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亮相。据中国军网2月2日报道,近日,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度迎新春联欢会在军事医学博物馆隆重举办。“研究生院成立不到半年,这台联欢会筹备只有20多天。”报道提到,研究生院马清涛院长、刘华亭政委对举办联欢活动高度重视,他们在认真调研、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决定亲自策划部署,高标准推进落实,院领导和机关带头参演,全部节目自创自演,聚焦强军兴院,突出谋胜打赢,体现精品力作,最终赢得了与会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上述军方权威报道显示,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已于近半年前成立,马清涛、刘华亭分任研究生院的军政主官。公开资料显示,刘华亭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是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拳头力量。2017年7月,重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我国以军事科学院为龙头、军兵种研究院为骨干、院校和部队科研力量为辅助的军事科研力量“航母编队”正式启航。此后,在军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中,军事科学院下属的军事医学研究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战争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军事法制研究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等研究院陆续亮相。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陈薇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玩毒”29年,救人无数抗击非典的杰出科学家“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战狼2》中doctor chen的原型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01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2天后(1月28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4天后(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比现有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快!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这是她最大的特点。走路快、说话语速快、工作节奏快,这是她20多年来科研生涯养成的习惯,因为她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这种快节奏甚至让周围的很多男性同事汗颜:“她的思维非常敏锐,能够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总是跟不上她的节奏。”而成为女科学家,这是学生时代的陈薇从没想过的事情。1966年,陈薇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陈薇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容貌秀丽,还是一名成绩优异且稳定的“学霸”。1988年,陈薇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但这时的她,并没想做科学家。她长发飘飘,前卫而时尚。生性活泼的陈薇,虽是理科生,但是喜欢文学和舞蹈,常常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她还是大学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1990年,一次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取抗体的机会,让她了解了这里,她被这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所吸引,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作出了一个选择:参军,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很多人并不理解她的选择,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签约了南方一家著名的生物公司,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她将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但独立有主见的陈薇坚持了自己的决定。1998年,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同年,她成为了一位母亲,但只休了一个月产假,就回到了实验室。几年时间里,陈薇很少在夜里12点之前回家、回宿舍。渐渐地,陈薇开始领衔重大科研任务并崭露头角。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全国陷入一片恐慌。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她天天泡在实验室。照顾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了丈夫麻一铭。两人相识于火车上,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陈薇,受同学之邀去山东泰山旅游,途中邂逅了麻一铭。临下车时,麻一铭问陈薇要电话。性格开朗的陈薇说:“正好,我们宿舍刚装了一部电话。”然后便将号码给了麻一铭。麻一铭如获至宝,牢记在心。在麻一铭的追求下,1992年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麻一铭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科研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能的“浪费”,觉得她做别的事情更有价值。022003年,陈薇所在的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虽然团队拥有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但相对应的防护服根本不够用,陈薇团队坚持依靠现有的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根据常规,人在负压实验室一次最多工作5个小时就必须出去透透气。但是为了和疫情抢时间,她和同事们不顾实验室里负压缺氧的环境带来的剧烈头痛,进去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为了多待一会儿,他们进实验室前,还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湿,以减少出来的次数。在实验最关键的时候,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48小时没有合眼,终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果:由于干扰素的保护,细胞在“非典”病毒的攻击下安然无恙。在随后进行的大动物与临床实验中,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麻一铭和4岁半的儿子没办法见到陈薇。一天,有人告诉麻一铭,当天的《东方时空》节目可能会有陈薇的镜头,他就和儿子在家里盯着电视机等。陈薇一出来,儿子就扑上去亲吻电视屏,这一幕被细心的麻一铭拍了下来。陈薇跑遍了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2003年4月28日,她和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为满足急需,陈薇组织全室人员加班加点生产,在营区外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使“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日产量,由最初的几百支很快增加到2万支。