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李思文编辑|刘玉豪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加速了服务机器人在各领域的渗透。近五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超25%,同时在产业链、产业环境等方面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在疫情催化之下以及数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基础上,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未来仍将迅速扩张且潜力巨大。认清发展现状,理清发展逻辑,紧跟发展机会,是产业当中所有参与者需努力的方向。因此本报告基于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梳理,重点针对服务机器人中上游核心技术模块及下游终端应用两大部分进行纵向分析,以此探究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展现服务机器人行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未来机遇及挑战。重点研究范围与内容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具体细分种类繁多。其可应用在零售、物流、医疗、教育、安防等众多行业和场景,实现引导接待、物流配送、清扫、陪伴教学、安防巡检等多样化、复合型功能。结合大量桌面研究及专家访谈,亿欧智库以应用场景与实现功能为划分标准,研究内容重点聚焦3大类型下9种功能应用的服务机器人。研究内容基于产业链展开,对服务机器人中上游核心技术模块及下游终端应用两大部分进行纵向分析。其中技术模块的内容占比相对较低,报告对技术模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主要参与者及技术解决方案等内容进行基本梳理,呈现服务机器人行业技术层面的基本发展情况;而终端应用部分占据较大比例的研究份额,从应用需求属性、商业模式、行业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角度展开,探究服务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核心技术模块分析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操作系统及芯片几大技术模块的技术发展成熟度决定着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应用落地程度。环境感知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体系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与智能机器人的地图构建、运动控制等功能息息相关。系统内的单个传感器通常仅能获得环境的信息段或测量对象物的部分信息,而机器人需整合多渠道数据信息并处理复杂情况,因此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大多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GPS这五类传感器及其之间的组合来实现自主移动功能。运动控制技术是机器人实现稳定运行的保障,定位导航与运动协调控制为两大重点研发方向。SLAM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导航技术。舵机是步态服务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和成本构成,可以驱动和控制服务机器人的关节运动,关节越多,所需舵机数量越多,对舵机力矩的要求也越高。基于语音的人机交互是当前人机交互技术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语音为主要信息载体,使机器具有像人一样的“能听会说、自然交互、有问必答”能力,其主要优势在于使用门槛低、信息传递效率高,且能够解放双手双眼。体感交互是由即时动态捕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VR等技术融合衍生出的交互方式,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高层次体感交互的载体。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器人研发代码的复用率,简化多种机器人平台之间创建复杂性和鲁棒性机器人行为的任务量。当前全球主流机器人操作系统为Android系统和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系统。中国自研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当中,大部分公司都是基于底层主流操作系统的开源架构做进一步开发,使其适合自身个性化应用。机器人在定位导航、视觉识别、处理传输、规划执行等环节都需要用到不同类型的芯片,因此芯片对于机器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在机器人中,几个支持芯片会将接口集合起来,之后再统一连接到微控制器上。中国的通用芯片技术发展水平与外国相比仍然存在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无法完全扭转落后格局;而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中国的发展情况目前走在世界前端,有望通过现有技术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终端应用分析家用服务机器人在个人/家用领域,主要存在效率提升、教育及娱乐休闲等基本需求。目前市面上仍有许多产品功能冗杂、定位不清晰,同时堆叠早教、娱乐、管家等多项功能。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工具型机器人和教育型机器人这两大类别,未将娱乐类、管家类机器人列入研究范围。工具型家用服务机器人消费品属性明显,市场规模及行业发展速度由消费者需求驱动。因此衡量工具型家用服务机器人落地场景是否具备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为是否存在刚需、使用频次以及个性化需求程度。其中扫地机器人近几年发展势头尤为猛烈,2012-2018年产品销售额CAGR达到61%,这与家用场景下的清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需求频次高及个性化程度低的特征密不可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教育机器人市场的变革。整体来看,教育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为:一方面,教育仍是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的重要领域,从目前行业整体产品水平来看入局门槛相对较低,众多参与者共建产业生态;另一方面,过去教育机器人产品成熟度不够,大部分仍扮演玩具角色,真正价值未完全体现,正在逐渐消耗消费者对行业的新鲜感。因此行业正在逐步回归教育本质,希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真正进行深度结合,创造实际价值。教育陪伴类机器人领域参与者正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更迭创新,延伸教育价值 ;蓝宙科技、优必选等STEAM教育机器人公司同样长期致力于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赋能STEAM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医疗服务机器人随着技术端的医学、工程学、机器人学不断取得突破,新型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领域结合日渐紧密,需求端医疗理念不断进步与变革,人们对于高端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医疗机器人的行业应用将成为大势所趋。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应用效果良好,正在不断提升市场渗透率。但从整体发展阶段来看,医疗机器人仍处于初期导入阶段,产品本身的技术水平及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都需要继续培育。目前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医疗康复机器人由于应用范围及政策利好等因素已成为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医疗机器人品类;医疗辅助机器人则以技术相对简单的特性,以及社区、养老区等需求增长扩大因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而医疗手术机器人虽然前期经历快速发展,但由于应用成本高昂导致市场普及进度相对缓慢,目前市场占比相对较小;医疗后勤机器人则应用场景较为多样化,技术难度及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拓展当中。医疗机器人是同时跨越医学和工学的综合性学科,研发周期长,门槛高。因此未来需建立一个政、产、学、研、医、资结合的平台,将技术、人才、资本、高校、政府、医院等要素共同连接起来,提高资源间联系的紧密度以及合作深度,合力推动医疗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机器人当前公共服务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聚在餐厅、酒店、银行、医疗以及部分娱乐场所等。从商业用途和商业价值角度考虑,目前落地规模较大、真正体现应用价值的机器人类型主要有引导接待机器人、末端配送机器人和智能安防机器人,其各自价值定位存在很大差别。而猎户星空、云迹科技、高新兴机器人等一系列公司正是在发展过程中找准自身价值定位,才逐步成为业内各领域的出色竞争者。从公共服务机器人行业参与者整体分布情况来看,目前各赛道并不拥挤,行业并未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其当下的商业化应用困局主要来源于缺乏技术沉淀以及难以寻找到准确的行业刚需。亿欧智库认为技术积累、场景积累及稳定供应链是判断公司发展潜力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涵盖了内外部及供需端影响因素,是判断行业中的公司能否保持长期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而行业参与者在选择自身具体落地的细分领域时,除需紧密结合自身特征及优势外,还应从场景需求真实性、客户付费意愿及产品规模化这三大因素对落地场景进行考量。趋势展望虽然服务机器人产业整体仍然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但市场刚需是持续存在的,同时服务机器人的形态及服务场景是丰富多样的。从目前各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以点切入再逐步将业务扩展成面是较为可靠的发展路径。机器人很难在现阶段实现通用性,针对具体垂直领域需求将业务做深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服务机器人的价值除替代人和协助人完成工作,还可在未来与其他终端设备互联互通,实现数字化。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将带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向智能化、创新化、数字化方向迅速迈进。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场景数据的入口和连接者,成为实现全场景数字化和云边端协同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章只是部分研究内容呈现,更多内容可下载完整版报告:《2020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又到了全球机器人大聚会的时刻。8月2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正式开幕,来自全球各地机器人领域的180余家知名企业携700多款新锐产品惊艳亮相。中国电子学会在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4.1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表现依然十分抢眼。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在大会上介绍,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42.5亿美元。《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7.5亿美元。“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工业机器人连续7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报告》指出。以服务机器人领域为例,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服务机器人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据估计,2019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33.1%,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到2021年,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从特种机器人来看,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产品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实践中,对特种机器人也有着突出的需求。“新材料、核心零部件、主控芯片操作系统以及自主学习、协同控制算法等细分领域的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在机器人领域竞争的核心要素和专业方向。”怀进鹏在大会上说。在大会现场,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各显神通。哈工大集团旗下一家公司带来一款可穿戴水下动力背包,该公司副总经理熊祥介绍,这种背包可帮助潜水人员在水面和水下完成高难动作。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展示的协作机器人也让参观者们不由自主举起手机,拍摄它在集成电路板上的灵巧操作。“目前我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发展重要战略,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报告》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当然,不能因这些成绩而沾沾自喜。“当前机器人还面临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有很多难题还有待突破,应着力夯实基础,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发展核心技术提供后劲。”怀进鹏说。怀进鹏建议,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应注重伦理,强化科技治理前沿布局。要协同好社会科学与科技产业和法律界的专家学者联系,深入研讨人机协同与未来伦理道德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与应对措施。(责任编辑:王擎宇)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科创板日报讯,20日,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4.1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7.5亿美元。(科技日报)中商情报网讯:日前,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大会以“智能新生态,开放新时代”为主题。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据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七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通常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产业链主要是功能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及控制系统通过集成系统形成下游应用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机器人换人”大潮下,中国已连续两年坐上世界机器人最大消费国的宝座。据预测,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6.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7.5亿美元。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1、语音沟通功用越来越完善机器人,已然被赋予“人”的称呼,需具有完美的语音功用。随着,智能语音行业的发展,机器人语音沟通将越来越完善。2、各种动作的越来越灵敏机器人一开始只能做出简单的动作,人类不断改进机器人,机器人将以相似人类的关节和仿真人工肌肉,使其动作更像人类,仿照人的全部动作。3、机器人逻辑剖析才能越来越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才能是需求借助于逻辑剖析。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类将不断赋予机器人许多逻辑剖析程序功用。逻辑剖析有助人机器人本身完成许多工作,在不需求人类协助的一起,还能够尽量地协助人类完成一些使命,乃至是比较复杂化的使命。4、具有越来越多样化功用人类制作机器人的意图是为人类所效劳的,所以就会尽可能地把它变成多功用化。目前,人类已经开发出多种功能的机器人,未来人类或将所有功能集中于一个机器人上。例如,最初手机的功能是通话,如今手机集通讯、移动支付、网上购物、娱乐、照相/录音等多功能于一体。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机器人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从机器人大国向强国转变,未来 5 年将进入中速增长期1.1、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全球第一,2018 年全球占比 33% 中国是全球机器人销量第一大国,2018 年全球占比 33%。从 2002 年开始我国 机器人销量高速增长,在全球的占比呈趋势性上升,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 量、销售额、保有量均位居全球第一。2018 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 14 万台,全球占 比约为 33%;保有量 57.5 万台,全球占比 23%。本体市场销售额 260 亿元左右,集 成市场规模 1100 亿元左右,全球第一。1.2、 中国工业机器人未来 5-10 年进入中速增长期 过去 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高速成长。2002-2018 年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达 到36%,2002-2010年期间复合增速达到52%,2010-2018年10年销量复合增速33%, 2013-2018 年 5 年销量复合增速 31%,预计未来 5 年将进入中速增长的成长期。预 计销量复合增速 15%,收入复合增速 10%(“ 2.2 密度提升”章节有详细测算) 。2000-2009 为初创期。初期下游中国汽车产业、3C 电子行业自动化程度相对较 低,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不大,10 年期年均销量不到 5000 台,但高速增长,2002-2010 年 8 年期间,销量复合增速达到 52%。2010-2018 年,高增长并未结束,年均增速达 33%。期间下游汽车、3C 电子 行业继续高增长,与此同时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机器人需求继续大增,销量复合 增速约 37%。2017 年销量达 13.8 万台,是 2009 年的 25 倍,年均销量 5.6 万台, 为上一阶段年均销量的 10 倍。行业井喷的同时,政策锦上添花,国家和地方产业 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随着机器人使用成本的降低,用户机器人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预计未来 5 年进入稳定增长期,预计复合增速达到 15%。随着下游行业需求增 速放缓,叠加政策退出,2018-2019 年行业进入调整期,根据我们的预测模型测算 未来 5 年行业销量增速达 15%。从国际经验看,国际机器人最强大国家为日本,在 经历了 1967-1980 的产业初创期、1980-1990 高速期后,进入长达 22 年( 1990-2012) 的稳定增长期。1.3、 中国第三个拥有完整产业链,正向机器人强国迈进 2000 年前后外资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主要由外资占领,主要应用于汽车 行业。国内公司以代理和系统集为主,内资公司沈阳新松暂露头角,进入本体市场。 在 2010-2017 年,虽然四大家族为带表的外资仍然占尽优势。但是在产业政策的大 力支持下,借助行业的高速发展,本土机器人行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国内系统集成 商发快速获的竞争优势,并且开始由产业链下游向中上游拓展,直接和外资巨头展 开竞争。在 2018-2019 年的调整期,市场竞争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国产品牌竞争力 继续提升,国产化率得到持续提升。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具备机器人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日本、韩、美、德五 国合计占全球 73%的需求,同时也是主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大国。中国具备核心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中国和日、韩国都是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美国和德国缺乏减速器零部件供应商。中长期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从工程师红利到人工智能技术 优势,中国有望比肩发达国家,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发展可分 为三个阶段四大层次。第一层次的发展对应人口红利优势,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 发展对应工程师红利优势,第三层次的发展对应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中国基于人口 红利优势和工程师红利优势,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快速度过第一到第三层次,中国目 前和日本、韩国等领先国家一样,处于第三层次机器智能向第四层次人工智能过渡 阶段。中国基于持续的工程师红利和世界前列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有望比肩发达 国家,引领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2、 行业中速增长逻辑:下游成长、密度提升、进口替代2.1、 下游成长:2020 年看好 3C 需求复苏+长尾市场渗透率提升 2018-2019 年汽车、3C 下游需求下滑,食品医疗、物流等长尾需求高增长且有 望持续。 2018-2019 年电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市场需求下滑;半导体、家电、 汽车电子增速不及预期;锂电、光伏、食品医疗、物流、金属加工等行业保持较高 速增长。市场下行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行业逐渐由汽车向一般工业如金属 加工、食品医疗、日化、光伏、通讯等行业进行渗透,细分行业带来新的增量市场。2019 年下半年,锂电、光伏投资稳定,3C 回暖 5G 加速,新能源汽车项目加速 落地,几项叠加机器人需求复苏。