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脸脸家有多少今年毕业的留学生呢?现在大家有什么打算呢?疫情后,是留在法国还是回国?找工作有什么计划呢?著名招聘平台Lockin,联合全球高校职业发展联盟发布了《2020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报告》,快来了解下今年海归求职的形势,不打无准备之战!Lockin已经连续五年发布针对于海外人才的就业分析报告。今年发布的《2020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报告》,是基于对全球1600多所大学就业中心、6万多家企业和25万海外人才进行调查问卷,经过调研分析后得来。就业形势严峻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经济情况整体下行压力增加,许多企业的岗位增量减少,不少企业进行了裁员。但中国产业转型的阶段导致很多行业依然存在着人才缺口。这类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对具有高学历、海外学习背景的人才。近年互联网、咨询、制造业等行业对海归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其中互联网行业的需求量居第一位,招聘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依旧很大。海归心仪的行业和薪资最受海归青睐行业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近几年势头不小,其中受欢迎的岗位有研发岗位,还有非技术职位:营销、运营、金融等岗位,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取代金融行业成为海归人才的首选行业。海归期待薪资报告中可以看到,其中82.7%的本科毕业生期待的年薪为7-15万,其中75.9%的硕士毕业生期待的年薪为10-20万,其中超85%的博士期待年薪在15万以上。企业雇主的青睐点实习经验企业在招聘海归时,企业最看重的是候选人的相关实习经验,在考虑的职员的稳定性和节省培训费用方面,具有相关实习经验的海归可以更快地展开工作,且成长更快。专业背景、学校排名和个人综合能力也是企业在招聘海归时参考的因素。顺应趋势,海外留学生近几年也越来越重视实习,成功入职的海归中,超过80%拥有3个月以上的实习经历,超过40%拥有6个月以上的实习经验。主要招聘渠道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海外大学的了解不多,也缺少与海外高校沟通的能力,所以企业的海外招聘渠道倾向用第三方进行海外校招、社招。此外,微信公众号、微博、facebook等多媒体渠道社交体也是近年来企业常使用的招聘方式,海归比较常用的求职方式,如学校的career service和校园招聘会,更值得得学生的信赖。实习经验分享/ / 前期准备 / / 找实习渠道我和身边的朋友找实习一般通过:海投+校内渠道(我选择双管齐下~)海投:海投就是通过各种招聘网站和搜索引擎,把自己的CV、动机信和求职信广撒网。看着还可以的、比较正规的,不管符不符合要求先投一下。给大家推一些法国常见的找实习、工作的网站:indeed.fr,Linkedin.com,etudiemploi.com,pole-emploi.fr, regionsjob.com,monster.fr校内渠道:一般校内渠道通过forum或者校友、老师的推荐。我通过学长和一些朋友给我介绍了不少的实习机会。比如跟我合租的室友的实习就是她一位中国的师姐推荐的,而且因为这个渠道,这家公司后来都在室友的学校招实习生。所以,在学校学习不要太“孤僻”,多出去社交一下,多主动认识下朋友,就会有更多的求职机会哟。求职材料想要提高回复率,就要准备吸人眼球的求职材料:简历+动机信我刚开始的简历写得及其简单,从而导致了我刚开始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甚至还残忍的收到了拒绝信。所以真的是要好好多下功夫在简历上,要针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进行简历的修改,进行1V1的订制,别偷懒~还要突出自身的优点。反正我把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有啥技能写得特别详细~每个人简历、动机信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点我没有办法给予太多帮助,但是之前我有咨询过大脸的老师,真的给了我很好的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问问身边找到了实习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不要孤军奋战哦!有些公司筛选材料的第一步是机器操作的,叫做关键词筛选。这些机器被设置的程序就是过滤出他们需要看到的材料里的关键词,有些甚至会筛选好几轮,每次都将淘汰一部分。所以关键词也是制胜法宝。/ / 面试 / / 一般来的面试就2个阶段:电话初面+当场面试电话初面主要是和HR进行面试,讲清楚自己的实习动机、对公司和职位的大致了解、实习的时间之类的大概问题就行了。当场面试:这个不用多说,这是最最最关键的一步,是不是“见光死”就看你的表现了!面试时长根据个人情况,大概都是20-30分钟。时间越长,你成功的概率越大。所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话题,对于面试来说非常重要。刚开始面试的时候会超级紧张,先自己把自我介绍理顺:我叫xx名字,现在xx学校xx专业,我之前干xx工作,我干了xx内容,我在xx方面有经验,J'ai la confiance d'être capable pour ce stage.要把自己的自我介绍说得自然、流畅~自我介绍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HR可以从中展开对话,从中捕捉到你的信息。在准备面试前,需要了解哪些是热门问题,哪些是常见问题,法国人很看重动机。为什么选我们的企业?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些都是面试里很频繁出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都要准备好一套想答案,并且可以随机应变。/ / 一点小建议 / / 写备忘录本人投了太多简历,导致中间有公司打电话来我竟然想不起是哪家......之后为了防止尴尬,我写了个备忘录来记录投递的情况,我一般会记录公司名字、职位信息、投递信息等等。Relance对于自己非常心水的实习,可以进行一下relance。比如面完之后的两三天,如果人家有给出回复期限,最好是期限后。大概内容可以是:感谢那天的面试、结合自己的能力总结实习的任务、表明自己的动机,最好附上简历。但是这个Relance限于你们的面试进行状况比较良好才有必要做哦。(我最后找到的实习就是Relance成功哒~)希望大家找工作、实习顺利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助力梦想之路 我们在行动
