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毅力,湖北武汉就有一位周阿姨,她和女儿一起考研,最后反而妈妈先考上了。周阿姨已经55岁了,如今她即将研究生毕业。周阿姨从小就热爱音乐,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期待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音乐梦。3年前,52岁的周阿姨原本是陪女儿考研,因为自己的音乐梦,最终决定和自己女儿一起去考研。没想到那年她一举成功,考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而周阿姨的女儿当年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本想再陪女儿考一年,周阿姨的女儿拒绝了妈妈的想法,认为妈妈考上很不容易,就劝说妈妈自己先去读。周阿姨为此办理了提前退休,去上研究生。女儿不负所望,第二年也考上了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成为妈妈的学妹。周阿姨表示,自己多年不忘音乐梦想,哪怕工作之后也一直坚持着。考研对她来说有相当难度,好在专业课方面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她的专科本科文凭都是和音乐有关,专业才得以过关,并表示考研期间的课程都以自学为主。一开始也有人反对,说她年纪大了考研有什么用呢。周阿姨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自己心态很年轻,52岁的自己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学校她和自己的同学相处起来也没有年龄限制。网友纷纷称赞这位妈妈有智慧、有格。还有网友表示,有这么积极上进的老妈,女儿肯定也不会差。宝妈也很钦佩这位55岁依然执着寻梦的妈妈,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对母女,如今有多了一层学姐学妹的关系,感觉很美很温馨。确实,视频中妈妈很上进,女儿也不甘示弱,最后才有了母女同上研究生的佳话。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本身的素质以及家庭的氛围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教育必定是孩子跟父母合作互动,共同进步的结果。倘若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必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之孩子很上进,但是家长不合格效果也不理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注重哪几点呢?1. 父母的榜样作用常常说在一个家庭里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榜样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坚决杜绝在孩子实施不适当的行为,父母要争取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影响。2. 父亲多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现代家庭大部分母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一个积极乐观的母亲必定带给孩子更好的影响。但是父亲在子女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古来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往往更善于抽象思维,处世更理性,孩子坚毅刚强的品格和足够的安全感也大都来自于父亲,所以父亲工作再忙也不要疏忽孩子的教育。3. 父母的教育观点一致中国家庭往往信奉“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育儿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弊端,会导致孩子遇事没有是非标准,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发展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的不良习惯,甚至可能发展到是非不分的地步。所以夫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该在各方面保持一致,树立孩子明确的是非观。4. 营造温馨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好孩子会更乐观积极,反之氛围不和谐、压抑的家庭很可能给孩子性格造成负面影响。父母一定要保持睿智,互相关爱,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从而更豁达、更坚强、更善解人意。
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但换做是我的话肯定不会这么做。30多岁的人,多半已经成家立室、结婚生子,就算没结婚的话,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肯定也已经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辞职考研,等于把自己的经济来源切断,从头开始,这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个简单做出的决定。现在因为疫情的缘故,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很多人突然发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比很多事更重要,很多人宁愿放弃诗和远方,选择停留在当下的苟且生活中。能辞职去考研的人,要么对于学术研究充满热忱,要么就是经济条件优越,普通人是不敢冒这个险的。不论什么原因都好,起码他们有这个敢想敢做的勇气,比起那些左思右想、前顾后盼的人好多了,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你不打开它吃掉,永远都不会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味道。
