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情况 本科专业西班牙语,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西英汉复语口译专业。读研期间获北外学业特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励。 CATTI二笔、二口,DELE C1。曾为北外、北舞、冬奥会、商务部、北京市公安局、贵州茅台集团等提供英/西同声传译、交传、笔译服务,现公派西班牙读博。考研专业选择 本科毕业虽然是没过几年的事情,但彼时信息相对闭塞,西语圈子也比现在小,专业出路似乎并不算多,思维常常因此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考研一路走来试错和摸索不断,被北外录取时本想写一篇经验贴,却迟迟没能下笔。如今一并走过了读研这一程,回头看,在这里分享一些更完整的经历也好,希望能够为西语专业的朋友提供多一点的思路。(西校区正门)在我的规划里,一直很注重对英西双语的学习,认为精通英语可能是小语种专业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学外语避不开国际交流,而英语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门语言,对小语种工作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甚至基础。后来,我在大三出国交换时认识了南师大英西复语的同学,了解到复语复合型是小语种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又看到北外高翻开设的英西汉复语同传专业,这才明确了研究生专业的选择。给大家介绍一下,北外高级翻译学院传统上以英语口笔译,英语同传专业为主。它还开设有复语同传专业,现归属于英语口译下的复语口译方向,有西英汉、俄英汉、法英汉、德英汉、日英汉、阿英汉和韩英汉,共招15 人(含推免生),具体到每个语种人数不固定,一般是0-3人。就培养方式来说,复语专业的同学前两年在高翻学院和英语专业的同学一起学习英语口笔译和同声传译,同时也有一定的小语种口译课程,第三年去北外相应的小语种院系专攻小语种口笔译。复语专业适合英语水平高的西语专业生报考,初试和复试中英语的考题和英专生是完全一样的,水平要求也和对英语专业一样,当然还有对西语的考察。高翻考研有三个途径:夏令营,九月份推免和研究生统考。今年夏令营刚公布结果,复语专业17 取 6,可以看出,除了几大外院,报考生源基本来自985高校,但录取结果并不唯名校是取,而是按能力排名,还是很公平的:高翻不只教“翻译”据说耶鲁法学院不教法律——“Teach anything but law”,北外高翻也不只教翻译。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通百艺,专一长 / 样样通,一样精)。还没入学前便收到三项暑假作业:一份书单,林林总总地罗列了经济、法律、艺术、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会计的中外文专业书籍;一套哲学网课;一份古典乐歌单。除此之外,还规定开学后按指定日期及顺序进行测验。(同传学习一年后,第一次进行实战)犹记得研一上笔译课时,翻译作业涉及芭蕾舞专业内容,老师便邀请专业芭蕾舞者来讲台上表演原文中出现的动作,并请他们评判我们的中文译文是否符合专业用法。翻译铁观音介绍词时,每位同学都收到一包茶,上课时品尝,亲身感受原文中描写的味道和神韵。译到比特币时,邀请专业人士为大家开一场Bitcoin专业讲座,在 Q&A 环节,讲者惊讶于同学们思考之深入、提问之专业。研二的专业课中有一门叫百科知识,由法律、医学、经济、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解其领域内的基础知识,搭建起认知框架。这时,在某一领域理解的深度并不是要旨,而是注重学习具有迁移性的知识,强调学习调查的方法、途径。不得不说,高翻学业压力十分沉重,笔译作业要改一稿二稿三稿,交传和同传每天要练习数把小时,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个人消遣的时间和兴趣。不过就这样每天和同学结伴练习,培养革命友谊,即使没时间外出聚餐逛街,也挺乐呵的。校园生活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北外除了博学的老师,每一位同学也都让我受教良多。毕业后最难忘的,就是在高压学习环境下和同学们结成的牢牢同窗情谊(听起来有点像铁窗情谊哈哈哈)。由于口译练习时我们常常两三人结伴练,笔译也是互相审稿,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接触,互相学习的机会很多。这里的朋友都懂得互帮互助,真诚相待。如果有几个高翻同学报名应聘同一家公司,前一个出来了还会给后面的人辅导,教他注意很多问题呢!诚然,这里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也很大:有的同学本科来自国内 TOP 2;有的读研前已经考出一笔一口,雅思8.5,听力无死角,第一节同传课上就能正确输出大半;有CGTN西语大赛冠军;还有的课余自学高分通过法考。我越学越前所未有地发觉自己的无知,也同优秀的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北外校园挺小的,学院就在图书馆旁边,食堂在图书馆对面,宿舍在学院后面不远,每天进行不变的四点一线生活。(高翻和北外图书馆)(很喜欢图书馆,外文藏书海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学生食堂一共四层,我和同学常去地一和三楼,总体来说花样不算多,价格略贵,但有几个窗口还是很棒的:(地一的烤鱼,很入味!)食堂三楼的牛肉锅仔专业书推荐《中式英语之鉴》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美)JoanPinkham著这本书从单词和句子结构两个维度总结了中国人书写英语、译入英语易犯的问题,是北外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用书之一,也教会了我如何为自己的英语写作及译文纠错和润色。作者 Pinkham 女士曾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从事多年译文审校工作,可以说是中式英语的专家。她在这方面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常识”,我读过很多遍,每一遍都能点通几个穴道。考雅思、托福的朋友看了也一定会有收获!以上就是我在北外高翻院的读研心得,希望能够为有兴趣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个人情况:本人16年毕业, 英语专业,专四63,专八68家里条件我17年在美国住了小半年,所以在口语方面算小有优势6月回国,鉴于想做一名大学老师,无奈值得选择考研这条路,也就是说,我从6月底开始准备考试,才着手开始选择学校以及备考。在上外和北外之间犹豫了几天,最终选择了北外 原因如下北外学费真的是比上海便宜太多!!! MTI专硕不是个省钱的专业(如果有同学分不清学硕专硕,可以自行在网上查询),但是在上外9万/年的淫威下..我毅然选择北外。北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虽然上海是金融中心,优势也很大,如果考虑进大公司做同传的同学可以选择上海,可我的志愿是一名大学老师,所以综合考虑下来,北京优势更大一些。北外分数线与录报比北外是非34所,既要满足四门单科和总分过国家线,也要满足两门专业课之和过北外专业线。往年分数线在各大网站均可找到。北外不公布近几年的报录比,初试有多少人报考我并不清楚,但这次MTI两个方向进复试97人,录取48人,复试录取比例是1:2。我这里有一张表分享给大家:浅谈初试初试一共分为四科,按照考试顺序如下:政治 日语 翻译基础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先说一下我复习时间规划 7:20-9:20 百科 9:40-12:30政治 14:00-19:00基础翻译 20:30-23:00日语(19开始改成211翻译硕士英语了)二外·翻译硕士日语二外的要求是过了国家线,分数不算高,55分徘徊,所以同学们对于这门课不用太方,但是如果因为这门课卡在了复试的门外就很难受了,我的二外是日语,难度大概在N2-N3之间,我想说的是,买原题!!!因为北外二外的重复率很高,几乎每年都有原题在里面。一定要把词汇和语法搞好,因为很多题都是考语法和词汇的。词汇书的话可以去看看《日本语考试考前对策》,用情景法来记忆效果还是不错的。真题里出现的词语,都要记住,我当时我把阅读里的单词都整理出来专门背了的,这个概率不一定,北外爱考真题。所以你必须准备,但是也不排除它忽然不乐意考重复的了,但是你不知道他考不考,所以你还是必须准备,它考了你就赚大了,没考也没办法,就是这样的,北外阅读还考过重复的呢,所以真题一定要重视,比标日还重要,可以把中级看完后把历年真题做一遍。19年之后考试取消二外变成翻译硕士英语,其实对于这门课的准备我有几点建议:第一,不要忽略基础性知识。包括冠词的使用、时态的用法、固定搭配等等。这些方面看起来不起眼,但真的出错,就是硬伤。所以平时的基本功一定要打牢。第二,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一点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北外对于学生语言水平的考察不是看你能做对多少道题,或者认识多少个单词,而是考察大家是否能无障碍地使用英语,或者说英语水平是否能无限接近母语水平。而阅读和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建议大家平时让自己尽量长时间地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每天坚持英语阅读和写作,时间久了,自然会见到成效。第三,扩大词汇量。这里所说的扩大词汇量,不是让大家去死磕单词书,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学习构词法,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到平时常用的单词的一些不常用的词义。第四,多关注时事,尤其是和翻译相关的时事。这一点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作文上。通过上面列出的真题,我们发现,很多学校最后的作文题都涉及到了机器翻译的话题,而这正是当下一直被广泛探讨的问题。如果平时就有关注和积累这方面的素材,那么发挥起来也是游刃有余的。基础翻译这门科一共分为两大部分:英汉词条互译 & 英汉文章互译找资料的话可以搜【凯程翻译硕士】,他们会给一些比较实用的复习备考信息。