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毕业论文每个阶段都应该如何撰写?别害怕

硕士毕业论文每个阶段都应该如何撰写?

硕士毕业论文每个阶段都应该如何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作品的总结和完善。与研究和开发工作一样,它必须具有严谨和现实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能够反映作者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阅读尽可能多的文献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防止重复的研究,而且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技术准备,还可以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优秀的论文有助于激发思考,掌握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以下只是对本文几个主要部分的写作方法的参考。一、前言部分前言还经常以“引言”、“问题背景”为标题,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首先,澄清主题的背景和主题的意义。本课题需要强调实际背景,解释计算机研究或部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管理现代化等,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以及解决问题后可以发挥的作用。结合问题的背景,读者认为这个话题具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实有研究或开发的必要性。序言通常是最后一点。选题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研究或开发方向正确,设计工作有价值。对于一篇论文来说,如果序言是书面的,它将吸引读者,使他们对你的主题感兴趣,并愿意更多地了解你的工作。二、综述部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发展都是以学科或技术为基础的。摘要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选择在相应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述,说明选题符合当前研究方向,取得了进展,或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改进,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主题选择的意义。总结部分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学生的能力。首先,它反映了学生的中外文学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同事的研究水平,在工作和论文中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料,既可以避免研究的简单重复,又可以使研究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起点。其次,它也反映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文档中,我们可以找到可用于参考和参考的内容。这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同伴研究的成果能否掌握关键点,优缺点是否符合实际和恰到好处,与一个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写一篇好的论文,我们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近期外语资料(2-3篇),这不仅反映了我们的外语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发展。三、方案论证在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完成了文献综述之后,自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在写作方法方面,一是通过比较来显示自己的计划的价值,二是让读者了解计划的创新或创新思想、算法、关键技术的创新。当与文献中的方案进行比较时,首先要解释我们自己的设计方案,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选择或设计这样的方案,如何反映在这个方案中以前审查的利弊,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最终的工作能达到什么样的性能和水平,以及什么创新(或创新)最终的工作可以实现。如果您的主题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请明确您对整个任务的承诺和贡献。四、论文主体前三部分约占论文的三分之一,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将详细讨论整个研发工作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总体设计,模块划分和实施方法。主体部分的写作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多样化,因此研究论文和技术开发论文的写作存在明显的差异。 查查呗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王巍

屠呦呦最新重磅研究成果的论文写了什么?全文翻译来了!

屠呦呦研究员与王继刚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图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很快在网络刷屏。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获悉,相关研究论文在第12个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发表。该论文为Persective(前瞻性观点),一共有三页。国内学术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Persective的文体属于摘要,未透露实验细节。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论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龙研究员、姜廷良研究员、Sanjeev Krishna和屠呦呦研究员。其中王继刚为论文主笔。早在4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屠呦呦等专家在该论文中,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前述消息称,该论文除提出了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的治疗方案,文章还讨论了一个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的问题:抗疟药物的价格。该消息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青蒿素成本低廉,一个疗程仅需几个美元。而疟疾疫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地区,开发高效廉价药物是有效遏制疟疾扩散和根除疟疾的关键。纵观现有的全新抗疟药物的研发,还未有任何潜在的药物能够像青蒿素那样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药开发成功,药物开发的成本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药价上,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服务到需要它们的人群也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综上所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提供的论文中文版如下:抗疟药耐药在过去曾频繁出现,导致常用方案治疗失败,有时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新的治疗方法研发成功之后,耐药最终得到了控制,但研发新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数十年努力和大量资金。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消灭疟疾运动取得了成功,但许多疟疾流行区出现了耐药寄生虫,导致氯喹等廉价药物治疗失败。这些治疗失败推动了对药物研发项目的投资,包括中国政府为整合其研究资源而设立的国家项目。数百名科学家的贡献和数十年的努力(作为“523项目”的一部分)最终促使我们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物。论文截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图在精心研发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应用的青蒿素衍生物自此成为大多数无并发症疟疾的一线治疗药物。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其中快速起效的青蒿素负责立即减轻寄生虫血症,而联合应用的长效药物负责清除剩余寄生虫。青蒿素化合物青蒿琥酯单药治疗用于重度疾病的初始治疗。在青蒿素联合治疗方案有效的地区,我们没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法。柬埔寨最早报道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这一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之后,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亚洲国家均观察到寄生虫清除出现类似延迟。目前已确定青蒿素治疗后清除速度较慢的寄生虫携带疟疾kelch13(K13)基因推进器结构域突变。尽管K13突变与治疗失败风险增加之间并无明确关联,但携带这些突变的寄生虫却被称为“青蒿素耐药”寄生虫。在表型方面,“青蒿素耐药”的定义是寄生虫清除延迟。患者完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常规3日疗程后,这些寄生虫的复发频率高于对青蒿素敏感的寄生虫。然而,根据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3日疗程并未包含治愈感染(持续7~10日)所需的青蒿素类药物的全治疗量。采用青蒿琥酯7日疗程时,即使寄生虫有早期清除延迟,该方案仍然有效。其他类别抗疟药耐药的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这些药物即使完成全疗程也不能治愈感染。青蒿素治疗中的寄生虫清除延迟应该定义为“耐药”还是“耐受”?不论如何定义,在大湄公河次区域,3日疗程在对抗疟疾寄生虫方面正在丧失疗效。因此,对于患者和风险人群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威胁。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这一主张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这两点考虑涉及青蒿素类药物及其在成功抗疟治疗中的贡献。第一点考虑是目前青蒿素耐药仍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并无关于完全耐药表型的证据。青蒿素仍然有效,虽然需要较长疗程或对联合治疗方案做出其他调整。相比之下,当寄生虫对其他抗疟药产生耐药时,全疗程达到的治愈率会有所下降。尽管有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但青蒿素联合疗法的治疗失败可直接归因于其他联用药物。例如,如果双氢青蒿素哌喹在某一地区发生治疗失败,另一种联合治疗方案(如甲氟喹联用青蒿琥酯)可能被证明非常有效。寄生虫对含青蒿素的不同联合治疗方案表现的敏感性具有互反关系(例如对哌喹耐药的寄生虫往往对甲氟喹敏感,反之亦然),上述互反关系的相关耐药机制(此处为pfmdr1拷贝数)影响与青蒿素联用的其他药物的疗效,而非青蒿素本身的疗效3。为什么是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其他药物发生治疗失败,而不是青蒿素发生治疗失败?近期阐明的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表明,它们是由铁或血红素激活的前体药物。铁和血红素是血红蛋白消化后产生的副产品,在疟原虫滋养体成熟期达到最高浓度。青蒿素类药物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将寄生虫的许多蛋白质和血红素烷基化。血红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红素解毒过程。这一独特的激活和广泛靶向机制提示,据推测,单一蛋白质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数十年之后仍然有效。上述作用机制是否也可解释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血液内青蒿素类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相对较短,而游离血红素和铁的浓度在寄生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波动很大,在环状体早期很低。如果寄生虫停留在血红蛋白降解有限的环状体早期,则存活机会较大。如果疟原虫发生增殖同步并且感染后在环状体早期暴露于青蒿素,则即使是对青蒿素敏感的疟原虫株似乎也会发生青蒿素耐药。青蒿素耐药株(清除延迟表型)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由于环状体期延长,滋养体期缩短,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蒿素类药物的激活。它们还进化出更强的应激反应途径,这些途径可修复环状体期有限的青蒿素靶向作用所导致的细胞损伤。这些变化增强了寄生虫的生长能力,在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所产生的效应减退之后,寄生虫可以更好地生长。至关重要的是,只有到达滋养体期,“青蒿素敏感”和“青蒿素耐药”寄生虫才能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同样好的应答。因此,寄生虫“耐药”反映的是寄生虫最大限度缩短脆弱期,从而使生存时间超过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的时间段。对上述机制的这一理解阐明了我们应如何应对所谓的青蒿素耐药。由于患者对青蒿素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因此应认真考虑在寄生虫脆弱的滋养体期增加药物暴露的策略。延长治疗期等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案调整即可有效克服目前的“青蒿素耐药”表型。目前仍然完全有可能依靠青蒿素及其联用药物来消除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疟疾,我们只要调整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案和考虑联用的其他药物的耐药情况即可。各地区诊断出感染之后,应在新的并发症出现之前尽快采取包含现有联合治疗方案(通过优化来维持高治愈率)的干预措施。第二点考虑是我们可否研发出有望替代青蒿素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学术、公共和私人合作计划(如抗疟药品事业会,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取得了值得称赞和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我们不应低估药物研发过程的不可预测性。螺吲哚酮(spiroindolones)是化学品筛选工作中发现的强效抗疟药,但疟原虫阳离子ATP酶PfATP4(提出的靶点)的耐药突变甚至在此类药物用于患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将新药与现有抗疟药联合应用可降低耐药风险。但最常用的其他联用药物(青蒿素类药物以外的其他药物)往往会出现疗效降低。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大多数ACT价格低廉(例如加纳一个蒿甲醚-苯芴醇疗程的费用不到10美元)。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在研发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类药物仍然是联合治疗时首选的抗疟药类别。据抗疟药品事业会称,在赞比亚偏远农村的疟疾治疗中,即使用作单药治疗,青蒿琥酯栓剂仍将死亡率降低了96%。因此,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通过简单调整现有治疗方案(包括明智地联合应用具有互反敏感性的药物)来使目前最强有力的抗疟武器发挥最大潜力。现在我们亟须采取这些行动。

