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分析万物皆化

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分析

2017-2018年中国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现状2018年,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持续优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速完善,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成效显著,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1985项,成交额为17697.42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12.08%和31.83%,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29.56万元,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图表 2006-2018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项目及成交额数据来源:《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报》2019年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评估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在2019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评分百强中,37个国家有城市入围,比2018年减少了1个(沙特阿拉伯)。主要集中在北美(31)、欧洲(38)、亚太(28)。其中美国占26个,德国占9个,加拿大和英国各5个,均与2018持平。中国城市数达到10个,比2018年增加了2个,超过德国跃居第2位,但较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南京、武汉和成都跻身100强,中国的天津、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和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被挤出100强。2019年中国入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城市及排名分别为:北京10、香港12、上海16、深圳25、台北42、广州47、杭州63、南京91、武汉95、成都98。与2018年相比,北京下降1名,香港、上海、深圳、杭州排名分别上升6、1、8、14位,台北、广州分别下降2、6位。天津被挤出100强,南京、武汉和成都跻身100强。中国城市排名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7-2019年全球及中国专利发明统计2018年全球创新者共提交了330万件专利申请,连续第九年实现增长,涨幅为5.2%。全球商标申请活动增长到1,430万件,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申请总量达130万件。2018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排在中国局之后的是美国(597,141件)、日本(313,567件)、大韩民国(209,992件)和欧洲专利局(欧专局;174,397件)。这五大主管局受理的申请数量共占世界总量的85.3%。前五大主管局中,中国(+11.6%)、欧专局(+4.7%)和大韩民国(+2.5%)都出现了增长,而日本(-1.5%)和美国(-1.6%)均有小幅下降。对美国来说,这是自2009年以来申请量首次出现下降。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4.2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4.6万件。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为32.3万件,占93.3%。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位的国内(不含港澳台)企业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3369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849件)、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345件)。2019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知识产权指标符合事业发展预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专利方面,2019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4.9万件,同比下降9.4%;共授权发明专利23.8万件,同比增长9.9%。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9.2万件。上半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的企业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314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95件)、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312件)。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74.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件。2017-2019年中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一、机器人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机器人领域各年度的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上涨,尤其自2014年以来,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这也与社会大众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机器人在近年来的广泛应用有直接关系。另外,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实用新型占比32.57%,发明占比67.43%,说明有三成多的发明创造以短平快的方式提出。图表 2000-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单位:件注:受公开滞后影响,2019年专利数据公开不完整,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数据来源:《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19年》二、集成电路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集成电路领域中国公开的专利共计348700件,其中授权且有效的专利为145265件。近十年来,中国集成电路领域专利数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自2017年开始,本领域中国专利年度公开数量开始超过美国,2018年度公开数量更达到四万件以上。图表 1999-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领域专利申请及公开数量单位:件注:由于2017和2018年申请的专利有部分还未公开,因此该两年申请数仅做参考。数据来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知识产权年度报告》(2018版)三、智能驾驶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高峰出现在2018年,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度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技术专利申请量达到17974件,是2000年年度申请量的116倍,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图表 2000-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单位:件注:受公开滞后影响,2019年专利数据公开不完整,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数据来源:《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19年》中国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提出《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出现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0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协同高效;绿色技术创新引导机制更加完善,绿色技术市场繁荣,人才、资金、知识等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有效集聚,高效利用,要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形成系统布局,高效运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充分转化应用;绿色技术创新的法治、政策、融资环境充分优化,国际合作务实深入,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金铃传

专家: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要分开研究,因其中有“市场失灵”

