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至18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1年经济工作。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极其重要。与2019年的会议公报内容相比,本次会议公报中既有新话题、新表述,也有老话题、新提法。具体而言,以下六大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第一,把科技与创新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此前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就对科技与创新进行了重点论述。本次会议公报中,“科技”与“创新”总共被提到30次,远超2019年会议公报中的16次,这足以表明党中央对科技与创新的高度重视。加快形成“科技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优化,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公报措辞看,2021年将主要从以下方面促进科技创新:一是更加重视基础研究。近7年,我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均超过2%,专利密集型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15.7%。但我国的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仅为6%,不足主要发达国家的一半。未来迫切需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加快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十四五”开局之年,高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创新的重要“根据地”。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此举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使更多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也有利于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实现重大科研突破。第二,把安全提升到与发展并重的高度。“安全”在本次公报中出现了10次,明显超过2019年的1次。具体而言,以下四大安全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科技安全。会议强调“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围绕科技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近几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西方发达国家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对我国采取诸多限制性措施,严重威胁我国的科技安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会议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作为重点任务单独提出,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三是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较为严峻,长期依赖进口会被人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在全球粮食生产供给不稳定的预期下,我国必须重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保护种子安全,维护粮食供给保障。四是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要解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新能源、绿色能源,牢牢把握能源安全自主权。坚定不移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除了是环境保护的需求之外,更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第三,紧紧牵住扩大内需这个“双循环”的牛鼻子。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十四五”期间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重点是打破目前制约国内消费和民间投资热情的一些约束,释放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空间。公报提出,2021年“促消费”将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增加公共消费等方面推进实施,“扩投资”将从发挥中央预算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基建、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推进旧区改造等方面落实。从长远看,未来在全面促进消费方面的政策可能会有:一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通过将产业升级与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结合,不断满足国内居民对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在拓展投资空间方面可能的举措:一是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消除各领域投资的限制性政策;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投资;三是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重点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推进能源革命和加快数字化发展。四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第四,依靠反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主要应该是针对国内资本过多聚焦于流量变现而不注重原创性和基础性创新所提出来的。近些年,部分互联网巨头依靠流量对生态进行垄断,依靠补贴获取市场地位,最后通过提价赚钱的模式屡受诟病。而且从长远看,这一做法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是没有帮助的。未来,必须要把资金投入到创新、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去,这才是中国未来解决技术卡脖子的关键。在未来五年内,中国要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重由5%提高到15%左右的水平,并在以后年份继续逐步提高。除了国家投入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而拥有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们,理应在原创性和基础性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和更多投入。针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议提出要“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同时,未来一切金融创新都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近年来,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助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因创新过快而滋生潜在风险。