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考古博士获校长奖学金:科研之路少计算点功利,多享受点纯粹四时不节

北大考古博士获校长奖学金:科研之路少计算点功利,多享受点纯粹

张吉:不忘来处,善存初心张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建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考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8级本科,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硕士,2015至2016年工作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阶段已发表核心期刊4篇,参与“先秦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冶金手工业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报告”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曾获北京大学林振芳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是2016-2017学年和2018-2019学年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在燕园求学恍然已过十载,其间我变换了几次研究方向,从有机化学到文物保护再到科技考古,近五年主要从事青铜器和古代冶铸遗物的分析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获得校长奖学金这一殊荣,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的认可,这也激励我在新的研究领域潜心求索。在这开放的校园里,每个研究者都享受着自由的学术氛围,兴之所至,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历程也就千差万别。攻珉之法,或可以攻璞玉,我希望能够通过介绍自己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一点参考。具备工作的耐力做科研是一件长期而辛苦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具备投身某一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和从事基础工作的持久耐力。兴趣点亮的灵感常常只有一瞬,不懈地工作才能将其化为永恒。我最初接触的科研领域是有机化学,那段学习生活教会了我踏实做事,遇事耐心。一次我抽真空时关错了阀,硅油被吸到双排管里,指导我实验操作的师兄默默洗了几个小时,一句怨言都没有,这件事时刻提醒着我,做事务必要细心。尽管我更改了专业方向,但学习和科研的强度并没有减轻。以前化学专业的同学们常年在实验室披星戴月,夜半方归,如今身边考古专业的同学们做起田野同样寒暑不辍,不知流年偷换。室友在读研的三年里,每个秋冬都在乡下工地度过,以至于想起北京的红叶,时有暌违之叹。我并不是个勤奋的人,但所见的榜样实在数不胜数,潜移默化间也似乎汲取到了一些力量。当初测到几十个样品时,便不由觉得相当无趣、厌烦,然而测到几千个样品时,反而没有这种感觉了。善存科研的初心做科研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人类知识的边界拓荒,多半会错过许多熙熙攘攘,既然选择读博,就意味着已经做好了长期攻坚的准备。少计算点功利,多享受点纯粹,这样对自己和别人都好。田野实习时,我有幸看过秦岭老师画线图,在她笔下,陶片上仅存的几条暗纹不断延伸,最终勾连成舞动的旋花,撩动观者的心弦。在辽阳的窑址,导师在化雪的泥中翻到了几块粘着渣的坩埚,他说这是炼铅用的,捏着看来看去,眼里都是兴奋和满足。去年冬天我和同事们在大洪山麓调查矿冶遗址,黄泥霜坂、荆莽之中,只是发现一块绿色的铜矿石都会让我们开心很久,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很值。不忘知识的来处科研之路修远,需要时常回顾反思,回顾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反思这些结构是否可靠。不忘昨日的来处,才能认清明日的方向。我的研究领域略显芜杂,但思路却相当简单,无外乎测准数据、认清年代两点,这些都得益于自己早先关于古陶瓷和传统木构建筑的学习实践。陶瓷和建筑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门类,陶瓷考古教会我分析数据、追溯产源;建筑考古指导我判断年代、使用文献。我最初接触的考古学者是徐怡涛老师,他认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揭示建筑的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的认知需要适当的探求方法,需要“建立尽可能精确的建筑形制时空框架”。当我接触到冶金考古后,意识到这个研究领域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才有了构建特定时期金属原料和铸铜技术时空框架的想法。初来考古学领域时,我的知识背景仿佛一张白纸,上面的些许印迹,都是有赖于身边师友的熏陶。考古是个追溯过往的学问,在鹤壁辛村的西周卫国故墟,看着铸铜遗址的遗迹,吟咏着君子如琢如磨、如金如锡的诗句,淇水的长流以千年相计。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样可以惠及后世,青春在这里也是个不错的归宿。至于漫漫科研之路,既有艰险,亦足流连,正如山阴道上,不妨且行且乐吧。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编辑:李宇婧

