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国各博士招生院校2020年考博时间推迟汇总查克拉

全国各博士招生院校2020年考博时间推迟汇总

来源 | 考博之路、考博圈编辑 | 学术君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本文来源:考博之路、考博圈。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大王反国

考研考博复试时间会顺延吗?这些高校提前透露动向

延迟开学后,高校考研考博复试会受影响吗?近期,在京多所高校已提前发布通知,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可能出现的动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表示,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安排考研考博相关招生工作,后续安排另行通知。中国农业大学将制定工作应急预案,如需顺延或调整考研考博复试,将灵活组织。中国政法大学已确定考博复试延期。按照此前的计划,2月起各大高校陆续公布考研成绩,34所自主划线院校陆续公布考研复试分数线,复试时间为三四月份;在考博上,很多高校二三月份也将启动申请审核制的材料审核和复试。应对疫情,今年考研考博是否有变化,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当前关注的话题。近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均表示,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在保证考生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安排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以及博士研究生相关招生工作。后续具体时间、形式和要求,考生可及时关注学校研招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中国农业大学也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有序启动研考初试成绩公布、复查、复试分数线公布等项工作,制定复试工作应急预案,并灵活组织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复试工作。该校研招办还表示,相关工作的时间、方式可能会因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而顺延或调整,会在学校主页、研究生招生网、研招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提前发出通知。中国政法大学已明确表示,学校博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延期进行,具体时间和方案视疫情情况再行决定,另行通知。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透露,学校博士研究生初试、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时间暂时不变,如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指示和最新要求,将根据学校具体开学时间再行调整,如有变动,研究生院会及时发布相应通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声明,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指示要求,在保证考生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安排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博士研究生“两段制”招考初试工作。如确需顺延,学校研究生院网站和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将提前发布。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流程编辑:tf011

黑礁

备考心理学博士的这些日子

文字 | 若水来源:禅喜(亦名若水心灵小屋) 昨天S大2021考博报名最后一天,凌晨一过,发现自己没报上名。 小心脏的颤抖呀!不过尘埃落定,可以歇歇,刚好回头看看。 之前,当我寻找自媒体和某种专业的结合点时,目光就投向了心理学,一则自己很感兴趣,二则社会人士很有需求,并且很多问题也确实亟待解决。 于是,开始学习,粗略了解,知道心理咨询从业需要1、国家二三级咨询师证证;2、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本科以上学历;3、社工证等(以下任选其一)。 原来硕士学的社会学不白学,算是心理学相关专业,可以“直接上岗”,当然,资质上是允许从业,具体到胜任还需要持续的技能培训、前辈督导、同行切磋等等,总之,是一条磨炼修炼,一边学习一边成长的过程。于是,开始搜寻各种正规的学习机会。五花八门的流派,长程、短程,或理论,或实战,我着实有点花了眼,系统学下来,得有坚强的“后盾”才行。 和娃爹聊天,他没法做我的后盾。这个理工科的PHD和我一合计,觉得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最可行的,持续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是——考博。 这是一个真的能系统学起来,能够接触各种心理同行,并且成本很低,唯独需要自己付出很大苦功和心血的计划。我至今记不起来,是我先提的,还是他先提的。 提出来的时候,我否了。因为实在不想那么烧脑,写写小文章,带带娃,接接不那么严重的咨询,它不香么? 但,同样是在某个时刻,我发现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快要中学、大学,而我,如果再不学习,其实,真的就没有学习的热血和机会了。主意打听,娃爹也支持,略微仓促,于是开始搜寻目标院校各种信息,买好参考书,联络导师。应试教育的长河中,如今博士也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竞争仍然是满激烈的。 发现,人到中年,学习能力真的是不如从前,尽管其实我不太想要承认。硬着头皮背单词学英语,看理论书,心里还要惦记着那一本本被我搁置起来的统计书——数学+统计,其实是我的软肋。 翻了几天书,才发现,更重要的是准备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十年后再考博,发现情况有了变化,排名靠前的高校博士也改成了审核制,类似申请国外高校那样凭材料说话,不用初试,择优进入复试。 看起来似乎是简单了不少。但和去年考上的博士交流发现,研究计划和个人陈述相当重要。于是,硬着头皮开始搜文献,写综述。时间是不太充裕的, 并且我又把这个最重要的排到了最后,之前还真以为写论文其实和写新闻稿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字数更多,往里填一些英文文献,逻辑上更清晰一些。 但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还是满辛苦的,我理解为啥那些经常做研究的人会头秃会抑郁。概念和概念之间要理出个前因后果的关系,要系统、要穷尽,要有新意,要设计实验出来,让数据可论证,那真的还是满不轻松的,并且描述性的研究要结合定量,如果真的要做到科学,确实是满烧脑的,这不是1+1=2那么直接的问题。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多一些文献,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大脑总是会有一些灵感出来的。 错就在于,我其实安排得有点太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零点惊心动魄的时刻,为了报名准备的各种材料算是弄好了,5000字的研究计划和10000字的研究设计也弄好了,但是,最终填表提交时,预留时间不够,我没有在截止时刻,报上名! 无论我算了多少个开头,但其实算不到这个结尾。人生其实比戏还精彩。跟娃爹聊天,说都不好意思跟导师说,人家引导了一段时间,突然就跟丢了,这还挺丢人的。 不过对于自己而言,每个失败或者不圆满的当下,也恰有总结和进步的可能。 略微梳理一下吧,也是提醒自己。1、阶段性回望自己的日子,如果有方向性的变化,比如说我想从新闻改到心理学,其实是个蛮大的决定,那一定要从长计议,不能草率;2、决定好的事情要分配好时间,紧急+重要的先做,其次是重要的,再次是其他的,这里其实是看到时间分配的四象限法,确实是这个道理;3、不要“轻敌”,有时绊倒自己的也许反而是你觉得相对擅长的那个东西。比如我觉得写东西不费劲,所以给研究设计留的时间很短,两天要写一万字,其实是真的蛮不容易的,因为不能写流水账,得看文献写综述;4、安排事情一定要留出提前量,这方面我是惯犯了,因为常常总是有什么突发情况会出来,比如这次报名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但到最后关头发现发表的论文等材料要求匿名,我又忙着临时去把名字遮拦,有的软件不熟练,就没那么快;5、反思时我想,如果当时不管是否匿名的情况,先赶在 deadline前把材料都提交掉完成报名,其实好过没提交成,没有报名成功,因为前者顶多是资料部分不符,不是大错; 6、长期看书或者写东西,一定留一些时间来休息,人毕竟不是机器,不然大脑也会短路,简单的事情都容易办错了。7、天底下没有多少事情比得上健康和每天开心自在地活着,考博也不应该将我们和那个快乐的自己分开,全力以赴不代表完全不管别的事情。不然,一旦遭遇不顺,心态很容易蹦掉。人需要很多的支持系统,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兴趣癖好等,某个时刻,都能拯救自己。 总之,通过备考S校的这短短一个月,让自己体验式地学到,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我想起去Z所找老师写推荐信时,他耐心地给我改错字和语句不通,指出我个人陈述中写得不合适的地方,这点点滴滴都指向其实我需要更踏实、更细致地来做事情。 言到尾声,这个没报上名的糗事出来后,当然,也还有其他学校可以去准备。当我和孩子爹说,不想考了,太累了,但他仍然鼓励我,他说:既然方向是对的,那就努力下去,强烈感觉到真的是被逼考博。 他希望我不要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好吧,诤友如此,也只能,勉力而行。 他说的也真的没错,路很多条,还是选难的那条路,不试试看,哪行呢? 那就加油吧~ 最后,感谢在这前前后后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出租车司机、亲友~文字作者:若水 北大社会学硕士,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

