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中国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现状2018年,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持续优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速完善,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成效显著,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11985项,成交额为17697.42亿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12.08%和31.83%,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29.56万元,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图表 2006-2018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项目及成交额数据来源:《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报》2019年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评估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在2019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评分百强中,37个国家有城市入围,比2018年减少了1个(沙特阿拉伯)。主要集中在北美(31)、欧洲(38)、亚太(28)。其中美国占26个,德国占9个,加拿大和英国各5个,均与2018持平。中国城市数达到10个,比2018年增加了2个,超过德国跃居第2位,但较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南京、武汉和成都跻身100强,中国的天津、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和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被挤出100强。2019年中国入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城市及排名分别为:北京10、香港12、上海16、深圳25、台北42、广州47、杭州63、南京91、武汉95、成都98。与2018年相比,北京下降1名,香港、上海、深圳、杭州排名分别上升6、1、8、14位,台北、广州分别下降2、6位。天津被挤出100强,南京、武汉和成都跻身100强。中国城市排名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7-2019年全球及中国专利发明统计2018年全球创新者共提交了330万件专利申请,连续第九年实现增长,涨幅为5.2%。全球商标申请活动增长到1,430万件,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申请总量达130万件。2018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排在中国局之后的是美国(597,141件)、日本(313,567件)、大韩民国(209,992件)和欧洲专利局(欧专局;174,397件)。这五大主管局受理的申请数量共占世界总量的85.3%。前五大主管局中,中国(+11.6%)、欧专局(+4.7%)和大韩民国(+2.5%)都出现了增长,而日本(-1.5%)和美国(-1.6%)均有小幅下降。对美国来说,这是自2009年以来申请量首次出现下降。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4.2万件,共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4.6万件。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为32.3万件,占93.3%。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位的国内(不含港澳台)企业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3369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849件)、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345件)。2019年上半年,我国主要知识产权指标符合事业发展预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专利方面,2019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4.9万件,同比下降9.4%;共授权发明专利23.8万件,同比增长9.9%。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9.2万件。上半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3的企业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314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95件)、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312件)。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74.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件。2017-2019年中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一、机器人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机器人领域各年度的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上涨,尤其自2014年以来,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这也与社会大众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机器人在近年来的广泛应用有直接关系。另外,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实用新型占比32.57%,发明占比67.43%,说明有三成多的发明创造以短平快的方式提出。图表 2000-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单位:件注:受公开滞后影响,2019年专利数据公开不完整,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数据来源:《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19年》二、集成电路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集成电路领域中国公开的专利共计348700件,其中授权且有效的专利为145265件。近十年来,中国集成电路领域专利数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自2017年开始,本领域中国专利年度公开数量开始超过美国,2018年度公开数量更达到四万件以上。图表 1999-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领域专利申请及公开数量单位:件注:由于2017和2018年申请的专利有部分还未公开,因此该两年申请数仅做参考。