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未来可期|2019清大紫育大数据智能应用研究性学习营圆满落幕可形已信

未来可期|2019清大紫育大数据智能应用研究性学习营圆满落幕

2019年7月25日,由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9清大紫育大数据智能应用研究性学习营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老师以及全体同学们都欢聚在这里,共同为这场“科学探索,碰撞未来”的科研探索之旅盖上圆满的印章。五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相聚在北京,在实验室里相互启发,在答辩会上共同合作,在宿舍里谈天说地,向专家取经问道,博采众长,在这里结识了伙伴,收获了友谊,播种了梦想。回顾营期,虽然今天就要结束,但这并不是旅途的终点,而是同学们科学梦开始的新起点。探索科研实践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天科学探索,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科研实践的奥秘和科研人员的专注与执着。同学们在三天的学习中,不但学习了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短时间内出色的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科研数据分析和课程结业答辩等多项任务,实际操作科研实践平台,切身理解课程研究内容。五大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当代智能科技的前沿成果,以及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通过专家老师的帮助同学们实际操作了国家级的智能平台系统,用实践检验所学内容,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对所研究课题进行智能研究,加深了同学们对科学的认知。中科院专家老师指导同学们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探究实验成果,总结科学规律进一步完成相关课题的实验操作。课程期间,专家老师一对一解答同学们的各种疑惑,切实帮助同学们突破困难,逐步提升。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中科院的专家们为同学们设置了课程结业答辩环节,面对中科院硕博答辩的严格要求,同学们虽然是初次参加答辩,但通过前期的充足准备和专家教授的指导,同学们面对答辩专家的提问,积极作答。答辩过程中,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展示自己对于此次科研课题的理论认知、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专家老师们则通过点评和提问,帮助同学们纠错补漏,改进理论、实验和数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结业答辩,课程测评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与科学探索的热情。体悟名师风采本次研学营活动特别邀请了许多重量级的专家学者为同学们带来极为精彩的专题讲座,中国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老师,让同学们与“名师面对面”,感受中科院名师风采。讲座中,刘老师灵活运用贴近高中生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授,帮助同学们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不断思考;刘老师以“人工智能的奥秘”为主题,以机器人和机器学习为例,为同学们讲述了人工智能研究技术等相关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计算机、人工智能时的有趣经历,带领同学们领略人工智能的奥妙。此外,国际生涯规划师任老师,中国科学院张老师、研究员刘教授与自主招生专家徐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科讲座。任老师通过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同学们科学的认知自我,正确的规划未来的目标,通过生涯测试,生涯游戏等让同学们正确的了解自我,做好规划,突破不足,为今后最终实现自身理想而努力。中科院的张老师与刘教授从科学研究方法和课题研究实践等方面为同学们介绍了前沿科技的发展前景和数据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在未来的学习中,积极参与科学实验,为祖国的科研建设添砖加瓦。自主招生专家徐老师则从新高考趋势和自主选拔政策两方面出发,为同学们分析高校升学的途径,并以不同高校的招生类型为案例解读了自主招生考试的特点,指出高校招生趋势的变化,综合评价、自主招生已成为选拔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据,高考改革也开始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专业导向和能力导向。通过几位老师的精彩讲座不仅帮助学生们深刻的认知自我,而且也对同学们发现自身兴趣、选择学科专业与人生规划具有指引意义。欢乐的时光总是匆匆流逝,一转眼五天的时间已经过去,研学营也将落下帷幕。同学们的齐聚,迎来在离别前最后一次相聚。但这次,同学们心中已不再是初来乍到的紧张与羞涩,而是离别在即的不舍与留恋。同学们也有很多话想要分享,3位营员代表无一例外的表示出了对研究性学习营的热爱与感谢,丰富的知识和真挚的友谊,这份深厚的感情是同学们科学之旅最珍贵的回忆与收获,同时也感谢清大紫育与中科院的专家教授们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研究实践平台。有付出就有收获,闭营仪式上中科院的老师为同学们颁发了获奖证书、学习实践证明和课题报告。这是同学们刻苦学习的收获,希望同学们探索科学的脚步永不停息,勿忘此行,把本次研学营中表现得优秀品质和专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创新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应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早日成为未来科技领域的生力军。至此,同学们正式结束他们的研学营生活。我们相信,同学们与科学的缘分并不会至此终结,他们从中收获到的,以及科学给他们带来的感悟,都会历久弥新。鹏程万里,前程似锦。以梦为马,未来可期。愿我们可以相遇在下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2019年冬季研究性学习营将在这里期待你的到来。来源:东方网

班纳路

寄宿考研学校:计算机专业考研复试的三大注意事项大盘点!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考研党们,寄宿考研学校整理了一些考研复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心专注寄宿考研的老师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到你们。每个学校计算机专业复试情况不尽相同,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课的笔试、面试和英语听力口语测试。一、院校更看重研究性学习能力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导师通常很看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学习能力,这一方面是由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独特性决定的,而且研究生教育又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应试教育的泛滥,单纯的专业性、技术性复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复试时通常倾向于以综合性的题目为主,考试一般不会划死教材范围,也不会照搬教材中的题目。二、考生不可忽视复试细节考生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到研究生复试阶段,因此同学们复试的时候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对于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来说,精神不免会有所松懈,而这却是复试中的大忌。在面试时,考官通过询问、与考生交谈,来观察考生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时考官可能会像聊天那样问一些日常问题,例如家庭情况、爱好、同学、朋友、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则不然。考官恰恰是在通过这些问题考查你的情感能力、合作潜力和团队精神。而这些细节有可能就决定了你的去留。一旦碰上这类问题,考生不必滔滔不绝,喜形于色;也不能支吾木讷,羞于言辞。考生在应试前应该做一些先期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报考专业、方向和导师的情况与特点。这样在面试时,考生就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及问题进行回答,从而向考官展示自己具有在所报考专业中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三、英语考查关键要“敢说”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通常由所报考院系自行安排进行,主要是对考生的交流能力进行测试。一般考官会随机与考生进行一些日常性对话,或让考生就某一主题发表评论。根据对以往复试的把握,英语复试题目不会很难,也不会有很严格的语法要求,关键是看考生能不能张开嘴说英语,敢不敢说。毕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日后无论是参加国际性会议,还是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都需要你“张开嘴”。上述内容就是寄宿考研学校整理总结的,除此之外,大家在复试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因为第一印象在导师心中是很具有分量的。心专注寄宿考研祝愿大家复试成功,一战成硕!

红内裤

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成都列五中学等学校学生提交的25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获专家组评审通过,本学年度,上述课题将由成都市“菁才计划”导师分别领衔指导。据悉,今年暑期,市教育局公开面向全市普通高中学生征集研究性学习课题。图片源于网络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印发《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鼓励学生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课题:基于兴趣涉猎广 联系实际有深度本次专家遴选出的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涵盖了植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物理、计算机、工程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和专业,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研究性课题学习为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课题导师:既有教授、研究员,也有特级教师、金牌教练成都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市科协,积极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为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1名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专家等为导师,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参与课题指导的导师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也有中科院、电信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还有来自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竞赛金牌教练,导师们分别遴选了相关专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将会同高中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结果: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纳入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将按规定认定学分,并记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此外,成都市“菁才计划”导师将对学生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估,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参加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教育局)编辑:何广友

行者

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都“从娃娃抓起”