从长远看,明确金融创新必须在监管前提下有利于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第五,宽财政与稳货币的政策组合没有变。会议提出宏观政策“不拐急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这表示明年宏观政策不会很快收紧,只是从今年抗疫的特殊政策回到常规政策,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的组合基调没有变。其中,财政政策除了提出要“提质增效”,还强调要“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预计明年抗疫特别国债应该不会再发,财政赤字率可能回到3%左右,赤字额度下降至约3.4万亿元,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应该也会有所缩量。但财政支出力度不会减,可能超过2020年至25.5万亿元左右。货币政策提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不会再加码、却也不会很快收紧,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都不大。但为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排除仍有定向降准投放流动性、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的可能性。第六,住房问题重点聚焦“大城市”。“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同去年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会议还补充了“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也与近几年的一贯做法一脉相承。与2019年围绕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不同,本次会议的住房政策将重点转向了“大城市住房”这一突出问题,分项提出了城市更新和租赁住房的实施细节:城市更新中,“旧改”替代“棚改”不仅是投资的新增长点,也是新型城镇化得以纵深推进的途径;租赁住房则细化到了长租房政策的完善、土地供给的倾斜和单列、税费负担的降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等具体抓手,租赁住房建设的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有望更加完备健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首席政策分析师何飞、首席房地产分析师夏丹、资深宏观分析师刘学智、高级分析师邓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来源: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2019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于10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出席并演讲。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杨涛表示,无论是财富管理还是其它金融业务领域,当它拥抱新技术,我们都可以看到比如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研究,核心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三个方面,一个是供给侧的技术因素,一个是金融监管与政策因素,一个是需求端的,无论是来自企业还是消费者的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驱动了跟金融科技有关的一些领域的变革。所以,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过去技术因素已经在突飞猛进,市场需求因素已经在不断地演进,现在补上了一个在政策与监管方面的顶层设计过去曾经有的一些缺位。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他觉得启动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轨道,也有助于避免过去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杨涛也表示,对于央行的金融科技规划,具体的文本各方都有很多解读,比如里面提出了金融科技本身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一个基本的定义符合了巴塞尔委员会讨论的定义和FSB讨论的定义,基本上也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细则背后其实对未来传统金融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一个是从这样一个规划本身来看,大家可以看到它具体直接定位的就是持牌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未来如何更有效进行金融创新活动,可能逐渐通过类似于备案的一些思路来确定它的帝贤和边界。第二个层面,如果涉及到大型的科技公司,按照主流的方向,未来可能也逐渐按照类似于金融控股集团这样的支牌金融机构来管理和约束。所以,理论上长远来看也在这样一个规划约束的范围之内。第三,纯技术企业,并不是说央行金融科技规划直接覆盖的范围,而是说间接地,如果说技术企业跟持牌金融机构有效地合作,这个合作过程当中,通过对持牌金融机构的备案式管理间接衍生到这些技术企业身上,引导它如何更好地跟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最后一类,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类的组织,严格意义上讲他觉得没有放在这一次金融科技规划的覆盖范围之内。如果你还想利用新技术做金融业务就去持牌,如果不做类金融业务转为基数输出就划分到技术企业里。杨涛强调,现在新的规划是有利于持牌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当然了归根结底持牌金融机构之所以要有效地利用新技术,不在于对原有的模式带来巨大的颠覆,而是在边际上来进一步改良不同层面的,组织层面、产品层面、服务层面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改善内在的体制,来进行挖潜改造。过去的持牌机构发展过程当中,不同的领域已经面临这种迫切的要求。他认为这一次金融科技出了一个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到底为何如此突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作了较为系统的观察。黄益平在近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的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帮助我们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为什么这么说?黄益平指出,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是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时融资成本就很高。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黄益平认为,中国的金融可以看成是两部分,一个是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个是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和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非正规市场。现在假定这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之间没有本质性的质量差异,这两个市场的利率最后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是统一的。