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任泽平:中国金融科技报告2020糊涂虫

任泽平:中国金融科技报告2020

来源:新浪财经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任泽平、曹志楠、方思元、黄斯佳、梁珣导读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全球趋势,深刻改变金融服务市场格局,对传统商业模式和监管规则提出新挑战。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创新?如何规范发展?摘要1、行业概览: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为手段,目标和利源仍在金融。金融科技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历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三大阶段,截至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3亿美元。中国金融科技后来居上,2018年伴随蚂蚁等大型融资,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形成少数大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2、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和赛道众多,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各有优势,竞争与合作共存。总体来看,银行和保险科技投入多,在信贷、保险产品设计等应用成熟;证券和资管科技资金投入少,前沿科技渗透较低;互联网平台多以“支付+场景”为入口,向金融机构导流,输出数据和技术优势。1)银行:资金投入充足,发力数字化转型。主要上市银行2019年技术投入高达1079亿元,偏好自建科技子公司或合作开发。应用场景包括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智能柜台、智能投顾等,通过大数据、AI贷前精准营销,贷后动态监控,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大幅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率。主要挑战在于转型时间长、数据处理难度大等。2)保险:应用场景广泛,发展迅速。头部保险凭借数据和资金优势自行研发,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切入营销、定损等局部市场,2019年技术投入达319亿元。保险产品在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环节均有金融科技渗透,显著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挑战在于保险技术应用“重销售、轻服务”、中小险企数据运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3)证券: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应用较广。2019年证券技术投入约205亿,主要应用于经纪、机构服务等标准化业务上,在投行、合规风控等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业务尚未大规模应用。目前,证券科技同质化严重,且涉及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改革,尚待顶层设计统筹推进。4)资管:主要运用于投研决策、量化交易、智能搜索领域。2019年大资管行业存量规模约82万亿元,涵盖基金、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机构,其中基金行业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较为领先。但轻资产商业模式决定资管行业难以大规模投入技术资金,基金业技术投入不足20亿元、信托业15亿,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难以完全取代人力作用,主要起到智能搜索、量化交易、投研辅助作用。5)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大型平台企业主导,渗透支付、借贷、理财、技术输出等细分领域。我们选取10家样本企业观察,企业涵盖电商、社交、本地生活、直播等不同领域,但涉足金融服务路径相同,均以获取支付牌照为敲门砖,导流至高利润的借贷和理财板块,同时利用数据和技术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解决方案。但酝酿高杠杆、系统性风险、隐私保护、垄断地位等问题,引起高度关注。3、监管导向:全面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早期国家对金融创新持包容态度,但P2P等风险事件极大挑战监管底线。吸取教训,监管层提前预判互联网金融科技潜在风险。顶层设计上,强调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监管主体上,金融委、央行、监管机构、市场监管总局多管齐下,提前介入,不留监管死角;监管思路上,推出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4、展望未来: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分水岭,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巨头崛起、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靠硬实力取胜。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面临四大趋势。1)步入监管元年,短期内面临强监管,长期仍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2)金融科技前景依然广阔,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合作大于竞争。3)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一阶段。4)商业模式或被重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风险提示:金融科技严监管,对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形成冲击目录1 金融科技行业概览1.1 何为金融科技:以技术为手段,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1.2 发展历程:中国金融科技起步较晚,后来居上1.3 投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0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所降温 1.4 核心技术:ABCD四大技术赋能2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现状2.1 银行科技2.1.1 行业格局:数字化加速发展,央行、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主要推动力2.1.2 应用场景:金融科技深入各业务条线,信贷领域应用已较为成熟 2.1.3 问题挑战:技术转型时间长、投入产出比不定、数据处理难度大2.2 保险科技2.2.1 行业格局:头部险企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迅速,传统互联网公司加速布局2.2.2 应用场景:贯穿保险业务全链条2.2.3 问题挑战:数据化进程缓慢、新技术运用尚不成熟2.3 证券科技2.3.1 行业格局:金融科技投资约200亿,头部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三分天下2.3.2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2.3.3 问题挑战:科技投入和应用深度不足,同质化严重2.4 资管科技2.4.1 行业格局: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科技渗透较低2.4.2 应用场景:辅助投资决策,提高金融产品设计能力2.4.3 问题挑战:资管行业大整合,金融科技尚处探索阶段2.5 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2.5.1 行业格局:大型平台企业主导,细分市场众多2.5.2 应用场景:支付和借贷为主,逐步转向技术方案输出2.5.3 问题挑战:高杠杆、系统性、隐私保护、垄断地位3 监管导向:监管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3.1 吸取P2P教训,从包容创新到整治规范3.2 金融科技进入监管元年,创新与规范并重4 展望和建议 正文1 金融科技行业概览1.1 何为金融科技:以技术为手段,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为手段,金融为目标。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1993年提出,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7年《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1.2 发展历程:中国金融科技起步较晚,后来居上纵观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可分为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三大阶段。1.0金融信息化: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催生大量复杂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设立IT部门,银行卡、ATM、证券交易无纸化等快速普及,金融服务与电子信息技术初步融合,起到提高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作用。在中国,1993年国务院《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中国金融信息化提上日程。2.0互联网金融:2000-2010年全球信息爆炸、互联网红利快速上升,金融机构围绕互联网拓客营销,金融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极大丰富触及范围和应用场景,减少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和业务模式大变革。在中国,2013-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达到高峰,P2P、移动支付、网上开户遍地开花,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等纷纷设立。3.0金融科技深度融合:2011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渗透于投资决策、风险定价、资产配置等环节,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方式和逻辑,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发起挑战。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移动通信和物流基建发达,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1.3 投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0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所降温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2018年达到顶峰。根据毕马威《金融科技脉搏》,2015-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金额从649亿美元增至150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3.4%,投融资数量从2123宗增至3286宗。2018年伴随蚂蚁等一批大型融资事件落地,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此后市场降温。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导致跨境并购中断,金融科技仅获1221笔交易、256亿美元投资。分投资渠道看,风投表现较为强劲。金融科技主要投资者包括VC、PE和并购,平均所占份额为40%、3%、41%。VC是风险投资机构对初创企业股权投资,是反映金融科技投资市场领先指标。近5年,VC支持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从178亿美元增至39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为200亿美元,超过同期水平。分业态看,支付科技占四成,保险科技次之。金融科技投向业态包括支付、保险、监管科技、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网络安全等领域,2020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38%、9%、7%、5%、1%、3%。支付科技涉及领域广泛,从大众消费到医疗、房地产、跨境交易等细分赛道,均对支付流动性、安全性提出较高要求,投资者热情高涨。分国家和地区看,美国金融科技投资最多,中国投资降温。2020年上半年,美洲、亚洲、其他地区金融科技投融资分别为129、81、46亿美元,占比分别50%、32%、18%。其中,美国金融科技投资额119亿美元,占美洲92%、全球投资额46%。亚太地区,以印尼、印度为代表东南亚金融科技公司成为热点。中国内地金融科技投融资经历2018年高峰,2019年投资额为45亿美元,相比缩减82%,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6.1亿美元。分企业看,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格局寡头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科技以中小型公司为主,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结构趋向少数大型企业主导。《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18家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企业估值共计16340亿元。1.4 核心技术:ABCD四大技术赋能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将人的智能延伸到计算机系统,具体包括图像识别、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金融领域涉及人工环节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高,人工智能应用广泛。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22年金融科技投资中,人工智能投入将达到580亿元。AI+金融典型应用包括:1)基于生物识别的人脸识别,可应用于账户远程开户、业务签约等;2)基于语音识别与处理,实现智能客服、营业网点机器人服务,减少运营成本;3)基于OCR自动化视觉处理,将发票、合同、单据的信息结构化处理,提高效率;4)机器学习应用于智能投顾,提高市场有效性,加快产品创新。5)金融知识图谱,将大量信息汇集到关系网,作用于风险预警、反欺诈方面。2、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a),是以新处理模式对大量多样的数据集合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使之成为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生产资料。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8500亿,预计2020年超过1万亿。大数据+金融典型应用包括:1)客户画像:大数据根据客户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能力数据、兴趣数据、风险偏好等,捕捉潜在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与获客。2)大数据征信:基于金融大数据,开发授信评估、信用报告、贷中预警等服务,降低信用评估成本,将审核周期缩短至秒级。3、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将原本在本地服务器进行的计算转移到云端,按需使用,具有计算高效、成本低廉特点。按照服务方式,云计算分为IaaS(将IT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交付),PaaS(将数据库等平台作为服务交付),SaaS(将应用解决方案作为服务交付)。根据IDC《中国金融云市场跟踪》报告,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亿美元,其中,以公有云和私有云为代表的IaaS规模达到23.5亿美元,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9.8亿美元。云计算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典型应用包括:1)云+大数据:云计算以分布式处理架构为核心,高度契合大数据处理,实现海量数据云端存储。2)拓展系统处理能力:传统金融解决方案市场由IOE主导,即以 IBM、Oracle、EMC为代表的小型机、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技术架构,难以应对数据量级和计算复杂程度的增长,金融机构自行开发或购买云服务,弥补基础软硬件的不足,满足系统高性能和容灾备份的要求。4、区块链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共享记账机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点,与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交易真实、隐私保密等业务需求不谋而合。IDC《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估算2018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达1.6亿美元。区块链赋能金融典型场景包括:1)物联网:区块链是物联网底层万物互联的基础,确保底层资产交易真实可靠,提升交易安全性,降低信息不对称。2)支付结算:支付收单机构间基于联盟链和智能合约实时自动对账,避免数据被篡改,全业务流程可追溯可审计。2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现状金融科技细分赛道众多,涵盖支付、借贷、投资、财富管理、保险、解决方案输出等业务形态,主要玩家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专业领域金融科技公司等。2.1 银行科技2.1.1 行业格局:数字化加速发展,央行、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主要推动力近年来,银行业发力金融科技领域,借助技术推动整体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加速发展。根据《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其中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18家上市银行投资规模合计达1079亿。目前银行业金融科技主要形成以下格局,央行发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引领行业发展,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完善业务生态布局,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力转型。央行主导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央行为完善数据共享、数字货币清结算、征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正稳步推进计划中的金融科技工作,目前已成立五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汇金融科技等,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金融、密码学等多个方向。银行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合作。银行拥有牌照、研发实力、资金和客户,科技公司具有科技能力和金融创新的敏感度,二者优势互补,在客户资源、科技开发与应用、风险控制等领域深度合作,银行通过合作开发、协作引入等方式接受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同时推动组织转型和架构升级。例如,赣州银行与中兴通讯、大连同方和天阳宏业等科技公司共同发起金融科技国产化实验室,晋商银行与山西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金融业务、通信及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各大银行在深化与外部科技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自身科技实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整合技术、业务、资源及经验优势,对内对外输出技术能力,提升整体数字化水平。截止2020年11月,国有五大行及七家股份制银行已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1.2 应用场景:金融科技深入各业务条线,信贷领域应用已较为成熟当前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快速发展,深入各业务条线与产品,手机银行、智能柜台、交易银行、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增值服务全面推出,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各业务协同形成正向循环。其中,金融科技在信贷业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较为成熟,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一)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的特点,内嵌于日常生活,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1)贷前:触达客户、挖掘需求、精准营销消费金融场景化构建,增加流量、获取数据。银行通过和较强科技实力的头部机构合作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精准导流,掌握客户大数据,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金融科技信息平台合作,拓展技术应用和场景服务能力,如五大行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金融产品、渠道建设、智能金融服务领域深度合作,其中重点布局校园生态、交通出行、医疗健康、零售商超等线下流量大的场景,如各大银行接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线上发卡等。二是与生活社交、餐饮娱乐、旅游出行等平台合作,互联网在前端提供客户和流量,商业银行开放客户端接入的API接口,同时吸引线上线下客户,形成一站式服务。如在美团点评、永乐票务等平台上提供支付、消费信贷等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联合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提供会员服务等,形成消费金融生态圈。根据大数据挖掘客户信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依据外部平台、内部个人信贷等数据,借助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分析客户属性、行为偏好、需求倾向等,形成信用卡、财富管理、信贷等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触达、智能营销,并匹配最优产品组合,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如恒丰银行利用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大数据技术平台,提供客户360视图、产品货架与优化组合方案、客户风险预警等,实现团队协作和精准营销技术支撑,系统中的产品推荐和智能获客功能有效增加了新客户增长和产品持有,从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使用前后数据看,客户增长率、价值客户增加率、重点产品持有率分别上涨2.2%、3.6%、3.5%。精准识别客户资质,实现恰当准入。