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于勤奋,因为他是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源泉;业,精于自律,因为他是摒弃外扰高效工作的智慧;仁,成于热爱,因为他是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2020 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仅25人)获得者——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昆的风采。李昆,中共党员,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硕博连读生。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和WATER RESEARCH (WR)等TOP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1篇,并获得2项发明专利授权和5项发明专利申请公布。曾获国家奖学金,并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省级三好学生,河海大学“科技之星”提名奖及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称号等。成功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和“河海大学环境学院优博培养计划”。爱科研 也爱运动李昆能获得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这与他良好的科研品质和科研习惯是分不开的。他特别认同施一公教授的一句话:“所有成功过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科研的过程是“砸时间”的过程,也是投入远比产出艰辛的过程。时间不仅“砸”在实验室里,还要“砸”在各种学术积累中,看文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关注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坚持,让一个自认为“天赋不佳“的学生蜕变成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李昆还培养了科研的另一种优秀品质——敢于挑战传统知识。他深刻记得在一次ES&T论文发表的过程中,自己使用了一个学术界尚存在争议的理论,在当时,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进行实验论证并与审稿方交涉,终于让这一理论得到认同。李昆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仍在持续发展的社会,很多的观点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科研工作者要敢于和权威讨论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使自己得到提高的空间,无形中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除此之外,李昆还非常感谢他的导师们。研究生期间,虽然导师正在海外交流,但对李昆的项目推进过程仍十分关心,有时会为了某个学术问题与李昆一起长时间讨论。他对导师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科研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博士生期间,导师总能给迷茫的自己以活力和动力,导师的话语常使他如沐春风,使他更加能够将科研问题落到现实中,落到祖国的大地上。羽毛球和篮球是李昆最擅长的运动,一直以来,他都认为体育运动对于个人来说十分重要。读博期间,他依然积极参与学院的各类体育竞赛,曾获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比赛季军。李昆说:“每天一定时间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科研上遇到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李昆会选择把身体从座椅中“解放”出来,短暂的体育活动或许能给紧张许久的大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突破。课余时间的选择很重要大学生活总是充满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上课之余,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分配,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并没有很好的规划,但不经意间,大量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流逝了。当被问及自己对于课余生活的安排时,李昆十分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他将自己的课余生活分为两个方面,学术方面和社交方面。在学术学习方面,李昆告诉我们在研究生期间,他经常参与各类学术沙龙等交流活动。参加类似活动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个人想法在交流中得到分享和反馈,会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仅如此,换一种学习方式,还能给疲倦的思想注入活力,何乐而不为呢?除此之外,极具学术前沿意识的李昆还经常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他告诉我们,目前最顶尖的学术研究普遍存在学科交叉现象,利用课余时间增长与自己研究项目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不失为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方式。在社交方面,李昆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大学期间实际上是弥补个人缺点的时期。”初入大学时,李昆认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比起逃避,他更愿意直视短板,于是他积极参加演讲比赛,以此来不断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口头表达上的欠缺,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社交活动,他告诉我们,参加社交活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矛盾,因此,根据个人需要参加一定数量的社交活动是重要且必要的。李昆还谈到,平衡学习和各类活动的根本方法是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能做到矛盾的优先判断,进而合理安排时间。”“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作为多项奖学金和荣誉获得者的李昆,可谓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但当被问及高效学习的做法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认清自己,规划先行。”。李昆认为,认清自己是首要任务,“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读研初期,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对他以后的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认知里,有目标的人生才会有动力,“再灵光的人,也看不清自己的脊背。”这是他坚信的至理名言。