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史学]栏目中,孔德平通过对署名吴道子所绘孔子像的钩沉和梳理,尝试构建吴道子所绘孔子像的图像生成方式、传播脉络和风格演变,探讨这些图像在吴道子绘画风格的认知和接受中的作用。1954年成立的民族美术研究所为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金成辉以1955年民族美术研究所组织的敦煌考察为切入点,探究民族美术遗产在时代发展中的文化境遇,梳理敦煌美术融入中国美术史的历史脉络,全面认识民族美术研究所对石窟美术研究的学术贡献,弥补了当年的敦煌考察之后未发表出版考察报告的缺憾。艾姝通过梳理抗战时期关山月西北旅行作品中出现的动物主题绘画,解析其创作方式及造型特色,进而指出关山月反映现实的画笔下的动物,不仅事关彼时驿运系统的运行与畜牧业的现代化,也关乎时人的生活与存亡。——徐翎内容摘要:20世纪中期,保护和研究民族美术遗产成为文化部门的工作重点。民族美术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赴敦煌考察研究,为编写美术史教材收集石窟艺术方面的资料。在敦煌莫高窟的两个月中,通过临摹壁画和调查洞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并没有呈现出清晰脉络和整体面貌,通过现有文献的梳理与辨析,从文化语境、考察目的、人员组成、考察过程、成果与影响五个方面分析此次考察的具体细节,进而明确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民族美术研究所 敦煌考察 壁画临摹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发扬民族绘画传统,研究民族美术遗产,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文化部(今文化与旅游部,后同)倡议,1953年文化部艺术局开始筹建中国绘画研究所〔1〕。1954年主管部门将拟建的中国绘画研究所扩大范围〔2〕,正式成立民族美术研究所〔3〕。4月15日,文化部任命黄宾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王朝闻为副所长。民族美术研究所建所之初隶属于中央美术学院,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隶与更名〔4〕,发展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方针是:“对民族美术遗产进行历史的、科学的、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以研究成果推动新美术遗产的继承及民族传统美术的发展。”〔5〕敦煌石窟艺术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壁画是最为真实可靠的古代美术史资料。1955年7月,民族美术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赴敦煌考察(图1),通过临摹石窟壁画和调查石窟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并没有呈现出清晰脉络和整体面貌,这需要在文献的梳理与辨析中探赜索解。以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为切入点,探究民族美术遗产在时代发展中的文化境遇,梳理敦煌美术融入中国美术史的历史脉络,全面认识民族美术研究所对石窟美术研究的学术贡献。图1 1955年,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合影。左起:吴为、俞剑华、王曼硕、洪毅然、刘凌沧、金维诺、韦江凡一、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察的文化语境20世纪上半叶,从藏经洞的发现到敦煌文物的流失,从艺术家的本土西行到专家学者的西北考察,从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到“敦煌艺展”〔6〕的举办,敦煌石窟艺术逐渐显现出其历史文化面貌、艺术价值。敦煌壁画的风格面貌与“文人画”迥然不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历代的衣冠制度、精美的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人民性、民族性、现实性的精神特质,这与新中国初期的文艺方针和艺术思潮相互契合。1951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主办,敦煌文物研究所和历史博物馆协办的“敦煌文物展览会”在故宫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开幕,展出敦煌壁画临摹作品九百余件。这是敦煌壁画临本首次在北京集中展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51年《文物参考资料》在第4期、第5期连续刊发了“敦煌文物展览”特刊,郑振铎、徐悲鸿、向达、常书鸿、吴作人、邓以蛰、陈梦家、王逊、潘絜兹等撰文阐述了对敦煌艺术的认识与评价〔7〕。“敦煌文物展览会”改变了学术界对中国绘画的固有认知,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开始组织专家勘察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1952年9月10日,赵望云任团长,吴作人与常书鸿任副团长的炳灵寺石窟勘察团成立,此次考察包括摄影、临摹、测绘、洞窟内容调查等各个方面,发表了《炳灵寺石窟第一次勘察报告》〔8〕。1953年7月9日,吴作人任团长的麦积山石窟勘察团成立。勘察工作分为研究、临摹摄影、翻模测绘三组,研究组由王朝闻任组长,常任侠、冯国瑞为组员。撰写了《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报告》〔9〕,出版了《麦积山石窟》图册。文化部组织的这两次石窟勘察,初步建立了美术家、美术史学者、测绘和摄影专家相互协作的研究模式。1954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敦煌文物考察队成立,叶浅予任队长、金浪任副队长,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刘勃舒、詹建俊、汪志杰,华东分院邓白、史岩、方增先、宋忠元、李震坚、周昌谷赴敦煌莫高窟开展壁画临摹和研究工作。叶浅予在《敦煌壁画临本选集》序言中说:“希望从临摹中体会民族绘画的优点与特点,学习古代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借以提高我们对民族绘画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认真和忠实的临摹,对于介绍敦煌艺术的工作起一点辅助的作用。”〔10〕1954年叶浅予被聘为民族美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在给研究所的建议中指出,敦煌艺术至今国内没有人系统研究,民族美术研究所应该组织力量研究〔11〕。20世纪50年代,继承和发扬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艺术成为美术界的共识。