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吴为)9月17日,人社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国家制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对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的4类研究人员分别设置了国家标准。评“研究员”等职称,地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意见拟规定了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4个职称的国家标准。研究实习员的标准为4个职称中要求最低的一个,包括基本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科技咨询等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性工作。具备硕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一年见习期满。对于副研究员、研究员都设置了上一级职称工作年限的条件。如副研究员要求具备博士学位,并在助理研究员岗位任职满2年;或在助理研究员岗位任职满5年。研究员则要求在副研究员岗位任职满5年。国家标准中对研究员提出的基本条件包括,科研工作能力强,研究工作积累深厚,学术造诣深,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强,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面向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或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等效项目。具有指导、培养副高级及以下研究人员或研究生的能力等。根据意见的规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实行国家标准和地区标准相结合。国家制定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发展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区标准,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激发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4领域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可进入“绿色通道”根据意见规定,职称评价也有“绿色通道”,对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等领域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颠覆性、关键共性及前沿引领技术突破,或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研究员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职称评审中可适当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其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和贡献可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对特殊人才要打破常规、简化手续,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式开展不定期评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野外台站和基层一线工作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可适当放宽学历或任职年限等要求。此外,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还介绍,未来将注重考察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不把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避免人才“帽子”标签化、永久化。
职称正高与副高的区别:正高和副高指职称的级别,各级别又有不同的种类,如高校教师系列正高是教授,副高是副教授,工程系列正高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副高就是高级工程师了。"副高”职称主要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审编、高级讲师、高级农艺师、副研究馆员、主任记者、二级律师及公证员等。"正高”职称主要包括:教授级高工、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研究馆员、编审、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一级律师及公证员等。评定要求:(一)、初级(助理级)中专学历,取得员级资格后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四年;大专学历,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本科学历,毕业满一年。(二)、中级(工程技术):硕士研究生毕业满两年;本科毕业满五年且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满四年;大专毕业满七年且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满四年。(三)、高级(副高级)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工程师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或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一项以上。(四)、正高级(教授、研究员级)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高级工程师(副高)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三篇以上论文或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三项以上。
来源:北京晚报近日,市人力社保局出台《关于建立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的通知》,结合北京实际,确定了46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感到不解——职业资格和职称难道不是一码事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互相对应又当如何解读?职业资格类似上岗许可证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名词的概念。尽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职称都是针对专技人员的评价制度,但两者用途有所不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专技人员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通过考试取得特定的职业资格后才可从事特定的职业。从1994年开始,我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包括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140项职业资格名列其中。只有被列入该目录的职业才可以进行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而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证、上岗证等一律取消。所以,职场人士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仅限于目录中的140个职业。这些职业资格基本涵盖了经济、教育、卫生、司法、环保、建设、交通等国家重要的行业领域,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设置的条件和要求。所以,考证人员需要先对照一下职业资格目录,看看自己是否有必要考取职业资格。职称标志人员能力水平高低职称与职业资格非常容易混淆,而且二者也确实存在交叉性。其实,职称只是个通俗的说法,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专业技术职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专业技术职务分为高、中、初不同层级,可通过考试或评审取得,主要用于用人单位的职务聘用、工资待遇等人事管理工作。