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银行业务下沉以及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去年小贷公司开启新一轮洗牌,业务变化明显。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大多数小贷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滑,部分资产质量恶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新三板上市的8家小贷公司2020年业绩报告发现,营业收入全部负增长,净利润6家负增长,而与2019年相比,绝大部分增速出现下滑,个别降幅超过30个百分点。不过,从不良率来看,8家小贷公司出现了一定的分化,最高达到13.73%、最低为0,且无明显地区分布特点,与2019年相比,5家上升,2家下降,1家持平。多家小贷公司表示,小贷公司行业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现有政策限制、税负重等突出问题都使得小贷公司生存压力凸显。 业绩明显下滑上述公布2020年业绩的8家小贷公司中,5家分布在江浙区域,其余3家分别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从规模来看,总资产最高的仅11.67亿元,而最低的不到1亿元,且大部分在5亿元以下。从业绩表现来看,8家小贷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全部负增长,6家增速在-10%以内,最低增速达-31.82%,且相较于2019年增速全部下滑。其中,黔中泉小贷增速下滑超30个百分点,兆丰小贷、恒晟农贷、汇丰小贷增速下滑接近或超过15个百分点。多家小贷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受到疫情影响,公司主动缩减贷款投放额度,包括黔中泉、兆丰小贷、恒晟农贷、汇丰小贷、滨江科贷的贷款余额下滑超过15%。如,截至2020年末,黔中泉贷款余额为2.36亿元,较2019年末减少37.92%。从小贷公司净利润增速来看,仅2家实现正增长,最低增速低至-53.30%,且与2019年比6家增速出现下滑,其中滨江科贷、兆丰小贷、宏达小贷、黔中泉4家连续两年负增长。以黔中泉为例,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均下降超过30%。对此,黔中泉表示,营业收入减少因受疫情影响,贷款业务减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大幅减少;净利润减少因放贷业务活动减少导致营业收入下降,另外营业成本中折旧费用增加,两方面因素导致本期净利润较上期下降。汇丰小贷净利润增速虽为正,但较2019年也下滑近30个百分点。从财报来看,其主要是营业收入大幅下滑。对此,汇丰小贷介绍称,“营业收入下滑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面临经济下滑的形势,公司缩减放款规模,提高放款质量。”除疫情外,多家小贷还提到了银行业务下沉导致竞争加剧的因素。国汇小贷表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继续向小微企业客户倾斜,与小额贷款公司形成直接竞争。“竞争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业务承接量,公司对外发放小额贷款的定价能力和利率水平也将受到影响。”不良趋势分化与业绩一致下滑不同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小贷公司的资产质量呈现分化趋势。上述8家小贷公司5家不良率高于5%,2家低于1%,且还有1家为0。从地区来看,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5家小贷公司不良率最高的达到8.51%,且3家不良率高于5%。而黔中泉在上述8家小贷公司中不良率最高,达13.73%。黔中泉认为其贷款风险主要来自疫情、信用管理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风险。该公司严防信贷人员对客户资格审核不严格、违规发放贷款的风险,研究开发标准化产品,将信贷风险从源头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客户经理违规发放贷款的风险;加强信贷管理,严格把控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国汇小贷成立于2011年,不良率为0,不过,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有4笔逾期贷款项目。其披露,2笔逾期贷款合计借款本金1140万元,已完成诉讼程序,目前进入抵押资产执行阶段。去年内新增2笔逾期贷款,合计贷款本金700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98%,不构成重大诉讼。其中一笔逾期贷款项目已经开庭审理,完成一审判决,另一笔逾期贷款项目等待开庭审理中。截至2020年末,江浙地区的恒晟农贷、滨江科贷、兆丰小贷不良率均高于5%,且均较2019年末有所提升。恒晟农贷表示,从总体行业来看公司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滨江科贷则提醒,未来期间公司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由于贷款组合的质量恶化而上升。鸿丰小贷、宏达小贷为何能做到不良率低于1%?鸿丰小贷介绍称,该公司由责任人牵头、贷款经手人同责制度进行风险的第一手把控。同时贷款审查专设贷款审查委员会,各部门配合密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危与机潜伏在哪些环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银行业务下沉等因素之外,政策因素是影响小贷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最大的因素。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对小贷公司从业务范围、对外融资比例、贷款金额、贷款用途、经营区域、贷款利率等方面提出要求,并鼓励各地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分担、专项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小贷公司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贷款成本,改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监管部门还未在正式文件中对小贷公司明确其定位。多家小贷公司表示,这也是其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小贷公司行业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缺乏相对统一、明确的监管规定和行业标准,小贷公司长期处于机构定位不明确的状态,导致金融、税务以及公检法政府的职能部门,并未把小贷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对待,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国汇小贷表示。汇丰小贷也表示,小贷公司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问题暴露愈发集中;公司治理不规 范、风险内控能力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成熟影响着我国小贷公司的健康发展;融资困难、行业立法滞后、现有政策限制、税负重等突出问题都使得小贷公司生存压力凸显。 从小贷公司的监管来看,银保监会负责制定文件,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小贷公司具体监管。宏达小贷则介绍,2020年11月,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印发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工作指引(试行)》,在促进小贷公司的规范经营,保障小贷公司及其客户的合法权益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在小贷公司设立、变更,特别是在设区市范围内跨县(县、市)设立分支机构经营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进一步鼓励支持了小贷行业的创新发展,小贷行业的发展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作者:李愿 编辑:李伊琳)
