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回望「组图」本无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回望「组图」

中国网 讯 2020年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和死神过招、和病毒赛跑,和全国人民一道打赢了那场疫情阻击战。通过一组图文,我们共同回望那段难忘的战斗时光——2020年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位于半山腰上的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从那天起,大量核酸样本会不定时地送到这里。专家组成员和病毒赛跑,第一时间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将近百份的样本从处理到检测完成的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实现了一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在疫情初期,无论是检测速度,还是任务比重,这样的答卷在武汉市都名列前茅。2020年2月中上旬,专家组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 专家组借助这一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年过五旬的曹务春和曹诚研究员亲力亲为,带队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开展多点位、全方位的气溶胶传播采样调研,每进去一次时间都长达6小时以上。在战疫一线拼搏奋战的,还有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3名女博士战斗的身影——她们既参加核酸检测,又参与疫苗、抗体研究等科研攻关,超负荷工作是她们的常态。迟象阳的女儿芊芊只有三岁。因为想念妈妈,她会拉着爸爸的手,去办公区大屏幕前看播放妈妈视频,还会看着手机中迟象阳的照片,抱着手机入睡。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0年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2020年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中最年长的有84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0年5月22日,I期临床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108名志愿者全部产生了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是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里程碑。2020年9月17日,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该院承担研发的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也全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9月,中宣部授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时代楷模”称号。作者:张振威、苏洲、王迪 、张宗航、刘鹤

五贼

军事医学专家深入抗疫一线进行科研攻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张振威 邵龙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由军队抽组的军事医学专家紧急深入武汉抗疫一线,全力进行科研攻关,支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学研究。此次出征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都是军事医学研究院长期从事烈性病原体研究攻关的骨干力量,他们大都有抗非典、H7N9禽流感和埃博拉的丰富经历,代表着军队和国家重大疫情处置的水准。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抵达武汉后,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组连夜完成实验室展开及携行设备的试运行,与中部战区总医院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的工作机制。同时,专家组还深入抗疫一线优化流程,加快检测速度,快速筛查疑似病例;同时,结合临床诊治,竭尽全力推动疫苗和抗体研制,争取早日阻断疫情进一步扩散。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表示:“我们正在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有了应对非典和埃博拉疫情的考验,无论人才队伍、科研条件,还是技术储备,我们比以往都有了更好的准备,我坚信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藏珠于渊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胡晶 向鹏程 记者周宇婷 李永平)病毒感染因其变异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成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战,对机体抗病毒机理的深刻认识是应对病毒感染的关键所在,日前,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经过近5年潜心研究,成功发现细胞“门神”——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关键调控机理。这也是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后,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之一。科研团队成员共同观测分子影像并交流发现。岳恒冰 摄北京时间2月22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院戴江博士、博士生黄怡娇以及何新华博士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据了解,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其自身遗传物质(如DNA等)会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宿主细胞中,继而导致机体针对这些外源DNA迅速做出强烈的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感染,甚至不惜以伤及自身为代价,这是病毒感染导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其中,DNA感受器cGAS蛋白质在DNA从细胞内部触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除感受病毒入侵,cGAS的异常激活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AGS综合征等一类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寻找有效控制cGAS活性的手段并探究其调控机制,对抵抗病毒感染、重大传染病防控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都至关重要。”李涛博士介绍说。李涛博士与团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岳恒冰 摄围绕这个关键科学问题,李涛博士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展开了联合科研攻关,旨在从cGAS的调控机理研究入手,寻找控制cGAS激活的手段,以期为抗病毒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经过近5年的深入研究,该团队发现乙酰化修饰是控制cGAS活性的关键分子事件,并揭示了其背后的调控规律。在药物设计专家何新华博士的具体参与下,研究人员综合利用生物质谱及色谱分析等技术,并通过特异位点乙酰化抗体等进行生物化学验证,最终发现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可以强制cGAS发生乙酰化并抑制cGAS的活性。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动物和AGS病人的细胞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发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张学敏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军事医学研究院院长张士涛介绍说,由于cGAS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其干预手段一直是国际前沿领域的热点竞争方向,许多国际制药集团和科研团队都在试图寻找cGAS的干预手段。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从机理研究入手,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挖掘出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乙酰化作用抑制cGAS激活。该工作不仅揭示了阿司匹林作用于人体的全新靶点和分子机制,还可能为一类目前无药可治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治疗方法。张学敏院士组织科研团队交流最新科研进展。阚少龙 摄在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是军事科学院坚持从实验抓起大力推动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军事科学院领导告诉记者,该院把抓好科学实验作为打造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关键举措之一,他们系统梳理技术清单,调整资源投向投量,科学确定重点加强科研方向和重点培育科研方向,自主设计重大科研工程,重点抓好科研实验环境建设。目前,仅军事医学研究院就有3个国际组织指定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学敏院士领衔的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也是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这个团队在张院士培育的独特科学文化熏陶下,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潜心研究,矢志追求标志性创新。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岁末和2019年新年伊始,这个创新研究群体围绕抗病毒感染、机体能量应激供给和细胞对极端环境感应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除《Cell》外,还先后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和《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从左至右依次为:论文第一作者何新华、戴江、黄怡娇,论文通讯作者李涛。陈显利 摄今天,人类仍然面临着病毒感染的严重威胁。据悉,人类迄今已经认识的病毒可能仅占自然界病毒种类的1%。因此,如何在源头上掌握应对病毒感染及其所致重大疫情的主动权,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张学敏院士说,该工作通过对抗病毒感染本质规律的揭示,使我们未来在应对重大疫情时,不仅对控制已知病毒感染具有手段,还有望对未知病毒感染具备应对能力。