疫情前预计 2020 年,3C 需求增加(5G 换机潮+ 苹果投资大年),汽车行业大概率复苏,机器人场可能迎来两位数增长;随着疫情 进入平稳阶段,下游行业需求将阶段性释放,加之政府有望推进相关经济刺激措施 落地,机器人市场将逐渐好转,全年增长率下调到 5%-10%左右。汽车:经历 2019 年产能和库存调整,2020 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预期,有望正 增长;但疫情影响复工推迟,主机厂和零部件厂产能不足;上半年缓慢回复,下半 年有所增长。全年预计-4%。3C:劳动密集型,复工难度大,规模化投资预计在二三季度集中释放。一季度 全年占比不高,需求被递延至旺季。5G 换机和苹果、华为新机带动,全年增长个 位数上看 2 位数。医疗用品:劳动密集型,对卫生和安全要求高,一直是稳定增长得市场。疫情 短期刺激口罩机等需求,中长期加速机器换人,预计全年高速增长。食品饮料:市场空间大但附加值低,目前渗透化率低,高附加值细分领域及龙 头企业(如白酒的茅台五粮液)开始进入自动化阶段,因此低基数下增速持续较高。物流:疫情刺激物流自动化率提升,机器人需求持续高增长。光伏:一季度是传统淡季,疫情影响被消化。补贴取消前强装和自动化刚需, 预计受影响不大。5G 大年+苹果大年,2020 年看好 3C 自动化需求复苏,超 10%增长 3C 行业成本端驱动行业自动化率提升。品牌商负责设计、零部件外包、组装 代工。组装段位于产业链最末端,人数多,自动化改造需求空间大。国内自动化供 应商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3C 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产品以多批次、小 批量为主,自动化生产线的柔性不如传统流水线,一旦产品更新换代,自动化生产 线需要重新规划。例如富士康已使用 5 万台机器人,年产 1 万台,提出目标 2020 年自动化率 30%。当前的两个机遇:1、4G 转 5G,新工艺大量出现尚未定型,需要集成商深度 参与;2、以立讯、领益、伯恩、比亚迪、歌尔为代表的陆系代工厂有望从台系手 里抢得份额,需尽快提高自动化率。 2.2、 密度提升:密度有翻倍空间,行业中期具备良好成长性机器人性价比不断提升、投资回收期缩短,推动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工业 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一方面,随着机器人 技术趋于于成熟,易用性增强,效率提高,机器人价格降低,机器人投资回收期缩 短;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两个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持续 提升。释义:机器人密度=制造业工人/机器人保有量 我们预计 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 138,非汽车行业达到 105,汽车行 业达到 1154。2018 年中国机器人密度仅为 63,未来 5 年预计将超过 2018 年欧洲的水平,达 到 138,约 118%的增长空间。2010 到 2018 年,我国机器人密度提升了 7 倍,年均 增速达到 37%。预计未来复合增速下降到 15%,预计 4 年后机器人密度将达到 138。 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约为 63(我们调整测算),低于全球平均 99,远低于 欧洲 114,大幅低于新加坡 831、韩国 774、德国 338,日本 327。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为 750,未来 5 年将到 1154,54%的上升空间。 2018 年中国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 750 台/万人。2010 到 2018 年汽车行业机器人密 度复合增速 28%,2013-2018 年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复合增速下降到 22%。假设 2018-2024 年机器人密度提升的复合增速为 9%(考虑到汽车行业自动化程度已经很 高了),机器人密度将达到 2024 年的 1154;达到 2017 年日本和法国的水平,还有 约 54%的上升空间。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目前约为 42,预计 2024 达 105,约 150%的上升空间。 2018 年我国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为 42 台/万人。2013-2018 年 5 年中国非汽车行 业机器人密度从 7 增长到 42,累计增长了 6 倍,年复合增速 44%,假设 2018-2024 年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增幅下降到 20%,5 年累计增速将达到 2.5 倍,机器人密 度将达 105。韩国、日本、台湾 3C 电子产业发达,自动化程度高,因而机器日使 用密度高。中国除汽车、3C 电子外还有很多其它制造产业,长尾行业密度提升慢 于 3C 电子、汽车行业,中国中期机器人密度将远低于目前日、德的水平,但预计 将达到接近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水平,未来 5 年有望达到约 105。预计 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 124 万台,机器人密度达到 138,预计 2019-2024 年本体销量复合增速 15%,本体与系统集成收入复合增速将达 10%。年 均本体市场 311 亿元,系统集成市场 1245 亿元。2.3、 进口替代:中长期强逻辑,产业链各环节梯次推进 在下游需求和产业政策带动下,国产机器人不断追赶超越。十年外资巨头占据 绝对优势地位,国产机器人主要是给外资做代理或者系统集成,处于价值链的最低 环节。十年后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加速向大 陆转移。外资品牌地位动摇,二线品牌彼此整合或者被整合;四大家族中德国 KUKA 已经被中国企业美的收购。国产机器人已经从产业链各个环节跟外资直接竞争。机器人各产业链将梯次获得竞争优势。根据 IFR 和 MIR 数据,上游三大核心零 部件及中游本体的国产份额均超过 20%,系统集成汽车领域国产份额达到 70%、3C 领域达到 50%,长尾行业达到 90%。2018 年国产份额从 2017 年的 22%增长到 27%。2.3.1、 关键零部件:均取得突破,打破外资品牌垄断局面 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产业链进口替代的关键环节。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 件分别是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占到制造成本接近 70%,是制约中国机器人 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纯控制器企业难以突围,结合本体是方向。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包括硬 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国产品牌已经掌握,基本可满足需求;软件部分,国产 品牌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还有差距。成熟机器人厂商一般自行开发控制 器,以保证稳定性和维护技术体系,控制器市场份额基本跟机器人本体一致。国际 品牌包括 KEBA、倍福、贝加莱这样提供控制器底层平台的强势厂商,国产企业仅 仅从事控制器难以突围。控制器未来趋势是标准化和开放性。现有的机器人控制器封闭构造,有开放性 差、软件独立性差、容错性差、扩展性差、缺乏网络功能等缺点,已不能适应智能 化和柔性化要求。开发模块化、标准化机器人控制器,各个层次对用户开放是机器 人控制器的一个发展方向,未来可能会出现提供控制器模块的平台型企业。伺服系统四大阵营竞争激烈,国产向上突围难度大。日系品牌凭借良好的产品 性能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垄断了中小型 OEM(设备制造业)市场,以 松下、安川、 三菱为代表;西门子、施耐德、博世等欧美品牌占据高端,下游以大型机械为主; 台湾品牌产品价格和技术水平定位于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之间,以台达及东元为代 表;国产企业以汇川技术、埃斯顿为代表,产品功率范围多在 22KW 以内,技术 路线上与日系产品接近,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日台份额下降,欧美份额稳定,国产份额上升,2018 年国产占比 25%。2018 年,欧美系市场份额从 18.7%提高到 19%,日台份额从 59%略降到 56%,国产厂商 份额从 22.3%增长到 25%。其中份额占比最高日台系厂商业绩普遍下滑,和其优势 电子、机床等行业景气度下滑有关;欧美系厂商份额略有增长,最具代表的是西门 子和施耐德;以汇川、埃斯顿为代表的国产伺服依然增长迅速,但主要集中在低端。绑定机器人本体的运控一体化是未来趋势。用户选择的排序分别是可靠稳定性、 价格、服务。服务和性价比是国产品牌的优势。这需要对运动控制领域长期深入的 研究,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对技术、资金、人才要求都较高,国内 代笔性企业汇川技术、埃斯顿。控制器和伺服系统关联紧密,运动控制一体化是未来应用趋势,但需结合本体使用,本体企业在达到一定体量后,都会倾向于自主生 产运动控制,单纯做运动控制很难生存。减速器:看好长期前景,有望打破日本垄断 一:供应链向国内转移,中国具备要素优势。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 场。国产机器人本体发展迅速,外资巨头深耕中国市场,加速本土化,全球新的产 能规划大部分都在中国,带来机器人供应链转的本地优势。二:国际巨头发展瓶颈。减速器进入壁垒高,技术要求高、资产投入大、长时 间的研发验证,全球能够批量提供减速器的只有日本纳博特斯克、住友、捷克 SPINEA、日本哈默纳科等几家企业,这几家企业面临各自的困境,给了中国企业 赶超的机遇期;三:国产减速器突破量产。作为机器人最核心、成本占比最大、技术含量最高 的零部件,减速器是纯机械部件,主要难度在于高精度数控机床等设备的投入和热 处理、精密加工等工艺。经多年投入和工艺积累,国产公司已具备量产能力,长期 来看,除日本外,中国将成为主要的降速器供应商。需求:本体厂商纷纷规划扩产,疫情短期影响需求但长期无忧 机器人巨头选择在中国扩大本体产能以辐射亚太市场,四大家族纷纷规划在华 新增产能。四大家族纷纷宣布在华新增产能(发那科未在中国生产本体),国内龙 头也纷纷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埃斯顿、众为兴、欢颜、汇川技术、埃夫特等, 一方面不断在扩产能,另一方面产能利用率不断在爬坡,疫情对需求短期影响但长 期无忧。供给:长来看外资供给紧张,国产 RV 减速器接受度不断提高 日本纳博特斯克、日本住友重机、斯洛伐克 Spinea 是全球 RV 减速器三强。纳博特斯克:产能扩张谨慎。纳博特斯克是 RV 减速器全球霸主,全球市场份 额 60%以上。目前有日本的津工厂和中国常州工厂两大生产基地,2018 年减速器 产量在 84 万台左右。未来产能计划,纳博将以津工厂扩产为主(目前产能 60 万台 /年),以常州工厂扩产为辅(目前一期产能 20 万台,在建二期产能 20 万台)。但 我们认为未来 5 年纳博减速器产能不会大幅扩张,一是减速机生产本身的复杂性, 简单的设备投资并不能增加产能;二是经历过泡沫时代,日企对固定资产投资非常 谨慎小心,不会轻易扩产。住友重机:减速器业务不受重视。日本住友重机为住友集团旗下机械公司,业 务涉及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机械零部件等,减速器仅是公司一个部分(住 友重机械减速机),且减速器收入远远低于其他板块业务收入,没有明确看到非常 积极的信号。Spinea:减速器业务可能被战略放弃。Spinea 的减速机为自主核心技术,自成 一派。由于其技术特点,产品结构较为复杂,无法适应机器人小型化一体化的趋势, 在市场上并非主流,在日本纳博的重压下难言颓势。且其高精度减速器进入我国市 场比较晚,市场开拓不乐观。根据产业调研,减速器业务有可能被寻求出售。看长期,国产 RV 减速器有望打破日本垄断 国产 RV 减速器已突破“工艺+设备”的核心难题。我们认为国产 RV 减速器 主要难在工艺和设备,推广难主要难在设备的高额摊销导致初期没有性价比优势, 而这两个问题当前均已经得到突破。1)国产 RV 减速器产品突破量产工艺。RV 减速器的研发并不需要从 0 开始的 理论研究突破(纳博特斯克、哈默纳克的减速器专利均已经公开),而是沿着巨头 脚步,在工艺层面的积累和采购先进机床加工设备,这两点都是可以用时间较快弥 补差距。中大力德、双环传动等国产企业大批采购先进机床设备和检测设备,经过 5-8 年以上的摸索积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于 2018 年初步量产。2)国产 RV 减速器已小批放量。2018 年国产 RV 减速器突破信任壁垒,已小 批次放量。其中南通振康的 RV 减速器已批量供货埃夫特、欢颜等本体企业,中大 力德2018年和伯朗特签订8万台订单,双环传动2018年和埃夫特签订1万台订单。本体扩产进程取决于市场回暖程度,长期看好国产 RV 减速器进口替代。外资 巨头及内资本体厂商规划产能饱满,但实际投产进程取决于机器人市场需求回暖程 度。目前国产 RV 减速器已突破量产,随着市场需求回暖,国产 RV 减速器进一步打磨工艺,未来看好国产 RV 减速器打破日本垄断。2.3.2、 中游本体:国产份额持续上升,冲击外资市场地位 机器人本体的硬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要在结构的优化和使用体验的提升; 外资巨头的优势逐渐向软件转移,给了国产本体追赶的窗口期。掌握自主运控技术、 提升附加值是国产品牌突破的关键。多关节、SCARA、直角坐标是应用最多的机器 人本体。三种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本体为多关节(6 轴为主)、直角坐标和 SCARA。 根据CRIA,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多关节占比66%、直角坐标15%、SCARA14%, 三类合计占比 95%。外资仍垄断高端市场,但硬件技术进步放缓,国产企业追赶良机。发那科、ABB、 安川、库卡是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 40%。国内工业机器人 高端市场基本为四大家族垄断,国产份额 27%主要是中低端市场渗透率提升。另外 机器人本体硬件技术趋于成熟,难有颠覆创新,主要在软件和智能技术应用上。外 资“停滞不前”给中国企业追赶良机。结合巨头发展经验和产业现状,掌握运动控 制核心技术,提升本体附加值的头部企业优势会越来越大。低端产能出清,集中度上升,掌握运控技术的龙头优势明显。产业低端产能出 清,无核心技术的组装型本体企业大批淘汰,市场集中度提升是机器人产业平稳发 展阶段的主旋律。根据 MIR 数据统计,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 提升。以四大家族为首的 TOP10 厂商占据 63.5%的市场份额,国内厂商众为兴(新 时达收购,SCARA 为主)、埃斯顿(多关节为主)表现亮眼。2.3.3、 下游系统集成:国产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系统集成领域国内企业占据主导。根据 MIR DATABANK 统计的 3995 家集成 商样本数据,本土民营集成商占比 95%以上。1644 家覆盖汽车行业,占比 41.2%; 550 家覆盖食品饮料行业,占比 13.8%;514 家覆盖家电行业,占比 12.9%;301 家 覆盖医疗行业,占比 7.5%;494 家覆盖消费类电子行业,占比 12.4%(有些厂商会 涉及覆盖多个行业);在汽车、3C 电子、食品饮料、医疗新能源等头部行业,几乎 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工艺环节,在其他中长尾行业,工艺环节覆盖也在快速拓展。本土集成商垄断低端工艺、领先中端工艺、渗透高端工艺。在搬运码垛等低端 工艺应用领域,本土集成商占据绝对主导;在装配、拣选、焊接等中端工艺应用领 域,本土集成商占据优势,在喷涂、视觉监测 AOI 等高端工艺应用领域,本土集成 商也在不断渗透。本土集成商垄断长尾,领先 3C,突破汽车 汽车行业系统集成:外资主导,国产从焊装开始突破。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冲 压、焊装、涂装、总装,总体上外资集成商占据主导,但国内集成商基于本土化服 务优势,从焊装环节突破,正逐步进行替代,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本土集成商。3C 电子:国内集成商与外资同台竞争。3C 电子机器人需求非常多样化,以技 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小型机器人为主,注重成本和服务,外资难以直接转移在汽车行 业大型机器人应用的绝对优势。国内集成商基于本土优势、价格优势和外资品牌同 台竞争,目前市场份额不输外资品牌,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本土集成商。其他长尾市场:本土集成商占据主导。食品饮料、医疗、物流等长尾行业市场 机器人需求同样多样化,定制化程度高,价值量相较于汽车较低,外资品牌难以全 面顾及,这些领域本土集成占据主导优势,但目前还没有较多规模企业出现。资源整合、行业理解和资金规模是系统集成三大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和行业 理解都需要长时间积淀,跨行业快速扩张较为困难,除了汽车和 3C 外,难以有其 他行业通过复制快速实现规模化。因此成功的系统集成商往往聚焦少数甚至一个行 业,做深做强,与下游巨头建立紧密商务关系,成为细分龙头。另外,系统集成集 成商还面临资金壁垒,因为项目周期一般较长,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多个项目并行 对企业资金链压力巨大。行业洗牌期,细分龙头强者恒强。本土集成商数量众多、竞争激烈,2018-2019 年汽车、3C 景气度有所下滑,系统集成商增速也纷纷下滑,进入行业洗牌期。基 于资源整合能力、行业理解积累和资金规模三大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长尾集成商 将不断淘汰出局,企业数量大幅降低,细分行业龙头将强者恒强,享受新一轮自动 化景气周期。3、 需求周期与趋势:数据持续改善,行业拐点或将来临3.1、 主要下游为汽车、3C,终端增速/资本开支是领先/同步指标 工业机器人主要下游为汽车、3C。2018 年按下游应用划分,汽车占比 35.3%, 其中汽车整车 13.2%,汽车零部件 17.1%,汽车电子 5%,3C 电子占比约为 23.3%(不 含家电)。工业机器人上游是原材料、能源,下游是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工业机器人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极高,其产业发展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小,受下游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大。机器人需求的波动,通过终端产品景气度-下游行业资本开支-机器人需求 的传导产生波动。汽车、手机等产品销售通过影响资本开支影响工业机器人市场需 求。从经验数据看,汽车销量增速领先机器人销量增速 1 年,上年汽车销量增速和 当年机器人销量增速很好的相关性;3C 行业通常在 3-5 月份投资设备,6-8 月份组 织生产,9-11 月份销售,领先机器人需求半年左右,一般是从下半年手机销量看第 二年上半年机器人需求。我们建立产业数据跟踪该体系:包括上游中国交流伺服增速、中游(中国、日 本)工业机器人、和机床产量、产值、订单指标、下游制造业(汽车、3C)产能利 用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终端产品销量增速以及宏观总量 PMI。领先指标包括中 国交流伺服增速、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额增速、制造业(汽车、3C 电子、机械加 工)产能利用率、终端产品(汽车、新能源车、手机)销量增速。中短期,工业机器人产业数据出现改善迹象,行业拐点可能即将来临,但疫情 的影响将推迟行业复苏进程。2018 年下半年以来,机器人自动化进入下行周期。 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以及一线产业调研发现,机器人自动化行业正持续发生系统性 边际改善,显示行业拐点或将来临。疫情影响将在短期影响制造业复工和投资,延 迟行业拐点的到来。3.2、 上游:交流伺服增速连续 2 季度回正到 10.4% 交流伺服是下游各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2019Q3-Q4 华为系 3C 加工设备和半 导体等下游行业需求开始回暖,预期2019Q4-2020Q1苹果系3C设备需求也将回暖,2019Q4 中国交流伺服市场同比增长 10.4%,连续 2 个季度增速回正。其中半导体、工业机器人、3C 电子、动力电池需求增速大幅回暖。电子及半 导体行业需求增长率 28%、工业机器人行业需求增长率为 18%、3C 行业需求增长 率为 17.5%、动力电池行业需求增长率为 14.6%。3.3、 中游:2019 年 12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 3 个月回正到 15.3%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连续3个月回正, 2019年12月增速大幅提高到15.3%。 2019 年 10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 1.7%,2019 年单月同比首次回正。2019 年 12 月同比增长 15.3%,持 3 个月增速为正且大幅提高。2019 年全年累计产量 186943,同比下滑-6.1%。2019Q3-Q4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额回暖。日本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全球50%, 中国是其最大市场。日本出口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从订单到交付大致需 3-6 个月, 因此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数据是中国机器人市场 1-2 季度的领先指标。2019Q4 日 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额降速收窄至-0.3%,产值降速-10%,略有放大。2019Q3-Q4 日本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降速呈收窄态势。 2019Q4 日本对 亚洲(含中国)、中国、北美、欧洲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增速分别为-1.93%、 -11.63%、 -25.80%、-37.23%(Q3 同比为-4.04%、-2.18%、-16.43%、-34.99%)。 2019Q3 日本 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降速的大幅收窄 20Pct,连续 2 个季度收窄,2019Q4 出口降 速略有放大,但仍远低于 Q1-Q2 的超 25%下滑。2019 年 12 月中国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回正,进口机床增速下滑。2019 年 12 月,中国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增速回正到 4.8%(11 月增速为 0%), 金属切削机床 产量下滑 14.3%(11 月下滑 13.2%)。另外,2019 年 12 月中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下 滑 30.8%,降速有所放大。机床和机器人是自动化的配套设备,12 月机床产量改善, 反映 3C 等制造业的投资复苏预期。3.4、 下游: 3C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是最景气下游制造业整体环境呈改善趋势。2020 年 1 月 PMI、PMI 生产、PMI 新订单分别 为 50.0、51.3、51.4,整体制造业环境有所改善。汽车、3C 等主要下游产能利用率企稳回升。2019Q4,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3C 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78%、78.5%、82.6%、79%, 均出现企稳回升,3C 电子制造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连续 3 个季度回暖。3C 电子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高增速,2019 年 1-12 月累计增长 16.8%。2019 年 1-1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 3.1%,增速稳中略升。其中汽车制造业 固定资产投资额 1-12 月累计同比下滑 1.5%;电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1-12 月累 计同比 16.8 %,2019 年以来累计增速持续提高;电气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1-12 月累计同比下滑 7.5%。