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周168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 机构扎堆机械设备行业独眼侠

上周168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 机构扎堆机械设备行业

来源:财富动力网作者:何文iFinD统计数据显示,两市上周有168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从行业分布来看,被调研公司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按行业分类看,被调研公司中,机械设备行业被调研的公司数量最多,有20家公司被调研,电子行业紧随其后,有17家公司被调研,医药生物、计算机、化工等行业被调研企业数量也较多。机械设备行业方面,东北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优选行业及重点关注龙头企业。第一条投资主线:市场空间大且经营壁垒高的工业服务业。首先,工业服务行业市场空间大。其次,行业稳定性好,行业经营壁垒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渠道,管理,品牌等方面,重点关注行业包括:工业气体服务行业、第三方检测行业、塔吊租赁服务行业。第二条投资主线:优选景气度向上的新兴行业。自动化、半导体、光伏、3D打印等新兴成长行业大多处于产业周期起点,具有空间大、渗透率低、增速快的特点,且部分行业已实现0到1的突破,进入实质性高成长阶段,从5-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看,资本开支有望持续加大,行业头部公司最有望脱颖而出,长期看好优质新兴成长行业,首推行业龙头公司。第三条投资主线:自下而上关注竞争能力提升带来周期性减弱的龙头企业。iFinD数据显示,个股方面,卫宁健康上周累计接待机构达170家,位居首位;周大生、奥普家居分别累计接待98、60家机构,分列第二、三位。从具体调研机构来看,私募淡水泉调研了洲明科技、卫宁健康、伊之密等,高毅资产调研了金螳螂、无锡银行、苏州银行等,景林资产调研了紫光学大,千合资本调研了奥普家居、云海金属,星石投资调研了周大生、华宏科技、贝斯特等,展博投资调研了博敏电子。公募基金方面,博时基金调研了博杰股份、科达利、杭氧股份等,华夏基金调研了卫宁健康、周大生、世纪华通等,汇添富基金调研了乐歌股份、欣旺达、一汽解放等,嘉实基金调研了博杰股份、世纪华通、甘源食品等,南方基金调研了安车检测、卫宁健康、周大生等,易方达基金调研了康泰生物、苏州银行、长春高新等,招商基金调研了永兴材料、华东医药、科达利等。海外机构方面,贝莱德资产管理调研了鸿路钢构,富达基金调研了卫宁健康、开润股份,高瓴资本调研了康泰生物,高盛调研了伟星新材,韩国投资调研了科达利,红杉资本、加拿大养老基金均调研了卫宁健康,美国银行调研了华策影视、周大生,挪威银行调研了一汽解放。

忠狗

智能制造领域调研报告之机器视觉让机器看懂世界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后续工作的落实,智能制造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受到资本及产业界广泛关注。为此,我们于近期组织了智能制造系列调研,针对机器视觉、MES、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与硬件供应商、海外品牌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第三方研究机构等多领域产业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现将机器视觉调研结论整理如下,其他主题调研报告及后续调研活动会陆续推出。在人工成本增加、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等多因素推动下,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6年将达到百亿级市场规模。机器视觉拥有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强、可适应危险环境、感光范围广等人工视觉无法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医药、食品与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领域;国内机器视觉行业自2009年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期,年增速达到15-20%左右。电子行业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快速迭代,带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成为最大的市场;汽车、医药等行业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1. 以Apple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公司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已达到人眼无法满足的精度要求;2. 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使得企业不断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建、扩建生产线,拉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电子行业已成为最大的下游市场。随着公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自动化改造的深化,机器视觉在汽车、医药等行业的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机器人、安防等概念的共振带来新的机遇,想象空间巨大。机器视觉模仿和替代的不仅是人眼,而是一整套视觉系统。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机器视觉不仅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未来更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国内部件企业在软件算法及硬件成本上均不具有优势;系统集成及设备制造是国内企业的着力点。机器视觉部件的门槛主要体现在软件算法上,而目前国内企业在处理速度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行业起步晚,出货量少,硬件价格上也没有优势;而凭借对客户工艺更深的理解和高质量的服务,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和设备制造方面优势明显。深圳辰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机器视觉、工业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一支中国科学院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精英团队在深圳创立。辰视智能拥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视觉引导、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检测、三维建模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研发了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系统 、机器人二维视觉引导系统、三维检测系统、产品外观检测系统等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的智能产品。以高效·低成本·模块化的方式为自动化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厂商、机器人厂家提供机器视觉的相关解决方案。 辰视智能致力于技术的不断研究、创新、突破,为合作伙伴提供世界领先的机器视觉产品及技术。

