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20-2026年中国包装机械制造市场报告使圣人富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20-2026年中国包装机械制造市场报告

图表 1: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走势 32图表2: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走势 34图表3:2019年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34图表4: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政策 37图表5: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39图表6:2014-2018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40图表7:2014-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 41图表8:2018年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41图表9:2014-2018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43图表10:2014-2018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结构 44图表11:2014-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变化统计 46图表12:2018年国内主要钢铁集团粗钢产量情况 55图表13:中国包装机械制造经销商规模情况 60图表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行业经销商区域分布 60图表15: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行业消费者地域分布 62图表16:2014-2019年1-9月全球包装机械行业产值规模 64图表17:2014-2019年1-9月全球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 66图表18:2014-2019年1-9月欧洲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 67图表19:欧洲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预测 68图表20:2014-2019年1-9月美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 72图表21:美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预测 73图表22:2014-2019年1-9月日韩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 76图表23:日韩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预测 77图表24:全球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预测 81图表25:2014-2019年1-9月中国食品工业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 101图表26:2014-2019年1-9月中国饮料工业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 104图表27:2014-2019年1-9月中国医药工业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 107图表28:2014-2019年1-9月中国烟草工业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 110图表29:2014-2019年1-9月中国日化工业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 114图表30:包装机械销售渠道要素对比 117图表31:2018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各区域主要代理商分布占比 118图表32: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部分品牌 119图表33: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部分品牌美誉度 121图表34: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规模 126图表35: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资产规模 126图表36: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产成品规模 127图表37: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销售收入规模 128图表38: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负债 129图表39: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利润规模 130图表40: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产值规模 131图表41: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销售成本 132图表42: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销售费用 133图表43: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管理费用 134图表44: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财务费用 135图表45: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主营成本及费用 136图表46: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主要盈利能力指标 137图表47: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偿债能力 138图表48: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营运能力 138图表49: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行业发展能力 139图表50:2014-2019年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包装机械制造行业投资规模 145图表51:2014-2019年三季度中国包装机械行业目标客户互联网渗透率 146图表52:2014-2019年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包装机械制造行业市场规模 147图表53: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部分品牌互联网+市场占有率 149图表54: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销量 153图表55:2014-2019年1-9月中国包装机械潜在需求量 154图表56: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市场消费需求情况 154图表57:2018年中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消费结构 157图表58: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包装机械行业企业区域分布 161图表59: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包装机械制造行业部分品牌市场占有率 163图表60:包装机械制造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165图表61:包装机械制造行业现有企业的竞争分析 167图表62: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171图表63: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172图表64: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73图表65: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174图表66: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76图表67: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176图表68: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180图表6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181图表70: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82图表71: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183图表72: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84图表73: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185图表74:中山市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189图表75:中山市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189图表76:中山市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90图表77:中山市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191图表78:中山市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93图表79:中山市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194图表80: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指标 196图表81: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盈利能力 197图表82: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197图表83: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能力 197图表84: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能力 198图表85:华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203图表86:华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203图表87:华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203图表88:华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204图表89:华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204图表90:迅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206图表91:迅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207图表92:迅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207图表93:迅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208图表94:迅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208图表95: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210图表96: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211图表97: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212图表98: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213图表99: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214图表100: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215图表101: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财务指标 218图表102: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盈利能力 219图表103: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企业偿债能力 219图表104: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运营能力 219图表105:南京轻工业机械集团发展能力 220图表106:青岛华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221图表107:青岛华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221图表108:青岛华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222图表109:青岛华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222图表110:青岛华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222图表111: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225图表112: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财务指标 226图表113: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227图表114: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企业偿债能力 228图表115: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229图表116: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发展能力 230图表117:2019-2026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234图表118:2019-2026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38图表119:2019-2026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利润预测 262

金环蚀

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扩大,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一、工程机械的定义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工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工业车辆、压实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及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铁路路线机械、军用工程机械、电梯与扶梯、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等。二、工程机械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上游主要为钢铁、发动机、液压系统、轴承、底盘。中游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土机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的下游应用十分广阔,基本上大项目大工程都会用得上工程机械,其下游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矿业等领域。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工程机械行业政策工程机械用于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的总称,工程机械是与国家政策和基础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近几年,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工程机械行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四、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1、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自2010年的447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747万台,年复合增长率7.61%,2018年的销量为99.94万台,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底,总体出现结构化调整,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大部分产业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叉车与塔式起重机等少部分产品市场较为需求旺盛。2020年,我国基建项目首月就迎来开门红,全年开工项目有望环比再创新高。除粤港澳大湾区万亿级基建项目的规划和实施,2020年1月份,就有200多个来自铁路、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和海外的基建项目及标段中标,总中标额高达3224多亿元。随着我国基建投资的增长,工程机械主要设备需求量也之增加,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主要设备保有量预计达到906万台。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协会统计的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十三五”期间均大幅度增长。2020年中国挖掘机销量327605台,较2015年增长441.4%;装载机销量131176台,较2015年增长78.3%;平地机销量4483台,较2015年增长71.1%;推土机销量5907台,较2015年增长60.4%;压路机销量19479台,较2015年增长87.5%;摊铺机销量2610台,较2015年增长44.7%;轮式起重机销量54176台,较2015年增长480.9%;塔式起重机销量50000台,较2015年增长150.0%;叉车销量800239台,较2015年增长144.3%;混凝土泵销量7682台,较2015年增长111.7%;混凝土搅拌站销量12200台,较2015年增长228.4%;混凝土搅拌车销量105243台,较2015年增长228.2%;混凝土泵车销量11917台,较2015年增长197.0%。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工程机械市场结构我国工程机械种类繁多,是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类别、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拥有20大类,109组,450种机型,1090个系列,上万个型号的产品设备。正因为我国工程机械品类齐全,系列化、成套化优势突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工程机械装备保障。从市场结构来看,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以及推土机这四个工程常用器械占据了我国工程器械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份额,其中,挖掘机为工程机械中的明星产品,占据市场绝对主流地位。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巨头(三一重工、柳工、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组成,营收规模在100亿以上,产品遍布各个细分领域,技术水平领先,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二梯队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潜在力量,营收规模在40-100亿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机械智能化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契机。第三梯队为营收规模在1-10亿的企业,此类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研发投入较低,在某个细分领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四梯队为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较高,技术含量较低,依靠价格优势抢占中低端产品市场,企业竞争激烈。五、工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1、三一重工三一主营业务是以“工程”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覆盖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煤炭设备、精密机床等全系列产品,目前,三一挖掘机械、桩工机械、履带起重机械、移动港口机械、路面机械、煤炭掘进机械为中国品牌,混凝土机械为全球品牌。在中国,三一建有长沙、北京、长三角三大产业集群,沈阳、新疆、珠海三大产业园区;在海外,三一建有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四大研发制造基地,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柳工柳工于1958年创立,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从1966年推出第一台现代化轮式装载机开始,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如今柳工已成长为一个拥有19条不同产品线的企业。柳工在全球拥有20个制造基地,10000多名员工,5个研发基地以及17个区域配件中心,处在技术、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前沿。作为行业内具备最完整全球经销网络的企业之一,柳工拥有遍布10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经销商。3、徐工机械1989年,徐工集团正式成立。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徐工集团产品销售网络覆盖183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建立了280多个海外网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年出口突破16亿美元,连续30年保持行业出口额首位。目前,徐工集团9类主机、3类关键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全球第1位。4、中联重科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10大类别、56个产品系列,60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公司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打造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艾迪精密烟台艾迪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主要从事液压破碎锤、快速连接器、震动夯、液压剪、液压钳、抓石器、抓木器等工程机械属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创建于2003年8月,并于2017年1月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简称:艾迪精密,股票代码:603638)。经过1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公司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及国际品牌。六、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1、集中度加速提升,大玩家更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越来越成熟,集中度也加速提升。未来,在规模够大、产品标准化程度更高、通用性颇强的领域,“大者更强”、“大者恒强”的趋势,注定会更加明显。2、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工程机械长期竞争力的瓶颈。过去十年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将重心放在主机产能的快速扩张以满足市场需求,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长期滞后。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有望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有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牵头、企业龙头联合突破的局面,从而实现质的飞跃。3、智能化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目前,一批具有辅助操作、无人驾驶、状态管理、机群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得到实际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加快利用控制技术、电液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工程机械智能化监控、维护、检测、安全防护与管理、远程作业管理、多机协同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加快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步伐。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过云雨

