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疫情冲击弱化,业绩复苏快,估值仍合理(一)机械行业疫情后期订单复苏快,整体表现强于大盘机械行业上半年表现整体优于大盘,截至 2020 年 9 月 17 日,机械指数涨幅为 21.81%, 上证指数涨幅 6.0%,沪深 300 涨幅 11.57%。机械行业子板块分化明显,其中工程机械、通用 及专用设备表现较好,而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涨幅大幅落后于机械指数。新冠疫情后,受益于逆周期调节、专项债的加速发放等措施,各类工程项目复工复产水平 快速恢复,对工程机械需求形成了一定支撑,因此子板块表现强势。工程机械在稳基建的预期 之下,工程机械出货量保持高景气度,尽管近期预期有所弱化,但在挖机销量高增长的驱动下 预计将续保持强势,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在较好的增长态势。而通用和专用设备板块中,具有成长属性的机器人和光伏设备分项分别贡献了超额收益。从二季度各子板块的订单恢复情况看,工程机械不仅营业收入环比强势复苏,同比数据也大幅 上涨。另外,由于具备成长属性的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均迎来行业的重要节点, 行业景气度向上,带动专用机械和通用设备板块估值在 5 月出现回升,二季度保持上升趋势。(二)工程机械和高端设备带动行业上行,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工程机械与高端设备(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盈利能力高于机械行业平均水 平。从历史数据上看,机械行业销售净利率季节性较强,一般而言,销售净利率下半年高于上 半年。工程机械:重新进入行业景气度上行通道,2009-2013 是工程机械上一个销售高峰期, 板块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高位,高出行业平均一倍有余,今年工程机械由于更新及新机需求较大, 子板块重回高资产收益率区间。高端设备:从近三个季度数据看,锂电设备、光伏设备 ROE 明显高于机械行业平均,而半导体设备 ROE 略低机械行业平均。受新冠疫情及季节性波动影 响,2020 年 Q1 机械行业 ROE 环比下降明显,Q2 开始复苏。随着疫情对行业的影响逐渐消解, 以及下半年 ROE 季节性提升,预计四季度工程机械与高端设备 ROE 表现向好。机械行业整体销售净利率上行主要是由是工程机械与高端设备行业的高盈利能力所拉动 的。工程机械行业销售净利率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时期,基本与 ROE 低于机械行业平均 水平的时期重合。高端制造设备方面,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的销售净利率在近三 个季度均较明显地高于机械行业平均值。高端设备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影响 ROE 表现。工程机械:除在 2016-2017 年机械 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大幅上升,其他期间内,工程机械行业资产负债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 平。高端设备资产负债率普遍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近三个季度,机械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 在 55%左右,光伏设备、锂电设备资产负债率在 50%-55%之间,而半导体设备资产负债率尤 低,基本低于 45%,这也正是半导体设备销售净利率高于行业平均、而 ROE 低于平均的原因 之一。从估值水平来看,机械行业市盈率总体已经处于 2010 年以来 59.07%分位,整体处于较为 合理的估值区间内,而工程机械、高端设备子板块表现较为分化。其中,工程机械板块估值水 平处于 2010 年以来 63.07%分位,2019 年以来 72.24%分位,处于历史中等偏上水平,但我们认为仍处于合理区间。锂电设备、光伏设备估值已基本达到近期的历史高位,分别处于 2019 年以来 87.75%、98.97%分位;半导体设备市盈率目前为 2019 年以来 19.38%分位,处于历史 低位,未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二、机械行业总体运行触底反弹,子板块景气度分化(一)机械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机械设备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制造业 各环节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机械设备行业上游为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下游为汽车、 新能源、房地产、能源、环保、纺织、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提供机械设备,细分子行业 众多,针对的下游应用不尽相同,因此细分子行业分化程度较大。机械设备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等。其中,专用设备包括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冶金矿采化工设备、楼宇设备、环保设备、印 刷包装机械、纺织服装设备和农用机械等;通用设备包括机械基础件、机床工具、制冷空调设 备、磨具磨料和内燃机等,运输设备包括轨交设备、海工船舶设备等。我国机械工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与关键 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服务型制造发展滞后等问题。但机械行业子行业众多,不同子行业之间 差别较大,机床、造船、工程机械、油服装备、电梯等发展属于成熟期,其增长与宏观经济增 长高度相关,表现出较强的周期属性;而机器人、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发展处于成长期, 国产替代、及下游需求对中游机械设备的驱动作用明显。(二)制造业基本面继续改善,高端制造已率先复苏1. 受益于地产与基建投资的双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继续收窄机械类公司的产品多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所用,所以与下游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 相关。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下游资本开支减少。整体上看,2015 年以来固定资 产投资同比增速呈现下滑的态势。2020 年 1-8 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仅下滑 0.3%,降幅 环比收窄 1.3%,依然是受益于地产与基建投资的双重影响,但前期由于疫情造成的大幅下滑 已实现反转,四季度有望回升至上年同期水平。2. 基建投资增速回升明显,看好四季度继续发力2020 年 1-8 月,基建投资增2.02%,较前值继续提升 0.83%。2020 年 5 月,政府工作 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 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确保项目资金,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 亿元,比去年增加 1.6 万亿元。据财政部披露,1-8 月财政部已经发行累计专项债 2.90 万亿元, 已完成全年计划的 77%,创同期历史新高,而余下的专项债预计在 10 月底将全部发行完毕。尽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经济逐步复苏,市场对于基建投资逆周期的预期有所弱化,但 从前瞻性指标来看,8 月重卡、挖机销量分别达 12.8 万辆、2.1 万台,同比分别增长 75%、51.3%, 仍然保持强劲增势,其中挖机销量连续五个月同比增速超 50%。在下半年重大项目加速建设 的背景下,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3. 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拉动地产投资转正,调控预期加强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推动地产投资加速复苏。由于外部环境较为宽松,各房企开工节奏不 断加快,开发投资逐步复苏。2020 年 1-8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提高 4.6%,较前期增 加 1.20%,进一步实现深 V 型复苏。2020 年 1-8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达 9848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3.3%,降幅环比收窄 2.5 个百分点;其中住房销售面积 8720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5%,增速环比收窄 2.5 个百分点, 商品房和住房销售面积均有大幅回升,同比降幅快速收窄。销售端主要同样受到按揭贷款发放、 购房刚性需求释放因素影响,反映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韧性。我们认为,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 能进一步驱动地产投资复苏。但与此同时,在“房住不炒”的基本政策指引下,以深圳、杭州为 代表的区域已启动更严格的限购政策,未来长期地产的投资预计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4. PMI 连续六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预计制造业复苏将提速从前瞻性的指标 PMI 来看,2020 年 8 月的 PMI 为 51.00,较上期小幅回落 0.1,已经连续 6 个月高于荣枯线。(三)政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略)(四)专业设备的复苏相对更为强势1. 工业与制造业受疫情的影响逐渐恢复2020 年 1-8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 0.4%,为今年以来首次转正,较前值降幅收窄 0.8%; 制造业同比增加 0.9%,较前值增加 0.8%。其中,通用设备累计同比下降 1.2%,降幅收窄 1.5%, 为今年以来首次转正;专用设备增速保持相对强势复苏,同比增长 4.6%,增速扩大 0.5%。我 们依然维持原先的判断,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逐步恢复,各细分领域内部分化,其中包含大 量高端制造的专用设备的复苏最为强劲。2. 专用设备盈利改善继续改善,行业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2020 年 1-7 月,通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3.1%,较上期降幅收窄 1.7%;利润同比 上升 3.2%,较上期提升 4.3%。专用设备营业收入增速扩大,实现同比增长 2.5%,利润增速继 续提升,实现同比增长 24.1%。由于专用设备包含主要的高端制造,从其盈利状况的改善来看, 可以看到下游高技术制造业的景气度呈向好的趋势。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需求逐步复苏;手机、平板、可穿戴装备等需求保持较强韧性,7 月 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加 10.7%,国内 3C 产业链整体向好;7 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 21.6%,较前值上升 8.2%,我们预计来汽车、家电等制造业的投资也有望提速。因此,我们认为 2020 年下半专用设备领域将继续 保持较好的盈利趋势,未来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3. 海外出口对工程机械等装备影响相对较小我们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产值位居全球前列,但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对外依存 度较高,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仍需要大量 进口。具体到工程机械、轨交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具备代表性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 业,我们发现出口额/量占销售总额/量的比例较小,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更小,像工业机器人核 心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中国仍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海外出口的下降对中国高端制 造影响较小,并能一定程度上加速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受疫情冲击,机械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遍遭遇了较大冲击,导致今年以来机械行业出口指标 下降较为严重,随着国产生产生活逐渐恢复常态,疫情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正在减弱。2020 年 1-2 月,全国机械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下降 20.45%,至 2020 年 7 月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 下降 6.35%,降幅显著收窄。其中,工程机械出口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一定的韧性,1-3 月出口 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 10.67%;工业机器人出口在疫情后复苏明显,1-7 月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 增长 9.48%。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为电子产品,2018 年占比为 39%;此外机械、电气设备及家电等合计出口额为 593 亿美元,占比为 11%;纺织品占比 9%,化学产品占比为 7%。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全球疫情以及国际形势面临挑战,但 对作为核心的机械设备影响相对有限。(五)细分子行业景气度分化1)工程机械在基建和地产投资驱动下,确定性较高。基建:2020 年 1-8 月,基建投资增 速为 2.02%,较前值继续提升 0.83%。1-8 月财政部累计发行专项债 2.90 万亿元,已完成全年 计划的 77%,创同期历史新高而余下的专项债预计在 10 月底发行完毕。在下半年重大项目加 速建设的背景下,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推动地产投资 加速复苏。地产:房企开工节奏不断加快,开发投资逐步复苏,2020 年 1-8 月房地产开发投 资完成额同比提高 4.6%,较前期增加 1.20%,实现深 V 型复苏,预计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能 进一步驱动地产投资复苏,未来长期地产的投资预计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高端制造受益于投资景气度向上,成长性较高。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恢复,景气度加速提升,专用设备 行业盈利已率先改善,看好锂电、光伏等设备等。2020 年 1-8 月,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逐 步恢复,各细分领域内部分化,其中包含大量高端制造的专用设备的复苏最为强劲,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 2.5%,利润增速同比增长 24.1%。由于专用设备包含主要的高端制造,从其盈利状 况的改善来看,可以看到下游高技术制造业的景气度呈向好的趋势。7 月 3C 制造业工业增加 值同比增长 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加 10.7%,国内 3C 产业链整体向好;7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 21.6%,较前值上升 8.2%,我们预计未来汽车、家电等制造业 的投资也有望提速。因此,我们认为四季度专用设备领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盈利趋势,未来业 绩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工程机械、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油气装备及服务将维持高景气度, 轨交、工业机器人景气度有望反弹,农机、电梯景气度下滑,具体如下表所示。三、基建托底工程机械稳步发展,高端智能制造或是未来制高点(一)工程机械:基建及地产双驱动,确定性较高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但较为短期的影响,在疫情防控逐渐步入 常态化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等逆周期调节措施大概率仍是对冲经济 下行的重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工程机械的主动力,对工程机械的需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数 据来看,挖掘机销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相关性较高。例如,在 2008 年三季度至 2009 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滑,同期挖机销量大幅下降,最高单 季下滑 29.74%;而在 2015 年四季度至 2017 年二季度房地产投资恢复的期间,挖机销量大幅 提升。在基建作为稳经济持续发力、地产受宽松环境逐步复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工程机械四 季度的需求确定性仍然较高。经过行业低迷期的洗牌,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集中程度已较高,国产品牌市占率有所提升, 整体盈利水平改善较为明显。从主要企业的挖掘机销量占比来看,三一、徐工、柳工和山东临 工等中国企业销量占比自 2014 年起稳步提升。在选择的 8 家挖掘机龙头企业中,中国企业的 销量从占比已达到六成以上,三一和徐工占据近 40%的挖掘机市场。三一挖机:据公司半年 报,上半年三一挖掘机共销售 4.3 万台,市占率达 25.5%,稳居国内第一,营收为 186.49 亿元, 同比增长 17.22%。徐工挖机:上半年铲运机械营收同比增加 30.91%,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同比 增长 0.9%稳居国内市场前两强,市占率超过 18%。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份额相对稳定、同比上 升,盈利能力增强,我们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保持龙头地位。从整个挖掘机的终端数来看,不论是新机或者二手机销量都处于较高水平,疫情对工程机 械销量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从小松的开工小时数及铁甲网对各省份挖掘机平均工作小时数 的统计,也反映出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工程施工正稳步推进,预计四季度施 工热度不减。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 1.6 万亿元。1-月地方专项债累计发行 2.89 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 77.07%,剩余 8600 亿元。由于一万亿 特别国债在 7 月份发行完毕,加之财政部要求确保新增专项债券 10 月底前发行完毕,8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回升,总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今年 5 月份的 1.3 万亿元。据基建通统计,2020 年 8 月份超 11000 亿元的重大铁路、公路、地铁以及机场等项目发 布了最新动态,其中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工程核准等的批复以及评审会召开等, 涉及到的项目约 77 项。随着下半年剩余专项债的投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工程机械全年需求 确定性强,我们认为以传统基建为基,叠加新基建助力,此前延后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公路、 铁路等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加速,将使未来的项目建设进度保持一定强度,我们预计工程机械板 块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国产中高端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行业龙头份额稳步增长。(二)高端制造专用设备:投资与盈利持续改善,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1. 锂电设备:产品力提升助力销量快速反弹,电池扩产大幕有望徐徐拉开后疫情时代,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复苏。受补贴退坡影响,2019 年下半年国内新能源销 量增速下滑,2020 年初的疫情进一步冲击新能源汽车产销。而随着疫情的结束,新能源汽车 销量增速逐步上升,8 月销量达 10.9 万辆,同比增长 25.8%,已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受益 于需求端景气度提升,动力电池装机量于 6 月出现拐点,8 月装机总量达 5.11GWh,同比增长 40.31%。参考智能手机发展历程,2020 年的新能源汽车如同 2008 年智能手机,处于爆发前夜。2008 年 6 月,苹果发布 iPhone 3G,这是首款支持第三方应用的苹果手机,同年 10 月,HTC 公司 生产了第一台安卓手机“T-Mobile G1”。