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文化代表名片的唐钧,特别是“唐三彩”的出现,承载了当时社会开放、多元、富足、斑斓的文化气息,增进 了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之间的交流,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融的典范。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唐钧文化的重现,让世人再次领略到大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对当下的唐钧发展提供着可贵的艺术营养和创作灵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唐钧以其博大、开放、多姿的精神内涵,为国富民强的“中国梦”增光添彩。唐钧的成功复烧无异给当下的陶瓷艺术注入一股古朴、敦厚的艺术之风,现代陶瓷工作者从唐初的黑白黄蓝再到五彩交融、釉色纷呈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在不断的艺术探究和实践中,激荡着多彩的审美触角和情感,创造出最具生命力的器型和色彩表现形式,让人回味无穷。创新需贴近大众,把握时代脉动,紧跟艺术潮流,融当下优秀文化和思想中,避免使其成为少数人的特供,局限唐钧的社会化发展。钧瓷在今日的发展目标和存在价值,应是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的现代意义造型形态。这是钧瓷发展的一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多元途径,也需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对待传统的正确认知态度。首先要将当代的审美思潮融入唐钧的艺术造型、釉方配 制、窑变效果等各个工艺环节中,使其在造型艺术、釉色窑变效果方面不断丰富和升华,达到新的艺术水准,不断提生唐钧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其次要把现代科技应用到唐钧 制作工艺中,紧紧抓住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特征,从釉料的选取加工、釉方配制、成型工艺,窑炉技术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科学创新体系,规范技术和操作流程,不断提高 成品率,适应大众对唐钧不断增加的需求。如在窑炉结构的改造,耐火材料的改进,升温曲线的调整,保温时间的长短,烧成气氛的控制,烧成方式的选择等诸多工艺环节,好坏都 对钧瓷的窑变效果和作品品质产生直接影响,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三,汲取和借鉴其它陶艺的审美元素,加强对其先进技术、工艺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学习、研究和借鉴,拓宽创作的多元途径,使唐钧更贴近于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唐钧的发展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开放、更具活力的艺术创新系统,以新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做后盾,赋予唐钧新的生命力和艺术动力,使其寓意性、表达性、装饰性更具时代特征,使唐钧这一古老的技艺破茧而出,在艺术的天空翱翔不止。
按照学界对某一瓷窑的一般理解,“钧窑”#非遗印记#应涉及到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两方面因素,大致 可认为是某一时期内钧州地区的窑场,而钧窑瓷器或钧瓷应为该时空范围内所产瓷器的总称。宋元时期的各处瓷窑场通常会烧造多品种器物,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利润。位于钧州的窑场亦是如此,虽同时还烧造白瓷、黑瓷、白地黑花、三彩等品种陶瓷器,但一直以来仅有一类具乳浊感的,部分带有红斑的蓝或青釉的品种被称为钧瓷、钧窑瓷器或钧釉瓷。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公布,学者们发现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场遍 布北方地区,甚至南方也有类似产品。这一概念的地理要素不再明确,更多的是代表品种。本文所讲的钧瓷以约定俗成的见解为准,不包括其他品种的器物。