机械设备行业2020年中国市场前瞻分析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扩张和升级之路我们认为疫情不改变中国制造的扩张和升级趋势,关注优质龙头布局良机。我们认为,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总体来说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随着国 家和地方集中发布多项扶持政策,我们预计 2 月下旬至 3 月或为复工关键期,疫情对制造 业产生的短期负面影响有望逐步化解,需求或将在 1~2 个季度内恢复。但我们需要充分估 计到潜在的风险,疫情影响下行业短期内仍面临员工不足及招工困难、供应链衔接不畅、 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但我们认为,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国际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核心逻辑是高端制造的需求基础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市场波动或提供优质企业的布局良机,首选行业中订单饱满且资金链强的龙头企业。 各地 2 月复工普遍推迟,但预计全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损失有限。2020 年受疫情 影响,多省市要求企业不早于 2 月 9 日 24 时前复工(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除外),致 大多数制造企业复工推迟。由于 2019 年报尚未披露,我们对 2018 年机械公司数据进行 情景假设,为 2020 年疫情对上市公司收入的影响幅度提供借鉴参考:若假设 2018Q1 减 少 7 个工作日,则 2018 年机械上市公司合计收入或将减少 2.3%,制造业较为集中的京津 冀、江浙沪、广东地区年收入或将分别减少 1.9%、2.5%、2.3%;考虑到湖北疫情较严重, 在 2018Q1 工作日分别减少 7、30、60 天的不同情境假设下,湖北机械上市公司当年收 入或将分别减少 1.8%、7.6%、15.3%。2020 年 2 月 24 日行业调查复工率提升至 66%。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同 18 个分行业 协会调查的约 7000 家企业数据显示,国内机械工业复工率已由 2 月 13 日的不足 30%升 至 2 月 24 日的 66%(其中职工复工率 48.5%)。其中部分行业复工复产进度更为迅速, 截至 2 月 24 日电工电器、制冷空调、农业机械、文化办公设备和仪器仪表行业复工率超 过 80%,通用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内燃机、零部件和塑料机械行业复工率超过 70%。 随着地方政府对复工复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前期已提出申请与做好复工复产准备的 机械企业将有望加快恢复生产步伐。 行业景气度或呈前低后高、逐步回升势态。据中机联 2 月 25 日举行的 2019 年机械工业 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分析,预计 2020 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回 升的走势,如疫情能早日结束,2020 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仍有望达 5%左右(2019 年 为 5.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或将保持小幅增长。中机联调查显示,如果疫情一 季度得到有效控制,超过九成的机械工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生产经营将有望得以恢复。借鉴 SARS 疫情历史,制造业及设备行业需求或将在 1~2 个季度内恢复。2003Q2 国内 经济快速增长趋势被 SARS 疫情打断,生产、消费活动受到抑制,Q2 GDP 增速 9.1%, 环比下降 2.0pct。但经济阶段性回落同时国内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韧性仍较强,2003 年 3~6 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 50%、50%、52%、52%,保持稳健高增长; 从更长维度看,2003 年是本世纪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的历史高峰,达 178%,旺盛的 增量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工业资本品需求仍然高涨。结合历史、当前情况,我们 认为制造业投资信心受疫情影响较为有限,作为工业资本品的设备行业需求虽然存在短期 受到抑制的可能,但中长期需求仍然强劲。未来更需要关注的是员工紧缺风险和中小企业恢复程度。根据我们对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 司的初步了解,作为制造业实体中的相对优势单位,上市公司对此次疫情的风险承受能力 相对较强,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筑底回升的“主力军”。但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这些企业 对未来经营存在两个担忧:1)一季度可能出现员工紧缺的情况。由于此次疫情波及省份 较多且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外地员工返工时间推迟,同时可能会导致春节后传 统招聘期出现招工难情况。 2)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相对比较脆弱, 复苏相对较慢,可能会成为排产制造和发货进度复苏的瓶颈。“负利率时代”优选具有技术优势及充沛现金流的板块龙头投资策略:对标海外龙头成长路径,聚焦容量足够培育出巨头的领域,追踪其需求回升的 拐点,优选其中拥有产品技术优势和健康现金流的企业。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以下3个方面: 1)2020 年机械板块需求仍不排除弱化的可能,与制造业投资相关度较高的装备板块受制 于投资信心不足,成长压力仍较大,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集中,具备 技术优势及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在“负利率时代”渐行 渐近的背景下,现金流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具有健康现金流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抗风险和周 期波动的能力,且有望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3)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进一步国际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9 年前三季度行业增速收窄,板块分化显著 机械行业 2019Q1-3 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总体温和增长,但板块分化显著。与基建、房地产 投资相关度较高的板块增长较为稳健,与制造业投资相关度较高的装备板块受制于下游需 求疲软,固定资产投资信心不足,成长压力仍较大。19Q1-3 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 增长 12%、12%(低于上年同期 16%、19%), 19Q1~Q3 单季收入增速为 20%、6%、 10%,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26%、6%、2%,自 2018 年以来行业单季收入、归母净利润增 速均呈现震荡中下行的趋势,尚无明显复苏信号。机械行业 2019Q1-3 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质量持续提高。19Q1-3 行业毛利率 23.2%/yoy+0.4pct,净利率 5.8%,与上年同期持平。Q3 资产负债率为 55.2%/yoy+0.8pct, 19Q1-3 ROE、ROA 为 4.9%/yoy+0.4pct、2.2%/yoy+0.1pct,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分别为 0.37、1.78(上年同期 0.35、1.73),均延续了 2016 年以来的提升趋势。19Q1-3 经营现金流净额/收入为 3.8%/yoy+2.1pct,达近五年最高水平。从海外龙头发展历史看本土机械细分板块发展潜力 我们认为,从海外龙头的发展历史能总结出三点重要结论:1)半导体设备、工程机械、 工业气体及消费型机器产品这四类子板块都是比较优秀的赛道,有潜力诞生百亿至千亿美 元市值的巨头公司;2)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在提供高附加值的同时表现出更强的现 金流创造能力及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3)并购整合是制造业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能抚平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能提高规模效应。据此,我们提出的投资策略是:聚 焦容量足够培育出巨头的领域,优选其中拥有产品技术优势和健康现金流的企业。 从市值角度寻找能诞生巨头公司的优秀赛道 我们认为,通过海外巨头公司的发展路径及目前市值,可以筛选出有望诞生巨头公司的优 秀赛道。从全球制造业龙头公司的情况来看,半导体设备、工业气体、消费型机器产品(如 手工具)和工程机械的全球龙头 2020 年 3 月 13 日的市值均达到了百亿美元级别。而中国 这四个行业虽然和海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考虑到国内外行业发展历史的长短差异,我们 认为这四类子板块都是比较优秀的赛道,中国较大的市场容量有望培育出大市值的公司。从资本回报率看技术优势与产业增加值的重要性 我们选取了12家机械板块中现金流相对较好的大市值龙头公司20年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 样本。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假设每年的分红均用于再投资,20 年区间为 1999/12/31 至 2019/12/31,10年区间为2009/12/31至2019/12/31, 5年区间为2014/12/31至2019/12/31。我们认为,技术优势可部分体现在价值链中相对较高的产业增加值比例。根据我们 2019 年 10 月 17 日发布的深度研究《机器人产业价值与回报相关度分析》,EBITDA 利润率可 用于近似衡量产业增加值率。样本公司中半导体设备表现为相对较高的 EBITDA 利润率, 这与半导体设备较高的技术壁垒相吻合。空气产品覆盖了从空分设备制造到特种气体制备 等工业气体的几乎大部分产业链,涵盖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因此提供的产业附加值也 相对较高,因此对应了较高的 EBITDA 利润率。高附加值意味着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由于其较高的 盈利能力,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即具有较高的价值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具有高附 加值的产品的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壁垒往往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更强的议价权, 在产业链中表现为更强的上下游占款能力,即将创造的价值变现为现金流的能力。如 Helios Technologies和空气产品在过去20年历史中保持了较高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净利润 的比例,体现出较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往往会产生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当行业景气度向上时,价值链上游 (技术、专利、研发、关键和模块零部件)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市场对现金流的乐 观预期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预期价值,有望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当行业景气度向下时, 价值链中游(加工组装)经营状况紧张,现金流变差,企业或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因 此或将成为投资者最先抛售的资产。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及在 经济下行周期中更强的韧性,因此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或体现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过 去 20 年现金流较好的 Helios Technologies、伍德沃德公司的 20 年投资回报率均超过了 2000%,20 年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 17%。 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松绑有望扶持优质赛道中的公司做大做强 并购重组是机械板块公司逐步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途径。据我们测算,样本公司上市以来 并购次数与其上市至今(截止 2018 财年)收入增长倍数的相关系数为 0.31,说明并购与 公司规模扩大具有相关关系。考虑到机械板块的公司相对重资产的特点及具有较强的周期 性,我们认为,并购可以一方面熨平周期,使公司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及业绩增长,另一 方面,能凸显重资产公司的规模效应,使公司更具有成本或费用优势,增强公司的竞争力。通过对各细分板块龙头发展历史的复盘我们发现,机械行业全球龙头普遍将并购作为扩大 公司规模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先后在 2018 年 9 月 12 日激光设备行业深 度《观他山成长之径 待国产龙头崛起》, 2018 年 12 月 4 日巨星科技深度报告《全球化布 局+智能化产品或造明日巨星》及 2019 年 7 月 29 日工业气体行业深度《工业气体四问: 为何看好本土龙头的扩张?》中复盘了激光设备、手工具和工业气体行业的全球巨头的扩 张方式之一均为并购。其中激光设备产业链中的龙头通过垂直整合凸显成本优势;手工具 龙头通过外延并购以增加品牌效应协同,平滑经济周期,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气体行业龙 头通过收购减少区域性竞争,提高盈利能力。 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松绑有望为实体疏通直接融资渠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发展 的新兴产业。2018 年下半年以来再融资等领域监管政策陆续松绑,2019 年 11 月 8 日, 证监会拟对再融资规则进行修订。策略团队在 2019 年 11 月 10 日的专题研究《再融资修 订解读暨监管政策变化梳理》中认为,2016 年以来的并购重组严监管态势已开始逐步放 松,其重点在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尤其是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发 展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期达到缓解企业流动性困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升级,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我们认为,优质赛道中的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的松绑,通过资本的 扶持提升技术优势及总体竞争力。再融资工具修复将有助于提高资金参与再融资市场的积极 性,及形成投融资双方更充分博弈定价的局面,二级市场优质资产估值存在提升的空间。 工程机械:疫情短期影响,不改国产龙头全球化扩张的脚步非典 vs 新冠,影响工程机械的三大差异 经济周期差异:快速城镇化 vs 后城镇化时代,投资侧重稳需求 2003 年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产与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 显示,2003 年“非典”时期,中国城镇化率为 40.5%,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 进程当中,1996-2003 年城镇化率年均上升 1.44 pct。2003 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下,基建和地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非典”疫情影响短暂且有限。地产投资与新开工:受疫情爆发的短期压制,随后显著反弹。2003 年地产投资同比增速 为 29.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为 28.5%。2003 年 1-2 月、3 月及 4 月地产投资增 速分别为 44%、36%、28%,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为 50%、23%、22%,受到非典疫情 爆发影响,下滑较为明显。5 月至 8 月新开工面积与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均先后出现快速回 升,其中地产投资增速约滞后新开工面积增速一个月左右。基建投资:受扰动较小。参考华泰宏观 2020 年 2 月 3 日报告《非典疫情经济走势及大类 资产复盘》观点,由于 2003 年基建投资增速数据缺失,2004 以后基建投资和第三产业 投资增速走势较为一致,故以三产投资增速近似替代基建投资增速。2003 年 4 月三产投 资同比增速短暂下滑至 20.6%,5 月随即回升,受到非典疫情扰动较小。本轮疫情之下,中国城镇化率增速趋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 年,国内城镇 化率从 56.1%上升至 60.6%,同比增速逐年收窄(1.33pct 下滑至 1.02pct),且年均增速 (1.13pct)也低于 2000-2004 年的年均增速(1.39%)。从美国与日本的历史数据来看, 当城镇化率接近或超过 60%时,后续每年的城镇化率增速将趋缓。