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根据该《通知》,重庆两所大学新增招收、培养研究生。重庆高校中,重庆师范大学审核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考古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根据《通知》要求,该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待办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并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查后,再开展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工作。重庆科技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工程硕士1个授权点,自批准之日起,就可以开展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了。据了解,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和《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批准的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名单。在渝高校在学位授权审核中共新增了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重庆大学4个、西南大学9个、重庆医科大学4个、西南政法大学1个、重庆师范大学1个、重庆交通大学1个;新增了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乙竹
近些年,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投入和推动,为文博考古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博考古专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广大学子报考的热门专业。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开设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高校排名TOP10,七所"985工程",两所师范院校,仅供大家参考。NO.1 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的教学研究机构。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系;下设考古学、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古代建筑、文物保护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NO.2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为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蓬勃发展的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需要,在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基础上于2008年7月新组建的一个系科。多年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博物馆管理、展示设计、文物鉴定、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方向的办学特色。NO.3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简称文博系,是国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教学与科研的高教机构之一。自1984年创办以来,文博系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学历培养体系。NO.4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是在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下设置的考古系学科拥有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石器分析等7个实验室和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NO.5 吉林大学吉大的考古与博物馆学系隶属于吉大文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经过院系整合,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成现在的文学院。开设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不仅被选为吉林省重点学科,还是国家重点学科。NO.6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学院有历史学、世界历史、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九个硕士授权点和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NO.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为兰州大学历史学系。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正式成立。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学科培养体系。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博物馆学5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一级学科,1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NO.8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两江师范学堂的历史与地理选修课。