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稿约禁欲者

首都师范大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稿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出版的学术辑刊, 每年2—3辑。本辑刊旨在为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设有专题研究、二战史研究、中外关系研究、美国外交研究、宣传与公共外交史 法国与冷战、研究生论坛、档案文献、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欢迎学界同行赐稿。相关信息如下:1.研究性论文要以一手档案为基础,具有原创性且未曾发表,欢迎选题新颖、运用多边档案的长篇研究。其中,研究生论坛中刊发博硕士及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本辑刊尤其愿意刊发能反映学界动态的研究综述、书评书讯、专题书目等内容的稿件,也欢迎以某个专题内容为核心整理的档案资料汇编。2.注释体例,请以《历史研究》的格式为准,来稿并请附上论文英文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3.编辑部将组织同行专家对来稿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尽快通知作者。4.来稿一经录用,请勿再投他处。5.录用并出版的作品,将略致薄酬,并赠样书2册,刊发后稿件版权归《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辑刊所有。6.来稿请投《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编辑部,邮箱:guojiguanxijk@163.com。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来源:世界知识出版社

颜回

202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详细指导、考研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学院介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以及外交与涉外工作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即由此发展而来。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和亚非研究所经合并调整,组成现在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又是文化与文化的关系。作为这种文化关系的载体,国关人需要通晓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要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真正做到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在全球化的时代,既帮助中国了解世界,又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桥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正是这种新时代“国际人”的摇篮,我们秉承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精神,汇聚来自全球各地的莘莘学子,传授知识、陶冶精神,创造价值,融知识与实践为一体。国关人的使命,是以全球的视野与中国的情怀,承继传统,弘扬文化,促进繁荣,守望和平。 二、就业方向国际关系专业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国际关系专业出来能干啥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有部分进入非公有制民营企业从事需要外语能力相关的职业。从事行业:1、教育/培训/院校2、制药/生物工程3、新能源4、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5、公关/市场推广/会展6、娱乐/休闲/体育7、房地产8、互联网/电子商务国际关系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国际关系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外交外事系统、国际组织/NGO智库和研究机构;编辑、记者、评论员;政府机构(公务员)咨询公司、审计公司、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等外企、涉外公司。对于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来说,理想的就业方向是NGO、智库和非政府与政府组织。同时,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在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外语能力,阅读和编写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所以总体来说,国际关系专业的就业还是很广的。在读书其间,就要考虑好就业问题,有争对性的学习,比如发表一些国际相关的评论和文章、考一些资质、英语能力证明、实习等等。为自己的未来加油。三、招生目录(参考20招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试线2020年:55,55,90,90,345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2人,录取2人,最低录取初试分408。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1人,录取2人(国际关系调剂1人名额),最低录取初试分393。2018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4人,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49.5。2017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1人,录取1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71。030204中共党史(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1人,录取1人,最低录取初试分413。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2人,录取1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74。2018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3人,录取2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63。2017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2人,录取1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98。030206国际政治(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10人,录取7人(含1名大学生计划371分),最低录取初试分379。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9人,录取6人(含1名大学生计划),最低录取初试分387。2018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8人(含1名大村官),录取5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84。2017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57。030207国际关系(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11人,录取7人(含强军计划312分,少干计划347分共2名),最低录取初试分388。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8人(含2名大学生计划),录取5人(含1名大学生计划),最低录取初试分391。2018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含1名大村官),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59。2017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4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60。030208外交学(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6人,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74。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6人,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62。2018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65。2017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4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66。030221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77。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70。2018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45.5。2017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4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54。030223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5人,录取3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65。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3人,录取2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96。030224政治学(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学术学位)录取情况2020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6人,录取4人,最低录取初试分372。2019复试录取情况:进入复试3人,录取4人(含2名调剂),最低录取初试分384。(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新祥旭上海考研”,相关考研资讯可前往查看)四、参考书614政治学概论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3.海伍德《政治学》(本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需重点把握书中的)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10.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掌握其中涉及到的)11.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非常重要,比较全面的各流派国际关系理论讲解)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世界民族部分试题的大部分重点)1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常考内容,重点掌握政治伊斯兰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886国际关系史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88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1. 《当代中国外交史》谢益显 中国青年出版社2.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 复旦大学出版社3.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孙岩 北京大学出版社4. 《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李义虎 张植荣 世界知识出版社5.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 北京大学出版社946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1.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册)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3. 《新中国外交思想》,叶自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5.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杨公素,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6. 《中东政治与社会》,王联,北京大学出版社7. 《国际组织》讲义,张海滨8.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10.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891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史)重点参考书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该书内容在每年的真题中都会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是复习的重点书目。应当对全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掌握)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一本体系简洁明了的参考书,辅助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使用,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宏观)3.海伍德《政治学》(许振洲上课所使用的教材,政治学的经典入门书目)4.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囊括了潘维所有的主要的政治思想)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6.唐士其、许振洲和潘维新近发表的学术论文884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孙代尧、薛汉伟:《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907国际政治经济学1.《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王正毅;2.《国际政治经济学》朱文莉;3.《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4.《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新宁、陈岳906外交学与中国外交1.陈志敏、赵可金《外交学概论》2.张清敏外交学讲义3.熊志勇《近现代中国外交史》4.李扬帆《走出晚清》5.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6.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7.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8.王福春《西方外交思想史》9.期刊《世界知识》、《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10.张清敏、叶自成、牛军一些重要的论文五、真题回忆2020年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霸权2.转移支付3.沙里亚4.国际战略5.地缘政治6.伊斯兰恐惧症简答题1.简述主权与治权的关系2.举例说明世界各国不同的合宪性审查制度3.简述加泰罗尼亚独立问题的由来和发展4.何谓“中美脱钩论”论述题(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政策专业做3、4题,其他专业做1、2题)1.论述国家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关系2.有观点认为当前民族主义回潮和分离主义抬头,与全球化有密切联系,谈你的看法3.回顾欧洲一体化进程并讨论其前景4.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作用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武装中立2.陶德曼调停3.参与和拓展战略简答1.拿破仑三世对外政策2.20世纪20年代欧洲同盟体系的形成3.38线由来和影响4.金砖国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论述1.东欧巨变原因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国际挑战和应对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名词解释1.柏林墙2.普韦布洛号危机3.RCEP4.非洲自由贸易区5.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简答1.中英联合声明2.气候难民3.印度宪法废除370条论述1.穆斯林与欧洲移民问题2.美国国防部《印太战略报告》发展与前景国际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俱乐部产品2.特里芬难题3.政府失灵4.脆弱性5.相互依存6.以邻为壑7.竞争中性8.内部人集团9.战略贸易理论论述题1.“折中理论”对区位优势论述2.为什么跨国投资分布具有区域性3.金德尔伯格认为国际公共产品有什么4.世界体系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简答题1.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有什么具体内容,试用此路径分析2.特朗普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3.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现状,谈谈依附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外交学简答题1.外交礼宾的特点和内容2.中俄关系发展对上合组合的意义3.使馆的豁免权4.洋务派的外交思想5.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背景及其依据论述1.雅尔塔体系对新中国的意义2.新中国处理陆地边界问题及其主要情况3.80年代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的主要原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1.尧舜之道2.中书省3.国家理由4.精英统治5.政治管理简答题1.比较政治学和科社的异同和相互联系2.简要论述孔子德礼政刑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3.比较保守主义思想家伯克和《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麦迪逊)关于代表制的分析论述题1.请列举——包括政治理论和政治科学——关于国家自主性如何产生、为什么持续和衰落的三种解释并比较这三种解释的差异,请写出你对这三种解释的批判性思考2.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西方政治思想的政治价值理论六、专业指导政治学概论这门专业课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细分为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学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四个部分,复习起来很需要时间和精力,我把我的相关的参考资料给和复习思路大家讲一下作参考。这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包含哪些内容,首先要进行大体的划分,然后把这些内容系统的串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比如政治学原理,书看得多了你就发现其实都是围绕着以下面的问题讲得:政治权力、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和政党制度、民主和法治、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政治团体、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发展。