我要强调的是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去死记硬背词条,当然如果你词条很贫瘠的话,背诵这个环节你是要渡劫的!如果基础好一点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你应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这个如果我开课的话,会具体教给大家怎么去学习词条。接下来说一下词条推荐的用书,黄皮书,很小的一本,里面主要分为两类,简称,和其它。特别强调简称,是因为这个很难背,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记忆另外,提醒大家,如果背了忘,千万千万不要着急,背不完也千万别着急,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背不完。另外,北外重点的词条有一些类型,大家从真题中总结。比如17年考的什么秋衣裤,选美比赛,这种词没什么专业性,不会的自己都可以写出来,这就是背单词的一个灵活性。还有,单词书里面,每个词条有例句,例句也要看,每个都是精华,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短语和翻译的技巧。至于时间分配上,我的建议就是,第一,零碎时间,第二,零碎时间不可能够用,每天专门拿出来一个多小时,专门背单词。背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翻译技巧的!!词条也是个与时俱进的学问,所以不要停滞不前,要多看经济学人或者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自己去摘下来里面的词条,熟能生巧。接下来也是重点了,就是英汉短文互译,大家需要知道的是,C-E,才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外语作为我们的外来语, 汉语作为母语,将母语转化为有水准的外来语是很难的,我列举几个常见的问题,比如翻译逻辑上的转化,翻译生词的处理,翻译文章整体的连贯性,都是需要提高下功夫的,翻译的前提是理解原文,重要的是,想答案为什么这么翻译,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的,拿到一篇材料,首先要想你拿到的是一整段话,而不是短语和句型的叠加,翻完了自己读读译文,能不能读懂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比如,长难句的处理是不是合适?句子之间的顺序是不是过于拘泥于原文?翻译是要让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大家可以从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只要意思准确、通顺,然后有些个别词啊可以忽略或完全意译。文学翻译我再强调一下,不要奢望自己达到答案的标准,但是所有材料都要看,英翻中的,对中文的表达能力很有要求,建议大家有空读读中文的书,翻译本身就是对译入语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家才觉得中翻英比反过来更难,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比如说张培基老师的散文翻译。还有据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先用英文写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这就能体现出来翻译大师都是英语的写作大家。而且练习材料贵精不贵多,所以在检查你翻译出来的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要咬文嚼字。请你给阅卷老师一种欣赏的体验,而不是应试的目的,我相信这在你初试环节,很有帮助。汉译英能做好,英译汉的提高就不在话下了,除非你语文真是体育老师教的。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先说考试内容:25个百科词条 两篇作文 一大一小我就重点说一下百科词条的学习吧,在百科这方面我每天最多只给2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考试25个词条,20个压中了,3个勉强自己造出来的,2个完全没见过,我要强调的是,不要眼高手低,一定要动手去写,你不是过目不忘就不要吝惜烂笔头。我是写了足足4个本子,一遍两遍的写去记,去理解,这样下来,百科并不耗费我太多时间,同时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不清楚的词条怎么办?我上面也说了,今年3个词条是我自己造出来的,怎么造呢?举个例子,比如考到了张仲景,你知道他可你没背过,那你就要在平时的时候,去总结一些套用的句子,那古代的医药家一定都是,踏全国尝百草的,这些句子你就可以往上写,避开一些成就上的知识点多写一下生平以及美誉,也是可以拿到分的,总比空着没分或者胡写的好。句型的总结我可以在群里分享给大家。总而言之,灵活二字和学习是形影不离的。还有就是我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的都是文学家以及文学作品,外出时候看看也是可以的,因为我文学真的是很贫瘠啊!比如我天文金融还可以,就不用再去写小本子了,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强弱项在小本子上写出来方便记忆。都说北外考题范围非常广,没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偶尔再来俩希腊神话,可也不是没规律可循的,大家不要什么都去背,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毕竟这是个研究生考试而已嘛~我们又不是要去写百科全书了。复试由于19级改革,初试时候会加进去211翻译硕士的成绩,这点同学们要注意。北外的复试分为三个环节:视译、复述和面试。视译每年的题都很灵活,涉及的面也很广泛,所以我平时会关注时政经济,这些都是必须要了解 ,文本的难度适中,偏向于经济学人那类的,那本秦亚青的《英汉视译》。我们要学会怎么去做视译,比如对于句子的处理,要好好去看书里给的方法和练习。复述:考官会给大家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在考试中有的同学还是比较紧张的,心态要放好,桌子上有提前放好的A4纸,用来让大家做笔记,我们考试那年没给笔- - 。这个环节要做的是注意自己平时的练习素材,我用的是VOA以及各种演讲材料,比如美国某州长的演讲,或者是某个大学教授的演讲视频,录音中的语速适中,所以还需要我们会速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记笔记,不同的是这里的笔记很多都是用符号去代替,还要注意你自己语言的逻辑连贯性,发音等细小的问题。面试:很多面试的话题都是当年的时政热点,但要强调的是:也有国际时政热点!还有就是那些常见的问题了,比如你为什么会选择北外的高翻院,你更偏向于笔译还是口译,如果在翻译时候遇到一些问题要怎么去处理....这些话题的来源平常看新闻留心积累以外,还有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问答当中去总结,。做好每个话题都能写两三段话,了解各个问题的立场和走向,知道有那些点可以说。其实有同学问过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认为考研报辅导班是可取的,会少走很多弯路,因为很多同学复习的时候是比较盲目的,辅导班会给一个大的引导方向,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会事倍功半的!凯程的集训营在各方面教学,引导,咨询还是挺专业的,环境也不错,经济允许可以报一个跟着班走,系统复习也更有效果。
考研报名马上就要开始了,预报名时间在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正式报名时间在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现场确认在11月左右(具体时间各地确定),初试时间在12月23日至12月24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5日进行(起始时间8:30, 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考研的脚步一点一点接近,相信大部分考生此刻正在自习室里面挥汗如雨,毕竟,青春不容你挥霍。对于大部分考生,想要报考的学校大部分人已经心中有数,但是你知道吗?下面这8所大学的考研是非常难的,还望考生慎重!1、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类大学中国的NO.2,仅次于中央财经大学。1997年上财的会计系改名会计学院,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地处上海这个全国金融中心,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背景。虽然上财不是顶尖的34所大学之一,每年报考上财的人数还是相当多的。从2017年会计学院报考人数同济看出,会计学院报录比为20~40:1,这个比例让好多考生望而却步。上财会计学院复试分数线录取线:会计学硕总分比国家线A区高63分,政治英语单科比国家线高11分,数三、经济学比国家线高24分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人大2017年硕士报名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在当年高考的时候一直是小编的梦想,可梦想总归照到现实,人大的新闻学等专业真的是太火爆了。考研人大的新闻学也是非常火爆的,人大新闻专业学硕每年招生为20人左右,而这20人中又分为4个专业方向,意味着有些专业方向可能录取不足5人。我们再看看有多少人报考。2017年人大新闻学硕报考录取统计:统考报考人数487人,最终录取20人,报录比24:1。专硕报考241人,录取21人,报录比11:1。不过,如果你能参加上复试,那么你距离考上就不远了,2017年学硕复试人数23人,专硕31人,在复试淘汰率上,人大还是做得不错的。北外分数线3、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院北外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与1994年,截至2016年设立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部)已经为联合国培养了1200名专业翻译人才,就是说,你考上北外高翻院,距离你去联合国的距离就不远了。但是不要高兴的太早,北外高翻院代表的是中国最顶尖的翻译学院,每年招生数量可谓寥寥无几,每年报录比大约在30:1。