太空梦

科技论文从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的分类

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内容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通过实验来发现新现象、寻找科学规律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说,实验结果的科学记录和总结可作为研究成果;有的是先提出某种假说,然后进行数学推导、逻辑推理或用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往往以论述或论证为中心,提出新理论,或补充和发展原理论,或否定原理论;有的研究对象属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范畴,采用的论述方式却类似于社会科学的表述方式,即用调查研究所得的可信事实或数据来论证新的观点。赛恩斯编译依据经验,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可分为:一、实验性论文。这类论文主要针对科技领域的一个学科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实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模拟研究,得到系统的观测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等较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准确与齐备的原始资料往往使其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依据与基础,它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报告,其写作重点应放在研究上,追求的是可靠的理论依据、先进的实验方案、适用的测试手段、准确的数据处理及严密的分析论证。二、发现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用来记述被发现事物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使用这种发现的前景。发明型论文是发现型论文的特殊形态,主要用来阐述所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等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三、计算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用来提出和讨论不同类型(包括不同边界和初始条件)数学物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列或数字运算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数据结构、操作方法,或进行收敛性、稳定性、精度分析等。这种论文往往是计算机软件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四、理论性论文。这类论文可分为推导型论文、分析型论文和论证型论文等。1.推导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所提出的新假说由数字推导和逻辑推理来得到新理论(包括定理、定律和法则)。写作要求是:数学推导要科学准确,逻辑推理要严谨严密,定义和概念的使用要准确可靠,力求得到无懈可击的结论。2.分析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机构、材料、工艺、样品等进行理论分析,对过去的理论分析,对过去的理论分析加以完善、补充或修正。写作要求是:论证分析要严谨,数学运算要正确,资料数据要可靠,结论要准确并经过实验验证。3.论证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基础科学命题进行论述与证明,如对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及其他众多应用性学科的公里、定理、原理、原则或假设的建立、论证及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进行讨论。五、设计型论文。这类论文一般用来对某些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对某些系统、工程方案、机构、产品等进行计算机辅助和优化设计,对某些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对某些原材料等进行调制、配制。写作要求是:内容要新,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要合理,编制的程序能正常运行,计算结果要合理准确,设计的产品要经过实验和生产证实,调制、配制的物质要经过使用考核。六、专题型论文。这类论文用来对某一领域、学科或某项工作等发表议论(包括立论和驳论),通过分析论证,对其发展的战略决策、方向等提出新的见解。七、综述性论文。这类论文是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在特定时期内有关专业课题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它要求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介绍、分析、评述特定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并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综述类论文的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要求:资料新而全,作者立足点高、眼光远,问题综合恰当、分析在理,意见、建议较为中肯;题目一般较为笼统,篇幅允许稍长。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另一种是着重评述,通过回顾、观察和展望提出合乎逻辑、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除了以上这些论文类型,按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科技论文还应有其他类型,这里不再列举。