无生

历史学考研院校哪所好?看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

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情况是怎样的?在选择历史学考研院校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天津新东方小编来为您解答心中的疑惑吧!(一)金平果前十(二)校友会前十(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国史前十(四)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世界史前十如果把各份统计报告综合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排在前面几名的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和北京师范大学。(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二)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三)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一级学科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外,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史学科则以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其环境史研究的特长,正逐渐形成。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现正朝气蓬勃地快速发展,力图取得全面进步。(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等。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天理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1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1.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研究。一方面是整体性研究,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框架体系、内在逻辑、时代特征,分析概括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使命、价值理念、基本原则、战略布局等;另一方面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专题研究,如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2.习近平外交思想实践研究。对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周边外交、首脑外交、主场外交等中国外交实践创新进行了学理分析,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3.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影响研究。立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及其发挥的重要影响等进行了探讨。专家点评: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自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以来,围绕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开展的学术研究渐成热潮。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等重大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了学理阐释,取得了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面向未来,学术理论界要立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把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放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对其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实践路径的挖掘,为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我国外交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提供新思路、新见解。(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热点2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梳理、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入选理由: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源。学术理论界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形成了蔚为可观的研究成果。1.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2.深刻阐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揭示伟大成就、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深厚学理基础。3.多学科、多维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术创新发展脉络,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探索。专家点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社会变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正因如此,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成为2019年学术理论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一年来,学术理论界围绕这个话题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高端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前沿性学术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70年来中国社会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了深度阐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同时,学术理论界还对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70年来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进行了系统回顾,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展望。(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热点3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研究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019年,学术理论界聚焦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维度,深度推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2.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研究,探索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方法路径。3.推进对国家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4.深度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点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围绕这一主题,2019年学术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索。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体系是组织、实施与运作国家制度的完整系统,包含治理的制度,治理的理念、目标,治理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治理的方法、运行方式等诸多要素。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业已成为历史与当下有机融汇、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宏大课题,值得学术理论界持之以恒探究下去,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点评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热点4五四运动百年回顾入选理由: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理论界坚持唯物史观,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探讨:1.打破孤立研究历史事件之常规,从全球史视角对五四运动进行了重新审视。2.依托详尽史料,对五四运动政治史进行了全新发掘和阐释。3.全面考量五四运动时代语境,对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新旧文化交替之间的历史关系作出新的解读。4.考察了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多元影响,拓展充实了五四运动在教育、科学、人物等专门领域的学术空间,诠释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专家点评: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影响深远。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一系列有创见、有深度、有分量的学术成果相继涌现。相关研究厘清了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事实,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重新审视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相结合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揭示了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科学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总结了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点评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热点5船山学新诠释入选理由:王船山是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2019年,学术理论界以王船山诞辰400周年为契机,多角度、多层次探讨船山学。主要集中在:1.王船山哲学思想的新阐释。对王船山的“气”“神”“知”“行”等概念进行新诠释,对王船山哲学及明清实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其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王船山著作的文本新探讨。围绕《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庄子解》《老子衍》等文本,对王船山的易学、实学等思想进行了新解读。3.王船山礼学研究的新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契的角度,探讨了王船山礼学及其现实意义,从美德伦理学角度探讨了王船山礼学对规范伦理学的超越。4.对王船山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再挖掘。主要集中在王船山关于道统和正统的辩证关系、知行观、理欲观等。专家点评: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王船山既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又是初具近代人文性质、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船山学是王船山思想的理论化体现,也是王船山精神品质的体系性呈现。2019年学术理论界对船山学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均有所推进。船山学总结性著作的出版,海外王船山思想研究论著目录的集中发表,是一大亮点。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对王船山的文学艺术思想各侧面进行研究,则反映了船山学研究的新动向。同时也要看到,为进一步推进船山学研究,学术理论界还需在方法论上作出整体反思。按照传统学术问题分类与现代哲学问题分类研究王船山不同类型著作的论文,多是一种重构式的思想叙事,即关注王船山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尚未能为什么这样说,其中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在世界历史视野下比较研究王船山与同时代世界其他民族思想家的历史贡献,更有待学人开垦发掘。(点评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热点6中国社会学重建40年的回顾与展望入选理由:2019年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发展历程、成就、局限和未来发展开展了广泛研讨。1.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社会各领域的新形势,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反思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式,提出应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实践出发的基本立场。3.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总结了西方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讨论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为应当在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中审视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演化和学术贡献。4.关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社会结构变迁、智能社会、脱贫攻坚、城市空间变化、乡村振兴、人口问题等。专家点评:立足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展望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2019年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关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既体现了社会学界对自身发展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学术理论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以及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洞察。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践立场的讨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能从根本上站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立场,而且能同立足实践的各种当代社会学流派开展对话。关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三大体系”的讨论,不仅关系如何把握中国社会学历史演化及其同西方社会学、中国传统社会学思想的关系问题,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少杰)热点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理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学术理论界聚焦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1.深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命运一体性特征。2.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过程中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和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3.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对各民族各地区的实践总结,探索培育路径。4.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联系起来,明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专家点评: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建设路径等宏观层面的解读,以及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的多角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点评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教授金炳镐)热点8 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入选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和路径探索。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中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确保稳定脱贫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存在的瓶颈制约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2.中国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在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经验,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专家点评: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1.对新中国70年来的脱贫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摆脱贫困提供了基础条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策略有效确保和提升了扶贫效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2.对具体扶贫政策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认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脱贫具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财政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措施将有利于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分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建议将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借鉴到乡村振兴中,通过制度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汪三贵)热点9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入选理由: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关注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重点,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2.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机制和新动能,着重研究了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形成路径,以及如何拓展城市群、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强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功能,创新高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3.着眼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围绕老少边穷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障存在的不足等,探讨了如何激活要素活力,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区位优势,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专家点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学术理论界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化研究。1.进一步研究经济带演变规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2.进一步研究区域差异问题,探讨加强区域优势互补、控制区域分化的有效途径。当前,传统增长极下滑造成制造业发展停滞和下降,削弱了对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带来新极化现象,区域分工的新形态、新极点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3.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探讨贫困性质的转变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区域途径;对资源枯竭地区和老工业基地,要研究挖掘创新潜能,探寻振兴发展的新路径。(点评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久文)热点10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入选理由:随着信息爆炸、知识激增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逐渐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走向“如何学习最有力量”。在此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引人关注。对此,学术理论界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核心素养培育与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所体现出的不仅是基础教育育人标准的改变,还包括知识观层面上的深层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势在必行。2.信息化学习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下,计算机和互联网支持的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仿真学习、虚拟学习、翻转课堂、智慧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3.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认为,学习理念、环境、工具、媒体、材料等都是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而新理论和新理念、新媒体和新技术、国家政策等成为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路径。专家点评:2016年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2019年,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因何而变。主要包括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新技术的驱动。2.为谁而变。学习方式变革的目的是“成人”,使学习者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3.怎么变。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包括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4.变到哪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质的信息化环境,更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及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构、再造与再定义,形成混合化、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系。(点评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作者: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瞻卬