设准

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高校排名TOP10:七所“985工程”,两所师范院校

近些年,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投入和推动,为文博考古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博考古专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广大学子报考的热门专业。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开设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高校排名TOP10,七所"985工程",两所师范院校,仅供大家参考。NO.1 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的教学研究机构。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系;下设考古学、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古代建筑、文物保护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NO.2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为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蓬勃发展的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需要,在原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基础上于2008年7月新组建的一个系科。多年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博物馆管理、展示设计、文物鉴定、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方向的办学特色。NO.3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简称文博系,是国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教学与科研的高教机构之一。自1984年创办以来,文博系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学历培养体系。NO.4 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是在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下设置的考古系学科拥有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石器分析等7个实验室和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NO.5 吉林大学吉大的考古与博物馆学系隶属于吉大文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经过院系整合,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成现在的文学院。开设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不仅被选为吉林省重点学科,还是国家重点学科。NO.6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学院有历史学、世界历史、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九个硕士授权点和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NO.7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为兰州大学历史学系。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正式成立。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学科培养体系。有历史学、世界历史、民族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方向)、博物馆学5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一级学科,1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NO.8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两江师范学堂的历史与地理选修课。社会发展学院现有历史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等三个系。学院本科生保研考研率30%。南京师范大学共有7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其中社会发展学院入选成果达到4项。文博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领队资质证书。NO.9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溯源于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4年建立)史地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84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1人,合计占全体教师的77%。学院设历史学系和文博系,在历史学、博物馆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本科专业招生,NO.10 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创建于1923年,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设有历史学(含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最后给大家一个小贴士,别看这个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看上去很冷门,但是它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这个专业是不受眼睛有色盲症的同学的,想要报考的小伙伴们可要注意啦。另外,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排名前七的高校全是“985”工程高校,后面两所是师范院校。以上就是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高校排名TOP10,七所"985工程",两所师范院校

孤恋花

重庆师范大学可以授予考古学博士了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根据该《通知》,重庆两所大学新增招收、培养研究生。重庆高校中,重庆师范大学审核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考古学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根据《通知》要求,该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待办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并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查后,再开展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工作。重庆科技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工程硕士1个授权点,自批准之日起,就可以开展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了。据了解,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和《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批准的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名单。在渝高校在学位授权审核中共新增了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重庆大学4个、西南大学9个、重庆医科大学4个、西南政法大学1个、重庆师范大学1个、重庆交通大学1个;新增了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乙竹

寡欲

学考古的女博士没前途?看看这位美绝埃及的“人间香奈儿”!