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消费者仍在关注外观尺寸、触 摸屏、全键盘等问题,甚至许多主流科技媒体都没有意识到 Android 和 iOS 智能系统将在未来 带来革命性变革。直到 2010 年“再一次,改变一切”的 iPhone 4 发布,手机从通讯设备变成了 集通讯、娱乐、办公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终端,全球智能手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自动化驾驶提速,领跑者有望催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2020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智 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支持车联网及自动驾驶开展,北京、深圳和武汉等多个地方政府开启 自动驾驶载人测试,海外方面,多家互联网巨头在加州进行无人出租车队的公开道路测试,全 球智能化正在提速。我们认为,在特斯拉就如同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利用其产品与技术优势, 催化产业的创新,加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化的核心受益产品,未来有望迎来行业的黄金十年。过去十年新能 源汽车虽然在技术上进步明显,但其销量并没有爆发式的增长,其原因本质上是消费者缺少必 须选择新能源车的理由。在目前的智能化程度下,新能源汽车犹如功能手机时代的触摸屏,可 以替代键盘但并非必须。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推进升级,其简单的动力结构、精简的底盘设计、 高度集中的 E/E 架构以及各模块的软硬件分离,将使更适合打造为智能化基础平台,犹如智能 手机时代的触摸屏,可能未来成为车企以及消费者唯一的选择。我们以“新能源车销量=全球汽车总销量*电动汽车渗透率”为基础,从国家、车企的两 个维度进行拆分,对未来十年的新能源车销量进行预测,并与各大机构的预测数据进行比较 研究。从各个车企集团的数据看,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为 16.54%,对应销 量达到 1643 万辆;2030 年渗透率有望达到 34.09%,总销量为 3707 万辆。分车企的预测值高 于分国家的预测值,这是由于车企发展规划更为激进以及假设较为理想所导致,符合预期。我们还梳理了 IEA、Just Auto、LMC 以及 BNEF 等各大机构对于未来新能源车的展望和 规划,发现各大机构普遍预期在同一范围内。从全球各大机构的预测来看,预计到 2025 年市 场电动车销量占全部汽车比率将达到 12%-15%左右,到 2020 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化率实现 20%-21%。对于 2025 年的预测,彭博与国际能源署存在一定的分歧。彭博对于中国市场的销量预测 仅为 286 万辆,对应市场渗透率仅 9.8%。考虑到工信部的 25%的指引,我们认为其可能 低估了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欧洲市场方面,考虑到 2020 碳排放政策并未延期以及可能采用 降低增值税作为刺激手段,我们认为其 2025 年销量有望突破 350 万辆,渗透率超过 20%,高 于相关机构预期。对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地区,我们的预期均处于各机构预测的区间内。电动车带电量有望持续增长。且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根据 IEA 的预测,全球电动车的 带电量将延续增长趋势,直至主流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达 350-400km。按照这个目标来进行测算, IEA 预计 2030 年纯电动车的带电量将达到 80KWh,插电混动达 15-20KWh。我们以往年数据 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未来趋势,预测结果与 IEA 基本一致。但从目前趋势来看, 国内长安、广汽、BYD 等车企推出的纯电、插电带电量已超过这一目标,特斯拉发布的超级电池计划将有望使电动车续航突破 1,000km。因此,在电池龙头继续加大研发的背景下,我们 认为未来单车带电量可能超预期增长。在电动车销量与整车带电量双双增长的驱动下,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动力电池需求将呈井 喷式增长。我们以第一章测算的全球电动化率(中性)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拆分为纯电动渗 透率与插电混动渗透率。通过“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纯电汽车销量*纯电动型带电量+插电混 动汽车销量*插电混动型带电量”来测算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从结果来看,我们预计 2025 年、2030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将达到 680GWh 和 2183GWh。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高工锂电(CGII)发布的数据,2019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221 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约 115.21GWh;这与我们测算的数据(销售 208 万辆,搭载 84.8GWh) 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导致:1)由于存在库存的影响,装机较销量 具有明显的前置性;2)我们以 IEA 发布的单车带电量(纯电 50kWh/辆)作为基础进行估计, 该数据可能过于保守,低于 CGII 的预测基础。行业龙头宁德时代 25 亿入股设备商,为未来扩产打下重要基础。9 月 14 日,先导智能公 告公司拟募资 25 亿元,投资于先导高端智能装备项目等,宁德时代认购了此次发行的全部股 份。宁德时代的战投验证了其先前提出的整合扩张产业链的计划,以便在未来的扩产中确保设 备商的优先供应。可以预期的是,在宁德时代对产业链进行深度布局后,或将加速产能扩张。行业扩产大幕正徐徐拉开,预计设备市场空间将保持稳步增长。我们梳理了全球主要的 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 化学、三星 SDI、SKI 以及 Northvolt 的产能规划, 可以看到由于龙头的计划比较激进,预计到 2025 年产能合计将达 900GWh(不考虑报废)。锂电设备市场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成长性将大于周期性。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未来 全球锂电设备市场可分为三个阶段。2020-2022 年受锂电厂商扩产驱动,锂电设备市场快速增 长,随后进入相对平稳期。2026 年以后随着需求端加速启动,市场再度快速增长,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达 470 亿元。我们看好深度绑定 CATL、LG 等全球核心龙头制造企业未来机会。一方面,由于电池企 业与设备商的高度粘性使其能锁定龙头扩厂订单,另一方面与全球龙头的合作有助于设备商在 早期介入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藉此保持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确保市场竞争地位。以国 内龙头的先导智能为例,在锁定 CATL 中、后段设备订单的同时,还获得了欧洲龙头 Northvolt 的大额订单,并在 LG 化学的国内工厂获得了突破。我们看好在未来全球的电动化浪潮下国内 设备企业的长期成长空间。2. 光伏设备:产业链价格上涨不改需求向上,HJT 成熟度持续提升国内光伏装机快速复苏,看好下半年项目加速落地。伴随着疫情结束,国内光伏增速快 速回升,1-7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13.01GW,同比下降 2.75%。根据全国新能源消纳中心公布的数据,2020 年新增光伏消纳能力高达 48.4GW。在消纳具有保障的前提下,光伏项目有望逐 步落地。根据初步的统计,考虑到 2019 年平价、竞价项目的延期结转,以及剩余的特高压、 领跑者项目建设完毕,预计全年装机仍有望实现 40-45GW,下半年项目加速落地。全球项目正逐步复苏,预计新增装机仍将保持正增长。海外方面,二季度疫情爆发导致 项目装机进度延后,但随着各国复工复产后需求逐渐修复。根据 BNEF 的最新预测,2020 年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 127GW,尽管比此前预测 159GW 的装机大幅下调,但相较于 2019 年的 118GW 仍将保持 7.85%的增速。单晶硅料产能波动导致 Q3 价格大幅上涨,并逐步向下游传导。7 月底由于西北硅料企业 的偶发事故,行业龙头的检修,以及新冠疫情期间的运输受限,硅料供应出现部分的短缺。在 国内光伏装机提速的背景下,供需短期失衡导致硅料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随后,价格上涨的 压力逐步向下游传导,从而带来全产业链的上涨。产业链价格的上涨引发市场对于需求延后的担忧,但即使如此,下游需求仍然旺盛。产 业链价格的上涨作为短期冲击,对整个行业并不利好。市场上也曾经出现过担心,认为价格上 涨会影响到终端发电项目的收益率,降低第四季度装机需求或者使得需求递延。但实际上,项 目延期会减少电价补贴。即使部分项目可能会因产业链价格上涨而观望,但其年内完成度预计 仍将相对较高。再加之海外市场需求的反弹和回暖,在大量项目的安装带动下,下游需求在产 业链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仍然强劲。这扩张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空间。光伏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驱动力将促进其未来五年的高速发展。在过去,光伏 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政策的驱动力,来自政府的补贴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自从 2018 年“531 新政”后,补贴力度被削弱,市场中企业降低了对补贴的依赖。在这一背景下,发电 成本降低这一内在经济性成为了助推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光 伏发电平价时代”已经开启,其相较于常规能源的竞争力即将显现。根据 NearZero 研究机构 的预测,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趋势将持续到 2025 年。基于低成本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能够保证光 伏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更加稳定。在乐观估计下,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能达到 178.7GW。“十四五”光伏规划超预期,未来市场增长有保证。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 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了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目标为 20%。在 2019 年,我国该比重已达 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0%”这一目标。由于目标的提前达成,加之光伏发电成 本的进一步降低,“十四五”规划中留给新能源的份额将超出预期,这也支撑起了未来光伏发 电的新增装机容量。光伏制造业标准趋严,行业龙头加码新技术。2020 年 5 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 范条件(2020 年本)》(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对于新增以及改扩建产能,多晶、单晶电 池的效率不得低于 20%、23%。而根据光伏协会发布的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目前国内多晶、 P 型单晶的行业平均效率分别为 22.3%、19.3%,与这一目标尚存差距。目前,行业龙头一方 面会选择较为成熟的 PERC+强化产线效率,另一方则加码异质结(HJT/HIT)电池项目,行业 整体项目建设加速推进。HJT 技术逐步成熟,产业趋势越发清晰。异质结 HJT 电池具备转换效率高和发电能力强 等多重优势,受到了产业资本的高度关注。除此之外,HTJ 优异的性价比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 体现。根据 Solar zoom 新能源智库测算,虽然 HJT 电池的生产成本仍然高于 PERC 电池, 但其修正成本已经低于 PERC,且未来该成本优势将持续拉大。在 HJT 技术的性价比优势下, 国内多个 HJT 发电项目正在加速,未来将引来高峰,有望实现对 PERC 产能的替代。国外设备龙头逐步退出竞争,实现 HJT 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后的国内设备龙头有望分享全 球市场红利。6 月 19 日,瑞士光伏设备制造商梅耶博格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从 HJT 生产设备 的供应商转变为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其原因为公司近年来无法从其技术领先地位中获利。 梅耶博格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变化让出了其在全球占据了至少三年的技术领先地位。而同时,国 内的迈为股份在 2020 上半年实现研发投入 0.59 亿元布局 HJT 整线设备解决方案,另外还在 光伏激光设备和 OLED 面板设备领域进行拓展。捷佳伟创的 HJT 设备国产化也在顺利推进, 制绒清洗设备研发、RPD 设备研发和金属电极丝网印刷线研发已在 2019 年基本完成。可以预 期,如果光伏完整产业链在中国基本布局,未来这两家设备公司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进一步 加快国产替代,甚至领跑全球。3. 半导体设备:国内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先进制程有望加速国产替代总体来看,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仅在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及 2019 年贸 易战环境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 预计 202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43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 40%。根据中国半导体 行业协会统计,2019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达 7562 亿元,同比增长 15.77%。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全球半导体市场呈波动上升。从半导体产品构成来看,2018 年,半导体相关产品销售总额为 4687.78 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销售总额达 3932.88 亿美元, 占比达 84%,集成电路产品在行业内具有绝对优势地位。SEMI 报告指出,2019 年全球半导体 材料市场销售额为 521.2 亿美元,小幅下降-1.1%。分区来看,中国台湾、韩国、中国大陆、 日本、北美、欧洲半导体销售额分别为 113.4 亿美元、88.3 亿美元、86.9 亿美元、77.0 亿美元、 56.2 亿美元、38.9 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份额的 22%、17%、17%、15%、11%、 7%、中国大陆是 2019 年各地区中唯一增长的半导体材料市场,销售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内循环倒逼半导体产业链加速发展,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半导体制造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 体发展的薄弱环节,电脑 CPU、手机 SOC/基带等高端芯片国内已有替代,但性能与国际巨头 产品仍有差距。在目前状况下,国家先后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鼓励集 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等政策,从税收、资金等各个维度为半导体产业给予扶持, 支持力度空前。在内循环的大背景下,倒逼国内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发展,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实现自主创新。优质企业已实现一定程度的技术突破,未来保持快速追赶态势,看好其发展潜 力。根据 SIA 数据,全球半导体下游终端需求主要以通信类(含智能手机)占比为 31%,PC/ 平板占比为 29%,消费电子占比 14%,汽车电子占比 12%。2019 全球半导体市场受周期性波动影响下行,全球与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均处于负增长。但随着 5G 手机、新能源车等需求端的刺激,自 2019 年四季度起,行业景气度已逐步回升。 虽然在新冠疫情严重的期间,半导体需求终端如 PC、平板电脑,出货量有所下滑,然而同期 半导体销售额保持了良好的复苏趋势,2020 年二季度全球与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 5.1% 与 4.7%。随着需求端产量或出货量的回升,预计半导体销售额将进一步提升。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下滑,中国保持稳步增长。根据 Semi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 598 亿美元,同比下降 7%。其中中国台湾以 171.2 亿美元的销售额 成为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年增率高达 68%;中国大陆则以 134.5 亿美元(+3%)的销售额 继续保持着第二大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地位,且占比持续上升。根据 SEMI 的预测,到 2021 年 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有达 164.4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尽管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空间较大,但国产设备的占比仍较低。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 业协会的数据,2018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达到 123.8 亿元,国产自给率达 13.7%。 由 于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包括集成电路、LED、面板、光伏等设备,实际上国 内集成电路设备的国内市场自给率仅有 5%左右,在全球市场仅占 1-2%,技术含量最高的集成电路前道设备市场自给率更低。刻蚀环节率先突破,看好国产化设备发展空间。中微公司率先突破 5nm 制程设备,成为 国内设备领跑者。刻蚀设备是晶圆制造的核心工艺设备,从设备价值量的比率来看,光刻、刻 蚀、薄膜沉积设备价值量占晶原制造环节的比率分别达到 23%、24%、18%。中微半导体设备 高端刻蚀设备已在各大国际知名厂商的 65nm 到 7nm 产线,开发出 5nm 刻蚀设备已获得批量 订单;北方华创则在 2019 年 12 月与上海 ICRD 在 14nm 核心工艺技术实现突破。先进制程的国产化驱动下,为国内设备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由于 7nm 制程的顺利,5nm 进入量产阶段,台积电计划 2020 年资本开支达 150-160 亿美元。国内方面,中芯国际计划在 2020Q4 启动 7nm 芯片生产,长江存储也在 4 月宣布了 128 层的 3DNAND 研发成功,跻身存 储芯片的全球领先梯队。2018 年后,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招标目标为芯片制造设备和控制、分配、废物处理系统,也有部分的招标是在硅片制造与芯片封装。相较于 2018 年前,长江存储在控制分 配与废物处理系统上关注更多。从制造商国别及地区的角度来看,国内制造商的中标数量是最 多的,其次为日本、德国、韩国、英国、美国等。从设备所属生产环节的角度看,中国制造商 的供给主要集中于芯片制造,日本则是在硅片制造上稍多于中国,德国与英国的供给则基本上 都是控制分配与废物处理系统,韩国与美国主要是芯片制造与控制分配废物处理系统。在芯片制造环节内,中国制造商与日本制造商贡献了大部分的中标。中国制造商绝大多数 中标的是刻蚀设备,日本厂家在光刻设备与薄膜沉积设备中标上明显地多于其他任何国家与地 区,中国香港中标的大部分为去胶设备,新加坡的薄膜沉积设备数量仅次于日本,韩国基本上 都是前道量检测仪器,而美国是以薄膜沉积与前道量检测为主。在硅片制造行业,日本与马来西亚的中标设备数量冠绝其他地区,两国都是以晶圆检测仪 器为主,中国制造商的设备数量略低,主要以晶圆清洗设备为主,美国则同样是以晶圆检测为 主,新加坡基本上都是抛光设备,中国台湾则是以研磨设备为主。芯片封装环节中,韩国、马 来西亚、日本与美国数量较多,但各个国家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韩国的大部分中标设备为封 装环节所需,其余为成品检测,美国的情况与韩国类似;马来西亚与日本都是以成品检测为绝 大部分。在芯片制造环节中,中国制造商以刻蚀设备为带动点占领了大部分的份额,但是光刻 设备大部分依靠日本厂商,薄膜沉积、前道量检测等设备则依靠日本、瑞士、新加坡、韩国与 美国等国。总体来说,由于半导体设备的验证周期长,技术壁垒高,设备商与晶圆厂具有紧密的合作 关系。在外部形势复杂化,产业链安全的需求驱动下,国产设备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尽管在光 刻等环节国内技术仍无法满足先进制程的要求,但在清洗、刻蚀、抛光、检测等细分领域已经 出现了部分优质厂商。近年来长江存储、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厂商的招标订单中国产设备 占比持续增加,行业增长具有强确定性。