如何合力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除了造铁路,有专家建议,一定要实现相邻的“市域线”多点甚至多线换乘。偏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如何提振?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分开做研究,也许是个对策。12月3日,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办,江苏、浙江、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协办的“上海2020参事国是论坛暨长三角参事专题研讨会”举行,论坛主题为“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12月3日,“上海2020参事国是论坛暨长三角参事专题研讨会”举行。主办方供图研讨会上,来自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政府参事、专家学者等百余人,聚焦“长三角城市如何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战略优势、体现更大作为”开展探讨。谋划长三角相邻市域多站点、多线换乘“一市三省合力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用轨道来带动五个流的畅通,来推进长三角深度融合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陈桂秋解释,“五个流”即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流和物流的畅通,二者都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这就需要交通先行。轨道交通能够将长三角各区域中心城市串珠成链,使其发挥整体效应。陈桂秋表示,轨道打造可以助力长三角整体互联互通,构建世界级城市群;为长三角的港口以及空港,海空转港提供互联互通路径;为长三角内部城市群之间的商务通勤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加强,构建长三角多心、多核网络型的城市生态结构。如何推进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陈桂秋建议,提质区域干线铁路,加强长三角成员城市之间的干线铁路联系,加快形成高效网络型城市群。他还强调,要推进相邻市域线多点握手换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一市三省相邻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市域线互联互通在推进,比如上海嘉定到昆山花桥的连通。未来,相邻的市域线之间还会换乘、多线换乘。他特别提到,一定要实现多点甚至多线换乘,而不是单点连通,“这貌似是小事情,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陈桂秋还提出,长三角共同谋划沿海货运铁路专线。他表示,这条货运铁路专线可以把有海岸线的一市两省沿海港口资源连通起来,形成内外贸、江海河、大中小港口统筹协同的“一带一路”航运体系。未来,机场群之间也要加强轨道的互联互通,实现高效快速连接,构建协同服务长三角的“多机场体系”。政府参事、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长三角城市如何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战略优势、体现更大作为”。主办方供图以四个国家科学中心支撑长三角发展“经过两年,大家更加清楚,中国的短板、痛点在什么地方。”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蒋伏心表示,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在科教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方面占据优势,最有望解决上述难题。蒋伏心提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制造业发展很快,技术创新也很快,但这基本上是一种偏市场的技术,而不是偏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一个观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要分开做研究,拿出不同的对策。他提到,在基于市场的技术创新中,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市场需要,就跟着市场跑。而在科学创新领域当中,不能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原因很简单,在这个里面存在着市场失灵。”蒋伏心表示,在创新体系中应该有三个主体,除了企业和市场,必须把政府作为主体放进去,尤其是在基础创新方面,政府一定是主体,他称,这不是倒退,而是遵循世界的科学创新,在发达国家的基础创新领域中,政府高度参与。落地到长三角,他建议,建立长三角科学联盟,在已有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南京和杭州国家科学中心,以四个科学中心支撑长三角创新高地发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张冲

以技术创新主导市场变革 零微科技喜提行业两项大奖

日前,由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室内净化服务委员会和苏宁易购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室内净化高峰论坛暨好水好空气消费节在南京落下帷幕。本次会议对绿色安全建筑发展趋势及空净产业新风向展开了激烈探讨,并对疫情之下表现优异的品牌进行了褒奖。其中,海尔环境电器产业(零微科技)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敏捷的市场反应速度以及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一举斩获“2020好水好空气消费节影响力品牌”、“2020好水好空气消费节创新技术产品”两项殊荣,再次彰显行业领导者风范。用产品升级满足市场所需 零微科技获行业高度认可2020年,一个不得不提的词,是“疫情”。的确,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让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疫情之下,为满足大众对除病毒、细菌的迫切需求,零微科技迅速做出反应,立即进行了产品调整,一举推出了KJ820F-N860C、KJ650F-H600AU1、KJ600F-H600AU1、KJ400F-N860CU1等多款专业化、细分化新品,不但解决了用户的“燃眉之急”,更传递了其健康、智能与品质的产品力和品牌价值。业内人士指出,疫情之于空净产业,是一把开门的钥匙,开启了社会对防疫、杀菌、消毒、净化的多元化需求,开启了行业新的风口。作为智慧环境整体解决方案领导者,零微科技本着关爱用户健康、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第一时间展开行动,推出相应的产品,研发实力与品牌速度不言而喻,其能够在本次权威论坛上,将品牌、产品两个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可谓实至名归。用技术创新主导产业变革 彰显行业领导者责任担当零微科技始终认为,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产品的升级与核心差异,同时也是研发颠覆性产品的重要基础,这一理念在本次疫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众所周知,针对细菌、病毒,目前市场的净化技术依然以传统的HEPA滤网吸附、拦截为主,效率低下不说,还易引发二次污染。为解决行业这一痛点、难点,零微科技开创性的将自主杀灭病毒细菌的前沿黑科技MOFilter材料应用到新品之上,一举突破行业同质化桎梏,在业内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据悉,MOFilter是世上已知的吸附分离、高效催化气体分子能力最强的一项自动杀毒灭菌材料,它可以通过催化空气中的分子氧,产生对人体无害的活性超氧负离子,实现对病毒、细菌、真菌的直接杀灭,而非单纯的拦截过滤。数据显示,搭载MOFilter自杀菌技术的空气净化器产品,有着更高一筹的净化效率,除病毒、细菌率高达99.99%,颠覆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将空气净化器的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由零微科技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推出的氨基酸长效除醛技术专利,也凭借着强力吸附与生化分解完美结合的除醛理念,在市场刮起一股安全除醛的新风潮。可以说,在风云变幻的市场,零微科技正在用对技术创新的矢志不渝,向环境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巨大的能量。本次“2020好水好空气消费节影响力品牌”、“2020好水好空气消费节创新技术产品”两项大奖的获得,既是业内及用户对零微科技的高度信赖和肯定,也充分证明了零微科技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未来,零微科技将继续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深耕环境环保产业,坚持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为用户提供更放心、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用实际行动引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雪