2021年考研终于落下帷幕,多少莘莘学子为了这一刻拼尽全力,奋力煎熬。学历依然是就业的敲门砖,多少人凭借努力改变了命运,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道。考生在考场奋笔疾书,家长在考场外焦急等待。但是,在山东济南的某考点,竟然出现了一个5岁孩子的身影。原来,这个男孩,是被妈妈拉去提前体验考研氛围的!男孩开心地望着学校门口,一蹦一跳地认为妈妈带他去了游乐场。他脸上愉悦的表情和其他等待考生家长表情的凝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紧张窒息”的氛围,5岁的他完全感受不到。男孩的妈妈说:“孩子还有16年,5840天就考研了,提前带过来感受氛围,对孩子成长有帮助。”一个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5岁的孩子能感受到什么氛围?一个5岁的孩童,正是玩乐的年纪,却被父母的焦虑,过早地汇入考试的洪流,何等可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当下父母的普遍共识。殊不知,父母的过度焦虑,正在毁掉孩子。父母焦虑的本质,是无法接受孩子终将平凡很多人小时的梦想,是长大后能站在金字塔顶端。但努力了几十年,依然无法触及顶端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能出人头地,替他们圆梦。他们为孩子的前程奔波,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平凡无奇的自己,再有一个无比平凡的孩子重复他们的命运。安徽阜阳,就有这样一位父亲,和儿子在街头争吵起来。父亲一脸嫌弃地手扶三轮车的车身,看着儿子奋力吆喝摆地摊卖水的样子,他无法接受。他认为自己精心培育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不应该是在写字楼里西装革履,做着体面的工作吗?面对父亲的指责,男子双手抱拳,不停地对父亲鞠躬,说自己没本事,请求他放过自己。这位父亲嫌弃儿子的每一份工作,送外卖、做销售、摆地摊,这让他的颜面受损。他看到了儿子的满面灰尘,鄙夷儿子一身臭汗的衣衫,却唯独没有看到那颗为了生活拼搏向上的心。有位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这位父亲,是大多数父母的缩影。一个碌碌无为、平凡无奇的人生,希望孩子来为他们增光添彩、扬眉吐气,让他们脸上有光,有为之炫耀的资本。天涯上有条帖子,楼主问:是不是所有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不如自己?楼主的朋友无奈地说自己的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尽管耗费了时间和精力补课,但仍然没有效果,只能上个专科。楼主想劝她别心急,在得知男孩喜欢研究水电的爱好后,便建议她送去孩子学技术,当个维修工也不错。谁知这句话惹怒了朋友,朋友黑着脸生气地说:“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楼主提及她的朋友和爱人都出自名校,属于社会中上层。按她的期望,孩子应比自己更好,结果现在连本科都考不上。这种跌出预期的落差,是她不能接受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是教育应达到的目的。要高学历的父母接受孩子的低成就,要比接受自己平凡更难。对孩子期待太高,反而会害了孩子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的高期待,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有个高赞回答是:会把孩子压成平庸的废材。因为家长的高期待,会削弱他们对孩子的激励,导致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肯定。从而让孩子产生自卑,甚至有自我否定的心理。父母希望孩子成才本没有过错,但是如果对孩子要求太高,很容易物极必反,最后伤及孩子一生。同事的孩子果果,在中学时成绩排班级前三,还算得上优秀。但自从升入高中后,尽管果果每天都拼力学习,成绩也只能排班级末位。为了让学习成绩赶上去,她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夜里1点多睡觉。可尽管如此,学习成绩仍未上升。而她的父母,因为过去孩子成绩很优秀,所以不能接受现在的成绩排名。觉得她一定是偷懒了,没认真学。所以父母,给她请了各种老师补课,并亲自在一旁监督她学习,希望把成绩提上去。因为压力太大,果果经常整晚睡不着,或者在梦中突然惊醒,满身都是汗。尽管如此,她还是逼着自己拼命学,甚至比以前学到更晚,只因不想让父母失望。最终,果果因为身体扛不住,在期末考试前住进了医院。北京大学副教授蒋承说:因对教育落后恐慌,导致每对父母都铆足了劲,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给其他人,便想尽各种办法去推孩子,设法让孩子超过其他人。可他们忘了,教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让孩子用短跑的方式跑马拉松,很可能没跑到一半,就跑不动了。就像记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一位家长说的这样:你总想让孩子赢,但如果因过度逼迫,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甚至自杀,那最后赢了什么?放下对孩子的执念,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遗传学中有个理论,叫均值回归。大意是说,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会随着基因完全遗传给后代。后代的这一特征,会随着基因重组和时间推移,慢慢回归到平均值附近。也就是说,即使父母都是学霸,他们的子女,也有可能落到普通人行列。如果你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普通人,也请你不要放弃。因为即使是平凡的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也会发现他们出彩的一面。作者九边,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个大学同学,夫妻俩都是学霸,博士毕业。但他们的孩子却很普通,学习成绩在班级垫底。两人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多时间,但孩子成绩始终上不去。后来,他们调整了思路,不再逼着孩子学习,而去培养一些基本品格。这些年坚持下来,孩子的成绩也有了起色,从垫底上升到了中等。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聪明的鸟有高树枝,而笨鸟也有矮树枝在等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帮他们过上适合自己的生活,那他们也终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接受孩子的平凡,并转变对孩子的期望,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就如作家刘继荣所说的:“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其实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们不管成为英雄,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终会都有鲜花陪伴。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真正的的不凡。*作者:小宇宙。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shu)授权。