数据来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知识产权年度报告》(2018版)三、智能驾驶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高峰出现在2018年,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度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技术专利申请量达到17974件,是2000年年度申请量的116倍,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图表 2000-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单位:件注:受公开滞后影响,2019年专利数据公开不完整,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数据来源:《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2019年》中国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技术创新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提出《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出现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0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协同高效;绿色技术创新引导机制更加完善,绿色技术市场繁荣,人才、资金、知识等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有效集聚,高效利用,要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形成系统布局,高效运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充分转化应用;绿色技术创新的法治、政策、融资环境充分优化,国际合作务实深入,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品的研发、生产(包括各种零部件生产)、服务和销售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形成全球产业链,在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中间品供应形成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形成价值链。企业可以通过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在世界范围获取技术、要素和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足,很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在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一些突发情况下,部分供应链有可能面临中断的风险。面对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对供应链带来的压力,不仅要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而且要克服产业链上关键技术对国外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增强我国产业在各产业链上的供给和配套能力。其路径是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有两个方向:一是依托以我国高端技术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基于我国自主设计和研发、自身系统集成能力建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二是在我国产业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中布局创新链。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产业和企业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所处的环节主要是加工装配等低端环节。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需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加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衔接,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问题。为此,需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让产学研各方共同介入产业创新链。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及其科研人员介入产业创新链,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同时,大学不应局限于创造原始创新成果,还应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平台,探索科学发现的技术应用场景。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及企业家介入产业创新链,有利于为技术创新树立市场需求导向。企业不仅仅是选择和应用新技术的主体,还应成为把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孵化为新技术的重要主体。(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06日 09 版)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子系统和重要根基。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等问题,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如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带领民建中央调研组赴上海市和广东省调研,实地考察两地部分企业,了解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企业、学界的意见建议。形成共识,深刻认识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涉及很多方面,千头万绪,该如何统筹,从哪里着手?调研组认为,首先要深刻认识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在调研组召开的第一场座谈会上,来自汽车、制药、能源、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家代表和上海市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调研组成员们一边听、一边记,并和企业家、专家学者交流、互动。调研组鼓励企业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以产业链思维抓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既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又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持续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调研组成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既需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也需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齐心合力。面对产业链涉及范围广的现实情况,调研组又召开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座谈会,听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相关部门的介绍。抵达广州后,调研组还听取了广东省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关于产业链发展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限时发言亮干货的座谈会,帮助我们了解地方实情,促使我们在加强前瞻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上下功夫。”参加完座谈会,调研组成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说,“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地区要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共同构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合力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直面问题,建立自主创新、安全可控的产业链“部分行业领域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脆弱,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较少。”