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别了付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拥抱开放获取及网络新型出版模式高压电

别了付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拥抱开放获取及网络新型出版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不管是开放获取形式的期刊或网站,还是诸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络预印本出版模式,在学术优先权确认、交流传播速度、降低获取成本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然而这些创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却在中国的推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传统纸本期刊的阻挠,究其原因,颇为复杂,甚至有期刊编辑部主任不了解开放获取,没听说过预印本的特例出现,可见想要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创新学术出版机制,首先要培育具有世界一流学术出版理念的人。在我们了解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之前,先普及一下何为开放获取。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其核心是利用互联网保护论文首创者的知识产权,快速为学术同行免费提供信息和成果服务。开放获取使得学术传播的成本大大下降,交流速度大大提高。只要具有互联网的接入条件,科研人员不需要付费订阅就能访问学术论文全文。开放获取运动在世界科研水平发达地区发展的非常迅速,美国从各类国家级基金机构到大型出版商,开放获取都是他们主动靠拢的方向,而今年年初德国Project DEAL联盟与学术出版商 Wiley长达3年的谈判终于达成协议,非常鲜明的表现出学术发达地区对高效率低成本的学术创新出版和交流模式的追求。3年前,由德国图书馆、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Project DEAL联盟,试图与3家最大的学术出版商签署开放获取的合约。在经过近3年的谈判后,该联盟最终获得成功,Project DEAL 终于与学术出版商 Wiley 签署了开放获取协议,Project DEAL还会继续与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自然这两家出版商谈判并争取达成协议。根据该Project DEAL与Wiley签署的合约,700多家德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将能获得 Wiley旗下所有学术期刊1997年之后的全部访问权,而德国科学家在Wiley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将对所有人免费公开。Wiley总编辑Guido Herrmann表示,这是首个出版商和科研领先的国家就向开放获取转变达成的合约。“我们相信,在致力于更加开放的获取和开放科学的运动中,这是一个重要且特殊的时刻”。欧洲委员会开放获取特使Robert-Jan Smits表示,“这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德国科学来说,这是伟大的一天;对于欧洲科学和全球科学亦是如此。”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几家国际顶级学术出版商及服务商身上,了解什么样的建设方式是具有世界一流学术出版理念的方式。学术出版与科学传播服务商--威立(Wiley)国际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创建于1807年,全球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霍博肯(Hoboken)。Wiley作为一家学术传播国际性公司,主要提供科学、技术、医学和人文社科期刊与在线学习、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解决方案。Wiley 的科学、技术、医药和学术(STMS)业务是他的核心业务之一,也被称为Wiley Blackwell,是为世界各国的科研和学术团体提供服务,也是面向专业领域和学术团体的全球最大出版商。通过Wiley Online Library在线平台为用户提供广泛的科学、技术、医药和学术的内容,其中包括超过1500种期刊、400多万篇文章、9000多本在线图书,还有许多参考工具书和数据库。另一个核心业务为专业发展(简称PD)业务服务于专业人士和图书出版、订阅和各种媒介信息服务方面的消费者。著名品牌组合包括For Dummies、Betty Crocker、Pillsbury、CliffsNotes、Webster’s New World、J.K. Lasser、Jossey-Bass、Pfeiffer 和 Sybex。学科领域包括商业、科技、建筑、烹饪、心理学、教育、旅游、卫生、宗教、消费指南和大众娱乐。此外还有Wiley论文编辑服务:wileyeditingservices.com/cn;作者资源:wileyauthors.com等服务平台。而最为人称道的,Wiley是开放获取的领先出版商,出版经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覆盖不同学科。通过Wiley开放获取期刊发表的科研文章,一经发表,即可被访问、阅读、下载和分享。Wiley开放获取期刊与许多享誉盛名的期刊和学协会合作出版,每本期刊独立编辑,拥有自己的主编和国际编委团队,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遵循清晰的编辑原则和标准。2016年,Web of Science将10本Wiley的开放获取期刊列为各自学科分类的前十期刊,充分展现了Wiley对高影响力学术出版所做出的努力。学术出版与科学传播服务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集团是在2015年由自然出版集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麦克米伦教育、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合并而成。施普林格自然出版多种学术期刊,并引领了开放研究。集团旗下共有3000多本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期刊,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发表的论文有三分之一是立即开放获取的,全球发表的OA论文大约有30%来自施普林格自然,施普林格自然一直致力于促进科学探索和发现,为科研共同体提供服务,推动科研界的科学发现探索。施普林格(Springer)由Julius Springer创立于1842年,经过175年的发展成长,已成为服务全球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技术、医学及人文社科电子图书数据库和回溯图书数据库之一,以及涵盖各学科的混合与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创建于1869年,是著名的科学周刊。自然科研还出版一系列冠名“自然”的订阅型期刊、重要的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包括《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内的其它一些开放获取期刊,以及与科研机构和协会合作出版的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s)。这些期刊发表了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在线传播方面,每月有超过900万独立访客通过 nature.com获取自然科研的内容,这包括《自然》新闻和评论,以及知名的科研人员招聘平台Nature Careers。学术出版与信息分析服务商——爱思唯尔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是一家全球专业从事科学与医学的信息分析公司,创办于1880年,现属于RELX出版集团旗下,其总部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爱思唯尔发行2500余种期刊,出版35000余种图书,以及诸多经典参考书。爱思唯尔的解决方案包括 ScienceDirect, Scopus, SciVal, Reaxys, Engineering Village, Knovel和 ClinicalKey等,收录科学、技术和医疗研究权威文献,分析全球科研动态,并提供科研及医学的循证数据。其中, SSRN(社会科学研究网络)是公司旗下的预印本数据库和在线学术交流平台。SSRN由一系列研究网络组成,涵盖社会科学门类,致力于传播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早在2012时,Google Scholar统计各学术载体五年h指数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七家期刊和三家开放获取(OA)网站,而且RePEc网站排在第四位,arXiv排第五,仅次于大名鼎鼎的期刊Science,排第七的SSReNet网站仅次于Lancet,超过Cell期刊。可见开放获取和预印本数据库在创新出版道路上的重要价值,其在科学研究成果的优先权确认,与快速传播和分享更是有着比出版经济本身价值更大的,无与伦比的社会和科研效益。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开放获取能够迅速崛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通过互联网可随时随地发表与获取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发布论文或查阅学科前沿信息; 第二,在线论文平台可让同行发表评论与分享观点; 第三,在线论文多媒体方式更准确表达思想且更吸引注意力; 第四,保障作者的原创性成果不受侵权,论文检索查重方便,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第五,用户可自己订制论文专业内容、获得个性化的学术信息服务。对于出版商来说,开放获取与传统出版更是并非不可调和的,反而具有洞见的顶级出版商,在主动寻求开放获取的多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愿意实践这种新型的大势所趋的出版方式。目前开放获取分为收费开放获取期刊和双向免费开放获取期刊和在线发表论文平台。收费的开放获取期刊将订阅费前移为版面费或文献处理费,变换出新盈利模式,例如:PlosOne、Nature所办的Scientific Reports等OA期刊,是金色OA。真正的OA是双向免费开放获取期刊和在线发表论文平台,又可认为是绿色OA,他们维持运营的收入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研究基金、公益捐赠、平台广告收入等。据统计,大约有70%的开放获取期刊(OA journals)是双向免费的,在线发表论文平台基本上都是双向免费的,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开放获取运动的主流趋势,那些通过用户下载或订阅文章来获取收益的出版机构或传播平台,都实质上阻碍了科学成果的分享和高效传播。更是通过向用户收取出版费用+获取费用这种双重收费模式,满足了自己,却浪费了国家的科研资金。学术期刊想要成为世界一流,必须了解学术出版的最新进展,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交流模式的新特点,否则,不管怎样建设,都只能是故步自封,只能是坐井观天。利用互联网开展学术交流是时代的必然,网络发表论文能够有效解决纸质期刊发表周期过长和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等问题。发表周期过长不但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引领性,也会使读者难以及时获得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方法。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提前一年交流,对科技进步价值不可估量。希望奋战在学术出版一线的负责人和管理者们,能对比自身,主动学习相关经验,把握住发展趋势,真心拥抱开放获取及网络新型出版模式,践行学术出版的创新变革。