肖统

研究生写作科研论文的工作经验总结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蓝译认为,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要在学习、积累和交流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研究和探索中做文章,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而且撰写要恒、撰写要精、撰写要新。一般来说,写作科技论文从选题入手,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题方向与专业对口,筛选出符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勤于思考,注意积累,有了想法立刻记下来,为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2.选题要充分了解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如本课题研究已有的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及迫切程度,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趋势等,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课题来。3.选题时间适宜,选题要尽量早些,以便有充分的时间积累材料,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讨。4.课题难易、大小要适度。根据本人的专业基础和时间及其它相关因素,如资料条件、经费等,综合考查以选择大小适当的课题。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题目过小,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论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深度。详细地占有资料,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有论点,资料贫乏而论据不足,就不能明确、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论点会显得苍白无力。有了相当数量的资料,搞清在研题目的范围内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有哪些问题未曾提出。围绕这些问题收集了更大数量的资料,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参加有关实验、试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有关会议,并索取相关资料。并在在图书馆检索、阅读、复制并索取或借阅有用资料。或通过一些电子资源平台取得有关科技文献进行研读。在选题过程中要形成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这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论文的一个把握,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数据并整理分析后,应尽早整理成文,一篇科技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标题的大小应当根据论文的内容而定,既要概括全文内容,又要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当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语言要精炼、准确,英文摘要通常使用被动语态。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核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录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引言一般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等,简单来说就是从已知的研究现状、进展到未知的问题,再提出问题,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还需要陈述选择某个方案的理由,最后给出研究的结果和价值。引言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这样才能使论文逻辑严谨,前后照应。引言中不用插图列表和有关公式、结构式,避免使用夸大论文意义或炫耀自己的词语。对于理论性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要求用理论分析或计算分析来证明论文观点的正确。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精确的描述,定量地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方法上,常用举例、推理、反证、类比、对比、因果分析、归谬法等。在写作要求上,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科技论文的结果是整个论文最实际的东西,我们应当是客观地描述,一般不加任何讨论,主要是图表的集中。开始撰写论文时,各种结果都应该总结出来,然后根据需要去取舍结果的描述,当然也要注意层次之间的安排,按照条理性的要求分别描述。在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论的语言要精炼、准确。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文献要精选,应当是有必要的、最新的文献,而且要注意采用规范化的格式。其实,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

美人关

佩服:他从科研小白逆袭科研大神,2年发23篇SCI论文,12篇TOP期刊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

论语

硕博研究生必备的论文网站和实用科研工具

本文主要整理了21个常用的中外文献论文网站,分为综合型国内论文站网、综合型国外论文网站、专业领域型论文网,以及4个常用的科研实用工具,分别为图表绘制工具、数据备份软件、论文撰写工具、论文翻译工具。一、论文网站1、综合型论文网站(国内)(1)知网介绍: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网站,拥有上近2亿篇各种论文期刊,包含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网址:cnki.net/(2)掌桥科研介绍:掌桥科研文献资源库涵盖中英文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多种资源,拥有近1.4亿多文献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它整合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英文文献数据库,涵盖了诸如Springer,Elsevier,Wiley ,IEEE,AIAA等外文文献资源,可以实现一键跨库检索,直接本地获取的服务,并可直接翻译论文。这极大满足了科研工作者对于英文文献获取的需求,并且提高了英文文献查找和获取的效率,省去了科研人员在各大数据库反复查询对比的烦恼。网址:zhangqiaokeyan.com/?from=lbjh(3)万方数据介绍:万方是一个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其中万方期刊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共7600种科技类全文,可谓与中国知网再国内学术文献领域齐头并进。当然,在知识付费时代也免不了将知识产权维护到底的铁律,所以它的部分文献需要读者付费后才能进行阅览。网址:wanfangdata.com.cn/index.html(4)百度学术介绍:百度学术搜索,是一个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检索的学术资源搜索平台,涵盖了各类学术期刊、会议论文,旨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体验。网址:xueshu..com/(5)谷歌学术镜像介绍:谷歌学术的镜像版,有效解决谷歌学术国内不能登录的问题,近20多个入口,防止失效问题。网址:scholar.hedasudi.com/(6)维普介绍:维普官方网站-国内大型中文期刊文献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学术论文、各类范文、中小学课件、教学资料等文献下载。网址:cqvip.com/(7)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介绍:这是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实用的网站,无论你身处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该网站的文献资料辅助你的论文编写。更为方便的是,只要你在该站点右边留下你的邮箱号,你所选取的论文就能直接发送到你的邮箱。关键词搜索根据书名或者作者来筛选排序,除了可以选择期刊外,还可以尝试选择图书、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注、视频等内容。网址:ucdrs.superlib.net/2、综合型论文网站(国外)(1)欧洲学位论文库介绍:收录来自欧洲28个国家的563所大学的开放学术资源,所有用户均可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网址:dart-europe.eu/basic-search.php(2)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介绍: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是由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和University Computing Service维护,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网址:repository.cam.ac.uk/(3)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介绍: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网址:bioline.org.br/(4)ERIC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介绍:美国教育部资助的网站系列和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其中包括各种文档以及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论文摘要,这些摘要超过了一百万篇,收录980多种教育及和教育相关的期刊文献的题录和文摘。部分资源可查找到全文。网址:eric.ed.gov/(5)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介绍: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2万多篇期刊论文、技术报告、评论等文献全文。包含艺术学、生物学、社会科学、资源环境学等学科的相关论文,另还有博硕士论文。标识为OPEN的可以打开全文。网址:deepblue.lib.umich.e/(6)加州大学学者文库介绍:图书资源分对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开放,著作新,制作质量高。普通读物、学术读物均有收录。其中,关于中国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书也不少。网址:publishing.cdlib.org/ucpressebooks/(7)SCI-HUB介绍:Sci-Hub文献检索是一个集文献检索、文献下载与文献互助于一体的学术服务网站。网址:sci-hub.ren/3、领域专业类论文网站(综合国内外)(1)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介绍: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拥有印本外文文献25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17000多种,外文会议录等8000多种,居国内首位。网址:nstl.gov.cn/(2)国家哲社科文献中心介绍:主要针对社科类资源,几乎收录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任何用户只要注册登录后,就可以使用文献检索、资源订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等功能,极大的满足了哲社科学者的需求,也是我们新传学子的不二之选。网址:ncpssd.org/(3)CERN DocumentServer介绍:主要覆盖物理学(particle physics)及相关学科,提供360,000多篇全文文献,包括预印文献、期刊论文、图书、图片、学位论文等等。网址:cdsweb.cern.ch/(4)NASA TechnicalReports Server介绍:主要是关于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科技报告和会议论文。网址:ntrs.nasa.gov/(5)Social ScienceResearch Network介绍:社会科学(经济类)研究论文数据库,提供来自30个学科360726名研究人员的774464篇研究论文,部分提供全文。网址:ssrn.com/index.cfm/en/(6)世界银行报告介绍:汇集了27000篇银行报告,包括世界金融影响分析,银行数据分析,全球经济分析等等。网址:manybooks.net/(7)HINARI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建立,提供生物医学与卫生文献的项目,包括3280种期刊,数千名卫生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从中受益,从而有助于改善世界健康。网址:who.int/hinari/en/二、科研实用工具1、图片绘制工具漂亮的图表和流程图一样不可或缺,它使你的论文更加有说服力。这里我推荐matplotlib。它是python绘图包中应用最广泛、功能最强大的工具包,很多其他可视化包都是在matplotlib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掌握了它,基本上能够绘出所有你想绘制的图标。进入matplotlib官网的gallery,你可以看到很多的examples,想要画什么样的图,就直接找到相应的示例,然后复制代码进行调整即可。网址:matplotlib.org/gallery/2、数据备份软件实验数据的丢失往往是科研者心中的痛,因而定期对电脑数据进行备份非常重要!FileGee软件是国内最好的个人文件同步备份系统,集文件备份、同步、加密、恢复于一体,可实现FTP、局域网及本机各种存储器之间的备份与同步,更保证了备份、同步的可靠性。网址:cn.filegee.com/3、论文撰写工具Ginger是一款超级大牛的论文修改神器,简单方便, Ginger 可根据每句话的上下文在 MS-Word、Outlook、PowerPoint、IE 和 Firefox 中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它不仅提供语法检查程序和拼写检查程序,还提供文本朗读工具,可提高学习者的发音和语调。网址:gingersoftware.com/4、论文翻译工具掌桥科研论文翻译,不用下载软件,在线上传文档翻译,由于掌桥科研论文翻译拥有专业划分(对应各领域专业,内置专业术名词),这样翻译出来更加的精准,且速度超快!支持英日俄法德西等多种国际语言,支持PDF,PPT,WORD等多种格式,支持在线上传文档,多种语言选择,即时获取翻译结果,保留原文排版。网址:zhangqiaokeyan.com/pdfTranslate/index.html?from=lbjh