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链条还未全面打通,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创新能力和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能力有待增强。”广东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座谈会上,不同地区、行业的发言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创新。带着问题和思考,调研组在上海和广州市先后走进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发展的优势、技术创新要素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建议等。调研组认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必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组织整合科研创新力量,开展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全力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构建一批自主创新、安全可控的产业链。补齐短板,加快培养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人才是基础。从上海到广州,一路走来,关于如何发挥人才创新根基和创新核心要素作用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调研组认为,要优化人才供给,加强“技术 管理”型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政策,提高我国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在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声学实验室,几名青年员工正在进行噪声测试实验。“学什么专业的?”“平时有机会参加技术培训吗?”“晋升渠道怎么样?”调研组成员与工程师们交谈。调研组成员鼓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攀技术高峰,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路走,一路问。每到一个企业,调研组都仔细了解企业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研发投入方面的情况。“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师和技能型产业工人。”调研组成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盛朝迅建议,一方面,培养潜心科研、热爱探索的创新人员,改革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制度,将人才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密切合作,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团队。四天两地,紧张且高效。调研途中,调研组成员沟通交流、交换思路、碰撞观点,大家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民建中央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每年就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展开调研。据介绍,民建中央将在此次调研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向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建议,更好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1日 11 版)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由此可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要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因而也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些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受到重视。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确实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企业创新主动性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逐步增强,产学研合作组织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企业主体地位不强、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足,总体上创新能力尚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握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三个着力点,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发展动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大的企业创新主体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企业集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我们要以这些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是加强企业主导的创新组织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建立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从多方面加快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领军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二是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研发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制等。推进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功能区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加强联系交流,打通企业承接转化重大创新项目的通道,加快形成新产品和新业务增长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三是加强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支持大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主导建设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产业资源、应用场景和研发需求,开展专业孵化服务,推进合作研发。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种子企业等组成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市场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为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构建要素完备、目标明确、功能齐全、运行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指明了努力方向。目前,要进一步夯实市场化组织机制保障,强化市场导向,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一是优化创新服务组织体系。科技服务业能够有效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是创新体系市场机制实现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一批具有整合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能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全链条服务。