1955年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同文化部组织的两次石窟勘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及华东分院师生的敦煌壁画临摹工作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传统绘画教学体系,都需要体现国家立场,彰显民族地位,反映时代风貌等重要的价值标准。二、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察的目的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也称为敦煌艺术考察团、西北考察团、敦煌考察组等。由于规模不及文化部组织的两次石窟勘察,影响不及中央美术学院敦煌文物考察队,因此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被忽略,又或误归入中央美术学院的系列考察之中。1985年的《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三十五周年纪事》中记载:“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组成敦煌艺术考察团赴敦煌考察,由王曼硕领队,俞剑华、刘凌沧、洪毅然、金维诺、韦江凡等人参加。”〔12〕文中没有写明具体的考察时间。1988年发表的《中央美术学院简史》一文,其中记述了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敦煌艺术考察队〔13〕,没有提及1955年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1997年完成的《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建系四十周年》一作中写道:“我院并先后在文化部领导下参加或组织了美术史考察团,由吴作人和王曼硕先生分别领队,对麦积山、炳灵寺、敦煌、永乐宫等美术遗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收集资料。”〔14〕显然文中将几次不同性质的考察活动归到了一处。1956年完稿、2009年出版的俞剑华《敦煌艺术》一书引言中对此次考察有所记述:“一九五五年七月,随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王曼硕所长,刘凌沧、金维诺、吴为、韦江帆(凡)诸同志,及西北师范学院洪毅然教授,赴祖国艺术大宝库——敦煌考察研究。计来往时间一个月,十月一日回到无锡。在莫高窟两个月,以三日时间浏览一遍,以七日时间将四百多个洞窟纪录一遍。其余便从事临摹壁画,从北魏隋唐以至宋元,从佛像菩萨经变本生以至力士飞天,都各选取了一部分,缩为小幅,此外并酌画了魏、隋、唐的塑像,以与壁画比较。晚间跟临了阿旃陀的壁画及印度雕像,以溯中国佛教艺术的渊源。期间以工作过度,屡害眼疾,致效率不高,总计作画一百二十幅,记录文字十万。”〔15〕根据此份文献,这次考察的组织单位是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黄宾虹、副所长王朝闻由文化部直接聘任,研究人员也是上报文化部审批后颁发聘书。冯超然、贺天健、于非闇等专职研究员是民族美术研究所的编制内干部,不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职员工。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等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聘为民族美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6〕。根据陈志农回忆:“文化部每年拨专款给美术所,用于收集资料,有40000元,高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经费。”〔17〕金维诺进而指出:“当时的美术研究所不是美院的,但是暂时放在美院,后来就变成画院了。”〔18〕从人员聘任和财务管理来看,民族美术研究所是置放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国家级专业美术研究机构,与中央美术学院所属的教学部门有性质的不同。1955年7月,民族美术研究所赴敦煌考察的直接目的,是为编写《中国美术史》提供敦煌石窟艺术方面的资料。1953年10月,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中国美术史教材编写研讨会”,王逊、俞剑华、叶恭绰、史岩、常任侠、王伯敏、金维诺、郭味蕖等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分专题进行了理论学习,集中研讨,分工编写教材。〔19〕1954年民族美术研究所成立,王逊、金维诺、郭味蕖是编制内的专职人员,俞剑华、常任侠、史岩被聘为兼职人员。编写《中国美术史》教材被列入了《民族美术研究所工作计划(草案)》。陈叔亮给研究所工作计划的反馈意见中说:“关于编写美术史方面,可否根据现有条件及利用既成稿本(包括王逊新编在内),先完成高等美术院校的讲义提纲,因这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20〕金维诺在访谈中说:“虽然我学画画,也搞点理论,但是美术史毕竟是一个新的专业,我以前也没有专门搞过这个,于是就提出让我做一到两年的考察工作。这样我就去了敦煌、麦积山这些地方考察了两年,这是1955年、1956年。”〔21〕此外,1957年8月28日的《人民日报》发文称:“文化部为了加强对国画工作的领导,筹备创立民族美术研究所。王逊在江丰的支持下,竟然利用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为他搜集美术史研究的资料,把研究所变成了为自己研究工作服务的资料室。”〔22〕反右运动中对王逊的批判显然是错误的,但侧面说明民族美术研究所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美术史研究资料。三、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察的成员俞剑华《敦煌艺术》引言中写道:“一九五五年七月,随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王曼硕所长,刘凌沧、金维诺、吴为、韦江帆(凡)诸同志,及西北师范学院洪毅然教授,赴祖国艺术大宝库——敦煌考察研究。”〔23〕此文写于1956年,考察时间和人员记载是准确的。金维诺在《艺坛之雄 永载史册——回忆常书鸿先生》谈道:“1954年美术研究所组织人员去西北考察,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研究所所长王曼硕领队,有画家刘凌沧、韦江凡,理论家俞剑华、洪毅然和我等十来人参加。”〔24〕或许考察计划提出是在1954年,考察成行应该是1955年。俞剑华文中记载考察组成员共有7人,金维诺的回忆中只提到6人,没有吴为的名字。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专题展,展出了刘凌沧临摹的《弥勒品部分》和吴为临摹的《报恩经变部分》(图2)。作品集《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中将刘凌沧和吴为临摹作品的时间标注为1954年〔25〕,实际上,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只有叶浅予、刘勃舒、詹建俊、汪志杰四人与华东分院的师生一起赴敦煌临摹壁画。刘凌沧和吴为应该是1955年赴敦煌临摹壁画。