可以全生

点赞!电子科大“开挂”的博士生,4年发表21篇SCI论文

大三开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里,童鑫共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9篇论文发表在研究领域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在SCI上发表论文很难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对此评价,“从数量上来看,这总数超过很多教授10年的发文量。”其实,SCI作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是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不过,SCI对于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来说,由于语言等条件的制约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据该教授介绍,虽然发表SCI论文的难度确实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学科领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更容易做出成果。但童鑫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发表SCI学术论文,还包含有一区文章(一区一般是各领域的top期刊),平均下来每年要发表5篇左右,这几乎可以用“开挂”来形容。△童鑫和导师王志明教授“当你奋战在科学前沿,把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4级博士生童鑫说,“每发表一篇论文我都会告诉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为这个领域贡献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个脚印。”其实,好成绩背后,是科研习惯的养成,而这一切,得益于其导师王志明教授。基础院初创,一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暂时没有条件给童鑫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王志明就别出心裁的选择了“自顶向下”的培养方法,要求童鑫广阅读、作综述,还要争取发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综述性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执笔来写,这可难坏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们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却暂时没有与之相配的环境和器材,如果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干最简单的工作,那就永远也不可能跻身一流。”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本领域的高深论文,“这样的一个经历培养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以后的路走得更轻松。”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区顶级刊物《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论文,两年内被引次数多达25次。这是他在科研领域踏下的第一个深深的脚印,也成为了他叩开海外联合培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之后的学习中,童鑫成功申请到国家公派名额前往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留学期间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宠儿——量子点。他说:“量子点更大的天地是在未来日常生活中的光电器件以及生物学上的应用,那就必须要解决有毒的问题”。最终,他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被发表在了能源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而一连串的成果也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地研发出来,童鑫的“科研脚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值得一提的是,童鑫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搭建着中外交流的桥梁。留学期间,他前后为其所在学院引进8名教授。“国家在基础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实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待提高”,童鑫坚定地说,“我想踏踏实实搞我喜欢的研究,踏好每一个脚印,争取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姚卓琛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

黄河谣

千名学者抵制Nature机器学习子刊:付费期刊为何不是AI研究的未来

近两个月来,众多人工智能学者与工业界人士签署了一份声明,声称自己将不会向 Nature 新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提交论文、提供评审或参与编辑工作(参见:抵制 Nature 机器智能期刊,维护学界开放:百名学者签署联合声明)。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崭露头角的作者在出版作品时面临一个雷区。他们要花 3000 美元,才能让任何想读他们作品的人都能读到,也可以选择让读者付费给出版商。通常是图书馆通过昂贵的年度订阅来支付这笔费用。这不是很多想成为小说家的人的意愿,而是学术出版的问题。200 多年前,西西里巴勒莫的天文学家 Giuseppe Piazzi 发现了一颗矮行星。对于他来说,出版意味着给他的朋友 Franz von Zach 写信。von Zach 每月都会整理、发布欧洲各地天文学家的来信。这些人没有互联网:他们从若干卷名为 Monatliche Correspondenz 的皮制信件中发现最新成果。传播研究报告所花的时间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到 Piazzi 的数据发表时,地球已经在阳光下消失了。哥廷根一名 23 岁的读者高斯改变了这种状况。他利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计算出了我们今天所知的谷神星的位置,他后来成为德国最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和 Piazzi 自由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但他们承担了 von Zach 的工作所需花费。这是封闭访问发布模式。在我自己的机器学习领域,作为高斯开创性研究的学术继承者,现代数据不再局限于行星观测,还包括医学图像、口头语言、网络文档等。利用数据实现的是医疗诊断、推荐系统以及无人驾驶汽车能否看到停车标志。机器学习是当前人工智能革命的基础。支付能力不再对参与能力起决定性作用机器学习是一个年轻且对技术敏感的领域。它没有其他领域的历史传统,该领域的学者也认为没有必要采用封闭式出版模式。社区内部自行创建、整理并审阅社区内所进行的研究。我们利用互联网创建了新的期刊,免费提供给作者。订阅和精装书籍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公众已经缴纳了税款资助我们研究,为什么还要再次付费才能阅读成果?资金较少的大学的同行也从中受益。乌干达坎帕拉的马凯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与哈佛或麻省理工学院一样,都有机会进行前沿的机器学习研究。支付能力不再对参与能力起决定性作用。机器学习已经证明,没有商业出版商的参与,学术领域不仅可以生存,而且可以繁荣发展。但这并没有阻止传统出版商进入市场。我们的成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最近,Springer Nature 出版集团发布了一份名为《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新期刊。该出版商现有 53 种名字中带有「Nature」字样的期刊。我们应该担心吗?当前已经有了一个分享观点的开放模式,为什么作者和读者还要投向营利性订阅期刊?那是因为学术出版商手里还有一张牌:他们的品牌。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数量意味着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很难对另一个领域的研究进行评价。有时杂志的品牌会被看做质量的保证。当学者们寻求晋升时,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能会有很大帮助。Nature 是学术出版界的劳力士。但与劳力士不同的是,劳力士的员工负责手表的创新,Nature 的内容则要靠学术界提供。我们是制表商,他们只是经销商。抵制 Nature 期刊声明的签署页,目前已有超过 3000 人签名很多计算机科学研究社区的人员都将 Nature 品牌视为学术质量糟糕的代名词。我们抵制盈利性出版物入侵自己的领域。因此,在本文发稿时已有超过 3000 名研究者——其中包括很多人工智能学术和工业领域里的著名人士——签署了一份声明,表示自己不会提交、审阅或参与这一新期刊的编辑工作。我们认为向作者收费类型的刊物不在机器学习研究的未来之中。

恋之门

如何抓住新传考研前沿考点?这些网站、杂志和期刊你值得关注!