根据胎釉特征与器型种类的不同,大体可以把钧瓷分为三类,即早期钧瓷、元钧与官钧(陈 设类钧瓷)。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对早期钧瓷的考察。那么,如何定义早期钧瓷?刘涛认为,早期钧瓷有各式碗、盘、碟、罐、炉等,各类型器物 大都在宋元之间。釉色有豆青、灰青、天青、天蓝、月白、黄、绿、紫等,釉面较匀净,少有“唐钧”及后来的“官钧”、元钧常见的杂色斑点和垂柳状丝纹。并认为“汝钧”即早期钧瓷,时代不晚于金中期,部分可早到北宋末期。李民举则认为最早一批钧瓷出现在大定至明昌时期,有三大工艺特色:一是以月白釉为特色,釉层均 匀,较少流釉、垂釉现象;二是出现用铜做颜料,闪红色,绝少有紫黑色或暗黑色;三是支烧工艺延续汝窑特点,为“芝麻钉痕”。两位学 者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有所不同,李民举将刘涛所言早期钧瓷所有器物中以月白釉为特色的器物定为最早出现的钧瓷,将其视为早期钧瓷。笔者认为,可以将已发掘并公布考古材料的4处钧瓷址,即汝州东沟、禹州刘家门、河北地与闵庄窑址最早期钧瓷地层中的所有青釉系瓷器作为早期钧瓷的主要研究对象,即大体与刘涛观点相类。这些器物无论何种釉色,都体现了相同的技术特 点,并共享同一器型样式群。一早期钧瓷的产地早期钧瓷窑址集中分布于黄河以南的豫西地 区(图一),地处伏牛山系余脉的箕山山脉地区数量最多,共计25处,在目前统计到的30处豫西地区窑址[3]中占83.3%。箕山地区烧造早期钧瓷的窑场又集中在两个区域:1. 大峪—白坪区18处窑址分布于登汝高速公路穿越箕山山脉区间段的两侧,大多位于山间 岗地,自最南端何堂窑址至最北端砂锅窑址,直线距离约20公里。南部的何堂、北焦村、东沟、碗沟、杨窑、武家窑、孔窑、黄窑、棉花村、龙王、班庄、陈家庄属汝州市管辖,除何堂、北焦村隶属尚庄乡、纸坊乡,其余皆在大峪乡境内。
1958年,神垕的所有瓷厂合并为一家,成立了“地方国营禹县神垕钧瓷厂”,并集结了当时的一批老艺人开始了钧窑的恢复生产工作,研制天青月白宋钧,钧瓷由此开始逐渐复兴。神垕老街1961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垕钧瓷厂”又重新划分为三家: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国营瓷厂)、禹县神垕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陶瓷生产合作社(钧瓷二厂前身)。国营瓷厂担负了钧瓷复兴的重任,一、二厂以日用瓷生产为主。由于国营瓷厂对钧瓷研究生产的重视,使得钧瓷技术比较优秀的艺人,卢光文,卢正兴等也都留在了国营瓷厂,刘国珍在此期间参与了大量的钧釉试验工作。1962年,钧瓷生产委员会成立,决定由国营瓷厂、钧瓷一厂共同担任钧瓷生产任务。但是钧瓷一厂技术人员分散,钧瓷实验组归细瓷(日用瓷)车间管理,在研究时间、投入精力、人才队伍、生产规模等方面较弱。1962到1965年,国营瓷厂和一厂已成功研制出,丹红、天青、紫霞等配方,再现了传统宋钧的风貌,被称为“大火蓝”时期。1965年钧瓷一厂钧瓷生产组织者受到批判,下放工作,离开神垕,钧瓷生产工作受到影响。这段时间是钧瓷发展的一个低潮期。1966年文革开始,国营瓷厂的老艺人也受到批判被清理回家,不能进行研制生产,刘国珍就一直负责加工与试釉工作。这时期主要研制精陶釉,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也实验钧瓷釉,但是釉色主要追求“祖国山河一片火红”,他在1966年冬天研制出钧花釉。之后又实验成功了更成熟的钧红釉74号釉、75号釉,成为当时国营瓷厂钧瓷生产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年国家号召恢复工艺品的生产,国营瓷厂、钧瓷一、二厂,都成立钧瓷实验室开始烧制钧瓷。钧瓷二厂此时才开始进行小型钧瓷实验,由于没有人懂文化,就借用刘国珍、傅清臣研制的74号釉配方作为基础,进行一次次的试错实验。1971年后半年,钧瓷二厂基本取得试验成功,1972年便开始批量生产,配方稳定后很少有改动。钧瓷一厂,同样在研制鸡血红、玫瑰紫的钧瓷。1980年国家提倡艺术品工艺化。钧瓷届开始探索如何把钧瓷批量生产,于是一厂、二厂开始用推板窑的方式,批量烧制新工艺,由于缺乏钧瓷的厚重,90年代中期逐渐停烧。1980-1996年,国营瓷厂在这段时间,研究提升钧瓷烧成工艺,84年,刘国珍开始研究匣钵、微气泡呈色、钧瓷素烧、氧化焰烧钧等项目,同时还研究钧瓷结晶釉,古铜釉等,不断在釉色上进行创新。1984年研究的炻器打入美国市场,87年研制出炻器釉下色边,成为瓷厂拳头产品。退休后,在家自建窑口专门研制仿古钧釉。2006年,刘国珍研制出古陶瓷界梦寐以求的同烧鈞瓷结晶釉,引起轰动:钧瓷是还原火烧成,结晶釉是氧化火烧成,同窑烧造,一直是神壁瓷区艺人追求的梦想。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为中国工匠加油!