从考古现场美到日常的女博士科琳·达内尔她是考古界最厉害的时尚icon也是时尚icon中最懂考古的专家来源: 外滩TheBund冷门专业、工作没前途......许多人一直对“考古系”抱有偏见,即使学了这个专业,毕业后改行的也不少。今天文章的女主角科琳·达内尔(Colleen Darnell),却打破了这些所有的刻板印象。科琳不仅攻读到了博士学位,将自己的埃及考古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还通过对复古时装的热爱,把自己经营成了美美的时尚 icon。她会在生活中穿着上世纪 20-30 年代式样的衣服,去给学生上课,去旅行,甚至去到每一个重要的考古挖掘现场。这才是真正的“人间香奈儿”啊!前几天,科琳开通了中文微博,短短几小时就吸引了 4 万多名粉丝关注。其中不乏许多普及考古、历史知识的科普博主,连微博CEO@来去之间 都亲自钦点转发:“真正的大佬来了!”在第一条微博里,科琳写道:“我想要通过复古时尚来和大家分享有关于古埃及的故事,也想联结三大洲,架起知识分享的桥梁——在北美的我,在北非的古埃及,和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的你们。”下面对于她的评价获得了高赞。“(她)应该是考古学家里时尚感觉最出众的,简直完胜大多数的明星。换个角度,说是时尚达人中最懂埃及考古的,肯定没有任何争议。”01一百年前的时装是她现在的日常服看过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大概都会对里面 1920 年代华丽的造型印象颇深——而科琳·达内尔在自己 21 世纪的日常穿衣中,完美再现了这种风格。在她的 Instagram 中,每张搭配美照的描述都是一篇时装史小品文。“坐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铸铁长椅上,全部造型来自 1920 年代,之所以购入这件亚麻连衣裙,是因为它上面的装饰非常类似于罗马长袍上的 Clavi 条纹,并且有酒神图案,非常可能来自埃及中部的艾赫米姆古镇。”“穿上这条露背长裙摆一个诱人的 pose,它来自 1930 年代,用了那时流行的斜裁工艺,象牙色与我身后的爱奥尼亚柱相得益彰。”“我身上的 1930 年代黑色真丝连衣裙和复古晚装手套都是 @mrmortimerswife 帮我设计的,但这身造型的亮点是我手中的剑,它来自 19 世纪晚期的苏丹,是一把直刃双刃剑。”“站在藏有公元前 350 年石棺的博物馆前,身穿 1920 年代的绣花匈牙利女工服,搭配1920年代带有奇妙花卉装饰的钟形耳环,项链是 @metmuseum商店中古埃及艺术品的复制品。”“帮助摄影师@janekratochvil 共同完成的创作。我将设计师 @camillawithlove 设计的裙子与真正的 1920 年代埃及时期的头饰搭配在一起,站在尼罗河谷上方的红土地上拍了这张照片。”“这个春天,我与摄影师 @rcallahanphoto 帮助 @wildfellhall 拍摄了他们的 lookbook,这张照片摄于我们家餐厅,我穿着一件爱德华七世时代的透明衬衫,搭配 1970 年代的 palazzo 阔腿裤。”“后花园草地上开满紫色野花,我身上的两件式 1930 年代白色连衣裙让我联想到古埃及女祭司身上的白色长裙。”“这件 Art Deco 风格日出印花的睡衣是今年最令人惊叹的藏品之一,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日出经常会出现,在我的书中对它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有时候科琳也会穿着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时装。“我穿着 1970 年代的 Lanvin 连衣裙,搭配黑色的 Wolfold 丝袜,与黑色背景几乎要融为一体。在古埃及人对于宇宙的认知中,其实有一个“完全黑暗”的混沌时期(类似我们中国的盘古开天之前?),也就是这段时间孕育了他们的文明,有无限创造的可能。”科琳与许多真正的时装收藏家来往甚密,除了会购买他们的衣服,也常常以时尚 icon 的身份来帮助宣传。她对于复古时尚的理解已经精确到了每一个拍照 pose,标志性的蘑菇头短发和深色系妆容,也为整体的风格再添一笔。02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是和爱的人志趣相投科琳·达内尔并不只是单纯的复古时装爱好者,才华与颜值兼备的她,本职工作是一位业界名号响当当的古埃及考古学家。她毕业于耶鲁大学,出版过 6 本关于古埃及文明的书籍,目前在哈特福德大学教授古埃及艺术史,并且正指导她的团队在埃及进行多次重要的考古挖掘。不久前播出的纪录片《埃及失落的宝藏(第二季)》中,她也有本色出演。科琳还是个小姑娘时,就对于古埃及文化十分感兴趣。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她便和求学期间认识的丈夫约翰·达内尔一起开始古埃及文化的研究,每年保持着去两次埃及的频率。在工作的日子里,她和团队有时挖掘文物,有时清理建筑遗址,做些墓志研究。最初,科琳·达内尔只是出于个人兴趣来分享自己的复古造型。她之所以钟爱百年之前的那个时代,是因为那时女性开始不囿于做家庭主妇,开始走出门拥有自己的工作,参加各种运动,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是男女平权。在那时,好莱坞这一概念也开始影响美国之外的地区,爵士乐、夜生活开始兴起,夜夜笙歌的派对、舞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关注者越来越多,她便想以自己的号召力,将古埃及的文化穿插在搭配中,以轻松又能传播美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神秘的土地。特别支持她做这件事的是她的丈夫约翰·达内尔。同样从事考古事业的两人,因为对于复古时装的兴趣而走到了一起,约翰也非常喜欢 1920-1930 年间的时尚穿搭,所以两人有了许多仿佛跨越时空的秀恩爱照片。外滩君除了被塞了一嘴狗粮,也觉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真的实至名归。在日常中,科琳和约翰经常一起工作,闲暇时间他们总会一起去逛各地的古董商店。约翰不仅喜欢收藏古董家具和一些小物件,就连两个人住的房子也颇有历史。这栋建于 1844 年的房子里,放满了 17-19 世纪的各种古典风格家具,仿佛一座小型历史博物馆。最近因为疫情,各国人民都宅在家中,两人干脆在 Youtube 上开了个频道,穿得认真隆重地坐在书柜前,抱着爱犬和大家聊聊象形文字。下面有网友评论:“如果(小说里的)盖茨比一直活着,大概就是约翰现在的样子吧。”“我们无法踏上时间机器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穿上 20 年代,30 年代,40 年代的衣服,至少体验一下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工作者,科琳·达内尔曾经这样解释自己对于复古服装的爱。在科琳心目中,考古不再是单调的挖掘,每个小小的发现都能启发她对于过去时尚的探索。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是纷繁潮流中对于美的一份专注。

赫伯特

圆明园一座宫殿,考古博士挖出一块砖头,博士:金砖都不换这残砖

北京现存的圆明园可以称之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若不是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摧残过圆明园,那么圆明园称为世界第一奇迹当之无愧!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使之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其建造难度可想而知。可仅仅过去一百多年,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就被战火给销毁了。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英法联军很快攻占京城,随即展开了对圆明园的横扫,还在撤退之时放了一把火,将这里变成了废墟一片。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考古队为了还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便开展了对它的众多遗址的考古工作,但是这众多遗址中最主要的还是长春园,在发掘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发现,再次震惊世界…… 根据史料记载,长春园内一共有五园,分别是:如园、茜园、小有天园、鉴园、狮子林,五园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园,它就是如园,它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独具江南园林的特点。在如园内有一处干涸的水泡,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著名的延清堂,面对满地坑洼和尘土的地面,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乾隆皇帝前往花园的必经之路。不过,在对如园的挖掘过程中专家们却有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那便是挖掘出了几块颜色各异的砖头。因为这两块砖的特殊性,是因为其他的砖头都没有躲过大火。这块石头却成功保存下来,说明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后来科学家们通过碳元素的标记方法得知这两块石头是秦朝建造长城使用的,并且一直用于地暖当中。一种是金砖,一种是粉彩地砖,粉彩的地砖出土的时候,颜色光彩照人,花纹十分的精美,完全可以和瓷器想媲美了。由于历史上多次遭遇大火,大部分的金砖都已经碎裂,只有部分粉彩地砖得以保存下来。现场负责的考古专家张利芳博士介绍说,大殿之内出土的粉彩地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作用。面对皇宫如此大的建筑群,解决冬天的取暖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墙壁和地板砌成空心,然后在下面挖出火道,利用柴火燃烧,通过火道来给宫殿供暖。光有火墙取暖是不够的,所以古代工匠发明了地暖的形式,原理与火墙相同,而这些粉彩地砖中间空心,周围钻有蜂窝状小孔,明显就是当年地暖的材料。

