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德教育2019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41.5% 的海归认为找工作的难度一般,31.7% 的海归觉得找工作有难度,其中选择有些难的人数占比26.5%、非常难的人数占比5.2%;26.8% 的海归找工作相对轻松,其中20.2% 的海归认为求职不太难,6.6% 认为找工作很容易。总体来看,在国内毕业生求职竞争激烈、海归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多数海归回国求职并没有过多的焦虑,能够很好地化解求职压力,顺利找到工作。当然,海归找工作的难度与就业行业、个人对工作的期待水平、个人的能力息息相关。在启德调研采访中,有着波士顿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布朗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光鲜履历的Alex,从美国学成归国后,经过了几十次的求职磨砺,最终顺利入职中信建投证券,成为投资银行部Associate。提及回国找工作的经历,Alex 用了三个“很难”来表达国内求职的不容易,他说到,“找自己想要的工作很难,面试笔试就多了,横跨全国都有的。基本上很多工作都是要面很多很多轮的,包括现在我的工作大概也面了六轮,各种各样笔试加面试的穿插在一起,还有实习期的考察。”他所选择的金融行业,多数投资银行在2018年的日子并不太好过,不少公司缩减招聘,因此求职也比以往要难很多很多。而对于毕业于新加坡私立大学的Owen 来说,他本科拿到了市场营销和广告双学位,得益于清晰的职业规划以及丰富的实习经验,回国后他顺利进入港中文深圳校区的招生办工作。对于找工作, Owen自信满满地回答到:“我只有一次求职的经历,然后一次就中了,所以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求职不难。”
来源:金融小伙伴一转眼就已经到了2020年的5月,一年都快过了一半了,但留学生们却依然自闭上网课。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低年级留学生来说还能够接受,就算这学期不能回到学校学习,下半年回校复课还是有望的!而对于马上面临毕业的同学,2020年就不是那么美好了。前段时间,#应届生的身份到底有多重要#冲上热搜。这个问题能上热搜,大概说明这届毕业生真的有点难了。但凡就业形势好一点,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介意“应届生的身份重不重要”的问题。在热搜的讨论中,一些评论真的有点扎心了:而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有优势的是留学生的应届生身份可保留两年,这样可以延长找工作的时间。但是延长找工作的时间也会发生以下问题:在求职中你会遇见比你低一级的国内毕业生和国外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们不乏会听到常春藤毕业的同学降维秋招进四大的故事。这里并不是说四大不好,而是很多留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目标都有较高的要求,大多留学生毕业目标是进入投行或咨询这种起薪高的行业。但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在国外读本科或研究生,不仅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教育制度,更多地是为了有学历背景的提升进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随着疫情的爆发,国务院曾做出过说明,我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了160万。人数的众多,除了是让你在留学的时候能够遇见很多中国同学一起组队做team work,presentation,讨论作业之外,也意味着留学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因为这已不是一个海归回国好就业,走到哪里都会被高看一眼的时代,反而是近些年来海归变“海待”的言论不绝于耳。“花了几十万到澳大利亚读 Master,但回国找工作时,我跟国内的毕业生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开始给自己定的薪金是年薪15万元,但参加了几次招聘后发现,有海外学历的求职者很多,我还没有工作经验,现在只有月薪4000+奖金...”没有实习经验也变成了很多留学生的现状。但实际上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却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总结来说就是,这届留学应届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很多公司暑期实习已经招的差不多了。但如果,你想进入金融、咨询、互联网等行业的名企或核心岗位的话。在毕业前先找到一份实习是必备条件,不止让你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这个行业的工作节奏,也让你更加了解未来想求职的行业和岗位具体是在做什么。所以对于即将毕业但是实习经历不足的同学,我们建议你一定要考虑先实习再找全职。因为没有实习经验的话,如果想找到某一个行业中很顶尖的公司几率是不大的。当然,如果你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更加鼓励你去寻找实习,因为在相同的学历背景下,有实习经验的竞争力会提升不少。如果你之前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就需要考虑未来想要去到什么样的公司,了解自己目标岗位的JD以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还有这个行业中不同公司的风格是怎样的,以备于在求职时对目标一击即中。但现实让人焦虑,留学生求职面对不对称的信息差:寻找实习的成本高、缺乏靠谱准备的信息平台,盲投、对自身定位认识不足,岗位契合度低。面对这样的问题,留学生就要知道怎样包装自己的优势、在求职中应该如何做突击准备、对各行业招聘渠道及薪资岗位解析。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了解求职渠道+技能+行业... 适合人群:√ 想了解国内金融就业的趋势√ 想了解更多的国内求职环境√ 想获得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 为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仅限前500名免费参加本次提升计划!