汽车产销:2019 年 12 月汽车销量降速收窄,产量降速回正。2019 年 12 月中 国汽车销量265.8万(同比下滑0.12%),1-12月累计销量2576.9万(同比下滑8.2%) 。 12月产量268.3万(同比增长 8.09%),1-12月累计产量2572.1万(同比下滑7.5%)。2020 年 1 月新能源车产销降速均放大。受疫情影响,新能源车 2020 年 1 月销 量 4.4 万(同比下滑 54%), 1 月产量 4 万(同比下滑 55.9%),下滑较大。手机产销:2019 年 12 月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回正 0.3%,销量下滑 13.7%。2019年 12 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2893 万,同比下滑 13.7%;1-12 月累计出货量 37200 万,同比下滑 4.7%。12 月智能手机产量 11855 万,同比增长 0.3%;1-12 月累计产 量 122719 万,同比下滑 8.1%,降速放大。4、 看好具备核心技术/集成优势的国产龙头4.1、 投资建议:看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本体龙头、3C 自动化龙头 2020 年市场复苏,最看好系统集成环节。1、市场规模大。2、毛利率高。系 统集成毛利率 30-40%,甚至更高。3、国际竞争力强。本土系统集成商占领大部分 低端市场;领先中端市场;逐步渗透高端市场。4、财务数据显示系统集成商业绩 表现最好,尤其是在汽车电子、3C 领域。看好掌握运控核心技术的本体龙头、汽车和 3C 下游的集成龙头。推荐子行业 排序:系统集成、本体、核心零部件。推荐掌握运控技术的本体龙头埃斯顿。受益 标的:3C 电子自动化快克股份、科瑞技术、拓斯达,汽车电子自动化克来机电, AGV 龙头和半导体自动化机器人,石化自动化博实股份。4.2、 估值:对比外资巨头估值变化,机器人板块估值在合理区间 2017 年以来机器人板块估值下调近 50%,当前机器人板块估值 PE(TTM)48X,其中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环节 PE(TTM)分别为 58X、65X、48X。不同商业模式特征,对应估值高低不同。机器人企业商业模式核心特征包括业 务切入方式、技术来源、市场空间、成长驱动力、行业地位、研发投入、议价能力 等,匹配企业实际情况调整估值。对标海外机器人巨头 5 阶段,国内机器人当前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1992-1998,初期估值泡沫,类似 A 股机器人板块 15-18 年估值变化1999-2002,成长预期推动,市盈率处于合理高位(30-50X)2003-2008,集中度提高、预期兑现,市盈率下降(10-20X)2009-2012,经济危机,收入大幅下降,市盈率反而提高(20-30X)2013-2018,收入稳增,市盈率再次回暖(20-40X)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不应静态对比外资估值。目前中国机器人板 块市盈率应对应机器人巨头 1999-2002 阶段估值 30-50PE,处于合理估值区间。 4.3、 埃斯顿:掌握核心运控技术,期待成为中国“发那科” 核心逻辑:有望复制发那科成长路,并购整合、内生增长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1)公司掌握机器人核心运控技术。1993 年研究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然 后进入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目前在国内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电液伺 服系统市场位于领导地位。在运控技术及伺服技术积累基础上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2)市占率提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埃斯顿作为龙头市场份额有望持续 提升。2018 年埃斯顿本体出货量达 3700 台,市占率 2.5%,在国产市占率从 2017 年的 7.5%增长到 10%。(3)并购整合驱动增长。收购顶级焊接机器人 CLOOS 开辟中高端焊接机器 人工作站等新业务,并购驱动增长。近两年打造三大研发中心,持续 10%收入占比 的研发投入,且围绕核心技术进行多项收购,包括意大利 Euclid Labs SRL(机器视 觉)、英国 TRIO(运动控制技术全球领先)、美国 BARRETT(微型伺服驱动器/协作 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进一步增强技术实力,确立国内机器人龙头地位。埃斯顿收 购整合 CLOOS 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CLOOS 的盈利能力及发展趋势还需要跟踪 和观察,存在一定中国区业务整合、拓展不达预期的风险。4.4、 克来机电:汽车电子自动化龙头,同享国内外新能源扩产红利 核心逻辑:享受全球新能源扩产红利,订单持续性强,业绩确定高增长(1)公司是汽车电子自动化龙头,新能源电机电控自动化业务收入占比 40%, 深度绑定博世、联合电子、大众,同享国内外新能源扩产红利。(2)自动化业务:绑定 Tier1 博世系巨头、绑定大众 MEB 平台,持续享受新 能源车资本开支红利,订单持续性强,预计 2019-2021 年复合增速超 40%;(3)零部件业务:收购高压燃油分配器领导者上海众源(绑定大众系),国六 产品量升价涨(价格提高 2 倍),预计 2019-2021 年复合增速 40%。4.5、 快克股份:5G 种子选手,电子装联自动化领导者 核心逻辑:3C 下游景气,5G 种子选手增长可期 (1)2020-2021 年是 5G 大年+3C 大年。公司产品用于 PCB 电子装联多个核 心工艺环节。全球电子产业向大陆转移、下游技术需求升级、制造业人力成本上升, 驱动电子装联行业持续成长。核心下游(3C 及汽车电子)长期向好,预计 2020 年 对应电子装联市场规模分别为 137 亿元和 122 亿元,合计达 259 亿元。(2)团队、技术、资金优势,为业务拓展提供基础。 公司薪酬远高于当地平 均水平,叠加股权激励,团队稳定凝聚;坚持自主研发,定位中高端,不断向上突 破,带来高性价比、优质服务的核心优势,在金字塔的产业格局中位于中上层,是 国内锡焊机器人龙头;基于核心技术和优良内控,持续高盈利水平(毛利率 55%、 净利率 35%) 且资金十分充沛。(3)业务拓展提供增量空间。一方面,公司预计继续拓展电子装联核心工艺 设备(微组装的芯片贴放);另一方面基于核心工艺设备拓展自动化产线业务。带 来更多增量市场空间。(4)外延并购可期。公司基于核心业务,持续考察并购项目。4.6、 科瑞技术:技术优势明显,从 3C 到不断扩张的自动化龙头 核心逻辑:深耕顶级客户,2020 年苹果系、新能源需求向好 (1)公司是 3C 自动化龙头企业,规模仅次于博众精工。持续自主研发核心 技术,拓展 3C、新能源、电子烟、物流、汽车、医疗、食品饮料等多个下游领域。(2)3C 检测设备:深度绑定苹果系,2018-2019 年由于苹果新机改制较小, 摄像头检测设备需求下滑, 2020 年苹果新机摄像头改制预计较大,带来高需求弹 性。另外谷歌需求持续稳增,可穿戴设备是亮点。(3)电池装配设备:为新能源科技客户开发新品化成机、绕胶机、叠片机新 品,收入爆发增长,未来持续性强。宁德时代 2020 年之后投资预期旺盛(新接宝 马大单),预计 2020 年有较大需求弹性。(4)电子烟组装设备:深度绑定 JUUL 客户,行业龙头。2020 年存在一定政 策不确定风险。4.7、 拓斯达:掌握 3C 自动化流量入口,“标准化+大客户”快速成长 核心逻辑:掌握 3C 自动化流量入口, “标准化+大客户”快速扩张 (1)掌握自动化流量入口:公司深度绑定伯恩光学、立讯精密等大客户,为 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从客户需求出发到产品服务,粘性极高。(2)标准化快速扩张:公司产品战略为“非标中的标准化”,对业务要求高可 复制性、高市场持续性,从而达到持续的高增长。(3)成长逻辑:注塑机自动化稳健增长;机器人集成应用中,伯恩和立讯贡 献近 40%收入,2020 年 5G 大年,持续高增长;基于客户需求深度理解,开发的 3C 洁净室等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业务持续高增长。……(报告来源:新时代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梁爽)“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从各区域发展来看,2018 年长三角地区机器人总销售收入超过 124 亿元,位于全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之首。”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报告》称,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相对最为雄厚, 珠三角地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 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效益领跑全国长三角地区拥有突出的区位发展优势,公路、铁路、桥梁与港口资源密集,生产要素流动程度发达,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与产业配套环境,历来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报告》显示,2018 年长三角地区机器人总销售收入超过 124 亿元,位于全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之首。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长三角地区拥有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覆盖传感器、机器视觉、语音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环节,并逐步探索创新商业应用模式。“长三角地区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位于全国产业集聚区域首位,正在逐步摆脱以系统集成为营业收入主要来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报告》称,长三角地区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领先全国,说明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减速机方面,自主技术渗透程度进一步加强。另外,长三角地区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在全国来看并不占排名优势,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内总销售收入体量较大,高端产品收入尽管绝对值数量可观但相对值并不突出。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步伐加快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起步较早,上世纪 70 年代就形成了小规模的加工制造产业集聚,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家电制造、食品包装、3C 制造、陶瓷生产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压力的持续上升,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倾向于通过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减少人力资源投入,为机器人产品应用提供了潜在市场。《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 2018 年机器人产品销售总收入达到 108.5 亿元,其中深圳市以 67 亿元的销售收入居首,佛山、广州和东莞位列其后。但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居多,年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相对有限,产业集聚度整体偏低为 28% 左右。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日渐显著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步时间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在武汉、长沙、芜湖、洛阳、湘潭等地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报告》指出,中部地区产业规模大而不强。2018 年中部地区机器人销售总收入已超过 62 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受原材料、零部件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本年度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 10.5% 左右,暂时落后于全国其他区域,产品与服务附加值亟待提高。同样,西部地区大多处于我国内陆区域,与国际市场接轨较晚,装备制造业市场发育滞后,规模虽大而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效率一般且积极性有限,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百姓生活。《报告》认为,机器人产业作为撬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支点,为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与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弯道超车条件。数据显示,2018 年西部地区机器人销售总收入突破 50 亿元大关,预计未来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8月20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下称《报告》)。《报告》预计,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94.1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159.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40.3亿美元。《报告》预计,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6.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7.5亿美元。
“当前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机器人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从投资角度看,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将迎来发展黄金时代。本文选自梧桐树资本风险投资团队投资总监马龙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重要结论」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需求较为前沿,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较大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虽然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增长速度快。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系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最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在200~300亿元,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市场格局比较成熟。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公司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将进入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9 年-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数据中心巡检痛点明显:1)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明显:4)IT资产数据僵尸化;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数据中心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较强。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数据中心智能巡检刚需程度较强,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市场规模较小、刚需成都较弱、落地难度较大。01—机器人行业发展概述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现阶段,考虑到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相对突出的需求,中国电子学会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机器人)三类。机器人分类: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时代。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94.1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其中,工业机器人159.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40.3亿美元。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一)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一般为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可以按照人类指挥或提前编排的既定路径进行运动,替代人工从事重复度较高的生产制造工作,可以替代人工从事上下料、锻造切割、焊接、喷涂、装配、码垛等工业生产作业工作。工业机器人应用集中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等行业。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需求更加多元化。2016-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占比及 2018 年其他类详细占比情况:(二)服务机器人广义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为“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的统称。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涵盖了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巡检等领域。服务机器人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又可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常见的家用服务机器人有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属于新兴行业,但增速更快。服务机器人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至2010年为起步阶段,全球规模较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产业化历史也多在5-10年,大量公司仍处于前期研发阶段,2011年至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带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工业机器人,2014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1.9%。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结构:(三)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包括国防机器人、农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等。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近年来,世界各国主要研发的专业服务机器人重点在医疗、物流、军事、极限环境等特殊领域。考虑到特殊领域的工作环境条件往往比较恶劣或者具有危险性,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因此,未来特殊工作环境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催生出专业服务机器人新品种,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未来潜力巨大,2013 年至今,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IFR 的预测,至 2020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9.5 亿美元。目前,国内外特种机器人行业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代表如下:02—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图谱:(一)上游:硬件(基础层)及技术支持(技术层):服务机器人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厂商,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及伺服电机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技术类公司,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硬件及核心零部件厂商以提升技术和降低成本为主要任务,AI技术公司则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硬件及技术支持类公司:硬件中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且生态搭建已基本成型,目前芯片的主要贡献者是Nvidia、Mobileye和英特尔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智能传感器领域主要被博世、欧姆龙、ST、罗姆、NXP、ADI、英飞凌、楼氏电子、索尼、三星等巨头企业垄断。跨国公司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但国产替代在加速,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有寒武纪科技、遂源等AI芯片企业,有思岚科技、镭神智能等传感器企业。伺服系统与控制器市场较为集中,减速器寡头垄断。IFR 数据显示,机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端,其中核心零部件的比例在 70%左右,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比分别为 36%、24%、12%。控制器领域,“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全部实现自给自足。伺服电机领域,安川是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2018年在中国伺服系统销量份额达到 15%,与松下同处第一阵营;发那科掌握核心技术,无需外购;欧系ABB和库卡由外部供应。减速器领域,技术含量最高,“四大家族”尚无突破,市场主要由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尼克两家企业把控。“四大家族”通过掌握零部件端、本体、集成应用端的技术,建立对成本和产业链的把控力。