考研路上不孤单,我们陪你一起走。欢迎关注微博@“考研烽火台”。新闻传播离不开报纸、杂志、网站、期刊,如何快速获取最新资讯,迅速了解新传热点?我们已经帮你整理好了!新传学习必看的报纸、期刊、杂志、网站,快快关注起来吧!让你事半功倍,说的就是这些宝藏了01报纸网站1.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它是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每天24小时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发布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它是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每天24小时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发布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网2.新京报网新京报注重核心报道。紧跟重大事件,聚焦热点话题,深入开掘,无限接近新闻人物,无限逼近事实真相。在很多重大社会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新京报的相关报道。新京报网3.澎湃新闻网澎湃新闻是一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澎湃新闻“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致力于新闻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澎湃新闻网4.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是中国青年报的网站;是中国最大、最权威的集新闻发布和青年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青年类网站。网站及报纸会有很多关于各大高校及其学子的新闻,很适合大学生关注,了解我们同龄人的故事。中青在线5.南方周末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它的内容紧扣时代发展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6.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这个网站很齐全,包括新闻播报、新闻热词、听力、口语、考试词汇等,应有尽有,很适合想认真学习英语的朋友们浏览,它的配套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也可以关注一波。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7.今日美国这个网站每天都会传送最新的美国新闻,而且不需要翻墙,在上面可以知道很多政治上的事情,了解别的国家正在处于什么状态。它每天都有一个专题,“星期几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很有意思。今日美国02杂志1.《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强调以新闻调查与文化评析相组合的方式,一周信息作深入追踪,将文字、图片与资讯有机组合,关注新时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它的报道风格是文字力求生动简洁而饶有兴趣,强调与读者的交流。对新闻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它!《三联生活周刊》2.《人物》《人物》提供中文世界原创的人物报道。它不仅关注对当下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关注普通人生活,强调文本的优美和深度,触及人物的内心、悲喜和情感。在此次武汉市疫情报道中,该杂志发表了多篇爆款深度好文。对于人物报道感兴趣的话,强推《人物》杂志。《人物》3.《财经》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想要了解财经方面信息就可以多看看《财经》啦!《财经》4.《Vista看天下》《Vista看天下》是一份国内综合性新闻故事类文摘读本,内容涵盖时政、财经、社会、科技、文化、时尚、娱乐体育等领域。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 、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论点、新人类、新生活。这本杂志就算小编不介绍,估计大家都知道,相信很多朋友在高中时候就经常传阅这本杂志了!《Vista看天下》03新闻传播四大核心期刊1.《国际新闻界》《国际新闻界》是新闻传播学权威期刊,它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它主要报道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国际新闻界》2、《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出版,主要报道新闻史论、传播学研究、媒介制度研究等相关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论文。请3、《新闻大学》《新闻大学》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它的办刊宗旨: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结合新闻传播的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新闻事业理论和总结新闻传播经验。4、《现代传播》《现代传播》该刊是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中国权威传媒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请点以上内容就是今天的推荐啦,建议大家每天都能抽时间关注一下近期热点新闻,了解-END-考研路上不孤单,我们陪你一起走。如果有任何更多关于考研困扰,也欢迎扫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有我们的专业导师在线一对一答疑~作者:苏黎世编辑:奈奈【考研烽火台】专注武汉市内各高校新闻传播(包含广告广电出版)&教育考研,提供最新鲜的一手考研信息与最专业的初试复试指导

