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入化学深似海?有人说毕业即失业,2020年高考考生是否值得报考是谓谢施

一入化学深似海?有人说毕业即失业,2020年高考考生是否值得报考

2020年高校毕业季即将来临,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统计,今年预计高达870万,可以说是最难就业季之一。每年毕业季,有人欢喜有人忧。因为不同的专业找起工作来,有天壤之别。今天来聊聊一直被广大毕业生吐槽的专业——化学专业。为何这个专业会被毕业生们嫌弃呢?很明显一个原因这个化学专业就是就业太难了。先来谈谈化学专业基本定义: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乍一看,化学专业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专业支撑,比如电视、电脑,甚至牙膏牙刷等都不开化学。确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化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然而如今却成了就业挂红牌的专业。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重点大学的化学专业就业率基本年年预警。根据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至2108年就业率排名发现,在全校33个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二名。并且连续四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四年内年就业率由于化学系的毕业生就业低,甚至有些高校停止了化学专业的招生。为什么化学系的毕业生就业如此偏低呢?一、化学专业过于基础化学专业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性质、原子结构组成等。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不像其它专业技术强,与如今市场上所需要的人才偏差较大,导致就业率偏低。二、开设化学专业的高校多俗话说:僧多粥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会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化学专业,也招收了不少学生。然而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而社会上岗位却有限,造成就业率低。三、国内基础研发企业少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制造的产品深入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当前我国基础领域研发企业少,基础研发能力不足。很多关键的设备材料需要进口,很多药物也是严重依赖进口等。正是因为基础研究的企业少,所需要的基础领域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也少了起来。化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由于当前研发企业少,导致大学生就业相对较难。对于2020年高考考生来说,那么化学专业值得报考吗?这需要综合分析其中利弊,结合自己兴趣爱好综合考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化学这个专业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他们有大量的研发企业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对于国内考生来说,就需要好好考虑了。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有的人喜欢搞研发,喜欢做化学实验研究。那么是可以选择报考化学的,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读研究生,走科研道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有不错的收入,也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添砖加瓦。健康因素是否选择化学类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要考虑的,那就是健康。化学就是要做化学实验,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今后工作的岗位,都无法避免。如果从事研发岗位,化学实验是无法避免的。众所周知,很多化学试剂是有毒性,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尤其是女孩子,一定要慎重考虑。毕竟以后还要生孩子、哺乳小孩。长时间从事化学相关岗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结语:一入化学深似海。的确,当前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较难。但如果能继续深造,提高研究水平,还是非常受到企业和高校的欢迎,前途也是十分不错的。是否该选择化学专业,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说了,不要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了化学专业或者准备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树立信心,不要被消极言论影响,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十分关键。加油!