如果将俞剑华的记述和“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专题展作品相互印证,吴为的确参加了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这也与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的合影照片吻合〔26〕,可以确定1955年7月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由七人组成:王曼硕、俞剑华、刘凌沧、洪毅然、金维诺、韦江凡、吴为。图2 吴为 临《报恩经变部分》 56×90厘米 1955 选自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编《中国壁画·敦煌研究院美术卷(创作篇)》,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页王曼硕是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的领队。1954年从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调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55年6月,国务院任命王曼硕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27〕。俞剑华和金维诺在文中称王曼硕为研究所所长,而在《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三十五年纪事》《中央美术学院简史》《王曼硕年表》〔28〕等文中则记载王曼硕是民族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给王曼硕写信说:“关于你的工作,我个人意见以为重点应放在民族美术研究所上面。改革和发展国画,团结和改造国画家的工作,十分重要。”〔29〕1954年王曼硕重新拟定了《民族美术研究所工作计划(草案)》,11月3日王朝闻与王曼硕共同署名向黄宾虹去函征询意见:“近又根据我所组织章程所规定的任务,拟订了工作计划要点草案,将来再按照计划要点和现有条件制订具体工作计划。现已将此草案分发给研究员诸先生征询意见,以便作一步修订的参考。兹将工作计划要点寄上,请考虑此草案应如何做进一步修订,并请来函指示。”〔30〕黄宾虹因身体原因遥领所长职务〔31〕,1953年底王朝闻调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筹办《美术》杂志〔32〕,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工作则由王曼硕具体负责。俞剑华、洪毅然、金维诺是此次考察中的三位史论家。俞剑华是民族美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史论教研组组长、教授。1946年10月,他在《申报》上发表了《绘画与宗教》一文。1953年10月,参加了“中国美术史教材编写研讨会”。1954年5月,俞剑华开始考察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文化遗迹,写成《鲁冀晋美术文物考察记》。1955年4月,偕刘汝醴、罗尗子、于希宁赴河南、河北、北京等地考察研究,撰写了《河南河北美术文物考察记》。洪毅然是民族美术研究所兼职副研究员,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他于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专攻素描和油画。在校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美学,逐渐由绘画实践转向艺术理论的研究,并与王朝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出版《艺术家修养论》,1949年出版《新美学评论》。金维诺是民族美术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1942年他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专业,主修油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湖北日报》从事美术编辑工作,1953年调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54年任民族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负责研究所资料室的图书和藏品整理工作〔33〕。刘凌沧、韦江凡、吴为是以画家身份参与这次敦煌艺术考察。刘凌沧是民族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21年他师从民间画工李东园学艺,1926年到北京师从徐燕荪学习工笔人物画,1929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秘书参与《艺林月刊》的编辑编务工作。1935年刘凌沧考察京郊古代美术遗迹,撰写发表了《天宁寺写生记》《再谈天宁寺》等文章。195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讲师,受邀赴河南禹县临摹白沙宋墓壁画。韦江凡是民族美术研究所的专职人员,1948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1953年参与筹建中国绘画研究所,1954年在民族美术研究所从事行政工作。吴为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34〕,1949年创作的年画作品曾入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美术展览〔35〕。1953年7月,文化部组织吴作人为团长的麦积山石窟勘察团,吴为曾任勘察团秘书〔36〕。从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成员的学术背景来看,赴敦煌考察之前,俞剑华写过一篇《绘画与宗教》的文章,考察过华北地区的文物古迹。刘凌沧临摹过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考察过京郊的美术遗迹。吴为担任过麦积山石窟勘察团秘书工作。其他考察团成员则基本没有宗教美术研究的学术经历。金维诺、韦江凡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联系他们之后的学研之路,可见此次敦煌考察不仅完成了壁画临摹与石窟调查的研究任务,而且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四、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察的过程1955年7月,王曼硕发电报邀请俞剑华赴敦煌考察。第一站先到西安,《俞剑华年谱》记载:“七月初,接北京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王曼硕电报,约赴敦煌考察。至西北美协讲话;参观陕西博物馆;与西北艺专举行座谈;至兰州参观文管会文物;十八日始抵敦煌。”〔37〕金维诺在《艺坛之雄 永载史册——回忆常书鸿先生》中说:“在西安等地沿途考察后抵达敦煌,在常书鸿所长的热情接待下,我们在敦煌考察了将近两个来月。”〔38〕由此可知,此年7月初考察团成员启程,沿途在西安、兰州等地参观考察,7月18日抵达敦煌莫高窟。当时中央美院和敦煌文物研究所都归文化部领导〔39〕,民族美术研究所与敦煌文物研究所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40〕(图3)。