北外大部分录取生来自于北航,南开,中山大学等校的免推生。苏大前身东吴大学4、苏州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苏州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在2009年可谓名噪一时。2009年苏州大学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整合苏大与凤凰卫视的优质资源,创办的凤凰传媒学院,即是如今的传媒学院。2018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硕)录取人数为6人,报录比为22:1,专硕录取55人,报录比11:1,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分数线:2018年学硕高于国家线22分,专硕高于国家线33分其他4所院校华东师范大学1、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复试比例为1:4,没把握考上390分的同学要慎重。2、武汉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湖南大学的会计学硕。4、西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硕。这几所高校的相关专业都是比较难上的,请同学们报考的时候要慎重。考研的脚步近了,出成绩的时间也就在这4个月,希望同学们不要被周围的环境所打扰,想考研就要坚持,研究生学历对于今后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想换专业的考生,这个时候是最佳时机,你工作大部分企业问的是最高学历,你的第一学历关注度没有那么高。最后:祝考生考研顺利
在考研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做好做对选择越来越重要。接下来小编就通过数据对比的方法给大家盘点一些相对比较难考的院校专业,给大家一个参考,但更重要的是你们要学会搜集数据对比的方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211/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审计学)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前身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1997年10月会计系更名为会计学院,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魔都上海,报考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比清北还难。由于不差生源,虽然不是34所,但每年都会在国家线前公布复试线,开启预复试。从下表2017年会计学院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会计学院各专业报录比在20~40:1的样子。再来看录取分数线:会计学硕总分比国家线A区线高出63分,政治英语单科比国家线A区高11分,数三、经济学分数线比国家线高24分;会计硕士(会计理论与实务)总分比国家线A区线高出78分,英语单科比国家线A区高18分,管理类联考分数线比国家线高36分。▼上财会计学院预复试分数线▼2018学硕国家线▼2018专硕国家线会计学硕本身就是热门专业,上财的复试还比较人性化,在国家线公布之前就公布预复试分数线,这样那些没有上线的同学可以提前联系调剂。之前小编跟大家总结过像湖大的会计硕士,只招3个人进入复试的94个人,可谓惨烈,那些被刷的同学找调剂可能就比别人晚了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所以说想要考人大的新闻学院难度可想而知,下面看分析就知道。学术型硕士人大学硕每年招生人数为20人左右,而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型硕士有四个专业方向,意味着有些专业方向可能录取不足五人。那么,每年报考学子总数大约多少呢?一起看一下2017年人大新闻学院学硕报考录取统计:统考生报考新闻学院487人,最终录取20人,报录比24:1。注:1.表中“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不包含推荐免试、单独考试、援藏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2.录取人数包含调剂录取的考生(下同)专业型硕士人大新闻学院的专硕从2011年开始招生,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在缓慢上升,并且专硕试题难度与学硕也有日渐接近的趋势。下面是2017年人大新闻学院的统考生报考录取比例,报考241人,录取21人,报录比11:1。2018年新闻学院复试分数线,学硕总分比A区国家线高10分,专硕总分比A区国家线高20分。▽2018人大新闻学院复试分数线▽2018学硕国家线部分截图▽2018专硕国家线部分截图小编从人大新闻学院官网看到学硕进入复试名单有23人,专硕进入复试名单31人,虽然今年的报考人数统计没有公布,但小编想应该不会低于2017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大新闻学院的初试难度应该比较大,导致报考人数多上线少。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1979年设立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部)。截至2016年,我们已为联合国系统和国内机构共培养了1200余名专业翻译人才。北外高翻学院的一部分毕业生是去联合国工作的,可想而知对于报考学生的专业要求有多高。北外高翻院代表的是中国最顶尖的翻译学院,只招极少数人。关于难度,外界的说法各种不一,不过说的一致的都是难于上青天。其每年的报录比均在30:1左右。再加上偶像剧《翻译官》的热播,高级翻译学院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考生。高级翻译学院推免生24人,大多数都是985/211北航,南开,中山大学等等名校。其中学硕中英同声传译招生15人,专硕:中英会议口译与中英口笔译招生75人,其他复语口语招生15人,共招收90人。实际进入复试136人,最终录取68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院诞生于2012年3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是清华大学第十七个学院。最近几年金融硕士很火,特别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清华五道口加上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深厚背景,更是吸引人。我们来看一下最近这四年的复试线,15年达到巅峰高出国家线90分,虽然近几年分数有所回落,但是其考试难度并未减小,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五道口金融学院毕业生的去向一般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当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其他各大银行总行,各大金融机构,券商,投资公司,外资银行等。中国金融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五道口这样深厚背景的学生就会显得特别突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6年度报告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没错,又是清华,土木工程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综合排名,清华大学土木学科(含水利和建设管理学科)2015-2017年连续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十,其中2017年排名居全球第五,是我国所有大学学科中在国际上排名最高的学科,其中2016年分项排名中高水平论文H因子位居第一。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水利工程、建筑学排名第一A+学科,土木第三A学科。清华传统工科的研究生一般对外招生(统考)人数很少:土木工程系专业每年招收硕士生25~30人,18年招收推免生9人;水利水电工程系近年来每年通过本校免试推荐、外校免试推荐和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录取硕士生40-50 人,18年招收推免生11人;建设管理系招生人数不明确。这里集中了大批土木界优秀的人才,同样也有很多像你一样各高校的牛人准备跃跃欲试并一显身手。所以,只有你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才有希望去拼博一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有这么一句话,北大人怎么看光华,就和其他学校的人怎么看北大差不多。可见,要考上北大光华研究生的难度非同一般。北大光华的报录比一直在30:1左右。下图为光华学院2018年复试分数线:虽然2018年经济学门类复试线360、金融365看起来中规中矩。但光华的专业课很难拿高分,大部分徘徊在100左右,如果要进复试,专业课在115分以下就是拉分,除非其他科目很高,所以选报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从先的录取名单上可以看出:光华18年最高初试录取分为389分,没有400+存在,可见其专业课难度。金融硕士进入复试17人,录取15人,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进入复试3人,最终录取2人。除以上几所院校外,据18考研人发来的消息,武大电气学硕,复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湖南大学会计硕士及其他专业(推免生较多),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硕士等等都比较难考,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谈谈你报考学校和专业的复试比例以及考试难度情况,给19考研er一个择校参考~实事求是的选择,成功率自然是最高的。可是最难的、最令人纠结的也是做选择,尤其是把所有主动权交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太多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不敢做决定,甚至逃避做选择,比如对于择校这件事来说,有些同学干脆就随大流,室友把一切信息搜集对比之后,定下目标,然后就报考同一所学校。所以,对于选学校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很多过来人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就某种程度来说,从一开始你的选择就开始影响你考研的成败了。根据全国各大研招高校的特点以及成功率高的同学们的经验,选择学校可以分为四种梯度:结合自身条件、职业规划以及你下定决心的程度、行动力、执行力等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梯度,然后根据以上小编总结对比院校是否难考的方法,定下来自己的目标院校。总之,在暑假前这段时间,除了基础复习,还要积极搜集信息确定报考院校,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合理择校选专业。19考研er,时间不长但竞争激烈、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啊~大家要加油!