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区域特色创新体系,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定制化的开放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开拓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相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支持企业探索新商业模式和产业化路径。二是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化体制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各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创新领域协同共生的制度基础,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高效互动。聚焦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体系、竞争政策,完善新兴产业培育的制度保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体系,探索适用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措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让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衔接,进而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为原始创新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创新主体有效协同与融合互动,贯通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创新链,形成系统合力。一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基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机制与模式,开展从项目发现、技术评估到孵化、投资的全过程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市场化运营能力,着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原始创新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三是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创新联盟运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创制、成果转化,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模式,提升协同创新效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统筹协调做好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研发服务、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一体化融合创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邓丽姝)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证券日报近年来,飞鹤业绩实现稳步增长,打破中国奶粉市场外资为王的格局,完成国产奶粉品牌的逆袭,成为中国奶粉代表企业。在持续加码技术创新,驱动高端化战略深化实施的进程中,飞鹤不断延续着令人瞩目的表现。4月15日晚间,飞鹤发布上市以来首份年报,业绩表现亮眼。报告显示,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2.0%。高端化战略见成效奶粉龙头华丽蜕变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实现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飞鹤前瞻性布局产品高端化,高端系列产品实现高速增长。公司高端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实现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41.1%,总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64.1%提升至68.6%。在高端化战略驱动下,飞鹤已经实现连续四年的营收净利增长,成为业内最强上升力量,奶粉龙头地位持续巩固。数据显示,2016-2018年,飞鹤分别实现营收37.2亿元、58.9亿元及103.9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11.6亿元及22.4亿元。飞鹤在市占率上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奶粉品牌。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飞鹤线下市场占有率达到13.9%,整体市场份额为11.9%,远远超过市场第二品牌,并继续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自2016年施行高端化战略以来,飞鹤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聚力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高端产品,完成从普通奶企到行业龙头的蜕变,引领国产品牌强势崛起。技术“硬核”催生高端化路线引爆业绩质变2008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国产奶粉品牌遭遇信任危机。作为少数没有相关问题的品牌之一,飞鹤也被错杀牵连。在此背景下,飞鹤依然始终坚守技术研发核心,凝练技术“硬核”。公司积极参加国家级母乳化研究项目,成为第一批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第一批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课题的婴幼儿奶粉企业,并且依托对中国母乳的不懈研究,成功推出国内第一支含仿生母乳成分的高端婴幼儿奶粉——星飞帆系列。2016年以来,凭借深厚技术积累,飞鹤厚积薄发,乘政策东风扶摇而上。随着国家奶粉注册制、“提升国产婴配粉品质和美誉度”等扶持政策的提出实施,飞鹤积淀的技术研发优势,不仅使公司在注册制的严格管控中顺利过关,享受行业集中化的红利,更以丰富产品内涵获得广泛市场认可。成功总青睐有准备者。消费升级趋势下,奶粉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与飞鹤对产品品质和内涵的始终追求不谋而合。公司依托自身深厚技术研发积累,前瞻性洞悉行业趋势,创新性“提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高端化战略,将更多资源倾注高端业务,成功点燃市场,引爆业绩质变。研发投入持续加码驱动高端化战略深化在高端化战略施行过程中,飞鹤以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多方位深化战略发展。2019年,飞鹤研发费用为1.7亿元,较2018年增长0.6亿元,同比大增57%。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发力,使公司在产品、产业链、品牌等方面的发展全面开花。作为依托母乳研究推出的核心单品,星飞帆在庞大销量基数上,依然保持高增长。2019年,星飞帆实现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三方数据显示,星飞帆已成为中国奶粉市场第一大单品,是国产奶粉中现象级的产品存在。飞鹤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丰富多元,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纳入更多元用户。公司依托技术研发,推出有机婴配粉“臻稚有机”及其他高端系列产品,更好地补充和扩大超高端产品组合,顺应高端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2019年,超高端臻稚有机实现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89.2%;其他高端系列实现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41.4%。