来源:证券时报陆磊:研究修订QFLP和QDLP规则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孙璐璐9月26日,由全国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召开。国家外汇局副局长陆磊在会上表示,为了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拓展投融资渠道,在股权直接投资层面,国家外汇局正在研究修订QFLP和QDLP规则,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国际化路径,逐渐形成全球投资基金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陆磊表示,改革和开放要时间窗口,从当前的条件来看,全球“宽货币、低利率”为我国提供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发展优势,主要经济体维持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中国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维持了较高的息差,决定了近期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红利对全球资本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陆磊表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路径。但对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是面临一些挑战:一个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够成熟,现有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海外的业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不少方面要交流互建加以提升。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历史上,支付清算系统的提高,有利的提升了一个国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在发达市场上,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功不可没,有效缓解了制约跨境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全球资金投资提供了标尺;登记系统存在进一步便利化,高效化的改进空间。三是开放的顺序和前置条件,目前在理论界可能存在的争议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时机是否成熟,开放是否对货币政策自主权和汇率稳定构成冲击。“我个人对金融史的研究发现,在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国香港地区和19世纪与黄金挂钩的英国,实现了金融市场的高水平的开放,即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优先论。金融市场有韧性,才可以构成大规模的交易,这个才是汇率的决定机制,人民币汇率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弹性也是势必会进一步加强。“陆磊称。面对以上挑战,陆磊表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开放是统筹推进改革和防风险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顺应市场主体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打破封锁和围堵的风险,积极融入和拥抱世界金融的体系。二要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核心资产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离岸和在岸市场互动的关键期,人民币在官方和非官方储备中的份额,往往取决于在岸市场的开放度。”陆磊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离岸人民币外汇全球日均交易量从2016年2020亿美元增到2019年284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从4%到4.3%,在新兴市场货币排名是第一位。三是要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调控体系,培育市场基准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增强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疏导货币政策传导。四要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合规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观政策的跨周期的稳定性、一致性,可预期性。
本报记者 谢岚8月20日,《2019年“招聘大数据就业市场景气度”研究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与北京熵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通过整合各大型招聘网站和各城市本地招聘网站的招聘数据,并利用企业工商信息对招聘数据进行优化,从线上招聘的角度为我国的就业市场现状提供全面和精准的分析,是官方统计就业数据的一个重要补充。该报告分析发现,整体而言,2019年前4个月就业市场热度回升,3、4月需求人数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工资同比上升。从行业角度看,大部分行业在2019年前4个月就业形势转好,教育、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就业上升明显,农、林、牧、渔业线上招聘景气度最低。传统金融行业就业逐年下滑,2019年就业低于前4年同期,工资水平回升。金融科技行业工资水平高于其它行业,但线上招聘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滑,2019年前4个月为2015年以来最低。文化产业线上招聘在2018年震荡下滑,2019年前4个月迅速增长。从城市角度看,在2019年前4个月,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就业需求增长旺盛,中小城市就业需求下滑,就业人口保持从小规模城市向大规模城市流动的趋势。西部地区就业景气度上升,东北部地区就业需求持续下滑。京津冀和长三角在2016年至2019年间的就业保持相对稳定,而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在2018年后整体就业景气度大幅上升。报告还将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对比,发现在2019年前4个月,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就业需求同比上升,但是大型企业的就业景气度更高。此外,报告通过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影响外贸依存度较高城市,发现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就业影响十分有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廖理教授表示,这次跟熵简科技合作发布的报告,是双方在另类数据领域的一个初步尝试,利用另类数据观察经济走势是对宏微观经济指数指标的重要补充,另类数据指数具有更快的更新频率、更细的颗粒度、更强的置信度、更多的分析维度以及更好的延展性等特点。未来我们会对另类数据进行持续的开发和探索。(编辑 才山丹)
11月12日,以“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邀请了近40位来自国内期刊专家和从业者,从疫情下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历程与未来、数字环境下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等多个维度讨论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研讨会由《清华金融评论》总经理助理徐兰英主持。图丨研讨会云合影(部分嘉宾)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张伟代表主办方发言。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他提到,《清华金融评论》自2013年创刊以来,逐步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优化等产品线上化和电子刊、单篇文章订阅、微杂志、金融微课堂等数字化产品以及内部管理线上化、数字化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展望未来,《清华金融评论》将进一步围绕平台智库化、内容观点化、功能立体化、视野国际化、经营数字化的“五化”发展方针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路径。中国期刊协会秘书长刘晓玲在研讨会上以“‘后疫情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的“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作为总的指导思想,遵循“五个坚持”重要原则。她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二是加快推进内容创新。作为媒体核心竞争力,内容建设与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三是强化用户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四是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中国金融》杂志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以《中国金融》成立七十周年的系列专题策划为例介绍了媒体融合的先进探索。