什么是报录比?报录比,简单来说就是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一般来讲,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多。同理,如果报录比小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考试前的报录比是指报考的人数和拟录取人数的比例,因此报录比可以小于1。考试后的报录比是指实际报考的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报录比有何影响?报录比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虽然说报录比的高低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专业或岗位的好坏,但却是考生在择校、选专业等方面最重要的参考数据,同时也是决定考生能否考研成功的第一大关键因素,2020研究生考试刚过,湖北中公考研小编根据往年的数据比对了今年考研各专业的一个情况,同时结合今年的考研情况(招生简章、和专业课目录)整理了关于今年复试的考研报录比预计情况。我们现在看一下: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今年报录比预计41:1)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全国著名的会计学院之一,也是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再加上身处魔都上海。报考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比清北还难。由于不差生源,虽然不是34所,但每年都会在国家线前公布复试线。今年报录比预计4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众学子中常言人大新闻学院甚为难考,令不少胆怯者望而生畏,那么报考人大新闻学院难度究竟几何?学术型硕士(今年报录比预计50:1)每年招生人数为20人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型硕士有四个专业方向,意味着有些专业方向可能录取不足五人。那么,每年报考学子总数大约多少呢?近年来大约为1000人。今年的招录比仅为50:1。专业型硕士(今年报录比预计32:1)人大新闻学院的专硕从2011年开始招生,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在缓慢上升,招录比为32:1左右,而且专硕试题难度与学硕也有日渐接近的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今年报录比预计36:1)想想从北外高翻出来的很大一部分同学是去联合国工作的,就该知道这个学院的研究生有多厉害了吧……北外高翻所,只招极少数人。关于难度,外界的说法不一,不过说的一致的都是难于上青天。今年的报录比均在36:1左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今年报录比预计30:1)有这么一句话,北大人怎么看光华,就和其他学校的人怎么看北大差不多。可见,要考上北大光华研究生的难度非同一般。北大光华的报录比一直在30:1左右。虽然2018年经济学门类复试线360,金融365看起来中规中矩。但光华的专业课很难拿高分,大部分徘徊在100左右,如果要进复试,专业课在115分以下就是拉分,除非其他科目很高。根据教育部本月公布的数据,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共计341万,报录比预计是4:1,如果预估没错,这样的报录比数据将是近20年来最高位,也就是录取比例最低的一年,所以说,2020年是“考研最难年”。就2019年和2020年考研发展趋势来看,未来5年,国内考研的难度应该会继续增加,但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考研是20年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北外高翻院有多牛呢?毫不夸张地说,不亚于外交学院,算是我国外交官的摇篮。现如今我们在电视里各大会议上看到的各路翻译人才,几乎有一大半皆来自于北外高翻院。李长栓,1993年入读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训练部(班)(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现为北外高翻学院教授,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常为人膜拜;兼做口笔译实践,擅长法律翻译。以下皆为第一人称:我小的时候,农村非常贫困,能吃饱饭就不错了。那时大多数家庭只能吃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我家稍微好些,可以吃高粱面和白面做的花卷,其他小孩很羡慕。因为我爸爸当工人,每月有19块钱的工资(后来涨到40多块)。一般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有的家庭一年吃一次肉——全家十几口人,买一斤肉,剁成馅,吃顿饺子就算过了年。人们穿的也是补丁摞补丁,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小孩一般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改造的衣服。普通人家住的是土坯房子,能住里生外熟(墙体内层是土坯,外层包裹了一层砖)的,都算是有钱人家。出门都靠步行,因为买不起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最好,但买到永久牌自行车,需要拉关系托熟人,弄到专门的供应票,才能买到。当时就200多块钱,但这需要一个工人半年的工资才能买得起。我爸是一个邮递员。邮电局处理旧车时,我爸终于买了一辆自行车,全村人都来借。至于娱乐活动,基本没有。个别时候,村里请个戏班子,唱几天戏。村里(当时叫大队)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得审判四人帮时(1976年),大队部挤得人山人海。那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我上小学和初中就在我们村子里,同一个校园,叫“戴帽中学”——意思是小学上面戴了顶中学的帽子。我的小学和初中老师,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村里出钱雇用的读了几年书的农民),有的是高小毕业(小学高年级),多数是初中毕业,少数是高中毕业。公办教师学历最高的是中师毕业(相当于高中,不过是师范学校),连一个大专毕业的都没有。所以,老师的水平普遍都不算高。主要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有专门的老师教,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次要课程,都是主课教师附带上的。即便有专门的老师教,也不一定按时上课。记得我们的生物课,老师就没有上过几次。老师家里种田太忙,顾不上上课。所以中考时,我们只能自学没有讲过的内容。那时所有的教室都是平房。小学的房子据说过去是一座庙,后来改成了学校。地面是土的,没有铺砖头或水泥,所以扫地的时候,尘土弥漫,让人无法透气。凳子要自己带,好在桌子还是学校提供的。没有人带过水瓶。口渴了,到学校的压水井喝口凉水,冬夏如此。没有自来水这种东西。厕所是臭气熏天的大茅坑。上学我们起的很早,睡的很晚:早上5点多起床,到学校上早自习和一堂正课,回家吃早饭。上午上三节课,回家吃午饭。下午上三节课,回家吃晚饭。再上两节晚自习,回家睡觉。早上起得早,冬天天还不亮。根本没有人叫醒我,全靠闹钟闹。我晚上回的晚,到家其他人早已入睡(农村都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天早上,我猛然惊醒,一看表六点钟了,已经到了上早操的时间,赶紧穿上衣服,脸也没洗,就往学校跑。那天早上,大雾弥漫,几米之外,就看不到东西。我跑到学校一看,没有人。我心里想:难道他们还在操场?于是,到学校外边的操场上看。所谓操场,其实就是农民的打谷场,围绕着一片坟地。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打谷场弥散着大雾,可是那里既看不到人影,也听不见出操的口号。我怀着疑惑不解的心情又回到家里,发现才5点20分。原来我看错表了。当时每天早上上学的紧张情景可见一斑。晚上放学已经9点多钟。对于农村来说,9点钟已经很晚,多数人家已经上床睡觉。冬天太冷,没有暖气,被窝里暖和些。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所以大家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即使有电视、广播,也没有电。所以,我晚上睡得都很早。晚上放学回家,既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有月光时还好,没有月光,路上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回家经过一条漆黑的胡同。由于是熟路,走得很快。那天正在飞快地前进,突然脚下被绊了一下,差点摔倒,与此同时,听到“吱”的一声,一头猪从脚下跑开。原来这头猪卧在路上睡觉。