事后,她又亲自将2000多支喷鼻剂及时送到小汤山医院。据统计,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采取了其他防护措施,无一例感染。记者问她:“跟‘非典’病毒每天面对面怕不怕?”陈薇脱口而出:“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这一年,她获得了“200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2008年5月,汶川地震。陈薇担任国家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副组长,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冒着余震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月。从灾区回家后,她又立马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与“毒”共舞2004年,陈薇将目光转向了致死率最高的病毒“埃博拉”。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全球恐慌。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陈薇不顾艰险,率队赴非。2014年,世界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研制成功。不久后,陈薇团队拿到了境外临床试验的准入证,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2015年,陈薇团队走进了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展现了中国有能力为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智慧的大国形象。有人问她:“埃博拉是什么?”“你做埃博拉疫苗有谁用?”当时的陈薇没有回答。也有人说,如果没有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暴发,你们做的事情岂不是白做了。“如果疫苗没有应用,我觉得很庆幸,至少全世界人民都是安全的。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很常态,我的前辈、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人我不知道他们一辈子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一旦国家或者军队需要我们拿出力量、展示我们的力量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军队的力量在,从SARS、禽流感、汶川、奥运安保到埃博拉都是。”03近30年的军旅岁月,在陈薇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始终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更是军人应有的担当。在生物安全防控的战场上,他们是一线中的一线。有同事跟她说,“陈薇,你少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可她的脑海里,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这些烈性微生物的影子挥之不去,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她对铸造“生物盾牌”就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201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举行晋升少将军衔仪式,49岁的陈薇,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2016年,因“抗埃”贡献突出,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2019年11月,53岁的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陈薇也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百米”赛跑中的“种子选手”。抵达武汉的第5天,在金银潭医院,陈薇见到了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仍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她对张院长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张院长回复她:“彼此彼此。”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稀缺的资源。“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说。1月31日,拿着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这让陈薇非常感动。“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我们目前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而准备打仗,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我们要把养兵千日的“兵”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争之中。这,是陈薇的态度。由陈薇和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创下多项第一,目前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研发疫苗的短短半年时间,陈薇的头发由黑变白,许多人看了十分心疼。陈薇说:“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困难,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危险,人民会受到更少病魔的折磨,更多的过上健康生活。”04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陈薇院士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陈薇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表示,虽然国内疫情已经防控得非常好了,但国外每天还有数以万计的感染病例,抗疫还是任重道远。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召开学习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陈薇之子麻恩浩在会上发言:“非常有幸作为家属,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我很激动,亦很自豪。记忆中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总是很少,但她从来不会对我提过高的要求,对我的每个选择也都充分支持。母亲曾对我说:‘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第一件事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业。’我非常感激她的这份‘放养’的政策。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也选择了与母亲相似的专业,并且以全A的成绩和最优毕业生的身份毕业。”麻恩浩表示,作为年轻人,应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他会和母亲一起“战斗”。感谢陈薇院士致敬巾帼英雄来源/全国妇联网信中心综合CCTV-7《军旅人生》栏目、福建卫视《中国正在说》第一季、中国妇女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军事科学院、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编辑/马晶