俞剑华说:“在敦煌期间,承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所长、李承仙、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霍熙亮、李贞伯,及全所工作人员热情欢迎招待,得能完成研究计划,感获无量。”〔41〕1936年到1938年期间,常书鸿与王曼硕皆任教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并随学校南迁至湖南沅陵。民族美术研究所专职研究员王逊,早在1944年就被聘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设计委员会委员〔42〕,与张大千、徐悲鸿、梁思成、林风眠、贺昌群、向达等58位学者,统筹该所设计事宜〔43〕。1954年8月,常书鸿被聘为民族美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正是基于彼此之间的关系,考察团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图3 1955年,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与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合影。左起:洪毅然、俞剑华、段文杰、李承仙、金维诺、常书鸿、王曼硕、吴为、常嘉皋、刘凌沧7月19日至7月21日,考察团成员集中时间将四百多个洞窟浏览了一遍,以便确定接下来要临摹和研究的对象。俞剑华记述:“在莫高窟两个月,以三日时间浏览一遍,以七日时间将四百多个洞窟纪录一遍。”〔44〕洪毅然写道:“自七月十九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在一月零三日的短时期内,先经逐窟全面巡视,然后择定重点石窟,分类反复观览。”〔45〕从7月22日开始,考察团成员分头行动,俞剑华、洪毅然、金维诺主要是石窟内容考察,俞剑华同时也临摹了一些壁画作品。刘凌沧、吴为、韦江凡主要从事壁画临摹工作。其时,1955年10月9日敦煌文物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将联合在故宫奉先殿举办“敦煌艺术展览”。敦煌文物研究所此时正在抓紧准备展览作品,尤其是历时两年临摹的西魏第285窟的原大模型,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窟临摹、异地展览的初次尝试。金维诺回忆:“在常所长的特许下,和所内人员一样,刘凌沧、韦江凡等人可以直接在石窟内从事临摹,其他人多自由考察、记录和拍照,美术史学者俞剑华先生也临摹了不少小幅壁画。”〔46〕此前,刘凌沧具有墓室壁画临摹的实践经验,吴为和韦江凡没有实地临摹过壁画。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一起入窟临摹,无疑为考察团成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多年临摹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客观临摹、整理临摹(旧色完整临摹)、复原临摹三种不同的壁画临摹方法〔47〕。在壁画临摹中,首先要了解壁画表现的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以及画面整体构思与空间布局,还要研究原画的制作过程,包括工具材料的使用、起稿的程序、线描的变化、人物的晕染、布色的先后等方面,做到胸有成竹,方可下笔临摹。“敦煌文物研究所多次组织讨论,与所内研究人员交流。使我们了解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48〕通过与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的互动交流,刘凌沧、韦江凡、吴为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临摹完成一批高品质的壁画作品。俞剑华从7月22日开始,利用七天时间将四百多个洞窟记录了一遍,包括洞窟所处的位置和窟型、洞窟的年代和尺寸、壁画和彩塑的分布、保护和修复情况等方面。他29日开始临摹壁画,“从北魏隋唐以至宋元,从佛像菩萨经变本生以至力士飞天,都各选取了一部分,缩为小幅,此外并酌画了魏、隋、唐的塑像,以与壁画比较。晚间跟临了阿旃陀的壁画及印度雕像,以溯中国佛教艺术的渊源。”〔49〕俞剑华的临摹方式与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客观临摹不同,是对着壁画和彩塑的缩小临摹(图4),他在每幅临摹完成的作品上面都写了详细的题款,记录了该作品的相关信息,这显然是为后期的美术史研究积累素材。他还利用晚间跟临了部分阿旃陀壁画及印度雕像的资料,以便在比较中追溯中国佛教艺术的渊源。期间因用眼过度引发眼疾,但仍坚持每天考察、临摹、做笔记,可以看出他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挚爱之情。图4 俞剑华 临《敦煌423隋窟窟顶北边东王公驾龙辇飞驰》 1955 选自《俞剑华敦煌艺术考察记(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0页金维诺在敦煌莫高窟考察的两个月,“不是停留于一般的欣赏和临摹,而是系统收集和整理洞窟资料。他白天看洞窟,抄录壁画题记,晚上在油灯下整理笔记。包括了壁画的题材、风格、题记、年代以及国内外学者已有的成果等多方面的石窟资料,有不少是他在考察中的新发现。比如他抄录的莫高窟唐宋各窟祇园记壁画榜题文字,是出自俗讲的变文而不是佛经,这为日后讨论敦煌经变画与变文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50〕洪毅然从美学角度进行石窟艺术研究,“后择定重点石窟,分类反复观览,同时一面参阅有关著述,一面札记点滴心得。”〔51〕洪毅然于8月23日结束自己的考察活动,比考察团其他成员提前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与文化部组织的石窟勘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考察队的壁画临摹不太一样。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勘察是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包括摄影、临摹、测绘、洞窟内容调查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敦煌文物考察队以壁画临摹为主,主要为中国画教学收集资料和培养师资。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是美术史视角的学术考察,兼有石窟调查和壁画临摹,采取的不是相互协作的研究模式,而是各自探索的考察方式。五、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考察的成果与影响1952年的炳灵寺石窟勘察团,考察结束后发表了《炳灵寺石窟第一次勘察报告》《炳灵寺石窟勘察团工作日记》。1953年的麦积山勘察团发表了《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报告》,出版了《麦积山石窟》图册。195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敦煌文物考察队,出版了《敦煌壁画临本选集》。但是,1955年民族美术研究所敦煌艺术考察团,考察结束后没有集中发布考察报告和研究成果,这无形之中削弱了此次敦煌考察的学术影响。