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 聚碳酸酯行业发展报告》聚碳酸酯下游应用封人去之

《2019 聚碳酸酯行业发展报告》聚碳酸酯下游应用

聚碳酸酯下游应用 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相比其他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最大的优势是具有高耐热、高抗冲、高透明三大特性。由于聚碳酸酯拥有高抗冲和高耐热的特性,大量被改性后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等市场;由于高透明和高抗冲的特性,被大量应用于板材、薄膜、光学等市场;由于高透明和高耐热的特性,被大量应用于汽车车灯、医疗等市场。电子电气市场应用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电气产品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家用电器、消费电子、办公、低压电器、电工设备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构建了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电子电气产品的各种应用场景中塑料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说是因为电子电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塑料带来了巨大的增长需求,不如说是因为塑料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电子电气产业的快速发展。聚碳酸酯材料在较宽的温、湿度范围内具有良好而恒定的电绝缘性,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材料。再加上优异的抗冲击性、良好阻燃性和尺寸稳定性,使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成为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理想材料。针对电子电气领域的应用特点。通常需要对聚碳酸酯材料进行针对性的阻燃、增韧、增强、填充、耐候以及合金化改性(PC/ABS、PC/ASA、PC/PBT、PC/PET、PC/TPU 等) ,以满足电子电气产品的特殊应用需求。国内市场上应用于电子电气领域的聚碳酸酯树脂在 70 万吨/年以上,大量的聚碳酸酯树脂及其改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外壳、机体、支架等部件。家电市场应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消费市场和制造中心。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调整,大家电消费升级,小家电逐步普及。总体上,居民购置家电的顺序通常为: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油烟机→洗碗机→小家电。从细分品类来看,电视数量增长趋缓,但电视的大屏化和智能化是主要方向;空调市场普及率仍有提高空间,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均保有量还有待提高;冰箱和洗衣机总体普及率较高,主要是消费结构的内部转变。根据中国家电协会发布的《高端家电产品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79.3%的消费者近半年里有购买高端家电的计划,而 8 年前该数据仅为 28.2%;高品质、智能化、高科技已成为中高收入消费者心目中高端家电应具备的产品属性。小家电作为消费升级的弹性品种,未来增速会快于传统大家电。我国的小家电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家电种类约有 200 种,而我国仅有不到 100 种;我国家庭平均拥有的小家电数量不到 10 件,远低于欧美国家每户 20~30 件的水平。我国在家用电器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全球领先,其中,塑料原料生产和将其加工为成型的外观和功能部件的过程构成了家用电器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抗冲击性能和阻燃性能,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在家用电器,特别是高端家电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电视机行业应用 电视机是聚碳酸酯在家电市场最大的下游应用行业,通常的应用部件包括电视机的前框、后盖、底座和 LED 模组胶框等,使用材料上主要以增强聚碳酸酯和聚碳酸酯合金材料为主。随着 LED 和 OLED 显示技术的进步,大屏幕成为时代潮流。为了满足大尺寸的设计要求,需要提高聚碳酸酯的强度和刚性,出现了玻纤增强或矿物增强的聚碳酸酯材料。经过增强后的聚碳酸酯,弯曲强度可以从 2200 MPa 提升到 4000 至 6600 MPa 不等,使电视机壳的设计厚度从之前的 3mm 降低到 1mm 左右,为大尺寸和薄壁化设计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快速冷热成型技术(RHCM)的成熟也使得玻纤或矿物增强聚碳酸酯材料的外观能够达到镜面效果,为增强聚碳酸酯材料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外观工艺问题。LED 和 OLED 电视机经过多年发展,选材已基本成熟,较为常见的材料选择为:电视机前框基本使用玻纤或矿物增强聚碳酸酯,后盖使用 PC/ABS,底座和模组胶框则主要使用玻纤增强聚碳酸酯。2017 年国内电视机产量为 17233 万台,同比增长了 1.6%,估算消耗聚碳酸酯约 10万吨。随着电视机市场产量的逐步稳定,电视机用聚碳酸酯材料用量也基本稳定在这一数量。从区域看,2017 年广东生产了全国 48.7%的电视机,达到 8400 万台,是最大的电视机产地;华东地区则生产了全国 32%的电视机。显然,华南和华东是全国主要的电视机产地,也是电视机用聚碳酸酯材料的主要消费市场。音响行业应用 根据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统计,全球电子音响市场产值从 2010 年至 2016 年整体规模呈增长趋势,2016 年全球电子音响行业产值约为 4728 亿元。中国音响行业在过去 30 多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音响设备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自 1999 年开始,我国电子音响产值以平均每年超过 30%的速度增长,至 2006 年产值已达 2069 亿元。但受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主要电子音响产品产值增速从 2006 年开始放缓。2014 年后,由于国际市场的复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网络零售的持续增长,国内国际市场均又恢复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 年我国电子音响产品产值约为 2741 亿元。根据音响使用场合的差异可分为多媒体音、家庭影院、汽车音响、专业音响及扬声器等多个种类。在整个行业向着小型化、无线连接、绿色环保、外观时尚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时,材料的选取和更迭显得十分重要。常见音响从使用材料角度进行大致划分,可分为壳体结构、喇叭振膜、喇叭支架等几部分,如图 5.1 所示。在音响发展历程中,木材材质外壳是音响材料的首选,这是因为木质结构密度较塑料大,箱体振动较小,声音的还原度更高。此外,木质结构由于其特殊的纤维化和发泡结构,使得其对声音的反射更强,且木材的封闭性能也很出色,信号可有效通过箱体内空气振动传递出来。正因为木质材料的以上优点使其在音响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领导地位。但如上文分析,随着一些多媒体音响、个人音响以及车载音响的快速发展,木质结构音响难成型、重量大、成本高的劣势与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很多音响生产商纷纷寻找替代材料,在众多材料中,塑料材料由于其成本低、重量轻、比强度高、易成型等特点,受到众多生产商的推崇。除了在一些大型的、对音质要求极高的专业音响领域仍大量使用木质材料外,在便携的多媒体音响中塑料材质音响已逐步成为主流。在塑料材质的音响中,不同部位使用的材料也有所差异。在音响外壳部分使用的材料有低共振 PP、HIPS、ABS、PC/ABS 及 PC/聚酯材料,其中低端产品使用 PP 及 HIPS 较多,中高端产品使用 ABS、PC/ABS 及 PC/聚酯材料较多。喇叭振膜框使用填充增强 PP较多,也有使用 ABS 和 PC/ABS 的情况。音响喇叭支架使用填充 PP、增强 PP、增强 PPE以及 PC/ABS 材料较多。对比上述提及的几种音响中常用塑料,聚碳酸酯及聚碳酸酯类合金在强度、韧性、表面光泽度、阻燃性、耐热性能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价格相对 PP、HIPS 和 ABS 较高,因此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主要在中高端音响产品中应用较多,例如BOSE、哈曼、超声、VIZO、Sharp 和 TCL 的音响产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聚碳酸酯类材料。此外 ,由于纯聚碳酸酯具有很高的透光度,JBL 公司还生产过一款颇具创造性的透明水晶音响。综上,随着人民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对音响的消费也会越来越多,中高端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而在该部分市场中对音响轻量化、薄壁化、高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塑料材质尤其是聚碳酸酯材料的优势也日益凸显,相信未来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会在音响领域获得更多的应用。空调行业应用 全进入 21 世纪,空调行业从成长期迈入成熟期,伴随着变频技术等产品升级方面取得新突破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也迅速成为全球空调制造与消费第一大国,形成了格力、美的、海尔三足鼎立的稳固格局。2017 年中国的空调产量高达 1.8 亿台,同比增长了近20%。随着空调产量的迅猛发展,与空调配套的众多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其中就包括塑料行业。在空调的导风板、出风格栅等部件处会用到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PC/ABS 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温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优良的流动性和成型加工性,特别适合成型薄壁大尺寸制件。图 5.2 所示制件即为 PC/ABS 合金成型的空调出风格栅。此外,填充或增强聚碳酸酯具有高模量、高韧性及十分优异的抗翘曲性和尺寸稳定性,在一些高端品牌的空调导风板中也有广泛应用。图 5.2 空调出风格栅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喷漆成本及可实施性面临巨大挑战,免喷涂设计方案逐渐成为空调行业 CMF(Color,Material,Finishing 即颜色、材料、工艺)设计的主要趋势。免喷涂设计为一次成型(注塑件即为成品件) ,大幅减少了加工工序,规避了喷漆的环保风险,是一种绿色的解决方案。免喷涂还可实现一些喷涂无法达到的颜色效果和质感(如半透效果、自然纹理效果等),整体成本也较喷漆方案降低 20%~30%。聚碳酸酯类材料是免喷涂设计中主要使用的材料之一,利用聚碳酸酯的选明和高强度特性,通过颜色技术达到半透、闪烁等特殊外观效果,在空调面板、视窗等部件上得到成功应用。未来,人们对空调的外观、低噪音等性能要求还将不断升级,作为综合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聚碳酸酯也会在空调行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暖风机行业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在冬季使用暖风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对暖风机的便携性要求越来越高,其外壳及一些支撑件也开始大量使用塑料。但暖风机作为发热电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根据暖风机行业相关标准及客户对制件性能外观的要求 ,该行业对材料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阻燃方面要求 1.5mm 的 UL94 V-0 和 850 的灼热丝燃烧指数(GWFI),澳洲和欧美市场甚至提出了 850℃灼热丝起燃温度(GWIT)全程不起燃的苛刻要求,实际耐热温度一般需要 100℃以上;2.长期使用的颜色稳定性、抗跌落测试、湿热以及成型性能方面的要求;3.部分市场会对材料的表面光泽度和免喷涂等外观提出更高要求。由于暖风机材料对热变形温度的要求和硬性需求 ,因此只有通过耐热改性的通用塑料或高耐热的工程塑料才能满足要求。在满足耐热要求的工程塑料中,聚碳酸酯由于其综合性能优异、外观光泽度高、着色性能佳、其合金化设计能达到的性能范围跨度大、具有很强的行业适用性和较高的性价比。因此聚碳酸酯类材料在该行业被广泛使用,如格力、美的、艾美特等基本都选用了无卤阻燃 PC/ABS 合金作为暖风机的外观件,并且随着暖风机朝着轻量化方向发展,聚碳酸酯在该行业的优势会更加凸显。其他家电行业应用 除上述应用外,在厨房电器领域,聚碳酸酯树脂以其优异的透明性和耐热性,也被广泛应用于电饭煲、微波炉豆浆机、果汁机等产品的透明视窗。PC/ABS 合金材料则通常被用于制造外观效果要求较高的微波炉、电磁炉等外壳部件。在白色家电领域,由于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和抗冲击性,被广泛应用于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外壳部件。这些应用场景通常都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刚韧平衡性能和良好的外观效果。未来发展趋势 家电行业高端化的趋势将深刻影响聚碳酸酯在家电市场的应用:①外观更加亮丽、环保。聚碳酸酯易着色,改性产品可实现免喷涂,在美观上具有先天优势;②阻燃要求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电器要求满足低烟、无卤、低毒性等要求,聚碳酸酯材料由于自身良好的阻燃性,可通过改性得到高阻燃性,低毒性的环保材料;③轻量化由汽车过渡到家电。聚碳酸酯改性后可得到同时具备良好刚性和韧性的复合材料,减薄产品壁厚的同时保障其安全性;④低成本。降低成本是行业永恒的主题,随着通用聚碳酸酯的大宗化趋势,未来价格势必也将更加亲民且波动变小,其在家电上应用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消费电子市场应用 (1)手机行业应用 作为最重要的移动终端,手机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在手机终端上的典型应用包括:手机电池后盖、手机中框、手机前框以及锂电池的电池框等。由于聚碳酸酯易上色,抗冲击性能优异,且易于成型,在手机电池后盖上得到广泛应用。手机电池后盖通常采用经过超韧改性的聚碳酸酯材料,可满足手机后盖高强度、高韧性的需求,同时具备金属或陶瓷材料所没有的简便的加工性和易装饰性。从最初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产品逐步开始使用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作为外壳,到苹果 Iphone 5C,聚碳酸酯系列材料见证了手机产品的整个发展过程。近几年来,用户对于应用质感方面的需求提升,金属、陶瓷和玻璃等材料逐渐成为主流,但在功能机领域仍广泛使用聚碳酸酯材料作为外壳。手机中框也是聚碳酸酯在手机上的主要应用之一,因对尺寸稳定性要求高,又有刚性需求,主要使用玻璃纤维(GF)增强聚碳酸酯材料。改性企业需要针对玻纤加入后造成的韧性下降等进行改性,同时要考虑喷涂性能和耐溶剂要求。此外,客户也很关注低温跌落性能。手机市场方面,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数据,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共计 14.62 亿台;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7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4.91 亿台;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数据,2017 年全球功能机的出货量为 4.5 亿台,其中绝大部分在中国生产。