风暴战

《自然》杂志:神经技术的发展要优先考虑四个方面的伦理问题

编者按:随着神经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走向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破译人的心理过程,直接操纵他们的意图、情感和作出决定等背后的大脑机制;在这个世界里,个人可以通过思维直接与他人交流;强大的计算系统直接与人的大脑相连,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世界互动,使他们的精神和身体机能得到极大的增强。这些进步可能会彻底改变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但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为企业、黑客、政府或其他任何人提供利用和操纵他人的新方法。《自然》杂志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呈现出了学者们对这一未来场景的忧虑,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四点建议,希望能够利用神经技术来造福人类。文章由36氪编译。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已经瘫痪的人参加了一个脑机接口(BCI)的试验。他可以通过一台与他大脑中经过训练的芯片相连接的电脑,来解释其大脑活动所产生的神经活动,并通过计算机生成指令来移动机械臂。有一天,他对试验团队的成果感到非常沮丧。然后,当他控制机械手臂从一个研究助理手中接过一个杯子时,伤害了这个助手。为什么会这样?是设备出现了故障?还是他自己的情绪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场景是假设的,但它呈现出了社会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挑战。目前,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效果上,比如帮助脊髓损伤者等执行相对简单的运动任务——移动电脑光标或控制电动轮椅。此外,研究人员也已经可以从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中来对一个人的神经活动进行简单解读——即他正在思考一个人,而不是一辆汽车。脑机接口技术和其他神经技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能只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但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我们正走向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破译人的心理过程,直接操纵他们的意图、情感和作出决定等背后的大脑机制;在这个世界里,个人可以通过思维直接与他人交流;强大的计算系统直接与人的大脑相连,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世界互动,使他们的精神和身体机能得到极大的增强。这些进步可能会彻底改变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从脑损伤、瘫痪到癫痫和精神分裂症,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但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为企业、黑客、政府或其他任何人提供利用和操纵他人的新方法。同样,它也可能会深刻地改变人类的一些核心特征:私人的精神生活、个人的代理和对个人作为被其身体约束的实体的理解。现在,考虑这项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后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现有的道德准则不足以应对这样的未来,为了解决这一空缺的问题,我们在此列出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的建议:隐私和用户协议;代理和身份验证;平等与制约;以及偏见。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宗教、不同种族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未来。因此,各国政府必须设立自己的审议机构,来决定如何将这些指导原则转化为政策,包括具体的法律法规。智能投资一些投资者正押注于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今年,包括 Kernel 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公司Neuralink在内的全球十多家相关公司都在投资研发能够“读取”人类大脑活动和“将神经信息写入大脑”的设备。我们估计,目前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业在神经技术方面的支出已经达到每年1亿美元,而且还在快速增长。来自其他行业的投资也相当可观。自2013年以来,仅在美国的“大脑计划”下,就有超过5亿美元的联邦资金投入到神经技术的发展中。当前的能力已经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被称为Lou Gehrig或运动神经元疾病)瘫痪的神经科学家,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来运行他的实验室,编写拨款申请,并发送电子邮件。与此同时,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三只植入电极的猴子可以构成一个“大脑网”,协同工作。如果信号能通过互联网无线传输,这些设备可以在数千公里范围内工作。很快,这些粗糙的设备就能刺激和读取几十个神经元的活动,这将会是一件意外的事情。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一个名为“神经工程系统设计”的项目。它的目标是在4年内开发出一种无线的用于人类大脑的设备,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它能同时监测100万个电极的大脑活动,并选择性地刺激多达10万个神经元。与此同时,谷歌、IBM、微软、Facebook、苹果以及众多创业公司正在打造更加复杂的人工神经网络,这些人工神经网络在具有明确输入和输出功能的任务上已经超越了人类。例如,去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证明,谷歌的FaceNet系统可以识别出一百万个人脸。今年8月,微软宣布,在某些指标中,其识别会话语音的神经网络,与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的能力相媲美。利用脑电图(EEG)数据,德国弗莱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7月展示了神经网络如何被用于解码与规划相关的大脑活动,从而控制机器人。如果未来的神经网络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真实的神经网络,肯定会比这些例子更有说服力。目前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受到了50多年前大脑回路模型的启发,这些模型建立在对单个神经元进行麻醉的记录的基础上。在今天的神经科学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光学方法、计算、分子工程和微电子学的进步,来监测和操纵在醒着的动物中成千上万个神经元的活动。我们已经与我们的机器紧密相连。谷歌的研究人员今年计算出,普通用户每年触摸手机的次数接近一百万次(未发布的数据)。人类的大脑控制着听觉和视觉系统来破译声音和图像,并指挥四肢来控制和操纵我们的电子设备。然而,神经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融合将带来质的不同——即人们的大脑能绕过大脑和身体的正常运动功能,与机器智能的直接连接。四个关注点要想在普通消费者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些神经技术设备必须具备以下的这些特点:1)非侵入性的,2)风险最小的,3)比当前的神经外科手术更便宜的。话虽这样说,但即便是现在,正在开发相关设备的公司也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负责,遵循一定的标准,做到最好,而且也要重视道德规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着重强调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四个方面。尽管我们是在神经技术的背景下提出这些问题,但它们也适用于人工智能。隐私和用户协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5年发现,对人们的运动行为进行精细分析,比如每个人在个人设备上的键盘输入模式,可以作为诊断帕金森病的迹象。201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移动模式的测量方法,比如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携带智能手机的人中获得的数据,可以用来诊断引起老年痴呆症的认知障碍的早期迹象。如果能利用神经信息相关的数据——例如,与特定的注意力状态相关的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并用于投放广告、计算保险费或匹配潜在合作伙伴的算法中,将会使它们变得更强大。不过,神经设备一旦联网,则会给个人或组织(黑客、企业或政府机构)提供追踪甚至操纵一个人的精神体验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公民应该有能力、也有权利保证他们的神经数据隐私(参见“代理和身份验证”)。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这一点。对于所有的神经数据,不予分享应该是默认的选择,并会得到严格的保护。在诸如提供网页浏览,社交媒体或娱乐的商业服务提供商面前,人们很容易就放弃了隐私权,但他们并不完全理解这代表着什么。在神经数据领域,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数据有控制权。这需要各方力量的一起参与进来,制定一个关于谁将使用这些数据、以什么目的使用,以及使用多长时间等方面的许可程序。即使这样,结合一些愿意分享的人的神经数据和大量的非神经数据,也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在那些不愿意分享的人身上依旧能成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对神经数据的销售、商业变现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另一种保护措施是限制神经数据的集中化处理。我们提倡使用分布式机器学习这样的计算技术来保护用户隐私。使用其他专门用来保护人们数据的技术也会有所帮助。例如,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可以让数据被追踪和审计,而“智能合约”的存在也让数据的使用变得透明化,从而不需要集中处理。最后,开放的数据格式和开源代码也会产生相应的帮助。保护隐私:Federated Learning当科技公司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改进他们的软件时,他们通常会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收集用户信息,以分析某一特定服务的使用情况,然后使用聚合数据对新算法进行培训。谷歌的研究人员正在试验一种叫做Federated Learning的训练人工智能的方法。在这里,训练过程在每个用户的设备上进行,而不需要集中数据:训练结果的数据(例如,“每周”可以用作形容词和副词的知识)会被送回谷歌的服务器,但实际的电子邮件、文本等仍然保留在用户自己的手机上。其他公司也在探索类似的想法。因此,改进设计的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增强用户的个人数据所有权和隐私,同时还能在这些数据上进行有价值的计算。代理和身份验证有些人通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来进行脑深部刺激,他们感到自己的身份和身份被改变了。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一名曾用脑刺激器治疗抑郁症长达7年之久的人在一个焦点小组中报告称,他开始怀疑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总是怪怪的。是设备造成的?还是抑郁?还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他说:“我不确定我是谁。”神经技术可以明显地扰乱人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能动性,这会动摇人们自我本质和个人责任的核心假设——不管是法律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如果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设备能够更快地帮人在意图和行动之间进行转换,那么人们最终可能会以一种他们难以描述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也许,可能是通过一种类似于“自动完成”或“自动纠正”的功能来实现的。如果人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思想在很远的地方控制设备,或者是如果几个大脑被连接到一起工作,那么我们对自己是谁以及我们在哪里行动的理解就会被打乱。随着神经技术的发展,政府和其他机构开始努力赋予人们新的能力,个人身份(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完整性)和代理(我们选择行动的能力)必须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被保护起来。我们建议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条约中加入保护这些权利的条款(“神经系统”)。然而,这可能还不够——国际声明和法律只是国家之间的协议,甚至世界宣言也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我们主张建立一项国际公约,以定义与神经技术和机器智能相关的违禁行为,类似于2010年《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所列的禁令。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联合国工作小组审查签署国的遵守情况,并在需要时建议发出制裁。这样的声明还必须保护人们对神经技术可能对认知和情感影响知情权。目前,知情同意书通常只关注于手术的物理风险,而没有设备对情绪、个性或自我意识的可能影响。平等与制约如果一些人的身体或大脑与其他大多数人的不同,会形成一种偏见。随着神经技术的采用——那些能让人们从根本上扩大其耐力、感官或心智能力的技术——可能会改变社会规范,会引发一种新的公平感问题,谁能获取?谁不能获取?那些能够增强自身能力的人,会不会歧视那些没有的人?这也很可能在会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准。此外也很容易能够想到,这会引发新的军备竞赛。近年来,我们听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情报高级研究项目活动的工作人员讨论了为士兵和参谋人员提供增强心智能力的计划(“超级智能代理”)。这些将用于作战设置,并帮助更好地破译数据流。考虑到我们现在很难预测出来哪些方面的神经技术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但国际和国家层面上需要制定指导方针,对可实施的增强神经技术加以限制,并对可使用的环境进行规范——就像对人类基因编辑所做的那样。在某些文化中,隐私和个性化可能会更受重视。因此,在尊重普遍权利和全球准则的同时,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作出监管决定。此外,如果彻底禁止某些技术的话,可能只会把它们推到“地下”,因此制定具体法律和法规的努力,必须包括有组织的论坛,以进行深入和公开的辩论。而且,这些努力应该借鉴国际社会共识的许多先例,并将公众意见纳入国家层面的科学决策中。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5年的一次会议促成了《日内瓦公约》,该条约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成立,目的是为了和平目的使用原子能,并控制核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我们建议对军事用途的神经技术进行严格的监管。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任何杜绝都应该是全球性的,并由一个由联合国牵头的委员会发起。尽管这些努力可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们能够提供一种解决方式,发出声音、公开呼吁保持克制,并广泛投入到技术的开发和实施中。偏见当基于特定阶层的系统、结构或社会概念和规范作出科学或技术决策时,往往只是为自己阶层的人群提供特权,这会对其他群体造成伤害。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谷歌广告算法向女性用户展示的职位招聘信息,比向男性展示的薪酬要低。同样,ProPublica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美国执法机构使用的算法错误地预测,黑人被告比拥有类似犯罪记录的白人被告更有可能再次犯罪。这种偏见可能会在神经设备中出现。的确,研究过这类案例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想要用严谨的数学方式定义公平是非常困难的。业界和学术界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在技术上对抗偏见。从广义上来说,这种正在进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对于界定问题偏见的定义,是正常的,是必要的。我们提倡,在机器学习中对抗偏见要常态化。我们还建议,在进行算法和设备设备的时候,要加大对小众或者边缘化的群体有所照顾,给予同样的注意力。建立负责任的神经工程学在这些建议中,有很多都是呼吁行业和学术研究人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历史表明,在企业界,追逐利润往往胜过社会责任。而且,即使在个人层面上,大多数技术专家本意是为人类造福,但他们通常会面临复杂的道德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教导他们如何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部署对社会有建设性贡献的策略,而不是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方法和医学领域的培训比较类似。医学专业的学生被教导关于病人的保密、非伤害及他们的善行和正义的义务,并要求他们遵循希波拉克的誓言来遵守最高的职业标准。神经技术的临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要收获这些,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引导它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news/four-ethical-priorities-for-neurotechnologies-and-ai-1.22960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书也