有人说出国好,出国镀金,回来就是海归,能有好前途。有人说出国开阔眼界,回来比别人有更宽广的视野。那么,出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听听那些留在国外工作的人,怎么说。男,35岁,某南方省top1 985,美国金融硕士,绿卡持有者。讲一下我的经历。中学经历:本人某北方省会城市出生长大,一路学习还不错,从小三好学生,竞赛奖牌拿了不少,其实只要是985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吧,学习算不上顶尖,大学也就是个中等水平985。总体来说直到高考成绩出来我还都是挺满意的,觉得一生顺风顺水,以后也会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事实证明我太天真。填报专业:悲剧的开始。开始报志愿的时候,我这种三线城市出生的普通家庭局限性就出来了,我发现我对专业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专业都是干嘛的。父母也没有给我任何的建议,比如哪些专业发展前途好?哪些专业赚钱之类的,他们的见识也十分有限,就直接跟我说报我感兴趣的,我想了一下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我感兴趣的是什么,整个中学生活都是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而我发现我学习好只不过是因为成绩超越了同学,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在这种成就感的推动下,就不断学习,最后成为了一个只会做题的机器,我的社交能力完全就是战五渣。当时流行打魔兽,我无奈去魔兽群里问关于大学和专业选择的问题,后来极度纠结下选了一个管理专业,后来才知道这专业就是完全学不到任何技术,只有一堆无用理论的玩意。大学经历:带着某省top1的光环,还有对大学新鲜感的影响,进了大学就是堕落的开始,论学习能力三线城市的水平跟沿海高考大省来的同学还是有不少的,而我又跟现如今很多网瘾少年一样沉迷游戏,谈恋爱,逃课,不写作业。成绩一度班里垫底,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没有中学时候的心气了,没有了在学习中战胜对手的成就感,也缺乏对专业真正的兴趣,完全不想学习,只想混,虽然自己心里明白混是没有好结果的,但是就是想混。遇见:大学里不缺乏真正优秀的同学,我就遇见了一个女孩子,站在一个三线城市出来的19岁男孩的立场,我觉得她简直是完美的,聪明伶俐又漂亮,她家里的是一线城市的独生女,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人物,她学习成绩好,象棋拿过全省比赛的奖,还会中国古典乐器,为人处事很有家教,我几乎找不出缺点,不得不感叹家教之好。差别:我借社团之名接近了她,发现我们完全就是身处不同阶级的两个人,我当时满意甚至带有一点点骄傲的考进这所学校,在她口中只是“没有发挥好”才来的。她的目标是国外的名校,这时候我才开始关注到出国留学这四个字,学校里有一个跟北美2+2的项目,她表示很无奈的只能先参加这个项目,曲线救国,研究生再去国外名校。我看了一下这个项目对gpa的要求,我这种战五渣是完全达不到要求的,我那个懊悔啊,最后眼睁睁地看她去了北美,而我继续留在这里混日子。这一件事情让我开始思考三线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不同家庭阶级的差距,以及人与人的差距。我想改变,但是不知从何下手,班里打游戏的同学都跟我成为了好基友,我厌恶但又甩不掉他们,没有勇气走出来,越随着时间推移,我越给自己设置很多心理障碍,“我不行”,“我已经差太多了”,“我跟别人家庭没得比”。这种重重的障碍让我整个人变得很抑郁。毕业:人生最惨时刻。随着曾经梦想的大学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找工作,结局是什么我都不必多说吧,我对专业知识不扎实,对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了解,去面试随便一个问题,我回答的都非常天真,根本无法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当年的面试官,我会深深的觉得这个年轻人身上带有的无知和不学无术。打游戏真的毫无用途,我以前还天真的认为打游戏也会锻炼思维,是聪明的象征,这完全是p,打游戏除非你打到职业,不然只会越来越费。我对前途的感觉是一片灰暗,甚至有点怪罪父母,为什么不在填志愿的时候就告诉我社会的残酷。为什么只提醒我好好学习。重新起航:嘴上说重新起航,是被逼的,在我毕业郁郁寡欢一年后,我想起了之前学校里那个姑娘,他已经英国名校硕士毕业了,回国拿到了四大的offer,我顿时觉得人与人的差距变得不可逾越,感觉自己是个废物,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出国。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然后我开始学习托福gmat,一整个大学荒废的经历,让我现在读书都有一种陌生感,无法沉下心来读书的感觉。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出国的决定,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三口都在一个三线城市50多平米的房子里。所有的钱省下来为了给我出国。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又是深深的懊悔,出国前的每天夜晚,躺在家里都被这种深深的自责感困扰,想着以前的同学已经工作,赚钱,而我还赖在自己家里,觉得自己好没用。北美之行:如愿去了北美念硕士,2年的项目,学校一般,原因是本科gpa太垃圾。来到这里,跟所有第一次出国读书的人一样,适应每天说英语的日子,适应一切靠自己的日子,项目课程不难。但是去北美的人也分两种,一种是有钱人家的小孩,一种是以屌丝自居,而我就是后者。我开始发现我不知不觉的就跟自称屌丝的同学混到一起,而有钱人则是另一个圈子。gpa还是不错接近4.0,到找工作的时候,95%的中国master毕业生都回国了,而我又纠结了起来,虽然我是应届生身份,但是岁数比一同毕业的同学大,回国有些劣势,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留在北美,有了工作经验再回去。在北美见过了真正的市面,真商界大佬小孩跟我这种普通人生活是完全不可能一样的。留在国外:可能是由于本科时候只顾着玩,又毕业待业了一段时间,我年龄比那些一毕业就无缝出国的人大,在社交方面竟然还领先于他们,很多事情我也比他们想得开。