……(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银河证券,李良、范想想)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扩大,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一、工程机械的定义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工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工业车辆、压实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及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铁路路线机械、军用工程机械、电梯与扶梯、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等。二、工程机械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上游主要为钢铁、发动机、液压系统、轴承、底盘。中游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土机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的下游应用十分广阔,基本上大项目大工程都会用得上工程机械,其下游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矿业等领域。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工程机械行业政策工程机械用于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的总称,工程机械是与国家政策和基础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近几年,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工程机械行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四、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1、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自2010年的447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747万台,年复合增长率7.61%,2018年的销量为99.94万台,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底,总体出现结构化调整,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大部分产业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叉车与塔式起重机等少部分产品市场较为需求旺盛。2020年,我国基建项目首月就迎来开门红,全年开工项目有望环比再创新高。除粤港澳大湾区万亿级基建项目的规划和实施,2020年1月份,就有200多个来自铁路、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和海外的基建项目及标段中标,总中标额高达3224多亿元。随着我国基建投资的增长,工程机械主要设备需求量也之增加,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主要设备保有量预计达到906万台。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协会统计的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十三五”期间均大幅度增长。2020年中国挖掘机销量327605台,较2015年增长441.4%;装载机销量131176台,较2015年增长78.3%;平地机销量4483台,较2015年增长71.1%;推土机销量5907台,较2015年增长60.4%;压路机销量19479台,较2015年增长87.5%;摊铺机销量2610台,较2015年增长44.7%;轮式起重机销量54176台,较2015年增长480.9%;塔式起重机销量50000台,较2015年增长150.0%;叉车销量800239台,较2015年增长144.3%;混凝土泵销量7682台,较2015年增长111.7%;混凝土搅拌站销量12200台,较2015年增长228.4%;混凝土搅拌车销量105243台,较2015年增长228.2%;混凝土泵车销量11917台,较2015年增长197.0%。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工程机械市场结构我国工程机械种类繁多,是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类别、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拥有20大类,109组,450种机型,1090个系列,上万个型号的产品设备。正因为我国工程机械品类齐全,系列化、成套化优势突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工程机械装备保障。从市场结构来看,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以及推土机这四个工程常用器械占据了我国工程器械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份额,其中,挖掘机为工程机械中的明星产品,占据市场绝对主流地位。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巨头(三一重工、柳工、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组成,营收规模在100亿以上,产品遍布各个细分领域,技术水平领先,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二梯队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潜在力量,营收规模在40-100亿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机械智能化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契机。第三梯队为营收规模在1-10亿的企业,此类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研发投入较低,在某个细分领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四梯队为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较高,技术含量较低,依靠价格优势抢占中低端产品市场,企业竞争激烈。五、工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1、三一重工三一主营业务是以“工程”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覆盖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煤炭设备、精密机床等全系列产品,目前,三一挖掘机械、桩工机械、履带起重机械、移动港口机械、路面机械、煤炭掘进机械为中国品牌,混凝土机械为全球品牌。在中国,三一建有长沙、北京、长三角三大产业集群,沈阳、新疆、珠海三大产业园区;在海外,三一建有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四大研发制造基地,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柳工柳工于1958年创立,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从1966年推出第一台现代化轮式装载机开始,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如今柳工已成长为一个拥有19条不同产品线的企业。柳工在全球拥有20个制造基地,10000多名员工,5个研发基地以及17个区域配件中心,处在技术、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前沿。作为行业内具备最完整全球经销网络的企业之一,柳工拥有遍布10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经销商。3、徐工机械1989年,徐工集团正式成立。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徐工集团产品销售网络覆盖183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建立了280多个海外网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年出口突破16亿美元,连续30年保持行业出口额首位。目前,徐工集团9类主机、3类关键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全球第1位。4、中联重科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10大类别、56个产品系列,60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公司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打造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艾迪精密烟台艾迪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主要从事液压破碎锤、快速连接器、震动夯、液压剪、液压钳、抓石器、抓木器等工程机械属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创建于2003年8月,并于2017年1月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简称:艾迪精密,股票代码:603638)。经过1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公司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及国际品牌。六、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1、集中度加速提升,大玩家更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越来越成熟,集中度也加速提升。未来,在规模够大、产品标准化程度更高、通用性颇强的领域,“大者更强”、“大者恒强”的趋势,注定会更加明显。2、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工程机械长期竞争力的瓶颈。过去十年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将重心放在主机产能的快速扩张以满足市场需求,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长期滞后。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有望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有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牵头、企业龙头联合突破的局面,从而实现质的飞跃。3、智能化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目前,一批具有辅助操作、无人驾驶、状态管理、机群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得到实际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加快利用控制技术、电液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工程机械智能化监控、维护、检测、安全防护与管理、远程作业管理、多机协同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加快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步伐。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行业内企业整体收入水平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保持良好增长,但增速显著放缓;2020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下游复工复产带动需求迅速回升,工程机 械整体销量进一步增长。虽然本轮产品更新高峰期已接近尾声,但考虑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加之环保政策推动老旧设备淘汰。预计2021年工程机械下游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来看,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信用状况将保持稳定,但随着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行业内企业或将进一步趋于分化。受益于政府逆周期调控不断加码,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低位小幅上升,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至正增速状态,且未来预计投资规模仍维持较大规模,增速保持低位运行,为工程机械需求提供一定支撑;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有所放缓,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房地产投资增速受政策影响,未来或面临下行压力。预计2021年将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的尾声,但考虑到环保政策升级,未来两年内老旧设备和高排放设备或将加速淘汰,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工程机械行业增量的主要内在驱动力;海外市场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行业整体销量的增长,同时有助于平滑国内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2020年以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拓展面临一定挑战;我国工程机械主要企业全球排名出现分化,龙头企业全球排名持续上升,整体竞争实力有所增强;(观点及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关联报告:编 制 单 位:北 京 智 博 睿工程机械生产项目申请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建议书工程机械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工程机械生产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工程机械生产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图片]★ 导读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扩大,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一、工程机械的定义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来源:微信公众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项目名称: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工程项目。承办单位 长春万丰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1亿元。注册地址: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经营范围:工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实业与科技投资、生产、研发、销售。建设地点:本项目拟选场址位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地块位于丙一街以东、甲二街以西、丙八路以南、甲一路以北。建设规模:本项目建成后,年产222套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建设内容:本项目拟新建厂房、行政主楼、宿舍等,建筑面积共计57460m2,购臵加工、检测等设备638台/套,同时建设配套的供电、供水、暖通等公共设施。建设进度计划:本项目计划从2018年4月开始前期工作,2018年10月动工,2020年9月底竣工验收,建设期30个月。总投资及效益情况:本项目总投资为65167万元,包括建设投资45809万元,流动资金19358万元。所需全部资金拟用自有资金解决。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13.90%,投资回收期(静态,税后)8.56年,项目的盈利能力较好。研究结论与建议: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市场前景良好。项目厂房建设规模合理,设备排布紧凑,工艺稳定,设备先进。项目投资规模合理,各项财务指标较好,具备较好的盈利能力。综上,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是可行的。为保证项目盈利能力,建议公司在产品系统集成度、智能化方面不断提高,开发新领域客户,落实产品开发资金,掌握技术储备。股东情况:长春经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经开公司”)为本项目建设单位的100%控股股东。股东名称:长春经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6503.288万元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民营控股)公司住所:长春市自由大路5188号经营范围:工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实业与科技投资、生产、研发、销售。长春经开公司原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经长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长体改联字[1993]129号文批准,于1993年3月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为18,000万元。1999年7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9]89号文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境内上市的人民币普通股7,500万股,并于1999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25,500万元。经过2000年5月实施的送股利润分配方案和2003年6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行字[2003]51号文核准实施配股之后,长春经开公司注册资本增至35,771.76万元。2004年6月公司名称变更为长春经开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2日实施每10股转增3股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转增后注册资本增至46,503.29万元。截至2017年9月30日,长春经开公司累计发行股本总数46,503.29万股。2020年的具体目标: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发展基础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市场分析: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快速增长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经历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更快的制造业周期和更高的柔性化加工要求。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制造企业都需要加快自动化变革,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处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应用端,为终端客户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其负责工业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和周边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集成,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的重要组成。只有机器人本体是不能完成任何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集成之后才能为终端客户所用。相较于机器人本体供应商,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供应商还要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对终端客户应用需求的工艺理解、相关项目经验等,提供可适应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标准化、个性化成套装备。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机器人本体(单元)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装备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本体产品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有一定垄断性,议价能力比较强,毛利较高。而系统集成的壁垒相对较低,与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不高,但其市场规模约3倍于本体市场。