解开历史学类专业面纱,看山东投档数据,钟爱哪所大学

点这里 ↑ 老满教你报志愿 分享作者 l 老满生涯规划师 l 高考填报专家 l 拆书家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满老师,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历史学类专业以及在山东的2020年投档情况。历史总是带给人们一种清冷、陈旧的印象近年“历史”却不断升温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不少观众看过后纷纷表示这部剧史料严谨,造型考究,堪称良心制作。然而,由于《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唐代的故事,这也导致了观众对剧中的一些细节不熟悉,无法达到最佳的观剧体验。人们忽然发现,除了枯燥、乏味,历史也有生动、活泼的一面。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历史学门类”历史学门类是十三大专业门类之一,包括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4 个常设专业,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文化遗产三个国家特设专业。其中,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最为特殊,毕业可授历史学或文学学士学位,且学生的修业年限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自由延长,最长可以达到 6 年。历史学门类的特点是:1.历史学门类下属的七个专业无论报考还是就业都比较冷门。2.无论是哪个专业,都需要学习中外通史。3.历史学门类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新闻出版、文案岗位。4.历史学门类教育方向本科就业率比较高,非教育类专业考研率比较高。除了上述共同特点,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技术两个专业有其个性特点点。由于在工作实际中需运用较多的技术手段,两个专业对数理化知识要求相对比较高。01历史学历史学主要研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外通史和断代史、中西史学史、中外历史文献选读等,对先人遗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法、制度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当今的社会生活所借鉴。该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选择需谨慎。02世界史世界史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世界通史、世界军事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了解世界的历史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经济等,在文化、文博、档案等行业进行世界历史与世界文物方面的科学研究等。该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选择需谨慎。03考古学考古学主要研究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田野考古、文物鉴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进行考古调查、遗址发掘、文物鉴定等。例如: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安阳殷墟等遗址进行发掘,对发现的头盖骨化石、甲骨文、玉器等文物进行鉴定等。04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主要研究博物馆学、文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接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鉴定、展示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在文博行业进行藏品保管、陈列展示、保护修复等。例如:博物馆展品陈列的设计规划,瓷器、玉器等文物展品的鉴定与管理,古画、古陶瓷等古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等。05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主要研究文物学、历史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合成、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技能,在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等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例如:遭受风雨侵蚀的壁画的修复,铜铁器的防锈,丝绸、字画的防腐防霉等。06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主要研究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主修国家的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社会、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要求熟练掌握除英语外的另一门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外语,有法语与法国史、德语与德国史、日语与日本史、越南语与越南史等多个方向可供选择。07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主要研究文化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文化遗产的概况、分类、分布、管理、保护状况、法规与政策等,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技能,进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价值研究、保护、开发、管理等。山东2020年历史学类投档数据知乎联手满老师,为千万考生倾情打造高考志愿私教课盐选专栏。已经上线啦!壹点号升学规划圈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黄帝得之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公告

根据中央批准的组建方案,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全国史学界遴选41位专家学者,成立学术咨询委员会。现将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予以公告。(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戴逸(主任)男,1926年9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清史。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稿》等。金冲及(副主任)男,1930年12月出生,上海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王巍(副主任)男,1954年5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史前至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代表作有《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等。于沛男,1944年5月出生,山东福山人。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史学理论暨史学史。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主编)等。马敏男,1955年6月出生,四川富顺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经济社会史、博览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代表作有《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等。马大正男,1938年8月出生,上海人。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疆域史。代表作有《中国边疆经略史》(主编)等。王先明男,1957年2月出生,山西长治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代表作有《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等。邓小南女,1950年6月出生,山东临邑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宋史、官僚制度史。代表作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史金波男,1940年3月出生,河北高碑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民族史、西夏文史、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代表作有《西夏经济文书研究》等。冯时男,1958年10月出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古文字学、天文考古学、先秦史、历史文献学、古代思想史。代表作有《中国天文考古学》等。刘北成男,1949年8月出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近代史、西方思想史、史学理论。代表作有《福柯思想肖像》等。刘庆柱男,1943年8月出生,河南南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汉唐考古学。代表作有《古都问道》等。李杰男,1954年11月出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史学理论。代表作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等。李捷男,1955年2月出生,山东平阴人。《求是》杂志社原社长、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毛泽东生平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作有《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等。李伯谦男,1937年2月出生,河南郑州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考古学。代表作有《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等。杨共乐男,1962年4月出生,浙江诸暨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外古史比较、古代罗马史等。代表作有《早期丝绸之路探微》等。杨国桢男,1940年3月出生,福建龙岩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代表作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等。吴恩远男,1948年4月出生,重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世界历史、俄罗斯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代表作有《苏联史论》等。何一民男,1953年6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城市史、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史。代表作有《中国城市通史》等。沙健孙男,1934年2月出生,江苏宜兴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等。张树军男,1957年10月出生,山东莱芜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代表作有《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等。张海鹏男,1939年5月出生,湖北汉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代表作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合著)等。陈庆英男,1941年10月出生,广东台山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专长为藏文史籍。代表作有《元朝帝师八思巴》等。陈祖武男,1943年10月出生,贵州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代表作有《中国学案史》等。陈晋男,1958年10月出生,四川简阳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毛泽东与中共党史。代表作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等。陈谦平男,1955年2月出生,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华民国史。代表作有《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等。苗普生男,1948年11月出生,山东茌平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民族史、新疆地方史。代表作有《新疆史纲》(合作主编)等。林文勋男,1966年3月出生,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经济史、中国乡村社会史、中国边疆学。代表作有《唐宋社会变革论纲》等。周伟洲男,1940年2月出生,广东开平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等。郑师渠男,1946年8月出生,福建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文化史。代表作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等。胡德坤男,1946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理事长、首席专家、教授。学术专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边界与海洋史。代表作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主编)等。侯建新男,1950年10月出生,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史。代表作有《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耿云志男,1938年12月出生,辽宁海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代表作有《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等。徐蓝女,1947年11月出生,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代表作有《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等。高星男,1962年2月出生,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人。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专长为史前考古、人类起源与演化。代表作有《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等。葛剑雄男,1945年12月出生,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学术专长为历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代表作有《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等。焦南峰男,1954年1月出生,陕西宜君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代表作有《汉景帝阳陵》等。熊月之男,1949年12月出生,江苏淮阴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代表作有《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魏坚男,1955年12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术专长为北方民族考古、蒙元考古。代表作有《元上都》等。魏存成男,1945年10月出生,河北平乡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代表作有《渤海考古》等。瞿林东男,1937年12月出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代表作有《瞿林东文集》等。《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4日 18 版)