后来找到了实习,进了基金公司,那一年facebook帮了我大忙,facebook上市之后跌到17块我记得,之后我非常看好这只股票,自己也买入一直持有,面试的时候也拼命跟面试官吹嘘这只股票,当时我只是在玩人人网(中国版facebook),并且也对这种社交模式的收益模式有过思考,于是我才不成熟的笃定这公司是非常有前途的。后来证明我误打误撞地抓住了美国最牛的几只股票之一。目前美国几大科技股巨头就有facebook。之后就是普通的工作,做着自己还算心仪的工作,拿到了永居身份,这个故事到这里可能就是很多人理想的目标了吧,然而真的不是。回国小聚:离毕业也过去了好多年了,同学读博士的都读完了,出国的也工作了,大城市打拼不下去的也回三线城市老家了,我的国外认识的朋友是联系最多的,一切看似尘埃落定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跳出来提醒我是个five。一次回国跟一个研究生同学的小聚,她也带来了几个朋友。后来经过介绍我才知道其中一个人的母亲是某衫资本的合伙人,她自己住着千万的豪宅,在卖方投行部工作,男朋友也是在某大型VC工作。其中还有一个人住着也是千万海景豪宅。我问了一下我朋友你不会也住着千万豪宅吧。回答是肯定的,这三个人住在不同的区,却都是千万的豪宅。而他们从来没有为了学习和找工作而像我这么揪心过。这种轻松淡定,让我觉得我到底算个什么东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工作生活,而我根本远没有达到他们所处的阶级,我前十几年的困惑,为前途的担忧,父母为了我做出的牺牲,让我觉得这一切在我的过往里太沉重了,而他们却轻描淡写地度过了。我只是个five而已。在他们面前我没有任何一件事能拿出炫耀,我觉得我努力得到的,对他们来说太不值一提了。准备回国:我准备辞掉工作,放弃绿卡,我想回来,创造我自己的事业,我以前所获的一切,成绩,学历,身份。这三样想必是每一个出国的985学生都在意过的东西。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在为此苦恼失眠吧。我从小到大都在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努力,而我自己根本不知道我追求的东西有何意义。我现在不想再这样了,我想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燃烧自己的价值,我要结束这个被规则束缚,荒诞了20年的生活。
作者丨小石头来源丨小石头侃升学(ID:xiaoshitoushengxue)多年前的留学生是出国接受精英化教育,现在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发展的趋势蔓延,我们这代人与父母那代人对留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称留学生为“海龟”,代表的是高端知识人才,现在别人一听你是海归,首先联想到“低能”,“高薪”,小企业不敢要,大企业不屑要。当然,也有人认为留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毕竟在这个时代想要找到一份合适且喜欢的工作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那么,留学生在国外毕业后究竟面临怎样的就业困境?小石头为此做了一些采访,我把这些经历反映出的共性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镀金视角下的刻板效应“社会对留学生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学生花爸妈钱在国外挥霍,或是出国留(游)学一年就为镀金。可是我身边的人基本都是好好学习的,没有混日子,而且学校淘汰率并不低。我们专业大一上一半了已经走了40人(一共80人)。”——本科/荷兰“大家会觉得你既然出国留学了,你就应该很厉害,或者你家里肯定很有钱,有钱你就出去混日子,玩够了再回来找份好工作。就业方面的话,因为现在留学生变多了,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也会对留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偏见。”——本科/英国“如果自己的学校说出来别人不知道,很容易被有色眼镜自动归类到野鸡大学,学生被认为是花钱出国学语言混学历。”——本科/美国国内很多人还有对海归抱有偏见,别说自带光环了,感觉你回国不来个治国平天下都对不起你的海归光环。能不能找到工作就看踏不踏实了,有些行业还是很喜欢海归的,比如跨境商务公司。也有负面评价,由于海归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甚至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或者有“这些人只是花钱去镀金”的心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将社会对留学生的刻板印象视为一把“双刃剑”。《亚裔美国人成就悖论》一书的作者曾经发现,正面印象可以成为竞争中的优势。他认为正是人们对亚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他们的成功。60%的中国移民父亲和40%的中国移民母亲都拥有学士或更高学位,即便是对非常普通的留美学生来说,“你是留学生所以你很厉害”,这种预期也会帮助他们提高各方面的表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负面的预言在实践中会强化社会原有的负面印象。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对它的定义:“一个实现自我的假设以一种虚假的定义开始,唤起了一种新的行为,并最终使最初的虚假概念成为了现实”,如今,以出国镀金回国之后好找工作为目的的留学已经演变成一种从众行为,恐怕,从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这种心态绝不可取。二、居无定所,进退两难“新加坡我去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英文也不好,找活到火锅店打黑工也只能找中介。在荷兰,我现在学还没上完,想找到一家公司工作,实习期好好干,毕业之后把我签下来。如果不行的话,就回国,现在国内竞争那么激烈,我也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硕士/荷兰“我有个朋友,回国找工作挺受挫的。他在国外呆了2年,读的是艺术类的专业,去年硕士毕业,本来打算在英国有几年海外工作经验再回去,但是签证办不下来,想找专门的求职机构,可是海外的就职机构收费太贵,无奈回了国。