*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将近四十岁了,如果是在高校或科研单位,需要继续提升学历,那还是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如果想考全日制的研究生,想以此来求职找工作,我不建议再去考了,因为年龄确实偏大,条件不允许,读研读博士出来了,再找工作也不易。一、近四十岁的年纪,已经有家庭负担了,不适合上全日制研究生。一般来说,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是顶梁柱,需要挣钱养家了。这个时候父母年纪渐老,而孩子也正是上初中正需要管理的年纪。你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不适合去上全日制研究生。更何况你年轻时没有去考,现在年纪这么大,还能考否?二、上全日制研究生,导师都不好找。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越来越年轻化,有些三十多岁就已经是硕士生导师。你再去考别人门下的研究生,想想也别扭,导师比自己还年轻,导师按排去干活,有时也抹不开面子。而你的同门师兄弟都是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年轻人,跟他们也有代沟,怎么一起去完成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总之在不合适的年纪去上研究生会感到非常尴尬。三、研究生毕业再找工作也是个问题。四十岁考研,上三年硕士毕业,如果再考博士,还得几年,拿到博士学位得四十大几了,更何况现在博士毕业难度越来越大,别搞到最后,到了四十六七岁连博士也毕不了业,那就更尴尬了。以近五十的年纪去找工作,你觉得还能找到象样的工作吗?难道你还想通过读研来找个好工作?我觉得太晚了,还不如把精力花在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或者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上来来。四、如果你所在工作单位有提升学历的需要,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你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为了提升自己在单位的地位,是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学历的。但仅限于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样平时工作不耽误,也不影响你养家。只是需要自已多付出些,拿到研究生毕业文凭,在单位有更好的发展,在评职称和升职方面有一些资本。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四十岁再去考全日制研究生是晚了,但上在职研究生是可以的,毕竟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有二十多年。如果是你,你觉得年近四十还有必要去考研吗?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大学毕业后,有很多人打算考研究生,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耽误了,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渐渐没有能力考研究生了,不过等到30岁的时候,仍然有人选择考研究生,这时候已经晚了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你有你的节奏,我有我的节奏,也有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去考了研究生,他们顺利地去了岸边,我开始了自己两年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就业,也许会选择继续深入研究,但是直接工作的人已经结婚生子的准备开始了,这是每个人的节奏,可以说哪个好吗?每个人的人生安排都不一样,请不要被所谓的人生法则打破,在国外大学的演讲中,教授给学生们看了未来他们该走的路,眼中的人生计划是这样的。你们的高中读完后马上上了大学,大学三年后开始自己的工作,也许是国内有名的公司,我可能会去国外继续学习,几年后结婚生子,这个时候已经30岁了,人生的轨迹已经定型化了。据教授说,我们的人生30岁已经定型,事实是这样吗?马云先生35岁的时候创立了阿里巴巴,著名艺能界的人物摩根弗里曼52岁时终于大受欢迎,他32岁的时候出版了《哈利波特》,之前被拒绝了12次,还有很多例子,30岁不是固定的节点,每个人什么时候想做什么,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计算的话,也有30岁的时候还没结婚的人,希望能快乐地生活,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是被安排的,我总是按照别人期待的标准生活,毕业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生孩子,越早越好,如果我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的话,很难配合别人的期待生活下去,太累了,而且是你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买房子去生孩子,既然选择了,就必须付出责任和代价。30岁的研究生考试晚吗?不晚,只要你热爱生活,热衷于自己兴趣的动力,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晚的是你还没有从生活的不平中走出来,每天羡慕别人。大家要不要试试考研?欢迎留言。
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总是能做出许多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湖南有这样一个母亲,为了让考研的女儿不那么孤独,她决定陪着孩子一起考研,两个人可以互相激励,没想到最终她居然成功上岸,成为了五十二岁的研究生。这个母亲名叫周亚松,是湖南常德人,在老家的机关单位工作,生活非常简单。她的丈夫也是一个公务员,女儿是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女儿自己开了一家与音乐相关的独立工作室,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幸福。不过后来女儿不甘于这样的生活,想考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名校的研究生一般都是相当难考的,再加上这所学校非常有名气,每年报考的人都相当多,所以录取比例很低。女儿决定考这所大学的研究生之后,每天的压力都非常大,周亚松十分关心女儿,自然察觉到了她的心理压力,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陪考试,尝试一下。女儿也很支持她,帮着她报名了,两人成为研友共同备考。考研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别说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的周亚松了。