皆原于一

机械行业专题报告:从底层逻辑把握制造业投资机会

前言机械板块投资机会分为五大主线:国产替代:底层逻辑分两类,一类是供应链安全,代表性板块有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另一类是制造业比较优势, 代表性板块有板式家具、缝纫设备。机器替人:底层逻辑是人工红利加速消失叠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代表性板块有工程机械(挖机、叉车、AWP等)、工业机 器人、机床等。消费升级:底层逻辑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代表性板块有电动两轮车、电动升降桌、护理床、服务机器人。新能源革命:底层逻辑是绿色经济,能源替代,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代表板块有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制造业服务化:底层逻辑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品牌输出,代表板块是检测服务设备。一、机械行业投资主逻辑:时代背景孕育行业机会1.1 机械行业“大而杂”,处于产业链中游,下游众多机械企业多为设备制造商,为下游客户提供设备供给,承接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者、企业、政府、军队的生产制造装备的供应工作。从行业分类来看,一级大类行业有六个,二级子行业有27个,呈现“大而杂”的局面。一般逻辑是:下游行业的需求回升→资本开支加大→机械行业景气度提升,下游行业众多决定了机械设备行业投资机会多且分散,需要按照底层逻辑,精选赛道和个股。1.2 时代背景孕育行业机会我们复盘了机械行业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对比图,在过去几轮大的时代背景下,机械行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整体投资机会由单一到多样化,尤其是2018年以来,呈现“多点开花”局面。1.3 未来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从短期看(1~2年):疫情使市场需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制造业产生出新生态、新模式,对国内制造业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① 挑战:疫情导致人员流动少,招工难现象;全球供应链关系受到冲击,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② 机遇:疫情加速行业低端产能出清,格局优化,强者恒强;制造业升级,机器替人加速;全球供应链终端,给国产设备加速替代迎来宝贵窗口期。 从中期看(3~5年): 经济增速换挡,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传统制造与新兴成长共舞。GDP降速,制造业板块更强调高质量结构性发展,传统->高科技,投资驱动->消费升级驱动,中美贸易摩擦->内循环、能源更换(传统能源->新能源)。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国产替代、机器换人、消费升级、新能源、制造业品牌全球化输出的机会。 从长期看(8~10年):未来十年,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叠加劳动力成本持续高增长背景下,机器替人趋势越发明显。同时,随着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未来制造业将由“做大” 到“做强” ,转型升级,迎来“黄金十年”。1.3.1 短期:后疫情时代,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疫情使市场需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制造业产生出新生态、新模式,对国内制造业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1.3.2 中期:经济增速换挡,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GDP降速,制造业更强调高质量结构性发展,传统->高科技,投资->消费,中美贸易摩擦->内循环、能源更换(传统能源->新能源)。催生了国产替代、机器换人、消费升级、制造业品牌全球化输出的机会。1.3.3 长期:未来十年,人口红利消失叠加劳动力成本上行背景下,机器替人趋势会加速1960-1969年年均新出生人口:2478万人;2000-2010年年均新出生人口:1629万人,有年均1000万人的缺口,而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人口变少,机器替人只会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机器替人属性的生产工具销量仍有持续创新高的趋势,比如挖机、叉车、工业机器人等。1.4 投资策略:大浪淘沙 聚焦龙头我国经济体量庞大,机械众多子行业已进入存量市场,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规模优势、研发创新等,不断铸就更高护城河,投资更加偏向头部化,我们梳理了2020年Q3主动股票型基金机械板块持仓,前三家公司分别是三一重工、汇川技术、北方华创,后续我们将以这三个子行业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二、机器换人&更新需求&全球化1. 销量超预期的原因:不管是挖机、起重机、还是叉车,进入Q3传统淡季,都呈现出“淡季不淡”的局面,销量增速持续超预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出口和更新需求均表现较一般,销量超预期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新增需求以及行业自身内生性增长(供给催化的需求)2. 需求未来展望:从短期(销量、开工率)、中期(机器替人+更新需求安全垫)、长期(城镇化建设+出口)三个维度看,我们认为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仍将持续,2021年挖机行业仍有望实现正增长,未来在高基数背景下,行业有可能会出现下滑,但波动幅度有限,整体会保持平稳状态。销量波动变小,反映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业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会提高,这也是市场愿意给龙头高估值的原因,近期以三一、恒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市值不断创新高,也是直接的反映。3. 存量市场,抱紧龙头。工程机械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化为存量市场,存量市场博弈中,龙头企业将依靠产品本身优势(性能、服务等)+供应链优势(规模效应,更低成本,议价能力强)+资金优势(有资本投资研发),不断抢占市占率,且依靠创新驱动,建立更深的品牌护城河,经过价格战洗牌后,行业格局更加优化,强者恒强,剩者为王。三、海外供应链受阻迎本土化机遇3.1 工业自动化复苏背后逻辑梳理及持续性分析1、制造业设备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工业自动化周期则是制造业设备投资周期与自身产业成长性的叠加,不同设备呈现了差异化的周期成长性。 参考日对华机床出口数据,国内制造业设备投资周期在3-4年左右,每一轮景气度高点区间对应的年份都是宏观经济较好的时间区间,设备投资属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环,而GDP增速领先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速,景气度向上时工业机器人增长弹性远超金属切削机床,逻辑在于“机器换人”。2、国内制造业投资处于显著的周期上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工业增加值。10月制造业PMI指数51.4,制造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区间,工业企业利润处于高景气去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8.5%,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29%,增速继续向上。制造业1-9月累计同比增长-2.8%,而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期达到3.1% 。3、海外疫情催生制造业回流,3C+新能源+机器人是今年工业自动化主要驱动力。海外疫情爆发挤压供应链至国内,催生制造业回流,带来二次补库存需求,拉动了内资制造业资本开支。同时以半导体、光伏、锂电、3C等新经济领域带来了高端产品-机器人、伺服、PLC的高速增长。4、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加速进口替代,关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疫情背景下,外资品牌交付能力较弱,而内资品牌具备本土供应链优势,交付能力领先外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核心供应链环节加速进口替代。3.2 制造业投资复苏背后逻辑梳理及持续性分析 制造业设备投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大,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制造业设备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和宏观经济紧密关联。每一轮同比增速的高点区间对应的年份都是宏观经济较好的时间区间,自2006年以来分别为2007、2010、2014、2017。设备投资属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环,将GDP增速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比发现,GDP增速领先于固定资产投资。◆ 国内制造业投资处于上行周期,通用设备呈现差异化的周期成长性 国内制造业投资周期一般在3-4年左右。以机床为例,2014年至2018年景气度高点3.5年,后受贸易摩擦影响,跟随宏观经济下行,直到2018年底筑底。随着贸易摩擦缓和以及信贷宽松,2019年Q4降幅显著收窄。受疫情影响2020年Q1增速再次向下,疫情缓解后,5月份开始日对华机床出口再度回升。 工业自动化周期是通用设备周期与自身产品阿尔法、产业周期的叠加,因此不同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呈现了差异性的周期成长。对比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景气度向上时候工业机器人弹性远高于金属切削机床,逻辑在于“机器换人”。3.3 装备制造业跟踪体系◆宏观:经济持续复苏,工业企业利润进入上升通道,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 PMI向上,国内经济继续修复。10月 PMI 为 51.4%,较上个月微降0.1个百分点,制造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区间,其中生产指数略有回落,新订单指数与上月持平。 