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天资聪颖还是大智若愚?北大哲学硕士,拉着父母到龙泉寺出家太始

天资聪颖还是大智若愚?北大哲学硕士,拉着父母到龙泉寺出家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人都渴望用优异的高考成绩来实现"鱼跃龙门"这一壮举。但是,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说的那句话一样。"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一名北大哲学硕士------邓文庆就是如此,拥有超高学历的他,毕业后竟拉着父母出了家。天才的降临就如"方仲永"一样,小小年纪的邓文庆便天资聪颖,他常常能在不经意间就记住别人说过的话,虽天资聪颖,但邓文庆的的脾气却比一般的孩子更显温和。在学校,他听从老师的话,在家里,他听从父母的话,少年时期的他却不曾有过一丝丝的叛逆。在他的眼里,世界总是温柔的。随着学业的不断加重,很多的孩子开始抱怨:"老师留得作太多,学的知识太难"可是,邓文庆却从来没有在家长面前抱怨这些,他回到家中也常常不写作业,这样反常的举动吓坏了邓文庆的父母,他们害怕邓文庆出了什么问题。可是,考试成绩一下来,家里人惊喜万分,内心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邓文庆总能拿第一。后来了解到,邓文庆不回家写作业是因为他早早的便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那些在别的孩子眼里"难如上青天"的试题,在邓文庆的手中便迎刃而解。这不禁让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感慨他的聪明才智。学习之余,他总会安静思考,那些经典的哲学问题,每每想到这些,他总觉得整个世界都开阔了。后来邓文庆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参加了高考,不出所料,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了,同时,他还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哲学。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始劝说他找一个热门的专业,可是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来到了北大哲学系报道。深入的学习在北大,邓文庆结识了一大批热爱哲学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宇宙之大",孜孜不倦的研究着各种哲学问题,并且不断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归处。从小便热爱传统文化的邓文庆在"燕园"如鱼得水,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那些经典著作,晦涩难懂的经典诗词在他眼里如一首首动人的歌曲紧扣着他的心弦。在这些著作中,邓文庆一遍又一遍的和"古贤人"对话,领略纷繁动人的景象。每当他捧着书本阅读时,他就发现校园中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同学也在碰着书本"贪婪"的汲取着书中的养分。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邓文庆的脑子里,他准备把热爱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同学召集起来,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在同学的帮助下,邓文庆在校园里成立了"耕读社",慢慢的,耕读社里的成员越来越多,大家在这个社团里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一点点迸发出来,汇聚成大火,烧在每个学员的心上。耕读社也不断的吸引了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进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邓文庆越来越觉得红尘中的很多事情都使他"劳其心,乱其行"。拉着父母出家完成硕士学业后,邓文庆顺利地毕业了。大学时期的他便显现出来对尘世的厌恶,"出家"的念头如一颗小小的火苗不断地燃烧,烧的邓文庆满腔热血。随后,他选择听从内心的想法,便在福建莆田的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在这里学习了一段佛法之后,邓文庆更加体会到了这是自己渴望的生活,自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后来,他又辗转去了北京凤凰岭的龙泉寺当了和尚,进一步学习佛法,领略其奥秘。开始时,他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已经出家了,他怕自己的父母也会向其他人一样对他不理解,认为他大智若愚,更害怕年迈的父母接受不了自己出家的现实。每当母亲问他在做什么,他总是含糊其辞的回答母亲。可是,日子一久,自己出家的事情便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几次三番的劝阻邓文庆,希望他能还俗,过上平常百姓家的日子领略人间的深情冷暖。可是,"希望的火苗一旦燃烧便无法熄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邓文庆对佛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每日的学习中,他活的更加通透,更加随性。因此,邓文庆喜欢他现在的生活。面对儿子的坚决态度,邓文庆的父母没有选择再次坚持,邓文庆从小便没让他们操过太多的心,这个懂事且优秀的孩子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他的父母不再责怪,邓文庆便拉着父母一起到龙泉寺出家,跟着他一起修习佛法。邓文庆的父母也不想让儿子有后顾之忧。加之人到老年,他们也开始对很多事情都"淡然处之",邓文庆的父母希望一边陪伴孩子,一边学习佛法,提升精神境界,颐养天年。从小,邓文庆便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天资聪颖,成功考入北大,过上了让别人羡慕生活。那么邓文庆到底是天资聪颖还是大智若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邓文庆的选择似乎很傻,本可以有一片光明前途的他却选择了出家。放弃了利益追逐的生活,过上了"闲看花开花落,静看云卷云舒"的生活。邓文庆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可是,却鲜有人能够像他这样放弃一切,只为追寻内心的宁静。他是勇敢的,他掌握了自己的人生,"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也便没有资格妄加评论"这大概就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吧"。人生在世,我们没有必要取悦别人,只需做好自己。无论身处何方 ,命运如何,我都希望大家能够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我的方向,并扬着信念的风帆永远的驶向它。"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迷茫时,坚持自我,找到自我。时时刻刻听从"我心"。