她的记忆力早已经不如那些年轻人,学过的很多知识也忘记了,这时候选择考研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且她已经接近退休的年纪,其实提升学历对于她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她选择考研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给女儿做一个好榜样。考研之路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对于离开学校多年的周亚松来说,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为了激励女儿,不管有多困难她都一直坚持,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结果最后的成绩出来后,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周亚松考上了,而她的女儿则不幸落榜。很多父母将自己的梦想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强求下一代做到。周亚松从来不会这样,她对于孩子没有太多的要求,却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孩子。之后女儿陪着她去学校报到,报名的时候接待人得知要来上学的人是周亚松都惊呆了。既然都考上了,周亚松便决定去学校体验一下研究生生活。因为年龄的原因,她的记忆力以及体力肯定都比不上年轻大学生。为了不落下学习进度,她每天都学习到很晚,一点都没有浑水摸鱼的意思。在母亲的激励下,周亚松女儿第二年也成功上岸,成了母亲的学妹。一对母女同时在学校就读的消息很快就引爆网络,网友将两人称为最励志母女,一时间两人成为无数考研学子的模范。入学之后家人都让周亚松专心上学就行,但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庭,她每个月都会抽空回家,陪伴自己的家人。临近毕业的时候,周亚松举办了一次毕业音乐会,并且还获得了优秀的等级,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毕业的时候她与全校的师生一起拍了毕业合照,在大学毕业后的三十年,她居然有机会再次在学校里拍一张这样的照片,这让她十分感慨。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鼓励之后,周亚松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凭借自己的毅力,她做到了。因为她过于传奇的经历,很多媒体都争相对她进行采访,她也上了不少电视节目,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每次上节目,她都会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和老师,最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若是没有他们的支持,她一个人不可能坚持这么久。当然了,一路上她也遭受了不少质疑,觉得她已经不需要学历了,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炒作。周亚松表示,自己选择考研考博确实不是为了学历,但也不是为了知名度,自己只是觉得学习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够激励到孩子,成为她的好榜样,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
俗话说,什么样的父母,就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把自己活成一道奋发向上的光,孩子的人生自然也会光芒万丈。——鹿妈 作者 | 李核桃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好厉害好厉害的妈妈!白永旗,50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仅备考两个多月就考取西南医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她25岁的女儿,也考上了西南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多年母女终成校友,这神奇的缘分,却是白永旗努力争取来的。她工作忙,本没想过今年考研,可看到备考的女儿“复习不在状态”,便萌生陪考的念头。护士长哪有时间学习呀?为了鼓励女儿,她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见缝插针地学习。上厕所间隙,背单词;等红绿灯间隙,背单词;与朋友聚会,仍然带着英语词典,背单词。更别提上下班路上,她抓住一切碎片时间听网课,积极备考。妈妈都这么努力了,女儿怎好意思懈怠?母女双双被录取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这么正能量的妈妈,令无数网友羡慕。有人调侃说:“怎样能让我妈看到这条新闻?”还有人说:“我妈妈之前也陪我考雅思,一下子让我有危机感。如果我连我妈妈都考不过,那岂不是很丢脸?”只好拼尽全力。教育孩子,家长不要以督促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一个领跑者的身份率先向前。你催他、逼他、吼他,不如陪他一起奔跑,那个有榜样在侧的孩子才会奋力向前,拼命赶上你、超过你。你有多努力,你的孩子未来就会有多优秀。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成为这样的人无独有偶,去年,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也陪儿子一起考研。一起奋战的结果是:她考取了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儿子考取了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及此次经历,原梦园说:“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让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长,一起做。”曾几何时,她也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坐在孩子身边监督他写作业,也曾为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而“河东狮吼”,甚至打孩子。可效果并不理想,孩子焦虑害怕,甚至出现了轻微的多动症,成绩越来越差。她便改变了陪读方式,不再死盯着孩子,而是拿本书在儿子旁边读,陪孩子“一起学习”。慢慢的,孩子不焦虑了,成绩也上来了,而她也通过读书提升了自己。儿子上大学后,她依然没有懈怠,坚持在交大自习室学习,连续三年旁听交大汉语言和英语专业课程,坚持700多天背单词、上网课。40多岁了,还要上班,何必这么辛苦呢?原梦园说:“我爱学习,也想让儿子有学习的氛围。”有这样努力的妈妈,儿子自然也不甘落后,大四开始准备考研。原梦园想:“我想着陪陪他吧,相互督促,至少有个伴。”于是又开始了考研之旅。49岁高龄,体力、记忆力不比年轻人,考研谈何容易?