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上海市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获批加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标志着研究院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仪器共享、产学研合作及研发基地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有64家机构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上海市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加入该平台后,将开展仪器设备对外租用服务,并将以此为基础,开展原型化设计服务,满足分析技术集群企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2018年4月,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在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正式成立。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研究院已搭建起一个集高端仪器设备共享、原型化创新辅导、实验管理培训等多方面服务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提供大型仪器设备17台,配套辅助设备27台,其中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开展有机小分子、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开展复杂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用于医疗试剂盒及其他非标件模型开发阶段的工业级高精度3D打印机;用于电路板断线及材料内部缺陷检测的微焦点X射线透视装置;用于线路板、零部件、材料等微观分析样品制备的精密切割机、真空冷镶嵌仪、自动研磨抛光机等。研究院已经组建了一只专业技术团队,将为使用共享仪器平台的客户设计实验方案。此外,一支原型化设计辅导团队也在组建中,未来将为集群内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原型机设计辅导、软件设计优化、数据库支持等服务,极大地加快创新团队的产品研发及工程化进度。此外,在硬件设施方面,研究院已装修了2500平方米的一期办公及实验空间。规格多样的办公室、功能齐全的公共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室、现代化的多媒体会议室,可基本满足分析技术领域初创企业的研发需求。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不断完善分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面向分析技术行业内的各类需求方开放。相信在与企业、研发团队的合作和交流中,上海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将迎来国内分析技术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引领中国分析技术与仪器相关领域的发展创新。延伸阅读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致力于建设涵盖科研机构、仪器设施、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人才、试验基地等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研发设计、工艺开发、中试孵化、检测测试、政策咨询、公益培训等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
今天我们研究下最近三年,中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投入的情况,也就是2015-2017年。我制作了下图,注意单位都是人民币和三年累计的名义增速。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们可以注意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超过了汽车制造业!这个产业究竟包括什么呢,简单的说,这是和电力的产生,输送,使用等相关的产业。比如发电设备机组,各种变压器,整流器,配电开关,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还有我们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以及电灯,电磁炉,家用电气厨具炊具等等。当然,从这个产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比如国外的ABB,西门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个领域,国内总体已经比较强了,比如和电网建设相关的各种发电机组,各种输配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等等,国产化进度都非常快,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像光纤光缆领域,2017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百亿人民币级别的大企业。从2017年企业总体营业收入为例,中天科技达到271.01亿元;亨通光电营收254亿元,烽火通信总体营收211亿元。长飞光纤营业收入103.66亿元。当然了,如果单看光纤光缆的收入的话,长飞在2017年排名中国第一,亨通中国第二,烽火通信中国第三。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企业还达不到最强的地步。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纤光缆公司,虽然中国占了五家,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国康宁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电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电工世界第八,藤仓世界第十,另外还有意大利普睿司曼世界第七,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缆,我国企业的份额就不高。另外在技术上,根据中国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方向是“超低衰减”,同时要实现超低衰减光纤光缆的全产业链条,但是目前几个主要产品:硅锗料,光纤预制棒,光纤涂料,光纤光缆。除了光纤光缆,以及难度很高的光纤预制棒技术被中国公司陆续攻克并且实现较高份额以外,高纯度的硅锗料,高性能的帮助实现超低衰减的光纤涂料等,我国还同样大量依赖进口。不过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比如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设备等,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对应于国外的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ABB等等。但是明显技术水平上总是还是差了一截。其他例如发电设备(火力,水力,核电),早在2013年中国就占据了全球60%的产量,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和水力发电设备,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领域也在奋力追赶。多说一句,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技术和管理进步,虽然慢于系统的发展,但是国产元器件也在逐渐赶上来,只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还有疑虑,究竟国产器件行不行?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发现,即使国外客户认同中国的系统,但是在部件领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客户要求指定某个部件用欧洲品牌。不过当客户没有指定的时候,我们就一律使用中国品牌器件出货,产品在客户的使用环境中逐渐经受了数年的检验之后,客户对中国品牌电气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每当客户质疑中国产元器件不行的时候,我就把在欧洲其他客户使用的例子搬出来,说你看都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总会有客户被说服。很多人在做项目的时候,一遇到国外客户指定某个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从了,因为不想丢了项目,但是我是尽量说服客户用国产元器件,至少我认为国产元器件在很多领域已经堪用,跟随中国的各种系统设备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出口。这里面有一个信任和机会的问题。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你能真的讲出用中国产元器件有什么好处,国外客户一般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毕竟在商言商。当然总体而言,在技术上和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除了“系统强,部件弱”之外,还存在“份额高,技术一般”的情况,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子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形,比如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到全球前三了,宁德时代出货量还是世界第一,比亚迪世界第三。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国公司,但是在技术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DI和LG化学存在差距。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类似,中国公司在份额上已经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还有欠缺。也就是说,中国公司的份额高,是因为占据了最大头的中端领域,高端的份额还是很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一些以前曾经很高端的产业,现在因为中国的进入,已经被完全白菜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太阳能产业,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电池面板全部国产化,各个环节全球份额都超过了50%,并且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抹平,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公司纷纷倒闭,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国晶硅光伏技术来源的澳大利亚,尚德的创始人就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老师是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2000年在中国创立尚德太阳能,一度还成为了中国首富,可见当年光伏产业带给中国的冲击力。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红火的时候,中国各个光伏大厂全部供不应求,欧洲客户抢着到中国拿产能,中国的光伏企业销售员们可以说无比的幸福,躺着拿订单。一个本科毕业两三年的销售,一个月销售提成很容易一两万人民币,年入20万人民币以上非常正常。不过后来补贴逐渐退坡,另外产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渐过去了。而到现在,可以说向中国输出了太阳能技术的澳大利亚,本土的太阳能厂家都已经破产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主流光伏厂家也基本倒闭。总体而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普遍性的技术突破,同时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额已经很高,例如家用空调格力就是全球老大。有的技术上也已经全球领先,比如全球最高发电效率的火力发电厂,还有我们的特高压电网,全球标准都是我们主导的。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这个领域技术盲点有,但是并不太多,国外也没有办法在该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国产产品可以替代。另外为什么说不用太担心,该领域从2015-2017年,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增长达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在前十大研发投入产业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之一。2/ 再看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排在中国各行业第三位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苹果1976年成立,华为1987年成立。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电子品牌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因此作为昂贵的大型的复杂机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的,品牌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虽然其销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最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仅仅15年现在已经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带有强烈的电子产品属性,维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肩膀上发展。时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东西,而长期自我压制自主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战略失误之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年轻化”,我国现在的龙头自主车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前一天才拿到汽车“准生证”,也可以见到世贸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这以后中国出口大发展,2001年之后,中国出口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衍生产品”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被彻底松绑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对外开放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最好案例。2001年加入世贸后,自主品牌可以说政策上就松绑了,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车的公司都可以公开上场了,要知道加入世贸的时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还要挂一个上汽奇瑞的牌子。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亚迪,2005年也进入了汽车领域,如果没有加入世贸带来的大松绑,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中国自主品牌启动的这一天来的太晚了点,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赢得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时间,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恐怕又不一样了。不做自主品牌,就会直接压制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对本土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到了2017年,中国全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1164.6亿元,仅仅排在第三位。我们和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起来,该产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002.8亿元,几乎是汽车产业的两倍。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公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大众汽车公司研发投入为136.72亿欧元,按照现在6.9的汇率,就是1080亿元,和中国全国的汽车研发投入差不多了。我们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美国通用汽车76.84亿欧元。德国戴姆勒75.36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75.00亿欧元,美国福特汽车69.25亿欧元。这里面较低的福特汽车研发投入也达到了中国全国的47%,这里面丰田,通用,戴姆勒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中国全国汽车产业的50%。不过多少让人欣慰的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在逐渐的扭转局面,一,在电动汽车新赛道上,中国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动汽车发生了两个价值份额变化,一个是价值向电池转移,电池的成本占到了电动汽车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电池的研发投入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一个是价值向电子产品转移,电动汽车的“电子化”非常明显,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软件的价值占比增大,而中国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价值份额和研发投入都是高于汽车产业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也就是说,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发生了赛道偏移,汽车产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重合了起来,直接导致中国合并计算的研发投入大大增加。二、最近三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增速很高。实际上,2015-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三年累计增长了28.8%,是研发投入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上汽,吉利,广汽等这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大车企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之外,各种造车新势力的涌入也是一个原因。当然,隐忧是我国汽车产业在2018年遭受了市场的寒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我们就看乘用车:7月乘用车销售158.95万辆,同比下降5.30%;8月乘用车销售178.99万辆,同比下降4.55%;9月,乘用车销售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10月,乘用车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最近的几个月,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营收增幅,也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的增速。这几年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过高,挤压了作为大宗消费的汽车的空间,最终也传导到了汽车的研发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开始的个税减税,看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接下来,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个产业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很多次了,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水平,中国设计出来的智能旗舰手机,创新力越来越强,和苹果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中国和全球市场销量对比变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西方公司节节败退。我国在各种外围结构件和元器件上面,都已经不断取得突破,摄像头模组,镜头,金属壳,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振动马达,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触摸屏,天线等等都在不断获取份额,呈现全线推进的态势。目前就硬件来说,我国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电路和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电感)。集成电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在今年取得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8年8月,中芯发布第二季度的业绩公告:“我们欣喜地告诉大家,在14nm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们28nm HKC+技术开发也已完成。