其中,美国在 1950-80 年的城镇化率由 64%升至 73.7%,每 10 年的年均增速由 0.59pct 降至 0.01pct,日本在 1955-75 年也经历类似的时期。地产需求只会延后不会消失,地产稳态的打破将加速逆周期调节空间。引用华泰地产组 2020 年 2 月 1 日报告《长期需求不改,稳态打破改善开启》观点, 1-2 月是地产传统淡季, 全国销售和开工面积占全年比重都不超过 10%,2019 年 TOP5 房企 1-2 月销售额占全年 比重为 12%,低于 3-4 月和 9-10 月的 17%和 21%,边际影响相对有限。房地产需求只会 延后不会消失,未来有望随着疫情改善逐步回归。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平稳态 势可能被打破,未来需要关注流动性、地产调控、融资政策等一系列逆周期调节的空间。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相对小,公共设施管理业可能成为投资重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9 年国内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8%,道路投资、环保相关投资是重点,地方政府主导的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全年表现偏弱。根据华泰宏观 2020 年 2 月 1 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对经济影响全分析》观点,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程度可能小于地产投资与制造业投资, 得益于专项债新增额度加快发行、并落实形成实物工作量。公共设施管理业与疫情防控相 关度较高,更有可能成为投入重心。 发展阶段差异:快速成长期 vs 稳定发展期,抗风险能力更强 2003 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主要品种销量大幅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 年鉴数据显示,2003 年工程机械主要品种销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挖掘机、装载机、轮式 起重机、泵车的增速分别为 72%、61%、51%、121%。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到 2004 年上 半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降温,加之行业大量的整机存量,工程 机械市场需求开始下滑,2004-05年部分品种开始调整,销量出现负增长或增速大幅放缓。上市公司收入高增长,但增速逐步收窄。2003-2004 年,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国产品牌(三 一、徐工、中联、柳工)的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了较高的同比增长。逐季度来看,03Q1 至 03Q4,BIG4 的收入维持高增长,但增速逐步收窄;经历 04Q2 至 05Q2 的行业调整后, 业绩重回增长轨道。上游供应短缺与原材料涨价,对行业盈利水平影响相对滞后。2003-2004 年,工程机械行 业面临原材料供应、电力、运力等资源性短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钢材、生铁、橡胶等) 大幅度涨价的不利因素。部分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和液压件等仍然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程 度不足。供给端成本上涨导致行业盈利水平出现下滑,行业内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自 03Q3 后出现回落,2003-2004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低于收入增速。2020-21 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平稳发展。从增速角度来看,工程机械销量与地产、基 建投资相关性有所减弱。挖掘机销量对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具有一定代表性。对 2005-2019 年挖掘机销量增速与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增速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2006-2016 年挖掘机销量增速与地产投资增速的相关性更高。其中,2012 年 2 月至 2016 年 8 月,基建开始提速、地产投资增速收窄,国内挖掘机行业处于持续的低谷期。2016 年 9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地产投资增速相对平稳,基建投资增速快速下探后维持低位增 长,但挖掘机销量保持较快增长,与投资增速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从存量角度来看,单位工程投资量所需工程机械数量或已筑底。经过 2012-2016 年的行 业洗牌,国内工程机械利用率与渗透率提升,带来单位工程投资所需工程机械数量的下降。 每亿元地产与基建的建安工程投资所对应的挖掘机保有量,自 2011 年高点的 9.65/10.73/11.38 台分别下滑至 2017 年低点的 3.72/5.60/6.67 台,2018 年小幅回升。从淘汰量与销量的比例关系看挖掘机市场的景气度变化。根据挖掘机保有量模型测算得知: 1)2004-2011 年,国内挖掘机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淘汰量远低于总销量,占比在 10%~20% 之间;2)2012-2016 年,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调整与出清,表现为高存量设备与二手设备 流转压制新增需求,淘汰量及占销量的比例逐年上升;3)2017-2018 年,国内市场重回 高景气状态,新机销售大幅增长,且增速高于淘汰量。我们预计,随着国内市场恢复健康 发展(未出现极端的价格战或极度激进的销售策略),每年的销量与淘汰量之间有望达成 较为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下游投资需求假设与挖掘机国内销量敏感性分析。2019 年,国内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33%, 较 2018 全年增速回升约 1.54 pct;地产投资同比增长 9.9%,略高于 2018 全年增速,体 现出一定韧性。2019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13.43%,出口销量同比增长 39.35%, 合计增长 15.87%。我们基于 3 类情景假设(下表)以及挖掘机保有量模型,对 2020-21 年挖掘机销量进行预测和敏感性分析。在 2020 年基建投资增长 7%、地产投资增长 7% 的 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 2020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速为-7%。 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我 们预计未来 2-3 年起重机械与混凝土机械市场仍有增长空间。2019 年汽车起重机行业实 现销量 4.25 万台,同比增长 31.4%,2019 年 1-4 月履带起重机合计实现销量 1,977 台, 同比增长 53.02%。汽车起重机行业销量于 2017 年止跌回升,晚于挖掘机行业 1 年,主 要系工程进场顺序差异,起重机械及混凝土机械略晚于挖掘机进场时间,属于后周期产品。 同时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 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起重设备及混凝土机械有望接力挖掘机保持持续增长。工程机械销售旺季后移,充足存货可应对恢复性需求。工程机械现有产能相对充裕,但投 产节奏或取决于疫情缓和拐点与复工时间。以价值量占比较大的挖掘机为例,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2017-2019 年,国内挖掘机产量分别为 19.46 万台、26.95 万台和 26.63 万台, 单月产量峰值出现在 2019 年 3 月(3.39 万台)。相比 2019 年销量的历史峰值(23.57 万 台),灵活的产能调整与 19 年底的生产备货,均有望满足疫情过后的需求。销售旺季或后移,可能导致单月销量同比数据出现大幅波动。每年 3-4 月是工程机械销售 的传统旺季,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从 2019 年 3 月与 4 月销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来 看,挖掘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推土机等品种分别为 31%、25%、28%、28%。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工程项目开工可能延后,推迟终端用户购机/换机需求,2020 年前 3-4 个月的销售数据或出现大幅波动。 工程机械行业资产质量相对健康,充足存货可应对恢复性需求。从资产负债率的角度看, 零部件厂(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低于主机厂(三一重工、柳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 而主机厂中三一重工的资产负债率相对低。从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角度看,零部 件厂相对好于主机厂。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了应对春节后传统的销售旺季,年末备货 充足。从存货周转天数估算,存货或可维持至少 2-4 个月的产品交付,加之以及工厂陆续 复工,此次疫情导致的短期影响较为有限。竞争格局差异:国产品牌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化程度提升 工程机械国产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国产工程机械产品相比进口或合资品牌具有更 高性价比、更加智能化,产品系列相比 2003 年也更加完整。以国产龙头三一重工为例, 2019 上半年,公司的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收入占比分别达到 37%、30%、20%, 产品结构相比于 2003 年更加平衡及多元化。从营业收入角度看,国产龙头品牌与全球龙头 CAT 的差距大幅缩小。2003 年,工程机械 国产品牌 CR4(徐工、柳工、三一、中联)的收入之和为 92 亿元,仅为同年卡特彼勒 CAT 收入 4.9%。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 2016-19 年的维持高景气度,国产品牌竞争力增强,收 入规模差距已大幅缩小。2019年前三季度, CR4收入之和为1,479亿元,比例上升至52.7%, 若考虑到上市公司体外未并表的工程机械业务,该比例会更高。从产品市场份额看,国产品牌在国内已大幅超过国际品牌。以挖掘机为例:据协会数据, 2019 年前三季度挖机国产/日系/欧美/韩系品牌份额分别为 62.2%/11.8%/15.6%/10.4%, 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其中三一/徐工市占率相比 2018 年底提升 2.5 pp/2.6 pp。从国际化程度看,国产品牌的收入规模大幅提升,海外布局更加完善。由于部分公司未披 露 2003 年海外业务收入,我们以 2005 年数据作为参考,当年国产工程机械 CR4 的海外 收入合计 8.23 亿元,占自身总收入的 6.4%。经过十几年的海外布局与拓展,2018 年 CR4 海外收入大幅上升至 265 亿元,占自身总收入比例也上升至 18%。 行业投资策略研判:龙头估值处低位,看好长期成长空间2019 下半年财政与政策对基建的扶持力度加大,重大基建项目陆续开工,资金来源逐步 改善,2020 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我们判断 2020 全年来看挖掘机行业仍将保持平稳 发展,大幅下滑概率不大。经过 16-19 年持续三年的行业高景气状态,国产工程机械龙头 公司的经营质量已逐步改善。2019 年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已趋白热化,一线主机厂市占率 导向意图明显。但考虑到上一轮周期顶点的前车之鉴,我们预计 2020 年主机厂销售政策 过于激进的概率较低,或更加注重产品结构改善与差异化竞争。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 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 2-3 年起重设 备与混凝土设备市场仍有增长空间。龙头公司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盈利能力修复,业 绩仍有增长空间,且竞争优势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对标国际龙头,看好长期成长空间。 建议关注三一重工。半导体设备:5G 驱动转机到来,2020 年有望开启高增长技术变革带来增量需求,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出现复苏迹象 我们认为,受益于 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新一轮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增量 需求,2020 年半导体下游需求具备复苏条件。纵观半导体及设备产业的历史,每一次市 场低迷都随着技术创新的到来而结束并开启新的成长期,虽然全球半导体及设备市场 2019 年处于增速换挡调整期,2020 年以后 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领域 的技术浪潮有望催生产业的新一轮成长。据 SEMI 数据,全球、中国市场单月销售额分别 于 2019 年 4 月、2 月跌至近两年最低点,但自 2019 年 9 月以来月度同比下滑幅度均呈 逐渐收窄趋势,其中中国月度同比增速已于 2019 年 12 月由负转正。全球 5G 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对半导体及设备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我们认为,拉动作 用体现在两个层次:1)5G 技术的核心在于芯片,直接受益于 5G 大规模商用的芯片包括 存储芯片、计算芯片、控制芯片、智能手机芯片、基带芯片等;2)5G 有望催生新的应用 场景,进而对全球范围的各类芯片需求产生更加广泛、普遍的拉动和刺激。其中存储芯片 扩产对设备的拉动效果显著,例如在 3D NAND 存储芯片领域,随着堆叠层数不断增多, 刻蚀、薄膜沉积工艺难度和次数不断增加,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需求更为受益,薄膜 沉积设备需求增长幅度可能最大。 我们认为,2020 年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产业需求及订单回升的新起点。我们从三方 面迹象推断此结论:1)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资本支出复苏,据 Wind,2019Q1-3 上述企业资本开支同比由负转正; 2)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较多集中于北美,据 SEMI, 2019 年 10 月至今北美半导体设备企业月度出货金额同比增速已由负转正;3)据公司公 告,全球薄膜沉积、刻蚀设备龙头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单季收入同比在 19Q3 止跌回升。优势企业基本具备进口替代能力,本土企业或迎订单及收入的向上拐点 我们认为,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正在处于向上的拐点期,且成长韧性强于全球,2019 下 半年到 2020 上半年本土企业有望陆续开始显现回升态势。据 SEMI 预测,在经历了 2016~2018 年的高速增长后,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规模或面临收缩,为 576 亿美 元/yoy-11%,2020 年有望受益于存储器资本支出增长和中国大陆新项目推动,回升至 608 亿美元/yoy+6%。相比于全球市场,2005~2018 年中的多数年份中国市场实现了更快增长, SEMI预计2019年中国大陆市场回调至129亿美元/yoy-2%,下滑幅度小于全球市场,2020、 2021 年达 149 亿美元/yoy+16%和 164 亿美元/yoy+10%,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得益于国内需求、政策支持、资本、人才储备,中国半导体制造具备突破的基础。目前中 国本土半导体设备产业中已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国产半导体设备逐渐呈现谱系化发展, 其中在细分领域走在国内前列的企业包括: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长川科技、晶盛机电、 上海微电子、沈阳拓荆、中科仪、盛美半导体、华海清科、南京晶升能源等。行业投资策略研判:需求拐点+进口替代关键期,本土龙头国产化能力初具 我们认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 年行业有望实现较快成长。新增需求主要源自 5G 商用推动全球存储芯片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大, 其中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受益程度较高。国产设备企业随着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 技术成熟度上升而获得更多验证试用平台和进口替代机会,但同时也正面临研发、税收、 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和压力。目前本土设备产业链格局已初步形成,能够进入主流客户 供应体系并契合未来工艺方向的优势企业值得关注。建议关注中微公司、长川科技。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看好本土龙头的扩张2022 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规模 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和 GDP 增速是正相关关系。我们通过 1994-2017 年四大工业气体 公司的气体收入总和的增速与世界 GDP 增速进行回归,P-value<0.01,结果显著。工业 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大致是 GDP 增速的 1.4 倍。