儿子已经计划将考研复习书留给她,没想到妈妈一举击中,跟他成为同届研究生。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很多人都有未竟的梦想,他们打着“忙”的旗号,将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督促、催逼孩子努力。殊不知,人生的大部分烦恼,是期待落空造成的。与其期待孩子努力上进,不如以身作则,率先努力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都是润物细无声的。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坊间流传着一句话:一流的父母当榜样,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三流的父母,养不出一流的孩子。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为求儿子上学,妈妈跪在12岁儿子面前。而她的不孝子,舒服地靠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玩手机。看着卑微的妈妈,他不但没劝阻,反而拍下她下跪的一幕发到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跪着的父母,怎能养出顶天立地的孩子?我们无意指责这个可怜妈妈,但也应该能看出:她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督促孩子。可是,学习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以跪相求,学习仿佛就成了家长的事。“你求着我学,我偏不学。”这大概是失败教育的典范了。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求孩子也好,逼孩子也好,都不如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武亦姝,大家都不陌生了,《诗词大会》冠军,去年以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她的父母爱看书,家里到处都是书。父母读书,她也跟着读,小小年纪便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张圣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山东理科状元,去年以713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他的妈妈,为了锻炼他的体格和耐力,每天陪他步行到新华书店看书,风雨无阻。他的爸爸,为了激励孩子学习,自己的书桌就对着他的学习桌,父子同学,一起进步。董吉洋,安徽理科状元,以675分的分数考取北京大学。与此同时,她还通过了小提琴专业八级,是国际象棋国家二级运动员。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看到这里,不知道多少父母像我一样自惭形秽。曾经我也立下“一年读50本书”的计划,可听闻某个热播剧贼好看,忍不住熬夜去追。曾经我也有一个考研梦,可捧着英语词典,注意力不知何时就转移到手机上了。曾经我也立誓早睡早起,每天早起打卡写作,可坚持不到三天,就再也起不了。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当我催促他去学习时,他便会反驳:“为什么你不用学习,却要我去学习?”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强加到孩子身上,这大概是很多父母的习以为常。那个积攒了很多不服的孩子,便越发越叛逆:你要我努力,我偏不!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优秀知乎上有人问:5岁孩子上兴趣班产生逆反情绪,作为家长是该坚持还是尊重她的选择?题主的女儿喜欢跳舞,妻子给她报了一个舞蹈班,可女儿才学了一个多月就怕苦怕累,每次上课都找借口请假。家长虽然觉得就此放弃不好,却也拿女儿没办法。这多像我们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孩子就是不愿意努力,想法设法偷懒。遇到这样不争气的孩子,我们又能怎么办?高赞答主Cecilia便分享了儿子学跆拳道时的情景:“他说记不住动作,我先生就自己学,学完以后回家再教他;他说累,我们就帮他放松肌肉,告诉他坚持下去能强身健体。”偷懒、拖延、怕苦怕累,是人之常情,当孩子畏苦怕难时,家长的催逼督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令孩子更生厌烦。既然在后面鞭挞无效,何不率先跑到孩子前面,以正确的示范引领他继续前进?《后汉书》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意思是说,身体力行,别人就会听从;只说不做,别人会跟你争辩。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昆凌荣升为“天王嫂”后,一直没放下自己的事业,无论在电影界还是时装界,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记者问她:“周杰伦那么有钱,你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她说:“因为希望孩子看见,爸爸妈妈都是很努力的人。”人们常说,最好的教育是“拼爹拼妈”。可“拼爹拼妈”,并不是狭隘地拼父母的金钱地位,还有父母的素养、习惯、品格,以及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父母率先努力,孩子才会懂得自律的意义,才不沉溺于安逸。父母率先拼搏,孩子才会懂得坚持的意义,才不好意思懈怠。父母率先奋斗,孩子才会懂得进取的意义,才不沉迷于低级的快乐。教育学者尹建莉说:“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真正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点石成金,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孩子的榜样,跟孩子一起成长吧!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上进,未来就会有多优秀。