从出货量数据可大致估算聚碳酸酯材料的使用情况,功能机以聚碳酸酯和 PC/ABS 材料为主,年用量在 1 万吨左右;中低端智能机以聚碳酸酯和 PC+GF 材料为主,年用量在 4.5 万吨左右;高端智能机以 PC+GF 材料为主,年用量在 0.8 万吨左右。整体估算手机行业聚碳酸酯树脂的年消费量在 5 万吨左右。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机数量还会逐渐下降,智能机持续增长,智能机每台使用塑料 50~70 克,比功能机高 30~40 克,而且塑料用量还在不断增加。虽然金属化外壳会减少一部分塑料用量,但塑料的总用量仍在不断増加,凭藉自身特点,聚碳酸酯在手机行业的应用仍然有巨大空间。(2)电脑行业应用 笔记本电脑和电脑显示器外壳也是聚碳酸酯的一个重要应用,相比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具有成型方便、高韧性。价格便宜等优势。由于笔记本电脑具有结构紧凑、移动性强。使用环境多变等特点,因此要求机壳材料具备机械强度高。耐刮擦、耐高低温冲击、耐热、阻燃、轻量化、易加工成型、可电镀和造价低等特点。现有商品化的笔记本电脑塑料质外壳多使用聚碳酸酯改性材料,如玻璃纤维改性聚碳酸酯、碳纤维改性聚碳酸酯、矿粉增强改性 PC/ABS 合金和碳纤维改性 PC/ABS 合金等。与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一样,笔记本电脑外壳材料的一项重要测试指标是跌落测试。整机跌落测试是模拟不同的棱、角、面,在不同的高度跌落,从而了解产品受损情况,评估产品包装组件在跌落时所能承受的跌落高度及耐冲击强度。整机跌落标准的测试方法在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参见《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 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Ed:自由跌落》(GB/T 2423.8-1995)。一角、三边、六面的整机跌落测试要求笔记本电脑外壳选择的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的刚韧平衡性能。笔记本电脑外壳用途的改性聚碳酸酯还需满足阻燃要求,部分制品需具有较高的硬度或较好的耐刮擦性能等,目前每年用于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改性聚碳酸酯(主要为阻燃 PC/ABS合金)超过 5 万吨。(3)电源及周边行业应用 电源及周边行业包含了手机充电器、笔记本电源适配器、充电宝、开关插座、插排、UPS 不断电供应系统等应用。由于这些产品通常会带电工作,其外壳或内部绝缘部件普遍需要良好的外观性能。机械性能。电性能和耐热性能。聚碳酸酯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抗冲性、耐热性、光泽度、阻燃性和绝缘效果,主要应用于制件的外壳和内部绝缘件上。当然,每个行业根据具体制件应用环境和行业需求的不同,对聚碳酸酯材料也提出更加具体的性能需求。下面将重点介绍充电器和充电宝两个细分行业中聚碳酸酯的应用,聚碳酸酯在开关插座、插排等细分行业中的应用将在后续章节中介绍。①充电器应用充电器通常是指一种为蓄电设备提供能量的装置,充电器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路由器、消防灯等,其中尤以手机充电器应用最多。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全球手机产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常一部手机出货即意味着需要搭配至少一个手机充电器,聚碳酸酯材料通常被用于制作充电器外壳,一个充电器外壳的单重在 15~20 克(根据不同形状重量略有不同,随着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充电器外壳有增大趋势),可以大概估算出全球手机充电器对聚碳酸酯材料的需求量大概在2万~3万吨,再加上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器需求,预计全球用于充电器的聚碳酸酯材料总消费量在 3 万吨以上。手机作为人体直接接触的电子设备对安全性能具有很高的要求,同样,对手机充电器也有很高的安全检验要求,这就对作为充电器外壳材料的聚碳酸酯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前对于手机充电器产品的认证多而繁杂,主要包括 CCC 认证、CE 安全认证、UL 认证、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等。行业内不同厂家对手机充电器的检测要求会根据具体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以及不同厂家对制件安全要求理解和管控标准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表 5.1 为手机充电器行业内部比较通用的检测项目。表 5.1 手机充电器检测标准测试项目 测试条件 要求 温度冲击检查-40°C/85°C/各2h/15Cycle充电器正常工作上升及下降时间在 5 分钟以内,放在恒温 3h 后(电源 off)外观无异常高温高湿工作检测40°C,95%/48h maxload AC 85~264V充电电压:满足基本性能要求低温工作检测0°C,/48h max loadAC85~264V充电电压:满足基本性能要求跌落测试 高度:120cm 降落/各面 2 次 无开裂现象球压测试 125°C/2h D≤2mm阻燃测试 UL-94 V-0这些检测标准中不仅包含了对内部电子元器件的安全标准,同时也对外壳材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a)由于充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跌落风险,测试中便对制件材料的韧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b)由于充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会有电流经过内部电子元器件,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对材料有一定的耐热要求,行业内要求通过 125°C 的球压测试,球压痕最外沿直径不能超过 2mm ,甚至部分手机终端厂商对球压痕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超过 1.5mm。(c)由于内部电子组件会通电流,充电器外壳需要有一定的阻燃能力,目前行业内需要外壳达到UL 94 1.5mm V-0、1.0mm V-1,并且这些外壳通常需采用环保阻燃材料。(d)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充电器通常为镜面高光泽外观,对材料的光泽度和成型性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充电器行业外壳材料的选材大部分都是环保阻燃聚碳酸酯材料。国内充电器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主要包括雅达电子、赛尔康、比亚迪实业。飞毛腿电子、东渡电子、冠德科技等。基于当前智能手机的发展,快速充电技术的革新以及终端市场使用者群体对充电器外观和性能要求的提高,充电器行业对外壳用聚碳酸酯材料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充电器的轻量化和薄壁化要求材料具有更好的薄壁阻燃等级;内部电路的集成化要求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白色充电器长期使用外观一致性要求材料具有更高的耐候效果以及要求材料对护手霜、汗渍等化学物质具有更好的耐化学性能。②充电宝应用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国内快速兴起,而由于这类数码电子产品功能的增加和电池自身体积及容量的限制,造成了其续航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衍生出了可为智能移动产品续航的充电宝。充电宝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相关的塑料行业带来了机会。在充电宝行业中塑料材质主要用来制作外壳和电路板骨架,其对树脂材料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阻燃、抗跌落和成型等方面。外壳材料中,低端品牌多使用 ABS,中高端品牌则多使用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尤其是在轻量化、薄壁化和美观化的趋势下,聚碳酸酯材料的薄壁无卤阻燃和高冲击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目前,小米、罗马仕、海陆通、魅族、海翼等品牌中都广泛使用了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材料作为外壳和内部骨架,在共享充电宝品牌中同样也有广泛应用。相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聚碳酸酯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薄壁阻燃性能和外观性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 消费电子市场应用展望 聚碳酸酯材料在未来消费电子市场的应用中存在很多共性需求。如移动终端产品轻薄化不断加强,对聚碳酸酯材料的流动性、强度与韧性的均衡性、耐化学品性以及抗翘曲性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终端产品的超薄化和多孔位设计,对于聚碳酸酯材料的残余应力消除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因此,针对移动终端产品的特殊应用要求,对高流动改性的增韧聚碳酸酯、增强改性聚碳酸酯、耐化学品性改性的聚碳酸酯以及聚碳酸酯合金材料等的系统性研究是聚碳酸酯材料在该领域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新兴技术方面,随着手机信号逐渐朝高频、超高频方向发展,低介电常数和低介质损耗的高频高速基材作为移动终端产品的外壳材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改性聚碳酸酯材料可以作为 FPC 和金属中框手机天线的理想替代材料。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手机后盖去金属化和陶瓷化趋势也在加快,例如 PC+PMMA 复合板材就兼具了聚碳酸酯高强度、高耐热的特点和 PMMA 高光泽、高表面硬度的优势,可采用各种高压和高温的模内装饰(IMD)和模内嵌片(FIM)成型工艺,适合于制成具有各种绚丽效果的超薄外壳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和发展,聚碳酸酯在消费电子行业中的用量也将逐步增长。5.1.3 办公市场应用 聚碳酸酯在办公设备上主要应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碎纸机、扫描仪等外壳部件,其中以打印机应用最多。打印机是电脑的输出设备之一,用于将电脑处理结果打印在相关介质上。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和企业办公无纸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打印的需求量在逐年下降。2015年,全球打印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 440 亿美元,比 2014 年减少 5.7%;2015 年全球打印设备的出货量约为 1.04 亿台,比 2014 年微跌 1%。未来全球打印设备市场规模和全球打印设备出货量仍将保持小幅微跌状态,预计至 2020 年,全球打印设备市场规模将降至413 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8%;全球打印设备出货量将降至 1.03 亿台,复合年均增长率为-0.25%。打印设备外壳多使用塑料材质,低端应用通常采用 ABS,其优良的外观和成型加工性能受到很多厂商的青睐。但 ABS 偏软,耐黄变和薄壁阻燃性能不足,且机械性能相对较差,在碰撞、搬运过程中易出现开裂等问题。PC/ABS 曲于高机械强度,良好的外观和优异的加工成型性能,是高端打印设备厂商首选的外壳塑料材质。打印机用聚碳酸酯材料以阻燃 PC/ABS 为主,这类材料具有无卤高阻燃、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耐化学品性。高流动性以及可喷涂(电镀)等优点,可提高制品的设计自由度,满足大型制件的薄壁化要求,主要应用在面板、外壳、压盖和送纸托盘等部位,年用量在15 万~20 万吨。另外,打印机的一些内部件中也用到增强阻燃 PC 或増强阻燃 PC/ABS 等材料,性能上要求具备高刚性、低翘曲、较好的耐油墨溶剂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以及优良外观等。近年来,为满足厨房打印机和餐厅打印机等对耐溶剂性能的特殊要求,阻燃 PC/聚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类材料具备更高的耐溶剂、耐油和耐应力开裂性能。未来,在选材方面,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要求的増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鼓励在产品中添加再生料,再生料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在功能性方面,对高光免喷涂、耐刮擦、抗静电类材料的关注度和需求会越来越高。5.1.4 低压电器市场应用 低压电器是指用于交流 50Hz(或 60Hz)、额定电压 1000 V 及以下、直流额定电压1500V 及以下的电路内,起通断、保护、控制或调节作用的电器组件或组件。近些年,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和房地产行业稳步增长的双重带动下呈现出勃勃生机,2017 年我国低压电器市场规模在 800 亿元左右。受固定资产投资回暖,下游发电、工业、房地产等市场高速增长驱动,预计低压电器行业产值在 2018-2020年将维持 8%左右的增速。聚碳酸酯在低压电器产品中使用时,大多需在阻燃、耐应力开裂等方面进一步改性以满足电子电器产品特性的要求。本章节中讨论的低压电器市场主要包括开关、插座、插排、电能表等。(1)开关插座和插排市场应用 开关插座和插排是家居装饰的功能产品,从 20 世纪 80 年代采用热固性塑料的拉线开关。按钮开关发展到今天采用聚碳酸酯材料的智能开关,不仅体现了电工产品技术的快速升级,也反映出材料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选择方面,阻燃改性的聚碳酸酯材料是作为低压电器开关插座和插排外壳的理想材料,包括 TCL、罗格朗、西门子、公牛、正泰等主要生产企业均大量使用阻燃聚碳酸酯材料作为墙壁开关、家用插座等产品的外壳材料。材料性能要求方面,低压电器开关插座和插排产品不但要求所选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能,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一应用环境存在长期接触电流风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绝对确保用电安全,对材料的灼热丝性能、耐热性能以及耐电痕化性能等都有较高要求。为了规范这部分产品的应用安全性能,陆续出台了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开关》(GB/T 16915-2014)《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GB/T2099.1-2008)。在塑料领域,正在编制行业标准《塑料:家用和类似用途电气装置用阻燃聚碳酸酯专用料》等,规范作为墙壁开关、电源插座等应用领域的聚碳酸酯系列材料性能,包括阻燃聚碳酸酯、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等。开关插座和插排用改性聚碳酸酯经常会出现应力开裂问题,在装配、放置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就会出现开裂现象,特别是在卡扣、自攻丝的柱台周边等应力集中区域发生频率最高。因此,需在产品设计和材料配方中对聚碳酸酯的耐应力开裂缺陷进行改善。对于产品而言,需要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避免造成应力集中结构,在装配过程中也应避免过盈配合过大,引起应力集中。此外,聚碳酸酯接触的化学品种类对诱发开裂的风险也很高,如:润滑脂、防锈油、充油橡胶垫片等,主要是由于此类化学品对于聚碳酸酯有溶胀或溶解作用,诱发装配产品受力部位发生开裂。