周群飞谈企业创新: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图片说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常委、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群飞回答记者提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璐瑶/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 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刘世锦、南存辉、叶青、周鸿祎、周群飞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周群飞委员,您曾经说过,并不希望自己的企业是规模最大的,但是希望它是最具创新能力的。我们知道,创新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您能否谈谈如何做到鼓励创新和风险防控并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常委、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群飞创新与风险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从创新的内涵来看,创新始终伴随着风险。就像在20年前,我们把玻璃用到其他领域,也会担心失败。但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失败就不去创新。对企业来讲,我相信不是每一个创新成果都能转成产业化,但是十个创新里面有五个就已经很成功了。如果大家害怕有风险,不去创新,那我们消费者也用不到很好的产品。这个风险,一方面是技术风险。创新以后,技术能否非常成功地转入量产?普及率有多高?如何保障它不被窃取?我一直在主推发明专利授权时间要缩短,现在是两三年才拿下来,如果是防止窃取,我们先需要拿到一个合法的授权,这样才可以对自己有一个保障,才会让企业放心大胆去创新。这是技术方面的创新。第二,市场方面的创新。衡量一个新的技术成果,最重要的一环是能否经过市场的检验,也就是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喜好程度、接受程度。我们经常会看到市面上有很多新的、让我们很惊艳的产品,这一定是科研人员和研发人员经过很长时间、各种实践探索、长年累月做各种DOE才得到的一个结果。第三,融资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我们的研发经费都是属于自有资金,虽然有很多新型的融资方式,比如发债、股权转让等,但最早投入的资金都是企业承担的,所以一般企业不愿意做研发投入。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研发费用投入的比例比较高,基本在6%左右。第四,管理上的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结合外界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战略规划。有时候我们企业规划未来要做一些什么样的研发,但是外部环境不接受这样的产品。我也强调,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结合客户的意见,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作为企业代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企业一定要考虑自身所在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我们前段时间看到5G折叠屏很开心,但它能否成为受欢迎的产品,还要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如果一窝蜂去研发,感觉市场需求很大,大家用一个低价去竞争,可能难以保证企业的投资回报。第二,推进产学研各项主体创新。有的大学、研究院里有很多新技术,我在科技组,很多委员经常讨论,有些技术我们企业已经有了,但是院校不知道,所以这个衔接要做好,要互相融合。政府也可以给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好平台,定期把科研成果挂到网上,企业需要什么技术,可以很轻松地得到这个技术,当然不是去窃取,我们尊重知识产权,企业可以付出成本,共享这个成果。第三,优化拓宽融资渠道。昨天政府工作报告里包含了这些方面,我作为企业代表,非常开心、非常受鼓舞。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所有内容,我们企业都能用好,只要政府贯彻好,民营企业在这样好的营商环境里会发展得更好。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命之行也