来源:解放军报原标题:星光满船梦满帆——解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群体的精神图谱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人才队伍薪传火继,血脉相承,生生不息。记者 邵龙飞摄船一艘艘航船,载着一颗颗火热的报国心驶抵祖国的海岸。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艘船,改变了周廷冲、黄翠芬夫妻的人生方向。一艘又一艘船,影响了中国军事医学发展的方向。或历经险阻,或抵住诱惑,一批批专家学者先后返回祖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一张世界地图上,他们归来的航迹如一道道光线,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终点的高光之处,正是当年刚刚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改革开放后,留学热再起。据统计,军事医学研究院先后有4000多人次出国学习交流。学成之后,他们的航迹如燕子归巢……曾有人问黄翠芬当年为什么回国,她淡淡地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回国更加不需要理由。和前辈回国面对的一穷二白截然不同,今日归来的年轻人,拥抱的是条件优渥活力迸发的科研沃土、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巨大舞台,遇见的是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新时代。“无论政策制度、环境条件、技术支撑还是学科支持,都是第一流的。”一位年轻“海归”告诉记者,“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给我们提供了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历史性机遇。”昨天那艘归船,海外游子归心似箭。今天这片征帆,戎装学者从容自信。由贺福初院士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形成了领先世界的优势,使中国成为该项国际研究计划的主席国。计划启动初始,共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中外科学家参与。2015年5月,陈薇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赴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开展临床试验。2017年10月,该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同类疫苗中首个获批生产的新药……星庞大的星座中,有很多看不见的巨星,它们光芒四射,却并不在人们的视野大院绿荫掩映处,碧池天光云影,回廊曲径通幽。一抬头,就能看见垂檐悬挂的一幅幅科研专家挂像,乳白色的射灯下,星光熠熠令人惊叹——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星斗满天,光芒四射。然而,有一些巨星,却并不在人们的视野。那一次,一位上海来的客人,阴差阳错敲开老教授宋鸿锵的门,不由怔住:“宋鸿锵?你……还在?!”宋鸿锵曾经是活跃在学术讲坛的医学专家,论文专著颇有影响,并兼任上海化学和药学两个学会的青年理事。正当在学界备受瞩目时,宋鸿锵却从讲坛突然消失了。敲门的友人,是当年上海药学会的秘书长。老秘书长无法理解:当年才华横溢的年轻理事,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医学研究,为何至今默默无闻?他不知道,这些年宋鸿锵在科研上早已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药物。组织上推荐宋鸿锵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天,宋鸿锵把一张空白的申请表送了回来……由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度保密性,许多人对自己做的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和宋鸿锵一样,柳支英、周金黄、张其楷、蒋豫图、邓蓉仙、李逸民等被称为“无冕院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徜徉于大院东南角的军事医学博物馆,记者偶然从一幅合影照片中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照片中的屠呦呦风华正茂,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彼时,她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刚刚加入“523”项目。照片中的屠呦呦,如今已名满天下。而参与“523”项目的众多科研人员,却不为大众所知。参与者之一周义清教授直到离休,仍然是一名副研究员。有人为周义清惋惜,有人感到不解,鲜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上世纪60年代,正是周义清冒着枪林弹雨在疟疾肆虐的战场调研,归来和同事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不久后,“523”项目启动。此后,他长时间工作在疟疾高度流行区,先后6次感染疟疾。每次徘徊在死亡边缘时,唯一鼓舞他的就是:“我不能死,我还没有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魂这里没有单纯的“个人奋斗”,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大写的“家国”研究院至今珍藏着两张摄自战场的照片——一张是在朝鲜战场,专家柳支英正在给官兵讲授吸血昆虫防护知识。这堂课结束后,他乘坐的车为躲避敌机轰炸翻倒,他断了好几根肋骨。一张是在西南战场,一间用茅草和竹竿搭成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用显微镜观察刚刚捕获的蚊虫。观测完毕、收拾仪器,他们前脚刚刚迈出草棚,一架敌机投下炸弹,草棚夷为平地。因战而生、为战而研,他们把论文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研究员王德文,全程参加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经历了当年的核试验。当惊雷动地,蘑菇云在大漠升起时,王德文和战友们穿着防护服冲向爆心,回收动物样本……与死神共舞,为国铸盾,没有单纯的“个人奋斗”,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词典中,只有大写的“家国”“集体”,只有加粗的“奉献”“担当”。洒尽春秋热血,写尽赤胆忠诚。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成果,把我国核、生、化伤害医学防护研究推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年与“两弹一星”一起震撼世界,同获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前后后,研究院有数千名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投身此项研究,获奖时上台领奖的不过7人,署名也仅22人。研究院仅一个团队研制的一种药物,如今产值逾百亿,成就多家大公司。业内人士介绍说:“按照地方同行的回馈机制,他们早就身家亿万了。”科研人员不经意间也会用“亿万富翁”相互打趣,只是这个充满“含金量”的词汇,在这里只是个“说说而已”的玩笑。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他们争的,是一口气。那年突发禽流感疫情,国家发改委紧急向世卫组织唯一指定的某国外公司订购特效药物“达菲”,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以后才能供货,且供货数量远远低于我们的需求。“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绝不能受制于人。”研究院李松团队夜以继日奋力攻关,及时成功研制出抗人禽流感特效药,一举摆脱了依靠国外供应的局面……树根脉相连,枝开叶散,浓荫蔽日的树冠之上,夏花似锦、秋实压枝研究脑科学的吴海涛,微信昵称“脑海”。