好在考察团成员陆续发表了学术成果,开启了敦煌艺术的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俞剑华在敦煌期间临摹和写生绘画作品一百二十余幅,记录文字十余万字。绘画作品以人物画居多,还画了一些莫高窟外景写生作品。他的《敦煌艺术图录》中收入印度雕刻及阿旃陀壁画8幅、莫高窟魏代壁画32幅、隋代石窟壁画16幅、初唐壁画16幅、盛唐壁画和塑像15幅、中晚唐壁画16幅、五代宋元壁画19幅。俞剑华在敦煌莫高窟考察记录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石窟艺术研究的文献资料,于1956年撰写完成了《敦煌艺术》,涉及敦煌石窟艺术的源流、莫高窟壁画的内容、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历代石窟艺术概述等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一本体系相对完备的敦煌艺术研究著作。直到2009年《敦煌艺术》和《敦煌艺术图录》两本书才以《俞剑华敦煌艺术考察记(上、下)》的合集形式正式出版,为敦煌艺术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文字记录和丰富的图像资料。1956年,“俞剑华又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增设‘敦煌艺术’专题讲座。这些都为日后的南京艺术学院佛教美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2〕1958年,俞剑华还出版了《中国壁画》,其中第四编第一章专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壁画。金维诺在1955年发表了《丰富的想像,卓越的创造——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成就》一文,通过分析莫高窟壁画中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西方净土经变的形式特点与表现方法,充分肯定了敦煌壁画题材处理上的民族性和独创性〔53〕,此文堪为金维诺佛教美术研究的开山之作。金维诺于1956年只身再赴莫高窟,继续深入研究敦煌石窟艺术。1958年4月,文化部成立了敦煌编辑委员会,筹划出版敦煌石窟艺术大型图录,金维诺被聘为编辑委员会委员〔54〕。20世纪50年代,金维诺“从对敦煌、克孜尔、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的个案研究,渐次扩展为对中国雕塑史、绘画史的综合研究、参照,由此而进入对宗教美术整个领域的宏观把握”〔55〕,相继发表了《莫高窟的彩塑》《智慧的花朵——谈敦煌图案的艺术成就》《敦煌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佛教画中的古代传说》《祇园记图与变文》《敦煌壁画祇园记图考》《敦煌晚期的维摩变》《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等研究成果。民族美术研究所的敦煌考察,不仅开启了金维诺佛教美术研究的学术之路,同时也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石窟艺术研究提供了基本范式。洪毅然的《敦煌壁画的人民性与现实性初探》是1956年“西北师范学院首次科学讨论会”的重点论文,此文“指出了对待敦煌壁画的态度应当是继承优良传统而推陈出新,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新艺术的借鉴”〔56〕。1983年8月,洪毅然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简谈艺术与宗教——从敦煌壁画看“宗教艺术”的基本演变规律》。洪毅然对宗教艺术的人民性内容和现实主义创作技法的研究,对敦煌壁画审美价值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图5 刘凌沧 临《弥勒品部分》 48.5×71厘米 1955 选自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编《中国壁画·敦煌研究院美术卷(创作篇)》,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30页刘凌沧在敦煌莫高窟临摹了《剃度图》《反弹琵琶》《弥勒品部分》《十二神将》《天王头部》《临摹敦煌壁画鹿母夫人故事》等十几幅壁画精品。《弥勒品部分》(图5)参加了2008年“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专题展。该作品临摹的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中的乐舞场景。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人物面部漫漶不清,部分颜色已氧化变色。刘凌沧采用了整理临摹的方法,临本作品画面虚实相宜,设色温润典雅,呈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审美品格。1955年11月,刘凌沧开始调查走访民间画工,整理民间艺人的绘画经验,撰写了《民间壁画的制作方法》。1958年他出版的《唐代人物画》中第五章是敦煌画和西域画,“这部书既开创了按朝代就某一画科进行撰述的先例,又具有材料丰富、脉络清楚、见解透彻、图文并茂的特点”。〔57〕1958年刘凌沧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的学术理念和创作实践经验对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人物画教学影响深远。韦江凡的《临摹敦煌壁画普门品部分》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收藏作品,在2015年12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中展出。1957年3月,韦江凡又参加了永乐宫壁画临摹工作。吴为的《报恩经变部分》是临摹莫高窟晚唐第85窟窟顶南坡法华经变穷子喻的局部,在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专题展中展出。
“写意中国——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开幕式现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祖英主持开幕式2018年1月12日下午,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承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的“写意中国——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举办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吕凤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张兵,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中华文化促进会原副主席孟增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杨飞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郭希敏,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加林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参展艺术家代表杨参军、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祖英主持。