2019年中国新零售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加大技术创新拓展高端应用场景

我国新零售行业已经初见规模新零售被重新定义线上线下融合的第五次变革经过两年的发展,新零售已经初见规模。在新零售出现之前,中国零售业已经历了“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四次变革,而新零售则带来了线上融合线下的第五次变革。商务部给出了新零售的定义,即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要素全面革新进化的商品交易方式。当前,零售产业正从用户高速增长向用户价值提升阶段转变,而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可以满足用户价值提升的需要。三方面因素推动推动新零售行业诞生新零售的产生是由技术、消费和市场三方面因素促成的:1、技术的发展为新零售提供了土壤。近场感应终端、虚拟试衣镜等技术使丰富的线下购物体验成为可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零售平台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分析工具。2、消费的升级为新零售提供了牵引力。一方面居民消费日益攀升,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商品和消费的匹配度提出更高要求。3、市场的瓶颈使得新零售成为必然选择。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全球实体零售发展放缓,整个零售业亟待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用户红利正逐渐消退,线上获客成本激增,原有的纯电商盈利模式已出现瓶颈,亟须取得突破,延续发展势头。流通效率整体下滑,盈利空间萎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倒逼多元零售形态涌现。我国我国新零售行业万亿市场规模目前,我国零售行业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发展。自从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我国零售业迈向新零售时代的步伐开始越来越快,腾讯系与阿里系针对线下零售的投资可以说是“双马”不停蹄,纷纷加速布局重量级线下实体,包含战略投资连锁超市、连锁百货商场等。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我国新零售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89.4亿元,以目前新零售发展的步伐来看,预测2022年我国新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5%,未来发展潜力无限。2017-2022年我国新零售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12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增速比11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2018年1-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增速比1-11月略低0.1个百分点。2019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6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096亿元,增长3.5%。在商品零售中,2019年1-2月份,中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1580亿元,同比增长3.2%。2018-2019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备注:1-10月累计同比增长为9.2%)我国新零售五大发展中问题凸显总体来看,新零售业态方兴未艾,新零售项目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任何新生业态在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问题,新零售也不例外。1、无人零售发展面临危机仅仅一年时间,无人零售就由狂热追捧逐渐转冷。先是一大批无人店面临结业,接着从2018年开始,无人货架企业陆续倒闭。而多数无人便利店也正为客流量低、盗损率过高等问题所困扰。无人零售陷此困境,主要是因为其在技术和维修等方面的管理成本远高于无人模式带来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压降。与此同时,技术投入不足、补货不及时、可选择货物种类少等问题严重影响购物体验,导致无人零售的客流量不尽如人意。因此,无人零售的效益远低于传统门店。2、低端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无论是将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营、营销管理,还是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都需要领先的前沿技术作为辅助。例如,依靠摄像头和传感器来追踪消费者从货架上拿走和放回的商品,可有效解决盗损率过高的问题,而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货架动态识别等技术支持。目前,我国新零售创新聚焦在难度相对较低的无人货架等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创新应用相对较少,用户“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实现不了。要实现真正的无人零售,技术上还有很多不足,通过补贴方式吸引用户的盈利模式难以长期持续。3、运营成本过高导致业绩不佳新零售的发展无论是线下打造体验店还是发展新物流配合线上,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对于新零售企业来说都是巨额成本。线上的每一件商品、每一个交易,实际上都是在云上一个系统的交互过程。而线下则有大量的离线操作,因此将大量的线下门店集合成一个线上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新零售的典型代表生鲜超市为例,新鲜的海产品有着很高的物流运输成本和高单价,黄金地段的选址也拉高了门店租金的成本。目前来看,新零售项目普遍是亏损的,居高不下的流量、渠道以及门店扩张成本拖垮了大多数新零售企业。4、快速扩张导致管理不全对于很多新零售门店来说,只有扩张才能快速获得更多用户。但是,快速扩张在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也为员工和产品管理带来考验。去年11月,新零售企业被爆的“标签门”事件,即存在生鲜零售企业以新标签替换旧标签,但食品却没有变化的现象。这暴露出新零售企业在供应链升级,尤其是产品质量管控、员工的培训和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力度远远不够。5、传统线下零售企业转型困难当前大多数线下零售企业正面临自身经营困难的境遇,难以投入巨额成本进行转型。即使有企业主动接轨新零售,快速扩张的门店也严重拖累企业效益,难以避免亏损的局面。不仅如此,线下零售市场集中度不高也是线下企业难以集中力量实现转型的重要因素。线上电商有阿里和京东两大巨头,而线下企业却是群雄逐鹿的局面,整合能力较弱,尚未有如美国沃尔玛那样大举收购电商企业的线下零售商出现。线下零售企业对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的能力较弱,缺乏互联网基因,转型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三大对策建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技术创新推动新零售向高端延伸无论是无人零售的发展危机还是低端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都是源于更高门槛的技术难题无法突破。建议新零售企业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深度运用5G、生物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拓展互动消费场景、实现成本压降。鼓励产学研用紧密协作,建立新零售产业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商用。2、推动数据资源开放,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推动政府各部门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数据共享、流通,保护相关标准。鼓励企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数据合作,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提升新零售精准营销和服务能力中的作用。3、优化政策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政策方面鼓励新零售技术和应用创新,探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着力降低监管、场地和网络成本。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联合监督执法,形成线上与线下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局面。(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黑美人