雏菊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北大考古博士在伊拉克蹲了14天监狱

2月3号,《奇葩大会》第二季登陆爱奇艺,《奇葩说》系列也进入了它的第五个年头。作为一个从第一季追到第五季的老粉来说,《奇葩说》是我能一集不落的国内综艺。《奇葩大会》是《奇葩说》的先导节目,它的初衷是为了《奇葩说》选拔选手,但这一季,节目在一开始就声明:本季奇葩大会不再为奇葩说选人,大会旨在寻找特别人类,共同抵抗无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90年出生的北大考古博士刘拓了。演说的开始,马东打趣他说,“编导没有跟您说不用穿出土的鞋来?”他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原来不知道前面一点遮挡都没有。我要知道这样我都不想来啦。”《奇葩说》导演董婧是这样描述他。他穿着参加导见会时的衣服就来到了节目的录制现场,眼镜脏脏的,鞋子上还有没擦干净的泥土。如果他在大街上和我擦肩而过,我大约都不会仔细看他一眼。而当他讲起他的经历和故事,我才发现,在那个平凡的外表下,包裹着一个如此丰富友善的灵魂。他的眼镜和鞋子脏脏的,内心却如此纯洁。刘拓,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孩,他看起来真的太普通了,可是在他用一种近乎木讷的语气讲完他的故事后,你会觉得,他在发光。2015年,他去伊拉克访古旅游的时候被伊拉克军人误抓,意外被当做恐怖分子关进了监狱,被解救回国后,尽管有很多媒体想要访问他,但他很少就这件事情对外界发声,直到这次站上奇葩大会,他想将这个“他认为挺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2015年7月,他选择这个时间点的初衷是因为伊拉克的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却不幸恰逢一个很糟糕的时机:伊斯兰国大肆扩张,恐怖袭击频发,当地政府如临大敌,局势非常紧张。在很多外国人都在投奔伊斯兰国的情况下,会很容易被当地政府误认为是去投奔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刘拓在城市间运动时大概被抓住过二三十次,最多的就是被问,“你是来做什么的?”、“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每一次都用同一个套路去说,每一次也熟练地解释着自己来的原因,但最后一次被抓时,对方没有给他机会。他被直接领到破旧的监狱前面,打开门里面是黑暗冗长的走廊,走廊的右边是铁砸烂,铁砸烂上都是手。刘拓甚至都不敢回头,身后40多双眼睛望着他,发出呜噜呜噜的声音。他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小窗户打出那一束光,看着那一束光一点点的移动。这时牙医艾哈迈德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回头看一看,我们都是好人,我们跟你都差不多,我们都会帮助你的。”刘拓仍然不敢回头,牙医后来就叫来了那40多个人在他身后做自我介绍,他们大多是医生、记者,慢慢的刘拓放下了戒备。伊拉克的七月有50多度,40多个人挤在20平米的房子里,要轮流站在小空调下,要轮流着睡觉,大家都把这个机会让给刘拓。在监狱的日子里,刘拓每天的娱乐生活就靠着监狱前面的电视,他只能看懂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电视剧,后来由于电视不能换台,刘拓开始给狱友们唱昆曲、写汉字,还给大家伙起了汉语名字,把自己睡觉时垫的纸壳子撕下来让刘拓写字。最后出狱的时候,狱警过来对他说,你们的人来了,现在在给你办手续,大概中午的时候你就能放出去了。当时整个监狱都欢呼起来了,大家都把手从铁栅栏里伸出来要跟他击掌,要跟他握手。在异国他乡被误抓后的黑暗时刻,刘拓遇到了生命中最真挚善良的情谊,靠着狱友善良无私的照顾下活了下来。与狱友们在绝境中建立的无关金钱和利益最珍贵友谊,在苦难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是超越了语言与国籍的人性之光。刘拓快离开监狱时,他最好的朋友奥马尔被放了出来,他浑身是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拿着他十几天没穿的鞋子,就站着那儿,笑着,看着他。刘拓冲过去抱住他,想要把他身上的味道更多地留在自己的身上,他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奥马尔了。刘拓最后的愿望是想要找到奥马尔,想要带他来买有战乱的国家,因为他没有见过。可是人生漫长,后会无期了。