实习生 王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为完善我国的海外学历评估体系,教育部将规定国外学位修业年限不能少于2年(硕士),一年硕士和半年硕士将不予承认”。近日,网上一条教育部新规让一些一年硕士陷入恐慌。随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现身辟谣,声称“没有此规定”。谣言在流传,也引发了有关学制长短与学位含金量之间的讨论,这甚至成为留学生群体口中的“月经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年海归硕士面临就业难题“为什么你的硕士只有一年时间?一年时间能学到什么?”这是最让张航尴尬的面试问题。每逢此刻,他的心里都会浮现出一种“被质疑的不适感”。“去香港读一年硕士,原本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却成了一个bug。”回首茫茫求职路,张航有些无奈。“就像我们同学总结的——HR眼中的假文凭,网申系统自动淘汰,真校招的弃儿。”即便包括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在内的主要开设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国家与地区,都已经和中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让其文凭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通过学制判断学位含金量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今年1月份,就有一位在英国读研的学生因硕士就读时间较短,被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考试资格。其他一些用人单位也会在招聘期间,对海归硕士“年限”提出明确要求。学制长短是学历含金量的决定因素?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的岳红豆并不赞成用人单位的判断。岳红豆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大三开始,她便计划去香港读一年硕士。她认为,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的研究型硕士不同,一年硕士更偏向于实践方面的训练,这与自己想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能力的需求不谋而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打破了岳红豆对未来的规划。为了在毕业之前拿到offer,从入学伊始,岳红豆就多次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试图做到学业就业两不误。但学制上的差异还是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九月份才入学,必然会影响提前一年的秋招,而次年三月的春招,也会因为人在海外、联系不便而错过机会。”岳红豆有些无奈。截止目前,这个广东女孩已赶赴北京、深圳、武汉等地,耗费大量精力,但仍然没有等来好消息。这些经历与网友hatehkust的体验近似雷同。曾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他,早在八年前,就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噩梦”,并写下一篇流传甚广的忠告帖。文中,hatehkust用“后悔”“悲哀”“歧视”“惶恐”“无奈”五个词语总结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大家,“来香港读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留学产业化 海归学位不再稀缺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国际生源国,仅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到54.45万人,其中43.25万人回国发展。留学的平民化发展以及大规模“海归潮”的到来,让学制短、选择多、花费低的一年硕士成为出国深造的首选。来自英国大使馆的一组数据佐证了它的受欢迎度,2016年持有tier4学生签证赴英留学人数为73000人,其中授课型研究生(一年制)人数上涨最为迅速,相比2015年涨幅高达82%。如此火爆的一年制留学,不免让一些学生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就有留学机构主动提供一些商业数据,明确指出哪些专业热门,哪些容易录取、性价比高。而相应的海外高校也逐年增设一些中国学生眼中的热门专业,并适时降低录取门槛,打出“直接出国,100%入学,100%毕业,双语授课,落户北京、上海”的广告。与此同时,庞大的市场红利还催生了一些非常规的服务项目。例如,不出国就能拿文凭的认证服务,以及花高价进名校的学位买卖。一个名为急救你教育的网站就光明正大地写到:免GMAT、GRE、YASI,不需本科毕业即可申请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内的硕士学位。在记者暗访过程中,这项服务定价10万美元。“大二挂了可以插读大三,大一挂了可以直升master,不想读了可以直接买文凭。”一位业务员直言,“多种方案,总有一种适合你”。产业化让海归学位不再稀缺,市场乱象更是让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尤其是人数日益增多的一年硕士,则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陈果是北京一家互联金融公司的人事经理,已经连续7年参加校招工作。她透露,大多HR并不喜欢招收非名校的一年硕士,她本人也不例外。在陈果印象中,不少一年硕士“心比天高”。“一方面,时间太短,语言环境还没熟悉就回来了。另一方面,工资开得很高,工作水平却达不到预期,很少有人能将书本知识跟实操结合起来。”顺利求职还需端正心态“混文凭的学生数量不多,但劣币驱逐良币,必然会损害留学生文凭在HR心中的含金量。”曾在英国攻读商科硕士,现就职于一家知名外企的谭文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答案。在他看来,用人单位因学制原因拒收授课型研究生,只会伤害一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谭文表示,学位含金量的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一年制硕士只是减去了学生在校实习和做研究的半年或一年时间,但授课时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授水平并没有“偷工减料”。此外,有限的时间,还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做出更清晰的职业规划。刚刚入学,谭文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Caree Fair。接下来的几个月,他更是废寝忘食,一边坚持英语学习,争取学业上的高分;一边关注行业动态,寻找可能的工作机会。充足的准备,最终让谭文踏上心仪的工作岗位,也让他在一纸文凭之外,领悟留学的真正意义。“有水的大学,也有水的专业。但客观上,留学还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利用它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谭文说。香港大学职业辅导与咨询博士孙竞认同这一看法。她说,尽管国内对一年制硕士的认可度不是很高,但求职具体还是看人、看专业。“如果专业能力强,个人素质高,一年时间同样可以开拓视野,收获多元化的价值观。”孙竞表示,学生签证原则上不允许打工,但正在就读的一年硕士可以在校内做研究助理,或者找份线上实习,以便在一年内时刻留意行业趋势或变化,及时抓住就业机会。“凭借能力仍然能为一年硕士正名。”陈果则从人事的角度给出建议。她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用人单位仍然侧重求职者的专业素养、实操能力以及面试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当然,还是要做好一年硕士文凭不能给你带来求职优势的心理准备。”陈果补充道,“不要妄想一个海归的名头就能让你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达到人生巅峰,否则定会大失所望。”(应采访人物要求,文中张航、陈果、谭文均系化名)