1.机械装备 2020 年现状1.1 投资端保持稳健增长,制造业投资复苏值得期待地产和基建投资韧性较强,制造业投资逐渐恢复。受到疫情冲击影响,制造业固定资 产投资完成额在 2020 年 2 月份增速落至最低点,累计同比下滑 32.5%,后续伴随着 疫情逐步缓解,制造业投资增速环比改善。2020 年 1-10 月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累计同比下降5.3%。基建和与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受到疫情冲击后迅速好转, 房地产投资从 6 月起累计同比转正,基建投资上半年累计持平,1-10 月份,房地产 投资累计增速 6.3%,基建投资累计增速 3%。整体来看,2020 年新增投资端保持稳 健增长,1-10 月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 1.8%。1.2 机械行业业绩逐步回暖,全年有望显著改善二三季度业绩回暖,全年有望显著改善。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贸易摩擦的反 复与不确定性压制企业投资意愿、部分企业大幅计提资产减值等影响,2018 与 2019 年在机械行业公司保持营收增长的同时其利润端整体出现大幅下滑,2020 年虽然一 季度受到疫情影响行业业绩表现较差,但从二季度开始复苏强劲,我们认为今年行业 将迎来基本面反转,改善近年机械行业利润端的颓势。从各细分板块业绩情况来看,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设备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速靠前。专 用机械中,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排名。今年通用机械显著复苏,相 比 2019 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利润双双下滑,2020 年前三季度营收出现增长同时利 润增速超 100%。1.3 股价表现优异,行业涨幅靠前2020 年年初至今申万机械指数在 28 个申万行业一级指数分类中排名第 8,区间收 益率 33.68%,相比申万 A 股指数超额收益率 14.68%,整体表现较好。2.2021 年:周期上行,顺势而为2.1 预计 2021 年通用设备需求延续上升趋势中国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需求和生产两旺。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 下游需求层面重要代表投资端恢复较好,且延续性较强,2020 年 1-10 月,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也在逐月恢复、累计下滑增速逐渐收窄。11 月,PMI 新接订单为 53.9, 订单需求持续回暖。PMI 生产在 19 年底即开始上升,被疫情中断后 3 月后再度回 升,也表明企业生产意愿正在逐步增强。疫情影响已过,中国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新一轮库存周期已开启向上通道,预计 2021 年延续补库存周期。自 2000 年工业化 以来,我国工业产成品库存共经历了 6 轮完整的周期,每轮周期长度相对稳定,持续 时间约为 3-4 年。2019 年是第六个库存周期的末尾,产品存货原先有望在 2020 年 结束下行周期、迎来上升周期。但是 2020 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市场自 身运行的节奏,需求骤降、库存被动累积,随后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需求逐步回暖, 被动上升的库存开始重新去化。2020 年 10 月,我国工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上升 6.9%,相比于 9 月份的累计同比增速 8.2%仍然有所下降,我们判断,受疫情影响的 “被动的累库”正逐步去化,随着经济向好,下游需求逐渐爬坡,工业生产信心恢复即 供给端在增长,2021 年有望延续主动补库存周期。工业企业利润已出现改善迹象,支撑企业补库需求。工业企业盈利情况的变化直接 反映了经济景气度情况。从数据上看,工业企业盈利情况具有周期性,且领先于存货 数据变化 6-12 月变化,工业企业存货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按照历史规律,若剔除疫 情的极端影响,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或已于 2020 年起实现正增`长,从而带动经济启 动新一轮复苏周期。但由于受到年初疫情冲击,2020 年一季度企业利润下滑明显, 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生产和需求的恢复,企业利润已出现逐月改善迹象,2020 年 1-10 月累计同比下滑 2.4%,下滑逐渐收窄。我们认为,企业利润的改善和增长是 支撑企业主动补库存的原始动力,将有力支撑新一轮补库存的强势上行。行业层面,中游通用装备需求已率先实现复苏,预计 2021 年延续上升态势。设备制 造业的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产品大多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投资所用,与下游 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相关。如工业机器人数据,金属切削机床,叉车等主要的资本 品产销量数据,均表现为同比大幅增长,且走势相对一致。根据历史周期跨度以及考 虑到疫情导致需求有所滞后的影响,我们判断,2021 年中游通用装备需求仍延续上 升态势,产销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2.2 2020 年刺激政策会在 2021 年的设备需求中体现2020 年我国连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2020 年,受新冠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巨大挑战。我国连续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下调贷款利 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减税、调整财政赤字等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我国曾经历多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变化。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调 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接下来两年中累积发行了 2200 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此后经历多轮调整,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 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行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20 年新冠疫情后我国连续出 台一系列刺激计划,是我国过去25年中第三次出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大改变。从历史信息来看,政策利好带动机械行业上涨趋势明显,政策后 1-2 年机械设备板 块涨幅可超 90%。2008 年底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后,机械设备板块同样经历了类似的上涨周期,从 2008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2 月涨幅 147%。2018 年以来,受国际贸易冲突以及 2020 年年初国内的疫情影响 后,我国政府采取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保民生保就业,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专项债, 工业生产恢复较好,制造业需求回升较快,带动机械板块指数持续上行。对于公司经营而言,在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下一年,机械行业营业收 入增速将出现提升。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将财政政策从适度从紧调整为积 极有限度扩张,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调整为稳健,1998、1999 连续两年发行长期建 设国债超过 1000 亿元,在这一宏观大背景下,1999、2000 年机械设备板块营业收入连续两年出现 20%以上的增长。在 2008 年 11 月起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 松的货币政策后,伴随“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机械设备板块在 2010 年营业收入增 速达到近 12 年的最高点,增长 35.3%。机械行业归母净利润保持类似增长情况,重大经济刺激计划利好明显。1999、2000 年,机械设备板块一改此前利润下降的颓势,连续两年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超过 15%。 2010 年,整个机械设备板块归母净利润迎来 55%的增长,较前一年增速提升 23pct, 各二级板块中,除通用机械外,增长均超过 50%。因此可以看出,在重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利好及经济刺激计划下一年,机械行业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会出现明显的 提升。2.3 疫情加速国产替代,中国制造业地位提升显著2.3.1 疫情之下,“中国制造”全球供给替代明显我国出口持续高景气,中国制造贡献主要动力。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以美元计,10 月出口同比增长 11.4%,连续 5 个月同比正增长,1-10 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 0.5%, 较 1-9 月回升 1.3pct,年内增速首次转正。从出口结构上,近月来,中游机电类产品出口增速逐渐提升,主要以家电、专用设备、纺织服装等产品为主,表明中国制造在 全球份额占比提升。中国制造全球供给替代明显,在全球产业链中竞争力增强。海外市场受到疫情影响, 供应链和产能恢复较弱,反观中国疫情控制良好,中国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的 完整性和稳定性优势凸显,逐渐承接了欧美日等国的订单,出口大幅走强从而拉动中 国出口份额上升明显。这一过程强化了中国制造的信心,助推了中国制造产业链的集 中化,这一过程的逆过程不会完全等弹性。2.3.2 内循环重要性提升,自上而下强势推动国产替代促进经济内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安全和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更多通过外循环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而随着新冠疫情、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形势复 杂等多重因素影响,外循环的平衡很有可能被打破,我们更多需要通过内循环、双循 环来推动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突破核心技术、完成国产替代是内循环的核心。目 前,我国在制造业领域仍有大量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一旦产业链中有环节出现脱钩, 就会影响内循环的进行。因此,只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全面国产替代,才 能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国内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意识增强,更愿意用国内设备。疫情在全球蔓延,海外部分企 业复工困难,产品供应不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较为迫 切的需要实现产业链自主保障、补上国外供应链的缺口,并且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问 题、完善国内供应链战略布局。这给具备国产替代的能力的优秀国内企业提供了千载 难逢的历史机遇,凭借一定的价格优势以及自身在技术、产能、售后等方面比较优势, 快速证明自己并巩固自身产业链地位。以家具行业为例,受疫情影响下游企业选择转 单国产机械设备,木工机械设备行业国内的大小企业短期内均受益明显。而由于国产 设备具有产能和本土化服务优势,同时技术水平不断缩小,下游企业一旦选择国产替 代很少会再选择使用国外设备。国家政策引导,自上而下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我国产业结构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存在供应链稳定性较弱的缺陷,而当前国际情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渐 有自我强化之势。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和核心原材料随时面 临断供的问题。经济内循环要求的关键是提升中国在世界供应链的绝对地位。就此而 言,自上而下推动“中国备份”、来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具备战略意义。例如,2018 年, 发改委就出台了《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企业购置首 台套产品,可享受税收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首台套政策覆盖了 机器人、激光器、工控伺服、大型机械等各类机械设备。除了《首台(套)》政策之 外,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最近几年中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提升下游企业使用 国产机械设备意愿,推动我国机械设备行业发展。政策扶持之下,部分企业切换国产 厂商的动力和决心进一步加强,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2.3.3 中国装备公司已逐步挑战国际巨头近些年,我国众多机械设备公司日益发展壮大,技术水平直逼国际巨头,在部分行业 已经有了挑战国际巨头的能力。例如,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国内主 机厂逐步取代欧美日等主机厂商的历史地位,恒立液压、艾迪精密逐步取代 KYB、 川崎重工、力士乐等传统液压件品牌。通用设备领域,国产机器人厂商埃斯顿、拓斯 达逐渐向机器人“四大家族”追赶,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在此 轮国内自身产业周期叠加逐渐逆全球化的严峻国际情势的背景下,国内优质装备龙 头迎来绝佳弯道超越的历史机遇,厚积薄发,逐步挑战国际龙头。工程机械领域:主机厂强势崛起、挤占外资份额,零部件厂商快速国产替代。主机厂 方面,2019 年在全球市占率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有徐工集团和三一重工两家中国企业, 市占率分别为 5.5%、5.4%。2019 年工程机械行业全球排名前 50 的企业中,中国企 业市占率达到 17.6%,较上一年度提升 1.6pct。上游零部件方面,恒立液压作为国内 绝对龙头,在油缸和泵阀领域都具一定优势。2019 年,恒立液压挖机油缸市占率 52%。 小挖泵阀主要性能参数不输国际巨头,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市占率分别为 61.1%和 41.3%。大挖泵阀技术突破较晚,还处于市场渗透阶段,市占率分别为 4.6%和 8.9%,未来还有较大的市场提升空间。工业机器人领域:产业链自下而上突破,国产替代进程提速。中游机器人本体上国产 替代加速,2019 年国产化率达 29%。2019 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销量 3542 台,在中 国市场位列第十,这也是首次有国产机器人品牌跻身中国市场前十。上游零部件来看, 以绿的谐波为例,公司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规模化生产及销售,打破了国际品牌在机 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2018 年公司在中国市场市占率达到 21%,仅次于哈 默纳科。3.通用设备:全面复苏,坚定看好3.1 工业机器人:景气上行期,国产替代正当时3.1.1 下游制造业投资回升,工业机器人持续复苏之势确立工业机器人产量、出口两旺,全年有望实现高增长。2020 年 10 月份工业机器人产 量 2.2 万台,同比增长 38.5%,已连续 3 个月保持 30%以上增速,1 至 10 月累计产 量 18.3 万台,同比增长 21%;9 月份工业机器人出口交货值 7.7 亿元,同比增长 34.9%,1-9 月工业机器人出口交货值累计 63.3 亿元,同比增长 18%。日本工业机器人先行复苏,我国机器人行业乘势而起。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一般领先我国产量 2 个季度左右,日本订单量从 2019Q2 起降幅缩窄、2019Q4 增速转正, 2020Q2 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 3.4%,2020Q3 降幅有所收窄(-1.5%),延续复苏之 势,我国工业机器人乘势而起。2020Q3 日本机器人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 17.4%,出 口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7%,增速放缓但仍保持正增长,侧面佐证我国工业机器人 的需求正处旺盛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汽车、3C 制造领域,2019 年合计占比达 40.7%。自 2020 年 4 月份以来,汽车行业呈现高景气度,产销量同比增速持续为正,10 月份产量、 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11%、12.5%,2020 年 1-10 月汽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降 幅持续收窄至 15.4%。3C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 2020 年 4 月份开始一路向好, 1-10 月累计同比增幅扩大至 12%,自动化升级需求随下游复苏增强。3.1.2 国内市场提升空间巨大,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触底,中国依然为第一大市场。根据 IFR 数据显示, 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 37.3 万台,同比下降 11.6%,下滑是由于汽车、电气 电子两个主要下游行业持续低迷。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9 年 装机量达 14 万台,占全球比例达 37.6%。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我们测算,201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 实际仅为 79 台/万人,较 2018 年提升 15 台/万人,但仍低于全球均值 91 台/万人, 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机器人换人步伐的加快和制造业用人 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迅速提升。201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达 29%。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仍主要面向国内 市场,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2019 年国产化率达 29%,同比提升 1pct;汽车行业仍 由国外厂商主导,国产化率约为 12%,因此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厂商受汽车行业 下滑影响更小。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埃斯顿为内资工业机器人龙 头企业,2019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7.8%,在行业景气度高涨的情况下,埃斯顿龙头 效应逐步凸显,2020 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 17.6 亿元,同比增长 82.2%,市场份额有 望进一步扩大。3.1.3 重点企业: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略)3.2 激光设备:应用前景广阔,国产替代新阶段3.2.1 激光赛道高成长,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应用需求广泛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激光设备市场,2010-2019 年复合增速 23.7%,2019 年中国激 光装备规模超 600 亿元,疫情缓解有望快速复苏。中国激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但 发展极为迅速,已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规模,2019 年中国激光设备销售收入 658 亿元,同比增长 8.76%,2010-2019 年我国激光装备规模年复合增速达 23.7%。2020 年受到疫情冲击影响预计市场规模会略有下滑,但从目前设备端需求快速复苏的趋 势来看,2020 年全年表现有望超预期。光纤激光器凭借生产力及成本优势实现跨越式增长,2008-2019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 市场复合增速达 48%。光纤激光器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免维护、使用性价比高等 优异的属性,在材料加工领域占有绝对优势、逐步挤占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的市 场。2008-2019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复合增速达 48%,实现跨越式增长;2019 年 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总额 85.6 亿元,同比增长 6.72%。目前,国内疫情缓解后 市场需求表现强劲,不管是国内激光器企业的业绩还是海外企业如 IPG 披露的中国 区市场需求情况均反映了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的快速复苏,下游激光加工设备需求 上升导致激光器市场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我们认为 2020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 场或将取得超预期表现。技术进步带动成本不断下移,加速激光应用渗透率提升。