工业企业利润进入上升通道,上市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自持续增长,2020 年 10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增长10.1%,增速较8月回落9.0个百分点,仍然保持在高速增长区间。◆中观: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数据,显示制造业设备投资复苏 机器人与机床作为工业母机,产量增速波动反映了制造业企业资本开支的意愿,2020年3月开始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持续回升。受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影响,工业机器人产量自2018年9月进入下滑通道,2019 年 12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 2万台,同比增长 15.3%,持续 3 个 月增速为正且持续提升。但是受疫情影响,2020 年 1-2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下滑,疫情缓解后,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 持续回升,10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进一步提高到 50.6%。2020年10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速回升至20.6%,增速较8月提升8.8个百分点。◆ 微观:日本对华出口数据显示自动化需求回暖 日本对华机床出口2020年9月同比增长89.9%,较8月上升49.1个百分点,2020Q2日本对华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回正41.48%3.4 工控自动化需求由投资向消费驱动转变,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工业需求 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领跑工业行业。 制造业1-9月累计同比增长-2.8%,而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期达到3.1% 。 2016年开始OEM市场首次超过项目型市场,标志着工控自动化驱动因素逐步从投资性属性转向消费型驱动。项目型市场和OEM市场需求端和产品结构差异较大,项目型市场来源于大型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偏向于投资驱动,终端市场以重工业、基建等内需为主,OEM市场以纺织、机床、机器人、3C、半导体等市场化需求拉动,终端消费导向性强,受内需与出口双重影响。◆ 2020年新兴产业景气度远高于传统制造业 根据MIR睿工业统计,新兴行业中3C和工业机器人同比转正,主要因华为、苹果等厂商5G手机销量火爆,持续提升3C行业设备替换需求;疫情带来的复工难促使更多企业加快自动化升级改造、推进机器换人。 传统行业中工程机械增速将是最高,为拉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加快,1-9月份中国已销售挖掘机23.65万台,同比增长32%,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机床行业因口罩机相关的机加工机床、3C电子相关的激光加工机、用于基站精密零部件生产加工的机床需求较好,2020年将同比转正。2020年部分传统行业受益于疫情,市场增速也将同比转正,例如制药机械、与卫生纸、消毒纸巾相关的纸巾机械、防疫用品相关的包装机械等。四、半导体设备——因供应链安全加速国产替代4.1 半导体设备板块投资底层逻辑半导体设备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供应链自主可控带来的国产替代:1、国产替代的基础:摩尔定律发展放缓,5G+AIOT场景下非尖端制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2、国产替代的空间:SEMI预测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市场超千亿人民币,本土自主晶圆厂半导体设备平均国产化率尚不足15%,且以非关键(Non-Critical)工艺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巨大。3、国产替代的意义:半导体设备的产值虽不能说极高,但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和产业生态支撑作用,其自主可控关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安全。全球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因素仍为消除,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势在必行。4、国产替代的契机:①疫情催化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带动诸如辅助驱动、电源、人机接口、射频等芯片出货量,半导体市场需求呈现“破碎化”趋势。②中国大陆承接半导体制造产能转移重心,国内自主晶圆厂开启扩产潮。SEMI预测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668亿美金创历史之最,中国大陆取代韩国成为最大设备市场,利好国产设备。③新国际形势下,国家出台强政策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全社会共识。④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对国内设备供应商的认证意愿相比过去已大大增强。4.2 国产替代的基础——摩尔定律发展放缓,5G+AIOT场景下非尖端制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在于制造,制造的核心是工艺,工艺的核心是设备和材料。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与工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半导体行业内“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经验,一代半导体设备是一代工艺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和经济极限,工艺的发展具有放缓趋势,为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追赶国际大厂赢得宝贵的“窗口期”。从“特征尺寸”来说,由于先进工艺节点的建厂成本呈指数级增长,当前全球也仅有中国台湾地区台积电、韩国三星等个别玩家可以继续投资7nm以下工艺的研发和生产线建设。从“晶圆尺寸”来说,自2001年出现12英寸硅片以来,由于费用投入过大问题,何时向18英寸发展仍是未知之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AIOT场景驱动下,诸如辅助驱动、电源、人机接口、射频等芯片,其需求呈现出一种“品多量小”的形态,单一子品类的出货量常不足1KK,且无需使用最尖端的制程工艺,使用12吋线生产性价比一般,8吋线重新焕发生机。在这样的情形下,为国产设备验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提供了宝贵的练兵机会。4.3 国产替代的空间——本土产线平均国产化率尚不足15%,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4.4 国产替代的意义—全球贸易摩擦仍未消除,半导体设备是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的“深水区”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半导体设备的产值虽不能说极高,但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和产业生态支撑作用,其自主可控关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安全。1996年7月12日,以发达国家为首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议》,协议主要限制中国等国家获取高科技技术的途径,半导体设备则是长期备受关注的管制品种,对华出口往往落后一至两个代际。国内的IC生产线主要采用的仍是进口设备,被“卡脖子”十分危险,推进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已刻不容缓。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① 5G、AIOT驱动半导体终端市场开启新一轮成长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②中国大陆承接半导体制造产能重心,国内晶圆厂开启扩产潮 SEMI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2020将达608亿美元,yoy+5.5%,2021年将达到668亿美元的新高。 中国设备市场的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有望达到世界之首,取代韩国成为最大设备市场。 2019年Q2起大陆自主晶圆厂进入投产高峰期,未来三年半导体设备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2017年至今大陆自主晶圆厂开工以及投产情况统计,测算未来19-22年半导体设备累计总投资在700亿美元左右,同比2018年120亿美元有很大增长空间,晶圆厂本身扩产有降本的采购需求,有利于国产化率的提,2018年国产化率不到15%,提升空间巨大。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③国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发展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④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国内晶圆厂对国产设备的认证意愿大大增强现代先进的IC制程大约400-500道,一种设备仅负责其中一道或几道。评估新设备除了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外,还需要花费大量验证时间(甚至牺牲部分产能)与其他息息相关的制程步骤其它设备商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整合,同时一台新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无法运作,报废的产品价值可能远超过新设备能提供的经济价值。因此除非原供应厂商产品出现重大技术缺陷或新设备具备突破性进展,几乎没有晶圆厂商愿意花大量人力、时间并承担新设备上线风险去评估新的设备。不过对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而言,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对国内设备供应商的认证意愿相比过去已大大增强。……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帛和

