师就凭借着毕业这一件事情就将研究生抓在了手里!其实,研究生与导师本身就是纯洁的师生关系,而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所谓老板的称谓,出现了一些师生矛盾,其实多是制度的缺陷的问题。而老师的师德也是有高有低,大部分老师都是高风亮节,但是难免一小部分老师师德缺失,而这一部分老师正是破坏教师形象的害群之马!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样的悲剧可能所有人都不愿意再次看到!学生的跳楼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学校和导师也是逃不开任何责任的。而如果一味地逃避问题,不直接面对问题,就很难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中国每年录取的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导师数量也越来越多。高等人才数量的增多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昌盛。但是随之而来的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就要求学校,院系,导师都能很好地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来。院系与学校负责管,导师负责教学,而研究生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导师负责制并不代表研究生就是导师的跟班,就是导师的员工,更贴切的来说,导师更应该承担师傅的角色,言传身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供自己呼来唤去的小二。希望每一个付出努力的研究生都能得到回报,希望每一个付出辛苦的导师也都能得到应有的肯定!
文/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日前,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针对当前导学关系、师德师风等方面出现的典型问题,明确了“十不得”要求,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底线。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更为凸显,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个别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使导学关系异化,研究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出现身心伤害等恶性事件。正因此,“十不得”的规定一经媒体报道,便引发了舆论关注。为导师指导制定行为准则,划出一条条清晰的基本底线,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导师岗位职责,更是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更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实际上,随着对师德师风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相关规范正在不断完善。诸如“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等规定,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中都有所体现,江苏等省份也陆续出台过相关规定。诸如“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等规定,不仅是师德规范的要求,更是不能逾越的法律底线,一旦触及,不仅违背师德规范,更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仅研究生的人格不能侮辱,任何个体的人格都不能侮辱。可以说,“十不得”的最大意义不是创新,而是对研究生导师职责和行为规范的再一次明确和重申。对于“十不得”,舆论更多关注研究生导师不能做什么,实际上,在“不得”中,也有“必须得”。比如,“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 “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就是以“不得”的形式,要求导师履行好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当然,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些要求如何落实。导学关系是一种较为隐秘的关系,监督制衡的力量难以抵达。研究生导师掌握着学生论文答辩、毕业的“生杀予夺”之权,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一些研究生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乃至受到性骚扰、性侵,敢怒不敢言正源于此。而一些高校针对研究生的举报、投诉,往往采取和稀泥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研究生投诉无门。前不久,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发文,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投寄或申报前均应通过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并就成果名称、署名人、登记时间等关键内容进行登记。此举初衷在于让研究生导师更好把控学术规范和学术质量,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却引发了公众对导师权力过大的担忧。公众对导学关系难以监督、导师权力过大的担忧与不信任可见一斑。此次《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强化监督指导,不仅要求严格处理违反准则的导师,还明确了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师德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院(系)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责任,将导师履行准则的情况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双一流”监测指标体系中。这些规定,显然有利于夯实学校党政负责人以及院系领导的责任,督促良好师德师风和导学关系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在赋权领导的同时,还要赋权学生,保障学生应有的监督权、申诉权和选择权,通过设立教师伦理委员会等机构,受理学生的举报、投诉,开展独立的调查和处理。唯有将准则落到实处,才能构建平等的导学关系。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开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答复》中提到的“下一步措施”包括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和单位及导师如何正确履行职责等。许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会提出质疑,教育部为何赞同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毕业的自主权?网络上频频出现高校研究生自杀的新闻,社会公认导师的权力已经过大了,不应该限制导师的权力吗?细看《答复》能够发现,教育部并没有直接说明“导师决定学生的毕业”,而是在“下一步措施”中提出改变研究生的毕业考察方式。笔者虽然能够体会到教育部提高毕业生素质的初衷,但是此措施在事实上扩大了导师的权力,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些措施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实施,可以收获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理想的状态是老师专业过硬、师德高尚、工作勤勉;学生具有学术理想、学习认真。