AI技术公司中,在核心算法和基础理论领域,美国是目前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Facebook、谷歌、IBM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均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算法框架等高门槛技术。技术层解决具体类别问题,这一层级主要依托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海量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科技巨头谷歌、IBM、亚马逊、苹果、阿里、百度都在该层级深度布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层在近年发展迅速,发展重点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处理领域,除BAT等平台型科技企业之外,还出现了如商汤(图像识别)、旷视(图像识别)、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图灵机器人(语义识别及操作系统)等诸多公司,处于发展上升期。(二)中游:机器人主体(应用层):服务机器人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厂商,向下到系统集成商,包括控制/伺服系统、操作系统、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产品类公司,产品类公司注重需求定位,其产品质量、品牌、营销以及生态构造是重要壁垒。得益于技术类公司的基础和AI算法的开源,应用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目前,产品类公司的规模和数量在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分布中占比最大。产品类公司:应用层解决实践问题,是应用硬件和技术针对行业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国应用层企业将硬件和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特定行业或场景切入,其核心是商业化。我国目前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在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属于下游“销售”及“品牌、服务、循环”环节,增加值相对较高,有望为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系统集成商符合盈利能力强、收入规模大的特点,具备进入良性循环并做大做强的基础。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 1992 年提出制造业“微笑曲线”:机器人系统集成:因此,在技术门槛较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和的功能零部件上,最好是能够做到颗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比如在数据机房中,地板下出风,需要做独立悬挂,但整机产业链达不到及时的调整,就需要厂商自己去设计和找人代加工独立悬挂的底盘。在控制系统中,最好在软件、机光电一体化设计、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上,最好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行业特性做出适当的调试和优化,比如在机房巡检中,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对机房设备指示灯状态及仪表进行识别,但视觉只是识别的一部分,真正核心的是在后端的产品逻辑,机柜指示灯识别的关键是拓扑关系建立,角度不同指示灯的形状会呈现不同的梯形状态,建立拓扑公式后能解决特殊形状指示灯的识别问题。另外,所有标示的指示灯可选配,客户关注什么提取什么,解决了客户误报的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但是算法设计的基础却是数据和行业认知。(三)下游:各类细分应用场景下游按照不同服务细分领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例如:家用、物流、医疗、安防、电力、机房、军用等领域。家用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仍具广阔空间,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2018年国内扫地机器人渗透率7.5%,远低于2017年以前的美国(16%),该领域头部企业科沃斯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6.94亿元,同比增长25.11%。石头科技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72.72%,扫地机器人营业收入30.09亿元,该业务占到总营收98.63%。由于特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现痛点到研发出针对性产品有一定周期,再加上必须要找到有较大需求的下游领域才容易放量、做到盈亏平衡,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目前来看,国内在消防机器人(中信重工这块规模已经很大)、高温炉前机器人(博实股份订单已经开始放量)以及变/配电站巡检机器人(亿嘉和收入体量已经接近8亿)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成规模且具备较强盈利水平的企业,且均具备特有的技术、渠道壁垒,正在逐渐打破特种机器人不好上量的固有印象。03—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是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的一种,一般是基于感知、认知(或者决策)、执行三个核心要素,在某种特定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进行智能化巡检的应用型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类型 :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分为三大类: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分别应用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中。1、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组合SLAM技术,对复杂环境实时自适应地图构建,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采用可见光相机、红外成像仪、拾音器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表计识别、设备状态识别、红外测温及三相比对、环境检测等功能。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与室外设备巡检,以及室内环境复杂的设备巡检,主要应用行业为:电力、数据机房、安防等。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轨道移动方式,搭载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拾音器等设备。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除了基础的地上轨道交通以外,充分和高效利用城市地下通道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须。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运用于内部环境封闭,人工难以实现全天实时监控,但布局较为简单的隧道场景。目前主要应用行业:电力、低下轨道交通等。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2、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Aerial Vehicle)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被看做是“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具有设计灵活、体积小、重量轻;续航时间长,空间利用率高,载荷能力强;安全系数高,自主控制能力强;无人员伤亡,可在高风险空域飞行等优点。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自动飞行技术、充电技术。无人机按技术特征可分为固定翼机、多旋翼机、无人直升机、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当前的无人机市场以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为主,其主要特点为: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多轴)无人机:中国目前在无人机方向发展领先世界(以大疆为代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场景也及其多:但目前来看,无人机商用的主要场景集中在:电力输电线路巡检、城市综合治理巡检、交通应急巡检。3、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解决人体无法长时间作业及不能下水的安全限制,降低人员伤亡,提高检测效率、监测范围、数据化及信息的实时性,降低检测成本。由于水下环境较为复杂,目前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主要应用行业在渔产、水电站维护巡检、水下科考、海洋探索等。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防水密封能力、水下图像识别:解决感光畸变和折射问题。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零组件及算法组件:(二)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1、机器人平台化趋势日趋明显作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本体通过搭载实现巡检功能的传感器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自主运行,完成软件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分析、通信传输、接口规范、应用对接、专家系统等功能,随着产品不断趋于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人结构功能趋于一致: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传感器、防护等级、设计规范等要求趋于统一;同时,机器人硬件基本由感知、控制、驱动等部分构成,这样有利于用户及行业标准化的制定,也便于产业链形成以及行业管理;(2)机器人软件核心功能趋于标准化: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核心功能的量化及应用为运维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目前巡检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包括环境感知、视觉识别、红外测温、音频检测、安防监控、呼叫平台等,上述每一个功能的量化目标、接口规范、数据标准已不断明确,使得机器人软件开发有章可循,核心功能数据趋于标准化并不断成熟;(3)用户接口及应用趋于平台化:机器人平台化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化、软件平台化以及核心功能平台化等三个方面。随着应用场景及核心功能的不断成熟,机器人应用已从早期的演示推广发展到目前的核心功能数据接入使用和运维操作平台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数据接口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规范化;另一方面,根据最终用户需求,在对接不同平台时呈现更加符合其运维需要的数据信息。从机器人角度来看,平台化一方面便于客户使用及规范化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产业链不断发展。2、由“感知”向操作、协作发展巡检功能属于智能系统中“感知”功能的突出表达,具体包括环境感知、设备状态感知等。鉴于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常运维人员不能解决的往往是“感知”任务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为此,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用机器人来实现运维的“感知”功能,而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成熟使用,具备更多感知、操作及人机协作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感知”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操作”,因此操作机器人会成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后续功能延伸和发展;同时,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感知”和“操作”是一个从手动遥控操作到人机协同,再到自主作业完成复杂操作的过程。3、物联网带来的单体智能向系统智能化发展单体智能和多体智能是智能机器人系统的重要应用形式,单体智能突出机器人本体从感知、表达、控制、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多体智能突出协作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巡检机器人从单体智能的角度来看,突出巡检机器人的自动运行、环境适应性、多模态数据采集与融合、图像识别、专家系统等功能,直观来说,就是机器人能够完成自主、复杂、多样的任务。从多体智能角度来说,更强调多系统的融合,包括机器人与环境传感器、被测对象、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运维人员等主体(智能体)的数据融合,同时,能够与其他主体(智能体)数据关联分析,以及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等功能。单体智能目前已经趋于平台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多体智能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促进系统整体优化提升,为运维系统带来新的发展。4、多模态数据融合呈现多样化价值应用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形态的数据采集、数据识别、判断与决策。其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环境数据(温湿度、声音、电磁场强度等)、安全数据(防跌落、外力破坏、人员入侵、火源等)、被检测设备状态数据(红外、图像数据、紫外等数据)等,由于上述数据关联性、重要性以及用途不一,因此呈现多模态形式,具体情况如下:(1)工作环境数据;(2)设备状态数据判断与预警;(3)运行数据呈现与管理(运维平台)。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的不断成熟,对数据的选择性应用已成为趋势,也进一步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5、人工智能引领行业快速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论在机器人自主移动、控制与驱动、定位导航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语音采集与处理、专家系统分析与决策、大数据分析等方面都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换一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在每一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都会对智能巡检机器人核心功能、平台特性、数据运维管理、专家决策与预警等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会受到相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1)环境智能监控;(2)机器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3)机器人控制与决策;(4)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处理;(5)大数据平台与专家系统。6、机器人成为精益管理的重要载体,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以及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载体和工具,是信息获取和运维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将会走向多种应用场合,实现更为复杂、多样的任务,包括维修维护、消防安全、操作运行等工作,满足无人值守、协同操作等更为智能的运维及管理功能。(三)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及市场分析:智能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展也相对落后于工业机器人以及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1、电力行业:(1)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于电力智能运维检测领域的情况: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连续性,对系统中各设备单元的安全可靠运行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力工业向着大机组、大容量、高电压的迅速发展,保障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更成为安全生产的突出课题。因此,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特别是一些先进技术、方式、方法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电力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及电力用户组成,其构成如下图所示: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是指通过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或监测,获取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各种劣化过程的发展状况,并在可能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影响正常工作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保障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带电人工检测、带电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等三种。其中,带电人工检测一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运行状态下的电力设备进行的现场检测;带电在线监测一般采用相关设备或仪器,安装在被监测环境中,用来对被监测设备进行不间断实时的在线监测;而离线检测则一般通过定期对停止运行的设备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查,发现设备的问题和隐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用户对于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断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用户需求,同时尽可能降低检修的成本,两大电力公司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力度,从而替代以人工巡检为主的巡检方式。然而,现有的巡检方式和技术与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要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通过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取代人工巡检,实现电力检测、运维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 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概念,智能电网的概念涵盖了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2010 年,“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先后分别制定了《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国家电网 2015-2020 年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指南》、《南方电网“十三五”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南方电网发展规划(2013—2020 年)》等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已经实现大范围覆盖,但离智能电网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率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建设持续投入的趋势和方向。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2016-2020 年为智能电网建设第三阶段,电网规划总投资 1.4 万亿元,其中智能化规划投资 1,750 亿元,占比为 12.5%。若再加上南方电网投资部分,未来智能电网投资存在较大空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战略的推进,电力行业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智能电网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智能电网行业相关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的核心场景: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是国家电网智能化管理要求下,输、变、配环节实现无人化、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大提升运维检测效率,覆盖面广,结合大数据专家后台实现变电站、配电站智能化运行,提升电网智能化。传统的变电站、配电站巡视主要通过人工方式,综合运用感官以及一些配套的检测仪器对相关设备进行以简单定性判断为主的检查,该方式除了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外,还存在巡检不到位,巡检结果无法数字化等缺陷,不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最新的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技术于一身,采用自主或远程遥控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人工巡视电力线路及设备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检测质量分散、主观因素多等缺陷。