95%的海归可以在归国半年内找到工作;金融业超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海归就业首选;逾七成海归认为其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19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在北京正式发布的《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聚焦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和就业、创业情况,并对海归对于留学与回国的选择、留学安全的认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调查。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1978年至2017年年底,有共计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通过2190份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的海归群体出生年代集中在85-95年之间,其中,(90-95年)90后成为海归主体,占比高达55%,实际年龄在23-28岁之间。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每年有六十多万留学生出去,有五十多万留学生回来,现在回来的90后,甚至95后,呈增长的态势。这既反映了留学潮,也反映了海归潮。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大进大出”,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才环流现象。从海归群体获得最高学位/学历来看,硕士学位占比最高,达到56%,其次是学士学位,占比38%,博士学位、专科和其他占比都在2%左右。在男女占比分布上,学士与博士学位男性比例较高,硕士学位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相比2017年调查结果,获得学士学位的海归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获得硕士学位的比例则下降了6个百分点,出国读取本科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报告》显示,61%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并未发生迁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而发生迁移的海归人群中,北上广是其选择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群体迁往上海,7%的海归群体迁往广东。 “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产业基础好”为海归群体最为关注的城市要素。从就业状态看,海归群体72%的海归处于就业状态,16%的海归正在求职,5%的海归正在创业。其中,创业比例男性高于女性2个百分点。总的来说,95%的海归可以在归国以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其中,42%的海归能够在归国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够在1-3个月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的占比为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需要6个月及以上求职时间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说明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在就业行业方面,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排名靠前,所占比例分别为14%、13%、12%、11%、8%和7%。与2017年相比,金融业就业比例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升至第一位,制造业比例有所上升。对于“留学后的收获是否实现了预期”这一问题,海归群体中接近一半的人持肯定态度。调查发现,分别有34%和11%的受访者选择“收获高于预期”和“收获远高于预期”,留学收获达到预期的比例为45%;另有28%和8%的受访者认为“收获低于预期”和“收获远低于预期”,留学收获未达到预期的比例达35%。(来源:浙江在线)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要招聘一个金融分析岗位,在面试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内大学毕业的本科或者硕士生,提出的薪资期望要求都不低,最少的也要求七八千,最高的都达到了一两万。可有个澳洲海外背景的男硕士,表格上填写的薪资要求也只有6000-8000。一旁的公司另一位面试官看到数字后,感到非常不解,他问我:“老丁,你做了HR那么多年,你觉得为啥现在的海归薪资提的那么低呢?”对这种现象,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海归学历参差不齐,含金量问题假如你有心去观察,目前市场上留学机构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一般。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以前,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到国外去读个本科或硕士。一方面是中国人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可以负担海外读书的费用。另一方面是某些国人确实更希望去海王学习交流,开拓眼界和视野,如果海外有工作机会,也可以留在当地发展。但出国留学的学校确实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学校中国教育部都尚未认证,更像是为了拿到一个国外的学位而读,并不是学知识。当然,也有那些非常知名的海外院校,是需要取得出色的成绩才能考得上,哈佛、牛津、剑桥这些都属于赫赫有名的一类。所以,当HR拿到一份简历后,先得识别下对方的海外学校究竟是货真价值呢还是花钱买来镀金。若是后者,应聘人提的薪资要求低也非常正常。二、海归经过现实的“拷打”,逐渐回归理性十年前,还在我刚毕业不久的时候,海归学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非常吃香的。那时候谁要是有个国外的学历,再会几句英语口语,都敢对着企业方漫天要价。但是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海归的薪资议价权越来越弱,不少企业家反而更加青睐国内高校的毕业生。一是因为国内毕业生他们更了解国内的行情,课程知识比较贴近企业的实务操作。而那些国外的留学生,课程深度或者契合度并不高,即使学习成绩好,也不代表就适应国内的岗位要求。二是海外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见得就比国内毕业生更强,他们往往是在语言上占据一些优势,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之处。我记得几年前我们国内的董事长特别下过一道不成文的指令,要求尽量不招聘海外的毕业生,觉得他们眼界是开阔了,但是往往眼高手低,不喜欢。这样的观点也并不只是一家,更多企业持有这样的态度时,海归们的薪资预期就会下降,更加理性地看待个人竞争力。三、海归家庭条件好,并不注重起薪还有些海归年轻人,也不是自身不够优秀或者能力不足。他们选择回国就业,是更加看好国内的职业发展。但是他们回来后,也会发现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较大,不仅要和985高材生们去PK,海归之间也要比较。所以有些人家庭条件不错,就对一份工作的起薪没有太高的追求。我曾经就面试过一个属于富二代的海归硕士,他的职业目标很明确,就是尽快适应国内的职场环境,让个人的专业和国内快速变化的工作要求相适应。归根到底,还是更加看重个人的成长发展,而不是短期赚钱。所以这些海归在薪资期望上往往并不高,可在未来的发展层面则会有非常大的期待。而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或者小城市出来的年轻人,家里没有经济基础让自己出国,就渴望着工作赚钱去改善条件,自然对薪资诉求更高一些。写在最后关于求职薪资这些事,是每个求职者都非常关心的。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当然要做到这点并非容易的事情,很多事又不能靠实践去验证——毕竟行差踏错一步,可能就完了。怎么办呢?要么拜个高人为师,要么学习高人的知识。前者需要机缘,一般人没这个运气;后者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社会常识全知道》这本书。这本书系统地从形象、礼仪、场景口才、语言沟通、社交心理、与人相处、识人、人脉、办事、送礼、宴请、潜规则、职场生存、创业、理财、休闲、安全、防骗等十八个方面深入解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一些零星的观点很耐人寻味。整个书都是百科的形式,纯粹的干货,比罗里吧嗦说半天废话还没把自个儿的思路讲明白的好很多。这本书原价59元,目前正好有优惠活动,在百度里面只需38元就能买到。涉及到2000个社会职场相关的常识,哪怕收获1%的内容,对于职场和生存都是大有裨益,不说多赚,至少能让你避免很多坑。一顿午饭的钱,全书共70万字顶7本书了,需要的点击上方链接就能购买了。#海归#