彩排记

工程塑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项目

工程塑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项目工程塑料是指被用做工业零件或外壳材料的工业用塑料,是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化性均优的塑料。按照用量、性能和使用范围划分,工程塑料可分为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故本文主要选取我国工程塑料主要产品的进出口情况来窥探整个行业的进出口发展。工程塑料是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内,可用作工程材料以及替代机械结构零部件等的塑料。工程塑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包括良好的机械性能、耐化学性、耐热耐寒性、尺寸稳定性等,能应对高温、高寒、强腐蚀等较为苛刻的物理、化学环境,应用领域广泛。工程塑料可分为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通用工程塑料主要品种包括聚酰胶、聚碳酸酯、聚甲醛等,广泛用于机械、建筑、汽车和日用品等领域,特种工程塑料综合性能更好,多用于电器、电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工程塑料应用领域工程塑料产品价格持续下行我国工程塑料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树脂合成、塑料改性与合金、加工应用等相关配套能力的完整产业链。2019年我国工程塑料行业面临需求疲软的问题,新冠疫情对工程塑料下游需求造成较大冲击,工程塑料产品价格持续下行。1、工程塑料产能逐渐增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塑料的生产能力相对落后,近年来,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塑料产能逐渐增强,目前我国五大工程塑料(、聚碳酸酯、聚甲醛、(PBT树脂)、聚苯醚树脂)均已实现批量生产,而除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初步实现产业化外,其他多数处于生产开发和应用研究阶段。2、下游应用领域众多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建筑、办公设备、机械、航空航天等行业,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工程塑料已成为当今世界塑料工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其发展不仅对国家支柱产业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起着支撑作用,同时也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3、2019年中国工程塑料行业需求量将近600万吨随着我国汽车、电子电器和建筑等行业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工程塑料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2019年,我国工程塑料行业需求量达到590万吨,同比增长5.6%。2010-2019年我国工程塑料需求量分析4、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尼龙价格波动下降2019年我国PA6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看来价格整体下滑,其中二季度大幅下滑,第三、四季度价格维持区间震荡,2019年,我国PA6均价为14586.6元/吨,同比下降20.67%。2019年我国PA66市场价格呈现不断下行走势,其中第一、第二季度跌速相对较快,第三季度跌速有所放缓,第四季度价格逐渐趋稳,2019年,我国PA66均价为27813元/吨,同比下降17.49%。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PA6和PA66市场需求持续低迷,PA6和PA66市场价格继续走低,截至2020年4月底,PA6的市场价格跌至10367元/吨,PA66市场价格跌至19900元/吨。前瞻预计,2020年我国尼龙产能持续释放,然而下游需求不振造成供给过多,PA6和PA66的市场价格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PC价格下行压力较大2019年我国PC供给充裕,受全球贸易摩擦的影响,下游需求有所下滑,全年PC市场价格整体呈现持续下滑走势,其中第一季价格波动不大,3月中旬起价格出现大幅下滑,第二、三季度价格维持区间震荡,10月中旬起PC价格出现新一轮大幅下滑。2019年,我国PC均价为18662元/吨,同比下降28.89%。2020年以来,1月份我国PC行业市场价格有小幅回升,1月底新冠疫情以来,下游企业生产受到影响,PC行业库存增加,PC市场价格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到2020年4月底,PC市场均价下降至12100元/吨。前瞻认为,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对PC下游需求造成很大冲击,全年PC市场价格仍然存在下行压力。——POM价格存在下行空间2019年,受宏观面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贸易环境紧张,加之受环保督查政策制约作用,POM下游整体开工负荷偏低,POM需求跟进动力不足,市场价格整体走低。第一季度,受下游需求增长的影响,POM价格稍有上涨,第二季度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POM下游行业维持低负荷开工,POM价格开始下滑,9-10月份在下游行业“金九银十”需求旺季的影响,POM价格有所回升,之后又进入新一轮下滑。2019年,我国POM均价为12633元/吨,同比下降13.67%。2020年,新冠疫情对POM下游行业造成较大冲击,POM下游需求持续下降,截至2020年3月底,POM价格跌至10100元/吨,前瞻预计,随着企业复工复产逐渐恢复,POM下游需求将有小幅度提升,但需求动力仍旧不足,POM价格仍有下行空间。进出口分析PA产品进口需求高于出口首先从聚酰胺(PA)的进出口情况来看,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我国PA的进口量为79.5万吨,出口量为25.8万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7-2019年我国PA净出口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其进口量远远大于出口量,一是因为国内部分下游客户对PA的产品质量要求高,目前国内尚不能满足下游产品的需求,选择进口一些高端PA产品;二是因为国内尚未研究出己二腈的生产工艺,国内PA供小于求,需要进口国外产品来满足下游的需求量。2017-2019年我国PA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聚碳酸酯市场对外依存度高目前中国聚碳酸酯市场对外依存度高,国内的聚碳酸酯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的高位,但进口增速已明显趋缓。未来随着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的快速释放,聚碳酸酯的自给率不断攀升,行业对外依存度将逐渐减弱。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PC进口量约160万吨,出口量为25.6万吨;净进口量为134.4万吨。总体来看,我国PC需求缺口仍较大。2017-2019年我国PC进、出口及净进口情况(单位:万吨)我国仍是最大聚甲醛净进口国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POM进口量约32万吨,出口量为2.6万吨;净进口量为29.4万吨。主要是由于中国目前不能生产一些特殊级别的聚甲醛,这些产品仍将继续依赖进口,而一些通用牌号产品的出口或将增加,因此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聚甲醛净进口国。2017-2019年我国POM进、出口及净进口情况(单位:万吨)我国聚酯PBT实现净出口目前,我国聚酯PBT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并实现净出口。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聚酯PBT进口20.3万吨,出口25.1万吨,净出口4.8万吨。2017-2019年我国POM进、出口及净进口情况(单位:万吨)整体来看,我国工程塑料行业低端产品供给大于需求,但由于技术设备环节较为落后,高端产品仍然依赖于进口,导致行业内产生了结构性过剩,且对于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20年全球疫情事件导致进出口贸易较为低迷,对于高端产品依赖于进口的工程塑料行业而言,高端工程塑料产品市场的供需将受到不利影响。未来,我国应加强高性能工程塑料的自主研发投入,提高高端工程塑料产品的国产化率。工程塑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工程塑料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工程塑料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关联报告:工程塑料项目申请报告工程塑料项目建议书工程塑料项目商业计划书工程塑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工程塑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工程塑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工程塑料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塑料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工程塑料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工程塑料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

方者中矩

聚碳酸酯市场研究:进口替代与产能过剩的“冲突”