哥斯拉

年度书单︱国内外博士硕士眼中的一堆好书

既有常读常新的经典,也有重要的前沿研究。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在2018年都读了哪些好书?他们是如何评价这些书的?庞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増淵龍夫《中国古代の社会と国家――秦漢帝国成立過程の社会史的研究》,弘文堂,1960年;中译本《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吕静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战后日本秦汉史学界的研究脉络主要有三:“秦汉帝国形成史论”、“古代帝国崩坏论”和出土文献研究。其中,第一个研究脉络又渊源自三部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増淵龍夫《中国古代の社会と国家》、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の形成と構造》和木村正雄《中国古代帝国の形成》。然而这三部著作的命运各不相同,西嶋的著作在20世纪末便翻译为中文,以《二十等爵制》的名称为中国学界所周知,被中日学界奉为经典之作;増淵的著作虽在日本学界享有盛誉,但直到2017年,才有中译本问世;木村著作的影响力似乎最为有限,即使在本土,也不太为人所关注。増淵此书由他相继发表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专题论文组成,主体是50年代的诸论文,后增补了60年代的几篇。全书分别探讨了战国至秦汉“任侠”习俗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官僚制所形成的国家组织及政治秩序;公田、郡县等专制君主权力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通观全书,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其一,虽是对旧有论文的整理与改写,但逻辑性、体系性极强。这得益于増淵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即氏族制社会崩溃过程中新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形成之原因,及其相互关联。在这一问题意识下,新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便共享了同一个历史背景和人际关系“母体”,进而再讨论这一“母体”的社会经济基础。其二,増淵特别关注所谓的“心”、“情感”、“人际结合关系”,他“重视赋予制度骨骼以血肉的固有社会条件”(籾山明语)的态度与坚持,也是这部著作独特的魅力所在。张琦(清华大学历史系)东晋次:《後汉时代の政治と社会》,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年在这个政治史还算流行的年代里,不断变化的材料解读方式与层出不穷的新兴理论一再刺激着读者的感官,研究者的目光也反复聚焦于那些富有争议的命题,制造出一个个学术热点。与此情况略显反差的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史研究,古代史研究者们谈起这一时代往往沿袭着许多年前豪族、士大夫抑或外戚、宦官、士人等集团论,甚至是“清流”、“浊流”两条不同线路的斗争论说法,面对材料限制,从历史书写的角度也往往只是文本层面的分析,对于深入那个时代的整体的政治社会变化情况,我们的解释极其贫乏。作为战后日本秦汉史学界“古代帝国崩坏论”这一研究脉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代表著作,东晋次对汉代乡里社会的研究乃是承接增渊龙夫、西嶋定生等对“共同体”的讨论,并重新梳理东汉政坛的不断更迭而产生的不同性格豪族,由此出发,来理解所谓豪族以及清流士大夫的问题,回应了川胜义雄、宇都宫清吉、多田狷介等人对豪族问题的研究,将乡里社会的分裂与上层政治的线路斗争贯通起来,并且注意到儒家思想在东汉政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对此时代的特征与要素作了较为全面的联系,而通过这样一种视角再去理解魏晋察举制度与党锢事件等问题,似乎不必另作概念与材料上的翻新。刘亚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欲了解中古中国的历史面貌,佛教是绝对绕不开的一环。东汉以来传入的佛教,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信仰形态,更是深入触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欲了解该时期的佛教生长、发展与变化,译经、地理、谱系及学术是首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说,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目前最佳的佛教史著作。“材料丰富,考证精确”历来是对该书最概括的评价。作为一个读者,我想此书告诉我们的除了佛教的历史脉络外,更需要我们学习汤用彤先生的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僧传、经序、佛教故事、碑刻等材料,条分缕析地进行考证工作。王雨舟(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吴展良:《中国现代学人的学术性格与思维方式论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本书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吴展良教授关于中国现代学人学术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有力地指出,中国现代史研究长期以来的关切点在于中国如何面对西方强势、甚至是优势的文明。在具体研究中,外国学者固有轻视中国的心理,中国学者也带着批判传统、改造现状的心态治史,其所得若非“西学东传史”、“冲击—反应史”即为某种意识形态或价值观所支配。在此种情形之下,如何真正摆脱柯文所提出的“西方中心主义”窠臼,作者认为应当建构“被研究者的主体性”,从“中国传统的学术性格”、“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两方面入手,分析被研究者的作意与作品内涵。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严复、梁漱溟和傅斯年三人,深入析论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基本动力以及面对西方时的基本态度。作者指出,中国现代思想的基本特质并非限于“追求富强”,而是具有一种深沈的、对现代化核心要素——理性主义的排斥。从实证的研究上来看,无论是引介西方、深入西方学术、文化的第一人——严复,还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梁漱溟,甚或进步派学人——傅斯年都以传统“求道”心态为根本,追寻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和原初生命力。本书不仅仅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极具深刻意义,更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整个中国现代史研究做出反思和创新。如何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构筑以中国为主体的现代史研究典范,本书可为一借鉴。Andrew Liu(多伦多大学历史系)Kate Brown , Plutopia: Nuclear Families, Atomic Cities, and the Great Soviet and American Plutonium Disast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凯特·布朗:《“钚托邦”:核心家庭、原子城市与美苏钚燃料生产的恶果》)凯特·布朗的《钚托邦》出版后连续斩获学界大奖。难能可贵的是,此书在代表欧美史学冷战研究的最新理论成就的同时,文笔通俗易懂,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此书讲述的是冷战和同时期崛起的核能产业对20世纪中期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作者视角独到,研究了全世界最早生产钚燃料的两座工业城市,美国的里奇兰市和前苏联的奥泽斯克市。作者发现虽然一般认为美苏代表了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识形态,但两座城市惊人地相似。两座城市的报纸、企业和娱乐产业都以国有化形式运营。两地的高薪工人群体享有整齐的街道、漂亮的学校和琳琅满目的商店。在冷战国家安全的焦虑下,工业城市富丽的消费生活下隐藏的是工厂对军事生产不择手段的追求,对工人和居民生命安全的漠视,和对媒体监督与公共空间的打压。两个城市多年生产带来的核污染远远大于切尔诺比利核事故的污染,同时给数以万计的工人和附近居民带来难以治疗的辐射疾病。更有趣的是,美苏两国的工人和市民都选择放弃民主权利和生命安全来交换富裕的消费生活。基于两个城市的比较研究,此书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冷战双方是不是真如我们想象的是截然相反的社会?为何美苏都在自己的模范国有工厂背叛了自己宣称的意识形态理想?在国家安全、核能崛起和消费社会兴起的共同背景下,冷战到底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甚至生命?读者们在享受这本书犀利而不失风趣的文笔的同时,想必能在了解布朗的个人洞见后,也能对上世纪风云变幻的主义大战有自己的一番看法。盛差偲(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杰维斯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国际政治学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本书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外,他并有多本著作被翻译为中文。本书1976年在美国出版,2003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于2015年再版。这本书在国际政治学界,主要是以其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全面阐述了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体系而著称。有一句著名的形容国际政治的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然而,在许多国际事务中,这句话缺乏阐释力,政治学界往常所认为的能够左右国际政治走向的诸多因素也未必能够涵盖一切。