28nmHKC持续上量,良率达到业界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展和提升我们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平台,提供客户全面有竞争力的服务。”这里面的信息其实很明确,那就是28nm的新工艺良率已经成熟,同时中芯国际表示其14nmFinFET工艺将在明年上半年量产,客户是来自于手机芯片行业,逐渐追上手机行业的脚步,这对中芯国际来说也是个重大突破。总体来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仅在我国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2017年达到了2002.8亿元,而且三年总计也增长了24.27%,在研发投入前十位的产业中,这个增速仅次于汽车产业,排在第二位。这里面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集成电路产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投入将会在未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集成电路行业研发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带动了从业人员薪资的增长。今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发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量投入,各种资本涌入进行投资,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资收购了杭州中天微,现在变成了平头哥半导体,以国内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忆芯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开发超大规模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研发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团队成员90%以上硕士学历,主要来自国内名校,或来自国际国内知名芯片和存储公司。2018年校招的硕士生薪资范围,成都为18.2万-21万,北京上海为19.6万-22.5万元,均为12%的公积金。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拉高了校招薪资水平,华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校招待遇大幅提高,还发了不少SP。华为海思今年给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发了不少年薪25万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业界从华为出来的人,似乎都有给高薪的传统,例如董事长是华为工程师出身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艾为电子,2018年校招开出的硕士应届生薪资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万。即使只按照2个月年终奖计算,年薪也在25万-30万了。说句实话,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就是应届生的薪资比入职了两三年的员工薪资还高,集成电路设计今年的校招就是这样,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业的入职的往届毕业生薪资被今年的校招倒挂,这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对IT产业的研发投入,本来就是各行业第一位,并且还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哪怕是再过三年,情况都会跟现在大不一样。4/ 第四个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医药制造业今年的《我不是药神》热映,国内网络和自媒体掀起了一波感谢跨国公司的浪潮,说电影里说的不对啊,电影在黑跨国药企啊,国外药企在中国卖药就应该卖得贵啊,不然人家收不回成本就不会搞研发了啊。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是如何攻克各种疑难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意无意的,把全球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付出,都算在了几家跨国药企头上,我看了好多文章里面提到的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跨国药企工作,并且有的科学家,是反对药企在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药物拿来申请专利的。同时通过说明医药研发是高额投入,来渲染跨国公司在我国卖高价药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那些渲染卖高价药合理的人,如何看待我国开展的国家谈判,利用中国市场的力量要求药企降价。2017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个谈判药品的名单。人社部介绍,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其中36个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达到81.8%,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际市场价格。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跨国药企保持高药价是合理的,那么我只能庆幸,幸好不是这帮人在台上,因为开展医药国家谈判的前提,即使认为当前的药价是“不合理的”,所以才需要谈判,谈判降价后的药价才是合理的,而不是降价前。那些认为跨国药企卖高价药合理的,建议可以继续以谈判前的高价格买药,以避免出现他们担心的,“你不花高价买药,跨国药企就没有动力搞研发”的情况出现。事实上,跨国药企在中国卖高价药,背后的原因和其他行业的西方跨国公司没有区别:那就是高技术门槛带来的市场垄断,缺乏竞争。你如果不相信的话,一旦有同样效果的国产药上市,他们立即就会降价。2018年12月的央视,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情,国内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在2016年之前是一直不能生产起重机控制系统的,包括软件+控制器硬件,而国外供应商一直拒绝将最新的控制系统卖给徐工,导致徐工需要做性能升级匹配的时候,受制于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如果徐工要为某个客户调整参数,供应商排期要一个月,然后才能派工程师过来,徐工还需要付费。下图就是起重机的控制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7万元,当在2012年听说徐工要开始自研控制系统的时候,立即威胁将价格提高到10万元,希望中方停止研发。徐工的团队在2016年成功的做出了自研的控制系统,一个控制器才3万元,而国外的供应商也立即降价到4万元。全球制药公司,尤其是跨国药企的利润率普遍性很高,我们上财富中文网站的2018年世界五百强看看,苹果营业收入2292.34亿美元,利润483.51亿美元,利润率21.09%。我们再看一下美国辉瑞制药,作为美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营收525.46亿美元,利润218.08亿美元,利润率为41.5%。这是电子行业标杆企业对制药行业标杆企业,可见制药业的利润之高。当然你说了,并不是每家药企的利润率都像辉瑞这么高,然而这对手机电子品牌行业更是这样,苹果一家就攫取了大部分利润,除了苹果三星华为OV等少数几家,一大堆公司都是亏损。研发投入高不是卖高价的原因,缺乏竞争的垄断才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高不高,每年研发投入马上要突破1000亿人民币了,秒杀全球所有的药企,没有任何一家药企比得过华为。然而华为的净利润率却只有7%左右,在很多国家,华为不惜全网赠送通信设备给客户。是华为心地善良,不想卖高价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有三星,诺西,爱立信,中兴这些竞争对手在啊。实际上,在华为等中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之前,西方公司就是卖高价的,我们应该还记得20年前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就要几百元人民币初装费的时代。我们要记住一个真理:价格,从来都是市场竞争决定,而不是投入成本决定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的企业了,竞争是获取合理价格的最有力武器,所以医药制造国产化对我们如此重要。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2017年的全行业研发投入,仅仅只有543.2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八位,甚至低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传统的重工业制造部分。当然值得欣喜的是,医药制造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达到了23.04%,在研发投入超过400亿人民币的十个行业里面,增速排在第四位。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年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家药企,2018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资金9.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6%。复星医药2018年1至9月,研发费用共计人民币11.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13%;其中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05亿元,同比增长69.65%。上海医药2018年1-9月研发费用投入7.56亿元,同比增长50.31%。其他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海正药业,科伦药业,豪森药业等药企,其研发增速都很快,并且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制药业在逐渐的走向集中化。可以看出,复兴医药和恒瑞医药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尽管研发增速很快,但是基数还处于赶不上跨国公司零头的水平,也就是说,差距不只是10倍的差距,而是更多。全球几大医药巨头,强生,诺华,辉瑞,罗氏,拜耳,营收都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研发投入普遍性的达到四五百亿人民币。制药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一个高薪资高技术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化工,生物,药学等各大类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高薪机会。中国目前的高薪机会,高度的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以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制药业等等,都能够带来不少高薪就业机会。中国对制药业的研发投入,目前是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八位,但是其增速显著的快于第4-7名,因此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仅次于电子,电气,汽车的第四大研发投入产业。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我国其实到现在还很落后,和前面是电子,汽车,制药,电气四个蓬勃发展,高薪岗位不断增加的产业相比,化工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该产业倒是发展比较稳定,201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912.5亿元,非常的接近汽车产业的水平,排在所有行业第四位,三年总共增长了14.85%,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7月30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公布最新的“全球化工50强”揭榜,德国巴斯夫今年依然世界第一。当然,今年中国有3家入围,中国石化世界第3 ,已经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先正达排在第34位,万华化学位列第43位。相比于去年全球50强只有中石化孤零零一家,今年多了2家,不过还是比较惨淡。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第六位的台塑算进来。这样中国就有4家了。当然,和其他各种排名一样,该排名也是因为有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申报和提供数据,不让中国企业数量还会增加。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相对乏力的。但是因为这个产业规模非常庞大,所以在里面很多领域,中国公司有极大的产业升级机会,也能给个人带来机遇。以生产MDI,目前国内化工届炙手可热的万华化学为例,该公司这几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份额不断提升,2017年拥有员工9165人,2017年人均薪酬26.43万元。而在3年前的2014年,该公司的员工总数为7250人,人均薪酬为13.05万元。尽管人均薪酬不代表公司员工普遍水平和中位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带来的公司薪酬能力的巨大变化,三年实现人均薪酬翻番。2017年底,万华化学雇佣了97名博士,1066名硕士,2137名本科生,4442名大专生和1423名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他们可以说都是这几年万华化学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日常接触的化工产品,最常见的日用化工品包括化妆品,这个领域其实差距非常大,而中国公司的增长也是不愠不火,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替代的现象。以国产化妆品龙头上海家化为例,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9.29%;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仅为0.67亿,只占收入1.83%。当然了,总体而言,国产的份额还是在不断上升的,2012-2017年间,本土品牌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前20位的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从2012年的10.8%增长到 2017年的20.9%。我们再以基础的化工产品乙烯为例,这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核心产品,或者说是标志性产品,然而全球乙烯产量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仍然需要进口乙烯,另外如果加上使用乙烯制作的下游化工产品,实际的需求量更高。2017年,我国对乙烯的需求量,加上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聚乙烯、苯乙烯、乙二醇进口量折算,我国的总需求在大约4000万吨左右,然而我国2017年乙烯总产量只有1800万吨左右。聚乙烯(PE)是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约占我国乙烯总需求的64%。广泛的用于塑料薄膜,城市市政工程的塑料管道。你平时用的塑料袋,保鲜膜,你买的零食的包装袋都包含有聚乙烯材料。然而201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1398.6万吨,净进口1155.1万吨,总计消费2553.7万吨,对进口的依赖很高,当然这跟原料也有关系,化工产品的原来无非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项,其中主要来自油和气,美国油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这也是其化工工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也从沙特,阿联酋,伊朗,新加坡等国大量进口聚乙烯。其他还有著名的PX(对二甲苯),这个我相信我国老百姓对这个已经很熟悉了,我国也大量依赖进口,同时国内的抵制运动,也影响了我国的PX项目开展和产能提升,不得不从国外例如日韩大量进口。化工产业和电子,汽车,制药这些火热性的产业不同,总体而言化工产业很多都是大量生产的常见产品,技术也相对成熟,属于传统重工业领域,化工装置的资本投入金额非常高,同时化工产品的价格受资源价格影响大,因此总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薪资不高,利润率不高,但是里面在很多具体领域,我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比如化妆品,轮胎等等,是可以有较好的利润空间的。这个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型和高投资的特征,更多的会依赖国家的布局,会跟随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而进步。6/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所谓通用设备就是能够给一个以上行业使用的设备,最为典型的就是螺钉,螺母,密封件,弹簧,紧固件,风扇,机床,锅炉,铸造机器,轴承,齿轮,叉车,工业机器人等等。当然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行业除了少数领域以外,大部分领域肯定是赚不了大钱的,2017年对该行业的研发投入为696.8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仅为10.15%。我们从该行业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来,规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轮机+燃气轮机的企业,例如上海电气,2017年净利润也就是26.6亿元。另外就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目前也在蓬勃发展,这也是该行业的一个很大增长点,代表企业就是库卡,埃夫特,汇川技术等等,应该说机器人产业会诞生一批高薪岗位,工业机器人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领域最为耀眼的一个产业,以后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目前国内的知名国产机器人厂家,已经能给应届硕士开出年薪20万人民币左右的薪资,可见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其他还有激光器,代表企业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打标,也可以用来不同行业的产品加工等等。另外就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如食品加工机械,矿山开采机械之类,比较受关注的行业就是半导体生产设备,比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还有工程机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等。还有就是油气资源开采专用设备,这一块是非常大的市场,一部陆地石油钻机加上服务一起,一套就是过亿人民币的合同价值,这方面中石油是全国的老大企业,2018年1-10月,中石油装备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医疗器械,这也是我国目前比较弱的方向,国内器械领域的三巨头,迈瑞,鱼跃,联影增速都还不错。迈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80亿元,同比增长2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45.27%;鱼跃医疗前三季度营收31.8亿元,增长18.12%,净利润6.28亿元,增长19.06%。另外就是例如农业机械制造,目前我国农机方面也比较弱势,需要进口的金额较高。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636.9亿元,三年增长了12.31%,总体来说增长也不快,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的一些细分领域,也会诞生一些高薪的岗位,比如技术和利润都较高的医疗器械行业,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等等。7/ 唯一研发投入出现下降的产业除了六个比较重要而且关注度高的产业:电子(半导体),电气,汽车,制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之外,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研发投入达到和超过100亿人民币的22个产业中,居然有一个产业出现了研发投入的下降,而且是22个产业中唯一出现下降的产业,那就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然这个运输设备行业,出现研发投入下降,一个是铁路本来已经是传统市场,曾经是增长点的高铁,技术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和饱和,已经没有大幅增长的空间。中国中车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19.13亿元,同比增长8.98%;而到2017年,中车全年营业收入2110亿元,同比下滑8.14%,也就是收入还不及2015年多,研发投入当然没有太大增长的空间。一个是船舶现在中日韩竞争激烈,整个行业增长乏力,经营惨淡,这个大家都知道,研发投入也没有太多增长的空间。实际上我国船舶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军事工业来拉动,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号称每年下水一个舰队,大量的军舰在建中,其实船舶工业的一个亮点。