谈及对新生的建议,李昆说可以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探索自己适合什么,探索过程中不妨和老师多交流,多“点”开发。对于高效学习,李昆认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在他看来高效的学习来源于厚积薄发和多方面交流。在采访期间,他特别提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特别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本,用于记录随时可能迸发的灵感。李昆特别推荐了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对学习方法的完善大有益处,学会把自己当作倾听者,把所学讲给自己听。日常中的一次次积累,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收获属于自己的学术果实。把家国装于心胸身为一名中共党员,踏实努力的他将情怀寄于家国。从刚入大学时对所学专业的些许懵懂到如今的目标明晰,除了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促使李昆在环境学领域不断进取的还有他的亲身经历。当目睹身边的环境状况逐渐恶化时,李昆逐渐意识到环境和生态安全对国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励志保护绿水青山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作为一位正在从事水环境究的博士生,李昆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水环境改善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绵薄力量。在疫情期间,李昆也积极作为,作为大学生党员主动请缨参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敢于奉献不怕吃苦,志愿报名积极参与本地区防疫小组科普工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疫区捐赠口罩等物资,在村组和路口向人民群众耐心宣传防护知识,细心讲解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引导广大群众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当被问及疫情肆虐时的心理时,他坦诚回答自己内心也曾有过恐惧。但是想到自己是一个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已经战胜了恐惧,他说:“抗疫期间,自己的所作所为比起那些逆行者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李昆,一位水之子的榜样,也是一位心怀家国的科研工作者,正背着梦想的行囊,怀揣一颗初心,在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来源: 河海大学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唐伟桓图片:李昆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张博闻,柏蓉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河海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日前,河海大学发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具体如下。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成绩基本要求公布如下:河海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成绩基本要求河海大学拟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复试,复试办法、复试细则及具体安排等将依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政策制定,届时将通过我校研究生院官网及各院系官网对外发布。请符合我校复试成绩基本要求的考生注意查看,认真备考,耐心等待后续通知。来源: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陆露茜 储晨雪)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评选结果。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的104个项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的46个项目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50个项目入选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入选项目数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该校着力于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化全过程培养管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着力培养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组织开展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等申报工作,取得优良成效。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18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孟凯 刘明昊 吕辰熙)9月16、17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河海大学研究生新生汇聚学校,共同加入河海大家庭,4334名硕士生,461名博士生,欢迎这4795名研究生新同学的到来!该校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常州校区,各校区迎新工作顺利展开,学校领导深入迎新工作现场,亲切慰问各学院迎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研究生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正值白露与秋分时节交替之际,秋雨伴着寒意,但迎新的热情却丝毫不减。2020级研究生如约而至,耀眼如你,点亮河海的校园。该校在各校区分别设立了井然有序的报道点,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新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依次完成“体温监测、身份验证、苏康码查验”等流程后进入校园。因疫情防控的特殊要求,今年家长不能进入学校,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定制公交”作为接驳车帮研究生新生们运送行李,并且安排了大量的志愿者。当天一大早,志愿者就早已在校门口准备就绪。新生们陆陆续续地拖着大包小包走来,志愿者看到后赶忙上前帮助新生分担行李,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测温、核验证件、发放通行证、填写行李标签、托运行李等。校门口的登记完毕后,志愿者们还会帮新生们把行李送上接驳车,将其送达寝室。接驳车不断往返于校门口和学生宿舍之间,志愿者们也为了接送新生在校门口与各个河海地标之间周而复始。当新生们遇到疑惑时,志愿者们还会耐心、细致地解答新生们的疑惑。当问到“一天工作下来累不累?”志愿者们摇摇头,都觉得自己作为水之子,也因能帮助到研究生新生而感到满足和快乐。在报到点,现场的老师和志愿者耐心地为研究生新同学们解答报到流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家填写相关表格、验证信息,一切井然有序。学校还为贫困学生设置了绿色通道,为他们顺利入校保驾护航。