光纤激光器技术进步飞速, 例如,2019 年,20KW 光纤激光切割机被推出市场并交付客户使用,从 10KW 到 20KW,仅仅用了 1 年时间,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继续被市场热捧。随着高功率激光 器的发展,下游客户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更可靠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满足更复杂激 光加工的领域的应用需求。国产激光光源越来越稳定,激光器价格不断下行,成本的 降低也使得激光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从而推动下游对于激光设备的旺 盛投资。从下游应用领域看,激光切割稳健增长,新兴应用领域需求有望不断开拓。过去几年 激光打标和切割市场发展迅猛。近期一些新兴应用领域激光需求也在逐渐涌出。例如,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加工的清洁应用需求、用于太阳能电池和非金属加工、边缘删除、 烧蚀工艺需求等等,2020 年二季度 IPG 在新兴应用领域收入环比增长 20%。3.2.2 技术赶超国际龙头,国产替代信心满满国内激光器企业技术进步飞速,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经过多年 发展,当前国产低功率光纤激光器技术逐渐成熟,已基本完成国产化替代。中功率激 光器由于国内外价差较小,IPG 依靠其品牌优势依旧保持了部分市场份额,国产替代 趋于稳定;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得益于国内激光器龙头技术实力快速提升,从高功率、 高端应用两个维度快速推进替代,近年国产化率快速提升至超过 50%。锐科激光市 占率从 2017 年的 17.3%提升至 2019 年的 24.3%,已成为国内光纤激光器绝对龙 头,而全球光纤激光器龙头 IPG 在激烈竞争之下市场份额一路下跌。3.2.3 重点企业:锐科激光、柏楚电子3.3 工控伺服:进口替代加快,下游先进制造提供机遇3.3.1 行业复苏遇升级,下游需求提速换挡行业持续高增速显示自动化升级需求强烈。2020Q3 整体自动化市场规模达 322 亿 元,同比增长 6.7%,较 2020Q2 增速提升 0.3pct,Q2 的高增速是由于 Q2 处于从 疫情中复苏和经销商备库存叠加的修复阶段,Q3 依旧保持的高增速显示出行业真实 景气度高涨,工控自动化升级需求旺盛。中下游制造业景气度高,OEM 市场领先于项目型市场。分市场来看,OEM 市场(侧 重中下游制造业)从 2019Q4 开始表现已优于项目型市场(侧重上游重工行业)。根 据疫情后的恢复速度和景气度来看,我们判断,下游需求将延续增长趋势,2020Q3 增速达 11%,较 Q2 略有回落(+14%);2020Q3 项目型市场增速达 2%,实现从 Q1 受疫情影响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下游先进制造业成增长主线,基建相关逐渐复苏。OEM 市场下游行业中,2020Q3 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电子及半导体同比增速分别为+31%、+26%、+22%,持续 领先行业增长;项目型市场中,冶金、市政同比增速分别为 29%、17%,拉动项目 型市场整体增速2020 年自动化市场主要产品的驱动力来自于国内外的疫情刺激、苹果大年、新能源 产业的发展及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对电子、新能源、机器人和物流、机床、建筑相关 (工程机械、起重等)、口罩机行业的自动化规模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根据睿工业 数据预测,以上六大类行业在 2020 年合计自动化产品规模预计达 393.2 亿元,同比 增长 23.5%。疫情带来进口替代加速,国内龙头成为主要获益者。液晶、半导体细分行业通常是外 资品牌擅长的领域,知名品牌有欧姆龙和基恩士,2020 年随着国内供应链优势和国 内代工厂份额提升,涌入汇川技术、禾川技术等国内优质企业;新能源行业方面,汇 川技术等国内优质企业持续渗透,凭借高性价比、配合研发和快速响应的优势从伺服 端实现快速国产替代;疫情中的口罩机红利主要被国内品牌抢占,汇川技术、信捷电 气等国内企业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和快速响应优势从 PLC 端和伺服端同步服务于口罩 机红利,相关自动化业务实现双向增长。3.3.2 国内龙头扩张迅速,细分产品表现亮眼欧美日企处龙头地位,国内企业扩张迅速。国际龙头企业西门子、艾默生、ABB、施 耐德等的工控业务规模均在 50 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国内工控企业目前处起步阶段, 规模均在 10 亿美元以下,仍有较大成长空间。西门子的工控收入在 2020 财年(2019 年 9 月底至 2020 年九月底)实现 168 亿美元,同比下降 2.8%,艾默生的工控业务 收入在 2020 财年(同上)实现 111.6 亿美元,同比下降 8.6%,而汇川技术在 2020 年前三季度自动化业务实现收入3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3.6%,规模迅速得到扩张。伺服市场 CR5 集中度保持稳定,国产品牌实现突破。2020 年前三季度 CR5 市场集 中度达 49%,与 2019 年持平,但结构发生变化,汇川技术市场份额较 2019 年实现 3pct 的提升,达 9%,首次名列前五。在欧美品牌向中端市场的下探和本土品牌向中 端市场渗透的双重压力下,中端伺服市场竞争加剧,日系厂商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2020 年前三季度龙头厂商三菱电机市场份额较 2019 年下降 2pct 至 9%,国产企业 有望实现超越。小型 PLC 市场 CR5 集中度达 75%,信捷电气份额提升迅速。2020 年前三季度龙头 厂商西门子、三菱电机在小型 PLC 市占率为 35%、13%,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3pct、 2pct,欧姆龙和台达子公司中达电通均为 9%,保持稳定,国内龙头信捷电气市占率 达 9%,较 2019 年提升 3pct。中大型 PLC 市场 CR5 集中度达 85%,依旧被外商垄断。2020 年前三季度西门子、 罗克韦尔龙头厂商市占率较 2019 年均有下降,分别下降 4pct、2pct 至 49%和 11%,三菱电机、欧姆龙、中达电通小幅提升至 13%、6%、2%,总体市场格局保持稳定。PLC 领域,汇川技术和信捷电气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从总体 PLC 市场来看,2020 年前三季度汇川技术和信捷电气的 PLC 业务收入均实现较高增速,市场份额分别较 2019 年提升 2.1pct、2.3pct 至 4.1%和 5.2%,汇川技术正不断扩大中大型 PLC 市 场的业务规模。3.3.3 重点企业:汇川技术、信捷电气3.4 叉车行业:周期复苏向上,电动化是必然趋势3.4.1 行业加速蓄力向上全球叉车销量整体稳步增长,亚洲市场领衔世界。叉车高度机械化,且通用性强,下 游应用非常广泛,尤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最。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叉车市场整 体稳步增长。自 2018 年起,受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全球叉车销量增速逐步放缓。2020 上半年,新冠疫情重创世界经济,全球叉车销量实现 70.56 万辆,同比下滑 5.47%。 从各洲销售情况看,亚洲市场销量为 35.42 万辆,同比增长 5.65%,成为全球唯一 销量正增长区域。叉车国内销售不断增长,全球占比逐步提升。自 2009 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叉车第一 大产销国,叉车销量增长水平高于全球市场,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19 年,中国叉车总销量突破 60 万辆,达到 60.83 万辆,同比增长 1.86%;其中,国内销售实 现 45.55 万辆,同比增长 5.64%,总体呈现稳中有升局面。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导致 叉车出口出现负增长,2019 年中国叉车出口量为 15.28 万辆,同比减少 7.95%。随 着国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两新一重建设持续推进,叉车市场国 内需求稳步上升。2020 年 1-10 月,中国叉车国内销售已累计实现 49.74 万辆,创下 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叉车销量占全球比重也不断上升,2020 上半年占比 35.87%,比 2019 年上升 5.37pct。叉车行业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叉车作为通用资本品,下游较为分散,受单一行业周 期性影响较弱,行业整体呈现弱周期性。2008 年以后,从我国叉车销量月度数据跟 踪看,我国叉车销量波动具有周期性,每轮波动周期持续时间约 43 个月左右,平均 上升 1-2 年。从历史周期波动的平均跨度以及下游制造业景气度看,我们判断,我国 叉车行业从 2019 年下半年底部复苏,预计 2021 年将延续上升趋势日、德叉车企业领先全球,中国品牌竞争实力提升。根据 MMH 公布的 2019 年全球 前 20 工业叉车制造商排名,来自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叉车企业领先优势明显。前三 甲依旧是日本丰田、德国凯傲和德国永恒力,分别实现 133.56 亿美元、71.73 亿美 元和 45.76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保持位列全球第 7、8 位。此外,本次排行前 20 中还包括龙工叉车、中力 EP 和首次进入的柳工叉车,分别位列 13、 15 和 18 位,国产品牌国际竞争实力稳步提升。国产品牌销量优异,收入增长潜力广阔。2019 年,全球销售冠军丰田工业叉车销量 达到 28.2 万辆,占全球份额近 20%。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分别实现叉车销量 15.24 万辆和 13.94 万辆,占比合计与丰田大致相当。从销售收入情况看,2019 年安徽合 力和杭叉集团各同比增长 1.70%和 3.17%,略高于丰田工业 0.48%的增幅,但是收 入数额差距明显,在产品附加值和后市场业务贡献方面发展空间较大。国内双龙头优势显著,头部集中度不断提升。国内叉车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主要 表现为两极分化,双雄割据,头部集中效应显著。2019 年,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占 我国叉车市场销量份额分别达到 25.05%和 22.95%。2020 上半年,疫情加速行业洗 牌,部分低效益尾部企业淘汰出局。两家龙头企业通过部分产品降价促销抢占市场和 推广新能源和智能化产品等方式,积极应对市场调整,对行业销量贡献可观,实现市 场份额分别占据 27%和 26%的历史性突破,带动了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环保排放标准趋严,电动叉车市场广阔。2019 年,全球叉车销量中电动叉车占比 62.56%,欧美发达地区电动叉车销售比例超过 65%。从我国叉车市场销售情况看, 2019 年的电动叉车占比实现 49.09%,同比增长 2.02pct,但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中,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销量在电动叉车市场占比最高,实现销售 22.59 万辆,同 比增长 9.66%。随着行业结构性调整,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排放标准趋向严格, 内燃叉车将逐步被替代,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占比有望继续提升。同时,电商物流等 行业需求增长,叉车电动化程度将逐步提高,由此带来巨大发展空间。3.4.2 重点企业:安徽合力、杭叉集团3.5 机床:需求恢复性回暖,机床格局有望迎来破局3.5.1 机床需求旺盛,产量逐步回升受益于国内制造业投资整体回暖,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回升显著。2020 年 10 月份金 属切削机床产量达 4 万台,自 4 月份以来持续高速增长,10 月份同比增速达 29%, 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增速,截至 10 月份累计产量 36 万台,同比增长 0.6%;10 月份 金属成形机床产量 1.7 台,同比下降 5.6%,较 9 月份有较大回落,截至 10 月份累 计产量 16 万台,同比下降 10.1%。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贸易逆差正不断缩小,国内机床企业遇良机。截至 2020 年 9 月 份,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累计出口金额 28.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3.1%,累计进口金额 4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21.6%,贸易逆差为 16.4 亿美元,同比下降 32.8%。疫情背 景下,进口机床金额显著下降,为国内机床企业带来机遇。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金额和 出口金额的当月同比自 2019 年初起呈现相反走向,同样反映出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的 趋势。机床需求旺盛,正处恢复性增长阶段。根据机床协会统计,2020 年前三季度金属加 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4.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4.4%, 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3.5%,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情况均明显好于上半 年。日本机床企业来自于中国的订单也可侧面反映出国内机床的需求情况,自 6 月份开始,日本机床企业的中国订单增长迅速,6 至 9 月的中国订单分别同比增长 34.2%、50.5%、50.8%、89.9%。3.5.2 民营企业把握核心竞争力,迎来发展良机高精密机床是我国机床行业未来发展主线。日欧美系机床常年占据我国机床行业第 一梯队,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高端机床依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导。 津上机床中国是日本津上机床分拆其中国业务上市的子公司,主要向中国的终端客 户销售数控高精密机床,终端客户以 IT 及电子产品、汽车行业为主。2017 至 2019 财年,津上机床中国的营收增速显著高于日本其他龙头机床企业(牧野铣床、德马吉 森精机、日本天田机床),由此看来,专注细分领域的高精密机床在我国优势显著。中高端民营机床企业涌现,是我国未来机床行业中坚力量。优质的民营机床企业如 创世纪、海天精工、国盛智科、亚威股份等,均定位在中高端机床,在细分领域或核 心技术上拥有独特竞争力。2020 年前三季度上述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平均值为 12.4 亿元,且在逐步扩大规模中;民营机床普遍毛利率较高,平均水平多年保持在 30% 左右,已逐渐接近国际巨头机床厂商的盈利水平。3.5.3 重点企业:创世纪、海天精工、国盛智科、亚威股份4.专用设备:择木而栖,优选龙头4.1 工程机械:需求韧性超预期,中国装备自信王牌军4.1.1 更新需求主导下,工程机械韧性持续挖机销量全年热度不减,出口也已复苏。2020 年 1-10 月,挖机累计销量 26.4 万台, 同比增长 34.5%,自 4 月以来已连续 6 个月保持 50%以上增速;国内市场销量 23.7 万台,同比增长 35.5%,出口销量 2.7 万台,同比增长 25.9%,已超 2019 年全年, 目前已实现复苏,由于二季度受海外疫情和国内挖机市场火爆的影响,出口占比较2019 年略有下降,占比为 10%。近三年国内挖掘机保有量稳中有进,更新需求占主导地位。我们使用近 8 年挖掘机 的国内实际需求量(国内厂商销量+进口数量-出口数量)之和乘 1.2 模拟出我国历年 挖掘机保有量;并假设第 T 年的更新需求为第 T-8、T-9、T-10 年销量的平均值,计 算出历年国内挖掘机更新需求量。近四年来,我国挖掘机保有量总体保持稳定,挖掘 机更新需求量占当年销量的比例存在长期上升趋势,2019 年更新需求占比约为 82.3%,较 2018 年有较大幅度上涨。近几年挖掘机保有密度保持稳定,挖掘机保有量取决于当年全社会总工程量。我们 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建筑安装工程量(单位是万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后,模拟出 当年全社会总工程量,与模拟的八年挖掘机保有量得出挖掘机保有量密度。可以看出, 2008 年起挖掘机保有量严重过剩,保有量密度是现在的 1.6 倍,透支未来需求,直 至 2016 年我国挖掘机保有量密度才趋于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工程机械保有 量已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有一定匹配关系,从而佐证 了前文所述的本轮工程机械经历的是以更新需求为主导的具有超强韧性周期。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截至 2020Q3,三一重工挖掘机市场份额 达 26.3%,持续巩固龙头位置,市占率较 2019 年提升 0.5pct。徐工、柳工市场占比 分别为 15.7%、7.9%,较 2019 年分别提升 2.6pct、0.6pct。而曾经的外资巨头卡特 彼勒、小松等在挖掘机市场的份额逐渐萎缩,2020 前三季度市占率仅为 10.6%、3.0%, 较 2019 年分别减少 1.7pct、0.9pct。工程机械行业趋于集中,竞争格局优化。2008 年政府进行 4 万亿投资,行业爆发式 繁荣,随之涌入一大批新进入者,市场竞争呈现激烈趋势。随后 2012 年起行业进入 下行趋势,一些中小型和实力较弱的外资工程机械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再次走向集 中。截止 2020 年前三季度,挖掘机行业 CR3 为 52.7%,CR8 为 80.8%,较 2019 年略有提升。4.1.2 挖机竞争激烈,国产供应链加速进口替代挖机行业竞争激烈,价格不断下探,国产品牌优势突出。根据慧聪工程机械网统计, 从 2016 年开始,随着国产主机厂商技术不断提升,成本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国产品牌价格越来越具有性价比。外资品牌则从 2015 年高价位开始跌落,跌落幅度较缓, 一直也是在价格跌落的通道中徘徊,在此情况下,国产品牌的价格仍然要比外资品牌 低 15%-30%。2020 年年初,国产挖掘机销量超预期,需求景气,行业内竞争也较为 激烈,价格出现短暂的小幅上涨后有所下滑。小挖价格降幅最大,外资品牌几乎失去竞争力。分结构看,外资品牌的小挖价格跌幅 约为 15%-20%,快于中大挖;国产品牌的小挖价格下降更快,在低价位上快速下降 了约 30%-50%,外资品牌小挖产品几乎丧失了竞争力。海外供应链紧缺和降价带动上游零部件供应链国产化。我国高端工程机械产品对于 进口发动机、液压件的依赖程度依旧较高,单个零部件的短缺可能给整机生产带来供 给端制约,进而影响对终端客户的供货交付。挖机价格不断下探和海外供应链的延迟 恢复促使不少主机企业寻找国内配件供应商,国产液压件、密封件等核心零部件在产 品质量、性能等各方面已经逐步具备进口替代的能力,国产供应链有望与主机厂深度 绑定、实现快速进口替代。4.1.3 重点企业:三一重工、浙江鼎力、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恒立液压4.2 木工机械:行业景气复苏,国内龙头乘风崛起4.2.1 地产竣工回升将带动家具机械行业回暖,国内龙头乘风崛起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家具行业有地产后周期特性,房地产竣 工面积与家具制造业营收增速关联性高。2019 年下半年以来,地产竣工面积回升明显,同比增长 2.56%。2020 年上半年,疫情原因导致房屋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而 房屋新开工面积受到影响相对较小。2020 年 1-10 月,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累计同比 下降 9.2%,降幅收窄 2.4pct。2020 下半年,房地产行业政策维持“房住不炒”主基调, 整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竣工面积将持续上升,激发下游家具市场释放潜能, 从而带动对家具设备机械行业的需求,迎来发展的新机遇。精装修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家具设备需求水涨船高。2020 年,全国多地陆续公布全 装修新政策,实施细则持续深入。得益于政策支持,自 2016 年以来,我国精装修市 场规模高速增长。2019 年,精装修市场开盘数实现 322 万套,同比增长 27.6%。 2016-2019 年,精装修市场年复合增速高达 40.26%,渗透率由 12%迅速提升至 32%, 提前完成 2020 年达到 30%的指标。2020 年 1-9 月,精装修市场规模实现 190.2 万 套,预计全年开盘规模约 365 万套,渗透率将达到 37%。为顺应精装修市场,索菲 亚等板式家具龙头企业积极扩产,专用设备需求旺盛,带动板式家具机械行业发展。家具市场消费升级,促进机械设备需求。因中美贸易摩擦、地产周期和统计口径调整 等因素影响,2018 年家具行业增速放缓。2019 年,伴随地产市场复苏,家具行业增 速逐步回升,市场规模达到 7117 亿元,同比增长 1.5%。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定制家具消费理念日益普及,板式家具市场需求旺盛。2019 年市场规模实现约 3710 亿元,同比增长 6.52%,占超过 50%的家具行业市场份额。定制家具市场高速发展, 欧派家居等上市公司纷纷开展第二轮募投,计划扩充产能,积极购置设备。因此,板 式家具机械行业获益匪浅,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欧洲巨头主宰全球,国内双巨头格局明显。全球木工机械行业基本以德国和意大利企 业主导,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其中,德国豪迈常年稳居第一,2019 年占据 31%的全 球市场份额,意大利比雅斯和意大利 SCM 分别占比 14%和 7%。近十年来,中国木 工机械行业飞速发展,本土品牌形成双巨头竞争格局。国内行业头部企业弘亚数控和 南兴装备,分别占据约 7.88%和 7.5%的市场份额,产品性能、质量接近国际领先水 平,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全球行业巨头差距。4.2.2 重点企业:弘亚数控4.3 光伏设备:硅片端扩产积极,大硅片大势所趋4.3.1 光伏发展迎新周期,硅片端积极扩产疫情不改光伏产业发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有望在 2020 年达到 750GW。