祸莫大焉

“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核心阅读今年36岁的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丛欢,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近20年来,他的生活和事业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眼中,在屡败屡战和反复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就是科研最大的收获。“盯着屏幕上旋转的分子结构,一天都不会觉得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中,一名穿着浅蓝色套头衫的年轻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化学分子模型说。这个年轻人叫丛欢,今年36岁,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他带领的团队首次精确合成了共轭莫比乌斯索烃,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被评价为“大环合成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进展”。“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每当被问及为什么研究有机化学,丛欢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1999年,正读高一的丛欢在化学竞赛辅导课上结识了一群刚退休的大学教授,他们的讲课中洋溢着对化学的喜爱。“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好玩’,讲到兴奋处时常手舞足蹈。”丛欢回忆道。渐渐地,丛欢迷上了有机化学。他加入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实践中学习科研。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头顶炎炎烈日,年过六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挖了一米多深的土坑,站在里面给十几个中学生讲授草原土壤和植被知识。这一幕让丛欢深受感触:“这段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随后的求学经历中,这个年轻人的生活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002年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中,丛欢为北京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此后还先后就读于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是基础学科,又是实验科学。实验中遇到的独立变量有很多,但为了得到严谨的结论,每次实验只能对其中一个变量稍加改变。只有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和摸索,才能够找到最优的实验条件。这份工作不仅异常枯燥,而且时常遭遇失败。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合成反应,丛欢曾经早出晚归做了9个月实验,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最终确认原因是反应产物不稳定。丛欢虽然不甘心,最后只能停止这个课题。“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对丛欢而言,科研中最大的收获与满足,就是在屡败屡战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通过实验最终实现,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我时常用这份快乐来填补失败的低潮,激励自己去挑战更难的目标。”在丛欢看来,做科研仿佛走迷宫,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墙,难免会沮丧。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目标,引导自己坚定走下去。“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求学时成绩优秀,31岁成为中科院理化所最年轻的博导、研究员……当被人夸赞“聪明”时,丛欢总是说:“搞科研,光靠聪明可不够。”上学时,丛欢常常会提前规划出下一周的日程,甚至具体到时段。难得的是,只要列了计划,他一定会按时完成。工作以后,每天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加上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丛欢无法详细规划日程,但对于自己和学生每天的工作仍会列出计划,并且根据重要性、紧急性等因素对事情的优先级别进行划分。办公室的一块大白板上,展示着课题组最新的进展,细致到每一名学生的名字、任务和进度要求。“丛老师是一个特别仔细、计划性很强的人。”中科院超分子化学课题组科研助理赵宏丽说。受益于讲条理、善规划的好习惯,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丛欢总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甚至未来3到5年的科研工作也早有规划,他称之为“打仗的战略图”。在学生的印象中,无论多晚离开实验室,丛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科研工作竞争激烈,特别是公认的重要课题,往往有很多研究小组同时在做。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第一名就输了。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丛欢说。大环分子是具有纳米尺度的环形化合物,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也催生了两次超分子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丛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组装,借助有机化学精准合成的优势,他希望不久的将来利用具有特色结构的大环分子作为“积木块”,以原子精度构建一系列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5月,丛欢回国后到中科院理化所就职,在他眼里,“这不仅是回国,更是回家!”“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从国家到院所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提供了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支持。”丛欢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浓厚的科学氛围,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还有全世界密度最大的高精尖仪器群。近年来,丛欢在功能大环分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带领着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丛欢陆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结构“好玩”又具备独特性质的新奇分子:可以扩张和缩小的共轭碳纳米环、分子莫比乌斯带组成的套环、在外界刺激下发光颜色变化的分子领结、光热控可逆的水下胶水……“有机化学是一门传统学科,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越来越多。”丛欢自豪地说:“有兵有将,还有好兵刃,一定能出好成果!”如果说,丛欢最初热衷于“玩”化学,那么他现在的科研思路有了很大转变,“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与高校院所合作,他还不时同各行各业的人跨界交流。“医生、警官、高铁工程师等从业者的需求都可以催生灵感。”丛欢感叹道:“我们稍微转身,就是一片新天地。”喜欢唱歌、动画、美食……生活中的丛欢是学生眼中的阳光“大男孩”,可工作中的他却是不折不扣的严师。“我们都说丛老师有火眼金睛,许多细小的差错都看得出来。”毛亮亮是丛欢指导的第一名博士生,有一个课题做了3年,“过程挺艰难的,丛老师不断地鼓励、帮助我,但标准毫不放松。”深受学生时期的影响,丛欢对科普活动也满怀热情,如今每年都邀请中学生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我一年招一两个研究生,干到退休只能带几十个学生。科普活动受众数以万计,如果能让其中1%的人最终爱上化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来源:人民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其无私福

考研都“没出息”的四个专业,化学喜提榜单,毕业等于失业?

考研都“没出息”的四个专业,化学喜提榜单,毕业等于失业?现在已经到了考研的火热季节了,很多高校学子都毅然决然的加入考研大军。现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普通的本科学士学历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很多人都有打算在大学时段考个研提升一下自身价值,希望以后找工作能好找一点,虽然说考研对于学历上来说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有这么几个专业就是考研也没有什么“卵用”,专业太冷门,考研都拯救不了,估计只有升硕才能“咸鱼翻生”,特别是最后一个,毕业等同失业。1、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怎么说呢,非常的杂。不管是教育还是环保,是艺术还是公共事业都是非常的涉及,一般涉及越杂的专业找工作也就越难找,曾经有学这个专业的人表示这个毕业如果没有门路就去街道办事处了,可以说很绝望了。讲道理,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是一名热门专业,但可能就是太热门了导致人数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非常的大,哪怕是考了研,出来工作也得从最基础最基层开始。2、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这个专业可以说是就是为了食药监局而去的,但是食药监局可是事业单位公务员编制,所以是非常难考的。而进不了食药监局就等于废了一半。这门专业和能不能考上公务员专业有着直接关系,考上了就是鲤鱼跃龙门,考不上就是研究生也不好找工作。3、化学首先学这个专业心就要大,要有勇气。化学专业不等同于化工专业,化学专业非常的复杂难学,而且就业也不是很好就业,专业对口的非常的少,往往对外招的都是硕士以上,研究生提升的非常的小。4、生物科学生物科学这个专业可谓是非常非常的冷门,专业学科要求比化学还要搞,非常的难学而且就业也很不乐观了,这个也是考研了也没什么用,不是因为这个专业不好,而是社会上根本没有这种专业的岗位需要,所以很多学校都是关闭了这个科目,所以有多惨淡可想而知。其实专业和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和责任心,只要勤勤恳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出人头地的,最后也是祝福我们的考研大军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成绩。文章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不事于世