拥抱产业变革 推动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如何助力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医疗怎样精准赋能抗疫合作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5G将给世界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4月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多场活动聚焦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众多与会嘉宾以线下线上方式展开热烈讨论。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拥抱产业变革”“与新技术共舞”是本届年会六大板块中的两大板块,多场相关主题的分论坛和圆桌会议场场爆满,足见科技合作、创新驱动的热度。“通过智能听诊器,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和云计算技术,即使身处偏远乡村的基层医生,也可以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有效筛查。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培训10万名基层儿科医生来使用这一产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在“未来医疗新生态”分会场上分享了他对“互联网 医疗健康”的期待。在“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德国默克集团中国区总裁安高博表示:“技术发展让生产周期变得更加透明,从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能够互相了解需求,在制造业、医疗行业等各领域都是如此。我们通过技术革新,让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在“数字支付与数字货币”分会场,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数字支付的未来。中国走在数字支付领域的发展前沿。“我们创新数字支付的初衷就是为了给民众提供一个更方便、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支付体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说。产业变革改变行业未来、助力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与会嘉宾的共识。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信息技术正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5G时代的来临,为打造全自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带来了可能,让我们对产品品质控制得更加精准,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与会中外嘉宾在讨论中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以色列科技部总干事斯彼戈曼表示,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崛起,引领在线经济蓬勃发展。疫情防控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数字经济逆势增长,正在悄然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致力于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对包括以色列和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中国将在航空、汽车、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更多领域开展一系列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企业成本会更低,客户获得的服务会更好,效率会更高,企业竞争力会更强。”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对记者表示,集团将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以数字技术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产业生态,加速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力,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强化国际化分工协作。《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持续攀升。科技创新正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把创意推向市场”分论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发言中突出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她说:“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申请专利十分活跃的市场主体。广大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将有力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分会场,与会嘉宾们对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展开深入探讨。“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渗透到各行各业,人们期待通过新技术解决各行业难题。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与场景深度融合,这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大重点。”百度集团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说。加强合作增进人类福祉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在开放合作中寻求科学突破;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更多开放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会嘉宾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寄予厚望。在“健康丝绸之路”分会场,印度尼西亚卫生部副部长但丁·萨克诺表示,面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合作。“只有合作才能解决目前的危机、应对未来挑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福祉。”“近年来,中国的创新发展让世界瞩目。‘十四五’规划提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将提高到8%以上。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在技术转让方面也非常开放。我们在中国的团队得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安高博说。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表示,在科技创新领域,必须跨界加强合作,疫苗领域的国际合作就是最好例证。“应该让世界各地最好的科学家通力合作,让各个企业之间进行跨界合作,让学界和产业界之间加强合作。跨越的边界越多,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益处。”《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0日 17 版)