在授信环节,通过大数据征信、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验证借款人的真实身份和偿付意愿,准确判断用户信用等级、项目风险、成本效益。数据来自与外部聚合的生态平台、征信机构、社保、财税、工商等公用事业系统、个人信用管理平台等多维度,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减少人工干预。如平安金融壹账通利用微表情面审辅助系统,整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判断并提示欺诈风险,可实现与人工判断80%的吻合率,实现了面审流程智能化、规范化、减少40%以上人工干预。2)贷中及贷后:动态监控、用户复贷、逾期催收贷款发放后,1)信用风险动态监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跟踪交易行为、关联交易动态,关注信用风险变化,基于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预警和调整;2)用户复贷、逾期催收,对于有良好的记录的优质客户,继续使用精准营销推动复贷,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预警,与公安司法部门连通,联合执行催收。如恒丰银行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其依托于星环大数据平台,可适用于贷款全流程风险监控,自上线以来,客户识别效率、准确率、成本控制显著提升,某平台贷自增授信业务逾欠率控制在1%以内,且呈逐步降低趋势。(二)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抵质押物较少、价值较低,银行难以触达和有效服务中小微客户。近年随着金融科技和业务的逐步融合,在中小企业贷款以及供应链金融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提升数据收集能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极大提高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1)贷前:数据采集、信贷审核流程整合在普通中小企业贷款中,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技术采集电商交易、物流、企业结算、流水等数据,结合工商、税务、法院等外部信息,一并进入数据湖,经数据挖掘、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等方式刻画企业形象,进而构建信用模型、判断信用风险、核定信用额度,完成企业到企业主的全面分析,实现线上审批、自动放款。金融科技中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等是并行操作,将七大原有信贷审核流程整合为一体,提升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贷前风控从授信主体转向整体链条。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良好,根据上下游企业与其交易关系的大数据形成关系图谱,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碎片化数据有机组织,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用穿透,同时使用交往圈分析模型,持续观察企业间交往数据变化,动态监控供应链健康程度,实现信贷全流程管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信用共享,具体来看,数据方面,通过将业务流程中的四流(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与融资信息上链,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性,提升数据可信度;业务方面,将核心企业的票据、授信额度、应收应付等转化为数字凭证,利用区块链可溯源性,实现信用有效传导,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可实现数字凭证的多级拆分和流转,有效提升金融机构风控效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目前已有较多区块链结合供应链实践,如工银e信、农行e链贷等,主要用于应收款项、库存融资等方面。以工银e信为例,其是一种可流转、可融资、可拆分的电子付款承诺函,可在平台上自由转让、融资、质押等,实现银行资金的全产业链支持。2)贷中及贷后:全流程管理与消费信贷类似,用数据监控客户经营周期,关注用户的欺诈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动态改变,设置一系列预警指标,包括银行流水、杠杆比例、税务信息等传统金融数据,以及交易对手方经营变化、市场数据等经营数据。2.1.3 问题挑战:技术转型时间长、投入产出比不定、数据处理难度大信贷业务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小企业、农户的贷款服务。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银行等机构的智能风控减少授信过程中对抵押物的依赖,提升融资的可得性,甚至可精准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宜产业。截至2020年9月,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5038亿元,支持贫困户1204万户次,截至10月,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已达到2700万,普惠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0%,农户贷款同比增速达14.3%。但当前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中也存在部分问题:一是传统对内的技术系统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系统尚需时日。传统IT系统通过内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提升工作流程效率、降低操作风险,核心系统的重点在于安全和稳定。而数字化改革的重点是以客户为核心,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拓展能力,以定制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传统IT系统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系统衔接与整合需要一定时日。二是转型所需投入成本较高,需权衡投入产出比。战略转型、软硬件改革等需要较大的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吸纳成本,短期内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影响。2019年,上市银行平均金融科技投入分别占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的2.3%和7.0%。持续高额投入能否成功转型,未来创造更高额利润、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比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考虑进行改革时会不断权衡转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数据处理和分析难度大。传统银行数据库的信息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征,各项业务和项目运行是单独的数据集,使得数据的整合、处理和分析存在较大困难。目前主要以“数据湖”的形式将所有数据集中,再依据所需进行提取加工,但实际操作中,入湖数据的筛选、海量原始数据的输入、高效低成本的提取和分析数据等均存在难点。2.2 保险科技2.2.1 行业格局:头部险企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迅速,传统互联网公司加速布局近几年,我国保险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2019 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 319 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科技布局不断加速,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传统大型保险机构,均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当前我国保险科技市场主要参与方有三类,分别为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1)传统保险公司是当前推动保险科技运用的主力。在互联网转型的压力下,传统保险公司基于其自身稳定成熟的保险业务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积极扩大金融科技的运用范围,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或自研,提升金融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以中国平安为例,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4,625项,累计达26,008项 ;在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排名榜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2)互联网保险公司是保险科技生态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保险公司自创立起就致力于在各方面业务发展创新,与传统保险公司错位竞争,主要围绕产品设计、销售、理赔、售后等多方面,实现线上化、场景化和去中介化目标。以众安保险为例,由“保险+科技”双引擎驱动,围绕健康、消费金融、汽车、生活消费、航旅五大生态,以科技服务新生代,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保险,开发了众享e家·意外险、骑行保共享单车意外险、尊享e生、童安保等特色互联网保险产品。3)互联网公司是保险科技生态的新新力量。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实力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流量入口,在将流量与金融科技结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互联网公司在布局大金融生态的同时,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在保险领域的布局逐步深入,逐步成为保险科技的新新力量。以微民保险为例,作为腾讯旗下保险代理平台,微民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腾讯的互联网能力和“连接器”优势,为用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以及微保特色的优惠与增值服务。微民保险着重打造“互联网+保险”生态模式、“流量+场景+保险”生态模式、“保险+服务+用户教育”闭环模式,通过结合微保的用户触达、风险识别、网上支付,跟保险公司的精算、承保、核赔和线下服务能力,实现全行业的生态共享共赢,最终让用户受惠。2.2.2 应用场景:贯穿保险业务全链条保险业务的核心链条包括产品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四个环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保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保险业务模式,重塑保险业务的核心价值链。1)产品设计端:提供全面深入数据支持,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保险的产品设计是保险业务核心能力,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为保险产品设计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如利用区块链结合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通过场景获得的数据上链储存,保证数据安全性、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建立客户数据库,辅助精算师进行产品开发,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保险科技在产品设计端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保险业务效益提升,实现保险产品精准定价,另一方面提升客户的产品体验,将保费与个人实际情况更精准结合。当前在车险行业较为热门的保险科技运用是UBI车险,即“Usage Based Insurance”(基于实际使用的车险),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UBI车险采用前装设备、OBD(On-Board Diagnostics,车载自诊断系统)设备以及智能手机,实时收集实际驾驶时间、地点、里程、加速、减速、转弯、车灯状态等驾驶信息,加以分析建模,精准地计算风险保费、设计保险产品。UBI 车险结合驾驶人、车辆、路面状况等多个维度模型的分析,可以准确评估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风险等级,从而确定不同的保费级别,最终实现保费与风险的对价平衡。2)产品营销端:通过精准定位、定向投放提高转化率人寿集团公司副总裁盛和泰在撰文中表示,通过金融科技运用,“保险公司将保险服务融入客户所处的网络应用场景之中,通过适时风险提示来激发客户投保意愿,推动保险销售从‘干扰型的介入式推销’向‘场景型的融入式营销’转变,实现客户保险消费从‘要我买’向‘我要买’的转变,将保险消费主导权归还给消费者,客户的保险消费体验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精准营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主要技术,对客户进行360度精准画像,实现客户群精准定位,同时提高保险营销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在匹配客群及渠道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投放,提高转化率。二是辅助代理人业务,通过强大的数据化平台,将各类保险产品主要数据导入,为代理人业务提供手机端可移动、实时、可修改各类参保参数的线上保单生成系统,便于代理人实时制定个性化方案、跟进参保进度等。三是智能客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潜在客户深度交流,获取客户需求以及客户信息,并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3)投保与核保端:流程智能化,降本增效在投保与核保环节,保险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提升风控能力,实现流程智能化,电子保单与自动核保的应用帮助降本增效。在投保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过去分散的保单管理转为统一链上管理,实现全流程数据化,便利数据分享。在核保环节,通过区块链及渠道溯源,以链上数据简化投保评估流程,依据参保人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对参保人员进行智能综合分析,实现智能核保以及流程自动化,降低成本;依据风险程度做出是否承保及确认承保条件,量化风险。4)理赔与售后:提高理赔效率,识别骗保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显著提高理赔效率、实现骗保识别、提升客户体验。在智能客服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理赔决策自动化,提高理赔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如一些保险科技公司已推出“智能闪赔”产品,实现机构数据打通,能够通过线上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半天内赔款到位,90%以上的案件10分钟内就能完成查勘,自助理赔率达到60%,提升效率,降低赔付成本。在理赔反欺诈方面,利用大数据,可以建设智能风控系统识别欺诈风险,改善传统理赔环节存在的数据割裂问题。保险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为识别可疑保险欺诈行为,需要开展多方面专项调查,耗时耗力。而借助大数据手段,通过建立保险欺诈识别模型,完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筛选从数万条赔付信息中挑出疑似诈骗索赔,再根据疑似诈骗索赔展开调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保险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结合内部、第三方和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早期异常值检测,包括了客户的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理赔记录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先期赔付。2.2.3 问题挑战:数据化进程缓慢、新技术运用尚不成熟保险科技的运营显著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实现保险业务降本增效。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科技节演讲中提出,“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了保险覆盖范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并已实现跨省结算。保险机构运用视频连线和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实现业务关键环节线上化。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2%,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4.2%。”当前保险金融科技应用不断向纵深化发展,然而仍面临一定问题:一是部分保险金融科技应用重销售、轻服务。当前保险科技运用主要集中于销售以及产品设计端,侧重于获取客户信息、塑造场景化保险购买体验,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以及客户购买意向,但对于售后、理赔便利性等环节的技术运用仍有待提升,切实提高保险服务品质。二是数据化进程存在挑战,数据储存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保险行业在推进科技运用过程中,部分中小险企数据管理规范有待建立,在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等全流程数据化进程建设仍存在问题。部分保险公司积累大量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数据管理水平仍不足,存在数据孤岛化、分割化问题,数据安全性程度难以保障。三是新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运用尚不成熟,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受限于科技成熟度,以及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问题,新技术应用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保险科技在行业内的应用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2.3 证券科技2.3.1 行业格局:金融科技投资约200亿,头部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三分天下证券行业金融科技投入2019年超200亿。根据中证协,2017-2019年证券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从2017年112元增长至2019年205亿元,年均增速35%;信息技术投入占上一年度营收比重从2.80%提高至8.07%。2019年证券行业信息技术人才有13241人,占3.75%。证券领域金融科技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型综合类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1)大型综合类券商通过自建团队、合作开发等方式,注重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国泰君安成立数字金融部、华泰证券成立数字化运营部、中金与腾讯成立合资技术公司,2019年,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信息技术投入位列前三,投入规模分别为12.4亿元、12.0亿元和11.4亿元。2)互联网券商主打流量运营。东方财富从互联网转型券商,注重科技赋能,研发人员占比近40%。根据中证协,2019年东方财富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重25%,遥遥领先于其他券商,旗下“东方财富网”PC端和APP分别贡献日活6252万人和月活4141万人。3)软件服务商专注产品开发。同花顺将人工智能导入传统的理财顾问服务,提供投资建议,2019年研发投入占营收25%,研发人员占65%。恒生电子为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IT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40%。2.3.2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证券行业经纪交易等标准化业务上,在投行、合规风控等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业务尚未大规模应用。具体体现:以互联网、大数据升级移动终端、精准获客,以智能投顾增加客户粘性和服务附加值,以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和数据仓库提高PB机构服务。1)零售经纪: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升级。券商零售业务服务于C端客户,包括经纪、投资咨询、财富管理等业务。金融科技作用,一是互联网大数据营销,升级一站式终端平台,通过身份信息、交易数据,挖掘客户在理财、基金、融资、财富管理等深层需求,精准营销;二是智能投顾,运用金融科技、量化模型、智能算法等技术打造智能投顾平台,客户输入条件,即可筛选标的、生成资产配置方案,不但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投顾效率,而且扩大对长尾用户的覆盖范围。2)机构业务:RPA、数据仓库打开PB发展空间。券商机构业务包括做市、托管等,存在海量交易数据和标准化流程。其中PB业务涉及为私募基金等专业投资者提供交易、估值、清算、风控等一揽子服务,对信息系统稳定性、时效性要求高。RPA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基于人工智能完成重复工作,应用于量化交易平台,是券商和软件供应商发力方向。大数据和云计算集合,支持PB级数据和秒级处理,数据仓库存储容量将得到大幅拓展,满足日常监控、交易分析等需求。3)投行业务: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潜力大。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可验证的特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证券化产品底层穿透,会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上链尽调,显著推动新经济资产证券化业务。2017年,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场内ABS,基础资产为汽车消费信贷。4)合规风控:构建智能风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构建智能风控体系,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加强线上业务合规审查,达到欺诈行为、异常交易、反洗钱识别监控效果,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投资及资产安全。2.3.3 问题挑战:科技投入和应用深度不足,同质化严重证券行业在金融科技投入不足、业务复杂,金融科技应用多停留在系统建设表层,难以实现前沿金融科技融合创新,依靠金融科技实现差异化发展仍任重道远。一是整体投入方面,证券业金融科技整体投入不足。证券行业为轻资产模式,整体资金实力较弱,2019年中国券业技术投入205亿元,头部券商投入规模在10-14亿元。相比之下,不但落后于银行业1079亿、保险业330亿元的信息投入水平,而且与国际投行相差甚远,摩根士丹利、高盛信息技术投入超过10亿美元,通过自研和大手笔收购布局金融前沿技术。二是应用深度方面,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同质化严重。