他认为,金融媒体要实现大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内容为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以内容为根基;二是开拓创新,让媒体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三是强化媒体融合理念,借助融合的力量可以缓解技术对纸质媒体的冲击;四是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媒体的线上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董毅敏以“融合发展与知识服务——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趋势”为主题发表演讲。关于媒体未来的发展,他认为,一是要进一步精准定位刊物的发展方向,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精品内容和知名品牌,不断的提升公信力和引导力;二是探索全媒体发展,利用新媒体,社交化、智能化、移动化,建立产品矩阵,实现由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向沉浸式媒体升级,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三是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新媒体所擅长的数字化、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来吸引读者、作者和网友参与内容生产。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国际学术出版独立顾问颜帅发表了关于“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历程与未来”的主题演讲。他回顾和展望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历程。内容数字化、传播渠道创新、开放平台建设、评价方式转变等理念和实践上的操作都会在“后期刊时代”出现,这条演进路径将成为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他认为,在一个出版平台上,每一个作者有一个身份认证,每一篇作品有一个数字对象标识,这样一个平台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表要件。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高级副总裁胡昌杰以“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学术出版”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开放科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开放科学会给科研和出版带来有意义的尝试,比如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性和可再现性,有助于解决一些全球性的复杂问题,阻止和减少科研诚信问题,促进更加多样和开放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开放科学也面临着固有的学术文化,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新型伦理问题等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资助机构、学术界、出版界等各方一起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中国知网财经期刊合作部主任杨润和以“数字环境下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为主题分享了经验。对于在数字环境下要如何更加精准地推送文章,她以知网的一些探索经验为例建议,一是要优化出版要素,例如关键词等,可以增加文章被检索到的几率;二是升级办公管理机制,如采用线上采编系统,提升编辑部办公效率,缩短审稿周期;三是可以探索新型出版模式,如单篇文章优先发布,实现快速传播,以及采用增强出版的模式,多方位全面展示内容。图丨主题演讲环节第一排:左1:张伟,左2:刘晓玲,右2:蒋万进,右1:董毅敏第二排:左1:颜帅,左2:胡昌杰,右2:杨润和,右1:徐兰英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人文社科编辑室主任钱飒飒,《金融论坛》执行主编、处长易秋霖,长春金融高等专科科研处处长耿传辉,《甘肃金融》编辑部主任宋亚,《金融理论探索》编辑部编审李丹,以及《金融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王媛都分别介绍了自己所在的期刊以及期刊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探索。同时,讨论中还提及期刊数字化的问题是期刊界一个不能逾越的话题,也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现在的中国知网,还是抖音、微信公众号,这些都是电子化发展的成果。但最终的数字化成果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图丨互动交流环节第一排:左:钱飒飒,中:易秋霖,右:耿传辉第二排:左:宋亚,中:李丹,右:王媛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资助《清华金融评论》提升办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调研市场发展状况,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先进的数字化经验,找到适合金融期刊数字化提升影响力的可行路径,为同类期刊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欢 迎 订 阅深刻|思想|前瞻|实践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 巫乐定 一场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度讨论,引发了市场关注。 4月8日,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商业论坛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高西庆、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胡祖六、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亚太区联合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孙玮、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以“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为主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讨论,为投资者呈现了一场思考盛宴。 回顾30年前中国企业上市时遇到的问题,胡祖六举例表示,一家拟IPO企业的CEO直接提问,“需要哪一本财务报表?我这里有好几本”。将美国投行人士吓得面面相觑,因为中国市场对美国来说不太透明,怎么能让中国企业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是非常大的问题。 高西庆表示,现在中国监管部门已经相当市场化了,但从更宏观的角度讲,管理机制上还有较多限制,最大的是体现在谁能上市、谁不能上市,虽然这一两年大规模推动注册制,但是真正的注册制还没有达到,仍需要时间才能达到比较充分放开的地步。 胡祖六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很快,但是也没有充分释放出资本市场的潜力,最重要的因素是放松管制、尊重市场,让市场更有活力,再过十年,最多二十年,中国资本市场不仅是在规模、数量上,在质量方面也将可以跟美国并驾齐驱,甚至非常可能超越美国。 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均衡的问题,孙玮表示,银行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制有历史上的延续,但并不仅仅是历史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很多的改革,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精彩观点: 1、建立资本市场,无论是对推动国企改革,是对培育当时几乎不存在的民营经济,还是对催生创新的科技企业,都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30年前,中国市场对美国来说不太透明,怎么能让中国企业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是非常大的问题; 3、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讲,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机制仍然没有彻底脱离以前用计划的方式来管的窠臼; 4、再多十年,最多二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是在规模、数量上,在质量方面也可以跟美国并驾齐驱,甚至非常可能超越美国; 5、直接和间接融资不平衡的现状,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 6、基础证券的发行应该更加市场化,才能够真正便利于企业、投资人和专业机构,这样才能够便于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中对中国的企业、产业的发展、中国经济转型扮演更重大的角色; 7、新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可能不看专业能力,不在乎人力资本,更在乎的是传统的指标,导致市场的准入非常难,专业人才也不能进来,制约市场潜力; 8、中国资本市场从数字层面上超过美国,是大概率的事件,也是很容易的。