天爵

除了胜利 别无选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

03:18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九省通衢的武汉被按下“暂停键”。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派出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展开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等任务。在武汉的113天里,专家组成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与死神较量,展现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实力,交出了科技战“疫”的优异答卷,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军队力量。记者:王逸涛 张振威 邵龙飞 刘兵 王静怡编辑:孙彪 崔晓强视频来源: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出品

鲁人孔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开展“三杯”优秀参谋评选活动

中国网军事1月18日讯(通讯员王迪 张柯 周玉婷)近日,军事医学研究院2020年“三杯”优秀参谋评选结果揭晓,共有10名同志脱颖而出。此次活动对于激发机关干部学习成才动力起到积极作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调整组建以来,在人少、事多、标准高的情况下,院党委经过分析,认为必须全面锻造“四铁”机关,用创新机制激励机关干部内生动力,全力打造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业绩过硬、作风过硬、形象过硬的新型机关人才队伍。2020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决定组织开展“三杯”优秀参谋评选活动,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反复论证,制定了评选优秀参谋的5个方面20条标准——“金杯”优秀参谋综合成绩应达到80分以上,“银杯”优秀参谋应达到75分以上,“铜杯”优秀参谋应达到70分以上。公开选拔,倡导“阳光下的竞争”“选谁不选谁,谁说了算?”决心定下后,选拔标准立即成为机关干部普遍关注的焦点。如果评选不够公正,就会大大削弱奖杯的光辉。为全面反映参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绩,确保优中选优,评选设置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业绩评判、素质考核、现场答辩5个环节,打破过去评奖按比例、分名额的惯例。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对打分和审查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全院监督。评选分院机关组和基层组,由各单位对照“五个过硬”标准,层层遴选、单位公示推荐,最终确定12名院机关和11名直属单位参谋为参评对象。院机关处办领导、各直属单位领导围绕工作饱和度、岗位体现度、业绩影响度和成果创新度为参评人员进行业绩评判,检视机关人员“参谋、执行、服务”履职情况,展示机关人员综合素质。通过闭卷考试方式组织考核岗位常识、公文写作等基础能力。最终,现场答辩定乾坤。研究院邀请国防大学和军科兄弟单位9名经验丰富的领导、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采取现场抽题、当场答辩的方式,由参评人依托抽号程序随机抽取评委编号,评委现场提问、当场亮分,确保了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该活动被机关干部称为“阳光下的竞争”。在这次评选中,科研计划处参谋石永杰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勇摘桂冠,令在场人员为之叹服。搭好平台,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一个奖杯就是一面旗帜。给优秀参谋颁发奖杯,根本目的不在于奖励本身,而是在于让一批骏马跑在前头,带动更多骏马向前奔腾。院党委不断探索机关建设路径。2019年,该院试行“三杯”优秀参谋评选,评选结果成为该院机关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考量和依据,在获得奖杯的9名同志中,有6名得到提升任用,充分发挥了“三杯”优秀参谋评选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创新了选人用人机制。2020年12月,该院正式组织首届“三杯”参谋评选,并决定自该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评选活动。院党委还研究制定了《军事医学研究院“三杯”优秀参谋评选表彰办法》,论证了评选方案、确定了评选范围、优化了考评内容、创新了评选手段,成为持续推动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爱如山