顺周期下化工涨价潮蔓延,这一次聚碳酸酯这个产品让投资者们出乎意料!受供应紧张叠加成本影响,昨日,聚碳酸酯市场报价已经达到了23203元/吨。与8月初报价相比(14230元/吨),短短三个月时间价格涨了超60%。涨价的因素可以追溯至5月份。先是号称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产能的聚碳酸酯巨头沙特阿拉伯基础工业宣布因设备问题停产了一个多月。接着,德国第三大海运公司瑞克麦斯集团传来申请破产的消息,导致航运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国内由于江苏、浙江等化工大省近几年对于化工企业持续进行关停或整改,加上年末大厂停车检修以及事故频发,共同造成聚碳酸酯行业实际开工率不足五成。最终全球市场上聚碳酸酯的供需失衡,聚碳酸酯价格开启连番上涨行情。有分析师认为,目前聚碳酸酯产能受行业开工下滑影响短期仍难以恢复,预计接下来大概率继续出现涨价。说起聚碳酸酯,一般人都难以理解。其实我们日常经常接触到的工程塑料就是由它制作而成。聚碳酸酯是一种热塑性塑料,狭义上一般特指双酚A型聚碳酸酯。双酚A型聚碳酸酯是最早的聚碳酸酯,1959年由拜耳首次商业化生产。由于聚碳酸酯具备优秀的热性能、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透光性,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电子电器、板材、薄膜、汽车、包装容器、光盘等领域。其中电子电器使用最多,占比45%,此外板材/片材/薄膜占比18%,汽车领域占比16%,三者合计占比约80%。生产聚碳酸酯共有4种工艺:溶液光气法、界面缩聚光气法、酯交换熔融缩聚法以及非光气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在这里提一下,溶液光气法由于工艺经济性较差,且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已经被淘汰。而界面缩聚光气法则因制造设备简单、产品质量稳定的优势成为了当前主流。目前全球约70%以上的聚碳酸酯便是通过界面缩聚光气法合成的。不过由于光气有剧毒,不利于环保,因此非光气法新建的产能较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聚碳酸酯在商业化生产后,全球市场经历了两个比较长的周期发展。第一个周期的发展顶峰在20世纪80、90年代。全球制造业与化工技术变革浪潮,使得聚碳酸酯产能处于快速扩张,20年间聚碳酸酯市场保持着约30%的年均增长率。直到2000-2010年,聚碳酸酯行业开始进入成熟期,年均增长率逐步放缓至5.6%。第二个周期开启主要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虽然2010-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4%,但是随着聚碳酸酯行业自身的技术升级,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聚碳酸酯消费出现新的变化。消费不再仅限于2010年以前的光学存储介质、电器、建筑、消费品这些领域,而是向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快速延伸,比如手机外壳、开关面板、支架、液晶电视外壳、汽车内外饰、车窗等。由于此时全球大量制造业纷纷在向中国转移,因此在第二个周期,中国取代北美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消费市场。据统计,仅在2015年中国消费聚碳酸酯就高达165万吨,占到了当时全球总量的43%。尽管我国成为了全球聚碳酸酯最大的消费市场,但实际上国内自主企业并没有形成充足的产能进行支撑,聚碳酸酯的供应反而主要以外企为主。一直以来,聚碳酸酯生产技术长期被欧美和日韩企业所垄断。其中,拜耳和Sabic通过世界级的工厂实现成本优势,利用差异化的产品线确立了行业内领军位置。而三菱、帝人、Trinseo等专注于地区内的竞争优势和中低端的通用级聚碳酸酯下游产品。剩下其他小厂商只能依靠较低的生产成本进入通用级产品市场。2015年全球聚碳酸酯总产能为472万吨,其中仅是拜耳、Sabic、陶氏、帝人、三菱这五大厂商的产能占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弊端在于,由于供给太过集中使得国际巨头扩产反而相对谨慎,导致全球聚碳酸酯产能增长相对缓慢。与此同时,面对定价权问题,我国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对聚碳酸酯进行产业扶助。比如在2013年5月,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将“6万吨/年及以上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列为鼓励类项目。2016年5月,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要重点推动聚碳酸酯等高性能树脂和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的产业化。一边是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旺盛市场需求,另一边则是产业政策扶持。在进口依赖高企下,国内企业开始积极规划建设聚碳酸酯项目。2014年,浙铁大风上线首套非光气法聚碳酸酯装置,10万吨新产能建成。2015年,鲁西化工6.5万吨新产能也顺利打通流程,同时二期13.5万吨项目开建并逐步完成达产。此外,大量化工企业,有万华化学、青岛恒源、中蓝国塑、沧州大化等相继对聚碳酸酯产能投产布局。而恰逢,外资合资企业,科思创(上海)和帝人因投产时间过早,目前需要面临老化和检修。国内聚碳酸酯产能迎来集中释放期。据统计,2012-2017年期间我国聚碳酸酯产量年增速在9%-15%之间,自主供应逐步攀升。尤其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聚碳酸酯进口替代有加速的趋势。2019年中国的聚碳酸酯行业产能为166万吨,其中76万吨产能主要来自外资独资及中外合资企业供应,自给率已经从2012年的23%提升到2019年的54%。我国正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国,但随之而来问题是: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现阶段国内仍拥有将近10个在建聚碳酸酯项目,合计新增总产能超过200万吨/年,加上已建产能也有100多万吨(A股上市公司,仅鲁西化工和浙江交科所属浙铁大风公司拥有聚碳酸酯产能就有40万吨/年。)。可以肯定在产能扩张热潮下,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产能会迎来集中释放期。虽然近年来电动汽车、5G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设备等一系列大趋势的推进,聚碳酸酯下游市场需求释放速度在进一步加快。2019年国内需求量就达到230.25万吨,增长率达到了25.29%,极为迅猛。但不可否认的是,聚碳酸酯在传统下游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同时面临着其他工程塑料以及新材料竞争的压力。而且,考虑到产能释放节奏与产品结构问题,未来几年聚碳酸酯进口量还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如果聚碳酸酯发生了产能过剩,那么该如何持续健康发展?(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葵花劫

“十四五”行业规划-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化工新材料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1.1发展成绩和突出问题(一)化工新材料行业范畴:化工新材料包括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专用化学品、无机新材料六个大类。化工新材料行业范畴(二)化工新材料“十三五”期间取得成绩目前化工新材料行业是我国化学工业体系中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同时也是我国化学工业体系中自给率最低、最急需发展领域。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化工性材料行业整体的自给率已达到了61%。化工新材料行业表现消费量(万吨)及自给率(三)化工新材料行业“十三五”期间突出的问题虽然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十二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某些产品仍然存在空白,一些产品虽然产能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高端产品仍然存在差距和短板。主要反映为以下六个问题。1)部分新材料尚未国产化,部分新材料出现结构过剩的问题,能够自给但性能指标、稳定性等存在差距。①如聚碳酸酯、聚甲醛,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导致国内市场的低端同质化;竞争激烈,而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②国内碳纤维有效产能2.2万吨,但产量仅为1.1万吨。通用级CF普遍存在质量不稳定、性能离散系数大等问题,而高端CF品种缺乏。2)部分产品单一,系列化程度不高,应用技术研究落后,市场响应能力和技术服务相对欠缺。受到体制、机制、市场环境的制约,加之自身理念和观念有待转变,我国相关企业在下游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产品牌号少,产品尚未形成系列化、差别化,导致下游用户不能认可和接受,导致装置利用率较低。3)部分新材料亟需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突破。部分化工新材料受限于上游原料,需要消除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如共聚聚酯PETG的关键原料CHDM,尼龙66的上游关键原料己二腈,高端偏光片关键膜树脂PVA树脂、TAC树脂等依赖度较高。只有实现关键原料的突破,下游新材料的制备才成为可能。4)部分新材料产品用户粘性高,下游用户接受缓慢。化工新材料中部分产品如电子化对产品批次质量的稳定性要求高,材料更替可能会造成下游产品性能和良率的波动,因此产品评价技术难度大、认证周期长、费用高;同时,由于细分子行业众多,导致单个产品通常成本占比较低。5)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弱,研发和设备投入不足。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短,虽然部分新材料相关专业国内科研院所已处于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但与下游企业结合不紧密、国家相关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慢、产业化程度低,行业上下游之间未能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联动。6)战略性、创新性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是新材料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国内对化工新材料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高端人才吸引不足,人才活力未能充分发挥。1.2关注重点和行业热点1)提高关键行业所需材料的保障能力。2019年6月底,日本宣布暂停对韩国供应3种半导体核心原材料含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韩国三种材料对日本供应的依赖分别达到93.7%、91.9%、43.9%。断供后三星2019年三季度净利润暴跌52%,间接导致韩国出口连续数月下降。从日本断供时间可以看到,部分原材料产品对整体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风险,需要我们国家在化工新材料行业突破重点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提升行业所需材料的保障能力。①高端聚烯烃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a)部分产品仍处于空白,如EVOH、茂金属聚丙烯、POE弹性体;b)名义产能较大但实际产量不足,主要原因是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和国外新材料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如UHMWPE、聚丁烯-1;c)高端专用料牌号生产和开发力度依然欠缺,如茂金属聚乙烯。高端聚烯烃行业产需情况②工程塑料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a)生产能力不足,部分产品还不具备生产能力;b)产品档次低,不能满足高端差异化需求,如聚甲醛;技术水平落后国外,如聚芳酯、液晶聚合物等;c)缺乏终端应用开发能力。工程塑料行业产需情况2)政策推动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近一两年来,国家对塑料垃圾的问题重点关注,国家和多个省份也颁布了禁限塑政策,这些政策将有效推动我国未来可降解材料行业的发展。③对于生物可降解材料行业,目前我国产业化较成熟的主要有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其共聚酯,此外呋喃聚酯等一些新型品种也被不断开发出来。那么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a)目前,国内生物降解塑料市场尚未打开,产品以出口为主,70%以产品或制品形式出口海外;b)与传统石油基塑料相比,生物降解塑料尚存在成本高、性能较差、依赖政策支持等不足;c)国内应用整体上呈现“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市场有待培育。可降解塑料行业产需情况1.3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化工新材料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石化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品产值0.8万亿元,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10%,预计2025年,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化工新材料重点领域需求现状及预测(单位:亿元)1.4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一)高性能树脂——高端聚烯烃1)进一步提升供应能力。①改进催化剂体系(茂金属聚烯烃);②改变共聚单体(高碳α烯烃共聚聚乙烯,三元无规共聚聚丙烯);③通过工艺设备、操作参数形成的特殊结构和性能产品(双峰、多峰牌号,高融指、低嗅味牌号等)。2)提升牌号开发和市场响应能力。(二)高性能树脂——工程塑料1)提升大宗工程塑料的生产水平。①高提高聚甲醛、聚碳酸酯等已有装置的运行水平;②促进一批国内尚属空白的特种工程塑料实现产业化,如PEEN、PEN、PCT、特种尼龙、生物基尼龙。2)消除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①加快1,4-环己烷二甲酯等单体技术开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特种共聚酯发展;②推进己二腈技术国产化,促进聚酰胺(尼龙66)工程塑料发展;③扩大戊二胺、1,3-丙二醇等生物基材料的关键配套原料,并降低成本。3)加强塑料改性、塑料合金技术开发。①提高工程塑料对细分市场的适用性和产品性价比;②加强改性塑料和塑料合金的开发。(三)高性能树脂——聚氨酯1)绿色化。①发展水性或无溶剂型产品,逐步替代溶剂型聚氨酯产品;②加快发展气相光气化异氰酸酯技术,研究开发非光气化异氰酸酯生产技术;③聚醚多元醇的原料环氧丙烷,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氯醇法。2)差别化。①大力发展脂肪族二异氰酸酯等特种异氰酸酯的生产,实现异氰酸酯产品升级;②进一步发展精细化、功能化聚氨酯产品。(四)高性能树脂——氟硅树脂1)对于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应大力提升国内产能规模和装置开工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关键参数。主要包括: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膜级聚偏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甲基苯基硅树脂、苯基硅油等。2)5G基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生产属空白的产品,应集中力量开展系统攻关,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主要包括: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高速挤出级聚全氟乙丙烯树脂等。(五)高性能树脂——生物可降解材料1)扩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其共聚酯、聚己内酯等品种的生产规模;2)提升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等产品性能和改性开发;3)加快聚羟基(PHAs)、呋喃聚酯等新型生物基降解塑料等产业化进程;4)加快生物法丁二酸、生物法1,4-丁二醇、呋喃二甲酸等原料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六)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合成橡胶和弹性体1)部分胶种,增加产品牌号,增加供应量,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轮胎和制品用户不断升级的要求:溶聚丁苯橡胶(SSBR)、稀土顺丁橡胶(NdBR)、氢化丁腈橡胶(HNBR)、溴化丁基橡胶(BIIR)、异戊橡胶(IR)及单体、EPDM、甲基苯基硅橡胶、SEPS、特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2)强化一批产品填补缺口:如氢化丁腈橡胶、氟硅橡胶、特种氟橡胶、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丙烯酸酯橡胶、尼龙/丁基复合橡胶(PA/IIR)等。3)氟硅橡胶方面,重点发展技术难度大,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的品种。①提升氟橡胶产品品级;②提高氟硅橡胶、特种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的市场占有率;③实现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成熟应用,带动在核电、高铁、汽车及电子行业的推广应用。4)TPO、TPU等热塑性弹性体产品重点提升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为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做好配套。(七)高性能化学纤维1)碳纤维。①加强碳纤维生产企业与复合材料制造、下游应用领域的联系,建立生产到应用一体化的技术攻关平台,探索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一体化发展的模式;②加强沥青基碳纤维和高强高模碳纤维的产业化研究,实现其规模化稳定生产。2)芳纶。①间位芳纶发展重点是在现有有效产能基础上进行产品性能提升和应用研发;对位芳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产品自给率;芳纶Ⅲ材料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实现高质量稳定生产;②鼓励现有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产能、改进技术、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发展系列化的产品,加强生产企业与复合材料制造企业的联系。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鼓励树脂生产企业与纤维生产企业联合生产和应用研发,促进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4)防护用纤维。进一步拓展种类,如通过引入不同的聚合单体,提升其产品性能。(八)功能性膜材料1)功能性膜领域需要重点突破的,技术空白、技术实习薄弱和进口依赖度高的品种:①反渗透膜、纳滤膜等高性能水处理膜;②渗透汽化膜、气体分离膜等特种分离膜;③高性能、低成本电解用离子交换膜;④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燃料电池质子膜;⑤光学膜中的偏振片用薄膜(PVA膜、TAC膜等)、背光模组用膜(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等)、聚酰亚胺柔性膜;⑥新型光伏材料用膜;⑦轨道交通用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高性能PVB中间膜等膜品种。2)目前国内膜材料关键成型设备自主化率低,需要加大膜材料成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①实现高端膜材料成型设备国产化;②推动应用研发体系的建立,如光学膜领域应注重薄膜材料研发与现实材料需求之间的关联,拓展光学膜应用范围,并形成“按需研发”的光学膜研发体系,逐步提升我国光学膜研究的引领能力。(九)电子化学品1)重点发展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新能源电池、印制电路板四个领域配套的电子化学品。2)加快品种更替和质量升级,满足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①重点优化升级超高纯化学试剂、电子特种气体、先进封装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CMP抛光材料等国内已有一定生产基础的产品;②填补光刻胶及关键原材料、液晶混晶、高性能OLED显示材料、5G用关键材料等一批供应缺口较大的产品;③布局一批前沿产品,如动力电池回收用高效萃取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无镉量子点发光显示材料等。(十)无机新材料1)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无机纳米材料、无机晶须材料、光催化材料、石墨烯材料、半导体晶圆材料、无机纤维材料领域。①根据市场需要加强无机化工产品应用性能的研究,开发产品的新产品。如开发高纯、超细、表面改性等产品,提升产品性能;②实施创新驱动,研究开发相应的高新工艺技术包括超细化技术、纤维化技术、薄膜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单晶、多孔生产技术、特殊几何形状制备技术、高纯技术、复合物技术;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水热法生产高纯电子级无机化工产品等。促进无机功能材料技术发展。2)关注“新基建”带来的市场机会,发展5G技术所需相关材料等。3)推动与相关产业合作,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十一)3D打印材料。1)开发低成本打印材料、开发多样性打印材料:未来进行改性技术研究的材料主要聚焦工程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热固性塑料、光敏树脂和预聚体树脂、高分子凝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几大类。2)对材料进行流动性改性、增强改性、快速凝固改性、功能化改性等技术开发。(十二)医用化学材料。医用化学材料产业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内工业化生产尚处于空白(或仅能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加快实现工业化突破。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申请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建议书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化工新材料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的旅程