但我们资本市场的质量什么时候能赶得上?我是谨慎乐观的。 以下为对话实录: 30年前,中国为什么要成立资本市场? 王波明:1990年12月,中国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投入运行。在中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的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下这3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0年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连股份制企业都没有,为什么要做资本市场?当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高西庆:当时最大的障碍,我觉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搞股份制,在当年几乎是犯忌的课题。当时国内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营企业或者集体企业,私人的企业基本是没有的。 改革开放之后,对私人雇佣有很多的辩论,分界线就是8个人,只要你雇了8个人及以上,那你就变成了资本家,搞股份制在多数人的脑子里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几家大型国企,总经理板着脸听了40分钟,桌子一拍说“别想在我这搞资本主义”。 王波明:胡祖六先生早年担任高盛中国区主席,帮助很多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然而90年代,很多中国企业对怎样运行股份制企业、怎样提高公司治理都很不熟悉,1993年才有《公司法》,《证券法》到1999年才出来,胡祖六先生能不能分享一下,当时中国企业上市遇到的问题?什么问题是中国企业在走向资本市场时遇到的重要问题? 胡祖六: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见证者、参与者,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感触非常深,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最令人瞩目的,是举足轻重的资本市场,但是30年前举步维艰,建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一批勇于开拓的改革者才有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影响力,我觉得应该向所有早期参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人致以敬意。 90年代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建立资本市场,无论是对推动国企的改革,还是对培育当时几乎不存在的民营经济,还是对催生创新的科技企业,事后看都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从国际投行角度,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新生经济体,华尔街看到中国的经济活力,都跃跃欲试积极投身中国的资本市场,协助中国的企业改制、重组、上市、融资,中国企业也希望能够走出去。 当初的市场是非常封闭的,外资的参与是先吸引中国企业到香港、到纽约上市,扮演财务顾问的角色,如果外资想直接到上海A股市场是比较麻烦的,而且有很多限制。 当时确实是一个新生市场,当初中国企业比如说中石油、中移动要上市,投行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投行的工作,首先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很多政策层面要做协调,也涉及到管理咨询的工作,最后才是投行的工作,这些工作全部要做,这一点跟成熟市场很不一样,这里的工作量更大、时间更长,当然从专业角度也很刺激、很有挑战。 90年代中国企业上市最大的难题:政策、财务 王波明:孙玮总能不能举例讲讲90年代帮助中国企业上市,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孙玮:早期,摩根斯坦利非常幸运地参与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客户包括中石化,最开始他有200万的员工,其实像一个大型的社区了,他们的资产还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所以和美国的公司相比是非常非常不同的,所以我们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组,重组这项工作是非常非常庞大的,总共花了18个月才重组完成。 当时原油和汽油的价格是有补贴的,为了成功上市,有些政策也必须要改变,两个产品的价格必须要开放,要和市场挂钩,这是一个巨大的政策性的改变。 当时尽调也是不寻常的,中石化这样的巨型公司当时还没有数字化的数据,所以在做尽调时,都是一卡车一卡车地运资料,是特别难的。 高西庆:我补充一下,刚才孙玮讲的那个案子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当时中石化这个事情在美国证监会“堵”了很长时间,我去美国证监会的时候,想跟他们沟通沟通。 去了之后,美国证监会副主席把所有审核人员都叫来,其中30多位既是石化工程师也是律师,把中石化报的文件从头到尾看了很多遍,提出了两期问题清单,第二期提出了120多个问题,他们说没有看过如此巨大的一个“社会”,根本不是一个企业,所以对他们来说定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当时最大问题是,中国企业拿出来的资料美国的投资者能不能看得懂。 这个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两边都学了很多,一方面督促中国企业用现代治理机制调试,另一方面美国的监管机构也学习了很多,对于中国的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之后的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做信息披露有很大的帮助。 胡祖六:我也分享一个例子,我们当初帮一个中国企业做IPO,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尽职调查,不少团队成员是美国来的,其中有一个是前SEC的官员,他退休后加入我们,也帮着做尽调。 有一个问题就是要讲讲财务报表,这个企业的CEO就说,“你需要哪一本报表?我这里有好几本”。把这帮从纽约来的同事吓得面面相觑,因为中国市场对美国来说不太透明,怎么能让中国企业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是非常大的问题。 这个背景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国际会计准则,财政部有一个暂行办法,所以这家企业用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做了一套财务报表,同时还聘请了毕马威做了一套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所以他的问题是,你要哪一套报表体系。 短资本、长银行的“瘸腿”金融体系,如何破局? 王波明:金融体系的2个融资渠道: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本,银行提供短期流动资金,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金融体系还面临的问题是,每年的IPO筹资当中,70%还是银行在为经济输血,我们称之为“瘸腿”的金融体系,银行长、资本市场短,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高西庆: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要按发挥社会主义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角度来看的话,用一个系统管比用两个系统管要容易的多,那就搞一个大一统的银行系统来管。但是对于一个大的市场来说,尤其把中国放在全世界竞争的体系来讲,那个系统就远远不够了,所以才有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讲,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机制仍然没有彻底脱离以前用计划的方式来管的窠臼。现在我们的监管部门已经相当的市场化了。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讲,我们整个管理机制上还是有相当多的限制,这个限制最大的是体现在谁能上市谁不能上市,虽然这一两年开始大规模的向注册制推动,但是真正的注册制我们还没有达到,我们需要时间才能达到比较充分放开的地步。 