思想周刊荐读|年终盘点,六位马院院长和六位女评论员一起回眸2020,“践行嘱托开新局 智库专家面对面”融媒体系列访谈推出第五期

参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绿色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上,还需要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投资。要实现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投资,必须在资源环境的发展研究中引入并且厘清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及其与资源和环境投资间的关系。——《加大资源环境投资,保障绿色发展》 洪银兴(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指经济发展摆脱对高消耗、高排放和环境损害的依赖,转向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排放减少和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修补,而是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倒逼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的态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 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加速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落实巴黎协定目标、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强力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但对于中国来说,面临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饥饿和营养不良是全球性的挑战。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地、生物资源不断退化以及气候变化威胁着农业食物系统,同时食物系统本身又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而弱势群体往往是食物系统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前,全球超过6.9亿人遭受饥饿,20亿人营养不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具有韧性、可持续、低碳甚至零碳的全球食物系统对于全球的食物安全至关重要。——《着力提升全球食物安全水平》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落实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三大安全,“十四五”需要通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大幅提高水土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生态屏障的稳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水土资源配置效率》 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限制,我国农产品整体质量和品位不高。如何推动农业生产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高肥力、无污染的土壤是先决条件。将每年6000万吨养分的有机废弃物转换成商品有机肥,有助于节省50%-60%的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和解决病虫害的问题,更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的商品有机肥推广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步伐。因此,扫除商品有机肥推广的障碍性因素是推动有机肥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步骤。——《聚焦技术推广难题,聚力农业绿色发展》 沈其荣(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脊梁。长江江苏段扬子江流域,产业、城镇、人口相对密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指示精神,既要学深悟透,更要落实更具战略性、创造性的关键举措。——《更大手笔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沈 和(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年终盘点又是年终岁首时。穿越2020的崇山峻岭,时间的长河来到了2021。遥望前路不忘来路,本期《思想周刊》从理论、评论两个维度,各以“6个6”为主题,分别请马院的六位院长和“姿正腔媛”工作室的六位女评论员,对过去一年的评论理论重点热点作盘点。2020年,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要被重墨书写。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运行的既有路径。疫情背景下,中国不仅取得了抗疫的决定性胜利,成为全球唯一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决定性地完成了脱贫攻坚战,顺利走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六大关键词”记录了这不平凡的一年,分别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抗疫精神、制度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马院院长胡大平:最具分量6大热词》伟大实践呼唤理论创新,纵观2020年,重大课题主要聚焦在以下领域:原创性贡献、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南大学马院院长袁久红:最为重磅6大课题》“读书贵精不贵多”,我给大家推荐六本好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永远的恩格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大国追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通论》。——《南京师范大学马院院长王刚:最感畅快6本好书》6篇文章为:姜辉《学习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6期),陈学明《将经典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素质和底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6期),骆郁廷《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侯惠勤《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意识形态批判能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沈壮海《人民的理论——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红旗文稿》2020年第24期),陈金龙《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期)。——《河海大学马院院长戴锐:最有收获6篇文章》2020年的学术论坛,具有显著的“抗疫”特色。上半年停摆,下半年纷至沓来;实体讲坛连接云端线上成为常态;学人问学、议论春秋,反倒是更为丰富多彩、“盛宴”不断。6个论坛分别为:“张闻天同志的生平、思想与光辉人格”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位点会议, “中国现代史学会2020年年会暨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学术会议,首届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院院长王智:最显价值6场论坛》2020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发挥了行动指南功能,同时也随着新的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新时代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的辩证互动和相辅相成,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内涵。6大成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伟大抗疫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总结深圳特区宝贵经验,科学提炼伟大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苏州大学马院院长田芝健:最是欣慰6大成果》回眸2020,一张张饱含深情与冀望的笑脸,给我们带去温暖与奋进的力量。这是无惧风险、救死扶伤的笑脸,是脱贫致富、携手同行的笑脸,是农业丰收、乡村振兴的笑脸,是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笑脸,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笑脸,是社会祥和、国泰民安的笑脸。——《6张笑脸穿透阴霾的“灿烂千阳”》 孙敏疫情下的2020,有“硬核”,有“温暖”,有“坚守”,也有“宁静”。1月30日,省委书记娄勤俭不打招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被村口大爷拦下的镜头迅速登上热搜。时光荏苒,迎面而来的春节又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这位“硬核大爷”让我们更加确信: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正在路上。——《6帧镜头映画时光之廊的“冷暖悲欢”》 陈立民这一年,最让我们感动的词,当属逆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着危险逆向前行,留下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感人身影,一举改变了“逆行”这个词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他们是“天使白”“橄榄绿”“公安蓝”“志愿红”,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这种“逆行精神”将被永远传递。——《6大新语再叙不凡的“人间词话”》 袁媛钟南山,抗疫逆行者的代表。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发生后,年过八旬的他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生动诠释“若有战、召必回”的责任与担当。不让逆行者孤单前行,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在各自岗位上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6点萤光汇入梦想银河的“闪耀星辉”》 杨丽“每个人都了不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深情礼赞。“了不起”是因为“不容易”。这一年,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对外开放再谱新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正是无数向险而行、攻坚克难的普通人,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业绩。——《6声话语直击人心的“澎湃力量”》 魏晓敏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每一年都会留下特别的文化记忆,唤醒了时光、温润了心灵。2020年,我们有宅家抗疫的苦中作乐,有“云端”相见的另辟蹊径,有荧屏“逐浪”的热热闹闹,有网络“嘴仗”的纷纷扰扰……繁芜如是,但有一样东西不曾流逝,那就是希望。——《6个印迹镌刻蓬勃希望的“文化年轮”》 颜云霞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论见为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中提出的系列重大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共同策划推出“践行嘱托开新局 智库专家面对面”融媒体系列访谈,今天推出第五期。主持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张謇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启示?范从来:作为爱国企业家典范的张謇,留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的创新意识。我认为,企业家精神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精神。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张二震:张謇留给我们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要有大格局、大情怀,才能成就大事业。第二,要有实干精神,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形式,但是首先要办好一流的企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心无旁骛,专注实业,才是企业家的本分。第三,要有创新精神,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陈立民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副墨之子