故事会

我的清华新传考博路:幸运都是一时的,努力才是常在的

如果要我从至今二十几年的人生中,挑出一件最幸运的事情,那一定是博士被清华导师录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之前的人生其实非常顺利。本科就读于家乡985院校,硕士保研到北京,一直是第一名,拿了很多次国家奖学金,专业领域一直是传媒大类,不属于跨专业,没吃过什么读书的苦。在考博之前,我的思维一直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认为认真完成作业就会有好成绩、有了好成绩自然能继续往上读。是的,那时候的我思维线性而单纯,觉得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获得。直到我开始准备考博,才发现这件事其实非常难,它不能够用线性思维,或者我们通常说的“努力就能考上”的认知框架来思考。考博和考研有相似之处,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他们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1 考博的“难”,难在哪在考博之前我经历一段漫长的纠结焦虑期。一方面,我的硕士同门中有5个人意向读博,这意味着我们如果都留在本校跟着硕士导师读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人要考出去,或者被淘汰。另一方面,当时我没有非常出色的论文成果,不认识其他院校的博导,由于我的硕士院校还不错,所以我在北京能选择的,更好的院校就只剩几所了。当时我给自己制定的战略是:主要考北京院校,尽可能多报。每个院校的具体招生信息和博导情况,我都是通过官网了解的。 官网信息检索能力是必备生存技能,在官网上主要看三方面的内容: 了解博导信息,寻找专业对口的导师。 了解考试时间和流程,通过招生简章和前一年的报名、考试通知,弄清楚这所院校有哪些门槛(比如英语成绩、c刊等)以及考试流程。 仔细阅读博士招生简章,选定自己要报的小方向。因为博士招生分的方向都会比较细,比如清华现在是分五大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历史及理论研究(李彬); 全球传播研究(范红、李希光、史安斌、周庆安、张莉);广播影视传播研究(尹红、雷建军、张小琴、曹书乐、司若);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崔保国、杭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王君超、陈昌凤、卢嘉、戴佳、曾繁旭、胡钰); 新媒体研究(金兼斌、吕宇翔、沈阳、彭兰、蒋俏蕾)在选择大类的时候,一定要选和自己硕士专业以及所做的研究相近的方向。除了在方向上要找准,还要考虑导师具体的研究需求与你所拥有的技能是否匹配。因为博士其实更像一份工作,博导希望他招到的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够挑大梁承担一份科研任务。全球传播是清华一些老师研究的方向,我相信全国其他院校基本都有。基于目前中国的全球传播战略,政府需要很多能够外宣和国际舆情分析的研究人才,这也为各大院校在此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都是有国际新闻硕士班的,这个班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是主流媒体的外宣岗。那么这些院校做国际传播的导师,也主要是在海外接受的硕士、博士教育,他们中很多人在回国之前都确定了做具体的地域研究范围,比如“中—欧”或者“中—美”的文化/传播/关系研究。他们对博士生的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科基础有要求,因此你要考量自己的学科背景和英语硬件水平是否过关。2 考博前我准备了什么确定了导师之后,我开始制定复习计划。我当时的复习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复习专业课,二是学习英语。(截图来自清华新传院2021年招生简章)专业课的复习主要以看论文、看专业书以及过了一遍考研传播学工具书,由于我是保送研究生,所以没有一个正统的考研复习经历,而此时把所有经典论著读一遍时间上来不及了,所以我选择了考研机构整理好的传播学理论笔记,厚厚两大本。如果你们和我有一样的忧愁,可以通过胡师姐蓝皮书来速补一下理论知识。Tip看这种知识点浓缩的小册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己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图,现在有很多便捷的做知识框架的软件,比如Xmind、幕布(在线网站),大家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整理出整个传播学的框架脉络,在头脑中对宏观知识架构有了把握,再往里面填充具体的大部头书籍、前沿的论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本热点集合,是学姐向我推荐的,我自己没认真看,但我发现我下一届考博的师妹也在备考中使用了它,说明还是挺有认可度的:最后,在读论文上,学界知名学者的新近研究都应该跟进,目标学院里所有老师的论文要通读一遍,重点读报考导师和本方向老师的论文。对于我而言,彭兰老师和喻国明老师的论文中有很多提供看待问题坐标系的宏观理论,对我的复习和笔试答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学英语,是一件入股不亏的事情。虽然清华对英语成绩没有硬性要求,但是雅思6.5,六级500分以上应该在报考的人中算是平均水平。而这些成绩我都没有。所以我当时迫切需要考到雅思6.5,这不仅仅可以作为一个英语水平的证明,还可以成为之后北大、中传博士考试英语免考的凭证(这两所学校对英语有硬性要求)。3 “债”总是要还的我尤其记得,某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寝室用颤抖的双手点开研招网,看到了“拟录取”三个字,当场痛哭。我的室友吓了一跳,反应过来之后围着我叽叽喳喳说着祝贺的话。其中一定有“哎呀,你看你当时那么焦虑,不也等到了好结果吗!”后来我给父母、男朋友打了电话,分享好消息,那个下午就像镀了金一样,在我的记忆里闪闪发光,阳光的颜色、路上的微风,每当我回忆起这个场景,所有的景色会一起被唤醒。同学们会说:“哇,你完全是人生赢家啊”。幸运之后,也有狂风暴雨的磨练。入学后我经历了人生的艰难阶段。博一的我面临三座大山:完成课程、完成导师课题任务、考雅思。而清华博一的课程特别扎实而密集,一周5-6大节课,每一门课每周的阅读作业都有半本书的体量,而且全是英文的。(意味着一周读3本英文书…)(因为太累有同学在小课上会睡着。 睡眠 学业 有时候你只能选一样)不仅仅是看英文阅读材料,还需要在课上和大家讨论,并且做1次课堂分享,发言就意味着不能划水。最后结课时,每门课需要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在这样强度的课程压力下,我还要抽出一些时间学英语,联系外导为之后申请联合培养做准备,以及完成导师的任务。刚入学时我经常哭脸,后来偷偷和硕士师妹交流了一下,她说这很正常,她刚入学的前半年也是经常哭。名校的光环下,是实打实的高强度训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周围的同学都太优秀了,稍有松懈,你就可能成为课堂上的笑话。被清华录取,这当然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高兴、纪念的时刻。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在考博前后经历的那些艰辛、挫折和焦虑,人生的高光时刻确实闪耀,但它只是一个瞬间。漫漫求学路的底色,依然是咬牙坚持的恒心和不断进取的自我鞭策。图片来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号(清华又被称为“五道口体校”,因为实在太有运动氛围了!这个操场每天傍晚都会用大喇叭播放: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胡师姐团队,有很多成功上岸的博士师哥师姐,他们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等。他们会用过来人的经验,为你制定个性化的复习书单,在择校、报考导师上给你提供建议,并全程指导申请与考试,直到你考上!博士定制课程定制服务:专业top高校在读博士、博士后或教师指导,不限次数的一对一授课 笔试指导提供针对申请院校和专业的学习资料规划整体考博学习和申请安排参谋选择哪所学校、申请哪个导师在申请邮件、个人简历、学术资料压缩包制作提供辅助和建议 联系上导师之后的后续沟通提供建议 提供每所院校内部情况供参考(导师申请难度、导师风格、竞争者等)申请研究计划proposal指导(中英文)模拟面试以及面试技巧指导笔试真题演练和批改