鸷曼

60年,三代考古人,高中学历的他,如今是博士生老师

河南商报记者 郑超 付首鹏/文 王访贤/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及二里头遗址全景图拨开3800年的历史烟云,二里头遗址在经历六十年的考古发掘后,显现出第一王朝的大都气象。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凝聚着三代考古人的青春和汗水。河南商报记者专访到数位亲历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考古人,拂去历史的尘埃,跟着他们一起回望这段不朽的文明。刘忠伏:爬上14米高的脚手架,完成“航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第一代考古学者刘忠伏1975年,刘忠伏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78年正式加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他是第一代考古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参与发掘了2号宫殿,据他回忆,当时全队人都非常振奋,20出头的他更是激动不已:“我们又挖出一个大型的四合院建筑,这机会也不是人人都有的,被我碰到了。”宫殿发掘后,需要拍照留存。那时候没有航拍,大家就把脚手架搭起来,刘忠伏带着安全带,慢慢地爬上14米高的架子上,举着相机向下俯拍,这才完成了拍摄工作。“别看我那会儿年轻,但心里也挺害怕。”刘忠伏说,后来慢慢才有了热气球,再后来有了直升机,现在有了航拍,这些变化令他十分感慨。二里头遗址一号坑(下)、二号坑(上)那时候的发掘工作者条件很艰苦,刘忠伏从北京来到洛阳二里头,要自己背着脸盆、被褥等行李来,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没有电灯,只能点煤油灯,一到晚上黑布隆冬的,把队里的女同志吓得够呛。“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就10来块钱,但我们不觉得苦,没有怨言。”谈起当时的拼劲儿,刘忠伏讲起了第一代考古队长赵芝荃。1959年,二里头遗址被发现,他成了首任队长,这一干就是20年。几乎每年,赵芝荃都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北京的家和中原古都考古队之间。赵芝荃口才好,会处理关系,与偃师当地从官员、企业主到村干部乃至农民兄弟相处都非常融洽,所以在当地人缘甚好。晚上在村里散步,老乡都会和他打招呼:“赵队长回来了?喝汤了没?”透着一股乡里乡亲的热络劲儿。刘忠伏说,赵队长对河洛感情很深,2016年因病逝世后,他的生前遗愿是把骨灰撒入洛河。王宏章:从高中毕业到特级技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第二代考古学者王宏章10月18日,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在即,第二代二里头考古发掘工作者王宏章仍然忙碌在一处发掘工地上。据他回忆,35年前,也是在10月的秋天,他来到了二里头考古队。那时他二十出头,高中刚刚毕业,在二里头村农技站干了一段,觉得没意思,正好考古队招人,他就报了名。考试很顺利就通过了,他负责给文物拍照做记录,跟着第二代二里头考古队队长郑光工作。王宏章回忆,郑光是地道的四川人,在大学毕业不久来到了北方的这个小村庄,埋头一干就是几十年,那件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就是在他在任时发现的,那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有人来工地十年,都发掘不出一个铜器墓。我刚来不久,就参与发掘出一件铜斝,心情非常激动,这也是二里头遗址目前发掘的唯一一件铜斝。”提及这段经历,王宏章一下变得兴奋起来,作为考古工地的“专职摄影师”,他立马按动快门,为这件铜斝拍下了“出生照”。二里头夏都遗址一号坑他经手过这座中国明星考古工地最早的航拍,也亲身参与发掘了遗址中的很多重大发现。比如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最早的多进院落的大型宫殿建筑和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等。从1984年应聘到考古队至今,王宏章经历了两任考古队长,是目前二里头遗址考古技工中级别最高的特级技工。他几乎做遍了考古工地上所有工种,摄影、钻探、发掘、清理、修复……王宏章是二里头考古队的“元老”,是目前队里“工龄”最长的人。从20多岁的小伙,到年过半百的“大叔”;从中级技工,到特级技工;从一个拍照的高中生,到“带”博士生的考古学者。他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着青春,并将为此继续努力。许宏:网红大V将二里头推向公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第三代考古学者许宏先生许宏是第三代二里头考古队的队长,他形容自己是“考古界玩不动产的人”。从他口中,经常能听到一些当下最潮的词汇。除了学者,他还被贴上了其他标签:畅销书作家、意见领袖、学术“搬运工”、小众学术“网红”……许宏拥有95万粉丝的微博“大V”,是“网红”节目《一席》的演讲者,频繁参加面向公众的讲座,他出版的三本书——《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和《大都无城》,被称为“解读早期中国”三部曲,三本书的总印刷量超过了10万册,这在考古类书籍中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与一味埋首研究的专家不同,许宏身上多了点儿亲和力。无论面对老乡、考古爱好者还是媒体,他总能放下身段,不厌其烦地、用生动的语言去阐释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新一代考古人不仅要能挖、能写,还要“能说”,应该乐于为公众普及历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二里头。回忆起这二十年的发掘经历,许宏表示自己很幸运。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那条著名的“绿巨龙”,便是许宏参与发掘的。2002年的一天,有村民参与的二里头遗址开挖正在进行,忽然发现了一件黑糊糊的铜铃,铜铃的铃舌呈活动状。许宏根据经验,认定这是一件非常了得的文物,当即决定将上下左右全部掏空,进行整体搬迁。眼见天色已晚,为防不测,许宏把吉普车开在旁边,用车灯照着,小心翼翼清理周围的附着物。直到将这全长近1米且包装完整的器物移动到他的卧室,他才松了一口气。后来化验结果出来,这件“超级国宝”是含2000枚绿松石玉串起来的绿松石龙,它的发现对二里头属华夏第一王都的身份确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件与王都气质非常匹配的器物。“前些年我去看过赵芝荃先生,告诉他二里头要建博物馆了,邀请他等到建好的时候来看看,结果老先生没等到这天就驾鹤西去。”许宏满是遗憾。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馆时,许宏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三代考古人为这片土地付出了最美好的时光,新来的考古人将继续探索。一个普通村民,三代考古人的朋友二里头夏都遗址复原基坑郭振亚是圪当头村的村民,出生于1951年。由于家离二里头遗址近,他小时候没事儿就跑去玩。他看到考古人员拿着洛阳铲在地面上钻来钻去,拿个铁锹挖来刨去,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就这样,他总是跟在考古队的后面,端茶递水,“偷学”考古知识,跟考古队打成一片。不过,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二里头的第一件青铜礼器,会和自己扯上关系。那是1974年,当时他22岁,在生产队当会计。这天他被队长派到西地砖窑去种红薯。他负责挖地沟,刚将铁锹挖下,觉得下边硬硬的,他的心猛地一惊,小心地将土扒开,只见一件绿锈色的物件呈现在他的面前。直觉告诉他,他挖到“古董”了。他没同周围的人多说,便脱下外衣,将这物件儿地包起来,一口气跑到村北的二里头考古研究所。当时的考古工作队队长赵芝荃,把郭振亚送来的东西,小心地剥去上边的浮土,眼睛忽然亮了。他吃惊地对郭振亚说:“厉害呀!这可是我们二里头发现的第一件宝贝呀!”他很快地送到洛阳清理验明正身,就目前而言,这是一件中国乃至中亚地区所发现最早的青铜三足爵礼器。时间拉回到现在,郭振亚依然能够清晰地指出当时的发掘地点,并且从那以后,他对二里头的兴趣越来越浓,成为了一位乡土考古学者,也因为这段经历,他和二里头的三代队长都成了好朋友。在采访中,他对二里头遗址如数家珍,每走到一处,他都能说出这里的故事。郭振亚是一个普通的村民,更是一个为保护二里头遗址而生的文化使者。(见习编辑 郭爽)