运输设备最大的增长机会还是来自于航空航天产业,中国商飞目前在日益壮大,根据央广网2018年11月16日的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推进C919飞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中国商飞公司综合考虑研制进度和取证工作量,希望于2020年底取得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8/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仪器仪表制造业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就是仪器仪表,2017年总共进口454.6亿美元,我国尤其是科研领域,非常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端科研设备,虽然国产仪器仪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实验室的高端科研仪器还是依赖进口。仪器仪表行业究竟包括什么呢?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而我国在仪器仪表领域的研发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仅仅210.2亿元,三年总共才增长了16.2%,这个速度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将面临从实验室,科研院所,日常监测,工厂等依旧依赖进口的情况。2017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4622 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3 亿元,同比增长 10.71%,我们和进口的454.6亿美元一对比,2017年出口为278.1亿美元,逆差达到176.5亿美元,比起2016年还增加了16.8亿美元。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只有芯片产业逆差在持续扩大,仪器仪表产业也是一样。虽然我国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仪器仪表,例如包括显微镜,压力测量仪表、测距仪、水平仪等商品出口金额较大。总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企业规模都还很小,虽然也在不断整合,但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全行业只有2个公司营收超过了100亿人民币。随着工业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仪器仪表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电力,燃气和水务三大领域,由于政府有不断实现自动化的诉求,对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煤改气),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多少可以让仪器仪表产业受益,像做气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40%以上。另外就是我国非常弱势的科学仪器仪表领域,和机床行业类似,由于外资品牌在市场上非常强势,我国目前也在依靠军工产业发展推进科研仪器仪表的国产化。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国开始了“环保风暴”,尤其是随着国家对水、气、土污染整治不断力度加强,导致国内对环境监测专用仪器的需求增加。不只是政府机构的需求增加,国内企业为了应对环保的压力,也产生了采购仪器仪表的诉求,同时环保对减少和降低各类废弃水,气,固废等排放的压力是不可逆的,国内的龙头企业,例如先河环保、雪迪龙、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较快,2017年都大于 20%。最后一个是传感器了,这方面我国也很落后,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对于传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会出现电子产业的资本,进入传感器领域,或者和传感器领域的国产厂家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发展的情况。9/ 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其他行业,本文先不关注了,或许还可以看下我国钢铁产业去产能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国在这几年(2015年底开始)实现大裁员的钢铁产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从业人员在2015年底还有362.7万人,到2018年5月,从业人员数只有226.8万人,两年半的时间减少了135.9万人。另一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研发投入,也跟随去产能出现了变化,2016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537.7亿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大幅的增长18.8%,去年我国钢铁产业也出现了业绩大幅回升。 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第一个趋势是,从研发投入来看,以后的高薪岗位集中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IT)相关产业。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是一个普遍的高薪群体,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一个很显著的变化,至少几百万中国家庭成为了高收入家庭,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程序员们都是高薪群体。但是其实我国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也是一个高薪产业,虽然无法和互联网相比。本科毕业生在华为,OPPO, VIVO,小米这样的公司工作五年以上,拿年薪50万以上并不困难。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机方案公司,就能够做到十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年终奖三百万人民币。华强北也是一个大量造富的地方,在华强北很多创业的老板,可以说学历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为敢闯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当老板的80后,90后,手下雇佣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各种小公司在华强北比比皆是。电子产业在系统之后,核心零部件将是下一个高薪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导体器件,另外还有显示面板,摄像头(镜头)等等。以显示面板为例,全国目前在不停的建厂,对工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总体而言,显示面板产业离高薪还有距离,但是由于产业的广阔性,也会产生大量高薪岗位。我国各大面板企业,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由于本土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雇佣韩国和台湾的工程师和主管,雇佣人数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台大教授甚至说“华星光电就是台湾人培养起来的”,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给力,实际上你如果不能给出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来自韩国和台湾的显示面板行业的人才。而本土的人才却相对工资较低,这种现象是技术能力缺失的结果。制药产业虽然目前的研发投入仅仅排在所有行业第8位,但是以起增速来看,逐渐进入前四位是可以预期的。制药产业也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之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锂电池,输配电设备,光纤光缆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学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通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器,注塑机),专用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用客机研发制造)这五个产业,也会有一些子领域产生较多的高薪岗位,但是总体而言,高薪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是没有办法和以上三个产业比较的。当然,电气行业可能以后是个例外,因为电气行业是以上五个行业中唯一一个整体全行业研发投入三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四个,说明该行业中大部分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未来也可以期待成为一个次高薪的行业。比如锂电池制造,在深圳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到ATL,欣旺达,惠州德赛电池等公司,拿20万人民币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难。电子,汽车和制药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会带动行业薪资增长;汽车产业的薪资,现在其实也还不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发展不力的结果,但是随着该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国产逐渐高端化,未来是可以预期的。二、中国比较大的落后产业。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十位的工业品。我们从研发投入来看,六大项里面,民用航空飞机,制药业,电子元器件,汽车制造四项增速较快;化工产业研发投入金额还可以,排在各大产业第四位,但是增速不快;仪器仪表产业研发投入较少,2017年才210亿人民币,基数太小,而且增速虽然还可以,三年的累计增速为16.2%,低于三年增长20%这个高速平台,而我国一年还要进口450多亿美元的仪器仪表。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国军工产业对落后产业的拉动作用,我国目前比较惨淡处于亏损状态的机床产业,船舶产业,军工牵引的需求成为行业的一个强心剂,华中数控参与的换脑工程,就是以沈飞,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为主,保证国防工业自主可控。中国海军疯狂的订购军舰,也为我国船舶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样的还有民用航空工业,由于在军用飞机和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也为以中国商飞为首的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际上如果看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会发现各个军工航空系统企业赫然在列。另外还有科研使用的仪器仪表工业等等,在商用市场追求科研成果而购买外资品牌,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缺乏足够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军用需求的拉动也提升了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三、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最为典型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尽管这是我国的落后产业,你会发现仪器仪表在和电子行业的物联网迅速的交融在一起,而电子行业是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优势方向,因此尽管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投入惨淡,但是却可以因为方向逐渐交叉,从而接受到电子产业高研发投入的外溢。以智能城市概念为例子,国内例如华为,中兴,小米,海康,阿里,乃至于腾讯等都在搞。同样的还有汽车产业,汽车在逐渐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而我国在智能电子产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研发投入,都明显比汽车产业方向更有优势。因此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定会比在燃油汽车时代占据更高的全球份额。而且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发现每个产业都在逐渐的“电子化”,并且融入到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比如仪器仪表行业的电表,水表,气表,原来都是人工抄表,现在智能化之后,成为了物联网的一部分,电表,水表和气表也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汽车在电动化和电子化之后,也通过车联网融入到了网络之中,理论上,你也可以在汽车里面读取家里电表,水表,气表的数据。你的汽车,和你家里的水表,原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他们分属于汽车产业和仪器仪表业,因为都实现了电子产品化,而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子产业向所有产业渗透的例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G和半导体(芯片)如此的关键,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竞相投入,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集成电路发展如此忌惮,因为负责连接的5G和负责产品电子化的芯片,是两个实现各个产业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可以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个例子,华为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老大,但是我国却在手机领域非常弱小,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但是其实手机本质上也是个通信设备,因此在华为在转向做手机之后,技术上能够迅速的实现进步并且占领市场,尤其是极容易遭到专利侵权诉讼的国际市场,这跟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积累是不无关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国际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购买专利,以避免出现被诉讼。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搞无人机的,可是谁知道大疆已经进入了农业专用设备的领域呢,大疆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和播撒系统,都瞄准了农业市场。再比如国内的舜宇光学,我们都知道是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但是舜宇光学把自己在电子产业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开辟了显微镜这个产业,而显微镜是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总的来说,电子产业正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所有产业渗透。尽管现在汽车产业仍然是中流砥柱行业,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或者说智能化,从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还是IT电子技术(软件+硬件)的竞争是核心(注意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其产值将会越来越大,实现在所有产业中的产值最大化,目前炙手可热的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属于IT电子产业。我们看看美国人的市场估值里面,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这样的美国老牌汽车厂家,显然特斯拉的强项并不在于机械技术,而是IT电子技术,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美国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句话说,简单的说,作为普通员工,要想收入还不错,学IT是最好的出路。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之一,是当前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优先发展的十大顶尖技术之一。传感器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其研究和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其他学科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本文描述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综述了近几年世界高端前沿的MEMS传感器技术的主要研究状况,并通过简述当前的我国传感器发展状况,展望了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1. 国际发展现状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为世界已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成立了国家技术小组(BTG),帮助政府组织和领导各大公司与国家企事业部门的传感器技术开发工作,美国国家长期安全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的22项技术中有6项与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直接相关。日本把开发和利用传感器技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6大核心技术之一。日本科学技术厅制定的上世纪90 年代重点科研项目中有70 个重点课题,其中有18 项是与传感器技术密切相关。传感器与通信、计算机被称为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因其技术含量高、渗透能力强,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传感器在资源探测,海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家用电器,农业现代化,等领域都有广泛利用。在军事方面,美国已为自己的F-22战机装备了新型的多谱传感器,实现了全被动式搜索与跟踪,可在诸如有雾、烟或雨等各种恶劣天气情况下使用,不仅可以全天候作战,还提高了隐身能力。英国在航天飞机上使用的传感器约有100多种,总数达到4000多个,用于监测航天器的信息,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并可以在遇到问题时作出诊断。日本则在“雷达4号”卫星上安装了传感器,可全天候对地面目标进行拍摄。在世界范围内传感器增长最快是汽车市场需求 ,还有通信市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水平关键在于采用传感器数量水平,目前一台普通家用轿车安装几十到上百个传感器,豪华轿车传感器数量达到200 多。我们国家是汽车生产大国,年产汽车一千多万辆,但是汽车用的传感器几乎被国外垄断。2.传感器趋势随着我们对事物的新认识,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大体上也经历了3个时代:第1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 例如: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它是利用金属材料发生弹性形变时电阻的变化来转化电信号的。第2代传感器是7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固体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的。 如:利用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敏效应, 分别制成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70 年代后期, 随着集成技术、分子合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出现集成传感器。集成传感器包括2 种类型:传感器本身的集成化和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集成化。例如: 电荷耦合器 件( CCD) , 集成温度传感器AD 590,集成霍尔传感器UG 3501等。这类传感器主要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好、接口灵活等特点。 集成传感器发展非常迅速, 现已占传感器市场的2/ 3 左右,它正向着低价格、多功能和系列化方向发展。第3代传感器是80年代刚刚发展起来的智能传感器。 所谓智能传感器是指其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 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80年代智能化测量主要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传感器信号调节电路、微计算机、存贮器及接口集成到一块芯片上, 使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 90年代智能化测量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传感器一级水平实现智能化, 使其具有自诊断功能、记忆功能、多参量测量功能以及联网通信功能等。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让传感器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传感器与MEMS(微机电系统)的结合,已成为当前传感器领域关注的新趋势。