因此,这本书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参与者,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观念,特别是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所产生的错误知觉对于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观念以及错误知觉的产生等。全书共有十二章,其中第六章题为“决策者怎样从历史中学习”,主要探讨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史乃至于相关的决策者的个人经历、体悟等对于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尽管这仅是其中一章,但是却占了全书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广博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历史的娴熟运用同样是这本书的亮点。无论古今中外,长期以来,历史都被认为对于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有着极大的功用。然而,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观念得到了有力地反驳:“不管历史对于作决断的教育意义,一开始就假定历史不能提供‘教训’是更安全的,职业历史学者将如同职业医生怀疑他的同事宣扬某种药物能保证即刻的疗效一样,怀疑有人认为历史可以提供‘教训’。过去是极其丰富的,是一个有着无穷无尽的历史事件的知识仓库,足以证明任何事及其反面。”(迈克尔·霍华德,1982)“尽管有许多人,尤其是一些政客,都试图从历史中学到一些教训,但是认真回顾起来,历史本身即显示,这些教训中很少有几个是千真万确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历史被证明是一个非常差劲的未来事件之预测者。”(理查·伊凡斯,1997)这本书同样对于从过往历史中不当地汲取经验进而作出不当的决策有着充分的揭露,同时毫不讳言对一些历史上的以及当时所流行的观念的批判。但是,无论这本书中所述的历史上的观念与实践的对错,一方面,这本书至少说明了历史对于现实中的人可能产生的巨大作用——“亲身经历、成年早期的经历、影响个人及其国家的事件,这些都会对一个人后来的知觉倾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提示了我们考察历史中的人的行动时,也应当考虑到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以及个人的早期境遇。另一方面,这本书所批判的实质上是对于历史的简单联想与迁移——“决策者不是首先比较诸多历史事件,然后选定对理解目前形势最有帮助的那一个事件进行类比。他们有着知觉倾向,所以就把当前的情景视为与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相似的情景,而没有认真考虑其他可能的模式,也没有分析这样的知觉方式会产生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历史的现实功用,毕竟,无论是作者的这本书还是前面两段直言历史很难发挥实际作用的两份文献所得出的结论,本身都是建立在对于历史上许多错误实践、判断的旁征博引之上的。总而言之,无论是否承认历史可否发挥现实作用,这本书至少翔实地叙述了历史认识在历史中的影响,并提示了历史认识可能在指导实践中产生的误区,这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还是现实实践,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张烨凯(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Jonathan I. Israel,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乔纳森·I. 伊斯雷尔:《荷兰共和国兴亡史:1477—1806》)《荷兰共和国兴亡史》是普林斯顿大学欧洲近代史荣休教授乔纳森·伊斯雷尔的作品,在学界享有盛誉,被荷兰黄金时代医学史家哈罗德·J. 库克(Harold J. Cook)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作者以尼德兰起义(Dutch Revolt)与荷兰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为核心,意图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代背景中理解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演变及其对近代早期低地国家的影响。这部著作主要侧重经济变迁、高层政治斗争、政治与宗教思想论战、外交博弈、军事行动,也兼及群众运动和文化科学艺术发展。伊斯雷尔不仅言简意赅地勾勒了这些因素在三个世纪中的发展历程,也深入浅出地解说了各个因素间、低地国家内外力量间的互动,是传统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融会贯通的大成之作。对于中国的欧洲近代史学界,这部著作有几个重要论点值得留意:一、尼德兰起义及此后北方联省与南部各省间出现的经济、宗教、政治上的南北分野(为何低地国家此时产生南北裂变?);二、联省共和国建立后共和派与奥伦治派关于分权集权与宗教意识形态的思想论战和实际政治斗争(我们要如何理解联省共和国迷雾重重的内政体制与斗争?);三、联省共和国强劲的内生经济动力(它只是海上马车夫吗?);四、荷兰省与其他各省的博弈与斗争(联省共和国何以俗称“荷兰”?);五、地处战略要冲的联省共和国在16、17世纪大国争霸中有怎样强劲的战斗力(荷兰共和国真的是“在夹缝中生存”吗?)。这几个问题,是我们认识近代早期低地国家的基础问题。借由这些问题,我们也可更深入地理解近代早期欧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对于在海外受训、成长于新文化史和各种史学新浪潮的年轻学者和博士生而言,这部著作是认识老派政治史家治史手法和文学素养的优秀范本,十分有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最后补充对伊斯雷尔的简介。对于国内关心跨国史的学者、读者,伊斯雷尔是极为值得介绍和关注的学者,与约翰·艾略特爵士(Sir John H. Elliott)和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一样成果丰硕,可谓一时瑜亮。他早年以研究尼德兰外贸出道,也深入钻研了近代早期低地国家与西班牙帝国复杂的关系。《荷兰共和国兴亡史》打开了他研究荷兰启蒙运动的窗口,最后形成的荷兰启蒙运动三部曲出版时也洛阳纸贵。他当前是以跨国视角研究思想史的代表学者之一。Tessa Watt, Cheap Print and Popular Piety, 1550-164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泰莎·沃特:《1550至1640年英格兰的廉价印刷品与民间新教信仰》)泰莎·沃特这部著作收入“剑桥近代早期不列颠史研究”书系,是英格兰近代书籍史方面的优秀作品。传统观点认为,新教尤其是英格兰清教强调《圣经》文本和清规戒律,对信众的识字率与个人纪律意识要求甚高,对底层民众不具亲和力。作者在罗伯特·斯克里布纳(Robert Scribner)和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为代表的新文化史、书籍史、图像史等浪潮影响下挑战了这一观点。她认为,宗教改革后的英格兰并不是完全排斥民谣、简易图像和折页口袋书等传统民间文化,而是在对它们有一定压制的背景下十分广泛地利用这些交流形式传播新教思想。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中世纪宗教信仰尤其是图像崇拜也有一些残余得到保留、传承和利用。作者的意旨由两条主线构成:在近代早期英格兰,印刷文字并非一夜之间取代口头与视觉传播,而宗教改革在草根阶层铺开时也不是彻底地切断传统根基;在这两个方面,新旧潮流此时仍处共存阶段,而非一夜间天翻地覆。对中西社会史、书籍史和宗教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值得一阅。Tim Harris, Rebellion: Britain’s First Stuart Kings, 1567-1642,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蒂姆·哈里斯:《叛乱之由:詹姆斯与查理的三王国之治,1567—1642》)《叛乱之由》是作者“斯图亚特王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由复辟王朝和光荣革命转向不列颠内战前政局发展的探索。本书继承了《复辟王朝:查理二世与英伦三国,1660-1685》(Restoration: Charles II and His Kingdoms, 1660-1685)和《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危机与变革,1685-1720》(Revolution: The Great Crisis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1685-1720)的研究思路,力图在“三王国视角”与较长时段的框架下理解近代早期不列颠王朝治理与政治危机起源的问题。作者将政治思想、高层政策制定、联统王国地缘政治摩擦、外交博弈、君主个性以及政治文化与公共意见融汇一体,虽篇幅与时间跨度相对较短,分析重心也更偏向于政治文化与公众意见对政策的反馈,却颇有伊斯雷尔《荷兰共和国兴亡史》之风。作者指出,英格兰、爱尔兰与苏格兰的联合统治给中央政府带来了财政与内部意见与矛盾往往连锁反应的掣肘,而詹姆斯六世与一世(James VI and I)相比其子查理一世(Charles I)虽更具统治才能,但二者的政策确实具有延续性。因此,不列颠内战的起源并不能单纯从短期因素或君主个性中找到全部答案。作者认可修正派学者对宗教因素的强调,但也指出财政困顿、政治思想分歧与基层公共意见的重要性。他并不意在撰写一部劳伦斯·斯通《英国革命原因论》式的著作,而在尽可能全面地展示“斯图亚特王朝早期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的深刻根源”。在十分强调“论点明确”的英美学界,这种梳理多重问题而不盖棺定论的做法极有特色。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抽丝剥茧与脚注一窥不列颠内战成因的高度复杂性与英美学界过去三十年在此问题的深厚积累。蒂姆·哈里斯是布朗大学历史系门罗—古德温—威尔金森欧洲史讲席教授,是目前英美学界17世纪不列颠与爱尔兰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师从思想史家马克·戈尔迪(Mark Goldie),掌握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却也深受彼得·伯克(Peter Burke)、E. P. 汤普森与罗伯特·斯克里布纳等新文化史与社会史家的影响。早年以复辟王朝时期的群众运动、公共意见与意识形态论战出道后,他逐渐成为近代早期英国政治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其出版的若干方法论论文在学界广受赞誉,而著作又以深入浅出、行文流畅、平易近人闻名。目前他正在撰写一部分析不列颠内战与光荣革命性质、以贯通视角、专题分析的方式考察17世纪英伦三岛政治变迁的专著。