刚才说,早中晚饭都在家里吃。对于我来说,也不是吃现成饭。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天天到生产队干活,放学时还没有下工,所以我们姊妹三个放学回家要自己做饭。做饭也不是用现在的煤气灶,而是柴灶,烧柴的灶,垒在地上。烧的柴也不是劈柴(木柴),而是根据季节不同,烧树叶、稻草、麦秸。很不容易烧。树叶、麦秸太碎,容易把火压死;稻草灰太多,一会儿要掏一次灰。遇到下雨天,柴草淋在外面,是湿的,需要从草垛里掏出干些的来烧,更不容易着。所以,做一顿饭很不容易。基本上没有菜吃,就是玉米碴子粥(“糊涂”,读作hú),又干又硬的馒头,加上自家腌制的咸菜。村里虽然通电,但经常断电。当时国家发电有限,优先满足工业需要,再满足城里人生活需要。如果还剩下没用完,再放到农村。我在村里上学时,学校很少有电。所以,我们早上和晚上都需要用煤油灯照明。腊烛太贵,用不起。煤油灯是我们自制的。首先要找到一个小瓶子,一个平板车旧车胎的气门嘴,和一根灯芯(可用棉纸捻制)。把灯芯穿在气门嘴里,在瓶盖上打个眼,把气门嘴穿上,固定好,就成了。有好几年,煤油短缺,买不到煤油,我们只能烧柴油。煤油灯比较亮,烟比较少;柴油灯火苗小,冒黑烟。教室的屋顶熏黑了。每天早上起来,擤的鼻涕也是黑黑的。现在很多孩子的父母多数都是有文化的,有的是大学毕业,对大家的学习可以提供帮助。我的父母对我们的学习关心很少。一是父母工作很辛苦。父亲在邮电局作邮递员,每个月回家度4个周末,从来顾不上管我们的学习;母亲要到生产队干活,累死累活,也顾不上。另一方面,他们识字不多,对学习也不够重视,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情,和家长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到家后,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家里人干活,而不是做作业。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我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从父母,尤其是母亲那里,学到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任劳任怨,不怕困难,不怨天尤人。由于父亲不在家,本来应当由男人承担的繁重体力劳动,都由我母亲一人承担。我母亲知道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所以从来没有发过牢骚,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一句苦。我也是这样。自己劳动、学习再辛苦,也从来没有叫一句苦。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帮助,是他给我订了几本刊物,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使我能够在课本之外,扩大自己的视野。这已经算是其他孩子没有的顶好的条件。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报到。没有教室,我们坐在两排平房之间的过道里。没有凳子,老师让我们每人找一块砖头,坐在上面。我行动慢,没有找到完整的砖,只能坐在一个半截砖上。这时,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光着屁股,一丝不挂地在学校玩耍(农村的孩子天热时经常不穿衣服,但一般四五岁以后就要穿衣服了,看来这家人更不文明)。老师看到后,说:“娃子,你上学不上?”娃子说,“上”。老师说,“那你回家穿衣服吧,上学不能光屁股。”于是,这娃子才到家里穿了衣服,成为一年级的学生。农村没有幼儿园,家长也不重视孩子教育,所以,上小学之前,可以说我们对人类文明一无所知。我连一个字也不认识,连十个数都不会数。连自己的名字我都不会写。老师第一次发作业本时,同学们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兴奋地让老师写名字。我也这样做了。到了家,我高兴地把本子拿给妈妈看,我妈看了一眼,说,“老师把你的名字写错了,你也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呢?我叫李长栓,老师却把我的“栓”字,写成了“说”。因为这两个字的儿化音在我们的方言里相同。在这之后,我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我刚上学时,不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小学前两年,我大多数时间没有去学校。我吃完饭就走,家里人以为去上学了,实际到村外别的地方去玩了。我偶尔去学校,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语文课本是拼音夹杂汉字。老师领读课文,有些汉字还认识,但拼音没有学会。所以,我往往不知道老师读到了哪里。这时,我干脆放弃看课本,跟着老师背书,这样对我更容易些。记得有一句话,是“火车火车长又长,铁路工人运输忙”。我在学校背会了,拿回家自豪地背给我妈妈听。我妈问:“是什么意思”?我愣住了。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后来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火车很长还可以理解,“运树”忙是什么意思?难道铁路工人天天在拉树?我不知道“运输”的意思。考试时,我对分数也不关心。因为我没有分数高低的观念。有一次老师念分数,一个同学听到自己得了80分兴奋得手舞足蹈,我感到很诧异。最终,我逃学的事情终于被我妈发现了,于是我挨了一顿痛打。邻居们知道因为我是逃学挨打,也不过来劝阻。经过这一顿毒打,我再也不敢逃学了。从三年级开始,我的学习逐渐赶上,后来一直保持班上第一名或第二名的成绩。到初中毕业时,除了有一个同学和我势均力敌外,其他同学都被我们远远抛在了后面。这样,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河南省一个历史悠久的的师范学校——汲县中等师范学校(我那个同学也考上了)。这就意味着,我将来毕业就可以作小学教师了。这在农村叫“跳龙门”,意思是说:今后可以吃皇粮了。农业户口要转为非农业户口了。一辈子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了。学校有人考上中师,那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也是全村人的骄傲。所以,村里为我们演了两场电影,表示庆贺。但是,上中师也有缺点,就是将来毕业不可以考大学,只能教书。当时就有人劝我父母说:“孩子材料这么好,还是让孩子上高中,将来考大学更有出息。”但是我们还是认为,上中师更保险,将来大学不一定能考上。中师相当于高中,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课程包括高中文理科的全部课程,但是没有英语课。外加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另外,体育、音乐、美术也比较重视。中师不开外语课,我感到十分遗憾。我们初中才开始学习外语,刚开始不开窍,但到初中三年级时,我已经入门了。英语成绩是各科最好的。中考时得了98.5分,我现在还记得哪个地方错了。一道选择题,题目是Do you like…,应该回答Yes, I do.但当时疏忽,回答为Yes, I like.我喜欢外语,所以我不想把它丢下。于是,我开始跟着广播学习高中的英语课本。因为当时广播电台有英语学习节目。早在考上中师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听广播学外语了。当时听的是初中英语广播讲座。我有一个伯父,年轻时学习外语,曾为国民政府服务。1957年被打为右派。后来获得平反,到我们乡的高中教英语。他对我学习英语十分支持。让我收听广播,包括北外陈琳教授主持的广播英语讲座和初中英语。我记得在广播里听懂的第一个词是window。也是在他家里,我第一次看到大学的英语教材。过去,大学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村子里几十年没有大学生,仅有的大学毕业生是50年代毕业的。我曾经认为,大学的教材一定是用狂草写的,难的和天书一样。后来,看到我伯父家里的大学英语书《许国璋英语》,才知道大学英语也是用印刷体印的,甚至是从ABC开始教,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这样,上中师的三年,我基本上没有把高中的英语落下。中师的课程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外语,所以,我只是走马观花地学习了一遍,有许多单词没有记住。在中师的三年级,我从广播中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是电视台)要联合举办广播函授英语。我很激动,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给班主任请假,乘火车几百里地到家里取了80元钱交了学费。函授招生简章中有这样一条优惠条件,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学习三年结束后,举行全国统一结业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免费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一年。我心里想,什么叫优秀?80分?90分?95分?全国这么多人,考多少分才算优秀?我要是考100分总该算优秀了吧?!所以,我学习广播函授,是奔着考100分的目标,来学习的。1986年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本来应该到小学教学,但中学也很缺人,所以,让我到乡里的最高学府原阳县祝楼乡中学上班。这是一个初中,过去曾办过两年制的高中,那时已经裁撤。上班第一天,乡教办(乡教育办公室)支书问我愿意教什么课,我说,对外语最感兴趣,教外语吧。于是,开始教外语。中学的外语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难处。因为我初中外语功底很扎实,又自学了三年。于是,我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听广播函授。当时只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想买一个录音机,但太贵,买不起。录音机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奢侈品。复读机、MP3之类的东西当时还没有出现。广播函授英语每周三讲,每讲重播一次,星期日休息。我每讲有两次听的机会,早上六点半一次,晚上十点半一次。