名闻不争

我们有好几个研究生,进校时都不想读博,研三的时候拼命想考博

本文的标题是我刚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评论,觉得非常有代表性,下面结合我的观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观察。在我们之前的很多文章中已经比较充分的论证了一个事实:当下普通院校,特别是本硕均为普通院校的学子考博非常难,尤其是应届当年没有顺利考上的日后考博更难。参见除了申请考核制,2020年普通学子考博还将遇到这些难题过去几年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事实:普通院校的学子并非考不上名校的博士,而是经常出现某2年突然考上好几个,之前之后很多年不再有人考上。其实这个现象在考研中更普遍,很多普通院校的学生被自己学长学姐顺利考取名校的励志故事所激励,就开始了漫长的二战、三战甚至四战某一名校。在昨天我们的分析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上述考生往往面临着一个非常客观的现实,那就是比同批次考生大好几岁。可能在当下的考研中这种现象正在弱化,毕竟现在的学生整体上上大学比较小,年龄分布更集中一些。但是在当下的考博竞争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考生的年龄有很大的差距,一般80后、90后平均分布,也就是考博队伍以25-26岁、28-31岁的为主。对于这样两个主力考博人员,他们思考的问题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28-31岁的人员往往处于这样的家庭背景:父母已经60多岁,近一半的人已经或者即将结婚,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从某种程度上可能还处于贫困线,只不过他们在过去的高考、考研中遭遇过挫折,没有读理想的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发现当下的就业并不理想,而自己还有名校梦以及学术梦,特别是在当下部分院校给博士开出的待遇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他们认为考博是当下破解自己人生困局的最佳途径。当然这个年龄阶段的也有不少人是体制内的人员,他们基于种种原因向往高校的自由。而25-26岁的人员则是本文标题特别关注的人员。他们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是比一些同班同学还是大那么1-2岁,在他们中很多人考研时的规划是——将来顺利拿到研究生文凭,然后赶快就业挣钱。一方面这样可以给自己一个相对不错的起点,另一方面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该挣钱啦,读研是留给自己的最后几年学生生涯。而且他们考研以及刚入校读研时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毕竟自己披荆斩棘顺利地考取了研究生,而且还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研究生,比自己的同班同学相对优秀些。特别是当下本科生已经非常多,就业很不理想。但是当他们没有多大压力的开始读完一年的研究生时发现了如下事实:过去一年双一流院校本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了百分之十到三十,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正式告别招收研究生,博士成为很多高校选拔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且老家的房价在过去一年也涨了不少,更重要的是自己读完一年的研究生感觉很空虚,更不清楚自己毕业之后想干啥了。在高考后读大学时自己还是非常自信的,但是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发现开始越来越自卑了。在当下很多院校的实习体验非常不佳的情境下,当身边人有人开始考博时,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学校强制要求发表1-2篇论文的情景下,他们开始憧憬——也许读个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研二暑假在外面磕磕碰碰,很不爽,于是考虑到马上就研三了,导师也在催自己写毕业论文了,何不告诉导师我想考博。于是就出现本文标题所呈现的情景——我们有好几个研究生,进校时都不想读博,研三的时候拼命想考博。毕竟过去2年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研究,而当下的考博市场竞争又这么激烈,你说他们能不呈现拼命考博的状态吗

厚生

为何很多研究生,研一的时候没打算读博,到了研三却又拼命考博

在当下的社会里,学历已经成为职场中竞争的一个重要加分项,在同等条件下学历越高的人,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正因如此,不少同学在大学毕业后纷纷走上了考研这条道路。对于考研,这些同学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希望拿到研究生文凭,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说很多同学正是带着这种想法考上的研究生,在他们研一入校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读博,只想着能够顺利毕业。然而不少人到了研三时又突然转变了自己的观念,为了考博士拼命地看书学习,这究竟是为何呢?不少读者看到这里以后一定会对此非常困惑,搞不明白这些同学为什么会在短期内突然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简单,无外乎以下的几个方面。1、研究生学历并不是“万能钥匙”,就业面临的压力依然非常显著很多同学当初之所以选择考研,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觉得本科毕业后找不到什么好工作,想要通过读研提高学历的方式获得更高的职场竞争力,以便在研究生毕业时轻松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如果放在十年前的话,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同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真的是非常轻松。但是在今天,即便是我们真的拿到了研究生学历,就业面临的压力依旧不能小觑。虽然比起本科毕业生来说,研究生文凭确实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在研究生中依然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如果我们空有一张研究生文凭,而个人本身没有什么能力,想要找到好工作真的很难。2、读研期间,有的同学逐渐发现学术科研这条道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研一的同学来说,虽然大家已经考上了研究生,并且正式开启了研究生生涯,但其实大家还仅仅是一群科研道路上的“菜鸟”。如果想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状态,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研究生生活,并训练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些人之所以在研一时不愿意读博,就是听别人说了博士不好毕业,非常辛苦之类的话,而自己并不了解科研事业的真实情况。而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以后,很多同学变回茅塞顿开,发现科研竟然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项事业。等到了研三时,这群热爱科研、热爱学术的同学便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希望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远。3、部分同学希望借助继续读书这条道路来逃避就业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同学选择考研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为了逃避就业,希望通过读研的方式来延缓就业。而到了研究生三年级时,大家又再次面临着就业和继续求学的抉择,一些同学压根不喜欢学术科研,但是为了逃避就业又再一次选择了考博。总的来看,对于那些研究生一年级时不愿意读博,但是到了研究生三年级时却拼命考博的同学来说,原因无非是以上的三点而已。对于这件事,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呢?欢迎发表您的观点。

巴河镇

考博(研)成功后的那个暑假我该做什么?

