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完研你年纪多大了,如果不满足这几个条件,劝你别浪费时间不知深矣

考完研你年纪多大了,如果不满足这几个条件,劝你别浪费时间

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到底是哪些人再和你竞争我国每届应届毕业本科生虽然逐渐上升,但是考研人数增长趋势远超于本科人数。因为并不是只有应届生可以考研,许多在职考研和考试失利后坚持二战、三战的同学。选择考研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在大三幡然醒悟,找到了自己想要什么想花几年的时间去实现它;或者想在这个领域继续深造。已经就业的人,或是对目前工作方向不感兴趣,想考研去转行,或者想有更高的学历去赢得更多晋升空间。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就是去参加研究生,这些人就会与你成为竞争对手。考研中让你焦虑的点在哪你选择考研之前,是不是也有很多让自己犹豫且无法下定决心去坚持的点。比如:年龄,是很多考研人在决定考研之前都会纠结的问题。经常听到身边有些人说:“考上研毕业你都多大了呀,还是找工作吧!”,“女孩子家家读完研都快30了,都不好找对象了”,“读完研都30+了,还有必要考研吗?”每每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考生总是会质疑自己这个年龄,考研真的合适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的压力也是“蹭蹭蹭”的往上涨。你真的适合考研吗,考虑以下几点在职考研是否可取?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二战考生,最好边工作边备考。脱产备考心理压力大容易患得患失;与此同时,看着那些熟悉的题目公式什么的又觉得自己都会,很容易心不在焉荒废时间。边工作边备考的另一个好处是:随时可以调整方向。有的人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工作压力很大但自己很珍惜这个职位,那就先锻炼自己工作能力,备考可以缓一两年甚至不考了。有的人对工作不是那么满意,那你备考的动力就更足了。对于往届二战考生来说,那你上岸的几率更大了。选择二战轻车熟路,二战生对于考研已经实战演练过一遍了,对于考研的每个环节都有经验,学习起来基础更好,稳住心态甚至可以直接从强化阶段入手复习。积累的优势,往届生准备的时间更长,即使学习效率或者方法不如应届生中的学霸,但至少背过一遍单词、背过一遍政治、背过很多公式,所以复习的起点就比应届生高。等到最后,可能会惊艳了试卷。选择工作,很多人考研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即便不以提升工作为目标考研的同学,也终将走进职场。所以反向思考一下,找好工作的途径有很多,考研并不是唯一的路。这就看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些人建议你考研1、如果你处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比如数据分析、法律等,那么硕士学历对你的职业发展会有比较大的增益。2、如果身处互联网运营、市场等技术性不强但竞争人数众多的热门行业,硕士学历也可能是突出重围、向上进阶的敲门砖。

其长如辕

你们考上研究生那年,多大了?

现在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竞争压力大。或许因为在职场失意,或许对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满意,所以很多人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命运,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当然,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大部分人都要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复习,甚至有人会复习更久。在考研大军中,有应届毕业生,有二战的毕业生,也有工作后重新考研的人。那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你考上研究生那年,多大了?首先来说说应届生,如果按照一个人从小正常七岁入学,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大学四年,那么正常上研究生的年龄就是23周岁。当然,这个年龄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比如说上学的早晚而不同,在23岁上下浮动也是正常现象。等到三年研究生毕业后,年龄在26岁左右了。如果说你是二战甚至三战的学生,那么你上研究生的年龄又会向后推迟一至两岁,在24、25岁左右。等到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年龄就在27、28岁左右。如果你是已经工作的人,那么从你下决心考研,然后准备复习,然后参加考试,那么这个时间段就会更长,或许你考研那年已经是你本科毕业两年以上了。那么在你考上研究生那年,基本就在25、26岁左右了。等到研究生毕业后,就已经28、29岁了,甚至有些人30岁以上研究生毕业的不在少数!那么问题来了,在别人已经结婚生子的年龄再去读研,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很多人,在思考是否还值得去读研时,就要看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了!如果你对你本科毕业能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如果你对以你现在的学历在职场中能达到的成就不满意,那么读研对你来说,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并且不会有问题的选择!所以,不要在乎年龄,追求自己想要的!

摧花手

“27岁女公务员,考上复旦研究生,要不要辞职去读?”