无锡斯帝尔打磨机器人之调研报告

大家好,众所周知,抛光打磨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而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个柔性打磨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无锡斯帝尔科技有限公司。在关于国产一流科技公司的调查方面,我一直潜心研究,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学习,发现了斯帝尔(stial)这个品牌。毕竟关于抛光打磨方面的机器人,就目前国内的品牌来说,无锡斯帝尔打磨机器人的排名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实,机器人是一种程序设置,属于机械化操作,所有步骤都只需要进行点对点的对接,但是抛光打磨却是一项具有不小挑战的工艺。所以说,抛光打磨机器人并没有广泛普及开来,直至斯帝尔机器人的出现,才使它得到传播与发展。那么,为什么无锡斯帝尔品牌能取得成功呢?我翻了翻资料,发现无锡斯帝尔公司始终保持认真且专注的状态,在一步步不断的摸索之中摸清了科技发展的真谛,以至于他们在打磨机器人方面始终保持进步与前进状态。该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从最早的各种机器人应用都广泛涉及、发展,到2008年确立了“柔性技术专家”的精准发展定位,一步步不断尝试、研发,并开始垂直细分于柔性打磨机器人。无锡斯帝尔利用其核心优势,完成抛光打磨机器人的“柔性化”,利用柔性力控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的层层劣势。从此,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柔性技术对当今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强大的技术力量,成功实现了“柔性化”的机器人研发,其旗下的柔性抛光打磨机器人、机器人力控系统、3D激光视觉系统等构建了基于AI技术的机器人感知神经网络,使其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研发链条,为柔性制造提供了完美、方便的解决方案。从刚开始的各种研发艰难、步履维艰,到现在层层突破世界难题,树立精准品牌形象,并且在全球最早时期开发出了打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柔性打磨力控系统”,无锡斯帝尔科技有限公司可谓是走出了一条科技化、精准化、高效化的科技发展道路,给中国科技公司树立了好榜样。我们深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得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创新,早日完成由传统行业到科技化产业的高效转型,并且必须积极寻求创新,寻找发展的真谛。在这一方面,斯帝尔(Stial)做到了极致。他们以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认真仔细,专注打磨机器人,不断完善公司发展模式,研发并创新机器人技术,将时代发展的大旗扛在肩膀上,站在了时代的舞台,很快便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我看来,无锡斯帝尔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是必然的,其公司未来的发展必将也会一路通行。

