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吉首大学检查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情况蝴蝶鱼

吉首大学检查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情况

红网时刻12月21日讯(通讯员 张震)12月21日上午,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前夕,由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晋湘,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赵鹤平带队,校办、研究生院、后勤处、保卫处、资产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现场巡视了监控中心及考试考场,对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就考试相关情况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询问,要求各单位积极配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研究生入学考试工作圆满完成。

夫至乐者

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年会在吉首大学召开

红网时刻9月6日讯(通讯员 张震)8月31日至9月1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主办、吉首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年会在湘西吉首民族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白晋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办公室主任唐宏伟,全国农林教指委委员兼秘书长李建强,参会代表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史静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上,国务院学位办欧百钢处长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进程”主题报告,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永红、贵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学院副院长文晓鹏、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振华等5名专家学者作高校专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藏农牧学院、河西学院等参会高校代表就人才培养、学位授予、专业发展等各项问题进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会后,代表们还参观了包括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在内的文化场馆,对馆内艺术藏品称赞有加。

兵马俑

吉首大学民族学:争创特色一流学科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红网时刻湘西1月13日讯(通讯员 袁理 孙立青)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吉首大学暨爱民教授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罗康隆教授的《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分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两项成果的获奖标志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作为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年民族学学科在永顺县双凤村田野基地挂牌。回首吉首大学民族学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敬佩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又为民族学团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艰辛而感动。把握契机,在探索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作为一个位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集中优势发展特色学科,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008年7月杨庭硕、罗康隆带领研究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田野调查。20世纪末,吉首大学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民族学学科。通过引进知名民族学学者,培养大批年轻教师,学校逐步形成以杨庭硕、罗康隆等教授为核心的民族学团队。20余年来,民族学学科建设逐渐绽放异彩。民族学1998年成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贫”项目博士点,2015年获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2008年7月杨庭硕教授在宁夏吴忠市灵百村调查。民族学形成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展开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29人,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176人。8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西部地区或民族地区。学科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探索初显成效多年来,学科团队首创“生境人类学”,提出了“文化制衡”理论、“终端验证法”和“相际经营原理”。“生境民族学”聚焦民族、文化与生境,其在民族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19年的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麻国庆教授认为,“吉首大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雄心勃勃地建立他们自身的生态民族学的一套体系”。2015年7月第三届两岸人类学营成员在凤凰腊尔山田野调查。“文化制衡”理论指各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其所应对的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文化归属。由此,民族文化事实与自然环境共同构建起区域内的“民族生态文化”。“终端验证法”指通过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出发对同一民族生态文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不同学科在研究的终端上实现结论间的印证和补充。“文化制衡”理论和“终端验证法”都是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长期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共识。杨庭硕教授《相际经营原理》是经济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9年,其英文版在英国出版。目前,已有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专家对该成果进行推介。2019年吉首大学民族学承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合影。团队主持重大项目在内的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署项目各1项,承担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主编“生态人类学研究”等13套丛书;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成果奖30余项;主办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年会等,连续三次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中召开专题会议;连续六年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基因。2015年申报成功的湖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土司遗址,便凝聚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数十位专家的心血。资深专家游俊、杨庭硕、龙先琼、瞿州莲、成臻铭、罗维庆、张登巧等仅用两年时间完便成了9部专著和7份论证报告,出版了申遗基础型资料——国内首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11本)。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同志认为吉首大学课题组申遗工作功不可没。学科团队还编制了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助力湘西州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调查,指导地方政府申报了“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体系”在内的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接湘西州“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谈到未来,学科带头人罗康隆教授说,团队将进一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学科”。

莫扎特

医学院顺利完成2019级护理专硕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注重过程管理,把关毕业环节