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较快增长,2022 年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到 201 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 2019-2022 年 GDP 增速的预测和我们的回归,我们预计 19-22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 CAGR 为 9.93%,到 2022 年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规模。我国工业气体外包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8 年中国工业气体外包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及 我们的调研,2018 年中国工业气体外包率约为 45%,相比发达国家 80%的外包率仍有较 大差距。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第三方现场制气在整体现场制气中的占比将从 2015 年的 40%提升至 2020 的 57%,平均每年提升 3.4 pp。外包行为能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成熟市场工业气体行业也经历了由自制 到外包的过程,主要考虑因素有:1)成本因素:据IAOP,外包行为可至少节省9%的成本,而效率 和质量则上升 15%。2)运营效率:据 Oxyeasy,一个 80 万立方米/小时的装置,美国空气产品只 需要 16 位操作员,而正常工厂需要配备50 位以上的操作员。同时外包行为可以让工厂从空气分离 设备的重资产购买行为中解放出来,将有限的资本集中于主业,减少空分设备运营亏损的风险,提 高运营效率。3)安全因素:外包行为能使空分设备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运营,有更高的安全保障, 在出险同时也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处理。三个因素叠加有望推动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外包率持续提升。现金流良性循环已现,本土气体公司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拐点 现金流形成良性循环出现,国内企业进入“滚雪球”加速发展模式的重要拐点。随着气体 项目的累计规模不断增加和气体收入占比的提升,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健增长并足以 覆盖公司进一步扩张所需的资本开支,此时公司将有望进入“滚雪球”的加速发展模式, 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扩张。国内龙头杭氧股份,盈德气体正进入类似于海外龙头发展成熟 期的现金流良性循环阶段,有望迎来灵活、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新阶段。本土企业收入及利润体量仍远小于海外龙头,但增速明显高于海外,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据 Wind 及盈德官网数据,2018 年中国规模最大的气体公司盈德气体、杭氧股份收入分别 为法液空的 8%、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法液空的 7%、4%。但从归母净利润增速角度来 看,海外龙头已进入温和增长阶段,本土企业则正处于高速发展期,2015~2018 年杭氧股 份、盈德气体分别实现了 73%、32%的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大幅领先于海外龙头同期增 速。行业投资策略研判:现金流进入良性循环,看好本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 我们认为,本土龙头企业已经迈过了现金流良性循环的拐点,看好本土企业的扩张能力。一方面,国内龙头杭氧股份,盈德气体正进入类似于海外龙头发展成熟期的现金流良性循 环阶段,有望迎来灵活、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新阶段。另一方面,基于本土企业的存量客 户优势和成本优势,我们看好本土企业抢占由空分设备客户转换为集中供气客户的新增市 场的扩张能力,关注本土龙头杭氧股份。锂电设备:扩产新周期,设备全球化新阶段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预计 20-23 年龙头扩产 594 GWh 2019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 9.5%,未来 3-5 年有望持续增长。EV Sales 统计数 据显示,2019 年全球新能源车合计销售 221 万辆,连续两年销量规模超过 200 万辆;销 量同比增长 9.5%,增速相比前三年大幅放缓,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持续上升。我们认 为,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持续增长,将主要得益于:1)特斯拉的鲶鱼效应 倒逼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2)欧洲排放标准趋严叠加政策利好,传统车企纷纷转型;3) 中国双积分政策推动,加之新能源车供给改善,销量有望稳定增长。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倒逼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特斯拉财报显示,2019 年全年交付 36.75 万辆,2020 年目标交付 50 万辆。根据华泰电新组 2019 年 11 月 26 日报告《迎风乘车去, 破晓预新生》观点,Model 3 实现供给引领需求,正在抢夺传统车市场,包括中小型豪华 车(以 BBA 为代表)和经济型车市场(丰田/本田/日产等)。特斯拉中国工厂量产进度超 预期,满产后带来较大的产销量弹性。一期工厂计划于 2021 年达产,规划产能 25 万辆; 2022-23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辆,对应 2020-23 年产量 CAGR 为 64%。 长期看特斯拉仍将是全球潜力较大的电动车龙头,并将产生持续的鲶鱼效应倒逼全球车企 加速电动化。 欧洲排放标准趋严叠加新能源政策利好,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迎来向上拐点。2020 年,欧盟开始执行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车企需通过生产纯电动和插混车型才能 够达标。欧洲推出鼓励政策来支持行业发展,欧洲汽车制造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28 个欧洲国家已针对新能源车施行购置税减免或补贴奖励的优惠措施。为了应对 特斯拉的本土化挑战,欧洲传统车企巨头(大众/戴姆勒/宝马/奥迪等)开始加大力度推出 新能源车型。大众最新的 5 年规划预计 2019 年 BEV 在总销量的占比 1%,对应销量 10 万辆左右,2020 年目标占比 4%,对应大约 40 万辆销量,相比 2019 年翻 3 番。(资料来 源:中国汽车产业信息网) 2020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将得益于双积分政策与供给改善。根据华 泰汽车 2019 年 11 月 25 日报告《拥抱强者,稳中求进》的观点,2019 年 6 月补贴过渡 期结束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开始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1)过渡期抢装透支 需求;2)燃油车终端折扣加大,新能源车性价比减弱。但 2020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 保持稳定增长,得益于:1)双积分政策施行;2)新能源车降本提升性价比;3)合资车 企在 19-20 年密集推新车型利好供给。工信部规划到 2025 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占到汽车 总销量的 25%,参考华泰汽车对 2022 年国内汽车销量预测(2721 万辆),对应新能源车 约 680 万辆,2020-25 年 CAGR 约为 33%。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2019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出货量合计达到 117 GWh, 同比增长 17%(SNE research 数据);国内动力电池累计出货量为 72 GWh,同比增长 10%(GGII 数据);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跟随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同步放缓,但中长期需求 较为明确。根据政府新能源政策规划与车企目标规划,我们测算 2023/2025 年动力电池总 需求有望分别有望达到 395/627 GWh,欧洲与中国将成为扩产主战场,美国受制于市场 与政策因素,扩产前景相对不明朗。根据 GGII 数据与各家目前已有的扩产信息,2020-23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累计新增产能有望达到 594 GWh,基本满足至 2025 年的全球动力 电池需求。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电池龙头将成为扩产主力军。2023/2025 年欧洲本土需求有望达到 131/249 GWh,动力电池本地化扩产势在必行。我 们对欧美主要车企的新能源规划进行梳理,基于 2019 年各大车企销量以及规划中给出的 目标销量占比,测算出 2025 年这些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全球销量目标合计约 728 万辆。按 照各车企目前主打新能源车型的电池容量测算,2025 年这些车企的动力电池需求合计约 401 GWh。根据 Marklines 数据预测,2020-2021 年欧洲本土新能源车销量规模将分别达 72/110 万辆,2025 年将达 457 万辆。按照单车带电量平均 55 KWh(即前述欧美车企的 均值)测算,2023/2025 年欧洲本土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131/249 GWh。出于运输成 本、供应及时性以及供应链安全的考量,欧洲本土建设动力电池产能势在必行。2023/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264/378 GWh,国内外电池龙头加速在华布局。基于工信部规划和各类细分车型的单车带电量均值测算,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动力 电池总需求将达到 378 GWh。据 GGII 统计,2019 年 Q4 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涉及 金额超 350 亿元,其中仅宁德时代、国轩高科、SKI、LG 化学四家电池企业合计金额超 250 亿元,合计电池扩产超 50 GWh。2023 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27 GWh,本地化采购比例增加,国内高端电 池需求提升。特斯拉上海一期工厂计划于 2021 年达产,规划产能 25 万辆,同时生产 Model 3 与 Model Y 车型。特斯拉官网数据显示,进口 Model S 与 Model X 标准续航版单车带电 量均为 75 KWh,而 国产 Model 3标准续航版为 60 KWh,以此为参照,假设未来国产 Model Y 的单车带电量也为 60 KWh,测算 2021 年达产后电池需求约为 14.4 GWh。2022-23 年 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辆,对应 2023 年电池需求约为 27.0 GWh。2020-23 年每年电池需求的增量分别为 5.8/8.3/6.6/6.0 GWh。特斯拉计划将上海工厂零部件国产化 比例由30%提升至100%,动力电池是核心零部件之一,本地化采购比例也有望相应提升。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具备潜力,但政策尚未形成利好,传统车企仍处于观望期。EV Volumes 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约为 35.86 万辆,其中加州销售 15.34 万辆(占 比 43%),特斯拉销售 18.24 万辆(占比 51%); EV Volumes 预计 2019 年美国新能源车 销量降下滑约 6%,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部分州对新能源车征收额外税费。美国《消 费者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全美共有 26 个州对新能源车征收税费,其中 11 个 州征收标准高于同类燃油车的燃油税。特斯拉 Gigafactory 1 于 2018 年开始投产,规划可 满足 50 万辆车的销售,暂无继续在美国扩产计划。而传统车企受制于特斯拉的市场垄断 以及政策因素,仍然保持观望态度,扩产动力不足。 2020-23 年全球电池龙头规划新增产能合计 594 GWh。根据 GGII 数据与各家目前已有的 扩产信息,截至 2019 年末,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的产能合计约为 261 GWh,2023 年规 划产能合计为 855 GWh,意味着 2020-23 年至少需要新增产能约为 594 GWh。从供货关 系来看,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均绑定主流车企,未来动力电池需求相对明确,有效保障产 能使用的经济性,增强电池企业扩产信心。锂电设备 20-23 年需求预计 1212 亿元,国产设备立足国内开拓海外 2019 年10 月以来,多家全球一线锂电池厂陆续宣布或启动新的扩产项目,锂电设备行业出现需求 回暖迹象。动力电池行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从下游向上游传导,每GWh电池产能所需生产设备的投 资额逐年下降约 7%(参考 2017年宁德时代与 2019年孚能科技募投项目数据),我们预计 2020-23 年全球龙头电池企业设备采购额将分别达到 304/324/302/270 亿元,4年合计约为 1,212亿元。国产设备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龙头公司份额持续提升 2018 年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90%。GGII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锂电生产设备需求同 比增长 18.2%,达 206.8 亿元;其中国产设备产值同比增长 20.1%,达 186.1 亿元,国产 化率达到 90%,同比上升约 4.3 pct。国产设备增速高于进口设备增速,主要得益于:1) 国产设备企业的技术实力增强,部分产品性能超过进口设备;2)国产设备企业定制化订 单生产能力强,对客户需求响应快速;3)国产设备的规模优势与价格优势,满足国内客 户大规模采购需求。 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市占率仍有上升空间。2016-18 年,锂电设备国产龙头市占率大幅提升, 先导智能由 4.9%提升至 16.7%,赢合科技由 5.7%提升至 10.1%,主要得益于:1)拓展 优质客户提升订单质量;2)核心客户扩产速度高于行业;3)公司自身通过研发或收购进 行的产品品类扩充。随着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洗牌结束,下游客户的集中度也会向设备行业 传导,龙头公司或显著受益,未来市场份额仍有上升空间。考虑到电池厂的设备采购策略 (每段设备通常选择 2-3 家供应商),我们预计龙头设备企业的整体市占率有望达到 30% 左右(在每段设备招标中均有中标,由 3 家供应商平分),部分产品有望突破 50%(部分 设备招标中由 2 家供应商平分)。国产设备进入海外拓展关键阶段,战略调整提升硬实力 国产设备品牌竞争力提升,但仍处于国际化拓展关键阶段。相比于国外锂电设备企业,国 产龙头品牌已具备四大优势:1)产品线丰富,设备可用于方形/软包/圆柱等多形态电池生 产,且具备系统级整线定制化能力;2)与国产电池龙头合作经验丰富,在市场上已树立 良好口碑;3)技术实力逐步逼近国外品牌,部分产品实现超越;4)规模化生产能力更强, 服务响应速度更快。不足之处在于:1)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需要长时间(5-10 年)的积累;2)国际化经营仍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海外收入占比较低。国产设备龙头战略调整:增加自制,加大研发。2019 年 1-9 月,国内锂电设备龙头的战 略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主动减少外协占比,在动力电池继续高端化的背景下, 锂电池下游行业对设备技术参数、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精度零部件需 要更高的加工设备进行生产,而传统的外协厂商缺乏相应的设备与能力;2)加大研发投 入,应对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变化。以中段核心工序为例,卷绕和叠片两种技术路线并行 竞争,且各有优劣。卷绕效率高且工艺简单,但电芯品质不如叠片;叠片机可通过多工位 提升效率,但总成本依旧高昂且电芯一致性差。先导在卷绕领域一家独大,研发投向包括 锂电池制造(涂布/叠片/整线)。赢合的模切叠片一体设备具备一定优势,涂布机和激光切 产品优势较大,卷绕机技术正在提升。 我们认为,锂电设备商的三种扩张路径是:1)整线化设备:将业务逐渐从一种或几种锂 电设备逐渐拓展到包含前、中、后段多种锂电设备,力求可以向下游客户提供整套锂电池 生产设备,例如 2016-18 年的先导智能与赢合科技;2)专注于单一设备领域,但是寻求 下游多领域的开发运用,打破锂电单一领域运用的局限,海外设备商大多采取此路径;3) 突破单一设备领域,将原本的锂电设备业务向前和向后延伸,打造阶段一体化设备或者形 成阶段整线化锂电设备的供给能力,目前龙头设备企业均已推出自有的整合型产品。 行业投资策略研判:头部效应显现,持续看好国产锂电设备龙头 持续看好国产锂电设备龙头。国内外龙头电池厂进入新一轮扩产周期,2020-23 年累计新 增产能有望达到 594 GWh,锂电设备新增需求有望达到 1,212 亿元。高端客户对设备产 品精度、定制化、保密性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未来订单份额或将向龙头设备商聚集。国产 设备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正处于海外拓展关键阶段,基于产品实力、市场份额与客 户资源三个角度,建议关注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的中长期成长空间。 ……(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垃圾街