如果不是统一的,就会导致套利,最后推动两个市场走向统一的利率,这是简单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在中国是不成立的,原因是正规部门融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融到资,另外一部分人融不到资,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偏好大企业、国有企业,所以更多的民营企业给挤出去了。黄益平的结论是,融资难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上述这种现象加剧了。民营企业推出去了,有的企业还是需要融资、发展,怎么办?他们只好转向民间借贷等,直接结果就是利率进一步提高。所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黄益平指出,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个时候的融资成本就很高。那么为什么最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黄益平认为,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客观上导致了非正规部门金融交易萎缩。但这些措施又是十分必要的。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按照这一思路,黄益平提出,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要求银行贷多少,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是能执行的,但是应该让银行自己作出商业决策。有的银行擅长做这样的业务,有的银行擅长做那样的业务,最后谁来做?关键看它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利率不能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如果利率不够灵活,比如我们要求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贷款利率附近,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好处的,因为金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是成本要覆盖风险。民营企业本身的特征就是规模小、不确定性大、风险比较高,你要向它提供金融服务,你的成本就应该提高。这就要求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在正规部门可以增加很多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人为地把利率给压下去,反而会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所以,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黄益平表示,进一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很多本来不错的企业由于流动性压力等出现了各种问题,政策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提供短期或者长期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需要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策性支持,这个责任应该交给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金融界网站2019年12月13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国有资产文化中心协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承办的以“文化金融深度融合,金融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文化金融峰会”成功举办。峰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就《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2020)》进行了预发布。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预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2020)》该报告对2012至2019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情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创金融研究中心表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树立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实践证明,文化金融积极发挥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驱动作用和塑造作用。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是文化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直观了反映了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方向与成果。同时,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反映了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情况,其变化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进而改变参与者的决策与行为,从而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影响。该报告力图兼具完整性、连续性和多维度的三个特点。首先,该报告在2018年统计局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投融资市场分类习惯以及文化发展新趋势搭建了三套系统的分类方法,力图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数据统计不规范、分类不统一的问题。在同一数据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市场不同参与者的统计需求。其次,该报告对2012至2019年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进行了连续性的分析,展示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增长、过热、下降、调整的阶段特点,为投融资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该报告将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分为私募股权市场、退出市场、再融资市场三个层次,从行业、地区、机构等多种维度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进行数据分析,力图从多角度展示文化产业投融资特点,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前期研究,2015至2016年是私募股权市场近8年来的投资高峰期,呈现了天使轮和A轮投资数量快速增长、估值上升较快的情况,但该批获得融资的企业在2017至2019年进入B轮的存活率有较明显的下降。私募股权市场呈现该特点说明2015至2016年在市场资金供给较多的情况下,投资机构降低了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标准,呈现了初创期企业的投资泡沫。从统计局文化产业九大领域看,2012至2019年资金主要流向文化核心领域,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吸纳最多的资金。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与创意设计服务是并购与上市发生较多的领域。从文化产业十大行业看,2012至2019年资金主要流向游戏、影视、新闻信息服务与广告行业,2012至2019年游戏、影视与广告退出项目最多。从九大领域和十大行业的投融资特点看,符合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特点,同时与2012至2019年的文化产业细分领域/行业的发展周期密切相关。文化投融资市场中,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数量与金额占比较高,总体已经在80%左右。数字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创新趋势明显,3D、VRAR、AI是主要的投资方向。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闻信息服务、影视、游戏、旅游、广告与策划、音乐与音频是主要投资赛道。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与广州文化产业投融资较活跃。在完成2019年全年数据统计基础上,该报告计划于2020年3月正式发布。