但是回国后发现他留学的资历本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优势,和国内的求职学生一样,要通过层层筛选才有面试资格,最后好像是因为他学校不太出名的,就被拒绝了,这种事发生的也不是一次两次。”——硕士/英国绝大多数海归回国后都把目标涌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寻求好的公司与好的岗位。但是海内外的信息差和课程设置不同,国内用人单位没法判断一个海归的含金量,所以在很多高端行业,国内就业只看院校排名,一些公司招英国回来的只要TOP2,美国的要TOP50。其次,用人单位觉得能通过高考考进清北复交等211,985学校的学生,吃苦能力要比海归强,而且从期望值和薪资要求方面来说,也要比海归低,工作的时间也会更稳定,不那么容易跳槽。对于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求职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和国内毕业的学生比起来,海归光环并带不来什么优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12月之间,面向的都是应届生,而海归一般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少部分是2月等,哪怕6月毕业的一般也不会立即回国,所以对于海归来说,首先回国找工作能不能被当作应届生对待是一个很多人忧虑的问题,其次就是很多海归都会错过校招期,(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开启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国内工作因为不能参加笔试面试等,可行性几乎为0)更别说有机会去各个学校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所以在时间点和资源的角度来说,海归都是弱势群体。三、以前拼实力,现在拼名气,比国内学生起点低“留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名校,有说服力。其次,一些特定的专业,在国外受教育可能会有一些优势。第三,要看这个岗位需求,如果需要英文,或者对外国文化深刻了解,那么留学生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对于女性而言,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女留学生,就会有点难。如果你出身校普通,英语普通,经验普通,能力普通,年纪还比别的应届生大,会很困难。”——硕士/美国“在国外求学,能带回一些先进知识,但是现在国内专业越来越强,并不见得国外比国内要好。对比国内985和211的同学,海归所处的环境,首先是不一样的,受到的环境影响也是不一样的。985和211的同学更加熟悉国内这个文化环境,可以早做准备,也会很快地进入人际关系圈,但留学生更适应国外的一套标准。”——硕士/英国本次调研中发现,留学生在获得国内第一份工作耗时方面。留学生初次就业的工资分布如下。也就是说,近半数留学生初次就业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近7成认为月工资远低于期望,15%的留学生职场竞争力甚至低于国内二本高校的毕业生。四、种族歧视只是小菜,国际关系恶化先拿留学生开刀“有一次我们去德国亚琛泡温泉。回来的时候迎面走过来一小青年。先说你好,我礼貌的回了一句,然后他就开始骂我们。不怂,直接骂回去。”——本科/德国“外国排外很厉害,也仇恨中国人。美国比较好的行业,例如法律,经济,金融,只给本国人提供工作机会,我们在国外实习都难找,更何况正式工作。美国绿卡申请的条件也越来越复杂,想在海外发展真的挺难的,相对而言,回国至少还有亲人的接应和安排。”——本科/美国“英国政府对本国人政策保护,给中国人的签证会受国际关系影响。PSW签证取消,让很多留英学生毕业后很难在英国工作和生活,T2签证申请条件高,所以还是回国好一些,虽然国内留学生找工作也没有什么优势,但至少不用为签证烦恼。”——本科/英国其实各国保护自己人民的就业率并不能视为一种歧视行为,但是任何移民政策总是在实时跟进中外紧张的国际关系。近两年国外出台的政策保护新闻,2017年4月19日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18日宣布取消457签证,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也签署行政令要求联邦机构迅速着手修改现行签证政策澳美领导人给出的理由如出一辙:优先保证本国人的就业机会。截至2016年9月底,澳境内有超过9.57万人持有457签证,中国人仅占5.8%(约5500人)。西方对中国充满畏惧,中国留学生未来毕业后在海外找工作的机会愈发渺茫,至于美国面向高技术外籍人才发放的H1B签证,结果是超过80%的人工资低于同岗位美国工人的工资,等同于以远低于市场价的工资水平引进外籍高技术人才用来代替美国工人。这样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留学生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765万)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留学生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增量。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用人单位并不会对留学群体有任何特殊优待,相反,由于社会对留学生和富二代固有的偏见,HR会更加仔细地用放大镜审视你身上的每处瑕疵。如此进退两难的境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留学的初衷。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体验差,只会培养考试的机器,所以选择出国。国外教育不会扼杀你的创造力,更开放,更自由,更友好,多样文化背景,学语言,培养国际眼光,更独立,中国的学渣出国秒变学霸….这都没错。然而现实是,有一天,你还要回到这个功利的社会中来,和那些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机器人”竞争。如果在国外这几年,你只是眼界开阔了,能力没有跟上,那么国内的“机器人”在扭曲的竞争压力下越跑越快时,你只是付费体验了一把什么叫作种族歧视,参透了什么叫作好山好水好寂寞,仅此而已了。 end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别忘了点赞支持!