大数据时代,高考为什么还要考化学?

Hi,大家好!我是何宝宏,欢迎来到《互联网的基因》大讲堂。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都不是一个快乐的话题。很多人在成家立业之后,半夜惊醒的噩梦依然是——高考。好吧。在我们对于高考又爱又恨的时候,是否有必要需要反思一下高考的体系,或者说高考科目的设置?于是,出现了下面这个问题。在这个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大数据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考化学?什么?你不明白我的逻辑。那就接着听。忘记是常态,记忆是例外,这是人的生物特征。如果你能够记住别人说的所有话,那你就不是人,是神仙或者机器。物以稀为贵,因此“记性好”就成了一个聪明的典型特征。本质上,教育就是信息产业,把存储在教师或书本等介质上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地方,写入小鲜肉们的“人肉存储介质”。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很大,有的特别擅长存储(类似COPY,典型表现为文科好的学生),有的特别擅长逻辑(类似算法,典型表现为数理化厉害的学生)。无论是擅长记忆信息还是擅长理解算法,需要写入人肉大脑的信息和算法还是太多了,因此事先必须做选择。编写教科书就是对海量信息进行压缩和过滤,变成小数据推荐给学生,这一过程是通过“教材编写组”完成的。比较一下,现在基于大数据的搜索引擎、电商等“推荐系统”,只不过从“人肉算法”改为计算机算法了而已。在规定时间内(比如一个学期),向学生们疯狂输入一堆信息和算法后,会做Benchmark基准测试。通过基准测试的,提高难度,开始下一个循环。没通过的留级,继续存储数据和训练算法。公立学校就是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私立学校就是EDC(企业数据中心)。而优质校,就是训练用数据和算法,看起来都比较先进的地方。训练小鲜肉,在benchmark测试中获得好成绩,比Google训练AlphaGo,可能要还困难。AlphaGo经过了3000万棋局的训练,如果换成人,即使每天训练大约100盘,他也需要在学校里呆上一万年,才能修炼成精。首先是注意力有限。一个1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长大约是15秒,小学生大约40分钟,中学生大约50分钟,课堂安排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去完成一件简单枯燥的任务,成人注意力最多维持20分钟。TED演讲都在15分钟左右,篮球比赛15分钟一节等,都是这样的原因。其次是错误记忆。人的记忆不仅是短暂和稀缺的,而且还经常不靠谱的。1932年,心理学家Bartlett发现了“错误记忆”:错误的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曾经呈现或发生。在共同目击一个事件后,每个人的描述都可能会添油加醋,甚至否认事实。短暂的写入窗口机会,有BUG的存储介质,窄带的写入带宽和有限的存储容量,这些都导致每个人,专门受教育时间经常要超过10年。如果把人类碳基的大脑,换成是硅基的,10年的受教育内容,可能1秒内就全部写入了,学校就消失了。现代教育体系,是在100多年前发展成熟的,至少有两个基本假设:1)信息技术不发达,记忆很关键,因此学习中有大量的关于记忆的训练;2)为工厂提供更多合格的工人,因此强调纪律和标准化,同时抑制创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体系已经明显落后了。当记忆是瓶颈的时候,数据的多少就是关键,因此死记硬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信息,记忆不再成为瓶颈,算法就会成为新瓶颈。那么,回到我们这次的主题。化学是工业革命的基础性学科。100年前,当大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化工厂的时候,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将化学列入了高考科目中。但是在步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高考为什么还要考化学呢?《互联网的基因》一书语音版已经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上线,欢迎各位听友订阅。嘉宾简介:何宝宏,从事互联网研究领域20年的老兵,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在通信行业从业,著有《互联网的基因》一书。本讲主要面对企业中高层、战略研究者、工程师、和有技术背景的大叔大姐,个人观点,欢迎吐槽点赞分享。往期回顾:大数据的三生三世十里发家史春风十里,不如互联网“杀熟”事关IT男的情怀——探秘技术的养老以数据的名义,开放算法开源正在改变标准老板要“又快又好又省”,怎么办?何宝宏:从AlphaGo漫谈生物智能何宝宏:为什么有关程序猿的笑话最多?为什么赚钱的总是游戏?雾计算是什么鬼?未来,你说“人话”还是“机语”?

