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暨《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学术年会召开12月23日,首届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暨《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生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首届中国金融学博士生论坛学术研讨会的举行和《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会议现场《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发言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赵昌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中国金融学》执行主编、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院长贲圣林,《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丁志杰,《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立岩,《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清华大学朱武祥,《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汪昌云,《中国金融学》学术委员、浙江大学杨柳勇,四川大学杜江,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付剑锋,中证金融研究院刘青松,《中国金融学》编辑部成员肇启伟、俞洁芳、宋科、范为等来自学界、业界嘉宾出席。会议由《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发言吴晓球首先对《中国金融学》创刊15周年表示祝贺,随后他提到中国金融变化非常快,要从掌握中国金融学基本常识和逻辑的角度,来把握金融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他认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动力有四个方面:一是脱媒,它会改变我国未来金融结构;二是技术会对金融带来颠覆性影响;三是未来金融结构的变化,将朝着财富管理以及资产多元化的方向改变;四是对未来中国金融变革三个方向的预判,向结构性的变化、高科技化和中国金融的国际化方面努力,未来一定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言林毅夫发表了《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主旨演讲,他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8年-2017年,连续39年中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5%,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结合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历程,对标世界各国发展状况,林毅夫和大家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高速增长的原因、为何国际上总会有“中国崩溃论”的说法,以及后来者优势与休克疗法,同时分析了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以及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他提倡把结构的差异性引入现在结构分析的新经济学,不仅可以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解释,也可以为从事金融学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随后,会议进入纪念仪式环节。赵昌文教授向林毅夫教授赠送《中国金融学》创刊十五周年纪念册,吴晓球、庄毓敏、贲圣林共同为学术委员颁发聘书。《中国金融学》联合主编赵昌文教授发言赵昌文随后发表了《生产性债务、金融效率和经济效率——一个关于去杠杆的分析框架》主旨演讲,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与大家探讨了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去杠杆”话题。赵昌文指出,去杠杆最核心的三个方面是生产性债务、金融效率和经济效率。降低宏观杠杆率或者去杠杆既要从金融部门着手,也要从整个经济体系着手,更主要的是从整个经济体系着手,要关注三个核心:1.金融资源配置到什么部门;2.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3.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高低。《中国金融学》执行主编、浙大AIF院长贲圣林发言圆桌研讨由贲圣林教授担任主持,参会嘉宾围绕“中国金融深化与创新推动的发展战略”展开深入探讨。嘉宾讨论下午,会议分为三个分论坛进行论文宣讲,包括经济组6篇、金融一组6篇、金融二组8篇,共计20篇优秀论文,论文作者与金融经济领域专家面对面对话,现场点评、指导,进行学术共享与观点碰撞,共同促进中国金融学术发展。分论坛论文宣讲本次会议由《中国金融学》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金融研究所支持。会议现场在学术年会的前一日,《中国金融学》2018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梳理了2018年《中国金融学》整体工作情况,部署了2019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围绕《中国金融学》定位、稿件质量与数量、机制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中国金融学》由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合办,国内外著名的资深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聚焦金融理论与实践前沿,为中国金融研究者提供一个高端学术平台。