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在高压及超高压环境下自主定位、自主巡检和自动充电,对电力设备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和监控,实现设备环境、外观、分合状态、压力、泄漏电流、噪声等巡视监测数据全覆盖和智能识别,同时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对巡检数据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电网运行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从而有效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满足国家电网改造中对电力系统提出的智能化、无人化要求,为智能变电站、配电站和无人值守站等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检测手段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对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传统的人工巡线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和劳动效率低等劣势,在遇到电网紧急故障和异常气候时,人工巡线尤其困难。发展无人机巡检是适应现代化电网建设的要求。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3年,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进入国家电网招标目录,标志着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产品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准入门槛。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由各省级电力公司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流程的规范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自主发起招标。2014年以来,变电站机器人市场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爆发,亿嘉和、浙江国自、朗驰欣创、申昊科技等公司通过研发,先后推出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产品。随着电力机器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家投入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制中,促进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智能检测、分析预警等技术的进步。(2)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市场容量分析: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两大电网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和推广状态检修的明确规划,并在操作层面制定了具体的应用标准及配置原则,且还在进一步制订可行的现场应用导则,从而为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呈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十二五”以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变电网领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发展规划要求,2016-2020年期间要实现新建变电站智能化率100%,新建智能变电站约8,000座,原有枢纽及中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率100%。截至2014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具体数量如下表所示:2019年全国变电站数量分别为3.7万个,按照每台75~10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277~370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室内导轨巡检机器人按照每台30~5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111~185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整体行业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一般是指10kv及以下安装有配电屏柜对负荷进行分配、供给的场所,广泛分布在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宇中。根据统计,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数量从500座至5,000座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则较少。考虑到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智能配电网建设等因素,按平均每个地级市1,000座配电站估计,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含4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30万座。由于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若假设20%配电站采用智能化巡检设备,则也有接近6万个配电站需要采购智能巡检机器人,假设单台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售价30~50万,这部分市场潜在规模也有200~30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投资机会不大。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主要公司:《国网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作业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计划(2019-2021)》要求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60%,全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10%,无人机自主智能巡检作业率不低于90%,巡检影像人工智能识别覆盖率不低于80%,无人机巡检影像缺陷智能识别算法准确率不低于80%。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2015 年我国 110kV 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 52 万公里,GlobalData 预测,中国输电线路建设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2020 年电力巡检的总工作路线为70万公里。无人机在电力巡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为精细巡检、定点巡检、范围巡检及其他巡检,一般精细巡检需要全面细致地搜集数据和检查,单次巡检速度较慢,定点巡检速度适中,而范围巡检速度较快;据新华报业网,使用无人机巡检 62 公里的输电线路仅需 3 小时。综上,假设平均而言,无人机电力巡检速度为每小时 20 公里。根据草根调研电力巡检工作人员了解到,巡检线路基本是以半个月为单位,一般各级别线路每月安排一次常规巡检,如果线路属于保电线路或者特殊巡视维护线路就要按相关规定增加巡视的次数,除了日常巡视检查,还有遇故障需要排查的临时巡检,特殊时间如阅兵、高考、中考、春运、冬夏用电高峰期的特殊巡检等,据此估算,电力线路每年巡检次数在24次左右。一般招标方在采购时,不仅购买无人机单机,还购买相应的配套系统,目前一台电力巡检无人机配系统售价在20-100万元左右,取中间数70万元。一旦接到电力故障的消息,相关公司会及时抢修,而无人机能高效及时地发现、排查、处理电力故障,为了应对潜在的突发的电力故障,相关公司会多购置无人机,因此在预测中,我们分别考虑了“不放量”以及“1.5 倍放量”两种情形。2020 年电力巡检无人机市场规模预测: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云圣智能、中飞艾维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后面会详细介绍。2、数据中心:(1) 数据中心分类及发展情况:数据中心按照功能和业务可分为IDC、EDC、ODC三大类,如下图所示:IDC是引领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主要为三大运营商和BAT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商,超大型机房多来源于IDC,此部分机房规模较大。EDC为企业级数据中心,多为企业为自身业务需求而建设,比如金融系统、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教委等国企和政府部门。该部分数据中心虽不是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也不如IDC。虽然EDC的规模无法与IDC相比,但是数量众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ODC为外包数据中心,代表公司有世纪互联、鹏博士等,主要为外部企业提供场地出租、设备托管、运行代维等服务。此部分规模相对较小。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随着 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广电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及网络资源业务整合,推动 IDC 行业客户需求充分释放,拉升 IDC 业务市场规模增长。根据中国 IDC 圈预测,2019 年-2022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4-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及预测:(2)数据中心巡检痛点: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房巡检采用的是人工巡检的方式,而人工巡检目前主要有以下痛点:1)数据中心设备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数据中心机房设备进行24*7全天候运行,服务器与网络设备设计寿命通常在6-7年左右,但国内用户由于业务割接迁移的复杂度和难度决定了很多核心业务系统是运行在7年以上的核心交换机和服务器硬件上,如IBM的AIX小机上承载的业务都是客户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运行10年以上比比皆是,这样的设备,越是到后期,巡检的工作量越大,随时面临着业务宕机需要及时发现,快速恢复的境况,所以巡检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每个设备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硬件状态指示灯,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很容易发生漏检或者误检的状况,需要一套能够自动化巡检,并做到数据完全准确的自动化巡检管理系统。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从全球着眼来看,国内的IT运维相比国外来讲建设起步较晚,从2008年国内开始重视网管系统、运维管理,从2010年才开始引入基于ITIL的先进理念管理系统,如国内的北塔软件、广通信达,勤智数码、H3C、锐捷、网强、游龙等厂商开始开发基于运维管理的产品,国外做的比较早,相对成熟的有IBM、HP、BMC、CA四大厂商,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厂商的运维管理系统都是基于IP的所谓“智能”管理系统,要求被管设备不仅必须要有IP地址和完整的MIB库才可以管理,而且只能取到设备一半的硬件状态信息,对于非智能设备完全无法管理。如机房消防设施状态,老式UPS的供电情况和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等信。总而言之,目前的运维产品仍然无法实现对机房硬件设备全面的监控管理目的,因此需要一套能够全面、实时监控各种智能及非智能设备的状态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后进行实时告警。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近年来,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由于国家政策改革,编制只减不增,工作内容项却随着业务系统对IT的依赖度成大幅度线性增加,编制内运维人员与厂商服务人员数量比例上严重倒挂,各单位IT服务人员与业务实际数量及维护工作量的失调,导致其只能采用外包服务或各厂商驻厂服务方式来解决运维日常出现的问题。缺点是外包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不一,部门人员纪律性不强,所以通常客户为了业务的安全,在运维管理制度上都要求外部人员进机房需要公司方人员在场,也就是所谓的“随工”,随工的时期短则30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在此段时间内客户的时间完全被无效占用,但不随工又违反了管理制度,且即使随工在现场也不能保证记录外部人员在机房的一举一动,机房的安全性无法完全得到保障,需要一套能够对外部人员在机房工作的自动化跟踪记录系统,起到远程监工的作用。4)IT资产数据僵尸化:由于经历了近10几年的IT基础设备及系统的建设,运维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各单位领导层也意识到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IT资产管理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可以降低设备软硬件投入比,二是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三是可以了解所有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四是使年前预算更准确,清楚的使后期设备的采购配比更接近于业务的增长,避免预算超标,年底有钱花不出去的浪费或经费不足导致关键业务无法上线等情况。但就IT资产的管理必须在保证数据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三个方面做好,IT资产的管理才会充分的发挥作用,实际情况是机房设备位置会不定期的调整,客户并不能保证每次的调整都会及时的更新资产数据,长期以往,统计的资产数据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差距较大,使IT资产的管理完全失去意义,即使通过管理制度做到与实际相符,但对运维人员来说,带来的工作量会相对较大,但一线运维人员的角度来讲,及时更新数据成为一项被动性的工作负担,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客户的IT资产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方面还处于比较差的状态,需要一套能够自动更新客户资产的位置,状态等相关信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近年来出于国际形势的多变化,以及国家对于数据的绝对安全性考虑与重视,各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数据中心的建设均要求采用“两地三中心”方案,即同城灾备中心结合异地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国内以政府、央企牵头的客户大都在北京,同城主机房通常在总部办公楼,同城的备机房离主机房位置相对都较远,几十公里以外,异地的灾备机房建设在偏远的西北地区,如中国人民银行灾备机房在拉萨,且只能由编制内人员进机房维护管理,最终造成严重的公司方IT运维人员不足,工程项目延误,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急需一套高效的无人值守远程维护解决管理系统。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据GartnerInc.公司统计,围绕着日常运维保障工作,其中70%的工作是完全重复的,有规律性工作,如对公司员工的邮件&管理域&OA&ERP等账号新增注销变更,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定时开关机,对VLAN的划分,IP地址的分配等工作,30%是需要人参与并进行分析后对网络的调整优化工作和对业务系统的调整,如果能够供助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系统去完成70%的重复性工作,对运维的效率及质量会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大大降低运维的人员成本投入。拿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机房举例,在北京金融街总部有2个机房,分别由5个运维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检,5年综合单位支出在500-600万元左右,如果用2台机器人执行巡检,并且配合2个人员进行补充和应急处理,综合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综合降低运维成本30-50%之间。(3)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测算: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服务的客户主要是是EDC以及IDC中三大运营商。ODC对价格及其敏感,这类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是5万元以内;IDC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商由于整体智能化运维能力较强,对机房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低。1)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从IDC租用,运营维护的方式也很自由,既可以由企业内部的IT部门负责运营维护,也可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运营维护。自建或者自运维数据中心的企业主要是一些金融、能源、交通、政府、教育、医疗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出于隐私、安全、稳定性、性能、带宽的需求,他们的很多服务只运行在内网或者专网上,由于有物理隔离,比起放到云上安全性更高。从金额来看,核心的EDC客户就是电力和金融行业客户,其中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80.2亿)远大于电力行业市场规模(5.6亿左右),另外还有一些零碎的交通、政府、教育客户,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2)I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我国 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 7.4 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且增速极快。2018年国内IDC市场格局:中国国内电信运营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以托管、外包或者集中等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主机管理服务。基于客户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电信运营商目前已成为国内ID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联通和电信长期经营宽带网络服务,通过自建IDC吸引客户,IDC建设规模国内领先,截至2018年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41%和21%。中国移动自2013年获得宽带运营牌照以来,发力布局IDC业务,2018年市场份额达到9%。三大运营商占比在70%,简单测算,2019年IDC中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数量应该在5万个左右。工信部联合发改委、能源局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将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分为三类:中小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一般来说超过3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才会被纳入IDC的统计,我们按照一个数据中心3000个机柜计算,单个机房机柜数量在100-300个机柜,那么单个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30个机房。那么2019年运营商IDC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0万个,由于三大运营商属于国有企业,有一定垄断性质,受政策影响大,对前瞻性需求会比民办企业更加强,但是近几年通讯业务遇到的竞争较多,预计其可接受的价格应该在10-15万,渗透率按照30%计算,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机房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刚需程度略弱于电力无人机巡检,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后面会详细介绍。3、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相对大。城市综合治理支付方以政府单位为主,吃财政预算,购买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城市综合治理算是智慧城市下面的一个分支。智慧城市获得国家政策支持,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包括: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同年 8 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顶层设计、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等部分。在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其中,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涉及民生的基本刚性需求,且在我国亟待发展,有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先行。智慧城市产业链:2018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份额:(1)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安防巡检机器人以识别系统、仿神经分析系统和反制系统为主,属于人工智能安防范畴。识别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等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机器人大脑—“仿神经智能分析模块”进行智能化分析,对触犯规则的目标通过反制系统进行诸如喷射抓捕网、催泪瓦斯等智能处理。安防机器人主要用于对油田、监狱、海关、港口、军事警戒区、重大危险源等重要安保防护单位的周界、边界防护、可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安防、巡查、反制等方面的工作。广义人工智能安防涉及领域众多,从客户类型看,可划分为公共安全安防、其他政府安防、行业安防、消费者安防等。AI安防行业具有强政策导向性,政府发布的公安大数据、雪亮工程、智慧监狱、明厨亮灶、建筑工人实名制电子打卡等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繁荣。2022年G端与B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2016年是AI+安防商业化元年,2018年,我国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部分头部安防厂商AI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从大约4%提升至超过8%,部分典型AI公司安防业务则占接近一半的营业收入。2018年城市公共安防中AI渗透率达到2.6%。