忘其所受

中国的化学科研实力得到世界认可,但是药物化学工业生产却落后!

上交大教授团的封面文章国际顶级杂志开辟中国化学专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面向全球科研人员提供涉及众多学科与领域的期刊、杂志、图书和数据库等,并为化学科学机构提供出版服务。目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超过30种期刊,被认为是世界上出版周期最短的科学出版社之一,发表在RSC期刊上的论文引用频率非常高,其中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响因子高达26,由于近年来中国化学科研实力的突飞猛进,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RSC专门为其设立了中国化学世界专刊,专门报道中国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家政策。中国的化学科研实力已经达到了国际的顶尖水平,但是中国尴尬的化工制药甚至连印度都不如!中国的药物化学发展只能靠催泪电影来促进发展!为了生存去印度买药的中国人《我不是药神》是中国制药工业的落后曾经小编在国内的某个科研论坛中和大家讨论,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落后,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似乎中国汽车工业进步非常的快,传统汽车行业对比海外还是太落后,但是也比中国制药工业强!中国制药工业堪称中国最差的一个行业,从药物研发到生产都远远落后于世界,甚至连过期专利的仿制药都做不好,一位化工制药行业的专家留言,中国制药企业把钱都花在买广告和商业公关上,根本不重视研发和专利,很多企业的科研平台就是摆设,自己辛苦研究出一个仿制药的生产工艺,结果国内药企只给了20万,全国就大批量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这个生产工艺开启生产,结果造出来的药效非常差!药效差不要紧,只要能治病获得批文就可以,然后通过广告包装上市,照样卖个好价格!一款专利药的研究时间很长务实的中国企业需要快钱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青霉素到《我不是药神》里面的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卫,他们从被发现到临床市场投放都经历了几十年的时光,而中国的药企更希望获得快速的获利,加上中国药监系统深陷腐败和监管不严等问题,造成很多药企养成把中草药药方随意换个名字就申请新药,中国药企对于研发的不重视,加上药化的科研工作非常的苦,只要去考研论坛看看就知道了,很多人都劝后来者不要读药化,每天就是枯燥的跑柱子,不但辛苦而且工作受不到肯定,药化学科太传统偏重应用,发不了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中国药企务实、中国科研机构务实、优秀的研究生们务实,艰苦的药化科研没人去做,常年积累,造成中国的化学学科非常强,而化学制药工业却一直落后!

理沙

研究生告诉你,高考化学该怎么提分,不想提高 别进来!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说起化学相信很多同学们都是不会,上课认真听讲,私底下还是会忘的,做了一篇一篇的试卷成绩还是提不高,做了太多的题不在于多,在于精,下面是我的总结.一.整理易错题 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题容易混乱,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化学是一门多数以实验的学科,多数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的,我们该怎样的整理错题,下面是一些易错,望同学们多看。首先了解化学变化,我们所知道的方法是什么,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性。二.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教育不会急于求成。三.化学与物质类别的关系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浮生门

