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生命活水医疗集团举行南昌大学2018级研究生课题开题报告会起辞而行

生命活水医疗集团举行南昌大学2018级研究生课题开题报告会

7月29日下午,生命活水医疗集团举行南昌大学2018级研究生课题开题报告会。我院副院长、硕士导师罗云、颜小平,科研处负责人曹玲玲,教学处负责人李颖,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专家及我院3名2019级专硕参加报告会。生命活水医疗集团副院长、硕士导师罗云本次开题报告采用研究生个人汇报、导师组质疑、学生答疑、导师组指导的形式进行。院领导对两名专硕的开题汇报进行点评,从论文选题、文献检索与研读、预期结果等方面对开题报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要求专硕们根据导师组意见认真修改开题报告,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真正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要求。生命活水医疗集团副院长、硕士导师颜小平据悉,这是我院首批培养的两名南昌大学专硕,打开了我院研究生教学的新篇章。【来源:九江视听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作威作福

李子柒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李子柒现象”成为大学师生关注研讨内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杨晓飞)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题盘踞微博热搜一整天,众多网友针对李子柒的“文化输出”展开热烈的讨论。关于“文化输出”的讨论源自李子柒在外网的爆红。在YouTube上,李子柒拥有735万粉丝,她发布的美食视频,每条的播放量都在500万次以上。她的每条视频下面,是世界各国人民对李子柒的彩虹屁吹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甚至有人引经据典,用尼采的话来表达对李子柒的喜爱。在今年9月下旬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开题报告上,一名研究生关注研究想做的选题是“李子柒视频文化研究”。其实,当这名研究生同学侃侃而谈时,一位年长的导师对李子柒其人还很陌生:“李子柒是谁?李子柒是干什么的?”为何一位在农村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博主能如此受欢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教授认为,新闻与传播学师生应该及时关注研究这一现象,国庆节后便组织该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恶补”李子柒相关视频及内容。12月9日下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该校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把李子柒作为新案例搬到了研究生课堂上,就“李子柒现象”展开了探讨,试图从新闻传播学层面剖析这一文化现象。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呈现田园、舒适、诗意、宁静,是多数人对李子柒视频的第一印象。冷色调的画面与慢节奏的叙事,营造一种舒适的田园生活,让观看者留恋其中。该校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贝贝对此深有感触。她提出,因为李子柒拍摄视频的环境在农村,所以食物都是纯天然的、氛围是宁静的,还能听到山泉的声音。画面高清,视觉上很舒服,能沉浸其中,放松浮躁的心情。 该校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井晓雪则认为,李子柒所呈现的美好田园生活和风光,是当代都市生活所缺乏的。现代人生活的空间是狭窄的,都是三点一线的,而李子柒给了城市中生存的人们一种想象,给他们有生气、有活力的场景呈现。“人在现代生活中能够被交流被寻找的方式越多,人的内心是越来越孤独和焦虑的,视频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逃离城市的感觉。”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云,很容易便被李子柒的视频打动,他的内心十分向往这种田园生活,尤其是视频中展现的蕴含着温情和人文关怀的中国本土的人文自然与传统文化。场景的美好只是李子柒视频的外在,真正吸引观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塑造的个人形象。井晓雪认为,李子柒是一个很有质感的人物,呈现出来的形象是质朴而真实的。她对劳动的欣赏,对亲情的眷恋,娴熟的手起刀落、做菜的程序,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本色。“她经受过城市的洗礼之后依然保持着认真、积极的人生观。”井晓雪说,“她之所以能打动外国人,是因为她的品质是全世界人类相通的东西,是因为她人性中闪烁的光芒。”2019级硕士研究生彭冉也提出,李子柒展现了勤劳、能干的农家女子形象,视频中的美食从采摘到制作都是自给自足的,摆脱了商品化状态。她也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她有家人,有动物,跟奶奶一块吃饭,很温馨。 真实中的农村生活虽然并没有李子柒描述的那样唯美,但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大潮之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情感的栖息地。在杨萌芽看来,李子柒的视频恰好呈现了这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在技术赋权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的。”精良的视频制作若将李子柒的视频传播拔高到“文化输出”,无疑是合格的,700多万的外网粉丝足以证明这一点。但她文化输出力量是有限的,因为外网网友评论很少涉及到中国元素,网友喜欢她大都是因为视频制作很精良,拍摄手法高超,“营造”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武侠小说的输出比李子柒的力量大。”2019级硕士研究生潘静波表示。李子柒的视频并不是独立完成的,她的背后是一个专业的资本团队,每个视频都经过团队的协商与设计,旁白和字幕都是被设计出来的。“一个优秀的作品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要经过用心的设计和制作,完全真实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2017级本科生徐建通说。网友们都知道,李子柒的视频是设计出来的,但他们并不反感这种设计。 该校青年教师段晓华解释说,李子柒固定而凝练的镜头、巧妙的留白,给人舒适的观感,让人觉得非常好。“她的视频就像一篇最美的说明文,有用有料且走心,看似不经意的短片,其中有非常好的节奏感,水声、云影、切菜声、简单对话声,行云流水,相得益彰,如片中的配乐一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节奏。”段晓华说。井晓雪也提到,静止的镜头和流动的人,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显得很沉静、饱满。视频表达的感情虽然无声但是很饱满,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持久、很安全。画面的精美是影像的核心要求之一,李子柒的视频画面甚至比一些纪录片还要精美。从构图到色彩,高度专业性的设计制作高出市场平均水平,这也为李子柒赢得了“大自然界的女神”等称号。2017级硕士研究生黄达则提出,李子柒的爆红也离不开她的“慢”。