交流中记者发现,吴海涛对于数字有着很强的记忆力,各种数据信手拈来。“蔡翘教授出生于1897年,我出生于1978年;他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十六,我的生日也是农历九月十六。”“脑海”的几组日期数字,有着奇妙的关联,“1978年,也是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成立的那一年。”吴海涛是蔡翘的“再传弟子”,其导师范明研究员恰是蔡老的关门弟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是吴海涛目前执掌的某研究室前身,研究方向正是从蔡翘开辟的学术领域延伸而来。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吴海涛坚信,日期的巧合中隐藏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必然。在研究院,这样的师承关系已经延续数代人。那是一个流传至今的美谈。图书馆里,一位年轻人接到朱壬葆递来的一份关于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研究的国外文献,从此找到终身求索的方向。这位年轻人就是吴祖泽。多年以后,黑海之滨的国际医学会议上,已成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的吴祖泽,介绍了他和同事们对急性放射病的救治工作情况,立即得到各国专家广泛关注和赞誉。他们的学生裴雪涛,仍在从事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探索着人工造血的前景,憧憬着医院不再闹“血荒”,规划着未来战场上的野战血液工厂……这是学术上的薪传火继,更是精神上的血脉相承。王德文今年81岁了,每天仍然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宿舍和办公楼、实验室之间,一头银发随风飘逸,人称“银发骑士”。他的实验室,总是到凌晨才熄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起来有“三个一样”:周末平时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雨天晴天一个样。“我的拼劲儿,是受刘雪桐‘沾染’的。”王德文用了一个核试验专业术语。虽然早已远离了“蘑菇云”,但那一幕至今印刻在王德文的脑海——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时的技术负责人刘雪桐一挥手,率先走向离爆心最近的第一布点……今天,这股子拼劲又“沾染”了年轻一辈。研究员彭瑞云是王德文招收的第一个博士。前段时间网上热议“996”工作制,同事笑称比不上“彭瑞云工作制”。那时,彭瑞云怀孕已经8个多月,还风风火火去野外开展实验……这,还是一种枝连理结的传承。“只有3次!”研究员李锦掰着指头,数出20多年里导师秦伯益院士表扬他的次数。秦伯益为人和善,唯独对李锦苛责有加。这让李锦很长时间既纳闷又郁闷。直到有一天,秦伯益向别人说起:“我可以放心退休了,因为我选好了接班人。”那一刻,李锦终于明白,秦伯益是把他当成了又一个自己。后记科研办公楼前,老一辈种下的树苗,如今早已主干参天,绿荫铺地。宋鸿锵终身没有参评院士。鲜为人知的是,宋鸿锵参与的科研成果当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时候,他的哥哥、医学名家宋鸿钊同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来,宋鸿钊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后来,宋鸿锵的大儿子宋湛谦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婧婉,小时候是“蚊虫王国”新疆北湾边防连所在团的一名军娃,常听父亲说起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引蚊上身”做试验的故事。有一次,韩婧婉见到了这些科研人员。她觉得,这群人就是她想象中科学家的样子。童年时代的第一印象,奇妙地决定了人生方向。大学,韩婧婉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她考取了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研究生。硕博连读后,韩婧婉留院工作,成为研究院的一员。彭瑞云觉得,女儿谭彭丞很多方面像极了自己。2岁时还不识字,谭彭丞就能照着彭瑞云修改论文的样子,在小药盒上画出各种编辑删改符号。如今,谭彭丞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读的也是药学专业。对于未来,谭彭丞有明确的规划:刻苦钻研,用知识回报祖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干细胞,通俗地说就是能够分化出不同细胞的种子细胞。”研究干细胞的裴雪涛向记者科普。大院也是一个“干细胞”。研究院人的精神,像干细胞一样生长扩展,向部队、家庭、学校和社会渗润浸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大院的传统,终将熔铸于一支军队的品格、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国家的气质。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干细胞蕴聚着无穷的生命力量。一枚枚这样的红色“干细胞”汇聚、增殖、繁炽,造就的必将是一个精神丰沛、生机勃发的新时代!有了这生生不息的力量,向着复兴彼岸航行的中华巨轮,势不可挡!(记者 熊永新 特约记者 庄颖娜)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梅子仪 刘苏蒙 杨萝萝 柯溢能 “我们要与病毒争分夺秒地赛跑,打赢这场疫情防抗阻击战。”在最近的《新闻联播》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浙江身影——她就是我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女少将”陈薇。其实,这位女少将还是浙江大学校友,1988年本科毕业于浙大化工系。2003年抗击“非典”和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陈薇都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此次去往武汉,她也被寄予了研制出“新冠”疫苗的厚望。大年初二进驻武汉抗疫一线与病毒赛跑研制“新冠疫苗”2020年1月26日,因武汉疫情紧急,54岁的陈薇刚过完大年初一,便临危受命,率队进驻“抗疫一线”。1月30日上午,陈薇所在的军队专家组紧急展开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这是该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他们还深入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手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除了实现“新冠病毒”快速检测,陈薇“非典”时曾用于1.4万医护人员而无一例感染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也在发挥作用。这种喷鼻剂,能抑制RNA病毒,还能提高免疫力,但因为技术难度大,没能大规模生产,目前还只用于部分一线医护人员。中国人口众多,疫情影响全球,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快马加鞭地研发疫苗。“我们现在无论是在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上,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陈薇坚定地说。冒感染风险抗击非典让中国疫苗走向世界终结“埃博拉”大多数人知道陈薇是在2003年那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当年,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用实验证明了干扰素ω在人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A病毒的增殖。整个研究过程中,陈薇的工作状态不仅是苦和累,甚至要直面危险。为采集非典样本进行攻关,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和同事南下广州。对她而言,这是她的工作所必须面对的。