目前券业处于数字化探索转型期,线上化、智能化已经渗透到各个业务链条,但大部分停留在信息系统建设、移动终端平台等层面,对前沿金融科技投入和应用不足。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证券公司投入在云计算大数据、AI、RPA、区块链金额分别为3.3、2、0.6、0.5亿元,合计在信息技术投入占比2.9%,金融与科技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尚未形成共识。三是外部环境方面,证券科技创新复杂性高,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证券业前中后台种类较多,业务之间数据共享、系统串联和防火墙要求严格,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证券行业技术创新受到严格监管。能否突破系统壁垒、打通数据孤岛,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予以统一明确。2.4 资管科技2.4.1 行业格局: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科技渗透较低资管行业参与者包括以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19年,大资管行业存量规模约82万亿元,银行、信托、公募基金、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期货资管分别占28.5%、26.3%、18.0%、10.4%、13.2%、3.4%、0.2%。此外,还有私募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众多非持牌参与者。基金行业以二级市场标准化产品投资为特色,金融科技辅助投研决策。主动型投资对基金经理个人经验依赖度高,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难以完全取代人力作用,主要起到智能搜索、投研辅助作用。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基金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为19.8亿元。基金业协会2020年《资产管理行业金融科技应用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2家公募基金对金融科技年投入额在千万级别,受访公募基金对金融科技投入占收入比重低于5%、介于5%-10%、超过10%,分别占54%、39%、7%。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投资机构,金融科技水平较低,仍处于探索期。根据信托业协会,2019年信托公司投入信息科技建设的金额约15亿元,主要应用场景是提升信息化系统、消费金融智能风控等方面。2.4.2 应用场景:辅助投资决策,提高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科技在资管行业的应用场景,除了系统改造降低成本、大数据获客等常规应用,在投研管理、被动产品开发、客户资产配置方面表现突出。主动投资方面,机器学习在信息筛选、模型搭建方面表现突出,辅助主动管理型投研决策。基于人工智能的投研系统,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算法优化方面远高于人力,落地场景包括,1)信息筛选:大数据、机器学习、爬虫技术可以实现多渠道抓取信息,不但全面网罗公告、研报、新闻等传统渠道,而且更好捕捉微博、论坛等市场情绪因子,提高信息有效性,辅助生成投资观点。2)模型构建:利用机器算法构建智能信评、智能风控、量化模型,用于历史回测、情景模拟、未来预测,投资决策模型经过不断训练迭代,更加精确地识别潜在风险和超额收益机会。被动投资方面,算法和量化模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开发指数产品。国际经验表明,以指数基金、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发展空间广阔,2019年全球指数型基金规模达到11.8万亿美元,近10年年均增长约15%。金融科技在被动投资应用关键是量化模型开发和大数据处理,为ETF等创新产品设计提供低成本、最优化解决方案。博时基金2019年初曾表示,近两年基于大数据的指数增强基金取得了超越基准指数 10% 以上的超额收益。2.4.3 问题挑战:资管行业大整合,金融科技尚处探索阶段一是整体投入方面,资管行业技术投入明显不足。无论是以二级市场投资为代表的公募基金,还是以非标为代表的信托,金融科技投入量级仅数十亿,远远低于银行千亿级别和保险、证券百亿级别的科技投入。这是由行业和业务特性共同决定:一方面,资管行业普遍以代客理财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资金体量小,另一方面传统资管业务高度依赖人才、经验、人际关系等定性因素,难以被科技完全取代。但从长远看,重视金融科技投入是资管行业差异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仍需长期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二是渗透深度方面,前沿技术尚未普及。资管行业普遍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互联网获客方面获得长足进展,例如通过自有APP打造运营、互联网平台线上引流,基金公司突破了传统销售渠道束缚,直达用户需求,大幅提高营销效率。但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投研、风控等核心领域尚未形成普及。相比贝莱德2019年技术投入费用为2.89亿美元,占比近16.4%,自主研发 Aladdin 系统,利用大数据构建的风险管理平台,2019年已获得9.74亿美元技术服务收入。三是外部环境方面,市场与监管处于磨合探索期,金融科技具体展业方式存在不确定。市场端,近年来面对资管新规、金融开放等挑战,资管行业处于整合和转型阶段,既要压降不符合规定的旧业务,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创新业务模式,转型任务重、竞争激烈。政策端,监管规则也处在变化和完善过程中,如何规范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如何在确保独立合规前提下实现金融集团与旗下资管子公司业务协同、如何引导财富管理机构健康发展、如何建立信息安全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尚无确定规范,使部分中小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处于观察阶段。2.5 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2.5.1 行业格局:大型平台企业主导,细分市场众多互联网巨头通过丰富场景、海量用户、网络信息技术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保险等各个金融服务,形成金融科技头部平台。根据毕马威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Fintech100),中国共7家公司列入前50强,其中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等分别列第1、3、6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类企业的代表。我们选取蚂蚁、腾讯、京东、百度、新浪、苏宁、美团、网易、字节跳动、陆金所共10家互联网平台作为研究样本。2.5.2 应用场景:支付和借贷为主,逐步转向技术方案输出1)第三方支付支付业务是互联网巨头参与金融服务的敲门砖,10家样本企业均完成支付业务布局,通过数以亿计的用户构建金融生态。截至2020年6月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59.8万亿,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凭借强大的电商和社交属性,占据55%和39%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仅壹钱包和京东支付份额超过1%。虽然剩余市场空间有限但支付业务起到重要的流量端口作用,互联网巨头们仍激烈竞争存量牌照,如2020年1月拼多多收购付费通,8月字节跳动入手合众支付,11月快手收购易联支付等。2)互联网借贷互联网信贷市场规模巨大,利润丰厚,10家样本企业均有布局。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9.15万亿。电商巨头旗下消费金融平台凭借流量和场景占据市场优势,2018年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7.2%;其中,蚂蚁集团互联网平台促成信贷余额最高,截至2020年6月达到21356亿元,其次为陆金所5194亿元。互联网平台普遍通过助贷、联合贷、赊销等模式开展借贷业务。1)蚂蚁集团、陆金所、京东金条等产品以助贷和联合贷的方式为主,该模式下互联网平台负责获客、信用评估、风控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大部分贷款。截至2020年6月,蚂蚁促成信贷余额2.15万亿,其中表内贷款仅362亿元,占比1.68%,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新增零售信贷284亿元,其中自有资金放款比例仅为0.7%,其余60.6%的资金来自49家银行银行、38.7%的资金来自信托计划融资。2)京东白条以赊销模式为主,该模式下,京东数科与电商合作,提供数据支持和风控等服务,针对用户使用京东白条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3)互联网投资理财和保险互联网平台集合银行存款、公募基金、股票、保险等各类资产,试图打造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为金融机构导流。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达到5.67万亿元,同比17.1%。截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促成资产管理规模约4万亿元,根据澳纬咨询的统计其市场份额约为48%-51%,其次腾讯金融管理规模超过8000亿元,陆金所合作机构达429家,AUM为3742亿元。4)科技输出头部互联网平台去金融化,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投入方面,2020年上半年,蚂蚁研发投入57.2亿元,占收入比重7.9%;京东数科研发投入16.19亿元,占收入比重15.7%。产出方面,蚂蚁集团在数据库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成果卓著,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支付宝申请公开的全球区块链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1505项、1457项,全球位列第一;2019年蚂蚁自研的OceanBase数据库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世界杯”的TPC-C基准测试中,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数据库产品。而京东数科重点在发展智能城市业务,例如京东以自研“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指挥中心,打通南通市9个委办局、12个系统联动,打造危化品全流程监管创新应用;2019年10月京东与中储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中储京科”共同研发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区块链+物联网”的应用技术。2.5.3 问题挑战:高杠杆、系统性、隐私保护、垄断地位1)高杠杆放贷转移风险。蚂蚁等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拆解蚂蚁发现,大部分以ABS、信托计划、联合贷款等形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坏账风险将转嫁至出资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但如此大体量信贷存量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2)数据确权与隐私保护问题亟待改善。大型科技公司实际上拥有数据的控制权,数据资产成为科技公司产品开发、精准营销、业务拓展等基石。但是,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因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数据采集、使用、交易机制亟待解决。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均可能形成垄断,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诱导过度消费、会员之上再收费、“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屡见不鲜。3 监管导向:监管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拓展,早期以包容创新为导向,但随着风险积累与暴露,金融监管全面升级,2020年进入监管元年,规范与发展并重。3.1 吸取P2P教训,从包容创新到整治规范2018年前,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包容性政策为主。2017年5月,央行成立专门“金融科技委员会”,定位于“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与统筹协调”,标志着金融科技行业迎来监管层面的重要支持与规范。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专门提出了“智能金融”的发展要求,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金融”列为智能产品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业务模式日益复杂、交易规模迅速增加,挑战监管能力。随着P2P网贷大面积暴雷、非法代币融资等风险事件频发,动摇金融稳定,负面影响深远,暴露出分业监管漏洞。2018年多部委联合开启整治风险行动,清退P2P平台、地方交易所、加密货币等,整肃市场秩序。3.2 金融科技进入监管元年,创新与规范并重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缺失,系统性风险累积,引起监管高度重视。吸取P2P事后监管教训,监管层提前预判风险,出台政策整治互联网贷款、网络小贷等,约谈金融科技巨头,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一是顶层设计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上升至重要地位,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从国家层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做出全局规划,制定《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等明确金融科技技术标准、业务规范、风险管控等政策,出台针对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数字货币等监管强化文件。12月16-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完善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未来新金融必然匹配新监管,既要保持创新活力,又要防止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割韭菜,防止金融业务“无照驾驶”导致监管失效。二是监管主体上,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提前介入,不留监管死角。金融委统筹协调,10月31日刘鹤副总理主持金融委会议时强调,“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明确持牌经营监管方向。央行正式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金控必须持牌经营。银保监会、证监会在细分领域出台监管办法,如互联网贷款新规、网络小贷新规、互联网保险新规。同时非金融监管机构迅速介入,最高法规定民间借贷最高利率不超4倍LPR,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监管机构涵盖金融业务、数据安全、互联网等度方面,体现全方位、跨行业监管思路。三是监管思路上,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推出,有望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2016年FSB提出金融科技监管评估框架,一是判断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创新,二是评估创新动力是提高效率还是监管套利,三是评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监管共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2015年提出“监管沙盒”(Sandbox),针对难以判断影响的金融科技创新,先选择进行小范围试行,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设定范围、参数等,若创新确实提高效率并风险可控,则允许在更大范围应用。截至2020年5月,FCA已开展5批测试,参与企业累计118家。中国央行2019年12月启动“监管沙盒”,截至2020年8月已有北京、上海、成渝、粤港澳、苏杭等地区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出60个试点项目,有望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4 展望和建议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分水岭,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巨头崛起、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靠硬实力取胜。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面临四大趋势。趋势一:步入监管元年,短期内面临强监管,长期仍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不可否认依托大数据优势让金融惠及更多长尾客户,移动支付方便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主体多元化、跨行业、去中心化,部分互联网金融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质进行监管套利、甚至触犯法律,传统的机构监管、事后监管难以全面管控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带来一定挑战。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社会和市场效率的支持,同时树立监管底线,才能保证金融科技发展行稳致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剑指平台型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乱象。展望未来,针对金融科技相关监管将大幅提速,引导行业稳健发展。趋势二:金融科技前景依然广阔,市场主体多元化,合作大于竞争。在供给端,中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发达的互联网5G等基础设施,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在需求端,普惠金融程度尚存短板,金融科技空间仍然巨大。互联网巨头具有场景和流量优势,但在金融严监管、持牌经营背景下,纷纷“去金融化”;传统金融机构具有牌照和资金优势,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选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与互联网公司加深合作。未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以及细分赛道中小型服务商仍将在竞争中长期共存。趋势三: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一阶段。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19》,从各项技术的运用领域来看,大数据是基础资源、云计算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依托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区块链为金融业务基础架构和交易机制变革提供条件,但是离不开数据资源和计算分析能力的支持。当前各个技术发展程度各有不同,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成熟度较高,但在应用方面,系统云集中面临的传统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压力较大,大数据平台构建在系统稳定性和实际使用效益方面面临挑战,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处于技术演进发展阶段。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5G、芯片等基础技术发展,四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将会更加趋向深度融合,技术边界削弱,技术创新将会集中产生于技术交叉和融合领域。趋势四:商业模式或被重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会舆论对互联网金融利用监管规则漏洞加杠杆、“普而不惠”、进军“社区团购”提出质疑,政策引导互联网巨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创新意识。展望未来,在持续的政策引导下,大型互联网企业有望进一步利用数据和技术优势,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责任,着眼攻克更长远的前沿技术难题,力争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服务实体经济,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上发挥成效,与国家战略相契合。中国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金融为民、科技向善,加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培育新经济,提高我国经济金融和科技实力。我们建议:1)落实金融科技监管,树立监管底线。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社会和市场效率的支持,同时树立监管底线,才能保证金融科技发展行稳致远。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将良性金融创新与“伪创新”区分开来,更好地保护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以监管套利、无序扩张为主要形式的“伪创新”,坚决予以整治和取缔。2)完善金融科技行业标准和监管规则,明确市场预期。金融科技产业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在金融属性下,业务存在复杂性、专业性,业务数据存在较高的保密要求,在科技属性下,业务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灵活性较高。未来在金融科技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亟待统一金融科技产业规范、技术标准。3)健全数据规则,完善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通过立法明确数据资源具有公共属性,敦促平台对数据的使用、筛选、处理等过程进行全流程管控,对用于共享或交易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对于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等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的行为予以处罚。4)落实反垄断法律法规,关注和防范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当前部分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平台大部分以ABS、信托计划、联合贷款等形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坏账风险将转嫁至出资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但如此大体量信贷存量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要将大型互联网平台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大力度整治市场乱象,防止平台风险跨行业跨领域传导。