格致

国内机械设备领域知名的调查研究咨询公司

1、赛迪顾问(CCID)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标准认证的现代咨询企业,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旗下拥有赛迪经智、赛迪经略、赛迪方略、赛迪设计和赛迪监理五家控股子公司,并在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南京、成都、贵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3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业务网络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赛迪顾问凭借强大的国家部委资源支撑、丰富的行业资源和高端专业化人才等竞争优势,面向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研究、转型升级规划、招商引资策略研究、信息化咨询、智慧城市规划、市场投资机会与策略分析、投资可行性研究、运营模式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战略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涵盖电子信息、互联网、通信、基础电子、装备、消费品、汽车和原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领域。致力成为中国本土的城市经济第一智库、企业管理第一顾问、信息工程设计第一品牌。2、中为咨询(zwzyzx)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中为咨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服务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工业领域调查报告、工业领域研究报告、工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工业项目商业计划书、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业项目IPO咨询等领域构筑了全面专业优势。中为咨询致力于为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中为咨询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3万多家企业,涉及机械设备、工控电子、信息通讯、食品餐饮、旅游酒店、批发零售、建筑装饰、家电家居、文化传媒、汽车与交通、化工化学、医疗医药、能源环保、公共事务等领域,并向海外市场拓展。中为咨询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帮助企业、事业成功、推动社会文明的建设发展,中为咨询的生命在市场,中为咨询的成功就在于帮助别人出主意获得成功;帮助别人成功的业绩越多,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自身的社会信誉不断提高,目前包括深圳中为慧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及深圳万海格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也变大。中为咨询始终把引进优秀的研究投资人才作为公司的核心目标之一,中为咨询员工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统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等数十个专业。中为咨询现有350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0%,65%具有双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企业大多数员工曾在国内多家知名产业研究所与证券研究机构有过丰富的从业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中为咨询的最大财富,也是中为咨询提供优质服务及践行客户价值的保证。中为咨询业务覆盖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辐射全球;公司90%以上的业务主要针对大中华区实施,10%服务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中为咨询在中国大陆32个主要城市设立调查派驻点(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贵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郑州、沈阳等),为客户提供专项调查研究的同时,也为研究咨询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公司拥有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已拥有实施项目的宝贵经验。目前,中为咨询已与国内外数十家专业调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跨国性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执行。3、中研世纪(CMRC)北京中研世纪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本土一家主营工业制造业市场研究的专业机构,现已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工业市场研究机构,是中国市场唯一一家提供与工业应用技术和生产流程技术有关的市场研究专业机构。2003年成立北京中研世纪咨询有限公司,正式以公司身份面向社会提供市场研究服务。现有30名硕士以上学历研究人员,4名总监级研究人员,3名副总级研究人员。现提供行业研究、竞争对手研究、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CMRC在长期市场研究基础上,向更高程度的咨询产品发展,推出企业营销咨询全案服务(市场研究+市场活动推广执行),企业运营咨询顾问服务(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企业市场结果为目标的诊断、咨询、设计、运营指导)。CMRC现有服务有两条主线。定性研究,主要针对BTOB市场,提供深度咨询服务。定量研究,主要针对BTOB和BTOC市场,提供数量研究服务。是本土少数几家提供BTOB数量服务的专业机构。CMRC中研在水处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材料、配电设备、工控设备、建筑产品、矿山设备、商业复合地产、在线教育、轨道交通、银行、医院等领域有着突出的研究经验。4、慧聪研究(HCR)北京慧辰资道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于中国、放眼全球,提供大数据与小数据有效结合的洞察研究公司。HCR为企业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企业的数据既有来自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沉淀的网民浏览行为、消费行为、舆论文字等海量数据;也有来自于企业内部沉淀的大量用户的购买行为和数据。企业将大量异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挖掘,通过大数据研究与经典研究相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了解他们面对的市场、客户群体、竞争情况等,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助力企业成功决策。汽车、通信、家电、科技、金融、医药、媒体、零售、包装消费品、时尚/运动、奢侈品、工业品、公共事务、烟草等,无论您来自哪个行业,HCR专属的行业服务团队始终陪伴着您。HCR前身为慧聪研究院,2011年,HCR完成MBO,为推动HCR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奠定了有力基础。2012年,公司引入多位业界重量级专家,并于同年8月与上海DNA合并;2013年,HCR宣布与国内顶级投资机构达晨创投达成融资协议,5000万的金额也成为市场研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2014年11月,HCR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8月12日,HCR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新三板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股。HCR拥有24个行业1159种品类20余万广告主的媒体数据库,连续积累22年行业数据库,1000万中小企业数据库,70万的B2C消费者样本库,100万移动端用户行为追踪panel。具有业界领先的搜索技术、数据挖掘与管理技术、报告电子化平台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地设有8个分公司,拥有市场研究与传播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研究人员500多名,同时还与行业内的专家、厂商、渠道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除覆盖全国的市场信息直接调查网络外。5、赛立信研究(SMR)赛立信总部位于广州,旗下包括赛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赛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上海赛立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赛立信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赛立信资讯(香港)有限公司,以及设于深圳、武汉、成都、西安、厦门等城市的现场执行机构。赛立信是全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理事及发起单位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国家统计局核定的甲类涉外市场调查机构。赛立信以欧洲市场研究协会《社会研究与市场研究国际准则》(ESOMAR规则)为运作规范,致力提供国际水准的服务。赛立信拥有中国大陆最早涉足市场研究和信用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士,熟悉中国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是中国大陆少数几个能够同时提供市场研究服务和商业信用调查服务的专业机构。多年来,赛立信以专业的研究技术、完善的调研网络和高效率的服务系统,竭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调研服务,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紧密的伙伴。广东赛立信数据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丰富的中国市场研究经验,致力于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专业服务,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研究分析和营销解决方案。多年来,赛立信在快速消费品、家电、汽车、医药、通讯、IT、房地产以及商业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培育了一批专家型的研究人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专业研究技术与研究模型,帮助客户更加有效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赛立信集团共有员工超过300人,广州总部有正式员工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几个具备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博士和信息管理、统计学或广告学士学位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核心研究顾问团队。此外,还聘请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博士、教授担任研究顾问。研究人员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及4年以上市场研究经验,专业方向涉及经济学、统计学、市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领域,大多具有其他行业如市场营销、政府部门、统计、银行投资、媒介等的工作经历。

癞蛤蟆

调研报告: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切合点有十大领域

“2020中国制造论坛”11日在佛山举行。论坛现场,《财经智库》对外发布工业互联网调研报告,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切合点有十大领域。 姬东 摄中新网佛山1月11日电 (夏宾 蔡敏婕)“2020中国制造论坛”11日在佛山举行。论坛现场,《财经智库》对外发布工业互联网调研报告,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切合点有十大领域。据悉,报告调研历时半年,调研的企业、机构遍布中国南北,涉及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在论坛现场表示,从调研报告结果来看,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切合点和重点是在远程运维等十大领域。一,远程运维。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预警,对一些大型关键设备实现安全运营保障,以实现远程维护。二,质量管控。通过工业互联网能够做到生产、制造流程的可管控、可追溯,实现全流程的监控。三,协同设计。通过工业互联网能够将异地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产线产能的提高,及相互之间的设计资源共用。四,共享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能够整合许多制造资源,破除每个企业都要把自己所需的制造资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局面,如此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五,定制生产。通过工业互联网能够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六,物流仓储。物流仓储是智能制造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工业互联网可实现物流上的互联互通。七,工艺革新。工业互联网对工艺创新有许多帮助,将使得工艺创新大大缩短进程,参数优化、反馈补偿、智能迭代、工艺仿真、数值模拟、方案比较、复合工艺到工艺的研制,过去十年磨一剑,现在可能缩短到三年磨一剑。八,精益管理。中国的制造企业对精益管理和精益生产的重视程度远未达预期。而借助工业互联网,可在手机上实现轻量化的软件和模块的操作,达到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的效果。九,营销服务。工业互联网结合大数据可对用户需求做出分析,最后做到精准营销。十,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最终要形成能够面向各个行业提供的多种解决方案,而5G环境下,有很多的原来难以做到的解决方案现在也得以实现。如何有效地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化?在调研了许多企业后,朱森第提出了五个关键词,即系统设计、制造工艺、网络环境、精益生产、智能装备,而这五个词的英文字母拼起来就是“SMILE”,“我们抓住了这五个关键,我们就能笑迎智能。”(完)