来源:时刻头条近日权威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发表了题为《金融云变革中国金融行业 (Financial Services Clouds Are Transforming The Instry In China)》的报告,平安科技、金融壹账通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的代表入选该报告。该报告旨在帮助企业CIO了解金融云如何助力金融服务公司实现数字业务转型,以及目前金融云厂商的技术优势及应用实践。纵观中国金融云厂商格局,诞生于平安集团、由平安自主研发的平安云已经建设金融行业内超大规模部署与广泛应用的云平台,凭借集团的金融基因与行业沉淀,以及自身在金融合规方面丰富的技术经验,平安科技赋能金融壹账通推出了从传统金融行业到金融科技行业的私有云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基于平安专有云的金融全栈云服务,作为传统金融行业数字化的先驱者及赋能者,平安更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其中“平安私有云提供云运营,灾难恢复,以及多云管理以遵从合规。(Ping An Cloud’s private cloud offerings span cloud operations, disaster recovery, and multicloud management for regulatory compliance.)”依托平安集团在金融行业的业务优势及金融IT领域的技术积累,金融云为金融机构提供高可靠、高弹性、高安全、高合规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金融壹账通的无接触银行解决方案利用AI、OCR及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帮助银行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OneConnect Financial Technology’s contactless banking solution uses AI, OCR, and biometrics to help banks better manage risk.)”金融壹账通的智能风控解决方案有助于零售银行简化贷款业务、改进信贷分析、降低拖欠风险和提高贷后绩效。而这仅仅是目前金融壹账通16大解决方案之一。凭借对金融机构需求的精准把握,金融壹账通的解决方案涵盖了从营销获客、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的全流程服务,以及从数据管理、智慧经营到云平台的底层技术服务。“运行在平安云上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小安,能处理平安银行86%的客户问询,并为整个平安集团的B2B 数字化交流赋能。(Xiao’An, an AI-based smart customer service agent on Ping An Cloud, handles 86% of Ping An Bank’s customer inquiries and enables B2B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or the entire Ping An Group.)”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高度语义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海量金融知识语料小安机器人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三代。基于平安集团对金融行业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及最佳实践,以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的顶尖技术积累,平安将帮助金融企业高效、稳定、合规上云,金融壹账通将为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行业多个垂直领域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金融行业安全研究中心成立 将推动金融大数据创新安全应用】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行业安全研究中心成立仪式13日在京举行。金融行业安全研究中心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平安金融壹账通和360企业安全等机构发起成立。据悉,研究中心未来将重点围绕大数据系统安全态势感知预警技术、威胁情报驱动的协同处置等前沿技术,通过战略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金融科技网络安全技术发展。(中国证券网)
来源:北京商报全文共320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自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试点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内,试点已全部落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9个试点地区均已公布入箱应用,共60项惠民利企创新项目,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监管人士透露,下一步,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成果推广,同时把关注点转向广大农村地区。01试点全面落地8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继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地区公示入箱应用后,最后两个试点地区成都、广州也在8月24日对首批项目进行了公示,由此,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实现全面落地。具体来看,广州地区共有5个创新项目入箱,应用类型全部为金融服务,覆盖业务领域含安全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线上金融服务渠道、普惠小微融资及跨境结算服务,申请的机构既包括广发银行、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业机构,也不乏同盾科技、云从科技集团等科技公司参与。央行广州分行称,首批5个创新应用,主要围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展开,体现了金融科技兼容并包、融合赋能的特点。与广州地区入箱项目全部为金融服务应用有所区别的是,成都入箱的6个项目中,在应用类型上呈现科技、金融“五五分”的趋势。其中三项金融服务中,既包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灵活用工资金安全代付服务、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小微企业智慧金融服务,还有极具四川本土特色的支持四川方言的智能银行客服服务。而科技产品中,则主要涵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农村金融惠民服务系统,以及小微融资风控平台。