我尽量两次都听。但由于其他工作,往往只能听一次。这样,我就必须在讲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包括把所有的单词背会,把所有要讲解的课文翻译一遍,把所有的作业做好。只有这样,在听课时,就等于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老师核对答案。广播函授的特点是,无论春夏秋冬,一天都不间断,没有寒暑假。这样,我三年的函授学习,一天也没有间断过,甚至大年初一。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一早上要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违背。但是,广播函授英语是早上六点半,正是拜年的时候,不能呆在家里学习。我只能服从习俗,去给长辈拜年。当我拜到一个老乡家里时,正是六点半到七点之间。我看到他们的收音机放在桌上,赶紧拿过来,用他们的收音机听了一会儿。没有听完,我就得走了。只有那一讲我没有完全听到,其余的,我一节课都没有落下。最困难的时候是麦收和秋收时期。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候和稻子成熟的时候,学校都要放假。老师、学生都要回到家里帮助家里收获庄稼,插秧、种麦。我也不例外。这些都是最重最累的庄稼活。从早上五点多种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钟,累得人直不起腰来。吃完晚饭,只要一沾床边,就会睡着。由于我早上六点半之前已经下地干活,不能听广播。所以,我只有晚上十点半听。十点半对于农村来说,已经是半夜时分。人们劳累了一天,早就入睡了。但是,我必须等到十点半。有时候实在支持不住,我会先睡一会,等到十点半再起床听。我妈妈很心疼我。她睡醒一觉后,发现我还在学习,就会说,“长栓儿,睡吧,天不早了。”另一个难熬的就是夏天。夏天太热,家里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晚上大家都出来到路边乘凉,拿着扇子,一边扇风,一边驱赶蚊子。而我选择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点着煤油灯,查字典、背单词、预习课文、做练习,一直到深夜。冬天,家里没有暖气,五间屋子只有一个做饭的煤火(烧煤的灶),做完了饭,就要堵上。省煤。所以,屋里和屋外一样的温度。只有穿着棉大衣、厚棉鞋,才坐得住。三年的学习结束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叫北京外语学院)将要举办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按照规定,我可以就近报名参加考试。我所在的地区,既可以到新乡市参加考试,也可以到郑州市参加考试。郑州是河南的省会,以前没有去过,我觉得很新奇。所以,我报名参加郑州的考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我家离郑州较远(其实只有几十公里,只是交通不便),需要骑自行车到10里地之外的地方坐长途车,再到郑州。我考试的头一天上午到了郑州。天下着雨。我带了一把雨伞。到郑州后,首先要找个旅馆住下。可是,我从早上9点多种,一直找到11点多,还没有找到。我的裤子已经湿到了膝盖。后来我才知道,那天郑州召开全国糖烟酒订货会,大小旅馆都住满了。而且糟糕的是,我连考试要求使用的2B铅笔还没有买,得赶紧买铅笔。可是,我跑遍了郑州的大小文具店,连一家卖2B的都没有。因为高考刚刚过去,2B铅笔脱销。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遭打头风。最后,我只能买了一只1B,一只3B,想着用3B和1B分别涂一遍,也许可以充当2B。铅笔问题权且这样解决。我接下来还得找旅馆。这时,我已经迷失了方向,坐着公共汽车尽量往远处走。后来我到了像是郊外的地方。我看到一个破败的旅馆,不报什么希望地问:“还有没有床位。”那人回答说:“有!有一个人刚刚离开!”我心想:好险呀!这时已经时晚上八点半钟。我赶紧付了钱。那个房间住了很多人,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我打了盆热水,洗了洗脚。因为还不知道第二天的考点在哪里,所以我想早点休息,第二天还得早起去找考场,八点钟就要开考的。可能是由于白天过度劳累,也可能是面临考试过于紧张,那一个晚上我辗转反侧,根本睡不着。第二天早上五点多种,我就起床,没吃早饭,忙着去找考场。考场在郑州邮电学院,地方很快找到了。就在从我家到郑州下车不远的地方。这时是早上六点多种,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在附近小摊上吃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一根油条,在学校门口等开门。考试非常顺利。一夜没睡,导致我好像做梦一样,但还是把卷子答完了。卷子上都是选择判断题。最后有一道加试的题,是翻译一篇文章。选择题和加试题都不难。考完我感觉自己可以拿100分。大约过了两个月,家里正在盖房子,突然接到了北外的通知,让我到北外面试。我既惊喜,也在预料之中。大概是在早春,刚过完年。我提了一个小帆布包(邮电局发的),踏上了到进京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北京。从家里坐汽车到新乡,再从新乡坐火车到北京。我在新乡买了火车票,是晚上的车,顺利进站。火车到了。可是火车没有停。因为人太满了,所以干脆不停。我心里很慌,问车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等下一趟吧!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列火车。这次停了。可是车上的人太多。从门口挤不上去。我焦急万分。我身边有一个工作人员。我说:“我给你10元钱(那时车票才10几块钱),你把我从窗口推上去吧!我明天要参加考试。”他接受了,先把窗户叫开,然后把我推了进去。我的心掉到了肚子里。我上了车后,听到窗边的人说,以后谁叫都不开了。我心里长嘘了一口气:还好这与我没关系了,还好我已经上来了。到了北京,找到了北外。可是,北外的招待所已经住满。我们被推荐到理工大学招待所。复试比较顺利。复试过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北外函授部脱产进修的录取通知。1989年3月报到。开学的第一堂课,老师介绍了广播函授的学习和考试情况。老师说,这次广播函授,最初全国有10万人参加,坚持到最后的有大约2万人,参加最后结业考试的有1万7千人。在优秀结业生中,选取了大约100(记不清了)人参加复试,从复试学员中,最后录取了20人脱产进修。接着他又说,我们这次复试的状元,不是河北的,不是山东的,而是河南的!我看了看周围,见没有别的同学站起来。于是我站了起来。原来河南就我一个。山东和河北各有五六个,其他的分散在全国各地。年纪最大的60多岁,是天津的一位退休校长。我们的进修班十分特殊,大家都是经过艰苦奋斗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所以非常珍惜。我们在一年之内,把大学英语三四册和五六册都学完了。这本来是两年的课程。除了正常上课之外,我们还利用充分北外的资源,看英文录像(进修生不让进,我们有时会偷偷混进去),听外语讲座,到英语角,并坚持听VOA和BBC的广播。刚到北外,我发现别人在听国外的电台,BBC或VOA。我以前不知道这些,因为我听的都是国内的广播。所以,我赶紧买了一台有短波的收音机,收听外台。每天坚持不断,有空就听,没过多久,我的听力终于赶上了其他同学。后来我们发现,我们进修班的外语水平不比正规的学生差。可是,我们学习结束之后,没有毕业证书。我们拿到的是一个结业文凭。我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官方的承认。于是,我给自己确立了新的目标:考研。我在北京搜集了一些考研的信息,准备了一些书籍,1990年结业之后,又回到了乡中学,开始了下一轮的自我奋斗。考研除了需要英语之外,还要学习第二外语。我选择了日语,因为刚好电台开始广播日语。日语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许多常用句型记不住。为了帮助记忆,我在乡中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纸条,上面写着日语惯用型。我学了两年日语,后来到郑州买了一本日语试题做,发现只能做出四五十分,沮丧的不行。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就报考了1993年北外高翻的考试。考试之前,我从北外买了一套试题,发现日语试卷出奇地容易。原来,我买的那套试题是公共日语考试题,比考研的试题难得多,这使我信心倍增。本来想试试,没想到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第一次就考上了。至此,我的外语学习生涯第一次纳入正轨。从这一刻起,我终于和任何通过高中,考取大学,再考取研究生的人可以平起平坐了。这个过程花了我七年。比起大学毕业直接考研的人来说,我比他们晚了三年。但我还是赶上来了。我研究生的学习一帆风顺,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后来把家人也接到了北京。这一次考试,改变了我的前途。要不然,我也许要在乡中教一辈子书。我的小学同学,几乎全部在家里务农。我的中师同学,几乎全部在中学或小学教书,能读到研究生的,几乎没有。村里有一个同学和我一起考上了中师,但后来不再要求进步。他现在还在村里的中学教书。而我自己,来到了北京,包括我的家人,所有的前途皆因我而有所改变。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说,城市的孩子是颓废的一代,他们怕吃苦,贪图享受,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不能专心学习。国家的振兴,还要靠农村考过来的孩子。这些孩子不贪图享受,吃苦耐劳,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国家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我希望,她说的这些话不要应验。只要刻苦、努力,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每个人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学习,同样也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农村的孩子不学习,自身的生活条件不会更差,因为他们现在的条件就已经很差;城市的孩子不学习,便只能走向堕落。我的人生历程验证了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不能盲目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念,胜利最终属于我们。湖北省2018年10月自考正在报名进行时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9月11日现场验证截止时间:2018年9月7日考试时间:2018年10月20日-10月21日