迈出一步,可能有更广阔天地。正解局原创人生,最难的是选择。选择中最难的是,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27岁女生,公务员编制,上岸复旦研究生了,要不要辞职去读呢?”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一边是公务员的职位,一边是复旦研究生。可谓,都是大好事。如果搁在你身上,你又会怎么选?今天,没有其他特别想聊的话题,就来说说这个。这个姑娘,今年27岁,在生日之际,收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复试通过的通知。夙愿,一朝达成,对她来说,显然有点突然。根据自述,她考复旦研究生,也是有一番心路历程的。5年前,她本科毕业,但学校不是很好。当时,她就准备继续考研,可是因为父亲突然重病,弟弟还在上初中。所以,她就无奈选择考了家乡的公务员(国税局)。因为,她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机关实际上也很喜欢这类专业的学生,所以,她就被安排到文字岗位(用她的话说,自己也学不会税法之类的专业工作)。后来,父亲走了,弟弟上了高中,母亲就陪弟弟去市里上高中。在心理上,可以说是接连的冲击:一是失去父亲,母亲、弟弟又不在身边。二是工作不如意。所以,就想到了考研。2020年一年,她白天上班晚上自学,常常学到凌晨三四点。原本只想了却自己的心愿,给自己一个交代,成不成功都无所谓。但成功还是突然来了。原帖节选用她的话说,现在自己很惶恐。“我真的应该去读吗,我能养活自己,能找到工作吗,年龄会成为我的限制吗?”著名的经济学家曼昆(1980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曾任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给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前两个分别是: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其中,第二条有个更常用的表达叫“机会成本”。关键是,这位姑娘现在面临的取舍很难,因为机会成本貌似都很大。先说如果去读研,放弃公务员。下面是几年前就开始流行的一张图,是对中国社会分层一个简单的归纳。当然,这个划分不一定准确,但却比较直接地给我们了一个印象:公务员整体上处于社会中游水平,不好也不坏。也和我们日常的认知差不多。不同阶层的人数占比再说如果继续走公务员路线,放弃复旦研究生。我们先从考试难度上来说,国家部委时常有一两千甚至两三千比一的岗位。但是,一般省考难度会小不少,大部分省录取率在2%左右。如果是小县城、乡镇,这个录取率会翻几番,甚至有些偏僻的地方根本招不到年轻人。部分省市公务员招录比那么,复旦研究生呢?近几年,名校招研究生有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地要免试研究生。因为生源好控制,这个很容易理解,名校学生出国,就招其他985高校学生,或者211高校学生。这样一来,普通学校要通过考研,上名校是十分困难的。根据复旦公布的数据,2018年西方经济学招8个人,其中免试的名额是5个,也就是只拿出来3个考试名额,当年报名人数是73。实际上,十取其一,在名校研究生招生中,比比皆是。特别是这两年,因为疫情,名校学生出国受阻,也加入考研大军,招录比还在下降。复旦大学2016—2018年研究生招录数据公务员和复旦研究生,两个都是很难选择的东西。到底该怎么看?先从她最忧心的事情说起:“我能养活自己吗?”还别说,这个观念是很多家长或者老师,在高考填志愿时会说到的,大城市消费高,念书的花费大。但真是这样吗?只能说,这个观念只看到了问题的一头。在另一头是什么?在大城市,哪怕你念书,同样有机会赚更多钱。同样说上海。上海有太多大企业,包括跨国集团总部、大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它们都有很多基础工作(复印、简单的数据统计等等)要做,所以有大量面向高校学生的兼职工作。在至少10年前,这样的兼职待遇是100元/天,一天8小时。所以,有知识、有技能,在大城市活不下去,是几乎不可能的。上海的工资水平是全国最高的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大城市,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资源。我先前文章里,用刘强东举过例子。刘强东,出身苏北船工家庭。第一次去大学报到,带的是父老乡亲凑的500块钱、76个鸡蛋。但到了北京,他发现钱根本不是问题。大一时,他就靠着抄信封,每个6分钱,一个周末抄40000多个,一下就赚到2000多块钱。这可是在1990年代初的2000多块,要知道1992年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才226块,刘强东一个周末兼职的收入,就差不多赶上一个上班族一年的收入。当然,有人质疑,刘强东能不能写得那么快,但可以确定的是,刘强东后面自学编程,倒腾生意,大学时代的确不再缺过钱。北京独特的“资源”刘强东第一次坐火车,到了省城南京,立下只考上海、北京两个城市大学的志向。第一次上大学,到了首都北京。第一次坐飞机,则是去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见投资人。而今,刘强东的事业,谁能否认和大城市没有关系?再说名校。我先前还说过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这是前两年,美国非常流行的一本书,描写了美国“铁锈地带”的衰落。作者J.D万斯,身边很少有人能上大学,即便上大学,也是上本州的州立大学,离家近,开销少。但他后来努力上了耶鲁,结果发现,在耶鲁上更好的大学反而更便宜(因为社会捐助多,奖助学金更多)。在耶鲁法学院,学生找工作基本不去网上投简历,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网,已经早早锁定投行、律所等最光鲜的工作……其实,这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2020年,清华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高达47.1亿元,北大是31.87亿元,复旦也有17.73亿元。这些数据,很可能超过八九成的中国高校。在名校里,只要学习科研做得好,奖助学金就完全能完全满足一个人的基本开支。现在,大企业内推也非常多,校友就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2020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实际上,面临选择,大多数人恐惧的是陌生,而不是事物本身。迈出一步,则可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子乎