目前美国相关机构已经开发出了名为“智能灰尘”的MEMS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大小只有1.5立方毫米,重量只有5毫克,但是却装有激光通信、CPU、电池等组件,以及速度、加速度、温度等多个传感器。以往做这样一个系统,尺寸会非常大,智能灰尘尺寸如此之小,却可以自带电源、通信,并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可见传感器技术进步速度之快。MEMS传感器目前已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比如,很多人使用的iPhone手机中就装有陀螺仪、麦克风、电子快门等多个MEMS传感器;耐克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鞋垫”也内置了MEMS传感器,可以记录用户运动的数据,并与手机连接将数据上传。此外,MEMS传感器在医疗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患者在测量眼压时可能因过于紧张,导致眼压很难测准的情况出现。而利用MEMS传感器技术,将眼压计内嵌到隐形眼镜中,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地对患者进行监测,测量出来的数据也更为准确。除了与微机电系统结合,传感器还与仿生信息学结合,并产生了诸多新的应用。法国已研制出了模仿人类眼睛的视觉晶片,可以模仿人类眼睛的能力,分辨不同颜色,并观测动作。奔腾处理器每秒能处理数百万项指令,这种视觉晶片每秒能处理大约两百亿项指令。这种仿生视觉晶片将会引起感测与成像的革命,并在国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3.我国传感器发展状况我国早在20 世纪60年代开始涉足传感器制造业,“八五”期间,我国将传感器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成了“传感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器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而且MEMS等研究项目列入了国家高新技术发展重点。目前,传感器产业已被国内外公认为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它以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所瞩目。我们国家工业现代化进程和电子信息产业20%以上速度高速增长,带动传感器市场快速上升。我们国家手机产量突破7.5亿,手机市场增长给传感器市场带来新机遇,该领域占的传感器领域占市场1/4。我国是白电生产大国,2009年总产量达到3亿多台,用的传感器占市场1/5,传感器在医疗环保专业设备当中应用高速增长,占市场份额 1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在传感器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虽然传感器企业众多,但大都面向中低端领域,技术基础薄弱,研究水平不高。许多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芯片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高端领域几乎没有市场份额。此外,科研院所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方面已与国际接轨,但产业化瓶颈迟迟未能突破。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技术研发的主要是高校、中科院和相关部委的研究机构,企业的技术实力较弱,很多是与国外合作,或是进行二次封装。而在发达国家,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更多由企业来主导。那么,我国的传感器产业该如何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近年来,我国也不断提高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其发展。2011年7月出台的《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投资5000亿元,主要集中在新型电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而在今年2月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还制定了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并给出了2013年至2025年的发展路线图。根据国家规划,未来将在传感器领域建立超百亿元的创新产业集群,以及产值超过10亿元的行业龙头和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小而精的企业。对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走产业化的道路,二是要采取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在传感器技术的产业化方面,除了需要成熟的市场和产品,以及充足的资本和人才,志在长远的经营理念,也是传感器产业化成功的基础。传感器研发和推广的周期比较长,想短期见到效果往往比较难。传感器虽然是关键器件,技术含量很高,但需要依存于其他的系统和具体的应用,本身很难形成很大的产值和规模。因此,他建议从核心元器件入手,向下游产业链进行延伸,并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我们能够得到第一手的用户体验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传感器进行完善和改进。同时,由于末端应用的利润比较高,企业可以把在末端应用赚来的钱,投入到前端的核心技术研发上,这样研发也有了后续的力量。4.结束语当前技术水平下的传感器系统正向着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今后,随着CAD技术、MEMS技术、信息理论及数据分析算法的继续向前发展,未来的传感器系统必将变得更加微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在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呈辐射状广泛渗透的当今社会,作为现代科学“耳目”的传感器系统,作为人们快速获取、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基础,必将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加大研发新型传感器力度,追上其他科技发达国家,其意义长远首个垂直实效的互联网+传感器行业平台,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客户提供专业传感器选型及购买服务!找传感器,上必优网http://www.buysensor.com/。文章侵删!
2019年4月,由中科院主管的《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发布“2018年度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单,前瞻对百强企业所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作出分析。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研发硬件及软件;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为特定应用场景提供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研发硬件及软件,如AI芯片、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及算力支撑;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研发硬件及软件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研发硬件及软件,如AI芯片、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及算力支撑。主要包括计算硬件(AI芯片)、计算系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5G通信)和数据(数据采集、标注和分析)。(一)计算硬件-AI芯片AI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硬件。人工智能芯片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只要能够运行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都叫作人工智能芯片,但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芯片指的是针对人工智能算法做了特殊加速设计的芯片。现阶段,这些人工智能算法一般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主,也可以包括其它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芯片分类一般有按技术架构分类、按功能划分、按应用场景分类三种分类方式。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幼稚期。主要原因是国内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的整体销售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传统芯片的应用场景逐渐被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所取代,市场对于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将随着云/边缘计算、智慧型手机和物联网产品一同增长,并且在这期间,国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发布了自己的专用AI芯片;尽管国内人工智能芯片正逐渐取代传统芯片,但是集成商或芯片企业仍在寻找新的合作模式,这样才能很好地抓住新客户的需求,除了当前的合作客户,拓展新客户合作开发产品是困难的,因此纷纷推出开源或开放平台让客户开发新需求。(二)计算系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5G通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和5G关系紧密,由于巨大数据的产生,使得人们关注用数据做一些过去只有人能够做的事情。配合云计算带来的计算资源和计算能力,人工智能依托数据基础,对周遭环境做出一定的程序反应,实现人工智能的落地。其中,5G网络的主要作用是让终端用户始终处于联网状态,让信息通过5G在线快速传播和交互。1、大数据当前,我国正在加速从数据大国向着数据强国迈进。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数据存储公司希捷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随着中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持续推进,其产生的数据将超过美国。我国产生的数据量将从2018年的约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数据交易迎来战略机遇期。1ZETTABYTE大约是1万亿GIGABYTE,这是当今常用的测量方法。与此同时,美国2018年的数据量约为6.9ZB。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30.6ZB。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统计,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在未来五年内,仍将保持着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3517亿元,增速为41.6%,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或达13626亿元左右。2、云计算近年来,我国云计算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项目,涉及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将产生巨大的应用市场。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保持了逐年较快增长,2017年达691.6亿元,同比增长34.3%。据测算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900亿元。3、5G通信虽然2014年5月三星电子就已宣布其开发出首个机遇5G核心技术的移动传输网络,且我国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也较早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但是我国5G规划从2015年开始。《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究,于2020年启动5G商用。中国5G试验规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为5G关键技术测试阶段(2015~2018),第二个阶段为5G产品研发阶段(2018~2020),预计2020年实现正式商用。2018年12月,工信部发放5G系统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三)数据-数据采集、标注和分析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已经发展至量变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做出质变进而突破现有的屏障,数据标注和采集行业应运而生。数据采集、标注和分析是指文本、图像、视频、语音等数据的采集、数据标注和分析。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主要包括算法理论(机器学习)、开发平台(基础开源框架、技术开放平台)和应用技术(计算机视觉、机器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一)中国人工智能专利及论文量世界领先从近十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来看,根据乌镇智库发布的数据,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累计专利数量达到68467件。同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为30200件,美国和中国位于第一梯队并占据绝对领先优势。韩国位于第二梯队,同期数量为6893件,仅为中国的10%。英国和加拿大的专利数量相近,分别排在全球的第四位和第五位。从近十年人工智能论文数量来看,根据乌镇智库发布的数据,2009-2018年中美英三国在论文数量方面占据全球前三的位置。其中,中国同样在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论文累计数量达到了30303篇,美国和英国累计数量为18144篇和8188篇。印度后来居上位居第四位,西班牙则排名第五。(二)国内基础及技术层企业基础算法及平台公司数量仅占4%算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擎,主要用于计算、数据分析和自动推理。目前美国是人工智能算法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从高校科研到企业的算法研发,美国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中国,仅有少数几家科技巨头拥有针对算法的开放平台,国内人工智能基础及技术层企业中,基础算法及平台公司数量仅占4%。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开源代码和现有数学模型,导致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足,效果往往不能满足具体任务的实际要求。以图像识别为例,用开源代码开发出的AI即使可以准确识别人脸,但在对医学影像的识别上却难以达到临床要求。(三)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相对匮乏根据牛津大学2018年对中美两国算法研究领域的人才与全球先进国家的对比显示,中国目前在算法研究方面的人才仅占全球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究的13.1%,而美国算法人才的占比为26.2%。从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院校的数量来看,中国仅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这一数字远远无法满足人工智能企业的用人需求。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为特定应用场景提供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从行业解决方案(“AI+”)和热门产品(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一)行业应用-AI+传统行业“AI+传统行业”,覆盖了医疗、金融、教育、文娱、零售、物流、政务、安防等诸多垂直领域。(二)行业产品-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产品主要有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对5G和人工智能来说,汽车是绝佳载体,而对于汽车行业来说,5G和人工智能又是重要的附加值,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面世,一些公司也在以实际行动推动机器人落地,如今,一个机器人应用的新时代正在出现;智能家居主要包括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智能窗帘、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冰箱、智能水壶等等,人工智能让家居产品拥有“会思考、能决策”的能力,设备智能化以后让生活变得更简单化;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可穿戴设备作为AI的入口,可应用在体育、医疗、娱乐、科教、商业等方面。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小编导读:上周小编为大家从定位与分类、发展历程、市场规模、技术架构、核心技术、所属产业链及相关运用角度详细解读我国车联网发展现状;下部分内容将从主要企业车联网具象分析主要科技公司、外资车企、自主车企的车联网运用情况。本报告因篇幅原因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内容如下,“上部分”您可点击文章最后超链接阅读浏览。本报告上部分内容请点击:产业分析|智能网联产业深度研究报告(上)汽车知识产权是隶属于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业务部门。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作为汽车行业智库,致力于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以及消费者提供权威、专业的决策支撑信息咨询服务。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下设政策研究中心、信息咨询中心、汽车消费事业部、战略研究与知识产权部、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期刊社、汽车文化促进中心、汽车软件测评中心等七个业务部门,始终坚持“立体化、全方位、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不断创新,全力打造中国汽车第一智库。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姜大川当前我国累计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数千亿,产生的数以百万计的科技成果;我国亟待科技推动转型升级的产业达到数万亿规模,呈现出科技成果产业化供需两旺的局面,但实现成果产业化路径却格外狭隘,真正成功产业化的科技成果非常低,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新经济常态下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动能,科学认识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和规律,探索出穿越科技成果产业化死亡之谷的道路,推动存量科技成果批量实现产业化,是我国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必须要直面且回答的命题。我国近20年来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从90年代各地设立的政府主导的生产力促进中心,2000年后广泛开展的地方和高校共建研究院,到2010年来各地爆发的科技人才争夺大战,我国已普遍形成了重视科技人才的新局面,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已蔚然成风。但从成果产业化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实质提高转化成功率,以地方政府与高校建立了数以百计的高校研究院为例,形成了推动知识创新的巨大力量,但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研究院的自我造血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水土不服、科技人才留在地方发展的少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高校研究院市场化发展的瓶颈,不得不转向高校传统的教育培训领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初衷反而成为了鸡肋。姜大川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有自身的运行逻辑的,这种逻辑不同于研发也不同于产业化,因此用套用研发和产业化的规律都无法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无论是以政府为主建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还是高校和政府联合建立的产业化研究院,亦或是企业自建的研发平台,不采用符合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逻辑的方式,都会遇到发展的障碍,因此只有了解运行逻辑才能真正的找到科学的运营模式。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划分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认识是存在盲区的,它并不是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顺承的过程,中间跨越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类似医学上研发新药投入市场前经历的临床环节,可定义为科技临床阶段。