「深度调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

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全角度的调查报告。为制作这份报告,我们向行业发出131份问卷,最终回收98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包含总计26个问题、264个选项。这意味着每位完成问卷的受调者,要思考几百个备选答案;每份问卷平均完成时间达到27分15秒;98份有效问卷共计耗时44小时30分30秒。手机端提交问卷比例为92.9%,邮件回复2.0%,电脑端提交问卷为5.1%;具体人数分别为91人、2人和5人。98位受调者中,64.3%来自中国本土企业,35.7%来自外资企业,均为企业中国业务中高层负责人。26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采用最直观的百分比方法计算,希望呈现的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现象”,而是“能够真正感觉到的行业趋势”。问题1、 2018年市场会继续保持增长吗?对于已经开始的2018年,大多数人断定行业应该增长,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年初的增长已经被大多业内人士认同,但对于全年趋势,尤其是一些细分领域发展,仍然难下定论。但从整体增幅上看,大部分人认为,2018市场增长难现2017年时的热度。问题2、 过去5年,行业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最大?在“过去5年行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选项上,73.5%即72位受调者选择了“用户需求”一项。排名第二位的选项是“市场格局”。相对其他选项,这个选项有更多可以量化的指标,特别是销量、销售额以及市占率。不论是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还是桩工设备、高空作业设备、矿山设备等各个细分板块,最近几年,不少品牌的销量、市占率波动明显,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领先阵营也发生“大变脸”。当然,对于不同细分领域来说,“格局变动”有的是刚刚开始,有的已经接近最后“临门一脚”。后面第10、11道调查题目,会有更详尽的分析。排名第三的选项是“企业盈利能力”。这个已经被过去几年各个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年报所确认。排名第四的选项是“代理商体系”。虽然已经经过几轮淘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代理商数量明显减少,但个中真正“顽疾”仍未攻克:代理商老化、营销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系统能力还有不足、缺乏长远战略和规划、“捆绑甚至绑架主机企业”等。不解决这些,良性循环很难畅通。排名第五的是“技术体系”。虽然未能进入“前五”,但得票率第六的选项,依然值得关注。它是“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态度”。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态度,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更上心”,对中国对手更“看重”;另一面是某些国外品牌,在“观望”、“收缩”,甚至是“战略性放弃”中国市场。其他得票率在20%以下的选项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产品线”、“外企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方式”、“企业产业地位”、“用户群构成及数量”、“动力之外其他核心配套体系及格局”、“用户品牌忠诚度”、“动力配套”和“企业盈利方式及来源”。这些选项得票率较低也说明:过去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整体的品牌影响力”、“产业地位”、“用户关系链与合作方式”、“产品去除同质化,塑造差异化”等方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而这些又直接造成了“用户忠诚度”低开低走。问题3、 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特别是领先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先说得票率排名最靠后的5个选项——换种说法,也就是受调者认为“不那么迫切做的事情”。它们按照得票率从低到高分别是:“与其他主机制造商合作”、“进入新领域”、“人力资源提升”、“降低成本”和“创新经营模式”。这是杂志策划过的几十次行业调查中,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降低成本”一项被如此看轻。再来看得票数最多的10个选项,依次是:“强化创新”、“新形势下准确定位”、“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拓展合作”、“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和新兴市场”、“提升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全球资源整合与海外并购”、“提升制造体系”、“聚焦核心”和“差异化”。这个问题的选项可谓包罗了近年来的各种热点、焦点。但位居前10 的选项,只有一个——也就是第一项得票率过半。而所有21个选项中,整体而言,受调者的答案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这样的得票率分布意味着:一方面,在受调者看来,很多选项可能对企业而言都很重要;但同时,由于企业定位不同,目标战略不同,所处细分领域不同,产业地位和发展阶段也不同,这就让制造商对“最重要、最应该先做”的事情,有不同的认识。问题4-5、 未来长期而言,在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原本是两道独立的调查题目,即“未来长期而言,您认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长期而言,您认为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为了方便对比,我们把两个调查的结果制成图表放在一处,共同讨论。对于中国制造商今后的竞争力体系描述,得票率最高的5个选项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产品和技术”、“营销和服务”、“成本”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而对国外企业而言,得票率最高的5个选项为:“产品和技术”、“品牌影响力”、“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应用”和“供应链”。其中,前2个选项的得票率几乎是排名第三选项的2倍,更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对比来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和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二者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有很大不同。诚然,核心竞争力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的企业并不相同,但最终,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要在中国乃至全球直面国外领先企业,就必须在后者最看重的环节——“产品和技术”、“品牌影响力”上,实现突破。问题6、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多少中国本土主机制造商可能会惨淡经营甚至退出?绝大多数受调者—共计54.1%也就是53人认为,未来5年,可能有1/3以上的中国本土主机制造企业会惨淡经营或者退出。其中46.9%也就是46人选择了1/3,5.1%的人选择了1/2。这样的结果显示出: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可能持续处于一种“挤水分”的状态,企业特别是处于“不上不下”或比较靠后位置的企业,地位仍然不稳。问题7、 未来5年,中国市场,多少国外品牌会惨淡经营甚至退出?对于有多少国外品牌会惨淡经营或者退出,有19位受调者也就是19.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种无解,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不看好”。另外,有45人即45.9%的受调者认为,未来1/3以上的外企,可能在中国市场惨淡经营或者退出。37人也就是37.8%的受调者选择了1/3,7人也就是7.1%的受调者选择了1/2。问题8-9、 未来,您最看好和最不看好的细分领域是什么?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杂志设置了本质上一样的两道问题—“未来您最看好哪个领域”、“未来您最不看好哪个领域”。之所以如此,是想“重复检测”受调者对各个细分领域未来的判断。毕竟,这个问题对行业、企业而言,是如此重要,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决定企业今后战略制定、定位和布局等。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结果,我们把“最看好的领域”按照得票率从多到少排序,“最不看好的领域”按照得票率从少到多排序。可以发现,两道题在结果上的“统一性”、“重合度”很高。受调者最看好的领域,都有着这样的特点:要么格局不稳,要么仍有不错的发展空间,或者干脆就是产品线或者竞争者阵营上留有明显空白。而受调者最不看好的领域,和“该领域的规模空间大小”并无必然联系,而是“格局稳定,地盘基本瓜分完毕”,“进入成本过高”,或者是中短期内增长有限,甚至由于技术、产品、用户群门槛过高而“无从入手”的领域。这里必须把“装载机”一项单独拿出来说说。无论是问题是正着问还是反着问,无论是评选“最看好”还是“最不看好”,“装载机”在受调者中都颇为“不受待见”。想想也是,“一个多年难摘价格竞争”、“低利润率”帽子的行业,谈其前景,无法不让人“用脚投票”。问题10-11、 未来5年,哪些细分领域会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未来5年,哪些细分领域会发生重大变化?对于“哪些细分领域会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呼声最高的前5个领域分别是:挖掘机、盾构设备、起重机、装载机和矿山设备。票数倒数前3——也就是“格局最不可能稳定的领域”的分别是:养护设备、高空作业设备、小型设备。与此同时,被认为未来5年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的5个领域分别是:高空作业设备、养护设备、挖掘机、小型设备和矿山设备。二者联系着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挖掘机而言,72人即73.5%的受调者认为5年之内基本会形成稳定格局;同时,35人即35.7%的受调者认为挖掘机行业会发生重大变化。从某种程度,这预示着:未来5年,中国挖掘机行业将步入“上上下下”最后的窗口期;“上来”的企业穿过了“最后一道窄门”,在主流领先阵营中稳住地位;没上来的品牌,可能需要另寻他策,更有一部分可能就此被边缘化。调查结果显示,矿山设备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还有一个有趣的领域,是拌合设备行业。只有28.6%的受调者认为未来5年这个行业会形成稳定格局——这意味着其他多数人,要么不关心这个领域,要么就是认为未来5年这个领域不会形成稳定格局;而同时,又只有2.0%的受调者认为,未来5年,这个领域会发生重大变化——潜台词是,多数人可能觉得这个领域不会出现什么变化。联系两方面的观点,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中国拌合设备领域,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相对混沌而温和”的发展状态,绝对领先者难现真身。再看另外两个行业主导板块——起重机和装载机领域。对于起重机行业未来发展,受调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未来5年行业格局可能不会生变,其中变化也在可以预料的范围内。而装载机行业,受调者投出的“格局稳定程度”,稍逊于起重机行业;但其中“大变化”出现的概率,却远高于起重机,仅次于矿山设备行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受调者看来,中国装载机行业未来的大变化,可能会发生在“少数参与者、竞争者”之间。问题12、 未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和技术最主要的趋势是什么? 这道题目受调者的选择更加集中,得票率排名前3的选项票数远超其他,分别是:“设备的环保、排放性能加速升级”、“智能化”和“定制化、专用化和个性化”。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5人即25.5%受调者认为“国外品牌中低端下沉”、21人即21.42%的受调者认为“中、高端分界进一步模糊”。除此之外,仅有1个人选择“全面高端化”。想来不难解释,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端化”是一个终极目标,还需要一步步地稳扎稳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攻克;一蹴而成难免揠苗助长。问题13、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营销环节会涌现哪些趋势? 对营销环节的大趋势,受调者的投票显示出一股明显“分散而犹豫”的特征——没有一个选项得票率超过半数。按得票率从多到少排序,前5个选项依次是“代理商、经销商数量继续减少”、“后市场占比加大”、“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直接沟通更多、更紧密”、“二手设备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价格竞争继续存在”。排名第6的选项实际上是排名第5选项更具体的解释之一——“国外企业介入价格竞争”。问题14、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哪些细分领域的价格战会持续存在甚至升级?关于“价格竞争”这个敏感的题目。多数人认为挖掘机是“价格竞争会持续甚至升级”的细分板块。紧随其后,高空作业设备领域也存在着很高的“价格竞争升级”可能性。装载机得票率排在第3位。“挖掘机”选项夺冠,实际上侧面印证了下一题——也就是第15题中,受调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未来几年,是中国挖掘机市场格局形成的决赛期;而其中,不仅中国企业之间,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升级。为了成为最终的留存者,企业难免不用其极——“触发”价格战。此外还有一些背景要纳入考虑:一方面,中国市场挖掘机平均价格较全球其他地区高,另一方面,中国挖掘机产业供应链体系也在不断成熟,而这些也给中国挖掘机产品价格留出了下调空间。“装载机”领域,“价格竞争”戏码早已成为习惯。早前,“价格竞争”一度让中国装载机行业步入连续亏损泥潭,而为了摆脱窘境,企业开始提升价格。但盈利能力有所好转,“过不得有钱日子”的中国装载机行业,“价格竞争”又开始明里暗里地此起彼伏。想想也是,中国装载机行业虽然大体参与者已经“圈定”,但领头的几家企业,市占率与份额远没有达到“稳定市场格局”中“4:2:1”的结构;与此同时,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远高于差异化;再加上用户忠诚度有限,很长时间,价格竞争可能都是企业“赢得市场与用户”的最有效手段。竞争根基、核心竞争力体系不变,这种局面也就无法结束。与此相反,过去几年被价格竞争“坑苦”的起重机领域,仅有11.2%的受调者认为,价格竞争可能存在或者升级;很明显,这个领域正在走出价格竞争泥淖。至于专业化、定制化程度极高的盾构设备、养护设备和拌合设备,好像很难大面积引发“价格竞争”。问题15、未来5年,您觉得以下哪些关键词,能够比较准确地形容中国挖掘机领域发展?关于如何评价中国挖掘机行业未来发展,得票率最高的5个关键词是“决赛期,最终格局形成”、“中外企业竞争激烈”、“部分外企退出”、“产品技术竞争”和“挖掘机整体价格有所下降”。而得票率倒数第2位——只有7%的受调者选择“市场排名大变”。这是不是可以恰巧拼凑出一个结论:中国挖掘行业,大体排名已经初步得到“潜意识”上的公认;当然,其间微幅调整在所难免。但从第一梯队之外蹿升至“前5”,机会不多。还有一个选项值得玩味。“外企产品全面本地化”得票率排名第7,得票率26.5%。这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充满了“中庸”的气氛。究竟是受调者低估了“外企深入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决心和行动”,还是“若非迫不得已,外企绝不离开最后的舒适区”?问题16、 未来中国挖掘机市场,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最终留下?做好挖掘机究竟需要哪些硬实力和软实力?票数最高,也是相对集中的选项有3个,依次是“研发、技术实力强”、“掌控核心产业链资源”,当然还有“拥有稳定的、规模较大、较领先的其他业务板块,特别是土方设备板块”。三个条件与其说哪个最重要,倒不如说“缺一不可”。照着这种标准去框选,中国本土企业中,能把挖掘机业务做到最后、最好的品牌,屈指可数。问题17、 未来5年,哪些关键词可以比较准确地形容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装载机是让中国企业既骄傲又“憋屈”的领域。一方面是震惊世界的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并不匹配的价值实现能力。中国装载机制造商未来可以爆发出的潜力,远超想象。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今后依然毋庸置疑。90.8%的受调者认为未来中国品牌还是市场的绝对主力。排名第2-5位的关键词分别是“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参与者减少”、“产品差异化进一步明显”,以及“各品牌形成稳定用户群”。事实上,第2、3、4位选项,直接的结果就是第5项所代表的“品牌形成稳定用户群”。没有人认为国外新品牌未来会进入中国装载机领域。问题18、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机制造商后市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这道调查题基本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从最后的统计数字看,受调者的意见还是非常分散。“零部件销售”、“二手设备业务”等未来可能依旧是主机企业后市场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问题19、 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最有可能在全球哪些区域以及业务领域进行收购?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分为两个维度——收购目标所在地,以及收购目标所处领域。从收购目标地域上看,中国企业显然对收购欧洲品牌更有兴趣。只有5人选择日本,仅仅1人选择“除日本、中国之外亚洲其他地区”。看起来,韩国企业未来的“接盘侠”不太可能是中国制造商。中国企业收购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起重机制造商的计划,早已不是新闻。但31.6%的受调者认为,中国企业可能会收购专业化矿山设备制造商,这点比较让人意外。难道中国企业在全球已经有了目标和初步行动?问题20、 中国工程产业,未来5年会出现革命性创新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认为不会的还是大部分。其实相信很多人想知道,选择“会”的受调者,究竟又对此有哪些具体判断。问题21、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和完善?两个选项——“产品适用性及符合当地标准”、“目标市场营销及服务体系”得票率超过一半。问题22、 未来5年,中国品牌的哪些产品,会在欧美市场取得突破? 这一道题目上,“挖掘机”的得票率为66.3%,“起重机”48.0%,“装载机”47.0%。中国品牌挖掘机、起重机未来5年在欧美市场的突破、渗透,是不是被高估了?问题23、 未来,具备哪些特征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能够成功实现全球化?调查结果显示,“成功实现全球化”,需要的是绝对领先的规模、实力。“全球化”不能太过于依赖“差异化”、“小众”。不过企业如果能够潜心某一市场,“有限国际化”也未尝不可。问题24、 未来5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在国外品牌全球销售额中的占比,会大幅提升吗?47.0%的受调者相信,国外品牌中国业务销售额,未来在其全球业务中的占比会明显提升。问题25、 未来5年,对于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日韩等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中国市场对一部分外企而言,很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本土市场”。但对于一些保守的国外品牌而言,可能并非如此。此外,尽管有中国本土配套企业已经进入国外品牌采购名单,但入门不代表成为主力。问题26、 未来5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在国外品牌全球销售额中的占比,会大幅提升吗?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些核心部件依然还会依靠外协;与此同时,主机制造商和外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合作也会继续升级。但与此同时,也有40.8%的受调者认为,中国企业会在液压系统上获得突破。

本觉

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近几年,国内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屡创新高,随着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保有数量的不断增加,后市场业务服务需求也逐渐扩大。但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工程机械后市场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工程机械后市场是指设备售出以后,围绕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衍生服务,它涵盖了设备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设备售后服务和使用环节客户需求的各种后续服务,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资料,2020年行业挖掘机产品销售量达到327605台,比上年增长39%;汽车起重机销售量达到54176台,比上年增长26.1%;履带起重机销售量达到3283台,比上年增长43.4%;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达到800239台,比上年增长31.5%;升降作业平台销售量达到103555台,比上年增长35.1%,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当工程机械产品设备销售之后,就有售后维修、以旧换新等需求,维修、二手机、租赁等业务潜力巨大,这些业务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后市场生态链,随着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保有数量的不断增加,后市场业务需求也逐渐扩大。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资料,以挖掘机市场为例,在生命周期中的后市场维修和配件潜力与新设备价格之比几乎达到1:1,后市场业务能给企业带来设备销售之外的营业额,而且利润更高。当前维修服务和配件的后市场有上千亿的规模,二手设备和租赁市场更是达到了万亿的规模。工程机械后市场已经变成行业一个不容忽视的业务板块。国内外后市场发展差距较大在工程机械行业传统市场中,维修和配件作为设备销售之后被动的售后服务来对待,现在,主机厂把它们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来经营,在整机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二种后市场发展业务。这种模式的分形创新不仅给主机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而且让代理商的发展更加平衡,因为当整机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后市场的营收保证了代理商的生存,而后市场的业务主要受设备保有量和开工率的影响,比整机市场的波动要小很多。——欧美成熟市场2/3利润来自后市场业务在欧洲和北美成熟市场,企业都十分重视发展后市场,这是工程机械设备主机厂和代理商实现服务溢价的重要环节,企业追求的利润结构黄金分割线是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后市场,三分之一来自新设备销售。这样,当新机销售市场出现下滑时,后市场的收益就是企业“活下去”的重要保障。——国内代理商后市场业务利润占比不到40%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调研数据,2020年,整机销售业务贡献给代理商平均64%的营业利润,后市场业务利润占比36%,其中包括配件销售业务贡献给代理商群体平均19.9%的营业利润;保内服务贡献给代理商群体平均9.1%的营业利润;二手机销售业务为亏损状态;经营性租赁贡献给代理商群体平均3.9%的营业利润;保外服务和其他维修服务业务贡献给代理商群体平均3.2%的营业利润;金融服务和其他业务贡献给代理商群体平均0.9%的营业利润。国内工程机械后市场企业经营水平较低后市场吸收率(即后市场收入与企业运营成本之比)是衡量工程机械代理商后市场业务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欧美市场,工程机械代理商后市场的营收贡献占到整个公司营业额的50%~60%,一些优秀代理商的吸收率已经超过100%,即使不销售新设备,这部分代理商仍然可以生存,这就让企业具备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但代理商后市场吸收率却主要在10~20%的低位徘徊。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调研资料,2020年代理商后市场吸收率大于60%的代理商仅占3.2%,吸收率在40%-60%之间的代理商占到代理商群体中的8.8%,吸收率在20%-40%之间的代理商占到代理商群体中的40.0%,吸收率在10%-20%之间和10%以内的代理商分别占到代理商群体中的24.0%。工程机械后市场企业竞争格局分析在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领域里,主要有制造商和品牌代理商、零部件供应商、小型配件店和修理厂等三类参与主体,它们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形成了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核心生态圈。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弟子志之