“慢”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慢,视频的制作跨越四季、制作周期长,一部视频经常需要半年才能出稿;二是空间慢,声音和画面营造的慢的氛围。 慢下来的视频节奏,带来的是诚意和真实。比如李子柒要酿酱油,她会从黄豆种起,然后记录下整个拍摄的时间跨度,网友看完这种视频总会倍感治愈。李子柒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有些视频要拍八个月之久,中间许多技能都是后来学的,比如为了拍“活字印刷”,她花了近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创新的传播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播传统文化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创新传播模式、推动乡村传播也一直困扰着传播学者们。李子柒案例的出现,似乎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实现了创新。 2017级硕士研究生余沐芩就这一角度对李子柒现象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李子柒的这种形式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转换,她从美食、文化的角度进行乡村传播,打破传统媒体的固化模式,利用新媒体、网红效应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播。“乡村传播影像传播对扶贫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人们可以从视频中看到农村网红的内生性、原创性,并更多地关注农村网红和农村。”余沐苓说。 研究生黄达则从乡愁与寻根文化的角度对李子柒的创新传播进行了探讨。黄达提到,人们有寻根的传统,农耕文明的固定的生活状态与城市不确定性,寻根的思潮在这一社会断裂期被唤醒,比如80年代的寻根文学。李子柒的视频文本是现在的寻根文学,她承载了抚慰人心的作用,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根”的追寻和“乡愁”的创新表达。“李子柒的创新传播,离不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赋能。”相比于以上两位学生对李子柒视频内容方面的探讨,杨萌芽更注重技术对视频传播的赋能。他表示,李子柒的成就是由强传播、强支撑形成的,没有这些其成就很难实现。“李子柒具有全球化视野,用的画面语言,所以传播力很强。她的视频植入了很多“病毒”式的传播要素,总有一个会打动你。”杨萌芽说。“李子柒和资本方共同组成的团队要呈现的是什么?成功传播了哪些东西?传播的方法可以复制么?这种传播是否带来了价值观改变?现象级的爆款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有没有新的网络文化观形成?如何利用它来促进社会的沟通和治理?”在这堂研讨课快结束时,杨萌芽又接连抛出七个问题,希望该院师生继续关注研究“李子柒现象”。“我们缺乏新的语言、观点、隐喻,用着过时的古老的叙事在形容新世界,我们缺乏讲述世界故事的新方法。”研讨会最后,杨萌芽引用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一句名言结束了本次研讨课。(文化副刊部编辑)

张策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举行苏州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近日,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行政一楼中型会议室举办了苏州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参加本次博士研究生开题学生3名,分别为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外科学普外科专业和内科学布鲁氏菌病专业,导师为杜彦李教授、梁秀文教授、王闯教授。开题报告考核小组邀请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免疫学张进平教授作为组长,以网络会议的模式指导开题工作。根据专业分为三组进行开题,5名专家为一组。市医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全体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议。报告会上3名学生分别从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选题理论意义、研究目标和创新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总体安排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 汇报结束后,各专业考核小组针对每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及预实验结果等方面及环节进行评估。专家认为,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选题方面符合本专业要求,前期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围绕研究思路及课题设计等提供了切实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课题研究设想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并且得到了下一步修改方案。会后,各专业考核小组根据苏大研2018[65]号关于印发《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进行研究讨论,考核小组组长张进平教授宣读考核小组研究决议,2名外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过本次开题,1名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未通过本次开题需进行二次开题。并对学生课题下一步研究及实施情况提出了建议和要求。2019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的召开,对博士研究生课题的下一步实施指明了方向。促进研究生的过程管理,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关键环节,加强研究生的分流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召南

导师不管论文和开题,读研仅靠自己?别慌,这篇告诉你解决办法

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如果导师完全不管,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单打独斗,确实有难度。毕竟这些学生刚刚大学毕业,而且研一基本上都在上课,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可能还有实验课,但都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甚至说还没有入门,这学期我也刚好在给研究生上课,让学生做了一次关于自己课题展示,结果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放手不管,恐怕靠学生自己很难进入角色,对学生也不负责任。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出现了,学生又该如何处理?对导师来说,又该尽到哪些责任,我们一一为大家解答。01导师方面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目前实行的还是导师负责制,虽然有的学校或科研院所实行所谓的“双导师制”,但责任都是相同的。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意见》中第三项导师职责一项,进一步明确了导师的职责。