另在申请机构上,同样呈现银行机构、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甚至有征信机构、实业公司入围的多元化特点。央行成都分行称,入选的6项创新应用,主要是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解决金融服务痛点难点,提升金融质效。一是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整合多种渠道,打破系统和数据壁垒。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农户信贷风险管理,优化金融用户体验,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延伸金融服务范围,主要探索跨界合作,加强业务协同,开展安全交叉验证,推动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发展,探索灵活用工人员收入安全保障新模式,为做好“六稳”、落实“六保”提供金融支撑。02金融机构主导多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覆盖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广州、苏州、杭州、雄安新区9个试点地区60个惠民利企创新项目,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在试点项目上,均采用科技创新、服务小微、风险可控等原则,且结合了当地金融与科技的优势资源;另在业务范围上,也从最初的支付领域扩展到后期的保险、征信领域、风控应用等。具体来看,60个项目中,包括35项金融服务,25项科技产品,业务领域覆盖供应链金融、手机POS创新应用、小微企业在线融资、非接触金融服务、政务数据融合产品、数字风控产品、智能银行、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等。另从机构参与方面,各地均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50余家商业银行,京东数科、小米数科等30余家科技公司,此外还有百行征信、成都金控征信数家征信机构,中国移动、电信集团2家通信运营商,拉卡拉、传化支付等支付机构,以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入围,此外亦有央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监管机构、自律组织参与。针对公示的监管沙箱试点项目情况,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谢平在8月25日由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办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与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了分析。谢平指出,在支付类试点项目中,虽然手机POS与虚拟信用卡是小突破,但自扫码支付出现以来,移动支付方面没有出现突破性技术。从风控类试点项目可以看出,此类项目重点不在算法和人工智能运用,而在于数据是否充足。此外,供应链金融类的试点项目主要是保障应收款、应付款的循环对冲,运用技术保障质押商品不被挪用,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在对试点项目的总结里,谢平提到了四点:第一,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是技术,不是在金融。从入选项目看来,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科技的通用技术创新很少,大部分是个案的运用。但试点项目可明显提高应用效果,其在商业上是可持续的,可以提能增效。第二,保险科技的发展没有体现,这与当前大数据发展不够完善不无关系。第三,证券科技也没有体现。第四,科技公司主导的项目少,金融机构主导的多。“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进度受疫情等大环境影响较小,进度基本符合预期,目前来看项目入选的思路比较清晰,注重其创新性及普惠性,各地也都拥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对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前沿领域成果落地应用方面带来积极影响。”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如是评价道。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则认为,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苏州等的试点应用情况看,均采用科技创新、服务小微、风险可控等原则,结合了当地金融与科技的优势资源,并各自具有一些特点。比如北京数量最多、落地最早,应用范围上涵盖更广,除了覆盖到银行,还包括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上海和深圳在试点数量上相对少,深圳最少,二者主要都围绕银行相关业务创新。在于百程看来,上海在技术选择上更青睐区块链,至少有一半项目涉及。深圳试点项目也结合了当地的特点,一是独有的百行征信信用普惠业务创新,二是针对境外人士的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均具有深圳标签。重庆、成都的试点应用有以方言作为智能银行的研究重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也是银行业务智能化中的一个痛点。谈及各地入箱项目特色,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前北上深一线城市入箱项目覆盖的业务面非常广泛,包括支付、信贷、理财、征信、保险等均有涉及,且更关注一些通用的技术。目前,各地选择的项目主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城市定位及产业基础相关,例如北京偏基础科技类应用会比较多,上海则更偏重区块链,深圳外向型科技应用特色明显,而成都重庆等地方特色则比较鲜明。03后续关注点将转至农村9个试点地区监管沙箱全面落地后,针对机构如何出箱同样引发关注。在苏筱芮看来,要了解出箱规则,就需要从入箱的标准切入,目前,从北京、上海等地的项目征集公告信息来看,需要重点监测的标准,主要包括三大项。一是预期效果,从征集公告所附的申请表来看,申请主体需填写对项目的预期效果、预期规模进行评估。二是风险可控,金融科技项目具有风险性,当项目能够在风险的把控措施、补偿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做到详尽规划后,才能够具备出箱的基本条件。三是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项目的创新,最终是要被推向市场,给需求端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广泛使用的,因此项目需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例如上海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中明确要求机构填写机构投诉及自律投诉渠道、方式。苏筱芮进一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预计监管将会在对应项目出箱之际,出台或完善相应的监管细则,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对应监管的各项责任,并开通相应公共监督渠道。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下一步,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成果推广,同时把关注点转向广大农村地区,注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监管沙箱试点城市、试点应用的持续增加,和当地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呈正相关态势,随着机制的成熟,后续范围仍将进一步扩大。正如于百程所称,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互联网化的特点,试点范围的稳步扩大,有利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地区间金融科技发展的平衡,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利于开展跨区域的监管和经验交流。目前看,各地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在按照既定的节奏进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另一资深人士同样预测,随着机制的逐渐磨合成熟,后续监管沙箱很有可能逐渐走出试点,成为全国普适性的机制。