科技临床不同于科研和产业化,前者关注技术创新,后者关注性价比,科技临床是技术实现市场的适用性,它不是科研和产业化的附庸,而是并列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客观存在无法跨越的,它需要投入时间、资金甚至经受失败,是科技成果走向产业的必经阶段,如图1所示。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将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距离形容为最后一公里,即使是这样,那这最后一公里隔绝的绝非平原而更似马里亚纳海沟。正因为对科技临床阶段的难度缺乏清晰的认识,使该阶段缺乏经费投入、缺乏专业化人才、更缺乏科学化的规律。试想相对于个别走过最后一公里的装备精良的探险者而言,是大量的倒在路上的转化者。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从偶然走向必然的核心,就是科学化的转化路径,如同在最后一公里的海沟上架起一座桥,有章可循的通过科技临床。图1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划分及现状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素关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两大要素为科技和资本,正因为有科技临床阶段的存在,使科技和资本的关系并不是普遍认为的联姻关系,科技和资本的联姻并不能自然结出产业化的果子,而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的联姻关系也势必以失败告终。资本与科技关系的本质应该是雇佣,资本希望雇佣科技成果获得更好的收益,成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雇佣关系与联姻关系的区别为遵守职业规则而不是两情相悦。雇佣关系看中的是解决需求的能力,这种需求在科技成果中就是产业化的能力,比较直接有效的雇佣产业化能力就是并购,无论是上市公司对产业延伸企业的并购,还是对国外产业技术型公司的并购都以快速提升或拓展产业化能力为基础,这种并购的成功率和有效性远大于科技成果产业化,但并购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大量企业实质上具有并购的意愿但却没有能力承担并购的成本,那就转向了科技成果,可将雇佣价格大幅降低,但此时雇佣的不是能力,而是潜力。将能力和潜力混淆是资本方的认知错误,将雇佣关系与联姻关系混淆是科技成果方的认知错误,这种认知错误增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那么最核心的潜力能否转化为能力靠的不是意愿和勇气,需要科学的方法。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及发展规律科技成果好比个婴儿,潜力如同基因,能力为职业能力。资本方供养婴儿的目的是长大具有职业能力,进而可以为资本方带来收益,因此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工作实质应该是提高潜质转化为能力的概率。随着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深入,其组织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可以分为平台型、结构型、技术型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平台型成果转化组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级阶段,比较广泛的成果转化机构类型主要为平台型,平台型机构起到了类似婚介所的作用,将原本没有接触的科技成果方与资本方通过平台建立联系,进行联姻,通过平台科技解决信息上的不对称问题。联姻的结果可以确定拟转化的科技成果,即有潜力的婴儿,科技成果方将婴儿作为成果转化的终点,成长的问题不属于研发,养不了也养不好;资本方将婴儿误看成有能力的职业人,投资后希望快速获得回报,不关注也没义务花时间经历去养大,这样的联姻都忽视了成长的问题,无法解决成果产业化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拥有各类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但却没有实质提高转化率的核心原因。2、过渡阶段:结构型成果转化组织婴儿的成长需要家庭的哺育,科技成果具有技术潜质,但在走入市场成为商品过程中尚缺乏稳定性、一致性、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等诸多要素,成长的过程就是发展各项要素的过程。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最终实现产业化,并不是成果本身问题而是要素无法支撑,即便是已经走向商业化,对汽车领域起到引领和革命性意义的特斯拉汽车,也因为部件集成标准高、生产合格率低而无法大规模量产,陷入商业困境。因此注重科技成果的产品性是其产业化的关键,这个阶段已超过科技成果方的认知范围,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去补充,这类机构起到了家庭作用,指导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结构型组织特征是让成果持有人更加注重技术,由机构负责匹配管理、组织生产、推动市场等,又可被称为嵌入式孵化、生态网络孵化等,有些新型研发组织已经进入了结构型阶段,比如中科院西光所、大工(青岛)研究院等,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生命力而不是数量,实施关注市场化的持续培育,起到了家庭的作用,展现出了不同于平台型组织的活力和持久力。3、高级阶段:技术型成果转化组织尽管结构型组织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但受制于经历和资源所限,其成果产业化的数量是有限的,好比家庭不可能无限抚养孩子一样。要突破数量的受限瓶颈,实现规模化的转化,结构型机构显然力不从心。基于集聚产业化要素并将其科学化的技术型组织是发展的高级阶段,技术型组织如同学校,具有科学的教学和培养体系,可以批量的培养人才。技术型组织的核心是将结构型组织成功实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规律科学化,并通过技术方式加以固化和展现,使之具有规模化转化的软硬件基础。目前尚没有机构达到技术型组织的阶段,进入该阶段成果转化机构将会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个新型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四、大工(青岛)研究院的探索启示大工(青岛)研究院全称为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大连理工大学在青岛参股设立的新型研发组织,地处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成立3年来,以到位的510万注册资本金为起步,达到近70人规模,其中博士后10人,硕士以上学历超过40%,实现累计收入超过7000万,利润超过500万,纳税300万,各级政府的累计奖励及项目到位资金不超过120万,实现了两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孵化两家科技型公司,大工(青岛)研究院在不断发展探索中总结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客观规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尝试,进入到典型的结构型组织发展阶段。1、高度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大工(青岛)研究院在2015年成立之初即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昌盛集团结合自身需求给研究院设立三项课题,需要研究院组建研发团队去攻关,由于经费有限,研究院确定了高度轻资产、高度市场化的运营方针,将有限的经费全部投入人、实验等软件建设中,研究院的办公场地、设备、用车甚至是员工电脑都是租赁的,这样避免了设备等大额固定资产的投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力。为了评价研究院的运行发展,借鉴其他高校产业研究院在发展中存在问题,大工(青岛)研究院设立了很多经济指标:EMP(除股东、政府外的市场业务占比,>50%健康,<10%危险)、STD(存量资金生存时间,存量现金可以开工资月数)等,用于评价研究院的运行状态,在研发始终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高频的市场接触,锁定明确的市场需求,结合研发团队的专业所长,推动研发过程的阶段产品化,并逐渐进入并打开市场,其硅靶材产品就是硅材料研发课题的市场化产品,从最初的几片样品,到现在数万片产品,产量已经占到细分市场的20%。EMP指标按月度由财务提供,研究院运行以来EMP指标从75%逐步提高到90%,显示整体业务收入占比是健康的。通过这种市场化的运行思维,实现了研究院的生存之本。2、认证体系路径管理模式如何克服科技临床阶段高风险,研究院提出了建立介于研发方法与生产体系(ISO)之间的管理体系,将科技临床阶段所必经的共性化困难显性化,通过调控人才、科技、资本三要素,形成路径化的约束体系,指导从事成果产业化的人员正确认识并科学解决,这些指标随着遇到的问题增加而不断迭代更新路径化体系,使科技人员按图索骥的实施成果产业化深入,这个体系被定义为认证体系。图2 认证体系(MTRC)构成通过认证体系将科技临床的黑匣子破解,通过管理体系和管理工具促进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才能将个性化的成功变成普遍性的规律。研究院推动认证体系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基于管理调控、科技调控、风险调控的路径化认证体系(MTRC),开展科技临床认证及孵化,认证体系就是典型的结构型组织做法,通过科技成果与管理体系结合,指导并补强短板,推动产业化实施,已经孵化了两项科技成果并均实现盈利。3、博士后创新创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败关键在人才,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具有职业化的技术型人才是核心。大工(青岛)研究院定位为推动博士后创新创业,博士后既有技术基础,可以承担解决科技成果的技术问题;又是年轻人具有可塑性,培养其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可以承担产业化的综合管理工作,非常适合科技临床这个领域的人才需求特征。博士后不具备创业的能力,需要前述的认证体系给予指导,博士后按照要求逐步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项环节,也同步提高了个人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化,认证体系与博士后人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成果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体系与人才。大工(青岛)研究院三周年庆合影大工(青岛)研究院第一家孵化公司蓝光晶科的总经理张磊是一名材料专业博士后,他从硅靶材材料研发项目组长起步,到项目经理接触市场,到事业部总经理负责综合管理工作,最终成为孵化公司总经理,从一名技术研发人员成长为一名综合管理人才。这一路也正是所开发项目不断产业化的过程,从科研成果,到现在年收入2000万,利润200万的科技型公司,并成为了细分行业的团体标准制定者,产品出口到欧洲。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关系到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要动能,也进入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策的生产力阶段,更是对我国科技界的集体大考,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将会创造不可计数的新产业,激发各种新模式,产生新业态,衔接并消化数以十万计的高端博士人才,其意义和影响深远。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实施需要揭示其内在的科学规律,将其科学化并对症下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鼓励创新、珍视探索、宽容失败,探索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学路径并将其技术化,才能成规模的实施成果转化,进而发挥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级数效应,推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今天我们研究下最近三年,中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投入的情况,也就是2015-2017年。我制作了下图,注意单位都是人民币和三年累计的名义增速。我们可以注意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超过了汽车制造业!这个产业究竟包括什么呢,简单的说,这是和电力的产生,输送,使用等相关的产业。比如发电设备机组,各种变压器,整流器,配电开关,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还有我们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以及电灯,电磁炉,家用电气厨具炊具等等。当然,从这个产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比如国外的ABB,西门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个领域,国内总体已经比较强了,比如和电网建设相关的各种发电机组,各种输配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等等,国产化进度都非常快,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像光纤光缆领域,2017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百亿人民币级别的大企业从2017年企业总体营业收入为例,中天科技达到271.01亿元;亨通光电营收254亿元,烽火通信总体营收211亿元。长飞光纤营业收入103.66亿元。当然了,如果单看光纤光缆的收入的话,长飞在2017年排名中国第一,亨通中国第二,烽火通信中国第三。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企业还达不到最强的地步。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纤光缆公司,虽然中国占了五家,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国康宁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电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电工世界第八,藤仓世界第十,另外还有意大利普睿司曼 世界第七,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缆,我国企业的份额就不高。另外在技术上,根据中国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方向是“超低衰减”,同时要实现超低衰减光纤光缆的全产业链条,但是目前几个主要产品:硅锗料,光纤预制棒,光纤涂料,光纤光缆。除了光纤光缆,以及难度很高的光纤预制棒技术被中国公司陆续攻克并且实现较高份额以外,高纯度的硅锗料,高性能的帮助实现超低衰减的光纤涂料等,我国还同样大量依赖进口。不过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比如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设备等,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对应于国外的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ABB等等。但是明显技术水平上总是还是差了一截。其他例如发电设备(火力,水力,核电),早在2013年中国就占据了全球60%的产量,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和水力发电设备,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领域也在奋力追赶。多说一句,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技术和管理进步,虽然慢于系统的发展,但是国产元器件也在逐渐赶上来,只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还有疑虑,究竟国产器件行不行?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发现,即使国外客户认同中国的系统,但是在部件领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客户要求指定某个部件用欧洲品牌。不过当客户没有指定的时候,我们就一律使用中国品牌器件出货,产品在客户的使用环境中逐渐经受了数年的检验之后,客户对中国品牌电气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每当客户质疑中国产元器件不行的时候,我就把在欧洲其他客户使用的例子搬出来,说你看都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总会有客户被说服。很多人在做项目的时候,一遇到国外客户指定某个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从了,因为不想丢了项目,但是我是尽量说服客户用国产元器件,至少我认为国产元器件在很多领域已经堪用,跟随中国的各种系统设备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出口。这里面有一个信任和机会的问题。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你能真的讲出用中国产元器件有什么好处,国外客户一般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毕竟在商言商。当然总体而言,在技术上和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除了“系统强,部件弱”之外,还存在“份额高,技术一般”的情况,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子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形,比如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到全球前三了,宁德时代出货量还是世界第一,比亚迪世界第三。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国公司,但是在技术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DI和LG化学存在差距。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类似,中国公司在份额上已经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还有欠缺。也就是说,中国公司的份额高,是因为占据了最大头的中端领域,高端的份额还是很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一些以前曾经很高端的产业,现在因为中国的进入,已经被完全白菜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太阳能产业,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电池面板全部国产化,各个环节全球份额都超过了50%,并且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抹平,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公司纷纷倒闭,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国晶硅光伏技术来源的澳大利亚,尚德的创始人就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老师是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2000年在中国创立尚德太阳能,一度还成为了中国首富,可见当年光伏产业带给中国的冲击力。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红火的时候,中国各个光伏大厂全部供不应求,欧洲客户抢着到中国拿产能,中国的光伏企业销售员们可以说无比的幸福,躺着拿订单。一个本科毕业两三年的销售,一个月销售提成很容易一两万人民币,年入20万人民币以上非常正常。不过后来补贴逐渐退坡,另外产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渐过去了。而到现在,可以说向中国输出了太阳能技术的澳大利亚,本土的太阳能厂家都已经破产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主流光伏厂家也基本倒闭。总体而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普遍性的技术突破,同时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额已经很高,例如家用空调格力就是全球老大。有的技术上也已经全球领先,比如全球最高发电效率的火力发电厂,还有我们的特高压电网,全球标准都是我们主导的。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这个领域技术盲点有,但是并不太多,国外也没有办法在该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国产产品可以替代。另外为什么说不用太担心,该领域从2015-2017年,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增长达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在前十大研发投入产业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之一。我们再来看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排在中国各行业第三位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苹果:1976年成立华为:1987年成立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电子品牌的后来者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因此作为昂贵的大型的复杂机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的,品牌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虽然其销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最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仅仅15年现在已经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带有强烈的电子产品属性,维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肩膀上发展。