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顺利地通过考研复试?北大学长、学姐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铄绝竽瑟

如何顺利地通过考研复试?北大学长、学姐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4月14日,北京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正式发布,复试工作相关安排另行通知。回望以往的努力,汗水凝聚时光,付出终将得到回报。迈过初试的门槛后,怎样更好地应对复试,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一起听听师兄师姐们的建议吧!张海芳,2019级社会学系最重要的就是心态了,面对复试,千万放轻松;自我介绍很重要,老师会根据自我介绍进行提问,所以自我介绍里老师会问到的点,都要提前想好答案;专业的问题提问也很重要,抽题回答,这个需要自己事先做好功课;要有礼貌,回答问题要诚恳,千万不能不懂装懂,有一答一;要想好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想好相关的理论支撑,以防万一。大家能进复试都很棒啦,稳定发挥就好,加油(???_??)?陈珍,2019级社会学系相比初试,复试的不确定性比较大,但核心还是看个人的专业素养和研究生计划,稳住心态,复试过程中不要太紧张就好了~陈珍复习期间拍的教学楼谭晓祺,2019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恭喜每一位考研人终于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复试这一关,这证明你已经是足够优秀和基础扎实的学生啦!复试是一场比初试更重要的考试,因为这考察到我们更全面的能力。在这段时间里,将初试所涉及的知识面再梳理一遍,关注最新的学术期刊和论文,并对于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这场复试当做是一场残酷的考试,而是把握这个能与学校神仙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油吧准北大人~期待与你在春暖花开的北大相遇。李梦媛,2019级新闻与传播学院个人形象:谈吐大方,声音洪亮,语速不要过快,如果紧张就增加些停顿,不要结巴,自信但是不自大。专业素质:准备好个人材料,清晰有逻辑地表达,遇到不会的问题大方承认,对自己研究的专业有见解,对未来有规划。红线:尽可能展现自己的优势,但一定不要包装过度。石子萱,2019级中文系首先祝贺各位通过初试的学弟学妹!这里有一些关于复试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最好可以联系到已经上岸的师兄师姐询问一下往年的复试题型、风格等。除了院系要求提供的材料,还可以准备好简历、获奖证书复印件、论文代表作等,装订好面试的时候交给老师,不过呈现给老师的经历和论文的内容自己一定要熟悉,老师可能会据此提问。准备复试的时候可以多看一些学科前沿论文,思考一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老师可能会问到。沉着冷静,组织好答案再回答问题,不清楚的内容诚实地回答不知道,但是可以讲一些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可行思路。我个人认为大家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初试中已经得到了检验,老师们在复试的时候更希望看到大家的思路是否清晰,这也是要多看一些论文的另一个原因。如果有英语口试的话,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熟悉一下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已经过了初试的独木桥,胜利就在眼前了。加油~“未名湖的锦鲤,祝大家好运!”庞瑞翰,2018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密切关注报考院系官方网站关于复试通知,千万不要因为没有看到通知而错过复试。对照往年的复试要求,做好复习规划。比如:复试分数线,复试科目,复试时间,复试地点,复试形式等。如果可以建议踩点,熟悉复试位置。关于复试英语考察。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的考察方式,英语听力会有听力笔试。近年来,英语口语放在综合面试中进行,建议准备简单的自我介绍,掌握报考专业的重点词汇。关于复试专业考察。复试专业课考核内容与初试考核内容有密切联系。建议再温习初试备考的笔记,同时再对照复试要求阅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目,掌握专业核心概念。关于复试面试考核。准备简短的自我介绍,包含个人学习经历、对报考专业的基本认识等。在回答专家提问时,要开门见山,实事求是,态度诚恳。有计划,靠自己,要坚持,待到春花烂漫,缘聚燕园~庞瑞翰默写的笔记王祎明,2017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复试满分)通用类(给所有报考北大的师弟师妹):心态最为重要,不要患得患失和过度焦虑,你唯一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多收集往年面试真题和经验,同时全面系统复习学科知识,是面试有良好表现得基础。提前多进行QA模拟,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语态表情,或者找同学老师做模拟,可以有效减少紧张感。用心写好个人陈述,总结自己过去所学所悟,并对未来学习科研工作做出有价值的规划,也是面试时的重要一环。面试本质还是沟通和交流,不要过于机械,要自然亲和的表现真实的自己。答题建议类问题:不要拘泥于问题和答案本身,展现答题逻辑和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关注新闻热点和财经时事,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找到本质,给出建议。要有实证精神,分析问题注重逻辑和批判思维,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答出自己的判断。回答问题时注意语言的组织和框架,不要想起一点答一点。老师们都很友好,希望引导你表达出真实的自己,面试中遇到小的问题想办法从容化解即可。王祎明手写祝福经管类(给报考光华的师弟师妹):关注资本市场最新政策及动态,结合公司理财等知识,进行分析。不要背诵概念,而是理解课本中知识的由来、逻辑、应用以及发展。梳理自己能力与性格的特质,并基于此分析做合理、细致、可执行职业规划,就能有效解答动机类问题。回顾过往实习、科研中的工作作品与成果时,可以对曾经的同事、领导、老师进行采访,对自己参与事件的整体情况加强把握。一定要确保回答的真实性,如果夸大和伪造,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影响整个面试。寄语想告诉即将上场的各位,只要你来过,进与退、哭和笑,都是获得。——2017级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柳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希望你们怀着一个好心情,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面对考试,祝广大考研学子所想皆如愿,考试加油!——2019级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白璐冷静的面对自己的不安逆风的方向总能找到力量心向往之,相信自己终会抵达——2019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灏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2019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圣韬从夏日到寒冬,从晨曦到繁星点点的夜晚,你的每一分努力和拼搏都浇筑着通向未来的阶梯,那些考研路上打不垮你的孤独和压力,只会让你更加坚强。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此刻,相信自己。——2019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袁亚泽大师身旁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有一天当你漫步在园子中的时候,会感激自己当年的努力。人生数十载,最遗憾的事情从来不是失败,而是“我本来可以”。——2019级光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雪这一年,研路漫漫真如铁这一年,守得云开见月明愿你在栉风沐雨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负韶华——18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吴江勇守得云开见月明,坚持一下,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2016级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健博北大永远欢迎有梦、坚定、努力的人,这里一定是你最好的归宿,也是最棒的起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7级博士研究生宁晶听过师兄师姐们的建议,现在的你是不是更有动力?冲锋的号角已然吹起,胜利的钟声即将敲响,心怀梦想,努力向前。2020,考研加油,北大等你,如约而至!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2016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高健博2017级光华管理学院 王祎明2017级政府管理学院 宁晶2017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杨柳2018级马克思主义学院 庞瑞翰2018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吴江勇2019级社会学系 陈珍2019级社会学系 张海芳2019级中文系 石子萱2019级光华管理学院 王雪2019级光华管理学院 康易超2019级新闻与传播学院 谭晓祺2019级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梦媛2019级数学科学学院 袁亚泽2019级信息科学学院 李圣韬2019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王灏2019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白璐来源:北京大学 采访:张灵凤、王鹏洲 编辑:张灵凤 统筹:高翘楚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陈敬哲、谢昊、刘钊、曾亮、皮旺 制图:常曦元、岂青 排版:筱羽 责编:谭诗颖