知乎200万人热议:27岁公务员,考上复旦研究生,要辞职去读吗?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742天01欧洲著名政治家托马斯 · 莫尔说:“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而选择中最难的,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前几天,知乎热榜上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27 岁女生,公务员编制,上岸复旦研究生了,要不要辞职去读呢?发帖的姑娘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姑娘是2016年的毕业生,但本科的学校不是很好,于是决定继续深造。无奈父亲突然病重,家里还有个刚上初中的弟弟。为了挑起家庭重担,也为了照顾父亲,她选择了回家乡参加公务员考试。很快,姑娘如愿考进了离家近的税务局。入职以后,由于姑娘本科学的是汉语言,对税收一窍不通,所以也只能做做文字工作,在办公室做文秘。2018年,姑娘的父亲去世,弟弟也上了高中,母亲陪着弟弟去市里读书,姑娘就常年一个人待在一个半小时就能溜达完的小县城。当姑娘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发现,自己对当前的岗位并不是很满意,工作上也很难再有突破和调动。最主要的是,自己实在不喜欢每天写公文、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还是喜欢原来的专业。于是姑娘决定考研,并报了复旦。2020年一整年,她白天上班晚上自学,常常学到凌晨三四点。原本只想了却自己的心愿,给自己一个交代,成不成功都无所谓。没想到在27岁生日之际,姑娘竟收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复试通过的通知。夙愿一朝达成,但她却突然惶恐了:“我真的应该去读吗,我能养活自己,能找到工作吗,年龄会成为我的限制吗?”02这个帖子目前在知乎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了200万,1000多人参与了回答。我稍稍刷了一下前面点赞数较高的几条回答,发现竟没有一人建议姑娘留在小县城当公务员。大家要么摆出两种选择的利弊,建议姑娘根据自身情况做选择,要么直接建议去复旦读研:“答案显而易见。去复旦,相当于人生命的长度至少翻倍。因为人生命的长度不仅仅在于时间的长短,更在于经历的多寡。”“复旦硕士,留给你的是广阔的未来。如果不去读,你的余生绝对是悔恨更多!”“不是谁都有资格‘选择平淡地度过一生’,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要不要在九死一生和十死无生之间选择九死一生——显然这个答案很明显了。”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1119:不确定性》中提到:虽然一定的确定性会让我们感到安全、舒适、愉悦,但如果完全确定,也未必是好事。比如说,玩游戏。在搞清楚所有的不确定性之前,我们会玩得很开心;如果一旦通关,每一步都知道如何应对时,我们就会觉得无聊,很快会弃玩。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劝姑娘放弃公务员去读研。因为比起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轨迹,去名校读研或许是丰富人生体验的最好途径。但网友们选择读研的建议,其实是建立在“读研之后未来一定更明朗”的假设上。他们忽略了读研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硕士毕业之后,也有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况且,姑娘已经27岁,研究生毕业最少30岁,现实告诉我们,这个年龄的未婚未育女性,很难找工作。而如果继续当公务员,这一切可能遇见的难题,都不会发生。这个选择难就难在,两个选项的机会成本都很大。选择了继续当公务员,就必须放弃体验新的人生、实现梦想的机会成本;选择了去复旦读研,就必须放弃现世安稳和一辈子的铁饭碗。03我在这个帖子中,还看到很多人鼓励姑娘跟随自己的内心,别太纠结选项的利弊。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凭直觉做选择。这也是生活中大部分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策略。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我们基本无法验证,当自己做另一个选择时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大部分人在很多选择上会懒得思考,直接交给直觉,省心。最后,我们的人生基本上被随意的选择所绑架,大概率走向了平庸。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避免这样的结果呢?