时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东西,而长期自我压制自主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战略失误之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年轻化”,我国现在的龙头自主车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前一天才拿到汽车“准生证”,也可以见到世贸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这以后中国出口大发展,2001年之后,中国出口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衍生产品”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被彻底松绑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对外开放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最好案例。2001年加入世贸后,自主品牌可以说政策上就松绑了,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车的公司都可以公开上场了,要知道加入世贸的时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还要挂一个上汽奇瑞的牌子。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亚迪,2005年也进入了汽车领域,如果没有加入世贸带来的大松绑,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中国自主品牌启动的这一天来的太晚了点,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赢得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时间,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恐怕又不一样了。不做自主品牌,就会直接压制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对本土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到了2017年,中国全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1164.6亿元,仅仅排在第三位。我们和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起来,该产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002.8亿元,几乎是汽车产业的两倍。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公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大众汽车公司研发投入为136.72亿欧元,按照现在7.9的汇率,就是1080亿元,和中国全国的汽车研发投入差不多了。我们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美国通用汽车76.84亿欧元德国戴姆勒75.36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75.00亿欧元,美国福特汽车69.25亿欧元这里面较低的福特汽车研发投入也达到了中国全国的47%,这里面丰田,通用,戴姆勒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中国全国汽车产业的50%。不过多少让人欣慰的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在逐渐的扭转局面,1:在电动汽车新赛道上,中国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动汽车发生了两个价值份额变化,一个是价值向电池转移,电池的成本占到了电动汽车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电池的研发投入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一个是价值向电子产品转移,电动汽车的“电子化”非常明显,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软件的价值占比增大,而中国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价值份额和研发投入都是高于汽车产业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也就是说,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发生了赛道偏移,汽车产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重合了起来,直接导致中国合并计算的研发投入大大增加。2:最近三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增速很高实际上,2015-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三年累计增长了28.8%,是研发投入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上汽,吉利,广汽等这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大车企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之外,各种造车新势力的涌入也是一个原因。当然,隐忧是我国汽车产业在2018年遭受了市场的寒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我们就看乘用车:7月乘用车销售158.95万辆,同比下降5.30%8月乘用车销售178.99万辆,同比下降4.55%9月,乘用车销售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10月,乘用车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最近的几个月,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营收增幅,也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的增速。这几年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过高,挤压了作为大宗消费的汽车的空间,最终也传导到了汽车的研发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开始的个税减税,看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接下来,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个产业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很多次了,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水平,中国设计出来的智能旗舰手机,创新力越来越强,和苹果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中国和全球市场销量对比变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西方公司节节败退。我国在各种外围结构件和元器件上面,都已经不断取得突破,摄像头模组,镜头,金属壳,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振动马达,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触摸屏,天线等等都在不断获取份额,呈现全线推进的态势。目前就硬件来说,我国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电路和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电感)。集成电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在今年取得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8年8月,中芯发布第二季度的业绩公告:“我们欣喜地告诉大家,在14nm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们28nm HKC+技术开发也已完成。28nmHKC持续上量,良率达到业界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展和提升我们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平台,提供客户全面有竞争力的服务。”这里面的信息其实很明确,那就是28nm的新工艺良率已经成熟,同时中芯国际表示其14nmFinFET工艺将在明年上半年量产,客户是来自于手机芯片行业,逐渐追上手机行业的脚步,这对中芯国际来说也是个重大突破。总体来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仅在我国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2017年达到了2002.8亿元,而且三年总计也增长了24.27%,在研发投入前十位的产业中,这个增速仅次于汽车产业,排在第二位。这里面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集成电路产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投入将会在未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集成电路行业研发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带动了从业人员薪资的增长。今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发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量投入,各种资本涌入进行投资,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资收购了杭州中天微,现在变成了平头哥半导体,以国内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忆芯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开发超大规模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研发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团队成员90%以上硕士学历,主要来自国内名校,或来自国际国内知名芯片和存储公司。2018年校招的硕士生薪资范围,成都为18.2万-21万,北京上海为19.6万-22.5万元,均为12%的公积金。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拉高了校招薪资水平,华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校招待遇大幅提高,还发了不少SP。华为海思今年给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发了不少年薪25万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业界从华为出来的人,似乎都有给高薪的传统,例如董事长是华为工程师出身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艾为电子,2018年校招开出的硕士应届生薪资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万。即使只按照2个月年终奖计算,年薪也在25万-30万了。说句实话,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就是应届生的薪资比入职了两三年的员工薪资还高,集成电路设计今年的校招就是这样,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业的入职的往届毕业生薪资被今年的校招倒挂,这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对IT产业的研发投入,本来就是各行业第一位,并且还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哪怕是再过三年,情况都会跟现在大不一样。第四个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医药制造业今年的《我不是药神》热映,国内网络和自媒体掀起了一波感谢跨国公司的浪潮,说电影里说的不对啊,电影在黑跨国药企啊,国外药企在中国卖药就应该卖得贵啊,不然人家收不回成本就不会搞研发了啊。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是如何攻克各种疑难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意无意的,把全球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付出,都算在了几家跨国药企头上,我看了好多文章里面提到的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跨国药企工作,并且有的科学家,是反对药企在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药物拿来申请专利的。同时通过说明医药研发是高额投入,来渲染跨国公司在我国卖高价药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那些渲染卖高价药合理的人,如何看待我国开展的国家谈判,利用中国市场的力量要求药企降价。2017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个谈判药品的名单。人社部介绍,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其中36个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达到81.8%,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际市场价格。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跨国药企保持高药价是合理的,那么我只能庆幸,幸好不是这帮人在台上,因为开展医药国家谈判的前提,即使认为当前的药价是“不合理的”,所以才需要谈判,谈判降价后的药价才是合理的,而不是降价前。那些认为跨国药企卖高价药合理的,建议可以继续以谈判前的高价格买药,以避免出现他们担心的,“你不花高价买药,跨国药企就没有动力搞研发”的情况出现。事实上,跨国药企在中国卖高价药,背后的原因和其他行业的西方跨国公司没有区别:那就是高技术门槛带来的市场垄断,缺乏竞争。你如果不相信的话,一旦有同样效果的国产药上市,他们立即就会降价。2018年12月的央视,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情,国内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在2016年之前是一直不能生产起重机控制系统的,包括软件+控制器硬件,而国外供应商一直拒绝将最新的控制系统卖给徐工,导致徐工需要做性能升级匹配的时候,受制于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如果徐工要为某个客户调整参数,供应商排期要一个月,然后才能派工程师过来,徐工还需要付费。下图就是起重机的控制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7万元,当在2012年听说徐工要开始自研控制系统的时候,立即威胁将价格提高到10万元,希望中方停止研发。徐工的团队在2016年成功的做出了自研的控制系统,一个控制器才3万元,而国外的供应商也立即降价到4万元。全球制药公司,尤其是跨国药企的利润率普遍性很高,我们上财富中文网站的2018年世界五百强看看,苹果营业收入2292.34亿美元,利润483.51亿美元,利润率21.09%我们再看一下美国辉瑞制药,作为美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营收525.46亿美元,利润218.08亿美元,利润率为41.5%这是电子行业标杆企业对制药行业标杆企业,可见制药业的利润之高。当然你说了,并不是每家药企的利润率都像辉瑞这么高,然而这对手机电子品牌行业更是这样,苹果一家就攫取了大部分利润,除了苹果三星华为OV等少数几家,一大堆公司都是亏损,研发投入高不是卖高价的原因,缺乏竞争的垄断才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高不高,每年研发投入马上要突破1000亿人民币了,秒杀全球所有的药企,没有任何一家药企比得过华为。然而华为的净利润率却只有7%左右,在很多国家,华为不惜全网赠送通信设备给客户。是华为心地善良,不想卖高价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有三星,诺西,爱立信,中兴这些竞争对手在啊。实际上,在华为等中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之前,西方公司就是卖高价的,我们应该还记得20年前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就要几百元人民币初装费的时代。我们要记住一个真理:价格,从来都是市场竞争决定,而不是投入成本决定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的企业了,竞争是获取合理价格的最有力武器,所以医药制造国产化对我们如此重要。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2017年的全行业研发投入,仅仅只有543.2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八位,甚至低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传统的重工业制造部分。当然值得欣喜的是,医药制造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达到了23.04%,在研发投入超过400亿人民币的十个行业里面,增速排在第四位。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年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家药企,2018 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资金 9.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7.26%复星医药2018年1至9月,研发费用共计人民币11.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13%;其中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05亿元,同比增长69.65%。上海医药2018年1-9月研发费用投入7.56亿元,同比增长50.31%其他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海正药业,科伦药业,豪森药业等药企,其研发增速都很快,并且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制药业在逐渐的走向集中化。可以看出,复兴医药和恒瑞医药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尽管研发增速很快,但是基数还处于赶不上跨国公司零头的水平,也就是说,差距不只是10倍的差距,而是更多。全球几大医药巨头,强生,诺华,辉瑞,罗氏,拜耳,营收都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研发投入普遍性的达到四五百亿人民币。制药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一个高薪资高技术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化工,生物,药学等各大类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高薪机会。中国目前的高薪机会,高度的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以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制药业等等,都能够带来不少高薪就业机会。中国对制药业的研发投入,目前是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八位,但是其增速显著的快于第4-7名,因此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仅次于电子,电气,汽车的第四大研发投入产业。第五个我们关注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我国其实到现在还很落后,和前面是电子,汽车,制药,电气四个蓬勃发展,高薪岗位不断增加的产业相比,化工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该产业倒是发展比较稳定,201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912.5亿元,非常的接近汽车产业的水平,排在所有行业第四位,三年总共增长了14.85%,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7月30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公布最新的“全球化工50强”揭榜,德国巴斯夫今年依然世界第一。当然,今年中国有3家入围,中国石化世界第3 ,已经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先正达排在第34位,万华化学位列第43位。相比于去年全球50强只有中石化孤零零一家,今年多了2家,不过还是比较惨淡。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第六位的台塑算进来。这样中国就有4家了。当然,和其他各种排名一样,该排名也是因为有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申报和提供数据,不然中国企业数量还会增加。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相对乏力的。但是因为这个产业规模非常庞大,所以在里面很多领域,中国公司有极大的产业升级机会,也能给个人带来机遇。以生产MDI,目前国内化工届炙手可热的万华化学为例,该公司这几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份额不断提升,2017年拥有员工9165人,2017年人均薪酬26.43万元。而在3年前的2014年,该公司的员工总数为7250人,人均薪酬为13.05万元。尽管人均薪酬不代表公司员工普遍水平和中位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带来的公司薪酬能力的巨大变化,三年实现人均薪酬翻番。