在国内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科技促进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已经形成不可逆趋势,其中商业银行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达到提质增效的案例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在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有机融合,把握新机遇,如何共同面对新挑战,已经成为双方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12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科技分论坛上,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肖翔、天津银行行长助理王峰、维信金科首席市场官于瑞、平安金融壹账通零售业务方案中心副总经理曹雪祎、蓝海银行的副行长王业方等分别对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金融科技的发展需将“四个并重”作为推动方向吴震认为,经济数字化和金融科技化是一个大趋势,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从短期来看技术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都将导致金融科技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吴震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需将“四个并重”作为推动方向。一是安全和发展并重,这是一个辩证的观点,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两翼,如果只讲发展、不讲安全,相信一定发展不好。如果只讲安全,倡导绝对安全,意味着不要发展,走向自我封闭的路子,导致落后,导致实质上的风险。因此,安全发展是需要并重,既要发展,又要既可能的保证安全。二是管理和技术并重,对于金融采用管理手段,互联网治理比较成功的经验是管理和技术双管齐下,技术为管理服务,但是应有之意,同时管理也要支持技术,配合技术使技术手段能够更大的发挥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一个关系。三是金融与互联网并重,金融是比较集中化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独立的,不能称之为封闭。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机构,互联网侧重的属性比较草根的,而且比较开放的,比较讲究分布式的思维,侧重的特点是有区别的,现在金融和科技相结合,会产生一些新的属性。四是资金流与信息流并重,在互联网治理中,金融机构治理中比较侧重资金流,对于互联网治理有所不同。即使能获得资金流数据,获取的很可能不是真实数据,即使获得了很多金融数据很多风险是无法防范的,因此单纯依靠资金流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往往是不充分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肖翔:强化金融消费者在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针对当下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所面临的挑战,肖翔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法律监管方面,建议研究推动相关立法和监管规则的制定,明确合作各方必须遵守的基本业务边界和权利义务,特别要强化金融消费者在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方面权利的保障。二是自律标准方面,可考虑在国家有关标准体系的框架下发挥团体标准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建立有关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的数据、技术、产品、业务、安全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三是机构内控方面,建议各类机构在建立开放合作关系的同时,按照监管和自律要求,切实加强相应管理规范、市场约束和应急安排。尤其是在涉及金融领域的关键业务运营、关键技术外包、关键系统托管、关键服务开放等方面的合作,金融机构更应严格审慎地遴选合作伙伴,把合作业务纳入操作风险框架之下,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测,并应承担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天津银行行长助理王峰: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优势互补创造新机遇传统业务始终围绕着费用驱动+人海战术的方式做业务,在房贷、车贷等低频高资金的需求方面的弊端较为明显。金融科技公司正是把握住银行的痛点,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画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解决了在场景流量以及对客户风险方面瓶颈性的问题,实现了低成本的批量获客的空间。与此同时,银行自身也具有牌照、资金、门店等优势,这三个方面是互联网公司的短板,通过中小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痛点和短板的相互融合可以为整个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再提升、再发展创造新机遇。维信金科首席市场官于瑞:未来消费金融企业要思考如何增加用户黏性、挖掘客户自身价值一是合规的商业模式。目前金融科技的定位越来越清晰,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要有类金融的牌照。未来无论是征信还是业务模式都必须要跟监管一致。二是稳定的合作伙伴,资产决定合作机构,在消费金融生态中,银行、消金公司大的对资产偏好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未来金融科技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持续发展,要有持续、长期的稳定合作伙伴。三是与时俱进的风控手段和叠加能力。风控要从产品设计、业务运营的流程入手,包括系统风险、外部风险、内部风险等,在风控切入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有不断优化和迭代能力。四是优质的用户。在优质用户的获取越来越难的大环境下,下一步消费金融企业要思考如何增加用户黏性、深度挖掘客户自身价值。包括产品、场景以及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频次等都涉及到未来客户价值的挖掘。平安金融壹账通零售业务方案中心副总经理曹雪祎:金融科技赋能要遵循“三个回归”一是回归牌照,银行是有牌照的机构,有牌照的机构就要做有牌照的业务。二是回归场景,原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完成了构建创新的信贷场景,通过场景来获客。三是回归客户,提供连接牌照方、场景方的服务,帮助双方构建桥梁,打破双方能力上的不对称。蓝海银行的副行长王业方:互联互通合作策略更有利于中小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和举措,这标志着整个中国的金融业进入规范发展和强监管的时代,一切金融行为都必须纳入监管。