重型机械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重型机械行业是指生产销售重型机械产品和设备的行业。常见的重型机械有矿山机械、起重设备、路桥机械、综合重型机械、机场设备、港口设备、铁路设备。图机械行业全产业链图图机械设备图机械主要子行业的产业发展阶段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图工程机械产业链景气度跟踪导图上游:重型机械行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废钢、生铁、及各类合金等,以及电、煤气等能源。尽管部分重型机械行业企业能根据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在手订单的产品价格,但由于产品价格调整与原材料或能源价格波动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变动幅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波动将会对行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图机械行业产业链图重型机械下游从下游行业分布看,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化工、冶金、炼化等基础工业领域提供生产设备,包括压力容器、锻压设备、矿磨装备等重型装备。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裂解和化学反应,需要用到的重型机械设备包括压力设备、分离设备、储罐、大型换热器、运输管道等大型铸锻件。图中国起重机械行业产业链2.2 技术发展五轴联动是指机床基本的直线轴三轴X、Y、Z及附加的旋转轴A、B、C中的两轴,五个轴同时运动,任意调整刀具或工件的姿态,实现对空间复杂型面的加工。机床轴的绝对数量并非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重点在于联动轴数量。发行人能够实现的五轴联动为目前数控机床的最大联动轴数。2.3 政策监管机械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作为宏观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方式履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工信部负责对本行业的宏观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科技部负责牵头拟订科技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统筹协调技术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承担各细分行业的自律管理职责。还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筋加工配送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筋焊接网分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201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版)》。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和交通建设重点工程等。2018年8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指南指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重型机械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发展和价格驱动机制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投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建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中。重型机械行业长期服务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生产能力的积累,物资供应从紧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买方市场。受此影响,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临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下滑的情况,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应用场景拓宽,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多功能化、多元化的机械制造,使工程机械在传统应用领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例如,挖掘机已开始应用于高工作业、城市维修、农村开荒、园林作业等场景;起重机也已拓展至消防工程、市政工程等新领域,新场景下的应用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紧密相关,前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自身及下游行业双过剩影响,重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发展形势较为严峻,2018年以来随着下游景气度的好转,行业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主要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盈利下滑压力仍较大。3.3 竞争分析图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容量分布(单位:亿美元)图全球工程机械龙头卡特彼勒市占率变化情况图全球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形成外资企业高端领域垄断,中低端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细分产品领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对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另外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经过前期市场低迷期调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波特五力分析1) 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有限。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我国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的选择较多,还价能力相对较高。2) 关键进口零部件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方面,由于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我国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仍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选择较多,还价能力较高。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不稳定3) 下游用户讨价还价能力有限。工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是基础建设、房地产、采矿业等,下游用户主体多元化。近几年来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也拉动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增长。工程机械市场旺盛的需求增强了工程机械企业在同下游买家谈判过程中的能力。4) 新进入者的威胁。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不断兼并组合,品牌在用户心目中日益强化,销售网络的日益完善巩固,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日益加强,目前已基本达到抑制那些小、散、差的企业进入的该行业的自我保护要求。5) 工程机械功能替代难度大。工程机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等的基础装备,功能替代难度大,但技术升级空间大。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202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十强排行榜图国外上市企业1) 卡特彼勒(CATERPILLAR)[CAT.N]:卡特彼勒公司致力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全球代理商紧密合作,在各大洲积极推进持续变革。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和采矿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气体涡轮机制造商之一。同时该公司还是领先的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公司、卡特彼勒物流服务公司以及Progress Rail服务公司。2012年,该公司宣布完成了对中国香港年代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四维机电的要约收购。2) 小松集团[6301.T]:该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本公司从事建筑和矿山设备,工业机械和车辆,物流,电子等解决方案业务。其DANTOTSU服务包括KOMTRAX,其是一种机器跟踪系统,其终端安装在建筑设备上以传输关于车辆的位置,累积工作时间和操作条件的信息,以及用于采矿的KOMTRAX Plus。其DANTOTSU解决方案包括自动运输系统(AHS)、智能机控、SMARTCONSTRUCTION和智能机器控制液压挖掘机。其他产品包括森林机械、叉车、柴油发电机、大型压力系统、中型和小型压力机、钣金机械、机械工具、准分子激光器,以及用于半导体制造的热电模块和温度控制设备。3) 迪尔(DEERE)[DE.N]:迪尔公司是一家提供先进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有:农机设备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公司在建筑、森林、草坪和草皮培养等农业设备生产方面占主导地位。另外,公司也生产柴油机和其他工业动力设备,在信用卡、健康护理和专门技术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第四章未来展望1. 行业分化继续加剧。未来重机行业分化趋势仍将持续。相较于其他重机产品,具备成套设备供给能力优势和采购优势的公司将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和盈利空间;同时,拥有工程承包业务的重机企业可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缓解机械制造业务下滑的冲击,提高抗风险能力。2. 工业4.0战略促使重机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3. 重型机械行业步入整合时代。受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企业“先天不足”等因素影响,重型机械装备业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对重机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且可以提升整个重型机械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从中受益。CoverPhoto by Jakub Pabis on Unsplash