这几年留学生很多都选择回国工作,大家回国都有各自的原因,或者抽签没中,或者看准国内的市场行情,亦或者要回家继承家业,不管怎样,大家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找工作。那些大牛不在我的探讨范围内,毕竟厉害的人不管你在国内还是国外一定都是非常优秀不愁工作的。但是,大多数的普通留学生的情况是,读书的时候辛苦为了毕业,苦苦写论文,好不容易留住单科成绩A,留住GPA3.5+, 毕业之后还是依旧要吃力的一家一家投简历,笑脸相迎去求学长学姐推荐工作。就是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的,我们没有开挂的人生,没有亿万家产做后盾,我们也是要找工作拿工资养活自己的普通毕业生。毕业直接回国,薪资基本都不会超过一万这个是我感受非常深的事情,我是2014年本科毕业,在美国工作了一年2015年回国,当时我去的是一家外企的普通设计师岗位,在广州,一个月工资8.5k,然后3个月转正之后给我升1k,就是9.5k。而同期的另外一个业务部门英国硕士留学回来,底薪是5.5k,当然我们不排除业务部门是有业绩提成的,不过我们行业,前半年到一年,是根本拿不到提成的,拼命干的话,好的情况一个月提成大概也就是2-3k。而另外一个业务部门,加拿大本科回来,毕业生开的薪资是6k。是得,这就是2015年广州,留学生回国之后的薪资水平。我想说一定有比我们高的,但是身边这样的真的不在少数。我也有不少朋友回国之后选择了上海,我总结了一下身边的朋友们,没有海外工作经验工作直接回国的朋友,薪资都在6k-8k。而有过海外工作经验的朋友回国找工作,薪资基本可以往10k往上谈了。(毕竟填写资料上家公司薪资水平是以美元为计算单位的不是吗?怎么样乘以一个6.5,都会过万了,而现任公司也不敢说拉的差距太大。)所以,如果可以,请在国外一定争取工作机会,全职最好,没有办法全职的也去争取实习,回国之后的待遇就会很不一样。刚回国的我们应该是抱着雄心壮志一定要来闯荡一番的吧,没想到这么快就遭受了社会的毒打,望着赚不回学费的工资,国内大学毕业的人早你来到公司然后风生水起。是不是很心酸?想着自己这么几年在国外吃的苦值得吗?爸爸妈妈花的这笔钱值得吗?我想说,努力就还是一定会有回报的,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回报,但是也要面对一开始的时候会与期望有所落差,身边也有一开始回国拿着6k的工资的朋友,后来一路飙升,最后做到管理层,年薪可能已经7位数了。所以,只要坚持,方向对了,就一定会有回报的。当然身边也有好些留学生朋友撑不住回老家了,不过这也不是坏事,毕竟有退路也是好的。回家继承家业也是可以过得舒舒服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关于外企这一块,我说一下我的总结的印象吧。外企公司真的很多留学生,不想丢掉语言这一块,找外企外企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我目前了解的三种是欧美企业我算是呆过几家外企都是欧美企业,凭良心说,欧美公司的待遇是真的很不错,年假多,迟到也不会扣钱,高层基本都是外国人,工作环境相对单纯,有啥说啥。老板并不会太记仇,比较公事公办。有个硬性要求就是英文一定要好。这个要求其实会卡掉很多人,所以这种欧美外企很多留学生。缺点就是比较温水煮青蛙,磨砺一定是没有私企或者那些小公司创业公司强度大的。日韩台规矩比较多,企业文化比较多内容,不能迟到啦,迟到扣工资啦,加班晚回家也不一定会报销,不管你是不是要见客户的岗位,着装会有要求,简而言之就是比较事儿。年假很少,按照最低标准来得,比较一板一眼。虽然是外企,但是对英文要求不高,中文无障碍沟通,日韩小语种毕竟也是少数人,但是如果想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语种肯定还是要学起来会比较有优势。港资港资公司其实对英文要求也是很高的,毕竟香港那边教育都是全英文的,所以留学生也不少,港资的公司文化还是挺好的,年假多,跟欧美企业差不多水平,团建多,最重要的是,过年会发红包!最喜欢的粤文化,哈哈每到过年的时候,只要是已婚的,就要给没有结婚的小辈发红包,老板也会给员工发,真棒~可能因为之前一直在广州工作的我,所以对粤文化,还有港资有莫名的好感吧。在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国内高校即将迎来毕业季,随之而来的就是如火如荼的招聘季啦。但与国内应届生毕业生不同的是,留学生在回国找工作时往往会遭遇身份困惑——我到底是不是应届生?毕竟国内国外本身毕业时间就不一致,刚毕业留学生们生怕自己回国后因“应届生”身份而无法参加公司的校园招聘,从而错失dream offer。关于“刚毕业的海归是不是应届生”的问题,网上也是众说纷纭。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国内对于“应届生”的界定。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对应届毕业生的界定是: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也按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其实,应届生的严格定义为国内应届毕业生,至于海归,教育部明确规定,是否为应届,由用人单位界定,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体制内的单位,包括国有银行、国资金融机构,在招录考试时,一般参照国内的应届生规定。对于从国外院校毕业的学生,这类单位除了看学历和学位证明,还需要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是否应届生是按教育部出具的认证上标明的时间核算的。私营企业和外企则根据各自公司的规定对应届生进行界定,每个单位不同,一般以当年毕业生作为应届生对待。从海归政策上来看留学生们并没有“应届生”这种说法,但在找工作时,可参照国内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时间,参加国内校招。1、尚未回国的留学生可先网申校招岗位以今年为例,时间进入四月下半旬,国内虽春招已接近尾声,但仍有不少名企尚未招满。这时候,如果你已经取得了留学院校的毕业证和文凭,也可直接参与目前春招企业的岗位申请,或者直接申请国内企业专门针对海归的岗位,如四大或外资银行等。校招是“快”者为王,提前申请,待通过初选进入面试环节时,即可直接回国面试,既节省时间,也不会错过机会。2、关注国内名企的海外校招行程近年来中国名企掀起了一股赴海外高校举办海外校招的人才抢夺战,留学生们甚至可以在留学国家申请国内名企岗位并面试。比如国内著名三巨头BAT和联想、华为等,最近几年都会在美国、英国等地进校巡回举办海外招聘会,留学生们可关注一下类似名企的海外校招行程,不用回国就近投递简历。3、求职不理想,还可参加下一季的校招国内校招一般分为春招和秋招两季,春招一般集中在春节之后3-5月,秋招则集中在国内高校秋季学期开学之后的9-12月。如果留学生回国时间刚好错过了一个校招季,或上一个校招季求职不理想,还可参加下一季的校招。但切记在回国后也不要忘记提升自己的背景,在待业期可先找一些相关实习,增加工作经历。4、不要错过了心仪雇主的社招如果错过了校招(春招、秋招等),也不妨关注一下社招岗位,包括招聘网站、企业官网,或专门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会等。