2017年底,万华化学雇佣了97名博士,1066名硕士,2137名本科生,4442名大专生和1423名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他们可以说都是这几年万华化学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日常接触的化工产品,最常见的日用化工品包括化妆品,这个领域其实差距非常大,而中国公司的增长也是不愠不火,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替代的现象。以国产化妆品龙头上海家化为例,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9.29%;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仅为0.67亿,只占收入1.83%。当然了,总体而言,国产的份额还是在不断上升的,2012-2017年间,本土品牌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前20位的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从2012 年的 10.8%增长到 2017 年的 20.9%。我们再以基础的化工产品乙烯为例,这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核心产品,或者说是标志性产品,然而全球乙烯产量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仍然需要进口乙烯,另外如果加上使用乙烯制作的下游化工产品,实际的需求量更高。2017年,我国对乙烯的需求量,加上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聚乙烯、苯乙烯、乙二醇进口量折算,我国对总需求在大约4000万吨左右,然而我国2017年乙烯总产量只有1800万吨左右。聚乙烯(PE)是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约占我国乙烯总需求的64%。广泛的用于塑料薄膜,城市市政工程的塑料管道你平时用的塑料袋,保鲜膜,你买的零食的包装袋都包含有聚乙烯材料。然而201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1398.6万吨,净进口1155.1万吨,总计消费2553.7万吨,对进口的依赖很高,当然这跟原料也有关系,化工产品的原来无非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项,其中主要来自油和气,美国油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这也是其化工工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也从沙特,阿联酋,伊朗,新加坡等国大量进口聚乙烯。其他还有著名的PX(对二甲苯),这个我相信我国老百姓对这个已经很熟悉了,我国也大量依赖进口,同时国内的抵制运动,也影响了我国的PX项目开展和产能提升,不得不从国外例如日韩大量进口。化工产业和电子,汽车,制药这些火热性的产业不同,总体而言化工产业很多都是大量生产的常见产品,技术也相对成熟,属于传统重工业领域,化工装置的资本投入金额非常高,同时化工产品的价格受资源价格影响大,因此总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薪资不高,利润率不高,但是里面在很多具体领域,我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比如化妆品,轮胎等等,是可以有较好的利润空间的。这个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型和高投资的特征,更多的会依赖国家的布局,会跟随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而进步。。第六个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所谓通用设备就是能够给一个以上行业使用的设备,最为典型的就是螺钉,螺母,密封件,弹簧,紧固件,风扇,机床,锅炉,铸造机器,轴承,齿轮,叉车,工业机器人等等当然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行业除了少数领域以外,大部分领域是肯定是赚不了大钱的,2017年对该行业的研发投入为696.8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仅为10.15%.我们从该行业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来,规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轮机+燃气轮机的企业,例如上海电气,2017年净利润也就是26.6亿元。另外就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目前也在蓬勃发展,这也是该行业的一个很大增长点,代表企业就是库卡,埃夫特,汇川技术等等,应该说机器人产业会诞生一批高薪岗位,工业机器人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领域最为耀眼的一个产业,以后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目前国内的知名国产机器人厂家,已经能给应届硕士开出年薪20万人民币左右的薪资,可见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其他还有激光器,代表企业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打标,也可以用来不同行业的产品加工等等。另外就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如食品加工机械,矿山开采机械之类,比较受关注的行业就是半导体生产设备,比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还有工程机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等还有就是油气资源开采专用设备,这一块是非常大的市场,一部陆地石油钻机加上服务一起,一套就是过亿人民币的合同价值,这方面中石油是全国的老大企业,2018年1-10月,中石油装备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医疗器械,这也是我国目前比较弱的方向,国内器械领域的三巨头,迈瑞,鱼跃,联影增速都还不错。迈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80亿元,同比增长2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45.27%;鱼跃医疗前三季度营收31.8亿元,增长18.12%,净利润6.28亿元,增长19.06%另外就是例如农业机械制造,目前我国农机方面也比较弱势,需要进口的金额较高。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636.9亿元,三年增长了12.31%,总体来说增长也不快,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的一些细分领域,也会诞生一些高薪的岗位,比如技术和利润都较高的医疗器械行业,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等等。第七个我们关注下唯一研发投入出现下降的产业除了六个比较重要而且关注度高的产业:电子(半导体),电气,汽车,制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之外,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研发投入达到和超过100亿人民币的22个产业中,居然有一个产业出现了研发投入的下降,而且是22个产业中唯一出现下降的产业,那就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然这个运输设备行业,出现研发投入下降,一个是铁路本来已经是传统市场,曾经是增长点的高铁,技术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和饱和,已经没有大幅增长的空间。中国中车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19.13亿元,同比增长8.98%;而到2017年,中车全年营业收入2110亿元,同比下滑8.14%,也就是收入还不及2015年多,研发投入当然没有太大增长的空间。一个是船舶现在中日韩竞争激烈,整个行业增长乏力,经营惨淡,这个大家都知道,研发投入也没有太多增长的空间。实际上我国船舶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军事工业来拉动,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号称每年下水一个舰队,大量的军舰在建中,其实船舶工业的一个亮点。运输设备最大的增长机会还是来自于航空航天产业,中国商飞目前在日益壮大,根据央广网2018年11月16日的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推进C919飞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中国商飞公司综合考虑研制进度和取证工作量,希望于2020年底取得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第八个,也是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仪器仪表制造业,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就是仪器仪表,2017年总共进口454.6亿美元,我国尤其是科研领域,非常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端科研设备,虽然国产仪器仪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实验室的高端科研仪器还是依赖进口。仪器仪表行业究竟包括什么呢?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而我国在仪器仪表领域的研发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仅仅210.2亿元,三年总共才增长了16.2%,这个速度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将面临从实验室,科研院所,日常监测,工厂等依旧依赖进口的情况。2017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4622 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0323 亿元,同比增长 10.71%,我们和进口的454.6亿美元一对比,2017年出口为278.1亿美元,逆差达到176.5亿美元,比起2016年还增加了16.8亿美元。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只有芯片产业逆差在持续扩大,仪器仪表产业也是一样。虽然我国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仪器仪表,例如包括显微镜,压力测量仪表、测距仪、水平仪等商品出口金额较大。总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企业规模都还很小,虽然也在不断整合,但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全行业只有2个公司营收超过了100亿人民币。随着工业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仪器仪表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电力,燃气和水务三大领域,由于政府有不断实现自动化的诉求,对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煤改气),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多少可以让仪器仪表产业受益,像做气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40%以上。另外就是我国非常弱势的科学仪器仪表领域,和机床行业类似,由于外资品牌在市场上非常强势,我国目前也在依靠军工产业发展推进科研仪器仪表的国产化。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国开始了“环保风暴”,尤其是随着国家对水、气、土污染整治不断力度加强,导致国内对环境监测专用仪器的需求增加.不只是政府机构的需求增加,国内企业为了应对环保的压力,也产生了采购仪器仪表的诉求,同时环保对减少和降低各类废弃水,气,固废等排放的压力是不可逆的,国内的龙头企业,例如先河环保、雪迪龙、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较快,2017年都大于 20%。最后一个是传感器了,这方面我国也很落后,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对于传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会出现电子产业的资本,进入传感器领域,或者和传感器领域的国产厂家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发展的情况。其他行业,本文先不关注了,或许还可以看下我国钢铁产业去产能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国在这几年(2015年底开始)实现大裁员的钢铁产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从业人员在2015年底还有362.7万人,到2018年5月,从业人员数只有226.8万人,两年半的时间减少了135.9万人。另一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研发投入,也跟随去产能出现了变化,2016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537.7亿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大幅的增长18.8%,去年我国钢铁产业也出现了业绩大幅回升。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1:第一个趋势是,从研发投入来看,以后的高薪岗位集中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IT)相关产业。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是一个普遍的高薪群体,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一个很显著的变化,至少几百万中国家庭成为了高收入家庭,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程序员们都是高薪群体。但是其实我国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也是一个高薪产业,虽然无法和互联网相比。本科毕业生在华为,OPPO, VIVO,小米这样的公司工作五年以上,拿年薪50万以上并不困难。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机方案公司,就能够做到十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年终奖三百万人民币。华强北也是一个大量造富的地方,在华强北很多创业的老板,可以说学历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为敢闯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当老板的80后,90后,手下雇佣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各种小公司在华强北比比皆是。电子产业在系统之后,核心零部件将是下一个高薪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导体器件,另外还有显示面板,摄像头(镜头)等等。以显示面板为例,全国目前在不停的建厂,对工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总体而言,显示面板产业离高薪还有距离,但是由于产业的广阔性,也会产生大量高薪岗位。我国各大面板企业,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由于本土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雇佣韩国和台湾的工程师和主管,雇佣人数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台大教授甚至说“华星光电就是台湾人培养起来的”,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给力,实际上你如果不能给出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来自韩国和台湾的显示面板行业的人才。而本土的人才却相对工资较低,这种现象是技术能力缺失的结果。制药产业虽然目前的研发投入仅仅排在所有行业第8位,但是以起增速来看,逐渐进入前四位是可以预期的。制药产业也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之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锂电池,输配电设备,光纤光缆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学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通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器,注塑机),专用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用客机研发制造)这五个产业,也会有一些子领域产生较多的高薪岗位,但是总体而言高薪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是没有办法和以上三个产业比较的。当然,电气行业可能以后是个例外,因为电气行业是以上五个行业中唯一一个整体全行业研发投入三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四个,说明该行业中大部分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未来也可以期待成为一个次高薪的行业。比如锂电池制造,在深圳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到ATL,欣旺达,惠州德赛电池等公司,拿20万人民币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难。电子,汽车和制药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会带动行业薪资增长,汽车产业的薪资,现在其实也还不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发展不力的结果,但是随着该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国产逐渐高端化,未来是可以预期的。2:中国比较大的落后产业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十位的工业品。我们从研发投入来看,六大项里面民用航空飞机,制药业,电子元器件,汽车制造四项增速较快,化工产业研发投入金额还可以,排在各大产业第四位,但是增速不快,仪器仪表产业研发投入较少,2017年才210亿人民币,基数太小,而且增速虽然还可以,三年的累计增速为16.2%,低于三年增长20%这个高速平台,而我国一年还要进口450多亿美元的仪器仪表。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国军工产业对落后产业的拉动作用,我国目前比较惨淡处于亏损状态的机床产业,船舶产业,军工牵引的需求成为行业的一个强心剂,华中数控参与的换脑工程,就是以沈飞,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为主,保证国防工业自主可控。中国海军疯狂的订购军舰,也为我国船舶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样的还有民用航空工业,由于在军用飞机和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也为以中国商飞为首的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际上如果看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会发现各个军工航空系统企业赫然在列。另外还有科研使用的仪器仪表工业等等,在商用市场追求科研成果而购买外资品牌,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缺乏足够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军用需求的拉动也提升了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3: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最为典型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尽管这是我国的落后产业,你会发现仪器仪表在和电子行业的物联网迅速的交融在一起,而电子行业是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优势方向,因此尽管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投入惨淡,但是却可以因为方向逐渐交叉,从而接受到电子产业高研发投入的外溢。以智能城市概念为例子,国内例如华为,中兴,小米,海康,阿里,乃至于腾讯等都在搞。同样的还有汽车产业,汽车在逐渐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而我国在智能电子产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研发投入,都明显比汽车产业方向更有优势。因此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定会比在燃油汽车时代占据更高的全球份额。而且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发现每个产业都在逐渐的“电子化”,并且融入到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比如仪器仪表行业的电表,水表,气表,原来都是人工抄表,现在智能化之后,成为了物联网的一部分,电表,水表和气表也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汽车在电动化和电子化之后,也通过车联网融入到了网络之中,理论上,你也可以在汽车里面读取家里电表,水表,气表的数据。你的汽车,和你家里的水表,原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他们分属于汽车产业和仪器仪表业,因为都实现了电子产品化,而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子产业向所有产业渗透的例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G和半导体(芯片)如此的关键,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竞相投入,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集成电路发展如此忌惮,因为负责连接的5G和负责产品电子化的芯片,是两个实现各个产业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可以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个例子,华为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老大,但是我国却在手机领域非常弱小,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但是其实手机本质上也是个通信设备,因此在华为在转向做手机之后,技术上能够迅速的实现进步并且占领市场,尤其是极容易遭到专利侵权诉讼的国际市场,这跟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积累是不无关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国际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购买专利,以避免出现被诉讼。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搞无人机的,可是谁知道大疆已经进入了农业专用设备的领域呢,大疆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和播撒系统,都瞄准了农业市场。再比如国内的舜宇光学,我们都知道是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但是舜宇光学把自己在电子产业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开辟了显微镜这个产业,而显微镜是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总的来说,电子产业正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所有产业渗透。尽管现在汽车产业仍然是中流砥柱行业,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或者说智能化,从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还是IT电子技术(软件+硬件)的竞争是核心(注意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其产值将会越来越大,实现在所有产业中的产值最大化,目前炙手可热的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属于IT电子产业。我们看看美国人的市场估值里面,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这样的美国老牌汽车厂家,显然特斯拉的强项并不在于机械技术,而是IT电子技术,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美国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句话说,简单的说,作为普通员工,要想收入还不错,学IT是最好的出路。下一篇文章,我们看看中美的“赛道竞速”情况,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总量10年内超美国已经是全球共识了。那么在最核心的几个产业呢?我们说的超过美国,当然只是满足于总量的超过,而是要真正的实现中国人的平均水平过的比美国人更好。这就不得不依赖于产业的进步,这个下一篇再聊。