来源:财经记者圈文|陈薇沁,责编:陈子文,原载于一条(ID:yitiaotv)根据教育局数据,202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有377万人报名,比去年多了10.6%,5年内考研人数翻倍。除了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22-24岁的年轻人,还有一大批年龄超过30岁的考研者。一条在3月发出一份“30岁+考研人”的调查问卷,并深入采访数十位30-40岁的考研人。不少人选择在职备考,在迈向中年的路上,抓紧时机提升自己;也有人35岁年薪百万,却决定辞职考研,积累一定物质基础后,想在学习中滋养精神;有33岁大龄单身女性,边考研边被父母催婚;不少近40岁管理岗在职的人考MBA,试图为职场发展拓展人脉;最硬核的莫过于职场妈妈考研,“工作-带娃-备考”三点一线,几近007奋斗模式。0130+考研人:人生路上的“多选题”31岁的李豫鲁,是青岛大学广播电视专业2021级的研一新生。2020年底考研之前,他的职业是一名医生,曾进行了4年的医疗扶贫。“全家人都觉得我当医生是理所当然,因为我祖上四代都是医生,太爷爷的老师是清代的末代御医。”背着父母和医院院长,他在外租了一间自习室,备考传媒专业。医院有事就往回跑,中间开车要3个小时。李豫鲁形容自己这个群体“向青年逆行”——背着父母和单位偷偷进行考研准备,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比自己小10岁的人做同学,用20几岁时赚到的钱支持30岁时的梦想,“享受叛逆的刺激与学习的孤独。”结合50位调查者的问卷数据和20位考研者的深入采访,我们发现这个群体的一些特征: 年龄多处于30到40岁; 男女比例几乎是1:1; 已婚和单身各占一半,已婚者多数已有孩子; 人群的年收入跨度在20-100万。而至于30多岁的人考研的理由,十分多元化。很多人认为是目前学历含金量不足,导致长期无法升职;还有一部分人想打开自己的社交圈,包括挖掘项目的创业人士、寻找同伴的企业老板、远离职场多年的全职妈妈;极少数人提到了考公务员需要高学历、孩子读书看父母学历等小众原因。2020以来疫情的影响,使这个群体又更“壮大”了。根据《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全国今年比上一年整整多出了36万的考研者,其中不乏疫情影响下升职受阻、甚至失业的大龄考研者。02我年过30岁,为何选择考研?2020年中,在某广告公司任HR总监的陈挺,用3个月的时间裁掉了办公室近80%的员工。老员工会来找他“求饶”,后来他一度听到敲门声就恐惧。亲历一波裁员潮后,“为了摆脱那种窒息感,也是想督促自己要进步。”他跟公司协商签了一份协议,37岁的他决定脱产考研。如今他正在居家备考某商学院,“专业难度较小、适合30+人群的管理类硕士(MBA、EMBA、MEM、MPAcc等)现在尤为受欢迎,我们的项目今年录取比例从4:1变成近8:1。”他解释说,“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作为某国际酒店集团的财务总监,35岁的Vivi年薪百万,她却认为自己“离CEO或者项目主管就差一个顶级商学院的学位”,毅然辞职考研。同时多年在职场摸爬滚打的她,见多了人心冷漠的时刻,她也想借读书暂避职场,少些消耗、让精神多一些滋养。一部分人想要在学校里寻找新的机遇。刚满30岁的奶爸阿正本来在国企上班,年薪30万,孩子出生后他却突然生出了“育儿焦虑”。“不如去读个MBA,认识一些新朋友,未来可以一起创业做幼儿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将来。”“说白了就是内卷”,在华为做行政、33岁的郭德冈说,从去年开始,有同事突然就考上了复旦,家里人开始备考南大,大有人人都是研究生的趋势,她联想:学历是否和升职挂钩?对于在山东长大、从小被教育“学习和吃饭一样重要”的郭德冈来说,考试是强项。几个月后,她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附言“上班、带娃的间隙抽空复习,竟然比去年国家线高近70分”的研究生初试成绩单照片,她也觉得自己有点凡尔赛,“但这个成绩确实缓解了焦虑”。丈夫对她考研尤为支持,主动承担起带娃重任,“高学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整个家庭未来的保障”。两个人决定等她考上以后交换生活状态——丈夫再去考研,她负责学习、带娃、分享经验。33岁的补习班老师Lisa认为部分企业对研究生学历有硬指标,比如说公立院校招聘,比如说公务员考试。她在补习班教英语,断断续续已有10年。她的工作包含帮老板筛选面试者的简历,“我招人时一般会先把研究生学历的人挑出来进行复试,再去看本科学历的人工作经验如何。”而Lisa自己的职业理想是进入公立学校或者知名教育机构。如今她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自己的“教育类硕士”考试,“明白用人单位对学历的心态后,我就照着这个方向努力。”34岁的苗庄之前在人民日报当了10年记者。辞职读研,是因为记者日复一日的工作能看到尽头,能力没有提升,在体系下性格越发圆滑,“其实现在80%的工作未来都会被AI淘汰”。目前他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是AR、VR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运用。他认为自己本身已经积攒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正好趁着疫情这段全球经济紧张的时期,去学一些新兴专业,待经济复苏后,再申请自己理想的工作。在这群大龄考研人中,令人不解的当属申请海外研究生项目的人,很多人好奇:他们为什么要在疫情下坚持交昂贵的学费上网课?在洛杉矶当地创办了一所考研机构的Rebecca给出了答案:“30+的海外考研人,有人为了绿卡,有人为了孩子,有人为了学历,有人为了人脉……”Rebecca今年35岁,自己也在南加州大学传媒系读研究生。她继续在当地读研的主要原因,是要等绿卡的面试通知。疫情来袭后,这项移民业务停工了大半年,一旦选择回国,前几年的努力就浪费了。Rebecca的机构负责的学生人数,在疫情期间不减反升。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来自尔湾的30岁贵妇,据说之前是北影表演系毕业,申请经费到位。“有些家境殷实的人家会对儿媳妇有学历要求。申请专业上,对方希望是艺术史或者珠宝鉴赏。”30岁+考研人,尽管出发点不尽相同,无论如何,都是一群特别拼的人。03自习室、居家、培训机构:苦读还是花重金?无论是脱产还是在职,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开车3小时来回单位和自习室的李豫鲁是个极端案例。他在曲师大租了考研自习室的一个格子,30个人共用一整间,3个月只需1000块。他说这是为了“彻底和熟悉的环境隔绝,一心一意把备考这件事做好。”开车途中,他会提前复印好单词书放到手机支架上,红灯亮了就翻上几页,经常会被后面的车摁喇叭,“还是有点危险,不推荐大家都用这个办法”。到了自习室以后,空间里最响的声音就是翻书声。没有人吃东西、聊天,手机调成静音。李豫鲁在自己专属的课桌上用彩色胶带工工整整贴上了每日计划。单身人士或许可以选择自习室或者图书馆,拖家带口的职场妈妈们往往必须在家完成复习。职场妈妈JoJo的孩子刚满2岁,家里没什么人能帮忙带孩子。平日她报名了3000元的网课,每天上班前看1节课,中午午休温习,晚上回家再看上1节课。等到临近考试的1个月,再请一个私教突击薄弱环节,1节课1000元,上完5节课,就差不多上考场了。李老师主要负责考研培训的销售,他认为绝大多数30岁以上的考研者“不听营销、不爱花钱”。“如果说一个考研套餐,包含了考研资料、项目推荐、一对一辅导、英语私教、面试模拟等等。他们会在套餐里挑出最需要的部分,再去计算每个项目的成本。一个6万6的套餐最后就被拆成了一个2万3的组合。”38岁全职妈妈韩小鱼曾经参加过考研机构的宣讲会,拿走了他们免费发放的考研资料,自学效果也不错。但也有极少数愿意花重金的人。李老师透露,过去的5年里,他的200多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冲到了最前端,进了美国沃顿商学院。撇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她花了10万,我们突击了面试,Personal Statement来回修改了5遍。”