2019年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基本情况纺织机械是指应用在纺织工艺各个环节中,把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成为纺织品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称。纺织机械是我国纺织工业转变与革新的基础,是使我国纺织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关键,是我国从纺织大国发展为纺织强国的重要基石。在主要的纺织流程中,纺纱机械首先将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纺成纱,织造机械将纱线织成布,然后印染机械对布料进行染色整理,最后通过服装机械将织物制成服装。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目前我国纤维加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纺织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纺织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我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后,纺织行业也处于新旧增长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实施转换的唯一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纺织机械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装备技术基础,围绕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高端纺织装备技术,提高国产纺织装备制造水平,是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强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绿色纺织”是21世纪纺织工业发展的突出主题,因此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环境友好的纺织装备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动力的引擎转换,以往生产要素的生产竞争方式正在转变为科技实力的综合竞争,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将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带有明显高科技产业特性的技术密集型、创意密集型产业。因此,创新、高效、环保、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纺织机械是未来纺机设备的主要发展趋势。二、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规模统计分析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资产总额为1017.96亿元,同比增长6.55%。主营业务收入911.69亿元,同比增长8.82%;利润总额达68.33亿元,同比增长5.12%。近年来,在纺织机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方面,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规模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产中、高端纺织装备发展较快,纺织机械行业整体运行稳中有增。根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为658家,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山东三省。目前,国内市场国产装备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三、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分析——行业利润总额变动情况根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统计,2018年度纺机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68.33亿元,同比增长5.12%。2014年至2018年,纺织机械行业利润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金额基本维持在80亿元左右,基本面保持稳定。2、销售利润率变动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销售利润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利润水平变动主要系以下原因,首先,“十二五”中后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纺织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作为纺织产业链上游的纺织机械行业,不可避免受到较大冲击。其次,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纺织机械行业内产生不良竞争等问题。纺机行业阶段性结构性调整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利润水平的提升。最后,自2016年以来,我国纺机行业着力深化供给侧改革,伴随着下游纺织行业的景气度和纺织品内外销市场的回暖,订单量和产品价格呈上涨趋势,行业利润水平有所改善。四、下游纺织行业景气度回升,纺织机械产品需求回暖纺织机械行业的景气程度同下游纺织业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据数据显示,纺织业从2013年开始进入长时间增速下滑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整体复苏迹象明显,从而带动纺织机械行业的景气程度回升。2018年,纺织行业利润总额为2766.10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1.1%。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驱动自动化、智能化高端纺机市场纺织行业以劳动密集型模式为主,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度较高。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经营压力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引入自动化、高速化纺织机械设备已是大势所趋。以纺纱行业为例,平均万锭用工从2010年的80人下降到2015年的60人左右,根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则要求下降到20人以内。近年来,国内纺织机械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提高纱线品质、节约用工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纺机设备已经成为国内纺织企业新上项目的首选,转杯纺纱机、剑杆织机等产品表现突出。2018年,国内主要转杯纺纱机、剑杆织机的市场销售整体呈增长趋势。纺织机械的自动化不但可以提高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大其盈利空间,还能提高信息化与集成应用水平,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目前,国内纺织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36.06%,数字化生产设备的联网率为27.74%,生产管理环节信息化普及率为50.49%,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为19.82%。综上所述,纺织机械行业将在高可靠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路线上持续迈进。六、全球纺织产业转移及结构调整带来成长新机遇全球纺织产业经历了由欧美向亚洲、拉美的迁移过程,在亚洲内部也经历了从日韩向中国再向东南亚、南亚、中亚的逐步扩散进程。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投入,有望带来地区纺织机械新增购置需求增长空间,这为我国纺机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我国纺织机械主要出口至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土耳其等国,其中印度是我国纺机出口的最大市场。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出口纺机26.42亿美元,占我国纺机总出口额的72.06%,同比增长2.44%。与此同时,随着新疆资源优势禀赋的日益显现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的多重政策实施以来,东部地区纺织产能有望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七、纺机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纺机行业进出口总体情况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纺织机械进出口累计总额为73.87亿美元,同比增长6.78%。其中:纺织机械出口36.66亿美元,同比增长7.20%;进口37.21亿美元,同比增长6.36%。2014年至2018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呈现“稳中有升”态势,进口金额总体呈下降趋势。2、我国纺织机械的出口分国别情况2018年全年,我国共向18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纺织机械产品36.66亿美元,同比增长7.20%,其中前五位出口国分别为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印度是中国纺织机械的主要出口国,我国对印度纺织机械出口额始终占据首位。近年来,印度多次对中国进口商品提出反倾销调查,但剑杆织机和转杯纺纱机等产品不属于印度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的产品,印度亦未曾就该类产品提起过反倾销等措施。2018年我国纺织机械产品对印度出口总额为6.18亿美元,占全部纺机出口总额的16.87%,位列我国纺织机械出口额第一位。印度为全球第二大产棉国,纺织工业规模位列全球第二,是印度重要的工业行业之一。印度本土纺机制造业除纺纱设备外,尚无足够的能力满足本土需求。近年来,印度的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及拉贾斯坦邦等面向纺织行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大力鼓励纺织行业的发展。内容包括按照建厂投资额给予贷款利息补贴、提供资金补助邦税和增值税减免税或相应的税额返还等项优惠。多项政策旨在提高印度全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技术、基础设施水平及产品研发水平,这为我国新型纺织机械设备例如转杯纺纱机、高速剑杆织机的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3、我国纺织机械的出口分产品情况2018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36.66亿美元,其中针织机械出口额为9.56亿美元,占比26.08%,位居第一,其后依次为印染及后整理机械、辅助装置及零配件、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其中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和印染及后整理机械出口额分别占比14.45%、10.49%和18.90%,较上年分别增长27.24%、6.46%和4.20%。4、高端纺机配件制造水平有限,仍大量依靠进口我国纺机制造的整体水平相距世界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高端纺织机械零部件制造的技术水平和稳定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端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瓶颈。纺织机械越来越趋向于高速、高产以及自动化,国产纺机配件大多占据的是中端或者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则较多被国外企业垄断。近年来,纺织机械辅助装置及零配件进口额逐年提升。2018年,辅助装置及零配件进口额在进口产品总额中排名第一位,进口额达8.99亿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7.73%,占所有纺织机械进口额的24.15%。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纺织机械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原标题:2019年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产业+消费升级驱动高端化市场发展)来源: 前瞻网