来源:金融小伙伴不是来打击海归的,说实话的一般都容易被喷,讲干货没人读,大家爱看年薪几十万美金有逼格的文章。阅读如有不适建议坚持读完,看完会知道是为你好。我常在回答中说金融的苦,竞争的大,就业的难,没办法,这是常态,在一堆名校里拼出来,哪有容易的。不想成为一位开场“国外开会刚下机,谢邀!”,看完后一脸无脑崇拜感,对我来说也没意义。文章相对长,耐心读完,别天天读无脑的人均百万,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最后全是负能量,我写的肯定是最真实的市场情况。称自己为民工最多的是投行朋友,也是很多海归向往的岗位之一。西直门南小街的金灿酒店(荣大打印店),是很多投行民工熟悉的地方,打印店消费很高(多高?一套材料数万起),24小时营业,你可以感受到国内最好、最专业的打印服务,他们对舌页都有不一样的研究,漂亮的招标材料的盒子可以用cm的厚度计价,对当前的申报材料的要求甚是了解。随着申报材料的电子化,不知道未来的荣大还能给多少投行民工回忆。在荣大,投行民工的特性清晰,打鸡血般的疯狂加班,对审核的焦虑,严谨的整理一本本材料或底稿,催制作员(别人不叫打印员)加快、加快、再加快,但不能出错。报一套材料,投行民工要整理的材料是上图左边的一堆,报送之前,投行的小头头会带着大家过几次,经常没有一丝微笑,生怕错任何纰漏。这里,没有刚下飞机,没有谢邀,没有刚从某国回来,这是民工般的工作,繁重的工作内容,一堆需要处理的问题。有的只是你一点点的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从标题、页码、数据、签字页、错别字到封面、舌页到申报份数、各中介材料之间的统一度等,需要是是坚持与耐心,不是高大上的模型,一页又一页,加班看完数千页,数万页,数十万页,这就是真实的金融民工。当然,荣大这块有不少投行人的回忆,附近吃饭的地方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家小馆子,离荣大几百米距离,有投行民工相聚哭诉的情肠。我不是老板的拖,我也没收老板的广告费。要求不高的民工们可以尝尝,等你们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有些回忆还是很好的,对吃的很挑剔的算了,很难让你满意,毕竟就是个小馆。小馆里面最深刻的是遇到一块做材料的投行老朋友们,晚上安排完手头的工作大家过去喝一杯,吐槽一下去年cao蛋的行情,喷一下去年又只发了多少奖金,但最痛的是聊对家人的愧疚。那次五六个朋友一块吃饭,三个人异地5年以上,一把辛酸泪,不异地的也是长年出差(也看项目在哪)。酒与情,都是年轻时候的回忆。多少投行民工,跟我一样,年假是什么滋味从来没体验过。这张图很美,美的有点不认识,图片与实际差不小,且当广告看吧,下面其实看着更真实。还记得当年IPO突然放闸的时候,当时还是个实习生,跟着领导晚上飞到了北京,到了荣大12点多了,交代好了制作材料2点多去找酒店,附近的酒店真的是全满,拖着行李跟材料走了好久(荣大人太杂,没独立的包间很多原件不敢放),北京冬天的夜很冷。当时作为实习生的我确是满腔的热血(年轻真好),最后住了附近的一家7天地下,连牙具都得单独买的那种,很多年前还是400多一晚,死贵的。我入行的第一年,项目都不在base所在地,一年出差300多天,周末几乎没有的,假期,没有的,奖金,也就是加班费的量吧。可后悔吗?不后悔!一路自己也在傻乎乎的成长,更脚踏实地,跟能吃苦,做事没那么多为什么,就是低头把事情做好,也没有各种坏脾气或怨气,我的转行与入行还算顺的,只能说知足了。我想这个习惯,还能伴随着自己走的更远。那我请问,海归们理解的投行是什么?是发行、是定价、是估值模型,是一堆高大上的工具、研究方法,是金融大佬?当大家沉迷于期末考试(当然,知道与理解大家的不易,国内外教育制度的差异)跟考证的时候,已经注定很多人跟很多岗位无缘了,你根本不了解国内金融民工的选拔机制。请问你会整理底稿么?请问你了解财务、法律、业务三大尽调么?请问你会修打印机么?请问你了解国内金融工具么?请问你会写相关项目方案么?我相信有的海归会,但我更相信很多海归真的不了解国内金融市场,你们理解的是美好,不理解里面的苦。你们宁愿相信考了某些证早晚可以年薪百万,但你不相信为什么毕业前要准备这么多,那你简历写什么?面试聊什么?实习考核怎么办?你都不了解他们过得苦日子,大家可以聊到感觉彼此不错么?我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多去看你想去的地方,他们是怎么准备与工作的,不要低头只思考自己要什么。论诺奖、顶级的导师、QS排名,海归不输国内很多985,家长为之掏尽腰包,但家长不会理解,这背景回来还会找不到好工作。抱歉,这些,只是学校的荣誉,你只是普通的你,国内名校学生就业压力也是非常大。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去了这个学校以后能去哪里?你去了一个学校,跟你能去哪个地方真的没有必然的关系,你不准备好,你什么核心岗位都去不了(爹靠得住的除外,在金融领域,大部分人是拼不了爹的,投行、行研、资管这种岗位对你能量的需求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达到的,大部分也就是靠关系找个实习的水平)。不管是银行的总行,投行的民工,研究所的从业人员,资管的工作,金融租赁等,每年招录的海归,占比多少?我可以直接告诉你,很少。不管是我自己求职的过程,还是每年招人的数据,还是跟朋友沟通,还是解答一些海归的问题,这个数据可不是你们在网上或者某些机构告诉你们的数据。很多银行总行招聘名单是公开的,你们可以去看一下,有多少海归。单纯看毕业人数的话,名校的海归数量是远多于国内名校学生的。但是核心岗位的就业,又是一个非常相反的数据。是海归本身不优秀吗?不是,你继续看完吧。我也知道很多人对海归的认知完全错误,甚至还有HR带着有色眼镜看某些地方的海归,他们认为海归很多学习不行,只会出国考个证,觉得海归吃不了苦,觉得海归眼高手低,这种情况少,以后还会越来越少。我也知道大家出国也非常不容易,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出国的都是有钱人,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出国像旅游,很多人出国也“吃土”、周末刷盘子、语言需要克服、一下子远离了家人与朋友,申请名校对各种成绩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但这些对于就业,根本不是本质的问题或困难。在工作上,很少人喜欢做你老师。每年总有几个海归实习生塞进来实习,但几乎没留下的。毕竟很多人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工作,稍有难度就做不好。说几个带实习生的感受:你去梳理一下竞争对手,你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可能做不好?他不知道竞争对手是直接的竞争对手还是这个领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可以比较全,不知道要做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写出来的东西从格式到内容需要给他改一遍,你最后最好给他讲懂,否则他会埋怨你。再说画PPT这件事,很多同学是毫无章法的,颜色、字体、字号、排版、模板、母版、素材使用,真的是怎么任性怎么来。某一项业务的梳理,wind不知道怎么用,不给他讲清楚一步步怎么操作,几天都给不了你答案。他不会去问wind客服,他会直接问你,因为学生思维非常严重(我也理解,但只能理解,别人不会因为理解所以招了你)。请问?算了,我就不问了,自己想想吧。