载见

商务印书馆推出“战争与战略名著译丛” 首本反思“一战”起源

左起依次是梅然、徐弃郁和于铁军。商务印书馆供图中新网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欧洲乃至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约6500万人参战,2000余万人受伤,1600多万人在战中失去生命。自这场战争结束,探寻战争起因,避免灾难再次发生便成为各国的相关研究者和爱好和平人士共同致力的事业。一战起源研究迄今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产生了汗牛充栋研究成果。近30年来最值得称道的作品,当属20世纪最优秀的国际史研究者之一詹姆斯·乔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新书对谈会12日晚在涵芬书院举行。该书中文版日前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并登上2021年2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榜单。参与对谈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梅然,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徐弃郁三位嘉宾一致认为,该书充分代表了一战起源研究在当今所达到的高度,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的研究主题涵盖广泛,既包括危机处理、联盟体系、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国内政治等“高级政治领域”,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可使读者对一战起源形成全面的总体认知。此外,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书封。商务印书馆供图在于铁军教授看来,乔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堪称一战起源研究方面迄今最优秀的单卷本成果。因该书在自身的分析外,还综合考察评析了近百年来主要的一战起源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发,它的“集大成”性由此得到体现。在一战起源研究领域,乔尔因首次提出需要研究那些“未言明的假设”(the unspoken assumptions)而广受关注,简而言之,这一名词是指那些在暗中影响决策者行动,却又并不显而易见的因素。这其中包括社会思潮、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深刻扎根于决策者和民众心中的观念等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变量。乔尔对此的阐发对于任何后续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忽视的。徐弃郁研究员表示,一战起源是近现代史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英国史学大家詹姆斯·乔尔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浩瀚纷杂的史料与争论变成了清晰的分析结构,文字间透出的从容、深邃和高度的常识感令人叹服。梅然副教授则指出,该书第二版出版于1992年,两年后乔尔便与世长辞。如果这部经典的更新随乔尔的去世而终止,便太过可惜。幸运的是,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马特尔对该书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第二版出版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在乔尔去世后评价说:“他坚信,历史是由人而不是由无情感的力量创造的。他也认为,除非也了解塑造人们思想的影响,否则就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对于想要理解一战起源的广大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商务印书馆“战争与战略名著译丛”出版的第一本。该译丛计划将国外有代表性的战争与战略研究著作分门别类、较为系统地加以翻译引进,供国内学术界和一般读者参考。对战争原因的深入剖析、对战争和危机决策过程的清晰了解、对战争残酷性的切身感知、对战略思维的严格训练,有助于止战与维护和平,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商务印书馆组织翻译本译丛的宗旨和目的。据悉,该丛书其他选目在未来几年会陆续推出。(完)