本网讯(李寻亚)2020年7月19日上午8点30分,医学院在办公楼会议室组织进行了2019级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中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四元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亚敏主任护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产科护士长秦春香博士及医学院护理学学科带头人陈正英教授等7人参加了本次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现场报告会上,同学们对自己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方面一一进行了介绍。专家们对同学们的开题报告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前期工作,同时从选题的可行性,论文的写作思路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次开题会议氛围浓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历时7个多小时的报告会既是一次研究生开题报告会,也是一次交流、指导会。通过本次报告会的召开,也使研究生们对自己的学位论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报告会后专家与学生合影【来源:吉首大学医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複製人

娄底市中心医院举行南华大学2019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

(答辩会现场)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良杰) 5月19日,娄底市中心医院举行南华大学2019届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由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杜友红教授、十七病室(肿瘤外科)主任叶春华博士、五十三病室(泌尿外科)主任康乐教授、十五病(脊柱外科)主任陈良龙博士、三十六病室(心内科)主任、介入导管室主任王裕勤博士等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的6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硕型研究生,1名同等学力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答辩会上展示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并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七场答辩会的答辩委员分别由二十余名省内知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助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邱元正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主任王万春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陈湘教授,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曾高峰教授担任不同专业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会严谨细致,答辩研究生们应对流利、思维清晰,充分展现了该院扎实的科研教学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水平。参加此次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在答辩中展现出认真刻苦、严谨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了专家组的肯定与高度赞扬,同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认真审阅了各位同学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答辩过程中尚存的不足。答辩过程专家的精彩点评与答辩人详实的回答让在场旁听的同学们觉得受益匪浅。据了解,娄底市中心医院是娄底市唯一一所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湖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也是我市唯一一所具有医学本科理论教学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资质的医院。近年来,该院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不断规范,颇得南华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医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肯定与好评。截止目前,该院共招收培养南华大学研究生92人,吉首大学临床硕士研究生3人,其中有50名研究生已经通过论文答辩及硕士学位评定顺利毕业并已全部就业。

临尸而歌

娄底市中心医院斩获全省首届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多项大奖

(参赛团队合影)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聂兵华 董昉 刘竹喧)2019年12月14日,从首届湖南省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上传好消息,娄底市中心医院选送的《一种椎间孔镜手术定位穿刺导向器的研制与使用》《尿酸结石溶石方案“三全”护理新模式》《经皮经肝胆囊窦道保胆取石术》三个项目分别荣获医疗机构组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整体成绩位居44个参赛单位前列。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充分发挥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的优势,促进湖南省医学教育与科技工作和医教研协调发展,提高医卫系统创新创业能力,12月14日,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和湖南省医学教育科技学会主办,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首届湖南省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在湘潭拉开帷幕。17所医学校和27家医疗机构选送的134个项目进行了激烈角逐。赛中,各项目按医疗机构组、本科组、职教组(高职、高专中职)分组现场展示,评委现场评分,采取按每组分比例的方法取一、二、三等奖。经过前期的精心选拔和反复演练,由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杜友红带队参赛,15病室(脊柱外科)陈良龙博士指导的《一种椎间孔镜手术定位穿刺导向器的研制与使用》(项目负责人:刘路星,成员:康鹏程、肖炯哲);24病室(泌尿外科)刘晓冰教授,龙卫兵副教授指导的《尿酸结石溶石方案“三全”护理新模式》(项目负责人:谢国红,成员:陆辉、李雨云);《经皮经肝胆囊窦道保胆取石术》;16病室(肝胆外科)杨永清教授、李新民副教授指导的《经皮经肝胆囊窦道保胆取石术》(项目负责人:谢博文,成员:杨蟾秋、宋志强)分别斩获医疗机构组二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整体成绩位居参赛单位前列。据悉,作为娄底唯一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省五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南华大学、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市中心医院历来高度重视医学科研创新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教促学、以学促研”的方针,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医院发展新动力、提升医疗技术新水平、打造惠民服务新品牌,以实际行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谢玄