端脑

那些从清华北大退学,又考回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怎么样了?

北大和清华,取其一即可笑傲江湖。这两所国内的顶尖学校,难考程度不必多说,中国人都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几乎每年都有那么1-2个从清华、北大退学又考回去的大神。考清华北大对他们来说好像吃大白菜那样简单。今年湖北襄阳的理科第二名,让很多人感到眼熟,因为他的名字曾经出现在2年前襄阳市的大红榜上,那年他考了697分,被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录取。读了一年后,王宇航选择退学再考,他的说法是想换个专业。对于这个决定,他的父母也不太支持,他们感到深受打击。毕竟,再考一次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清华已经是国内学校的金字塔顶,再次高考,只可能比这差,不可能比这还好了。而且儿子等于白白浪费了两年青春,比别人多出两年学费。好在王宇航争气,又以全市第二的高分,上了北大。不过根据清华学生的现身说法:第一、自动化的大一课程和王宇航想要转入的AI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很多课甚至可以直接转学分。第二、大一转系虽然难,但是到了大二转系卡的就不严格了。第三、自动化的学生想要学计算机系的课,也可以直接去联系导师。所以王宇航“因为不满自动化系而转系”的说法站不住脚。清华有同学说,王宇航是因为挂科过多而退学重读。这种可能性也很大。同样是湖北省,去年省理科状元常书杰考了712分。四年前的他同样是市里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了北大。可他却因为沉迷游戏,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北大劝退。常书杰应该属于智商极高的那类“学神”,据他同届同学说,他当年在学校最好的火箭班,常年稳坐第一的宝座。高三的时候,他偶尔也会玩玩游戏,不过这不影响他当年考上北大。以他的能力,可能去个一般985还能勉强过关,然而北大没那么好糊弄,所以他才会被北大退学。这才有了两夺理科状元的经历。另一个流传在清华北大间的传奇人物名叫张非。他参加了四次高考。第一次,他考上了复旦,然而有着清华北大情结的张非不肯去,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以606分被北京大学录取(那一年北大录取分可真低)。可是上了北大以后却因为沉迷游戏,导致必修课不及格而被北大劝退。从北大退学之后,张非又一次以703分考取了清华,结果重蹈覆辙,又一次沉溺于游戏,又一次从清华退学。张非第四次再战高考,还是考了677的高分,再次被清华录取。这一次他终于从清华毕业了。然而由于他“大名在外”,清华北大没有老师愿意收他读研究生。后来他自己考了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可惜复试没通过。如今已泯然众人矣。像这样,一高考就如打了鸡血,一读大学就崩盘的“大神”还有不少,套路都差不多:无非是高分上北大/清华,沉溺游戏被退学,江湖再战,又回清北。有的学生重来一次问题就解决了,有的像张非这样,两次三次,依然执迷不悟。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证明这些人无论是智商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比常人高一筹。那么为什么到了大学就混不开了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这些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至于考上之后要做什么,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中。考上心仪的学校之后,他们失去了动力,失去了目标,对自己进行报复性奖励,把之前没玩的都补回来。这才导致他们完全失控。这一点在张非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年他考上复旦不去,就摆明了他就是冲着北大清华去的。考上之后就彻底懈怠了。2、这些人的自控力是有问题的。高中时期有父母,有学校老师监督、监管,他们还能约束自己认真学习,到了大学,不再有人盯在后面管他们学习,他们就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3、高考可能是一个通关一次就会变得容易的游戏。这些人在心理上对考场十分熟稔,基础知识也都学过一遍,重新拾起来其实并不费力。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复读生考分都很高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些反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神,算人才吗?这些人虽然智商很高,但其实是有缺陷的。他们的自控力不强,责任感薄弱,这样的人,你敢把项目交给他吗?你不担心Deadline之前他开黑玩忘了吗?又或者有公司愿意专门派一个人去监督他的进度,以免他拖延给公司造成损失?一个缺乏自制力的人,能力再强,也不能成为一个人才。

边检站

哲学学科哪所大学强?北大、复旦和人大位列前三!