每日接待 300 人、覆盖上海市嘉定区 56 所中小学、教授过 20000 名学生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这是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运营一周年交出来的成绩。这家位于嘉定区清河路 151 号的机构,是华东地区第一家以青少年科创教育为主题的开放式科创空间站。从 2018 年 9 月开始,由优必选科技及子公司优必杰共同运营,职能是进行青少年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桃李园实验学校初中生甘熠恒,是被人工智能教育所改变的一个典型例子。2019 年 7 月 22 日,他来到来到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参加为期五天的夏令营课程。在十大主题课程中,他选择了“智慧工厂”。这门课程基于优必选出品的可编程积木 uKit 和开源教育机器人 uKit Explore,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一个迷你工厂。 工厂虽迷你,但内在种种还得依据真实的工厂要求。比如,“智慧工厂” 有时需要两段编程同时进行,让自己搭建的小车一边巡线,一边推倒巡线上的障碍物,需要用到比较复杂的变量模块。 甘熠恒之前在校内打过编程底子:“原以为这次课程对我来说轻而易举,没想到原来自己还有许多知识不会。”一次次地挑战,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再调试,最终他还是成功地编程出变量模块。 “夏令营的课程让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也激发了我想要深入学习的兴趣。”8月,他参加了集散地组织的人工智能社团选拔,最后幸运地在 240 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团员。接下来,他会在社团中接受到更加系统的人工智能学科知识培训。 (“智慧工厂”套件)这场“人工智能普及从娃娃抓起”行动,和 30 多年前的青少年计算机普及教育遥相呼应着。 1984 年,上海市展览馆举办十年科技成果展,邓小平到场参观。在一个关于计算机的展台前,邓小平原本只安排参观 1 分钟,但却逗留了 6 分钟。 吸引他的是两名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员。13 岁的李劲和另一名同学熟练地操作着键盘,电脑屏幕上一会出现 “热烈欢迎” 的中、英文字样,一会展示一个闪着大眼睛的机器人,一会又显示一枚镌刻着 “中国制造” 的巨大火箭。 两年前,上海市教育局在每个区分别挑出 8 名小学生和 8 名中学生,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培训,试验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接受程度。 李劲是那批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一个。1982 年参加培训三个月后,他便在上海市一次计算机编程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1984 年,他和另一位学生一同被选上,在上海十年科技成果展中做展示。 看完展示,邓小平摸着李劲的头,对身边的领导干部们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参观上海十年科技成果展,前排蓝色衣服为李劲;图片来自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计算机娃娃”李劲后来被特招进清华大学,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参与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那句著名的语句,也被继续践行到了机器人教育、STEAM 教育、创客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中。 计算机普及从娃娃抓起 “走,跟我去拉计算机。” 1979 年 12 月一天,北京景山学校校长游铭钧叫上数学老师沙有威,到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搬回了一台个人电脑。 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城区教育局共同创办。 那一年 3 月,游铭钧和沙有威接待了一个日本教育代表团。日本代表团告诉他们,日本和一些发达国家都在中小学教学中加入计算机内容。这背后,是个人计算机兴起,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游铭钧听后,决定在景山学校也尝试一下,便委托沙有威和一名退休教师开展工作。 1979 年 12 月,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的方毅得知,景山学校在高中尝试青少年计算机教育,托人将出访美国时带回的一台个人电脑,转赠给景山学校。 这台设备,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台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电脑。 (可考证的我国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台计算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图片来自沙有威知乎专栏。)1982 年,教育部在北京实验中学召开了一个会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多个大学的教授都前来参加。景山学校作为国内一个先驱性的例子,在会议上做了展示。 与会者之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吉庆,是中国青少年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后来人工智能教育兴起,他也参与其中。 在教育部召开的那个会议上,王吉庆带来了 “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的见闻。 1981 年 8 月的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中,前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做了一个著名的报告《程序设计 —— 第二文化》。 他提出,人类生活在一个 “程序设计世界” 里。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与计算机运行原理相似。现代人除了要会读写算,还要学习程序设计意识和能力。而这种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从小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获得。 持相似的观点的,还有计算机教育家西摩尔派普特(Seymour Papert)。他认为,应该让儿童摆弄计算机,在计算机文化的氛围中去理解现实世界。 西摩尔最为人所知的发明,是 1968 年创造的 LOGO 编程语言。这是第一款针对儿童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西摩尔因此被称为 “少儿编程之父”。而西摩尔的学生米切尔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在 2007 年发明了图形化编程工具 Scratch,更易于儿童理解和上手。 (西摩尔派普特,图片来自 MIT News)叶尔肖夫、西摩尔派普特这种让青少年从小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被称之为 “计算机文化论”。 针对 “计算机文化论” 和中国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后,参与会议的几位专家决定,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逐步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试验。 但由于缺乏师资和设备,只能先借助大学的资源,试验首先在大学的附属中学展开。 1982 年,教育部在 5 所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开设 “BASIC 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这 5 所大学附中分别是: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和华东师范大学附中。 自此,中国有计划地在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试验的序幕,正式揭开。 1983 年,教育部召开了 “全国中学计算机实验工作会议”。会议除了总结五所大学附中的试验情况,还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 (试行)》。 《纲要》规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掌握基本的 BASIC 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同年 9 月,景山学校致信邓小平,汇报学校教育改革情况,并且希望其题词一句。 10 月 1 日国庆,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了一句著名的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4 年,在上海展览馆参观十年科技成果展时,邓小平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政策明确,领导人鼓励,越来越多大中城市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据相关统计,1983 到 1986 三年间,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为购置中小学用的计算机的资金,累计约有一亿元人民币。 在青少年计算机普及教育的过程中,经历了重心的转变。 1986 年 5 月, “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这次会议受到 “计算机工具论” 的影响,修改了此前(1983 年)制定的《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 (试行)》。 “计算机工具论” 于 1985 年在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被提出。 当时有学者认为,计算机应当被视为一种工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信息社会要求大多数人能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要求大多数人能编程序,只要求一小部分计算机用户能编程序,因此,工具模式可能更适合于大多数学生”。 “计算机工具论” 和 “计算机文化论” 的主要差异在于,是否需要被教育者学习编程和程序设计。说白了,“工具论” 主张教学生怎么用计算机来处理文字、电子报表以及数据库。 在 “工具论” 的影响下,1987 年 10 月 28 日颁发的《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 (试用)》,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 (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 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意味着,中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重点,从“程序设计”转向“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 一些 “计算机工具论” 的支持者认为,这种转变更加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由于(试验)所选的学校都是以为大学输送毕业生为主的重点中学,因此这种教学内容普遍地被试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是,随着试验学校层面的逐步扩大,教师们发现,程序设计的要求成了不少学生的过重负担。