由于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隔离起来,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辛酸。这样分离的日子长达100多天,她的丈夫麻一铭和她4岁半的儿子,只能从电视中看到她。有一次,陈薇的儿子看到妈妈出现在电视里,扑上去亲吻,发现不是真的后哇哇大哭。最终,陈薇率领团队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并在防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全国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陈薇因此一战成名,名震学界。2006年,在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一烈性病原体展开了研究,她敏锐察觉到:“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2014年,西非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陈薇在疫苗研发的决策中挺身担当,她要“做最好的、真正有效的疫苗。”陈薇选择前往非洲,主动走近未知的病毒危险,了解疫苗接种情况。在塞拉利昂工作的间隙,她还访问了那里的一家孤儿院。“当时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让我们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最终,陈薇团队经过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也为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学霸”女少将还是浙江娃从军报国研究“魔鬼”病毒课题陈薇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从小,她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容貌秀丽,还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学霸”。1984年,18岁的陈薇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就读。凭借优异的成绩,大四毕业时,她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陈薇生性活泼,在大学时代培养起了广泛的爱好。虽是一名理科生,但是她爱跳舞,爱读书,爱写作,还热衷于社会实践。1991年,25岁的陈薇即将研究生毕业,本已决定前往深圳一家著名企业工作的她,却遇到了事业选择的“转机”。因为帮老师购买实验试剂的机会,陈薇来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她被那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所吸引,于是萌生了参军,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的想法。经过一番周折,陈薇放弃了在深圳企业的工作,如愿以偿特招入伍,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踏上了攀登医学尖端领域的漫漫征途。“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鼠疫、炭疽、埃博拉这些恐怖的病毒,都是她的研究对象。她的一位同事还曾在转业前劝她,少搞这些“魔鬼”课题研究,它们太危险。但陈薇却认为,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时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时期,则可能成为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投身其中,为国家和人民研发“生物盾牌”。为此,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实验室里待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中途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忙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她都会待在实验室;生孩子那年,她也只休了一个月产假,就回到了实验室。在她看来,用科技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守护人民健康,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就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大家在决定考研之后选学校的时候,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乍一听感觉相当“没意思”、“枯燥”,那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呢?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①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②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③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④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势,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⑤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①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②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③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从各个方面来对比,是这样的……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这几天,世界各地冠状疫情越来越严峻了,美国确诊突破8万5千例,成为世界第一,意大利累计确诊也突破8万例,并且病死率高达10.12%。疫情持续蔓延,并且有多位专家指出:新冠病毒或将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此时此刻,全人类的希望都聚焦在,冠状病毒的疫苗上。唯有通过注射疫苗,人类才能获得应对冠状的免疫力,生活才能恢复往常。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那只有疫苗的诞生,才能彻底为它插上胜利的旗帜。3月16日20时18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3月20日开始,108位第一期志愿者,以及研发团队7人都已接种冠状疫苗。此后的14天为集中隔离观察期。接种后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多次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体内是否产生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或许再等待半年,我们就能够真正终结这场疫情了。在这份希望背后,那位叫陈薇的院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作为《战狼2》中的陈博士的原型,她又有什么故事?1新冠疫苗临危受命在武汉疫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临危受命,率部入鄂。陈薇团队紧急展开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使得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这是军事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就在之后,多地医疗团队驰援湖北,雷神山、火神山以及多家方舱医院拔地而起,而陈薇团队从公众视野中开始“闭关”。