10月30日,软科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最好学科排名,对于每一个一级学科进行了排名。从哲学学科来看,虽然很难用排名去衡量一所学校的全部实力,但是还是有参考的价值。今年的软科哲学学科排名中,一共有74所大学上榜,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三甲,从整体实力来看,这三所高校实际上也是哲学学科当之无愧的前三名。第四名是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优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逻辑学;第五名是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优势在于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实际上国内政治哲学做得比较好的三家分别是人大、武大和吉大。第六名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哲学学科最有影响力的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以张异宾为代表的马克思哲学文本分析方向,可以说在马克思的文本解读中当属第一,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这方面都不能比。第七名是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名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名是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并列。另外,一些工科学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哲学实力也不弱。山西大学哲学学科排名14位,主要在于山西大学哲学的优势学科是科学技术哲学,目前仍然非常具有实力。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偏向工科的高校也有优势的哲学研究领域。具体如下:对比2017年哲学学科的学科评估来看,也比较合理在哲学一流学科中,有5所学校获得,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所学校的哲学获评一流学科。抛开一流学科的角度来看,国内哲学学科的发展第一集团一般认为是北大、人大和复旦,三所学校实力有很大的优势。其次,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几所老牌的哲学强校各有特色,实力差距也不大。

处女血

2020哲学专业各大学10强排名,领头羊,当属北大复旦

考研院校的选择同样是考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为要考虑自身实力是否能匹配上目标院校的实力,如果目标院校实力太高,而自身无论如何复习都达不到,那100%的要失败的,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院校很重要。今天应很多粉丝留言说要看看自己专业各个大学的实力情况如何,特每天给大家看下各大学某专业实力排名如何,助力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本次就先说说一级学科“哲学”专业,实力如何自行看下图即可。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48所,本次参评38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84所。(注:排名依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你还想要看哪个专业的实力排名直接评论留言即可,小编会根据留言顺序一一给大家展示的。数据来源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沐丝

北大哲学教授杨立华论人生,太给力了,赶紧读

杨立华,1971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1998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立华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进入中国哲学教研室学习。1995年考取汤一介先生的博士。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及北京大学留校资格。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哲学以及魏晋哲学等。出版专著《一本与生生》 、《中国哲学十五讲》 、《宋明理学十五讲》、《气本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匿名的拼接》,译著《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等。北大哲学教授杨立华论人生,太给力了,赶紧读。以下是他总结的人生哲理思想,一起来品读践行。1人生最缺乏的是确定性,在充满的变化和不测的世界,用自己善良的意志去构筑一个有确定性的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也是孔子的目标,实际上人生的目标不必要那么高远,由朴朴实实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朴素温暖,力所能及的目标一点点扩展开去,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只要能让今日之世界比昨日好一些,就是有意义的,就是幸福。2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前提含义,那就是当你不愿意被别人束缚时,同时请不要去束缚别人。如果你希望别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待你,你首先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3劳动不仅可以创造财富,获得生命的部分幸福,更可以赋予物质以结构,正是人类劳动的这种特点,人类才创造出那么多奇迹。人的劳动可以把自身的内在结构通过物质改变到符合人类目的和方向上去,所谓改造世界,就是把人的这种内在精神结构施加在物质上。4发扬自我主体性,懂得实现自我价值,时刻坚守做人底线,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些都必须要做到,而且尽可能地要把人的自主性多多扩散出去。5一个人幸福与否,与他的生活状态尤其是跟他所追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对物质外界依赖的程度越深,他得到的幸福就会越少。6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但人可以决定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我们不能把追逐私利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如果这样,我们的生命力不仅会空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会不断萎缩退化。那些向下的事物会不断侵蚀你,腐蚀你的灵魂。7传统文化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背后说的其实是创造,是生命不停地劳作与完善。自强不息就是生生不已,二者都是极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生命的乐趣和激情,是心灵的最高主动性的意志实现。8除了劳动,思考也是一种幸福。人通过不断思考赋予人生以意义。人为何要思考呢?因为人的精神存在,唯有通过思考才可以安顿自己的精神。9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儒家强调入世作为,主张生生不已,创造不息,因为儒家看到了世界的变化,而不是佛家所说的无常。这种洞察变化的思想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促使人去发扬创造的,而不是让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的。从这个意义讲,儒家要比佛家对社会的贡献大很多。但是人性有恶和黑暗的一面,所以必须要有道家做补充,不然就会出问题。10道家强调效法自然,效法天地万物,而儒家主张仁。所谓仁,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一种生命的良善动力。在儒家看来,一个生灵的德性能力越高,其内在的仁就越多。仁是饱满生命力的具体象征。有了仁,社会和人才会开始往良好秩序发展。