电影人

很多人都不在意的考古专业,从这几所院校毕业的人都被抢着要!

在大学读一个好的专业,就相当于未来有一块好的敲门砖。拥有一个好的专业文凭,走到哪里都不会饿到肚子。所以,很多同学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都要细细斟酌,不仅那些热门的专业要认真考虑,一些不起眼的冷门专业也不能错过。其实很多冷门专业都会有不错的待遇,不过选择的人很少。考古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小编要不是有个同学在大学时学习了这个专业,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专业可以选择。而考古这一行业薪资待遇相当不错,国内还有不少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并把它列为重点学科。可以说从这几个学校走出来,年薪百万都不是说说的。1.人民大学人大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院校,不论是工商文理都有强势的专业。我们对历史的探索大多来源于古物,要从古人留下的东西上分析出个所以然来。而考古学作为历史专业下的一个分支,自然也需要重视。人大的考古系虽然成立不久,建立与2013年,不过在此耕耘的教师都是中国有名的历史学家。作为国内重要的历史研究平台,在对外方面的交流也极为密切。人大会定期举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探讨考古历史这方面的问题。而在学的学生学到的也不仅是国内的考古学,对于国外的历史遗物也会有所涉及,可以帮助同学们开阔眼界。2.景德镇陶瓷大学一听这个名词,大家心中就应该明白一二了吧。景德镇作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一直对历史有着很深厚的研究。不论是历史渊源上,还是所具备的教育资源。都满足教书育人的绝对条件。而这所院校也是将考古列为重点学科,基本上来到这所院校都学生都冲着考古学而来。由于有着出色的陶瓷行业底蕴,学校在教育上也极具特色。对于古物不仅有着辨认真假的能力,还要对艺术品,材料,冶炼技艺都有充分的认识。这也让同学们能够拥有全面的专业能力,如果能够顺利从这所院校毕业,那么不论是在人文科学或是历史科学上,都会有不错的成就。3.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大学,其学校的历史性自然是不用说。这所院校也一直是南方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在考古十分重要的今天,中大也将考古放入重点教育行列。作为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大的考古系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大的考古学也是华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专业,他们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由于成立时间很早,中大的考古系涉及的范围很广。遗物保护、文献研读、宗教考古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而同学们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同时学校与当地的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都有很深的交流,这所学校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优秀的平台。只要认真研读这个专业,毕业后都会有机构抢着要人。其实考古学隶属于历史专业的一个分支,随着人们的史学的重视,考古也就越来越重要。每一份古物,都需要专业的人来鉴定、保护。这个专业虽然是一个冷门专业,但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在这个行业贡献力量。