新华社南京1月28日电题:启动创新驱动强引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运作机制剖析新华社记者陈刚、朱程在制造大省江苏,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机构着力变革科技管理机制、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引擎、开放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短短5年,累计建设了专业研究所42家、衍生孵化创新企业580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3100多项。“四不像”释放驱动力“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研院院长刘庆介绍,作为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江苏省产研院在省政府组建的理事会领导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部门,院本部不承担具体研究任务,重点开展科技资源引进、专业研究所建设、重大研发项目组织等工作。这种“四不像”的特征,既拥有政府背书,更有力量组织创新资源,也能紧跟地方实际,找准创新方向,还能灵活应用市场手段,大胆实践。“原来选人才多是看职称、论文,我们正在打破这种旧标准。”江苏省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说,该所物色的一位海归博士不擅长“写论文”但擅长产业化,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接近1个亿的产值。通过该所的积极举荐,这位博士成功获得南京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正推动项目落地。从建设新机制到打造新标准,这里的系列创新正在孵化出一项项“黑科技”。“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我们一个医疗器械公司从零开始做人工智能风险太大。我们与江苏省产研院合作,帮助物色团队做针对性攻关。”鱼跃医疗董秘陈坚说。目前,一项应用人工智能进行远程读片的新技术已在开发中,有望极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打七寸”破除障碍点“通过改革,研发团队持股60%,‘多劳多得’成为新规则,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江苏省产研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丁汉院士说。江苏省产研院瞄准传统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技术转化、资源整合等关键“痛点”,破除创新障碍点。——打破“旧”束缚,激发人才活力。“许多过去出台的政策,都是设法提高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却未把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交给科技人员。”江苏省产研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说,江苏省产研院提出,研发机构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有,研发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归属团队控股的运营公司。地方政府出“大钱”、持中股,产研院出“小钱”、持小股,研发团队出“零钱”,最高可持股70%—— 新办法把机构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捆绑起来,盘活了科技资源。——挖掘“真”需求,精准对接市场。为推动产业链与技术链的精准对接,与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征集、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真正技术需求,由财政资金匹配支持研究开发,产研院组织专业研究所和引进全球创新资源给予研发支持。该院已与大全集团、鱼跃集团、法尔胜集团、钱璟康复集团等龙头企业分别建设了1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征集、提炼企业“卡脖子”的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成功达成技术合作9项,企业已累计投入3406万元。——着眼“大”格局,全球招引创新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招才引智不同,江苏省产研院视技术为商品,研发为产业,不单单引进人才团队,更注重引进和培育一批以自主研发技术、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为主营业务的研发公司,为产品制造企业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和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试验田”打造新体系5年来,江苏省产研院不断发挥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巨大创新活力。做好平台,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组织边界,发挥大学(科学院)与工业界的桥梁、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的桥梁两个作用。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将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通过与国际高校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海外平台等方式,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落地江苏。控好风险,探索财政资金高效使用方式。对于处于初创期创新项目,财政资金以“拨投结合”方式匹配,先以财政资金予以立项支持,研发取得阶段成功下一轮融资时,财政引导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变为股权投资。既发挥政府资金对原始重大创新项目的支持,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确定支持强度和获得研发成果的收益。统计显示,目前42家专业研究所中,20多个创新平台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2200多项;累计转化技术成果3100项,实现技术价值合计200多亿元;研发人员中海内外院士60多人,高层次领军人才超过200人。本文源自新华社
目前,5G时代正加速到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中国5G产业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上也已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5G时代正加速到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中国5G产业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上也已取得不错的成绩。5G的发展前景可谓是非常广阔的,那么,5G如今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政策支持中国5G战略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5G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关键政策方面为5G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5G要在2020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5G商用;《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力争2020年启动5G商用。全球5G产业发展现状美国四大移动运营商5G部署进展有序推进,日本BEYOND 5G战略支持超高速通信时代;韩国5G技术助力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开幕;欧盟5G或成欧洲经济数字化变革关键使能器。巴西的5G通信频率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拍卖;俄罗斯预计在2020年底之前或将推出或发布5G商用网络等。中国5G产业发展现状预计2025年中国5G连接数将超4亿个。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自2020年正式商用起,预计2020年中国5G连接数将达0.04亿个,随着时间推移将迅速增加,到2025年预计将达4.28亿个,超过4亿个的连接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网络初期作为热点技术的部署,将对现网容量进行补充和扩展。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提供百万就业机会。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自2020年正式商用起,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0.5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1.2万亿元;至2025年,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3.3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6.3万亿元;至2030年,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6.3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10.6万亿元。在就业机会方面,预计2020、2025、2030年5G商用将分别直接贡献0.5、3.5、8.0百万个就业机会。目前中国5G产业已形成规划、建设、运营和应用四大产业链环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超七成网民看好5G技术未来发展。消费者洞察侧面体现了5G行业的发展深度,或可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5G可能对社会和商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73.0%的中国受访网民看好5G技术未来发展,持相反态度的中国受访网民占10.0%。 中国5G产业发展趋势1、5G拉动相关产业经济价值,不同产业链环节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政策扶持和5G技术日益成熟的影响下,中国5G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从规划环节、建设环节、运营环节到应用环节各个不同产业链相关企业2018年第三季度营收均超亿元,实现同比增长、智能制造、车联网、无线医疗到5G技术应用领域频获资本青睐。分析师认为,随着5G临时牌照发放和商用步伐的加快,未来中国5G产业在带动中国经济产出、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2、5G融入多项技术,驱动传统产业变革,智能制造、智慧出行或成最新战场高性能、低延时、大容量是5G网络的突出特点,5G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启了互联网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技术。5G已成为推动交通、医疗、传统制造等传统行业向智能化、无线化等方向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分析师认为,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发展切合了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的无限网络应用需求,其高性能、低延时的特点也满足了无人驾驶等垂直领域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智慧出将为成5G技术发展的最新战场。3、5G个人应用或将率先起步,行业应用后成5G应用收入的主要场景中国基础运营商和其他5G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在5G建设初期阶段的重点大多是增强宽带业务,支撑5G个人应用场景,具体包括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R)、虚拟显示(VR)等,但5G个人应用场景的 落地在产业营收上存在不确定性,如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缺乏足够丰富的内容和应用,在设备成本和可用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题。随着5G生态系统的成熟,更广泛的网络部署或将带来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营收机会。 4、技术发展和创新或成支撑内容提供商和垂直行业领域价值链进一步成熟的关键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然而,5G标准和产业链还需完善,5G的长期多样化服务需求也要求5G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广泛的5G普及路径为终端到接入网,进而到内容提供商和垂直行业领域,无论是从网络连接、个人应用场景的内容提供,还是大规模的行业应用场景支撑,5G技术的改进和创新都是推动相关领域价值链进一步成熟的关键。
AIST——氢研究领域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英文为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AIST”)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研究机构,专注于研发有利于日本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及其产业化问题,起到将革新技术与产业化连结起来的“桥梁”作用,同时还与世界各国的主要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构建积极的全球合作网络。目前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日本的研究据点有11个,拥有约2300名研究人员。日本氢能发展处于世界的前沿,今天来跟随小编看看AIST下设的氢能研究小组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吧!氢能研究小组(一)创能研究部氢材料组研究目标:为了实现以氢能源为基础的安全经济的社会,氢材料小组以明确氢在燃料电池汽车和氢气站使用的各种材料中的作用为目的,致力于通过正确评估氢脆现象来明确脆化机理、通过氢气气氛中材料评估技术的开发来明确金属材料中的氢气行为。特别是在120Mpa的高压氢气中,利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SAR)、断裂韧性试验、疲劳试验等材料实验装置,调查关于不锈钢和低合金钢中氢脆化的影响。该研究组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库的构建,为氢脆评估方法相关国际和国内标准做出贡献。(二)福岛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氢载体研究组1.研究背景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至关重要,但是由于适合日照和风力的地方分布不均,能获得的发电电力也不均衡。氢载体制造技术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并为了长期、安全、低成本地储氢而使用催化剂进行化学转换。2.研究目标为了解决日本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氢载体研究组正在开发能够支撑可再生能源大量引入的能源储存、利用技术。该研究组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化学转换,作为氢和氢载体,以电、热、氢等各种能源相关技术进行开发。此技术也能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的吸收或电力系统受到自然状况影响时发挥调节力量。而且,通过此技术无论何时都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不受季节地点限制。3.研究内容该研究组从使用可变功率的制氢,到对使用催化剂的氢载体进行化学转换以及在热机上的应用进行一系列技术开发,把氢载体制造、催化剂利用以及氢发动机控制等重要技术应用于大型演示机,把从实证研究获得的知识经验导入到重要技术的改良和新突破中。(三)福岛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氢热系统研究组1.研究背景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已经铺设了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同时,由于供需不平衡和输电线路容量不足,存在许多限制例如输出受限,从而产生可再生能源废弃问题,将来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增加。此外,为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重要的是建筑物的零排放化,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为了将传统技术中无法有效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并利用其产生的热能,该研究组正在对氢热系统系统进行开发,以充分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氢能及热能。2.研究目标为了引入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该研究组将开发一种利用氢气和热能的能源系统,这种能源系统能解决当前存在的无法长期、大量储能的问题。今后将越来越多利用引入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技术。此外,为了减少占日本二氧化碳排放40%的建筑物的排放,该研究组将利用无二氧化碳的氢来开发可用于城区的安全储氢技术,考虑到电力和热量需求,该研究组还将开发一种能够处理氢能和热能的能源系统。此外,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该研究组还将继续致力于安全的氢气增压和精炼技术的开发。3.研究内容①该研究组将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的高效制氢技术;②作为储氢技术,该研究组正在开发一种使用储氢合金的储氢装置;③该研究组正在开发利用氢能源系统提供电力和热能需求的技术;④该研究组将开发新的氢气压缩技术和精炼技术。4.研究成果①防止水电解降解技术该研究组成功地使用20kW太阳能电池和5Nm/h水电解设备将大约15%的太阳能转换成氢能。②安全储氢技术(不可燃储氢合金)该研究组开发了一种由非稀土组成的廉价储氢合金。(四)产综研九州大学氢材料强度实验室1.研究目标产综研九州大学氢材料强度实验室基于九州大学世界顶级高压氢气的宏观材料强度评估技术机械工程的视点,并综合产综研氢气环境中的纳米级材料组织评估技术材料工程的视点,安全、经济地利用氢气,旨在阐明氢材料的脆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材料。此外,建立一个产业、学术、政府联合网络,将取得的成果与企业进行衔接。2.研究内容1、微观角度分析氢对每个增强机制的影响;2、基于宏观角度分析阐明析出强化材料的氢催化机制;3、铝合金中氢侵入的纳米微观分析;4、利用有限要素法的氢扩散-弹塑性耦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