祖庚

机床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格局优化叠加下游产业升级,高景气可持续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吕娟、彭元立)一、机床产业链分析1.1 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机床(英语名称:Machine Tool),又称“加工母机”,是将金属毛坯等材质的工件加工成机器零部件的机器, 机床的质量、精度和加工效率等综合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着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因此,机床工业的发展水平 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参考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将机床工具分为机床和相关零部件,其中按照加工工件的材 质,机床可以分为金属加工机床、铸造机械、木工机床和其他材质加工机床。金属加工机床在机床工具中是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加工材质是金属毛坯,可以分为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木工机床主要加工材质 是木材,可以分为木工锯机、木工刨床 、开榫机、榫槽机等;铸造机械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 浇进铸型的设备,加工材质主要为液态金属,可以分为普通砂型铸造设备和特种铸造机械设备;其他材质加工 机床包括用于加工硅片、陶瓷片、金刚石等其他材质的机床,如玻璃精雕机、硅片切割机床等。相关零部件中, 机床附件产品主要有各类卡盘、转台、分度头、刀架、中心架、刀杆、夹头顶尖、平口钳、过滤排屑和防护装 置、制冷净化装置等;工量具及量仪包括:1)卡尺、量块及量规等量具,2)通用长度量仪、通用角度量仪、 形状和位置误差量仪等量仪;磨具磨料中,磨料包括普通磨料、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化学气 相沉积(CVD)金刚石,磨具包括固结磨具、超硬材料制品、超硬材料磨具、金刚石钻探工具等;数控装置包 括数控机床用伺服驱动单元、数控机床用伺服驱动单元和数显装置。金属加工机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行业消费额自 2011 年进入下降通道,2020 年降幅缩窄。2011 年之前, 受益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在“四万亿”刺激下,2011 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到 390.9 亿美元的顶峰,其后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 行业总体呈下行态势。随着 2020 年我国制造业景气度回升,2020 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虽有疫情的影响 但仅同比下降 4.48%至 213 亿美元,较 2019 降幅明显缩窄。金属加工机床中,金属切削机床占比约为 2/3,2020 年国内消费额为 138.7 亿美元;金属成形机床约占 1/3, 2020 年国内消费额为 74.4 亿美元。金属切削机床,按照切削方式,可以分为车床、钻床、镗床、刨床、铣床、加工中心、磨床、插床等种类, 其中车铣是最主要的切削方式,所以机床构成中,车床、加工中心及铣床占比明显较高。根据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6 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市场中,“加工中心及铣床”占比达到 49.71%,市场空 间约为 450 亿元,车床占比次之,达到 37.61%,市场空间约为 400 亿元。金属成形机床中,机械式压力机占比 最高,达到 62.50%,市场空间约为 350 亿元,折弯机和压液压式压力机各自占比 10.12%和 9.07%,市场空间约 为 100 亿元。中国在全球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中占比较高。全球金属加工机床行业规模大概在 800 亿美元上下,2019 年 达到 821 亿美元,中国在全球金属机床消费额中占比一度超过 50%,尽管 2011 年以后逐渐下降且 2019 年占比 仅有 27.17%,但是我们认为 2020 年在全球疫情冲击和中国国内制造业回暖的影响下,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 额降幅会明显小于全球降幅,在全球占比将出现回升。1.2 机床上游核心零部件情况梳理1.2.1 机床上游核心零部件构成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数控系统、驱动系统(电机)、传动系统(主轴、丝杠/丝杆、 导轨、轴承等)、铸件(床身、底座等)、钣金件(机身、支架等)、功能部件(刀库刀架、转台、齿轮箱、光栅尺等)、辅助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目前我国数控系统和传动系统涉及的零部件仍大量依靠进口,其中数控系统的供应商包括发那科、三菱、 西门子,国产厂商主要是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精密轴承主要供应商为日本 NSK、德国舍弗勒 Schaeffler、德国 INA 等;丝杠、导轨主要供应商为中国台湾银泰、德国施耐博格、日本 THK 等。(丝杠/丝杠,导轨)通过分析国盛智科、海天精工、浙海德曼、纽威数控、科德数控等近两年上市的机床厂商披露的详细成本 构成,我们大致计算出各零部件在成本中的占比。其中,数控系统和驱动系统、铸件和钣金件各占 1/3,是主要 成本项;传动系统占比 14%左右;刀库、刀塔占比 4%左右;个别厂商的高端机床还需配置光栅尺做精确定位, 占比最高可达 5%,单体价值量高。1.2.2 数控装置:发那科在国内市场中占比较高2019 年,中国机床数控系统市场销量达到 25.37 万套(同比下滑 25.9% ),销售额达 95.81 亿元,同比下滑 7.4%。国内数控系统市场中,高端机床市场主要由发那科、三菱电机、西门子等国际龙头厂商占据,国内厂商如 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企业在高端机床中占比较低,主要市场在中低端市场。发那科凭借在数控系统科研、设 计、制造、销售等方面强大的实力在国内数控系统市场中占比最高,达到 39.3%。1.2.3 电主轴:渗透率提升推动市场规模增长,国内厂商逐步追赶海外龙头我国电主轴产销量和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08-2019 年,我国电主轴产量和销量连续多年增长,复合增速 分别达到 20.66%、15.78%。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电主轴市场在 2008-2019 年复合增速为 12.75%,同样维持较 高速度增长,主要由于国内金属加工机床数控化率逐步提升推动电主轴渗透率增长,并且由于中国金属加工机 床市场在全球中占比较高,电主轴供应厂商逐渐由进口转换为本土供应。我国电主轴的产业化起步较晚,与瑞士、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先进水平相比,国内电主轴行业在技术实力、 产品性能、业绩口碑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全球电主轴领先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日本,其中欧洲的头部电主 轴厂商依靠业内领先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性能,在电主轴的不同应用领域均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中较为知 名的厂商包括瑞士 IBAG 公司、德国 Kessler 公司、英国西风等。日本的电主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于欧洲,但产 业发展成熟,性价比较好,在中国大陆等电主轴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在某些细 分领域,国内部分厂家凭借日臻完善的研发实力和制造水平,已推出了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并占据越来越 高的市场份额。2019 年,中国大陆上市企业昊志机电和国机精工以销量计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8.06%和 0.95%,其中,昊 志机电的电主轴产品主要为加工中心用电主轴和印刷电路板钻孔机用电主轴,在这两个细分领域中市占率保持 稳步增长。1.3 现有机床工具上市公司梳理我们按机床类别梳理了全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可以看出创世纪、华东重机(润星科技)主营 3C 用加工中 心,国盛智科、海天精工、日发精机主营通用型加工中心,浙海德曼、津上机床主营车床,秦川机床、华东数 控、宇晶股份主营磨床,沈机布局较全,亚威机床、合锻智能主营成形机床,零部件类公司主要包括华中数控 (数控系统)以及昊志机电(主轴),刀具类公司主要包括中钨高新、欧科亿、华锐精密、沃尔德、恒锋刀具。金属切削和金属成形机床市场竞争格局均较为分散。2019 年,金属切削机床市场 CR10 仅为 15.41%,呈现 出较为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创世纪,其机床业务收入为 21.81 亿元,市场份额为 2.23%, 其次是北京精雕,占比 2.08%。金属成形机床市场 CR10 也仅为 18.87%,同样较为分散,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占比达到 8.94%,亚威机床排名第二,占比达到 1.73%。1.4 机床应用场景机床下游应用行业中,汽车、通用零部件和 3C 电子占比较高。作为制造业的加工母机,机床用途非常广 泛,涵盖我国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汽车、通用零部件、3C 电子、模具、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等。其中应 用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汽车、通用零部件和 3C 电子,合计占比达 64%。二、机床行业竞争格局变迁,孕育投资机会2.1 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历程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机床行业起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诞生了声名赫赫的“十八罗汉”国营机床厂,经过 20 多年 的建设和发展,至改革开放前,已经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机床工业体系;第二阶段是 1958-1978 年,我国迎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尤其在六七十年代,为冲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 尖端工业急需,国家大力支持机床发展,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第三阶段是 1978-1999 年,随着原机械部属企业全部下放地方和外资机床企业的涌入,我国机床企业不适 应市场环境、行业集中程度低、缺乏行业管理能力的缺点暴露出来,大批国内机床企业陷入倒闭潮和从业人员 下岗潮;第四阶段是 2000-2011 年,受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利好拉动,机床工具体量快速增长,出现了多种所有制企 业共同发展的局面,机床工具行业产值在 10 年间增长了 10 倍。同时,机床数控化率也有一定提升。但是,由 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纷纷投资扩产,导致批量型的中低端机床产能急剧扩大,埋下了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隐患;第五阶段是 2011 年至今,我国机床消费额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直至 2020 年降幅收窄并初步出现回暖迹 象。从这一阶段机床企业的市场格局来看,国内机床企业面临“高端失守、中端争夺、低端内战”的局面,其 中高端机床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机床的主角也从国企切换为民企。2.2 国有“十八罗汉”时代落幕目前,国内机床行业可以分为三个阵营:①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国际领先的数控机床厂商, 产品涵盖数控车床、加工中心、镗铣机床等多项产品,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技术沉淀,引领着世界机 床向高速、高精、高效、高稳定性、智能化、复合化等方向进行技术革新,在技术方面具有领先实力,如马扎 克、德马吉、中村留、大隈、哈挺等均是如此;②国有企业和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知名度的民营企业:具有显 著规模的大型国企以及不断缩小与国外技术差距、性价比和服务逐步提高的部分民企;③技术含量较低,规模 偏小的众多民营企业:在汽车零部件粗加工、一般用途的民用产品等领域,产品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产品价格 便宜,对机床价格较敏感。国内企业中,以“十八罗汉”为代表的国有机床时代逐渐落幕。建国之初,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机床厂 等国有企业承担起了我国工业化的重任,为我国机床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以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国有企业或者被收购、或者被重组,更有甚者如沈阳第 三机床厂直接破产,仅有济南第二机床厂仍独立存活。整体来看,机床行业国有企业的时代逐渐落幕。国有机床企业代表沈阳机床收入萎缩并出现亏损。受益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沈阳机床营业收入在 2011 年时曾达到 96.11 亿元。然而,2011 年以后,由于:1)公司中低端产能供过于求;2)历史负担重、体制 机制不够灵活;3)国内国际扩张速度过快;4)i5 智能机床产品战略投资过大,沈阳机床收入进入下降通道, 2019 年营业收入萎缩至 10.02 亿元,并在当年归母净利润巨亏 29.88 亿元。国有机床企业市场份额下降。随着十八罗汉的落幕,国有机床企业在国内机床市场中的份额不断降低,选取国内 3 家上市的国营金属切削机床企业的机床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与金属切削机床整体消费量对比可以发现, 2014 年以后,3 家国有机床企业的机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由 2015 年的 6.86%降低至 2019 年的 2.49%,降低了 4.36pct。2.3 民营机床厂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灵活的机制更加适应竞争性市场登陆资本市场的机床企业主角由国企转换为民企。2000 年以前,国内机床上市企业主要为国企,例如昆明 机床、沈阳机床、秦川机床。而进入 2000 年以后国内登陆资本市场的主角则由国营企业转换为民营企业,尤其 在 2015 年以后,国内民营机床企业上市密度明显提升。民营机床企业实力持续上升,主要民营机床企业机床收入占机床总消费量比重持续上升。民营机床企业凭 借对市场的敏锐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实力持续上升。主要民营上市机床企业金切机床类业务收入占金 切机床消费额比重也呈上升态势,由 2016 年的 3.50%提升至 2019 年的 5.47%(此处选取上市企业包括创世纪、 海天精工、日发精机、浙海德曼、国盛智科、青海华鼎、华东数控、华辰装备、宇环数控)。在本轮制造业投资 长景气周期中,民营企业有望承担提高国产数控机床在中高端领域的份额的重任,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的比例和产出效率高于国企。民营机床厂机制普遍灵活,更能够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 境,有助于我国机床行业提升竞争力。从研发费用率来看,我们选取上市公司中所有机床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 收入比重超过 50%的 13 家民营机床企业(包括海天精工、浙海德曼、日发精机、国盛智科、华东数控、华辰装 备、思进智能、科德数控、纽威数控、亚威股份、合锻智能、宇晶股份、宇环数控),这些企业的研发费用率均 值在过去十年间始终明显高于 3 家国有机床上市企业研发费用率均值(2019 年国有机床企业营业收入大幅缩减 导致研发费用占比非正常提升,故未纳入对比),持续高研发投入确保了民营机床企业在技术方面持续进步,虽 然在总研发投入及综合布局上不如国企,但是对比民营机床上市公司与国有机床上市公司过去几年的营收增长 来看,民营机床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更高。2.4 格局变化叠加疫情,机床行业进口替代加速整体来看,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依赖程度连续两年下降。2004 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依赖度达到高 点 62.53%,其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波动下降。2019-2020 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占比已经连续两年 下降,从 33.14%降低至 27.97%,减少了 5.17pcts。金属切削机床进口占比降低更为明显,从 2018 年的 44.56% 降低至 2020 年的 35.33%,减少了 9.23pcts,其中 2020 年单年度降幅达到 5.35pcts,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机 床进口交期延长、调试人员往来不便,客观上促进了国内优质民营机床企业国产替代进程。三、诸多指标验证机床行业高景气度及持续性3.1 我国正稳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制造业迎来长景气周期如果以 1992 年南巡讲话为起点,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2-2011 年,我们称之为“制造大国”阶段,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物美价廉,既满 足了改革开放后国内人民群众对生活生产物资的需求,又飘洋过海享誉全球,这个阶段我们制造业更多是“走 量”,在新技术上更多是模仿、跟随策略。第二阶段,2012-2016 年,即“供给侧改革”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行业经历了或主动或被动的出清过程, 很多小企业退出市场,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优化。第三阶段,2017-至今,我们称之为“制造强国”阶段,其中,2017-2019 年我们认为是前奏,2020 年才是 真正的新起点。(1)为什么说 2017-2019 年是前奏?因为这几年一方面我们看到众多制造业子行业头部企业强 者恒强、个别开始超越外资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几年制造业经历了“去杠杆”、“贸易摩擦”“实体清 单”等方方面面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很多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短暂抑制或者没有被充分激发。(2)为什么说 2020 年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新起点?一方面,在贸易摩擦、实体清单等外部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 业企业寻求突破,加大研发投入,追赶国外优秀同行;另一方面,我们不但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还因为疫情 迅速得到控制,相比海外,中国制造业供应体系有更好的保障,促使我们不仅在国内市场部分实现进口替代、 国产份额提升,还使得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获得预期之外的提升。(3)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凭借优越的性 价比,在全球范围内的份额提升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 2020 年,将是中国由“制造大国”逐 步实现“制造强国”的新起点。为什么我们会进入“制造强国”阶段?这其实是发展的必然,我们从三个维度加以诠释: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红利——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虽然总人口还略有增长,但 是中国就业人员增速自 90 年代以来持续放缓,到 2018、2019 年已经连续两年进入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随着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就业人员总数将继续降低。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促使人工替代类的设备渗透率长 期进入上行阶段。第二,C 端、B 端、G 端的需求持续升。(1)品质生活深入人心,C 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要求制造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投入更多的高端设备用于生产制造,从而拉动高端设备的需求;(2)经历了供给侧改革, 制造业集中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B 端客户自身从竞争格局角度出发,也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更先进的 生产设备,增强竞争力;(3)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愈发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G 端)都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技术不落后,持续推动新能源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制造业标准升级。综上, CBG 端三方共同助推高端设备的持续发展。第三,外界压力之下,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之举。贸易摩擦与实体清单背景下,卡脖子设备与核心零部件 急需突破,目前国内制造业已经形成注重研发与自主创新的氛围,为制造强国打下基础。3.2 PMI 生产指数证实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回暖新冠疫情对制造业冲击不亚于金融危机,但是本轮制造业实力大为增强,修复迅速。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 PMI 于 2008 年 11 月降至 38.8%;新冠疫情期间,PMI 于 2020 年 2 月降至 35.7%,可见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不 亚于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后十多年间,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更好的全产业链供应体系,经历了供给侧改革, 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观察到在复工复产后,PMI 自 2020 年 3 月份已连续 1 年处于荣枯线以上,2021 年 3 月 PMI 指数为 51.9%,维持回暖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制造业整体回暖趋势明显。受到疫情影响,2020 年 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现大 幅下降,累计值同比下降 31.5%。但是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和制造业供需复苏的推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额增速回暖趋势明显。2020 年 10-1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当月同比分别为 3.70%、12.46%、10.22%, 明显回升。2021 年 2 月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为 37.5%,主要由于行业持续景气和 2020 年前两月疫情导致 基数较低。3.3 机床景气度 2020 年 4 月以来回升明显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回暖趋势明显。2020 年 3 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 21.70%,主要是新冠 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 年 4 月开始,我国金属切削机床当月同比增速转为正数且不断提升,2020 年 9-12 月同 比增速均值达到 26.93%,回暖趋势十分明显。从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来看,新冠肺炎造成的影响在不断减弱, 累计同比自 2020 年 9 月后转正并继续提升,截至 2020 年末我国全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同比增长 5.9%。2021 年 2 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同比增速达到 85.4%,延续了疫情以后的长景气。3.4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景气度领先机床需求 8 个月左右企业盈利情况改善带来企业投资的内生性驱动。企业盈利情况在疫情后迅速改善,2020 年 12 月工业企业 利润总额累计值达到 5.74 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 2.4%。其中,6 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同比增长迅速, 6-12 月当月平均增速达到 17.3%。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提升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在市场预期较为乐观的情况下为企业的扩张投资提供了内生性驱动。通过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延后 8 个月,可以看到与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相关性较高。3.5 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领先机床需求 1 年左右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态势明显,为企业投资提供外部支持。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增加,体现了国家 对工业企业发展的信用宽松政策,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了外部支持。我们注意到在 2019 年 6 月份以来,工业企业 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持续增长,2020 年末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 11.01 万亿元,当季同比增速为 20.0%, 较第 1 季度提高了 11.7pcts。同时,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较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领先 1 年左右,进一步佐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会随之提升。3.6 本轮需求高端化特征初步验证,呼应产业升级,可持续性强国内产业升级及劳动力减少带来高端机床需求,高端机床在本轮制造业投资中受益更加明显。综合来看, 本轮制造业投资有别于以往,大型企业是主角,高技术是核心,反映了制造业竞争格局持续优化,产业持续升 级。能够生产更高性能、更精密部件的高端机床厂商在本轮制造业投资中将更加明显受益。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金属 切削机床,能够根据已编好的程序使机床动作并对金属零件进行切削加工。与传统金属切削机床相比,数控金 属切削机床在复杂、精密、小批量的金属零件加工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呈现不断 增长的态势,2019 年下半年来,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呈现加速提升态势,由 2019 年底的 38.8%迅速增长至2020 年 12 月的 45.55%。在近年来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金属切削机床均价逆势增长,处于 上升通道。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 2014 年达到峰值 1710.07 亿元后,近五年来呈现逐渐下降态 势,到 2020 年略有回升至 1086.66 亿元。假设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当年金属切削机床总销售 收入,可计算得金属切削机床均价。2020 年,由于金属切削机床整体收入规模和产量双双上涨且产量增速更快 的情况下,金属切削机床均价达到 24.36 万元/台,较 2019 年略有下降但是整体上不改波动上升趋势。大型企业 PMI 持续多年领先,在疫情后恢复更快。2015 年来,除个别月份外,大型企业 PMI 指数均优于 小企业。2015-2019 年,大型企业月度平均 PMI 指数达到了 51.56%,处于荣枯水平线以上,而中小型企业同时 期月度平均 PMI 指数分别为 49.55%、48.06%,处于荣枯水平线以下。疫情以来的大型企业 PMI 表现也明显好 于中小企业,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大型企业 PMI 月度平均值达到了 52.25%,中小型企业 PMI 月度平均值 分别 50.93%、49.57%。大型企业疫情后国内外订单表现优于中小型企业,潜在营收增长能力更强。①从国内订单来看,大型企业 疫情后订单反弹明显:2020 年 3 月 PMI 新订单指数就已经达到了 53.20%,其后一直保持在荣枯水平线以上, 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 PMI 新订单指数均值达到了 53.72%;中小型企业订单在疫情后回暖情况则不如大型企 业,其中中型企业 2020 年 3月 PMI 订单指数为 51.40%,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PMI 新订单指数均值为 51.65%, 小型企业 2020 年 3 月 PMI 订单指数为 49.70%,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 PMI 新订单指数均值仅为 49.18%。② 从出口订单来看,大企业出口订单整体上恢复更好:国外疫情爆发晚于国内,出口订单恢复主要从 7 月以后, 其中大型企业2020年8月-2021年3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值为51.61%,中小型企业分别为49. 34%、46.40%, 整体上低于大型企业。“去杠杆”和贸易摩擦等原因导致中小型企业亏损面较高,市场格局有所改善。2017 年起,由于受到“去 杠杆”政策的间接影响和后续的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工业企业整体亏损面出现明显扩大,由 2017 年末的 11.40%增长至 2018 年末的 15.10%,提升了 3.7pcts。具体来看,2018 年末大型工业企业亏损面为 13.70%,较同 时期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分别低 2.8pcts、1.3pcts。到 2019 年末大型工业企业亏损面为 13.20%,出现一定下降, 而同时期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则持续提升,大型工业企业较同时期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分别低 3.7pcts、2.6pcts,差 距出现扩大。中小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使得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改善,大型企业将可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现强于制造业整体,高端装备设备需求持续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包括 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 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需要高端装备以满足其精密度要求的产业。2018 年以来,高技术制造 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与制造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差距明显扩大,体现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额 在制造业整体投资额中所占比例上升,对高端装备的需求增长。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亦驰