首先,在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导师积极参与制定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强化学术指导,定期与研究生沟通交流,指导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因此,导师有责任在研究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开题报告就是初步确定研究方向的重要一步,导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给予学生指导,毕竟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还是“小白”。其次,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意见》要求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发表各类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看,指导学生发表论文也是导师的职责之一,带过研究生的老师都知道,其实学生最难的就是在第一次写论文的时候,经过第一次的磨练,掌握了论文撰写和投稿的基本技巧,在写其它论文的时候导师也会省很多力气,所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实际是双赢。但话说回来,导师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导师极大的权力,如果与导师讨价还价,恐怕胜算不大,那么如何解决导师疏于指导的问题,除了自身不努力这种特殊情况外,个人认为自己要主动出击。02学生方面首先,主动与导师沟通。很多研究生认为第一年是上理论课,然后就没什么其它事了,到了研究生阶段,如果你还是在等着别人催你工作,那证明你还是没有进步。其实你想想,如果是学硕三年时间,如果按照上一年课,做一年实验,半年写论文,半年找工作,时间太紧张了。况且实话实说,研究生的课程难度并不大,第一年一定要多看文献,定期找导师汇报学习成果,尤其是对于课题来说,越早确定越好,凡事宜早不宜迟。其次,向小导师请教。我们不排除有些比较牛的导师确实比较忙,拉项目、作报告,国内国外经常飞来飞去,这种情况下一般组里都会有小导师,年龄差别不大,沟通起来也相对容易,并且从时间上和能力上来说也绝对没问题,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寻求小导师的帮助,也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最后,要多向组里其他同学学习。我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是组里高年级的同学,对于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经验也相对丰富一些,对一些理工类实验科学研究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和组里的师兄师姐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也会让你的白头发少一些,只要不秃,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如果你真的碰到了导师连一面也不愿意见,也不是自身问题,那么劝你还是另寻良师吧,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碰到这种特别极品的导师。读研不易,加油吧!奥利给!如果我的文章帮到了你,欢迎点击关注,点赞和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皆重失之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哪些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内容:光明微教育、《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10版)

西干道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 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 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 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 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 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 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 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 “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 “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 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 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 “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 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 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 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 “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 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 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 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 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 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 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 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 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 “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爱如山

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陈 鹏,图片来源:千库网“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选题:卢雨荷编辑:卢雨荷

殷礼