社会发展学院现有历史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等三个系。学院本科生保研考研率30%。南京师范大学共有7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其中社会发展学院入选成果达到4项。文博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领队资质证书。NO.9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溯源于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4年建立)史地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84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1人,合计占全体教师的77%。学院设历史学系和文博系,在历史学、博物馆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本科专业招生,NO.10 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设有历史学(含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最后给大家一个小贴士,别看这个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看上去很冷门,但是它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这个专业是不受眼睛有色盲症的同学的,想要报考的小伙伴们可要注意啦。另外,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排名前七的高校全是“985”工程高校,后面两所是师范院校。以上就是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高校排名TOP10,七所"985工程",两所师范院校
张吉:不忘来处,善存初心张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建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考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8级本科,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硕士,2015至2016年工作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阶段已发表核心期刊4篇,参与“先秦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冶金手工业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报告”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曾获北京大学林振芳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是2016-2017学年和2018-2019学年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在燕园求学恍然已过十载,其间我变换了几次研究方向,从有机化学到文物保护再到科技考古,近五年主要从事青铜器和古代冶铸遗物的分析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获得校长奖学金这一殊荣,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的认可,这也激励我在新的研究领域潜心求索。在这开放的校园里,每个研究者都享受着自由的学术氛围,兴之所至,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历程也就千差万别。攻珉之法,或可以攻璞玉,我希望能够通过介绍自己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一点参考。具备工作的耐力做科研是一件长期而辛苦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具备投身某一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和从事基础工作的持久耐力。兴趣点亮的灵感常常只有一瞬,不懈地工作才能将其化为永恒。我最初接触的科研领域是有机化学,那段学习生活教会了我踏实做事,遇事耐心。一次我抽真空时关错了阀,硅油被吸到双排管里,指导我实验操作的师兄默默洗了几个小时,一句怨言都没有,这件事时刻提醒着我,做事务必要细心。尽管我更改了专业方向,但学习和科研的强度并没有减轻。以前化学专业的同学们常年在实验室披星戴月,夜半方归,如今身边考古专业的同学们做起田野同样寒暑不辍,不知流年偷换。室友在读研的三年里,每个秋冬都在乡下工地度过,以至于想起北京的红叶,时有暌违之叹。我并不是个勤奋的人,但所见的榜样实在数不胜数,潜移默化间也似乎汲取到了一些力量。当初测到几十个样品时,便不由觉得相当无趣、厌烦,然而测到几千个样品时,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了。善存科研的初心做科研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人类知识的边界拓荒,多半会错过许多熙熙攘攘,既然选择读博,就意味着已经做好了长期攻坚的准备。少计算点功利,多享受点纯粹,这样对自己和别人都好。田野实习时,我有幸看过秦岭老师画线图,在她笔下,陶片上仅存的几条暗纹不断延伸,最终勾连成舞动的旋花,撩动观者的心弦。在辽阳的窑址,导师在化雪的泥中翻到了几块粘着渣的坩埚,他说这是炼铅用的,捏着看来看去,眼里都是兴奋和满足。去年冬天我和同事们在大洪山麓调查矿冶遗址,黄泥霜坂、荆莽之中,只是发现一块绿色的铜矿石都会让我们开心很久,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很值。不忘知识的来处科研之路修远,需要时常回顾反思,回顾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反思这些结构是否可靠。