2019年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到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增速开始稳定,届时市场规模可达到453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11%),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25%),从2017年到2022年CAGR达到78.3%。2017-2022年中国AI+安防市场规模:2018年市场规模中,视频监控占比近90%,中心侧份额最大(中心侧包括分析服务器、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等,边缘侧指智能化一体机、智能NVR、人脸识别盒子等产品,端侧指AI摄像机产品)。安防智能机器人占比仅1.5%,市场规模仅2亿元。2018年AI+安防软硬件细分市场占比:由于传统静态安防技术体系过于成熟,已难以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安防企业纷纷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步伐,开始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探索,通过技术融合创新逐步衍生出安防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持续引领安防机器人由概念机、实验机向实地场景落地。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2)交通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无人机指挥交通巡检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高速公路&服务站,市区郊区道路,交通枢纽,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喊话指挥,减少二次事故;缓解交警不足压力;远程处理事故&劝阻违章。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交通是智慧交通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统计,2017 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1167.1 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70.1 亿元,占比为 34.88%;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09 亿元,占比为 35.04%。值得注意的是,指挥交通的核心是交通监控系统、交通指挥与诱导系统、交通违章管理、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化停车场管理系统,前三项主要靠视频监控解决,而且城市交通涉及到较为严格的航线管理,目前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可行性较低,市场规模极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丨梧桐树资本 ,作者丨马龙“当前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机器人行业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从投资角度看,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将迎来发展黄金时代。本文选自梧桐树资本风险投资团队投资总监马龙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重要结论」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需求较为前沿,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较大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虽然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增长速度快。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系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最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在200~300亿元,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市场格局比较成熟。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公司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数据中心建设属于新基建重点,将进入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9 年-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数据中心巡检痛点明显:1)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明显:4)IT资产数据僵尸化;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数据中心智能巡检机器人刚需较强。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数据中心智能巡检刚需程度较强,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市场规模较小、刚需成都较弱、落地难度较大。01 机器人行业发展概述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现阶段,考虑到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相对突出的需求,中国电子学会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机器人)三类。机器人分类: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时代。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94.1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其中,工业机器人159.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40.3亿美元。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一)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一般为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可以按照人类指挥或提前编排的既定路径进行运动,替代人工从事重复度较高的生产制造工作,可以替代人工从事上下料、锻造切割、焊接、喷涂、装配、码垛等工业生产作业工作。工业机器人应用集中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等行业。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域,需求更加多元化。2016-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占比及 2018 年其他类详细占比情况:(二)服务机器人广义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为“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的统称。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很广,涵盖了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巡检等领域。服务机器人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又可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常见的家用服务机器人有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属于新兴行业,但增速更快。服务机器人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至2010年为起步阶段,全球规模较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产业化历史也多在5-10年,大量公司仍处于前期研发阶段,2011年至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延伸,带动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工业机器人,2014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1.9%。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结构:(三)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包括国防机器人、农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等。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近年来,世界各国主要研发的专业服务机器人重点在医疗、物流、军事、极限环境等特殊领域。考虑到特殊领域的工作环境条件往往比较恶劣或者具有危险性,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因此,未来特殊工作环境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催生出专业服务机器人新品种,当前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相比工业和狭义服务机器人较小,但其作用和意义重大,未来潜力巨大,2013 年至今,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IFR 的预测,至 2020 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9.5 亿美元。目前,国内外特种机器人行业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代表如下:02 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广义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图谱:(一)上游:硬件(基础层)及技术支持(技术层):服务机器人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厂商,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及伺服电机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技术类公司,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硬件及核心零部件厂商以提升技术和降低成本为主要任务,AI技术公司则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硬件及技术支持类公司:硬件中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且生态搭建已基本成型,目前芯片的主要贡献者是Nvidia、Mobileye和英特尔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智能传感器领域主要被博世、欧姆龙、ST、罗姆、NXP、ADI、英飞凌、楼氏电子、索尼、三星等巨头企业垄断。跨国公司占据了87%的市场份额,但国产替代在加速,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有寒武纪科技、遂源等AI芯片企业,有思岚科技、镭神智能等传感器企业。伺服系统与控制器市场较为集中,减速器寡头垄断。IFR 数据显示,机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端,其中核心零部件的比例在 70%左右,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占比分别为 36%、24%、12%。控制器领域,“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全部实现自给自足。伺服电机领域,安川是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2018年在中国伺服系统销量份额达到 15%,与松下同处第一阵营;发那科掌握核心技术,无需外购;欧系ABB和库卡由外部供应。减速器领域,技术含量最高,“四大家族”尚无突破,市场主要由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尼克两家企业把控。“四大家族”通过掌握零部件端、本体、集成应用端的技术,建立对成本和产业链的把控力。AI技术公司中,在核心算法和基础理论领域,美国是目前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Facebook、谷歌、IBM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均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算法框架等高门槛技术。技术层解决具体类别问题,这一层级主要依托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海量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科技巨头谷歌、IBM、亚马逊、苹果、阿里、百度都在该层级深度布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层在近年发展迅速,发展重点聚焦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处理领域,除BAT等平台型科技企业之外,还出现了如商汤(图像识别)、旷视(图像识别)、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图灵机器人(语义识别及操作系统)等诸多公司,处于发展上升期。(二)中游:机器人主体(应用层):服务机器人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厂商,向下到系统集成商,包括控制/伺服系统、操作系统、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等。一般这类厂商都属于产品类公司,产品类公司注重需求定位,其产品质量、品牌、营销以及生态构造是重要壁垒。得益于技术类公司的基础和AI算法的开源,应用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目前,产品类公司的规模和数量在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分布中占比最大。产品类公司:应用层解决实践问题,是应用硬件和技术针对行业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国应用层企业将硬件和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特定行业或场景切入,其核心是商业化。我国目前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在系统集成,而系统集成属于下游“销售”及“品牌、服务、循环”环节,增加值相对较高,有望为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回报。系统集成商符合盈利能力强、收入规模大的特点,具备进入良性循环并做大做强的基础。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 1992 年提出制造业“微笑曲线”:机器人系统集成:因此,在技术门槛较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和的功能零部件上,最好是能够做到颗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比如在数据机房中,地板下出风,需要做独立悬挂,但整机产业链达不到及时的调整,就需要厂商自己去设计和找人代加工独立悬挂的底盘。在控制系统中,最好在软件、机光电一体化设计、导航及路径规划、感知交互上,最好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行业特性做出适当的调试和优化,比如在机房巡检中,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对机房设备指示灯状态及仪表进行识别,但视觉只是识别的一部分,真正核心的是在后端的产品逻辑,机柜指示灯识别的关键是拓扑关系建立,角度不同指示灯的形状会呈现不同的梯形状态,建立拓扑公式后能解决特殊形状指示灯的识别问题。另外,所有标示的指示灯可选配,客户关注什么提取什么,解决了客户误报的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设计,但是算法设计的基础却是数据和行业认知。(三)下游:各类细分应用场景下游按照不同服务细分领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例如:家用、物流、医疗、安防、电力、机房、军用等领域。家用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仍具广阔空间,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2018年国内扫地机器人渗透率7.5%,远低于2017年以前的美国(16%),该领域头部企业科沃斯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6.94亿元,同比增长25.11%。石头科技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72.72%,扫地机器人营业收入30.09亿元,该业务占到总营收98.63%。由于特种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现痛点到研发出针对性产品有一定周期,再加上必须要找到有较大需求的下游领域才容易放量、做到盈亏平衡,所以对企业的技术、渠道能力(营销教育能力)和战略眼光(市场选择)等都要求较高。目前来看,国内在消防机器人(中信重工这块规模已经很大)、高温炉前机器人(博实股份订单已经开始放量)以及变/配电站巡检机器人(亿嘉和收入体量已经接近8亿)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成规模且具备较强盈利水平的企业,且均具备特有的技术、渠道壁垒,正在逐渐打破特种机器人不好上量的固有印象。03 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是特种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的一种,一般是基于感知、认知(或者决策)、执行三个核心要素,在某种特定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进行智能化巡检的应用型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产业链的三个层面:(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类型 :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分为三大类: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分别应用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中。1、地派---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组合SLAM技术,对复杂环境实时自适应地图构建,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采用可见光相机、红外成像仪、拾音器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表计识别、设备状态识别、红外测温及三相比对、环境检测等功能。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与室外设备巡检,以及室内环境复杂的设备巡检,主要应用行业为:电力、数据机房、安防等。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一般采用轨道移动方式,搭载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拾音器等设备。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除了基础的地上轨道交通以外,充分和高效利用城市地下通道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须。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运用于内部环境封闭,人工难以实现全天实时监控,但布局较为简单的隧道场景。目前主要应用行业:电力、低下轨道交通等。有轨智能巡检机器人:2、天派---智能巡检无人机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Aerial Vehicle)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完成复杂空中飞行任务和各种负载任务,可以被看做是“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具有设计灵活、体积小、重量轻;续航时间长,空间利用率高,载荷能力强;安全系数高,自主控制能力强;无人员伤亡,可在高风险空域飞行等优点。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自动飞行技术、充电技术。无人机按技术特征可分为固定翼机、多旋翼机、无人直升机、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当前的无人机市场以固定翼和多旋翼无人机为主,其主要特点为: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多轴)无人机:中国目前在无人机方向发展领先世界(以大疆为代表),无人机商业化应用场景也及其多:但目前来看,无人机商用的主要场景集中在:电力输电线路巡检、城市综合治理巡检、交通应急巡检。3、水派---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解决人体无法长时间作业及不能下水的安全限制,降低人员伤亡,提高检测效率、监测范围、数据化及信息的实时性,降低检测成本。由于水下环境较为复杂,目前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主要应用行业在渔产、水电站维护巡检、水下科考、海洋探索等。这类机器人需要额外关注防水密封能力、水下图像识别:解决感光畸变和折射问题。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零组件及算法组件:(二) 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1、机器人平台化趋势日趋明显作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本体通过搭载实现巡检功能的传感器在特定工作环境下自主运行,完成软件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分析、通信传输、接口规范、应用对接、专家系统等功能,随着产品不断趋于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人结构功能趋于一致:机器人的硬件结构、传感器、防护等级、设计规范等要求趋于统一;同时,机器人硬件基本由感知、控制、驱动等部分构成,这样有利于用户及行业标准化的制定,也便于产业链形成以及行业管理;(2)机器人软件核心功能趋于标准化:随着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成熟,机器人核心功能的量化及应用为运维工作带来了重大变化,目前巡检机器人的核心功能包括环境感知、视觉识别、红外测温、音频检测、安防监控、呼叫平台等,上述每一个功能的量化目标、接口规范、数据标准已不断明确,使得机器人软件开发有章可循,核心功能数据趋于标准化并不断成熟;(3)用户接口及应用趋于平台化:机器人平台化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化、软件平台化以及核心功能平台化等三个方面。随着应用场景及核心功能的不断成熟,机器人应用已从早期的演示推广发展到目前的核心功能数据接入使用和运维操作平台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数据接口在应用过程中不断规范化;另一方面,根据最终用户需求,在对接不同平台时呈现更加符合其运维需要的数据信息。