海归同学可能会问,国内学生也不知道啊,国内学生真没你们如此沉迷于期末考试跟考证,大家经历还是相对丰富的,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人说就业主要是靠关系的,几十万的海归?家里关系或条件比不过国内几万名校的经管硕士么?拼关系国内这种学生早让你们干翻了。所以问题是啥?你们从来不准备!你们完全不准备就业,稀里糊涂的出去,迷迷糊糊的回来,就业的时候大骂国内金融机构不喜欢海归,你们这样说是不对的,金融机构喜欢好用的人。你要骂就骂金融机构不愿意从0培养,喜欢入职后就能干活的人。大家过度迷恋于名校本身,不去准备,在你以后的简历、笔试、各轮面试及实习考核的每一步,你都会被人干掉。记住,你学校给你的宇宙排名已经完全够了,你跪在自己不去思考未来,不去准备未来。虽说一地鸡毛,但对于很多人,出国是最好的选择,再选一遍,你还会选择出去。很多金融核心岗位,是名校(很宽,不是几所)同学的游戏,如果你真的教育背景差,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真的很少。知道大家出国也非常的不容易,考语言考的也是死去活来,但部分同学试试考研,三战挂了都非常的正常,但出国这件事,你有很多次刷语言的机会,你可以申请各种学校,只要你相对底子可以,甚至愿意找中介,出国问题普遍不大。我这么说,一些同学可能不大爽。事实是身边考研考不上的比比皆是,但出国出不去的真的还没怎么遇到(抱歉,我没任何冒犯,你也不用去证明),只不过学校是哪家而已,但出去的普遍都是QS不错的学校。最近很多考研失败的问我,要不要出国,我想大家担心的应该不是出不去的问题,是有没有条件及能去哪的问题,能去就去吧,真有名校的命,干嘛不珍惜呢。我第一年考研失败的时候也考虑过出国,奈何当时“没名校的命”,家里支撑不起所以放弃了。不管你是否开心,我愿意提醒金工(含金数等其他相关专业)对应的工作是好工作,但金工在国内就业岗位非常少,少到可怜,不要看各种天花乱坠的介绍。量化的很多技能可以用在二级市场分析里面,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市场,但你仅凭一纸学历,是很难找到那么多纯量化的岗位的。我看不少地方回答,你要出国读金工、量化等专业,国内券商、基金都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你看到了会笑,等你就业的时候你会想哭。市场就这么大,金融工程人才需求怎么可能很大?鉴于市场上对国内的量化投资现状有比较多的认识误区,包括知乎上很多回答也是一知半解,我从从业者的角度来讲一下现在国内量化市场的状态,主要在私募领域。国内二级市场相对比较单一,债券市场主要在银行间交易,场内市场流动性有限,而量化策略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国内的量化策略主要集中在股票,期货,期权三类产品上。私募量化总管理规模大概在1000亿左右,其中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产品估计在800亿以上,cta类产品大概在150-200亿左右,期权产品规模较小。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是量化选股策略的不同产品化,由于国内量化策略起步较晚。量化多头在渠道的接受程度还是远不如传统的主动选股,所以规模还是以量化对冲产品为主。国外投行都能用上金工,咱们是合法合规性投行,要的是财务、法律、业务的人才,咱们发行窗口价23倍,你说你建啥模?你说对应的内控、风控,他建啥模?一家券商里面,大几千人,量化的就那么几个人,你还以为真的岗位多?基金,量化团队很少,一家消化不了几个人。那有人说,可以做期货啊,你去看看期货市场目前多大,需要多少人,再来说话吧。咱不是国外,我们没有那么多金工的需求。你要觉得多,只能说明你没经历过就业,连实习都没找过,但不影响很多人在知乎上黏贴一堆堆专业设置标准介绍(包括学什么课、会什么东西、有哪些就业方向)。我本科的专业,看介绍也是心潮澎湃,就业一地鸡毛。我认同未来的量化市场跟机会很多,也认同量化在作用及价值,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市场目前就这么大,就业的岗位很少,你得活在当下。你们可以去把市场上面应届生招聘全部收集一遍,你看看量化岗位有多少?你们想想多少海归学的这相关的方向。你们难道都没研究一下,国内的金融学硕士、金融硕士,是远远远远大于金工么?即便这样,我很多金工的朋友还是跟金融的同学一样找传统金融岗位的工作。很多留学机构,他压根就不懂金融市场,拿着一堆介绍给你们瞎指挥。做两手准备吧那金工能不能读?能去好学校读就行,如果确实是大牛,不用担心,有你的量化工作。不过一般人觉得自己是大牛不大现实,你得有那个自知之明。不少量化喜欢phd,不少还是计算机、数学、物理背景的,当然大牛硕士也有机会,如果你就是出去水了一个硕士,刷了一下英语,出去读了一年,就能把人pk掉了?如果不是大牛,你悠着点,最好再准备一下其他的方向吧,否则你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简历往哪里投,你都不知道。早点知道市场的现状,有一个更加契合自己情况的规划,其实是一件好事,我本不想打破你的梦,我也怕你会杠我,但我相信总有人会感谢我,罢了,我就当一下这个坏人吧。那金工找传统金融的工作有什么劣势?如果准备金融的方向,真没啥劣势,你只要实习经历匹配,自己专业功底扎实,读哪个专业没有什么区别。我没感觉到我们金工的朋友在就业上有啥区别的,关键是你准备的什么方向,学啥都只是基础,很多都得靠自己平时去学。大家走向了世界,千万不能脱离了国内金融市场,毕竟国外的月亮“再圆”,你们再规划,毕业时候大部分人还是要回来的。不要天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去华尔街做金融,你连北京金融街的实习都找不到,你拿什么去华尔街做金融?虽然大家是学金融的,但对金融就业岗位有多少认知?有牌照的机构你了解多少,多少不需要金融牌照的投融资岗位你们有关注了多少?想除了投行、行研、资管,多少人只知道银行。在金融体系内,有非常多的岗位,他们是对所有经管学生开放的。我简单说一些吧,如下:投行股的方向、投行债的方向、投行资本市场部、投行内核风控、PE、VC(投资里面的募、投、管退等方向)、卖方行研(宏观、固收、策略、各行业组)、券商自营、资管、信托、租赁、总行、分行利润中心(金融市场部、银行投行部等)、银行理财子、一行两会、几个金融协会、上市公司投融资岗、国企央企投融资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FA、一些偏实业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岗位,我就不列举了。过些天我会系统的把金融机构的岗位讲一遍,过一下就得两小时了。机会很多,你就知道期末考试跟考个证?面试怎么聊?实习考核考你考证吗?对于海归,特别是出去读硕士的,一定要把你的规划往前做,出国之前尽量刷几份实习,你出国后实习会更难,一是学业的压力,二是地点跟时间的错配,三是国内资源不够丰富,四是信息的不对称,困难确实挺多的。但总有少数那么一批人,他会去到最顶级的地方,大部分好用的海归是有觉悟的海归,知道自己去了名校后什么都说明不了,知道凭借某个学校毕业这么一点没法解决简历通过的问题。所以提前有自己的规划及准备,不至于回国的时候简历空的依旧如白纸,这里的空不是填满,指的是有多少你求职岗位需要的内容。给你个具体的吧,尽早规划一下重点冲刺的就业方向,不要看专业介绍,太宏观了,很多压根没考虑到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你最好找你就业很不错的师兄师姐聊聊(找的不咋滴的就算了,全是负能量,只能告诉你他当年找工作有多难,是如何的无奈的。就像你找学渣跟找考985的咨询高考一样),你会有启发的。然后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及实习,提前了解你想去的行业简历、面试特点,多做几份你意向方向的实习。出国之后,多了解国内的就业市场,把自己的基本功继续打扎实。笔试跟面试,一定要准备好,你想自由发挥脱颖而出,想想是多么的不靠谱。如果你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可以的,单纯从挣钱的角度,都可以接受。但很多同学为了留海外找一个非常一般工作,不建议你这么做,你会发现你这份经历对以后就业没有多大帮助。不仅仅是没多大作用,可能还是“负”作用。国内金融机构很多都是国企、央企背景,这种工作理念、文化观念、加班文化等,在海外工作过的是彼此很受不了的,之前试过面试海外工作回来的,后面放弃了,大家世界观、价值观差异挺大,可能是我们没遇到合适的人吧。加油!商科海归们,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记住,不要沉迷于期末考试跟考证,也不要为了刷实习(买实习的,我就懒得喷你了,你也别看我写的东西,我就鄙视你)去打酱油,注重提升自己就业的每一步,把工作做扎实。