橘亘

从“质疑北大闹剧”看考研招生计划,考研报名弄清楚这个很重要

近日,在某乎上有一位初试总分第2(专业课第1)的朋友在北京大学考研复试之中,名次滑落至第3位被淘汰,心中存疑求助网友,结果证实北京大学招生工作无任何问题。其中这位复试被刷网友的最大疑惑在于招生计划是招6人(含3推免),变成了招6人(含4推免),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名额被推免生占了,是否存在招生欺诈。那么到底这种招生人数更改是不是合理呢?首先在招生简章公布之时附带的会有一份当年的招生目录,目录中的各专业招生人数都是基于上一年的招生情况暂定,一般高校都会注明招生目录仅供参考之类的字样,毕竟明年具体招生人数存在变数(比如导师有工作变动,或者赶上扩招),大家请记住,招生目录中的招生人数只能当作参考!而北京大学的招生目录一般写了“应试生招生人数以招生计划减去实际接收的推荐免试生人数为准”,请注意,那个实际接收的推免生人数(每年会在10月份前后发布,各校存在差异)!一般在研招目录之中会注明推免人数,但是此时的推免人数只是计划推免人数,比如在推免生中发现了几个好苗子,那么推免人数是可以增加的,最终公布的推免生名单才基本上可以算作参考!此位北大失意者就是没有注意北大公布的推免名单(4人)的信息,因为推免工作基本上在考研最终确认前面进行,所以在报考前一定要关注实际的推免人数,尤其是名校现在基本上都是以推免生为主,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否则像报考天津某知名大学计算机那只能当炮灰(只留一个象征性统招名额),这个锅只能考生自己背了!另外一个关于招生计划的参考就是教育部研招网,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拟招生人数确实是3人(不含推免)!这个就有点膈应人了,因为在下面备注了一行小字“本系统数据由各招生单位上报,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招生单位。”其性质和仅供参考没什么区别。我大概对比了下几个学校的扩招前后信息,发现研招网的数据严重滞后,所以参考价值极其有限。那么关于招生人数是不是就无踪可循了?考生在报考前参考价值最大的就是往年的招生人数和最终录取人数以及复试差额比例等信息!比如哈尔滨某校今年多个院系专业实现了等额复试,即使略微超过等额的都是照单全收,这类高校就值得报考!另外比如宁夏某大学,摆明了专收调剂,那么大家如果执意报考,那么就报一个初试专业课给分高的院校再调剂吧。同样是扩招,某些院校会把名额全部给第一志愿考生,有的院校则会全部用来调剂,高校良心只能自己体会了!如果说你考研真心是为了做学问搞研究,那么那种动辄一个专业几百个人的院校还是慎入,看一看究竟有没有那么多的师资力量来匹配,寥寥无几的副教授带着几百个专硕那注定只能是放养式管理了,其培养质量可想而知。考研跟高考差别很大,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场信息战!不像高考,你考了多少分基本上能确定进入哪个层次的大学,考研的报考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要超过你的努力,因为初试只是一个敲门砖而已,复试才是真正的门槛!这位考生对北大的质疑虽然只是一场无处宣泄的闹剧,但是也反映了考研招生的混乱之处,就连最起码的招生计划都存在朝令夕改的风险,而高校或许会拿着“宁缺毋滥”来搪塞,这个锅不应该让考生来背!