从1986年起,我国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评上了职称,按照等级,会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工程技术人员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之分;大学老师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几个层次。最为常见的例子就是去医院看病,患者挂号都会看到一张医生出诊表,每个医生的名字后边都会标注一个“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等,这就是医生的职称。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分别是正高和副高职称,挂他们的号都属于专家号。挂其他医生的号则只是普通号。职称等级不同带来的待遇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医时的专家号、普通号的挂号费相差至少10元钱。患者并不了解每个医生的能力、水平,职称成为选择医生的第一标准。中高级职称落户北京能加分职称与准入类的职业资格有点不同,准入类的职业资格是,没有职业资格证,就不能从事某项工作,所以人们无论如何都会“上赶着”去考试。但是,职称不同,并不是强制性的东西,考了当然好,不考的话,人事部门也不会天天追着员工发通知。通常情况下,对于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毕业就可参加;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2年可参加;而本科生、专科生则分别需工作满5年、7年。很多人认为,只有坐办公室的白领才能评职称,工厂里面的技术工人或者自由职业者肯定是与职称无缘的。其实不然。近几年,本市实现了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申报工程技术系列职称评价。在舞台影视、美术、动漫游戏、文学创作等专业领域工作1年以上、符合条件的自由职业者,经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等认可的文艺家协会或行业协会推荐,也可参加艺术系列职称评价。一般来说,职称需要从低到高一级一级晋升,“跳级”评职称虽然也有,但比较少见。一些高端人才年纪已经很大了,却从来没有考过职称。这几年,本市还制定了特殊政策——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的领军人才,可由所在单位向所辖区人力社保局(区域推荐委员会)推荐,申报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工程师“直通车”评审或高端领军人才研究员“直通车”评审。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限制,不需参加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坐“直通车”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不过,不少上班族仍然对考职称并不关心,对相关的考试信息也不予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外企或民企只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励政策也是与工作业绩挂钩,对于职称、等级意识比较淡漠。于是,一种“职称无用论”的论调广泛流传。实际上,职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本市实施积分落户政策,具有中级职称的申请人可以加2分,具有高级职称的申请人可以加5分,这个加分力度还是很大的。因此,职称的重要性将日渐凸显,需要引起有关职场人士的重视。对于报考人员而言,则需要格外关注人事考试中心以及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公布的考试信息。简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和职称两种评价方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但是,对于部分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两种评价方式的评价内容有交叉重叠,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分别准备。既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又参加职称认定,不仅给个人工作带来负担,而且提高了单位的用人成本。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国家已明确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对应关系基础上,依据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结合本市实际,适度扩大对应范围,建立本市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今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工程类职业资格可对应相应职称。在国家及本市职称制度改革要求下,市人力社保局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职称系列进行了梳理比对,逐一论证。在评价人群相同、评价内容相似、评价难度相近的职业领域,确定了46项职业资格的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勘察设计师等19项准入类职业资格。根据对应关系,职业资格中的一级建造师可以对应中级职称工程师,二级建造师可以对应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工程师。由此,专业技术人员可直接认定相应职称,并可以此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用人单位也可择优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据了解,本市多个系列、专业的社会化高级职称申报工作已于5月底启动。按照对应关系可认定为中级职称的各领域相关专业人员,可按高级职称申报的有关条件和要求登录市人力社保局网站“公共服务平台用户中心”进行申报。(记者 代丽丽)
许多人都对职称有所耳闻,但是你真的知道职称的具体分类吗?今天给大家详细讲讲职称中的三等级五档次。总的来说职称资格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五个档次,即:高级(含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含助理级、员级)。常见的正高级职称如:研究员、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一级演员、研究馆员、资深翻译、播音指导、编审、高级记者、国家教练等。常见的副高级职称如: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二级律师、高级讲师、高级会计师等。常见的中级职称如:工程师、经济师、讲师、馆员、助理研究员、主治医生、农艺师等。常见的助理级职称如:药师、四级演员、助理记者、助理工程师等。常见的员级职称如:技术员、医士等。
2020年省自然科研人员研究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公示发布日期:2020-12-23 17:37浏览次数:153次根据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关规定,2020年12月22日,省自然科研人员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召开了评审会议,现将评审通过的16名人员予以公示,名单如下:公示时间为12月23日至12月29日。如有举报或投诉的(单位举报函件请加盖公章,个人投诉或举报的须实名),请于公示截止前将意见反馈至省科技厅。电话:0571-87050384(外专局),0571-87056409(厅机关纪委)。省科技厅职改办2020年12月23日【来源:浙江省科技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办局(集团公司)、人民团体、大专院校、驻津单位人力资源(职称)部门,各专业主管部门、职称评审委员会,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称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职称评审科学化、便利化、信息化水平,现就做好本市2020年度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和条件按照《天津市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津人社规字〔2019〕4号)相关规定,严格把握申报范围和条件。(一)本市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含中央和外省市驻津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中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可以申报参加本市职称评审。