大团圆

考研故事:他一心向学,大二转专业,坚持拼搏,梦圆北大!

一心向学,埋头书斋充实自我,四载钻研,但尽人事不问前程。在广大,有这样一个男生,心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念,凭借热爱、坚持和勇气,最终进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他是来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杨壮▲在火车上安静看书的杨壮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大二转专业后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创新班学习大三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北大访学活动……成绩优秀,却不愿被冠以“学霸”标签,博学笃行,谦逊内敛,通达淡然,澄思寂虑,这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呢?简单的生活,就是潜心阅读对于杨壮而言,“简单”的生活就是看书。“这一件事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杨壮看的书大都是涉及古专业的书籍,如古代史、古文献、古代语言文字、古代哲学方面的书目。“我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好几遍,还会做做笔记,所以读得比较慢。”杨壮非常看重读书的品质,对他而言,能否理解书中的内容才是关键。为了更好地读懂一本书,他会将一本书反复研读——“前几天刚好读完一本书是张忱石先生的《永乐大典史话》,讲的是《永乐大典》这部类书的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大概已经读第三遍了。▲杨壮阅读的《昭明文选》▲杨壮的读书笔记选录(节选)杨壮并不喜欢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严格的作息表,迫使自己进行机械性地学习,但他会为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如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复习量,进一步细化到这一周要复习多少,每晚睡前想一想明天要学什么。所以作息表所呈现的内容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会灵活变通。备考时期,他基本是每天八点开始学习,学到晚上十一点半,中间大概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用来完成其他事。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杨壮会听听相声、评书,或者翻翻床头的书以放松自己。▲作息时间表初中时便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初中的时候,杨壮便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我用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刘毓庆老师译注的三全本《诗经》。”这本书是他关于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也对他如今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他依然保存着这本《诗经》,“虽然已经开胶了,但是偶尔还是会翻一翻。”▲已经开胶的《诗经》大一的时候,杨壮的阅读涉猎广泛,在他不断的学习中,发觉自己对古典文献学专业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选定了文献学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对我而言,做一件事,不必等到自己非常感兴趣再去做,我觉得只要不讨厌,都可以去尝试,因为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 杨壮在大一时期有着一次转专业的经历:从教育学院转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本来想通过跨考的方式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考虑到本科中文系出身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人文氛围,更早地接受相关的学术训练,所以杨壮决定于大一下学期转专业至汉语言文学。因为没有落下很多课程,而自己又对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杨壮很快适应了转专业后的生活。“毕竟做什么事情只要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难。” 杨壮考研的外语选择了日语,“我学日语,一部分是因为个人爱好,一部分是因为专业需要。”,学习日语给杨壮不仅满足了日常交际的需要,也让他得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他举例说:“比如大家读中学的时候都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有很多定语非常长的句子,在今天读来不太通顺,但是如果用日语读的话就朗朗上口,这可能当时白话文发展尚不成熟,所以大量借鉴日语语法的缘故。”除此之外,选择日语还有另一个原因:“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在创立之初,规定的基础外语就是日语。这是因为北大古文献专业的研究重点就是日本汉学,相对于英语,日语可能要更为重要一些。” 考研择校,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论及自己是如何考研择校的,杨壮认为其需要结合目标院校的研究重点、个人的兴趣方向和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杨壮是在初试前三个月临时作出考研北大的决定,原来的目标院校是武汉大学。因今年武大的古文献专业突然换了卷子,而自己又对新内容不太感兴趣,后来发现只有北大的卷子和自己原先复习的内容差不多,就选了北大。▲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据杨壮自述,总体上他的考研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初试前,他没想过 “一定要考上北大”之类的宏伟目标,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期望能顺利考完,然后准备找工作。“考试当天,我甚至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考专业课的”,这样的心理无疑为他减轻了不少的心理压力,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卷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杨壮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他当时心里暗喜:“说不定我真的能考上北大?” 后来的复试是网络复试,杨壮提前借了一间会议室,然后反复地进行测试设备和模拟练习。等到复试当天,他非常紧张。“我还记得之前一个师姐说她复试完手脚都是冰凉的,待考的时候我真的能够体会到这种感受。”复试一结束,他几乎是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但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自己成功被录取的消息。“现在想想,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北京大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去北大访学,遇见了未来的自己杨壮将考研的成功归功于一路走来给予他帮助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是值得坦诚相待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我诸多帮助。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只依靠我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足以考上北大。”他在考研的过程中途不曾受到什么干扰,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沉下心认真备考,从而在考研这一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对母校广大,他充满了感恩之心:“我认识了许多博学多闻的老师和真诚相待的朋友,他们让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朝哪个方向走下去。”大二时期在创新班学习的经历也让杨壮受益匪浅,当时班上只有他的深造意向为古典文献学,“当时面试我的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由于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我半天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在创新班,杨壮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学的相关著作,进行相关的学术学习,深化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最终也坚定了他考取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决心。▲杨壮阅读学术著作的笔记选录(节选)大三时,杨壮得到了去北京大学访学一周的机会。当时得知有北大访学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提交了相关申请材料,“可能因为绩点比较高、材料写得也比较详细,最后很幸运地被选上了。”▲杨壮(后排左一)到北大访学访学之前,他在北大中文系的官网了解本系各个专业,尤其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情况,确定了访学过程中要旁听哪些课程,为自己制定了充实的行程。▲北大访学行程表“访学的行程比较匆忙,一直在听课。” 当时的他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那个时候还没有萌生要到北大读研的想法,更想不到一年后会被北大录取,有机会重回燕园进行学习。▲北大访学的听课记录访学期间,当杨壮旁听哲学系周学农教授的《中国佛教史》时,因为去得晚,他便只能坐在靠近后门的位置上。当时很多人来旁听,由于人太多,有一部分人只能站在门边窗边听课。“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觉得,自己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课,真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访学的经历为他带来的不仅是课业上的收获,更有心理上的充实。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杨壮最初设想的没有太大差别。“我设想中的大学生活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一个想法从我大一开始就基本没有变过。”凭借将兴趣坚持到底的信念,杨壮最终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塑造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谈及在大学时期的关键选择,在他眼中,第一个是转专业的抉择,第二个是接触了古典文献学,第三个就是报考北大。“第一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第二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具体要往什么方向发展;第三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层次。”回顾四年大学生活,他谈到,自己学习的是文科专业,想把专业学好,势必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每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拿各种各样的奖杯奖状的时候,我也会坐不住,开始怀疑自己埋头读书有什么用,我又不能在简历上呈现这些东西。”"现在回头看,我会感谢当初耐着性子读书的自己。因为正是大学时候读的那些“闲书”,成为了我现在考上北大的筹码。如果真的想把一件东西学好的话,就得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这样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最后,杨壮谈到:“希望大家无论是工作也好,考研也好,都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好事发生的。”来源:广州大学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文案编辑 | 魏丁一 朱晨鑫 编辑 | 李嘉海 图文校对 | 叶晓天 责任编辑 | 杨艺 吴凯欣 文蕙莲