环氧丙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价格巨震,供需合力创历史新高

环氧丙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价格巨震,供需合力创历史新高(1)环氧丙烷原料路线多样,应用领域丰富。目前国内主流工艺包括氯醇法、共氧化法(PO/SM法、PO/TBA法、CHP法)以及HPPO直接氧化法,下游应用主要为聚醚多元醇、碳酸二甲酯、丙二醇及其衍生物等。(2)2020年环氧丙烷价格巨震,供需合力创历史新高。上半年由于全球疫情降低需求及原油价格暴跌原料支撑减弱,环氧丙烷价格到达2016年以来新低的6600元/吨,下半年由于美国商务部启动对东南亚等7国床垫双反调查、国内下游需求爆发增长等原因,环氧丙烷价格上涨至2008年以来新高的18700元/吨。(3)国内主流工艺为氯醇法,未来新增工艺集中在共氧化法与直接氧化法。2020年国内环氧丙烷产能335万吨/年,50%产能为氯醇法工艺,但氯醇法工艺污染大未来将逐步退出。2023年前,国内环氧丙烷有望落地产能256万吨,新产能扩张的工艺包是核心,以共氧化法和HPPO工艺为主,产能过剩不可避免。(4)聚醚多元醇、碳酸二甲酯、丙二醇及其衍生物是环氧丙烷三大下游,终端应用集中在家具、家电、汽车三大领域。聚醚多元醇依旧过剩,一体化企业具备优势;电解液与聚碳酸酯拉动碳酸二甲酯需求;丙二醇现有产能过剩,衍生物有待拓展新应用领域。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未来产能增速放缓2019年全球环氧丙烷产能约1150万吨,需求量约1050万吨。陶氏(225万吨)、利安德(190万吨)、壳牌(80万吨)是全球前三企业。2025年,产能预计提升至144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3.8%。2025年,需求预计提升至12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3.0%。泰国三洋化学20万吨/年CHPPO装置10月份投产。利安德在美国德州采用PO/TBA工艺建设47/100万吨装置,推迟至2022年底投产,成本至少上升30%。2015-2019年世界环氧丙烷产能、产量分析世界环氧丙烷产能分布2020年国内环氧丙烷产能约335万吨,产量约290万吨,与2019年基本持平。行业上半年检修较多,下半年持续高景气,全年开工率接近90%。2019-2020年增量主要来自于红宝丽12万吨/年CHPPO的投产。2020年1-10月,环氧丙烷累计进口37.2万吨,同比降低4.0%。2015-2019年我国环氧丙烷产能产量与产能利用率2015-2019年我国环氧丙烷进出口量与进口依存度国内工艺以氯醇法为主,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国内工艺氯醇法占比超过50%。环氧丙烷近一半产能集中在山东,基本为氯醇法工艺。山东地区掌握国内环氧丙烷"定价权"。新增产能以氧化法为主,供给过剩不可避免不完全统计,国内未来5年在建/新建环氧丙烷产能超过550万吨。到2023年,有望落地产能256万吨,以共氧化法和HPPO工艺为主,产能过剩不可避免。环氧丙烷工艺路线对比分析现有非氯醇法工艺以海外工艺包为主2019年4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鼓励15万吨/年及以上直接氧化法PO、20万吨/年及以上共氧化法PO项目,限制氯醇法PO生产装置。新建产能已无氯醇法,未来将逐步退出,绿色的电解液氯醇化生产线可以期待。新建产能要考虑企业自身情况(产业链、工艺包、副产品等)。新产能扩张工艺包是核心环氧丙烷下游需求PO下游需求:聚醚多元醇、丙二醇及衍生物、碳酸二甲酯为主环氧丙烷下游需求占比2015-2019年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与增长率2018-2019年,我国环氧丙烷的表观消费量从308.3万吨增长到332.2万吨,2020年表观消费量预计在335万吨。聚醚多元醇是环氧丙烷最主要的下游产品,丙二醇及其衍生物是环氧丙烷的第二大产品,终端应用领域比较集中,主要在家具、家电、汽车三大领域,分别占比36%、16%、8%。未来几年家具、家电、汽车仍然是拉动环氧丙烷消费的主要行业。聚醚多元醇依旧过剩,一体化企业具备优势2015-2019年聚醚多元醇产能、产量2015-2019年聚醚多元醇表观消费量聚氨酯胶水、聚氨酯涂料、保温板材(猪圈)、TPU等增速较快。丙二醇醚及其衍生物有待拓展新应用领域2015-2019年聚醚多元醇产能、产量2015-2019年聚醚多元醇表观消费量丙二醇醚(PM)及其醋酸酯(PMA)是一类性能优异的溶剂及专用化学品,可用于环保涂料、油墨、清洗剂和洗涤剂等高端下游行业,也可作抗冻剂、萃取剂和其他有机合成原料。丙二醇醚及醇醚酯替代乙二醇醚及醇醚酯。酯交换法为碳酸二甲酯主要工艺,原材料配套是碳酸二甲酯扩产关键2013-2019年DMC产能产量与开工率DMC下游应用占比我国DMC工艺分布2020年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60万吨/年,80%为环氧丙烷酯交换工艺,产量预计超过50万吨。浙石化、石大胜华等采用EO路线扩产。华鲁恒升、安化集团等采用煤头工艺扩产。电解液与聚碳酸酯拉动碳酸二甲酯需求2016-2020年锂电池对电池级DMC需求2009-2022年我国PC产能情况(万吨/年)随着锂离子电池的迅速发展,DMC由于其良好性能,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2020-2025年复合增速在30%以上。预计到2022年,我国PC产能将突破300万吨/年,非光气法PC产能超过150万吨/年,对DMC的需求超过60万吨/年。丙二醇(PG):国内现有产能过剩,主要以DMC联产工艺为主我国丙二醇产能过剩,开工率较低丙二醇下游应用我国是丙二醇出口国丙二醇(PG)可分为工业级(PGI)和医药级(PGUSP/EP),工业级主要应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动能流体等行业,医药级主要应用于医药、化妆品等高端行业。全球PG产能约250万吨/年,陶氏化学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级和医药级PG生产商,产能超过70万吨/年,中国PG表观消费量大约在25万吨左右,约占全球10%。环氧丙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环氧丙烷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环氧丙烷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环氧丙烷项目申请报告环氧丙烷项目建议书环氧丙烷项目商业计划书环氧丙烷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环氧丙烷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环氧丙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环氧丙烷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环氧丙烷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环氧丙烷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环氧丙烷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1

白朗峰

新疆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1.项目基本情况云天化股份拥有 9 万吨/年聚甲醛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聚甲醛产品生产商,生产基地分布在云南和重庆。本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新疆云聚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规模 136,588.00 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规模 109,264.00 万元,在新疆石河子十户滩新材料园区建设 6 万吨/年的聚甲醛项目,不仅具有比较有利的成本优势,还能加快实现聚甲醛进口替代,进一步提高云天化聚甲醛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以下简称“POM”)作为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具有拉伸强度高、自润滑性耐腐蚀等优异特性,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领域,用于替代金属,尤其是替代铜铝锌等有色金属材料,其生产和加工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是一种高科技、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机械、仪表、日用轻工、汽车、建材、农业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对 POM 工程塑料的需求急剧攀升。此外,在很多新领域的应用,如医疗技术、运动器械等方面,POM 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工程塑料,将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扩大国内生产,尽快增强高端品种供应能力。加快发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O)和聚苯硫醚(PPS)等产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自给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于 2016 年 12 月30 日联合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十三五”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推进材料先行、产用结合,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着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与专用装备,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从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等九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目前,我国本土聚甲醛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主要涉及中、低端聚甲醛产品,在生产质量及价格方面均难以与高端进口聚甲醛抗衡。云天化现有聚甲醛生产技术是在原波兰 ZAT 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优势。本次在新疆实施的 6 万吨/年聚甲醛项目是现有技术的优化和改进,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性能更稳定,能够进一步实现聚甲醛进口替代。(1)市场的需求当前,全球聚甲醛产能约 180 万吨/年,国外聚甲醛装置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塞拉尼斯、杜邦、宝理等一些企业在本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投资设厂。随着世界主要聚甲醛厂商纷纷来中国投资设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聚甲醛产能最大的地区,占全球总产能的 20%左右。目前受新冠疫情影响,聚甲醛需求有所下降,随着国内国际市场逐步恢复,预计聚甲醛的需求将恢复增长。2018 年我国聚甲醛的产能为 51 万吨,实际有效产能为 37 万吨,而当年的表观消费量在 58 万吨左右。我国目前每年仍需要进口聚甲醛,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汽车配件行业以及高端电子电器行业。随着后续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碱厂、上海蓝星聚甲醛有限公司、新疆联合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可能开车,开封龙宇化工有限公司二期 6 万吨可能投产,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国内市场呈现出低端相对过剩,高端进口偏紧的状况。基于上述原因,拟在新疆建设 6 万吨/年的聚甲醛项目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能够提高聚甲醛产品热稳定性和韧性,提高产品性能,能进一步降低产品能耗,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从而使云天化聚甲醛在国内份额及品牌影响力优势进一步巩固,同时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以打造国际化品牌,进一步减少国内聚甲醛制品加工行业对进口聚甲醛的依赖。(2)符合云天化自身战略发展需要目前,国内聚甲醛生产企业受到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水平等制约,主要集中于中、低端聚甲醛产品,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差异较小,形成高端聚甲醛依赖进口,而低端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位运行的局面。国内聚甲醛集中于中低端产品,结构性过剩的产业格局仍将继续。通过生产企业强化自身研发投入,实现聚甲醛产品的优化升级和聚甲醛应用领域的拓展将是聚甲醛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本次新建 6 万吨/年的聚甲醛项目,将充分利用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云天化天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优势,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巩固聚甲醛行业的市场地位,并对标国际厂商,具备能力生产部分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实现聚甲醛板块向高端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3)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聚甲醛生产过程中甲醇、蒸汽、电消耗量是对聚甲醛产品成本影响的主要因素。目前云天化聚甲醛与国内外品牌对比,其产品质量上等,能耗相对较低,但由于工厂所在区域能源价格较高,其制造成本优势有限。石河子十户滩新材料园区内的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预计 2020 年竣工。聚甲醛项目需要的甲醇、乙二醇、蒸汽、电等原料、辅料园区内相关企业均能提供,且价格与公司现有聚甲醛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将进一步提高公司聚甲醛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马纳图