如果都是这样良好的状态,也就不需要制定规则了。事实上,有导师缺乏能力与师德,也有学生不学无术,因为掌握的资源和社会地位等原因,在师生关系中,导师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所以导师的权力应该加以限制,不可再扩大了。一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给导师提出要求。《答复》中提到应“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丰富考核方式……”这看似是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指导,其实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答复》中也指出了“导师应正确履行指导职责”却没有写出用什么措施来衡量指导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给予导师权力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相应权利。如果导师对学生的毕业拥有自主权,学生对导师是否有评价的权利?在面对不公正的情况时,有无申诉的权利?学生权利效能与导师权力效能的大小是否应该基本一致?在学生毕业的问题上,导师的权力过大,很可能不会带来正面的结果。
读研期间,除了跟本科一样,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培育,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在中国,导师有着研究生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能否毕业的直接权力,所以相当于有着对手下研究生的生杀大权。那么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首先是师生关系大部分导师就像老师一样,给学生传授知识,带学生做课题,涨经验,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研一主要是上课,和导师不怎么见面,研二就开始定期开会作报告,向导师汇报这一周看了哪些论文,课题研究进度如何等。在学习期间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导师一般是第一求助人选。“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和导师最基本的关系。二、其次是雇佣关系不少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私下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原因在于除研究生补贴外,导师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额外补发部分助研津贴(主要来源于导师带领课题的劳务费部分,申报课题做预算时就有考虑到研究生的工作投入)。有些导师有自己的公司,一般重心都是在挣钱上,所以学生就相当于他们的新员工,公司提供免费培训,员工需要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最后达到双赢。三、也是朋友关系除了学习科研之外,一般导师在研究生三年的生活中也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虽不是形影不离,但也是联系密切。比如有些喜欢跑步的导师就会组织学生一起晨跑或夜跑,甚至穿上一样的运动服,在校园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平易近人的导师甚至会关心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些导师的眼里,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生力量,而不是获取利益的工具,他们的相处融洽得像是朋友一样。四、有些许恋人关系研究生和导师本质上是互相需要的,导师有着本专业前沿的资源和平台,学生有着不可小视的创造力和潜力,如果手下带的研究生科研方面有些成就,那导师也是名利双收(即使导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所以学生希望老师好好待自己,导师希望学生重视自己说的话,毕竟也是之前互相看对眼才到一起的,内心开始是肯定对方的,也都希望三年的相处“甜甜蜜蜜”的。当然了,是情侣就会有矛盾,所以恋人间的问题也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问题。比如2018年11月份,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陶某跳楼自杀,据他姐姐事后提供的陶某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显示,陶某长期遭受导师的精神压迫。就像是恋人之间的互相折磨一样,弱势的一方很可能遭受精神虐待。所以这段师生关系也是需要一起维护的,尤其是学生天然就处于弱势的一方,需要付出更多,投入更多。所以读研期间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至关重要,具体需要做到哪些呢?1、尽可能保持与导师的密切联系从小到大我们会发现,老师身边的红人不一定是学霸,很可能是经常帮老师做事情的人,为什么呢?这就是曝光度的原因,经常和导师联系,导师一遇到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自然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你。2、摸清楚导师的脾气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有点“心机boy"的意思,其实不然,摸清楚对方的性格可以让沟通更高效,尤其是现在大家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微信等用文字传意,没有语气,没有音调,没有表情,如果互相没有默契,很容易引起误会(尤其谈过恋爱的更懂)。3、赢取导师的信任就是让导师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这一条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是通用的。把导师给你的任务一定要按时完成,能漂亮地完成就更好了。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琐事尽可能地积极做完,处理好,时间久了,导师自然对你很相信,有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会优先考虑你。三年读研时光,导师是最重要的同行者,因此流泪也好,微笑也罢,都尽可能地转化为自己的垫脚石,即使现在的中国教育体系已是很先进了,也难免有bug,遇到问题理性坦然面对就ok,毕竟发现问题是进步的前提。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关注大学风云,持续更新。