这些学生喜欢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但排斥程序设计的学习。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计算机工具论” 的实践门槛更低,推动了青少年计算机教育的全面普及。据 25 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1989 年 6 月底,中国中小学已经拥有计算机约 5.2 亿台。 由于中国特殊的青少年计算机普及路线,校外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个时候,非常流行的说法是 “校内打基础,校外出人才”。 有统计显示,1986 年校外阵地约有 3 万台计算机,几乎相当于同期中小学拥有的计算机台数。 中国自研的中华学习机,曾在 1990 年代带动了一股儿童学习计算机的热潮。 1986 年 “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后,为降低计算机进入普通家庭的门槛,“中华学习机” 的研发被提上日程。国际科学技术委员会等五个部委专门成立了协调小组,“七五” 计划列项拨专款投资。 “从设计、试用、到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当时售价不超过 1000 元的中华学习机 I 型(CEC-I)就诞生了。 中华学习机其实是一台主机,其结构灵活,配上家用电视机及盒式录音机,就可以组成基本的系统。“插上汉字系统和软盘驱动器接口电路的组件,再接上软盘驱动器,就可以构成一台功能较强,而且有汉字支持的微机系统”。 中华学习机 I 型与 Apple II 兼容,且功能相当。虽然 1000 元在当时也不是小数目,但相比上万的 Apple II 还是便宜很多。 (中华学习机)伴随着中华学习机走入越来越多普通人家,1990 年第一届 “中华学习机表演赛” 应运而生。 表演赛主要是一些益智游戏,比如迷宫、成语接龙、24 点。评判的规则也很简单,谁用时最短,谁就获胜。 由于兼具了游戏和学习属性,中华表演赛非常受儿童欢迎。“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儿!不仅老师很重视,而且市领导也会去参观。” 一位第一届表演赛的获奖选手描述道。 后来,中华学习机表演赛在 1998 年改名为 “计算机表演赛”。同时,主办方将表演赛推广至更广阔的边缘和农村地区。 (图为时任卫生部科技司秦新华副司长在颁发奖品 ——CEC-I 型中华学习机)除了中华学习机表演赛,20 世纪 80、90 年代还发展起来了不少更加专业的计算机比赛,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1984 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第一届 “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主要面向中学生。参加第一届竞赛的人数超过 8000 人,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还亲自出席了颁奖大会。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简称 IOI),中国计算机学会从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中选出一些优秀选手,组成国家队代表中国参赛。 同年,“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 改名为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简称 NOI)。1995 年,省级别的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 ”(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in Provinces,简称 NOIP) 举办。 NOIP 中表现优异的选手,会被选拔出来参与国家级的 NOI。由此,中国信息学奥赛形成了三个级别:省级的 NOIP、国家级的 NOI 以及国际级的 IOI。 在三个级别竞赛获得一定名次,可参与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比如,在 NOIP 提高组(面向高中生)获得一等奖,可申请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自主招生。NOI 前 50 名的学员,可进入国家集训队并直接保送清华北大。 信息学奥赛为当今中国科技界培养了不少人才。比如,搜狗 CEO 王小川 1996 年获得了 IOI 金牌,旷视科技 CTO 唐文斌、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都在 NOI 拿过好名次。 中小学课堂的新事物 进入到新世纪,“从娃娃抓起”的内容从计算机延伸到了机器人。 2006 年起,浙江温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谢作如,开始负责学校的机器人竞赛辅导。很长一段时间里,温州中学学生参与机器人活动都是“高三教高二、高二带高一”,进行着类似师徒制的“传帮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机器人课程。 但没几年功夫,他就发现,高一新生中怎么都找不到有机器人基础的苗子,只好开了一门 “机器人编程入门” 的校本课程。作为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允许本校老师根据学校需要,自行开发选修课。 从时间上来说,温州中学在校内开机器人教育课程并不算早。早在 2000 年,景山学校就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普及教育纳入到课程中,在中国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 2001 年,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原北方交大附中)、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纷纷尝试将机器人引入到课堂里。 世界范围内,也正掀起一股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热潮。英国 1998 年开始尝试在小学生中开设机器人课程;以色列在 2001 年开设了高中教育机器人课程;美国各州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机器人普及教育。1998 年乐高发布可编程教育机器人 “头脑风暴” ,又为这股潮流加了一把火。 (乐高“头脑风暴”机器人)中国国家层面的行动在 2003 年开始。教育部当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为高中《通用技术》的选修课。 但由于师资、教材、教具和实验室的原因,通用技术课程里的机器人教学一直没有大范围实施。虽然可以像温州中学那样,开设“机器人编程入门”校本课程,但由于成本太高,这样做的学校始终不多。 一些有志于机器人教育的中小学,普遍“以机器人竞赛为背景或前提, 以机器人产品说明书和编程软件为蓝本自编教材”。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CARC)”是中国最知名的机器人比赛。竞赛经常性的比赛项目,有机器人创意比赛、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机器人足球比赛、VEX 和 FLL 机器人工程挑战赛等。获奖选手可参与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如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竞赛是一剂猛药,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一大批学校,但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 2008 年,谢作如辅导学生竞赛两年后就发现了问题:无论是教育部还是科协组织的机器人竞赛,在规则制定上过于依赖硬件的投入。只要学校肯花钱,厂商就重点支持,就能获得好成绩。更糟糕的是,规则年年变,学校几乎每年都要更新器材,否则得不了奖。 研究界也有不少学者对竞赛模式进行了反思。“一个时间阶段内,我们看到的机器人教育是企业推动或社会机构推动的,市场上是以竞赛驱动运行模式,校内是以兴趣小组为形式的活动,并没有真正 ‘走进课堂’,没有走到‘每一个’学生身边。” 知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说。 谢作如尝试摆脱机器人竞赛的约束,开始试着让学生结合研究性学习,将机器人的知识应用在科技创新项目中。比如有学生研究教室的智能灯光控制项目,把传感器、智能控制、无线遥控等技术都用到了。 另一方面,谢作如开始研究开源机器人控制器 Arino 和图形编程工具 Scratch,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加学生参与进来。 2010 年前后,在寻找关于 Arino 和 Scratch 的资源过程中,一个新的教育名词 STEM 引起了他的注意。 “STEM” 是 “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和 “Maths”(数学)四门学科的首字母缩写,其教育理念是跨学科和数理科学的素质培养。 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报告《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提出了 “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 的建议。这一建议通常被视为提倡 STEM 教育的开端。 后来有学者提出,将 A(广义上包括美术、音乐、社会、语言等人文艺术学科)纳入到 STEM 教育中,形成一个新的概念“STEAM”。 据《中国 STEM 教育白皮书》,2001 年起,中国科技教育领域就已经开始陆续有对 STEM 教育的引入和介绍。 几乎同一时期,中国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改革。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 年,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其“打破过于分明的学科边界”的理念与 STEM 教育是一致的。 受到 STEM 教育理念的启发,谢作如基于 S4A(使 Arino 开源硬件平台能够简单编程的 Scratch 修改版)开发了“互动媒体技术”课程,引导学生把新奇创意变为现实,开始从研究有用的技术转向研究有趣的技术。相对于智能机器人来说,互动媒体技术侧重于通讯和媒体展示,不仅适合具有科技特长的学生,也适合在艺术上有特长的学生学习。 同样的尝试也在其他学校展开: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吴俊杰研发了 “人工智能” 、“Scratch 编程” 课程;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吴向东老师,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毛爱萍老师依托 Scratch 软件,研发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信息中心主任管雪沨老师研发实施了“小学生趣味编程”课程。 2011 年,这一批在中国率先践行 STEM 教育理念的老师,组织了一个社群叫“猫友汇”。在后续发展中,这个社群又吸纳了新事物——创客教育。 2012 年暑假,吴俊杰赴美国参加 MIT 的 Scratch 教育大会回来后,通过猫友汇组织了一次小型会议,邀请了 DFRobot 知名创客程晨来参加。 谢作如在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章中写到,“自从接触了 STEM,我们就不知不觉地和国内的创客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创客”这个概念意指将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实物的人,源起是麻省理工大学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实验室 Fab 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即微观装配实验室)。