“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丛欢在工作中。吴健坤摄核心阅读今年36岁的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丛欢,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近20年来,他的生活和事业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眼中,在屡败屡战和反复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就是科研最大的收获。“盯着屏幕上旋转的分子结构,一天都不会觉得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中,一名穿着浅蓝色套头衫的年轻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化学分子模型说。这个年轻人叫丛欢,今年36岁,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他带领的团队首次精确合成了共轭莫比乌斯索烃,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被评价为“大环合成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进展”。“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每当被问及为什么研究有机化学,丛欢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1999年,正读高一的丛欢在化学竞赛辅导课上结识了一群刚退休的大学教授,他们的讲课中洋溢着对化学的喜爱。“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好玩’,讲到兴奋处时常手舞足蹈。”丛欢回忆道。渐渐地,丛欢迷上了有机化学。他加入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实践中学习科研。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头顶炎炎烈日,年过六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挖了一米多深的土坑,站在里面给十几个中学生讲授草原土壤和植被知识。这一幕让丛欢深受感触:“这段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随后的求学经历中,这个年轻人的生活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002年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中,丛欢为北京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此后还先后就读于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是基础学科,又是实验科学。实验中遇到的独立变量有很多,但为了得到严谨的结论,每次实验只能对其中一个变量稍加改变。只有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和摸索,才能够找到最优的实验条件。这份工作不仅异常枯燥,而且时常遭遇失败。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合成反应,丛欢曾经早出晚归做了9个月实验,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最终确认原因是反应产物不稳定。丛欢虽然不甘心,最后只能停止这个课题。“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对丛欢而言,科研中最大的收获与满足,就是在屡败屡战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通过实验最终实现,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我时常用这份快乐来填补失败的低潮,激励自己去挑战更难的目标。”在丛欢看来,做科研仿佛走迷宫,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墙,难免会沮丧。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目标,引导自己坚定走下去。“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求学时成绩优秀,31岁成为中科院理化所最年轻的博导、研究员……当被人夸赞“聪明”时,丛欢总是说:“搞科研,光靠聪明可不够。”上学时,丛欢常常会提前规划出下一周的日程,甚至具体到时段。难得的是,只要列了计划,他一定会按时完成。工作以后,每天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加上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丛欢无法详细规划日程,但对于自己和学生每天的工作仍会列出计划,并且根据重要性、紧急性等因素对事情的优先级别进行划分。办公室的一块大白板上,展示着课题组最新的进展,细致到每一名学生的名字、任务和进度要求。“丛老师是一个特别仔细、计划性很强的人。”中科院超分子化学课题组科研助理赵宏丽说。受益于讲条理、善规划的好习惯,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丛欢总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甚至未来3到5年的科研工作也早有规划,他称之为“打仗的战略图”。在学生的印象中,无论多晚离开实验室,丛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科研工作竞争激烈,特别是公认的重要课题,往往有很多研究小组同时在做。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第一名就输了。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丛欢说。大环分子是具有纳米尺度的环形化合物,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也催生了两次超分子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丛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组装,借助有机化学精准合成的优势,他希望不久的将来利用具有特色结构的大环分子作为“积木块”,以原子精度构建一系列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5月,丛欢回国后到中科院理化所就职,在他眼里,“这不仅是回国,更是回家!”“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从国家到院所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提供了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支持。”丛欢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浓厚的科学氛围,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还有全世界密度最大的高精尖仪器群。近年来,丛欢在功能大环分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带领着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丛欢陆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结构“好玩”又具备独特性质的新奇分子:可以扩张和缩小的共轭碳纳米环、分子莫比乌斯带组成的套环、在外界刺激下发光颜色变化的分子领结、光热控可逆的水下胶水……“有机化学是一门传统学科,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越来越多。”丛欢自豪地说:“有兵有将,还有好兵刃,一定能出好成果!”如果说,丛欢最初热衷于“玩”化学,那么他现在的科研思路有了很大转变,“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与高校院所合作,他还不时同各行各业的人跨界交流。“医生、警官、高铁工程师等从业者的需求都可以催生灵感。”丛欢感叹道:“我们稍微转身,就是一片新天地。”喜欢唱歌、动画、美食……生活中的丛欢是学生眼中的阳光“大男孩”,可工作中的他却是不折不扣的严师。“我们都说丛老师有火眼金睛,许多细小的差错都看得出来。”毛亮亮是丛欢指导的第一名博士生,有一个课题做了3年,“过程挺艰难的,丛老师不断地鼓励、帮助我,但标准毫不放松。”深受学生时期的影响,丛欢对科普活动也满怀热情,如今每年都邀请中学生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我一年招一两个研究生,干到退休只能带几十个学生。科普活动受众数以万计,如果能让其中1%的人最终爱上化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25日 13 版)