铁观音

44篇论文强势进击CVPR 2018,商汤科技的研究员都在做哪些研究?

机器之心原创作者:邱陆陆6 月,计算机视觉领域重要会议之一 CVPR 2018 正在美国盐湖城火热举办,目前会议日程已接近尾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算法从实验室走向商用,这朵「高岭之花」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出现在学术会议上。国外,我们能看到谷歌、Facebook 的大批论文;国内,我们能看到腾讯、阿里巴巴、商汤等巨头与创业公司在论文接收量与挑战赛成绩上不输于国外巨头,其中商汤科技的论文接收数量达到创纪录的 44 篇。值此大会期间,机器之心走进商汤,尝试从 44 篇接收论文中找出商汤近期的主攻方向,分析公司为 3-5 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进行了哪些战略技术储备,也观照 CVPR 会议,乃至视觉领域的关注点迁移趋势。同时我们采访了三位来自商汤入选本届 CVPR oral / spotlight 环节的论文作者,与他们谈了自己的研究,如何进行开发,以及对 CVPR 乃至 CVPR 之外整个视觉领域研究现状的看法。自 2012 年以来,经过视觉领域诸多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物体识别」、「人脸检测」等传统任务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饱和,因此纵观本届 979 篇入选论文,我们会看到研究者们纷纷将目光转向近年来的一些新兴问题。在今年,商汤的研究者们就大规模分布式训练、人体理解与行人再识别、三维场景理解与分析、底层视觉算法、物体检测、识别与跟踪、深度生成式模型、视频与行为理解等多个问题展示了自己的最新工作。而纵观 CVPR,已经有一批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的、有针对性的新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数据模态和模型结构设计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热门子领域。例如,CVPR 2018 总共有超过 30 篇论文探讨如何解决行人再识别问题,其中 7 篇来自商汤。行人识别问题的难度某种程度上胜于人脸识别这个视觉领域的传统研究热点:大多数情况下,行人属于非合作状态,视角比人脸更多样;同时因为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远大于面部肌肉的活动范围,即使视角相同,不同动作的同一行人差异也会非常大。行人再识别无疑是继人脸识别之后,另一个有着广阔应用场景的研究课题,在智慧城市中,其可以应用于多摄像头联动的行人追踪;在智能零售行业里,也可以用于调研用户的行为轨迹,为分析顾客购物需求与商品关注度提供宝贵的数据。本届行人再识别领域唯一一篇 oral 论文就来自商汤,第一作者 Dapeng Chen 近三年都在从事行人再识别中相似性测度部分的研究,在后文的采访中,他也提到,自己的研究逐渐从非深度学习方法转向深度学习方法,从小数据集延伸到大规模数据集。除了行人再识别之外,商汤入选论文中也有 4 篇涉及三维场景理解与分析。在 CVPR 收录的论文中,有高达 83 篇以「3D」为名,涉及三维视觉的工作则超过 90 篇,占据了全体收录论文的近 1/10。三维视觉研究的再度火热一方面归功于三维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自动驾驶等三维应用场景快速发展衍生的强烈需求。能够处理无序三维点云数据的新算法不断涌现,三维检测、三维分割等问题的精度与效率均在快速提升中。面向传统的三维视觉问题,如运动恢复结构(Sturcture from Motion)、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基于单目图像的三维结构恢复等问题,研究人员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众多新颖算法,不断突破原有算法的性能瓶颈。商汤的 spotlight 论文 Single View Stereo Matching 就关注自动驾驶场景下基于单目图像的深度估计。基于视觉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通常使用单目摄像头获取图像,判断当前车辆与周围车辆、行人和障碍物的距离,该论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单目图像深度估计精度的算法。此外,商汤科技还有 3 篇文章基于对抗生成网络提出了新颖算法,而 CVPR 共有 81 篇文章使用了对抗生成网络。图像生成是经典的视觉问题,而对抗式方法的引入让研究者得以生成分辨率更高、与真实图像更接近的图像。基于对抗式生成网络的图像生成已经成为数据增强的有效手段之一,数据生成的进步意味着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深度学习模型对巨型数据集的需求这一制约条件。对抗性损失函数也可以帮助其他视觉问题(如检测、分割、识别等)增强性能与鲁棒性。这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反映了商汤如何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抽象为研究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研究推动自身的商业边界。而除了自身应用息息相关的相关问题之外,当商业公司趋向成熟,也会以支持基础研究的形式吸引最优秀的研究者来到公司,进行前沿的基础研究也是公司「秀技术肌肉」的好方法。当前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往往对最终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神经网络自动设计算法因此在近年引发大量关注。商汤科技本次 CVPR 三篇 oral 论文之一,Practical Block-wise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 Generation 就致力于解决面向自动设计网络结构的难题。论文第一作者 Zhao Zhong 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了商汤为研究提供的大量计算资源:这是商业公司相比于实验室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优势。除了从宏观的角度对商汤的全体论文进行解读之外,机器之心向三位来自商汤、主攻不同研究方向的本届 CVPR oral/spotlight 环节入选论文作者提出了 几个问题,呈现一线研究者视角下的 CVPR。三位研究者分别是:Zhao Zhong:Practical Block-wise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 Generation 第一作者,自动化网络设计方向Dapeng Chen:Group Consistent Similarity Learning via Deep CRFs for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第一作者,行人再识别方向Chao Dong:Crafting a Toolchain for Image Restoration by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第二作者,底层计算机视觉与强化学习方向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本次 CVPR 的文章主题,并用一段话简述一下文章内容。Zhao Zhong(简称 Z):自动设计网络结构的算法框架 BlockQNN。本次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网络结构自动设计算法,通过「网络块」的设计思想,让搜索空间大大降低,并且使设计的网络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同时,我们使用了「提前停止」和分布式架构来加速整个网络结构学习过程,达到了百倍于之前算法的速度(32 块 GPU,3 天的训练)。实验表面,其生成的网络结构在 CIFAR 数据集上达到并且超越人类设计的网络结构的精度,并且结构可以迁移到大规模的 ImageNet 数据上,取得优异的分类性能。Dapeng Chen(简称 D):引入组一致性约束条件的高精度行人再识别。行人再识别是新一代智慧城市系统中的重要组件之一。给定一幅行人图像,行人再识别要求跨不同摄像头,对同一行人基于其视觉外观进行准确匹配和识别。现有深度学习算法通常使用过于局部的约束损失函数进行行人特征学习,因而不能精确的学习行人图像之间的视觉相似度。本次我们的这篇论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组一致性约束条件,并通过连续条件随机场对该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将该随机场加入深度神经网络,实现了该深度模型的端对端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一致性条件在训练与测试中均能够大幅度提升最终视觉特征的鲁棒性与判别性,实现高精度的行人再识别。