在宿舍楼下,阿姨们微笑着欢迎新同学们的入住,大家用最真挚的笑容、最贴心的服务给研究生萌新们带来了家一样的温暖。校门口、报到点、宿舍等,在每一处学校都安排了细致的服务,欢迎经受住疫情大考的新同学们的到来!新同学们的感受水文水资源学院 沈旭辉来自河海大学大禹院本科2016级水文班的沈旭辉也是今年的研究生“新”生。沈旭辉作为优秀学生参加了大禹院组织的本硕博项目,未来几年将在河海继续深造。谈及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河海,沈旭辉对江宁和西康路两个校区都有着别样的情怀。他怀念江宁图书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西康路校区的科研气息也让他干劲十足。河海的同学、老师还有课题组的成员也都让沈旭辉对河海有更多千丝万缕的挂念。而关于未来的研究道路,他认为水文的发展已经到了进入到了由传统水文向新水文的转变时期,他愿意见证并加入其中。沈旭辉还对学弟学妹发出寄语:想要做的事,请勇往直前地做出来!信息学部物联网工程学院 姜天尚姜天尚是一名特殊的硕士研究生新生: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南京长大的他很小的时候就来过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一直对河海充满着向往。在了解到河海大学非常欢迎退伍军人报考的时候,他十分激动地参加士兵计划进行报考,最终如愿走进河海校园。身为一名军人,姜天尚依然保持着踏实肯干的作风,他希望自己能认真地完成学业,补齐自己代码编写薄弱的短板,成为导师的好助手。同时,他也会时刻督促自己努力锤炼自己的本领,在国家需要之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祺、胥晶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南门前,有两个看起来十分“悠然自得”的身影,他们是本科保研河海本校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新生:徐祺、胥晶。两人对河海的一切都感到很熟悉、很亲切,河海的校园生活对他们来说再适应不过了。两人乐观直言:希望自己能继续在河海发光发热、释放生命之火、开开心心、做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机电工程学院 刘鹏鹏机电学院水利机械专业的刘鹏鹏是一名本科在河海就读,硕士、博士生涯即将在河海展开的水之子。在毕业多年后,从工作岗位回到学校重新深造,刘鹏鹏积攒了很大的勇气。对于水电行业,他认为自己有太多的专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这使他越发想尽自己之力,学习、研究相关知识,解行业内的燃眉之急,为水电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学校进行深造。刘鹏鹏自豪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母校。河海大学在水利水电行业一直都是掌舵者、先驱者。身为河海人,刘鹏鹏认为自己当年很荣幸进入了设计院,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以河海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他认为大学,是大浪淘沙,是独木桥的延续,只有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迅速汲取到养分,不断总结经验,在日后成长为闪闪发光的金子,这才是人生的捷径。商学院 赵晓伟赵晓伟是来自商学院企业管理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新生,他直言自己十分喜欢南京这座集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先进感于一身的城市。赵晓伟还认为河海大学的商科专业具有极大的优势,自己能在其中学到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赵晓伟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中能够取得不错的科研成果。专业的特殊性也使他常常会进行校外实践,他希望通过这些实践确定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公共管理学院 王宁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2020级硕士新生王宁活泼开朗,他在来到河海前对南京情有独钟。王宁在考研期间一直以河海为目标,在河海研究生学长的帮助与指引下一直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最终得偿所愿。王宁希望自己在河海期间能让自己的硬实力有所提升,能够参与更多的比赛,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宏银陈宏银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2020级硕士新生。陈宏银一直十分向往河海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她对河海产生向往的原因十分可爱,对陈宏银而言,选择河海不仅仅是因为河海大学的专业实力雄厚,还因为“河海蓝”是她十分喜欢、令她感到十分温暖的颜色。陈宏银直言自己刚踏进学校,心情激动而又忐忑,但看到散发蓬勃生机的河海校园,心中的忐忑之情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十年,可以让一个懵懂孩童长大成人,可以让一个城市变成另外一个模样,十年,可以让我们览尽春花秋月、体验人生百态。十年,能做的事太多太多…… 苏轼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而今天这位水之子,坚定不移承禹志,在河海度过了本硕博的十载春秋。从迷茫到成长,在河海收获了自己的黄金年代。金鸣,2015级力学与材料学院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博士生,2018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目前发表SCI检索论文17篇(第一作者11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第二发明人4项),读博期间两获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河海大学研究生“科技之星”、河海大学“海韵风华百佳学生”荣誉称号,2018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跌跌撞撞的本科之路相比枯燥无味的高中时期,大学生活显得自由许多,少了繁琐的校规,没了堆叠的作业,满满课余时间让好奇的金鸣对大学充满了无限想象。可惜在大一、大二时,金鸣没有把握住空闲光阴,业精于勤荒于嬉,贪玩的他成绩一落千丈,很快便“稳定”处于年级的中下游水平,也与“学霸”这个词毫不沾边。到了大三,身边的同学都忙碌了起来,成绩好的同学忙着保研,想考研的也开始着手准备。陷入迷茫的金鸣拿起了手边的《乔布斯传》,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金鸣学长告诉我们:“乔布斯的成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的坎坷很多,但他从不畏惧,以内心深处的理想作为指引,坚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战斗,最终才成就了非凡的苹果。”看着封面上戴着无框圆框眼镜、满脸胡渣分明的乔布斯,年轻的金鸣思考起自己的未来。他拷问自己的内心:是像大一大二时那样挥霍光阴,还是像乔布斯一样为自己的理想和前程奋斗?站在岔路口上的金鸣选择了后者。西康路校区的图书馆有一段非常美的旋转楼梯,《致青春》电影里郑微和陈孝正在此相遇,金鸣和知识也在这里相遇。青春旋转,金鸣来到了图书馆的旋转楼梯边,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几层楼高的旋转楼梯有点陡,从一楼旋转而上,一步一个台阶,仿佛经过这里,就可以穿越进过去的时光。