别怕我

春风阅读榜2019年度“60好书”②|这24部非虚构作品,你看过几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万物复“书”。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读书人、写作者,还有出版人一直在关注的博库·钱江晚报春风悦读榜拉开大幕。这场阅读盛事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指导,钱江晚报、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共同主办,将针对2019年出版的简体中文图书,为阅读者挑选出一张长三角地区唯一体现全民阅读选择的图书榜单。经过1个多月的推进,多家出版社和机构以及爱书人首轮推荐,参考销售数据和春风悦读盛典组委会的审定,春风悦读榜第一张榜单——春风“60好书”终于出炉了。跟往年一样,第一张年度春风榜单,共有60本好书上榜。接下去,小时新闻客户端将开启投票通道,由读者投出春风阅读榜2019年度“60好书”中你最喜欢的图书,给下一步七大核心评委投票产生出最终奖项,提供“人气榜”重要依据。以下是入围“60好书”的非虚构类作品(以下排名不分先后)。这24部作品,你看过几部呢?1、《致江东父老》李修文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9【推荐语】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深处的江东父老,写的是你,写的是我,写的是我们悲欢与共的生活。《致江东父老》是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继获奖作品《山河袈裟》之后的全新散文集。《致江东父老》书写的对象依然是人民:落魄的民间艺人、与孩子失散的中年男人、过了气的女演员、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得不抛弃自己孩子的女人、爱上了疯子的退伍士兵……《致江东父老》书写的对象,是在今天叙事中越来越安放不下的典型中国式面孔。我们身边很多人,就这么不值一提地活了一辈子,作者选择写下他们,加入他们的行列,用自己的笔墨,为世上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2、《松阳传家》松阳县人民政府汉声编辑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推荐语】《松阳传家》,是当代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汉声团队历时两年,17次深入松阳,对“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全方位解读和呈现松阳——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和农耕文明的县域样板,全面记录松阳百姓朴实无华的中国精神意蕴和文化传承,这本书对松阳着力打造升级版农耕文明的探索实践,提供了一个经验珍贵的改造样板。3、《南京传》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 2019.8【推荐语】作为公认的文学大家,叶兆言全面铺开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的故事。南京为他提供了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作者“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以极大的耐心和宏阔的视野,回顾一座城市的历史,重温一个民族的脉络,检点一个古老帝国多灾多难却生生不息的生存密码。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处叙事空间,更是一方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本书入选《作家文摘》2019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2019《收获》文学排行榜(第四届)年度长篇非虚构榜等等。4、《寂静的孩子》袁凌著中信出版社 2019.6【推荐语】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儿童是希望。但他们的声音,我们却鲜少听到。《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将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这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的记录告诉我们: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5、《山河都记得》徐海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推荐语】80后作家徐海蛟,捧着一本《山河都记得》向人群走来。他捧着属于他个人又不仅仅属于他个人的“追忆似水年华”,探寻人生来处,致敬山河岁月。他怀柔,怀乡,怀故人,让很多温柔的心,跳动到了一起。“很多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穷苦和饥饿记忆的,但是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出生的这一代人,即使生活在浙江的乡下,贫困还是如影随形。感谢徐海蛟,让我们这些乡村出身,从小读书在外,逐渐远离家乡,每日为了工作奔波,无暇审视自己内心的一代,找到了乡愁。”这是一位钱报读书会的读者的肺腑之言。这是命运之书,二十六年等待后,80后作家徐海蛟以文字为永逝的至亲铺就一条重生之路;这是坦诚之书,他以至诚笔触写下一代人的颠沛流离,写下少年的羞耻与哀伤;这是和解之书,越过千山与人海,在文字里放下成见,与生活言和。或许你打开这最朴素的文字,才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让很多人落泪了。6、《庄子的世界》王景琳徐匋著中华书局 2019.11【推荐语】庄子哲学上承老子,举道家旗帜,探索宇宙万物之“道”。《庄子》一书文风雄奇,意境高远,充满瑰丽的想象、变幻莫测的故事,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世界,提供了充满诗性与智慧的哲学文本,但也正因如此,《庄子》中有太多意象、隐喻、象征,让人难以理解。王景琳、徐匋两位学者,将《庄子》一书中枯奥晦涩的难点,进行了追本溯源的分解与辨析;对其中的意象、语句、典故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与解读,为更加准确地阐释《庄子》、理解庄子,扫清了障碍,带领人们真正走进“庄子的世界”。7、《波斯笔记》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0【推荐语】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与秦汉并立的强大帝国,中西交流的关键枢纽。继《我们的中国》之后,李零教授用“我们”的眼光审视古代中亚和世界历史,精彩图文再现波斯余晖。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本书系统详实地整理波斯帝国的历史,全面地比较古代中国与波斯帝国的方方面面。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为“历史—地理篇”,有关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此书为我们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当代中国的全新视野。8、《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周星著商务印书馆 2019.10【推荐语】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如何才算小康社会?可能会有很多标准,但“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是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的基本民生和尊严;厕所问题的解决水平,实际上是一个时期全部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的缩影。人类学家周星教授带你了解中国“厕所革命”的前世今生。作者一方面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对排泄物的利用、公共卫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发展的变化,展现出以公共厕所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并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乃至公共卫生现代化进程做了横向比较。本书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厕所环境及乡村“改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是党政干部尤其是乡村党政干部的重要参考书。9、《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姜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1【推荐语】1000年前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带给我们的启发。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里,司马光有可能是最懂政治的。1000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者姜鹏,倡导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钩沉隐性的史料价值,参悟个中三昧,发现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哲思。10、《我给记忆命名》席慕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9【推荐语】席慕蓉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战火中的重庆,原籍内蒙古,全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江河”)。幼年生活颠沛流离,少年的烦恼心事、离愁别绪无处诉说,长此便养成了以书写来整理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的习惯。在《我给记忆命名》中,席慕蓉诚挚地打开一本本日记,与读者分享她的记忆。其中有她在绘画本业上的困惑与拼搏,对诗的痴迷与信仰,以及对原乡的思念与牵挂。可以说这是一本回顾之书,也可以说这是一本成长之书。11、《天国之痒》李洁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4【推荐语】李洁非以文学笔法书写太平天国史,以现代视角观历史风云,他以史料为支撑,对所述人物不偏不倚,持论中正却态度鲜明,不预设立场却有价值取向,坚持论从史出而态度分明,既有史家的客观理性,又有作家的叙事自觉。本书是继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之后,近30年来太平天国整体研究所获成果,史料赅博,视野深广,体例迥立,剪裁有序,考辨精微,论说审慎,体现出全方位的高水准。不但对于过往太平天国史学有一番总结的意味,更以其独到、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就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制度渊源,太平天国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关系解读,历史场景风貌的还原修复和诸多重要史实细节的考定。12、《账本里的中国》许德友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8【推荐语】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更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注脚。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账本故事串联成书,以小账本记录新中国70年大变革大发展,讲述新中国70年来的账本经济史:从柴米油盐的票据、元角分厘的计算,到衣食住行用、休闲玩乐的开支,再到工作收入、买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账本里各种的大小事,以及背后的国家发展、改革逻辑、政策轨迹。小账本记录大时代,每个人的收支,每个家庭的账本,虽然不是精确的会计册,不是厚重的史书,但它一样很重要,因为它忠实地见证了发生在这片古老东方大地上的生活场景,刻录了新中国70年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1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 / 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 2019.10【推荐语】“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14、《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费孝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10【推荐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社会陷入民族危亡、发展停滞的特殊时代,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沉下心来,深入乡村,仔细考察并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和运行机理等,试图为民族的重建和发展寻找科学理论和现实道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三卷本《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正是费先生这一时期思索和实践的理论结晶。本书由三部著作合订而成,虽各自独立但又充满内在的有机联系。全书融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是了解并研究中国社会本质的系列性经典著作。本次出版,参照了初版以来的多个版本,修订了此前各版本诸多编校错讹之处,并请费先生后人张荣华先生亲自审阅指正,入室弟子徐平教授作长序导读,可视为这部著作的全新校订版。历史总是螺旋式前进,民族复兴之路注定光明而曲折,费先生的经典著作,值得今天的我们去重读和借鉴。15、《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王慧敏(劳罕)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4【推荐语】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精准脱贫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本书是由人民日报社著名记者王慧敏(劳罕)创作的一部全面反映淳安县下姜村在五任浙江省委书记关心下脱贫奔小康,并带动周边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是一部回应社会现实、触摸时代脉动,反映时代之困,解答时代之惑的文艺精品。该书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9年度“中国好书”、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入选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同时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6、《人世间多是辜负》李伟长著作家出版社 2019.7【推荐语】这是一本以爱与辜负为主题的读书随笔集。分作两编,上编为“爱的骑士”,读温特森、契诃夫、杜拉斯、胡赛尼、春上村树、钱德勒、特里斯、菲茨杰拉德、歌德、兰波、北野武诸位作家的作品,也读他们爱的故事;下编为“爱的辜负”,由林白一首诗始,关注爱的话题与话语,书有《伏羲伏羲》《卖油郎独占花魁》《沈从文的前半生》《取瑟而歌》等,故事则涉及《西游记》的黄袍怪、乌鸡国、女儿国等。作者下笔自如,体贴爱中人又不失冷静,文字在日常气息与书面雅致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全书以咏叹的方式,将借用克尔凯郭尔信仰骑士而来的“爱的骑士”诠释得入心难忘,让人相信,就算人世间多是辜负,爱仍可以是一种信仰。17、《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李欧梵著,季进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4【推荐语】若干年前,王德威曾为李欧梵编过一本《现代性的追求》,传播甚广,从此以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紧紧勾连,成为论说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这次新的文论选集,编入了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研究的新作及少量旧作,仍然不避重复,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实在是想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的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18、《大汗之怒》周思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019.3【推荐语】我推荐的第一部作品是《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这是一位年轻作者、北京大学博士周思成的作品,也是他所出版的第一部个人作品。周思成是位不可多见的语言天才,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还能阅读日文、俄文、拉丁文、波斯文等十余种文字。正是以杰出的语言能力为基础,本书综合多种语言的相关资料,融合了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提出了新见解,完整呈现了“元朝征伐日本”的全貌,正如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帆所说:“本书大概是第一部系统描述这场战争的中文读物,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均有创见,也具备学术价值。”在书里,读者将会看到:蒙古铁骑威震四方,横扫欧亚大陆,让人闻风丧胆。面对强大的元帝国,偏居一隅的日本却斩杀了元朝使者,其态度为何如此强硬?被日本方面称为“神风”的飓风,对元军失利有着怎样的影响?若未遭遇飓风,元军是否能取得征日之胜?为应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又曾计划出了怎样的报复措施?……19、《打开》周濂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19.4【推荐语】这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周濂写就的一本哲学入门书,在这里为你呈现了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精彩哲学普及文章,让你了解到有态度、有营养,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本书主要内容曾以音频节目“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在喜马拉雅FM热播,受到无数听友追捧。周濂是当今中国青年一代学人中的翘楚和代表性人物之一。2012年出版《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一时间文化界几乎无人不谈“装睡的人”。这本名为《打开》的哲学思想史,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醒来”——哲学,就是一次一次的醒来。20、《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赵昌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1【推荐语】如同孩提时期的朦胧意识,是其成年后种种观念建构的发生源一样,一个民族原始神话中含蕴的朦胧意念与想象,是这个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发生源。这也是创世神话的发掘与研究为世界各民族尤其重视的原因所在。我们为什么是“龙的传人”,而不是“凤的传人”?比起希腊神话的庞大气象,中国神话能否做到体系化?作者赵昌平先生将零落的神话记载和口头传说清理、整合,并结合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资料,用故事探源的方式,描画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创生史,追溯了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这本书也是重大创作项目“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的学术基础和工作用书。赵昌平先生是著名的出版人、文史专家,曾任上海出版协会理事长、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古籍整理研究和传统文化推广,曾合著神话普及读物《中华创世纪》。经典唐诗注解本《唐诗三百首全解》的作者也是赵昌平先生。21、《百年大变局》严文斌主编红旗出版社 2019.8【推荐语】《百年大变局》集结了60余篇近三年在《参考消息》发表的专栏文章。全书分为上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篇“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下篇“世界之变与强国之道”三个专题。内容覆盖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维度、全球到区域的空间范围,从国际格局、发展范式到社会形态、科技革命等多个领域全方位论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变迁、内涵本质及深远影响,力求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完善全球伙伴关系提供借鉴与启示。为使更多人认识到这种大变局和自身的使命,参考消息报社联手红旗出版社,今年又陆续推出了“参考消息·强国策”丛书之《强国新丝路》《中国大治理》,正在编辑出版丛书第四本《战疫引领变局》。22、《钱理群的另一面》钱理群著作家出版社 2019.10【推荐语】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摄影集,一个可爱的老人的多面性,他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23、《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之路》吕成冬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8【推荐语】钱学森,一位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科学家,一位一生秉持“初心为国、科学报国”使命的人民科学家,“他日归来”,是他海外求知岁月中不曾放弃的追求。本书作者历时十年,搜集考证各种资料,详细记录了1911至1955年间,钱学森幼年成长、青年留学和涉险归国的全过程,既突出了主人公思想启蒙和转变的历程,也通过描摹其人生起伏,回答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出国留学已成常态的今天,当青年学子们面临人生岔路之时,不妨重读钱学森的归国故事,体味他人生成功的关键和“科学报国”的初心。24、《飞蝗物语》陈应松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9【推荐语】蝗虫曾是我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害虫,古籍中“蝗飞蔽天”“草木皆尽”的记载尤为触目惊心。本书讲的是我国几代科学家团队研究东亚飞蝗、治理蝗灾的故事。从整理传统经验人工灭蝗,到结合科研新成果在生态治理的框架下系统化防治,作者在介绍蝗虫防治历程的同时,把相关科研进展、学科发展也讲得有声有色。特别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对蝗虫进行基因信息分析,从中找到攻破人类多种疾病的可能,使这种祸害人类数千年的害虫,转化为有益的重要科研对象和生物资源。这些事例无不鲜活而直观地展示了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们创新报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秋本