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共同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新聘研究员颁发聘书据了解,此次展览是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而由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精心策划、组织实施的一次专题展览。多年来中国艺术家们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内外地区和国家进行艺术考察、生活和创作。2017年3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又专门组织了一次中国优秀油画家团队赴埃及、希腊进行考察的艺术之旅,更是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据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祖英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以其和平交流、合作、共享的理念,使古代文明和现代生活连接和交织,构成了当代丰富的文化景观。古代文明和当代社会作为艺术观察和表现的对象,发现和体会不同民族和国家别样的文化内涵,展现不同地域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丰富中国艺术家的表现题材并启发新的艺术感知、思索和追求,创作别致的人文风景,正成为当下艺术创作的重要课程。“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油画院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正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启动的具有深远文化价值的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开启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中外学术交流的新起点。此次展览参展作品近百幅,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专门为此次展览而精心创作的新作品。参展画家以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为主体,以及其他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中进行艺术探索和创作实践的优秀油画家,共36位。展览现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把写意油画提到了国家文化名片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中外多层次多维度的广泛交流,这对于推动丝绸之路中外艺术的交流合作,加深友谊,增进彼此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形式在交流互鉴中得到新的启示,使中外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广阔的艺术对话与交流中有重要意义,将会为新世纪世界艺术带来艺术创新的亮点,也必定会促进中外艺术向更加良好的方向不断繁荣前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表示,“题材的广泛性与开放性是这次展览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写生,激发出了艺术家们新的美学诉求。”张晓凌在《在历史余晖与时代精神的交汇处——近观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一文中写道:事实上,以丝绸之路题材为动力和资源,着力于中国当代油画体系的构建,正是这次展览的文化理想与信念。众所周知,以新题材催生新的美学形式,是中国美术现代性建构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的主题创作,是一次巨大的美学机遇。通过对这次展览的阅读,可以领略到这样的文化景象:丝绸之路精神与题材所唤醒的想象力与美学渴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艺术家们创建新形式、新语言的实践。胡明哲的“圣托里尼”系列作品聚焦于变化多端的拱门、对开窗以及马赛克式的街道。画家通过中国园林移步取景的方式,以大面积几何形状的明暗、冷暖色块的切换,组织出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这种刻意弱化造型感的处理方式,增强了爱琴海畔小城建筑错落的质感,大片颜色的晕染、叠透,也让画中的圣托里尼多了一丝东方神韵的光芒。与胡明哲的明快与装饰意趣不同的是,闫振铎的2017年新作则执着于神秘形式意味的探索,凄迷、含混、孤寂交织为画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长期着力于西藏题材表现的王琨迷恋于高原特有的秘境,为此,他不惜将日常的牦牛抽取为涌动而来的墨块结构,由此带给画面超常的气质:抽象与具象、物体与结构彼此对抗又难以分离。此外,如何将历史史实转换、提升为宏大史诗,始终是“一带一路”创作的关键性课题。本次展览因是阶段性成果,并未完全触及这一课题,但在郭北平、罗朗、张立平等人的作品中,已透露出些许这方面的信息。展览现场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参展作品水准比较高比较整齐,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有作品参展,题材、内容、色彩、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都非常多元,能够看到中国油画界当前的艺术水准和面貌。展览清晰地传达了这些艺术家们在各自作品中投入的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思考,每一位艺术家都在力求艺术语言的“变化“,这是展览释放的一个可喜的转变。中国油画要发展,必须具备中国的油画特征,不是欧洲的、不是美国的,此外还必须具备国际的艺术水准。这可能是艺术家们未来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月21日。