中国信通院、达摩院、百度研究院发布三大趋势报告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中国信通院发布ICT深度观察十大趋势1. 5G时代起航,开创数字化转型无限空间预计2024年全球5G用户将近12亿,我国5G用户将超过7亿,渗透率达到约45%;5G直接带动经济产出增加值累计达到2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增加值累计达到6万亿元。2.信息网络演进重构,构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石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网络体系,演变成为集感知、连接、计算、交换为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具有高速泛在、智能敏捷、集约高效和安全可信等特点。3.计算能力升级,打造无处不在的万物智能未来5年,摩尔定律仍占据主导,量子、类脑等颠覆式技术将实现小范围应用突破,面向细分领域的芯片架构/异构系统创新以及计算资源的灵活部署成为关键。4.承载可信数据,区块链打造可信任数字社会新型基础区块链技术不断创新、区块链应用方向不断拓展、区块链治理与监管不断完善成为区块链未来发展的三大重点。5.从感知到认知,人工智能迈入后深度学习时代未来人工智能将与神经科学相结合,进行认知方面的拓展,脑机接口、知识图谱会将人工智能的用途拓展到更加宽阔的领域。6.“一深一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数字化转型核心载体“一深”是指提供数字线程与建模工具,支撑数字孪生构建,更精准描述和优化物理世界;“一广”是指汇集优化生产要素,驱动模式创新与资源配置,成为未来产业生态核心载体。7.技术与需求驱动,推动安全理念与实践双向变革技术演进+应对需求驱动网络安全向按需安全、智能安全、主动安全、安全一体化方向发展。8.冲破阴霾,ICT产业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2020年ICT产业将开启新一轮增长。未来5年,全球和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能够维持过去5年的发展增速,在中国某些领域甚至可以更高,比如软件产业。9.开放合作,共塑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体系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等内容,正成为全球治理规则建构的重要内容,亟须在分歧与争议中寻找利益契合点,共塑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体系。10.蓄势待发,量子信息技术探索中寻求突破例如,量子计算未来3~5年有望在优化、模拟、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并探索实际应用。达摩院发布2020年十大科技趋势1.模块化降低芯片设计门槛以RISC-V为代表的开放指令集及其相应的开源SoC芯片设计和基于IP的模板化芯片设计方法,推动了芯片敏捷设计方法与开源芯片生态的发展。2.工业互联网的超融合5G、IoT设备、云计算、边缘计算的迅速发展将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超融合,实现工控系统、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融合。3.计算存储一体化突破AI算力瓶颈类似于脑神经结构的存内计算架构将数据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融为一体,能显著减少数据搬运,极大提高计算并行度和能效。4.机器间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物联网协同感知技术、5G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同——机器彼此合作、相互竞争共同完成目标任务。5.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认知智能将结合跨领域知识图谱、因果推理、持续学习等技术,建立稳定获取和表达知识的有效机制,让知识能够被机器理解和运用。6.规模化生产级区块链应用将走入大众未来将涌现大批创新区块链应用场景以及跨行业、跨生态的多维协作,日活千万以上的规模化生产级区块链应用将会走入大众。7.保护数据隐私的AI技术将加速落地使用AI技术保护数据隐私正在成为新的技术热点,其能够在保证各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同时,解决数据孤岛以及数据共享可信程度低的问题。8.量子计算进入攻坚期2020年量子计算领域将会经历投入进一步增大、竞争激化、产业化加速和生态更加丰富的阶段。9.云成为IT技术创新的中心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云已经远远超过IT基础设施的范畴,渐渐演变成所有IT技术创新的中心。10.新材料推动半导体器件革新新材料将通过全新物理机制实现全新的逻辑、存储及互联概念和器件,推动半导体产业的革新。百度研究院发布2020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趋势一:2020年将出现多家“AI工厂”AI技术本身以及各类商业解决方案已日臻成熟,正在快速进入“工业化”阶段。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将出现多家AI模型工厂、AI数据工厂。趋势二:自动机器学习AutoML将大大降低机器学习的门槛AutoML将能够把传统机器学习中的迭代过程综合在一起,构建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趋势三:2020年将是AI芯片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年AI将重新定义计算机体系架构,支持AI的训练和预测计算成为新的异构设计架构思路。趋势四:深度学习技术深入渗透产业,并大规模应用2020年,各行各业将大规模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实施创新,加快转型和升级。趋势五:物联网将在边界、维度和场景三个方向形成突破算力将突破云计算中心的边界,将会产生一个泛分布式计算平台。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洞察将成为新一代物联网平台的基础能力。趋势六: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进一步成熟随着视觉、语音、自然语言理解和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进一步成熟,应用场景更加广阔。趋势七:智能交通将加速在园区、城市等多样化场景中落地2020年,更多自动驾驶汽车被应用于物流快递、公共交通、封闭道路等不同场景。趋势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与知识深度融合基于海量文本数据的语义表示预训练技术将与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持续提升自动问答、情感分析、阅读理解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效果。趋势九:量子计算将迎来新一轮爆发随着“量子霸权”的成功展示,量子计算将在2020年迎来爆发。越来越多的巨头陆续进行战略布局,将为未来AI和云计算领域带来全新面貌。趋势十:区块链技术将以更加务实的姿态融入更多场景围绕区块链构建的数据确权、数据使用,数据流通和交换等解决方案,将在各行各业发挥巨大的作用。