吉首大学民族学:争创特色一流学科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红网时刻湘西1月13日讯(通讯员 袁理 孙立青)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吉首大学暨爱民教授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罗康隆教授的《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分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两项成果的获奖标志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作为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年民族学学科在永顺县双凤村田野基地挂牌。回首吉首大学民族学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敬佩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又为民族学团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艰辛而感动。把握契机,在探索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作为一个位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集中优势发展特色学科,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008年7月杨庭硕、罗康隆带领研究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田野调查。20世纪末,吉首大学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民族学学科。通过引进知名民族学学者,培养大批年轻教师,学校逐步形成以杨庭硕、罗康隆等教授为核心的民族学团队。20余年来,民族学学科建设逐渐绽放异彩。民族学1998年成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贫”项目博士点,2015年获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2008年7月杨庭硕教授在宁夏吴忠市灵百村调查。民族学形成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展开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29人,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176人。8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西部地区或民族地区。学科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探索初显成效多年来,学科团队首创“生境人类学”,提出了“文化制衡”理论、“终端验证法”和“相际经营原理”。“生境民族学”聚焦民族、文化与生境,其在民族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19年的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麻国庆教授认为,“吉首大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雄心勃勃地建立他们自身的生态民族学的一套体系”。2015年7月第三届两岸人类学营成员在凤凰腊尔山田野调查。“文化制衡”理论指各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其所应对的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文化归属。由此,民族文化事实与自然环境共同构建起区域内的“民族生态文化”。“终端验证法”指通过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出发对同一民族生态文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不同学科在研究的终端上实现结论间的印证和补充。“文化制衡”理论和“终端验证法”都是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长期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共识。杨庭硕教授《相际经营原理》是经济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9年,其英文版在英国出版。目前,已有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专家对该成果进行推介。2019年吉首大学民族学承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合影。团队主持重大项目在内的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署项目各1项,承担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主编“生态人类学研究”等13套丛书;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成果奖30余项;主办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年会等,连续三次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中召开专题会议;连续六年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基因。2015年申报成功的湖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土司遗址,便凝聚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数十位专家的心血。资深专家游俊、杨庭硕、龙先琼、瞿州莲、成臻铭、罗维庆、张登巧等仅用两年时间完便成了9部专著和7份论证报告,出版了申遗基础型资料——国内首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11本)。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同志认为吉首大学课题组申遗工作功不可没。学科团队还编制了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助力湘西州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调查,指导地方政府申报了“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体系”在内的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接湘西州“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谈到未来,学科带头人罗康隆教授说,团队将进一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学科”。【来源:红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世世代代

吉首大学民族学:争创特色一流学科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红网时刻湘西1月13日讯(通讯员 袁理 孙立青)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吉首大学暨爱民教授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罗康隆教授的《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分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两项成果的获奖标志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作为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年民族学学科在永顺县双凤村田野基地挂牌。回首吉首大学民族学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敬佩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又为民族学团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艰辛而感动。把握契机,在探索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作为一个位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集中优势发展特色学科,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008年7月杨庭硕、罗康隆带领研究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田野调查。20世纪末,吉首大学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民族学学科。通过引进知名民族学学者,培养大批年轻教师,学校逐步形成以杨庭硕、罗康隆等教授为核心的民族学团队。20余年来,民族学学科建设逐渐绽放异彩。民族学1998年成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贫”项目博士点,2015年获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2008年7月杨庭硕教授在宁夏吴忠市灵百村调查。民族学形成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展开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29人,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176人。8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西部地区或民族地区。学科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探索初显成效多年来,学科团队首创“生境人类学”,提出了“文化制衡”理论、“终端验证法”和“相际经营原理”。“生境民族学”聚焦民族、文化与生境,其在民族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19年的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麻国庆教授认为,“吉首大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雄心勃勃地建立他们自身的生态民族学的一套体系”。2015年7月第三届两岸人类学营成员在凤凰腊尔山田野调查。“文化制衡”理论指各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其所应对的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文化归属。由此,民族文化事实与自然环境共同构建起区域内的“民族生态文化”。“终端验证法”指通过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出发对同一民族生态文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不同学科在研究的终端上实现结论间的印证和补充。“文化制衡”理论和“终端验证法”都是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长期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共识。杨庭硕教授《相际经营原理》是经济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9年,其英文版在英国出版。目前,已有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专家对该成果进行推介。2019年吉首大学民族学承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合影。团队主持重大项目在内的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署项目各1项,承担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主编“生态人类学研究”等13套丛书;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成果奖30余项;主办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年会等,连续三次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中召开专题会议;连续六年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基因。2015年申报成功的湖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土司遗址,便凝聚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数十位专家的心血。资深专家游俊、杨庭硕、龙先琼、瞿州莲、成臻铭、罗维庆、张登巧等仅用两年时间完便成了9部专著和7份论证报告,出版了申遗基础型资料——国内首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11本)。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同志认为吉首大学课题组申遗工作功不可没。学科团队还编制了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助力湘西州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调查,指导地方政府申报了“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体系”在内的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接湘西州“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谈到未来,学科带头人罗康隆教授说,团队将进一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学科”。