南海在线10月18日讯(记者 肖梦凡 通讯员 王晓根)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任露泉率吉林大学考察团到南海新区进行实地考察,就加强产学研合作、入驻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共建仿生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宜进行深度洽谈。考察团一行考察了解了南海新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情况以及科技创新相关扶持政策,并到部分企业走访观摩,实地了解南海新区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投资营商环境情况。通过深入了解,任露泉对南海新区聚焦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南海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明显,十分重视科教发展,不断推进科教基础设施,搭建起了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们希望在南海新区建设一个新家,将其打造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基地,实现双方共赢。”任露泉说。在举行的“吉林大学—威海南海新区产学研合作”座谈会上,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志武详细介绍了工程仿生重点实验室情况及威海仿生研究院建设设想,初步确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威海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校地合作示范平台、加强国际交流、提供战略咨询等目标任务。最后,双方就入驻团队及项目、成果转化等事宜进行深入探讨。
原标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成立中国甘肃网9月16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记者王耀)9月1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在兰州大学成立。该办公室是我国继北京、拉萨后,设立的第三个直接服务和统筹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科考队的机构,把关科考研究内容、协调管理研究区域等工作。办公室下设高原科考及野外生存实训部、成果转化评估中心、物资中转服务保障部等部门,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后勤保障、人员培训及物资中转等综合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科考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将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和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方案。据介绍,甘肃省地处欧亚大陆桥的中间区段,地貌类型多样、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最理想、最全面的青藏科考关键科考区之一。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5大综合区的19个关键科考区,其中祁连山—阿尔金山综合区大部分是在甘肃境内。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挂牌仪式在兰州大学举行。每日甘肃网兰州9月15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今天上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挂牌仪式在兰州大学举行,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史百战,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院士,二次科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青藏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陈发虎等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与会领导嘉宾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揭牌。严纯华表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贺信精神,紧紧围绕保障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为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兰州大学将继续秉持“坚守·奋斗”的精神,争取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史百战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成立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要充分认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要充分发挥甘肃资源优势,积极承接科考成果转化落地,更好服务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三,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全方位保障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顺利进行。姚檀栋院士就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基本概况和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接下来的青藏科考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求科考队员要敢于担当,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执行科考任务,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并确保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的圆满完成。兰州大学成立110周年科考专题学术论坛现场。随后,与会嘉宾围绕“科考专题学术论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成果审定”等内容进行了相关学术报告。据介绍,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兰州办公室设立在兰州大学,是根据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战略需求,定位于全方位服务保障功能进行布局建设。办公室下设高原科考及野外生存实训部、成果转化评估中心、物资中转服务保障部等部门,为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后勤保障、人员培训及物资中转等综合服务保障。