成名记

河南青年教师赵昊获“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温小娟)美国当地时间4月12日,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2019年年会上,一位斯文儒雅、戴着眼镜的中国人成了全场目光的追逐焦点,他就是今年“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唯一获奖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师赵昊。这也是美国考古学会自1934年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美国考古学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行业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年年会都会聚集各国各领域的考古学家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考古学领域的杰出学者进行表彰颁奖。4月14日,记者通过网络采访了在美国领奖的赵昊。提及此次获奖心情时,他说:“实际上收到获奖消息是在一个月前,看到他们邮件通知时挺惊喜的。其实获奖本身是对自己过去研究的一个总结,我更明白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的完善和扩展。”赵昊介绍,此次获奖论文是他在斯坦福大学留学期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大规模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周原云塘作坊遗址所出土的各类动物骨骼遗存,对中国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供给系统进行考察。赵昊解释说,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对于动物资源的综合供给和利用,如肉食生产和消费,利用屠宰行业废弃的骨骼进行大规模骨器生产、皮革生产等。“古代城市居民对于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受制于技术、社会组织方式、国家政治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从消费层面考察骨器制品在当时社会中与阶层地位、审美取向、性别认同等方面的交错关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可以从动物资源利用这一个非常小的方面探索古代城市的运行方式的原因。”专家认为,赵昊此次获奖对提升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论文在方法和视角上的创新性,也表明中国考古学研究朝着更为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开始被世界学术界所关注。据了解,2017年,赵昊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同年作为首批“拔尖博士”引进郑州大学,担任田野考古实习、两周考古等教学工作。他还参与了三次获得河南省五大考古发现项目——荥阳官庄遗址发掘研究

窥视者

考古系的学生毕业后都在做什么?