而能物焉

就因为本科出身非名校,73%的研究生活该“被嘲笑”?

近日,常州大学白云校区南区15号宿舍楼上,宿管阿姨为了庆祝一学霸宿舍集体考取名校挂出了一条横幅:热烈庆祝储运142班302室全体考研成功。最近考研成绩公布,该宿舍的八个男生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一个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三个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剩下四个留在本校读研。这让他们一时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寝室也被人称作“学霸宿舍”。说起准备考研的这一年,他们表示他们八个人就是一个整体,寒暑假都一起留在学校复习,平时一起监督、互相分享信息,平均每天都要学习10小时以上。然而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都是敬佩、羡慕的声音。在该微博的评论中出现了一大批自诩“名校毕业生”的人对学霸宿舍的几位非名校毕业生进行了嘲讽。“本科双非野鸡学校,考上985的研究生也没用。”“可惜求职给不给笔试机会还是看你本科学校。”也有许多网友反驳:“凭什么普通本科考研就要被嘲,每个人都有努力的权利。”“有的人原地踏步,还不忘踩上后来的人一脚。”“自己的路自己走,谁也没有资格去贬低别人的选择。”那么现实难道真的像某些“名校”网友说的那样,本科不是211、985毕业,就不配考名校研究生么?无法消除的高校鄙视链:73%的研究生都在“被鄙视”之列常州大学学霸宿舍被嘲讽,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个例。因为本科学历低导致考研碰壁、工作碰壁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显示的还是隐藏在“高校鄙视链”背后的“出身论”思想。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73%的研究生考生来自非985、211高校。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研究生队伍里,大部分人都处在“被鄙视”的行列,无论他们是否优秀、出众,仅因为本科出身,这73%的大学生就天然拥有了“被鄙视”的“义务”。高校鄙视链本来一开始是指学校之间的互相鄙视:清北的鄙视其他985,985鄙视211,211鄙视非名校……后来这一思想又被广泛的应用在就业、考研等领域,现在演变成即使同为一个学校研究生,你本科比我低,我依然要鄙视你的畸形心态。如前些年大热的网文,一篇是《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的写照;还有一篇《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讲的是读完大学后还是生活窘迫,反映了由于家庭出身不同而带来的巨大差距。前段时间在网上疯传的一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文章,作者名叫丁鹏,是一个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生,中国作协会员,现在《诗刊》杂志社工作。可作者在工作后总是因为自己的本科是毕业于三本院校遭到各种鄙视,这让他感到头疼不已。文章最后丁鹏说道,龚自珍在百年前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什么今天反而会有所谓的高校鄙视链?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但我的本科也是我的青春,也是我一生的财富,也是我的母校,我同样热爱它。我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数典忘祖。英雄不问出处:打破“鄙视链”需靠努力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当英雄也要问出处的时候,想要摆脱这条隐藏在人心里的鄙视链就需要更加的努力。“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非名校生也不需要向谁道歉,更不需要觉得是否“低人一等”。要知道,非名校生考研,甚至非大学生考研,这种困境逆袭、绝地反击的事情应该让人觉得非常骄傲,鼓掌叫好。而不是冷嘲热讽、恶语相向。前段时间一个外卖小哥在路边复习的视频火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复习考研,有路人质疑他:“你还考研呢?”,小哥听到后只是回复一句:“准备还可以,试试呗,干啥都要有个好心态,大不了明年再来呗!”。虽然不知道这个小哥最后有没有考上,可他的这种精神就值得人们点赞。如果说这种通过自己努力考研成功的人都应该被“鄙视”,那么“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坚持12年考研的保安刘小平,虽然还是15分之差没有考上浙大,但是他不会放弃;04年后连续八年报考北大的律师王鹏,虽然已经31岁,但是他不会放弃;03年参加高考考取大专,如今已经75岁高龄却四度考研的老人邹爷爷,他也不会放弃。这些一直努力永不放弃的人们,难道就因为出身非名校就应该被人“鄙视”?还是说考研的意义就在于从一所名校到另一所名校的“迁徙”?如果考研的意义是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一个更好的地方通过学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那些考取了名校的非名校生们,又为什么应该受到“鄙视”和“嘲讽”呢?对那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非名校生们,请给他们掌声。中国式嘲讽背后的中国式焦虑从被嘲讽的“学霸宿舍”到外卖小哥考研被质疑,一系列的“中国式嘲讽”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一种“中国式”的焦虑。前段时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位名叫雷海为的外卖小哥大白了北大硕士彭敏,成为了总冠军。这是他第三年报名中国诗词大会了,终于在第三季的时候受到了回复并成功取得了总冠军。这一平凡小哥击败北大硕士的逆袭神话本应该收到大家的赞叹鼓舞,可在微博上却有很多网友评论:“有什么用,回去还不是送外卖”这样的言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了一件优秀的、不平凡的事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泼一盆冷水。而这一盆冷水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他,是害怕对方超越自己。这种中国式的嘲讽背后隐藏的,正是这种中国式的焦虑。现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太快,阶层流动和人才更新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正是因为如此,才让那些暂时居于“高层次”的人才们感到了恐慌。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背后,其实是看到别人的进步速度超越了自己的“恐慌感”。在不断循环的高校鄙视链背后,实际上是那73%追逐者和剩下27%“领跑者”之间距离的不断缩小。而那些正在“被鄙视”“被嘲讽”的人们,要知道,出身杭州师范的马云是不会嘲讽你是非名校毕业生的,因为你和他之间的差距太大。而那些正在嘲讽你们的“名校毕业生”们,你们受到的嘲讽越多,就证明你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少。别停止努力,然后超越他们。告诉那些写“你一个外卖小哥凭什么干掉北大硕士”和“非名校毕业生凭什么上北大”的人们:我是非名校毕业生,我就是要上北大!(图片来源网络)