2006 年经由 Nature 期刊报道后,创客精神传播至全球,进而带起了全球创客浪潮。 2010 年,创客这一概念传到国内后,兴起了各类创客空间,比如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有统计显示,截至 2015 年,中国创客空间超过了 100 家。 创客强调跨学科教育、动手操作、在动手中学习的理念,很快被中国教育界所吸纳,并与更早实施的 STEM 教育形成紧密联系。 2013 年 4 月,吴俊杰第一次提出 “教育创客” 一词,并认为在 “中小学中开展创客教育,开创教育新路应成为政府大力推动的一项教育行动”。 (创客教育)同年 8 月,“第一届中小学 STEAM 教育创新论坛” 举办。谢作如后来回忆,在商讨 2013 年 8 月温州中学举办的 “第一届中小学 STEAM 教育创新论坛” 时,曾提出过 “少年创客教育研讨会” 或 “未来创客教育研讨会” 的名称,但觉得要向公众介绍 “创客” 一词太辛苦,最终放弃了。 “创客”一词从小众走向大众,是在 2015 年。那年 1 月 4 日,李克强总理参观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创客” 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同被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参观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同年,中国教育部在《关于 “十三五” 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要 “探索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次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中进一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 国家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推动,让创客教育很快在各地中小学落地。像深圳,就是做得比较系统的一个城市。 2016 年 10 月,深圳市在《深圳市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试行)》和《深圳市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室建设指南 (试行)》两份文件中指出,将在全市首批建设 100 个实践室。再拟投 9000 万继续推进建设 200 个创客教育实践室,每个投入 45 万元,建设期 3 年,达到深圳半数公办中小学将拥有创客实践室。 到 2017 年,深圳市中小学普遍开设 STEM 课程,培育形成 30 个以上具有深圳特色的 STEM 项目。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进行时 近几年,又掀起了一股青少年编程教育的热潮。校内系统、校外培训机构、资本纷纷加码。 在人工智能复苏的大背景下,编程教育也有了新的目标和内涵。2017 年 7 月国务院颁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规定 “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18 年 1 月,教育部公布了高中新课程标准改革结果,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算法、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划入新课标。 中国一些发达区域,甚至直接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与高考相挂钩。比如,浙江省 2017 年发布的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中,七选三科目中包含 “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不少中学开始自行试水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但一开始由于缺乏专业的教材、师资和实验工具,教学难以成体系。不同年级阶段的学校各教各的,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没能很好衔接。 事实上,这也是之前的机器人教育、STEAM 教育和创客教育的通病。 《STEM 教育白皮书》有一段分析:目前(2017 年 6 月)我国的 STEM 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方案,各学段内容和目标不衔接……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没有衔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也没有衔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没有衔接。 这样凌乱的 STEM 教育内容不利于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和叠加效果的产生。 一套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具备成长性的教材,成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关键。市面上虽然不乏人工智能教材,但少有能满足这个条件。 2018 年 11 月发布的《AI 上未来智造者 —— 中小学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丛书》,是能满足“全学段、成长性”标准的一套教材。 《AI 上未来智造者》丛书共十册,现已全部出版。从《AI 上神奇动物》到《AI在奇妙世界》,每一本都对应不同的学段。 《AI 上神奇动物》、《AI 上智慧生活》、《AI 在变形工坊》分别面向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AI 上萌宠 “小 E”》和《AI 超级工程师》两册面向初中阶段,《AI 的幕后英雄 ——Python》则是为高中年级打造的专属教材。 这套丛书由优必选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王吉庆等国内外专家合作编撰。大多数人对优必选的认知,都来自于其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机器人,包括 2016 年的 Alpha,2018 年的 Jimu Robot 和 2019 年的 Walker。 近几年来,优必选一直围绕着机器人寻找落地场景,教育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大方向。 “我们认为,机器人是实践 AI 教育的最佳载体。” 优必选高级副总裁钟永对 PingWest 品玩表示,“人工智能并不是某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多个学科交叉后的领域,包括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算法、机器学习等。要教授如此庞杂的知识,需要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载体,以直观反映学习的效果。” 为了保证教材,优必选组成了一支背景多样的编撰团队,包括国家课标组的成员、一线老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专业的大学教授、教育部和师范类大学的人员。 “优必选的强项是产品和技术,但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有这些老师把关,才能保证这套丛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钟永说。 对于人工智能教育,教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必选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里,不同学段的教材对应着不同的机器人教具。 uKit 可编程积木、悟空机器人和 Jimu Robot 智能编程机器人面向小学生和初中低年级;开源教育机器人 uKit Explore 瞄准初中高年级。 (uKit Explore 套件)基于树莓派的开源人形机器人教学平台 Yanshee 主要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都引入了这款产品。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说,优必选应该是全球不多的、能够提供全学段教育机器人产品的公司。 过去无论是计算机教育,还是机器人教育,三四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总是比大中城市慢几拍。如今在青少年里普及人工智能,普惠教育被越来越多地谈到。 事实上,一些三四线城市在面临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时,正表现出来更多的主动性。比如四川简阳市在 2018 年完成招标,优必选中标。67 个项目中小学学校从 2019 年 3 月起,全面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共有 2 万余名学生开始接受了人工智能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优必选给学校的解决方案中包括通识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个层级。 “三个层级的课程也对应了三级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钟永说,“通识型课程对应标准校,所有学生都可参与进来。拓展型课程对应中心校,面向对 AI 有兴趣的 30%-40% 的学生。探究型课程对应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瞄准希望有深入探究的 5% 的学生。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就是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一个标杆。” 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接受通识型的人工智能教育,又能让过 5% 的学生深入地做一些企业相关的项目或者参加竞赛。 和竞赛推动机器人教育一样,竞赛也是人工智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6 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举办 “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2018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办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大赛;2019 年,优必选发起了 Robo Genius 全球青少年机器人挑战赛,该比赛在 2019 年成为了素有“机器人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机器人大赛的合作伙伴,被列入大赛的一个单元赛项。 值得一提的是,寓教于乐的综艺节目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形式。优必选独家冠名了《铁甲雄心》第二季。 这档节目在周六日黄金档播出,收获了不少青少年观众。据 CSM 媒介研究的数据,这档节目的青少年观众占比远高于其他节目。4–14 岁的观众占比超过 20%,而大部分热播综艺节目该数据的平均水平只有 5–6%。 (《铁甲小雄心》)基于《铁甲雄心》这档节目,优必选还制作了面向青少年的衍生节目《铁甲小雄心》。“《铁甲小雄心》是一档人工智能教育小课堂。”谭旻解释道,“通过以赛带学的方式,把青少年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 钟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必选不管是编教材、配教具还是做竞赛和综艺,都只是提供一个环境给学生,激发他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进而更加深入地学习。就好像甘熠恒那样,经过夏令营的“智慧工厂”挑战后,才报名接受更加系统的教育。