该论文是本次 CVPR 大会在行人再识别方向唯一的一篇 oral 论文。Chao Dong(简称 C):使用多个小型 CNN 专家以协作方式解决困难的真实图像复原任务。在底层视觉算法领域,卷积神经网络(CNN)近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诸如去模糊、去噪、去 JPEG 失真、超分辨率等图像复原任务上已经达到了优异的性能。但是现实图像中的失真往往更加复杂,例如,经过多个图像降质过程后,图像可能包含模糊、噪声、JPEG 压缩的混合失真。这类混合失真图像对目前的图像复原算法仍然充满挑战性。近期的一些图像复原工作(如 VDSR、DnCNN 等)证实了一个 CNN 网络可以处理多种失真类型或不同失真程度的降质图像,这为解决混合失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这类算法均选用了复杂度较高的网络模型,带来了较大的计算开销。另外,这些算法的网络均使用同一结构处理所有图像,未考虑一些降质程度较低的图像可以使用更小的网络进行复原。针对现有图像复原 CNN 算法模型复杂,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这篇论文我提出的 RL-Restore 算法弥补了这些不足,以更加高效灵活的方式解决了复杂的图像复原问题。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本次 CVPR 投稿论文在你的研究方向上处于什么位置?Z:我的研究方向是自动化网络设计。这篇文章在投稿时是性能先进的自动网络结构设计算法。但过了半年多,后续又出现了很多新的优秀工作,我们本身也在继续迭代研究新的方法。D:我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视频监控中的行人再识别问题。近三年来我一直从事行人再识别问题中相似性测度学习的研究,之前的研究以非深度学习的方法对测度学习的形式和空间约束等进行研究(发表论文收录于 CVPR'15、CVPR'16、IJCV'17),主要应用于小规模训练数据。这次的投稿是将深度神经网络与传统概率图模型相结合,以样本之间的相似性为对象构建条件随机场,约束行人特征的学习过程。C:我的研究方向是底层计算机视觉,包括图像和视频等画质增强,超分率,去噪等。本次投稿论文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工作,我们首次利用增强学习的方法解决图像处理问题,是用一种全新的思路解决,更加贴近真实场景的实际问题,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希望它能够激发更多人的灵感,带来更多优秀的成果。如果让你对今年 CVPR 的近一千篇论文进行分类,你会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分类?分成哪些类别?Z:我会按照题目和方法的创新度来分类:1)提出新问题用老方法解;2)在老问题上提出新方法;3)在别人的已有方法基础上做修改;4)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D:根据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模态,我将方法进行了分类,这是因为不同数据类型所包含的信息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处理的方式很有很大的不同。不同数据的模态包括: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点云数据、文字数据以及音频数据C:我可以简单的把 CVPR 论文分成三类,一类是理论性较强的论证性论文,一类是偏重应用但关注的仍是传统问题或数据集的论文,最后一类是提出并尝试解决一些真实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在今年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关注那些真实的场景,比如去噪方面已经不再局限在高斯噪声,而是关注拍照应用场景中的实际噪声,并有新的数据集出现。在你的研究中,除了深度学习之外,还引入了哪些机器学习/数学/物理学概念?为什么考虑结合深度学习与这个特定概念?Z:我还引入了强化学习,其能够自动设计网络结构而没有确定的优化方式,所以基于试错的强化学习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D:我引入了经典图模型中的条件随机场模型。条件随机场是一种能够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工具,与深度学习结合在图像语义分割等问题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这次投稿的论文中,深度条件随机场的用法与众不同: 之前深度条件随机场通常将像素值建模为模型中的随机变量,建立一张图像中像素与像素之间的依赖关系。而这篇论文提出的方法以不同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作为随机变量,建立了不同样本之间相似性的依赖关系进行特征学习。C:我这两年在关注增强学习,并尝试结合增强学习与深度学习,解决一些单一深度学习框架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度学习对于动态规划决策一类的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而增强学习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将深度学习的模型融入增强学习的框架中,可以延伸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范畴,发挥更大的力量。你在与同行交流你的这篇工作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Z:该工作用了多少 GPU 卡?自动设计的网络以后真的能取代调参侠么?我们在工作中使用了 32 块 GPU,从目前该方向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动设计的网络架构能够在 1-2 年内替代人类的手工设计。D:为什么在这篇论文中要提出群组相似性的概念而使用 CRF 建模?因为图像之间的相似性本身很难定义。两张图片是否相似往往能够通过与更多的图片比较获得,因此建立利用更多图片并建立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建立更加合理的相似性描述。C:增强学习的框架是否很难训练,初学者如何上手?我们的论文网页上提供相应的训练和测试代码,会帮助想学习的人快速起步,掌握要领。除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外,本届 CVPR 你最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Z: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深度学习火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在原理上解释的突破,而且学界也非常想从原理上来指导设计网络结构。D:3D 视觉方向。首先,3D 信息能够展示与图像不同维度的信息,是对图像信息的进一步补充,与图像结合具有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此外,在目前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研究火热的氛围中,3D 视觉领域的应用有着强烈的应用需求,更有可能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的产品中,实现研究对社会的价值。C:我开始关注人脸编辑这个方向,比如美妆,美颜,人脸老化等。主要原因是这个方向的产品开始逐渐增多,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商汤为你的研究带来了哪些帮助?自己有哪些提升和感受?Z:感谢商汤给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计算资源,没有这些 GPU,这个工作单单在高校实验室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有就是和商汤研究院里研究员们的讨论氛围非常浓,容易产生更多的研究想法。D:商汤科技有着天然的应用需求,强大的深度学习平台和硬件支持,鼓励创新的氛围以及一起奋斗的小伙伴。C:商汤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可以和客户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清楚实际问题和论文的差距。同时商汤有非常多优秀的员工和实习生,与他们在一起工作是很开心的事情。当然,商汤的工作也是非常紧张快节奏的。