(二)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在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港澳台和外籍人才,均可申报。受到党纪处分、政务处分、处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影响期内不得申报职称评审。公务员(含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职称评审。(三)我市共设置27个职称系列(见附件1),各系列及其所属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由市人社局核准备案的高级、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见附件2)和用人单位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分别负责,申报条件由相应评委会公布。(四)申报职称评审的人员(以下简称“申报人”)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相应职称系列(或专业)、层级规定的职称申报条件。申报人一般每年只能申报一次职称。二、工作要求(一)落实关爱抗疫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政策。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保障和关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津政办发〔2020〕2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津政办发〔2020〕4号)、《市人社局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通知》(津人社办发〔2020〕40号)和《市人社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岗位聘用有关问题的通知》(津人社办发〔2020〕55号)等文件规定,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各项政策。对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本市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攻关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将其抗疫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二)拓宽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一般在劳动关系所在地自愿参加职称评审。民营企业委托具有人事档案存放资格的市或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人事代理服务的,可自愿委托其提供职称申报服务。建立民营企业职称申报兜底机制,设立民营企业职称申报专门窗口,接受民营企业或自由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其中,在中国北方人才市场所属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开设面向全市的民营企业职称申报专门窗口;在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设面向滨海新区的民营企业职称申报专门窗口。(三)新设立的本市民营企业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民企职称评委会”),2020年度受理工程技术系列人工智能、机械、电气、电子、计算机、化工、制药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既可向民企职称评委会申报上述专业职称,也可向工程技术系列相应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申报。(四)工程技术系列所属专业的职称评审标准,按照《市人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津人社局发〔2019〕39号)执行,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专业特点可对专业能力要求、业绩成果要求予以细化。其中,水利专业与城市供水供热供燃气专业的城市供水专业方向整合,整合后的专业名称分别为水务专业、供热供燃气专业。2020年度高级经济师职称评审仍按现行政策执行,申报人无须参加高级经济师考试。农业技术系列正高级职称中的农业推广研究员从2020年开始不再向农业农村部申报,本市农业技术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调整为农业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受理农业推广研究员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其职称评审标准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业推广研究员评审标准执行;将工程技术系列水产专业、农业工程专业职称调整并入农业技术系列,其中农业工程专业改称农业机械化专业,两个专业的职称评审标准不变。(五)按照《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19〕12号)和《天津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规定,学前教育教师、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可参加相应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校医可参加卫生技术系列基层卫生专业职称评审。(六)按照本市职称评聘有关政策,对已取得本市乡企职称证书的人员,符合相应专业高一层级职称评审标准的,可持乡企职称证书申报评审(以考代评的职称系列除外)。(七)按照《市人社局关于明确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的通知》(津人社办发〔2019〕96号)规定,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且符合高一层级职称评审标准的,可持职业资格证书和用人单位聘任证明直接申报。高技能人才可按照《技能人才分类评价实施细则》(津人才办〔2019〕6号),申报工程技术系列相关专业职称。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人社厅发〔2019〕48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17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发布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73号)发布的新职业人员,可根据岗位特点参照申报相应系列(专业)职称评审(见附件3)。(八)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库总人数应不低于《天津市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津人社规字〔2019〕4号)第十条规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最低人数的3倍,分为主任委员库和其他评审专家库,其中主任委员库不少于3人。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前,应当从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主任委员和其他评审专家,组成符合规定人数要求的当次职称评审委员会,抽取规则按《天津市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执行。2020年度评审专家库需要增减专家的,需在抽取评审专家前报送市人社局核准备案。(九)改进职称申报审核方式,取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见附件4)中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盖章环节。对申报人在职情况,将采取社保缴费信息比对等手段,确定工作岗位和工作经历,确保申报信息真实性。(十)2020年度在工程技术系列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快递工程专业开展职称申报无纸化试点,申报人网上申报后不再报送纸质申报材料,相应职称评审委员会可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自行打印纸质材料。