根据欧 洲光伏协会(SolarPowerEurope)预测,新冠肺炎不会在中期对全球集中式光伏发 展造成重大风险,但工商业(C&I)和分布式光伏或将受到负面影响,但各国的经济 刺激计划也平衡了部分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中性假设预计 2020 年全球光伏累计装 机总量达到 747.77GW,并将在 2024 年达到 1449.23GW,2019 至 2024 年 5 年复 合增长率 17.99%。疫情对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冲击有望在 2022 年恢复。2020 年新冠疫情在一季度对 中国市场造成了影响,并在二季度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了较大冲击,国际能源署指出 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可能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放缓,对比欧洲光伏协会 2019 与 2020 年发布的 GlobalMarketOutlook,在中性假设中 2020 年的新增装机量预期由先前的 144GW 下调至 112GW,预期大幅下降了 22%,202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预计将 出现 4%的下滑,在新的预测中 2022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重回正轨达到先前预 期水平,疫情带来的冲击将在 1-2 年内恢复。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稳健增长。光伏行业受到 2018 年五三一政策冲击后,平价上网 加速来临,伴随着新的电网平价支持机制的有效运行,预计 2020 年在中国光伏行业 新增装机量仍将出现正向增长,在乐观假设下增速回升至 45GW。而根据欧洲光伏 协会数据,其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测更加乐观,预测 2020 至 2024 年中国年新增光伏 装机量将由 39GW 提升至 71GW,这一数字接近 CPIA 给出预测的上限。硅片端持续扩产高峰正当时。当前硅片端扩产持续布局,除中环、隆基等硅片端龙头 外,上机数控、京运通等企业也进行了硅片端布局,我们认为当前在硅片产能不断提 升的环境下,通过持续的设备迭代和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是硅片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 要出路,新增硅片端投资将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倒逼企业对设备进行升级。新增产能利润率较高,或吸引其他环节企业布局硅片端。上机数控 2019 年成立了子 公司弘元新材以拓展光伏单晶硅业务,在内蒙古包头市投建 5GW 单晶硅拉晶生产项 目,产品迅速通过了通威、爱旭、阿特斯等主流光伏企业验证,2019 年实现销售收 入 2.53 亿元,净利润 1952.57 万元,毛利率接近 23%。我们认为其投资较高的利润 率或将吸引组件等其他环节企业陆续进入硅片端。大硅片大势所趋,产业链布局有望加速。天合光能近期发布公告,签订长单采购合同, 2021-2025 年每年向上机数控采购不少于 4GW 单晶硅片,对应 210 尺寸的单晶硅片4 亿片,5 年总计 20GW,对应 210 尺寸的单晶硅片 20 亿片,按照市场价格测算 预计采购金额约为每年 20.48 亿元(含税),5 年总计 102.40 亿元(含税)。当前 210 大硅片产业链已加速量产,中环股份未来 3 年产能规划全为 G12,预计明年出货量 在 40 至 50GW,电池端爱旭科技也大举加码 210 硅片,兴建 210 晶硅电池项目, 我们认为从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来看已经可以做到供应链配套,210 硅片布局加速。4.3.2 重点企业:晶盛机电4.4 油服装备:原油需求逐渐恢复,政策执行期油服存在报复性上涨机会4.4.1 原油需求逐渐恢复,政策执行期油服存在报复性上涨机会从 2020 年年初至今的实际情况来看,油服行业难免受油价影响,油价跌破原油开发 盈亏平衡点后,对国内油服行业形成压制。油价与油服及设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的传导关系为:油价处于高位时,石油公司业绩丰厚,具备较强的资本支出能力,并 且由于油价的不确定性,石油公司倾向于在高油价阶段尽量增加产量,从而带动油服 及设备的需求;当油价处于低位时,石油公司盈利状况变差,资本支出能力下降,为 了控制亏损程度,通常会采取关井的措施,对油田服务和设备需求下降。国内陆地的 石油开采盈亏平衡点约在 50-60 美元/桶,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对原油需求的不利影 响,国际油价一度暴跌,目前仅恢复到 44 美元/桶,难以保证国内石油公司实现较好 盈利,油服及设备公司的业绩和市场表现受到压制。影响油价的因素较多,我们认为本次下跌的主导因素为疫情冲击下全球原油需求的 大幅下跌,2020Q3 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原油消费国经济均有好转,抑制油价的主 要不利因素在逐渐消除。油价同时具备商品属性、政治属性、金融属性,影响因素极 其复杂,从原油供需及库存到地缘政治再到美元,这些因素都较难预测和给予固定的 权重,就今年的情况来看,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下滑无疑是主导因素。2020Q1疫情爆发后,主要原油消费国的 GDP 季度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在同一时间,国际油价 也同步出现暴跌。我们为了简化分析,重点跟踪原油需求大国经济复苏的进展,中国 和美国作为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经济已经出现回暖复苏迹象,抑制油价的主要不利因 素将逐渐消除。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七年行动计划”的执行带来油价恢复盈亏平衡点后国内资本支出 的报复性上涨可能。在国家能源安全的政策指引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都制定了“七 年行动计划”,通过2019-2025年七年时间的努力,实现油气对外依存度的明显下降, 增加勘探开发投入实现储量和产量的提升。2019 年可以看出在并不算高位的油价(平 均 64 美元/桶)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幅提升了资本支出,合计勘探开发支 出增速达到 24%。2020 年由于全球油价暴跌,资本支出能力受到冲击,计划执行相 对 2019 年有所放缓,2020H1 三桶油合计勘探开发支出增速为-10%。我们认为正是 低油价阶段的蓄势,让 2025 年年底之前的油服周期变得更有爆发性。假设 2025 年 年底之前随着疫情恢复,经济复苏油价再次回到 2019 年水平,为了弥补前期放慢的 节奏,届时的资本支出增速可能会高于 2019 年。虽然 2019 年 64 美元/桶的平均油 价远低于 2014 年 99 美元/桶,但是从国内资本支出绝对金额来看,已经接近 2014 年,政策驱动下,未来勘探开发支出大幅增长会对油价的临界点要求更低,资本支出 很可能形成新的历史高点,油服行业进入更强的上涨周期。4.4.2 重点企业:杰瑞股份、中海油服、石化机械……(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元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来源:格隆汇机构:万联证券行业事件:2019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释放出多个重磅信 号,此次会议提出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 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停车场”作为补短板工程,首次在政治局会议 中被提及,国家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意图明显。投资要点: 机动车存量巨大,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 国内汽车保有量保持快速增长,停车位的需求量也随之扩大,预 计 2018 年全国停车位需求将近 3 亿个,到 2019 年停车位需求或 将达 3.3 亿个。2015 年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小汽 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 1:0.8,中小城市约为 1:0.5,远低 于发达国家的 1:1.3,停车位的供给缺口巨大,停车难成为了城 市交通发展的严重问题。 政策春风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 2016 年前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城市停车场建设的相 关政策,城市停车场建设也写入了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释放出多个重磅信号。 “城市停车场”作为补短板工程,首次在政治局会议中被提及, 国家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意图明显。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 各城市纷纷出台相应的规划以推动城市停车场的建设。截至 2018 年底,共有 18 个城市发布了停车专项规划。 机械停车设备前景广阔,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用地集约化的背景下,机械式停车设备优势明显。我国机械停车 设备市场成长迅速,2008-2018 年的 10 年间机械停车设备国内 销售额以 20%左右的年化增速快速提升。我国机械停车库新增项 目数与新增泊位数同样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18 年我国新建机 械停车车库项目 2603 个,新增机械停车泊位 86.55 万个。我们 认为,在政策、规划的扶持下,机械停车设备行业或将保持长久 的景气。 头部公司拥有规模优势,TOP30 占有率超 70% 目前我国机械停车设备市参与竞争者多达共有 636 家,但其中以 中小企业为主,拥有全资质的企业仅有 7 家。2017 年,行业三十 强企业的国内销售额计 110.42 亿元,占行业国内销售总额的 74.7%,其安装泊位数 59.11 万个,占国内新增泊位的 72.9%。机 械停车设备市场虽然较为分散,但头部的 30 家企业占有了超过 70%的市场份额,剩余的 600 余家企业份额不足 30%。重点公司点评: 五洋停车:构建机械停车双核格局 公司旗下伟创自动化拥有全部九类机械式停车设备制造资质,是 少数拥有全部机械式停车设备制造资质的企业之一。公司在立体 车库应用方面全国领先,具有广泛的行业应用经验。公司承建了 万达、万科、中海等多家大型企业立体车库项目,国外客户有美 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立体停车设备总泊位数量超过 20 万 个。2015 年,公司收购了深圳市伟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2017 年 公司收购了山东天辰智能停车有限公司,形成了“南伟创,北天 辰”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行业格局。公司依托机械停车装备制 造优势,通过智造+停车资源+互联网的手段,大力发展混合所有 制经济体,采取 BOT、EPC、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城市 级智慧停车产业的投资建设运营业务,致力于成为智能停车投资 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商。 东杰智能:加强智能停车系统的市场开拓 东杰智能作为国内专业提供智能物流装备的企业之一,以智能物 流输送系统、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智能涂装系统、智能立体停车 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软件管理系统集成等为主营业务,并专 注于通过推广智能立体停车系统,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停车难的问 题。公司开发的智能停车系统包括塔式、仓储式、升降横移式、 简易升降式、巷道堆垛式、多层循环式等多种形式的智能立体停 车系统。公司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智能停车系统新产品,同时通过对 技术的标准化、通用化等手段来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 力。公司将进一步优化设计智能立体停车系统,降低生产制造成 本,并研究开发软件系统和高端智能立体停车系统,通过不断完 善智能停车系统的控制和管理软件,拓宽产品线并提高停车系统 的智能化和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度。风险因素: 政策、规划变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投资放缓风险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3C设备:苹果再迎“大年”,5G换机潮来临1. 3C设备:苹果再迎“大年”,5G换机潮来临 1.1.3C整体行业景气度一般,手机有回暖迹象目前受海外疫情影响,苹果产业链订单有所延迟、并有部分砍单迹象,但我们判断iPhone 12虽有延迟但对新设备的需求量不会大幅下滑。1.2.预计2020年苹果将推出5G手机,供给端推动需求发展 智能手机方面,近年苹果手机由于外观变化不大,受到市场不少质疑,出货量表现 不 佳 , 2019 年iPhone 11 、 iPhone11Pro、iPhone11 Pro Max上 市 , 因外观 与 iPhoneXs等机型变化不大、且暂不支持5G功能,全年苹果手机出货量仅为 1.91 亿部 , 同 比 2018 年下滑8.5%,市场份额下滑至13.9%(同比-1pct)。 预计2020年将是“苹果大年”:预计苹果将推出多款5G手机,外观也会有一定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国内苹果产业链设备企业中,我们认为自动化组装设备与自动化检测设备将显著受益:1、“一代产品一代设备”,此前连续多年iPhone外观变化不大,2017年iPhone X是外形比较大的变革,可以看出此时产品单价变化会很大、相关设备公司业绩弹性也较大,如若明年新一代iPhone支持5G、整体外观改变和尺寸变化等,需要对组装和检测设备产线进行更换而不是改制,相关设备产品价值量会大很多;2、组装与测试设备是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中,相对比较成熟、进口替代比例较高的环节;3、通常新一代苹果会引领国产智能手机风潮,如此前的金属外壳向玻璃外壳转变等。 同时2019年被认为是中国5G商用元年,我们认为随着5G基站大量建设及通信运营商5G套餐的不断丰富,2020年开始有望迎来换机高峰,从而带动3C设备需求回暖。1.3.苹果“大小年”使组装检测产业链公司业绩变化较大 对比iPhone机型变化、销量变化及主要公司业绩变化,我们可以验证此前的判断:1、苹果手机组装与检测段设备公司的业绩弹性与苹果手机销量关联性不明显,而与机型的变化大小关联性较大:主要公司业绩在2017年均大幅增长,而在2018年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苹果于2017年推出iPhone X,该机型较iPhone 7变化明显。2、iPhone SE 2已在2020年4月推出,预计2020年9月苹果将继续推出iPhone 12、iPhone12 Max、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4款,将支持5G。1.4.组装检测设备供货流程及订单模式02 光伏设备:下游仍处技术迭代期,催生设备需求2.1.光伏行业15年复合增速近42%,2040年光伏发电占比有望超30% 根据IHS Markit发表的光伏市场需求跟踪分析表明,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量达104GW。2004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3.7GW,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在500GW左右,2004-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 根据各国对清洁能源的规划及相关组织的预测,预计2050年光伏电力占比有望达到70%(2040年超过30%),太阳能电力有望登顶全球能源的制高点,光伏发展空间依旧宽广。目前,中国新增产能占全球40-50%,是全球光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整体能源结构上看,光伏发电占比仍较低,未来空间极大。预计未来两年我国将保持40-50GW新增装机容量。2.2.产业链仍处技术迭代期,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设备需求制约光伏发电的核心是度电成本,平价上网要求光伏电站在无补贴的情况下,上网电价等于当地燃煤标杆上网电价。而上网电价指的是电网购买发电企业的电力和电量,在发电企业接入主网架那一点的计量价格,也就是在发电企业的光电销售端对标火电。降低成本主要靠降本增效,因此“初始投资成本”、“发电效率”为光伏产业技术革新内核驱动。 最近几年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电池片与组件环节。两环节折旧占总成本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左右,对成本的影响较小。因此电池片环节和组件技术升级核心为增效。2.3.产业链仍处技术迭代期,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设备需求 电池片环节:硅片经清洗制绒、扩散制结、刻蚀、减反射膜制备、背面钝化、丝网印刷、烧结、分选等工艺形成电池片。近年来光伏电池片经历从铝背场到PERC的升级,而HIT有望接力,成为新一代电池片技术,且因HIT生产工艺变革较大,设备与之前技术差异极大,有望催生新一代设备需求。 组件环节:电池片经串焊、层叠、层压、EL测试、装框、装接线盒、检测、分选等工艺后形成组件。高效组件技术有半片组件、双面组件、多主栅组件、叠瓦组件(双面)和智能网栅组件(双面),其中半片、双面、多主栅、叠瓦进入规模化应用,智能网栅组件国内尚在研发。 根据CPIA预测,我们可以看到未来5年,电池片、组件不同工艺占比结构仍将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带动新设备需求。 相关受益标的:布局PERC、HIT电池片设备的迈为股份、捷佳伟创,以及布局叠瓦技术的先导智能等标的。03 激光:国产化率提升,行业边际改善3.1.“光加工”空间仍大:替代传统加工工艺+新兴市场(1)存量市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助力激光设备取代传 图 焊接领域,激光渗透率仅13%统切削、焊接等加工工艺,提升高功率激光器需求;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切割: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销量48.3万台,激光切割设备销量约3.45万台,销量占比仅约7%,激光切割增速远高于传统机床。焊接:全球来看,焊接设备年需求超50亿美元,激光设备销售额占比仅13%。(2)新增市场:从增量市场来看,新兴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LED、PCB、5G等新兴产业的高精度加工需求拓展了激光设备的应用场景,激光器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激光设备、激光器尤其是光纤激光器的市场需求将高速增长。3.2.激光行业需求承压,国产化率提升显著宏观经济下行,叠加行业竞争加剧,激光企业业绩承压(1)激光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激光行业属性接近机器人、工控等通用标准设备,下游分散,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国内市场,激光设备下游应用以钣金加工为主。2019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及外部贸易战因素影响,激光需求疲软,行业增速下滑。(2)进口替代博弈阶段,价格战激烈:近年来,国内激光器产业化进程加快,锐科激光、创鑫激光、杰普特光电等企业不断推出更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与IPG正面竞争。国内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低,成本控制能力强,国产光纤激光器价格普遍低于进口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逐渐完善,激光器零部件国产化比例提升,仍有较大降价空间,盈利能力相对IPG有较强支撑。3.3.激光行业需求承压,国产化率提升显著 国产化率不断提升,锐科与IPG中国区营收体量差距大幅减小 国产化率:低功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中高功率仍有空间,未来几年, 6kw以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为竞争核心。市占率:以锐科激光为例,锐科激光与IPG中国区比值从2014年的1:7缩小到2019年Q3的1:1.86,市占率提升逻辑得到验证。 上游零部件自产是降低成本恢复盈利能力及产品质量控制关键 IPG经过近30年发展,已实现核心部件全部自制,自有晶圆制造厂以砷化镓为原料制造芯片,自有光纤制造厂以内部生产的玻璃预制棒拉制光纤,并购光传输和光纤布拉格栅栏等零部件企业,零部件自产比例提升空间不大,降本空间有限。过去几年与国内企业的价格战对其毛利率、净利率伤害极大。中长期来看,激光行业核心跟踪指标为激光器下游需求释放速度与价格下降幅度,同时关注国产品牌高功率激光器量产进展:最近两年,随国产化激光器品牌放量,激光器价格下滑趋势明显,行业核心关注指标为激光器销量增速能否对冲价格下降对营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判断,国产品牌目前仍有较强降价空间,且价格下行有助拓展更多终端需求,看好未来3-5年国内激光产业高增长性。04 半导体设备:产业链进口替代有望提速4.1.2021年半导体设备有望迎来历史新高 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创下历史新高,根据SEMI发布的报告信息,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金额达645亿美元,较2017年5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时中国大陆首度跃升为第二大设备市场,同比增长59%达到131.1亿美元。 2020年4月,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达到598亿美元,比2018年的645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降了7%,其中中国台湾是去年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68%达到171.2亿美元;中国大陆同比略增3%至134.5亿美元,来到全球第二;第三至第五位分别为韩国、北美、日本,市场规模分别为99.7、81.5、62.7亿美元。 