25岁海归硕士,6年花掉200万, 如今到手工资5千。这种看似只会在电视剧里出现的情节,在现实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从澳洲留学回国的舒楠是名副其实的海归,本硕均就读与澳洲某公立大学的她,在回国后似乎并未给她带来多大的优势。最惨的那个月,舒楠连续投出20封简历,却一封都没有收到回复。有一次好不容易获得了一家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的面试机会,HR却说:不论本科还是硕士,底薪3000,其余全靠招生和授课提成……如今,舒楠回到了老家,在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工作,每月的基薪为3500元,因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最近几个月基薪加提成的收入只有5000元上下。算算自己6年耗费近200万的学费和生活费,她觉得自己有愧于父母。“辛辛苦苦一个月,到手工资几千块,真就还不如那些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们……”舒楠自嘲着自己的工作。01留学回来工资还不如国内学生高Alex并不是一名富二代。当初Alex为了说服父母让他出国留学镀金真是费劲了心思,当然,最有效的理由莫过于“英国硕士只有1年多的学时,只要省吃俭用再加上平日做兼职,花不了太多钱的,毕业以后很快就能挣回来的”。谁曾想,生活给了他一记重拳,让他明白了“英国留学生,并没有那么值钱”。在英国1年半,Alex花掉了父母50多万的储蓄,到了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还不如那些学费几千块钱的211硕士抢手。Alex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读商科,本以为自己回国后至少能进个四大或者咨询,没想到最后只拿到了一家每月6000的创业公司offer。“从50万到6000块,我真的接受不了。”Alex至今自己也不敢跟家里人说实话。花费50多万最后才找到一份薪资只有6000的工作,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她肯定会在国内考研。02回国的都是野鸡大学的?Tom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被人当面嘲笑学历。“不好意思,你这所大学我没听说过”,类似的话,在求职过程中,Tom听了已经无数次。明明是澳洲八大名校之一的莫纳什大学,怎么到了国内就是HR口中的野鸡大学了呢?不同于欧美留学生,澳洲留学生似乎更容易受到HR的歧视,似乎他们都只认识那些美国藤校而把其他学校都视为野鸡大学。而更可悲的是,他又不能在面试时一再强调自己学校有多么多么的厉害,这样反而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自己曾经的发小从外经贸硕士毕业后进入了某券商总部,成为了一名进出北京金融街的白领,而Tom依旧在就业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尽管,外经贸的排名还不如自己的学校高。不过,虽然他还没拿到心仪的offer,Tom依旧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院校背景充满信心,实在没辙去当个英语老师也行。03留学生的求职,越来越难从最近几年来看,留学生似乎确实比国内高校毕业的更难一些:容易错过校招季,等回国求职时,别人都找到工作了,自己仿佛参加的是社招;留学期间课程压力大,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即使世界排名前50,也不如211、985学校在国内的知名度高;HR多为国内院校毕业,对海归硕士的含金量不够了解;留学生网申因为毕业时间不符合要求,成为非应届生。除了找工作难,很多留学生表示回国后的薪资水平也难以接受,有报告显示80%的海归仍然认为其收入水平低于预期。被当问及留学的成本多久能收回的时候,有7.2%的留学生表示只要一年,22.5%的留学生表示要1至3年,35.9%的留学生认为要3至5年,也有10.3%的海归表示需要10年以上。但有一说一,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获得的认知上、眼界上、人脉上以及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提升,这是很多在国内读书的学生无法得到的无形宝贵财富。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
来源:金融小伙伴一转眼就已经到了2020年的5月,一年都快过了一半了,但留学生们却依然自闭上网课。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低年级留学生来说还能够接受,就算这学期不能回到学校学习,下半年回校复课还是有望的!而对于马上面临毕业的同学,2020年就不是那么美好了。前段时间,#应届生的身份到底有多重要#冲上热搜。这个问题能上热搜,大概说明这届毕业生真的有点难了。但凡就业形势好一点,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介意“应届生的身份重不重要”的问题。在热搜的讨论中,一些评论真的有点扎心了:而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有优势的是留学生的应届生身份可保留两年,这样可以延长找工作的时间。但是延长找工作的时间也会发生以下问题:在求职中你会遇见比你低一级的国内毕业生和国外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们不乏会听到常春藤毕业的同学降维秋招进四大的故事。这里并不是说四大不好,而是很多留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目标都有较高的要求,大多留学生毕业目标是进入投行或咨询这种起薪高的行业。但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在国外读本科或研究生,不仅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教育制度,更多地是为了有学历背景的提升进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随着疫情的爆发,国务院曾做出过说明,我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了160万。人数的众多,除了是让你在留学的时候能够遇见很多中国同学一起组队做team work,presentation,讨论作业之外,也意味着留学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因为这已不是一个海归回国好就业,走到哪里都会被高看一眼的时代,反而是近些年来海归变“海待”的言论不绝于耳。“花了几十万到澳大利亚读 Master,但回国找工作时,我跟国内的毕业生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开始给自己定的薪金是年薪15万元,但参加了几次招聘后发现,有海外学历的求职者很多,我还没有工作经验,现在只有月薪4000+奖金...”没有实习经验也变成了很多留学生的现状。但实际上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却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总结来说就是,这届留学应届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很多公司暑期实习已经招的差不多了。但如果,你想进入金融、咨询、互联网等行业的名企或核心岗位的话。在毕业前先找到一份实习是必备条件,不止让你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这个行业的工作节奏,也让你更加了解未来想求职的行业和岗位具体是在做什么。所以对于即将毕业但是实习经历不足的同学,我们建议你一定要考虑先实习再找全职。因为没有实习经验的话,如果想找到某一个行业中很顶尖的公司几率是不大的。当然,如果你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更加鼓励你去寻找实习,因为在相同的学历背景下,有实习经验的竞争力会提升不少。如果你之前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就需要考虑未来想要去到什么样的公司,了解自己目标岗位的JD以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还有这个行业中不同公司的风格是怎样的,以备于在求职时对目标一击即中。但现实让人焦虑,留学生求职面对不对称的信息差:寻找实习的成本高、缺乏靠谱准备的信息平台,盲投、对自身定位认识不足,岗位契合度低。面对这样的问题,留学生就要知道怎样包装自己的优势、在求职中应该如何做突击准备、对各行业招聘渠道及薪资岗位解析。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了解求职渠道+技能+行业... 适合人群:√ 想了解国内金融就业的趋势√ 想了解更多的国内求职环境√ 想获得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 为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仅限前500名免费参加本次提升计划!