产业方面,飞鹤也以技术创新赋能全产业链集群升级。公司与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签约共同建立“婴幼儿配方奶粉全产业链创新中心”,该项目将全面提升产业链工艺标准,夯实更新鲜产业基础,加快产业集群升级,推进中国乳业提升行动迈入全新阶段。飞鹤屡获科研突破及行业奖项,产品信任度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高。2019年,公司乳品院士工作站深入进行各区域的母乳研究,逐步实现功能性原料的自主掌控;公司新获乳蹸脂母乳化发明专利,在脑发育核心技术方面获得历史性突破,母乳化研究更加深入。公司获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六连冠,连续三年入围乳制品创新大奖,荣获全球卓越制造大奖TPM奖,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获得该奖项的婴幼儿奶粉企业之一,标志着奶粉品质比肩世界一流水准。技术创新孕育新品计划赋能可持续发展2020年,飞鹤将持续优化现有产品,并推出多款奶粉新品。据飞鹤总裁蔡方良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在婴幼儿奶粉方面,飞鹤将对核心单品星飞帆进行升级,同时推出主打易于消化吸收的高端婴幼儿奶粉妙舒欢,两者均已通过配方注册;在成人奶粉方面,飞鹤将推出全新高端独立品牌;在保健品方面,公司已经于第一季度上市了儿童益生菌滴剂、女士蔓越莓益生菌等多款儿童及女性保健品。新品计划的推出,无疑是飞鹤依托技术研发“硬核”,对高端化战略的再一次强力推动。此举将进一步升级产品内涵,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更多市场需求,在推动现有产品销售持续增长的同时,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在技术研发持续加大、高端化战略持续深化以及业绩稳定增长的趋势下,奶粉龙头产业发展的逻辑脉络逐渐显现: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不断推出新技术和产品,满足高端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高端化战略持续推进和销量业绩不断增长,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对科研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将前所未有”,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在上市内部信中提到,传递出飞鹤发力科研创新的坚定决心。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是飞鹤作为行业龙头和民族乳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编辑 田冬)
来源:金融界网站金融界网站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同时,2018年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竞合,给企业经营与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11月22日,金融界2018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围绕“重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变革”主题,近300位专家与产业实践者、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媒体高管亲临现场,就如何发挥创新、资本、并购重组等效率,共同推动上市公司重构竞争优势,加强经营、责任与市场价值传递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享。 湘财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康在以“产业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者对话中表示,从金融行业来说,体制创新现在难度会比较大,因为资本市场担负着一些担负不了的东西,人工智能的应用恰恰是金融市场创新的可行性方向。 “所以,我觉得在体制创新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在金融技术上创新是很好的途径。”李康说道。 此外,李康表示,技术创新靠行业中一家一户是做不了的,应该动用全行业的力量来做。将行业的力量鼓动起来再进行突破,才是真正回归到社会主义集中精力办大事,才能做得更好。 论坛上,还发布了《2018中国上市公司精准扶贫报告》、《2018中国上市公司产业链价值图谱研究报告》。同时,“金融界价值+”晚宴上,隆重举行201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精准扶贫巡礼暨“金智奖”上市公司价值评选颁奖盛典。
全景网4月22日讯 长亮科技(300348)2018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周一下午在全景网举办。公司总经理李劲松在本次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有17年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累计,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并有良好的用户口碑和品牌形象。由于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的价值在不断增强,各类金融企业和互联网巨头已经看到了金融科技产品与应用场景在提升生产效率、创造商机、转变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潜力,进行了大量投入,这让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与展示平台。同时,他还表示,公司对技术创新一直保持高度敏感性,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例如,公司在分布式服务平台基础上开发出 OpenAPI平台,包括 API Gateway、API Hub、API治理、API运营、API编排、开发者门户、API SDK等组件和功能,为银行提供基于API的互联开放解决方案。再如,公司针对金融科技“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在业界率先倡导价值管理理念,为商业银行提供包含管理数据集市、预算管理、FTP、管理会计、资产负债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一体化的全面价值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商业银行提升管理水平,重塑竞争优势,这项研发新产品预计是未来业绩增长点之一。(全景网)了解更多说明会详情,请点击:http://rs.p5w.net/html/94008.shtml
我国新零售行业已经初见规模新零售被重新定义线上线下融合的第五次变革经过两年的发展,新零售已经初见规模。在新零售出现之前,中国零售业已经历了“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四次变革,而新零售则带来了线上融合线下的第五次变革。商务部给出了新零售的定义,即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要素全面革新进化的商品交易方式。当前,零售产业正从用户高速增长向用户价值提升阶段转变,而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可以满足用户价值提升的需要。三方面因素推动推动新零售行业诞生新零售的产生是由技术、消费和市场三方面因素促成的:1、技术的发展为新零售提供了土壤。近场感应终端、虚拟试衣镜等技术使丰富的线下购物体验成为可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零售平台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分析工具。2、消费的升级为新零售提供了牵引力。一方面居民消费日益攀升,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商品和消费的匹配度提出更高要求。3、市场的瓶颈使得新零售成为必然选择。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全球实体零售发展放缓,整个零售业亟待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用户红利正逐渐消退,线上获客成本激增,原有的纯电商盈利模式已出现瓶颈,亟须取得突破,延续发展势头。