此前SEMI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08亿美元,其中中国台湾将维持全球第一大设备市场的位置,销售金额将达154亿美元,中国大陆以149亿美元居次,韩国则以103亿美元排名第三。而在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创下66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展望2021年,中国大陆将以160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升至全球第一大设备市场。4.2.大基金二期起航,有望聚焦设备与材料 2019年10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大基金二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41.5亿元,两倍于一期的注册资本,按照1∶3的撬动比,所撬动的社会资金规模在6000亿元左右。 在2019年9月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上,国家大基金表示未来投资布局方向主要有三,如下表所示,可见在大基金一期完成产业布局后,二期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以及下游应用,其中对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支持,加快开展光刻机、化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等措施都将很大程度上利好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4.3.广义检测贯穿半导体整个制程4.4.半导体缺陷检测:寻找下一个中国的科磊 2020年全球前道狭义检测设备约40亿美金左右。根据SEMI数据,狭义检测+测量设备约占半导体设备投资比例的11%,据此,2020年狭义检测+测量设备全球约65亿美元,国内约16亿美元,其中狭义检测设备约占狭义检测+量测设备2/3左右,即全球和国内分别约为43、11亿美元。 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格局:KLA是全球绝对王者,占比过半,稳居行业第一,且在所有半导体设备企业中排名第五;其次是应用材料和日立,二者市占率均超过10%,前三市占率合计达到75%。 国内检测设备格局: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相关企业目前实行自主研发与并购并举的方式进行布局,在相当细分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国内重点布局企业有赛腾股份、上海睿励、中科飞测等。4.5.半导体测试设备,进口替代正当时 测试贯穿半导体生产制造多个环节。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测试市场规模约为47亿美元,其中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约为29.7、8.18、7.15亿美元;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测试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1.6亿美元,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分别为7.32、2.02、1.76亿美元。 半导体测试设备头部集中效应明显:1)测试机头部企业主要是泰瑞达和爱德万,二者市占率预计分别约为50%、40%;中高端芯片测试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华峰测控和长川科技在部分细分领域也有所突破,北京冠中集创深耕CIS芯片测试机,开始向Memory领域渗透。2)探针台主要是东京电子、东京精密,二者市占率合计超过80%;国内企业中长川科技处于研发阶段,深圳矽电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探针台生产企业。3)分选机主要是爱德万、科休&爱普生等,市占率合计约60%;国内企业主要有长川科技等。4.6.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技术驱动的护航者 在电子元器件的研制、生产、测试和使用阶段,第三方提供的检测服务包括可靠性分析(RA)、失效分析(FA)、晶圆材料分析(MA)、信号测试、芯片线路修改等。目前国内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市占率较高的企业包括上海宜特(苏试试验子公司)、中国赛宝实验室、胜科纳米等,另外华测检测、广电计量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进入。据苏轼宜特预测,国内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未来3-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加上工业用、车用、医疗、军工电子产业上游晶圆制造到中下游终端产品验证分析的需求,估计2030年市场至少达150-200亿。 在封测环节,测试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WAT测试、CP测试、FT测试等。目前中国大陆专业的第三方测试企业数量和规模还较小,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利扬芯片2019年收入为2.32亿元、华岭股份收入为1.46亿元。05 锂电设备:下游空间大,设备公司确定性强5.1.下游锂电池:有效产能不足,未来2-3年国内外扩产有望维持 目前锂电行业虽然整体仍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但远期的需求确定性强,技术迭代及政策指引方向变化等原因,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零配件之一,必须紧跟主机厂的变化与需求,因此厂商必须承担一定风险并持续扩产/优化产能。 而动力电池行业属于技术及资金密集型行业,新进玩家及行业内中小厂商均难以承受此轮扩产下的资金及技术压力,拥有规模、技术和资金的龙头企业份额也将持续提升。根据目前的已知的各龙头厂商规划,我们预计19/20年,国内总供给可达300/420GWh左右,如果加上外资龙头,行业总供给有望达到490/760GWh。5.2.受益于下游扩产,锂电设备空间仍较大 前道工序每GWh的电量产出资金投入为0.6-0.8亿元,占完整产业链总投入约35%,设备包括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涂布机,投入占比约占前道总投入的60%-80%,占整线投资的20-30%左右。 中道工序每GWh产能需投入0.6-0.8亿元,约占总投入的30-40%。中道设备包括卷绕机、叠片机、烘干、注液机、封口机等。其中卷绕、叠片是中道的核心工序,占总投入的70%。 后道工序每GWh产能资金投入量约为0.6亿元,约占整线总投入的30%。 我们预测: 2020年海外市场空间在350亿元上下,其中涂布机/卷绕机空间均在100亿元左右,化成分容设备也在80亿元左右。 受益标的——有望成长为平台型非标自动化设备龙头的优质标的先导智能:先导具备全线设备供应能力,整线的自制率超过95%,卷绕机市占率可达50-60%,且公司在光伏、3C、汽车、燃料电池、激光等领域的布局均进展顺利,未来公司有望成长为平台型非标自动化设备龙头。5.3.先导智能—具备“伟大”基因的非标自动化龙头标的 公司2002年成立,从薄膜电容器起家,先后横向拓展至光伏设备、锂电设备等领域,现已成为锂电非标自动化设备全球龙头。锂电板块,公司布局前道(涂布、分切、模切)、中道(卷绕、叠片)、后道(化成分容)等设备及锂电整线。光伏板块,公司串焊机为拳头产品,叠瓦设备居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借助现有技术平台,拓展3C自动化业务,进展顺利,2020年有望充分受益3C大年。 纵观公司发展历程,先后完成了其在光伏(串焊等设备)、锂电设备等领域的进口替代,并逐步将外资龙头赶出中国市场,先后在上述领域成为行业“第一”。公司从薄膜电容器设备拓展到光伏设备,再到锂电设备以及3C自动化设备,踩准节奏,前瞻性布局多个爆发性下游,未来有望接力公司成长。06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时代来临,工业互联网有望发6.1.物联网时代渐进,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33 2018年9月,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从2017-2022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0.9万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2.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国内方面,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近几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部署的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突破1亿,2016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9400亿元,2017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1.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要突破1.8万亿元。6.2.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超2成 工业物联网是物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Marketsand Markets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物联网的市场规模约640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超900亿美元,2018-2023年的五年间复合年成长率为7.39%,其中亚太地区CAGR增速最高,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持续促进亚太区的工业物联网市场成长。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报告,2016年我国工业物联网规模达到1860亿元,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8%。预计在政策推动以及应用需求带动下,到2020年,工业物联网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占比将达到25%,规模将突破4400亿元。6.3.物联网迎来两大助力:5G与AI 5G:5G技术的高速率、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特性,正是为物联网连接多样性、性能差异性、通信多样化的需求而生。 AI:AI+IoT组成AIoT,AI能够有效地增强和扩大物联网的好处和影响,它还能够提供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信息所需的分析,一方面物联网能够产生大量大数据,需要人工智能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产生效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来成长,并能够向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就能采取行动的系统发展。 同时AI与5G之间关系同样紧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需要依赖大量数据,因而需要强大的带宽支持,而5G能够达到千兆以上的带宽性能,这就可以给AI提供支持。也即意味着物联网+5G+AI能够构建完整的智能互联世界,随着我国5G网络的不断普及、AI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认为智能互联的物联网生态正不断完善。……(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1、项目基本情况本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1)在现有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厂房改造及设备提升,改造项目面积 10,123 平方米,购置设备 60 台/套,其中生产设备 52 台/套,公用设备 8 台/套;(2)对企业进行数字化工厂车间 MES 及物流配置系统建设,主要为四号车间、五号车间、六号车间、数控一车间、数控二车间实施 MES 系统数字化改造,对数控一车间、数控二车间进行物料配送系统升级,同时,进行 MES 系统与 PDM、ERP 系统数据集成,并购置相关设备 8 套。(3)技术引进高档卧式五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及高档立式车床,研发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高档立式五轴车铣复合中心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结合集团公司现有的先进加工手段、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和完善的销售体系,实现卧式、立式、龙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国产化生产。解决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和装配能力不足的生产瓶颈,以及复杂零件一次装夹无法保证精度需求的难题,实现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及关键功能部件国产化生产,替代进口设备。同时可以满足微电子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设备需求。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 18,068.30 万元,其中基建工程及设备改造 7,647.90 万元,信息化建设 1,695.00 万元,数字化工厂建设 1,190.00 万元,技术引进项目5,635.00 万元,预备费 1,900.40 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资金 3,068.30 万元,其余 15,000.00 万元为募集资金。2、项目实施背景及建设必要性(1)项目实施背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司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难度急剧增大,需要采用先进生产手段,制造高端机床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市场需求,企业目前的销售净利润率较低。近年来,高档卧式车铣复合中心、高档数控立式车床、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自动化产线设备、智能机床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原有的厂房面积、恒温设施、起重设备及部分工艺装备和研发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档机床的制造需求,为了提质增效、加快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对原有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进行转型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及产业链升级。本项目实施势在必行且亟待达产占领市场份额。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项目产品为高端装备制造机床和轨道交通制造机床两大类,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同时,本项目是在重点领域的机械行业进行数字化建设并对传统机床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对《中国制造 2025》的执行。(2)项目建设必要性①项目实施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需要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虽然我国机床工业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于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国外先进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直到现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机床,特别是中高档数控机床。本项目的建设将优化普通车床结构,以专业化、柔性化、特色化为目标,以数控、高档、精密、高速为方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战略。本项目的建设完成,是在我国机床工业关键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有助于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②项目实施是深化工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确保国家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档数控机床的产能过剩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供应不足而导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国产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其中附加值较低的简单经济型数控机床占比较大。重大技术装备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机床行业迅速发展的背后,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关键零部件生产依然受制于人,出现了利润不高、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是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紧迫要求。③项目实施是促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需要“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本项目既将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数控系统)渗透到机床产品中,增加了机床产品的技术含量,又实施了信息化办公提升改造、数字化工厂建设车间升级建设等信息化工程,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项目的实施是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④项目实施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适用于轨道交通制造的机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等产品系列化程度高,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状况更是占据很大的比例,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因此,建设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可以实现定制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加工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数字化工厂 MES 及物流配置系统建设完成后,制造单元将在系统实时监控下进行工作,可实现连续“无人化生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人数量,大大降低人工工时费用,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本项目建设是企业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零件的在制品数量的需要,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政策可行性本项目是在重点领域的机械行业进行数字化建设并对传统机床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符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 2025>的通知》《陕西省制造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政策要求。本项目建设有助于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2)技术可行性宝鸡机床是专业生产各类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的国家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宝鸡机床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产品开发全面采用CAD、CAPP 系统,被评为“全国 CAD 应用工程示范企业”、“陕西省 CAD 应用工程示范企业”、“陕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为了扩大数控机床的生产规模,提高数控机床的档次和技术水平,宝鸡机床于 2005 年建成了工业园,2006 年进行了两期数控机床产业化技术改造,进口了西班牙五面体加工中心、瑞士数控精密外圆磨床、德国、日本卧式加工中心等高精尖设备,增添了数控导轨磨床、数控龙门加工中心、蜗杆砂轮磨齿机、三坐标测量机等多台设备,使企业的技术开发、加工、检测手段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未来,宝鸡机床将引进更多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研发及生产相关技术人才,继续加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建设投入,持续开展相关研发活动,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3)经验可行性宝鸡机床拥有省级技术中心,专门从事新产品的开发。技术中心有研发人员164 人,其中研究生 18 人,大学本科 146 人。工程技术高级职称 30 人,中级职称 134 人,工人高级技师 18 人,技师 65 人,其中有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一名,国家专项津贴专家一名。截至 2019 年底,宝鸡机床拥有发明专利 27 项。宝鸡机床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2007 年入选《中国机械 500 强》,并连续五年被评为“金属切削机床制造行业排头兵企业”,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授予“中国机械行业竞争力之星企业”;连续多年被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评为“自主创新十佳”、“产品销售收入十佳”、“数控产值十佳”、“出口创汇十佳”、“精心创品牌活动十佳”企业。4、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项目名称:高档数控机床产业能力提升及数字化工厂改造项目项目类型: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实施主体: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秦川机床控股子公司)项目实施地点: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开发区高新十四路项目建设期:3 年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在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设备、信息化、技术引进及数字化工厂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高档卧式车铣复合中心 5 台,HMC 系列精密卧式加工中心 30 台,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20 台,高档数控立式车床 120 台,自动化产线 20 台(套)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年产值为 32,680.00 万元。