直幸

北大哲学硕士邓文庆:毕业后选择出家,拉着父母一起搬入寺庙

哲学,一个囊括所有智慧,集宇宙秘密于一体的伟大学科,一个人才辈出、高深莫测的理论领域,却在如今的社会成为继考古专业后的又一大冷门专业,让许多奔着远大前程的学生和家长逃之夭夭。原因无他,便是哲学实在难以寻到好工作,也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所以除却少部分爱好者或调剂生,大部分人都不会让它出现在志愿表上。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位北京大学的天才,邓文庆,不仅毫不犹豫地扎进哲学这个领域,还在毕业后拉着父母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法,他的举动过于惊世骇俗,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浪。那么,邓的选择究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有乾坤呢,或许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横空出世的天才如果邓文庆出生在现在,那么他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性情温和,从来不吵不闹,捧着本书就安然度过了一个童年。上了小学后,邓文庆的父母发现儿子从来不写作业,以为他是小小年纪不学好,一度十分担忧,没想到次次考试他都能拿第一,才明白他早早地在教室里完成了任务。上了中学之后,课业开始变得繁重,许多学生都开始补课,但邓从来都不需要,他总是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应付考试,轻轻松松地获得好成绩,简直是人人眼中羡慕嫉妒的学神形象。高中毕业后,不出所有人的意料,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敲响了邓家的大门。在邓文庆很小的时候,他就热爱安静的思考胜于其他一切,尤其是玄妙的哲学问题,总是能给他带来心灵的冲击。于是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哲学系。尽管大多数亲戚都觉得以他的聪明才智,择选个更热门的专业不在话下,但邓还是收拾行囊,毅然前往北大哲学系的报道处。哲学系中的传统学问迷北京大学,群英集萃。在这里,每个人都以求知为荣,以思考为誉。邓文庆在这个大家庭里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师生友人,他们常常凑在一起谈天说地、畅聊宇宙、探索人生,共同思考命运的话题。那段日子邓文庆过得格外充实,他接触了更多奥妙的哲思,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若干的哲学问题中,他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渴望从中获得生活的真相。除却理论的哲学,邓文庆也是个忠实的传统文化粉丝。北大的四年里,他花了大把时间在经典著作的诵读上,甚至还成立了“耕读社”,吸引了更多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在此汇聚。未名湖畔,咬文嚼字,赋诗唱和,艰深枯燥的古汉语在此落地生根,竟成了无数爱好者的养料,他们跟随着社长邓文庆的脚步,也不约而同地沉浸在这“古代的对话”中。每一次的社团活动,都是智慧结晶的碰撞,精神和精神的共鸣,久而久之,“耕读社”壮大发展,成为北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在这不断地交流学习中,邓文庆愈发意识到现实的纷扰,渐渐萌生了远离世俗的心情。北大精英出家为僧四年后,邓继续深造,取得了研究生资格。顺利毕业后,找工作成为眼前紧要的难题。北大的学历自然是块趁手的敲门砖,但对世俗的厌倦和出家的渴望时时涌上邓的心头,让这位高学历天才踟蹰不前。几经犹豫之下,邓文庆最终选择遵循内心的声音,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正式与红尘作了个了断。在寺庙修习了一段时间,邓文庆对佛法的领悟更为精进,他渐渐确信这样的日子便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于是愈加如痴如醉地深入研究,甚至特意赶赴北京龙泉寺聆听讲习。但是他始终瞒着父母自己出家为僧的事实,主要因为担心二老接受不了,或者是极力反对,为了避免和她们起冲突,每当父母问起他的近况时他也总是含糊其辞。尽管父母一向对他的回答不作他想,但长此以往,邓文庆觉得这样遮遮掩掩下去不是办法。正在纠结要不要说出真相,一位“耕读社”学弟的不期造访却直接暴露了他的现状。得知消息的父母又惊又怒,马上联络了邓文庆,好言相劝,希望能令他回心转意,过上平凡的日子。但邓文庆却一意孤行,在他看来,如今潜心研究佛法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决定一生追寻的,在佛法中他才能领会生活的真谛。话都说到这份上,纵使父母始终不算理解,但也明白了儿子的决心,于是不再做过多的干涉,更何况他们是看着这个儿子长大的,知道他一向懂事有分寸,脑子也聪明,既然认定了佛教这件事,那只能说明这其中的确有价值去追寻。父母的放任的确给予邓文庆莫大的鼓舞,他日渐沉迷于佛法的研究,最后还劝说父母和他一起修习。或许是人到老年,对生活的追求也不再仅局限于物质,在邓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父母也尝试搬入寺庙,和儿子一起研究佛教的精妙。至今,北大高材生出家做和尚一事仍有颇多争议,很多人说邓文庆是大智若愚,白白浪费了最好的教育资源,还有人说他本末倒置、走火入魔,更有人感叹其家门不幸,上下老小全部遁入空门。总而言之,对此事的消极看法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是邓文庆的做法真的无法让人理解吗?不得不承认,邓文庆的做法的确与我们主流的观念不符,甚至违背了我们以贡献论价值的思考风尚。但是社会本就是个多元化的大熔炉,有人谋求飞黄腾达便有人渴望超脱练达,我们又怎么能从其中分辨出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呢?再者,即便邓是北大出身的,但在学术人的前提下,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作为同一个社会的个体,我们更不该互相干扰甚至道德绑架一个人存在的意义,而是学会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弗洛姆说:“意志是自由自在的 ,人实现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实现了他自己,而这种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满足。”活于世上,每个人都在找寻实现自我的天梯,只是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却还在路上。而就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嘈杂的功利心忙乱于尘世间,少有人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一件无利可图的事上,更难有人始终坚守着本心一往无前,自我价值也常常和金钱、地位等物质挂钩,像那些愿意专注自身、提升精神的人几近绝迹,却也因此格外的弥足珍贵——他们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世界的可能性。康德在重复单调的自我相处中写出《纯粹理性批判》,艾米莉·狄金森闭门不出,成就千古华句,路遥闭关多年写下《平凡的世界》…….这些名人的例子便是在不断地告诉我们:要与自己相处,要向精神深处漫步。然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可不是华美的空中楼阁,徒有远方的人注定两手空空。一个人必定先和社会产生联结,才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媒介。文学需要交流才能开出批判的花朵,佛法也要经多人之手才能参悟其妙,追求精神的升华不代表着孤僻厌世,而是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从而更好的生活,更深地热爱。总而言之,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不让自己陷于物质绝境,提升精神的追求永远都是一条幸福的出路。即便做不到六根清净,看破红尘,作为普通人,在滚滚红尘中走这么一遭,沾染些各处的烟火气,不倒也叫人欢喜,叫人满意了吗?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泉涸