流通效率整体下滑,盈利空间萎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倒逼多元零售形态涌现。我国我国新零售行业万亿市场规模目前,我国零售行业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发展。自从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我国零售业迈向新零售时代的步伐开始越来越快,腾讯系与阿里系针对线下零售的投资可以说是“双马”不停蹄,纷纷加速布局重量级线下实体,包含战略投资连锁超市、连锁百货商场等。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我国新零售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89.4亿元,以目前新零售发展的步伐来看,预测2022年我国新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5%,未来发展潜力无限。2017-2022年我国新零售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12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增速比11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2018年1-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增速比1-11月略低0.1个百分点。2019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6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096亿元,增长3.5%。在商品零售中,2019年1-2月份,中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1580亿元,同比增长3.2%。2018-2019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备注:1-10月累计同比增长为9.2%)我国新零售五大发展中问题凸显总体来看,新零售业态方兴未艾,新零售项目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任何新生业态在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问题,新零售也不例外。1、无人零售发展面临危机仅仅一年时间,无人零售就由狂热追捧逐渐转冷。先是一大批无人店面临结业,接着从2018年开始,无人货架企业陆续倒闭。而多数无人便利店也正为客流量低、盗损率过高等问题所困扰。无人零售陷此困境,主要是因为其在技术和维修等方面的管理成本远高于无人模式带来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压降。与此同时,技术投入不足、补货不及时、可选择货物种类少等问题严重影响购物体验,导致无人零售的客流量不尽如人意。因此,无人零售的效益远低于传统门店。2、低端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无论是将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营、营销管理,还是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都需要领先的前沿技术作为辅助。例如,依靠摄像头和传感器来追踪消费者从货架上拿走和放回的商品,可有效解决盗损率过高的问题,而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货架动态识别等技术支持。目前,我国新零售创新聚焦在难度相对较低的无人货架等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创新应用相对较少,用户“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实现不了。要实现真正的无人零售,技术上还有很多不足,通过补贴方式吸引用户的盈利模式难以长期持续。3、运营成本过高导致业绩不佳新零售的发展无论是线下打造体验店还是发展新物流配合线上,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对于新零售企业来说都是巨额成本。线上的每一件商品、每一个交易,实际上都是在云上一个系统的交互过程。而线下则有大量的离线操作,因此将大量的线下门店集合成一个线上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新零售的典型代表生鲜超市为例,新鲜的海产品有着很高的物流运输成本和高单价,黄金地段的选址也拉高了门店租金的成本。目前来看,新零售项目普遍是亏损的,居高不下的流量、渠道以及门店扩张成本拖垮了大多数新零售企业。4、快速扩张导致管理不全对于很多新零售门店来说,只有扩张才能快速获得更多用户。但是,快速扩张在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也为员工和产品管理带来考验。去年11月,新零售企业被爆的“标签门”事件,即存在生鲜零售企业以新标签替换旧标签,但食品却没有变化的现象。这暴露出新零售企业在供应链升级,尤其是产品质量管控、员工的培训和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力度远远不够。5、传统线下零售企业转型困难当前大多数线下零售企业正面临自身经营困难的境遇,难以投入巨额成本进行转型。即使有企业主动接轨新零售,快速扩张的门店也严重拖累企业效益,难以避免亏损的局面。不仅如此,线下零售市场集中度不高也是线下企业难以集中力量实现转型的重要因素。线上电商有阿里和京东两大巨头,而线下企业却是群雄逐鹿的局面,整合能力较弱,尚未有如美国沃尔玛那样大举收购电商企业的线下零售商出现。线下零售企业对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的能力较弱,缺乏互联网基因,转型之路依旧充满挑战。三大对策建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技术创新推动新零售向高端延伸无论是无人零售的发展危机还是低端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都是源于更高门槛的技术难题无法突破。建议新零售企业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深度运用5G、生物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拓展互动消费场景、实现成本压降。鼓励产学研用紧密协作,建立新零售产业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商用。2、推动数据资源开放,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推动政府各部门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数据共享、流通,保护相关标准。鼓励企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数据合作,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提升新零售精准营销和服务能力中的作用。3、优化政策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政策方面鼓励新零售技术和应用创新,探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着力降低监管、场地和网络成本。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联合监督执法,形成线上与线下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局面。(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6月20日,第四范式在北京召开了聚焦于“企业实现AI转型”的发布会,第四范式创始人、CEO戴文渊以“产业变革新范式”为主题,畅谈企业正在通过AI转型进入新的科学范式。在演讲中,戴文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在AI时代,企业的评估指标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追逐资产负债率、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维度,改为追求创新速度,比如每天能找到多少个客户需求,每天能发现多少种降低成本的新方法,每天能找到多少个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新思路等。第四范式缘何要谈企业AI转型战略?2015年,第四范式成立之初,创始团队拥有深厚的AI学术背景和创新的工业界实践,这使得他们比其他”学术圈"AI创业团队更知道如何让AI落地企业业务。