在50天之前,陈薇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么一个时代,疫苗就是终结新冠疫情的一个最有力的一个科技武器。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现如今,陈薇院士果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女战神陈薇背后的故事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从小陈薇就是学霸,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很多年来,陈薇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中探索,曾用10年的时间,研制出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年轻时的陈薇2003年,非典让全国陷入恐慌,当时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防治非典新药。为了和时间争分夺秒,陈薇能够连续工作上八九个小时,她甚至穿上了成人尿不湿。陈薇率队在最快时间内成功研制出防治非典新药——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并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陈薇还亲自把2000多支喷鼻剂,第一时间送到了小汤山医院。事后统计,全国当年共有14000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使用者无一例被非典感染。陈薇还是《战狼2》中陈博士的原型。▼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甚至蔓延到了欧洲和美洲,夺去了上万人性命,死亡率高达50%-90%。为了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陈薇去了非洲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支援,并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也是首个适合非洲保存的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最终成功控制住了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和传播。2017年,吴京以陈薇援非这件事为原型,在电影《战狼2》中,增加了不顾安危保护病毒疫苗的陈博士这个人物。↑ 《战狼2》中的陈博士实验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曾有人问她,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她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3工作中淡化性别生活中突出性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陈薇还是一位“山东媳妇”,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和儿子一直是她科研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陈薇和丈夫麻一铭是在火车上邂逅并一见倾心定终生。婚后,只能用“疼爱”来形容麻一铭对妻子的感情。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做家务是对她能力的“浪费”,因为她做别的事情更有价值:“她从事的是微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方面很有建树。事关国家利益,即使作为普通公民,对这份事业也是崇敬的。”他们之间非常的默契,对彼此的家人亲戚朋友都很友善,对孩子也是格外的宽容。陈薇觉得比起无数的荣耀头衔,妻子母亲的身份更令她骄傲:“我是一个快乐的母亲,幸福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和儿媳。我在儿子周岁的时候和他说,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行了,第一是娶自己爱的人,第二个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非典期间儿子隔着屏幕亲吻陈薇陈薇科学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这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在201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举行毕业典礼上,陈薇的发言中提到:“我对孩子说,我从来不奢求你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希望你是快乐的、健康的、富有爱心的。直到现在,每年春节我们都是穿梭于我的老家浙江和我爱人的老家山东之间,都是带着浓浓的亲情开始新的一年。我始终认为,一个女人,事业再出色,如果家庭不幸福,那她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就是陈薇对幸福女人的定义。写在最后:其实在3月初,有这样一张图片在网上疯传,说是陈薇院士自己试打了第1针新肺疫苗。▼后来,在3月20日新京报采访新冠疫苗首批试验者任超时,才证实这一消息,的确是陈薇院士打了第一针,一同注射的还有专家组的7名共产党员。有网友说:像陈薇院士这样的国宝级人物,不需要冒这样的风险,宁可替她来打第一针。在这场“战疫”中,出现了很多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是不顾个人安危冲往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奔走世界各个角落寻找防疫物资带回祖国的志愿者,是冒着感染风险开车十几个小时把蔬菜免费送往疫区的菜农,是把压岁钱捐出来敬个礼就走的孩子,是颤抖着双手哭着央求民警收下捐款的老爷爷,也是向援鄂医疗队车辆不断表达感谢的普通百姓……现在,热干面醒了,樱花正盛开着,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些把我们带进了春天里的人们。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伟大的人,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虽然已是高龄老人,但依然奋战在一线,而今天要讲的则是一位54岁同样值得尊敬的英雄人物,她就是陈薇。陈薇身上有很多标签,抗击非典的杰出科学家、“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视为《战狼2》中doctor chen的原型,同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且她还是一位“玩毒”29年的高颜值女神学霸,这些标签汇集在一起,其实早该被人所熟知,只是缺乏了宣传。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从小就是一名学霸,而且颜值还很高,不论是在学生生涯还是在之后的工作当中,她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快”,不仅思维快、语速快,做事也很快,同时也很沉稳,常常让周围的人都自叹不如。成绩优秀的她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1988年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的她又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要知道在当时的保送名额是极少的,而她能够获得这样的资格,可见有多么优秀。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她最开始找到了一家知名的生物制药公司,本可以过上高薪的女白领生活,可是她突然间有了参军的想法,而这一想法也曾找到家人和朋友的劝说,他们认为清华大学的硕士如果去参军可能会埋没自己的学历和才能,但是最后她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读研期间的一次去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取抗体时所见到的尖端课题与科研设备,在那时产生了投身其中的想法。