考古学,可能真是一座围城前几天,留守女生报考北大考古的事儿,引发了大家的热议。湖南耒阳的钟芳蓉,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高考,她考出了全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喜欢文物的她,决定报考北大考古系。因为对于每一个想要学习考古的学生来说,北大是当之无愧的学术殿堂。然而,一些人认为应该钟芳蓉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实用赚钱的专业。也有人支持她追求梦想,表示兴趣才是最好的专业。面包与梦想,成了许多人讨论的重点。事实上,很多小众专业,都具有诗与远方的气质。那些怀揣着梦想的莘莘学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这个问题,考古系毕业的陈旭也许可以回答。10年前的夏天,陈旭为了去考古系,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现在,陈旭在某银行的信贷部上班。全班20多个人,最终只有3个人去了考古队。通往理想未来的道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01夭折的考古梦陈旭中学时代是《盗墓笔记》的忠实书粉,也因此对考古产生了兴趣。填志愿的时候,老妈劝他报会计,以后工作好找。陈旭觉得喜欢最重要,他根本不想和数字打交道。大家谁也不能说服谁,吃饭的时候大眼瞪小眼,气氛特别诡异。家里人最终还是没拗过他。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过上探险的生活,陈旭觉得和老妈一夏天吵的架,值了。然而,入学后陈旭发现自己真的有点想当然了,“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盗墓本质是一种破坏,而考古是通过寻找、分析物质遗存来还原过去。”大一全是基础理论,整天和各种石头打交道,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球状器……按现在的话说,课程安排的确是实力劝退。“有同学受不了,转专业了。”熬过了这个部分,陈旭学习器物稍稍感到了一些快乐。大三的田野实习,才是很多人选择放弃的转折点。他们在黄河上游做项目,吃住都很艰苦。男女生各一间大通铺,全都睡在炕上。那里没有厕所,更没有下水道,只有古早乡村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茅房。陈旭是头一回吃这种苦,内心是有些崩溃的。为了跟当地村民搞好关系,陈旭学会了喝白酒。喝酒,某种意义上是考古人的必备技能之一。这个项目做了半年,挖出来的基本都是石器,偶尔有陶片。那些能够出土精美随葬品的大墓,其实并不常见。如果运气不好,一辈子也遇不到。实习结束后,陈旭打消了去考古队工作的念头。他开始着手申请国外的大学,但这一次不再是考古系,而是他不太喜欢的金融系。考古和金融这两个专业听上去完全不搭边,陈旭补习金融学课程着实费了很多努力。“很多东西都是重头开始学,但也没办法。”这一点,他看得很开,多学一点总是好的。“要是不来考古系,我会惦记一辈子的。而且我现在动手能力比较强啊,特别是整理分类,一辈子都受益。”陈旭进入银行之后,一般不会主动提到自己在考古系的经历。从前,别人听到“考古系”这个词,就会想到《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就像中学时代的他一样。陈旭听了,就忍不住解释一番,考古和盗墓的差别可大了。年纪渐长,陈旭懒得再去科普,索性就不提这茬。每次同学聚餐,陈旭还是会在内心默默敬佩那几个去考古队的勇士。大多数同学都做了文职工作,公务员、编辑之类的是主流。只有极少数个人能力极强的,会去拍卖行工作。不过,陈旭他们这届没有这样的牛人。02卖衣服的女同学陈旭的女同学阿静大学毕业后,也做了和考古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她在老家开了一家服装店。卖衣服,听上去是很没有技术含量的事。身边的人并不能理解,好像不读这四年书,也能卖衣服。阿静每个季节都会从杭州四季青选一些衣服,放在自己的小店子里卖。她看衣服的品味,受到本地女孩子们的欢迎,生意很不错。某些大网红号称原创的衣服,说不定和阿静拿货的厂子是同一个。不同的是,这些人可以依靠粉丝的信任做预售,而她只能老老实实付完全款再拿货。“红不红差很多,大家都是卖衣服,收入可能差几个零。”但经营社交媒体要是为了做生意,阿静觉得没什么意思。更何况电商也没那么好做,冷暖自知,看看就好了。她喜欢穿着很酷的衣服,拍美美的照片。不少本地大号都会给她点赞,在老家算是小有名气。“其实有在考虑自己做衣服,历史系以前不也出过大设计师吗?”阿静活得“很不考古系”,然而,她赚的钱却是班上最多的。回忆大学四年,她依然觉得很有意思。哪怕是在田野里的日子,也有快乐的瞬间。当地条件艰苦,没有自来水,女生们洗澡特别不方便。吃的东西也很粗糙,买一包方便面都要搭村民的柴油车去镇子上才行。但坐在黄河岸边看过的星星,是她印象里最亮的星。“把兴趣当作职业,可能最后连兴趣都没有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这也是阿静最终的选择,把考古只当作兴趣,而不是工作。现在她卖衣服之余,还是爱看考古的纪录片。大学未必是决定未来的分岔路,专业和就业没必要一致。阿静付出的无非是试错成本,更何况有些事根本没有对与错。03抢不到的冷板凳其实陈旭和阿静都是幸运的,考古系本科就业率在各大专业里排倒数。这其中考研的人占了大半壁江山。如果将升学排除就业行列,那考古系的就业率将惨不忍睹。大多数考古系学生依然会去考本专业的学硕,因为硕士算是行业准入的学历水平。王宇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知名博物馆上班,每月4000多的工资。还好他是北京土著,不用租房,不然这点薪水没法过了。偶尔想买点大件,都得靠爸妈赞助。每天埋头在书堆里,整理博物馆的藏品资料。工作听上去有点无聊,王宇倒不觉得苦闷,只是不知道这种要依靠爸妈的日子自己能坚持多久。面试的时候,馆里的老师很真诚问他,是不是北京人,不是的话,还是再找找别的工作。然而,就是这样的收入,竞争依然激烈。省博之类的博物馆不好进,招聘的都是研究生,博士也有。和王宇打交道的博士很多,多到他对自己的学历产生了不自信。虽然博士找工作比研究生容易,但想要留校,依然是件难事。每一届里最优秀的那一个博士生才有资格留校,师兄师姐们去的都是比本校低几个档次的高校,还是僧多粥少的问题。所以本着对大家负责任的态度,王宇会小心地提醒学弟学妹们。“如果认识的孩子想报考古的话,我会先拿一本专业书给他看看,泼点冷水。”一腔热情,肯定是不行的。何况很多人的热情是建立在信息误差之上的,难免日后会产生失落感。但还是现实一点,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王宇也知道自己的劝告不一定有用,“不撞南墙不回头,年轻人就是这样。”就像老同学陈旭说的,“如果不学的话,我会更后悔。”某种意义上,考古系也是一座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