而侈于德

吉首大学民族学:争创特色一流学科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红网时刻湘西1月13日讯(通讯员 袁理 孙立青)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吉首大学暨爱民教授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罗康隆教授的《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分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两项成果的获奖标志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作为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年民族学学科在永顺县双凤村田野基地挂牌。回首吉首大学民族学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敬佩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又为民族学团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艰辛而感动。把握契机,在探索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作为一个位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集中优势发展特色学科,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008年7月杨庭硕、罗康隆带领研究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田野调查。20世纪末,吉首大学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民族学学科。通过引进知名民族学学者,培养大批年轻教师,学校逐步形成以杨庭硕、罗康隆等教授为核心的民族学团队。20余年来,民族学学科建设逐渐绽放异彩。民族学1998年成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贫”项目博士点,2015年获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2008年7月杨庭硕教授在宁夏吴忠市灵百村调查。民族学形成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展开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29人,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176人。8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西部地区或民族地区。学科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探索初显成效多年来,学科团队首创“生境人类学”,提出了“文化制衡”理论、“终端验证法”和“相际经营原理”。“生境民族学”聚焦民族、文化与生境,其在民族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19年的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麻国庆教授认为,“吉首大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雄心勃勃地建立他们自身的生态民族学的一套体系”。2015年7月第三届两岸人类学营成员在凤凰腊尔山田野调查。“文化制衡”理论指各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其所应对的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文化归属。由此,民族文化事实与自然环境共同构建起区域内的“民族生态文化”。“终端验证法”指通过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出发对同一民族生态文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不同学科在研究的终端上实现结论间的印证和补充。“文化制衡”理论和“终端验证法”都是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长期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共识。杨庭硕教授《相际经营原理》是经济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9年,其英文版在英国出版。目前,已有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专家对该成果进行推介。2019年吉首大学民族学承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合影。团队主持重大项目在内的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署项目各1项,承担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主编“生态人类学研究”等13套丛书;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成果奖30余项;主办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年会等,连续三次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中召开专题会议;连续六年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基因。2015年申报成功的湖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土司遗址,便凝聚着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数十位专家的心血。资深专家游俊、杨庭硕、龙先琼、瞿州莲、成臻铭、罗维庆、张登巧等仅用两年时间完便成了9部专著和7份论证报告,出版了申遗基础型资料——国内首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11本)。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同志认为吉首大学课题组申遗工作功不可没。学科团队还编制了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助力湘西州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调查,指导地方政府申报了“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体系”在内的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接湘西州“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谈到未来,学科带头人罗康隆教授说,团队将进一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学科”。【来源:红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东首

吉首大学检查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情况

红网时刻12月21日讯(通讯员 张震)12月21日上午,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前夕,由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晋湘,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赵鹤平带队,校办、研究生院、后勤处、保卫处、资产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现场巡视了监控中心及考试考场,对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就考试相关情况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询问,要求各单位积极配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研究生入学考试工作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