耦立

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

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与通讯、媒体及科技(TMT)公司并行发展,即便偶有交集但总体上仍各行其道。如今,它们之间的界限已模糊甚至共处同一赛道内,以至于这两个以前的“平行时空”开始碰撞:许多TMT公司正在申请金融牌照,金融机构也开始自称科技公司。金融科技(Fintech)是这场变革的关键词。金融和TMT行业都在借力科技,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客户体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他们也在探索新的商机:纯数字化的银行提出了新的客户主张和成本模式;投资管理公司正在部署全方位定制化的智能投顾服务(robo-advice);保险公司则在使用传感器来监测人们的健康状况和帮助预防疾病。普华永道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数字化变革。金融科技毫无疑问会彻底改变金融业,唯一的悬念是哪些公司能善用科技并脱颖而出。在今年的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全球500多名金融业和TMT行业高管的真知灼见。调查结果显示,赢家不仅要拥抱金融科技驱动的商业模式,还要充分结合金融业和TMT行业的优势,在范围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市场中砥砺前行。本报告探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未来几年的成败要诀及可协助企业抢占先机的行动方案。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19年二手转售市场报告2019年数字支付调查报告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理解航班和旅游预定趋势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金融科技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银行业报告2019科技趋势:超越数字前沿报告:中国电商行业日系商品观察2019国际研究生成果报告2019年社会虚假信息报告了解全球内容营销的未来2019年Q3全球应用内广告报告2019年营销组织调查报告2019年感恩节报告2019年食品和农业科技投资报告2019年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19年全球零食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营销工具报告2019年欧洲广告程序化购买报告2019年媒体景观报告全球女性参与旅游业报告报告:解决B2B电子商务难题2019年营销技术报告2020年度全球时尚业态报告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B2B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世界移民报告2019年11月移动报告2019年工程师报告移动大数据解决方案报告隐私悖论:客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报告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451页)2020年世界纳税报告2019年全球移动报告亚洲美妆趋势报告2019年全球保险科技报告2019年假日购物零售报告2019年α世代消费者报告2019年首席营销官(CMO)调查报告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英文版)2019年网络媒体使用调查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消费者洞察报告2019年金融科技100强2019年英国新闻消费报告2020年全球营销趋势报告2019年最佳全球品牌报告2019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9年全球超级富豪报告2019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报告2019移动金融报告2019年传统电视、网络视频和流视频报告2019年全球卫生保健概览报告2019年秋季播客报告2019年日本动画制作者实态调查报告(81页)Z世代和千禧一代意见领袖营销报告2019年年中音乐报告2019年假日购物趋势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130页)报告:美国工作的未来(124页)2019全球音频消费者调研报告赢在人工智能:战略、组织行为与技术三位一体商务部:2018-2019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欧洲晴雨表报告:假新闻和虚假网络消息2019年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报告(88页)2019年全球电池技术发展报告决胜95后:品牌如何搞定这一代年轻人2020年娱乐、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报告:数字时代的竞争2019上半年美国网络广告支出报告2019年第13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赢得2019年假日购物竞争2019全球最有价值高档和奢侈品牌Top50排行榜2019年SEO报告2019年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2019国家品牌价值100强2019年第二季度视频收视趋势报告第一方营销数据调查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优质视频广告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视频报告2019年第三版联网消费者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 NOTICE |

丘不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推“蜂巢”模型助中小银行研判数字化转型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李冰近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将包含“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框架定义为“蜂巢”模型。《报告》首先指出了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提到,在宏观环境变化、大型银行进军下沉市场等竞争压力下,发展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市场对金融业有了新的要求,中小银行面对的已不再是要不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经营快速落地实践的问题。疫情之后,中小银行延续并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普遍共识。《报告》所做调查显示,平均接近90%的受访银行认为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变革举措。《报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的进展:普遍重视金融科技布局、金融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金融科技应用融合度加深等。指出,由于前期积累和转型进度参差不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显,民营银行在各项得分上显著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对中小银行群体的全面观察,《报告》认为,基础数据资产不足、业务获客渠道单一、人才供不应求、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度不够深入、平台建设能力欠缺等问题,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共同痛点。特别是对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厘清背景、总结成绩、分析痛点的基础上,《报告》锚定银行4.0时代,运用“蜂巢”模型,从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对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提出了建议,同时《报告》还涵盖了丰富的案例研究,从受访中小银行中总结出优秀做法,向行业推广,提升中小银行整体的经营水平。(编辑孙倩)