煎饼哥

技术创新不止一面,vivo势必领衔全行业共同发展

放眼2018年的智能手机市场现状,你会发现手机行业的格局没有愈加清晰,反倒更加混沌迷离。为了冲出这层迷雾,有不少手机厂商开始恶战技术创新方面。毕竟在年底的这个时候,每位手机厂商都希望通过产品来推动市场的逆势增长,以获取更高的销量成绩。那么,在5G预商用来临之前,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引领者之一,vivo下一步会怎么出棋呢?面对时下智能手机市场所出现的几大鲜明的特征——销量不断向高端爆款机型机中,国产手机与苹果、三星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各大品牌的忠诚度低,消费者流失严重等等情况,使得不少手机厂商纷纷深耕于技术创新无法自拔,其中也包括vivo在内。在换机大潮的这个时候,要想在红海中脱颖而出,那么,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市场永远都会奖励创新者”,vivo无疑是体会最深刻的手机品牌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vivo下一步棋的策略根据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所示: “手机市场大盘今年绝对数量是在下降的,从去年4.5亿部数量级大盘到今年4亿出头。但对于vivo来说,我们今年还是增长的,增长还是来源于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NEX、X21、X23包括下面的一些产品,都有较大的创新投入。所以只要我们在科技创新这个领域持续投入,而且在产品上不断体现出来,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人会不喜欢极具科技感的产品,正如没有人会拒绝美的事物一样。例如6月vivo发布的产品NEX凭借一升一降的突破性创新在市场上稳居半年之久,其中,必然也离不开技术创新的作用。而前两天刚发布的vivo NEX双屏版则迎来了全面屏手机的双重突破,当市场都在研究折叠机、滑盖屏的时候,NEX双屏版在岔路口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为了展现出不一样的产品,每位厂商在全面屏一设计上都费尽心思。市场上每一款产品几乎都是厂商们的诚意之作,但在消费者眼中看来却是大相径庭,厂商们的诚意从来不在消费者购机所考虑的第一因素,相反,科技才是购机的第一要素。面对vivo NEX与NEX双屏版这般极具诚意,同时又具有无比非凡的科技创新力,消费者自然是不能拒绝的。因此,能够凭借科技创新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汇回报的vivo,兴许就是一直跟随着科技创新的逻辑来走下一步路。vivo公司内部的标杆:NEX系列一直不断地为消费者寻求有关技术层面最好的解决方案的vivo,在全面屏创新与屏幕指纹技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vivo NEX作为vivo公司内部一个探索和科技创新的标杆系列,根据胡柏山所说,不管多少年,vivo对NEX的追求是一年一次或是一年多次。尽管其均价超过4200元,但NEX系列所集成的多项科技力一直是广大消费者所追求的科技产品。因此,才会成为国内市场最畅销的高端产品之一。此前,vivo的创新标杆一直是Xplay系列,因此,当NEX的身影遭到曝光的时候,有无数人都在猜测Xplay又将出现,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Xplay系列的属性不是用户的普遍需求,因此,集结了Xplay游戏属性的vivo NEX,售价自然也会有所提升。但除了注重科技创新,消费者并不希望厂商们使用“饥饿营销”来提升产品热度。为此,vivo不管是发布哪款或将一炮而红的新品,从来都是保证大规模产量。使得消费者在获得前沿科技的前提下,也能享有供应链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科技产品。带领全行业共同发展TOF技术此次vivo发布的新机NEX双屏版最令人期待的除了是极具创新力的双屏以外,其所拥有的黑科技更是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理想旗舰。而最值得一提的是,vivo NEX双屏版所搭载的TOF 3D超感应技术除了运用在人脸建模与人脸支付以外,3D焕颜相机更成为了许多消费者所期待的功能之一。之前TOF技术上的相关硬件和软件都极其不成熟,而这也导致了不少厂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了空窗期。尽管研发方向十分模糊且条件也十分艰难,但vivo仍旧想方设法投入大量资金,与团队共同解决有关TOF技术的各种应用问题。虽然结构光技术也可实现各种3D立体效果,但必须使用刘海的设计让vivo认为这是条不够开阔的道路。既然TOF技术既可做前置、又可做后置,那何妨不朝TOF技术努力一把?直至今天,虽然vivo对于TOF技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深度,但其却觉得自己一个人成熟不行,还要带领全行业与应用生态共同发展起来。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其道路与投入资本必定十分巨大。对此,胡柏山说道:“TOF的技术是长远的,做投资不能做短期的投资。这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匹配我们的技术得出的判断。”相信在探索与研发TOF技术的路上,vivo将带领大家越做越强大。