答|百度派 @Babybiubiubiu我个人觉得据我所知,大部分的金融博士毕业生都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虽然有些人会去华尔街,但这个比例并不是很大,不管博士金融项目的水平如何。博士学位和硕士、学士、博士学位是研究学位授予的知识和认知肯定的贡献,不同于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的是相应领域的能力和才能。这是第一点,你需要再三考虑你想做什么。其次,最直接的衡量一个博士毕业生的方法是造纸。研究分理论和实证两部分的金融,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在做实证研究。如果你想分割这个领域,有资产定价,企业融资,投资等等,然后每个都有自己的细分。如果你能在你的金融学博士学位上取得领先,你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获得至少一个这样的背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会计学、编程等等。如果你下定决心做研究,去读博士。否则,金融领域就足够了。博士课程的目的是创建模型,根据教授我们的教授,硕士课程的重点是应用模型。所以博士是在教科书和诺贝尔奖名单上保留名字的人,而硕士是负责赚钱的人。从我的观点来看,我不认为金融真的必须是一个博士学位。因为金融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在企业金融、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分析、投资组合管理、甚至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定量,都有共同的应用。建立一个模型的任务是给数学家的,而金融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最大化模型的收益。很尴尬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市场敏感。我知道很多教授都是数理专业背景的,他们在专业方向上都很好,但有一部分先选择了金融学博士,留在教学中无法在市场上达到同样的水平。真正的市场总是比任何模型都复杂。以上内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科技凯德都五十岁的人了,还准备报考201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学博士,你说是不是疯了。下面是国内金融学专业排名,第一名是北京大学,第二名是清华大学,第三名是人民大学,第四名是中央财经大学,第五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凯德huan'bao
论坛现场。圆桌论坛。红网时刻长沙11月23日讯(记者 贺卫玲 通讯员 刘依妮)人工智能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防范金融开放过程中的风险?11月21日-22日,第六届“财信”全国金融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2021中国金融学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50余家国内知名财经院校的专家与学者就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本次论坛由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主办,论坛包括开幕式和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金融学院(系)院长系主任高端论坛、28场线上博士生平行论坛和2021中国金融学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2.5万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斌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莉亚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马理教授通过线上线下分别就《中国金融向何处去》《杠杆分化、资源错配与高质量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结构性视角》《人工智能与银行高质量发展——基于信贷业务的考察》《危机以来世界货币政策调控的演化与未来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教授、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郭晔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健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杨胜刚教授就热点话题“十四五新格局与后疫情时代新形势”展开讨论。22日,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在线上举行,为了确保各博士生和用人单位有效交流,论坛筹备组为每家用人单位单独设置了线上会议,各博士生可以进入其关注的线上会议与用人单位沟通。出席本届论坛的50多家高校用人单位和金融机构全部参与了线上交流会。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在疫情期间为各金融学博士生以及用人单位搭建了一个公共、开放、集中、高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金融学博士生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深化了各高校金融学科之间的联系。
华声在线11月22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易禹琳 通讯员 刘依妮)中国金融向何处去?人工智能能否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方?如何防范金融开放过程中的风险?11月21日至22日,第六届“财信”全国金融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2021中国金融学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50余家国内知名财经院校的专家与学者就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本次论坛由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主办,论坛包括开幕式和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金融学院(系)院长系主任高端论坛、28场线上博士生平行论坛和2021中国金融学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2.5万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斌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莉亚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马理教授通过线上线下分别就《中国金融向何处去》《杠杆分化、资源错配与高质量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结构性视角》《人工智能与银行高质量发展——基于信贷业务的考察》《危机以来世界货币政策调控的演化与未来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教授、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郭晔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健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杨胜刚教授就热点话题“十四五新格局与后疫情时代新形势”展开讨论。