甚矣

泽平宏观:中国金融科技报告2020

来源:泽平宏观作者:任泽平 文:任泽平曹志楠 方思元 黄斯佳 梁珣导读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全球趋势,深刻改变金融服务市场格局,对传统商业模式和监管规则提出新挑战。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创新?如何规范发展?摘要1、行业概览: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为手段,目标和利源仍在金融。金融科技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历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三大阶段,截至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3亿美元。中国金融科技后来居上,2018年伴随蚂蚁等大型融资,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形成少数大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2、细分市场:应用场景和赛道众多,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各有优势,竞争与合作共存。总体来看,银行和保险科技投入多,在信贷、保险产品设计等应用成熟;证券和资管科技资金投入少,前沿科技渗透较低;互联网平台多以“支付+场景”为入口,向金融机构导流,输出数据和技术优势。1)银行:资金投入充足,发力数字化转型。主要上市银行2019年技术投入高达1079亿元,偏好自建科技子公司或合作开发。应用场景包括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智能柜台、智能投顾等,通过大数据、AI贷前精准营销,贷后动态监控,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大幅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率。主要挑战在于转型时间长、数据处理难度大等。2)保险:应用场景广泛,发展迅速。头部保险凭借数据和资金优势自行研发,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切入营销、定损等局部市场,2019年技术投入达319亿元。保险产品在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环节均有金融科技渗透,显著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挑战在于保险技术应用“重销售、轻服务”、中小险企数据运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3)证券: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应用较广。2019年证券技术投入约205亿,主要应用于经纪、机构服务等标准化业务上,在投行、合规风控等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业务尚未大规模应用。目前,证券科技同质化严重,且涉及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改革,尚待顶层设计统筹推进。4)资管:主要运用于投研决策、量化交易、智能搜索领域。2019年大资管行业存量规模约82万亿元,涵盖基金、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机构,其中基金行业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较为领先。但轻资产商业模式决定资管行业难以大规模投入技术资金,基金业技术投入不足20亿元、信托业15亿,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难以完全取代人力作用,主要起到智能搜索、量化交易、投研辅助作用。5)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大型平台企业主导,渗透支付、借贷、理财、技术输出等细分领域。我们选取10家样本企业观察,企业涵盖电商、社交、本地生活、直播等不同领域,但涉足金融服务路径相同,均以获取支付牌照为敲门砖,导流至高利润的借贷和理财板块,同时利用数据和技术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解决方案。但酝酿高杠杆、系统性风险、隐私保护、垄断地位等问题,引起高度关注。3、监管导向:全面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早期国家对金融创新持包容态度,但P2P等风险事件极大挑战监管底线。吸取教训,监管层提前预判互联网金融科技潜在风险。顶层设计上,强调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监管主体上,金融委、央行、监管机构、市场监管总局多管齐下,提前介入,不留监管死角;监管思路上,推出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4、展望未来: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分水岭,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巨头崛起、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靠硬实力取胜。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面临四大趋势。1)步入监管元年,短期内面临强监管,长期仍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2)金融科技前景依然广阔,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合作大于竞争。3)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一阶段。4)商业模式或被重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风险提示:金融科技严监管,对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形成冲击正文1 金融科技行业概览1.1 何为金融科技:以技术为手段,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为手段,金融为目标。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1993年提出,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7年《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1.2 发展历程:中国金融科技起步较晚,后来居上纵观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可分为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三大阶段。1.0金融信息化: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催生大量复杂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设立IT部门,银行卡、ATM、证券交易无纸化等快速普及,金融服务与电子信息技术初步融合,起到提高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作用。在中国,1993年国务院《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中国金融信息化提上日程。2.0互联网金融:2000-2010年全球信息爆炸、互联网红利快速上升,金融机构围绕互联网拓客营销,金融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极大丰富触及范围和应用场景,减少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和业务模式大变革。在中国,2013-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达到高峰,P2P、移动支付、网上开户遍地开花,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等纷纷设立。3.0金融科技深度融合:2011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渗透于投资决策、风险定价、资产配置等环节,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方式和逻辑,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发起挑战。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移动通信和物流基建发达,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1.3 投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达1500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所降温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2018年达到顶峰。根据毕马威《金融科技脉搏》,2015-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金额从649亿美元增至150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3.4%,投融资数量从2123宗增至3286宗。2018年伴随蚂蚁等一批大型融资事件落地,金融科技投融资达到阶段性高点,此后市场降温。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导致跨境并购中断,金融科技仅获1221笔交易、256亿美元投资。分投资渠道看,风投表现较为强劲。金融科技主要投资者包括VC、PE和并购,平均所占份额为40%、3%、41%。VC是风险投资机构对初创企业股权投资,是反映金融科技投资市场领先指标。近5年,VC支持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从178亿美元增至393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为200亿美元,超过同期水平。分业态看,支付科技占四成,保险科技次之。金融科技投向业态包括支付、保险、监管科技、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网络安全等领域,2020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38%、9%、7%、5%、1%、3%。支付科技涉及领域广泛,从大众消费到医疗、房地产、跨境交易等细分赛道,均对支付流动性、安全性提出较高要求,投资者热情高涨。分国家和地区看,美国金融科技投资最多,中国投资降温。2020年上半年,美洲、亚洲、其他地区金融科技投融资分别为129、81、46亿美元,占比分别50%、32%、18%。其中,美国金融科技投资额119亿美元,占美洲92%、全球投资额46%。亚太地区,以印尼、印度为代表东南亚金融科技公司成为热点。中国内地金融科技投融资经历2018年高峰,2019年投资额为45亿美元,相比缩减82%,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6.1亿美元。分企业看,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格局寡头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科技以中小型公司为主,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结构趋向少数大型企业主导。《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18家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企业估值共计16340亿元。1.4 核心技术:ABCD四大技术赋能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将人的智能延伸到计算机系统,具体包括图像识别、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金融领域涉及人工环节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高,人工智能应用广泛。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22年金融科技投资中,人工智能投入将达到580亿元。AI+金融典型应用包括:1)基于生物识别的人脸识别,可应用于账户远程开户、业务签约等;2)基于语音识别与处理,实现智能客服、营业网点机器人服务,减少运营成本;3)基于OCR自动化视觉处理,将发票、合同、单据的信息结构化处理,提高效率;4)机器学习应用于智能投顾,提高市场有效性,加快产品创新。5)金融知识图谱,将大量信息汇集到关系网,作用于风险预警、反欺诈方面。2、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a),是以新处理模式对大量多样的数据集合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使之成为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生产资料。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8500亿,预计2020年超过1万亿。大数据+金融典型应用包括:1)客户画像:大数据根据客户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能力数据、兴趣数据、风险偏好等,捕捉潜在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与获客。2)大数据征信:基于金融大数据,开发授信评估、信用报告、贷中预警等服务,降低信用评估成本,将审核周期缩短至秒级。3、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将原本在本地服务器进行的计算转移到云端,按需使用,具有计算高效、成本低廉特点。按照服务方式,云计算分为IaaS(将IT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交付),PaaS(将数据库等平台作为服务交付),SaaS(将应用解决方案作为服务交付)。根据IDC《中国金融云市场跟踪》报告,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亿美元,其中,以公有云和私有云为代表的IaaS规模达到23.5亿美元,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9.8亿美元。云计算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典型应用包括:1)云+大数据:云计算以分布式处理架构为核心,高度契合大数据处理,实现海量数据云端存储。2)拓展系统处理能力:传统金融解决方案市场由IOE主导,即以 IBM、Oracle、EMC为代表的小型机、集中式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技术架构,难以应对数据量级和计算复杂程度的增长,金融机构自行开发或购买云服务,弥补基础软硬件的不足,满足系统高性能和容灾备份的要求。4、区块链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共享记账机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点,与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交易真实、隐私保密等业务需求不谋而合。IDC《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估算2018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达1.6亿美元。区块链赋能金融典型场景包括:1)物联网:区块链是物联网底层万物互联的基础,确保底层资产交易真实可靠,提升交易安全性,降低信息不对称。2)支付结算:支付收单机构间基于联盟链和智能合约实时自动对账,避免数据被篡改,全业务流程可追溯可审计。2 金融科技行业应用现状金融科技细分赛道众多,涵盖支付、借贷、投资、财富管理、保险、解决方案输出等业务形态,主要玩家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专业领域金融科技公司等。2.1 银行科技2.1.1行业格局:数字化加速发展,央行、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是主要推动力近年来,银行业发力金融科技领域,借助技术推动整体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加速发展。根据《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0》,2019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零售金融、数字化公司金融、数字化同业业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其中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18家上市银行投资规模合计达1079亿。目前银行业金融科技主要形成以下格局,央行发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引领行业发展,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完善业务生态布局,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力转型。央行主导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等。央行为完善数据共享、数字货币清结算、征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正稳步推进计划中的金融科技工作,目前已成立五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汇金融科技等,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金融、密码学等多个方向。银行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合作。银行拥有牌照、研发实力、资金和客户,科技公司具有科技能力和金融创新的敏感度,二者优势互补,在客户资源、科技开发与应用、风险控制等领域深度合作,银行通过合作开发、协作引入等方式接受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同时推动组织转型和架构升级。例如,赣州银行与中兴通讯(港股00763)、大连同方和天阳宏业等科技公司共同发起金融科技国产化实验室,晋商银行(港股02558)与山西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金融业务、通信及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各大银行在深化与外部科技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自身科技实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整合技术、业务、资源及经验优势,对内对外输出技术能力,提升整体数字化水平。截止2020年11月,国有五大行及七家股份制银行已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1.2应用场景:金融科技深入各业务条线,信贷领域应用已较为成熟当前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快速发展,深入各业务条线与产品,手机银行、智能柜台、交易银行、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增值服务全面推出,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各业务协同形成正向循环。其中,金融科技在信贷业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较为成熟,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一)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具有小额、分散、高频的特点,内嵌于日常生活,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1)贷前:触达客户、挖掘需求、精准营销消费金融场景化构建,增加流量、获取数据。银行通过和较强科技实力的头部机构合作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精准导流,掌握客户大数据,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金融科技信息平台合作,拓展技术应用和场景服务能力,如五大行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金融产品、渠道建设、智能金融服务领域深度合作,其中重点布局校园生态、交通出行、医疗健康、零售商超等线下流量大的场景,如各大银行接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线上发卡等。二是与生活社交、餐饮娱乐、旅游出行等平台合作,互联网在前端提供客户和流量,商业银行开放客户端接入的API接口,同时吸引线上线下客户,形成一站式服务。如在美团点评、永乐票务等平台上提供支付、消费信贷等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联合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提供会员服务等,形成消费金融生态圈。根据大数据挖掘客户信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依据外部平台、内部个人信贷等数据,借助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分析客户属性、行为偏好、需求倾向等,形成信用卡、财富管理、信贷等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实现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触达、智能营销,并匹配最优产品组合,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如恒丰银行利用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大数据技术平台,提供客户360视图、产品货架与优化组合方案、客户风险预警等,实现团队协作和精准营销技术支撑,系统中的产品推荐和智能获客功能有效增加了新客户增长和(港股00001)产品持有,从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使用前后数据看,客户增长率、价值客户增加率、重点产品持有率分别上涨2.2%、3.6%、3.5%。精准识别客户资质,实现恰当准入。在授信环节,通过大数据征信、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验证借款人的真实身份和偿付意愿,准确判断用户信用等级、项目风险、成本效益。数据来自与外部聚合的生态平台、征信机构、社保、财税、工商等公用事业系统、个人信用管理平台等多维度,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减少人工干预。如平安金融壹账通利用微表情面审辅助系统,整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判断并提示欺诈风险,可实现与人工判断80%的吻合率,实现了面审流程智能化、规范化、减少40%以上人工干预。2)贷中及贷后:动态监控、用户复贷、逾期催收贷款发放后,1)信用风险动态监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跟踪交易行为、关联交易动态,关注信用风险变化,基于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预警和调整;2)用户复贷、逾期催收,对于有良好的记录的优质客户,继续使用精准营销推动复贷,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预警,与公安司法部门连通,联合执行催收。如恒丰银行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其依托于星环大数据平台,可适用于贷款全流程风险监控,自上线以来,客户识别效率、准确率、成本控制显著提升,某平台贷自增授信业务逾欠率控制在1%以内,且呈逐步降低趋势。(二)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抵质押物较少、价值较低,银行难以触达和有效服务中小微客户。近年随着金融科技和业务的逐步融合,在中小企业贷款以及供应链金融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提升数据收集能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极大提高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1)贷前:数据采集、信贷审核流程整合在普通中小企业贷款中,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技术采集电商交易、物流、企业结算、流水等数据,结合工商、税务、法院等外部信息,一并进入数据湖,经数据挖掘、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等方式刻画企业形象,进而构建信用模型、判断信用风险、核定信用额度,完成企业到企业主的全面分析,实现线上审批、自动放款。金融科技中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等是并行操作,将七大原有信贷审核流程整合为一体,提升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贷前风控从授信主体转向整体链条。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良好,根据上下游企业与其交易关系的大数据形成关系图谱,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碎片化数据有机组织,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用穿透,同时使用交往圈分析模型,持续观察企业间交往数据变化,动态监控供应链健康程度,实现信贷全流程管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信用共享,具体来看,数据方面,通过将业务流程中的四流(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与融资信息上链,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性,提升数据可信度;业务方面,将核心企业的票据、授信额度、应收应付等转化为数字凭证,利用区块链可溯源性,实现信用有效传导,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可实现数字凭证的多级拆分和流转,有效提升金融机构风控效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目前已有较多区块链结合供应链实践,如工银e信、农行e链贷等,主要用于应收款项、库存融资等方面。以工银e信为例,其是一种可流转、可融资、可拆分的电子付款承诺函,可在平台上自由转让、融资、质押等,实现银行资金的全产业链支持。2)贷中及贷后:全流程管理与消费信贷类似,用数据监控客户经营周期,关注用户的欺诈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动态改变,设置一系列预警指标,包括银行流水、杠杆比例、税务信息等传统金融数据,以及交易对手方经营变化、市场数据等经营数据。2.1.3问题挑战:技术转型时间长、投入产出比不定、数据处理难度大信贷业务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小企业、农户的贷款服务。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银行等机构的智能风控减少授信过程中对抵押物的依赖,提升融资的可得性,甚至可精准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宜产业。截至2020年9月,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5038亿元,支持贫困户1204万户次,截至10月,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已达到2700万,普惠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0%,农户贷款同比增速达14.3%。但当前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中也存在部分问题:一是传统对内的技术系统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系统尚需时日。传统IT系统通过内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提升工作流程效率、降低操作风险,核心系统的重点在于安全和稳定。而数字化改革的重点是以客户为核心,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拓展能力,以定制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传统IT系统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系统衔接与整合需要一定时日。二是转型所需投入成本较高,需权衡投入产出比。战略转型、软硬件改革等需要较大的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吸纳成本,短期内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影响。2019年,上市银行平均金融科技投入分别占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的2.3%和7.0%。持续高额投入能否成功转型,未来创造更高额利润、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比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考虑进行改革时会不断权衡转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数据处理和分析难度大。传统银行数据库的信息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征,各项业务和项目运行是单独的数据集,使得数据的整合、处理和分析存在较大困难。目前主要以“数据湖”的形式将所有数据集中,再依据所需进行提取加工,但实际操作中,入湖数据的筛选、海量原始数据的输入、高效低成本的提取和分析数据等均存在难点。2.2 保险科技2.2.1行业格局:头部险企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迅速,传统互联网公司加速布局近几年,我国保险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2019 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 319 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科技布局不断加速,中国平安(港股02318)、中国人寿(港股02628)等传统大型保险机构,均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当前我国保险科技市场主要参与方有三类,分别为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1)传统保险公司是当前推动保险科技运用的主力。在互联网转型的压力下,传统保险公司基于其自身稳定成熟的保险业务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积极扩大金融科技的运用范围,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或自研,提升金融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以中国平安为例,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4,625项,累计达26,008项 ;在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排名榜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2)互联网保险公司是保险科技生态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保险公司自创立起就致力于在各方面业务发展创新,与传统保险公司错位竞争,主要围绕产品设计、销售、理赔、售后等多方面,实现线上化、场景化和去中介化目标。以众安保险为例,由“保险+科技”双引擎驱动,围绕健康、消费金融、汽车、生活消费、航旅五大生态,以科技服务新生代,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保险,开发了众享e家·意外险、骑行保共享单车意外险、尊享e生、童安保等特色互联网保险产品。3)互联网公司是保险科技生态的新新力量。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实力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流量入口,在将流量与金融科技结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互联网公司在布局大金融生态的同时,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在保险领域的布局逐步深入,逐步成为保险科技的新新力量。以微民保险为例,作为腾讯旗下保险代理平台,微民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腾讯的互联网能力和“连接器”优势,为用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以及微保特色的优惠与增值服务。微民保险着重打造“互联网+保险”生态模式、“流量+场景+保险”生态模式、“保险+服务+用户教育”闭环模式,通过结合微保的用户触达、风险识别、网上支付,跟保险公司的精算、承保、核赔和线下服务能力,实现全行业的生态共享共赢,最终让用户受惠。2.2.2应用场景:贯穿保险业务全链条保险业务的核心链条包括产品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四个环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保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保险业务模式,重塑保险业务的核心价值链。1)产品设计端:提供全面深入数据支持,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保险的产品设计是保险业务核心能力,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为保险产品设计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如利用区块链结合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通过场景获得的数据上链储存,保证数据安全性、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建立客户数据库,辅助精算师进行产品开发,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保险科技在产品设计端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保险业务效益提升,实现保险产品精准定价,另一方面提升客户的产品体验,将保费与个人实际情况更精准结合。当前在车险行业较为热门的保险科技运用是UBI车险,即“Usage Based Insurance”(基于实际使用的车险),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UBI车险采用前装设备、OBD(On-Board Diagnostics,车载自诊断系统)设备以及智能手机,实时收集实际驾驶时间、地点、里程、加速、减速、转弯、车灯状态等驾驶信息,加以分析建模,精准地计算风险保费、设计保险产品。UBI 车险结合驾驶人、车辆、路面状况等多个维度模型的分析,可以准确评估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风险等级,从而确定不同的保费级别,最终实现保费与风险的对价平衡。