泛然而辞

拥抱产业变革 推动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如何助力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医疗怎样精准赋能抗疫合作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5G将给世界经济及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4月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多场活动聚焦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众多与会嘉宾以线下线上方式展开热烈讨论。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拥抱产业变革”“与新技术共舞”是本届年会六大板块中的两大板块,多场相关主题的分论坛和圆桌会议场场爆满,足见科技合作、创新驱动的热度。“通过智能听诊器,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和云计算技术,即使身处偏远乡村的基层医生,也可以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进行有效筛查。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培训10万名基层儿科医生来使用这一产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在“未来医疗新生态”分会场上分享了他对“互联网 医疗健康”的期待。在“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德国默克集团中国区总裁安高博表示:“技术发展让生产周期变得更加透明,从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能够互相了解需求,在制造业、医疗行业等各领域都是如此。我们通过技术革新,让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在“数字支付与数字货币”分会场,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数字支付的未来。中国走在数字支付领域的发展前沿。“我们创新数字支付的初衷就是为了给民众提供一个更方便、更有效、成本更低的支付体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说。产业变革改变行业未来、助力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与会嘉宾的共识。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信息技术正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5G时代的来临,为打造全自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带来了可能,让我们对产品品质控制得更加精准,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与会中外嘉宾在讨论中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以色列科技部总干事斯彼戈曼表示,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崛起,引领在线经济蓬勃发展。疫情防控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数字经济逆势增长,正在悄然改变全球经济格局。“致力于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对包括以色列和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中国将在航空、汽车、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更多领域开展一系列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企业成本会更低,客户获得的服务会更好,效率会更高,企业竞争力会更强。”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对记者表示,集团将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以数字技术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产业生态,加速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力,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强化国际化分工协作。《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持续攀升。科技创新正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把创意推向市场”分论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发言中突出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她说:“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申请专利十分活跃的市场主体。广大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将有力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分会场,与会嘉宾们对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展开深入探讨。“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渗透到各行各业,人们期待通过新技术解决各行业难题。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与场景深度融合,这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大重点。”百度集团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说。加强合作增进人类福祉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在开放合作中寻求科学突破;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更多开放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会嘉宾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寄予厚望。在“健康丝绸之路”分会场,印度尼西亚卫生部副部长但丁·萨克诺表示,面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合作。“只有合作才能解决目前的危机、应对未来挑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福祉。”“近年来,中国的创新发展让世界瞩目。‘十四五’规划提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将提高到8%以上。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在技术转让方面也非常开放。我们在中国的团队得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安高博说。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表示,在科技创新领域,必须跨界加强合作,疫苗领域的国际合作就是最好例证。“应该让世界各地最好的科学家通力合作,让各个企业之间进行跨界合作,让学界和产业界之间加强合作。跨越的边界越多,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益处。”《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0日 17 版)