《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中的业务主管部门和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印章以可查询的防伪码替代,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可自行下载打印、加盖用人单位公章后归档,实现“信息多跑路,人才不用跑”。(十一)对继续教育完成情况实行申报人承诺制,用人单位对申报人继续教育完成情况进行核验,职称业务主管部门对申报人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选修课及专业科目完成情况进行随机抽检,市人社局对申报人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必修课完成情况采取信息比对方式查验。(十二)对职业农民、技术能手、乡土专家、非遗传人、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及返乡就业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根据本人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直接申报相应系列(专业)高级职称。三、时间安排(一)发布评审方案。各专业主管部门根据本通知,制定本专业领域的年度职称评审方案,内容包括专业层级、评审标准、评审方式、岗位要求、申报材料、时间安排等,报市人社局备案后,于9月8日(星期二)前向社会公布。(二)开展申报推荐。各业务主管部门指导推动用人单位开展职称申报推荐工作,申报人、用人单位、业务主管部门登录市人社局官网,点击职称评审专栏进入“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职称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job.hrss.tj.gov.cn/rsrc/tjwb/mainframe/logindg.html),在线进行申报、受理、审核、反馈等操作。用人单位按要求须对单位推荐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并对公示资料以图片方式予以留存备查。各业务主管部门在线审核提交工作应于10月16日(星期五)前完成。(三)组织专家评审。各职称评审办事机构按要求做好申报材料审核、专业考试和专家评审会议等工作。专家评审会议召开7日前应完成评审专家抽取工作,全部评审工作应于12月31日(星期四)前完成。本年度新增设的职称专业以及新获准开展自主评审的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评审工作,评审完成时间可放宽至2021年3月31日(星期三)前。(四)公布评审结果。各专业主管部门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公示无异议的评审通过人员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向业务主管部门印发评审通过人员通知。评审结果和评审工作报告于公示结束一周内报送市人社局备案。(五)获取职称证书。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可按照《市人社局关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电子证书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津人社规字〔2020〕2号)有关规定,在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电子职称证书,并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的最后一页归档。四、有关事宜(一)不断优化职称申报服务。各职称工作部门(机构)要切实加强职称政策宣传,利用政策宣讲会、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巡讲、解读,主动对接用人单位需求,积极妥善解决实际问题。(二)严格落实申报程序。用人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四公开”和“双公示”制度,做好审核推荐、材料报送、专家评审等各项工作,规范程序,加强管理,严肃纪律,保证质量。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取得的职称一律撤销,并按照《天津市职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置。(三)加强协调确保落实。各职称工作部门(机构)要密切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按照本通知的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做好申报评审各环节的衔接。对申报评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市人社局反映。
职业资格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通过鉴定(评定)或考试取得,供用人单位参考。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称为“水平评价类”资格。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技术技能要求较高。执业资格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必须通过考试方法取得,考试由国家定期举行。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时间。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称为“准入类”资格。准入类职业资格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具体区别为便于理解和记忆:职业资格=(从业资格 + 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水平评价类资格执业资格=准入类资格那么又有同学要问了:准入类与水平类资格有什么区别呢?用通俗的话讲,准入类资格就是必须持证上岗,所以俗称执业,没有证书就被排除在门外了, “含金量”较高。而水平类资格就是只代表从业者的水平和业务能力,供用人单位参考使用,“含金量”不如准入类资格。再说白一点,没证书但确实能干这个活计的,用人单位认可也行。水平类资格不强调必须持证上岗,所以俗称从业。举个消防领域的例子注册消防工程师=准入类资格=执业资格注册设施操作员=准入类资格=执业资格消防和应急救援人员=水平评价类资格=从业资格具体到安全生产领域注册安全工程师=准入类资格=执业资格安全评价师=水平评价类资格=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专业技术职称分类标准1、高级中级2、教授、副教授讲师3、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4、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电工高级技师是技师,即工人序列。是从事高级电工施工需要具备的执业资格证书。注册电气工程师是工程师,干部序列,目前国内持证人数不超过15万。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以建筑行业来说,例如:初级中级副高正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等(建筑师是专有职称,并非“建筑工程师”的简称,也没有“建筑工程师”职称。)是“执业资格”,而非“职业资格”。今年年初,人社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将职业资格分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两大类,在每项资格后面均注明了该项资格是属于准入类还是水平评价类。二者没有任何交叉,只能属于其中之一。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计139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其中准入类35项,水平评价类23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81项,其中准入类5项,水平评价类76项。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小马班长大学老师如果不走行政路线的话,职称就是唯一晋升渠道,有条件的话肯定要冲击一下。1、为什么要晋升职称?职称越高、工资越高、资源越多大学教师的工资就是和职称挂钩的,正高职称比副高要高出1000多元。在申请科研项目上也有优势,同一个项目,教授肯定会比副教授的优势更大。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每年的职称晋升才会挤破头,竞争也越来越大。2、晋升职称难不难?名额越来越少,晋升越来越难因为学校是事业单位,教授的编制总数是一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教授的名额是一个固定数,当学校的编制名额已经用完的时候,必须退休一个教授,才能晋升一个教授,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名额少就造成了竞争压力大,有的甚至几十个人竞争一个教授名额。