“十四五”行业呈现上升趋势-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1.1“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成就与特色(一)“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取得的成就1)行业整体规模稳步发展2019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56%,石化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505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8.2%。从行业利润率上来看,2016-2018年行业利润率连续增长后,2019年有所下降,2019年行业利润率4.5%,同比下降25%。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45%,同比下降19.5%,其中: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主营收入利润率为14.8%,同比下降6%;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2.4%,同比下降45.2%;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8%,同比下降15.8%。从分行业利润来看,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利润总额最高。受2020年疫情影响,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将实现5%-6%的平均增速。2)去产能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受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绩显著。2015-2018年,石化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减少1947家。“十三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油装置产能9175万吨/年,合成氨、尿素、氮肥、磷肥、电石、硫酸、农药原药等产能实现净减少,其中尿素、氮肥、电石产能分别减少1133万吨/年、465万吨/年、400万吨/年。“十三五”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绩显著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3)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创新体系已经由社会第三方创新为主的体系逐渐形成了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一批自主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多项自主技术开发技术取得突破。4)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5-2019年期间,炼油企业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置能力提高9%,丙烷脱氢产量占比提高4%,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清洁工艺已经或正在进入工业化;现代煤化工能耗持续下降;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提高7%;纯碱行业通过鼓励“精料”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氯碱行业的膜法盐水精制、膜法脱硝、高密度自然循环膜(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干法乙炔、低汞触媒、100m3以上大型聚合釜、余热回收、盐酸深度脱吸、PVC聚合母液处理和电石渣综合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始再行业内得到推广,国产化离子膜制造、氧阴极(ODC)电解槽、煤粉等离子制乙炔等国际尖端技术的研发稳步推进。行业提质增效明显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5)基础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石化化工产值已有约60%来自于化工园区或基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化工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城市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大江大河流域化工企业治理工作正在予以实施,全国化工园区标准化认定工作已经全面开展。6)化工新材料创新步伐加快①工程塑料和特种聚烯烃树脂产能规模迅速提升,聚碳酸酯、聚酰胺工程塑料、茂金属聚烯烃和高端EVA树脂规模化发展。特种合成胶和弹性体发展活跃。可降解材料发展得到关注;②2015-2019年,电子化学品行业平均年增长率17.5%,远高于同期6.4%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工业经济中的领先作用进一步凸显;③我国在无机膜、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离子交换膜、锂电池隔膜、光学基膜、光伏用膜等领域均实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7)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多元化资本活跃①我国对外合作活跃,“十三五”期间建设了中东、东南亚、中亚俄罗斯和中东欧产能合作基地,促成了专利技术引进与合作、并购、投资、工程总承包等多个项目的实施落地;②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原料等出口增长较快,合计占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比重的49.1%,三年提升2.8个百分点。③民营企业涉足领域从基础化工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到石油化工,已遍布石化化工各个领域,已形成经济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些民营企业已跻身国家石化化工行业乃至世界石化行业领域前列。(二)“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1)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原油价格中低位为常态,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大;2)国际市场环境较复杂,部分产品出口受阻,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升级,解决供给结构性短缺难度加大;3)石化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显现,新一轮产能释放,同质化竞争苗头凸显,竞争加剧;4)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推进缓慢。传统行业产能绩效水平偏低,结构优化任务重;5)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化进程慢;6)化工企业数量过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领军企业少。化工园区数量过多,配套水平差异大;7)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有待提高;8)产品应用研究弱,进入市场以大宗产品和基础通用料为主;在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方面重产品、轻应用,定制化应用很低。1.2“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和行业特征分析(一)“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国际石化行业近期变化特征:增速放缓背景下,高端、差异化发展道路1)全球化学品市场继续增长,但增速减慢。2019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1.2%,其中欧洲化学品产量下降了0.4%,亚洲地区,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品产量也出现下降;2)原油价格中低位运行,供需格局逐步转变。“十三五”后半期,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推进再平衡的过程,保持在50-70美元/桶的中低位震荡。国际能源市场将会出现严重过剩的状况,进一步倒逼能源价格下跌;3)技术产业革新加剧竞争,推进高端差异化发展。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其成为全球低成本化学品生产基地。2018年美国化学工业实现310亿美元贸易顺差。中东化学工业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乙烷供应量减少,产品差异化、高端化是主要转型发展方向。国内石化和化工行业现状:定制化生产及服务、基础研发应用有待继续增强1)价格下滑,影响行业经济效益。2019年,石化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价格总水平在连续两年上涨后再度下降。然而,成本持续高位运行,全行业营收成本增幅3.1%,高出营业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2019年全行业营收增幅1.3%,行业利润总额降幅达到14.9%,其中油气开采利润+1.8%,炼油行业利润-42.1%,化学工业利润-13.9%。2019年,价格下降是影响行业效益的主要原因,主要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乙二醇全年均价同比下降33.70%,乙烯、硫磺、甲醇价格分别下降29.3%、28.3%、25.4%。2019年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增长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年能源及全球主要石化和化工产品消费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年主要化工产品价格下降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资源进口量较大,石化化工产品贸易逆差收窄。从进出口角度看,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大,逆差约2788亿美元;成品油出口增长较快,顺差约90亿美元;下游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约52亿美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单体,属于化工产品中进口量和贸易逆差较大的品种。2019年,三类合计逆差506亿美元。由于进口量巨大,部分品种存在进口替代空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出口产品含量和价值需要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2019年贸易顺差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主要合成材料供需平衡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要进口量变动(1)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要出口量变动(2)3)我国化工企业数量多,与国际水平相比企业效益差距大。从2019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上看,中国企业上榜数量129家,首次数量上超越美国。但是中国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从利润的角度看,上榜美国石化企业平均利润52.8亿美元,中国企业平均利润仅19.2亿美元,是美国上榜企业的36%。4)化工园区偏多,中小企业产业转移活跃,布局优化任重道远。我国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化工园区发展呈现过热态势;②与园区规划缺乏统一协调;③产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④部分园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⑤部分园区应急能力不足。5)产品定制化生产和服务、应用性研究偏弱,影响产品的市场拓展价值。①目前市场供需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供应侧生产能力大、产量高,但下游高端及定制化需求得不到满足。②目前进入市场终端产品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我国产品以大宗和中低端产品为主,多数品种解决了有无和多少的问题,但优劣的问题尚未解决。产品及牌号的原创性、引领性发展相对缺乏。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策略以生产工艺为主导,关注规模、成本、产品指标等,但应用开发投入不足、用户体验重视不足。材料生产、加工装备、材料应用各领域相对脱钩,合成材料企业为终端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偏弱。(二)未来行业特征分析1)未来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①全球石化行业变革带来冲击。目前全球工业价值链呈现收缩趋势,各国都在实现提高基础产品自给率,并通过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②资源结构变化、全球价格低迷推动全球石化格局重建。③疫情及保护主义加深对国际石化产品市场影响。④安全能源环保约束显著加强。2)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行业特征:提升资源保障、原料多元化供应①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高的态势仍将继续存在,需关注资源保障和原料多元化。②部分产能过剩仍将存在、提高生产效率任务艰巨。从2018年开工率看,多数重点产品开工率不足80%,目标2025年重要产品(除农药)开工率可以达到80%以上。③化工市场呈现强烈的差异化增长,高端化需求增强。从产品端来看,未来电子化学品和高性能纤维将保持10%以上的需求增长速度,高性能树脂、异戊橡胶、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无机新材料、顺酐、功能性膜材料、苯酚、双酚A、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环氧乙烷、乙二酸、精细化工、氟硅树脂、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MDI等预计将有5%-10%的需求增速。2018-2025年市场需求增长速度(预测)④低碳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强,绿色环保要求趋严。首先,世界各国低碳产业发展趋势增强,氢能技术发展可能促进全球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次,美国页岩油成本逐步降低,大量用于化工原料,中东轻烃、凝析油产量和出口增加。节能环保方面,水资源管理、节能减排要求更加严格,环评等对项目和化工工园区推进的制约将更加明显。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第一,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集约要素投入、提高要素质量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增加石化化工行业竞争力和效益。第二,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行业竞争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第三,化工园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化工行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在东部地区形成一批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和西部地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煤炭深加工基地,将是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3“十四五”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思路(一)“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总思路1)推进石化高质量发展,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阶段。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3)按照“重质轻量”的原则,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向石化化工产业强国迈进。(二)“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三)“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原则:以强化提升石化产业、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大力发展化工信材料、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加速布局集约绿色发展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质量、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准的转型升级,到2025年,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基础和竞争优势将居世界前茅。(四)“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任务1)更加突出绿色安全发展理念。鼓励采用低碳资源和绿色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安全物流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2)提高行业发展质量水平,满足市场的差别化需求。①解决产能过剩和同质化问题,淘汰低效产能。严格控制传统产能规模,规避基础行业产能同质化和重复建设。部分过剩和传统产品仍将控制产能,如炼油、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电石、PVC、甲醇及下游产品、醋酸及下游产品、有机硅等行业;部分行业从原来短缺态势正呈现同质化过剩趋势,如乙烯及下游产品、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乙二醇、ABS树脂等。②加快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对国际竞争。3)促进企业结构优化,提高综合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开展自身产业诊断工作、产业对标分析等研究工作。优化利用资源配置和能源分级措施,重视产业质量的评价,研究产品牌号和性能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结合区域特点分析产业和环境、物流等外部条件,定位自身的特色产业、避免“大而全”和教条的按照产业链思路确定发展方向,规避同质化发展模式,应关注产业的价值链。4)提升布局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实施部分产业战略转型。(五)“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要点1)强化提升石化产业(炼油、烯烃、芳烃、有机原料)①整合炼油产能、优化烯烃产业、提高PX竞争力;②拓展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产业链价值空间;③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提升建设模式。2)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燃料、煤炭分质利用)①推进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一体化,助力国家能源体系高效发展;②科学把握煤制化学品进程,升级和优化建设方案。3)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高性能橡胶材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①增加化工新材料产品的丰富度和高端化水平,打通“补短板”和“补空白”路径。②加大产品应用定制化服务力度。4)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化肥、农药、氯碱、纯碱、轮胎、涂料、染料、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传统产能加大力度实施产能整合、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等新旧动能转化和升级。(六)“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规划实施措施1)去产能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①继续推进石化和化工淘汰落后产能(炼油、化肥、氯碱、传统精细化工、传统煤化工)。②稳妥推进石化原料多元化、低碳化发展。③提升煤基清洁能源保障能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百万吨级高效低阶煤分质利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煤制甲醇市场化能源供给,建立完善的甲醇能源经济体系。保证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④打通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和补短板路径。解决部分化工新材料受限上游原料的问题,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的空白产品。⑤多渠道获取国际优质资源。2)调结构促升级提高产品和企业质量①推动石化行业控油增化工程。在确保油品供应充足、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部分炼厂降油增化转型,合理平衡油品、烯烃、芳烃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推进传统化工技术路线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化肥、氯碱、电石法PVC、农药、染料、涂料等;③推进企业优化整合,提高集中度,培育领军企业;④优化化工产业布局,多措并举提升化工园区质量。3)培育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潜力。强化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布局开发高端前沿新材料新产品。4)安全绿色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节能低碳。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加快危化品企业搬迁。5)化工行业走向国际,促进行业开放发展。①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走出去合作;②原料多元化,多路径获取低碳资源和中间原料;③鼓励石化企业、工程公司、制造企业“抱团出海”(中国工程公司和装备公司实力很强);④提升石化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优势产品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不亦惑乎

买化塑赋能新材料 互联网加速汽车轻量化进程!