第四范式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戴文渊是ACM世界冠军(2005年),曾任百度“凤巢” 系统总架构师、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科学家。戴文渊也是中国智能界最高奖“吴文俊奖”一等奖获得者,入选MIT Tech Review 35 under 35。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杨强是华人界首位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院士,唯一执委,是首位担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理事会主席的华人科学家。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主持了世界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系统,曾任今日头条推荐系统负责人,主持全新的信息流推荐与广告系统的设计实现。联合创始人、首席架构师胡时伟曾主持百度商业客户运营、凤巢新兴变现、商业“知心”搜索等系统的架构设计工作,后作为链家网创始团队成员从0开始完成链家网新主站的架构设计。……第四范式的创始团队10多年前已经开始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实践AI应用,每一个AI项目的成功实践都让企业获得远超预估的价值和回报。第四范式成立时,他们希望将过去AI应用的成功经验赋能更多企业,帮助企业实现AI转型,并提出了“AI For Everyone”的企业愿景。经历四年的发展,第四范式从无到有,已经助力七千多客户的上万个场景实现AI应用落地。在金融领域,第四范式帮助银行构建从营销、反欺诈、审批、贷后管理、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AI业务场景落地,目前70%以上的头部银行都是第四范式的客户;在零售领域,第四范式牵手国际最大的连锁餐饮集团,全面赋能零售业务,实现整体经营、决策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在医疗领域,第四范式联手瑞金医院,推出国内首款慢性病预测、管理产品“瑞宁知糖”,准预测结果准确率是专业医生给予临床金标准预测结果的2-3倍;在能源领域,第四范式与中石油、华油能源集团等相继签约,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AI赋能,建设油气田勘探开发及生产运营的智慧平台;在媒体领域,第四范式已经累计服务上千家媒体客户,每天为2亿人次提供千人千面的浏览体验。在第四范式看来,之所以AI在这些场景中都能取得成功,其有一个共性原理,就是机器可以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千万甚至数亿条规则,而当企业的每一个客户都被不同的规则所覆盖,企业就能够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从而在AI时代赢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四范式所做的正是打造一个企业级AI通用平台“先知”,该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基于AI的规则系统,优化企业的效率与决策。过去四年,上万个场景的成功落地,不仅为第四范式赢得起商业上的成功(跻身独角兽阵营),也验证了其通过AI平台进行企业赋能的可行性。企业全面AI转型需要1+N基于大量的AI落地实践,第四范式发现全面智能化将给企业带来业务价值的聚变,在此基础上,同时需要考虑收益最大化、机制最优化与获得价值的成本,第四范式将企业在制定AI转型的路径模式提炼成“1+N”,“1”代表效果,“N”代表规模。“1”指的是利用AI达到极致效果,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建立绝对优势,包括如何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以及如何从“事后分析”变为“实时决策”等。“N”指的是借力统一的方法论和平台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提高规模化落地效率,包括如何让Web开发者也能开发AI应用,以及如何解决AI落地过程中数据瓶颈。规模化落地前,12个月只能落地1个应用,而规模化应用后,1个月能落地N个应用。对于企业 AI 转型而言,1+N是战略指向。而在战术层面,第四范式也给出一整套打法,帮助企业实现1+N,包括基于企业AI应用的方法论、端到端的企业AI产品体系构建,以及企业AI转型生态的建立。要想实现极致的业务效果,第四范式给出的解法是“高维”+“实时”。企业是否真正做到AI赋能的一个关键标准是——日常经营是否从传统的 “事后分析”变为AI驱动的“实时决策“,以充分利用数据价值,及时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最大化业务收益。而随着5G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和市场对企业的决策速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帮助企业解决AI转型中AI场景构建和投产落地能力等挑战,第四范式核心产品“先知”采用软硬一体架构,将硬件基础设施、AI核心引擎、AI平台和AI应用整合形成统一的全栈式架构,提供企业AI应用落地的全能力支撑。实测数据显示,在第四范式服务的诸多业务场景下,先知系统能够支撑亿级别维度的高维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在线实时服务和模型自学习过程,以及99%请求20ms内响应的在线服务性能。对于场景丰富、业务多元的企业来说,在AI转型过程中如何更快速、更低成本的将AI能力规模化落地也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第四范式先知基于“库伯学习圈“理论提炼出的AI方法论,利用AutoML技术打造了自动机器学习平台,实现了行为数据采集-反馈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模型应用的闭环体系,构建低门槛、规模化的AI生产流水线,解决企业AI落地过程中技术门槛高、开发代价大和规模化困难等核心痛点。此外,第四范式正在积极携手客户与行业伙伴着力打造基于“先知”平台的生态体系建设,面向广大解决方案商、咨询服务商、实施服务商、渠道分销商及开发者共建开放生态,建立产品赋能、咨询赋能、交付赋能、营销赋能、技术赋能五大赋能中心,从而让AI落地于更多行业场景。作为一家从创立之初就以技术和创新不断驱动产业变革的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对AI的探索和实践源于他们帮助企业AI转型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即如何满足企业在AI转型过程中的各种要求,如何通过更务实的产品和服务,给各行各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新动能(开卷知新)作者:陈纯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本版刊发陈纯院士的文章,介绍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科技脉动,获取前沿新知。传统互联网历经50年发展历程,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改变,互联网的下一个50年会往什么方向走?不少研究者认为,很有可能会从信息互联网走向价值互联网和信任互联网。信息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但却无法保证信息真实性。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只是从概率上来判断在互联网上通信的另外一方的真实性。而价值互联网和信任互联网要解决的就是信息真实问题。 区块链被视作价值互联网和信任互联网的重要支撑我们可以用记账的故事来解释区块链,从根本上说,区块链就是一种新型信息记录方式。一个村子里,张三借给李四100元,他要让大家知道这笔账,就通过村里的广播站播出。全体村民听到这个广播,收到信息,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核验信息真伪,然后把这个信息记在自己的账本上。这样一来,全部村民的账本上都写着“张三借给李四100元”。事后这笔借款就不会有纠纷,也没有做假账的可能。这个记账系统是分布式或者多中心化的,账本数据根据时间顺序组装排列为一个个区块,区块连起来就成了我们说的区块链。它按照时间的顺序头尾相连,可回溯,但不可篡改,因为它们都是加密的。假如要篡改,全体村民每个人都可以核实,这就是“共识算法”。这也可以说明区块链的一个核心思想:单点发起、全网广播、交叉审核、共同记账。包括分布式架构、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促成区块链的实现。因为区块链的公开、透明、可回溯、难篡改,通过层层的消息回溯,能够直接证明和确认某一主体的所有行为,从而确定性地解决了信息真实问题。