与此同时,银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是银行业的盈利增速和收益率有所下滑,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二是经济的下行周期对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较大。三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业务开始向互联网金融进行转型。四是科技创新引领银行业转型升级。具备高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成为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大银行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说,银行业科技的投入占比越来越大。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互联互通合作策略更有利于中小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所谓互联互通就是中小银行能够和广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借助第三方机构的优势来赋能银行业的金融职能,从而搭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快车道。
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自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试点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内,试点已全部落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9个试点地区均已公布入箱应用,共60项惠民利企创新项目,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监管人士透露,下一步,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成果推广,同时把关注点转向广大农村地区。试点全面落地8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继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地区公示入箱应用后,最后两个试点地区成都、广州也在8月24日对首批项目进行了公示,由此,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实现全面落地。具体来看,广州地区共有5个创新项目入箱,应用类型全部为金融服务,覆盖业务领域含安全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线上金融服务渠道、普惠小微融资及跨境结算服务,申请的机构既包括广发银行、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业机构,也不乏同盾科技、云从科技集团等科技公司参与。央行广州分行称,首批5个创新应用,主要围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展开,体现了金融科技兼容并包、融合赋能的特点。与广州地区入箱项目全部为金融服务应用有所区别的是,成都入箱的6个项目中,在应用类型上呈现科技、金融“五五分”的趋势。其中三项金融服务中,既包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灵活用工资金安全代付服务、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小微企业智慧金融服务,还有极具四川本土特色的支持四川方言的智能银行客服服务。而科技产品中,则主要涵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农村金融惠民服务系统,以及小微融资风控平台。另在申请机构上,同样呈现银行机构、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甚至有征信机构、实业公司入围的多元化特点。央行成都分行称,入选的6项创新应用,主要是探索利用前沿信息技术解决金融服务痛点难点,提升金融质效。一是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整合多种渠道,打破系统和数据壁垒。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农户信贷风险管理,优化金融用户体验,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延伸金融服务范围,主要探索跨界合作,加强业务协同,开展安全交叉验证,推动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发展,探索灵活用工人员收入安全保障新模式,为做好“六稳”、落实“六保”提供金融支撑。金融机构主导多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覆盖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广州、苏州、杭州、雄安新区9个试点地区60个惠民利企创新项目,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在试点项目上,均采用科技创新、服务小微、风险可控等原则,且结合了当地金融与科技的优势资源;另在业务范围上,也从最初的支付领域扩展到后期的保险、征信领域、风控应用等。具体来看,60个项目中,包括35项金融服务,25项科技产品,业务领域覆盖供应链金融、手机POS创新应用、小微企业在线融资、非接触金融服务、政务数据融合产品、数字风控产品、智能银行、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等。另从机构参与方面,各地均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50余家商业银行,京东数科、小米数科等30余家科技公司,此外还有百行征信、成都金控征信数家征信机构,中国移动、电信集团2家通信运营商,拉卡拉、传化支付等支付机构,以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入围,此外亦有央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监管机构、自律组织参与。针对公示的监管沙箱试点项目情况,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谢平在8月25日由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办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与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了分析。谢平指出,在支付类试点项目中,虽然手机POS与虚拟信用卡是小突破,但自扫码支付出现以来,移动支付方面没有出现突破性技术。从风控类试点项目可以看出,此类项目重点不在算法和人工智能运用,而在于数据是否充足。此外,供应链金融类的试点项目主要是保障应收款、应付款的循环对冲,运用技术保障质押商品不被挪用,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在对试点项目的总结里,谢平提到了四点:第一,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是技术,不是在金融。从入选项目看来,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科技的通用技术创新很少,大部分是个案的运用。但试点项目可明显提高应用效果,其在商业上是可持续的,可以提能增效。第二,保险科技的发展没有体现,这与当前大数据发展不够完善不无关系。第三,证券科技也没有体现。第四,科技公司主导的项目少,金融机构主导的多。“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进度受疫情等大环境影响较小,进度基本符合预期,目前来看项目入选的思路比较清晰,注重其创新性及普惠性,各地也都拥有自身的一些特色,对营造创新氛围,推动前沿领域成果落地应用方面带来积极影响。”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如是评价道。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则认为,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苏州等的试点应用情况看,均采用科技创新、服务小微、风险可控等原则,结合了当地金融与科技的优势资源,并各自具有一些特点。