李香蘭

北大的本科生,在国内哪些高校读研?

2020届就业,是最难的一届,就业质量报告会在年底发布。2021届保研,正在进行中…清华少在外网公示,下为北大2019届数据,供参考。一、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8年推荐免试公示、各大学2018年研究生院拟录取公示整理。因医学部未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本文数据专指北京大学本部2019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国内升学:保持在1190人左右。2019届国内升学1186人。升学高校在就业质量报告中未披露。但各学院单独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均详细披露了深造高校。二、国内升学去向 上表根据各院系就业质量报告整理。留在北大深造965人。流向外校读研221人。国科大系统40人。清华大学68人。复旦大学18人。上海交大11人。社科院(大学)12人武汉大学12人。人民大学、北师大、南大、中山大学等其他高校60人。三、保研与考研 2019届推荐免试公示共计1400人。实际国内升学1186人。去除软微学院国内升学13人,26个院系国内升学1173人。放弃保研、或保研失败(未找到接收单位)227人。保研公示留在北大深造的,几乎没有放弃保研。放弃保研的227人:大部分因为没有接收高校,少部分有接收高校,但主动放弃了。一、留北大深造情况2019届考研较少,较2018届大大降低。二、去国科大深造情况国科大研究生院公示:拟录取2019届北大本科生44人。实际流向国科大40人。三、去复旦深造情况保研复旦情况:根据姓名比对,共22人被复旦拟录取。可能大量存在同名同姓,故未列表。实际去复旦深造18人。光华共5名同学公示保研复旦,最终去复旦深造也是5人,2人去管理学院,3人去泛海国金。元培共2名同学公示保研复旦,实际去复旦深造2人,全部流向管理学院。化院去复旦深造3人,分别流向管理学院、泛海、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去复旦深造3人,分别流向管理学院、泛海、新闻学院。四、去上海交大深造情况保研公示情况:根据姓名比对,共12人被上海交大拟录取。经双向比对,结果比较准确,列表如下。实际去上海交大11人,仅光华1名同学放弃保研。去上海交大深造的同学,主要流向上海高金。五、去武汉大学深造情况去武大深造共计12人。其中主要流向武大法学院。元培学院共2人录取武汉大学,其中1人保研公示去武大法学院。历史学院共4人录取武汉大学,其中2人保研公示去武大法学院。中文系2人录取武汉大学,其中2人保研公示去武大法学院。法学院最终2人去武大深造,其中3名同学保研公示去武大法学院。

夫有土者

被北大录取,却被调剂到考古专业,该不该上?

被北大录取,却被调剂到自己不怎么喜欢的考古专业,这就好比在马路边看到一大叠的人民币,而这叠人民币的上面有一些便便……这些钱要不要捡起来?如果是马云这样的土豪我是不太清楚的,但换做我,则肯定要捡起来!在北京大学这个金字招牌面前,专业这两个字好像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厚重。陆文轩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影响他卖猪肉了吗?孙俊峰从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影响他当装修工了吗?……考上北大,毕业后哪怕卖猪肉,也能成为一本万利的“猪肉王”;北大毕业生,毕业后哪怕搞装修,也会成为大红大紫的“王牌装修工”。陆文轩被北大录取,别说被考古专业调剂录取,哪怕被烤肉专业或者烤串专业录取,我也建议你硬着头皮去上!如果你今年是北大的博雅计划的特殊照顾对象,你就更应该连夜赶过去报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选择复读的话,而且如果你的裸分无法达到一定的境界,估计明年想进北大的热门专业十有八九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北大考古系是全国最好的考古专业,也是一个非常有“钱途”的专业。被调剂的专业是考古系,相信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考古系毕业后是干嘛的?在很多人看来,考古专业只是一个毕业后刨他人祖坟的盗墓专业,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人更是担心毕业之后坟挖多了遭报应。有这种顾虑的考生大可以放心,因为考古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毕业后只能在墓地工作,这种想法是对考古专业的一大误解。考古实践盛世古董乱世金,太平盛世考古专业还是很有搞头的:北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很可能成为鉴定文物的专家,也可能成为大学考古系的教授讲师,还可以成为各级研究所、博物馆、文物局之类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当然,偶尔参与野外实践活动调节一下心情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你都不喜欢怎么办?那你从大一开始就拿出高考前夕的拼劲认真学习,这样就有机会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申请转专业。如果大二之时转专业未果,也不必灰心,至少在大三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个考研的机会,你可以在考研的时候获得第二次转专业的机会。北京大学复读一年前途未卜和拼搏一两年成为北大双料学子,哪个性价比更高,不言自明。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您的高见,谢谢。

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考不上好大学,就要一辈子受鄙视吗?