这位学员在申请前就查阅了大量商学院的资源配置,包括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沃顿,这个数字约是100万。到了30岁+的年纪,“考研人”的社会经验也多了,大家会更理智地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04记忆衰退、被催婚…… 大龄学习的困境一点不少 尽管大龄考研人的目标更明确、心智更成熟,但“逆龄而行”的学习中,碰到的难题还是一点不少。传统的考研有两个阶段:全国统考和面试。大多数大龄考研者比较头疼的是英语、数学、政治,主要都和这个年龄段人“明显下降的记忆力”相关。34岁,从部队退伍的穆西目睹了多个队友的“职业瓶颈期”——转业或者是继续留在部队,都会受到学历的限制。他决定报考中欧商学院,而备考科目中尤为折磨的是英语的练习,“拿红宝书背单词,从abandon(放弃)开始。翻到第二页的时候,第一页的单词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反反复复一直是abandon、abandon。”因为长期在部队,没有英语使用环境,他的口语更是别扭,私教老师形容“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没太大区别”。比穆西更惨的是英语老师的另一个学生,据说学着学着人就不见了,3个月后再见到他,说是因为考研得了抑郁症。自嘲自己是“996打工人”的李阳,每天下班后还是会用kindle刷往年的研究生考试题。他认为“自己的脑子割裂得太厉害”,总是没法从工作中迅速切换到试题,等到缓过来,往往就快睡着了。这也是大多数在职备考的打工人们普遍碰到的难题,“无解,只能挺过去。”在一条发出的调查问卷中,有50%的人表示自己尚未组建家庭,很多人自嘲“在解决个人问题之前,单身人士仿佛不配考研”。家长常常将“考研”视为“结婚”的对立面,传统的“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的观念根深蒂固。正常情况下,30岁出头、有房有车、医生编制的李豫鲁绝对是相亲市场里的抢手货。父母原本期待给他安排几个相亲对象,在今年成家立业。他却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备考新媒体类研究生。“在他们看来,我是彻底掀翻了稳定的生活,大吵一架在所难免。”长期待在学校,李豫鲁身边现在都是98、99年的人,年龄相差10岁,大家喜欢剧本杀、看漫展,他喜欢看书、看戏剧,“爸妈现在心情很复杂,又想催又想放弃”。33岁依旧单身的Lisa已经拒绝与父母沟通“婚恋”好久了。她说自己特别喜欢一句话:“不要看着别人开花、自己没有开花就着急,也许你本来就是一棵树。”在她看来,每个人的成长周期是不一样的。在她的人生规划里,结婚并非必要,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挣钱自己花的生活,并为未来的读研生活存下了将近10万元的积蓄。让所有考研者最佩服的“王中王”——非工作、带娃、读书三合为一的全职妈妈莫属。备考湖南师范大学MBA项目的JoJo正是这样一名职场妈妈,本职是一名银行职员。2018年她第一次裸考,英语差了几十分。2020年4月再次报名考研,开始认真复习。不幸的是,复习阶段撞上了银行的业务高峰期。领导出门跑业务,她要处理办公室大大小小的考核、报表,并且及时和总行沟通。几个月下来,她瘦了十几斤,内分泌失调,住院好几天,休息了快2个月才缓过来。先生为此十分反对她考研,认为这是“雪上加霜”,给自己太大压力太累了,而且耽误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的黄金时期。JoJo知道,学习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16岁,妈妈突然中风,家里人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妈妈的病上,她高考失利,只能先读专科。在过去的10年,她也一直以赚钱给妈妈治病作为唯一目标。直到2年前,妈妈去世了,“我才开始想重新做自己,不再只是去赚钱,我想去弥补学习上的遗憾。”答应了先生就“只搏一次、不录取就放弃”,JoJo每天看书8-10个小时,主要在中午、晚上还有周末。就连这次跟一条的采访,也推迟到了她研究生面试结束以后。”。05不论考上与否,都是人生常态 无论是20岁,还是30岁、40岁,学霸永远是学霸。35岁的Vivi考上研究生乃至读研的经历堪称强悍。怀孕3个月考上美国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中欧商学院的MBA项目。怀孕7个月开始上课,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临盆,在隔壁的学校医院生娃。孩子出生不久就交给了学校的Nursing Room照顾,然后跟教授商量,把延期1个月的期末测试给考了。同是学霸的郭德冈,计划未来做综合管理的岗位。前年考了财务相关的中级经济师,去年考了人力相关的人力资源师,算了算还缺一个工商管理类的硕士,今年就考上了西北大学MBA项目笔试加面试的第一名。考上了,当然满心欢喜,好好把握机会提升自己;但就算考不上落榜了,对绝大多数大龄考研人来说,也不再是天大的事情。“都是有工作保底的人,今年考不上就明年继续咯,拖个3、5年也是常事。”“尽管过程苦,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吃苦的机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再体验一次这种沉浸的学习的心境,就已十分受益。”Lisa今年英语差了几分,考研落榜了。短暂的自我怀疑后,她理了理思路,打算先回补习班继续上班,“我的5年计划,是在明年考研成功,后面3年边工边读,第5年去公立院校面试。”刚满30岁的奶爸阿正自嘲说成为了“大龄考研人中的反面教材”。他原本从国企辞职,计划考北大光华,“今年竞争太激烈,我过了去年的分数线,发现今年竟然高了5分。”收到结果后,他分析了未来几年家人的需求和自己职业发展路径,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考研计划,开始创业做幼儿教育。面对考研的成功或失败,有人欢天喜地,有人淡然处之,有人再接再厉,有人暂且搁置。无论如何,30+考研人,不再为考试的结果痛哭流涕。
文|学个习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学历内卷”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最近,有一位网友发文求助,“自己92年生人,已经30岁,本科毕业于某双非二本大学,还没有结婚,想辞职考研,是否可行?”而对于辞职原因,她是这么说的:“最近,单位新来了一批研究生,虽然自己工作久,但是,奈何学历低,跟这些研究生一对比,感觉晋升无望”。于是,就有了辞职考研的想法。这位网友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学历内卷”所带来的焦虑。随着大学生学历的普遍提升,这种“内卷”可能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可能想辞职考研摆脱这种“内卷”压力的人也会越来越多,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可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特别是以下这几个。