比如北京数量最多、落地最早,应用范围上涵盖更广,除了覆盖到银行,还包括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上海和深圳在试点数量上相对少,深圳最少,二者主要都围绕银行相关业务创新。在于百程看来,上海在技术选择上更青睐区块链,至少有一半项目涉及。深圳试点项目也结合了当地的特点,一是独有的百行征信信用普惠业务创新,二是针对境外人士的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均具有深圳标签。重庆、成都的试点应用有以方言作为智能银行的研究重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也是银行业务智能化中的一个痛点。谈及各地入箱项目特色,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前北上深一线城市入箱项目覆盖的业务面非常广泛,包括支付、信贷、理财、征信、保险等均有涉及,且更关注一些通用的技术。目前,各地选择的项目主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城市定位及产业基础相关,例如北京偏基础科技类应用会比较多,上海则更偏重区块链,深圳外向型科技应用特色明显,而成都重庆等地方特色则比较鲜明。后续关注点将转至农村9个试点地区监管沙箱全面落地后,针对机构如何出箱同样引发关注。在苏筱芮看来,要了解出箱规则,就需要从入箱的标准切入,目前,从北京、上海等地的项目征集公告信息来看,需要重点监测的标准,主要包括三大项。 一是预期效果,从征集公告所附的申请表来看,申请主体需填写对项目的预期效果、预期规模进行评估。二是风险可控,金融科技项目具有风险性,当项目能够在风险的把控措施、补偿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做到详尽规划后,才能够具备出箱的基本条件。三是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项目的创新,最终是要被推向市场,给需求端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广泛使用的,因此项目需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例如上海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中明确要求机构填写机构投诉及自律投诉渠道、方式。苏筱芮进一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预计监管将会在对应项目出箱之际,出台或完善相应的监管细则,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对应监管的各项责任,并开通相应公共监督渠道。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下一步,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成果推广,同时把关注点转向广大农村地区,注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监管沙箱试点城市、试点应用的持续增加,和当地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呈正相关态势,随着机制的成熟,后续范围仍将进一步扩大。正如于百程所称,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互联网化的特点,试点范围的稳步扩大,有利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地区间金融科技发展的平衡,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利于开展跨区域的监管和经验交流。目前看,各地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在按照既定的节奏进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另一资深人士同样预测,随着机制的逐渐磨合成熟,后续监管沙箱很有可能逐渐走出试点,成为全国普适性的机制。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在投资领域,金融研究机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他们不做投资,只做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卖给同行以及自己集团下面的兄弟公司。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对散户有没有参考价值呢?与散户比起来,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更全面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而在研究方法上,实际上无论是金融研究,还是其他什么研究,方法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实地考察,比如书面材料研究,比如行业消息分析等等。研究机构经常会被邀请到上市公司做实地考察,听取董事长、总经理的工作介绍。在这个层面,研究机构并不会获得内幕消息,因为这是违法的。上市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就像你在公司接待同行访问的时候,你不可能把公司机密信息都介绍给对方。实地考察的意义,是现场观感。比如企业生产井然还是一片荒废,从书面材料上很难判断。这有点像网上相亲和线下约会的区别。散户虽然没法让上市公司老总接待,但是企业还是能看到的,通过企业职工的收入、上工情况等,同样可以对企业作出基本判断。书面材料研究,主要就是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老板为什么都喜欢安排自己人当财务总管,因为企业的经营秘密最终都是体现在了财报上。当然,很多人会说,财报可以造假。这是一个逻辑误区。比如我们生活中用的各种证件,那也有造假的呀,我们要因此全面否定证件的意义吗?比如招聘中用的简历,粉饰和造假就更加普遍了,可是没有一家公司因此而不看简历。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分析,来判断简历的总体可信度。财报完全造假的情况是极少的,因为一个谎言需要100个谎言去弥补。更为常见的其实是财报的“粉饰”,是利用一些财务漏洞,让财报看上去更漂亮一些。比如一家小公司今年赚了10亿,公司会故意在账面上做成4亿,把剩下那6亿利润计算到明年头上,这样看起来这家公司就是高速发展的。因为公司老板也没有把握说明年一定比今年赚得更多。生意嘛,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再说行业消息分析,它是指大量阅读行业信息,然后从中寻找一些线索,得到一些结论。比如,印度疫情持续恶化,今年冬天气温可能明显低于往年,棉花价格持续上涨。这些消息汇总到一起,那就是一个行业性的重大商机。因为印度是重要的服装生产基地,疫情必然导致企业生产停滞。然后冬天即将到来,北半球国家的人民还是要穿衣服的吧?棉花价格上涨,说明需求可能很旺盛。那么由此就可以发现,国内服装行业订单将出现高增长。得到这个初步结论后,研究机构还会寻找更多线索来反向证明,以确定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各大公募基金投资股票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靠自己判断。按照规定,他们必须依据研究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如果基金公司看好某家上市公司,但是最近几年没有研究机构提到过该公司,那么基金就不能买它的股票。当然,研究机构并不是万能的,这几年闹出乌龙的也多的是。一方面,他们是有任务的,每天像做作业一样高频度地产出各种所谓研究报告,质量能好吗?另一方面,他们都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对未来了如指掌。散户一样可以自己去做研究。实际上研究机构的人,并不都是学金融的。比如学化工的、通信的,甚至学天气预报的都有。在专业知识方面,研究机构也不一定个个都是100分的精英。好多人都是勉强及格,还有些人甚至是考了两年、三年才拿到相关资质的。有句话是怎么说的?任何人,在一个领域内坚持十年,他都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