清凉山畔的图书馆很静,时间似乎与外界隔离,金鸣就在这里背书,从金秋到寒冬,从清晨开馆到深夜闭馆。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做好人生规划从来都不是一个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是他清晰地知道,在此时,在此刻,莫向光阴惰寸功。于是,他上课更加聚精会神,下课更加刻苦努力。不为了高分,不为了保研,只为了看看当自己站在了比同龄人低的起点的时候,是否能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童话。命运从来都是公平的,它不计前嫌、不论未来,只要你在此时此刻付出了努力,那你便能获得相对应的产出。到了大四,他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下定决心要读博士,走科研之路。最后,“苦心人,天不负“,他也确实做到了。从迷茫到清醒,从退缩到坚定,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在经历了本科四年的起起落落后,他感慨地说道:“学习,理当是个从一而终的过程。”脚踏实地的研究生之路金鸣提到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有很大区别。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的是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研究生起始第一要务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找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创新点;根据创新点,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分析试验数据,撰写学术论文等等。上面读起来虽然只有寥寥几句话,殊不知,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我比较喜欢做科研,做科研有很多挑战,但是也锻炼了能力。”他说道。他也分享了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看大量的文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不足之处,凝练出创新点;做试验时,一定要经常奋战在一线,不能完全将自己的试验“托管”,及时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一定要学好英语,毕竟写英文论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说起成功的经验,金鸣将其总结为两点:坚持到底、规律作息。在研究生期间,金鸣也一直保持着考研阶段的作息时间,每天坚持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坚持每天早起,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不断地强化自己早睡早起的生物钟,养成了一个健康的生物钟,提高了自己的提高学习效率,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工作。他一直牢记着导师蒋林华教授说的一句话:“做研究要动静结合:动就是指在实验室里面风风火火地做实验,静就是在办公室里看论文和写论文。”因此,他经常坐在办公室里看论文和写论文,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但看到自己的论文被录用的那一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很值得!金鸣告诉我们:“在学习这条漫漫长路上,首先要确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投入大量的时间打磨自己的技能,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一定会有回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这十年中从佛城西路8号到西康路1号,从叠翠山到清凉山,学校路旁馥郁的桂花香,叠翠山上的硕果,大雪过后银装素裹的校园……都陪伴着他在河海度过漫长岁月,收获了一项项荣誉和奖项,也见证了金鸣每一篇论文、每一项专利后努力的日日夜夜。学弟学妹优秀的“大师兄”“我一直喜欢罗素的那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为一名河海学子,金鸣所追求的远远不止学术方面的成绩,他还有着丰富多彩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本科期间,金鸣积极参与献血和学院迎新等志愿活动,他认为:社会公益组织是为了帮助处在困难中的人,汇集众人的力量集中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而存在的。“本科期间,金鸣师兄带我们创训,一起做实验或者讨论学术时,总是可以感受到师兄对于科研的热情。这也极大地激励了我,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有了榜样,有了奋斗的目标。”金鸣学长的直系学妹表示:学长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做事也很认真务实。和金鸣师兄一起交流时,师兄总是会有很多很多新点子“蹦”出来。对于普通人,很多事情都止于想法,但师兄总会想方设法去把那些点子实现。金鸣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学弟也用“举重若轻”这样一个成语来形容金鸣,金鸣的学弟告诉我们:“在科研期间,每当我们遇到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向金鸣学长寻求帮助时,总感觉他是轻松而不费力的。”例如在解决“混凝土耐久性监测”这一探索性实验课题中时,他会运用自己的方法将困难的科研问题简单化,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在他看来,金鸣学长获得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更离不开他数十年如一日自律的好习惯。正因如此,在学弟学妹心目中,金鸣学长就像是一座坚实的靠山,在学业道路上,默默帮助他们前进。十年河海路有感在河海的十年求学路,金鸣也有不少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道,在本科阶段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对自己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针对自己的目标定下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想读研究生的同学:除了学好课程外,尽早接触科研相关的事宜,像参与研究课题之类、撰写学术论文等等;对于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考取与自己就业兴趣方向相关的证书或者培养相关的技能。在研究生期间工作起来应该充满激情,展现年轻人的朝气。因为这个阶段这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很多科学家都是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实现了重大的学术突破,千万不要浑浑噩噩地活着,像金庸先生所说:人生就应该大闹一场!除了要充满激情地工作之外,研究生阶段还需要坚持和耐得住寂寞。有一个作家曾提到: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定律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研究生期间多年持续做一个课题,一定会有感觉枯燥和厌烦的时刻,然而要想成就不平凡的自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我相信至少花费一万个小时持续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一定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成功也不会一蹴而就。