目前,新材料技术已成为世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非金属材料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买化塑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赋能新材料产业链共同体,买化塑将可视化的数据应用于新材料产学研和产能对接中,加速新材料发展进程。通过全面深入研究新材料产业链条,买化塑携手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共同发布《合成树脂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通过详实、可视化的产业数据预判新材料产业趋势,发展报告透过对数据的研究,助力非金属材料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基于买化塑对塑料新材料产业的深入研究,2018年11月2日,买化塑承办“汽车轻量化非金属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隆重举行。买化塑携手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汽车轻量化非金属产业联盟”。买化塑通过数据赋能,推进产业联盟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非金属材料和解决方案在汽车中的应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联盟成立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理事长郑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中化集团塑料投资部总经理李松波、广汽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建伟、买化塑副总裁兼COO陆宁、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聚碳酸酯业务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副总裁邱卫辉、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辛敏琦、和氏璧总经理李晶共同见证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联盟成立。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理事长郑凯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一同为联盟揭牌。这是我国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时刻,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刻。“汽车轻量化非金属产业联盟”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石化联合会指导,旨在为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推动行业发展及创新。会议现场,互联网+数据和新材料创新成为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买化塑数据赋能产业联盟,同样成为新材料产业“大事件”!大会现场,买化塑供应链首席战略官兼首席经济师杨向宏作《合成树脂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买化塑通过与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合作,共同发布产业研究数据,助力联盟成立,赋能新材料产业发展。买化塑供应链首席战略官兼首席经济师杨向宏买化塑副总裁、买化塑联合创始人兼COO陆宁,在会议中带来《互联网科技赋能新材料》主题报告,陆宁表示:随着政策驱动,新材料的发展应用持续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而默默努力,然而新材料的科学应用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买化塑通过对产业诉求的深度理解,通过数据赋能产业链共同体,以信息服务为支撑,以交易服务为场景,以数据服务为基础,买化塑将可视化的数据应用于产学研和产能对接,用互联网和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同时,陆宁认为买化塑联合中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共同创建“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产业联盟”,未来将通过协会会员的紧密联系,将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的连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买化塑副总裁、买化塑联合创始人兼COO陆宁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理事长郑垲表示,虽然金属材料一直在汽车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希望这一新联盟的成员能够共同推动其他创新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汽车行业已大量使用非金属材料,这是汽车行业的全球发展趋势,在电动汽车时代尤为如此。随着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产业联盟的正式成立,希望中国也能紧跟趋势。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理事长郑垲“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产业联盟”成员单位由国内重点新材料生产企业、汽车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单位及汽车技术研究单位等构成。联盟将助力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探索汽车工业与材料、塑料加工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互动的新体制和新模式,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买化塑将持续通过数据赋能,加速材料科技创新!

示之以虚

《科学》子刊:中科大团队研发出高性能CNFP材料 有望在多个领域取代塑料

塑料制品在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却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影响。一个塑料袋可以被海浪、阳光和海洋动物弄碎,并分解成175万个微塑料颗粒碎片。庆幸的是,在地球上大多数植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纤维素基材料(cellulose-based materials)已被开发为自己的结构支撑材料。植物中的纤维素主要以纤维素纳米纤维(CNF)的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机械和热学性能。 CNF可以源自植物或由细菌产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全绿色资源之一。CNF是构造宏观高性能材料的理想纳米级构建基块,因为它比凯夫拉纤维(Kevlar)和钢具有更高的强度(2 GPa)和模量(138 GPa),并且比石英玻璃具有更低的热膨胀系数(0.1 ppm K-1)。基于这种生物基和可生物降解的建筑材料,可持续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的构建将极大地促进塑料的替代,并帮助我们避免滥用塑料的“世界末日”。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的俞树宏院士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一种稳健可行的策略,可将CNF加工成具有低密度、出色的强度和韧性以及出色的热尺寸稳定性的高性能块状结构材料。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Lightweight, tough, and sustainable cellulose nanofiber-derived bulk structural materials with low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该团队报告了一种高性能、可持续的环保结构材料,称为纤维素纳米纤维板(CNFP)(图1a和c)。该材料由生物基CNF(图1b)构建而成,并可能在许多领域替代塑料。这种CNFP具有较高的比强度(198 MPa /(Mg m-3)),是钢的4倍,比传统的塑料和铝合金还要高。另外,CNFP比铝合金具有更高的比冲击韧性(67 kJ m-2 /(Mg m-3)),密度仅为其一半(1.35 g cm-3)。图1 CNFP的制作和结构分析(A)CNF水凝胶可以通过生物合成来生产。 (B)CNF水凝胶及其坚固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 (C)在80℃下压制处理过的CNF水凝胶的许多层以制造CNFP。 (D)CNFP的示意图。 (E)CNFP的多层结构。 (F)CNFP中一层的坚固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 (G)纤维素分子链通过氢键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CNF表面暴露出许多–OH基团,形成纤维间氢键。 (H)体积为320毫米×220毫米×27毫米的大型CNFP的照片。 (I)用铣床生产的形状不同的CNFP零件。比例尺:1厘米(I)。图2 CNFP的结构表征。(A)插图中标记区域的SEM图像,清楚地显示了每层约20μm的多层结构。插图是CNFP的照片。 (B)CNFP中一层的放大SEM图像,显示了CNF的微观分层结构。 (C)插图中标记区域的SEM图像,显示了坚固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许多CNF相互缠绕在一起,并通过强大的氢键结合在一起。插图是CNFP的照片。 (D)断裂的CNFP-0的轮廓显示约20μm层之间的滑动。 (E)许多CNF相互缠绕在一起,并在各层之间合并在一起[(D)中标记区域的放大显微照片]。 (F)CNFP斜切面的SEM图像。在不同的层之间,大量的CNF从该层中拉出并相互缠绕。与塑料或其他基于聚合物的材料不同,CNFP在极端温度或快速热冲击下还显示出良好的可维修性,并且具有高的能量吸收性能。从-120°C到150°C,CNFP的热膨胀系数低于5 ppm K-1,这接近于陶瓷材料,远低于典型的聚合物和金属。此外,在120°C的烤箱和-196°C的液氮之间进行10次快速热冲击后,CNFP仍保持其强度。这些结果显示出其出色的热尺寸稳定性,这使CNFP在极端温度以及交替的冷却和加热条件下具有巨大的潜力,可用作结构材料。图3 CNFP的极好的耐热和机械性能。(A)CNFP(平行于层),聚酰胺(PA),铝合金(7075 Al)和Al2O3的热膨胀。 (B)比较不同种类的CNFP的弯曲强度和刚度。 (C)将CNFP-0的热比冲击韧性与其他广泛使用的聚合物基材料进行比较。 (D)在不同温度下CNFP-0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E和F)在(E)30°C和(F)200°C下,CNFP-0与其他广泛使用的聚合物基材料的比较。 (G)10次快速热冲击的示意图。 (H)快速热冲击10次前后CNFP-0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VC,聚氯乙烯; 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PC,聚碳酸酯; PF,酚醛树脂; POM,聚甲醛; PP,聚丙烯。图4 CNFP与典型的聚合物,金属和陶瓷的热和机械性能比较。(A)与典型的聚合物,金属和陶瓷相比,CNFP的热膨胀与比强度的阿什比图(1,41-46)。 (B)与典型的聚合物,金属和陶瓷相比,CNFP的热膨胀与比冲击韧性的阿什比图(1)。由于其广泛的原材料和生物辅助合成工艺,CNFP是一种低成本的材料,成本仅为0.5美元/千克,低于大多数塑料。而且由于具有低密度、出色的强度和韧性以及出色的热尺寸稳定性,CNFP的所有这些性能都超过了传统金属、陶瓷和聚合物(图1d和e),使其成为高性能和环保的替代产品工程要求,特别是对于航空航天应用。CNFP不仅具有替代塑料的能力,并且使我们免于“淹没”于塑料之中,而且作为下一代可持续的轻质结构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力。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参考资料: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5/uosa-ssm042920.php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8/eaaz1114