随着考研和考博浪潮落下帷幕,那些成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心情肯定激动无比。随之而来的那个暑假该怎么过?肯定很多人心里都考虑过。是趁着上学之前再放松一下,还是抓紧时间跟导师联系进组?听小编来给你唠一唠。要知道,过了这个暑假,你就是要读博或者读研的人了,研究生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和之前确实不同,因此,抓住这个暑假进行调整和过渡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拿出十来天的时间去旅游或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目的是为了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松自己的心情。在这种舒适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业,开启新的征程。让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一为自己开学后的事情做打算。那就是提前联系导师,看导师对你有没有什么安排。博士和硕士,导师对你的态度和给你期望是不一样的。因此,导师对入学前的暑假安排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导师可能会安排新入学硕士生去给课题组其他的师兄师姐帮忙做实验,让你提前熟悉课题组的人员、研究内容等。其实去了就是干苦力,但是也可以认识师兄师姐,混个脸熟,毕竟以后都是同甘共苦的同门。当然,提前是否一个月或者更早进组,取决于你什么时候联系导师。导师一般不会主动联系硕士生,看你的积极性了。但综合其他人的经验来说,小编认为,新入学硕士生暑假提不提前联系导师,进组,对以后的学习和导师的关注度等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同时,若去了干活干得好,可能以后干活都找你了,所谓能者多劳嘛。不过,这样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眼里毕竟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所以,硕士暑假要不要提前联系导师,看你自己的选择咯~新入学的博士,一般没等到暑假比如刚考上的时候,就应该联系导师。并且要时刻跟导师及导师团队的其他老师保持联系。毕竟读博士是一个大工程,而且博士所需要提升和历练的东西太多了。提前接触和熟悉这些科研环境,能够让你尽快的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同时也对这一领域有所认识和学习。如果硕士毕业没什么事了,就去跟导师联系看能不能到课题组或者站上把,就算不做实验,也可以看看文献,多跟其他人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看法,使自己对于博士方面的研究尽快上手。上研或者上博前的那个暑假,可能是最后一个比较清闲一点的暑假了。如果你想要好好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尤其是上研的,但是如果是上博的,建议在放松之余也开始着手参与到导师的课题和研究中去,使自己在入学后能够尽快上手,不耽误时间

读研和考博感到绝望时,是导师拉了我一把

进门之前,我就知道复试一定没啥问题,老师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都已经在脑海中过了无数遍:自我介绍、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经历、今后设想……果然如预料一般轻松,台下的老师问:你报的哪位老师?和老师之前有过沟通吗?好,下一位。过了三天吧,院办老师打来了电话:你去到网上把信息确认一下,录取了。淡淡地挂掉电话,面无表情地打开研招网√ 确定大三下保研,我选择了留校,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本科专业是个强化班,培养模式3+X,大四开始进课题组正式学习,不过,仍然有一些实验课和毕设实习之类的东西要完成,课题组这边老师催得也紧,每天两座楼来回跑,完成了这件事,就得立刻开始下一件。我的同学在考研的时候,我在课题组做实验;我的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我在课题组做实验;我的同学在胡吃海喝的时候,我在课题组做实验;我的同学在毕业旅行的时候,我在课题组做实验;我的同学在毕业晚会那两天,我在地里插秧晚上从田里上来,用手机看他们直播。