理势

高一开学不久,她就退学了,背后的原因,应该引发所有家长的重视

文/赢在高三“孩子初中的时候,从初三开始,一直都考年级第一,但是到了高一,第一次考试就考了班级十几名,很差很差。当时,说实话我也很失望,对孩子打击也很大,我只能安慰自己,可能是别的孩子成绩太优秀了,把他比下去了,但是心里也有不甘,所以我就硬着头皮来开家长会,只是和别的家长不同,我走的时候,在孩子桌上留了个小纸条,上面写着: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吧!”这是高一下学期家长会,班级连续考了三次第一名,年级第一名的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的一段经验分享。是的,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孩子,高一也会出现成绩的起伏,不同的是,他能正确看待成绩的起伏,所以很快就稳定下来了,在之后的几次考试中,稳定在班级的前两名。一、高一成绩为何会有起伏?高一学生起伏大,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学得多:高一开学,学生要学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这6门考试科目,还要上音、体、美、计算机、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考查科目,甚至还会开一些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英语口语等科目,总之要开齐课程,留个学生的作业多了,留个学生的时间少了,每天做不完作业,很正常,即便对于尖子生,也是如此,连“消化”都困难,何谈“吸收”?从学习内容上看,高一学习内容和初中差不多,必然语数外三科,每一科要学4本教材。从考试的角度看,考9门学科的要求,远比6门学科要高的多,要求你各科都要学好,不允许有瘸腿科,如果一科少考三四十分,那么成绩就会下滑严重;如果每科都少考5分,总分也会下滑45分,名次也会下滑严重。2、学得快:除了学得多之外,高一课堂内容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学得快。高一开学之后,要有一周或者两周的军训时间,然后是十月一放假,然后到十一月中旬可能就会迎来第一次大考——期中考试。这中间,学生上课时间满打满算不到2个月,像语数外就要学完一本教材,其他科要学习教材的一半内容,这让老师不可能像初中老师那样,拿出很多的时间给学生做题讲题,强化已学的内容,每天都是新课,一些底子弱、习惯差的学生,就会落下,即便是成绩好的学生,出现起伏也很正常。3、学得难:不仅学得多,学得快,而且还学得难,这对于学生简直是灾难性的。据统计,各科高一学习的内容,占高考内容的2/3,而且基本上都会遇到高考中非常难的内容。初高中的内容,跨度非常大,以数学为例: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数学概念,突然变得抽象玄乎起来,难以理解,而且初中学习,更多的是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都是机械式的学习,即便是上课没有听懂,通过大量的训练,就可以解决;而到了高中,你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做题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的题目是直接一点不会,有的题目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种突变,让很多学生变得不适应!数学、物理成了拉分最严重的学科。4、适应慢:经过初中的艰苦备考,考上高中的学生,在中考结束后会出现习惯性放松,这种松懈的状态, 会延续到高中,高一开学的军训,学生还没有感觉到高中的残酷,但是一开始上文化课,就是”真刀真枪的干“,那些对高中学习认识不足的学生,很快就会被打得丢盔弃甲。5、同学棒:初中优秀,考入更好的高中,更好的高中,意味着更加优秀的同学, 你在初中是班级甚至年级第一,到了重点高中,你可能会排名中游,你在原来班级排名十几名,到了高中就可能会排名倒数,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很多学生接受不了这种现实。6、老师差:在多数高中,高一的师资是由带完高三的部分老师和新进的老师以及各种原因留在高一的老师组成,相对来说,师资比起高二、高三要弱很多,这个很正常,没有哪个学校会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高一,更何况学校的优秀老师本身就有限,所以高一的师资配备,各科会参差不齐。如果你高一开始,就遇到了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或者业务能力差的老师,对某一科或者多科就可能产生抵制,这也成为这些科目成绩下滑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小结:高一阶段,学生成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成绩起伏非常正常,家长和孩子不用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孩子成绩一直下滑,或者起伏过大,就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了。二、什么样的学生起伏最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会出现起伏,高中学习,尤其是高一学习,谁都很难成为“常胜将军”,但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1、从学习成绩上看:尖子生也会起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很快稳定下来,并牢牢占据班级前五或者前十的位置;成绩差的同学,苦苦追赶,效果不会很明显,有的学生因为成绩没有起色,甚至会放弃学习,他们会占据后十名的位置。其他的学生,从总体上可能会比较稳定,但是具体到每一次考试,起伏就会比较大,在班里上升二三十名或者下降二三十名都是常有的现象。2、从学习习惯上看: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反复复习的学生,学得比较扎实,而高一的考试内容,难度不算很大,对于学习扎实的学生来说,就会发挥比价稳定,而且可能会稳步上升。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一段时间学得好,一段时间学得不好;一段时间做题多,一段时间做题少;老师要求严格就学得好,要求不严格就学得不扎实,这样的学生,成绩会出现较大起伏。3、从学习态度上看:还有一部分同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是三分钟热度,考得不好的时候,刺激一下,努力学习一段时间,成绩就会明显上升;而当成绩上升了,又会有点骄傲,放松警惕,结果成绩又迅速下滑回去。小结: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很好的学生,所以即便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成绩会出现短暂起伏,但是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很快就能回到正规上来;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或者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成绩起伏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三、面对成绩起伏,应该怎么办?高一成绩起伏虽然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否则可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很多同学,高一就会掉队,有的甚至出现休学、退学,都和不适应高一学习有很大关系。对此,学生和家长要注意几点:1、早知道,早预防:高中只是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新阶段,都会有新问题,这很正常。面对学生高一成绩的起伏,老师往往会很淡定,但是家长却显得非常慌张,焦虑,因为他们的孩子,之前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现在不仅遇到了,而且还爱莫能助,所以就会产生焦虑,甚至还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从而对孩子的自信心产生打击。所以,家长要提前有个心理准备,知道高一成绩起伏,不一定是孩子自身的原因,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如果是小幅度的成绩起伏,完全是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如果能提前了解其中的原因,能及时引导孩子,可能孩子就会顺利渡过高一阶段。2、正确面对考试结果:考试,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手段。家长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对待考试结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对待考试,要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考试结果,转移考试过程以及试卷本身暴露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在出了问题后,才不至于惊慌失措。3、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进入高中,经过几次考试,就要引导孩子准确定位,不要拿初中的成绩和排名给孩子定位,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高一阶段,是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有些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会产生心理抑郁,甚至出现自残等行为,都是和自我定位不准确有关,在初中,你面临的圈子很小,你努力就可能变得很优秀;但是到了高中,单纯考努力,不一定能学好,更何况你努力的时候,其他同学也在努力。4、永远不要失去信心:美国经济危机时,罗斯福总统说过: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恐惧本身。有一个因素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高一成绩下滑,也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大危机”,这个时候,信心最重要!在面对危机时,一定要坚信“危险里面蕴含着机遇”,只要抓住机遇,就能反败为胜,但是如果丧失了信心,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一旦出现问题,再想重新回到正轨,那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面对危机,永远不要丧失信心。小结:其实,在高一阶段,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心最重要!高一阶段,虽然学习难度变大,但是考试难度并不大,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其实更多的是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 而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反过来,如果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没有问题,高一阶段一般都会平稳过渡,还可能稳中有升,不太会出现成绩起伏过大的情况。所以,解决这些方面,比知识方面,更重要。作者简介:“赢在高三”,重点高中优秀班主任,市教学能手,长期奋战在高中一线,有十几年班主任教育经历,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对高中教学有较多经验和感悟,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白虎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特色课程)

一支团队正忙着调试水下机器人,让它将鱼苗精准投放至指定区域;另外一支团队则在旁边优化程序,以便机器人可以更好绕开障碍物。还有同学正在3D建模,用3D打印技术制作飞机模型。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厅内,可实现人机交互的一站式服务机器人“悟空”正认真工作;图书馆的海报区,人工智能沙龙的公告张贴于醒目位置……这是日前,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实地观摩环节,记者在北京十一学校见到的场景。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教育、常规课程、高端课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学校导览、管理、服务、教学、评价……面向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为翼,让校园更智慧,让教学更高效,让学校更有生命力,是北京十一学校近年来努力的方向。在校长李希贵看来,“智能时代,教育格局、学习模式和育人需求将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教学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学校只有提供更多基于智慧创造、协同合作的教育体验,使学生适应智能时代教育的智慧性、普惠性和颠覆性,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才能应对智能时代带来的教育变革和挑战。”打开北京十一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方案,从通识教育活动,到常规信息技术课程,再到高端课程项目研究,智能创造的元素丰富多元。通识教育主要让学生拓宽视野,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激发好奇心,主要包括日常人工智能校园体验以及各类人工智能沙龙。常规课程为选择性必修,学生在前半学段进行Python基础语言的学习,后半学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算法类的智能博弈、程序设计与算法,涉及图像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与APP开发,涉及语音识别技术的开源硬件、机器人技术等。高端项目主要是面向对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开放,在课后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研究,包括自动驾驶,水下机器人,物联网技术,FTC机器人项目等。跨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性课题则包括网络热词研究,主题歌词研究,图像识别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等。“学校正在设计面向初中生开设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提供充足的课时,让学生对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度探索。”十一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宋衍介绍,“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力求让30%以上的学生能够参与人工智能常规课程,力争每年提供3个以上的高端课程,每年出现3个以上的优秀学生作品,培养若干人工智能方向上卓越教师。”张智远是十一学校2016年毕业生。读初一、初二时成绩一般,唯一的爱好是到机器人教室搭建机器人和操控无人机。同学们玩的时候,他却带着一本厚厚的《登陆火星》与老师聊火星小车的结构。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搭建火星小车,一遍遍修改方案。到了初三,在年级主任的支持下,张智远参加了当年的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从比赛规则的翻译解读到机器人的结构设计、程序设计、传感器的校准,作为主力队员,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最终,凭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张智远收到了国外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十一学校,类似的学生有很多,接触科学、了解智能,激发好奇心,继而爱上科学,通过人工智能打开一扇门,了解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当然,面对一种深刻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冲击,从而引发伦理和道德问题,带来法律和社会挑战。李希贵认为:“我们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研究,提出合理而具有前瞻性的社会伦理原则,探索人工智能的法律解决方案和治理模式,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化社会划出法律和道德的边界,从而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在这方面,教育的作用无可取代,学校的使命也尤为艰巨。”