来源:时代周报刘雅梦最近很焦虑。这位毕业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应届硕士研究生,1月回国至今还没找到工作。“留学生不是‘金字招牌’吗?留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在家人和朋友们看来,她只是在挑三拣四。刘雅梦哭笑不得。“只有自己才知道这段时间找工作多么不易。”她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投了上百封简历,但是面试次数却不到10次,即便是应聘成功的外贸公司,也因疫情影响不再招聘新人,曾到手的offer“飞了”。如今,求职路上,竞争者众。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国内毕业生求职不易,归国留学生也不轻松。受疫情影响,今年归国参加求职的留学生将突破70万。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0海归人才求职趋势报告》显示,海归应届生同比增长72.9%。截至3月底,国内岗位规模较2019年同期回落19.5%。今年春节后,国内倾向于招聘海归人才的职位平均招聘薪资为每月7481元,较去年同期提升7.3%,但仍远低于海归人才的平均期望薪资。留学生的履历光环不再。更为残酷的现实是,疫情影响之下,求职人数激增但岗位减少。国内求职市场上明确优先招聘海归毕业生的岗位,多元化程度不高。留学生们惯用的“国外找不到再找国内工作”的策略几乎失效。他们如何应对新局面?求职时差刘雅梦当初选择到德蒙福特大学,是为了心仪的市场营销专业。“选择这个专业是出于热爱,看到课程介绍就非常感兴趣。我也喜欢做市场分析、行业分析。”2018年9月,她走进心仪的课堂。今年1月,她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刘雅梦了解过国外找工作的情况。“当地对市场营销的岗位需求少。”她决定回国就业。回国的心情是轻松的。“秋招那会就开始投简历了,还拿到两家外贸公司的offer。”她说,当时找工作还不算太用心,只是看到有合适就投简历。即便是已经拿到了两家外贸公司的offer,但心里还在权衡犹豫。“想着回来再参加招聘,看看能不能找到产品经理的职位。”1月,结束学业的刘雅梦回到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切按下了暂停键,各行各业陷入停滞状态。但她还不慌张,想着等一切过去再开始全心去求职。很快,刘雅梦发现情况并不像她所预期的乐观。如外贸行业。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刘雅梦收到通知,给她offer的公司决定今年暂不招聘新人。网上也有很多留学生说自己陆续收到了offer,刘雅梦开始慌了。“不太了解国内的求职环境。”起初,刘雅梦以为要等拿到毕业证后再去求职。但国内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开始实习,或是实习期间参加招聘会找工作。但英国研究生一年的课程压缩在7个月里,剩下的时间用于完成毕业论文。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在英留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找到合适的实习,更别说参加国内实习。留学生求职顾问Gema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近期有不少英国留学生读完研回国找工作都陷入低谷。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英国院校毕业时间通常是在11月至第二年1月之间,刚好错过了国内招聘量最多的秋招。另外,英硕学制多为一年,学业压力不小,造成许多同学完全没有任何实习机会和时间。而英国本土好企业的实习申请难度也大,也没有可能为了实习而回国。”Gema称,有些海归学子从3月初就开始在国内找工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offer,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水土不服在留学生看来,这次疫情影响了国内的就业环境,留学生光环不再。刘雅梦是从这几个月的求职经历感受到的。首先是对留学生学历的质疑。“在面试官眼中,一年制的英国研究生学历似乎含金量不太高。”面试过程,她遇到面试官质疑自己的学历,但她早已展示过毕业证书以及国家教育部认证书。刘雅梦有点委屈。“国外的研究生招生宽进严出,毕业并不轻易。”读研究生的这一年里,她披星戴月地学习,天天去图书馆。最后她以高分毕业,毕业论文成绩位列全系第一。面试成了辩论,双方唇枪舌剑捍卫自己的论点,刘雅梦往往是败方。即便是进入面试环节,国内外企业对营销专业也有不同的理解偏差,让刘雅梦有点水土不服。“国内普遍将市场营销归类到销售岗位,但是我学的内容跟销售没有丝毫关系,所以我常常在面试中被问为什么学市场营销的不去面试销售岗,哭笑不得。”刘雅梦说,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岗位和专业不对口的“误会”一直存在。但这解释起来非常吃力。刘雅梦说,国内将该专业对口的岗位分成五花八门的职位,包括销售支持、销售助理、产品助理、产品经理等。在她的学校里,市场营销专业六七十人,全系也没几个中国留学生,很少有供借鉴的案例。刘雅梦对自己有清楚的就业方向,当一个分析撰写行业报告的市场研究员。但是,她始终没找到适合的工作,“我能力也不差,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呢?”她越来越焦虑了。留学生年龄或许是另一个现实问题。刘雅梦出生于1990年,她在国内读完大专以后,出于提升学历的考虑和对申请专业的向往,重新去国外就读了本科。在北欧度过四年以后她又申请了英国的硕士,毕业之后就将近30岁了。“在国外我并不觉得年龄是什么问题,但是国内的公司会将年龄掐得很死。许多公司将限制至30岁甚至二十四五岁。”刘雅梦如此总结求职以来的失败经验。企业一般不把她看成普通的应届生,往往会提出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网上笑话段子说,要求25岁毕业生有30年的工作经验。