7月1日下午,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蔡映辉带领南安分园区前往厦门国科创新研究院考察,国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岳龙等陪同。座谈会座谈会上,考察组一行首先观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宣传片。李岳龙院长为考察组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创新研究院的发展历史。蔡映辉副主任详细介绍了泉州芯谷南安园区的区位优势、规划布局、发展现状等。双方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教育培训、乡村振兴等进行交流,探讨合作空间。国科创新研究院国科创新研究院是国内首家 “中科院”参股的,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内部的 科技专利成果市场化转移对接平台。此类创新平台对地方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南安分园区未来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搭建平台,吸引一批智创中心、孵化器入驻,致力打造科技洼池。图文编辑 | 许伟强
几千年来,人们将道德清洁与身体清洁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最近发表在澳大利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引发内疚来探讨这种联系,这是对一个人道德纯洁的威胁。在这项研究中,通过要求参与者记住导致对他人造成伤害并且尚未修复的个人行为来引发内疚。然后向参与者展示与负面,正面和中性词混合的威胁词,然后进行突然回忆测试。参与者还被要求从几种产品中选择一种分离礼物,或评价这些产品的可取性。这些包括清洁物品(洗手液和漱口水)和商品中性的清洁概念(铅笔和记事本)。由于衷心的内疚感导致了唤醒,对威胁词的记忆力增强,以及对清洁产品的偏好偏向。“内疚是一个涉及至少两个时间顺序成分复杂的经历:到威胁的经验,道德纯洁,这很可能让人们认为的危险,和一个人的防守应对威胁,这很可能激活以清洁的欲望“共同作者,沙特阿拉伯穆罕默德本法赫德亲王大学的Maura AE Pilotti博士说。
红网时刻永州9月23日讯(通讯员 郭东灿)9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主任张洪一行赴永州经开区考察并座谈。永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贺文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永州经开区党委书记高守凯,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瑛,区领导唐美凤、万李,区党政办、商务局、经发局、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会上,张贺文对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研究所张洪一行来永州经开区考察调研表示欢迎。张贺文表示,低温电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需求,与永州经开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永州愿以签订战略协议的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政府主导,推进科研成果与本地及投资人的对接。张贺文指出,目前市场形势严峻,中小企业投资成本缺乏,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探索一条帮扶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新路子,协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向前发展。
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尼日利亚等六个非洲国家的18名HIV防治官员,到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考察交流HIV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考察团实地参观了学校红丝带工作站,听取了学校HIV防治开展情况和相关措施;在绵阳市举办的非洲国家HIV防治官员研修班交流座谈会上,该校教师、学生以及志愿者代表结合自身体会,就HIV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观念先行、形成特色:非洲考察团鼓励学校继续防艾研究。交流会上,非洲考察团成员表示四川中医药高专HIV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很有特色,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很有益的经验,尤其对中医药用于HIV防治很感兴趣,在给学校的留言中考察团成员写到:“希望学校继续加强HIV防治工作,特别是在中医治疗方面,希望学校继续进行中医防治HIV的研究“。长期以来,四川高等专科学校按照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指导下,HIV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全校青年学生认识到“预防HIV从我做起”,树立正确的性道德、性观念,并做到不歧视HIV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帮助。同时,该校的医学生在掌握了HIV防控基本知识后又走出校园,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参加到HIV防治宣传教育活动中,并探索中医药进行防艾和治疗的途径,得到了学界好评。HIV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我国HIV疫情保持低流行状态,但是青年学生的疫情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16年在绵阳市防艾委的领导和市防艾办的指导下,携手九所绵高校成立了全市“高校防艾联盟”,共同普及预防HIV相关知识,并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干预服务,探索高校HIV防控工作模式。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开展防艾教育,发放防艾手册,让同学们从入学第一天就了解艾滋,树立正确的防艾观念;每年还针对“12·1世界HIV日”活动主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防艾宣传和学习活动,如举办主题班会、防艾知识竞赛、防艾健康跑步等。学校防艾活动开展十年以来,15万学子中未发现一例HIV人。今年,该校对口帮扶凉山州布拖县脱贫攻坚,学校教师和志愿者们在村、镇上发放HIV宣传册,开展防治HIV讲座,发放免费安全保护等,大力宣传HIV防治知识,并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新苗护长”工程等,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当地群众树立正确的卫生防病意识以及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