王波明:您是从监管角度,这个问题我问一下胡祖六,你是经济学家,对于金融体系短资本、长银行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胡祖六:原来中国是计划经济,银行就是计划的一部分,国家通过信贷计划控制资金在经济系统的分配。资本市场是多方参与的结果,客观上管理者感到少许的不安,他觉得这个市场会失控,因为市场有很多不可预知的行为和结果。所以他们总是非常紧张,如果市场不行的话,就严格控制IPO发行的数量和速度,避免扩容导致市场进一步受打压,他是以静态的、机械的观点去看这个市场。 但是从决策监管的心态,用市场去试错、让市场来挑选赢家,这个理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有的观念把市场看成一个猛兽,要把市场驯服得服服帖帖,他下意识还是把市场当成计划经济的工具,是控制市场、教育市场。 这一点有很多例子,无论是股票的发行制度,还是上市公司的管理,还是新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比如说机构投资者为什么这么少?因为发牌照是很难的,可能不看你的专业能力,不在乎你的人力资本,更在乎的是传统的指标,导致市场的准入非常难,专业人才也不能进来,制约市场潜力。 现在中国是第二大市场,但从深度、流动性、质量、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多元化等等角度,还是有很多的欠缺,也就是说还是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你刚才说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过去的延续。 经过30年的发展,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很快,但是也没有充分释放出资本市场的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定要放松管制,更加尊重市场,让市场更有活力,尊重国际资本市场几百年积累、摸索甚至是从各种痛苦的经历中总结出的规律。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可以参照、借用,我觉得再多十年,最多二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是在规模、数量上,在质量方面也可以跟美国并驾齐驱,甚至非常可能超越美国。 孙玮:美国是20%来自银行,80%来资本市场,在中国看一下这个百分比的话,债券加上股票已经是53%了,这是2020年的数字,所以银行占比依然比较高,占到47%,而欧洲是35%的银行融资,介于中美之间。 银行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制有历史上的延续,但是并不仅仅是历史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很多的改革,这个说法是完全没有错误的。直接和间接融资不平衡的现状,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最开始是以出口为主导,然后是以投资为主导,现在开始拉动需求、消费,虽然说消费现在是增长的驱动力,但是基础设施的融资换句话说是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在现在阶段依然是非常核心的。 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超过美国? 王波明:中国资本市场30年发展到今天,你们认为,未来十年在哪些方面咱们的资本市场会有一些突破? 孙玮:展望未来我们还是乐观的,看一下资本市场,最令人兴奋的一点就是资本市场开放的速度、对于国际投资者的开放程度,从2014年开始就有沪港通,2015年在中国和香港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互认,2016年是深圳和香港连通了,2019年实现了和伦敦的连通,但这也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刚刚提到了市场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说缺乏机构投资人,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引进更多的投资者,不仅仅证券基金,同时也包括保险公司,像养老基金,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这样的引入已经在发生了。 王波明:刚才孙玮讲的更加国际化了,胡祖六先生你的看法是什么? 胡祖六:我同意中国资本市场要更加开放才能变成更好的成熟市场,但是我觉得未来十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将大有可为,前面提到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了,但是至今还没有落地,我觉得刻不容缓,基础证券的发行应该更加市场化,能够真正便利于企业、投资人和专业机构,这样才能够便于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中对中国的企业、产业的发展、中国经济转型扮演更重大的角色。 第二,未来十年是中国衍生工具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成熟化的市场肯定不只是现金的交易,未来还可以有股票的衍生工具、债券的衍生工具、外汇、商品的期货,这点也跟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应有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不利于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 第三是并购,希望中国有一个并购的条例,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去重组,消化过剩的产能,通过债务重组加快并购,美国不仅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并购也是全球第一的,中国非常需要上市公司间的重组并购,但是现在还是发展的不好,未来十年应该是2028年左右,根据我的模型中国的GDP总值能够超越美国,如果说资本市场能够保持跟GDP同步的发展速度,而且市场的市值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美国今天的比率,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应当超过美国,所以我希望今天的监管者、决策者像30年前一样有战略眼光、有定力,能够抓住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黄金窗口,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深度、最高质量的资本市场。 高西庆:中国资本市场从数字层面上超过美国,是大概率的事件,也是很容易的。但我们资本市场的质量什么时候能赶得上?我是谨慎乐观的。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的监管部门,我们的公共治理模式,开始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我注意到2个方面,一个是刘鹤副总理提到的很多跟资本市场有关的说法,另外一个易会满主席所提的最重要的三点就是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三点是我们市场质量最重要的保证。 我想如果我们能坚持这三个因素的话,情况会越来越好,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人都会越来越成熟,十年以后中国市场一定会比今天好很多,质量上提高很多,数量上毫无疑问会增长,但是我希望重质而不是更重量。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张文湘在金融业改革开放提速、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在重构的大背景下,新财富于12月25日至12月27日在西安召开中国财富管理年会,以“2020面向世界,投资中国”为主题,邀请亚太地区专家学者、投资机构代表、券商及上市公司代表等千余位嘉宾参与,围绕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全球资本流动趋势及财富管理市场变革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本次年会由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新财富、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西安曲江文化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12月25日上午举行的年会开幕式上,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苏虎超、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勇、新财富杂志主管主办单位证券时报社社长、总编辑何伟等领导出席并致辞。12月25日下午举行的新财富分析师年会上,揭晓了第十七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结果。本次评选共有1500余家机构提交投票资格申请信息,经审核及审计机构审计复核,最终来自700余家机构的机构投资者获得投票资格,包括全部130余家公募基金、全部20余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近100家QFII/RQFII/海外投资机构、50余家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部/自营业务部,以及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等类别机构,投票人管理的资产规模合计超60万亿元。