之后她便进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研究,而在1998年的时候她从这所科学院博士毕业,期间几年的时间里都是认真做研究,让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知识上打磨好自己的她于是开启了工作生涯,国家每一场重大危难时刻都有她的身影,2003年的“非典”她被任命为研制预防“非典”的重要人员,临危受命的她没日没夜待在实验室里,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还曾亲自把药剂送到“非典”人群当中,有记者曾问道“每天跟非典面对面到底会不会害怕”,而她给出的回答是“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一切都是应该做的”,多么坚定和让人感动的回答。2004年她又投身到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研究当中,2008年的汶川地震同样出现了她的身影。“玩毒”29年,她是勇敢的女军人,也是伟大的女战士。一路以来,她也获得了众多奖项,这都是对她的肯定,她在49岁的时候更是晋升为少将,在53岁的时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这一次抗“疫”现场,依然出现了她的身影,她在疫情公布后的第一时间就率领自己的专家团队到达湖北地区。陈薇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一名总是会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正是有她们2的存在,才使得百姓能够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险,她才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值得大家尊敬的英雄人物,你怎么看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7日,据财新网报道,因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黄留玉被撤销博士学位。该报道称,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近期下发《关于撤销黄留玉博士学位的决定》。该决定指出,经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认定,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2004级军队统招博士研究生黄留玉与原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级博士研究生史兆兴学位论文内容部分重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黄留玉并非一名普通的博士研究生。根据公开资料,他出生于1962年,领导创建了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0多项,发表SCI论文70多篇。其主持完成的“军队传染病监测系统和主动防控新模式研究”于2014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经科技日报记者查询,黄留玉博士毕业于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为《痢疾杆菌侵袭HeLa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不过在此之前,他的身份就已经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留玉博士期间的导师为胡福泉,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和抗微生物感染。而黄留玉涉嫌抄袭的论文,则来自史兆兴。史兆兴的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为《痢疾杆菌福氏2a与HeLa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万方数据库显示的信息,其学位年度为2002年,指导老师为苏国富和黄留玉。黄留玉和史兆兴的论文均提到,为了揭示痢疾杆菌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细胞对痢疾杆菌侵袭的反应,他们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对HeLa细胞与痢疾杆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两人研究结论相同: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了HeLa细胞被痢疾杆菌侵袭3小时的基因表达变化,共发现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836个,上调基因有517个,下调基因有319个。不过,黄留玉的论文还有鉴定在病原菌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中新的未知EST序列等相关内容。从论文也可以看出,黄留玉曾与史兆兴保持较为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在黄留玉博士论文的致谢中,他向包括苏国富研究员和“本实验室的史兆兴副研究员”在内的同仁都表达了感谢。博士论文最后,黄留玉附上了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其中,2007年的两篇论文均为和史兆兴、胡福泉等人合写,研究领域正是痢疾杆菌和HeLa细胞。2018年,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向国防科技战线发布《科研诚信倡议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倡议书希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促进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认清科研诚信的极端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危害的严重性,坚决抵制各种科研不端行为;二是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赓续传承国防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科学、严谨、求实、诚信的科研作风,忠实履行科技兴军历史使命;三是真正把科研诚信的鲜明导向树立起来,共同建设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良好科研生态,为科技强国、科技兴军提供长久坚固保障。截至发稿,陆军军医大学尚未发布官方声明。(科技日报北京4月17日电)原标题:涉论文抄袭 解放军疾控所原所长被撤销博士学位诚信建设万里行
疫情开始爆发直到今天,武汉病毒研究所和P4实验室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从“新冠病毒源于人工合成”,到“病毒是从P4泄漏的”,到“某研究人员因病毒泄漏死亡”,再到“某研究所员工是零号病人”。更有些言论甚至说,“实验室工作人员把实验动物拿出来送到海鲜市场当野味卖了才导致病毒感染”,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前几天,一位叫做 @微客铁汁5 的网友在微博发帖宣称,自己是武毒所研究院的研究员陈全姣,并且要实名举报武毒所所长王延轶泄漏病毒。实名举报,还配上了自己的照片和身份证号码,看起来好像真的要豁出去一样。一时间,网络上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矛头纷纷指向武汉病毒研究所。随后,新浪微博 CEO @来去之间 很快发帖表示,该微博内容是假的,账号IP来自境外。而武汉病毒研究所也第一时间在官网发布了陈全姣研究员的澄清声明,并表示”近期网络流传涉及该研究所的谣言有很多,对该所科研人员造成极大伤害”。虽然这次事件被证实为谣言,但关于实验室病毒泄漏这件事,却让人不禁想起了在16年前,曾发生过的一起SARS 病毒泄漏事件。被遗忘的SARS病毒泄漏事件事情发生在2004年4月,距离非典结束,还仅仅不到一年,北京和安徽两地突然再次出现了9例SARS确诊病例。短短几个月,更是相继有862人被医学隔离。