2)产品营销端:通过精准定位、定向投放提高转化率人寿集团公司副总裁盛和泰在撰文中表示,通过金融科技运用,“保险公司将保险服务融入客户所处的网络应用场景之中,通过适时风险提示来激发客户投保意愿,推动保险销售从‘干扰型的介入式推销’向‘场景型的融入式营销’转变,实现客户保险消费从‘要我买’向‘我要买’的转变,将保险消费主导权归还给消费者,客户的保险消费体验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精准营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主要技术,对客户进行360度精准画像,实现客户群精准定位,同时提高保险营销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在匹配客群及渠道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投放,提高转化率。二是辅助代理人业务,通过强大的数据化平台,将各类保险产品主要数据导入,为代理人业务提供手机端可移动、实时、可修改各类参保参数的线上保单生成系统,便于代理人实时制定个性化方案、跟进参保进度等。三是智能客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潜在客户深度交流,获取客户需求以及客户信息,并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3)投保与核保端:流程智能化,降本增效在投保与核保环节,保险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提升风控能力,实现流程智能化,电子保单与自动核保的应用帮助降本增效。在投保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过去分散的保单管理转为统一链上管理,实现全流程数据化,便利数据分享。在核保环节,通过区块链及渠道溯源,以链上数据简化投保评估流程,依据参保人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对参保人员进行智能综合分析,实现智能核保以及流程自动化,降低成本;依据风险程度做出是否承保及确认承保条件,量化风险。4)理赔与售后:提高理赔效率,识别骗保风险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显著提高理赔效率、实现骗保识别、提升客户体验。在智能客服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理赔决策自动化,提高理赔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如一些保险科技公司已推出“智能闪赔”产品,实现机构数据打通,能够通过线上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半天内赔款到位,90%以上的案件10分钟内就能完成查勘,自助理赔率达到60%,提升效率,降低赔付成本。在理赔反欺诈方面,利用大数据,可以建设智能风控系统识别欺诈风险,改善传统理赔环节存在的数据割裂问题。保险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为识别可疑保险欺诈行为,需要开展多方面专项调查,耗时耗力。而借助大数据手段,通过建立保险欺诈识别模型,完善智能风控系统,通过筛选从数万条赔付信息中挑出疑似诈骗索赔,再根据疑似诈骗索赔展开调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保险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结合内部、第三方和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早期异常值检测,包括了客户的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理赔记录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先期赔付。2.2.3问题挑战:数据化进程缓慢、新技术运用尚不成熟保险科技的运营显著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实现保险业务降本增效。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科技节演讲中提出,“数字保险显著拓宽了保险覆盖范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并已实现跨省结算。保险机构运用视频连线和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实现业务关键环节线上化。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2%,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4.2%。”当前保险金融科技应用不断向纵深化发展,然而仍面临一定问题:一是部分保险金融科技应用重销售、轻服务。当前保险科技运用主要集中于销售以及产品设计端,侧重于获取客户信息、塑造场景化保险购买体验,提升产品设计能力以及客户购买意向,但对于售后、理赔便利性等环节的技术运用仍有待提升,切实提高保险服务品质。二是数据化进程存在挑战,数据储存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保险行业在推进科技运用过程中,部分中小险企数据管理规范有待建立,在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等全流程数据化进程建设仍存在问题。部分保险公司积累大量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数据管理水平仍不足,存在数据孤岛化、分割化问题,数据安全性程度难以保障。三是新技术在保险行业的运用尚不成熟,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受限于科技成熟度,以及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问题,新技术应用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保险科技在行业内的应用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2.3 证券科技2.3.1行业格局:金融科技投资约200亿,头部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三分天下证券行业金融科技投入2019年超200亿。根据中证协,2017-2019年证券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从2017年112元增长至2019年205亿元,年均增速35%;信息技术投入占上一年度营收比重从2.80%提高至8.07%。2019年证券行业信息技术人才有13241人,占3.75%。证券领域金融科技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型综合类券商、互联网券商和软件服务商。1)大型综合类券商通过自建团队、合作开发等方式,注重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国泰君安(港股02611)成立数字金融部、华泰证券成立数字化运营部、中金与腾讯成立合资技术公司,2019年,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信证券(港股06030)信息技术投入位列前三,投入规模分别为12.4亿元、12.0亿元和11.4亿元。2)互联网券商主打流量运营。东方财富从互联网转型券商,注重科技赋能,研发人员占比近40%。根据中证协,2019年东方财富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重25%,遥遥领先于其他券商,旗下“东方财富网”PC端和APP分别贡献日活6252万人和月活4141万人。3)软件服务商专注产品开发。同花顺将人工智能导入传统的理财顾问服务,提供投资建议,2019年研发投入占营收25%,研发人员占65%。恒生电子为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IT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40%。2.3.2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零售经纪和机构业务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证券行业经纪交易等标准化业务上,在投行、合规风控等依赖人力和经验的业务尚未大规模应用。具体体现:以互联网、大数据升级移动终端、精准获客,以智能投顾增加客户粘性和服务附加值,以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和数据仓库提高PB机构服务。1)零售经纪: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升级。券商零售业务服务于C端客户,包括经纪、投资咨询、财富管理等业务。金融科技作用,一是互联网大数据营销,升级一站式终端平台,通过身份信息、交易数据,挖掘客户在理财、基金、融资、财富管理等深层需求,精准营销;二是智能投顾,运用金融科技、量化模型、智能算法等技术打造智能投顾平台,客户输入条件,即可筛选标的、生成资产配置方案,不但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投顾效率,而且扩大对长尾用户的覆盖范围。2)机构业务:RPA、数据仓库打开PB发展空间。券商机构业务包括做市、托管等,存在海量交易数据和标准化流程。其中PB业务涉及为私募基金等专业投资者提供交易、估值、清算、风控等一揽子服务,对信息系统稳定性、时效性要求高。RPA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基于人工智能完成重复工作,应用于量化交易平台,是券商和软件供应商发力方向。大数据和云计算集合,支持PB级数据和秒级处理,数据仓库存储容量将得到大幅拓展,满足日常监控、交易分析等需求。3)投行业务: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潜力大。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可验证的特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证券化产品底层穿透,会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上链尽调,显著推动新经济资产证券化业务。2017年,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首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场内ABS,基础资产为汽车消费信贷。4)合规风控:构建智能风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构建智能风控体系,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加强线上业务合规审查,达到欺诈行为、异常交易、反洗钱识别监控效果,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投资及资产安全。2.3.3问题挑战:科技投入和应用深度不足,同质化严重证券行业在金融科技投入不足、业务复杂,金融科技应用多停留在系统建设表层,难以实现前沿金融科技融合创新,依靠金融科技实现差异化发展仍任重道远。一是整体投入方面,证券业金融科技整体投入不足。证券行业为轻资产模式,整体资金实力较弱,2019年中国券业技术投入205亿元,头部券商投入规模在10-14亿元。相比之下,不但落后于银行业1079亿、保险业330亿元的信息投入水平,而且与国际投行相差甚远,摩根士丹利、高盛信息技术投入超过10亿美元,通过自研和大手笔收购布局金融前沿技术。二是应用深度方面,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同质化严重。目前券业处于数字化探索转型期,线上化、智能化已经渗透到各个业务链条,但大部分停留在信息系统建设、移动终端平台等层面,对前沿金融科技投入和应用不足。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证券公司投入在云计算大数据、AI、RPA、区块链金额分别为3.3、2、0.6、0.5亿元,合计在信息技术投入占比2.9%,金融与科技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尚未形成共识。三是外部环境方面,证券科技创新复杂性高,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证券业前中后台种类较多,业务之间数据共享、系统串联和防火墙要求严格,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证券行业技术创新受到严格监管。能否突破系统壁垒、打通数据孤岛,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予以统一明确。2.4 资管科技2.4.1行业格局:规模庞大、背景多元,但科技渗透较低资管行业参与者包括以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19年,大资管行业存量规模约82万亿元,银行、信托、公募基金、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期货资管分别占28.5%、26.3%、18.0%、10.4%、13.2%、3.4%、0.2%。此外,还有私募基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众多非持牌参与者。基金行业以二级市场标准化产品投资为特色,金融科技辅助投研决策。主动型投资对基金经理个人经验依赖度高,目前的金融科技水平难以完全取代人力作用,主要起到智能搜索、投研辅助作用。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基金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为19.8亿元。基金业协会2020年《资产管理行业金融科技应用现状调查分析报告》,22家公募基金对金融科技年投入额在千万级别,受访公募基金对金融科技投入占收入比重低于5%、介于5%-10%、超过10%,分别占54%、39%、7%。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投资机构,金融科技水平较低,仍处于探索期。根据信托业协会,2019年信托公司投入信息科技建设的金额约15亿元,主要应用场景是提升信息化系统、消费金融智能风控等方面。2.4.2应用场景:辅助投资决策,提高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科技在资管行业的应用场景,除了系统改造降低成本、大数据获客等常规应用,在投研管理、被动产品开发、客户资产配置方面表现突出。主动投资方面,机器学习在信息筛选、模型搭建方面表现突出,辅助主动管理型投研决策。基于人工智能的投研系统,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算法优化方面远高于人力,落地场景包括,1)信息筛选:大数据、机器学习、爬虫技术可以实现多渠道抓取信息,不但全面网罗公告、研报、新闻等传统渠道,而且更好捕捉微博、论坛等市场情绪因子,提高信息有效性,辅助生成投资观点。2)模型构建:利用机器算法构建智能信评、智能风控、量化模型,用于历史回测、情景模拟、未来预测,投资决策模型经过不断训练迭代,更加精确地识别潜在风险和超额收益机会。被动投资方面,算法和量化模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开发指数产品。国际经验表明,以指数基金、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发展空间广阔,2019年全球指数型基金规模达到11.8万亿美元,近10年年均增长约15%。金融科技在被动投资应用关键是量化模型开发和大数据处理,为ETF等创新产品设计提供低成本、最优化解决方案。博时基金2019年初曾表示,近两年基于大数据的指数增强基金取得了超越基准指数 10% 以上的超额收益。2.4.3问题挑战:资管行业大整合,金融科技尚处探索阶段一是整体投入方面,资管行业技术投入明显不足。无论是以二级市场投资为代表的公募基金,还是以非标为代表的信托,金融科技投入量级仅数十亿,远远低于银行千亿级别和保险、证券百亿级别的科技投入。这是由行业和业务特性共同决定:一方面,资管行业普遍以代客理财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资金体量小,另一方面传统资管业务高度依赖人才、经验、人际关系等定性因素,难以被科技完全取代。但从长远看,重视金融科技投入是资管行业差异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仍需长期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二是渗透深度方面,前沿技术尚未普及。资管行业普遍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互联网获客方面获得长足进展,例如通过自有APP打造运营、互联网平台线上引流,基金公司突破了传统销售渠道束缚,直达用户需求,大幅提高营销效率。但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投研、风控等核心领域尚未形成普及。相比贝莱德2019年技术投入费用为2.89亿美元,占比近16.4%,自主研发 Aladdin 系统,利用大数据构建的风险管理平台,2019年已获得9.74亿美元技术服务收入。三是外部环境方面,市场与监管处于磨合探索期,金融科技具体展业方式存在不确定。市场端,近年来面对资管新规、金融开放等挑战,资管行业处于整合和转型阶段,既要压降不符合规定的旧业务,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创新业务模式,转型任务重、竞争激烈。政策端,监管规则也处在变化和完善过程中,如何规范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如何在确保独立合规前提下实现金融集团与旗下资管子公司业务协同、如何引导财富管理机构健康发展、如何建立信息安全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尚无确定规范,使部分中小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处于观察阶段。2.5 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2.5.1行业格局:大型平台企业主导,细分市场众多互联网巨头通过丰富场景、海量用户、网络信息技术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保险等各个金融服务,形成金融科技头部平台。根据毕马威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Fintech100),中国共7家公司列入前50强,其中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等分别列第1、3、6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类企业的代表。我们选取蚂蚁、腾讯、京东、百度、新浪、苏宁、美团、网易、字节跳动、陆金所共10家互联网平台作为研究样本。2.5.2应用场景:支付和借贷为主,逐步转向技术方案输出1)第三方支付支付业务是互联网巨头参与金融服务的敲门砖,10家样本企业均完成支付业务布局,通过数以亿计的用户构建金融生态。截至2020年6月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59.8万亿,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凭借强大的电商和社交属性,占据55%和39%的市场份额,其他竞争者仅壹钱包和京东支付份额超过1%。虽然剩余市场空间有限但支付业务起到重要的流量端口作用,互联网巨头们仍激烈竞争存量牌照,如2020年1月拼多多收购付费通,8月字节跳动入手合众支付,11月快手收购易联支付等。2)互联网借贷互联网信贷市场规模巨大,利润丰厚,10家样本企业均有布局。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9.15万亿。电商巨头旗下消费金融平台凭借流量和场景占据市场优势,2018年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7.2%;其中,蚂蚁集团互联网平台促成信贷余额最高,截至2020年6月达到21356亿元,其次为陆金所5194亿元。互联网平台普遍通过助贷、联合贷、赊销等模式开展借贷业务。1)蚂蚁集团、陆金所、京东金条等产品以助贷和联合贷的方式为主,该模式下互联网平台负责获客、信用评估、风控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大部分贷款。截至2020年6月,蚂蚁促成信贷余额2.15万亿,其中表内贷款仅362亿元,占比1.68%,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新增零售信贷284亿元,其中自有资金放款比例仅为0.7%,其余60.6%的资金来自49家银行银行、38.7%的资金来自信托计划融资。2)京东白条以赊销模式为主,该模式下,京东数科与电商合作,提供数据支持和风控等服务,针对用户使用京东白条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3)互联网投资理财和保险互联网平台集合银行存款、公募基金、股票、保险等各类资产,试图打造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为金融机构导流。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理财市场规模达到5.67万亿元,同比17.1%。截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促成资产管理规模约4万亿元,根据澳纬咨询的统计其市场份额约为48%-51%,其次腾讯金融管理规模超过8000亿元,陆金所合作机构达429家,AUM为3742亿元。4)科技输出头部互联网平台去金融化,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投入方面,2020年上半年,蚂蚁研发投入57.2亿元,占收入比重7.9%;京东数科研发投入16.19亿元,占收入比重15.7%。产出方面,蚂蚁集团在数据库和区块链领域的布局成果卓著,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支付宝申请公开的全球区块链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1505项、1457项,全球位列第一;2019年蚂蚁自研的OceanBase数据库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世界杯”的TPC-C基准测试中,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数据库产品。而京东数科重点在发展智能城市业务,例如京东以自研“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指挥中心,打通南通市9个委办局、12个系统联动,打造危化品全流程监管创新应用;2019年10月京东与中储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中储京科”共同研发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区块链+物联网”的应用技术。2.5.3问题挑战:高杠杆、系统性、隐私保护、垄断地位1)高杠杆放贷转移风险。蚂蚁等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拆解蚂蚁发现,大部分以ABS、信托计划、联合贷款等形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坏账风险将转嫁至出资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但如此大体量信贷存量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2)数据确权与隐私保护问题亟待改善。大型科技公司实际上拥有数据的控制权,数据资产成为科技公司产品开发、精准营销、业务拓展等基石。但是,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因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数据采集、使用、交易机制亟待解决。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均可能形成垄断,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诱导过度消费、会员之上再收费、“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屡见不鲜。3 监管导向:监管升级,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拓展,早期以包容创新为导向,但随着风险积累与暴露,金融监管全面升级,2020年进入监管元年,规范与发展并重。3.1 吸取P2P教训,从包容创新到整治规范2018年前,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包容性政策为主。2017年5月,央行成立专门“金融科技委员会”,定位于“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与统筹协调”,标志着金融科技行业迎来监管层面的重要支持与规范。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专门提出了“智能金融”的发展要求,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金融”列为智能产品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业务模式日益复杂、交易规模迅速增加,挑战监管能力。随着P2P网贷大面积暴雷、非法代币融资等风险事件频发,动摇金融稳定,负面影响深远,暴露出分业监管漏洞。2018年多部委联合开启整治风险行动,清退P2P平台、地方交易所、加密货币等,整肃市场秩序。3.2金融科技进入监管元年,创新与规范并重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缺失,系统性风险累积,引起监管高度重视。吸取P2P事后监管教训,监管层提前预判风险,出台政策整治互联网贷款、网络小贷等,约谈金融科技巨头,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一是顶层设计上,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上升至重要地位,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从国家层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做出全局规划,制定《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等明确金融科技技术标准、业务规范、风险管控等政策,出台针对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数字货币等监管强化文件。12月16-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完善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未来新金融必然匹配新监管,既要保持创新活力,又要防止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割韭菜,防止金融业务“无照驾驶”导致监管失效。二是监管主体上,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提前介入,不留监管死角。金融委统筹协调,10月31日刘鹤副总理主持金融委会议时强调,“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明确持牌经营监管方向。央行正式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金控必须持牌经营。银保监会、证监会在细分领域出台监管办法,如互联网贷款新规、网络小贷新规、互联网保险新规。同时非金融监管机构迅速介入,最高法规定民间借贷最高利率不超4倍LPR,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监管机构涵盖金融业务、数据安全、互联网等度方面,体现全方位、跨行业监管思路。三是监管思路上,中国版“监管沙盒”试点推出,有望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2016年FSB提出金融科技监管评估框架,一是判断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创新,二是评估创新动力是提高效率还是监管套利,三是评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监管共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2015年提出“监管沙盒”(Sandbox),针对难以判断影响的金融科技创新,先选择进行小范围试行,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设定范围、参数等,若创新确实提高效率并风险可控,则允许在更大范围应用。截至2020年5月,FCA已开展5批测试,参与企业累计118家。中国央行2019年12月启动“监管沙盒”,截至2020年8月已有北京、上海、成渝、粤港澳、苏杭等地区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出60个试点项目,有望打造培育创新与规范发展长效机制。4 展望和建议2020年是金融科技发展分水岭,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巨头崛起、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靠硬实力取胜。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面临四大趋势。趋势一:步入监管元年,短期内面临强监管,长期仍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不可否认依托大数据优势让金融惠及更多长尾客户,移动支付方便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主体多元化、跨行业、去中心化,部分互联网金融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质进行监管套利、甚至触犯法律,传统的机构监管、事后监管难以全面管控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带来一定挑战。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社会和市场效率的支持,同时树立监管底线,才能保证金融科技发展行稳致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剑指平台型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乱象。展望未来,针对金融科技相关监管将大幅提速,引导行业稳健发展。趋势二:金融科技前景依然广阔,市场主体多元化,合作大于竞争。在供给端,中国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发达的互联网5G等基础设施,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在需求端,普惠金融程度尚存短板,金融科技空间仍然巨大。互联网巨头具有场景和流量优势,但在金融严监管、持牌经营背景下,纷纷“去金融化”;传统金融机构具有牌照和资金优势,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选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与互联网公司加深合作。未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以及细分赛道中小型服务商仍将在竞争中长期共存。趋势三: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一阶段。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19》,从各项技术的运用领域来看,大数据是基础资源、云计算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依托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区块链为金融业务基础架构和交易机制变革提供条件,但是离不开数据资源和计算分析能力的支持。当前各个技术发展程度各有不同,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成熟度较高,但在应用方面,系统云集中面临的传统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压力较大,大数据平台构建在系统稳定性和实际使用效益方面面临挑战,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处于技术演进发展阶段。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5G、芯片等基础技术发展,四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将会更加趋向深度融合,技术边界削弱,技术创新将会集中产生于技术交叉和融合领域。趋势四:商业模式或被重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会舆论对互联网金融利用监管规则漏洞加杠杆、“普而不惠”、进军“社区团购”提出质疑,政策引导互联网巨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创新意识。展望未来,在持续的政策引导下,大型互联网企业有望进一步利用数据和技术优势,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责任,着眼攻克更长远的前沿技术难题,力争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服务实体经济,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上发挥成效,与国家战略相契合。中国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金融为民、科技向善,加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培育新经济,提高我国经济金融和科技实力。我们建议:1)落实金融科技监管,树立监管底线。金融科技是把“双刃剑”,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社会和市场效率的支持,同时树立监管底线,才能保证金融科技发展行稳致远。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将良性金融创新与“伪创新”区分开来,更好地保护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以监管套利、无序扩张为主要形式的“伪创新”,坚决予以整治和取缔。2)完善金融科技行业标准和监管规则,明确市场预期。金融科技产业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在金融属性下,业务存在复杂性、专业性,业务数据存在较高的保密要求,在科技属性下,业务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灵活性较高。未来在金融科技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亟待统一金融科技产业规范、技术标准。3)健全数据规则,完善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通过立法明确数据资源具有公共属性,敦促平台对数据的使用、筛选、处理等过程进行全流程管控,对用于共享或交易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对于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等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的行为予以处罚。4)落实反垄断法律法规,关注和防范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当前部分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平台大部分以ABS、信托计划、联合贷款等形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坏账风险将转嫁至出资的金融机构;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但如此大体量信贷存量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要将大型互联网平台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大力度整治市场乱象,防止平台风险跨行业跨领域传导。