投票机构为来自40家证券公司的1000余位分析师/销售经理。另外,新财富在会上发布《2019中国证券研究行业价值报告》,这是新财富第17年分享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认为,2019年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生态的关键词是:新市场、新研究。在当下卖方研究传统分仓佣金收入持续下滑、服务的传统机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收缩的同时,2019年证券业协会官网上注册登记的卖方分析师从业人数却创下历史新高,达3382人。显示新市场之下卖方研究外延价值不断被挖掘,科创板投行业务、券商经纪业务转型、一级市场产业研究、外资等对卖方研究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定价能力成为券商比拼的关键,这也让大小券商都开始重视研究业务。本次大会得到了西安市的大力支持。西安近年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主题精准发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补齐金融发展短板,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纷呈,尤其在助推企业上市和加速金融机构聚集两方面取得不俗成绩:“龙门行动”计划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7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引入金融机构7家,其中外资保险机构2家,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5家。(编辑上官梦露)
借力政策助力消费,消费金融市场规范势在必行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不可分。随着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外加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已难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消费金融服务恰好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在业务下沉覆盖方面的不足,在迎合国家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鼓励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政策的同时,快速适应并满足了人们对新消费模式的追求。自2009年银监会颁发《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选定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城市参与试点,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第一批试点公司以及后期获批的招联、马上等公司,大部分到目前都实现快速成长和盈利。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催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并以试点形式鼓励行业快速探索服务模式和跨界融合,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融入中国经济体系,不仅解决了消费的供需平衡,同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促进因素,在宏观、中观、微观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基于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规范发展势在必行。2015年起,国家政策对消费金融市场经历了从鼓励创新到规范发展的转变,尤其是进入2017年以来,国家更是接连出台政策严管。经过一系列整治,合规经营已是消费金融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李稻葵教授发表主旨演讲《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洞悉行业指引方向基于对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关注和重视,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在李稻葵教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消费金融的课题研究,并发布《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期望通过详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经验和问题,探索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合规与创新是现阶段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确保报告的权威性、准确性、广泛性和客观公正性,《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的调查范围涵盖了全国30个省区的109个城市,包含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部分三线、四线城市,成功调研了包含获批的金融公司、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网贷代理平台等55家各种类型的消费信贷提供商共计1150份样本,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需求侧(客户)和供给侧(企业)两个群体分别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需求侧,消费信贷客户以18-29岁的低收入、高学历年轻群体为主,超过70%的客户月收入在2000-5000元,选择消费信贷的用途较为宽泛,看重企业规模、合规程度、业务透明和便捷程度等。另外,根据数据分析,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消费借贷持开放态度,即使手头流动性充裕也逐步使用消费金融工具对消费行为进行优化。在供给侧,报告分别从合规和创新两个角度展开评估。创新方面分普惠性、成长性、创新能力、贷款处理能力四个维度;合规方面则分规范度、互联网建设和客户体验三个维度。根据分析,在创新方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普惠性、成长性、创新能力和贷款处理能力方面极具优势,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成长性和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所建树。合规方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有着天然优势,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在迅速进行相关建设。综合分析,最早试水行业并纳入监管的合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表现极佳,无论是在业务扩张上,还是在服务创新上都极具优势,已然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有雄厚资本支撑的商业银行次之;而依靠大数据优势的电商系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快速发展。通过评估不难看出,最早获批的持牌试点消费金融公司,由于进入市场较早,在政策扶持和严格监管的双重督导下,积极进行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同时重视建设自身的风控系统以及优化产品设计和客户体验,整体实力突出。捷信集团董事会董事梅恺威深度解析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为例,作为国内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和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标杆,捷信连续三年在各项评估中名列前茅并占据多项第一。捷信长期坚持普惠金融理念和负责任的借贷,在国内建有全国性的业务网络和客户服务网络,其客户中有80%是缺乏征信记录的首次借款人,可见捷信所选择的客户群体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中更加贴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的服务也更为下沉、普惠。另外,捷信在行业内率先引入“15 天犹豫期”服务措施, 15天内,消费者无论任何原因希望单方面终止合同,只需按时归还本金,即可免付利息和其他服务费用。捷信的这种“犹豫期”模式能有效避免客户的非理性借款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降低消费信贷商的风险,值得在业内推广。