邻国相望

“十四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1.1发展成绩和突出问题(一)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成绩1)国内供应稳步提升,行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国内石油化工行业产能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十二五”明显放缓,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开工率明显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沿海石化产业快速发展①“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三圈三带”基础炼化格局基本形成;②截至2019年底,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合计占炼油总能力比例接近70%,占乙烯能力比例超过50%,占PX能力比例超过70%;③行业向海发展特点明显,沿海国家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临港大型炼化项目和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快速发展;④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和清理整顿。3)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民营外资份额提升:①资源、技术门槛降低,产业政策开放力度加强,炼油、乙烯、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材料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②截至2019年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在我国原油加工量、乙烯产量和PX产量中占比分别为65%、68%和44%,比2015年分别下降9、13和18个百分点。4)原料/工艺多元化,新兴路线成为重要力量①2019年国内乙烯产量中乙烯蒸汽裂解77%,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达到21%,比2015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5-2019年乙烯增量中蒸汽裂解路线和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基本平分秋色。②2019年国内丙烯产量中传统路线(炼厂副产和蒸汽裂解联产)占比61%,比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22%,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丙烷脱氢路线占比16%,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5-2019年丙烯增量中传统路线、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比例大体呈现4:3:3的三足鼎立格局。2010-2019年中国乙烯产量结构变化2010-2019年中国丙烯产量结构变化5)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质量稳步提升①规模化水平。a)炼油单企业最大规模2350万吨/年,乙烯215万吨/年,PX 450万吨/年;b)1000万吨/年以上炼厂占比46.3%,100万吨/年乙烯企业占比52.1%,100万吨/年PX企业占比71.2%;c)常减压单系列最大规模1300万吨/年,在建最大规模1600万吨/年,乙烯单系列最大规模140万吨/年,在建规模最大150万吨/年,拟建最大规模160万吨/年,PX单系列规模最大225万吨/年。②产品结构升级和质量水平。a)完成国Ⅴ、国Ⅵ升级;b)“降油增化”转型和降低柴汽比,2019年行业平均成品油收率55.3%,比2015年下降9.4个百分点。生产柴汽比从2015年的1.49下调至2019年的1.18;c)炼厂结构调整,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能力占比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提高5.0、4.5和5.0个百分点;④合成材料领域高端牌号和专用料产品占比稳步提升。以中石化为例,2019年合成树脂专用料及新产品生产占比达到65.3%,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③节能降耗水平。a)2019年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加工能耗6.81kgoe/t,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领跑者”吨乙烯能耗498kgoe。b)2019年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平均乙烯能耗554kgoe,吨双烯376kgoe,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1.8%。6)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工艺/装备水平稳步提升①工艺方面。a)炼化: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催化柴油选择性加氢生产汽油和芳烃(LTAG)、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等实现工业化;b)下游: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非光法聚碳酸酯、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实现工业化,直接氧化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技术正在建设工业化装置。②装备方面。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三机”,20万吨/年乙烯气体裂解炉,35万吨PP挤压造粒机组,35万吨/年聚乙烯挤压造粒机组等大型石化装备实现国产化;140万吨/年乙烯“三机”正在制造。(二)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存在问题1)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部分产品进口保持高位①成品油和部分有机原料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基础上出口量持续增长。2010-2019年,成品油、醋酸、丙烯酸、顺酐等产品净出口数量持续增长,MDI、TDI、乙二酸、苯酐净出口量由负转正。②部分资源依赖型基础原材料和合成材料产品净出口量仍处于高位:乙烯、丙烯、PX、乙二醇、苯乙烯、PE、EVA等。2)区域平衡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缺口依然巨大①煤化工带动西北地区成为近年来烯烃产能增幅最大地区,但当地终端消费能力有限,下游产品大量输出。②华东、中南产量保持增长,但下游需求增长较快,缺口依然巨大。1.2关注重点和行业热点1)成品油供应过剩常态化,炼厂转型的发展模式及下游产品同质化问题需要解决“十三五”期间,成品油产能延续了“十二五”的过剩状态,并且有过剩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市场压力下,企业寻求减油增化转型,转型过程中行业普遍存在发展模式选择和下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2)进口轻烃快速增长,下游同质化风险值得关注近年来丙烷脱氢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态势。①从2013年国内第一套丙烷脱氢建成以来,我国丙烷进口量从2013年的245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494万吨,在全球丙烷贸易量比例已超过20%。目前国内仍然有规模庞大的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按照目前在建和拟建装置对丙烷的需求量,到2025年之前,全球丙烷产量的增量仅够满足中国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的需求,行业存在上游资源的风险。②目前已投产、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下游产品结构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下游都是以聚丙烯、商品丙烯为主。同时副产氢资源普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3)行业进入新的扩能高峰,全产业链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①2015年后,基础炼化行业盈利大幅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加之政策开放力度强,鼓励民营、外资进入进出炼化行业,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产能高峰。但产业发展模式类似,PX行业供需态势将发生扭转,烯烃下游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风险也将显现;②PTA、己内酰胺等部分行业过剩产能消化刚取得一定成效,新一轮产能大规模扩张又开始启动;③部分下游产品(如聚碳酸酯)技术壁垒突破后,新建项目四处开花,迅速呈现过热态势。4)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端差异化水平不足①部分成本竞争型依然大量进口(乙烯下游聚乙烯、乙二醇);②受技术制约,部分国产工业化依然空白或严重不足(己二腈、C8以上α-烯烃、POE弹性体、EVOH树脂,部分高端烯烃专用料等);③由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问题,部分行业虽然产能规模较大,但产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用户还在大量采用进口产品,导致行业自给率开工率“双低”(部分合成橡胶和新材料)。1.3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1)全球供过于求,贸易环境复杂多变①借助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北美新建或扩建乙烷裂解装置产能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释放,预计2020年北美乙烯及下游衍生物净出口将从2015年550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800万吨以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气开发将影响世界石化产品区域格局。②2020年新冠疫情对行业冲击明显,由于投资惯性难以迅速停止,预计全球石化产品产能整体供过于求的态势将会加剧。③世界经济环境“逆全球化”苗头显现,国际形势激烈变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目前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石化产品净进口国之一,贸易逆差巨大,但同时又是下游纺织、轻工等制品全球最主要出口国,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将带来石化行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2)油价中低位震荡反复,价值链需要高端化发展通常情况下,原油价格暴跌,下游产品价格支撑相对较强,传统炼化路线受益,利润空间扩大,同时整体价格中枢下移,有利下游消费提振。但2020年油价下跌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石化下游产品需求被抑制,加之新增产能进一步大规模投放,基础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形势更加激烈,行业发展重心需要进一步往价值链高端化延伸。3)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预计到2025年,国内成品油过剩态势仍将延续,PX和丙烯供需将趋于平衡,乙烯仍将存在较大缺口,合成材料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1.4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一)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基础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中下游产业的主要任务是高端化提升,新兴产业主要任务是创新突破。(二)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方向:保持产业规模稳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成就,奠定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三)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实施路径1)分类施策推动炼油产业转型优化1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和模式a)政策要求上,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严格新建PX、乙烯项目规划布局;从市场环境上看,我国目前原油进口依存度高,成品油供应过剩,PX产能即将过剩,烯烃产能正在集中释放;提高原油加工可刻度带来的成本增加,对炼化一体化项目烯烃、芳烃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影响。b)控制发展节奏,避免过热发展和无序竞争。c)优化产业模式:少油多化的同时应兼顾资源利用合理性;下游发展路径上充分考虑烯烃、芳烃的平衡;注重烯烃、芳烃国际竞争力与下游产业的高端化、特色化延伸。2存量大型炼厂转型优化:降油增化、一体化发展。千万吨级大型炼厂,资源量相对充足、具有较好的一体化优化条件,重点是提高开工率,发挥资源规模化利用优势,同时优化资源利用,降油增化、油-烯-芳一体化发展,优先考虑做大乙烯规模,并通过区域内或系统内调拨补充原料建设有规模竞争力的PX装置。结合所处区域条件优化下游产业链,高端化、差异化发展。3存量中型炼厂转型优化:控油优化、合理转型a)结合区位、市场、现有装置配套等情况,合理确定企业发展定位和优化路径,保留合理规模的燃料型炼厂,保障成品油供应市场稳定,防止不结合企业和区域实际情况的“逢油必化”和油品产率最小化。b)500-1000万吨/年的中型炼厂,初步具备通过流程调整组织出百万吨级乙烯或芳烃装置原料的条件,对于市场条件具备的企业,可通过优化和改造炼厂加工流程,优先考虑利用各种低价值副产轻烃、抽余油和市场压力较大的柴油等发展烯烃,油-烯一体化发展,带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鼓励以中型炼厂为骨干主导或参与对小型炼厂的整合优化。c)由于新建芳烃规模呈现超大型化发展,中型炼厂立足自身资源建设芳烃装置竞争力不足。而芳烃料相对易于调拨,可在系统内或区域内依托原有芳烃装置或整合资源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中加工,降低投资、提高规模效益。d)也可考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立足现有原油加工能力,充分挖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组分分质梯级利用和延伸发展化工产业链的潜力。一是立足“中小型炼厂”的产业特征,发展特色石油炼制产品,在沥青、润滑油、清洁船用燃料油及特种溶剂油等特色领域发力,丰富产品品种和结构,针对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培育打造特色专精企业;二是选择适合中小型炼厂的化工路径,在稀乙烯利用、采用炼油新技术增产低碳烯烃、集中碳四/碳五深加工等方向发力,下游努力培育打造有企业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链。4存量小型炼厂转型优化:淘汰整合、特色发展。a)对于规模小于500万吨/年的小型炼厂,基本不具备独立建设有规模效益乙烯、芳烃装置的资源条件;b)应以淘汰整合、集聚发展为主要方向,在严格淘汰落后能力的同时,推动一批小型炼厂通过联合、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优化、能力置换,按照资源一体化模式和前瞻性发展理念集中建设具有规模竞争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c)两种整合发展模式:一是直接产能整合,淘汰现有炼油产能,置换能力整合集聚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二是资源整合带动产能整合,在产能集中区域,先期整合各企业轻烃/石脑油等馏分资源建设规模化的乙烯、芳烃装置,并延伸带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进一步推进上游油头整合置换;d)此外,针对各种要素条件(如资金、土地、技术)相对齐备的小型炼厂,鼓励结合区域市场特点,拓展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产品,可将“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作为寻求产业转型突破和新的增长点的重点方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烯烃、芳烃产业综合竞争力①优化传统路线原料,提升综合竞争力a)统筹考虑油品过剩与乙烯、芳烃原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优化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乙烯、芳烃的原料结构,降低原料成本;b)优化蒸汽裂解路线乙烯原料结构,实现低价轻质原料和优质重质原料的双向提升;c)合理优化炼油、乙烯、芳烃间的资源互供,蜡油和柴油通过加氢裂化多产重石脑油作为芳烃原料,通过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提高PX国际竞争力。②稳妥推进原料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a)适度推进东部沿海具备较好进口条件和产业承接条件的地区进口轻烃裂解制乙烯项目;b)合理发展丙烷脱氢制丙烯产业,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发展模式,防范市场风险,避免投资过热和低端同质化竞争;c)适度发展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路线,有效补充市场供应,构筑多元化的基础原料结构,但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风险,量源而行、量水而行。充分认识煤化工路线与传统石化路线在产品结构和竞争优势上的特色差异,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规模;d)完善提升生物质原料生产各种石化产品的工艺及产业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合理优化进口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益a)在保障产业安全、避免定价权受制于人的前提下,进口合理规模的海外低成本大宗通用产品(聚乙烯大宗通用料、乙二醇等);b)进口海外油气资源建设乙烯项目的下游产品方案,重点往功能化、特色化的产品如聚乙烯专用料、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等领域发展,错位发展。3)提升下游产业质量,实现高端化转变①合成材料领域要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化发展。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领域注重高端产品和牌号的开发和生产。②有机原料行业要优化生产工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破技术垄断,推动一批产业技术突破和完善(已二腈、齐聚法α烯烃等),以及一些绿色高效工艺(清洁工艺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乙烯法醋酸乙烯等)。③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和竞争力合理引导行业产能扩张,避免盲目投资,保持行业合理开工负荷。转变“增量投资”和“做加法”的传统发展理念,鼓励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提升竞争力,寻求海外发展机会。4)加快技术创新服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①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重质、劣质原油加工整体解决方案和工艺流程优化研究;开发原料适应性强的大型沸腾床加氢工艺等渣油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并推进其工程化应用;加快大型炼油、乙烯、芳烃工程化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石化产品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设计高效反应、高效分离等系列技术,应用原子经济化工技术和化学反应过程强化技术,提高反应效率;研究开发大型石化项目成套技术及装备,推进国产化应用。②努力开发高端石化新产品,重点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需求,开发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特种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特种沥青、特种石蜡等高附加值炼油新产品,工程塑料、塑料合金、聚烯烃专用料牌号等高性能树脂新产品、新牌号,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新品种、新牌号以及各种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品等,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5)开展国际产能拓展,战略布局新兴市场①借力“一带一路”发展,积极引导国内石化企业加快走出去,科学筛选投资目标,进行国际拓展。②积极布局资源地国家石化项目,在油气资源丰富、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加强与所在地国家石油公司等资源方合资合作,建设具有规模效益和成本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炼化项目,锁定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弥补国内基础原料不足并参与国际竞争。③加快布局市场潜力国家石化项目,结合国际贸易局势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移趋势,在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潜能大的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筛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合资建设内需导向型炼化项目,以灵活的装置规模和产品结构,满足并带动项目所在区域市场需求。通过提前战略布局,带动国内石化产业转移接续,抢占新兴市场先机。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油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