似有道者

2019中国金融科技研究报告:5G加持,势不可挡!

来源:金融家(ijrjia)作者:金叫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在金融领域同样适用。花旗银行曾表示,金融科技正在颠覆传统金融领域。据统计,全球有80%的金融机构都迈入了发展金融科技的大门。虽然在数字科技上我国起步稍晚,但随着众多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兴起,我国也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13年,我国的金融科技营收规模仅695.1亿元,但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9698.8亿元。此外,由金融科技推动的如借贷、投资等金融业务增长不计其数。从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到2016年金融科技展露头角、再到2019的成熟态势,短短几年间,我国的金融科技迎风生长,一路蜕变,成为了引领社会创新与进步的耀眼明星。就在不久前,我国工信部正式向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互联网有望形成,金融科技也或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01我国金融科技居世界前列金融科技(Fintech)是一个近年兴起的领域,虽然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了金融业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但由于其业务模式尚不稳定,各类业务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关于如何定义它,全球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如果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金融科技就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科学技术;维基百科上将它定义为: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办事更高效的企业,组成的一个经济财产;而金融稳定理事会给出的定义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我们可以将现存的金融科技大致归为几个应用模块:从历史来看,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新词,最早在1980年的美国华尔街,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这个词汇。2017年2月,IOSCO(国际证监会组织)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软硬件应用、移动云联网技术融合、以及当下利用前沿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在全球竞相发展的同时,于起步阶段没有突出优势的我国,随着众多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兴起,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我国央行也在2017年5月15日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为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也肯定了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发展的肯定。技术的革新首先从互联网兴起,时至今日,许多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都成效斐然。根据2018年10月毕马威与澳大利亚知名金融科技风投机构H2 Ventures联合发布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中国企业占据了11个席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且排名整体靠前,在前10名中占据了4席位。其中我们熟知的蚂蚁金服位列榜首,京东金融居于第二。面对汹涌的浪潮,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大力度追赶,或自主研发,或积极寻求合作。自2015年起,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行相继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2017年3月,工商银行完成七大创新实验室的组建;2018年4月,建行推出了无人银行,个人业务可实现机器办理。除了这些头部企业,我们在一些领域的整体发展也尤其迅速,如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交易金融、区块链金融等,在世界上都有着突出优势,发挥着引领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樊明太做出解读。他认为我国的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取得相对领先的地位,至少可以从三方面把握:一是,我国信息科技的应用在起步阶段处于相对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开发和应用成本相对较低。我国在信息科技的起步阶段,主要以模仿和应用为主,制度和环境因此也相对宽松。不过近年来,我国对信息科技的原创性开发和应用增强,立法也顺应国际趋势逐渐加强。二是,我国金融业在应用和开发信息科技方面具有资金优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业相对发展迅速,既从资金端和需求侧支持了信息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也从服务端和供给侧推动了金融应用信息科技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保证了金融服务的时空收益。我国地域宽广、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且人口结构还相对年轻。较大的服务市场保障了金融科技的时空收益,驱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02企业模式更加丰富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仅拥有了成熟的技术,也催生了更加丰富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身处在这样的转变中则更需要对自身的升级方向进行深刻的思考。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也先后明确了技术公司的定位。我们不妨从深耕行业、开放平台、赋能机构这3个当前最为主流的模式来看看,这些领域的头部公司正如何在应对趋势的同时抓紧机遇。■ 全流程信贷系统-拍拍贷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前沿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突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来说正是如此。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经平稳运营了12年时间。作为互联网的产物,拍拍贷的科技基因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也是连年增长。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科技战场,2018年1月18日,拍拍贷智慧金融研究院成立,预计注资高达10亿元。坚持不懈的研究、投入、不断积累和深化的科技实力,最终成为了拍拍贷业务质变和转型的根基。从贷前的精准获客、智能反欺诈、全自动化审核;贷中的智能风控系统、智能质检;贷后的贷后模型体系、智能催收;以及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等。如今,拍拍贷已实现了金融科技在借贷业务链条上的全覆盖。风险管理则始终是借贷行业的核心,金融科技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风险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12年期间积累的大量的业务经验和数据,并结合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研发了风控系统“魔镜”,使其逾期率获得显著下降。不仅如此,拍拍贷在贷前反欺诈环节,还进一步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合作,运用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提升风控水平,构建出“明镜”智能反欺诈系统,将反欺诈团队的调查效能提高了70%。而在监管日趋严格的当下,平台的合规性也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拍拍贷紧跟监管要求,上线与招商银行的客户资金存管系统,按要求披露财务数据和运营数据,始终坚持小额分散和不担保的原则开展业务。因此,拍拍贷成为了首批15家与百行征信签约合作的代表机构之一。科技给金融领域带来的改变,不只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上,对传统金融的赋能同样十分重要。面对多元化的行业趋势,拍拍贷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把金融科技对外进行输出、赋能行业,并进行多元化集团性发展。■ 综合性金融科技平台-凤凰金融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在2014年有高速的增长,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作为凤凰卫视集团旗下服务全球华人的智能金融科技平台,在2015年提出“智能战略”后,凤凰金融也继承了集团的品牌声誉和全球资源,经由自身强大的实力,在金融科技领域打下大片江山。彼时,互联网金融已经蓬勃发展。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净值人群数量越来越多的背景之下,“数字财富管理”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据了解,凤凰金融主打“一站式财富管理”,业务主要涵盖了普惠金融、财富管理、和全球业务3大板块。这样的多维度布局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高效了解金融咨询,到P2P网络借贷、购买基金、选择保险、海外投资,都可以在凤凰金融的平台上操作完成。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及新型企业入局,凤凰金融从一开始就定下的“智能战略”让其在“科技”方面积累了强大的实力,自主研发了多项应用级产品,例如:智能资产配置工具凤凰真准、能对复杂金融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和广度关联的凤鸣智能资讯、能对市场行情和基金标的进行智能分析的魔镜智投、基于AI与大数据技术的家庭智能保险顾问凤凰智保等一系列数字化金融服务产品。据了解,凤凰金融已拥有核心高新技术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6项。其以数字化技术与应用驱动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智能数字科技架构。在当前的行业趋势下,凤凰金融在基本的宣传与获客之外,也对现有存量客户重新进行了充分的回顾,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深度、全面的服务。目前,凤凰金融已服务全球用户超过1100万,覆盖中国大陆、北美、东南亚等主要地区,与全球包括丹麦盛宝银行、百信银行、中国人寿、华夏基金在内的170多家知名商业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业务合作。■ 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解决商-飞贷金融科技作为B端输出的头部企业,飞贷金融科技是业内首家覆盖业务全流程、运营全体系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服务商,通过输出三大平台(天网量化风控平台、神算移动科技平台、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和六大服务(移动信贷产品服务、品牌与营销服务、核算与清算服务、风控运营服务、智能客户运营服务、经营决策分析服务),助力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移动信贷的转型升级。在技术方面,飞贷金融科技有三大核心杀手锏,获客近千万、无一例被确认身份欺诈的天网量化风控平台、可助力银行硬件投入节约30%以上的神算移动科技平台、助力银行营销ROI提升4倍以上的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目前,飞贷金融科技已与人保财险、北京银行、华润信托、通联支付等多家涵盖保险、银行、信托、支付四大金融子行业的头部企业达成全面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输出合作。基于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突出表现,飞贷金融科技在2018年斩获了世界银行和G20共同推出的“全球小微金融奖”最高奖,成首个且唯一获大奖的中国企业,此外飞贷金融科技是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的中国金融科技案例,还曾接受过美国《时代周刊》采访及深度报道。现阶段与早期的金融科技不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想要单靠流量推动增长变得愈发困难,反而是技术红利越来越明显。与众多仅能提供单一或多项应用场景技术的TOB公司相比,能够支持合作伙伴全流程信贷技术能力自建的飞贷金融科技,表现更为亮眼。其“整体输出、大规模实践验证、不依赖特定资源、支持合作伙伴能力建设”是合作机构高度认可的四大优势。除了以信用贷为主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输出,飞贷金融科技还在2018年研发上线了中国首个全流程线上化处理的“经营贷”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最快当天放款、抵押高达8成、额度高达千万的大额融资产品”。目前,经营贷业务已在二十多个城市开展,为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普惠金融的落地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在技术输出方面,2019年已有3家金融机构与之展开合作。03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数字科技与传统流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效率和体验,与科技结合后的金融更是如此。在便利的同时,科技也让金融的覆盖范围更广、交易更加安全,个性化服务也将成为可能。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在线支付市场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在2018年达到6.59亿人,金融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据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P2P观察整理但种种好处背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问题。从大数据诞生伊始,有关数据安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社科院研究员樊明太认为,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立法滞后、穿透式 监管不足。苏宁研究院院长薛洪言也向我们表示,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数据隐私保护变成了急需强化的薄弱环节。而如何把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之间的平衡,将成为金融科技监管的难点和焦点。当下,数据安全主要还是靠企业本身。一些优秀的企业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将数据安全把控较好,拿上述企业举例:拍拍贷在预防和拦截上都采取了多重措施,还成立了专业信息安全团队和内控内审等团队,取得了“网络借贷中介机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审核回执”。凤凰金融全面建立了用户信息六维防护体系,如CFCA安全认证为平台用户提供电子签章保障等,目前凤凰金融已经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三级标准认证评测。飞贷金融科技“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采用了分级授权管理机制等多层防护机制,建立高级别的数据防护墙,其 “神算”移动科技平台则采用同城双活架构、数据多副本、并采用全球顶尖的以色列特权账号管理系统CyberArk,结合多项加密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薛洪言还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模式,模糊了金融与科技的边界,尤其是模糊了牌照业务与非牌照业务的边界,对于当前以牌照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不过金融科技的发展,既提高了监管监督的难度和门槛,也为监管机构提升效率提供了新的选择。所以,金融科技之于监管的意义,决定权在监管机构手中,只有善用金融科技手段,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才是行业新时期监管转型的应有之义。而今,金融科技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即5G技术的推行。除了速度得到飞跃性的提升,与之前的1G~4G完全不同的是,5G不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或是某个单一设备,而是能支持物联网,AR、VR、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海量的应用,真正做到万物互联。薛洪言在面对我们这个问题时表示,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性可以为金融业务流程带入更多的“实时属性”,如人脸识别的更广泛应用、基于微表情的实时风控、新的支付手段、人机交互的普及甚至远程开户的放开等等,在5G环境下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不过,金融业追求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当前5G仍处于试点初期,网络普及与成熟、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等都需要时日。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科技已经走过了最初的野蛮生长期,来到一个趋于规范和成熟的时段,不少人认为金融科技已经到了“下半场”。的确,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现有技术和场景得到了深入的挖掘,竞争压力明显。而监管的逐步落实和用户的隐私意识苏醒,也让金融科技企业面临着诸多转变的挑战。但行业的规范化,是行业得以长久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金融科技今后也将在控制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等方面做到更好。而科技总在不断前进,5G的突破口又近在眼前,2019年的金融科技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好人卡