出身名校,在不少人看来,是自带光环的荣耀。但很多人可能没想到,名校生也自有“江湖”: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均来自名校的学生,往往最受推崇;而一些从二本、三本学校本科毕业,考入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生则会被归入“另类”。这就是最近的网络热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所透露的现实。文章作者是一名90后,从一所三本院校本科毕业后考入北大,成为一名中文系硕士,并通过努力加入了中国作协,现为《诗刊》杂志编辑。按理说,这是一个十足的励志故事。但作者称,身边很多人喜欢问自己本科来自哪所大学,而其回答往往能引发对方一系列微妙复杂的反应。不管是否承认,文章反映的“高校鄙视链”确实存在。许多地方招人规定985院校毕业生优先,更有甚者,不仅要求硕士、博士是211、985的,本科也必须是,俗称“查三代”!一些本科就读于非名校的学生,花了三四年时间准备名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好不容易通过了笔试,甚至分数不算低,却在复试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一些名校因为有较多推荐免试指标,很多学生轻松获得“保研”资格,名校的研究生院似乎更乐意录取本校或者相同层次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大家不必急着抨击公众的现实甚至“势利眼”,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主要在于斗志和学习精神。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这应该是从校园延续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周围的人都在积极努力,于是推动着自己也向那个最牛的人看齐,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自律和自省。即使最后成为不了最牛的,也绝对可以优秀出众。这时候该担心的是我们HR了——公司是否能留住这样不断进步的人才呢?对比中发现,非名校除了师资力量薄弱和一些硬件设施缺乏带来的不利之外,更让人担心的是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心态,这会让很多学生降低标准,“60分万岁”。这样的人工作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怨公司和领导,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思考是否该要求加薪了,遇到一点问题就觉得自己受排挤被歧视仿佛有天大的冤情。他们也羡慕牛人,但往往只是想想,内心深处会说“我不行,我做不到的,人家是名牌大学的,天生聪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差距越拉越大。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学习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是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那么,考不上名牌大学的绝大多数高中生该怎么办?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马云在澳门大学演讲时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趣事:不熟悉的商界精英见到他,总是问,您是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吗?马云嘿嘿一笑,答:“不好意思,我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不过我手下有不少耶鲁毕业的员工。”虽然没有上名校是一件颇遗憾的事情,可能因此错失很多机会,即便到了晚年也还是会为自己当年没有上过名校而懊悔,但是,学校所能影响的并不是全部。W、Y、Z都是中部某三线城市一所二本学校的学生。学校肯定谈不上是什么名校,尽管已经合并升本十多年,当地民众还是习惯称之为“师专”。名校两个字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中文系出身的W在大学期间当上了学校记者站的负责人,并在当地多家媒体实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某大型建筑业央企。听说,面试时他直接把一大堆刊有他的文章的报纸放到了面试官面前,轻松获得了面试官的垂青。W一开始被分配到公司一个小项目部。不过,两个月之后便被调到了分公司。半年后,W就被调往公司总部办公室。有人评价说,公司有W一个人,就不需要其他搞文字工作的人了。这个评价显然有些夸张,但如同他的连跳三级一样,足以佐证他出众的才华和能力。Y也是中文系学生,毕业后考上了新闻学的研究生。不过上的仍旧不是名校。读研期间,他辗转在京城各大媒体实习,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经过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他进入一家中央级媒体工作。和他一起被录用的不乏清华等名校毕业生。他的努力帮助他突破了学校的局限,让他具备了与“名校生”竞争的实力。Z高中就读于该省的四大名校之一,综合素质相当出色,但因为高考失利只考上二本。进入大学后,她从物理系转到城市管理学院。在大学里,她抓住一切可以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很多社团中都有她的身影,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去国外做交换生,参加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去斯里兰卡做志愿者……毕业后,她凭借丰富的经历,拿到了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校在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欧洲第10名、全球第33名。这一次,她再也没有上不了名校的遗憾。在当下高考制度下,能不能上名校,能上什么级别的名校,是“国内先进”还是“世界一流”,主要还是取决于高考成绩。不可否认,考多少分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但并非全部,而且还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也是“一考定终身”饱受诟病的所在。W、Y、Z所就读的大学,不管以什么标准来看,都划不到名校的范围内。与有些名校生“开了挂”一样的人生比起来,他们的经历或许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很多高校中,像他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少。应该看到,高考仍是目前条件下较为公平的选拔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一些优秀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本身也能证明其学习态度、能力,确实有过人之处。而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更好的名校,学生的自信心与专业知识、技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先天优秀,加上后天培养,是名校本科生自信且备受青睐的主因。而本科为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实现“上名校”,同样难能可贵。他们在条件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奋起直追,拼搏奋斗,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与名校生同台竞争,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的。网上有句话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非名校毕业生无需妄自菲薄,更无需说对不起;如果非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话,那高职生、技校生或中专生还要不要活了?当你足够强大、足够优秀,你就是自己最闪亮的名片,还需要在乎本科来自哪里?而名校本科生与用人单位等群体,也需要摒弃“名校本科论”,客观理性对待这一群体。与其过分纠结于“你本科是哪所学校的”,不如更关注个人的学术水平、优秀品质、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这些才是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特别是用人单位,更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而非仅看重名校头衔。对高校来说,要消除“本科鄙视链”,还需要均衡教育资源投入,营造更公平、多元的教育环境,让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在考名校的研究生时,在更公平的环境下与名校本科生竞争。可喜的是,近年来各项教育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在研究生招生、保送等环节,越来越多的非名校生有机会进入名校深造,客观上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遗憾,让更多的非名校生看到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也让高校人才流动更加合理。从这个角度说,本科不是名校的名校研究生越来越多,恰是一种进步。

北草地

武大文学院2020推免研究生来源,武大27人,北大8人,北师大7人!