不久前,一家国内知名传统汽车企业今年校招不招车辆、机械专业毕业生,校招岗位全部要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情况说明刷爆朋友圈。这让不少机械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担忧:其他车企是否也会这样做?放弃机械专业毕业生是否会成为车企的普遍选择?未来机械专业学生的出路在哪里?对此,汽车人才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刘义坦言,事实上,这一趋势在去年就已经开始显现,车企对于招收传统机械大类(含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的确在减少,车企将更多的招聘需求转向了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类、通信类以及计算机类专业。今后传统机械工程类的学生到车企就业恐怕越来越难。传统行业转型,人才也需求转型国内汽车工业发展了60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是合资,市场换技术,还是自主创新,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但传统汽车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依然和国外一些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推进,汽车新技术的诞生给予我们汽车工业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不少车厂和大佬都提出,要在这轮汽车工业革命下,实现“弯道超车”。面对这些形势,国内车企也在纷纷布局。比如:一汽,提出到2025实现从一般的驾驶性能局部自动化再到高级自动化的路线;北汽希望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到2030年能实现高智能化中级车成功批量走向市场;上汽计划2020年推出能在高速公路、公园道路等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长安汽车也提出了自己的智能汽车发展线路。可见,高自动化与高智能化是未来国内汽车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要想顺应汽车或其他与机械专业相关行业转型的趋势,除了依托高校改进传统机械专业课程设计,加强传统机械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朝着高自动化和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外,学生如果还想进入车企就职,也需要辅修第二专业,选择朝着“新四化”方向的专业领域拓展。机器人工程是一个多维交叉学科,与各种专业都有关联。机器人的结构部分需要机械专业来完成,内部电路涉及电气等专业,运动系统控制和感知规划又与控制专业有关,人工智能方面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类似材料科学、力学等专业也与机器人工程息息相关。所以这些专业基础的学生,是有条件进一步开展机器人研究的。而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多维交叉性又恰巧迎合了目前国内高自动化与高智能化汽车工及其他相关“新四化”领域人才发展需求,所以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向机器人工程专业转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机器人工程专业学什么?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认知科学等学科中涉及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为对象开展研究,例如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与系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等。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机器人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学基础、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人机接口技术等,涵盖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机器人机构设计制造、系统集成和人机交互等各个方面,并且面向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实习和实训课程。所有课程分类为不同的课群,采取渐进、梯度式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工作。作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学科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国际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团队组织协调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有融合掌握多学科基础理论的专业优势,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色,毕业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前景十分广阔。机器人工程专业有哪些特点?机器人工程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专业,也是顺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而设立的一个新兴专业,属于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首先,机器人工程是新时代下由于新技术产生、新产业的崛起、新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一门新专业,虽说在有关机器人的技术方面上,人们已经掌握颇多,但是国内目前在培养机器人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刚刚起步,机器人工程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专业,自2016年第一所本科大学(东南大学)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全国2623家大专、本科院校中只有184家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年轻,在其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上也能看出来,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有所不同,而专业内的各项考核标准也没有完完全全的规定下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带来也让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理论与技术也变得“新”起来。所以,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教学内容上,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十分新颖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兼具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类专业等课程内容。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个交叉学科,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每个学校的行业背景、研究基础和优势学科各不相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这从机器人工程专业在各校的所属院系可见一斑,例如东南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开设在自动化学院,东北大学则开设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此外,对于新工科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部分,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其实践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毕竟其专业的产生就与现实产业分不开,其本身的理论基础又多是来源于其他基础学科,只有学会所学理论并真正运用到实际,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门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人才。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方向机器人工程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机器人被称为“最高意义的自动化”,机器人是“人类社会的里程碑”,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无论是在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方面,机器人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市场需求。在生产方面,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不断消退,各地工业经济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由政府力推、企业力行的“机器换人”潮正在加快部署;同时,随着国家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会出现大量需要“机器人”的局面,对机器人的需求是顺应社会进步发展的,届时将出现大量与机器人相关的生产制造企业。因此,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运行及维护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将是社会急切的需求。在生活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是提高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扫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情感陪护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医疗手术机器人及特种服务机器人不断涌现,功能越来越先进,技术也将愈来愈成熟。机器人技术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同样迫切需要大量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可以说,机器人工程专业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除了就业,考研深造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学科专业,现如今,有关该专业的许多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许多专业理论上的限制也等待打破。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开发、产品与系统设计等,都需要更高端的人才来不断上升与发展到新的层次。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与质量蒸蒸日上的今天,人们也迫切需要机器人领域出现颠覆性的理论发现与技术创造。不仅如此,机器人也是一个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具备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中,机器人都处于核心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些发展战略的开展和时间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有关机器人专业的高端研究型人才。由此可见,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是有着很好发展前途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工作。作为相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机器人工程专业,二者有何区别?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机器人工程专业都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以研究和发展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为目标的新兴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偏软”一点,比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都是以算法加软件为主。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集信息、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机械及认知生物等技术为一体的,所研究的对象更“偏硬”一点,以研发出能够最大限度模拟生物体的机电控一体化智能系统为目标。它需要有合理的机械结构、灵敏的感知和认知、实时准确的动作控制、灵活的智能分析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等。如何培养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产品性能逐步提高,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对机器人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求学生打下夯实的机器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求教学机构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教学机构要加强学生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优化能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锻炼学生对传统机器人部件的智能改造能力,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应用来提高学生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能力。1、机器人系统集成优化能力机器人是一种复杂的系统,人们要想设计出性能优异的机器人,必须从机械本体设计、传感系统设计和控制驱动系统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对学生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注重机器人各个部件间的动态性能协调和接口匹配兼容,需要分别以机械臂和移动AGV这两种典型结构的机器人作为对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如维识教育科技的两套教研设备:七轴机械手臂Heptarm、移动机器人运动底盘Tyran和六足机器人 Hexapod。七轴机械手臂HeptarmHeptarm模拟人类手臂结构,拥有7个运动关节,每个关节由1个伺服电机驱动,并配有末端自适应夹持机构。可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研究机械手臂的运动控制、路径规划等算法。移动机器人运动底盘TyranTyran是一款开放的移动地面运动系统开发平台。学生可通过机器人算法实现对移动平台的自主移动、智能避障、环境识别、智能跟踪、SLAM导航、人机交互等功能。六足机器人 HexapodHexapod其腿部数量可根据科研教学需要增减,仿生昆虫运动步态,每个运动足有三个运动关节,每个关节由一个电机驱动。可用于在运动学、结构学、控制学等机器人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教学。2、机器人智能部件创新能力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直接影响其对人类服务的能力,因此,研究人员要在传统机器人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智能部件,这是机器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机器人智能部件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机器人理论知识、了解新型传感器原理和掌握必要的数据分析与软件编程技巧能力;然后把智能视觉系统作为突破口,强化自动识别、机器学习和模式分类等知识的应用,通过搭建神经网络系统对机器人自主学习和决策功能进行开发,如维识教育科技的智能机器人MoRoⅡ。 智能机器人MoRoⅡMoRoⅡ是一款通用型智能机器人产品,是可进行二次开发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平台。该智能机器人系统具有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物体识别、语音识别、自主导航、行进避障、运动规划能力,配备双六自由度并可升降手臂,可帮助学生在机器人学科相关实践教学以及智能机器人技术科研项目实现机器人智能部件的创新。结语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在传统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积极进行改革,积极应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师资、教材以及培养方案都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分步实施,否则这一部分的人才的专业知识背景就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就业也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对没有以上学习条件的学生而言,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扎实传统机械专业知识的同时,跨越另外一个方向,开展多元化学习,实现主修方向+辅修方向。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个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与机械专业也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以机器人为基础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具备有天然的优势。而且,不论是在“德国工业4.0”、“美国CPS系统”,还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中,机器人都处于核心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些发展战略的开展和实施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因此,机械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向机器人工程方向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增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逻辑推理和人机交互能力。机器人拥有了这些智能不但可以在工厂进行柔性化作业,还可以在充满人流的大型商场和个性化家庭环境中服务,因此机器人产业将面临一个亿万级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