吓死鬼

北京高考化学卷:鼓励考生像工程师一样探索

今天是北京新高考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第一天,以小雨开场,伴雨声结束。下午五点,化学科目考试结束,多位考生均表示,化学卷不难。专家指出,今年是本市实行等级考首年,高考化学试卷坚持变中求稳、平稳过渡,“北斗三号”“天宫二号”“长征五号”“C919” 84消毒液杀菌、雾霾微颗粒等均走入题干,试题基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环境治理、资源再生等真实情境,考查核心素养,使考生如科学家一样探索,像工程师一样研究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下午5时许,在171中学门口,来自宏志中学、54中、171中学的十多位考生均提到,化学考卷并不难,基本都答完了。54中考生小马回忆,最后一道大题是以前没见过的创新题,需要认真阅读题干,从中挖掘信息,最后分析一些化学反应的产物是否合理。宏志中学的小汪也说道:“这道题有些特别,虽然答完了,但是心里没底儿。”今天,本市高考物理、政治、化学三门测试已经结束,这也意味着选考这三门科目的考生已经完成高考。一份化学试卷,也融前沿科技和时事热点于题干,意在引导考生应用理论解决真实问题。例如,第1题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显著成果为情境,以“北斗三号”、“天宫二号”“长征五号”“C919”等使用的材料或燃料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物质分类与比较的基本方法;第2题以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石灰乳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明矾净水、盐酸除铁锈、84消毒液杀菌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9题以近期科研人员对雾霾微颗粒中硫酸盐生成的转化机理的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考生对转化机理图示信息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李伏刚分析,基于情境的考试命题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测评学科能力的重要手段,试题设置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个知识内容、多方面能力和立体化的素养水平。他说:“多个考题借助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环境治理、资源再生等情境,使考生如科学家一样探索,像工程师一样研究、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重视实验素材的挖掘和开发,是北京化学试题的一贯风格,今年也不例外。例如,第19题以亚硫酸钠热分解产物的检验为背景,完整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建立分析问题逻辑,运用否定与肯定的辩证关系进行推理,运用氧化还原原理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获取结论,考查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探究结果的总结能力。纵观整份试卷,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考查占比较多。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还指出,等级考化学试题加强试题的融合度,既有知识模块的融合,也有知识领域的融合。如第7题基础实验情境中包括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第17题在废旧CPU的提金过程中,结合物质性质融入铜银分离实验方案设计。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徐慧瑶流程编辑:吴越

阖尝舍之

中考冲刺:化学探究题,很多学生看见就害怕的题目类型

颤抖吧化学探究性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代表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此类试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预计今后的命题将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现代科技等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其实这类题目拿分最简单,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题目,可以有的学生一看见这么多文字,就自己吓自己!真正的去读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考的知识点很简单!一起来看一下下面的题目吧类型一、猜想与假设验证类探究题1.实验盒中有7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1)调查研究:①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7种溶液是:KMnO4、Na2CO3、CuSO4、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________溶液。②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③研究方式:从5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4种为一组进行鉴别。这样的组合共有组。(2)提出假设:同学们从5种无色溶液中取出4种,分别贴上A、B、C、D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NaCl、Ca(OH)2和稀盐酸。(3)实验探究: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第一步: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D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盐酸,实验现象记录如下:溶液 加入盐酸后的现象A 无明显变化B 无明显变化C 有气泡产生D 无明显变化实验结论:C是________溶液。第二步:依据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盐酸,可以观察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实验装置实验解释: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第三步:依据图装置进行2个实验。取少量B溶液倒入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再取少量D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实验装置实验结论:B是稀盐酸,D是NaCl溶液。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第5种无色溶液是NaOH溶液。(4)实验反思: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①老师指出: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性。不能确定的是________溶液;其鉴别方法是________。②老师提示:鉴别出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思路点拨】(2)在4种溶液中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为Na2CO3,A溶液为Ca(OH)2,与CO2反应生成A色沉淀。(4)没有实验来确定NaCl和NaOH,要鉴别两者可加入酚酞试液等。【答案与解析】(1)①KMnO4和CuSO4 ③5 (3)Na2CO3 CO2+Ca(OH)2==CaCO3↓+H2O(4)①NaCl和NaOH取1支试管,加入少量的D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D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第5种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D溶液为氯化钠溶液,第5种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②实验步骤 :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的C溶液实验现象和结论: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A是氢氧化钙溶液;B溶液中有无色气泡逸出,B是稀盐酸【总结升华】本题的突破口就是根据已知的7种溶液的名称及化学式回忆物质具有的特性,或者根据已知物质的构成离子推断物质具有的特性,如:CuSO4的水溶液是蓝色的。举一反三:【变式】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他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问题l】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查阅资料1】(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2)铁的氧化物能溶于酸的溶液。【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查阅资料2】(1)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下表:Fe3O4 Fe2O3 铁分解温度/℃ 1538 1400 —熔点/℃ — — 1535(2)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2O3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Fe3O4。【拓展延伸】(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_____;(2)Fe2O3高温时会分解成Fe3O4和一种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答案】【实验探究】稀盐酸(硫酸铜等) 冒气泡(出现红色固体等)【理论探讨】1535℃~1538℃【拓展延伸】(1)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2)6Fe2O34Fe3O4+O2↑(3)由黑色变成红棕色快暑假了,喜欢我的可以关注一下,然后留言!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月免费的中学课程 !谢谢大家的关注!化学探究