洋洋大观

全科A+读懂北京大学强基计划

2020年,北京大学实施“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将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力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和基础医学等优势基础学科纳入强基计划。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通过动画短片来了解一下北大强基计划吧!北京大学将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对综合素质全面或基础学科拔尖的青年学生实施全过程培养。博雅学堂最前沿的理念博雅学堂全过程培养理念基础与特色北京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2020年北大强基计划招生学科全部为“A+”学科。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交叉与选择北大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综合实力强劲的学科为学科交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在全校自主选择课程等政策、双学位和主辅修培养体系,以及众多的跨学科专业和项目设置,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构建个性化知识结构,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融通与卓越北大强基计划传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学术传统,融通教学与科研,融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打通本研阶段的学习,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专业型创新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最强的学科实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共有21个一级学科获评“A+”,居全国高校之首。2020年北大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均为学科评估“A+”,学校拥有国内最强的基础学科实力、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制,具有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育人经验。被评为A+类一级学科名单北京大学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具备雄厚的基础。在过去十年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中,北京大学涵盖了所有专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北大正在开展拔尖计划2.0“未名学者计划”,建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7个未名学者基地,积极开展基础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的科学研究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夯实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目前,北京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研究中心、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和1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2020年北大强基计划招生学科更优的培养模式北京大学遵循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博雅学堂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金投入、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专门设计,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如下:“基础学科+多元选择”培养体系建立“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训练”等多样化和开放探索的专业培养体系,设置“1+30”的“本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设立校级荣誉学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和多元发展支持。充分运用小班研讨、经典研读、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学科+多元选择”培养体系“3+X”贯通式培养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3+X”计划,优化培养环节,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探索自主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中国新方案。强基计划本科生将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在大三结束后申请提前进入衔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完成本研过渡,为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打好基础。“3+X”贯通式培养“1+N”研究训练发挥北京大学科研优势,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学术型人才搭建“课堂学习+重点实验室及研讨小组”的研究实践平台。每年提供近500项高品质本科生科研课题供各年级基础学科的优秀学生申请,实现本科学习期间研究训练全覆盖,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1+N”研究训练“1+X”导师制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注重大师言传身教、名师引领指导。聘请院士、讲席教授等顶尖学者担任班主任和导师,每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博士生导师为指导教师,并设立学业导师组、科研导师组和生活导师组,在课程学习、自主科研、学业规划、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真正实现全人培养、全面成才。“1+X”导师制“3+N”交流项目统筹推进国家、学校和院系三级项目和学生自主交流项目建设。拓展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并择优资助学生参加交换访学、海外科研、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实习、国际专业类竞赛等活动,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和社团自主交流项目,放眼全球、百花齐放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项目,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3+N”交流项目扩展阅读北京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经批准,北京大学于2020年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强基计划),以“为国选才育才”为宗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1、机构与原则为加强组织领导,我校成立强基计划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我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程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2、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各省(区、市)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均可报名。招生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 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份划定分数线为准),且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该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入围标准。2. 对于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划定分数线为准)可入围相应省份的强基计划考核。3、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1.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 招生计划以我校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公布的为准。3. 考生仅可选择一个专业组进行报考,各专业组单列计划,单独排队入围及录取。医学组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招生代码下录取。4.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考生须符合报考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5. 传统高考省份理工类考生仅限报考Ⅰ组和医学组,文史类考生仅限报考Ⅱ组。4、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一)报名时间和办法5月10日至5月31日,考生可登录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网址: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01),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二)考生参加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三)入围考核办法7月26日前,在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份划定分数线为准)上,依据报考强基计划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下同)从高到低的顺序,按分省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各省份入围考核的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同入围),并公示入围标准。对于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且按破格申请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如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划定分数线为准),可破格入围相应省份的强基计划考核。破格入围考生不占以高考成绩入围考生计划,破格入围且最终被录取的考生不占已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四)考核测试我校将于7月28日至8月4日对入围考生进行考核测试,具体安排以网上报名系统内通知为准。1. 学科基础素质测试:传统高考省份:Ⅰ组和医学组测试内容为数学、物理、化学,Ⅱ组测试内容为语文、历史、政治;高考综合改革省份:Ⅰ组和医学组测试内容为数学、物理,Ⅱ组测试内容为语文、历史。2. 综合素质考核:我校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深入的考核和评价,并通过面试对考生综合素质材料进行核实。3. 体育测试:我校将对入围考生组织体育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体育测试优秀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4. 对于破格入围考生,我校将根据其学科特长单独进行考核。(五)录取办法1. 综合成绩折算办法强基计划综合成绩满分100分。其中,高考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占综合成绩的85%;我校组织的考核测试成绩(即学科基础素质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占综合成绩的15%。2. 确定录取名单根据强基计划各省份各专业组招生计划数,各专业组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确定预录取名单。根据考生综合成绩、专业志愿进行专业录取。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则按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单项顺序依次为:高考成绩、校测总分、学科基础素质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考核。破格入围考生综合成绩达到所在省份对应专业组强基计划非破格入围考生最低录取综合成绩时,我校将予以录取(不占所在省份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并根据其竞赛成绩、综合成绩、专业志愿等因素进行专业录取。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经我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办理录取手续。我校于8月5日前公布录取结果并公示录取标准。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区、市)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本省(区、市)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5、培养方案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同时基于长期以来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厚积淀和丰富经验。北京大学将实施“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强基计划入选学生的全过程培养。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对于录取考生,将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完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培养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或从事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1. 实施灵活、个性的培养方案。院系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凝练核心课程体系,为强基计划入选学生制定基础兼顾个性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的培养理念,另一方面也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课空间和发展支持。搭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制订特殊政策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阶段选修和跨学校选修,提高学生的学科交融能力。2. 采取多元化授课方式,打造多层次授课平台。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运用翻转课堂、自主研讨课、小班课、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引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3. 全面落实导师制。安排院士、讲席教授、杰青等顶尖学者担任导师、班主任,为学生授课,实施“1+X”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多名跨学科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形成全人培养、全面成才模式。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依托科研优势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为有志于投身科研的优秀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交流机会,鼓励教师把本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融入到本科生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本科生科研课题,接受完整的科研训练,在强化本学科基础的同时提供交叉学科领域学习和研究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5. 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长期或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国际专业类竞赛等交流活动,让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的学术群体,拓展国际视野,推动学生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6. 实施全面素质培养。融通教学与科研,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生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造就未来能够坚定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领域建设的、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型创新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详见我校本科招生网)6、其他说明(一)对于综合素质材料造假或在我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由相关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二)招生专业涉及多个培养单位的,我校将根据考生意向及测试情况确定考生进入的培养单位。(三)强基计划招生及培养工作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若遇教育部政策调整,则按新政策执行。(四)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专业。(五)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我校考核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可向我校提出申请,我校可酌情提供路费和住宿补贴。(六)学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七)学校考核工作方案可能将视北京市疫情防控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届时另行通知。