不忘昨日的来处,才能认清明日的方向。我的研究领域略显芜杂,但思路却相当简单,无外乎测准数据、认清年代两点,这些都得益于自己早先关于古陶瓷和传统木构建筑的学习实践。陶瓷和建筑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门类,陶瓷考古教会我分析数据、追溯产源;建筑考古指导我判断年代、使用文献。我最初接触的考古学者是徐怡涛老师,他认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揭示建筑的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的认知需要适当的探求方法,需要“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建筑形制时空框架”。当我接触到冶金考古后,意识到这个研究领域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才有了构建特定时期金属原料和铸铜技术时空框架的想法。初来考古学领域时,我的知识背景仿佛一张白纸,上面的些许印迹,都是有赖于身边师友的熏陶。考古是个追溯过往的学问,在鹤壁辛村的西周卫国故墟,看着铸铜遗址的遗迹,吟咏着君子如琢如磨、如金如锡的诗句,淇水的长流以千年相计。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样可以惠及后世,青春在这里也是个不错的归宿。至于漫漫科研之路,既有艰险,亦足流连,正如山阴道上,不妨且行且乐吧。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编辑:李宇婧
从考古现场美到日常的女博士科琳·达内尔她是考古界最厉害的时尚icon也是时尚icon中最懂考古的专家来源: 外滩TheBund冷门专业、工作没前途......许多人一直对“考古系”抱有偏见,即使学了这个专业,毕业后改行的也不少。今天文章的女主角科琳·达内尔(Colleen Darnell),却打破了这些所有的刻板印象。科琳不仅攻读到了博士学位,将自己的埃及考古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还通过对复古时装的热爱,把自己经营成了美美的时尚 icon。她会在生活中穿着上世纪 20-30 年代式样的衣服,去给学生上课,去旅行,甚至去到每一个重要的考古挖掘现场。这才是真正的“人间香奈儿”啊!前几天,科琳开通了中文微博,短短几小时就吸引了 4 万多名粉丝关注。其中不乏许多普及考古、历史知识的科普博主,连微博CEO@来去之间 都亲自钦点转发:“真正的大佬来了!”在第一条微博里,科琳写道:“我想要通过复古时尚来和大家分享有关于古埃及的故事,也想联结三大洲,架起知识分享的桥梁——在北美的我,在北非的古埃及,和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的你们。”下面对于她的评价获得了高赞。“(她)应该是考古学家里时尚感觉最出众的,简直完胜大多数的明星。换个角度,说是时尚达人中最懂埃及考古的,肯定没有任何争议。”01一百年前的时装是她现在的日常服看过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大概都会对里面 1920 年代华丽的造型印象颇深——而科琳·达内尔在自己 21 世纪的日常穿衣中,完美再现了这种风格。在她的 Instagram 中,每张搭配美照的描述都是一篇时装史小品文。“坐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铸铁长椅上,全部造型来自 1920 年代,之所以购入这件亚麻连衣裙,是因为它上面的装饰非常类似于罗马长袍上的 Clavi 条纹,并且有酒神图案,非常可能来自埃及中部的艾赫米姆古镇。”“穿上这条露背长裙摆一个诱人的 pose,它来自 1930 年代,用了那时流行的斜裁工艺,象牙色与我身后的爱奥尼亚柱相得益彰。”“我身上的 1930 年代黑色真丝连衣裙和复古晚装手套都是 @mrmortimerswife 帮我设计的,但这身造型的亮点是我手中的剑,它来自 19 世纪晚期的苏丹,是一把直刃双刃剑。”“站在藏有公元前 350 年石棺的博物馆前,身穿 1920 年代的绣花匈牙利女工服,搭配1920年代带有奇妙花卉装饰的钟形耳环,项链是 @metmuseum商店中古埃及艺术品的复制品。”“帮助摄影师@janekratochvil 共同完成的创作。我将设计师 @camillawithlove 设计的裙子与真正的 1920 年代埃及时期的头饰搭配在一起,站在尼罗河谷上方的红土地上拍了这张照片。”“这个春天,我与摄影师 @rcallahanphoto 帮助 @wildfellhall 拍摄了他们的 lookbook,这张照片摄于我们家餐厅,我穿着一件爱德华七世时代的透明衬衫,搭配 1970 年代的 palazzo 阔腿裤。”“后花园草地上开满紫色野花,我身上的两件式 1930 年代白色连衣裙让我联想到古埃及女祭司身上的白色长裙。”“这件 Art Deco 风格日出印花的睡衣是今年最令人惊叹的藏品之一,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日出经常会出现,在我的书中对它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有时候科琳也会穿着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时装。“我穿着 1970 年代的 Lanvin 连衣裙,搭配黑色的 Wolfold 丝袜,与黑色背景几乎要融为一体。在古埃及人对于宇宙的认知中,其实有一个“完全黑暗”的混沌时期(类似我们中国的盘古开天之前?),也就是这段时间孕育了他们的文明,有无限创造的可能。”科琳与许多真正的时装收藏家来往甚密,除了会购买他们的衣服,也常常以时尚 icon 的身份来帮助宣传。她对于复古时尚的理解已经精确到了每一个拍照 pose,标志性的蘑菇头短发和深色系妆容,也为整体的风格再添一笔。02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是和爱的人志趣相投科琳·达内尔并不只是单纯的复古时装爱好者,才华与颜值兼备的她,本职工作是一位业界名号响当当的古埃及考古学家。她毕业于耶鲁大学,出版过 6 本关于古埃及文明的书籍,目前在哈特福德大学教授古埃及艺术史,并且正指导她的团队在埃及进行多次重要的考古挖掘。不久前播出的纪录片《埃及失落的宝藏(第二季)》中,她也有本色出演。科琳还是个小姑娘时,就对于古埃及文化十分感兴趣。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她便和求学期间认识的丈夫约翰·达内尔一起开始古埃及文化的研究,每年保持着去两次埃及的频率。在工作的日子里,她和团队有时挖掘文物,有时清理建筑遗址,做些墓志研究。