全国金融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长举行 湖南日报11月22日讯(记者 易禹琳 通讯员 刘依妮)中国金融向何处去?人工智能能否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方?如何防范金融开放过程中的风险?11月21日至22日,第六届“财信”全国金融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2021中国金融学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50余家国内知名财经院校的专家与学者就国内外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本次论坛由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主办,论坛包括开幕式和主题演讲、圆桌论坛、金融学院(系)院长系主任高端论坛、28场线上博士生平行论坛和2021中国金融学博士生毕业意向交流会。2.5万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与。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斌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莉亚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马理教授通过线上线下分别就《中国金融向何处去》《杠杆分化、资源错配与高质量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结构性视角》《人工智能与银行高质量发展——基于信贷业务的考察》《危机以来世界货币政策调控的演化与未来发展》做了主题演讲。 圆桌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教授、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郭晔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健教授、以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杨胜刚教授就热点话题“十四五新格局与后疫情时代新形势”展开讨论。【来源:湖南会展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英语复习策略,一般都能考70多分1词汇四六级足够了,另外加看人大研究生教材2真题06年后有用,04年之前的非常难。市面上目前只有06、07年的。3熟悉题型,多练习。作文背模板,最后总结为一至两个自己的模板。专业课复习策略1打好基础,基础学科学好2关注热点,关心国家政策与大方向3把所考专业的本校老师的近期文章翻阅,了解其基本观点,进行总结。4另外,考博的特殊性注定你当且仅能考第一,第二以后几乎没戏。复试时总有你无法抗衡的对手。当然,实力特强的除外,不是你自认为的那个实力,而是老师心目中的实力。一般步骤没有导师推荐没有关系的情况下:1联系导师,发邮件给他说明报考意愿,发简历。一般回:欢迎报考。2如同意,去其办公室亲自拜访。也不用说什么主要还是说明意愿,带自己的作品。(可省略,但有机会最好去)3准备考试,平时联系导师最好用邮件和短信。有问题也可以问他。把握热点,基础这两点即可。4初试结束,导师见面。没见过的见一下,好好表现。5成绩出来联系导师,告诉你的意愿,因为老师有决定谁进复试的权利,不是过线就行。等待复试6了解复试程序,积极表现。多做准备。专业英语翻阅近期专业文章的摘要,熟悉专业词汇。7复试结束后发短信问老师你的表现,他的态度(几乎可知最后结果)8等待录取名单
21日,济宁高新区举行“高新区特聘产业顾问”授聘仪式。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章箭出席仪式,并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吴双颁发“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聘产业顾问”聘书。刘章箭指出,济宁高新区当前面临着首都产业外溢的重大机遇,迫切需求通过产业顾问的协调帮助,对接并引进适合高新区发展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企业资源入驻。希望产业顾问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和国资委全资协会等,开展资源协调并顺利导入高新区;通过对接法国、意大利、巴西、俄罗斯等国家驻华大使及国际产业协会,促进高新区与多国家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交流。刘章箭强调,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最硬软环境”,为专家当好产业顾问创造更优质的条件,助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随后,作为“特聘产业顾问”的吴双,对高新区优越的营商环境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此次担任高新区特聘产业顾问倍感振奋。今后一定会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全速推进高新区“三次创业”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段亚洲 记者 孔茜