北京大学,把哲学学科建成中国第一的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于1914年开始招生。它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学科。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朱光潜等知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执教。北大哲学系培养了朱自清、何其芳等大学学者,培养了邓中夏等革命志士。199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宗教系,与哲学系一起,共同成长。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如今的北京大学哲学学科,已经是在全国得到公认的全国排名第一流的学科。它也成为兄弟学校学习的楷模。多年的努力,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一、学科建设特色明显,学生们在这里分享着大家的思想盛宴经过百年的积累与发展,北大哲学系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并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学校现有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并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二、这里是思想家的摇篮,大师云集,教学能力很超前哲学系现有专职教师67人(教授43人、副教授22人、讲师2人),现有黄枬森、张世英、汤一介、楼宇烈、叶朗等饮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有杜维明、陈鼓应等海外知名学者担任讲席教授,并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领军人物,以及近年从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国外一流大学引进的青年才俊,学术梯队合理。这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完成学校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正常教学工作。三、学术研究特色明显,为学科前沿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和思想盛宴哲学系拥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儒藏》编纂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儒家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研究机构。本学科培养的学生多数是具有高等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具有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缜密的哲学思维能力;学术成果比较前沿。有喜欢哲学这个学科的同学,可以关注北京大学的哲学专业。这里有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有一些著名思想家留存下来的哲学思想,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青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你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中国哲学简史,在报考专业之前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避免以后出现学习不适应,努力让自己和哲学有一段美丽的遇见。