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在网站上公布了2020年推免研究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武大文学院2020年一共招收推免生81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年全日制硕士招生计划为125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92人,专业学位硕士33人),本次共接收推免生81人,剩余44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13人,专业学位硕士31人),不过,推免情况从生源质量来看,还是很不错的,招收的81人一共来自16所学校,其中14所是985高校,2所是211高校。另外,从各校生源人数来看,来自985高校生源有79人,211高校生源2人。来自武汉大学本校的学生最多,有27人,占总的三分之一,来自北京大学的推免生有8人,占比接近百分之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有7人,来自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分别有6人,来自兰州大学的学生有5人,来自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学生分别有4人,来自山东大学的学生有3人,另外,来自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各有1人;武大文学院今年的推免生源质量确实不错,武大汉语言文学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十,在2017年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A-,位置大概也和前一轮评估差不多。武汉大学文学最鼎盛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著名的“五老八中”,八中的程千帆先生的学生今年也很有名,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就是其学生。武汉大学文学院目前师资力量也不弱,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人(宗福邦、於可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陈文新、尚永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李建中)。

不知恶死

8名北京大学本科生,保研武汉大学文学院,网友:自降身价 网友评论太有才了

要说网友的智慧聚集地会在哪,那当然就是每篇新闻热点后面的评论区了~大家好,精彩神评论又和大家见面啦~一起来看看,对于下面的热点话题【8名北京大学本科生,保研武汉大学文学院,网友:自降身价】,网友们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神评论呢~如果你有更独到的见解,赶紧在评论区留言吧~武汉大学文学院有多厉害?81人保研拟录取名单,8人来自北京大学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年推免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一份81人的拟录取名单随之在网上公示。从整体来看,今年武大文学院的推免生质量相当之高,仅有2人来自211高校,其余本科出身全部为985高校,当中还包含了8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同学。但今年文自降身价。2019年该校法学院拟录取的186位推免生中,就有17人来自北京大学,其它学院也曾出现过北大学子下保的现象。所谓“下保”,也即是大学生的保研院校比本科院校要差,就像北京大学学子保研武汉大学这样。在这三年当中,一个优秀的高考生可能会退化成平庸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有很高的保研率,所以就有少部分同学有保研资格,但却难以保研到更好的学校或本校。对于8名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保研武汉大学文学院一事,你怎么看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网友的精彩评论,快来看一看~有些网友的关注点全在“大硕士”上:@老梁伏骥 : 1993年读上大硕士时,班上有五个是清华本科毕业统考入学的同学,不是保研,这算是自降身份吗?@SinkIn : 因为保研没报上北大所以报了武大,自降身价不存在,北大也没厉害到本科生比武大硕士值钱。有网友点评道“专业却很强”:@人要走正道 : 武大也有不少专业比北大强@基情颗粒 : 虽然学校整体差点,但是一些专业却很强甚至还是第一点评“北大”的:@大胜归来 : 这八名是北大最差的,故只能保武大!否则只能毕业回家种地。@雷鸟 : 这有什么奇怪的。本科看高考,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导师,总体北大强,但也不是每个专业方向都强,武大百年名校,学科实力也很强大,也有一大堆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啊院士博导的,也是学科专业上的领军人物。@八月桂花六月柳 : 这有什么稀奇?北大保复旦、南大、中山、厦大等名校多的是!少见多怪[撇嘴]不只这些,该话题还吸引了更多大神,下面大家感受下热烈的氛围!第一回合:@Tony : 因为学生的专业水平差异,高校间的学生流动很正常。北大的好学生出国和保研本校的有,而差学生保研到武大也不奇怪,同样也有优秀的武大学生保研到北大或出国。@夏星月 : 这个确实有点。一般三本的本科考研到一本学校,普通一本的到比较好的211,211好点的本科能到985了。北大清华的本科比较好的的出国了,至少也能本校读研吧。@雨花一部 : 武大的研究生档次肯定高于北大的本科生。第二回合:@艾悟凯 : 北大的学渣@wpfdg : 北大保研的老师名额用完了,能够保研的都是优秀学生,挂科的根本不能保研,所以选择武大,武大法学挺厉害的@哈汤哥 : 估计是北京籍考生吧第三回合:@随遇而安 : 这有什么自降身价的!武大也是相当不错的大学啦!@我心依旧zhp : 文学院嘛,北大武大差不多的,又不像理工医那么有技术含量。每次看网友回复,小编都深深的折服!@你,想说点什么呢?说说吧!