金融博士去学牙医4月18日,一件不大的事情在朋友圈转发,也引起某日报的注意:博士朱骏(化名)博士都毕业6年了,居然去报考专科学校!放弃银行和科技公司的职位,去学牙医去了,过去二十多年的在数学和金融方面的专业积累都不要,重新开始一个陌生的领医学域,对他是佩服也是对他抉择的尊重。事情的大概是这样的,早在六年前就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博士朱骏(化名),今年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根据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估计全国也是罕见。高职专科到博士,中间差了三个学历等级:专科到本科,本科到硕士,硕士到博士。只有从专科起步向上攀登到博士的,没见过博士毕业再考专科学校的,这不是颠倒着来吗?据报道,朱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一番考察后,他决定报考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是一路过关斩将,以第一名的成绩即将开始三年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习。一路名牌大学毕业,读到博士基本到头的状态,可以充分证明此人非常聪明,但是对于普通人的观点,对于回头读大专这个事情,肯定还是会有不小顾虑:我一个博士生,去考专科,太没面子了吧?别人会怎么看我?一事当先,先考虑别人的观点,不是想到自己。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他人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就是这种在世俗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爱好。其实,读到博士的人,尤其是工作过6年时间的人,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的个体,这一点根本不用怀疑,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是揣测别人的想法,但是这各问题的理由可能还是就来自于世俗的判断,为啥这么说,可能牙科医生的收入、发展前景、以及妻子和岳父所能提供的职业发展和盈利预期,确实是非常确定性的未来,比自己在专业领域发展可能要光明的多。当然兴趣也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兴趣使然?读大专是进入行业的通行证我们无法判断朱博士放弃金融职业,去进修大专真的是因为兴趣,但是这个牙科大专的文凭确实是进入牙医行业的最低的门槛儿,有这个毕业证就可以进入岳父的诊所,未来也可以自己开诊所。事实上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角度说,博士回炉读口腔医学专业,也许是一种非常有“钱途”的选择。根据《中国正畸市场消费蓝皮书》显示,2016年底,中国的牙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在15万人左右,其中真正受过正规牙医本科教育的口腔医师可能只是3万人左右,保守估计牙医缺口在12万人,实际缺口可能在17-18万人。而且,种牙植牙都非常昂贵的背景下,在“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的当下,口腔医生收入非常高,一般能达到几十万元,一点不低于选择“996工作制”的程序猿。如果是自己开诊所,独立行医,估计收入要更高一些,年入百万也很正常。有人觉得这是瞎胡闹,有人觉得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毕竟国家培养一个专业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毕业后却没进入合适的领域发展,对于国家在朱博士身上的投入来算,尤其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是十年,可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不是胡闹,毕竟读过20年书,又在社会上混过6年的人,对于自己是不是胡闹肯定有自己的更多判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朱博士实际在他的采访中完全表达了自己的小算盘,对于他学数学和金融的背景来说,接近30来岁再转型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是有岳父以及爱人的专业支持和行业背景,应该说转型不难,关键是他的引路人在牙医这个行业经验老道,有他们带路,朱博士转型几乎是无风险、高收益转型,可以看到的未来,中国少了一个办公室白领,多了一个充满干劲、经验丰富的牙医老板。当然,朱博士自己的观点是兴趣使然,但是到了快四十岁,工作六年的人来说,再谈兴趣确实有点晚,但是也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确实会泯灭兴趣。与朱骏相映成趣的是“流浪大师”沈巍。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流浪汉饭都吃不饱,跟“读书”联系不到一起。但沈巍就是边流浪边读书,读书流浪两不误,不为世俗所左右,你说你的,我读我的。沈巍与朱骏境遇迥异,处世之道则同。知乎上也有关于类似问题的讨论,其实很多人的误区就是读书多理所应当的拿钱多,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正相关,一般来说,读书多,收入也一般来说会高一些,但是具体到个案,又完全不同,很多文科博士,确实在经济收入上处于弱势,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离钱比较远,拿到博士学位对收入的改善也比较少,甚至赶不上早几年上班的专科生,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房价飞涨,十年几乎十倍的涨幅,早出来十年混社会,造就买了房子,而刚出校门的博士,拿着几千块工资,面对着几百万的房子,确实有深深的无力感。朱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是兴趣使然,我却分析还是认为牙医这条路绝对是无风险、高收益的一条路。这是记者采访时的对话记者:为什么博士学历还要报考大专院校?朱彦俊:一方面是我兴趣比较广泛,平时对历史和医学等学科都非常感兴趣,去年知道有这个分类考试后,就决定往口腔医学方向试一试;另外一方面是,我爱人、岳父也都从事口腔方面的工作,我挺好奇的。记者:之前博士所研究的知识就那么放着,会不会觉得可惜?朱彦俊:之前那么多年的学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整体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专业也并不一定会丢掉。比如说,我想学的口腔医学与人工智能还是有交叉的。记者:假如你被医专录取,会不会向更高的学历深造?朱彦俊:暂时没有考虑,我更偏向职业方向,但未来不排除深入研究。记者:口腔医学中有有一门基础课——解剖学,你会不会害怕?朱彦俊:我之前也问过爱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应该不会是个难过的门槛。而且我现在已经开始在看医学专业课书本。无独有偶:清华化学博士重新高考读建筑据报道 ,1998年,刘早第一次参加高考,其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专业志愿依次是建筑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后以612分的成绩,上了浙大的调档线,被该校调剂录取到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刘早说,本科学习强调打基础,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研究并不深入,学位,刘早学得很认真。