从机器人角度来看,平台化一方面便于客户使用及规范化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产业链不断发展。2、由“感知”向操作、协作发展巡检功能属于智能系统中“感知”功能的突出表达,具体包括环境感知、设备状态感知等。鉴于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常运维人员不能解决的往往是“感知”任务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为此,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用机器人来实现运维的“感知”功能,而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成熟使用,具备更多感知、操作及人机协作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感知”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操作”,因此操作机器人会成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后续功能延伸和发展;同时,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感知”和“操作”是一个从手动遥控操作到人机协同,再到自主作业完成复杂操作的过程。3、物联网带来的单体智能向系统智能化发展单体智能和多体智能是智能机器人系统的重要应用形式,单体智能突出机器人本体从感知、表达、控制、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多体智能突出协作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巡检机器人从单体智能的角度来看,突出巡检机器人的自动运行、环境适应性、多模态数据采集与融合、图像识别、专家系统等功能,直观来说,就是机器人能够完成自主、复杂、多样的任务。从多体智能角度来说,更强调多系统的融合,包括机器人与环境传感器、被测对象、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运维人员等主体(智能体)的数据融合,同时,能够与其他主体(智能体)数据关联分析,以及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等功能。单体智能目前已经趋于平台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而多体智能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促进系统整体优化提升,为运维系统带来新的发展。4、多模态数据融合呈现多样化价值应用目前,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形态的数据采集、数据识别、判断与决策。其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环境数据(温湿度、声音、电磁场强度等)、安全数据(防跌落、外力破坏、人员入侵、火源等)、被检测设备状态数据(红外、图像数据、紫外等数据)等,由于上述数据关联性、重要性以及用途不一,因此呈现多模态形式,具体情况如下:(1)工作环境数据;(2)设备状态数据判断与预警;(3)运行数据呈现与管理(运维平台)。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的不断成熟,对数据的选择性应用已成为趋势,也进一步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5、人工智能引领行业快速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无论在机器人自主移动、控制与驱动、定位导航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图像处理、语音采集与处理、专家系统分析与决策、大数据分析等方面都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换一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在每一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都会对智能巡检机器人核心功能、平台特性、数据运维管理、专家决策与预警等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会受到相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1)环境智能监控;(2)机器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3)机器人控制与决策;(4)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处理;(5)大数据平台与专家系统。6、机器人成为精益管理的重要载体,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随着各行业的发展以及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载体和工具,是信息获取和运维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将会走向多种应用场合,实现更为复杂、多样的任务,包括维修维护、消防安全、操作运行等工作,满足无人值守、协同操作等更为智能的运维及管理功能。(三)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及市场分析:智能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为前沿,发展也相对落后于工业机器人以及狭义的服务机器人,因此必须找到:1、有特殊工作环境(高危、艰苦、人工作业有短板),对专业服务机器人具有需求刚性;2、有政策引导;3、有支付能力的下游领域,才能够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主要引用的大行业有: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1、电力行业:(1)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于电力智能运维检测领域的情况: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连续性,对系统中各设备单元的安全可靠运行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力工业向着大机组、大容量、高电压的迅速发展,保障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更成为安全生产的突出课题。因此,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特别是一些先进技术、方式、方法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我国电力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环节、变电环节、配电环节及电力用户组成,其构成如下图所示: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是指通过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或监测,获取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各种劣化过程的发展状况,并在可能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影响正常工作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保障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设备的运维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带电人工检测、带电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等三种。其中,带电人工检测一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对运行状态下的电力设备进行的现场检测;带电在线监测一般采用相关设备或仪器,安装在被监测环境中,用来对被监测设备进行不间断实时的在线监测;而离线检测则一般通过定期对停止运行的设备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查,发现设备的问题和隐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用户对于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不断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用户需求,同时尽可能降低检修的成本,两大电力公司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力度,从而替代以人工巡检为主的巡检方式。然而,现有的巡检方式和技术与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要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通过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取代人工巡检,实现电力检测、运维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 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概念,智能电网的概念涵盖了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2010 年,“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先后分别制定了《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国家电网 2015-2020 年电网智能化滚动规划指南》、《南方电网“十三五”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南方电网发展规划(2013—2020 年)》等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已经实现大范围覆盖,但离智能电网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率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建设持续投入的趋势和方向。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2016-2020 年为智能电网建设第三阶段,电网规划总投资 1.4 万亿元,其中智能化规划投资 1,750 亿元,占比为 12.5%。若再加上南方电网投资部分,未来智能电网投资存在较大空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战略的推进,电力行业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智能电网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智能电网行业相关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的核心场景: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是国家电网智能化管理要求下,输、变、配环节实现无人化、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大提升运维检测效率,覆盖面广,结合大数据专家后台实现变电站、配电站智能化运行,提升电网智能化。传统的变电站、配电站巡视主要通过人工方式,综合运用感官以及一些配套的检测仪器对相关设备进行以简单定性判断为主的检查,该方式除了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外,还存在巡检不到位,巡检结果无法数字化等缺陷,不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而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最新的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技术于一身,采用自主或远程遥控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人工巡视电力线路及设备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检测质量分散、主观因素多等缺陷。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在高压及超高压环境下自主定位、自主巡检和自动充电,对电力设备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和监控,实现设备环境、外观、分合状态、压力、泄漏电流、噪声等巡视监测数据全覆盖和智能识别,同时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对巡检数据进行对比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电网运行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从而有效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满足国家电网改造中对电力系统提出的智能化、无人化要求,为智能变电站、配电站和无人值守站等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检测手段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对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传统的人工巡线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和劳动效率低等劣势,在遇到电网紧急故障和异常气候时,人工巡线尤其困难。发展无人机巡检是适应现代化电网建设的要求。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2013年,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进入国家电网招标目录,标志着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产品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准入门槛。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由各省级电力公司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流程的规范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根据各地实际需求自主发起招标。2014年以来,变电站机器人市场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爆发,亿嘉和、浙江国自、朗驰欣创、申昊科技等公司通过研发,先后推出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产品。随着电力机器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家投入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制中,促进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智能检测、分析预警等技术的进步。(2)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市场容量分析: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两大电网公司分别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和推广状态检修的明确规划,并在操作层面制定了具体的应用标准及配置原则,且还在进一步制订可行的现场应用导则,从而为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呈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十二五”以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变电网领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发展规划要求,2016-2020年期间要实现新建变电站智能化率100%,新建智能变电站约8,000座,原有枢纽及中心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率100%。截至2014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具体数量如下表所示:2019年全国变电站数量分别为3.7万个,按照每台75~10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277~370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室内导轨巡检机器人按照每台30~50万的均价计算,市场容量约为111~185亿人民币(100%渗透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整体行业规模400~550亿元。配电站一般是指10kv及以下安装有配电屏柜对负荷进行分配、供给的场所,广泛分布在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宇中。根据统计,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数量从500座至5,000座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则较少。考虑到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智能配电网建设等因素,按平均每个地级市1,000座配电站估计,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含4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30万座。由于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尚未列入国家电网集中采购名录,若假设20%配电站采用智能化巡检设备,则也有接近6万个配电站需要采购智能巡检机器人,假设单台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售价30~50万,这部分市场潜在规模也有200~300亿元。目前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已经很多,基本以区域为划分,投资机会不大。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主要公司:《国网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作业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计划(2019-2021)》要求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60%,全无人机巡视比率不低于10%,无人机自主智能巡检作业率不低于90%,巡检影像人工智能识别覆盖率不低于80%,无人机巡检影像缺陷智能识别算法准确率不低于80%。在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30-50亿元。2015 年我国 110kV 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 52 万公里,GlobalData 预测,中国输电线路建设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2020 年电力巡检的总工作路线为70万公里。无人机在电力巡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为精细巡检、定点巡检、范围巡检及其他巡检,一般精细巡检需要全面细致地搜集数据和检查,单次巡检速度较慢,定点巡检速度适中,而范围巡检速度较快;据新华报业网,使用无人机巡检 62 公里的输电线路仅需 3 小时。综上,假设平均而言,无人机电力巡检速度为每小时 20 公里。根据草根调研电力巡检工作人员了解到,巡检线路基本是以半个月为单位,一般各级别线路每月安排一次常规巡检,如果线路属于保电线路或者特殊巡视维护线路就要按相关规定增加巡视的次数,除了日常巡视检查,还有遇故障需要排查的临时巡检,特殊时间如阅兵、高考、中考、春运、冬夏用电高峰期的特殊巡检等,据此估算,电力线路每年巡检次数在24次左右。一般招标方在采购时,不仅购买无人机单机,还购买相应的配套系统,目前一台电力巡检无人机配系统售价在20-100万元左右,取中间数70万元。一旦接到电力故障的消息,相关公司会及时抢修,而无人机能高效及时地发现、排查、处理电力故障,为了应对潜在的突发的电力故障,相关公司会多购置无人机,因此在预测中,我们分别考虑了“不放量”以及“1.5 倍放量”两种情形。电力无人机巡检需求较刚,市场规模较大,目前发展较好的云圣智能、中飞艾维基本完成B轮融资,处于C轮阶段,也有部分A轮左右公司,但是和头部公司体量差距较大,后面会详细介绍。2、数据中心:(1) 数据中心分类及发展情况:数据中心按照功能和业务可分为IDC、EDC、ODC三大类,如下图所示:IDC是引领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主要为三大运营商和BAT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商,超大型机房多来源于IDC,此部分机房规模较大。EDC为企业级数据中心,多为企业为自身业务需求而建设,比如金融系统、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教委等国企和政府部门。该部分数据中心虽不是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也不如IDC。虽然EDC的规模无法与IDC相比,但是数量众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ODC为外包数据中心,代表公司有世纪互联、鹏博士等,主要为外部企业提供场地出租、设备托管、运行代维等服务。此部分规模相对较小。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随着 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广电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及网络资源业务整合,推动 IDC 行业客户需求充分释放,拉升 IDC 业务市场规模增长。根据中国 IDC 圈预测,2019 年-2022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 26.9%,预计2022 年,中国 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 28.8%,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014-2022 年中国 IDC 业务市场规模及预测:(2)数据中心巡检痛点: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房巡检采用的是人工巡检的方式,而人工巡检目前主要有以下痛点:1)数据中心设备巡检工作量大,漏检误检率高:数据中心机房设备进行24*7全天候运行,服务器与网络设备设计寿命通常在6-7年左右,但国内用户由于业务割接迁移的复杂度和难度决定了很多核心业务系统是运行在7年以上的核心交换机和服务器硬件上,如IBM的AIX小机上承载的业务都是客户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运行10年以上比比皆是,这样的设备,越是到后期,巡检的工作量越大,随时面临着业务宕机需要及时发现,快速恢复的境况,所以巡检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每个设备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硬件状态指示灯,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很容易发生漏检或者误检的状况,需要一套能够自动化巡检,并做到数据完全准确的自动化巡检管理系统。2)缺乏对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硬件状态监控:从全球着眼来看,国内的IT运维相比国外来讲建设起步较晚,从2008年国内开始重视网管系统、运维管理,从2010年才开始引入基于ITIL的先进理念管理系统,如国内的北塔软件、广通信达,勤智数码、H3C、锐捷、网强、游龙等厂商开始开发基于运维管理的产品,国外做的比较早,相对成熟的有IBM、HP、BMC、CA四大厂商,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厂商的运维管理系统都是基于IP的所谓“智能”管理系统,要求被管设备不仅必须要有IP地址和完整的MIB库才可以管理,而且只能取到设备一半的硬件状态信息,对于非智能设备完全无法管理。