第一次参加小组会是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台上的师兄眉飞色舞地讲了一篇 the Plant Cell,全英文PPT,分享结束,大家的讨论积极热烈,我在里面坐着一脸懵逼。平时带我的小老师转过头来问我:林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听懂了吗?全身一个激灵,说实话我没听懂,又不敢直说全没懂,只好硬着头皮问了学科方面一些套路的问题,小老师语重心长:进了咱们实验室,以后要多读文献啊研一一年有许多专业必修课,全英文居多,上起来也蛮吃力,白天基本就是在教学楼和实验楼之间来回穿梭,晚上回宿舍倒头就睡,好容易熬到周日,洗洗衣服买买生活用品,一周也就过去了。正式见到大老板已经是年末了,年终汇报,所有人坐在一间大会议室里,一个一个地上去汇报一年的进展,或被骂或被狗血淋头地骂,大老板专业大牛,强势,说一不二高年级的博士师兄说:能被老板指点,是我们的荣幸。我也不知道,跟了这样的导师是该喜还是该忧。课题的进展一直都不太顺利,一直在不停地等位、接新材料、连锁、定基因、等位、接新材料……如此循环,到最后,近乎感到绝望了。我对小老师说:我可能是克材料吧?小老师回答:我觉得你是克导师,Emmmmmmm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只好继续把自己埋在实验里。有一天做完实验已经近凌晨3点钟了,我在寂寂无声的校园里行走,忽然一个念头涌了上来,要不,干脆退学算了……我被自己吓了一跳,匆匆跑回宿舍上床睡觉,第二天还是7点钟按时起床去实验室打卡、做实验。点名被大老板单独“召见”的时候内心一阵惶恐,没想到他破天荒地开始和我拉家常,家里还有什么人,有没有对象,高中在哪里读的,诸如此类的,问到高中的时候心中陡然,我敬爱的高中已经远去五年之久了。毕业这么久,连个做的像样子的课题都没有,竟然一事无成,当真愧对母校的教导,实在忍不住了,在老板面前泣不成声:老师,对不起,我做的太差劲了……老板愕然“你的高中我还是知道的,那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勤奋的学生,你不要担心,去做就是了,你若转博,我带你去北京……”当时受宠若惊我后来没有转博,当时课题组开出的条件很好:接手了毕业师姐留下的、前景很好的课题,大老板答应带去北京,最好的氛围、平台和资源,博士能读出来话,事业单位的工作老板也会帮着解决,可谓前途无量了。可能是自己心里的坎过不去吧。即使去了北京,我也不是985的学生;即使博士毕业,我也不是985的学生;即使导师大牛,我也不是985的学生;即使工作稳定,我也不是985的学生……高中、高考的愧疚和遗憾,一次次涌上心头,几乎要把我淹没了:总想着稳定、稳定,有什么用啊?那么好的高中出来的学生,不想怎么向上拼,怎么对得起大好的青春,我这么年轻就不能去拼一次、闯一次吗?别后悔,别再后悔了!大老板对我不转博的事情颇有微词:你若跟着我,我保你100%能成材;你非要去别处,那就50%能成材,你考虑好。那一年,我二十三岁。我开始了申请外校博士之旅,各种投简历、联系导师、交材料,等结果,每一次都带着期许,又一次次落空。哪有容易走的路呢?联系了TOP2学校的一位导师,老师态度诚恳:你若通过学校审核,我便招收你为2019年的博士。当时感激涕零,就像在无边的黑夜中看到了渺茫的微光一样。可惜后来没有通过,满心愧疚地给老师发邮件请辞本以为老师不会再理我。谁成想老师回复地很快:很遗憾你没有通过审核和面试,希望你有很好的攻读博士生的去处,将来有所成就。祝好。忽然觉得自己重新焕发了动力,不能辜负这个老师的肯定,不能辜负老板的肯定,不能辜负父母的肯定。重要的是,这一次,不能再辜负自己,决不能!我后来踩着狗屎运录取到了帝都一所双一流高校。准博士导师是个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老人:你去把硕士的课题收了尾,该做的事做好,等着入学,咱们实验室不怕没有你发挥才干的天地。回过头来看着三年的经历,其实自己一直挺幸运的。资质一般,出身一般,勤奋嘛,也马马虎虎,离能力的及格线,还差得太远。偏偏遇到了很多人,在我孤立无援、为难无助的时候,肯定我、帮助我,甚至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谢谢他们,谢谢每一个我的研究生生涯中遇见的人。让我得以更好地成长,也谢谢屏幕前的你,愿意花这么久的时间,倾听我算不上有趣的故事。愿每一位考博学子都能考上心怡的学校和研究所。我把录取的结果告诉了大老板,他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看着我:行,我知道了。顿了顿,又添一句:你以后去了那儿,要好好干。来源:募格课堂(ID: mugeketang)作者林诺