我堂弟和表妹毕业通过校招进入了五大行。表弟工作一年不到果断离职,原因在后面说。表妹还是一线柜员,至今工作第6个年头,已经熬过来了。前面5年真的痛不欲生,一开始家里人都觉得女孩子进银行多体面,又稳定有光环,谁知道现在的银行已经不是多年前了。营销任务永远完成不了,完成了也是领导的业绩,没有正向只有负向激励,完不成就扣钱。加班是常态,卖保险卖理财卖金币卖信用卡,中午吃饭换班只有15分钟快速解决。家里人也在怀疑是否进银行错误了。直到去年表妹和妹夫买了房子,今年生了孩子才知道虽然吃了那 么多苦还是值得的,表妹公积金很高每个月5000多块,一个月单位帮助还贷款5000块多幸福。另外今年生孩子请了一年的假期,生育保险单位给了6万多块,多好的福利阿。虽然刚进去拿到手上的钱也就三四千,但是隐形的福利已经超过了1万多,随着资历经验的增长,也是一名老员工也知道巧妙的工作,不会蛮干瞎忙碌了。总体来说,表妹再也不抱怨了,因为这样的稳定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拥有的,变得越来越珍惜现在的工作,心态也越来越好了。01可以一时抱怨,但不能一直抱怨。抱怨到头来是最愚蠢的方式,无非是在本身的焦虑的状态下撒了一把盐,起不到任何作用。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之中,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因此,有很多人都会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选择向别人抱怨,或者是自己抱怨,但是在抱怨过后,问题根本得不到任何的解决,生活还需要继续,但是抱怨的存在,很多都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罢了。对于员工来说,与其抱怨领导抱怨繁忙的工作,不如提升个人能力,拿出令人信服的业绩。刚开始都是新人,从来都是工作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工作,人活着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人需要工作。一个人在职场上打拼,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涵养,不能动不动就发牢骚,一旦你养成抱怨的习惯,内心形成抱怨的思维模式会,我们丧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略工作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其实,我们应该问自己,能不能不抱怨?02有能力改变,储备能量,寻找突破。表弟为何工作一年不到就辞职呢?表弟是名海归,英国金融硕士,家人再也想不到还有比进银行更好的选择吗?好歹是留学生阿,进银行光鲜体面,以后老婆都好找。的确,表弟回国顺利的通过校招进入了建设银行。可在8个月后,表弟背着家人偷偷辞职了,原因除了题主说的工作累辛苦,关键的是表弟觉得以后的几十年从事着机械没有价值的工作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另外进入银行系统你需要强硬的资源背景才有可能晋升,升职无望,是一个比较讲究潜规则的运行模式。他知道跟父母报备一定不会同意的,所以他冒险的决定裸辞,他并没有把握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每天假装去上班,不想父母担心。辞职的那2-3个月他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还算喜欢的英语教学,主要也想不到别的优势。这两三个月四处投简历,应聘各种英语培训机构都是教小朋友的ABC居多,一度陷入焦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就这样不断的坚持之下,最终成功入职全球著名的成人英语,也是上市公司,又能教成人,又可以和外国人做同事,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进去半年就连升两级,成为年度优秀员工,表弟就这样寻找到了光明。辞职后,前同事都佩服他的勇气,也特别羡慕他成功摆脱压抑的工作环境,可是很少有人敢踏出那一步选择辞职。03无能力改变,接受现实,寻找价值。表妹前面五年没少抱怨,但是从来不敢说辞职的话。因为她知道自己能力一般,出去也不能做什么,没有实力与各类职场精英竞争,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在辞职的问题上特别理智,再苦再累都得熬着,跳出去有可能“死”得更惨。她知道自己无力改变,接受现实,熬到这一天,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平衡了家庭与工作,在她看来就是值得、幸福的。1、调整状态,投入到让自己感受积极的事情。状态不佳,原因内在动力不足,只能说明这件事不是你感觉快乐有意义的事情。那么,请写出自己最心甘情愿想去做的事情或想要学习的事情,哪怕这些东西没有回报,自己也会非常快乐享受,不用多先选择1条,然后再在右边写出自己成功达成后的状态。比如我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会练习书法,让自己安静下来,看到字写得有进步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人只有去做让自己快乐并感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时候,才会产生内在的动力。而当你成功做到了一件小事,从中获得了成就感,那你就有自信去做其他你想要去达成的事情。2、为自己设定目标,将目标细分到心甘情愿愿意做的步骤。有了目标,那么该怎么做到呢?很多人有畏难心态,是觉得梦想太遥远,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觉得自己做不到,其实,可能是你没有拆分行动步骤,或者说没有拆分到足够细足够让你容易的执行步骤。比如拿跑步来说,跑步是枯燥的,你可以是一开始的时候,尽可能把速度降下来,降到自己身体最舒适的速度,太无聊,就听点音乐或电台,或者找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跑,边聊天边跑。当你第一次能非常轻松愉悦的跑完2公里,你享受这种状态,你就会重复这样的动作。3、调整当下的环境和习惯,让自己获得新鲜感如果想让你不看电视,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别买电视。如果想让你少刷朋友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把小红点功能关掉,甚至,把朋友圈关掉。如果想让你别再剁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把淘宝卸了。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多读几本书,多充实下内心,放松心情,适当清空负面思想的垃圾。生活需要仪式感,既然无力改变工作带来的困惑,我们就要学会自己跟自己相处,寻找快乐,寻找新鲜感。比如给自己制定一个每日作息表,培养自己的热爱生活费好习惯,比如每天早晨给自己打上一杯新鲜豆浆,不要懒散的过着重复的枯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个热情。每天随身一本有能量的书籍,让自己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利用《秘密》的正能量法则,不断让你吸引你想要获得的美好的事物。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努力和本事踏踏实实赚回来的钱,赚得开心,用得也开心。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道理。而本文中所提到的一名海归硕士,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高智商,敏锐的发现赚钱的门路,充分掌握了赚钱的高技术后,可谓是疯狂揽金,可惜他这个赚钱的高智商偏偏忘记了“取之有道”这一点。