星云

不负科研不负卿|谢毓元院士与瓶瓶罐罐的那些事儿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1992年6月18日,位于郑州市的河南省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发生一起罕见的特大砷(即砒霜)中毒事件。有人为泄私愤将砒霜投进了该校二食堂的面粉中,789名师生中毒倒下,生命危在旦夕。郑州市领导指示立即动用该市所有的库存解毒药品,并向上海发出求援急电。在服用及时空运来的基丁二酸解毒药后,所有中毒者全部转危为安,不仅无一例死亡,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创下令全国震惊的奇迹。事实上,二基丁二酸解毒药的效用远不止这一个。除砷外,它对铅、汞、锑、铜等多种金属中毒都有促排解毒作用,堪称金属解毒药中的“王牌”。1990年该药获新药证书后就成为国家基本药物至今,并被载入《中国的世界纪录》(1987年)科技卷。199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2月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该药生产,用于儿童铅中毒的治疗,这是美国首次仿制中国发明的新药。1999年该药申请补充适应症,增加对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疾病的治疗,2001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后成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首选口服药物。到目前为止,二基丁二酸仍是世界上口服治疗金属中毒的理想药物,而国内合成二丁二酸的第一人就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谢毓元(来源:百度网)谢毓元,1924年4月17日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私立东吴大学(沪校)化工系,南京临时大学化学系,清华大学化学系,受多位名师指点。清华毕业后,他因成绩优秀而留校,曾任无机、有机分析助教。1951年谢毓元进入中科院有机化学所药物研究室(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前身,简称药物所)工作,从此跟瓶瓶罐罐的药物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一双幸福的手自进入药物所以来,谢毓元先后参与了常山叶中常山碱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普鲁卡因的合成工艺改进、抗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化学合成等工作,上文提到的二巯基丁二酸合成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使谢毓元获得1956年度留苏预备生的选拔资格。1957年11月,谢毓元乘坐七天七夜的国际专列到达留学的目的地——位于莫斯科的苏联医学科学院生物及化学研究所,师从舍米亚金院士。因谢毓元初来乍到,对已知化合物的合成,舍米亚金院士会让他按照已经成功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对未知化合物的合成,则会提出实验建议。有一次,舍米亚金院士将一个中间原料的合成方法告诉谢毓元并要他合成。谢毓元仔细查阅资料后发现,可以用更为简便的方法实现。第二天他就跟舍米亚金院士进行讨论,结果遭到导师的严肃反对。谢毓元对导师的反对表示尊重和理解,但并不盲从。当天晚上他按照自己的方法,制备出了中间体,并进行了重结晶。当谢毓元将合成的化合物交给舍米亚金院士时,导师大吃一惊,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马上安排将化合物送到分析室,经分析测定,证实谢毓元获得了成功。至此,舍米亚金院士对他大为赞许,“你们国家有个成语叫成则为王,我们国家也有个说法,成功者是不受责备的!”之后,导师对谢毓元格外的信任、放心,实验室里其他人合成不出来的化合物,也会交给他做,并称赞他有一双幸福的手!1958年,谢毓元在莫斯科红场留影在三年半紧张的研究生生活中,谢毓元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化学实验上,每天晚上实验室的灯光都亮到十一点多,他却乐此不疲。留苏的经历让他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也造就了谢毓元善于探索、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学习钻研精神和毅力。1961年8月,取得副博士学位的谢毓元回到药物所工作,全身心投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中。“一石三鸟”的研究策略回国之初,谢毓元先后完成了灰黄霉素的全合成、莲心碱的绝对构型确证及全合成、甘草查尔酮的结构确定及全合成、补骨脂乙素的全合成等工作。其中,莲心碱是第一个由中国人确定化学结构和全合成的生物碱,为探索新生物活性物质及原理提供了线索。这些工作在当时对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系列性和完整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于1982年7月作为药物所“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的组成部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份的发现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奖状六十年代末,正当谢毓元准备在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大展拳脚时,他却在短期内承接了三项军工任务,分别为研制钚-239、钍-234及锆-95 的促排药物。由于军工任务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政审严格,谢毓元手下可用之人只有两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是谢毓元面临的重大挑战。