杨若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MA(学硕)同声传译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在校期间曾参加全国口译大赛,获得同声传译邀请赛二等奖;平昌冬奥会总结会的翻译工作,于2018年六月底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工作。担任平昌冬奥会总结会陪同口译在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维尔学院担任讲座翻译在他人眼里,杨若晨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而在咖啡馆的一偶初见她时,她安静而脱俗地坐在你面前。交谈一会儿,你就会感觉到她的亲切感。深谈之后,又会被她优异的成绩和独特的性格所吸引。杨若晨的美,我们该从哪里说起呢......世界各地,都想去看看在二外时,杨若晨加入了学校的刊物杂志的制作:《学生工作》,《二外心情》纸媒上都曾经发表过很多她写的诗和散文。“我很喜欢写作,以前的一些文章作品都还很好的珍藏在家。以前是更多地写在报刊上给别人看,现在更多的是写在手机备忘录里,留给自己看。”喜欢写作的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感情细腻是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内在的清新清丽,温柔典雅的气质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在校园期间她也参加了志愿者联合会,她希望通过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学校附近需要帮助的地方增长自己的实践经验,接触不同的领域。西安、成都、青岛,从文化古都到浪漫的海滩。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瑞士从浪漫之都到自然风情......杨若晨带着一颗感性的心走过了世界的很多角落。在生活了十多年的北京溜达过了无数条小胡同,吃过了各种各样的老字号;在老家大连带着舍友吃吃喝喝,完成了美好的毕业旅行;在瑞士的餐厅里帮语言不通的中国人进行翻译,帮助他们点餐;在欧洲的火车上写下当时的心境,留到以后慢慢回忆...在众多走过的路中,巴黎是她最喜欢的城市。“去过很多国外的城市还是更喜欢巴黎的人文,环境和人文融合的很好。想去欧洲更多的城市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小镇美得就是一幅画,让人享受。”写作旅游这两大爱好完美的融合,引领着杨若晨想要去外面看看的心。无论是在学校周边的志愿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旅行,她始终相信——走万里路的途中看万卷书是更好的选择。五年翻译情,未完待续四年二外高翻院+一年北外同传专业=五年翻译情义杨若晨与翻译的情缘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高考的小失利导致差了三分,第一志愿的人大新闻专业没有被录取,最终她来到了二外的高级翻译学院。翻译情义的第一年是苦涩的。陌生的专业和繁重的学业,她感到很崩溃,怀疑自己在翻译这条路上根本走不下去。虽然表面上依然积极乐观,内心完全没办法走出崩溃的阴影,经常梦到回到以前修改高考志愿,或者也想过休学去申请国外的大学。就在杨若晨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位彻底改变自己心态的优秀导师。杨若晨如是地说:“她带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发现她就是以后我想成为的那个人。”老师在课上的一句话也点醒了她。“假如一个人很优秀的话,无论这个领域是不是他所擅长的或者所喜欢的,他都会去努力完成,并在其中做到拔尖。”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欠缺太多,于是开始努力学习,抽出一切可能的时间去自习室看书做题背单词,每天都是自习室闭馆才回宿舍,终于又一次觉得未来可期,充满动力。她暗下决心,专业是自己选择的,既然来到了高翻院,就要去好好的学习,做到最好。毕业时和高翻院院长程维老师的合影带着这份信念和决心,那个有梦想、有朝气的杨若晨回来了。她相继考过了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口笔译二级,专四专八也都拿到了优秀。在和专业老师聊天中,她了解到译员在一场会议中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语言不通的人顺利完成会议,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又很有意义的工作。这让没有踏入过社会的杨若晨对未来有了模糊的憧憬。翻译情义的第二年多了一份崇拜。大三时,身边的同学有的考虑出国,有的考虑实习,而她下定决心准备考研。“北外高翻是一个全国顶尖的学习翻译的殿堂,很多院里我非常佩服的老师都是这里毕业的,令我非常向往。”杨若晨下了课每天都会去翔宇楼的自习室练习笔译,口译直到闭馆。在准备考研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她都在拼命学习,放下手机,推掉各种邀约,一心扑在复习上。“我是一个比较单线思维的人,一旦确定了一个方向就会尽全力努力。”她靠自己的摸索,找复习资料,自己制定复习方法。翻译情义被增添了一份奋斗的色彩。在几乎所有人看来,考MA(学硕)是很冒险的决定,但高翻院老师的鼓励以及自己对于翻译感情的浓厚,杨若晨在考研的道路上坚定了决心。为了保险起见,杨若晨一边考研一边在准备留学申请,双线作战虽然辛苦,但是等于说给她多了一些选择。但在她的心里,继续攻读翻译专业始终是她的第一选择。这点就像为了选择而扔硬币时,在投掷到空中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心里的选择了。“初试等成绩那天简直要比高考发分还焦虑,坐立不安。但彼时我已经拿到了国外大学的几个offer,其中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但还是极其在乎考研分数,这让我终于明白了高翻在我心里的重量和意义。”四年翻译情义的培养,舍不得中断它,杨若晨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来到了北外同传专业。研一的笔译作业很多,30次大作业,每次作业都需要大量的查证,做批注,很耗时间,但她认真完成所有的学业任务了。第五年的翻译情义多了一份热爱。现在研一即将结束,杨若晨和翻译一起走过了五年,回想过去的五年她不禁扬起了微笑“学习翻译是误打误撞,但后来却发现这确实是我很热爱的行业。”未来还有更多的五年,她与翻译的情义未完待续...每天感恩,每天成长对于现在的杨若晨有两个关键词:感恩,成长。“这四年我对二外充满感恩。在二外的回忆和不可复制的经历会是我极其珍视的人生财富。”杨若晨最怀念的是已经变成食堂的翔宇自习室,即使最寒冷的冬夜也能不出楼门喝到奶茶吃到芝士手抓饼的日子。可以说没有二外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没有现在的杨若晨。她变得更加平和、包容,更能接受新鲜的观点和事物。以前的她觉得高考仿佛人生的终点,现在知道了高考结束只是个开始,对于每一个努力的人,未来总有无限可能。“我非常感谢院里的老师,在这我学到了太多东西,感激这段不期而遇的缘分,让我找到了真正适合我的方向和生活。”以前的杨若晨特别喜欢做计划,如果遇到突然的事件需要快速完成的时候她就会很崩溃,但现在的她可以应对很多突发的事情,这是她在研一最大的收获。所以她很感激研一这一年锻炼出来的更加强大的自己。“成长”这个词在杨若晨的身上也有很好的体现。随着学习的更加深入,杨若晨的思想也随之提高。“学到一段时间会疲惫,会怀疑人生,随着时间的积累也是你对这个专业深化的过程。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是一种魅力,发现自己知道的还是太少,想要不断提高。”在成长中,杨若晨的想法变得成熟,稳重。对于现在有一些说法,机器人会取代翻译人员,她有着自己的见解。“我认为把这个专业做到专,做到金字塔的顶端,就不会轻易被别人替代。”很多人把兴趣当成工作以后,会失去对于原本兴趣的热情,但她觉得翻译是包罗万象的,没有专一到某一个领域,做翻译的途中再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另一个领域,不断都有新鲜感。成绩好和高颜值并不矛盾,而高颜值的学霸往往不光学习优秀,更是有着深度的思想内涵,卓越的品味和清醒的认知。只有明确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倾尽全力的人,才能永远都得到最好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翔宇东方新闻社文案 | 徐瑶 邹佳怡图片 | 杨若晨编辑 | 白嘉琦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王牌专业,毋庸置疑能从这些王牌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的发展一定差不了。如果是王牌学校中的王牌专业呢,自然不用多说,未来更是前途无量。今天学习考研帮想和大家分享五个非常难考的顶尖大学的顶尖学院,供大家参考。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55年,党中央、中宣部和高等教育部决定将燕京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划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业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新中国新闻事业重要的人才库、智囊库、理论创新基地和国内外学界、业界的交流平台。报考难度数据:2016年招生58人,统招仅9人,平均复试分数线381;2017年招生45人,统招8人,平均复试分数线为381.6。2、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1979年设立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部)。截至2016年,我们已为联合国系统和国内机构共培养了1200余名专业翻译人才。