如机房消防设施状态,老式UPS的供电情况和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等信。总而言之,目前的运维产品仍然无法实现对机房硬件设备全面的监控管理目的,因此需要一套能够全面、实时监控各种智能及非智能设备的状态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后进行实时告警。3)外包运维工作安全性:近年来,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由于国家政策改革,编制只减不增,工作内容项却随着业务系统对IT的依赖度成大幅度线性增加,编制内运维人员与厂商服务人员数量比例上严重倒挂,各单位IT服务人员与业务实际数量及维护工作量的失调,导致其只能采用外包服务或各厂商驻厂服务方式来解决运维日常出现的问题。缺点是外包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不一,部门人员纪律性不强,所以通常客户为了业务的安全,在运维管理制度上都要求外部人员进机房需要公司方人员在场,也就是所谓的“随工”,随工的时期短则30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在此段时间内客户的时间完全被无效占用,但不随工又违反了管理制度,且即使随工在现场也不能保证记录外部人员在机房的一举一动,机房的安全性无法完全得到保障,需要一套能够对外部人员在机房工作的自动化跟踪记录系统,起到远程监工的作用。4)IT资产数据僵尸化:由于经历了近10几年的IT基础设备及系统的建设,运维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各单位领导层也意识到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IT资产管理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可以降低设备软硬件投入比,二是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三是可以了解所有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四是使年前预算更准确,清楚的使后期设备的采购配比更接近于业务的增长,避免预算超标,年底有钱花不出去的浪费或经费不足导致关键业务无法上线等情况。但就IT资产的管理必须在保证数据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三个方面做好,IT资产的管理才会充分的发挥作用,实际情况是机房设备位置会不定期的调整,客户并不能保证每次的调整都会及时的更新资产数据,长期以往,统计的资产数据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差距较大,使IT资产的管理完全失去意义,即使通过管理制度做到与实际相符,但对运维人员来说,带来的工作量会相对较大,但一线运维人员的角度来讲,及时更新数据成为一项被动性的工作负担,总体来讲,目前国内客户的IT资产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方面还处于比较差的状态,需要一套能够自动更新客户资产的位置,状态等相关信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5)灾备机房无人管理:近年来出于国际形势的多变化,以及国家对于数据的绝对安全性考虑与重视,各央企部委及政府单位数据中心的建设均要求采用“两地三中心”方案,即同城灾备中心结合异地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国内以政府、央企牵头的客户大都在北京,同城主机房通常在总部办公楼,同城的备机房离主机房位置相对都较远,几十公里以外,异地的灾备机房建设在偏远的西北地区,如中国人民银行灾备机房在拉萨,且只能由编制内人员进机房维护管理,最终造成严重的公司方IT运维人员不足,工程项目延误,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急需一套高效的无人值守远程维护解决管理系统。6)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据GartnerInc.公司统计,围绕着日常运维保障工作,其中70%的工作是完全重复的,有规律性工作,如对公司员工的邮件&管理域&OA&ERP等账号新增注销变更,网络设备及服务器主机的定时开关机,对VLAN的划分,IP地址的分配等工作,30%是需要人参与并进行分析后对网络的调整优化工作和对业务系统的调整,如果能够供助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系统去完成70%的重复性工作,对运维的效率及质量会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大大降低运维的人员成本投入。拿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机房举例,在北京金融街总部有2个机房,分别由5个运维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检,5年综合单位支出在500-600万元左右,如果用2台机器人执行巡检,并且配合2个人员进行补充和应急处理,综合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综合降低运维成本30-50%之间。(3)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测算:目前来看,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服务的客户主要是是EDC以及IDC中三大运营商。ODC对价格及其敏感,这类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是5万元以内;IDC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商由于整体智能化运维能力较强,对机房巡检机器人的需求较低。1)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EDC即各类企业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不完整。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自己购买,也可以从IDC租用,运营维护的方式也很自由,既可以由企业内部的IT部门负责运营维护,也可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运营维护。自建或者自运维数据中心的企业主要是一些金融、能源、交通、政府、教育、医疗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出于隐私、安全、稳定性、性能、带宽的需求,他们的很多服务只运行在内网或者专网上,由于有物理隔离,比起放到云上安全性更高。从金额来看,核心的EDC客户就是电力和金融行业客户,其中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80.2亿)远大于电力行业市场规模(5.6亿左右),另外还有一些零碎的交通、政府、教育客户,整体来看,E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应该在百亿左右。2)IDC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IDC和ODC都是对外提供基础实施服务,属于广义的IDC,这一部分会有较为公开的数据统计。我国 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 7.4 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且增速极快。2018年国内IDC市场格局:中国国内电信运营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以托管、外包或者集中等方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主机管理服务。基于客户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电信运营商目前已成为国内IDC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联通和电信长期经营宽带网络服务,通过自建IDC吸引客户,IDC建设规模国内领先,截至2018年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41%和21%。中国移动自2013年获得宽带运营牌照以来,发力布局IDC业务,2018年市场份额达到9%。三大运营商占比在70%,简单测算,2019年IDC中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数量应该在5万个左右。工信部联合发改委、能源局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将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分为三类:中小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以及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 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一般来说超过3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才会被纳入IDC的统计,我们按照一个数据中心3000个机柜计算,单个机房机柜数量在100-300个机柜,那么单个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30个机房。那么2019年运营商IDC数据中心的机房数量在100万个,由于三大运营商属于国有企业,有一定垄断性质,受政策影响大,对前瞻性需求会比民办企业更加强,但是近几年通讯业务遇到的竞争较多,预计其可接受的价格应该在10-15万,渗透率按照30%计算,运营商IDC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300~450亿。机房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较大,刚需程度略弱于电力无人机巡检,目前发展较好公司基本处于A轮阶段,后面会详细介绍。3、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综合治理的内涵非常广,包含安防巡检、交通巡检、消防应急巡检、设施巡检等,其中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相对大。城市综合治理支付方以政府单位为主,吃财政预算,购买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城市综合治理算是智慧城市下面的一个分支。智慧城市获得国家政策支持,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包括: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同年 8 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顶层设计、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等部分。在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其中,安防、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涉及民生的基本刚性需求,且在我国亟待发展,有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先行。智慧城市产业链:2018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份额:(1)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安防巡检机器人以识别系统、仿神经分析系统和反制系统为主,属于人工智能安防范畴。识别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等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机器人大脑—“仿神经智能分析模块”进行智能化分析,对触犯规则的目标通过反制系统进行诸如喷射抓捕网、催泪瓦斯等智能处理。安防机器人主要用于对油田、监狱、海关、港口、军事警戒区、重大危险源等重要安保防护单位的周界、边界防护、可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安防、巡查、反制等方面的工作。广义人工智能安防涉及领域众多,从客户类型看,可划分为公共安全安防、其他政府安防、行业安防、消费者安防等。AI安防行业具有强政策导向性,政府发布的公安大数据、雪亮工程、智慧监狱、明厨亮灶、建筑工人实名制电子打卡等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繁荣。2022年G端与B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2016年是AI+安防商业化元年,2018年,我国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部分头部安防厂商AI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从大约4%提升至超过8%,部分典型AI公司安防业务则占接近一半的营业收入。2018年城市公共安防中AI渗透率达到2.6%。2019年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到十三五收官之年2020年增速开始稳定,届时市场规模可达到453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11%),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城市公共安防AI渗透率达到25%),从2017年到2022年CAGR达到78.3%。2017-2022年中国AI+安防市场规模:2018年市场规模中,视频监控占比近90%,中心侧份额最大(中心侧包括分析服务器、技术服务、系统平台等,边缘侧指智能化一体机、智能NVR、人脸识别盒子等产品,端侧指AI摄像机产品)。安防智能机器人占比仅1.5%,市场规模仅2亿元。2018年AI+安防软硬件细分市场占比:由于传统静态安防技术体系过于成熟,已难以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安防企业纷纷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步伐,开始尝试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探索,通过技术融合创新逐步衍生出安防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持续引领安防机器人由概念机、实验机向实地场景落地。按照2020年智能安防市场450亿,安防机器人占比3%计算,2020年安防巡检机器人市场13.5亿元。(2)交通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无人机指挥交通巡检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高速公路&服务站,市区郊区道路,交通枢纽,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喊话指挥,减少二次事故;缓解交警不足压力;远程处理事故&劝阻违章。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交通是智慧交通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统计,2017 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1167.1 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70.1 亿元,占比为 34.88%;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 409 亿元,占比为 35.04%。值得注意的是,指挥交通的核心是交通监控系统、交通指挥与诱导系统、交通违章管理、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化停车场管理系统,前三项主要靠视频监控解决,而且城市交通涉及到较为严格的航线管理,目前交通巡检机器人的可行性较低,市场规模极小。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了《2020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基于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梳理,重点针对服务机器人中上游核心技术模块及下游终端应用两大部分进行纵向分析,以此探究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展现服务机器人行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未来机遇及挑战。近五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超25%,同时在产业链、产业环境等方面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在疫情催化之下以及数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基础上,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未来仍将迅速扩张且潜力巨大。在研究报告中,集聚在餐厅、酒店、银行、医疗以及部分娱乐场所的公共服务机器人应用成为了重点研究部分,如目前落地规模较大、真正体现应用价值的引导接待机器人、末端配送机器人和智能安防机器人等。而上海本土企业擎朗智能专注的室内无人配送机器人成为深入解读的机器人类型。复合型定位导航技术模块加持,机器人实现无轨稳定运行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操作系统及芯片几大技术模块的技术发展成熟度决定着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应用落地程度。环境感知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体系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与智能机器人的地图构建、运动控制等功能息息相关。运动控制技术是机器人实现稳定运行的保障,定位导航与运动协调控制为两大重点研发方向。SLAM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导航技术。舵机是步态服务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和成本构成,可以驱动和控制服务机器人的关节运动,关节越多,所需舵机数量越多,对舵机力矩的要求也越高。当商用服务机器人具备了极强的自主移动能力,才能够在未知空间内,安全、准确、快速地实现两个目标点之间的移动,应对路上的各种情况,它才能真正具备帮助人类“干活”的商业应用的可能性。提高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安全、易用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擎朗一直以来最为专注的事情。擎朗的服务机器人已经经过了几次迭代。目前的第三代花生系列机器人,基于擎朗开发的通用底盘,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L4级别高精度室内导航技术,激光雷达方案和视觉方案相融合,更好地实现SLAM建图、定位以及路径规划效果;在避障方案上,擎朗在激光雷达传感器基础上,增加了机器视觉、深度视觉等多传感器融合基础,厘米级实时定位。采用该技术,擎朗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外界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快速识别环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反应决策。如果将机器人的全自主移动类比成在室内运行的“无人驾驶”技术,擎朗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相当于可以达到L4级别。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底盘,正是擎朗智能花生系列机器人在室内大范围、复杂且人流量大的环境下,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原因。餐饮业人力成本高压 千亿级市场需求正当时人力成本是餐饮业的一项重要开支。伴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员工流动性加大,招聘成本和招聘亟待解决。据行业调研,很多一线城市的服务员平均月工资在4000-5000元/月之间,企业还要支付社保和食宿等支出。而擎朗的花生系列机器人,能够解放其中重复性高、强度大、人员流动性高的简单岗位服务员的时间。对于日益高涨的人力资本,哪怕只有服务业里一个简单的环节能够被优化,都是具有意义的。而擎朗智能现在能够做到,使用机器人比人更便宜。此外,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指出,2019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2万亿,首次突破“四万亿”大关!这也意味着送餐机器人等的市场规模潜力无限,以擎朗的花生系列机器人为例,已与口碑智慧餐厅、美团无接触餐厅、海底捞、巴奴毛肚火锅、七欣天、全聚德、外婆家、新白鹿餐厅、西贝、云海肴、广州酒家、丰茂烤串等1500多家餐饮品牌达成深度合作,为推动餐饮智能化升级赋能。
驱动中国2017年8月30日消息 今日,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产业研究最新发布了《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这份报告对当前国内机器人市场规模、技术特征、主要领军企业进行了深度解析。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发展潜力巨大。《报告》分析到,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总体达到62.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最大为42.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占比较少,分别为13.2亿美元、7.4亿美元。并且,五年来平均增速达到28%。工业机器人领域,整体发展特征呈现:市场高速增长,搬运型关节型机器人占比较高。整个市场需求旺盛的工业机器人类型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最后是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目前,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今年全年预计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11万台,市场规模方面,预计到2020年,将从当前的42.2亿美元增至58.9亿美元。服务机器人领域,家用服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行业市场背景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预计2017年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三种类型需求旺盛,而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发展最有前景。特种机器人领域,目前仍然处在市场爆发前期,且特征是应用场景广泛。行业市场背景为地震、洪涝、极端天气、矿难、火灾等突发灾害以及公共安防应对需要。预计,2017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将达到7.4亿美元,2020年有望达到12.4亿美元。另外,《报告》分析出国内三大领域机器人技术特征。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程度加速提升,应用领域更加细化;服务机器人领域,智能技术发展追平欧美,初创企业增多;特种机器人领域,部分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无人机、水下机器人两大行业产品逐步模块化。最后,《报告》列举了三大领域机器人的优秀企业,像大疆、科沃斯、小i机器人等企业。以及发展基于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自动定位导航等新技术的智能机器人的灵隆科技、酷哇机器人。无人机领域还有极飞、亿航、昊翔等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