翻遍了海外民众最关注和最好评的中华文化书,零点发现……

图书出版“走出去”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为了解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主题图书的阅读、购买与评价状况,零点有数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通过挖掘亚马逊(amazon.com)电商平台大数据,探析海外读者正在关注哪些中华文化类图书。研究团队以亚马逊平台“中华文化”主题图书评论榜(Most Review)和好评榜(Avg. Customer Review )两个榜单作为研究对象,前者选取读者发表评论数最多的 100 本图书,后者则选取读者平均打分最高的 100 本图书,分别代表亚马逊平台现售“中华文化”主题图书的“关注度”、“好评度”两个方面并形成研究样本库。由于两个榜单的图书存在重合,纳入研究样本库的图书共计 158 本。附图:亚马逊中华文化类图书封面图数据来源:亚马逊网站中国文化类图书排行榜,2018 年。通过综合研究样本图书的书名、主题、作者、译者、页数、出版社、评分和封面元素等指标,研究人员得出以下发现:1.中华文化类图书中,传统文化题材占据主导地位附图:亚马逊中华文化类书籍主题分布数据来源:亚马逊网站中国文化类图书排行榜,2018年。综合分析入围研究样本库的图书可以看出,从读者关注与好评的中华文化主题书籍中,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思想(32 本,包含思想、宗教、哲学等)、中医药(30 本)、民风民俗(14 本)等几大板块占比较高。尤其是,在入选的 32 本传统思想经典著作中,包括 8 个版本的《孙子兵法》、6 个版本的《道德经》和3个版本的《论语》。其中《孙子兵法》在亚马逊军事图书类畅销榜单中长年排在第一的位置,在历史、政治、哲学等领域分榜单也均处于前列。而据统计,老子的《道德经》西文译本总数近 500 种,涉及 17 种欧洲文字,成为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中医药主题书籍也颇受读者欢迎。榜单中涉及中医药的书籍多达 30 本,几乎覆盖了中医的方方面面:有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中医舌诊、脉诊等专门的介绍和探析;中医药药理和药方方面,也有颇多的书籍,如《中医对药》、《中医药药方》等;还有涉及指导临床实践和日常应用的 12 本书籍,其中针灸、拔罐和刮痧等极富操作性的中医日常疗法占据重要位置。在 17 本讲述地域文化的书籍中,有 5 本涉藏书籍,包括《藏传佛教概论》、《世界之心:西藏失落的天堂之旅》、《天葬:西藏史诗爱情故事》等,这些图书多以故事情节的展开为线索,拨开西藏文化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有少量图书存在对西藏地区的描写出现了失真情况。其他地域文化的图书则分别涉及台湾、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2.书名和封面元素以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为主除了对图书主题的分析之外,研究人员还总结了书籍的书名和封面元素特点。通过对书名进行大数据词频分析发现,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医药”、“传统”、“战争”、“龙”、“古代”、“茶”等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附图:亚马逊中华文化类书籍书名词云图数据来源:亚马逊网站中国文化类图书排行榜,2018 年。在封面元素方面,人物形象(17.72%)出现几率最高,老子肖像、孔子肖像、古代侍女等纷纷出境。其他元素则围绕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的“衣食住行“展开;此外,琴棋书画、自然风光、饮食、建筑、汉字、图腾、民风民俗、武术等元素也占据了重要位置。汉字作为单一的封面元素,出现频次很高,共计 17 次,占比 6.7%;位列第二名的单一元素——龙,出现 8 次。在自然风光元素中,花和竹子是最为受欢迎的元素。图腾元素方面,龙和祥云图案是最为常见的搭配。民风民俗方面,风筝、猴王面具、舞龙舞狮无不处处体现着民族特色。总体而言,图书封面元素丰富而多样,展现出一幅充满传统中国气息的画卷。附图:亚马逊中华文化类书籍封面元素分布数据来源:亚马逊网站上有关中国文化图书排行榜,2018 年。研究人员通过梳理书籍发现,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占据绝对优势,对现代文化的海外传播形成“挤出效应“。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构建出“传统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外文局与零点集团 2017 年“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结果显示:认知度榜单中,排名靠前的中文词汇多带有明显的传统色彩;而象征现代化中国的如高铁、移动支付等词汇则排名靠后。而即使这些得到广泛传播的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被随意曲解的困境。孙子及其著作《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好战的证据,这与中国构建和平大国形象背道而驰。而风水、阴阳等则为中国国家形象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与中国力图塑造”改革开放“形象的初衷相悖。因此,传播全面、客观、准确的中国形象需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足而行,缺一不可。就传统文化而言,不仅仅需要将其传播出去,而且需要注重诠释:一方面是对传播出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国化”,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本土化”。以中餐为例,我们不仅需要把“中餐”作为一种饮食方式传播出去,还需要将中餐的“五味“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传播出去——即“五行”的哲学内涵和“中庸”之道。3.外籍作者为主,有形象他构隐忧作者国籍指标直接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供给来源。在入围榜单的众多中华文化类书籍中,非华人、华裔作者编著的图书占总量 74.1%,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 11 个国家。中国籍作者或华人华裔作者共 41 位,占比 25.9%。除孔子、孙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之外,近现代华人作者约20 位,主要作品集中于传统中医和中餐饮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海外中华文化形象存在被他者构建的困境。4.海外图书出版,须术业有专攻研究发现,在入围“评论数榜”Top100 和“好评榜”Top100 的图书中,有多本图书出版自相同的海外出版社,且这些出版社对于择选中华文化主题图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偏好。比如 Eastland Press 专注于出版中医药书籍,Blue snake Books 专注于中国武术书籍,在其出版图书中包含了太极拳、螳螂拳、咏春拳等各色中国武术拳种。在图书海外传播中必须重视海外出版社的作用。出版社决定了谁的书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图书市场上。简单来说,外国出版社更加了解外国读者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方式,而中国编辑则更加了解中国,可以确保输出内容的原汁原味。既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又兼顾市场导向应当是文化“走出去”坚持的方向。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和国际上的知名大出版集团合作,还应和专业出版社、商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等加强合作,在其专题性和特色性的方向进行合作。此次研究发现:现今海外中华文化类图书的题材相对狭窄,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领域。这样一种文化传播格局客观上造成中华文化形象的偏差。因此加强与海外出版社的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刻不容缓。附表 中华文化书籍出版社擅长领域分析数据来源:亚马逊网站中国文化类图书排行榜,2018 年。本次研究还发现,有 51 本中华文化主题图书同时出现在亚马逊“评论榜”和“好评榜”中,可谓在海外市场既“叫好”又“叫座”。其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携手领跑榜单。附图:亚马逊中华文化类图书“双榜”封面图数据来源:亚马逊网站中国文化类图书排行榜,2018 年。在这 51 本“叫好叫座”的图书中,中医药(10 本)、饮食餐饮(9 本)、传统思想(6 本)、中国历史(5本)、艺术文化(5 本)、中华武术(4 本)等主题书籍占据前列。研究发现,相较于中华文化内涵深厚的书籍,那些实用性较强、较为通俗易懂,以及依赖个人主观审美的书籍更易获得国外读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