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谢毓元发现这三个元素的性质有其共通之处:三个元素外层电子排布极其相似,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均为第三副族或第四副族元素;化合价均有+3和+4价。因此,当这三种元素的离子在与络合剂配位时应该表现出相似的性质。一个“一石三鸟”的研究策略在谢毓元脑海里形成,只要找到一个化合物,就能将这三个核素的促排同时解决,从而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最终谢毓元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创的一个具有多胺羧结构的邻苯二酚型螯合剂——促排药螯核羧酚(811,又名喹胺酸),并于1980年获得国防科委三等奖。 1977年,螯合羧酚鉴定会合影(前排右三在这之后,谢毓元又先后研制出另一个国际首创的促排药物,放射性锶-90促排药——酰膦钙钠(于1983年获得卫生部一等奖)和迄今依然是国际上铀促排效果最好的化合物双酚胺酸。长年从事医用螯合剂研究使谢毓元在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方面逐渐深入并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成为他学术生涯的核心研究部分。由于临床病例少,这几个促排药物至今都没有被正式批准成药。每每提及,谢毓元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资金支持不足,配套研究体系缺乏等境况,自80年代开始,谢毓元渐渐把自己在医用螯合剂领域积累的研究转向民用,比如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等。“救火”救出个“天丰素”七十年代末,美国发现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八十年代初,日本进行了仿生合成。但起初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比较复杂,合成成本高,后经研究发现仿生合成不必合成油菜素内酯本身,只要合成它的立体异构体——表-油菜素内酯即可。虽然它的生物活性为油菜素内酯的10%左右,但合成方法比油菜素内酯简便,易于推广应用。1985年,在上海市科委主持下,由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与药物所协作研制表-油菜内酯,其中药物所负责表-油菜内酯的合成研究。时任药物所所长的谢毓元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合成室的一名研究人员负责。合成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七八个月后,药物所仅得到很少量的目的产物。而此时该研究人员即将去美国,其他课题组的人员也无法抽出人手接管,在这种情况下,谢毓元充当起了救火队员的角色,亲自上阵指导表-油菜素内酯的合成。经过7个多月的摸索,他迅速打通合成路线,还对原有路线做了许多改进,使之适合大规模合成,并突击合成出了11.5克的表-油菜素内酯样品。同时,谢毓元又发现日本人在合成表-油菜素内酯的时候,只取了24表-油菜素内酯。另一个同属于油菜素内酯的立体异构体,也同样有效的副产品——3表-油菜素内酯被丢弃。他认为如果单取表-油菜素内酯,而丢掉副产品,成本会比较高。如果不丢掉副产品,而是把它们混在一起,这样每亩地大概只需要几毛钱,农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后来的混表-油菜素内酯。1995年,油菜素内酯技术转让后去广东江当时,年近七十的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赴外地联系农田实验,通过大量试验,肯定了“混表-油菜素内酯”比其他多种植物生长激素的效果更显著,经喷洒过的作物其营养价值还有所提高。该成果以100万的价格转让给广东省的江门农药厂生产后,谢毓元派组里几个人专门到江门农药厂协助工作,很快他们实现规模生产,并将商品定名为“天丰素”。据当时统计:只要全国10%的农作物使用“天丰素”,就能增产粮食3800万吨,增收100亿元以上,蔬菜可增收507亿元。1995年该商品就实现了一千万元产值,并在上海科学技术博览会荣获金奖;1996年被国家科委批准列为“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技术项目。为响应国家需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的谢毓元,一生曾多次转换科研方向,却始终不曾离开这些瓶瓶罐罐。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超强的学习力和对科研的热爱,坚持将每项工作做深、做透,在多个科研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不负科研,不负人民,谢毓元用自己辛勤的工作造福社会。文:毛汝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六级职员阅读更多科学家故事,请参考《本然化成:谢毓元传》,李明辉、 毛汝倩、杨春皓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文献:1.郑州市卫生防疫站《河南省财税高等专科学校789例砷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2年第3卷第6期,330-333)2.周忠麟《“王牌解毒药”院士谢毓元》(《上海滩》,1997年第1期,4-5)3.李明辉、毛汝倩、杨春皓《本然化成》谢毓元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耿挺《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记中科院院士谢毓元》,(《上海科技报》,2013.4.24)5.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