爱妻家

这一次,我知道了自己究竟为何要考研

距离2020年考研初试已过去十天。回望自己的这一场二战,很难说清有什么清晰具体的感受,似乎一切的激情已被吞噬,一切的自信亦被磨平。剩下的却又不知路途的未来。高考结束后因为一个人阴差阳错地报了北京的某所211高校,满怀罗曼蒂克式幻想地填了机械专业,本想在理工的天地里大作为一番,无奈最终被现实按在地上戏谑般地摩擦多次后才恍然意识到老天爷显然没打算赏给我理工的这口饭,搭错车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要开始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未来的路,已不再有他人能够给出指引。我止不住就在操场上二十圈二十圈地跑步,我骑自行车绕着三环或是二环骑了一环又一环;我翘课,往学校附近的北大跑,在中文系的课堂上、在燕园、在未名湖畔,尝试去寻找到暗渊之中的稍一丝慰藉。专业课我便始终在及格边缘徘徊,内心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那些不愿去看懂的数字、符号,那些抹上一层层润滑油脂的齿轮、轴承。可我最终不能这样一直放纵下去。大三下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于那时决定了跨考电影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大学的最后一段时光才算是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破晓。生活重心的转移(考研)让我再次开始捡起几乎都快被我遗忘了的对太阳照常升起的期待,心里也逐渐试着放下对自我存在的抵触。我还是在有空的时候跑去目标院校听课,但也尽力按时走进自己专业的课堂;与室友一起看世界杯、关灯之后不时参与他们的“夜聊”,宿舍的气氛也逐渐变得融洽且活泼。是的,我拿起锤子一点点地凿开原来把我圈在暗夜里的围墙,这个锤子就是电影学。通过备考的一天天积累,围墙上的砖头正被我一块块拆去。当然也不是那么顺风顺水。我个人算是内心极为感性的人。若非如此想必我也不会去报电影学,我的大学或许也可以过得更自在一些。可我总不能要求自己成为另一个人,很多境遇我更愿意相信或许本该如此。感性敏感或也可算作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优势,可对于备考而言却绝非如此。个人情绪总是莫名无处安放,或因一部电影(考这个专业需要看很多奇奇怪怪的并不友好的电影),亦或是某些杂事,总之始终无法找到一个良好的复习节奏。磕跘的复习一直到十一月份彻底崩溃。我几乎准备弃考了。激情不足以支撑我完成如此长期而复杂的学习,大四的专业课作业、课设也不时踩出一个绊脚,我几乎找不到支撑我继续考研的理由了。人在这种时候也是最容易胡思乱想的。我脑子里老是跑出一个声音来跟我说,把这些时间拿来实习,积累一些实在的技术,现在没准都已经拿到心仪公司的offer了,诸如此类的说辞。十一月的复习也是处于一个半颓废的状态。二十号前后的一天我和一个好朋友聊天聊到这个,我和她说我想不明白我究竟为什么要考研,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她和我说,人不能总是在想明白了之后才行动的,而且,你已经努力这么久了,无论如何怎么样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就算去找工作也不见的能有多大收获;而且即使考上了研,你不想去也可以跟他们说,老子就是这么nb,考上了我也不去;但如果这样现在就放弃的话,总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最后一个月我便也就放开了。不去想那些究竟能不能考上、考上之后又怎么样的问题,每天按时去图书馆坐着,到闭馆了再回寝室,按部就班地顺利结束了考试。我至今仍能记得当时考完研的感受:那是一种美妙的空虚感,一种长时间的努力、积累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一种跑完马拉松般的平静感。输赢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并相信着,自己凭坚持和努力可以克服今后遇到的一切困难。最后的结果显得有些开玩笑。专业课分数比较理想,总分过线,英语和政治各差单科线一分。我说不清自己是否有些庆幸这样一个结局,因为那时我显然有些更愿意先进社会被按在地上摩擦一下,往墙壁上撞一撞,真正先了解一下这个社会,以及这个专业,再另做打算究竟自己是想要个怎样的未来。毕竟一直在学校待着的话,总觉得在某些方面显得天真,在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上显得抽离。于是我没有选择调剂,毕业后,我依然想再多给自己一次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已经学了四年的专业。我找了一个本专业的工作,离开了北方,来到了中国当下最有活力的一座城市——深圳。社会上的很多东西确实和学校里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方面自己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开始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自己日常的开销;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也比校园里复杂得多得多,灰度的空间远比自己以为的要立体多层;学官商的关系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权力与利益,高级动物的诚挚与狡黠,在与这一切的碰撞之中逐渐捋清了关于自我的脉络:我确定我就要考电影学,我知道我为何考电影学。我便辞职回到了家乡,开始了第二次考研的准备。在州图书馆里备考的日子仍遇到了若干同样回家二战的同伴,大家都赶早便来到图书馆,闭馆时才各自回家。这一次相比而言在心态上变得更加成熟,知道了自己究竟为何要考研(而非假装/以为自己知道),也不再有其他外物的干扰,加之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整个过程便显得轻车熟路了。抱着一定要考上的心态,一天天走进考场。“二十三岁的自己,还是一个追寻者,目力之所及尚无明确的路,正不停追寻一场柳暗花明。”考前一周,我的生日,我在朋友圈里这样说道。第二次走出考场时已不再有第一次的心理感受,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本该完成的事一样。整个人很疲倦,回家倒头便睡去了。今年的公共课对了答案后感觉应该不错,但专业课较往年却是题型大变,出了很多从来没见过的名词,难度从总体上有了明显提升。之前的决心到初试成绩出来之前可能要一直这样悬着。或许我得开始不得不相信,考研这种事,光靠自己努力或许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玄学这东西真是很难参清其中的道理。我便像没有参加过这场考试一样地开始考虑工作的事。如果进复试了,那么好好准备复试,如果有一次失败了,那么好好工作。如果有幸最终录取了,那么我会更加珍惜这再来一次的大学生活。又一次进入社会的时候,我将手握一把好牌。失败这事或许也没有那么可怕,毕竟我那样努力地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争取过,即使打输了,我也输得起。即使又输了,我也会努力再次拥抱明天。毕竟太阳照常升起。

名成者亏

考研故事:他一心向学,大二转专业,坚持拼搏,梦圆北大!