也许现在的你也在迷茫、也在徘徊,但想好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去努力去做吧!制定好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像金鸣一样,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简历表上的一列列成就。金鸣可以,你也可以!美好的未来是奋斗出来的,水之子当不负韶华!来源: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本科招办 作者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众所周知,河海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水利工程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学校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水利工程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第一的位置,河海大学建校以来,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尤其是水利部,有不少都是河海大学的校友。在水利部现任的6位部长级人物中,有3位毕业于河海大学。第一位是周学文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周学文是江苏苏州人,1980年通过高考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学习,此后在河海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水利部工作,先后在水管司、部长办公室、建设与管理司、规划与设计司工作,期间曾担任过部长办正处级秘书,2015年10月进入副部级行列,目前周学文同时兼任着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第二位是陆桂华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陆桂华是浙江东阳人,其本科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爱尔兰国立大学工程水文专业,毕业后留在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系任教,曾担任河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等职务,2003年12月陆桂华离开河海大学,调任江苏省水利厅工作,一步步升到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在河海大学任教及江苏省水利厅工作期间,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首届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等称号,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凭借着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位是叶建春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叶建春是福建周宁人,和周学文副部长同年高考考入河海大学,其本科毕业后就进入了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2005年6月叶建春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调任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期间在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攻读了硕士研究生,2017年3月开始担任水利部副部长至今。除了以上3位以外,鄂竟平部长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田学斌副部长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魏山忠副部长毕业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水利工程领域同样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不过水利工程学科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只有两所,一所是清华大学,另一所就是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不管是在科研成果还是就业质量方面,河海大学都有不错的口碑,学校建校以来,一直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聚焦大江大河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紧密结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南水电开发、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科研项目,并产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此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河海大学发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成绩基本要求,拟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复试,复试办法、复试细则及具体安排等将依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政策制定,届时将通过学校研究生院官网及各院系官网对外发布。请符合复试成绩基本要求的考生密切关注,认真备考,耐心等待后续通知。
中宏网江苏1月23日电 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引发社会关注。公告清退125名博士 发布满10日即视为送达《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第一批)》提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以及《河海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河海校政[2017]114号)的规定,2021年1月14日,经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附件名单中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河海大学在公告中表示,因附件名单中同学难于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特予公告送达。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满十日即视为送达。附件名单中同学收到本公告后与所在学院联系,领取书面退学决定书,并按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记者查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有学业未达标或规定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等情形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同时,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明确,在对学生作出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对学生作出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开除学籍或者其他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处理或者处分决定的,应当提交校长办公会或者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研究决定,并应当事先进行合法性审查。