最初,科琳·达内尔只是出于个人兴趣来分享自己的复古造型。她之所以钟爱百年之前的那个时代,是因为那时女性开始不囿于做家庭主妇,开始走出门拥有自己的工作,参加各种运动,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是男女平权。在那时,好莱坞这一概念也开始影响美国之外的地区,爵士乐、夜生活开始兴起,夜夜笙歌的派对、舞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关注者越来越多,她便想以自己的号召力,将古埃及的文化穿插在搭配中,以轻松又能传播美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神秘的土地。特别支持她做这件事的是她的丈夫约翰·达内尔。同样从事考古事业的两人,因为对于复古时装的兴趣而走到了一起,约翰也非常喜欢 1920-1930 年间的时尚穿搭,所以两人有了许多仿佛跨越时空的秀恩爱照片。外滩君除了被塞了一嘴狗粮,也觉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真的实至名归。在日常中,科琳和约翰经常一起工作,闲暇时间他们总会一起去逛各地的古董商店。约翰不仅喜欢收藏古董家具和一些小物件,就连两个人住的房子也颇有历史。这栋建于 1844 年的房子里,放满了 17-19 世纪的各种古典风格家具,仿佛一座小型历史博物馆。最近因为疫情,各国人民都宅在家中,两人干脆在 Youtube 上开了个频道,穿得认真隆重地坐在书柜前,抱着爱犬和大家聊聊象形文字。下面有网友评论:“如果(小说里的)盖茨比一直活着,大概就是约翰现在的样子吧。”“我们无法踏上时间机器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穿上 20 年代,30 年代,40 年代的衣服,至少体验一下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工作者,科琳·达内尔曾经这样解释自己对于复古服装的爱。在科琳心目中,考古不再是单调的挖掘,每个小小的发现都能启发她对于过去时尚的探索。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是纷繁潮流中对于美的一份专注。
4月23日,郑州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历史学院青年教师赵昊博士荣获美国考古学会2019年度唯一的最佳博士论文奖,中国首例。据了解,美国考古学会(SSA)成立于1934年,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专业会议,这也是该学会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考古学家。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赵昊于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此次获奖的论文正是他在美留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中国西周时期的大规模动物手工业》。该篇论文以中国周原遗址为核心,大量交叉应用动物考古学、骨骼化学分析、出土文献等研究手段,是一次针对中国早期城市化复杂手工业的成功综合性研究。为何选择这一选题?赵昊告诉记者,论文的选题确立于2013年,当时为了寻找选题,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一份40年前的考古报告让他眼前一亮。随后,他赶往陕西省周原博物馆,在不足20平方米的仓库中翻找了三天,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两个“破竹筐”,里面是当年用油纸包好的动物骨骼。经过周密的分析后,赵昊决定将该内容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赵昊说:“其实当时留下来的资料非常稀少,并且原存遗址的位置已很难找到。我们力求从每一克土壤中多分析出一点信息。”为了减少对遗迹的破坏,赵昊仅在20平方米左右的土地进行挖掘,这远小于一般西周遗址数百平米的挖掘规模。4个月后,赵昊发掘出了整整102箱、重达2吨的动物骨骼。随后一年,赵昊进行了漫长的材料整理和数据分析工作。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堆放着满满当当的箱子,桌子上遍是带着编号的骨头、一张张写满了记录的材料。整理至深夜,他便倒头睡在工作室的沙发上。2017年年初,赵昊最终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经过由众多顶尖考古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通读和评审后,该论文从全美的考古学博士论文中脱颖而出。面对荣誉,赵昊表示,获奖是“额外的事情”,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是每一个博士“理所应当的职责”。“耐得住寂寞与孤独,是一名考古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但我感觉我非常幸运,也非常感谢同行对我研究的支持。”来源:大河客户端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温小娟)美国当地时间4月12日,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2019年年会上,一位斯文儒雅、戴着眼镜的中国人成了全场目光的追逐焦点,他就是今年“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唯一获奖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师赵昊。这也是美国考古学会自1934年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美国考古学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行业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年年会都会聚集各国各领域的考古学家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考古学领域的杰出学者进行表彰颁奖。4月14日,记者通过网络采访了在美国领奖的赵昊。提及此次获奖心情时,他说:“实际上收到获奖消息是在一个月前,看到他们邮件通知时挺惊喜的。