规范合规,创新发展论坛期间,与会领导、专家和企业高管对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也进行了深度探讨,一致认为,消费金融已经融入中国经济体系并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解决了消费者即期消费需求,转变了消费观念,有助于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还有很大广度和深度需要发展。为确保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并继续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转型服务,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应该规范与创新并行。同时,基于对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也提出了关于合规和创新的政策性建议。合规方面,一是将各类消费信贷企业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三是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创新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消费金融公司融资途径,二是不断发掘长尾客户和利基市场,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另外,论坛期间,还有多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领导就消费金融市场现状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特色经营,差异竞争”的概念。媒体垂询:冯兴科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电话:18911638362邮箱:fengxk@sem.tsinghua.e.cn
作为欧元区经济为数不多的几个良好指标之一,劳动力市场,现在可能也要放缓了。尽管第二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率增加1.2%,仍处在健康水平,但已然从峰值滑落。就业率其实是相对滞后的指标。整体就业的驱动力是临时就业率,这是从上下两方面调整员工水平最快的方法。而欧元区第二季度临时就业率同比下降2%,预示明年就业增速和就业率都会出现大幅度减少。这使得经济大幅下滑的概率逐渐增加,欧元区经济放缓持续的时间,可能比欧洲央行预期的更长来源: 环球外汇网
成功绝非偶然,我们熟知的政商界名人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翻阅图书。西奥多习惯每天早餐前读一本书;孙正义生病3年读了3000本书;俞敏洪在北大上学4年读了800本书,目前坚持每3个月读完60多本书,同时做三万字笔记。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读好书可以让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金融界人士必读的十本书中的后5本:前5本:金融界必读的十本书(上)6.《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豆瓣:8.9简介:这本书被誉为投资界的“圣经”,由贾森·兹威格根据40年来全球股市的大动荡现实,进一步检验和佐证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思想,巴菲特曾为本书撰写序言和评论。本书旨在为普通个人投资者在投资策略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指导,让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常识错误之中。摘录:“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认为可以通过短期内的一系列结果对长期趋势做出预测。任何某一个最赚钱的因此也是最受欢迎的行业,时常会成为下一年表现最差的行业。完全凭过去的业绩来购买的行为,是投资者所做的最愚蠢的事情之一。以往的业绩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未来的回报。从长远看,指数基金将胜过大多数基金。购买指数基金是为了与市场回报持平,而不是为了超过市场回报。持有20年或更长时间的指数基金,每个月注入一笔新的资金,肯定能够比绝大多数的专业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做得更好。指数基金为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如果你不准备经受基金所带来的至少3年的亏损,你首先就不应该去购买基金。耐心是基金投资者唯一重要的伙伴。”引自第197页7.《日本蜡烛图技术》作者:史蒂夫·尼森豆瓣:8.9简介:蜡烛图是日本最流行、最古老的技术分析形式。它显示多空力量消长,形象地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它显示市场趋势,并揭示行情变动背后的力量,从而为行情分析增加了一个维度;蜡烛图能够提供更多的及时交易机会。史蒂夫以全面周详、文笔流畅、精辟易懂的语言将日本蜡烛图技术与传统的西方技术工具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并且用大量的优秀图例把这个概念清晰地作了说明。摘录:“技术分析的重要性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基本分析中,虽然可能包括了对市场供求状况的评估,对股票价格与每股盈利之比的测算,以及对其它各种经济指标等各方面内容的研究,但是,并没有把市场心理方面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问题恰恰在于有些时候市场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受市场情绪支配的的情绪,足以抵过的事实。第二,紧张、期待和焦虑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力是何等的深切,实际上它们已经扭曲了您的交易方式,也打破了您看待市场的平衡心态,而这类影响的重要程度通常与您投入的资金金额成正比。技术分析方法能够将客观性原则送回司机的座位。技术分析提供了一套市场操作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选定入市和出市点,确定风险/报偿之比,以及设计止损出市的水平。通过采取上述各方面的措施,我们就能够建立起一套风险管理与资金管理的有效规范。第三,有的时候技术信号本身已经构成推动市场运动的主要动力。第四,随机行走理论提出,前一天的市场价格变化,对第二天的市场行情毫无影响。但是,在这种学院式的理论中却遗漏了一项重要的市场成分——人。今天的人当然记得昨天的行情,并且他正是依据他迄今所得的切身感受来采取行动的。换句话说,一方面,人对市场的反应的确会影响价格变化;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对市场的反应。如此一来,在研究市场的过程中,价格本身,就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的一分子第五点.如果我们要观察总体的供给——需求关系,那么,观察价格变化显然是最直观、最容易进行的一种方法,有些基本面的消息,普通的投资大众可能根本无缘得知,但是您可以正确地预期,它们一定已经包含在价格信息之内了。”--引自前言8.《伟大的博弈》作者:约翰·S·戈登豆瓣:8.3简介:本书讲述了华尔街的发展历史,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向读者全面和准确的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但本书并没有简单的叙述或堆砌,而是讲了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兴起过程中,资本市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自该书首版以来,已经重印了84次。目前已更新到2019年,并增加了译者撰写的60个专栏等内容。摘录:“投机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名词,至少在华尔街以外的地方是这样的。投机者经常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市场发展进程中的寄生虫,他们并不创造财富,但却能从中牟利。当然,经纪人们很乐于看到人们热衷于投机,因为他们可以借此进行频繁的交易为自己增加大量的佣金。但是,这些投机活动也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交易量,增加了市场的参与者,而这恰恰有助于确保市场产生最公正的价格。但是"投机者"一向是华尔街上一切不幸的"替罪羊",他们总是会被指责为每一次市场狂热以及必然随后而来的熊市的罪魁祸首。”--引自第473页9.《摩根财团》作者:罗恩·彻诺豆瓣:8.4简介:曾有人评价:了解华尔街,读这本书就够了!本书堪称“美国金融史全书”,获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福布斯》杂志推荐“20本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著作”之一。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美国金融王朝的第一部鸿篇巨著,一卷充满洞见的金融历史全景图:以摩根财团的视角,看整个华尔街、现代金融业兴衰更替。摘录:“有一个鲜为人知,但含义深刻的细节,值得提一下。