西南交大200余个研究生班级举行云主题班会 共话抗疫精神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刘俊瑜 韩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全面筹划开展研究生疫期防控工作,把弘扬抗疫精神作为当前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点,以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云上组织生活会和多项网络专栏宣传等推进工作实效。班级是研究生群体基层学习生活的基层单元之一,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强化“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效果,党委学生工作部自3月起,号召全体研究生班级开展“感人瞬间立德明志”云主题班会。两个月以来,得到全校2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0余个研究生班级响应,在集体力量的承托下,带领研究生齐聚云端,共忆感人瞬间,同立德明志。各研究生班级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以高年级带低年级、博士生带硕士生、跨年级、跨专业等方式开展云主题班会,以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瞬间号召广大研究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宅家学习”期间的优秀的科研方法鼓励广大研究生努力为祖国发展、复兴贡献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共话青年责任与担当电气工程学院19级硕士1班辅导员王喆桅老师和关怀老师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题,带领大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并分享抗“疫”先进人物事迹,号召大家深刻认识新时代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19级硕士4班全体同学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2017级博士生鞠艳妮表示,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以抗“疫”英雄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机械工程学院19级、18级、17级硕士9班同学联合开展班会,并邀请了“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管奇卉分享她的抗“疫”志愿经历。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身为党员的她自觉投身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作为党员的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班联合2019级硕士班开展云主题班会,刘廷娜、邹文静、徐惟微三名同学分别围绕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读《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的所思所感和“致敬最美逆行者—致敬白衣战士”开展分享,鼓励大家坚定爱国之心,学习英雄精神,从自己出发,积跬步以至千里。心理研究生与咨询中2019级硕士1班在班长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大连小伙”的先进事迹,深刻认识疫情期间“平凡人”带来的不平凡的感动。大家纷纷表示,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勇气和爱是比病毒更具有感染性的传播物。土木工程学院19级道铁2班的曹子奇同学分享疫情期间的“铁路人”是如何在其领域和岗位上发光发热的。他通过讲述“铁路人”平凡而伟大的点滴感人事迹,号召交大学子刻苦钻研,为我国高铁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经济管理学院19级硕士2班的欧阳宏信同学分享自己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真切感受。他表示,我国在自身抗击疫情之余,还不忘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这充分展现出我国的大国情怀,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力学与工程学院19级硕士2班在云主题班会上集中学习了张文宏医生和李兰娟院士等抗“疫”英雄的事迹,讲述了班级同学在疫区工作的亲友、在国外留学的师兄的故事,分享了疫情中的感人瞬间。同学纷纷表示,看到国内外疫情处理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硕士2班的班长崔钰竹同学为大家分享了武汉市光谷院区急重症党支部书记、ICU主任付守芝的感人故事。崔钰竹表示,2020年的春天来之不易,是无数个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的平凡人,为我们换来了这个不平凡的春天。聚焦学术能力提升 旨在建功立业新时代外国语学院2018级、2019级联合开展研究生主题班会,并邀请硕士生导师贾蕃博士参会。贾老师强调,论文开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的研究方向更加清晰,在答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吸取评委老师的意见和建议,随后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做一份好的开题报告。人文学院辅导员崔罡老师向研究生同学们详细讲解开题答辩内容、研究生毕业要求、论文写作规范等。他表示,导师在研究生的开题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发挥着主要指导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多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保持良好密切联系。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2019级法学硕士1班辅导员莫太林在云主题班会上倡导大家结合专业知识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希望同学们在疫情期间坚持埋头科研、明确未来规划,让自己在国家发展的舞台上施展拳脚、报效祖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19级硕士13班的张鸿飞向大家分享英文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19级博士伍明江向同学们分享了文献查找、阅读的相关技巧,信息专业17级硕士陆凡分享自己出国交流经历和论文发表经验。辅导员白立群老师、王怡老师也在云主题班会上表示,“宅”家不停学,多和任课老师与导师沟通交流,扎实专业学习,不负韶华。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9级环境硕士1班的王番、胡远思和陶艺三位同学从科研学习方法、文献管理有关软件的分享和专业相关前沿知识介绍三个角度出发,为班级同学们带来“研”途之旅的满满干货。同时还在班会上展示了班级自主发起的“学习圣地,书桌大赏”活动成果,同学们纷纷表示:疫情期间即使无法回到学校学习,但家中的书桌却依然让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任务。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19级硕士5班班会就科研学习相关话题开展讨论,并邀请16级博士师兄进行经验分享。张淑敏同学谈到,应多看高水平文献,在检索时通过标题、摘要等内容筛选文献,找准方向;李牧皛同学表示,写论文要从实验数据中获得灵感;袁玄成同学认为,学习专业软件一定要多练多试,熟能生巧。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3班以“SCI文献检索阅读方法分享交流”为主题开展此次班会。同学们通过共同观看李颖博士的教学视频片段,学习基于科学期刊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的文献利用与挖掘。