狼人镇

牛!苏州大学一硕士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日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研究生马玮良。在硕士就读期间便能做出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充分开发自主性学习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又选择考入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马玮良同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马玮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对科研感兴趣,他选择考研并最终如愿,而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则是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想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正是我的兴趣点,所以我选择了跨学院考研。”初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出迷茫找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十分难得。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且大都是从国外顶级大学学成归来,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马玮良说,纳米科技学院公共实验平台上的大型仪器是需要预约才可使用的,因为做研究都要用仪器,所以“抢机时”的现象在学院比比皆是。遇到“瓶颈问题”亦或是机遇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 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说起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事实上,马玮良所在的课题组已持续关注这项课题三年之久,并与国外课题组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不断地深入挖掘才取得了突破。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开始不要设想会做出怎样的结果,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就努力探索,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解,但不要忽视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或许就是突破口。”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优质科研平台助力梦想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优质的资源配置为依托,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青年师资队伍,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还专门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的英语语言中心,并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和学术报告。“学院为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的英语问题专门开设了针对性课程,包括英文报告思路的整理、英文文章的撰写以及如何科学阐述实验结果等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帮助特别大。”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不仅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引进来”,也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开拓视野。研二时,马玮良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马玮良及所在团队和该中心的教授就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机制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剖析,共同挖掘出此项科研工作的潜力。“他们对这篇论文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种合作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苏州大学

流仪

2018年最具影响力的20篇数据科学研究论文,盘它!