“钧州青”指的是金元时代豫西地区生产的日用瓷,釉色以天蓝釉为基本色调,也包含成色不足的青釉瓷器。清初汪介人《中州杂俎》郑二〇“汝窑·柴窑”条载:“钧州瓷器,谓之钧州青,最为海内所重,久不制造,自寇燹后已如彝鼎不可复得。”“钧州青”是“钧州青瓷”或者“钧州青器”的省称。古代文献中,青瓷常常被称为“青窑器”或“青器”,也就是今天所言的青瓷。汪介人把“钧州青”与汝窑、柴窑瓷器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在釉色和用途方面的一致性。宋代叶寘《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按:应为邵谔)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此处“河北”应为“河南”指误,是“河南府”今洛阳地区)的省称,理由是:第一,河北是路一级的行政单位,唐州、邓州、耀州等都是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并列放在一起,不合逻辑。第二,宋代河北地区没有青瓷生产。第三,河南府的确有青瓷生产,比较有名的就是宜阳窑。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西京河南府》条 云:“土贡……瓷器二百事。”3西京河南府的土贡瓷器很可能是宜阳窑的产品。宋代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 一一载“司马温公既居洛时……多游寿安山,买瓷窑畔,为休息之地”。寿安山意思是寿安县的山中,寿安县初置于隋朝仁寿四年(604),北宋一度并入宜阳县,故有此说。“钧州青”的源头是汝官窑瓷器。作为一种日用瓷器,它和北宋末年的汝官窑瓷器有清晰的传承关系。“钧州青”类钧瓷的颜色分为天蓝和青绿,和汝窑瓷器的天青与青绿基本相同。正品颜色泛蓝,汝窑称之为天青,钧窑称之为天蓝。如果温度略低,就呈现青绿色。正因为这个缘故,豫西地区陶瓷产区流行着“钧汝一家”或者“钧汝不分”的说法。陕西西安市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刘逵墓出土的天蓝釉钧瓷碗,就是一件比较 典型的“钧州青”瓷器5。另外亦可见于清宫旧藏。“钧州青”是日用青瓷。金代后期,这类瓷器釉面上往往有红色斑块。工匠是将铜料研细,做成颜料,用毛笔涂在釉面上,烧制过程中,铜料经过还原,呈现为红色或紫色。金朝后期明昌时代(1190-1196),禹州神垕镇刘庄窑(或称刘家门窑)就出现了“钧州青”风格的瓷器,这类瓷器的生产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推测金 代前期的大定年间(1161-1189),“钧州青”类钧器就已经出现。归纳起来,目前学术界谈到古代钧瓷的时候,主要指两大类:一类是钧台窑生产的陈设类钧瓷。明代古董家所言的钧瓷,主要指这类瓷器。其以“窑变釉”为特色,产品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花盆、盆托等,主要被用于栽培花草,增进庭院和室内的美感。其年代为元明时期,确切而言,是明代前期。另一类是日用瓷器。以天蓝色和青绿色为主要色调,青绿釉往往被称为“麦叶绿”,是烧成温度稍低所致。主要产品有盘、碗、碟、杯等,是日用瓷器。其时代从金代一直延续到明代早期。无论是陈设类钧瓷,或者是“钧州青”类钧瓷,其时代都在金朝以后。两类瓷器泾渭分明,差异很大。
我是钧教授,酷爱钧瓷汝瓷等瓷器收藏20多年唐钧的艺术成就对宋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其在窑变的基础上,大胆使用铜元素,使釉面出现色彩缤纷的强烈的艺 术效果,一举登上了宋代“钧、汝、官、哥、定”名窑之列,名扬于天下。但唐钧瓷的“钧”和宋钧的“钧”不是一个指向,“宋钧”源于《竹书纪年》: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元钧从此,钧台成为夏邑的象征,北宋中晚期,当具有自然窑变风格的彩釉瓷器惊现于世,遂以“钧台”之“钧”命名曰“钧瓷”,即宋钧,其和郏县境内的“唐钧”一样,都是钧台文化的产物,两个钧台旁创烧出的钧瓷,为钧天文化注入了无限魅力。相似的钧台文化基因,相通的艺术血脉,是钧瓷成为一代名瓷,共同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不朽贡献。