河海大学在公告中表示,同学如对学校退学处理决定有异议,可以自本公告期满后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诉,逾期视为放弃权利。清退硕博士越来越频繁 网友:请勿浪费教育资源根据河海大学网站,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截至2020年9月,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4478名,其中研究生18813名,普通本科生20165名,成人教育学生14201名,留学生1299名。1月23日上午,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关于125名博士的退学具体事由以该公告为准,已充分解释。但记者查阅了相关公告,其中并未提及125名博士退学的具体原因,仅在附件中公布了他们的学号。对于校内在读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近年来并不罕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2020年,江苏大学对约6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2021年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信息,对6名2012级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2021年1月18日,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多名博士、硕士、在职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其中含三名博士研究生。图源:江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图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根据这些院校发出的公告,清退的原因主要有: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主动申请退学的。图源:新浪微博图源:新浪微博图源:新浪微博公告发布后,引发社会关注。有网友表示,考上博士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不能因为“拖延症”浪费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还有网友希望博士统招制度能迎来新变革。
近日,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科研创新实践大赛决赛在苏州大学举行。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研究生作品《二维层状MXene的微结构调控及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荣获大赛第一名。《二维层状MXene的微结构调控及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由力材院张建峰教授指导,19级材料学硕士生张维维、18级材料学硕士生李亚辉、19级工程力学硕士生于浩等同学共同完成。作品对二维MXene纳米材料进行了多尺度、逐层递进的改性与性能评估,通过层间插层策略提升多片层MXene的电化学性能,通过表面官能团调控及诱导增强少片层MXene电化学性能。项目所提方法能耗低、对环境友好,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noscale》、《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知名期刊,对MXene基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难题贡献了河海学子的智慧。据了解,本届大赛由江苏省学位办委托江苏省理学1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专项资助,苏州大学承办。竞赛旨在提高研究生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各学校在此交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整体提升江苏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赛吸引了十余所省内外高校,两百余名研究生积极参加,经省级初赛,共有来自全省各高校的46个项目进入总决赛。(通讯员:河海大学白灿)
“做科研一定是辛苦的,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常常体会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挫败感,但若你能练好基本功,体会到科研中不断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你就会明白科研路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明白科研是自得其乐,更是一场美妙的修行。”刘钢将之生动地形容为:“俯下身考察现象,也许开始只是一些细碎的感知,但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最终在脑海中会形成完整的风景。只有从看山是山起步,越过看山不是山,最终了然看山还是山的过程,你才会真切感受到科研这件事的意义和乐趣。”“工科基础+管理技术”他的科研路不一般本科及硕士期间,刘钢是一名“典型工科生”。随着一次次取样摇瓶、深入研究,他对环境污染的理解不断加深,对生态胁迫的看法不断丰富,深感人与自然冲突对立却无计可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种种矛盾为他带来了困惑,他说:“技术是无奈的,因为它无法控制人的行为,我们努力精进技术,却只能不断‘打补丁’,无法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想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依靠管理技术去“改进人的行为”。幸运的是,他在研究生二年级时遇到了引路人王慧敏教授。当时,刘钢所在的团队正在为浙江某企业进行一项技术改造项目,王慧敏教授是该项目的首席咨询专家。在项目现场,刘钢和王教授交流了自己思索已久的困惑:如何发挥环境工程技术的作用?如何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正是王慧敏教授独到的见解与耐心的启发引导,促使刘钢在博士阶段选择了管理工程专业,用“管理+工科”的交叉视角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的新研究,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新出路。2008年,刘钢的博士生涯正式开启,他开始在王教授的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正是因为系统工程方法的学习,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成为了他心中的圣地,他说:“对于系统工程的研究者而言,领军人物刘豹先生创立的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是理论研究的圣地,更是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地。