生涯规划师古典在《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一书中提到了两个方法:①建立完整的原则体系价值观是我们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生活中若想顺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就是原则。原则连接着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它就像指引你行动的灯塔,帮我们成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当面临两难的抉择之时,遵循原则就能迎刃而解。就像古典在书中说的:原则在手,世界我有。比如,把“持续阅读”作为原则的人,面临“看书还是看剧”的决策时,就应该果断地选择看书;把“绝不能没有诚信”作为原则的人,面临“是否因私事放弃已经约好的谈判”时,就果断选择守约。对于知乎上的那位姑娘,如果把“生活安稳”作为原则,那么就算考上了复旦研究生,也可以果断选择继续当公务员。毕竟这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而如果把“追求梦想,丰富人生体验”作为原则,那么就果断进复旦读研。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心情或直觉,往往都比较随机,而原则是明确的。一旦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原则体系,就能极大地缓解“选择困难症”。04②比较选项的后悔程度古典在书中提到一个朋友的例子,和知乎上那位姑娘的两难选择很像。朋友在一个国企做互联网运营。做得很没意思,国企也不太重视互联网。于是朋友向几家企业投了简历。没想到竟然有一家面试通过了,还是业内不错、有口碑的互联网企业,收入跟国企差不多。但就在面临选择的这段时间,自己所在的国企也想在互联网运营上发力,他的项目得到了重视。朋友表示,如果那家民企是BAT、小米、滴滴,他就义无反顾地去了;如果国企的上司一直是他佩服的那个(上司在3个月之前换了),他也就踏踏实实地在国企待着了。但这些“如果”都不存在,他开始纠结到底是留在国企,还是去那家民企。当朋友求助古典的时候,鉴于做选择的时间有限,古典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假如这两个选项,过了两三年以后,你分别都后悔了,那会是什么样?你觉得哪个后悔更能忍受一点?当天晚上,朋友就做出了决定。同样地,选择去名校读研还是继续留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姑娘可以仔细描述两三年以后每个选项后悔的样子。比如:A:硕士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两年,职业发展缓慢,收入也没上去,房租又涨了,对象也没定,后悔了。当初回家多稳定,抱着一辈子不愁的铁饭碗,唉!B:回家两年,安定到空虚,岗位几乎没什么职业发展可言,每天写着自己无比厌恶的公文、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窝在一个连肯德基麦当劳和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地方,生活极其单调,后悔了。当初如果在大城市闯荡,至少见了世面,再折腾不出成就也有种成长感。然后比较一下,哪个后悔更好受一点。答案就出来了。因为这样的提问,能让人有感受上的比较,把未来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境直接模拟出来,自己体会。而这种后悔A跟后悔B的比较,能让人迅速地做出决策。05总结一下这两种选择策略,其实都绕不开两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原则体系,代表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对比选择之后的后悔程度,反映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做任何选择之前,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虽然我们呼吁勇敢追梦,趁年轻多见世面,但每个人一定要按这种方式生活吗?我们可不可以安安稳稳、浑浑噩噩地过一生呢?当然可以,但前提一定是:如果你清楚地认识到了“见世面”和“浑浑噩噩”这两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那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合理。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一定是最适合你的生活,也是你想要的生活。作家Lachel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人生,其实就是在各种力量拉扯之下,竭力保持平衡所走出来的轨迹。如果你失去自我的控制力,你就会把你的生活,全盘交到别人手上。认清自己,郑重地选择,才是我们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唯一能做的一件事