到了宋徽宗初年,宋钧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朝廷的注意和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钧瓷造型端庄古朴、庄重大气,器形装饰简练,选料非常严格,其窑变花釉,釉质晶莹,色彩丰富,釉面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釉色五彩,交相辉映,构成了如火焰、似彩霞的瑰丽绚烂的画面,带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遐想。因此,唐钧的窑变艺术是引领宋钧艺术走向辉煌的源泉。在做工上,精细严谨,不管口足还是直边弧线都精到入微,钧瓷的这些艺术风格都与唐钧瓷器如出一辙。另据考古发现,在宋钧的产地禹州市发现宋代钧窑遗址,同时在宋钧遗址附近发现唐钧瓷遗址,因此唐代钧瓷技术对宋代钧瓷技术的影响。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钧瓷研究院)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 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其人生观、价值观 在工作中的体现。“工匠”一词最早是指手工业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已知年代最久远的手 工业技术的文献,详细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等内容。当时这些从事人员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匠精神。工匠的技艺、态度决定了作品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钧窑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新的诠释,笔者认为,它包括:1师道精神师道精神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并一直影响至今。钧窑艺术的发展早期主要是由原始的家族传承、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下进行技艺的传承,在此过程中师道精神一直伴随着钧瓷艺术的发展。师道并非只是对学徒们的要求,实际上是师徒互相尊重的礼仪。固然“一日从师,终身为父。”是工匠对学 徒们的教诫。但是工匠对于受业的学徒,亲情爱护,以及对他的专业技艺乃至行为上,都须负起毕生的责任。如今,钧窑行业的发展与传承也引入了现代的教育模式,如:行业培训、职业教育、高校教育等,他们同样需要师道精神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要敬畏老师,老师则要对学生的技艺和行为负责。2专精精神“专是指专业化程度,精是指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工匠被认可的第一要素”。在钧瓷产品制作中,从业者应该具备高超的技能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宋代传世钧瓷则把钧窑工匠精神中的专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宋代钧窑鼓钉洗,从其器型可以看出拉制坯体的从业者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对泥的把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另外,对鼓钉的排列、对边缘和足部造型的设计、对釉色调配、对烧成的控制等 一系列步骤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再如:已故钧瓷民间艺人侯殿申,一方面,他长时间的拉坯 实践使其手拉坯技艺非常高超;另一方面,他对制作作品要求非常苛刻和严谨,对每一件作品的创作和制作都 力求完美极至,但凡稍有一点瑕疵或者感觉不满意,即 当场摔碎,不得入窑。在当代钧窑艺术创作中从业者具有专业化的技能和精益求精的专精精神,是钧窑工匠们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3执念精神执念精神是对技艺的热爱,执意为之,永不放弃的坚守。在当代钧窑创作中要耐得住寂寞,不受社会浮躁 气氛的影响,专注专业专心去做好一件事。钧瓷界老艺 人张自军研制钧瓷金星天目釉时,将当时家中处于神垕黄金地段的房子卖掉投入其中,连烧十六窑,仅成功烧出三件。家里最困窘时,吃的面粉都是赊的,妻子张志华用两个字评价张自军烧制钧瓷的坚守与毅力———“钧 痴”。正是有许多对钧窑艺术有着不懈追求与执着信念的钧窑艺人,才使得钧窑艺术得以不断发展。