剑王子

当初那个16岁就读博士的“神童”,如今怎样了?现况令人唏嘘不已

文丨饭饭妈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名要趁早”,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来优秀的状态,给父母脸上添光,也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群众中的佼佼者。当然,很多父母的视野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学习成绩方面,而在这之中,有这样一个16岁就读博士的孩子,成为很多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就是张炘炀。01那个16岁读博士,还逼着父母在北京买房的“神童”如今怎样了?在张炘炀两岁半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在3个月内就认识了1000多个字,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的震惊,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家孩子,和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看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也是非常的开心,于是就让孩子快速地进入了学校。没曾想到孩子刚上一年级竟然发现所有的题目基本都会,之后就开始跳级,别人要用6年才能完成的小学学业,他用了2年就完成了。进入初中后,张炘炀的学习还算挺平稳的,但是到了初三之后,老师反映他不能好好听课,之后便把孩子带回家了。在家这段时间,张炘炀并没有荒废学业,而是在家自己自学,接着他直接跳级读了高三。参加高考时,张炘炀考出了505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了,而此时的张炘炀的年龄和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13岁的张炘炀顺利的考上了博士研究生,被大家誉为“天才神童”,一路走来张炘炀都是大家眼中关注的焦点。而自从上了研究生之后,张炘炀觉得自己应该保持低调,所以基本在媒体上消失了,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他依然还是很优秀的。可是到了16岁的时候,张炘炀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于是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他突然提出“如果他的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因为在张炘炀眼中读博士,并不是最大的成功,他的成功标准是在北京有户口,有房,有一份好工作。如今网络这么发达,据知情人士爆料,他现在博士也没有毕业,而且生活过得还挺窘迫的。后来有的人对于张炘炀的事情表示:十几岁的孩子,因为自己爱慕虚荣爱面子,所以让爸爸妈妈在北京给他买套房。房价这么贵,孩子因为这样的想法,就让爸爸妈妈卖掉原来的旧房子买房,是不是让人非常的无奈呢?还有人表示:还没有学出来就开始啃老,简直太可怕了!基于张炘炀的情况也有人开始思考,出名趁早真的对孩子好吗?有些时候或许就是外界的名利使得孩子内心发生了改变,影响到了他们的成长。02过早出名真的好吗?这三个危害父母不能忽视实际上“过早出名”并不适合于一个孩子。有一部分孩子他们从小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并不明显,所以出名或者不出名对于他们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孩子过早成名,他们身上所要背负的也会更多。1)孩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试想一下,别人的眼光全都聚焦于自己身上,孩子敢松懈吗?答案是否定的。毕竟站在高处有很多人也在仰望,一旦自己出现差劲的状态,就会成为别人嘲讽的对象。可是小孩子是脆弱的,父母从小就让他面临这么大的压力,其实对他并不好。在享受这些夸赞之时,孩子却会异常的开心幸福,但是在这背后所要承受的议论,却有可能让孩子变得玻璃心、脆弱,甚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孩子无法和正常人一样享受正常的生活,只能在这种压力之下不断地促使自己成长。2)孩子过度追求虚荣踏踏实实干事情,才能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优秀。脚踏实地是我们实践最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总结出来的道理。可是这种已经出名的孩子,他们真的会像我们所想的那样脚踏实地,或许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孩子出生之后,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而爸爸妈妈的夸赞让他们有了兴趣。所以,就会像父母所设立的计划那样不断的前进,但是慢慢长大之后缺乏兴趣,就会致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受到影响。一旦让自己的生活更为舒适,他们就会表现得很飘飘然,虚荣心也会较为明显,从而影响到了别人对他的形象。3)孩子比较喜欢猜忌对于那些聪明的孩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旁的朋友其实非常少,甚至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他们身上性格缺陷明显。孩子担心别人接近自己是不是有其他的目的?但又想去和别人交朋友,可又担心别人不太喜欢自己。长时间处于担忧之下,敏感猜忌的心理也就越来越明显。之后想要交朋友,就会更加的困难,加之内心并不成熟,和自己处于同一环境的人交流更是难以融入。03父母应该如何去应对孩子身上的天赋,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呢?当我们发现自己孩子身上存在天赋,和其他人不一样时,除了促使孩子不断进步之外,也要考虑他们的全面发展。毕竟孩子的一生,并不可能完全是被学习包围,他们还要交友还要生活。①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重要。要知道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面对孩子的天赋,父母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要避免孩子过度虚荣,引导孩子在每一个称赞之中不断的前进。②不要给孩子强加压力外界的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之时,爸爸妈妈就应该陪伴在他们身边,告诉孩子父母永远会在背后支持他们,这才是父母的正确做法。有一部分父母看到自家孩子表现优秀,就会选择给孩子强加压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成为最优秀的存在。但是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父母也应该依照孩子本身的状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引导,而不要老想着一步登天的事情,脚踏实地得来的成功长更长久。