艺术真是来源于生活,我就是这种欲哭无泪的心情。”刘雅梦也有过工作势在必得的预感。就在前几天,刘雅梦面试了一份文职工作。自觉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她觉得很有把握,自认为应付这份工作内容将绰绰有余。但遗憾的是,最后被录取的并不是刘雅梦。“即便是上海一个小小的岗位,求职者趋之若鹜。”刘雅梦发现,就业竞争之激烈,令人无法喘息。调整计划刘雅梦算了一算,她已经投过上百封简历,但得到面试反馈的次数却不到10次。为了能够早点就业,刘雅梦认真研究了企业招聘释放的岗位。她发现,相较于理工科的海归毕业生,自己所学的经济类专业竞争压力明显更大,就业机会也相对少了。《2020海归人才求职趋势报告》也指出,目前国内求职市场上,明确优先招聘海归毕业生的岗位多元化程度并不高,以语言教学、留学业务、海外市场和市场营销等方向为主。同时,优质雇主对于有海外教育背景候选人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渐提高,没有扎实基础的海归留学生在国内求职市场上不再具有特别竞争力。有求职机构分析,求职人数增多是今年就业难度增大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留学生身上的“裸归”特质,也就是毕业了就回国,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正是因为留学生缺少国内外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回国求职容易遭遇水土不服等问题。因此,求职机构建议归国求职的留学生可以多详细了解企业相关信息,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求职成功率。同时,归国的留学生们在这段时间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求职目标。刘雅梦和认识的其他海归学子聊过,她发现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在一线城市找工作的想法,选择回到老家,通过家人朋友介绍工作。“求职太不容易了,我基本上没有听过身边的留学生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的。”刘雅梦曾审视过自己身上的“海归”标签:招聘方都会肯定自己的英语能力;此外,她学的是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对欧洲市场较为熟悉,这也是优势。但她是否属于“裸归”,确实是企业在招聘留学生时特别关注的。幸好,刘雅梦是善于自我调节的人。五年前刚出国时,她的心理压力很大,曾经患上轻度抑郁症。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后,刘雅梦学会了在逆境中如何调试自己的情绪。而这段经历恰恰能够帮助她应付当下求职屡屡受挫的灰色心境。如今,刘雅梦借住在上海亲戚家里,每天忙着找工作。空闲之余,她偶尔接一下私活,譬如担任经济学比赛的评委等。上海,曾是她梦寐以求的城市,她以前一条一条地分析过上海的留学生落户政策。“我以前觉得满足这些条件完全ok,比如薪资、社保等,很简单。但是现在看来,可能条件已经无法达到了。”越来越多留学生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2020届海归人才期望在一线城市发展,新一线城市也吸引了30.1%的海归人才。选择一线城市的海归留学生下降了8.3个百分点,这其中的大部分转移到了新一线城市。刘雅梦也不再紧紧守着当初对理想工作设定的条条框框,放弃了一定要留在上海的愿望,她想的是:“无论是全国哪个城市,只要能给我一个机会,我就愿意去试一下。”(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最近好几个海归金融硕士来咨询,而且是不约而同。真是“苦逼的人生”,父母花了上百万让他们去国外求学,结果回来半年找不到工作。最后家里托关系,花了几十万,终于争取来柜员的工作,结果无人银行来了。确实,无人银行都出来了,移动支付继续普及,银行网点和分行在全球各地都在减少,上百万银行柜员失去工作,看来是很可能的事情。这些金融硕士,本想回来做私募基金合伙人,想做投资银行家的,结果悲催了。没有关系的进了P2P和理财公司,居然不断跑路,没有牌照自然不稳定,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券商,也大多体制内和国企,难进......近日,位于上海黄浦区九江路建设银行第一家无人银行,正式开业。建设银行吃了“第一只螃蟹”,其他银行也会在其他地方陆续布点自己的无人银行,银行的AI时代,在5G还未来临前就提前踏入社会生活。没有一个柜员,没有一个保安,没有一个大堂经理,消费者可以通过刷脸取号、验证身份证和机器人互动就能完成整个业务流程。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也让时代飞速发展,只不过做了柜员的海龟金融硕士,杯具了......得做好职业规划啊!光高学历,没用。当时头脑估计发热,都认为“金融好”“金融工资高”,哪来那么容易?!家长在帮孩子选择专业时,得结合趋势的眼光,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合适程度啊。你让金融海龟硕士生,去做银行柜员,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思维需要更新,行动也要跟上,这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不被淘汰。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那些高速公路、停车场等收费口的收费员,包括大批量连续制造的生产流水线工人,也要做好各种准备,甚至小会计和财务分析师,都面临着先进人工智能的竞争。所以,你的思维方式也要跟进,这才能把握未来。在我们担心柜员岗位逐渐消失之时,我们更重要的事情,则是增加自己的职场砝码,并同时看到趋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