大数据文摘出品文章来源:opendatascience.com编译:Ivy、狗小白、云舟作为一名前半生奉献给学术,现在投身业界的研究者,Daniel Gutierrez习惯在数据科学业内工作的同时,跟进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最近,通过一场网络研讨会,他发现人工智能大神吴恩达(Andrew Ng)也有一样的习惯。吴恩达提到,他经常随身携带一个装满研究论文的文件夹,利用搭车的空闲时间研究论文。Daniel Gutierrez因此建议,不管是数据科学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可以准备一个论文文件夹来装一些论文,就像吴恩达建议的:如果你每周阅读几篇论文(部分论文可以泛读),一年后你就阅读了100多篇论文,足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个新领域。在这篇文章中,Daniel Gutierrez列出了2018年最具影响力的20篇数据科学研究论文清单,所有数据科学家都应该认真回顾。我还收录了一些综述性文章,它们可以帮助你看到当前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同时还有完整的参考文献列表,其中不乏很多具有开创性的论文。新一年随身携带的论文合集,不如就从这里开始吧!无法科学上网的同学,可以在大数据文摘后台回复“数据科学论文”下载合集。一种新型无梯度下降的反向传播算法我们都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初引入的反向传播算法是神经网络学习的支柱。反向传播利用大名鼎鼎的一阶迭代优化算法进行梯度下降,用于寻找函数的最小值。本文中, Bangalore的PES大学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不使用梯度下降的反向传播方法。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算法,使用Moore-Penrose伪逆找出人工神经元权重和偏差的误差。本文还在各种数据集上进行了数值研究和实验,旨在验证替代算法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2.00027.pdf一份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情感分析经常被用于识别和分类文本中所表达的观点,因为它可以确定作者对特定主题、产品等态度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所以在处理社交媒体数据时,情感分析非常有价值。深度学习日益流行,它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学习到数据的多层特征并生成预测结果。随着深度学习在许多其他应用领域的成功,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情感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对其在情感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也进行了分析。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1801/1801.07883.pdf应用数学家所理解的深度学习是什么作为一名数学家,我喜欢看一些关于数据科学的技术文档,并找到它们与应用数学的联系。本文从应用数学的角度出发,对深入学习的基本思想进行阐述。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已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这场深度学习革命的核心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应用和计算数学的基础概念:特别是在微积分、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近似/优化理论的概念中。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1.05894.pdf论深度学习的起源本文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它从人工神经网络的起源介绍到在过去十年的深度学习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深度信念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本文还重点介绍了这些模型的先例,分析了早期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模型的发展历程。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702.07800.pdf?递归神经网络研究进展递归神经网络(RNN)能够从时间序列数据中学习序列特征和长期依赖性。RNN由一堆非线性单元组成,单元之间至少有一个连接形成有向循环。一个训练完备的RNN可以模拟任何一个动态系统,然而,RNN在训练时一直受到长期依赖性问题的困扰。本文对RNN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介绍了该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1801/1801.00631.pdf关于深度学习的十大质疑尽管深度学习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但“深度学习”这一术语和技术在五年前才开始流行起来,当时该领域被Krizhevsky、Sutskever和Hinton等人所统治,他们在2012年发表了经典之作“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但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深度学习领域中又有什么发现呢?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游戏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纽约大学的AI反对者Gary Marcus对深度学习提出了十个问题,并表明如果我们想要获得通用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必须辅以其他技术。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1801/1801.00631.pdf深度学习中的矩阵微积分本文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深度神经网络中(以及参考文献表中大多数论文)所需的所有线性代数知识。除了基础微积分知识之外,本文深奥的数学知识很少。请注意,若你还是深度学习新手,这篇论文对你来说意义不大;相反,若你已经熟悉神经网络基础知识并希望加深对基础数学的理解,这篇论文将非常适合你研究。相关报道:https://arxiv.org/abs/1802.01528群组归一化批量归一化(BN)是深度学习开发中的里程碑技术,它使得各种网络的训练成为了可能。但是,沿批量维度进行归一化会带来一些问题:当批量大小变小时,由于批次统计估计不准确,BN的误差会迅速增加。这限制了BN在训练大型模型以及计算机视觉任务(包括检测、分割视频)中的使用,因为这些任务需要的是受内存消耗限制的小批量。本文由Facebook AI研究人员(FAIR)提出,将Group Normalization(GN)作为BN的简单替代方案。GN将通道分成群组,并在每组内计算标准化的均值和方差。GN的计算与批量大小无关,并且其准确性在各种批量大小中都是稳定的。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3.08494.pdf平均参数比重能带来更广泛的优化和更好的概括能力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一般通过使用随机梯度陡降(SGD)变量和递减学习率来优化一个损失函数,直至其收敛。这篇论文指出,对SGD曲线上的多个点取简单平均数,并使用周期波动或恒定的学习率比传统训练方式有更好的概括能力。这篇论文还展示了,这个随机平均参数比重(SWA)过程比SGD有更广泛的优化能力,仅用一个模型就达到了之前快速集合法的效果。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3.05407.pdf对基于神经网络进行文本总结方法的调查自动总结归纳文本,或者说在保留主要含义的同时压缩文本长度,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这篇论文对近来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在自动文本总结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详细审查了十款最前沿的神经网络摘要器:五款摘要模型,以及五款提炼模型。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4.04589.pdf神经网络风格传输的回顾Gatys等人在2015年“针对艺术风格的神经网络算法”这篇开创性著作中,展示了卷积神经网络(CNN) 能够分离和重组图片的内容和风格,在生成艺术图像上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这个使用CNN来渲染不同风格的内容图像被称作神经网络风格传输(NST)。此后,NST在学术著作和工业应用上都很是热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多种致力改善或者扩展原有NST算法的方法。这篇论文对NST目前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概览,也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705.04058.pdf几何数据:在机器学习领域针对黎曼几何的一个Python包在机器学习领域应用黎曼几何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这篇论文引入了几何数据这一概念,也给出了应用于诸如超球面、双曲空间、空间对称正定矩阵和李群变换等多重内容计算的python包。此外,论文中还包含了对于这些多重内容的应用,以及实用的黎曼度量和相关的外生性、对数图。相应的测地线距离提供了一系列机器学习损失函数的直观选择。作者还给出了对应的黎曼梯度。几何数据的操作可用于不同的计算后台,比如numpy, tensorflow和keras。文章作者使keras深度学习框架综合应用GPU和几何数据多重内容计算变成了可能。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5.08308.pdf一个更通用的稳健损失函数这篇论文展示了一个双参数损失函数,可视为对稳健统计学中很多常用的损失函数的一个概括,这些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Cauchy/Lorentzian, Geman-McClure, Welsch/Leclerc和广义卡尔波涅尔损失函数(按传递性分为L2,L1,L1-L2和pseudo-Huber/Charbonnier损失函数)。作者描述并可视化展示了这个损失和相应的分布,并列出了它的一些实用性特质。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6.01337.pdf反向退出:随机反向传播算法这篇论文引入了“反向退出”的概念,也即一个灵活而应用简便的方法,可以直观地表述为,退出现象仅沿着反向传播管道发生。反向退出的应用是沿着网络中特定点插入一个或多个屏蔽层。每个反向退出的屏蔽层在正推法中被视为特征,但几乎不屏蔽部分反向梯度传播。直观来看,在任何卷积层之后插入反向退出层会带来随机梯度,随刻度特征不同而有不同。因此,反向退出非常适用于那些有多重刻度、金字塔结构的数据。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6.01337.pdf关系型强化深度学习这篇论文引入了一个通过结构化感知和关系型推理从而提升强化深度学习(RL)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改善效率、泛化能力和提升传统方法的解读能力。通过自我感知来迭代推理场景中的主题和引导无模型原则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个拥有新型导航和任务计划的“盒世界”中,代理找到了可解释的解决方案,从而可以在基线之上改善样本的复杂度、泛化能力(在训练中能应对更的复杂场景)以及整体表现。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6.01830.pdf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卷积神经网络和执行坐标转化方法的失败深度学习里几乎没有别的概念像“卷积”那样大的影响力了。对包含像素或空间表征的任何问题,普遍的直觉就是试试看CNNs。这篇论文通过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坐标转化问题展示了一个反直觉的案例,也即单纯要求机器在坐标(x,y)笛卡尔空间和一个热像素的空间之间学习一个地图。虽然CNNs似乎很适用于这个场景,来自Uber的作者们证明了卷积神经网络法最终失败了。这篇论文展示并仔细检验了这个失败案例。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7.03247.pdf反向传播法的演变反向传播算法是深度学习的基石。尽管其非常重要,但很少有方法尝试调整其算法。这篇论文展示了一种发现新的反向传播方程变式的方法。来自Google的作者使用了一种领域专用语言,将升级的方程描述为一系列原始方程。基于进化的方法被用来发现新的反向传播原则,该原则在一系列最大训练次数后能够最大化泛化能力。这个研究发现了一些升级方程,相较标准的反向传播算法在较少次数内训练得更快,并在收敛时有与标准反向传播算法近似的表现。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8.02822.pdf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时代里,物体探测领域近来的发展物体探测就是对于特定类别图片,比如车、飞机等进行探测的计算机视图任务 ,它在过去五年里在人工智能领域里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这些关注,既源于该领域在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也是因为自从CNNs时代的到来,它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现象级的发展。这篇论文是对近来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方法的物体探测领域著作的一个全面回顾,也对近来这些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透析。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9.03193.pdf语言交互式AI的神经网络法这篇论文对近年来发展出的语言交互式AI中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调查。语言交互式AI可被分为三个类别:1. 回答问题的机器人2. 以任务为导向的对话机器人3. 自动化语音聊天机器人。针对每个类别,文章使用特定系统和模型为案例,展示了领域最前沿的神经网络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方法比较,讨论其进步之处和仍面临的问题。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09.08267.pdf可撤销的循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RNNs)在运行序列数据上表现最优秀,但训练起来更占用内存,也就限制了RNNs模型的灵活性。可撤销的循环神经网络,也就是“隐藏对隐藏”的转化能被撤销的RNNs,提供了减少训练所需内存的一个路径,因其隐藏状态无需存储,从而能够在反向传播算法中被重新计算。这篇论文展示了完美可撤销RNNs从根本上就是受限的,因为它们依然需要记住隐藏状态。随后,为了实现能够忘记隐藏状态的完美可撤RNNs,文章提供了存储少量bits的方法。作者这个方法达到了传统模型的近似效果,同时减少了活动内存成本约10-15个百分点。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pdf/1810.10999.pdf相关报道:https://opendatascience.com/most-influential-data-science-research-papers-for-2018/