2004年4月25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直接证实,此次“非典”疫情源自实验室感染。但奇怪的是,没有人能弄清楚这次SARS病毒的具体感染过程和细节。2004年5月25日,《财经》杂志刊登了相关细节:在这次SARS病毒泄漏事件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两位研究人员宋某和杨某是非常重要的一节。2004年3月,宋某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进入北京病毒腹泻研究所实习。3月23日晚,宋某乘火车回合肥。短短几天后,宋某开始出现全身酸痛、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在服用过感冒药以及抗生素后,宋某病情并未得到缓解。然而此时的她,仍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上了SARS病毒。3月27日,宋某乘火车返京,两天后到北京健宫医院就诊,以肺炎入院治疗。4月2日,宋某再次乘火车返回安徽淮南,在淮南矿二院治疗。4月4日,以病毒性肺炎又被转到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在治病期间,宋某先后传染了护士李某以及自己母亲魏某。最终母亲魏某因为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南方周末》在报道中说:宋某由于从未接触过这种致命的病毒,也没有得到任何提醒,甚至在被自己传染的母亲去世后,宋某也没有想到“非典”二字。从头到尾,宋某都没怀疑过自己是感染了SARS病毒。而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组掌握的情报来看,宋某的工作也并没使用该病毒从事过相关实验研究。那么病毒到底是怎么泄漏的?病毒的泄漏真相直到2004年7月9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才终于对这次SARS病毒泄漏事件真相进行了详细披露。在2003年的SARS疫情平息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所)被卫生部指定为SARS毒株的6家保管单位之一。而其病毒应急技术室和病毒资源中心室,则承担着SARS毒株的保藏任务。另外,在腹泻病毒实验室和麻疹病毒室这两个科室,也存有部分SARS毒株和潜在感染性材料。任小莉,病毒所腹泻病毒实验室的博士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和时任病毒所腹泻病毒实验室主任王健伟的指导下,和杨某、郭某等另外2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2003年4月份便投入了SARS的科研前线。报道中说,任小莉从磷酸盐缓冲液中取出了装着SARS病毒的试剂盒,直接走出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按照以前的经验,磷酸盐缓冲液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去污剂组成的溶液配方可以分离出病毒的活性蛋白。但她却从没想过,SARS病毒还有残活的可能。而且腹泻病毒实验室所采用的灭活SARS病毒技术,也根本没有列入卫生部推荐使用的SARS病毒灭活方案。最终,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7位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确认,正是任小莉这个不规范的举动,才造成了腹泻病毒实验室的污染。但由于任小莉还是学生,最终并没受到太大处罚,被免于了承担责任。“SARS至今还有太多的谜。”洪涛说。一些其他的病毒泄漏事件大部分人对于病毒泄漏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2004年,美国存放天花病毒的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就发生过一起炭疽杆菌泄漏的事件,当时多达75名科学家因为意外接触需要接受治疗。在泄漏病毒这件事情上,2004年的中国病毒所泄漏SARS病毒事件既不是第一次,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它仅仅是历史长河中众多实验室“事故”之一。·天花病毒泄漏天花,可以说是陪伴人类最漫长也是面临最早的病毒之一,传染性和致死性都非常高。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开始尝试通过给人体种接牛痘的方式来治疗天花,于是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天花迅速被人类消灭。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可能已经见证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例”。但没想到的是,就在短短一年之后,英国一位名叫珍妮特·帕克的女性就染上了天花。原因是楼下的一位科学家在进行天花病毒研究时没有严格遵守安全防护协议,使天花病毒不小心泄漏,导致珍妮特感染。但即使到今天,天花病毒也依旧不能称为完全被消灭。目前,在俄罗斯的科尔索沃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美国的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仍留存着部分天花病毒样本。·新加坡和台湾P4实验室泄漏SARS病毒早在2004年中国的SARS病毒泄漏事件发生之前,其实国外就已经有了不小心泄漏SARS病毒的先例。2003年9月,由于不当的实验程序,导致西尼罗病毒样本与SARS冠状病毒在实验室里交叉感染,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名27岁研究生不幸感染SARS病毒。随后,新加坡的环境部长林瑞生就这次的SARS病毒泄漏感染事件,向新加坡人民进行了致歉。后面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正是因为实验室存在安全漏洞,才导致了悲剧发生。而就在新加坡泄漏病毒的同年12月,台湾也发生了SARS病毒泄漏事件。一名台湾军方预防医学研究所44岁的詹姓中校,因为在处理实验室运输舱外泄废弃物过程中操作疏忽,不幸染上SARS。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两次病毒泄漏都没有造成大范围传播。·兰州兽研所“布病感染事件”2019年1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的2名学生,被检测出感染上了“布病”。随后在短短一周内,检测出鲁氏菌抗体阳性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65个之多。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而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而经过各方面调查检测结果后,专家组认为: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因为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才了造成感染。最终,兰州兽研所、兰州大学和黑龙江等地近百人感染布病,671医学观察。总的来说,历史上的每一次病毒泄漏事件,除了是实验室的安全漏洞之外,更多是因为研究人员的操作疏忽才会发生。在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2002年时,美国本土就有56家机构有“潜在的传染性物质”,还另有37家机构有“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和“绝对”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实验室的一个个冰箱里,藏有着全世界最致命的病毒。在最坏的情况下,实验室内一旦发生一个误操作,就可能危及成千上万的生命,并让数十年研究工作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在当今严峻的疫情下,众多惨痛的历史案例,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1].SARS病毒泄漏事故“疾控中心问责事件”再追踪.南方周末.2004.0708[2]2004年 SARS病毒泄漏调查.凯迪.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