在联大开会余暇,陪同人员想知道小平同志是否有兴趣出去看看,毕竟来一次美国不容易。小平同志不假思索,非常爽快地说:“好!去华尔街!”那天刚好是周末,狭窄的华尔街上显得有点冷清,全无平时那一派繁忙的景象。华尔街23号摩根公司的大楼,也无任何特别之处。但是,置身于纽约曼哈顿岛的最南端,仰望周边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气冲牛斗,不可能不使人思考美国建国以来迅速崛起的缘由。小平同志早年留学法国,在苏联也生活过,并非不晓得外面的世界,但是,毕竟是事隔多年,他需要重新体会一下,更需要观察外面的新动态。正如他后来在日本坐新干线一样,对高速发展的时代,他需要把一下脉搏。对当年的中国人来说,华尔街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仍然觉得这个资本主义的堡垒充满着神秘性。华尔街几乎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而摩根财团则是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几年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小平同志直奔华尔街时,便已经在深刻地思考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什么?怎么学?吸收什么?扬弃什么?”--引自第5页10.《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豆瓣:7.9简介:欧洲人观察了上千年,见到的天鹅全部是白天鹅,因此所有人都认为天鹅是白的。直到欧洲人去澳洲竟发现有黑天鹅,便推翻了上千年来千万次观察总结出来的结论。黑天鹅事件指极其罕见,但一旦发生影响极其巨大、完全颠覆长期历史经验而事前却根本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从金融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本书介绍了黑天鹅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教你以全新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采取有效的策略防范未知风险,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摘录:“你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那么多在校成绩好的人最后一事无成,而那些学业落后的人却在赚大钱,买钻石,甚至获得某个真正学科(比如医学)的诺贝尔奖?这有些或许是出于运气,但学校知识的简化与反启蒙特性阻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在智商测试以及任何学术考试(包括体育)中,约翰博士的成绩都会极大地超过肥托尼。但肥托尼会在任何其他原生态、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打败约翰博士。实际上,肥托尼虽然缺乏文化,却对现实以及自己的博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我看来,从实际意义上讲,他比约翰博士更讲究科学性,虽然从社会意义上不一定。”--引自第97页
来源:华夏时报原标题:市场利率或呈先高后低态势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2021金融业前瞻 刘佳(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研究员)2020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从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到美股1个月内4次熔断、油价跌至负数。在疫情笼罩之下,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全球央行统一步伐,共同释放流动性,保障经济复苏的逆周期调节。为对冲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创新政策工具密集出台,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多种方式,稳住经济基本盘。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对于会议中宏观政策“不急转弯”的表述,在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看来具有双重含义:首先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变,不出现突然的方向转变;其次货币政策要相对平稳微调,不出现大幅收紧和大幅宽松。在2020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9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与前次持平。当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实现净投放800亿元。当日银行间市场除9个月期限利率下行、1个月期限利率和一年期利率均与前次持平,其他期限利率有所上行。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隔夜、7天期、14天期利率分别为1.093%、2.381%、3.025%,较上一个交易日分别上行44.9个、7.3个和6.1个基点;一年期利率为3%,与上一个交易日持平。值得注意的是,进入12月,整个市场的资金价格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尽管央行目前仍每天开展逆回购操作,但规模上也出现明显缩量。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新一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今年会议对2021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风险化解工作亦进行了定调,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是当前普遍预期。当前,货币政策继续对经济复苏构成有力支持,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保持乐观。但利率政策调控需要确保各市场利率处于合理区间,避免跨市场资金套利、空转。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加速恢复。尽管经济加速恢复,但是央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进行政策利率的调整,没有进行加息。而市场利率却从5月开始大幅抬升。政府融资成本上升的同时,实体融资成本也在大幅提高。下半年以来,央行操作上逐渐从大幅宽松转回中性,边际上是有所收紧的。结构性存款监管趋严,推升了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加之今年政府债的大量供给,也是导致利率抬升。总体来看,虽然央行并未加息,但由于监管、供给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市场利率已全面加息。在通胀方面,CPI和PPI同比依然在负值区间徘徊,但最新的通胀数据不会阻止中国央行明年收紧货币政策,因为随着经济活动保持强劲,未来几个月潜在的通胀率可能会上升。政策方面,屡次强调“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运行”,与之对应的是,央行在11月30日和12月15日接连进行了两次MLF超预期投放。一方面,体现了央行对于流动性的呵护,包括稳定跨月跨年资金;另一方面央行意在引导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避免实体融资成本上升过快。再加上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的逐步消除,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同业存单利率自12月开始趋势下行,目前已回落至MLF利率附近,国债、企业债利率也出现同步下行。因此,明年加息的概率也很低。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明年第一季度随着全球新冠疫苗大范围接种,疫情将明显得到控制,经济的复苏将在第二季度呈现加速度的状态,大宗商品价格将延续今年后半年的火爆行情,这个价格将传导到工业坯出厂价格,最终影响到CPI。到了今年第二季度,通胀可能出现上行,那么下行的市场利率将可能重新上涨。不过此次经济复苏主要受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各国的债务都相当庞大,经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需要逐渐疗伤,到了后半年,经济复苏的步伐坏放慢,市场利率再次走低是大概率事件。央行在降低融资利率的压力下,将会进一步压制市场利率上涨,即使是在上半年未来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收紧,在坚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同时,将更加强调精准性。预计央行会更灵活地使用逆回购、MLF、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全面降准或降息难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