龙众舞

他是理科生,却热爱哲学,2019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珠海一中毕业

作者简介:秦扬茗,毕业于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即将就读于北大哲学系立志其实我小的时候,对北大并无深刻印象,我只记得她最高学府的称号,与长辈们谈到北清时崇敬的表情。北大,对那时的我来说,是一个过于遥远的称谓,与其畅想其崇高与伟大,我更愿意沉浸于眼前的知识与真理。如今回首,不胜感慨,也许这正是学子应有的求知姿态,也许北大之荣光正是由一代代有着同样“沉潜”精神的学子铸就。后来上了高中,听闻老师们的勉励与同学们的向往,知晓北大的风骨与学养,内省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心中的未名湖开始碧波荡漾,湖畔的博雅塔开始与朝霞交辉。我默默地在班级的目标板上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北京大学觅哲很多人都问我:“你一个理科生为什么要选择哲学?”我每次都只能回答:“因为我喜欢哲学。”在我看来,哲学虽为经典的人文学科,它对逻辑与分析的要求却与理科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在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什么是哲学,但总是对许多看似可笑的“大问题”充满困惑。比如,如果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的话,我还是我吗?其他人眼里的世界与我有什么不同?我总是不满足于仅拥有关于世界的感官印象,想要探寻在它背后的原则。年岁渐长,我的困惑也与日俱增。曾经读过《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在书中表达了他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的困惑,人究竟有没有自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曾经接触过“缸中之脑”思想实验,我开始怀疑感觉印象的真实性,我眼前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在我还未接触尼采的时候,我就已经对道德与价值产生了疑惑,我为什么要遵守道德?我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后来我了解到哲学是解决这一切困惑的钥匙,对哲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用一个暑假读完了《西方哲学史》,我才知道哲学讲究逻辑与论证,并非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人生感悟”,优美的论证在我看来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更令我着迷的是不同哲学家关于同一论题的辩解竟然可以阐发出那么多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共相的认识源自对殊相的认识;唯名论者却认为共相只是人的创造,本身并不存在;还有唯理论、经验论、先验哲学的争辩——这些论辩让我彻底折服,如痴如醉。学哲学,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自己怎么看,怎么用论证来支持或反对不同的观点,乃至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这种独立、审慎、创新的精神适用于一切学科,是学者求索的底色,是学术大厦的基石。在我看来,哲学对人的影响绝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正如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学以成人”,不学哲学,我们就无法从更高的视角俯察人生、明辨事理。知识之探求、概念之厘清、信仰之纷争、伦理之抉择,生活中种种困惑犹如迷雾重重,唯秉哲学之烛,方可驱雾明晦,收获清晰而合理的人生。虽然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终究占少数,但其反思一切知识的精神值得借鉴。科学家无疑应当思考科学范式与科学推理的基础与合理性,文学家也应该知晓美学理论与文本诠释的方法,政治家更应了解法律与人权背后的伦理理论,这些论题都是(或至少源自)哲学的研究范畴。当然我并非夸耀哲学,我也并不认为它高于其它学科。各个学科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人类知识谱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北大所提供的全面的通识教育会是我们拓展视野,丰富学识的最佳平台。初访去年我偶然间看到了北大哲学暑期课堂的简章,于是用一个月的课余时间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活动,后来有幸通过了审核。这是我第一次踏入燕园。未名湖辉映苍穹之澄碧,夕辉中叶间洒落满地碎金。漫步茂林,各植物交错共生,其多样性令人称奇。秦扬茗2018年参加北大哲学系暑期课堂虽是暑假,教室里仍有许多学长学姐在自习,其专注与投入是北大学子的最佳注脚。漫步于北大校园,我感受到了弥散的自由学术之风。而在课堂上,杨立华教授的儒者风度、吴天岳教授的严谨客观、程乐松教授的幽默风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犹记在结业典礼上系主任仰海峰教授深情地告诫大家,无论以后大家考上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都要追求真理,热爱智慧。我们小组的两位助教都是硕士研究生,与他们交谈,我深切体会到了北大人骨子里的从容淡然、朴实真诚,同时又感受到他们对知识与真理的热爱与执着。虽然他们知识远比我们渊博,但是他们愿意耐心地进行讲解,以谦逊之风探讨,以严谨之气治学。夏令营时间虽短,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我暗暗握紧拳头,许下我心中最坚定的诺言:“北大,等我!”圆梦高三的学习生活说苦也不苦,抬头仰望璀璨星河,俯身沉浸知识汪洋,以梦为马,无惧挫折。我的心态也算是平静,在高三一百天冲刺的计时卡的目标栏上写道:“不后悔”。奋斗者,青春无悔也。并没有时时挂念梦想学府,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种下了汗水,最终的结果已不再重要,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最后一次聆听老师的教诲,最后一次与同学讨论令人头疼的专题,最后一次与饭堂的阿叔打招呼,心中确有不舍,却也充满了期待。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知道,未来会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等着我,我会遇到许多聪颖的同学、出色的老师。最重要的是,我将会成为一个北大人,追寻她的足迹,沐浴她的荣光,肩担她的使命。北大,我来了。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文字:秦扬茗 美编:赖雯燕

麋与鹿交

25年过去了,清华哲学系毕业后出家为尼的女学霸,如今怎样?