2020年5月1日下午6时左右,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动画艺术学研究生黄静怡同学在家不幸坠楼身亡。而其中的原因可以通过一位在网上自称是黄静怡家属的网友发文称:因导师不同意她将毕业论文送审,并且多次修改后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针对这位“家属”的网友发文,在我看来有一定的可能,因为研究生阶段,导师拥有一定的权利,毕业论文没有导师签字是不能送审,更加不能参加答辩的。所以,针对其内容或许没有太大的逻辑上错误,而导致黄静怡同学想不开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不是因为论文问题,这暂时无从考证,其所在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参与了调查,相信不久将会有结果。摧毁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该“家属”的描述,黄静怡导师薛燕萍不同意毕业论文送审,并让其多次修改,还给导师发了道歉信,但导师却让其父母打电话,而静怡同学也多次哀求,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或许真如这位“家属”所说,摧毁黄静怡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多次哀求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要知道毕业论文不送审将意味着什么?首先一点,论文不送审将直接意味着延期毕业,更严重着将面临着不能毕业的风险;其次,毕业前都会提前签好工作,也将面临着之前找工作的努力都已经白费,要知道今年碰到疫情,找工作确实比较难;最后,研究生一旦不能毕业,也将面临着学位证拿不到,三年光阴就这样过去了。想到这些,或许是让黄静怡同学“崩溃”的点,而其源头来自于论文不能送审。研究生导师的权力在我未攻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明白为何导师有这么大的权力,但当我考上研究生之后,我就明白了这一点。在学校,导师就是你的“第二个父母”,因为任何的任务都由导师布置,并且要如期有质量完成。如果不听从导师的安排,导师有权利取消你的劳务费,论文发表,以及毕业资格。在学校,我们一般称导师为“老板”,因为跟着导师干活就像在社会上班拿工资一样,一些比较严厉的导师干了活还没有劳务可拿。并且在你研究生毕业之时,如果导师认为你还没有达到毕业要求,有权利不让你参加毕业答辩延期,而这或许还不算严重,更严重的是导师将学生逐出师门,这也就意味着很难找到下一个导师,直接的问题是毕业。所以,在研究生生涯,导师拥有一定的权力,能让你顺利毕业也能让你延期或不能毕业。总的来说,对于黄静怡同学想不开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考究,但其“家属”的表述在逻辑上没有太大错误,还需要等中国传媒大学进一步调查的结果。
进入研究生之后,有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术方面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第二个方面就是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往往很多同学们会经常忽略到第二个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有人说,选导师很重要,导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三年的生涯是如何度过的。但其实导师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好坏,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与导师的相处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师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学术的压力,其次,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与导师的关系,可能在我们看来,导师他只是作为我们的老师,是师生的关系,但其实我们与导师的关系,还有另外一层,是合作的关系。在研究生期间,很多学校是规定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都是需要发表SCI论文的,我们凭借着发表的论文去获得奖学金,去答辩,去毕业,而导师凭借着我们发表的文章去评职称,去申请基金,去达到学校对老师的学术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师与我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因此,如果出现了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者在某些的时候严厉地批评学生,那么此刻的导师,更主要的是把你当成了他的合作者。在网上或者是很多学生的口中,我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研究生的生死大权掌握在导师的手中”。实际中确实也是如此,如果导师在毕业的时候不签字,你是没有办法答辩和毕业的。但是导师真的不想让学生毕业吗?我其实认为不是这样的,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有什么好处呢?在我看来,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来说导师,只有坏处,没有好处。1.学生迟迟不毕业影响着老师的声誉,现在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都会多方的打听,如果有学生毕不了业,那么这个导师在下一年招生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2.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导师都是有固定的基金经费,并且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一直不毕业,就占用了老师的资源,对于导师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我觉得如果出现了导师不让学生毕业的情况,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身的研究成果没有做到位,或者是没有达到了学校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等等。
1月4日,微博名为“烫烫大卷”的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常年被其导师压榨,365日无休,最终,于2018年12月13日跳楼身亡。(1月6日 封面新闻)距武汉理工研究生陶崇园被导师压榨而跳楼不到一年的时间,相同的悲剧又在新的一年上演。相同的悲剧有着相同的死因,如何保护学生不被导师压榨,一个又一个生命警示着高校不能再“为虎作伥”,而要主动厘清师生关系,规范和监督导师权力。有人会问,为什么学生不反抗?这就牵涉很多内部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导师权力过大。导师权力过大,是压榨学生最主要的“资本”。导师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成功毕业或者直博,在陆经纬父亲的声明中也可以看到,陆经纬被导师威胁如不帮她完成论文不能顺利毕业。导师将学生当成了免费劳动力,尽量压榨学生身上的每一分智力、体力,手握学生命运的王牌自然能够为所欲为。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抱着“这是最后一次”的侥幸心理对导师“唯命是从”,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前途掌握在导师手里,学生连反抗的资本都没有,只能很憋屈的接受这些工作,继续为导师卖命。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员工所作所为都在为老板的利益服务,这是变异的师生关系。再者,在导师与学生的这段关系中,如果学生想要割裂这段关系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想要换导师的学生要得到接收老师的同意,而另一方面更要征得现导师的同意才可。正如西安交大因被导师压榨自杀的杨宝德的同学曾对杨德宝说的那句话“你这么好用,导师怎么会舍得放你走呢” 。是走是留,这不是学生能够决定的事情,而是握在导师手里的权力。无法逃脱,也无处维权。陆经纬的父亲也提到,陆经纬生前曾向学院老师提起此事,但并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对学生的控诉置若罔闻无疑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摧毁了学生的最后一线希望。因此,当下最要紧的是各个高校都要厘清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明细导师的特权,并反思将学生的毕业大事掌控在导师手里是否合理,如若如此,对导师的权力使用必然要监督,同时制定惩治措施。另外,设立独立于学生和导师之间的第三方机构,开通学生的维权之路,打破导师“一统天下”的结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万万不能重演。文/ 范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