01 当前的工作情况个人认为,这一条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给大家看一个前两天一位粉丝发来的求助信息。这位家长,同样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他的女儿目前已经是一名“公务员”,在基层检察院上班。根据这位家长描述,孩子的工作是相当稳定并且相对轻松,关键是待遇也特别好。但是,孩子却嫌工作环境不好,嫌弃工作地点太偏在农村,想辞职考研,并且去年已经考上了上海某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奈何学费太贵(一年20多万)。于是,放弃了,现在又准备辞职考全日制研究生。但是,作为家长,死活不同意孩子这么干,理由也很现实,那就是现在的工作稳定,待遇又好。即使是辞职考研,三年以后研究生毕业再去找工作,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现在的工作,何况还需要考公务员,还不一定能够考上呢。所以说,对比目前的工作与三年以后所面对的风险,不辞职考研,或者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该是更正确的选择。现在,大家也应该知道,在面对这个选择时该怎么取舍了吧!那就是,对当前工作不满意,比如,薪资、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中占到任意两条或者三条,那么,如果真的想辞职考研,也就不用太留恋了。如果,对现在的工作特别满意,最好认真权衡利弊,不要冲动。02 家庭与经济情况到底要不要辞职考研,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家庭与经济情况”。一般来说,30岁时,还不会涉及到赡养老人的问题。所以,重点考虑的是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如果,像文章开头的这位网友,30岁还是单身一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么,辞职考研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何况,工作几年,多少会有点积蓄,真的想提升学历,辞职考研也未尝不可。当然,现在读全日制研究生,确实也花不了多少钱,可能只需要伙食费与住宿费。所以,将这个因素排在第二位。但是,如果你已经成家,还有了孩子,可能还需要还房贷,那可能就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了。在现实面前,梦想一般都要靠后!并不是很多人说的是,读书与年龄无关,也不是别人说的,读书,什么时候都可以。03 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抗压能力说了半天,能不能考上研究生,可能才是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毕竟,脱离学校、书本太久,能不能重新拾起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工作多年再辞职考研,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毕竟,即使是应届毕业生考研,难度都很大。身边辞职考研的同学,一战就能成功上岸的并不多。所以,辞职考研,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如果自己在大学时就是个“学渣”,好不容易才混到毕业。那么,辞职考研就要小心了,劝你三思而后行。除了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需要的能力。毕竟,辞职考研需要面对很大的风险,失业又加上考研失败,然后来自自己,来自父母的压力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辞职考研之前,请对自己的抗压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衡量,如果觉得自己承受不了考研失败又失业的压力,那就安心上班好了!以上,这三个因素就是辞职考研前最需要考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辞职考研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还是那句话,想考研一定要趁早,最好大学毕业直接考研。以上,希望对准备辞职考研的你有所启发,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卷”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卷”的背后则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以考研为例,根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2021年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77万,较去年增长10.6%。5年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倍。这个过程中,虽然还伴随着研究生扩招,但不可否认,考研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近日,新东方联合数据分析机构分析发布了《2022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为我们更加清晰地勾勒了考研人群的群体特征。该白皮书对来自全国25个城市的3500名考研培训行业用户分析。参与此次调研的考研培训行业用户中有21%为20岁及以下,21—24岁的用户占比66%,25岁及以上的占比13%。调查发现学历提升为被调研用户考研的首要动因。其他考研动因包括延迟就业、打算投身学术研究和科研、进入名校、父母期待与要求等。其中,“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48%、78%、63%。新东方一名高管表示,近年来考研人群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往届生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往届生占研究生报名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9.1%,部分院校往届生报考比例约六成,而往届生群体普遍缺乏学习资源与备考环境。重点院校研究生推免比例居高不下,导致以重点院校为目标的考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二是“三跨生”占比较高。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报考考生占比分别为48%、78%、63%,这部分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辅导,更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方向指引。(文章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