今年的70周年国庆假期刚过不久,在江苏省南京高铁站的一个出口处,一名检票人员在人工检票出口检票时,发现一名拿着蓝色车票的男子急着从人工通道离开。坐过高铁的朋友都知道,高铁车票分两种,一种是蓝色,另一种是红色,红色车票需要人工检验,蓝色车票可以从自动检票机检票通过,也可以走人工通道。这名拿着蓝色车票的男子如果真的有急事,完全可以从检票速度更快的自动检票口通过,因此当这名男子非常着急地把票递给检票员并着急地想走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感觉到有些奇怪。接过该名男性乘客的车票,检票员瞬间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为何?因为长年累月的检票让他们对车票拿在手上的感觉非常熟悉,而这名乘客的票却让人觉得有些薄,且票面字体偏淡偏细,也没有正常车票那种拿在手中实心的感觉。检票员立即用铁路内部系统一查,发现并没有这名男子的购票记录,确认他的车票是假票无疑,于是男子落网被铁公安机关按规定进行了处罚。男子交代了他购买假票的来源,警方随即顺藤摸瓜,找到了制售假票的窝点。让人吃惊的,警方在制假窝点抓获的其中一名制假者竟然是一名海归硕士,从事制售假票后他的月收入达到5万多元。说起来这名海归硕士倪某也是太有进取心,从澳洲留学回来后,倪某先是在一家公司上班,年薪也有数十万,但不久公司效益不好收入严重下滑,赚钱心切的倪某从网上查到造假票老师信息后,跟着老师学习造假技术,不久后顺利出师。在花了30万元从网上造假老师那里买了设备和客源后,倪某开始单干,不久招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伙,两人开始了合伙造假的赚钱生涯。可惜世上的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倪某最终为自己的造假事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高智商并不代表就一定高素质,当高智商的人一旦干了坏事,往往比一般人危害更大。所以,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智商,都要记住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前段时间,有一条名为“成都一海归硕士辞掉金融分析工作,选择当「废品回收员」,月入 2 至 5 万元”的消息上了知乎热榜,霎时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一阵讨论热潮。对于此类颇有些“标题党”的话题,自然是需要查实情况再做分析。事件的主人公名叫张泉,一位90后英国海归硕士: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后又在英国顶尖学府拉夫堡大学攻读了国际管理专业硕士。一个多月以前,张泉还是一位穿西装打领带上班的金融行业分析员,过手资金数百万。一个月后,他毅然辞去了金融分析员的职务,投身到“废品回收”行业中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是正在收废品,就是在去收废品的路上。看到这里,同学是不是心底也已经升起了无数个问号?放着好好的金融分析员不当,反而去收废品?难道说现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前景已经不再乐观了?在关注到这一事件的伊始阶段,小德也跟大家一样心存着不少疑惑,但直到我注意到那隐没在这则新闻里的毫不起眼的二词——“入职”与“合作”。于是乎,那些迷惑着小德的疑问在刹那间便变得烟消云散,眼前也重新豁然开朗——说到底,他做的还是金融的这点事儿啊!正如知乎上的一条热评所记载的一样。你以为做到月入2到5万凭这个。实际上凭这个。张泉说他打算一直这样干下去,因为他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他凭什么敢看好?因为在他那看似“无厘头”的决定背后,其实有着数年来的金融分析知识支撑,更何况一个金融分析员,注定是有前瞻性思维的。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歌颂那登顶或是冲线的瞬间,却容易轻视在那之前的无数步努力的铺垫。且不论那月入2-5万元的消息是否有所夸大,张泉能够在写字楼与市井小巷中均做到如鱼得水一般,不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超于常人的金融思维么?而现在,他也只不过是把西装脱了换成了工作服,把办公地点从写字楼改到了大街小巷而已,但他的工作本质,或者说支撑他作出这一决定,并获取经济效益的内在推力,则依然是他在金融领域内的涉猎所学,依然是那两段海外留学经历赐予他的无形财富。果然,金融,还是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在《2020美国开放门户报告》中我们得知,如今最热门的专业前三依然是那几位熟悉的“老伙计”:Engineering(工程)、Math & Computer Science(数学+计算机)与Business & Management(商科)。比起前两者的相对垂直,商科无疑是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感的那一个,毕竟金融方向工作往往也会成为数学、CS以及其他理工专业的同学,在未来就业时选择的对象。而在这种火热的另一面,往往便是预示着最为激烈的申请竞争。怎么突围,怎么选校,怎么背提...怎么处处都是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你需要的应该是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比起已有数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而言,也许那些才刚刚完成申请的同龄人们,能更加靠近你们的内心,也更能给予大家最真实、切身的申请感悟。
文|晗妈教育指南正在上大学的你是不是常常能看到身边很多的同学都存在“学历焦虑”的情况,985大学生看不起211毕业生,博士生瞧不起硕士生,名校生其实普本上,大学生对于“学历”的追求越来越高。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标准也不断提高,让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家长形成了一种“学历上的内卷化”,为了提升学生的学历,有家长不惜花重金把学生送到国外去镀金。这样“披着洋学历”回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会更加的明朗,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海归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还能吃香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90后海归硕士心塞大哭,月薪五千都困难前不久一名90后的海归硕士,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原来小金高中毕业就被家里安排出国留学,学的是热门的“商科”专业,在国外一直顺利地读完了硕士。小金本以为在国外“镀金”以后,回到国内,就业一定不成问题,海归硕士,企业还不得抢着要,可是小金回国以后,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回国半个月有余,投了无数企业,面试的机会都很稀少。并且,很多企业开出的月薪只有不到5000,想要月入过万,简直是天方夜谭,极大的心理落差,让这个90后的海归硕士崩溃大哭,小金表示:读了十几年书,花了几十万,回到国内就业出现危机。难道“海归”在国内已经不值钱了?留学的本钱都赚不回来,这样小金非常的失落,不过很多网友却表示:现在的学历已经严重缩水,世界顶级名校毕业生都难找到心仪的工作,海归算什么?洋学历不香了,国内就业面临危机其实,近年来我国的“海归”就业市场也并不乐观,笔者对2019—2020之间海归回国找第一份工作的时间进行了整理,发现大约有10%左右的海归是在回国之前就已经提前找好了工作。而没有提前找工作的海归,40%都是回国后3个月才找到工作,剩下的还有半年以后找到工作,甚至有些海归一年以上才找到工作,这也说明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海归在国内就业面临危机。