贝拉米

考上研究生就是成功?醒醒吧,高学历是铁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随着近几年考研热,虽然作为考研辅导的老师应当鼓励同学们深造,但考研先生还是想与大家说清楚,考研只是本科生诸多选择中的一个,而非全部。即便我们很多人不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历正在慢慢贬值,考上大学不再是包分配的时代了,但读书却又是大多数人最稳妥的出路,所以很多人陷入读书与就业的选择困境当中。下图是网络上一位网友的评论,真假未知,但确实体现出“人生这道选择题,无论怎么选都会有所遗憾”。从和很多考研同学们的谈话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人生规划如下:读研——找到好工作,如果不行,继续读博。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同学是为了科研而去考的研究生,但大部分现在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如果在本科毕业阶段考上国家公务员,又是否会选择读研呢?想必大部分同学都会非常纠结。所以当同学们做选择时一定要结合个人情况,不要随大流,但要符合时代潮流!最近有个词非常火:内卷。这个是一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学术术语,叫内卷化,其实就是描述边际效益递减。简单来说,当总的盘子没有增大,反而不断在缩小,那么竞争会加剧,就会内卷化。同样,只要每年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人数还在增加,学历就必然快速贬值。所以现在的尴尬情况就是:不读书肯定不行,读多少可行得看个人选择与机遇。最后,考研先生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的建议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读好的研究生,最好留在体制内,依旧是最佳的选择,永远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其实对于家境优渥的同学来说,读书也是好选择但未必是最好的。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苟得于道

明后年是否合适考研究生?

一客户咨询:明年考研究生,问是否可以考上?以后婚姻,财运如何?坤造:庚辰年,癸未月,癸酉日,丁巳时,大运逆行:壬午,辛巳,庚辰,己卯,戊寅,丁丑,丙子,乙亥,3岁上运,目前进入辛巳大运。命局分析:日干癸水为雨露之水,出生在未月,未月是夏天最后一个月份,天气炎热,需要癸水来调候,月干透出癸水,癸水被未土所克,好在年干庚金来生癸水,庚金坐辰土是有力量的,癸水得到庚金的生扶,调候是有力度的,癸水为雨露之水,要有庚辛金,才能使水源绵绵不断,年干有庚金,日支有酉金,有癸水调候,庚酉金,水有源头,格局层次是不错的,代表衣食无忧是可以的,只要大运不损庚,酉金,就问题不会很大,原局土旺,喜金来化煞帮身,同时也喜水来助身,至于木,天干不喜见,天干见木,会增加财星丁火的力量,地支不喜见卯木,卯木会冲了酉金,火土为忌神,走金水大运一切都会顺利起来。事业分析:原局有正印,偏印,正财,偏财,正官,七杀,代表不会局限于一个行业发展,收入多元化。原局偏财丁火被癸水所克,代表可以得到这个财,身边容易出现同辈的贵人,求财过程中得依靠别人的力量,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作中求财,或者依靠一个好的平台,单位发展。癸水被酉金,癸水包身,也代表一生中事业机会比较多,贵人比较多。辰酉合,正官合到自己的位置,代表能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正财,偏财,机遇好除了上班外,可以有自己的副业,原局没有木来生火,财没有原神,求财过程容易不稳定,未土中的丁火透时干,也为偏财格,这个丁火坐巳火是有力量的,又被癸水所克,财到门户,代表可以得到这个财,追求偏财比正财容易得到,偏财丁火+巳火驿马,为快财,远离家乡才有所发展。婚姻分析:原局有辰土正官,未土七杀,感情上容易二心,不够专注,辰土被酉金所合,辰土+庚金正印,丈夫是个文化人,代表丈夫有一定学历,酉金是桃花星+用神,丈夫对自己还是比较体贴,能够帮助到自己,同时丈夫长相气质还不错。原局正官在前,七杀在后,婚后注意桃花方面,辰土,未土来生酉金,丈夫能力还是不错的。2021年辛丑年,天干辛金生癸水,地支丑土与原局,大运构成巳酉丑三合金局,这一年利于考试,运势不错。2022年壬寅年,天干壬水合丁火,地支寅木制未辰土,也是运势不错的一年。大运情况:2022年庚辰大运,辰土来生庚金,伏吟年支庚金,天干庚金生癸水,辰酉合金,官印相生,这个大运夫星到,财运也不错。2032年到2042年己卯大运,跟日柱癸酉天克地冲,这个大运,感情比较动荡的一个大运。2042年到2052年戊寅大运,两癸争合一戊土,容易有其他女性来争夺丈夫,地支寅木制辰未土,财运不错的一个大运。奇门遁甲分析:庚落坤宫为临官之地,庚+太阴,心事重重,庚+天英星,英勇,也代表长相还不错,庚+休门,比较清闲,也有点懒散,也代表目前不能放松学习。天辅星在离宫来生坤宫,利于考试,2021年好好准备,有机会考上。

殊类

很纠结:2021年考上了研究生,我到底该不该去读呢?