钧窑工匠精神伴随着钧窑工匠的成长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它根植于从业者的内心之中,融入从业者的血液,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和品质。1 学徒期和钧窑工匠精神的孕育钧窑艺术一直以来被称为:民间艺术、手工艺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以匠人制作为主体,可以说是“匠 人”的艺术。钧瓷匠人都是从学徒开始,这时的工匠是处于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行业的认识就像一张白纸,这个阶段只能为师傅做些辅助工作,甚至看似和本行业无关的事情。例如:在拉坯技艺中,徒弟往往从揉泥开始,反复练习,以此来锻炼徒弟的品德和意志。徒弟在观摩师傅高超技艺的同时,对师傅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固定在徒弟的脑海里。这包括师傅的行业态度、刻苦、专注的职业精神等,这无形当中孕育着学徒们的钧窑工匠精神。2 成为技术能手、师傅和钧窑工匠精神的形成在工匠的学徒阶段通过对某一技能的练习,使对某一项技能达到娴熟的境地。在此过程中制作的作品不能随心而欲的去表达自己,只能按照既定的要求来完成。随着,工匠在经历各种艰辛和困难,形成坚韧执着的品格,技艺有了提高精进。工匠开始脱离师傅自己独立操作,慢慢成为行业技术能手或者成为别人的师傅。这时期的工匠需要修德炼能,在继承师傅的钧窑工匠精神的同时,自己在不断实践中验证理悟钧窑工匠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着钧窑工匠精神。3 成为专家、行业大师和钧窑工匠精神的沉淀与传播工匠在掌握娴熟的技能,成为技术能手后,“不断自我提高要求,边犯错边摸索,在扎实的规范化匠技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我,作品中内涵了自我的灵魂,自我在作品中诞生,古代工匠崇尚的‘道技合一’的境界,便是现代工匠追求的‘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这时工匠制作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征,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语言。其产品受到广泛的赞誉,慢慢成为行业大师和行业专家,成为行业楷模,工匠精神构建趋于成熟和完善。钧窑工匠精神经历长时间的沉淀,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向行业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钧窑工匠精神得到传播和发展。
我是钧瓷TV特邀实战派收藏家,人称瓷爷,有30多年的瓷器收藏实战经验,请随时私信咨询!1.钧釉的工艺特征钧釉神、奇、绝、妙的艺术效果是靠严格控制瓷胎和釉的化学成分以及烧成温度的升温曲线、还原气氛的转变、冷却制度的调整而形成的。分相、乳 光是构成钧瓷神秘属性的两个基本特征。(1)钧釉的分相钧釉是液-液分相釉,釉色绚丽多姿,富于变化,青、蓝、红、紫交错掩映,给人以自然纯朴之美。钧釉的分相是指钧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会出现或存在两个组成不同的玻璃相,呈现出不混溶 结构。钧釉分相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和充分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正是这种分相,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导致钧釉熔体系统的不同变化。从热力学角度看,分相结构的分布有利于系统内能的降低。从动力学观点看,系统在冷却过程中,黏度的快速增加抑制了质点的迁移和小液滴的增长,系统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发生质点迁移和结构调整。