3、如何才能顺利晋升教授?平时多努力,根据本校晋升条件准备个人成果每个学校的晋升标准不一样,有的学校以科研条件为主,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几个国家级项目。有的学校以教学为准,要求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获得几项教改立项。虽然说每年的职称晋升标准都会变,但总体变化不大。因此,要从本校往年职称晋升的条件出发,多多准备自己的成果。平时多发论文,认真准备每一次申报项目的机会,另外多参加教学比赛,多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总之,努力就有收获,当各项成果都比较突出的时候,晋升的希望就比较大了。@光线摄影学院无论哪个单位,从副高到正高,都是非常困难的了。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出版社了,一个出版社里面,要评上正高职称,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了。一个中央级出版社,大概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公办的本科大学吧,有的相当于重点大学,有的相当于普通大学。说实话,从副高到正高真的不容易。大学也是一样的了,我也认识很多大学的老师和领导。有些院系的领导,非常努力了,但是也长期只是副教授。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腐败,好像作为院系领导,就很好评上教授了。评教授或者正高,真心不是靠腐败。永远都是先付出,然后再得到。@腐朽的虚伪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大学教师的职称是什么?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实际指的就是高校教师的职称的晋升。高校教师职称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是对一个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水平的全面评估,反映的是一个教师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高校教师职称级别包括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分别对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当然如果是研究系列对应就是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一个教师的成长就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随着职称等级的晋升,老师可以享受越来越高的工资待遇。因为职称是对教师全面的评价,既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肯定,又和工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职称的晋升被老师们视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职业主线,很多老师的一生基本就是围绕着职称轴心转的。二、大学老师的职称晋升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考评的是一个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状态和业绩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晋升的途径就是通过同行专家的评审认定。每一个等级晋升都要达到高一级职称评审条件(有些地方是省统一制订的条件,有些地方是由高校自己制定条件),提供相应的材料供专家进行评审。每一个次职称评审都是对自己前一个时期工作的全面总结,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情况、发表论文水平、指导学生、社会服务情况等等,经过个人申报、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审,同行专家评审等诸多环节,最后得以晋升高一级职称,拿到职称证书。中国高校职称评审政策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各省各地的职称评审政策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讲是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评聘分开”,即获取资格和聘任职务分开,只要水平到了,通过专家评审,就具有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至于有没有岗位、聘不聘是单位的事,聘了享受工资待遇,没聘则即使有资格也不能享受工资待遇。另一种方式是“评审结合”,就是本单位先要有岗位能聘你,才允许你去评,评下来后你具有资格又能聘在相应的岗位,能够兑现工资待遇。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高校职称评审全面下放到各高校,由各高校结合本单位岗位设置情况制定职称评审政策,开展自主评审。改革的推进情况各地均不相同,可参考各自所在地区。回顾问题,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难不难,我们看几个方面的因素:1、个人水平。这个跟你评审的工作情况和努力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的教学工作量饱满、质量高,科研成果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职称评审只不过是对平常工作的检验,把材料准备充分就是了。2、评审条件。评审条件的高低决定了职称评审的难易程度,不管是省里统一的条件还是学校自己制定的条件,总会有高有低,各自不同,比较之下自然一目了然。还有就是个人条件和评审条件的差距也自己心知肚明。3、评聘结合。现在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审已经实行评聘结合,而每一个学校的岗位都是有限度的,各个等级的岗位都有一个比例和数量,有相应的空缺岗位才让你评,没有空缺是不让评的。例如我想报正教授职称,那我单位就要有正教授的空缺岗位,没有的话,我就得等下一年。难不难就看单位岗位设置情况了。所以难不难要自己对照分析,冲不冲那就要在对照分析的情况下才能决定了。三、大学老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目前大学老师职称评审比较突出的弊端有:1、程序繁琐、材料众多。因为要全面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要填写的表格和准备的材料非常多,老师们光是材料的准备就一个头大。老师们的心声是简化程序,科学评价。2、轻教学、重论文。这方面的情况是最大的弊端,虽然目前国家也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了矫正,出台了不少指导政策,但也一时难以扭转这种局面。特别为评职称而论文,为论文而论文,对老师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老师的心声是重视教学、进行分类评审,不唯论文。3、评聘结合值得探讨。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空缺岗位了,多优秀的教师也没办法晋升高一级职称,要不就是死等,要不就是跳槽,到可以评的单位。老师们的心声是解决评聘结合带来的无法晋升看不到希望的弊端。@一缕正义的光芒象牙塔顶端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而且是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为了目标不舍放弃的人!这是规律,是游戏规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上不会掉馅饼,妄图不劳而获,或者浅尝辄止,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晋升教授职称就像攀登绝顶山峰,一路上会有坎坷荆棘,会有狼虫虎豹,会有激流险滩,在这个征程上,每个人都有选择坚持或放弃的权力。晋升正高级职称需要足够优秀,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缺一不可,只要一直努力,总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心中有梦,就会照亮你前进的路,指引你不断走向光明。@义哥说教育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难不难,这个要看具体的情况,与很多因素是相关的,具体分析起来我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第一,学校的层次一般来讲,学校层次越高,虽然它的相对来讲职数会比较多,总体上来讲越好的学校评教授难度相对也会增大。最主要是竞争力大,能够进入这些优质高校的人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相对来讲竞争也会越激烈。第二,个人的学术水平是否要评正高,我觉得这个最根本问题还是个人的水平。也就是你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学术标准,目前来看要评正高,当然最主要还要看你的论文,著作,项目教学等方面成果。如果这些方面都比较强,相对来讲评级会比较容易,如果在某些方面不是很强的话,要想评正高,还是比较困难的。第三,职数的限制正高职称的评定并不是一个无限制的机制,也不是达到水平就可以,这个还与学校的职数有很大关系。因为现在一些学校规定高级职称以上一般只能达到一定比例,比如我所在的高校目前副高以上的总值数是45%,也就是说如果超过这个比例,即使你水平再高也是不能评上的。第四,个人的年龄现在高校有很多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如果想评正高的话,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在年轻教师业务及科研能力强,善于钻研,年纪较大的教师如果前期成果不多,晋升会越来越困难。来源丨悟空问答