其实获奖本身是对自己过去研究的一个总结,我更明白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完善和扩展。”赵昊介绍,此次获奖论文是他在斯坦福大学留学期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大规模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周原云塘作坊遗址所出土的各类动物骨骼遗存,对中国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供给系统进行考察。赵昊解释说,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对于动物资源的综合供给和利用,如肉食生产和消费,利用屠宰行业废弃的骨骼进行大规模骨器生产、皮革生产等。“古代城市居民对于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受制于技术、社会组织方式、国家政治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从消费层面考察骨器制品在当时社会中与阶层地位、审美取向、性别认同等方面的交错关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可以从动物资源利用这一个非常小的方面探索古代城市的运行方式的原因。”专家认为,赵昊此次获奖对提升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论文在方法和视角上的创新性,也表明中国考古学研究朝着更为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开始被世界学术界所关注。据了解,2017年,赵昊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同年作为首批“拔尖博士”引进郑州大学,担任田野考古实习、两周考古等教学工作。他还参与了三次获得河南省五大考古发现项目——荥阳官庄遗址发掘研究
在大学学好专业的话,将来会有好的敲门声,拥有好的专业证书,不管去哪里都不饿,所以要认真考虑自己选择的。其实很多冷门专业都会有不错的待遇,不过选择的人很少,考古学的专业是其中之一。考古学这个行业的工资待遇相当不错,国内很多学院开设了这个专业,并把它列为重点学科,从这几个学校出来的话,可以说年收入百万日元也不为过。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1.人民大学人大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学院,工商文理都有很强的优势。我们对历史的探索大多来源于古物,从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中进行分析,考古学作为历史专业下的一个分支,自然也必须重视。人大的考古学系创立不久,于2013年创立,作为国内重要的历史研究平台,对外交流也极为密切,人大定期召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探讨考古学历史这方面的问题,在读的学生不仅仅是国内的考古学,对海外的历史遗物也有影响。2.景德镇陶瓷大学一听到这个名词,大家心里就明白了吧!景德镇作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研究,无论是历史的根源还是拥有的教育资源,全部符合教书育人的绝对条件。考古学作为重点学科,几乎所有来这个学院的学生都选择考古学,因为拥有优秀的陶瓷行业的精华,学校的教育也很有特色,对古物不仅有分辨真伪的能力,对艺术品、材料、冶炼技术也有充分的认识,这也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顺利毕业后,在人文科学和历史科学方面也会取得好成绩。3.中山大学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大学,这所大学是南方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考古学非常重要的今天,中大也把考古学列为重点教育的行列,作为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大考古学系有汗马功劳。中大的考古学也是华南地区大学中唯一的专业,他们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另外,由于设立时间较早,中大的考古学涉及面很广,遗物保护、文献研究、宗教考古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同学们的选择余地也很大。同时学校和当地的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有着深厚的交流,这所学校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优秀的平台,只要认真学习这个专业,毕业后一定会有抢夺要员的机构。其实考古学属于历史专业的一个宗派,随着人们史学的重视,考古学也越来越重要,任何古物都需要专业人士鉴定和保护,这个专业是一个专业领域,但是优秀的人才需要在这个行业做出贡献的能力。本文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还知道哪些在考古学方面比较有名的学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美国当地时间4月12日,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2019年年会上,一位斯文儒雅、戴着眼镜的中国人成了全场目光的追逐焦点,他就是今年 “全美最佳博士论文奖” 唯一获奖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师赵昊。这也是美国考古学会自1934年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美国考古学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行业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年年会都会聚集各国各领域的考古学家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考古学领域的杰出学者进行表彰颁奖。4月14日,记者通过网络采访了在美国领奖的赵昊。