在大众的观念中,一个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毕业出来后再找个好工作,然而结婚生子,孝敬父母。而考上清华北大,更是每个人孩子心中的梦想,梦想着读清华北大,待毕业之后,不仅可以有更好的未来,还可以为国家出一份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个世俗之见一直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以前的80、90年代,读大学就是为了改变命运。但是,有一个女孩就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在1995年,她读清华哲学系毕业之后,却不顾世俗之见,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尼,法号智宏。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考上清华,已经是学霸级的学生了,毕业之后,定会前途无量,可是她却选择遁入空门。在当时,不管是她的家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不支持她的这个决定,甚至世人都无法理解,认为她是否遇到什么事情,想不通才去出家的。如今25年过去了,她现状怎样,当年又为什么遁入空门?一、出家只为寻找心中答案25年来,没有了解智宏法师的人,依然不理解她当年毅然选择出家的原因。清华毕业之后,她作为一名普陀山佛学院教师,因多次去陕西,于是在秦岭终南山脚下的一个寺庙安了一个落脚地,潜心修行。至于出家的原因,后来她坦诚透露出来,说:“因为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所以大学毕业后,就选择了宗教,选择了佛门。”想来她找到答案之后,就会下山了,可是在2001年发生了一场意外,让她一呆又是18年。这18年来,智宏法师抛开个人问题,全身心投入,只为做一件事情。了解她的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二、善缘所至2001年一天,那是一个没有月光,漆黑的夜晚,智宏法师结下了一个善缘。那时正在打坐念经,智宏法师忽然听见了远处传来一阵凄凉的啼哭声,法师听音识人,断定是一个孩子的哭声,便心生怜悯,起身朝着孩子哭啼的方向找过去,没想到就在小庙门口,看到了一个年龄大约在6~9岁之间的小女孩。智宏法师看见小女孩可怜,而且天又那么晚,就把她带回庙中,以为过一会她的家人会来找她的。却没想到,智宏法师照顾了小女孩好几天了,依然不见她的家人来找她。后来看见小女孩身上有顽疾,智宏法师才断定:小女孩被父母丢弃了。看着可爱的小女孩,智宏法师菩萨心肠,不忍心丢下她不管,于是就留她在自己身边,给她取名叫“德道”。在智宏法师的悉心照料下,德道不仅身体健康,如今还考上了国内一所佛学院的研究生,专心钻研佛学。然而好心肠的智宏法师,却被许多人当成菩萨再世。从“德道”进庙门之后,就不断有人将弃儿放在庙堂门口。从2001年至今,智宏法师在庙堂门口共抱回26个小孩,有24名是小女孩,2名男孩,而且这些小孩大多数都是身患疾病。智宏法师知道他们都是被父母丢弃的孩子,如果自己不管他们,他们更加可怜,于是当作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把他们都抱了回来。三、自己没有结婚生孩子,却给26个孩子当妈又当爹在很多人看来,修行就是不顾红尘俗世,入寺为僧为尼,潜心念经。很显然,有了26个孩子的智宏法师,根本做不到。她的修行就如同寻常百姓的生活,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有上学所操心。不过,智宏法师毕竟已是摆脱或打破世俗之人,领悟异于常人。她认为照顾好孩子,就是向佛。“如果看到孩子的苦难,却视而不见,念佛又有什么意义?”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原本身患有疾病的孩子,有的已经恢复健康,有的病情得到控制。智宏法师还带人在寺院中,划出一块菜地,种上一些日常所需的蔬菜和瓜果,来改善孩子们的伙食。除了满足自己之外,她把多余的瓜果蔬菜拿到集市上去卖,用挣来的钱首先给孩子们看病,剩下的就是孩子们平时的生活费用。如今,智宏法师收养的26个小孩,已经有19个女孩子考上国内的佛学院读书。对于孩子们的选择,她既是惊讶,又很释然,她说:“养大她们,我没有想过要左右她们的想法,但她们都自己选择了出家,可能是习惯了,也适应了寺院的单纯生活。”四、小结何谓修行?智宏法师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虽然身在寺庙,但是修行亦如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当初,智宏法师为解惑而选择出家为尼,25年来不忘初心,除了研究哲学与佛法之外,还坚持18年照顾好26个小孩。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智宏法师可谓修心又修德,真正找到了人生真谛。她渡了自己,也渡了26个孩子。(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