翦翦风

「调研报告」找差距 抓落实 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高地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和区委安排部署,本人围绕“精准施策助推洪泽工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聚焦工业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力举措,为推动洪泽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一、全区工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洪泽区初步形成了以盐化工、机械装备、现代纺织、电子信息等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并着力打造以盐化凹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食品产业为主的“三新一特”工业产业体系。今年1-8月份,全区规模工业实现应税开票销售123亿元,入库税金4.1亿元。其中,“三新一特”工业产业实现应税开票销售5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3%,工业质效显著提升。(一)盐化新材料产业。现有规模企业66户,今年1-8月份实现应税开票销售42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34%。主要产品为元明粉、工业盐、硝酸、氯乙烷、三聚氰胺以及医药、农药中间体等产品,主要企业有银珠集团、金象赛瑞、春江润田、国瑞化工等。(二)机械装备产业。现有规模企业35户,今年1-8月份实现应税开票销售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20%。主要产品为汽缸套、汽车半轴、无缝钢管、螺纹钢等,已初步形成从零部件加工,到生产设备总成的产业集群,主要企业有海珠公司、华晨机械、汽车半轴、富港特钢等。(三)现代纺织产业。现有规模企业34户,今年1-8月份实现应税开票销售19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15%。主要产品毛纺、棉纱、加弹丝、无纺布,主要企业有宏港毛纺、翔宇纺织、联合化纤、华龙无纺布等。(四)电子信息产业。现有规模企业21户,今年1-8月份实现应税开票销售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6.7%。主要产品有电子触摸屏、高档机柜、电子测量仪器、电池、电子元器件等,主要企业有宇天港玻、瑞特电子、康丽欣电池等。(五)食品产业。现有规模企业16户,今年1-8月份实现应税开票销售8.6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7%。主要产品有肉鸡宰杀、面粉加工、调味料、菌菇加工及粮食加工等,主要企业有华斯达食品、大湖面粉、紫山食品科技等。二、存在的问题从走访调研情况来看,我区工业企业总体运行良好,85%以上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保持正常有序运转,部分企业发展战略清晰,信心充足,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区工业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两化融合成效不佳、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帮办服务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从目前四大主导产业来看,现代纺织产业基本停留在纺纱工序阶段,无产业配套;机械制造产业还停留在配件级,产业链低端;电子信息产业缺乏自主终端产品;盐化新材料产业链条不长,初级加工品多,断层产品多。总的来说,产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当前“三新一特”产业现状来看,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目前洪泽仅有戴为电动车和汽车半轴制造有限公司2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仅有15家,且基本处于配件加工阶段,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发展潜力不足。从区级层面来看,存在着产业发展方向不清、产业定位不明晰、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没有在打造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做文章,如:机械加工、新型纺织行业发展还缺乏统筹规划。二是两化融合成效不佳。全区目前仅拥有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30家,市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50家,实现“企业上云”的企业仅有15家,可以说我区大部分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为滞后。一方面,部分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对“两化融合”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对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进程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受到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资金支持,导致两化融合推进效果不佳。三是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开发园区建设初期功能定位模糊,没有科学预留相应空间,近年来,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路、网、电、气等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大型超市、员工宿舍、菜市场、休闲区域等生活设施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园区招商和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苏淮高新区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废水排放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一些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释放,运营成本加大。食品产业园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土地规划调整缓慢,基本生产要素不能满足园区入驻企业的生产需求,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户。四是帮办服务力度不够。我区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和招工难题。海珠公司、佳禾木业等企业运行质态良好,但无有效资产抵押,融资困难,规模发展受限;春江润田、翔宇纺织等企业因不同程度的缺工未能满负荷生产;水、汽、电等要素价格与周边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天然气价格高居全省前列,富港特钢天然气消耗量大,点供气难以实施,无法满负荷生产;土地、环保、消防等部门在项目审批方面主动性不够,影响到项目建设进度。协同会办力度不够,时常存在推诿、拖延现象,项目落户和营商环境等激励机制不活,影响投资积极性和新增长点培育。五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从近几年项目引建情况来看,我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统计数量不少,但质效不高,存在过度包装现象,产值和税收较低。新建项目推进较缓且规模企业转化率不高,未能对全区工业经济产生大幅拉动。2017年8个新竣工项目中只有紫山食品1家培植成列统企业,2018年9个新竣工项目中只有陶氏工贸、亚润智能和曜曜科技3家培植成列统企业。今年到目前为止,5个新竣工项目中有4个均为技改项目,而另一个戴为电动车项目估计年底才能过渡为列统企业。三、推进洪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助推洪泽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一要激活创新转型“强引擎”,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勇于争抢“创新第一口活水”,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信心。引导海珠机械、华晨机械等重点企业稳步发展整机产品及配件制造;鼓励宏港毛纺、联合化纤等纺织企业引入设计元素,增加产品附加值;督促国瑞化工、新东风化工等企业技改增效、扩大产能;推动新源太阳能、悦丰晶瓷等新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立足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构建完整产业体系。二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步入数字经济时代,要牢固树立大发展大融合理念,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深入解读“企业上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政策内容,增强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在用足、用好上级产业引导资金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探索出台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专项政策,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三是加强示范推广,通过总结提炼试点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形成借鉴和参考,逐步提升我区制造业的“智慧”水平。三要突出园区建设“大平台”,增强工业发展承载力。园区作为工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承接的重要平台,要不断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功能配套水平。工业园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一方面,着力抓好园区内道路、供电、蒸汽、排污、绿化等设施建设,为重特大项目落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结合园区企业需求,加大对超市、商场、公园、酒店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全面提升园区服务环境。食品产业园和苏淮高新区要积极对接市级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推进设施建设,打造全市食品产业和盐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各乡镇工业集中区要立足镇域特色加快发展,岔河可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产业、东双沟加快发展机械加工和新材料产业、三河着力发展木业加工业、朱坝发展玻璃制造和电子产业。四要打造营商环境“聚宝盆”,增强工业发展软实力。积极发扬“店小二”精神,在强化服务上用情用心,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主体信赖。一是高度重视企业生产要素的调度、衔接和保障工作,在科学调度电力、蒸汽、土地等资源、提升金融服务力度、优化审批程序等领域主动作为,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增产增效;二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应急资金互助会作用,加强银企对接,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向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倾斜,支持有产能、有市场的企业开足马力、扩大生产;三是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结合我区实际,出台扶持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助推我区企业降本增效、做优做强。五要瞄准产业招引“主方向”,增强工业发展续航力。优质项目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完善项目招引机制,通过“以商引商”、“拜访晤商”、“对接招商”等形式开展招商活动,全力主攻“三高一强”和“三新一特”产业项目,进一步补链、扩链、强链。二是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紧扣优质项目建设时间节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项目推进上来,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全力确保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见效。三是以打造江北新区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为目标,建立以产业链条为依托的联合招商模式,瞄准江北新区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上下游“链”环节,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把洪泽打造成为江北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作者:洪泽区工信局局长 周宗燕(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展现新面貌!