提及此次获奖心情时,他说:“实际上收到获奖消息是在一个月前,看到他们邮件通知时挺惊喜的,那天中午奖励了自己一瓶可乐。其实获奖本身是对自己过去研究的一个总结,我更明白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完善和扩展。”赵昊介绍,此次获奖论文是他在斯坦福大学留学期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大规模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周原云塘作坊遗址所出土的各类动物骨骼遗存,对中国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供给系统进行考察。赵昊解释说,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对于动物资源的综合供给和利用,如肉食生产和消费,利用屠宰行业废弃的骨骼进行大规模骨器生产、皮革生产等。“古代城市居民对于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受制于技术、社会组织方式、国家政治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从消费层面考察骨器制品在当时社会中与阶层地位、审美取向、性别认同等方面的交错关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可以从动物资源利用这一个非常小的方面探索古代城市的运行方式的原因。”专家认为,赵昊此次获奖对提升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论文在方法和视角上的创新性,也表明中国考古学研究朝着更为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开始被世界学术界所关注。据了解, 2017年,赵昊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同年作为首批“拔尖博士”引进郑州大学。
【文/观察者网 郭肖】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事在经历舆论几番“博弈”后,已基本落下帷幕,那些对于其“没有钱途”的担忧在“人家可是北大呀”、“梦想不该用钱来衡量”等发问中几近失声。然而,对于想深入了解事实的普通人来说,考古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该专业学生们的现状究竟如何?他们毕业之后又去了哪里呢?对此,观察者网采访到了国内考古专业的三名大学生。先来说说北大考古系,众所周知,北大考古学是全国第一。刚刚被保送到北大考古系读研一的一名学生告诉观察者网,自己选择考古系的原因是比较喜欢历史,从小爱看历史故事,读研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前几年,《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作品大火,曾引发过一段“考古热”,在一些段子中,考古被形容成“科学盗墓”,对于这种说法,该同学直言,“盗墓是对宝贵文化遗产的破坏”。那么,考古系都学什么呢?他介绍,考古系有非常多的研究方向,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会学习断代考古(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等等)、科技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等。专业课之外,大家往往会做一些田野调查、发掘等工作,这就涉及到实习的地方,北大考古系官网资料显示,该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山东临淄桐林、河南邓州八里岗、山西曲沃曲村、陕西扶风——岐山周原暨周公庙等遗址处,建有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北大官网显示,考古学院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学生约200余人,截至2015年,学院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采访的学生介绍,就他身边的案例来说,毕业之后,大家工作的范围确实主要是集中在研究所、高校、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不过,因为他还是研一,所以对以后就业的具体工资水准并没有关注太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为A类的仅有3所院校,西北大学位列第二。依托西北地区,和如今比较知名的中亚考古队,该校在教育、实习资源方面享有天然优势。正在该校就读的一名同学告诉观察者网,他是因为喜欢历史学了考古,虽然上了大学发现,考古和原本自己理解的不一样,“但的确帮助我们了解了古人,这是很强的吸引力,从民族感情来说,我们也希望做好中国考古,并且致力于走出去。”然而,就业和待遇上的落差难免会让人有点失落。他介绍,考古这行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只是存在拿不拿得到编制、上升空间以及现有待遇的问题。比如,虽然身在陕西,学校的实习机会也多,但是实习工资低:去工地本科一天50,研究生80,去掉伙食费,一天也拿不到多少。而且,多年来,毕业生们的工资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该同学介绍,他报考志愿时就查过,陕西考古毕业生的工资大概是3000多,现在,他已经读研究生了,工资还是这个水平。虽然也有一些与考古相关的商业公司在对外招生,但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这又变成了一个“谁都可以干”的工作,对考古专业的就业没有产生多少影响,“许多博物馆有月薪三千多的那种岗位,如果家在本地,那就能省掉很多开支,可能勉强能过下去,但是我们这行经常是背井离乡的,还就这点钱,就真的难了。”“留下来做考古,没有一点情怀就真的很难坚持。”但该学生表示,自己还是会继续走下去,“还是那种探索古代社会的成就感吧,就业的话,我看能不能再读个博,起码多了条进高校的选择。”此前,在湖南女生报考该专业后,有人担心北大考古系不好就业。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透露,其实仅从就业率方面来讲,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考古专业的就业率几乎是100%。