路易斯

当年为了读博被我辞掉的年薪20万的工作,如今努力也找不到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 法学女博士 。本科毕业时我就在一个一线城市的垄断国企工作,第一年的年薪10万左右,到我辞职时已经快20万了。工作很轻松,但丝毫没有挑战,年轻的我当时觉得呆在那种地方简直是浪费自己的青春。那时正好遇到现在的老公,他在北京读博,就追随他来到北京,考上了一流的法学院读研读博。且不去提这些年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吧,学生的生活确实是物质贫乏的,倘若还如本科生一样青春无敌,每天好多节目也罢了,穷开心也蛮不错。读博士以后发现周围都是心事重重的女博士,记得前些年北京老有报导说女博士自杀,我突然能够理解了。读了若干年之后,现在即将毕业了,论文的压力已经不算小,但是尚且比不上找工作带来的压力。兜来转去,我发现我如今的最佳选择竟然还是当初放弃的那类工作,但 现在我投了几百份简历才发现,我再也进不去那种单位了。很多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写着:30岁以下,甚至27岁以下,男生优先。忽然感觉自己像站在一片荒野上,四处张望都看不到方向。如果说5年前的自己还有理想,现在于我来说却只是需要一份对得住自己的工作。也许到最后结果是好的,但是我感觉这个过程已经让我精疲力尽,自信全无了。我总是这样,买基金赶4000点,到现在赔了1/2;读书赶上学位贬值,博士快毕业了才发现我宁愿当初自己没有考上。如果学历可以兑换的话,我宁愿用学历换青春和工作经验,再考一个在职博士。我也不明白这些年怎么过的,总之好像怎么样都是浪费。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其实道理我都明白。1其实,我读了博士以后其实开始学会不抱怨了,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老说这些改变不了的现实挺没意思的。可是我发现我自己是一个不太容易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所以有的时候我不明白大家那么大压力为什么还能泰然处之,我却常常只能郁闷地睡去,然后郁闷地在半夜醒来,想想这些年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 为什么现在我处于这么尴尬的一个位置。如果说读书是一种投资,为什么我投资了负资产;而且最可怕的是,我发现我已经没有了斗志,对工作也失去了憧憬,对所谓的学术更是。记得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简历放在某个求职网站上,很多单位打电话,居然还有一个猎头找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又放了,3个月没有一点反馈,我简直不敢置信,开始我还以为是我自己设置错误,老上去检查简历是不是开放了,后来才醒悟过来原来在这个人肉市场我已经大幅度贬值了,哭都来不及。我很讨厌说老公养我的话,因为我不需要也不想,当初读博士他越俎代庖做决定非要我读,结果现在找工作他很讨厌听到我抱怨,说了两句就说不行就家呆着,我养你。可我需要一份工作,一个自己的生活圈子,不至于天天呆在家里或是宿舍。法律博士很少课,而且可以逃,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整周整周呆宿舍不和人打交道,那种和社会隔离的感觉我已经经历了很多年,我想如果再过几年这种日子不变态也该变态了。所以我绝不愿意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2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有时候还真不是我不愿意“屈就”,只是人家还不愿意“高攀”呢,简直就是女博士在婚恋市场的写照。对于国家公务员里的好单位,我还是会尽全力去考吧,因为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层次,虽然收入和待遇未必有多好。据我所知,国家公务员在面试阶段还是有不少猫腻的,除非正好你的竞争对手和你一样都没有背景。我的经验是如果年轻的时候有理想还是要试一试,不给自己遗憾的机会。这个社会从本科以上,赚钱能力和学历确实没有多大关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我们是进步的牺牲者,我听我的老师说过他们当年读完博士,单位来请,给住房,解决配偶进京指标,于现在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其次,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像从前了,课时、课题、发表论文、还有各种事情,压力比以前大了很多啊,一点不见轻松,也就近5年的事情。如果想好好干就更不容易了,水平要有,关系要好,里头外头都要吃得开,一点不比社会少好混。而且北京高校很难进,博士太多,教席太少。不过我比其他同学更好的一点是我不用担心生存问题,因为老公是北京人,我们没有房子的压力。我虽然现在很少去面试,但是博士期间找兼职曾经去过几家律所面试。过程差点没把我气死,我在简历上注明了我是在读博士,去了以后一个女律师面试的我,两个男律师陪着;那个女律师全程板着脸,先从家庭情况开始问,当她问到我是不是买了房子我已经很不高兴了,我说,我想这和工作无关吧。她又说,啊,你们这些读书的博士,开始都说的好好的,到时候又干不下去了,以前我们这里也来了一个清华的男生,干得真不错,后来说是有课题,结果撂了担子就走了。我是在读生的这种情况在简历上就注明了,又没有丝毫地隐瞒,你既然不愿意在读博士来干嘛叫人面试啊,简直有病。还有一次是我去另外一家律所面试,那个所谓的主任和我说,除非你们家里死人了或者你自己病得起不了床(绝对原话)否则不要和我请假,什么妹妹结婚,妈妈来北京了不是借口。我们这里要求加班就是加班,我说了加班必须加班,你的时间我付钱了,就我说了算。一个月3000。