爱生活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中国科技创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中国科技创新据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产权组织”)4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根据产权组织的公报,2019年中国在该组织PCT框架下提交了58990件专利申请,超过美国提交的57840件,成为PCT最大用户。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在新闻公报中说,1999年该组织收到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为276件,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58990件,20年间增长了200倍。中国在国际专利方面的进步与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有关。以2018年为例,中国投入R&D经费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按汇率折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仅次于美国。同时,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早在2013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就超过了美国。中国国际专利增长也与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的全球崛起有关。其中,华为公司以4411件申请连续第三年成为企业申请人第一名,而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1927件位居全球第五。仅这两家公司就占了中国总数的10%以上。华为的成绩来自于巨大的投入,其2018年研发费用高达1015亿元,超过全国25个省份的投入。工业制造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数据显示,2019年PCT前五大用户除中国和美国外,还有日本(52660件)、德国(19353件)和韩国(19085件),都是工业制造强国。中国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基本上是中低端制造业。中国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开始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通过研发产生大量专利才能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中国国际专利大幅增长,表明企业在各行业正在追赶。未来,还需要向领先水平不断迈进。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国家基础研究支持。目前,基础研究水平对中国企业研发构成了一定制约,但中国正在加大投入,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并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表现突飞猛进,目前仅次于美国。因此,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短板将很快会补上。但是,中国技术研发投入具有结构上的不足。广东省连续多年在研发投入上位居第一,并与第二名拉开距离。这得益于广东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华为和欧珀均位于广东。此外,广东的高校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具有优势,但在研发上的能力位居前列。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教育机构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以470件已公布申请蝉联2019年榜首,清华大学以265件位列第二,之后是深圳大学(247件)、麻省理工学院(230件)和华南理工大学(164件)。这意味着中国位居前列的三家大学中有两家在广东。广东省与日本、韩国等国走过的路相似,即在家电、电子、汽车等领域,从外向型的代工与低端制造慢慢积累,再向高端制造进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投入研发获取全球竞争力。这意味着制造业需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中国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走了一些弯路。社会资源大量涌入地产、金融以及互联网领域,对工业制造构成了一定冲击。几年前,中国重新重视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目前市场资源开始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中国首次成为产权组织PCT框架下提交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表明中国的投入与努力正在得到回报。但是,中国仍然有提高创新效率的巨大空间,有了巨大投入,仍需要破除一些体制性障碍,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如果能够通过改革释放更大的创造性,中国将会巩固自己第一的位置并加速进步。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具体措施包括,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如果这些政策有效落地,将会极大促进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

绿水缘

促进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发展

来源:海外网日前,在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七作业区南三东三元转油配注试验站,工作人员在记录数据。新华社记者 杨 喆摄4月10日,由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破土动工,标志着首个“国字号”新能源户外实证实验平台落户大庆,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开发利用太阳能和发展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光伏、储能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对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实验室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但对户外实际运行的系统性研究还很缺乏,导致许多已建成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评估。“实验室里效果再好,产品的实效还是要拿到实际使用中来看,而只有做好户外实证研究,才能掌握光伏产品在户外运行的真实情况。”国家电投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庞秀岚解释,户外的光照、土壤乃至地表水的酸碱度等,都会对光伏产品的性能造成影响。在真实运行工况下做户外实证研究,能够详细记录光伏产品在实验室中获取不到的真实衰减率、隐裂等技术参数。纵观全球,尚未形成技术比较成熟的光伏和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这类平台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庞秀岚认为,建设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意义重大。“实证实验平台可以得到宝贵的实测数据,帮助企业改进产品性能,提高制造品质,做出更加贴合实际运行工况的产品。”“从更宏观来看,对光伏、储能关键设备、产品、系统进行户外实证研究,能为全行业实践提供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数据支撑,进而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说。据介绍,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投运后,将填补国内户外实证实验空白,成为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也能为地方发展带来机遇——带动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扎根大庆,推动“百年油田”转向高质量发展。记者获悉,该平台的建设管理单位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也是国内唯一具有光伏实证示范基地建设经验的能源央企。黄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小平透露,“十四五”时期,该平台拟投资约60亿元,规划布置实证实验方案约640种。“我们每年都将新增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实证实验。2021年,首期建设的20万千瓦布置实证实验方案就有约160种,预计9月建成投运。”黄河公司副总工程师、新能源建设分公司总经理沈有国介绍,平台建成后,具备实证、实验、检测三大功能。根据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后续还可拓展出认证等功能。此外,黄河公司还将同步在大庆建设实证实验智慧管理及展示平台、新能源科技研发中心和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我们把科学实证与科普宣传融为一体,希望能凝聚更多绿色发展共识。”谢小平表示,黄河公司会全力以赴将该平台打造成为新能源实证研究和科普的一个“地标”。(本报记者 邱超奕 刘梦丹)《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2日 第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