在建筑行业,相信每个人都逃不开评职称这个问题。高级工程师分为两级三类: 高级工程师(副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正高)。 高级工程师就相当于副教授级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相当于大学的正教授级别。评职称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一下,如何一步一步评上高级职称?一、要有耐心,一级一级往上升评职称需要的最低学历就是专科,所以说如果您现在专科毕业了,从事相关工作3年,就可以申请助理工程师。当然如果您是本科的话工作一年就可以申请助理工程师啦!申请助理工程师后,工作3-5年可以在申报中级工程师。成为中级工程师后在工作2-5年就可以申请高级工程师,当然这时候只能是副高级别的。想要升为正高级的工程师还需要您再工作5-8年!这个时候达到了职称的顶级,年薪和奖金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这样下来,我就多大了,平平庸庸的也会过到那么大!还不如按着目标一步一步往上走!二、高学历助力我们在上述中也可以看出,专科和本科的差距,通俗的来说就是学历越高,评审时间就会越短。例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本科毕业后,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四年以上;博士研究生毕业,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二年以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有统一刊号)的专业、行业刊物发表过1篇以上具有较高价值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参评论文必须为独著。每一次申请职称时,都会对不同学历的人进行不同的评审条件!所以说如果您的学历低的话建议先提升学历!三、保证论文质量论文的质量很重要,论文必须在“paperpass”网站进行论文检测,提供检索证明,重复率超过30%的不能提交。并且大家一定要注意物资管理类论文不能参评。而且论文发表前还得经本项目技术负责人严格把关、认真修改。所以写的论文质量一定要过关,否则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大家一定要谨记这三件事!一步一步慢慢升级为高级工程师或者正高级工程师,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够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才能处于自己想在的风景!
12月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布《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层、分类为两类科研人员量身定制了清晰的职称评价标准,提出了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完善了研究员“直通车”评价机制,建立了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的分类管理模式。据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是职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智库等单位进行评价,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材料学、文史哲、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是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首次将两个研究系列纳入社会化评价据介绍,两个研究系列职称均设置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层级,名称依次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满足各梯次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同时,本次改革将破除体制外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玻璃门”,打通体制内外科研人员的评价渠道,实行分类管理模式。本市高校、科研机构等职称自主评聘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单位职称评审即聘任到岗位。对于企业、智库等非公单位的科研人员,可按照“个人自主申报、行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管”的社会化方式,参加市科委或市社科院分别组织的两个研究系列职称评价,科研人员取得职称资格后,企业、智库等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自主择优聘任。本市将不断优化社会化职称评审工作流程,进一步减少申报材料和证明事项,强化大数据应用,突出工作单位推荐意见,推行职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缴费、网上查询验证等便利服务,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首次实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本次改革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型3类,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型2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条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能力,考察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效益、技术推广成效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战略和政策研究能力、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行业评价认可度和科技服务满意度等。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在创新思想理论、传承文明、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对从事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其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在职称评审时,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将论文专著、发明专利、项目成果、软件著作、技术标准规范、理论文章等最能代表能力水平的成果提交职称评审。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可优先评价本市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科研人员职称申报绿色渠道。取得国家级人才表彰奖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担任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可申报研究员“直通车”评审。对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取得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评审。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编辑 徐慧瑶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