所以,海归在国内已经不吃香了,拥有洋学历去国外镀金回来就能拥有高薪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海归国内就业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导致洋学历不吃香的原因有哪些?导致洋学历不香了的原因有哪些?回国就业海归人数逐年增长根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出国留学人数来看,我国的出国人数已经超过了70万人次,而回国留学生人数也超过58万人,这也说明了85%以上的海归都选择回国就业。国内的就业市场上,留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海归之间的竞争也就变得激烈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如今海归已经不是“稀有”人才,甚至是一抓一大把,所以,海归也变得不值钱了。留学生眼高手低很多留学生都认为自己喝了洋墨水,接收到了国外更好的教育,并且,也花费了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在求职中对“薪资”的要求非常高,这样眼高手低,就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也并不高,所以,能符合海归要求的企业少之又少,海归找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国外的专业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的市场其实很多专业都是如此,包括国内的很多专业在国外可能发展会更好,在国内就没有出路,而对于很多留学生而言,国外的专业也不一定适合国内的市场,专业不对口,找工作自然有困难。留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其实学生的质量也是找工作的一个关键,对于很多国内的大企业来说,他们对海外留学生的能力也是非常看重的,但是很多留学生的质量是并不高。这样在就业上就会遇到困难,而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其实就业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只是在留学生中大家的质量太过太过参差不齐,优秀的留学生在少数,大多数品质不好的留学生面临就业危机。今日探讨话题:你觉得现如今“洋学历”在国内还吃香吗?你觉得海归在就业上有优势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美女Joise四年前硕士回国时,本来是想去上海的,都有1个Offer谈成了。只不过,自己国内本科时的男神师兄,也已经在去年硕士毕业,他目前在吉林国企工作,因为稳定。这都拿到Offer了,男神之前还答应她去上海的,现在变了,坚持要她跟他一起。不然就分手,爱情结束,师兄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象牙塔里的爱情,能经历跨过苦恋,确实不容易。爱情是多么伟大的事物,无论是从小国内的学习认知,还是成年后在美利坚的文化熏陶,都是这么歌颂的。Joise自然是放弃了一线城市这个选项,回了东北,还不是长春,而是边上的小县城。很快,他们结婚了。就在娃刚出生不久,老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找到了长三角的工作,月薪翻番了还不止,具体工作地点在苏州。苏州实际上是总部,一年不到,公司又派他去了苏北的盐城分公司,也就是常驻盐城。此时的Joise已经是美少妇了,小城市毕竟结婚早,何况是硕士毕业,岁数也不小了。但是,回国这四年,工资确实太低了。她也跟老公商量过,未来准备定居长三角去,苏州、无锡都不错,有机会也可以去上海。Joise已经早做了准备,年初就开始了网络投递简历,经过面试折腾,有了俩录取意向。只不过,她没有章法,对国内行情实际上并不了解,她并不知道苏州和盐城经济差距还是蛮大的。她更大的弱点,则是不懂求职技能,毫无规划,连对老公都不了解,之前打脸过,现在又在为下一步打脸埋下了伏笔。比如说,她拿着俩Offer来咨询,问我“苏州和盐城,选哪个?”你说这悟性多差。我给她分析了三大战略错误,如下,大家也参考下。首先,海归应该先选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城市。这点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这个道理可能只有你过了30周岁甚至40岁之后才会懂。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特性和产业布局以及职场特点,Joise最好是直接目标上海去求职,获取高工资和更广阔的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后,促动老公也往上海靠拢,俩人都在大城市赚取工资的剪刀差,再慢慢去谋划长三角的第一套房子是买在上海、上海郊区,还是昆山等周边小城市。战略不能再错,前人验证的结果是,五年后你们还是会去上海。现在倒好,四年前听了年轻老公的想法,为了“爱情”去了东北县城。现在既然打脸了再回来,那就一步到位,而不是再次根据老公目前临时的一份出差常驻的工作,就冒然选择了盐城,或者同时找老公公司总部所在地的苏州。这就是战略错误。接着,应该先选城市后同城选Offer。这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刚刚说了,少妇Joise同时拿到了苏州和盐城俩城市的就业意向。这不是合理的做事方式,用俩不同城市的两份工作作为判断依据,来倒逼出来选择哪个城市。这叫削足适履,是应届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具体来说,你海归硕士毕业4年在苏州这个城市,无论做啥工作,市场价就在月薪10-15K之间,工资行情此后还会每年继续上涨,不行可以跳槽,就业机会不少;在盐城,市场价就是5-9K之间,工资行情此后涨得慢或者几年不涨,就业机会不多,很难跳槽。实际来说,你的跨城市求职是个难度极大的挑战,何况同时寻找千里之外苏州、盐城俩城市的工作,各种机缘巧合,最后大概率的结果势必是:拿着盐城月薪8000的Offer跟苏州仓促找到的月薪9000的Offer来做比较,于是从工资账面上的数额和两地房价的比较来看,显然会选择盐城。这就是个打脸的伏笔,因为根据大概率和趋势来说,先选城市的话,苏州和盐城选一个,肯定是苏州更靠谱,因为之前的学长都这么一个过程。此外,也许老公的常驻工作结束很快又调回了苏州,你不也得继续带着娃回苏州?除了本地生源回来进体制内,有几个硕士选择盐城就业的?极少。第三,已婚后误以为自己能全权做主。一开始就能看得出来,此案例中,这位虽然行动莽撞的老公,其实是有主见的,只是正确定有待商榷。他不为当初让老婆回东北现在自己先打脸而检讨,此刻又不告诉老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而忽悠她“你自己做主!”其实他早做好了决定,短期几年之内就是选择苏州。在这种错误的示意下,老婆就误以为自己能全权做主选择城市,所以才苏州盐城同时投简历、面试、谈工资。这就好比大人让小孩选择,大人是“民主”的,大度,给小孩“充分”的选择权力和自由度。其实,一旦孩子跟你的选项不一样,你就会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此例子中,老公明显选择了苏州,只是不说而已。这位海归老婆Joise,在我提醒之前是浑然不知的。客观来说,即使老公没有“心机”,你已婚后的少妇,根本就不是当初单身时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少妇选择事业和就业城市的决定权,得有大部分交给老公、孩子、双方父母,自己充其量25%的决定权,她当做了100%,这是第三个致命误区。回到城市选择命题来说,总结全文,海归毕业回来了4年的女硕士,应该第一年就选择一线城市,而不是经过辗转4年的打脸,再经历这次苏州盐城的选择题又是一个好几年的打脸,一转眼十年青春没了。毕业后进入社会的每一步选择,稍有不慎就是几年的弯路,当初一回来就选择上海那个工作去上班,这弯路就少走了很多年,甚至老公都不是这个老公了,也许这才是避免了更大的弯路。大家记住:海归女硕士回国,首选就业城市为北上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