杀民

中国性学会发布“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

中国日报北京1月28日电 由中国性学会、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和《中国性科学》杂志共同组织专家和公众评选的“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于2019年1月28在北京揭晓。中国性学会会长、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院长姜辉教授表示:此次活动是中国性学会发起的“性福中国”工程的举措之一,旨在推动国民性健康意识,普及性科学知识,拓宽性意识,去伪存真,让专家和学者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点评并传递给大众和媒体,增进性科学与性文明发展,不再让国民谈“性”色变,为构建“性福中国”贡献一份力量。据中国性学会秘书长童立介绍:活动组织者对过去一年内引起热议的“性学”相关事件进行梳理和筛选,邀请权威性学专家如姜辉、彭晓辉、周辉良、方刚、张玫玫等分别进行了评点,通过网络和微信发起了专家和公众参与的投票评选。最终“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召开”、“印度性教育短片走红”以及 “广州性文化节成功举办20届”等性学新闻事件入选“十大”。新闻内容涉及性与生殖健康、性别平等、性法律,性审美,性教育等众多领域和热点话题。著名性学家彭晓辉教授说:这一活动的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促进读者结合专家观点思考,也为媒体在日后的报道上找清方向,也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专业性参考。据悉入选此次十大新闻热点事件的还包括:蒋劲夫家暴事件、“娘炮”事件、俞敏洪等言论事件等大家十分热议和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些话题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姜辉会长介绍说:性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中国社会急需普及全面和专业的性教育,特别是在自媒体普及时代,媒体人和性教育咨询人员专业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性教育人才急缺。为此中国性学会专门成立了“中国性学会培训认证中心”,全面推进国内性教育师和性咨询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训工作,为“性福中国”贡献力量。附一: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条目一、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召开:“性福中国”扬帆起航;二、印度性教育短片走红:性教育惠及社会文明;三、广州性文化节成功举办20届:性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参与;四、“娘炮”偶像引争论:审美多元尊重为先,男性气质涵养为重;五、吸烟男性生育健康调查报告发布:控烟也是为了国民的性福;六、明星家暴引关注:对家暴零容忍,对施暴者需心理辅导;七、侮辱女性言论”被炮轰:男权深入人心,女性主义道阻且长;八、耽美文学被判十年:量刑刚刚好;九、点名批评商业情感教育:让专业性教育抢回阵地;十、艾滋病学术年会召开:防艾呼唤全面性教育;附二: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解读及点评一、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性福中国”,扬帆起航由中国性学会和《中国性科学》杂志主办的“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2018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性学专家出席,就中国性学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中国性学会也完成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换届。中国性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姜辉教授表示,性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涉及性医学、性心理学,性教育等方方面面,但它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个体、家庭和社会实现性健康。在本次会议上姜辉教授提出“性福中国”工程,将从性福调研、性福科普、性福家庭,性福医院、性福老人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来源中新网等)专家观点:建设性福中国工程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性福中国的重点是促进全民性教育的普及和推进。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的胜利召开,不仅为我国性学未来的发展确定了基调,也为性福中国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性学会未来几年的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全国的性学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大众性教育科普活动,重点要帮助青少年儿童、女性、老人收获性健康和性福。目前开展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发挥学校和医院的作用,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和各类疾病患者实现性健康,促进我国性文明水平的提高。中国性学会加油!二、印度性育短片走红:性教育惠及社会文明2018年秋一部关于父子间性教育的印度短片在中国互联网上受到广泛传播,网民纷纷感叹“原来印度人敢这样做性教育”。孩子的性教育方面,其实很多中国的家长做得都很不到位,甚至根本从来没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印度的这部性教育短片,让中国的家长汗颜。(来源于互联网)专家观点:印度的性教育短片,《父与子的尴尬聊性》共五集,内容包括我从哪里来、性自慰、避孕、月经和同性恋。这些这都是性教育中的敏感话题,却同样是中国3~10岁孩子最关心的性问题。片中父亲用孩子熟悉的生活现象比拟地讲解这些看似敏感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身体和心理事件。比喻之巧妙、回答之科学、语言之贴近,使孩子把性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没有神秘、污秽,有的是自然、亲切且不失科学性,是智慧之父爱。让孩子从小逐步形成对性问题与其它自然、社会问题一样坦然而积极的探索态度!这将惠及其一生乃至社会文明。三、广州性文化节成功举办20届:性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参与2018年11月2日,第二十届广州性文化节在广州琶洲南丰国际汇展中心举行,为期三天。这也是广州性文化节开展20年,本次性文化节预约登记专业买家近3000人,来自国内外的参展企业共计260家。广州性文化节会又称广州性文化博览会是为了更好的宣称教育性知识而专门设立的。旨在传播性科学、普及性教育、更新性观念。性文化节现场,会议举办方将邀请著名性学专家来讲解性知识,探讨性文化、性教育、性和谐等热点话题。(话题来源于南方报业。)专家观点:中国的性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性观念、习俗、行为特点,以及有关性的知识、文艺、道德规范和诸般社会体制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国人对性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大方谈“性”,谈“性”色变已成历史。广州性文化节是我国性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特别是在2018年第20届广州性文化节上举办的“百姓性福与健康中国”专家论坛,对青少年性教育问题、艾滋病、情趣用品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性健康问题,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全方面提出来新解读。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性文明将造福每一个中华儿女,一路探索、一路向前,中国性文化建设需要你我共同参与。四、“娘炮”偶像引争论:审美多元尊重为先,男性气质涵养为重《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 2018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因为嘉宾多为当红“娘炮”男艺人,引发家长反感和批判,甚至发出“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认为男人一定要有“血性”。但也有反对者提出,一个性别平等和价值多元的社会,应当尊重多元审美,阴柔和阳刚、细腻和粗放在一个人身上也并非对立不可兼容。(来源于新浪微博)专家观点:现代社会提供了多元的生活方式,拓宽了审美的范畴,那种基于性别特征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简单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粗暴的做法。一个不懂得尊重多元性别的社会,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一个不懂得尊重多元的孩子,也不会是宽容的孩子。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同时,我们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内涵、品质的培养,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五、吸烟男性生育健康调查报告发布:控烟也是为了国民的性福2018年11月20日,由中国性学会、中国男科(不育)联盟设计并发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组织全国16个省份的25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状况调查”,最后形成了《中国吸烟男性生育健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妇中,54.86%的男性吸烟;32.34%的吸烟男性精液异常。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姜辉表示,根据受调查者的精子质量检测结果看,吸烟者的精液异常主要表现在精液量少、精子数量减少、精子密度降低、精子存活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下降等,也有部分精子出现了畸形。这可能是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生物碱、苯并a-芘、镉以及吸烟引起的氧化损伤、精子细胞易损伤性增加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来源于中国性学会官网)专家观点:当前,男性生育力下降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性健康问题,而男性吸烟的陋习则对男性生殖健康有着明显影响。报告的结果和数据再一次为广大吸烟育龄男性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国家制定禁烟和控烟政策提供了相应的专业数据和依据。可以说男性生育力的下降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问题。所以这一调查报告意义非常重大,将为国民的健康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六、明星家暴引关注:对家暴零容忍,对施暴者需心理辅导2018年11月20日,男演员蒋劲夫的日籍女友中浦悠花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被家暴的照片,此事公开后,网友一片哗然,很多网友在其微博中留言表示很失望。其后被警方带走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来源于新浪微博)专家观点:蒋劲夫事件后公众的同仇敌忾,说明了公众反家暴意识的提升。这是好事。国际社会倡导的对家庭暴力的态度是:零容忍。但是,我们零容忍家暴,不等于彻底否定施暴者。施暴者也是可以被教育和改变的。蒋劲夫承认施暴、自首,便是有悔过表现,应该对他采取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但国际经验显示,施暴者只有具备强烈的改变愿望,以及接受专业的辅导,才可能改变。中国社会针对施暴者的专业辅导还没有开展,这是未来需要完善的。七、侮辱女性言论被炮轰:男权深入人心,女性主义道阻且长2018年11月18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2018年学习力大会上声称,“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国家的堕落”;12月23日,当当网联合创始人李国庆在微博上发表“婚外性非婚外情”、“婚外性无害”、“男人要自我保护”等言论。两人言论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在舆论压力下,两人均发文道歉,俞敏洪还专程到全国妇联机关诚恳致歉。(来自于新浪微博)专家观点:两位在中国商业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男性,发表这样的言论,恰好反应了他们在性别意识上的缺失,而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男性的缩影。我们暂且放下言论逻辑讨论,这样的表达也伤害了女性的情感,这也预示着中国的性别平等之路还有很多路要走。八、耽美文学被判十年:量刑刚刚好2018.10.31芜湖县人民法院做出宣判,刘某某等小说作者犯制造、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惩罚金。这件看似平常的“扫黄打非”事件,因案主的影响力及部分人对“量刑过重”的感受,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关注。(来源于芜湖新闻网)专家观点:网上确实不少网友为天一喊冤,认为刑罚过重了。但看看《刑法》和最高法《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第8条的规定,凡是制作、复制、出版……淫秽扑克、书刊、画册,册数2500-5000册,或牟利金额15-25万元,任一条件达到即符合《刑法》“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情节特别严重”,“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所以,该案并非是写小黄文被判刑,而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并牟利。其次,该案并非出版触碰红线导致重罚也非涉及未成年人的色情而重判。实际上本案的量刑非但没有从重,反而是选择最轻的十年起刑点。九、点名批评商业情感教育,让专业性教育抢回阵地2018年5月22日,因发布有关慰安妇的严重不当言论,(微博账户@Ayawawa )被禁言半年。妇女报、人民日报点名批评Ayawawa中文名“杨冰阳”在她的理论中,没有教导女性要自立自强,反而过多强调女性的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性格和家庭环境都在其后。其后点名批评的还有:PUA教育,PUA是教男生把妹的一种商业化的情感操控术。 (来源于妇女报、人民日报、微博等)专家观点:人们关注和渴望异性亲密情感是从青春期开始的,学习和实践动机此期最强,并将影响之后的婚恋和异性交友!但这个时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从之前的严禁、到后来的不问、到现在不知如何指导?现在进入婚恋期的青年,在家庭既没得到父母有意识的指导,也没有看到感受到父母是如何成功进行这一交往的,使得他们中绝大多数不知如何获得和建设异性亲密感情,进而不会处理婚恋中的情感问题。当前的单身剩男剩女和高离婚率都与此有重要关系。这块亟待雨露滋润的干涸土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撞击的今天,国家、科研机构、学校、家庭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却被缺乏科学、严谨、可发展的说法和机构个人抢占了先机,从300万粉丝的关注度,和肯花大价钱报名看青年人的需求迫切且巨大,这为我们自诩专业机构的同仁们提出:必须马上拿出受年轻人欢迎、站得住脚的内容,去抢回这个阵地的!十、艾滋病学术年会召开:防艾呼唤全面性教育9月26日-29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在云南昆明举办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来自国内外多学科领域3000多名专家学者等各界代表就艾滋病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最新信息、成果与进展进行交流。这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举办年度艾滋病学术大会以来,涉及专业领域最广、设置专题论坛最多、安排大会报告时间最长的一次学术盛会。(中国网)专家观点:艾滋病的蔓延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全面性教育在防治艾滋病的道路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实中真正开展性教育的并不多,如何开展性教育更存争议。性教育应该从出生就开始,并贯穿人的一生。正如我国高校、青少年和老年人艾滋病疫情显著增加,说明艾滋病不再是青壮年的专利,而是严重危害全人类全年龄段的重大传染病,性教育应该全年龄段开展。性教育不是恐吓教育,应该开展综合、全面的性教育。性教育,不是传递恐惧和死亡,而应该是科学、全面传播艾滋病知识,传播爱和力量才能知艾防艾。性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参与,正如防艾教育也需要三者密切配合、协同进行。寄语:美国《大西洋月刊》2018年12月封面文章—— “年轻人性生活为什么这样少?”被中国媒体大量转载。这篇文章总结了美国的性现状:就是在观念开放,科技发展,网络便利的情景之下,依然出现了“性萧条”( The Sex Recession)的现状。那么在过去一年中国的性现状又如何呢?中国性学会2018年度十大性学新闻事件的点评中我们大致梳理出一个结论:我们没有性萧条,有些性迷茫,方向是性教育。无论是首届性学家大会的圆满召开,还是广州性文化节的蓬勃发展都预示这目前我们国民的性还在努力摆脱性愚昧,在走向性文明康庄大道上,不过这一路上有很多曲折和苦难,比如:生育力下降、性别意识缺失、家庭暴力频发、艾滋病蔓延等多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很多专家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全面专业的性教育。性教育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性教育才刚刚起步,很多学校没有老师、没有教材、也没有课时的窘境。2018年日本Tenga做的全球性调查中显示的中国人在学校接受性教育的比例是36%,在调查的18个国家和地区里,中国排名倒数第四。事实上,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一直是性教育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全面科学专业的性教育依赖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也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年度十大性学新闻点评专家委员会成员姜辉,中国性学会会长、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彭晓辉,中国性学会副会长兼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方向教授戴玉田,中国性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男科主任、教授周辉良,中国性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学教授方刚,性与性别专家,中国性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性多元、性教育、男性气质、反暴力研究与社会行动,中国目前最大的推动男性反对家庭暴力的组织“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王岳,《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张玫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江剑平,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性学会理事兼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童立,中国性学会秘书长,《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性科学杂志》中国性学会2019年1月28日(编辑:严玉洁 蔡东海)来源:中国日报网