军事医学专家深入武汉 全力进行科研攻关 服务临床救治一线

央广网武汉2月1日消息(记者孙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军事医学专家深入武汉,全力进行科研攻关,服务临床救治一线。2020-02-01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记者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营区里看到,一个面积约50平方米的绿色帐篷实验室已经搭建完成,军事医学专家正在里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它就是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组建立的移动实验室。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介绍,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专家组利用新型检测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进一步缩短了检测流程,提升了诊断准确率。陈薇:一个是我们用自己的试剂盒,另外一个我们用了全自动提取核酸,半个小时可以提取90多个样本,还有我们搭建的帐篷是负压的环境,这是一个机动的、野战式可以移动的,什么时候需要,我们6个小时之内打包就可以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就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性,军事医学研究院姜涛博士说,专家组已经采集了患者病房中空气的微生物样本。姜涛:它除了正常的飞沫传播之外,是不是还存在较低浓度的气溶胶的传播,我们希望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陈薇院士说,目前专家组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诊治过程,全力推动疫苗和抗体研制。陈薇:我们一直说军人就两个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到疫区就是来打仗的,就要把以前“养兵千日”给动员起来,最快地投入到这一次的特殊战争中。

未尝有罪

冲锋在抗疫一线的“科研铁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记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报“向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2020年1月26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担任组长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向武汉“逆行”出征。他们日夜奋战,创新构建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和多重病原检测三位一体的检测平台;他们无畏生死,奔赴一线开展新冠肺炎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科学防控提供重要支撑;他们攻坚克难,争分夺秒研发疫苗,为民而战。使命在肩,为民而战“必须尽快拿出最充分的应对方案。”面对迫切需要提升核酸日检测量的现状,刚抵达武汉的军事医学专家组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定下“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的指导思想,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看起来冷冰冰的样本管背后,都代表着鲜活的生命。早出一份诊断结果,就早一分精准排查。”曾4次到非洲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进行疫情防控的研究员姜涛带领团队连续“运转”。专家组依托自己搭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和全自动提取核酸方法,实现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他们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始终冲锋在第一线。——专家组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3个环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检测方案。副研究员张晓鹏带领战友们迅速开展科研攻关,搭建了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窗口期临床诊断的精准度。——专家组在医院感染科病区设置了实验室,加快推进科研进度。负责科研管理和任务统筹的副研究员张珂说:“检测与临床保持零距离,可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一线病理研究缺乏有效保障,祁建城率队主动请缨,短短5天就改造出负压病理方舱。工程师张宗兴长期坚守在火神山医院保障病理工作。科研尖兵,向险前行2月初,新冠肺炎病毒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尽快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员曹诚带队进入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门诊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医院ICU病房,一名危重病人正在接受气管插管手术,专家们超近距离现场实时采集空气样本,获取了第一手气溶胶检测数据,为确定临床救治人员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提供了依据。为使调研数据更具有普遍性,专家组扩大调研范围,又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院开展采样调研,每次时间达6小时以上。“采样点位包括感染者的床头、散步通道、使用过的热水器、微波炉等,有时还需要趴在公厕旁才能对排泄物进行采样。” 军事医学专家组副组长、研究员曹务春说,想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们顾不上这些,对一切毫无怨言。为什么他们能忘我奉献、冲锋前行?因为他们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科研铁军”。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除了胜利,别无选择!”推进疫苗药学、药效学等研究,快速完成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制备……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研究人员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一起在帐篷实验室苦战了100多天,习惯了超负荷工作,习惯了找个地方就“眯一会儿”,习惯了黑眼圈、掉头发……陈薇在这几个月时间里,生了许多白发,人也瘦了一大圈。专家组全体成员把最热切的科研情怀融入疫情防控最前沿,他们坚信:“为了人民,一切值得!”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启动,中国再次领跑。8月11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如今,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境外有序开展。“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专家们说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将永远伴随他们的科研之路。

淚眼俠

国际军事医学会议在京召开

12月上旬,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军事医学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军事医学与疫情应对”,主要围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军事医学面临的发展形势、采取的应对措施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会议期间,来自7个国家的10名专家学者,就军事医学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与挑战、应对疫情的卫勤组织与保障、疫情下的维和行动等议题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提供了建设性思路办法,并高度赞扬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军队在应对疫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次会议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组织的首次国际性会议。会议还探讨了军队如何担负维护世界健康、应对疫情挑战的使命,如何更好地发挥军队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作用,交流了防控组织、医疗技术等方面情况,分享了军民携手、共同抗疫的经验。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主席斯蒂特巴赫、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秘书长莱尔、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特使白良,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有关领导等国内外80多名代表以视频和现场到会等形式参加了会议。据了解,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1921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立,是目前全球军事医学领域最大的政府间机构,拥有119个成员国。其宗旨是维护日内瓦公约,倡导人道主义,保护战争受害者,改善伤病员救治条件,促进军事医学学术交流与发展,提高各国军事医学水平。