这时扩散所需要的能量由热能转化而来,这 种形式的扩散是无序的。扩散迁移的另一个推动力是在一个方向上存在的浓度梯度,这种形式的扩 散能使系统内成分均匀化。使对分相具促进作用的钙、镁、磷等物质发生聚合,从而产生钧釉外观的特殊艺术美感。(2)钧釉的乳光 钧釉的乳光是指钧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半乳浊状态,这种乳光状态不光能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其 玉石般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了釉面玻化带来的浮光。乳光是釉层对光散射的效果,它使光线变得柔和,使釉层具有较高的不透明性和覆盖能力。乳光 除了与釉层的反射、吸收、散射、折射等效应有关 外,主要取决于釉层的显微结构。乳光是光线对眼睛刺激状态下的视觉感受。釉层对人的光的反射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与釉层 中小液滴的大小、气孔、未熔石英等因素有直接关 系。因此,钧釉的厚釉特征和不混溶结构形态,使其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和散射系数,可产生良好的乳 浊综合光感。(3)钧瓷的窑变窑变是钧瓷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钧瓷区别于其 他瓷种的关键因素,是钧瓷之魂。窑变呈色是由光 和釉层中离子相互作用所引起,或是釉层内部电子 在不同能级间跃迁的结果。釉色的起因可归纳为釉层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从而发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以及光在釉层中传播时的反射、折射、偏移、散 射等物理过程。同时,钧釉还形成于分相小液滴对蓝色光的散射。氧化亚铁(FeO)产生的青蓝色光、三氧化二铁(Fe2O3)产生的黄绿色光和氧化铜 (CuO)所产生的红色为基色以及釉层晶析出、分相等因素造成钧釉结构形态的不均匀,最终导致多种色彩及纹理形态千变万化,这是钧釉产生窑变的根 本原因。钧瓷窑变后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2.钧釉的艺术特征钧釉的艺术特征主要是讲究含蓄和神韵,能传达出一种色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具有一种东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釉画、釉色、釉纹。(1)釉画:意境之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道”为主、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表现了重直觉、重体验、重感悟的主要审美特征。钧瓷的釉画就是以意境来取胜的。釉画是指钧瓷作品在窑变以后釉面呈现出来的图案。钧瓷釉画得益于钧瓷窑变的神奇莫测和变化无常,窑变赋予钧瓷釉画以强烈的神秘性、抽象性和不可预测性,使钧瓷釉画图案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画随意到,意境无穷,浑然天成,如寒鸦归林、峡谷飞瀑、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等意境令人拍案叫绝,浮想联翩,回味 无穷。(2)釉色:绚丽之美钧瓷“窑变”所产生的釉色丰富多变,神奇精妙,灵动绚丽,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中国硅酸盐学 会编写的《中国钧瓷史》曾对钧瓷釉色变化有这样的描述:钧窑则独为特别专造彩色,五彩灿烂,艳丽无比。其色彩之多,不可指屈。举其著名者言之,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驴肝与马肺混色、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猪肝红、火里红、墨色、青绿错杂等。相传以红若胭脂为最,葱翠青与墨色次之。而鉴古家,则取其色纯而底有一二数字者为佳。红紫者单数,青蓝者双数,以杂色为次之。钧瓷釉颇厚,红釉之中,必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呈华丽雅致之美[1]26。