混搭帮

保研中科院,她用一千份的自律敲开科研之门

如果你有一千份自律会怎样?连续三年专业第一,多次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助班、团支书、养成教育辅导员她用努力和奋斗来雕琢理想,用自律书写青春芳华,今天让我们一起向唐璐婕“取经”看手拿中科院“offer”的她,教你如何学在科大!人物名片唐璐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17级软件工程专业,推免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连续三年获得专业年级第一,前六个学期平均绩点3.71;连续两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学业类专项奖学金等,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等。大二时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级软件设计师证书。2019.08在Future Internet期刊上发表EI论文一篇,《A Novel Task Caching and Migration Strategy in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Based on the Genetic Algorithm》(EI收录 第一作者)。2020.05在Symmetry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一篇,《Reliable Mobile Edge Service Offloading Based on P2P Distributed Networks》(SCI收录 IF=2.143 第一作者)。“自律是经,努力是纬”“诶?你今天怎么没出门?”偶尔在寝室见到唐璐婕,室友总是会这样惊讶道。早上6点就出门学习,凌晨回宿舍休息,在室友李温良眼中,唐璐婕每天都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正是这种自律的加持,唐璐婕大一就一举通过英语四六级,大二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级软件设计师证书……她成为同学们口中“学霸”,连续三年获得专业第一的“牛人”。“我并不比很多人优秀,甚至可能我的学业天赋还不如部分同学,我只是更专注、更自律。”唐璐婕谦虚地说。在地图上,我们通过经维度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但倘若已经明确了目的地,那剩下的便是如何抵达了?2017年,刚刚进入大学唐璐婕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并不明晰,而她选择一边默默积累一边明确方向。大二是唐璐婕最迷茫的时候,“到底是准备读研深造,还是进企业打拼?”她总是无法下定决心。直到系主任唐兵邀请她加入科研小组,一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唐璐婕知道机会来了。确切的目标好比航海时的灯塔,指引方向,照亮来路。选择踏上科研之路后,唐璐婕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清晨深夜,逸夫楼531教室总是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万事开头难。”开始科研的第一步,对唐璐婕来说并不顺利。作为团队中唯一的本科生,在科研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都有不足。特别是刚开始看论文的时候,唐璐婕进度很缓慢,对文章理解也不够透彻,甚至时常连句意都难以理解。但这并没有打消她选择科研的念头,积极乐观的她总是能接受所有迎面而来的挑战。“不懂就多看、多学、多试,实在不会的就多问,跟老师交流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每当遇到困难,唐璐婕总是一次次地寻求恩师唐兵的帮助,而唐兵也不厌其烦地为她解答,甚至下班回家前在办公室门口都要给她讲上几分钟。专注、自律、坚持不懈……都是唐璐婕敲开中科院大门的“钥匙”,她以自律为经,努力为纬,在不断积累和提升中,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用三年青春书写自己的大学芳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推免是个有风险的事。“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论是老师唐兵,还是父母,都在劝她做好考研、推免的两手准备。“我预估是有80%的把握能推免成功的。”在跟老师和父母深入交谈后,她还是决定选择推免。由于疫情,今年各大高校预推免纷纷采用线上面试,竞争异常激烈。报名夏令营、每日去各大官网查看推免事宜、对比选择推免院校,日子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唐璐婕却越来越焦虑。“当投往十多所高校的推免申请‘石沉大海’之后,我开始慌了。”推免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还对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综合测评。从大二就开始接触科研,唐璐婕的科研基础打得非常牢固,三个课题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两篇已发论文,一篇在投论文……除此之外,她积极参加各类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竞赛;主持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训练项目;大三时获“校学术研究先进个人”……或许是大学三年的默默积累给了她足够的“幸运”。正在她感觉自己陷入一团“迷雾”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有幸结识了一位中国科学院教授。就科研方向进行一番交流后,唐璐婕看到了新的希望。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千多个日夜的用心准备终于没有白费,在被拉到推免成功的小组群内,唐璐婕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大学三年,唐璐婕的生活中不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她还参与了多项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学院团支书、2018级学习助班、2019级养成教育辅导员等职务,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为身边的人带去温暖。“每次看到璐婕那么拼的那股劲儿,宿舍里其他人也会无形之中被感染。”李温良说。“璐婕姐是个非常温柔又耐心的人,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建议。”在她担任助班的学弟学妹眼中,唐璐婕无疑是他们学习的优秀榜样。这个努力、踏实又自律的湘妹子,在推免成功后,仍然没有松懈。为了使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她坚持每日阅读文献,学习英语,不断提升理论知识面,为接下来在中科院的研究生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金石情