2021年,考上了研究生该不该去读呢? 国家线出来了,我过线了,按照排名,录取是没有问题的。我考研考过以后才跟我爸说,他第一反应是,我不会给你一分钱,然后没说话了,也没有问我考到哪里,什么专业,学费多少。 其实六七年前,我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当时还小,专升本了一所学校,那时候我爸对我学习也不是很支持,都是我兼职KFC赚生活费,当时腿坏了,没有收入,也没有得到支持,退学了。 很多人不理解,我更加不理解,我爸说他小学毕业,读书有什么用。不要问我我爸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对于去不去读书有点纠结。我现在主要的心理压力是我考上了,家人给我的反应是觉得读书没什用吧。 学费什么的,只要我自己努力是没有问题,备考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令我情绪波动挺大的事。 其实我应该知道,做什么决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别人哪怕家人的反应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自己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九仙草

2021年377万人考研,有多少人能考上研究生?有30%吗?

文|学个习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最近,教育相关部门发布了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数据如下。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也就是2020年总共招生了研究生110.66万人。注意,这里的招生研究生并不仅仅指全国统考的研究生,还有推免生以及统考的博士研究生。那么,我们想知道,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否知道考研录取率?以及预测出来2021年有多少人能考上研究生?2021年,预计有多少人能考上研究生?首先,我们要推算出总招生人数中推免生的大概比例。我们可以通过几所大学的推免比例大概进行预估。比如,2020年兰州大学,推免生有858人,而总共招生研究生人数是4300人,推免生占比为19%。还有中山大学,2020年推免生2038人,招生研究生总人数为7000多人,推免生比例为29%。当然,“985”大学的推免比例比较高,其他普通大学,推免比例会低很多。所以,我们取一个比较保守的推免比例,如果,按照推免生所占比例15%来算,那去年总共有16.5万推免生。如果,再除去博士研究生,保守估计去年招生人数在10万人左右。那么,剩下的考生人数就是统招的硕士研究生人数。到底是多少呢?110.66-16.5-10=84.16(万人)。而2020年的考研人数是341万人,然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大概的录取率是24.68%。这与传说中的考研报录比3:1还是差了不少,何况按照目前在读研究生(包括推免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总共才313万。所以,10个考生中,能考上研究生的可能连3个人都没有。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还是扩招以后的数据。由2020年的数据,我们也可以预测一下2021年的考研招生人数。我们假设2021年的扩招幅度与2020年相当,然后,这样,录取率也就与2020年比较接近。依旧按录取率25%(不会超过30%)来计算。然后,2021年考研人数是377万人,那么,最终能考上研究生的人数应该是94.25万人。当然,这是在继续扩招并且扩招幅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数据。如果,2021年不再扩招,可能最终录取的人数就会跌破90万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考研越来越难的主要原因,考生增长人数远大于研究生扩招人数。这一原因又可以归结为本专科生扩招,因为,本专科生自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几百万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考研也是他们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继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考研大军。可能很多人会想,既然考研录取率不到30%,那考不上研究生的这些同学去了哪里?他们又如何选择自己的出路?考不上研究生的同学,主要“出路”有哪些?如何选择?相信,大家都能猜到,这些同学无非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考公或者就业。二是选择继续考研,并且每年考研“二战”乃至于“三战”的同学都不少。但是,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有一些问题都要提前想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只要你出了大学校门,就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包括考研、工作、考编等等”。因为,不再像在学校,你努力学习一下就能够考高分。所以,如果,有同学想要选择就业,那就做好“海投简历”还屡次被刷的准备,不要面试失败两次就备受打击,一蹶不振。若真的想就业,那就及早准备好简历。如果,有同学想继续考研,首先,为你的勇气鼓掌。但是,你必须要总结考研失败的原因。盲目考研不可取,失败也在所难免,即使考上了,面对新的读研压力,你依旧可能会后悔。所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以及考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重要。找原因时,请多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不要将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比如,前几天看到一位考研失败的同学,满嘴都是抱怨,满眼都是别人的错。别人不让她在楼道里大声背书;宿舍室友都不讲道理,关系很差,导致自己心情很差;……。这一切都是她考研失败的理由,唯独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选择继续考研也不是一个好决定。只有在真真切切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确保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以上,考研成功上岸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考上的同学,也不要气馁,考研只是一个选择而已,并且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在考研失败以后,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然后振作起来,重新上路。我们的人生还很长,风雨兼程,你才能成功登顶!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大搬家