一心向学,埋头书斋充实自我,四载钻研,但尽人事不问前程。在广大,有这样一个男生,心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念,凭借热爱、坚持和勇气,最终进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他是来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杨壮▲在火车上安静看书的杨壮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大二转专业后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创新班学习大三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北大访学活动……成绩优秀,却不愿被冠以“学霸”标签,博学笃行,谦逊内敛,通达淡然,澄思寂虑,这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呢?简单的生活,就是潜心阅读对于杨壮而言,“简单”的生活就是看书。“这一件事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杨壮看的书大都是涉及古专业的书籍,如古代史、古文献、古代语言文字、古代哲学方面的书目。“我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好几遍,还会做做笔记,所以读得比较慢。”杨壮非常看重读书的品质,对他而言,能否理解书中的内容才是关键。为了更好地读懂一本书,他会将一本书反复研读——“前几天刚好读完一本书是张忱石先生的《永乐大典史话》,讲的是《永乐大典》这部类书的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大概已经读第三遍了。▲杨壮阅读的《昭明文选》▲杨壮的读书笔记选录(节选)杨壮并不喜欢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严格的作息表,迫使自己进行机械性地学习,但他会为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如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复习量,进一步细化到这一周要复习多少,每晚睡前想一想明天要学什么。所以作息表所呈现的内容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会灵活变通。备考时期,他基本是每天八点开始学习,学到晚上十一点半,中间大概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用来完成其他事。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杨壮会听听相声、评书,或者翻翻床头的书以放松自己。▲作息时间表初中时便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初中的时候,杨壮便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我用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刘毓庆老师译注的三全本《诗经》。”这本书是他关于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也对他如今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他依然保存着这本《诗经》,“虽然已经开胶了,但是偶尔还是会翻一翻。”▲已经开胶的《诗经》大一的时候,杨壮的阅读涉猎广泛,在他不断的学习中,发觉自己对古典文献学专业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选定了文献学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对我而言,做一件事,不必等到自己非常感兴趣再去做,我觉得只要不讨厌,都可以去尝试,因为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 杨壮在大一时期有着一次转专业的经历:从教育学院转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本来想通过跨考的方式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考虑到本科中文系出身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人文氛围,更早地接受相关的学术训练,所以杨壮决定于大一下学期转专业至汉语言文学。因为没有落下很多课程,而自己又对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杨壮很快适应了转专业后的生活。“毕竟做什么事情只要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难。” 杨壮考研的外语选择了日语,“我学日语,一部分是因为个人爱好,一部分是因为专业需要。”,学习日语给杨壮不仅满足了日常交际的需要,也让他得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他举例说:“比如大家读中学的时候都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有很多定语非常长的句子,在今天读来不太通顺,但是如果用日语读的话就朗朗上口,这可能当时白话文发展尚不成熟,所以大量借鉴日语语法的缘故。”除此之外,选择日语还有另一个原因:“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在创立之初,规定的基础外语就是日语。这是因为北大古文献专业的研究重点就是日本汉学,相对于英语,日语可能要更为重要一些。” 考研择校,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论及自己是如何考研择校的,杨壮认为其需要结合目标院校的研究重点、个人的兴趣方向和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杨壮是在初试前三个月临时作出考研北大的决定,原来的目标院校是武汉大学。因今年武大的古文献专业突然换了卷子,而自己又对新内容不太感兴趣,后来发现只有北大的卷子和自己原先复习的内容差不多,就选了北大。▲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据杨壮自述,总体上他的考研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初试前,他没想过 “一定要考上北大”之类的宏伟目标,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期望能顺利考完,然后准备找工作。“考试当天,我甚至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考专业课的”,这样的心理无疑为他减轻了不少的心理压力,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卷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杨壮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他当时心里暗喜:“说不定我真的能考上北大?” 后来的复试是网络复试,杨壮提前借了一间会议室,然后反复地进行测试设备和模拟练习。等到复试当天,他非常紧张。“我还记得之前一个师姐说她复试完手脚都是冰凉的,待考的时候我真的能够体会到这种感受。”复试一结束,他几乎是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但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自己成功被录取的消息。“现在想想,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北京大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去北大访学,遇见了未来的自己杨壮将考研的成功归功于一路走来给予他帮助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是值得坦诚相待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我诸多帮助。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只依靠我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足以考上北大。”他在考研的过程中途不曾受到什么干扰,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沉下心认真备考,从而在考研这一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对母校广大,他充满了感恩之心:“我认识了许多博学多闻的老师和真诚相待的朋友,他们让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朝哪个方向走下去。”大二时期在创新班学习的经历也让杨壮受益匪浅,当时班上只有他的深造意向为古典文献学,“当时面试我的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由于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我半天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在创新班,杨壮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学的相关著作,进行相关的学术学习,深化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最终也坚定了他考取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决心。▲杨壮阅读学术著作的笔记选录(节选)大三时,杨壮得到了去北京大学访学一周的机会。当时得知有北大访学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提交了相关申请材料,“可能因为绩点比较高、材料写得也比较详细,最后很幸运地被选上了。”▲杨壮(后排左一)到北大访学访学之前,他在北大中文系的官网了解本系各个专业,尤其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情况,确定了访学过程中要旁听哪些课程,为自己制定了充实的行程。▲北大访学行程表“访学的行程比较匆忙,一直在听课。” 当时的他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那个时候还没有萌生要到北大读研的想法,更想不到一年后会被北大录取,有机会重回燕园进行学习。▲北大访学的听课记录访学期间,当杨壮旁听哲学系周学农教授的《中国佛教史》时,因为去得晚,他便只能坐在靠近后门的位置上。当时很多人来旁听,由于人太多,有一部分人只能站在门边窗边听课。“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觉得,自己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课,真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访学的经历为他带来的不仅是课业上的收获,更有心理上的充实。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杨壮最初设想的没有太大差别。“我设想中的大学生活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一个想法从我大一开始就基本没有变过。”凭借将兴趣坚持到底的信念,杨壮最终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塑造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谈及在大学时期的关键选择,在他眼中,第一个是转专业的抉择,第二个是接触了古典文献学,第三个就是报考北大。“第一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第二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具体要往什么方向发展;第三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层次。”回顾四年大学生活,他谈到,自己学习的是文科专业,想把专业学好,势必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每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拿各种各样的奖杯奖状的时候,我也会坐不住,开始怀疑自己埋头读书有什么用,我又不能在简历上呈现这些东西。”"现在回头看,我会感谢当初耐着性子读书的自己。因为正是大学时候读的那些“闲书”,成为了我现在考上北大的筹码。如果真的想把一件东西学好的话,就得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这样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最后,杨壮谈到:“希望大家无论是工作也好,考研也好,都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好事发生的。”来源:广州大学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文案编辑 | 魏丁一 朱晨鑫 编辑 | 李嘉海 图文校对 | 叶晓天 责任编辑 | 杨艺 吴凯欣 文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