金融大数据丨2019金融科技出海研究报告

企创网: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从传统金融到新金融领域,从支付到理财信贷再到技术应用,金融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一波又一波新浪潮。随着国内金融行业整体监管趋严,金融科技公司为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纷纷出海,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对于金融科技出海,读者或许有这样的困惑:金融科技出海是什么?在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如何选择展业市场?应该向海外输出什么产品或服务?金融科技出海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亿欧智库希望通过《2019金融科技出海研究报告》解答上述问题,帮助出海企业、投资人以及每一位关注金融科技出海的读者,对金融科技出海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思考。什么是金融科技出海?“出海”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展国外业务时频繁提及的概念,但其目前尚无广泛认同的定义。经过与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广泛探讨,亿欧智库认为:出海指中国企业关注海外市场的发展机遇,基于中国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向海外市场拓展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关于出海与全球化的关系,亿欧智库认为:出海是全球化3.0阶段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新征程。在出海定义的基础上,亿欧智库对金融科技出海进行了界定,认为主要特征有三点:一、立足中国。业务发展之初,在中国注册成立公司,包括设立公司、输出技术和经验、海外创业三种形式。二、拓展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中发展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三、实现与目标市场共赢。与目标市场在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展。金融科技出海企业如何选择展业市场?基于联合国对世界地理划分的七大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互联网普及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亿欧智库将这七大区域分为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两类进行分析。发达市场互联网普及率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科技发展成熟。在地理区域上,包括北美和欧洲与中亚地区。新兴市场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速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尚未形成稳定的发展格局。在地理区域上,包括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南亚、中东与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从海外市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三个维度,对每一个市场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具体研究。以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为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健康和教育发展在新兴市场中位于前列,但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新兴市场中较高。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总体金融科技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金融科技企业数量来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金融科技发展较好,此外各国的发展也各有侧重。从发展领域来看,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国家多以发展支付为主,具体发展情况与中国2012年前后相似度高,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模式。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付体系方面,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方式;政策监管方面,借鉴欧洲的监管机制,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征信风控方面,征信系统数据难以匹配,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应向海外输出什么产品或服务?从当前金融科技出海发展情况来看,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出海主要有自营、参股控股和合作三种模式:自营,在海外设立分公司,获取相关业务牌照,自行在海外运营和拓展业务;参股控股,以投资并购的方式,入股当地公司,实现业务和场景在海外的布局;合作,在海外设立合资公司,输出商业模式,与当地公司共同经营和发展业务。从金融科技出海领域来看,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主要经历了从产品输出、复制中国模式到技术输出、注重本地化运营的出海进程。在总体的金融科技出海发展中,首先是支付公司拓展海外业务,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打开海外市场,在各个国家建立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体系;紧随其后,理财借贷公司依靠在国内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借鉴支付公司的出海路径和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而后,基于中国多年技术积累产生的实力,一些互联网头部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选择输出经验和技术,以科技赋能金融发展。亿欧智库认为,随着金融科技出海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提供技术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的出海模式将成为未来金融科技出海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此外,亿欧智库梳理了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度小满金融和京东数科这四家头部公司的金融科技出海布局,并对其金融科技出海战略和发展历程进行具体研究。金融科技出海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相较于发达市场完善的金融科技发展格局和更高的竞争壁垒,新兴市场拥有较大的人口红利,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速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尚有广阔的金融科技市场等待开拓。在新兴市场,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会带来金融风控的难题,不同国家在监管力度和政策制定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如何处理好政府关系、实现本地化发展、聘用金融科技人才,也是金融科技出海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展望未来,亿欧智库认为,在出海模式方面,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首选发展模式;在出海领域方面,提供技术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将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在出海领域方面,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和南亚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或将成为下一个金融科技出海爆发地。报告来源:亿欧智库

刘敞

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来源:新浪财经9月27日消息,今日,在厦门举办的“金融科技50人论坛·2020南方峰会”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发布了首部《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50人论坛和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民生财富研修学院共同协办。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机构初步完成了金融科技人才机制建设,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较高,举办金融科技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但是调研机构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技术相关人员占比普遍较低;金融科技相关培训费用支出较少,金融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机构招聘及培养金融科技人员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如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组建困难等问题。此外,调研机构和调研个人参加金融科技培训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偏好金融科技行业实践应用方面的培训,最感兴趣的前沿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对5G和物联网应用也有很大期待。1、开篇语通过对2000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现状与实际需求,逐渐呈现出来。人才是中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这是所有领域的共识。期待以下的分析报告,能为监管、学院、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目录设置、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持。2、背景和说明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发展现状与实际需要,为制定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人才目录、课程方案、发展对策等提供参考建议和智力支持,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银行业协会和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金融科技50人论坛和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民生财富研修学院协办《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卷调查(2020)》。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大众版和机构版两个版本。其中《问卷调查(大众版)》调研对象是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及中介服务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共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调查(机构版)》调研对象是金融科技人才集中的各类机构,共回收有效问卷2034份。3、五大看点调研结论一:七成调研机构已经按照《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要求,初步完成了金融科技人才机制建设。调研结论二:大部分调研机构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管理层中技术背景人员占比和全体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低。调研结论三:调研机构举办金融科技培训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是金融科技培养专项费用支出较少。调研结论四:七成调研机构2019年招聘及引进金融科技人员的数量在100人以下,机构招聘及培养金融科技人员过程中存在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组建等诸多难点问题。调研结论五:调研机构和调研个人在培训内容上具有一致偏好,希望得到金融科技行业实践案例(场景应用)方面的培训,最感兴趣的前沿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四、五项建议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并汇总调研机构和调研个人的意见,课题组主要提出五点对策建议。一是继续推进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人才机制建设,明确行业内部金融科技类岗位认定标准及统计口径;二是机构加大科技人员的招聘和引进力度,建立并优化金融科技人才薪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三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定金融科技人才奖励政策,支持金融科技专项培训活动;四是机构加大金融科技专项培训费用支出,针对管理层、金融科技人员及其他员工的需求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培训学习。五是创新产学研融合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或社团整合金融行业、院校或研究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资源,培养从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洗车场

印度尼西亚金融科技报告

Fintechnews发布了“印度尼西亚金融科技报告”。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人口超过2.6亿,其中大多数在35岁以下,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印度尼西亚是尚未开发的金融科技机会的宝库。印尼经济概况随着监管机构的干预,以及解决金融包容问题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越来越多,世界银行(World Bank)称赞印尼是过去三年将本国公民(尤其是女性)纳入正式金融体系方面进步最大的东亚国家。金融科技在印尼稳步增长市场也呈现出可观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为16.3%,仅2017年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总投资就达到1.7675亿美元。金融科技在印尼的监管环境印尼金融科技市场主要由两个实体监管,即印尼银行和金融服务管理局(OJK)。虽然印尼银行是一个主要的实体,但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货币政策,它将与支付有关的事项纳入其监管范围。OJK作为政府的监管部门来监管金融服务行业,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内,OJK监管P2P贷款、众筹、数字银行、保险技术、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在线融资、数据安全,当然还有保护消费者。监管机构在印度尼西亚支持金融科技的举措包括成立金融科技办公室,启动国家支付网关,建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监管P2P借贷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个P2P借贷服务在OJK注册。印尼金融科技公司地图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同行类似,支付和贷款占印尼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印尼金融科技市场的增长令人瞩目,印尼运营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超过167家。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19年食品和农业科技投资报告2019年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19年全球零食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营销工具报告2019年欧洲广告程序化购买报告2019年媒体景观报告全球女性参与旅游业报告报告:解决B2B电子商务难题2019年营销技术报告2020年度全球时尚业态报告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B2B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世界移民报告2019年11月移动报告2019年工程师报告移动大数据解决方案报告隐私悖论:客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报告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451页)2020年世界纳税报告2019年全球移动报告亚洲美妆趋势报告2019年全球保险科技报告2019年假日购物零售报告2019年α世代消费者报告2019年首席营销官(CMO)调查报告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英文版)2019年网络媒体使用调查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消费者洞察报告2019年金融科技100强2019年英国新闻消费报告2020年全球营销趋势报告2019年最佳全球品牌报告2019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9年全球超级富豪报告2019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报告2019移动金融报告2019年传统电视、网络视频和流视频报告2019年全球卫生保健概览报告2019年秋季播客报告2019年日本动画制作者实态调查报告(81页)Z世代和千禧一代意见领袖营销报告2019年年中音乐报告2019年假日购物趋势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130页)报告:美国工作的未来(124页)2019全球音频消费者调研报告赢在人工智能:战略、组织行为与技术三位一体商务部:2018-2019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欧洲晴雨表报告:假新闻和虚假网络消息2019年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报告(88页)2019年全球电池技术发展报告决胜95后:品牌如何搞定这一代年轻人2020年娱乐、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报告:数字时代的竞争2019上半年美国网络广告支出报告2019年第13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赢得2019年假日购物竞争2019全球最有价值高档和奢侈品牌Top50排行榜2019年SEO报告2019年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2019国家品牌价值100强2019年第二季度视频收视趋势报告第一方营销数据调查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优质视频广告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视频报告2019年第三版联网消费者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 NOTICE |

蝶无影

《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发布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中国保险报网讯【记者 康民】 11月14日,金融科技发展研讨会暨《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平安金融壹账通、蚂蚁金服研究院、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上,各位专家紧紧围绕“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金融科技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如何平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以及金融科技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等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和应用规模现已位居国际前列,应强调按照“依法合规、积极稳妥、趋利避害”等原则推动金融科技有序发展,注意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的作用。会议期间,还发布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工作组和新华社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共同研究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报告立足于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质,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从金融科技的驱动技术、应用场景、风险与监管三个层次展开研究,系统梳理总结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脉络与最新情况,并对标国际监管趋势与国内典型案例,分析各关键驱动技术应用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该报告有助于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相关政策、行业开展金融科技应用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和研究支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高度关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态势,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前沿研究,为金融科技监管和自律工作提供决策支撑;认真履行社会组织对外交往职能,不断加强金融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协会自身也注重充分运用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行业自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产品登记、数据统计、信息共享、涉嫌违法违规金融广告监测、违法违规活动举报等平台系统,持续提升行业自律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黑屁股

中国金融科技价值研究报告:金融科技企业估值200亿(可下载)

金融科技企业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为加速金融科技的价值变现,中国企业正在增强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力量,如积极进行开源生态建设,通过联邦学习等技术解决数据孤岛难题进而推动AI落地。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估值分布也可看出,200亿以上的高估值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占比较以往有所提升,而估值低于10亿的企业数量占比近三年有所减少。此外,从金融科技企业的平均估值水平来看,2018年一家金融科技企业的平均估值较2017年提升了18亿左右,增长率达25%,这表明在资本偏谨慎的大环境下,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市场热度仍在上升。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排行榜前20的企业中,有六家属于中国,且这六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比高达42%,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典型转化成果,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的增加意味着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也凸显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自主性力量。2018年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60%,但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整体放贷余额的37%,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与其实际获取的融资规模比例失衡。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把控对中小企业风控效果与风控成本的平衡,因此放贷十分谨慎。面对新用户获客成本暴涨,用户逾期风险提升等问题,消费金融从业机构亟需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自身的全流程风控能力和老客户运营能力。在用户数据的串联下,消费金融从业机构通过研发大数据分析、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风控效果、降低逾期风险并提高老用户的复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