想考上研究生,到底要多努力才可以

考上研其实并不难,之前网上看到一个数据每年招收研究生的单位超过800多家,招收人数更是与报考人数不分伯仲,但是最终总会有一些人没得读,有一些机构招不满甚至找不到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考上研究生是不难的。难就难在想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单位,因为这些学校的竞争力大多都很大211可能招收人数比较多竞争力还好,1:2~1:5左右,对于985的学校,特别是那些热门专业的,那个竞争力真的是要命,往往都是几百人去竞争那不到20的名额。自然而然的炮灰就出现了,考研中的炮灰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态度不好,有的人确实在备考过程中意志力不够坚定,抵制不住诱惑而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最终就成为了那些态度端正的学霸们的垫脚石了。还有一部分人呢,本事不小,也很努力,但是可能方法不对,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劳逸结合,不注重效率,疯狂的拿时间去堆。健康也赔上了,最后可能目标稍微低一点的就考上了,目标高一点的妥妥的成了炮灰。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成功不只是努力就能获取的,如果是这样那成功的价值就太小了,因为愿意努力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都能成功,那哪里还有失败的教训,经验一说又从何而来呢。考研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就比那些考上了差了多少,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长跑,前半段失败了,后半段还可以努力,只要斗志还在此刻的炮灰说不定就是明天业界的佼佼者。

瀛男

想考全日制研究生,但年龄接近三十岁了,还要考吗?

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增多,人才就业市场变得“拥挤”了,有不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我国正在往好的发展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之下,从少数人读研,变成了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读研。所以,有些年龄接近三十岁的职场人士,也想考个研究生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特别是想考个全日制研究生,毕竟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更加吃香一点。可是,年龄接近三十岁的情况下,还考全日制研究生真的合适吗?不得不说,目前学历内“内卷”的情况确实不容小觑,毫不夸张地说,甚至可能会出现可能严重的学历“内卷”,也不是不可能的,不是吗?为了生活,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瓶颈有所松动,接近三十岁的职场人士考全日制研究生,未必不是好的选择。从考公这个角度来说,三十岁左右的全日制研究生,在不少地区依然是香饽饽。虽然有的地区公务员报考条件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但有些地区公务员报考条件中,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以放宽到40周岁。再从其他就业角度来看,通过一些招聘信息发现,在中西部地区有些高校招聘人才时,对研究生的年龄可以放宽到40周岁,如果以本科学历求职,需要拥有中级职称才行。可见,年龄接近三十岁报考全日制研究生是可行的道路。特别是哪些稀缺、热门、实践性强的专业研究生,只是接近三十岁的年纪,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存在。其实,现在有一些用人单位会对全日制研究生的职场人士,在年龄要求方面有所放松,不管怎么说,能顺利拿到研究生学历,不算是一般人。当然了,接近三十岁报考全日制研究生,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局面。有些人大学毕业就已经结婚生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除非家境经济条件不错,暂时可以减少一个劳动力,也能维持基本运转,不然的话,确实很难抉择,而且基本上都不太会考虑就读全日制研究生。年纪不小的情况下,考全日制研究生没什么问题,只不过要进行一些取舍,若能维持基本生活状况,而且自身读研意识较为强烈,不怕吃苦,不怕煎熬,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那么可以考虑拼搏一下。毕竟接近三十岁的年纪不算很大,而且考研的念头一旦产生了,很难让它平息下去,不是吗?总而言之,年纪不小考全日制研究生,有一定的好处,也有一定的坏处。想要十全十美,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快到三十岁的年纪,应该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有得必有失,你可以得到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但在某些方面必然有劣势存在,如工作经验年限等。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不管哪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只能说做出合适的选择。要知道,人生本来就是一直在冒险的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考不考研,年龄也会一直上升,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对于年纪接近三十岁的职场人士,考全日制研究生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