陆之鱼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技术人力资源是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结构、数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需求满足程度。项目组通过随机抽样对全国16个省市296家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及装备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各类企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1调研企业数量(一)技术技能人才现状和主要特点1.智能制造企业现有企业岗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在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三个产业链中的机床制造商、机器人制造商、检测检验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大数据公司、工业软件公司、物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单件大批量生产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企业等类型的企业工作岗位,从事机械工业智能制造工作。2.智能制造企业岗位人员学历分布(1)从业人员各学历占比情况对296家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43787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企业总体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见表2。其中, 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工明确,对应学历要求清晰;民营中小型及微型企业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岗位打通、一岗多能现象很普遍,大部分岗位对高职和中职同时开放,工作经验丰富的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同时在岗,企业对学历要求不明显,重在个人能力。表2企业总体从业人员学历结构(2)同一学历从业人员在户业链不同类型企业中占比情况调查显示,硕土及以上毕业生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中比例最高为18.37%,其次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为17.62%;本科毕业生相对比较平稳,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比例最高,为30.84%,其次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为30.47%;高职毕业生在智能制造企业系统集质比例最高,为40.17%,其次是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企业,为39.52%;中职毕业生在智能制造关健装备企业比例最高,为13.99%,其次为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为12.41%, 见表3。单位:人表3调查企业各产业链人员学历分布(二)技术技能人才规划及需求情况1.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 )》在指明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同时,对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方法、类型等,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特别指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职业精神培育,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为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纲领性文件。2.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未来需求情况智能制造机械行业范围宽、涵盖领域大,相对岗位比较多,本报告聚焦技术技能型岗位的人才分类进行需求预测。根据中研普华2018年11月份发布的调研报告,2015年,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产业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16年在1.33万亿元左右,2017年在1.51万亿元左右。按照此增速,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2.3万亿元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实地调查发现,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中,关键装备企业人均销售额为100万元,依据这个标准到2020年, 产值达到23万亿元需要230万人。2015年产值1万亿,2020年产值23万亿,增长1.3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 600亿元。按照人均产值100万计算,每年需要新增26万人,得到相关增速线性曲线,乘以0.85(注: 企业实地调查发现,企业全体人员的10%-15%为管理人员,85%以上为包括工程、技术技能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人员)后,得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总数,见表3、图1所示。表3 关键装备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注:企业需求人数与分解到各学历层次人数的和因四舍五入存在部分误差。图1关键装备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本文摘自《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小体

爬坡过坎攀高端——来自中国制造业一线的调研报告之一

来源:经济日报7月5日,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一艘总舱容为17.4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已经完工、等待交付。它将和此前交付的18艘姐妹船舶一起,穿梭于世界主要气源地和中国沿海城市。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其设备复杂,技术要求高,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制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乘风破浪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和投入,是对一个个技术指标和建造方案的反复捶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中国制造已连续9年保持世界规模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我们也应正视,中国制造长期并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随着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中国制造业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巩固和发展既有优势,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在万向集团的展厅里摆放着一辆线形优美的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卡玛”,车顶的太阳能顶板,在全天充电后可以续航1.5英里。据了解,这款车已在北美交付。“万向造整车是为了保证零部件做得更好。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在北美生产的车,每两辆会有一辆用到万向的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因为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起走到了舞台中央,万向得以异军突起,从承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起步;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万向得以早在1984年就主动出口,倒逼自己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整体积极向上,万向得以形成了整车制造产业链,并不断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发展目标。中国制造可谓艰难起步。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采访时发现,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竟然还有一台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给自己“添个零”。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大体相当于美德日三国的总和。1984年,我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工业行业中仅有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13个大类行业;如今,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从易到难的优化调整采访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时,新能源零部件试验室、电子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排放试验室……一路走来,让记者目不暇接。当记者走进发动机半消声室时,顿时感觉世界安静了。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介绍说,“这个房间的噪音只有17分贝,发动机有一点声音都能听到。我们要通过各种测试,让吉利发动机的噪音保持在36分贝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后,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外资进入,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资金、技术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打通了一条生路,也让中国制造企业看到了新的方向。1997年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就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造车战略,而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1992年至1998年,中国制造的产能迅速提升,满足老百姓吃穿用的制造行业已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以食品、服装、家电产业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中国提出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汽车成为消费新需求,也因此成为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于是,中国制造业开始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发展的清晰脉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资源的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最初的低端加工制造起步,靠低价取胜。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开始追求品牌和质量,向着对技术和资金要求更高的领域迈进。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代表消费升级的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至2016年,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了188.1倍和4429倍。同时,中国制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2017年,我国机械工业占比不断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从大到强的未来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苗圩说。新工业革命兴起带来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国制造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共享经济、协同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记者一路调研采访看到,重视研发投入和掌握创新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共识。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沈子瑜回忆,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资金因此好几年都非常紧张,但企业研发投入却一直占到市场销售规模的10%以上。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7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飞机、量子通信、海洋工程装备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仍有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40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固然推动了技术水平提升,但部分行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仅为4%至5%,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制造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并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要素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正视现实方能明确目标。改革开放已然40年,全球经济早已成为互联互通的共同体。中国制造要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