医学院2019级临床专业研究生吴俊曾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多个SCI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的写作与投稿经验,并给出了有利于发表高分文章的建议,2018级临床专业毛锐同学也针对同学们关于开题报告的疑问进行解答。辅导员胡豪老师表示,希望同学们做好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和自主学习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级硕士7班的党员刘鹏同志引用牛顿在鼠疫期间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因疫情原因,我们虽暂时无法返校,但千万别落下自己的学习进度,珍惜这段时间,做好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入学后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科研。数学学院18级研究生学长张富为19级硕士班的同学们分享了四个文献查找平台: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AMS数据库、全球最大预印本平台arXiv.org和鸠摩搜索。他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积极投身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通过此次云主题班会,同学们无不感叹祖国的强大,自豪于民族的坚韧,立志“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忘足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突破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上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种突破既体现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规模增长上,也体现在培养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专业方向的拓展等多方面。以规模为例,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首次培养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①1980年代初,我国仅有3个新闻传播学类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接下来的近20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增长;1998年开始,呈现出超常规发展局面。到2017年,我国大陆已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9个。由此可见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速度之快。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在人文社科类相关专业中具有共性,它们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扩张、专业细分、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变革等有关;另一些问题,则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尤其是新闻传播行业的急遽变迁有关。特别是,技术的变革、社会的转型、全球化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出现了需要教育界不断加以思考、应对和解决的新问题。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涉及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许多环节,既包括师资队伍、课程结构,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储备、逻辑和方法训练,还包括培养机构的管理规则和规范等方面。做出这些判断,主要是基于笔者的经验观察,以及与一些同行的交流。或许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的程度和表现方式有所区别,但就根本来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由于没有系统采集数据,因此本文的表述限于观点的表达和一般性展开。这里所说的四个方面问题,主要关乎操作性层面,至于更为宏观层面的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宗旨、培养体系和制度等,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师资与课程亟待优化更新师资与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拥有高品质的师资和高质量的课程,才能培养出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技术、行业和环境的飞速发展,今天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生师资相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来说,无疑有些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导师个体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专业水准等方面,也体现在作为教师和导师的集合体,即学院师资的结构性层面。就结构性层面来看,师资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知识更新不够,视野宽度受限,多学科观照不足。对于应用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新闻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专业),尤其是对专业型研究生(如新闻与传播专业、出版专业)的培养要求来说,有些师资在思维、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与业界要求产生了较大差距,不利于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师资结构性滞后容易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陈旧。首先,有些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反映的是十年甚至更早前的思维观念和实践案例。更严重的是,许多面向研究生的课程与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在内容上大量雷同,没有拉开逻辑和知识的差距。如果一名研究生从本科开始就在这个院系学习,那么其在研究生阶段,很可能将再上一次同样的课程、学习几乎同样的内容。另外,课程结构性老化现象也很突出。学生能够选修的课程有限,如果培养单位还存在因人设课的话,课程体系就更加惨不忍睹。课程设计观念和结构的滞后,使得学生难以接触到多样化的内容,知识视野自然会受到很大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根据学校或院系的自身定位与既有资源,突出自身特色,建设面向未来、面向前沿的师资队伍,优化结构,调整课程。课程体系的调整,则有赖于两种办法。其一,充分用好现有师资队伍存量,盘活资源,向内充分挖掘潜力,将现有师资的活力和潜力激发出来,鼓励教师们根据业界转型和社会发展趋势,更新课程内容,开设新课程,以跟上时代步伐。其二,充分利用学校政策,通过引入新的血液来改善当前师资结构,达到激活整个队伍生态的目的。