重型机械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重型机械行业是指生产销售重型机械产品和设备的行业。常见的重型机械有矿山机械、起重设备、路桥机械、综合重型机械、机场设备、港口设备、铁路设备。图机械行业全产业链图图机械设备图机械主要子行业的产业发展阶段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图工程机械产业链景气度跟踪导图上游:重型机械行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废钢、生铁、及各类合金等,以及电、煤气等能源。尽管部分重型机械行业企业能根据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在手订单的产品价格,但由于产品价格调整与原材料或能源价格波动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变动幅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波动将会对行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图机械行业产业链图重型机械下游从下游行业分布看,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化工、冶金、炼化等基础工业领域提供生产设备,包括压力容器、锻压设备、矿磨装备等重型装备。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裂解和化学反应,需要用到的重型机械设备包括压力设备、分离设备、储罐、大型换热器、运输管道等大型铸锻件。图中国起重机械行业产业链2.2 技术发展五轴联动是指机床基本的直线轴三轴X、Y、Z及附加的旋转轴A、B、C中的两轴,五个轴同时运动,任意调整刀具或工件的姿态,实现对空间复杂型面的加工。机床轴的绝对数量并非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重点在于联动轴数量。发行人能够实现的五轴联动为目前数控机床的最大联动轴数。2.3 政策监管机械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作为宏观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方式履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工信部负责对本行业的宏观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科技部负责牵头拟订科技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统筹协调技术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承担各细分行业的自律管理职责。还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筋加工配送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筋焊接网分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201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版)》。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和交通建设重点工程等。2018年8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指南指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重型机械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发展和价格驱动机制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投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建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中。重型机械行业长期服务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生产能力的积累,物资供应从紧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买方市场。受此影响,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临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下滑的情况,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应用场景拓宽,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多功能化、多元化的机械制造,使工程机械在传统应用领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例如,挖掘机已开始应用于高工作业、城市维修、农村开荒、园林作业等场景;起重机也已拓展至消防工程、市政工程等新领域,新场景下的应用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紧密相关,前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自身及下游行业双过剩影响,重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发展形势较为严峻,2018年以来随着下游景气度的好转,行业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主要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盈利下滑压力仍较大。3.3 竞争分析图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容量分布(单位:亿美元)图全球工程机械龙头卡特彼勒市占率变化情况图全球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形成外资企业高端领域垄断,中低端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细分产品领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对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另外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经过前期市场低迷期调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波特五力分析1) 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有限。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我国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的选择较多,还价能力相对较高。2) 关键进口零部件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方面,由于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我国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仍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选择较多,还价能力较高。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不稳定3) 下游用户讨价还价能力有限。工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是基础建设、房地产、采矿业等,下游用户主体多元化。近几年来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也拉动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增长。工程机械市场旺盛的需求增强了工程机械企业在同下游买家谈判过程中的能力。4) 新进入者的威胁。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不断兼并组合,品牌在用户心目中日益强化,销售网络的日益完善巩固,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日益加强,目前已基本达到抑制那些小、散、差的企业进入的该行业的自我保护要求。5) 工程机械功能替代难度大。工程机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等的基础装备,功能替代难度大,但技术升级空间大。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202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十强排行榜图国外上市企业1) 卡特彼勒(CATERPILLAR)[CAT.N]:卡特彼勒公司致力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全球代理商紧密合作,在各大洲积极推进持续变革。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和采矿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气体涡轮机制造商之一。同时该公司还是领先的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公司、卡特彼勒物流服务公司以及Progress Rail服务公司。2012年,该公司宣布完成了对中国香港年代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四维机电的要约收购。2) 小松集团[6301.T]:该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本公司从事建筑和矿山设备,工业机械和车辆,物流,电子等解决方案业务。其DANTOTSU服务包括KOMTRAX,其是一种机器跟踪系统,其终端安装在建筑设备上以传输关于车辆的位置,累积工作时间和操作条件的信息,以及用于采矿的KOMTRAX Plus。其DANTOTSU解决方案包括自动运输系统(AHS)、智能机控、SMARTCONSTRUCTION和智能机器控制液压挖掘机。其他产品包括森林机械、叉车、柴油发电机、大型压力系统、中型和小型压力机、钣金机械、机械工具、准分子激光器,以及用于半导体制造的热电模块和温度控制设备。3) 迪尔(DEERE)[DE.N]:迪尔公司是一家提供先进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有:农机设备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公司在建筑、森林、草坪和草皮培养等农业设备生产方面占主导地位。另外,公司也生产柴油机和其他工业动力设备,在信用卡、健康护理和专门技术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第四章未来展望1. 行业分化继续加剧。未来重机行业分化趋势仍将持续。相较于其他重机产品,具备成套设备供给能力优势和采购优势的公司将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和盈利空间;同时,拥有工程承包业务的重机企业可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缓解机械制造业务下滑的冲击,提高抗风险能力。2. 工业4.0战略促使重机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3. 重型机械行业步入整合时代。受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企业“先天不足”等因素影响,重型机械装备业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对重机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且可以提升整个重型机械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从中受益。CoverPhoto by Jakub Pabis on Unsplash

胡僧

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内企业整体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行业内企业整体收入水平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保持良好增长,但增速显著放缓;2020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下游复工复产带动需求迅速回升,工程机 械整体销量进一步增长。虽然本轮产品更新高峰期已接近尾声,但考虑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加之环保政策推动老旧设备淘汰。预计2021年工程机械下游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来看,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信用状况将保持稳定,但随着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行业内企业或将进一步趋于分化。受益于政府逆周期调控不断加码,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低位小幅上升,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至正增速状态,且未来预计投资规模仍维持较大规模,增速保持低位运行,为工程机械需求提供一定支撑;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有所放缓,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房地产投资增速受政策影响,未来或面临下行压力。预计2021年将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的尾声,但考虑到环保政策升级,未来两年内老旧设备和高排放设备或将加速淘汰,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工程机械行业增量的主要内在驱动力;海外市场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行业整体销量的增长,同时有助于平滑国内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2020年以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拓展面临一定挑战;我国工程机械主要企业全球排名出现分化,龙头企业全球排名持续上升,整体竞争实力有所增强;(观点及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关联报告:编 制 单 位:北 京 智 博 睿工程机械生产项目申请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建议书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工程机械生产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功能

专用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1。事件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行业统计数据,2020年1-8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10474台,同比涨幅28.8%;国内市场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2020年8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0939台,同比涨幅51.3%。国内市场销量18076台,同比涨幅56.3%。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工程机械累计销量涨幅扩大,三季度销量淡季不淡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行业统计数据,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8月份小挖(<18.5t)销量10142台,同比涨幅51.5%;中挖(18.5-28.5t)销量5391台,同比涨幅80.5%;大挖(≥28.5t)销量2543台,同比涨幅35.1%。1-8月份小挖(<18.5t)累计销量116082台,同比涨幅32.6%;中挖(18.5-28.5t)累计销量49011台,同比涨幅28.3%;大挖(≥28.5t)累计销量20889台,同比涨幅20.3%。三季度是挖机销量传统淡季,8月份,大中小挖销量同比增长势头相较7月有所回落,但累计大中小挖累计销量同比涨幅扩大1.5%、4.4%、1.6%,增长势头不减,我们认为主要是政策托底使基建投资等景气度较高所致。<>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制造业PMI为51.0%,比上月略降0.1%,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制造业稳步恢复,基本面继续改善。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逆周期调节效果逐渐凸显,下游需求稳步回暖,随着对新冠肺炎的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我们对工程机械9月份及全年销量持乐观预期。(二)国产龙头份额稳中有升,海外疫情短期影响出口经过行业低迷期的洗牌,工程机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上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2009-2013年销量高峰期产品基本需要更新),行业走出低谷,整体盈利水平改善较为明显。三一挖机:据公司半年报,上半年三一挖掘机共销售4.3万台,市占率达25.5%,稳居国内第一,营收为186.49亿元,同比增长17.22%。徐工挖机:上半年铲运机械营收同比增加30.91%,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0.9%稳居国内市场前两强,市占率超过18%。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份额相对稳定、同比上升,我们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保持龙头地位。8月份,国内市场销量为18076台,同比上涨56.3%;出口销量2277台,同比涨幅25.7%。1-8月,国内市场累计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出口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0.8%,国内市场累计销量同比涨幅超过出口市场。国内厂商中高端产品竞争力提升,也带动了国产工程机械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我们预计工程机械出口将成为支撑整体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海外疫情现状仍不乐观,工程施工停滞可能短期影响工程机械出口销量。(三)8月开工小时数同比提升,工程机械全年需求延期释放根据小松KOMTRAX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复工复产已有显著成效,重点项目正积极有序开工,挖掘机产业链下游开工始终保持高景气度。6-8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分别为126.4、126.1和130.3小时/月,相比于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增长1.9%、-3.1%和0.9%,仅7月受恶劣气候影响有所下滑,反映了国内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1-8月地方专项债累计发行2.89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77.07%,剩余8600亿元。由于一万亿特别国债在7月份发行完毕,加之财政部要求确保新增专项债券10月底前发行完毕,8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回升,总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今年5月份的1.3万亿元。随着下半年剩余专项债的投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工程机械全年需求确定性强,我们认为以传统基建为基,叠加新基建助力,此前延后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加速,将使未来的项目建设进度保持一定强度,我们预计工程机械板块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3。投资建议对于工程机械版块,我们预计2020年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看好行业龙头三一重工(600031.SH)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恒立液压(601100.SH)和艾迪精密(603638.SH)。4。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文章来源:华泰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