杀人曲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题:“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王迪、王逸涛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武汉被按下“暂停键”。号令如山,冲锋向前。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奔赴武汉,连续奋战113天,和全国人民一同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陈薇无法忘记初到武汉时的场景。宽阔的街道空空荡荡,医院挤满了人……她难以想象,这还是那个九省通衢、繁华锦绣的武汉吗?军事医学专家组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对接,得知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力量非常急缺,急需专家组的帮助。“一个个样本的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大疫当前,救命是天大的事。”她当即决定,挑起核酸检测的担子。仅用一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24小时“三班倒”“白加黑”连续作业,每天能检测1000人份以上,而且很快就能出报告。这为缓解当时的核酸检测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段时间,许多武汉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们求助。虽然每天的检测任务已经超负荷,但是面对那些期盼的眼神,哪怕已经筋疲力尽,他们还是会穿上防护服,返回实验室。在医院红区,一名产妇红着眼睛问她:“我以后还能给孩子喂母乳吗?我还能抱我的宝宝吗?”同样身为母亲,陈薇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她完全理解这名产妇的心情。他们立即开展相关研究,从医院红区到院外隔离点、再到家中,全程跟踪检测了泪液、汗液、血液、乳液、尿液等,用实验数据告诉她如何安全哺乳。“前段时间去武汉,得知这对母女现在都很健康,顿时觉得心里满满的幸福感。”陈薇说。陈薇团队长期专注重大传染病疫苗研发,成功研制过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等,具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对这次疫苗攻关,陈薇一行人认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何时能拿出安全有效的疫苗?疫情防控任务能否高标准完成?陈薇坦言当时的内心感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团队成员每天都是从睁开眼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第二天一早又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中,始终坚守在与疫魔对垒的岗位上。很快,陈薇带领团队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和安全质控条件下生产制备。“实行3条基因工程技术路线并行,优中选优、快中求快,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法规完成疫苗研发制备。”陈薇介绍说。3月16日,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并在当天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不久,疫苗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公开发布临床试验数据。现在,他们研发的疫苗正在顺利推进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这惊心动魄的113天里,很多人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让人非常感动。”陈薇铭记在心,84岁的熊先生报名参与疫苗临床试验,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为抗疫作一点微薄的贡献;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自发组织车队接送疫苗参试者,半天时间就有20多人冒险驾车而来;一位负责安保的民警,发现团队专家总是忙到凌晨才回驻地,他就送来了武汉小吃……当理发师心疼地对陈薇说:“您怎么有那么多白头发呀!”陈薇这才发现,短短3个多月,不仅人瘦了一大圈,头发也变白了。从研制出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再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从军29载,陈薇潜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带领团队不懈冲击、奋力前进,为人民构筑起一道道生物安全防护坚盾。在军事科学院召开的庆祝陈薇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大会上,陈薇动情地说:“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完)【来源:新华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葆真

瞄准部队需求 这些军事医学专家嵌入演训场

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庄颖娜 王逸涛)今年以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紧贴部队需求,将科研攻关全程嵌入部队驻训和演练进程,先后派出10余个专家组赴30多个部队和小散远单位开展科学调研、现场试验和服务帮带,凝练出需重点突破的7大类军事医学关键技术清单,形成一批部队急需成果。采集媒介生物,开展传染病防控策略研究。白家磊 摄作为我军新型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研究院重点担负军事医学研究及战备疾控任务。他们注重科学统筹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一体整合军事需求调研、科学问题凝练、技术扶持帮带等,做到实地调研与成果试用同时进行,传授医疗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步开展,有效打造军事医学研究战备—科研—战备的闭环。采集数据,开展军事作业能力评估。李翔 摄在某部训练现场,研究院专家伴随演练进程,为官兵现场开展伤情分类和健康危害评估,采集大量一手数据。围绕复杂环境下应急救援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专家们从处置流程、科研方法、标准要求等方面开展调研,对官兵健康监测、救援成果扩试等科研合作机制进行有益探索……他们还将自主研制的抗缺氧、快速止血药品,某损伤急救药箱组、饮水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等装备,赠送给部队。检测驻训地域饮用水水质。白家磊 摄“嵌入式”科研加快了成果的应用转化速度。今年以来,这个研究院研发的新一代环境冷强度监测预警仪等部队急盼装备接连进入成果扩试,某损伤防治药物、新型疟疾预防药物等战备急需成果相继获得军队特需药品证书。在火箭军某部调研基层部队救治能力。赵宇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