如要新引进师资,就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有规划性和目的性地引进来自学界的人才;也要打破常规,有重点地引进业界精英人士,实现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界与业界的交叉融合,互相激发,更新生态。在课程设计方面,专业型硕士的课程,在聚焦优势专业方向的前提下,应以实践和应用能力养成为主;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则应理论修炼和应用能力培养并重;博士课程的结构,需以“熟悉理论、精通方法和深知前沿”为原则,课程设计须以拓展理论深度、加强方法修炼、明确前沿态势为核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不够阅读与写作是大学生应有的、重要的基础性能力。但在今天,即使在研究生中,也存在着许多学生的阅读远远不够、写作水平较低的现象。一些观察家指出,阅读量过少是当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很明显,这在新闻传播学类研究生中也表现得很突出。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是对经典书目的深入阅读。阅读的目的是扩展知识结构、深化思想深度、涵养人文情怀,但这种拓展、深化和涵养,并非出于短期的功利目的,不是为了在当下掌握某种实践操作技能,不是为了服务于找工作所用,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于无形中增长智慧,提升品位。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拿到毕业证书,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若培养单位和导师也不注重要求和规定学生阅读的话,那么,阅读这种至为珍贵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说,很可能就成为读研期间可有可无的点缀。退一步讲,不少研究生不仅在经典书目阅读上大有欠缺,甚至在专业领域基本的甚至是必要的阅读上也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在哪里查找所需的学术资料,不清楚本领域的重要文献是哪些,不明白本方向的权威学者、主流阵地和前沿话题为何。如果和他们交流,他们可能会说,自己读研的目标是实践和应用,是要准备去业界工作的,并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所以阅读那么多枯燥的经典,价值不是很大,并不是很重要。当然,这部分学生,也并非完全不读书,他们甚至也保持着经常阅读的习惯,但主要是关注那种“短平快”的业务书籍,以及“宝典”“指南”“进阶”类书籍。这实在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阶段学术阅读的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反讽。研究生必须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大规模的、持之以恒的、卓有成效的阅读。他们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包括精读、细读、粗读等各种形式,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理论深度。阅读首先是要读经典,这是人文社会学科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将其称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阅读更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对于学术阅读的坚持,无疑是需要定力的,有时候甚至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如同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于长久困顿和苦苦之后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通达明亮,表现的正是经过长期不懈坚持的阅读,最终必定有所感、有所获、有所成。当然,阅读并不是自娱自乐的个人活动,它是一个深入思考和激发潜力的过程,是一个与其他研究者对话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充分实现自我学术表达的过程。如果说对于有些研究生来说,授课教师和导师规定的阅读任务都难以按照规定不打折扣地完成的话;那么,至于更进一步的学术写作,就更不用说能完成了。无疑,写作与阅读一样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人的表达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效果来看,如果只有阅读而没有写作的话,则相当于只有学习而没有结果。正如胡适先生所言:“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②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来说,写作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其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每年的春夏之交,正是研究生论文的评审时节,此时往往被称为“黑五月”。为何?许多研究生提交的论文,思维不清,逻辑不通,文字不顺,自然令人无法卒读,导师和评阅老师们叫苦不迭、捶胸不已。实际上,这反映了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不够的现实状况。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要让学生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的习惯。新闻传播院系需要营造强化阅读的氛围,人文社会科学院系之间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多交流,共同营造这种氛围。同时,导师也可以在其中加强作为,通过引导和督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阅读任务,不断督促和检查。与学生一起阅读,长期坚持不懈地召开读书会、交流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各种学术阅读和思考活动,都是很好的办法。导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学术写作的任务,定期检查和交流。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孙秋云教授等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为例,就文科研究生阅读和写作的七个方面,包括培养阅读兴趣、选择阅读方式、理解阅读与学位论文的关系、树立正确阅读心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时间安排、如何撰写阅读报告,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③,值得新闻传播学科的老师和学生们借鉴。逻辑思维与方法训练不够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学历高消费是普遍现象,在新闻传播业界也不例外。在这种形势下,有些研究生只关注学分,关注证书,关注学历,读书讲究速食,学任何东西都首先发问这对找工作有什么用处,追求短期功利效果。如此,在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时,就很容易出现不关注逻辑思维和方法、不关注学术能力和研究训练、不关注培养持续学习能力的现象,这就与研究生以学术创新为根本宗旨的追求背道而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硕士阶段,应重视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在博士阶段,应重视分析问题的缜密性和理论创新。