“田野考古、博物馆、文化出版机构等都需要考古专业人才。我培养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没毕业就被‘抢’走了,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我今年培养的5名硕士,均已在杭州、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都比较理想。”贺云翱坦言,我国高层次考古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博士全国都缺。他举了个例子:多年前他培养的一位福建籍博士,竟然是该省某省级博物馆第一个考古专业博士。目前,全国几千所高校中拥有考古专业的高校仅二十几所,而这些高校该专业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基本上100%能找到满意工作,而且基本都进了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报考专业时,每个人的考虑都不同,况且不少人也表示,当年报考专业时如果没有专业人指导,好像也没有把就业率看得那么重。来自复旦文博专业的一名学生表示,他当年报考志愿问了家里人,确实考虑到了现实问题,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兴起,毕业的时候会有需求量,不过,由于文博专业往年一直都是复旦压线的分数,所以也有一些学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才报考的。然而学了这个专业之后,他才发现与想象中不太一样,“考古专业学习的技能太有针对性了,只能去文博工作,再扩大一点,就是文化传播。”所以,他身边很多朋友都转行了,“其实也没觉得工作和专业需要对口吧,比如我出来做了记者,文博的背景反而在应聘的时候帮了我很多忙。”湖南考生钟芳蓉在报考考古系被人质疑后,曾回答“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且受到樊锦诗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北大考古系回应,“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在我们的采访中,几个学生有人因为热爱,即便工资低也坚持留下,也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别的爱好所以离开,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考古专业,大概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这样的时刻。毕竟,在这个价值观和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钱”途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我在北大学考古是一种幸福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上,惟妙惟肖的青铜编钟底座,吸引了小观众。记者 孙戉摄从高分报考古被疑没“钱途”,到喜提全国考古圈“团宠”、北京大学点赞、樊锦诗先生回信……过去一周,湖南留守女孩儿钟芳蓉和北大考古屡次登上热搜。在北大学考古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记者采访了3位从北大考古学本科一路读到博士的燕园学子,他们讲述了在这个“冷门”专业中的求学故事。■ 硬核课堂探索中外上下几千年“十年,我见证了考古专业从‘调剂专业’到‘网红专业’的历程。”与部分同学被调剂到考古专业不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是主动为之。他是理科生,高考时无法直接报考古专业,于是先选择了文物建筑专业,刚入学就申请转至考古专业,“幸好,开明的学院批准了申请,让我圆了考古梦。”北大考古实力相当“硬核”,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这里的课程体系设置丰富而完备。奚牧凉说,对于本科生,除了常见的公共必修课、通识课以及中外历史、考古学导论、博物馆学概论、古典文献学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之外,“硬核”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前人挖出来什么东西”,即中国考古发现成就,主要是《中国考古学》。课程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时代大致分为6个时间段,三个学期内,6位老师将带来6次课程。还有多种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青铜器》《丝绸之路考古》《地中海考古》等。第二类是“怎么挖”,主要是从事考古工作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类课程,包括《田野考古技术专题》《动物考古》等。第三类是“真刀真枪地去挖”,主要是田野考古实习,12学分的课程,持续一学期,安排在大三。来自河南商丘的卢亚辉2009年考入北大。他坦言,入学前只从电视栏目中零星获取了一些知识,“选择考古,更多是出于圆梦北大的现实考虑。”入学后,卢亚辉发现,幸福感很高,可以聆听名师讲授丝绸之路上下几千年的考古往事,也有机会了解专家对周原汉墓的新看法,还能向老师请教版本目录的艰深学问。因为学院隶属于北大人文学部,很多学部内文史哲课程可供自由选择,例如《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哲学》《西方文明史导论》等。“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去历史系、中文系、社会学系等兄弟院系‘蹭课’,扩展自己的知识眼界。”在本科和博士阶段,卢亚辉自己就旁听了不少历史系的课程。■ 组团“挖土”见证地下文物“重见天日”在北大学考古,若论最难忘、最独特的经历,非田野考古实习莫属,这是延续60多年的老传统。如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已在陕西等多个“文物大省”建立了14个考古实习基地,每一届考古专业的本科生前往基地,大家戏称组团“挖土”。