在浙大,刘早的综合成绩从大二到大四一直是全班第一,还担任了该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最终2002年本科毕业后,刘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工反应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但是他还是喜欢建筑学,快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毅然回高中参加高考,以644分的高分实现了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愿望。因此他对自己的专业谈不上感兴趣,也谈不上反感。冲着保送研究生的指标、奖学金和学士。我身边的案例:选择大于努力我的高中同学,后来跟我考入同一所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读了半年,还是决定回去高考,因为转专业太难了,教育部虽然同意可以转专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难度很大。后来这个同学再次高考,进入重庆大学建筑系,后来在央企做建筑规划,趁着房地产发展的十年,基本已经财务自由。如果还是读生物,估计最好的结果也就是美国某大学著名实验室的博士后吧。当然这个抉择主要是兴趣的原因,但是没想到后期也带来经济上的差异。这种专业调整我个人认为都是理智选择的结果:1、高校转专业太难,试想高中毕业的小孩子,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考生,知道啥大学专业情况,完全就是瞎撞,碰到哪个算哪个,能拷出来就是成绩了,还怎么在乎兴趣。但是进了大学门再调整就很困难了,又是成绩要求,学习实践。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完全没法转,比如建筑系、医学类专业,,所以只能回去重新回炉。2、职业规划太弱,甚至根本没啥规划,别人说哪个好就跟着去,完全不懂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身边一堆朋友被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环保的世纪等忽悠去了生物、环保这些专业,想脱身没那么容易。我有同学学传播专业去了建设银行,进去才发现,学传播和学金融的发展的完全就是天上地下的感觉,自己自学注册金融师,去了国内第一的公募基金,收入自然也是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些行业之间的差别都是工作很多年之后才知道的。朱博士最后决定去考牙医,我相信也绝对是看出了其中的差别。3、如果能换专业,我相信身边的朋友,还是读者朋友们有一大批要换个专业,上班十几年,你会发现,选择比坚持重要,行业比聪明重要, 那个考研咨询达人张雪峰也说,对外经贸的金融专业比北大的文史哲学要强太多,对此观点,我也是认同的。最后,如果给你选专业的机会,你会换专业吗?换到哪一个?来源:学术志 梆博士
金融博士去学牙医4月18日,一件不大的事情在朋友圈转发,也引起某日报的注意:博士朱骏(化名)博士都毕业6年了,居然去报考专科学校!放弃银行和科技公司的职位,去学牙医去了,过去二十多年的在数学和金融方面的专业积累都不要,重新开始一个陌生的领医学域,对他是佩服也是对他抉择的尊重。事情的大概是这样的,早在六年前就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博士朱骏(化名),今年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根据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估计全国也是罕见。高职专科到博士,中间差了三个学历等级:专科到本科,本科到硕士,硕士到博士。只有从专科起步向上攀登到博士的,没见过博士毕业再考专科学校的,这不是颠倒着来吗?据报道,朱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一番考察后,他决定报考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是一路过关斩将,以第一名的成绩即将开始三年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习。一路名牌大学毕业,读到博士基本到头的状态,可以充分证明此人非常聪明,但是对于普通人的观点,对于回头读大专这个事情,肯定还是会有不小顾虑:我一个博士生,去考专科,太没面子了吧?别人会怎么看我?一事当先,先考虑别人的观点,不是想到自己。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他人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就是这种在世俗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爱好。其实,读到博士的人,尤其是工作过6年时间的人,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的个体,这一点根本不用怀疑,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是揣测别人的想法,但是这各问题的理由可能还是就来自于世俗的判断,为啥这么说,可能牙科医生的收入、发展前景、以及妻子和岳父所能提供的职业发展和盈利预期,确实是非常确定性的未来,比自己在专业领域发展可能要光明的多。当然兴趣也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兴趣使然?读大专是进入行业的通行证我们无法判断朱博士放弃金融职业,去进修大专真的是因为兴趣,但是这个牙科大专的文凭确实是进入牙医行业的最低的门槛儿,有这个毕业证就可以进入岳父的诊所,未来也可以自己开诊所。事实上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角度说,博士回炉读口腔医学专业,也许是一种非常有“钱途”的选择。根据《中国正畸市场消费蓝皮书》显示,2016年底,中国的牙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在15万人左右,其中真正受过正规牙医本科教育的口腔医师可能只是3万人左右,保守估计牙医缺口在12万人,实际缺口可能在17-18万人。而且,种牙植牙都非常昂贵的背景下,在“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的当下,口腔医生收入非常高,一般能达到几十万元,一点不低于选择“996工作制”的程序猿。如果是自己开诊所,独立行医,估计收入要更高一些,年入百万也很正常。