北外高翻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取得了卓越成绩,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声誉。报考难度数据:2017年已经达到了1500人左右,报录比达到了75:1。3、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诞生于2012年3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是清华大学第十七个学院。在外人眼里,研究生部因其低调的作风,突出的成就不免先得有几分神秘和高不可攀,有人将她称为金融界的"黄埔军校",也有人将她比作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在美国,获得哈佛工商管理硕士被认为是走向商界成功的通行证,那么在中国,这张通行证便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学位证书。"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即是她在中国金融界地位的一个真实写照。报考难度数据:最近四年复试的分数线分别是405、420、395、388,复试专业课十几门。4、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北京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现隶属于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光华管理学院依托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通过AACSB和EQUIS两项国际认证 ,是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GMAC)会员、国际管理学院联盟(PIM )会员、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 ,是BEST商学院联盟成员。报考难度数据:2016年的报考数据为例,当年有785人报考,复试分数线为392,最后仅录取了16人,报录比仅为2%。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这四所顶尖学院的实力和报考难度,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最后想问问考研党们,你们敢报考这四个学院吗?
这几天,考研结果陆续公布,其中很多高校的招录比都创历史新高,部分名牌高校的王牌专业录取越来越难了。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盘点盘点,我国部分录取很难的大学和专业吧: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作为国内新闻界TOP1的新闻学院,出题难度和报考人数自然不言而喻。在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位列“双一流”;在教育部针对研究生教育,对95个一级学科进行第四次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评估结果为“A+”,位列第一。在此之前教育部进行的三次学科评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科均排名第一。人大新闻学院参考书目多达20多本,考试题目难且杂,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也开始下降,倾向推免。2019年人大分数更是“神仙打架”,学硕最高分417分,专硕最高分424分。今年复试分数线~2、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最近几年金融硕士很火,特别是清华这样的名校。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再加上清华的出国资源,散发着一股人民币的味道。2016年的复试线为395分,2017年的复试线为388分,2018年由于数学及专业课偏难,复试线 370分 ,2019年复试线396分。毕业生去向一般是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以及各大银行总行,各大金融机构,券商,投资公司,外资银行等。3、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作为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综合排名,清华大学土木学科(含水利和建设管理学科)2017年位居第五。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水利工程,土木排名第三。统考招收人数在个位数,一般4个左右。4、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大光华的报录比一直在30:1左右。虽然复试分数线不高,但光华的专业课很难拿高分,大部分徘徊在100左右,如果要进复试,专业课在115分以下就是拉分,除非其他科目很高。5、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是全国著名的会计系院之一,也是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由于报考人数太多,2018年硕士招生进行“预复试”。想要报考的小伙伴到时候一定要关注官网,及时掌握复试信息。它的报录比也有20~40:1……6、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从北外高翻出来的很大一部分人是去联合国工作,考研难度就不用我说了吧……北外高翻是中国最顶尖的翻译学院,只招极少数人,每年的报录比在30:1左右。上面是部分考研较难的大学和专业盘点,大家觉得那些大学的专业考研也很难,可以多分享下!考研择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甚至直接决定你是否能够上岸。如果你真的想考名校,那就放手去搏,每年也有一些学生专升本考上名校,本科双非考上985、211。考研要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习。你努力不一定能考上,但你不努力一定考不上!来源:中财蹦豆,综合网络等信息。
9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员训练班(部)/高级翻译学院成立40周年庆典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丹,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袁军,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仲伟合,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中外机构及高等学校的嘉宾和学者以及翻译行业国内外知名人士、校友代表、离退休教师及学院师生300多人参加了活动。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主持活动。杨丹在发言中表示,北外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40年来,高级翻译学院秉承译训班优良传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参与国际对话的高端翻译人才。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他对高翻学院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守初心使命。要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打造高级翻译人才培养高地。二是坚持一流标准。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坚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确保高级翻译人才国际竞争力。三是坚持学术卓越。要主动拓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内涵和外延。高岸明在发言中表示,希望中国外文局和北外高翻学院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在国家高端对外传播和翻译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仲伟合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他希望高翻学院在新的征程上不断传承创新,再铸新的辉煌。87岁高龄的张载梁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创办联合国译训班的难忘历程,他勉励青年学子担当使命,追求卓越,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活动现场,杨丹、袁军、高岸明、仲伟合共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训班(部)原址与高级翻译学院牌匾揭牌。活动现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战略发展校友咨询委员会”宣布成立,袁军为首届北外高翻学院战略发展校友咨询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1979年设立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部),40年来已为联合国系统和国内机构共培养了1700余名专业翻译人才,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良传统。据了解,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改革科研机制,科学配置资源,聚焦语料库口笔译研究、口笔译认知研究、口笔译教育研究及机器翻译研究等关键领域,搭建国际研究平台,孵化一流研究梯队,提高学院在翻译、特别是口译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为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记者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