我说你这么苛刻的条件也不是说找不到人干,但肯定不是一个月3000,也肯定不是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博士给你干。那个所谓主任说:我们看情况年底说不定会有奖励,但是不能问,以前有一个从法院出来的就老爱问,后来我把他开了。那我说我不接受这样的条件。那个人就开始唠唠叨叨说他年轻时候怎么苦,现在发达了怎么节俭。然后说年轻人不能只看眼前之类的。我是学法律的,如果我相信这样的口头承诺那就是太天真了。于是我就走了,留他好像很遗憾地在那里。我想我的时间不仅仅只是值那个钱。3我现在学会将期望值降低,才越不容易失望,无论对人对事,可是我发现人连期望都没有了就更可怜。我现在就处于这个可怜郁闷的阶段。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宿舍的一个傻乎乎的女孩去律所面试,到晚上9点那个面试的律师打电话要她去酒吧之类的地方陪他。傻女孩因为比较信任我,还打电话问我说应不应该过去,给我臭骂了一顿。我说你还算名牌大学的硕士呢,做助理一个月3000多还想你卖艺又卖身啊。其实我很喜欢有创意的工作,以前读本科喜欢在图书馆看广告和摄影方面的杂志,觉得有些创意真的好棒啊。我坐不住而且很讨厌寂寞,所以读博士真的很为难我了。当年本科毕业真是钱赚的容易,工作环境超舒服,每年旅游2次,出差都是5星级,所以现在落差尤其大。而且觉得这些年受的苦都白受了,考试很痛苦,写论文也很痛苦。当年我本科毕业出来,单位有一个大约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博士生直接当了部门经理,配几十万的车,一年收入40多万,位高权重。我简直觉得不可企及。我们那里也是本科生基本没机会。也正是因为那样,我一直想读硕士读博士,但是当我读了之后已经开始打破了学历的神话了。第一因为人太多太多,第二因为理性了。所以我说我不赶趟。事实上就是门槛是要进的,只是读的多就没必要,再让我重新抉择肯定就是硕士出来工作,有机会读个在职博士。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排序是男硕最容易,接着女硕、男博,最后才是女博士。所以我想等前头这些人都找到工作了,轮也该轮到我了吧。以前觉得学术至少清高。等自己给逼到花钱发文章的时候就觉得啥也不是,很是堕落。在学校呆一年发多少文章,做多少课题,简直是和数鸭子一样,哪有什么学术自由可言,除非你打算做一辈子讲师,可是你要真愿意做一辈子讲师,学校也不愿意。考博都是很痛苦的,当年我也是闭关,在北京冬天踏着冰雪去教室自习,寒气从脚底上来,我这个南方人冷得打颤,很是自顾自怜。我考博的时候看的书大本的加起来有一米了,堆得高高的,每天只有一点点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放松,到了3月份,春天来了,暖了,我下楼来吃饭,看见篮球场上大家在玩耍,天气真好,毫无防备地我就流了眼泪,觉得这种天天啃书的日子真不是正常人的日子。因为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有期望。我以前很多朋友都在自己的圈子有所建树了,国有单位混个中层,做律师的时薪2000元、轻松年收入百万,他们笑我傻,辞掉几十万年薪的工作去读博士,再回头看到现在的博士同学那种清贫、孤欢寡欲的生活,到30多岁了还在为一份工作而战战兢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如果不想到30多岁了还在为一份工作而战战兢兢读个研究生就出来工作吧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免试入学,在职学习,可同等学力申硕!9月开学电话咨询:021-65902708咨询地址:杨浦区武川路111号经济学院105招生办01上海财经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商科院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上财位居中国财经类院校排名榜首。在2015年QS全球学科排名中,上财“会计与金融”专业保持全 球前200强;在2016年荷兰蒂尔堡大学排名榜中,上财经济学进入全球前60(大中华区第一);在2012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排名榜中,上财“金融学”位列全球第104(中国大陆第一);在2013年美国德州大学排名榜中,上财商学位列全球第177(中国大陆第4)。本文来源:卡农小世界,作者:蓝兰。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引用须标明出处来源。非常感谢作者的付出!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免试入学,在职学习 @微信号: shufe65902559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添加招生老师微信你曾错过这些精彩内容-点击阅读-经 济匡时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7年高级课程研修班(秋季班)开课啦!经济匡时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年高级课程研修班(秋季班)开课啦!经济匡时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17年高级课程研修班(秋季班)开课啦!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听在职研究生谈自己的读研感受7373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7373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财大在职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