有人觉得这是瞎胡闹,有人觉得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毕竟国家培养一个专业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毕业后却没进入合适的领域发展,对于国家在朱博士身上的投入来算,尤其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是十年,可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不是胡闹,毕竟读过20年书,又在社会上混过6年的人,对于自己是不是胡闹肯定有自己的更多判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朱博士实际在他的采访中完全表达了自己的小算盘,对于他学数学和金融的背景来说,接近30来岁再转型确实难度比较大,但是有岳父以及爱人的专业支持和行业背景,应该说转型不难,关键是他的引路人在牙医这个行业经验老道,有他们带路,朱博士转型几乎是无风险、高收益转型,可以看到的未来,中国少了一个办公室白领,多了一个充满干劲、经验丰富的牙医老板。当然,朱博士自己的观点是兴趣使然,但是到了快四十岁,工作六年的人来说,再谈兴趣确实有点晚,但是也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确实会泯灭兴趣。与朱骏相映成趣的是“流浪大师”沈巍。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流浪汉饭都吃不饱,跟“读书”联系不到一起。但沈巍就是边流浪边读书,读书流浪两不误,不为世俗所左右,你说你的,我读我的。沈巍与朱骏境遇迥异,处世之道则同。知乎上也有关于类似问题的讨论,其实很多人的误区就是读书多理所应当的拿钱多,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正相关,一般来说,读书多,收入也一般来说会高一些,但是具体到个案,又完全不同,很多文科博士,确实在经济收入上处于弱势,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离钱比较远,拿到博士学位对收入的改善也比较少,甚至赶不上早几年上班的专科生,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房价飞涨,十年几乎十倍的涨幅,早出来十年混社会,造就买了房子,而刚出校门的博士,拿着几千块工资,面对着几百万的房子,确实有深深的无力感。朱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是兴趣使然,我却分析还是认为牙医这条路绝对是无风险、高收益的一条路。这是记者采访时的对话记者:为什么博士学历还要报考大专院校?朱彦俊:一方面是我兴趣比较广泛,平时对历史和医学等学科都非常感兴趣,去年知道有这个分类考试后,就决定往口腔医学方向试一试;另外一方面是,我爱人、岳父也都从事口腔方面的工作,我挺好奇的。记者:之前博士所研究的知识就那么放着,会不会觉得可惜?朱彦俊:之前那么多年的学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整体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专业也并不一定会丢掉。比如说,我想学的口腔医学与人工智能还是有交叉的。记者:假如你被医专录取,会不会向更高的学历深造?朱彦俊:暂时没有考虑,我更偏向职业方向,但未来不排除深入研究。记者:口腔医学中有有一门基础课——解剖学,你会不会害怕?朱彦俊:我之前也问过爱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应该不会是个难过的门槛。而且我现在已经开始在看医学专业课书本。无独有偶:清华化学博士重新高考读建筑据报道 ,1998年,刘早第一次参加高考,其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专业志愿依次是建筑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后以612分的成绩,上了浙大的调档线,被该校调剂录取到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刘早说,本科学习强调打基础,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研究并不深入,学位,刘早学得很认真。在浙大,刘早的综合成绩从大二到大四一直是全班第一,还担任了该系学生党支部书记。最终2002年本科毕业后,刘早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工反应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但是他还是喜欢建筑学,快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毅然回高中参加高考,以644分的高分实现了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愿望。因此他对自己的专业谈不上感兴趣,也谈不上反感。冲着保送研究生的指标、奖学金和学士。我身边的案例:选择大于努力我的高中同学,后来跟我考入同一所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读了半年,还是决定回去高考,因为转专业太难了,教育部虽然同意可以转专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难度很大。后来这个同学再次高考,进入重庆大学建筑系,后来在央企做建筑规划,趁着房地产发展的十年,基本已经财务自由。如果还是读生物,估计最好的结果也就是美国某大学著名实验室的博士后吧。当然这个抉择主要是兴趣的原因,但是没想到后期也带来经济上的差异。这种专业调整我个人认为都是理智选择的结果:1、高校转专业太难,试想高中毕业的小孩子,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考生,知道啥大学专业情况,完全就是瞎撞,碰到哪个算哪个,能拷出来就是成绩了,还怎么在乎兴趣。但是进了大学门再调整就很困难了,又是成绩要求,学习实践。对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完全没法转,比如建筑系、医学类专业,,所以只能回去重新回炉。2、职业规划太弱,甚至根本没啥规划,别人说哪个好就跟着去,完全不懂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身边一堆朋友被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环保的世纪等忽悠去了生物、环保这些专业,想脱身没那么容易。我有同学学传播专业去了建设银行,进去才发现,学传播和学金融的发展的完全就是天上地下的感觉,自己自学注册金融师,去了国内第一的公募基金,收入自然也是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些行业之间的差别都是工作很多年之后才知道的。朱博士最后决定去考牙医,我相信也绝对是看出了其中的差别。3、如果能换专业,我相信身边的朋友,还是读者朋友们有一大批要换个专业,上班十几年,你会发现,选择比坚持重要,行业比聪明重要, 那个考研咨询达人张雪峰也说,对外经贸的金融专业比北大的文史哲学要强太多,对此观点,我也是认同的。最后,如果给你选专业的机会,你会换专业吗?换到哪一个?来源:学术志 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