可见,钧瓷窑变釉色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钧釉不同色彩之间,过渡柔和、圆润、自然、协 调,五彩掩映,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冷暖交融之美、阴阳调和之美以及天人和谐之美的丰 富内涵和蕴意。(3)釉纹:自然之美窑变后的钧瓷,上面布满了各种纹路,极具自 然质朴之美,这种裂纹称作开片。开片后的钧瓷,釉面上呈现出经纬相连、纵横交织的极富审美价值的韵味。釉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人们赋予这些开片和纹理极富形象而又诗意般的称谓:蚯蚓走泥纹、袈 裟片、蟹爪痕、珍珠点、蛛网纹、冰裂纹、鱼子纹、叶脉纹、牛毛纹、龟背纹、雨帘纹等等。这种自然质朴 的纹理与人形成了特殊的审美关系。这种关系在和谐与美的整体中达到一种完善,使审美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相互协调,呈 现多样统一的状态。这样,当把一条条不规则的釉 纹纳入整件艺术品中欣赏时,严谨的造型,斑斓的色彩,加之开片的奇妙,就会形成一个审美整体,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钧瓷自然天成的美的魅力。而这种自然之美具有中国古典美学鲜明的生命美学 与体验美学的特征。
(文中从钧瓷起源、发展历史、各时期瓷器特点、新瓷工艺特点等几方面作介绍,分为几个篇章,更新慢,欢迎各位朋友参与讨论)1.“黄金有价,钧无价”宋代,是我国陶瓷史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而宋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哥、官、汝、定、钧”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钧瓷”作为宋五大窑之一的钧窑产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釉色多变、端庄古朴、造型别致、巧夺天工。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手法名著于世,历朝皇室对钧瓷喜爱有加,例如:明代《宣德鼎彝谱》中所记宣德皇帝喜爱钧瓷,“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对钧瓷的研究从未间断,以期传承中华文化,解开古钧瓷烧制工艺之谜。2.“钧瓷”起源饱受争议由于考古资料较少加之传世古钧瓷器物少,“钧瓷”起源一直是个谜,至今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有的专家学者支持钧瓷起源于北宋,主要由于考古发现唐代底层中“花釉瓷”瓷片釉层厚重,色彩多变,类似于钧瓷,而河南鲁山窑、内乡邓家窑、赵家门窑、郏县黄道窑为花釉瓷的烧制主产地;有的支持起源于金、元时期,主要是认为钧窑所在地金代后才由阳翟改称“钧州”,并且在汝瓷衰落后,出现了类似汝瓷的厚釉工艺的青瓷产品,为钧瓷烧制提供技术支持。如今,较为容易接受的观点是起源并兴盛于北宋时期,并以河南禹州地区作为“钧瓷”的主产地。3.禹州“钧瓷”起源之说为何说钧瓷起源于河南禹州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禹州地区自古就有烧制精美瓷器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禹州被誉为“华夏第一都”。自上古轩辕帝就在此禹州境内活动,后禹境在夏称为“夏邑”或“夏国”。历史文化遗存众多,也是重要的陶文化中心,曾出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等大量精美的陶器;而至唐代,此地以颜色多异的“花釉瓷”而名闻天下,“花釉瓷”是不同釉料的瓷器上饰以各色斑块,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居多,其色彩变化类似于“钧瓷”,为北宋窑工探讨钧瓷工艺奠定基础。2)禹州地区具有独特的陶土,加之当地所产的铜含量高的孔雀石,所烧制瓷器有别于官、哥、汝、定等四大名窑。汝瓷,原产地是平顶山市汝州,两地虽有一山之隔,但窑口使用的原料基本相同,工艺大致相似,加之两地窑工工艺相互借鉴,更为钧瓷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金代钧瓷精品现代艺术品现代艺术品