天明

论文鉴赏: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与创新研究

艺术衍生品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概念上存在含混现象,表现在艺术衍生品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的概念边界极其模糊,有很多艺术衍生品同时具有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文化礼品的馈赠功能,因此,其既可以在博物馆出售,也可以在画廊中交易,还可以在艺术超市被销售。由于艺术衍生品既有天价的限量版艺术复制品,也有几十元的马克杯,因此如何界定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已成为学术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林雪[1]将艺术衍生品分为复制品与生活用品两类;金磊磊[2]将艺术衍生品按照形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类,静态类的包括复制品、日用品,动态类的包括艺术行为与艺术体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只阐述了艺术衍生品的某些类别,无法全面地涵盖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本文拟从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开发途径,以及艺术衍生品原点创新的策略,以期为当前艺术衍生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衍生品的概念界定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作为原型,采用复制、挪用等手法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可见,狭义的艺术衍生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品原型,这个艺术品通常是被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产。依据艺术品原型,使用复制的手法,可以制成限量版和非限量版的艺术复制品。采用挪用的手法,可以将艺术品原型的图形和造型植入到不同的物品上,得到拥有艺术品质的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原型提供给艺术衍生品的不仅是艺术的灵感,更是艺术的价值。众所周知,经典传世的艺术作品往往价值不菲,而文物级的历史遗产更是无价之宝,以传世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作为原型,提取其元素作为艺术衍生品的创作资源,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这个衍生的过程中,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悄无声息地转换成艺术衍生品的商品价格。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建筑、摄影、雕塑、装置等。广义的艺术衍生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艺术品原型进行设计生产的商品;另一部分是基于艺术感设计生产的商品,而艺术感又可以被细分为美感、情感、通感、动感、灵感等多个方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是为衡量广义艺术衍生品的重要指标。可见,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感,能呈现出艺术感的商品,即便不存在艺术品的原型,依然可称得上是艺术衍生品,这一点在创意产品上尤为明显。创意产品通常具有“一种无目的性、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是“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很明显,这种价值正是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3]这种存在于创意产品上的灵感和艺术品创作中的灵感都属于艺术感的核心特质。灵感是人类在瞬间把握自己本性或外界属性的思维活动,而灵感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通过对艺术衍生品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来把握艺术衍生品的核心,即狭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而广义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但不管是基于艺术品还是基于艺术感,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将艺术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将艺术品衍生为商品。 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艺术衍生品近年来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有三个背景:一是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二是文化产业在当下备受关注;三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艺术衍生品开始出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艺术品商店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创造出逐年上升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官网上,都开设有网上商店,进行艺术衍生品的交易。下面以国内外几家大型博物院为例,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作一分析。1.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 2 800 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 12 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 年新馆全面竣工,有青铜馆、陶瓷馆、书法馆、绘画馆、雕塑馆、玉器馆、钱币馆、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和胡惠春捐瓷专馆———暂得楼陶瓷馆,以及 3个临时展览厅,陈列面积 1.2 万平方米。馆藏以文物藏品为主,其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以古代艺术品作为原型而展开的。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调研的结果是:有 23 个类别,共计 268 个品种(见图 2)。上海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所依托的基本原型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 12 万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精美与丰富在全国地方博物馆中都是罕见的。根据这些文物而开发出来的艺术衍生品琳琅满目,其中,仿复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占据了品类的 1 /6,属于高端商品,对文物藏品的还原度极高,侧重对其艺术感的保留,是上海博物院艺术衍生品中的精品之作;丝巾、领带、桌旗等属于中端商品,具有江南特色,其品质与工艺堪称上乘;低端商品的品类更丰富,从行李牌、杯垫、手镯到小包袋、钥匙扣等应有尽有,多是精美的日用品,透露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精微态度。2.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其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 70 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 14 类。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商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已有 20 年,目前已有 70 多家故宫品牌授权厂商,其中 16 家厂商是双品牌(拥有自主开发权的品牌)厂商。其纪念品售卖区空间开阔,大到文物仿制品,小到手机挂件,设计均取材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与展览,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据官网资料显示,这里销售的艺术衍生品有 3 000 多种。我们对其网上艺术品商店进行了调研,对 9 大类共 795 种艺术衍生品进行了品类分析(见图 3),其中畅销礼品、书法绘画、典藏精品、图书影音都是依托其丰富的文物藏品开发的,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其艺术衍生品的价格。在网上的艺术品商店中,高端商品有精致优美的书画绘画、典藏精品等,中端和低端的商品有图书影音、流行趣味、生活风格、设计文具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艺术衍生品的每个品类都有明确的产品概念,重视艺术衍生品中的情感体验,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注重人的生活趣味、情感体验,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的。这种理念指导下所生产的艺术衍生品,能打动人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