我和2035有个约 西大附中第十九届缤纷节14项活动呈现缤纷盛宴

“缤纷”蕴含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是学生成长和时代前进的共生性及教育的前瞻性的有机结合。自2000年,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大附中”)首届缤纷节开幕,历经19年,缤纷节已成为附中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缤纷大舞台现场缤纷的青春,缤纷的风采,缤纷的个性,缤纷的创意,缤纷的发展,西大附中的缤纷节以综艺晚会、爱心易物、心苑漫步、大小先生讲座、校园歌手大赛、诗词比赛等形式为载体,演绎附中人“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精神气质,培植大学附中丰厚多彩的校园文化。它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综合课堂,也是进行学生自我展示的盛大舞台,已然成为附中学子永恒的眷恋,温暖的记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是新时代下的新征程、新篇章。2035年,一个诺言穿山越海、真切预见梦想的明天。作为附中人自己的盛大节日——缤纷节,以缤纷的葱茏时空,演绎附中人立人、新民的精神气质,培植大学附中丰厚多彩的校园文化。第十九届缤纷节以“我和2035有个约”为主题,汇聚14项活动于12月19日—22日进行全校集中展示。传承:让经典发声,看岁月流光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高山流水,楚河汉界,兰亭流觞,江山如此多娇。2019“附中好诗词”继承传统,弘扬国粹,给古典诗词一方舞台,让经典发声,看岁月流光。”附中好诗词“活动现场“南北宋之交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汉乐府·李延年歌》中,包含‘数字’的一句诗句。”……20日上午,以“雅颂丰华千秋曲,传扬韵致万古词”为主题的“附中好诗词”初中组决赛在缤纷大舞台举行,来自初一、初二的10支队伍,经历了“大浪淘沙”、“速度与激情”、“百转千回”、“孤注一掷”四个环节,最终决出冠、亚、季军队伍。下午,“寻千古成语密码 承中华文化基因”成语大赛通过“披沙拣金”“分曹射覆”“飞花摘叶”“力挽狂澜”四个环节,在高一、高二年级的10支队伍中展开决赛对决。文化创意展示活动缤纷妙想,添彩附中。在文化创意展示活动中,通过美术创作设计大赛,积极的利用美术学科乐于创造的学科特点,努力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充分挖掘学生在美术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潜力。做到不仅懂得欣赏美,还能创造美,更能不断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解放,通过美术创意作品为缤纷的西大附中添光加彩。共育:融合力量,助力终身发展“你们了解自己吗?是否疏理过自己的爱好,对未来职业有何憧憬?”20日上午,在高一、高二班各班开展的“规划成就华丽人生”生涯教育讲座引起无数学子深思。此次遴选出家长代表,他们以自身职业生涯为背景,以成长经历为线索,给学生一次生涯教育的启迪。生涯教育讲座在“立人大讲堂”大、小先生讲座活动中,选出20名初一学生,以讲座的形式为初一年级师生献上一道精神大餐。同时,初二年级的魅力家长进课堂上,家长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自身的专业和特长,精心备课,带给孩子全新的上课感受。作为缤纷节重要组成部分的“心苑漫步”活动一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该活动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指导老师,以团辅活动为主、趣味游戏为辅来构建流程骨架,除了趣味心理展示、趣味心理测试以外,还有“房树人心理投射”“解忧杂货铺”“心灵图卡体验”“心语信箱”等活动。“心苑漫步”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老师们通过我所作的画,进行心理分析,让自己豁然开朗。”“趣味心理测试,简单有趣,直击内心,原本烦闷的心情,感觉舒适了很多。”现场,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心理疏导非常有意义。校园课本剧及心理情景剧展演深受师生欢迎的“青春正芳华”校园课本剧及心理情景剧展演在加深对教材、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的同时,还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心理素质,了解和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而形成正确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进而助力终身发展与个性发展。综艺汇演值得一提的是,在缤纷节的压轴大戏“综艺汇演”中,校区规划统筹,年级资源整合,班级创意共享,师生人人参与,家长后勤保障,使这场汇演不仅成为学生的狂欢,也成为了家校的狂欢。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打开校门、融合力量、共同推进新高考下教育发展的举措,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促使其他行动开展有效的工具。多年来,西大附中多措并举,创新求是,在家校共育中成绩斐然,成为同级学校中的领路先锋。创新:发掘潜力,营造机会和平台活动育人持续创新,多样载体助推立德树人。师生同台献艺青春歌会19日晚,青春歌会“燃爆”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呈现了一场极具震撼的视听盛宴。该活动面向全校教职工、非毕业年级学生,寻找校园极具个性与魅力的声音,让天赋尽显,才华尽现,为喜欢歌唱的师生提供了最炫酷的舞台。青春歌会报名可跨年级、跨班组合,通过预选赛、晋级赛、总决赛的方式,让师生同台献艺,在形式上打破传统,在决赛现场全面立体呈现选手资料并进行画板展示,收获不少“粉丝”支持,风靡整个校园,成为创新活动的热点。琳琅满目的”爱心易物“商品“快来看哟!我们这里拥有独立版权的老师照片签名照,为考试保驾护航;我们自己拍摄的校园十大风景明信片,值得珍藏。”20日下午,“爱心易物,财商体验”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高一8班的“KK俱乐部”小店内,古风味十足,将文化情怀作为重点售卖。“我们这里可以个性订制纸扇,可以附上你想书写的毛笔字;还有大家喜爱的明星剧照,为生活增添色彩。”印利伟同学表示,做生意挺不容易的,为了招揽人气,我们还准备了现场吉他弹唱、玩偶扮演等多样形式,慢慢摸索出如何推销、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的方式。"爱心易物"现场“爱心易物,财商体验”是西大附中缤纷节的经典活动之一,通过模拟市场,让学生了解市场规律,亲身体验市场经济,进而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此外,引导学生将义卖所得的善款捐赠给贫困学生,又让同学们在财商体验的同时,关注公益、奉献爱心。该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同学们的“财商意识”、“爱心意识”,还可以挖掘同学的“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和“理财意识”;为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STEAM科创大赛在12月14—22日举行的STEAM科创大赛,涵盖计算机创意编程、3D创意设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智力竞速项目、安全碰撞挑战、8小时创客马拉松等多样化的活动,通过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创造活动,营造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弘扬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STEAM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开花。守正: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缤纷色彩西大附中教育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恪守“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营造“游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学风,以培养国家与民族精英为目标,创新育人模式,丰富育人平台。缤纷节成为附中学子永恒的眷恋,温暖的记忆不同版块的创意展示,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展示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珍藏学生美好的青春记忆,演绎缤纷深厚的校园人文。西大附中缤纷节系列活动从活动创意、场地布置、节目编排、氛围营造、后勤保障等,均是校区师生共同研讨、调控和实施。“缤纷节是学校提出的缤纷教育理念的缩影。每一届缤纷节,我们都会进行网络直播,凡是西大附中校友和关注西大附中发展的人,都见证了学校缤纷教育的展演过程。”西大附中曾万学副校长表示,从2020年到203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和2035有个约”也是TFBOYS一首代表歌曲,同龄时代的他们,能引起共鸣,引导他们树立自己未来的目标,与祖国共同成长。在2035年,这一代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新生群体值得更好的期待。本届缤纷节以“我和2035有个约”为主题的寓意也在于此。据了解,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作为西部基础教育领域“素质与应试双优”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一年一度的学生缤纷节是西大附中“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缤纷色彩”缤纷教育理念的课程载体。(郑安倩)

年轻人

这个实验室对孩子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借助大数据因材施教

近日的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推进会上,举行了2019年度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授牌仪式,上海市教育领域(基础教育)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成为4家授牌单位之一,该实验室由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牵头,除了中科院、华东师大和区教育学院外,还有三家信息技术公司参与。为何要成立这个实验室、哪些单位参与,有哪些创新活动,对中小学生有哪些影响呢?一、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实验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迭代更新,也让教育领域数据凸显以下三大问题:一方面数据资源割裂,数据集成难度大,数据共享机制缺失;另一方面教育大数据应用落地难度大、尚不足支撑教科领域创新突破;第三个挑战是教育数据敏感度高,数据管理难度大。在此背景和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和应用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创建恰逢其时。该实验室将力图聚焦问题,生成解决路径,通过建立基础教育行业的数据规范与数据标准,为国家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及教学制度提供改革方案和决策依据。通过建立标准化学生成长数字画像数据采集维度和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xAPI的数字画像设计框架,采用教育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分布式、拟态化创新算法,挖掘学习模式下的类脑科学生化反应机制,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并建立自适应的教学辅助模型及系统,构建终生学习意义下的“教育区块链”共享机制,形成教育大数据落地实践的应用模式。二、这个实验室将有哪些单位参与其中?这个实验室将由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作为牵头单位,同时有7家共建单位共同参与实验室的创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海康威视数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弘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复尧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师范大学。据了解,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作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联合实验室的整体规划、管理与统筹协调等工作。作为该实验室的牵头单位,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是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学生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和学生成长数据中心,有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市职业教育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基础教育统一身份认证、上海研究性学习智能支持系统( MOOR )、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平台、上海市特殊教育平台、上海市高中名校MOOC平台、优课平台等,积累了大量基础教育数据。而其他的共建单位也有着非常明确的工作规划:中科院主要负责产学研用中的“研”;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和普陀教育学院负责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负责校验基础数据库的搭建;海康威视负责提供数据采集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和弘衍负责提供数据处理与技术工具;海康威视、复尧等公司负责大数据开放平台。网龙华渔教育计划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配合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据了解,实验室未来将邀请更多的相关机构、学校、企业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还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探索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模式,研究大数据如何通过全面化的数据采集、高效深度的数据分析、可视化的结果呈现,将数据智慧注入教育宏观决策和教育的科学治理。三、这个实验室会进行哪些创新?据介绍,该实验室将力图聚焦问题,生成解决路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建立教育行业的数据规范与数据标准;打造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全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将数据智慧注入教育宏观决策和教育的科学治理;建立标准化学生成长数字画像数据采集维度;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结合知识图谱建立自适应的教学辅助模型及系统等。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调研、研究、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建立并完善教育数据库,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框架,将教育数据进行搜集、储存、整理、分析,实现教学、评价与管理的数据化、标准化,从而搭建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框架。第二阶段,构建学生数字画像数据分析模型。基于人工智能前端、智能分析设备及教育大数据平台,开展学生成长数据分析,为科学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第三阶段,开展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学生数字画像应用实践。基于数据清洗模型,整合碎片数据,建立学生个体数字画像和群体数字画像,结合知识图谱建立自适应的教学辅助模型及系统,实现基于数据的因材施教和教育治理。四、将为学生和该与改革带来什么?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张治馆长表示,该实验室落户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意义重大,将进一步加强教育领域多源数据汇聚融合,促进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加大数据价值挖掘力度;推动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与教育治理,营造教育大数据生态圈,从而为教育带来内生变革的动力,并因此创生更多更好的智能教育教学技术与产品。在未来,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将继续,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挖掘教育数据价值;打造示范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和标准规范等成果转化,提升实验室的公共服务性和行业赋能性;坚定不移将本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向纵深推进;以更优的服务和效能,进一步打响“数据开放”品牌;以更强的责任和合力,把数据开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结合54所全学段的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努力打造最完整、最权威的上海市教育数据中心。来源:第一教育 、上海市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