鹅妈妈

京领日报|95后“天才少年”一天两登《自然》杂志

学术科研95后“天才少年”曹原强势归来,一天两登《自然》杂志当地时间5月6日,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连发两篇论文。曹原曾因发现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而被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他还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并被一些报道称为“中国潜在的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第一篇Nature论文中,曹原等人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研究结果将为探索多平带双扭超晶格中扭角和电场控制的相关物质相提供理论依据。需要指出的是,通讯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曹原成为通讯作者,表明他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在另一篇Nature论文中,曹原与其他两位作者并列文章第一作者。在这项研究中,曹原等人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来源:澎湃新闻)Nature全线137种期刊加入中国知网近日,中国知网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签署合作协议,《自然》(Nature)全线137种期刊加入CNKI平台。《自然》系列以蜚声国际的《自然》杂志(Nature)为核心。该杂志1869年创刊,从维多利亚时期的科普杂志,发展为现代科学出版物的国际标杆,见证了19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突破。nature.com全球月平均独立访问用户超过千万,页面浏览量近4500万。(来源:CNKI 学术搜索)《自然》系列含84种Nature Research期刊,及其他各类53种期刊,包括科研、综述、通讯、合作期刊等出版物类型, 涵盖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工程、化学与材料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能源七大科研领域,更倡导愈加开放的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成果共享。(来源:CNKI 学术搜索)天文学家发现离太阳系最近黑洞,距地球1000光年当地时间5月6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发布消息称,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和其他研究所组成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一个距地球1000光年的黑洞。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离太阳系最近的黑洞。这个黑洞位于望远镜座(Telescopium)的一个编号为HR 6819系统中,有两颗伴星(蓝色轨迹)围绕黑洞(红色轨迹)旋转。(来源:中国新闻网)海外大学UCLA通告整学年提供线上课程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发出通告,称:“由于疫情限制,我们知道一部分学生无法安全地回到学校,因此我们计划至少在秋季学年提供远程学习的选择。即使部分课程需要面授,不能来到学校上课的学生也可以远程上课。”UCLA的决策标志着很多名校可能采取同样的策略。即使秋季正常开学,也会为学生提供远程网课的选项。UCLA唯一不能保证的就是今年秋季为学生提供住宿,因为需要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和响应州政府的规定。(来源:UCLA)国内学校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造国内最小年龄和最小体重“双纪录”近日,经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科室通力合作,为一位罹患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初生儿成功地植入一枚心外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标志着一附院在胎儿心律失常救治方面再次取得新进步,创造了国内此类植入术中最小年龄(出生后1小时)和最小体重(2.4kg)的新纪录。(来源:清华新闻网)复旦大学和长宁区签约共建复旦中学5月7日,复旦大学和长宁区签约共建复旦中学。双方基于复旦发展历史及复旦大学与复旦中学合作现状,共同确定了“共同努力,把复旦中学建设成为一所一流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享誉国内外的现代名校”的奋斗目标。据悉,复旦大学与复旦中学的前身都是1905年马相伯先生创办的“复旦公学”。115年来,两校共唱同一首校歌,遵循同一个校训,共同传承和弘扬复旦精神。(来源:新民晚报)

神会

《经理人》杂志发布2020年度50门最值得推荐的EMBA课程

来源:经理人杂志项目主办:《经理人》杂志调研协助:经理人数据库、经理人网项目执行:本刊商学院研究报道组2020年10月,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视点之下,第九届“中国最佳 EMBA排行榜”隆重发布,这将是记录中国 EMBA教育的一段重要历史时刻。榜单具体详情请点击《《经理人》2020年度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同时,《经理人》杂志梳理出2020年度50门最值得推荐的EMBA课程,供企业高层参考。在EMBA课程类别中,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在管理思想、战略管理、运营管理、金融/投资、财务管理、营销/品牌、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分类上均是名列前茅。浙大EMBA。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的浙大EMBA,以“国际引领、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在适应产业经济、企业学生的诉求之下,致力于打造“商学+”教育生态系统,构筑链接商业前沿与管理新知的中国EMBA教育高端平台。在国内EMBA教育行业中,浙大EMBA教育较早进行了课程改革。比如推出了创新创业综合班、新金融班、新生代班、新阶层班。这种按照创业创新、创二代、新企业家等分类教育授课,有效地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经过一段时期对“商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之后,目前,结合形势和对当前的中国企业家进行分析后,浙大EMBA提出应优先、重点集中于“商学+科技创新”上。浙大EMBA分析认为,现代企业家不仅要掌握战略管理、领导力、财务决策等基础学科知识、工具外,还应接受科技,甚至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素养。因此,浙大EMBA不再局限于传统商业管理教育,而是融合大学各院系及社会优质资源,在“商学+”趋势下,深入打磨“商学+科技”与“商学+人文”。——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