不同主体之间由于不信任而在传统技术领域做出的大量“对账”行为,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一致性逻辑下,便不再需要了。这对于整个互联网的诚信体系,甚至延伸到现实社会中的诚信体系,都有很大价值。通过区块链可以实现可靠的信任传递,区块链因而被视作下一代价值互联网和信任互联网的基石。虽然区块链目前是建立在现有互联网之上、由应用软件相互连接而成的一个新型网络,但随着时间发展,它会逐渐下沉到互联网基础层,与现有互联网融合发展,从而共同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技术上,区块链可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量子计算等实现融合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谈到区块链不得不提到比特币。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但后来的发展大大超过比特币的范畴。2009年比特币诞生时,基于密码学、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引入了区块链这一集成创新技术,但是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币和链是合一的,也就是说,区块链不能脱离比特币这个应用。2013年,以太坊社区的推出,第一次实现链币分离,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平台上,能够支撑任何应用的可能性已经实现,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但无论比特币还是以太坊,它们全都是公有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很难监管;直到2015年,全球才首次出现联盟区块链,其最大特点是有准入控制,有极好的隐私保护,性能也得到极大提升。从目前趋势来看,西方区块链技术发展重点是公有链,应用和产业发展重点主要是基于公有链的金融创新,而中国区块链技术发展重点是自主可控的联盟链,应用和产业发展重点是区块链如何服务于产业经济、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今年以来,联盟链在我国金融、法律、医疗、能源、公益等诸多领域都有了实际落地应用。前段时间,区块链技术帮助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和国家住建部完成了全国491个城市公积金中心的互联,在实现数据同步的同时保证数据权责明晰,有效配合了国务院有关新个税专项抵扣细则的实施落地。人才频繁流动背景下,人们跨地域办理公积金业务的需求突出,以往要实现“互联”,可能需要组建集中管理数据的部门,建设集中存储数据的物理空间,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数据所属权留在各公积金中心,491个公积金中心作为相对平等的节点加入到一个联盟区块链网络中,只通过智能合约,就可以共享数据。再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以往,企业想贷款,需要提供资产担保或股票担保,或者由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所有担保、签合同、协调都需要时间,从而影响贷款效率。现在,如果中小企业有订单或者应收账款,就可以把订单或者应收账款变成区块链上的数字凭证,银行看得清清楚楚,从而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大大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基于区块链的商品溯源方案,可以让商品的生产方、渠道商、海外发货海关、国际运输方、进口海关和国内物流多方共同把商品流转信息记录到区块链上,与传统的扫码溯源相比,整个信息更公开、透明、可信,让消费者能够判定自己下单的“海外购”是否真的来自某地。针对司法领域棘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区块链技术也大有用处,它可以做到知识产权生成的瞬间就被确权,而且确权以后可以公开、透明、可信地进行交易。如果没有区块链技术,当某个音乐平台网站向创作者反馈说某首歌写得不错,这个月被下载1000次时,创作者可能会心生疑问:也许是1万次呢?有了区块链,所有交易记录都是真实可信的,平台方无法作假。可见,只要涉及存证、信任、协同、不可篡改等特点,区块链都有很大应用空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积极探索和拓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民生、政务、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落地,重点分析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的业务痛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度,大力推动区块链应用产业发展,努力使区块链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支撑。研究、应用与监管并重,掌握主动权,体现特色化未来,区块链在技术研究、产业应用、监管服务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争取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主动权,特别是要实现高性能、安全隐私、高可用性和高可扩展性的联盟链核心技术的突破,大力发展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在区块链系统研发和部署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而不是完全基于国外开源平台。区块链要服务于各行各业,实现“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首要的是解决链上链下问题。目前我们不可能把链下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上链,那样的话,存储容量和处理性能都会有问题,但我们可以对信息系统中需要保证真实可信的数据采集“数据指纹”,把“数据指纹”上链,链上链下关联,从而保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信。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分析哪些数据上链、怎样把链上数据和链下信息系统关联,这些都是在应用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等公有链上以极低成本发布信息,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将大大提高监管难度。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利器要善用。这好比有人认为路上若是没有警察、没有红绿灯,车子可以开得更快,事实上,没有监管的马路寸步难行。只有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完善区块链监管技术、监管政策、监管能力和监管模式,确保产业发展与监管并行,才能为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现在大家对区块链感兴趣,有了解的需求,这是好事。相关技术介绍和知识普及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专业书籍和科普读物应该相互配合,满足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专业方面,我推荐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区块链技术进阶与实战》一书。这本书从技术原理、市场发展、政府规划、应用场景和平台对比等角度对区块链进行全景分析,对三个主流区块链平台进行深入介绍,配有动手开发指南,并提供实际项目案例说明和源代码,适合相关技术人员由浅入深地学习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科普读物现在也陆陆续续地推出,有侧重介绍区块链基本原理与应用的,有侧重预测发展前景的,也有侧重金融科技领域的,其图书质量有待读者检验。随着区块链被列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出版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读者了解区块链的来龙去脉,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理性看待技术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