机缘巧合的是,今年王教授受邀来到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我也有幸与团队一同加入经管大家庭,缘分妙不可言,让我充满动力再次成长,去开展更多有意思的工作。”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在刘钢眼里,科学研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相对而言,知易行难,需要在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辨中不断反复推进,才有希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如,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运用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单一学科的研究结果宛如盲人摸象,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这些观点准确无误,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往往无能为力。再比如,做科研需要团队合作。而合作的难点之一,就是勇于承认理论的局限性,问题的复杂性。只有解放思想,突破学科限制;系统施策,突出问题导向,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难点之二在于如何发挥团队优势,大型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员众多,且诉求各异,项目协调工作是一大挑战。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刘钢总结了些许经验,“相关利益者能否在合作初期达成有效共识,并设计激励约束机制来保障共识的效力,是发挥团队优势的关键所在。”2019瑞典调研2020雅江调研2019主办国际会议对数据有感情,对结论有质疑刘钢对科研中的数据秉承着这样的态度:“服务于科研的不仅仅是数据的数字和量纲,更重要的是数据背后的客观现象。因此,科研首先要质疑一切结论,进而严谨的将数据分析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系统思辨地分析数据。”“比如同个数据指标,在不同环境中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就像水文参数蒸散发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相同的蒸散发量却可以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在北方可能会产生凉爽宜人的天气,而在南方却会造成了高湿低氧的黄梅天气。因此,数据分析能否抓住真实情况,也决定了研究结论能否经得起质疑。”田野调查,不可替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刘钢的团队不得不停止了所有田野调查项目。他表示,疫情对于研究的影响很大,因为对团队合作而言,面对面的研讨无法用视频会议所取代。“语言的表达在信息传递中只能起到30%的作用,而其余70%要依赖肢体语言、微表情等,这是视频无法传达的。”此外,消耗了更多准备时间,但沟通效率不升反降,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也随着网络信号质量变得忽强忽弱。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田野调查是了解实际情况的最佳方法,暂时不具有可替代性。刘钢强调:“第一手调研资料就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机器只能帮助完成自然数据的采集分析工作,比如种植结构分布、河流水系分布,城市路网结构。这些自然数据可以利用遥感卫星结合无人机办到。但是有关人的数据是机器很难提取的,如为什么在这块地种小麦?城市排污口布设?不同区域的人们怎样看待水资源价值?这些问题需要在系统设计调研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来获取。”导心导学导向,将学缘薪火相传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对于师生关系,刘钢老师有着独到的见解:“师生关系,不是血缘关系,但类似血缘关系,我们称之为‘学缘’。做科研时,老师不只是学生的引路人,还是同路人,师生之间有共同的研究方向与目标,老师希望通过学缘将薪火传承下去,面向全球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奋进,立德树人。”他再次提到了自己的引路人王教授:“王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不仅导学,还导心、导向。譬如我带学生的方式,学术的规划,怎么做研究,甚至怎么做人,都受到了老师与团队的影响。和国内的很多团队一样,我们团队带学生的方式也有着鲜明的团队特色:顶天立地、问题导向。即以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带领学生先找到问题所在,再结合需求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刘钢老师的科研tips截至目前,刘钢累计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大部分都在顶级期刊上成功发表。他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选好题目。论文的选题要看有没有意义,能不能立得住。其次,多读文献。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只有坚持阅读领域最新文献,方能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就此,刘钢指出,在阅读文献时可以尝试多翻阅提供论文数据资料的期刊,尤其是一些行业顶刊。他建议本科生在大二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读文献:“对大学生而言,写论文非常需要时间,而大二可以保证相对充足的时间,为获得科研成果奠定基础。”再次,有好奇心。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不但要积极主动地接受一切,还要敢于否定一切,不被动相信一切结论天然成立,而要自己主动地去挖掘,验证与考察。”最后,端正心态。刘钢认为:“不应当把完成一篇论文作为唯一目标,如果在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个研究的兴趣点,那可能会是一生的幸运。写论文的时间很长,而未来的路更长,哪怕本科期间没有完成,也可以在硕士阶段慢慢打磨,做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份谆谆教诲,既是刘钢对学生的关爱与期许,也是对科研的尊重与热爱。传道授业解惑,传学术之道,授科研之业,解人生之惑。刘钢彰显了教师的风度,不仅仅是传道,还要授业解惑,不仅仅要有对科研的无限追求,还要爱护尊重引导包容学生。师者风采,历久弥新!人物简介:刘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水利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生态系统及公共资源管理。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加拿大温莎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共有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在多个国家研究项目中担任负责人。担任Ecosystem Servi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10余家期刊的审稿人。采 访 / 孙鹤安 林珉慧 宇文慧文字来源 / 林珉慧图片来源 / 刘 钢图文编辑 / 刘 洋责任编辑 / 李 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