据统计,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4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对田野考古的重视和大力投入,让北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田野考古课程中独树一帜。不少学生就是在考古实习中,见证了地下文物的重见天日。2003年年底,北大师生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两片先周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龟背甲骨,上面刻画的文字多达50余个,刷新了在此之前全国在一片甲骨上发现32字的纪录。2014年,同样是在陕西,由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一套豪华的“青铜马车”,堪称西周“第一豪车”。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徐斐宏大三时,也曾在周公庙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实习。当时,发掘区被划分为一个个整齐的5×5米的方块,名为探方。每位实习生都变身“探长”,既要俯身刮土,又要静坐绘图。他们要根据土质、土色等信息,仔细辨别待发掘的遗迹单位,透过蛛丝马迹确定下一步发掘计划,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我的探方比较复杂,涉及20多个不同时期的灰坑,指导老师的要求也很严格。理清探方里各个遗迹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挖明白’,的确费了不小的功夫。”徐斐宏认为,收获也很大,“能接受这样系统、完整的田野考古训练,令人非常难忘,是一笔能受用终身的财富。”奚牧凉的实习地在山东东平陵,他解释,这里过去是一处城址,相当于汉代济南郡国衙署所在地,他们的任务是发掘配殿建筑。他的探方里发掘出了一份类似石磨盘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柱础石,虽不起眼,但是连续好几个探方都挖出了柱础石,联系起来就有价值了,它标示出这个房子的柱网结构。”就连小小的铺地砖也有用处,铺地砖的朝向与建筑走向类似,代表建筑的位置。古代建筑的柱础分为明础、暗础,开工前,指导老师叮嘱,如果有坑预示可能是暗础,千万不能挖没了。为此,奚牧凉花了很长时间观察土层,以辨别是否有坑,“后来证明是明础,我如释重负。”他说,通过这次发掘,了解到了汉代建筑结构特点,借助遗址布局,可以研究宫殿与城址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考古实习,是一道分水岭,更是试金石。有人结束实习,毅然决定转行,也有人继续跋涉。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当年正是参加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带领的田野实习时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与之结缘。她说:“我来敦煌就是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几十年后的2006年,她完成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初稿后,还专门送给宿白先生过目。■ “江湖”期待全能型考古“后浪”在北大学考古,徐斐宏认为,不仅收获了学识,思维方式也得以训练。他说,开展考古,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基本时空关系,考古学最基本的方法——地层学与类型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此为基础,再以相互联系的视角考察遗迹遗物,“不光是考古,干其他行业或者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可以应用这种思维方法,这一招听起来简单,但是很实用。”燕园求学十载,除了学术的熏陶与人文的浸润,卢亚辉认为,自己还深刻体会了两个字——坚持,“是像樊锦诗先生一辈子对一件事的坚持;是自我学术训练,遵守学术规范的坚持;是做好学术规划,驰骋于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聚焦重大学术问题的坚持;是潜心学术,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卢亚辉如今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青年学者,他像许多前辈一样,执笔著文,为历史写生。至于网友们担心的没“钱途”,卢亚辉并不赞同,优秀的学生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亦可以在田野里挥舞手铲,释无字天书。奚牧凉的博士研究方向相当小众,聚焦于公众考古、文化遗产与社会关系。他开玩笑,与考古相比,“这个方向更孤独”。身为“90后”的他,找到了新的研究工具,他创办了公众号“挖啥呢”,从事考古相关的科普,分享考古圈日常,也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借此观察社会现象。他还关注抖音上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背后可能映射着当代社会对于政治、集体心态和历史的态度。”“我们有幸见证一个中国考古转型的大时代,有着无数学科增长点亟待年轻人挥洒才智。”奚牧凉分析,目前,中国考古的前景也绝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唯一一种模式了,传统的考古学生少有通晓理科者,但现在几乎每个考古流程都仰赖科技的帮助,酷酷的考古极客会越来越吃香;考古在社会公众间越来越热,但真正擅长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社会人’,仍屈指可数、被千呼万唤;更深层次的,还有那种精通外文、放眼世界的综合性人才,他们关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思考中国考古之于世界考古理论与方法流变的位置,甚至在未来他们之中就有人将重构中国考古的学科范式。他说,这些都是钟同学等“后浪”们大有可为的方向。(北京晚报记者 任敏)(责编:章华维、高红霞)【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