基于以上对钧瓷、汝瓷、官瓷工艺和艺术特征的理解,本着工艺创新的目的,我们尝试将钧、汝、官三釉结合,在同一作品上呈现,使三者相得益彰,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然而,由于这三种瓷的烧造制度不同,胎与釉的膨胀系数差异及亚铜离子在高 温还原下对亚铁离子的串色,使作品在烧造过程中多次失败。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们做了很多次探索试验,有些甚至是破坏性烧造,在反复试验的过 程中逐渐发现和掌握了烧造规律,创立了钧、汝、官三釉一器工艺技术。(一)钧、汝、官三釉一器的施釉工艺 1.硅铝比值系数调整 钧釉是高硅低铝,而汝釉和官釉是低硅高铝,在钧、汝、官三釉一器烧制工艺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钧、汝、官三釉之间的硅铝比值系数。经过 多次试验,找到了钧、汝、官三釉之间的硅铝比值临 界点,同时在作品需要施汝釉和官釉的部位涂刷一层高铁高铝结合层。另外,又把一定量的紫金土引入到胎料的配比中,使之符合钧、汝、官三釉一器的最佳烧造范围。2.分段施釉 为了保证钧、汝、官三釉一器的成功烧造,我们采用了分段施釉工艺。把钧、汝、官三釉各施于所需部位,突出了它们各自的性能与美感,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如作品《天池意象》造型丰满沉稳,内外凹凸分明。我们充分利用釉的属性,把官釉与汝釉施在胎体凹处,高温还原烧造时,釉子向下熔融,边沿棱角部分微露胎骨,底部釉层加厚,充 分体现汝釉的典雅、寂静和官釉似冰如玉的韵味;把钧釉施在作品凸出部位,钧釉釉层肥厚,在高温烧造时,釉面纵横流淌,形成深浅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坡度大的地方,釉色相互交融,把釉子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像变幻无穷的自 然景观一样瑰丽动人。另外,为了协调官瓷、汝瓷与钧瓷的冷暖对比,我们在两釉之间设置隔离,通过质地对比加强釉的质感及形体的美感。利用跳刀工艺在隔离带进行 装饰,其纹理肌理如万马奔腾后的蹄印、坦克碾过 的履痕、万箭齐发的影像、高空飞翔的雁阵、春风吹 动春水微波荡漾[4]20……跳刀纹的运用,使钧瓷与汝瓷及官瓷在器形装饰上冷暖对比强烈,过渡和谐自然,从而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二)钧、汝、官三釉一器的烧造工艺 在高温还原烧造时,由于钧瓷釉中的铜离子特 别活跃,对气氛敏感,其弥漫在整个窑炉中,对官瓷及汝瓷极易形成串色及污迹。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调整了窑炉烧成的二次进风和窑炉内火焰的流速、阻力及热辐射;同时,改变烧成制度,调整升 温曲线,分阶段采用氧化焰、重还原焰、中性焰、弱 还原焰、再氧化焰,找到了共同炉烧造的适用范围。其具体烧造过程如下。1.氧化阶段:窑室常温至950℃此阶段是把坯体中的有机质与碳素及低温素烧时浮在胎体表层的碳粒烧掉。碳素的氧化开始于400℃,但在900℃以下很难烧掉,一般在900℃以上时才能瞬间彻底烧清。2.重还原阶段:950℃-1150℃此阶段是在重还原气氛下,使釉料中的着色氧化物(氧化铜和氧化铁)从高化合价还原为低化合价的还原态。同时,一些其他价态较高的可变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锡被还原为低价态的氧化亚锡。此 阶段对釉的形成至关重要。3.弱还原与中性焰阶段:1150℃-1270℃此阶段釉面已形成完好的玻璃体,由于高温下釉层流动,消灭了釉泡和针孔,使釉面更加光亮。此阶段要严防氧化发生,否则,会前功尽弃,因此,烧制以中性火焰为宜,而由于纯粹的中性焰不易获 得,常采用轻微的弱还原替代。4.氧化阶段:1280℃—1300℃当达到所需烧造温度时,立即停火,打开窑门,自然冷却。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窑室和高温下的釉面接触,对釉面进行氧化,由此形成釉色的丰富层次。当迅速降温至1180℃时,合上窑门,保温4 小时,降温保温过程对汝瓷及官瓷釉面光滑的析晶 体形成很有帮助。冷却临近自然温度时,方可打开窑门,取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