罗以澄教授曾说,许多博士生的研究方法训练是严重不足的。④我觉得这个判断也适用于所有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在研究生的课程论文批阅和毕业论文评审中,导师们常会看到,研究生们在论文中天马行空、无边无际,提出很多新见解、新观点、新解释,但往往都是空中楼阁,虽有自己的想法,却不能和既有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思想对话;在写作中没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研究设计,没有对数据和资料采集、分析方法的说明,没有证据的组织和论证过程。借用高等教育专家李润洲教授的观点,就是没有分析和事理洞见,没有对话和辩证思考,没有言说逻辑,结果就表现为“证而不论”的事理分离、“论而不辩”的独白专断、“论证而无逻辑”的观点堆积。⑤这涉及学术和方法训练的议题。学术训练的根本是逻辑思维的问题,逻辑思维的关键是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好地厘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此概念与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此概念与彼概念之间的相关、因果等各种关系)。面对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阅读理论著作,回顾学术文献,深入地掌握概念,厘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缜密的研究设计,搜集和分析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建立自己的解释框架,并通过严谨的学术表达,和已有的学术文献进行理论层面的对话。如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训练过程,在其中,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系统性是决定性的因素。然而遗憾的是,导师们很可能会有着这样的经验:研究生们在论文中根本没有界定最核心的概念的基本内涵为何,没有思考这个概念和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何,也没有思考如何围绕这个概念建立自己独到的解释框架。这样完全不注重逻辑思辨的论文,何来思维品质和学术含量可言呢?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设相应的逻辑思辨、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必须要求并大力鼓励学生的研究实践。具体的方法是,要大力改革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淘汰陈旧的、不利于研究生培养的课程,特别是要淘汰与本科阶段雷同的课程,大幅度增加前述逻辑思维和方法训练的课程。比如,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就至少需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课程;具体到数据分析课程,可以包括量化和质化数据分析课程;具体到量化数据分析课程,可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量化数据分析课程。课程体系问题解决后,就需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落实,不轻易降低课程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接受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方法训练。培养质量过程管理须加强研究生是国家高等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和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事实上,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事实,在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现代组织管理学中的过程管理理论,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和措施。过程管理理论认为,不合格的产品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不能盯着目标看结果要质量,而是要关注产品生产的每个具体环节,正是大量的生产环节构成了整个生产过程。在这样的意义上,每个环节都是需要管理的基本单元,只有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控制和优化,才能最终确保质量的提高。⑥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从培养的关键环节入手,在每个环节注意加强和改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入学考试、课程学习、中期考核、专业实践、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为确保培养质量,就必须从上述环节着手加强跟踪、管理和优化。这里只选择对其中的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四个环节展开分析。就目前情况看,部分新闻传播学专业和课程的教学管理是需要改善的。以课程讲授和考核为例,有些课程的教学以学生演示为主,虽然授课教师在学生演示后做了点评,但其作为学习引导者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课程的考核以结课论文为基本形式,不论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好坏,最终都是提交一篇课程论文,教师则针对该论文进行评价,如无特殊情况,学生都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如此一来,如学生本人自觉性不强,课程学习的效果很可能就打了折扣。再说中期考核。有些培养单位或专业可能没有设置这个环节。中期考核的目的,在于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生是否已达到可继续学习、进入项目做毕业论文的条件。如已达到,则应继续学习,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如未达到条件,则应进行分流,以避免培养和学习成本的浪费。就现实来看,新闻传播学科至少在硕士生培养中,中期考核还未得到有效执行,这应引起关注。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是对研究生的学习效果、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就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来看,开题报告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首先,并非所有的研究生都可按时进入开题环节。比如,课程学习未达标者、学分不够规定要求者、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都不应进入开题环节。其次,开题报告环节中,对开题的选题本身未设置任何准入门槛。具体来说,研究生选择某个题目来开题,他或她应提交此方向的学术论文等相关材料,作为一个能说服评委的准入条件。再次,开题报告会也常常成为形式,导师们相互之间拉不下面子,让所有参加开题的学生都通过,使得严肃的学术考评成了走过场。至于毕业答辩,情况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论是毕业论文的双盲评阅,还是答辩专家组的构成、答辩要求和环节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制度化和严格要求,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注释:①邓绍根:《动态增长:201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态势》,《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5期②胡适:《读书与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页③孙秋云 黄健:《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高等教育管理》,2014年第3期④罗以澄:《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⑤李润洲:《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论证意识——一种教育学的视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3期⑥Edward Salli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cation(3r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2(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其合昏昏

2018年亚洲城市大学工商管理DBA(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

学威15周年学威国际商学院,2003年成立于上海,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八大国际MBA项目,MBA课堂已覆盖上海、北京、深圳等15大城市,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MBA、DBA毕业生,拥有在读学员3000余名。01:10(学威国际商学院十五周年·学员祝福)10月28日亚洲城市大学副校长、主管商学院的拿督教授杨亚良博士、亚洲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主任、亚洲城市大学商学院和IT学院执行院长Prof. VIKINESWARAN、亚洲城市大学MBA&DBA中国项目徐主任等一行受学威国际商学院邀请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Prof. VIKINESWARAN现任亚洲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主任,亚洲城市大学商学院和IT学院执行院长,拥有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和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马来西亚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Prof. VIKINESWARAN在国际期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从教二十年,他先后在马来西亚林国荣大学,马来西亚汝来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等马来西亚知名高校任教。目前,Prof. VIKINESWARAN是根据MQA的要求制定亚洲城市大学DBA,PHD毕业流程、学术水准,论文写作方案的撰写人。亚洲城市大学副校长拿督教授杨亚良博士在上海万怡酒店为学威国际商学院·亚洲城市大学工商管理DBA在读学员举办了“2018年亚洲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这场论文开题报告会对亚洲城市大学在读的博士学员们而言堪称“及时雨”。在本次论文开题报告会正式开始前亚洲城市大学MBA&DBA中国项目徐主任作了简短的发言。亚洲城市大学MBA&DBA中国项目徐主任首先,她向在坐的各位学员表示祝贺。她说,大家能坐在这里就说明大家的论文在开题,选题上都符合亚洲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论文的要求。换言之,在场的诸位都是被选拔出来的。其次,她明确指出亚洲城市大学对工商管理博士的培养是有明确条件的。其中包括学制,学分,读书报告,而最终考核大家的是博士论文。她提醒大家务必重视自己的博士论文,建议学员们以博士的心态、博士的学术水平来要求自己。在论文选题上、框架上、内容上都要积极与自己的导师进行沟通。在论文的写作上,她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研究的行业及主题,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多参加论坛、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大家都能得到启发。她特别强调,在论文写作上多做笔记,多寻找资料、文献来支撑自己的论文。同时,她还鼓励学员们多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同时指出这些对大家今后的履历非常重要。她说,自己很欣慰,今天十几个人的开题报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学员达到了博士开题报告的要求,还列举了某位学员的开题报告,并给予了肯定。最后,她强调,在论文写作注意事项上,请大家一定要仔细研读亚洲城市大学的博士论文指导手册,而在本次论文开题报告上一定要注意专业二字。徐主任的发言既有朋友间的知无不言,又有师长得谆谆教诲,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接着本次论文开题报告会正式开始,学员们依次上台向杨博士、Prof. VIKINESWARAN作了开题汇报。杨博士和Prof. VIKINESWARAN分别对学员的论文选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文框架等进行了点评,同时给出了修改意见。 本次导师点评分为口头点评和书面评语,其中书面评语将代入学员的档案。在口头点评中,杨博士和Prof. VIKINESWARAN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学员们论文报告中的问题,对其中的不足和需要修改的地方,他们认真、耐心的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于部分学生开题报告给予了肯定,对大家辛勤努力整理上百篇文献综述的认真态度给予了称赞。杨博士和Prof. VIKINESWARAN点评完最后一个学员后,徐主任将学员们分为两组,分别由杨博士和Prof. VIKINESWARAN来带。学员们倍加珍惜与杨博士和Prof. VIKINESWARAN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们抓紧每一分钟积极向两位导师请教。最后,学员们与杨博士和Prof. VIKINESWARAN进行了合影留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知识的传授上、在对学生的期望上,中外导师都秉持了一样的师者精神,那就是严谨、严肃的教学态度。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无论是对于在读的、即将毕业的亚洲城市大学工商管理DBA的学员们来讲,还是对其他人来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是千古名句,又是至理名言。在此,学威国际商学院祝勤奋、努力的亚洲城市大学工商管理DBA(博士)的学员们在论文写作上能再接再厉,早日完成学业!欢迎关注学威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