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见派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3月9日联合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报告。报告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务于行业的一些“公共产品”。包括:1)考虑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散布在各个信息源头的企业环境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色项目可研报告整合在一个公开数据库,便于金融机构使用。2)建议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有关经验,对公共环境数据和企业环境数据分类管理,建立数据授权机制。3)在有条件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具有金融科技优势的城市开展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试点,可采用沙盒监管的管理手段,确保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这篇报告是双方近一年的合作研究成果,综述了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的一些具体案例,讨论了这些运用所面临的障碍,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从政策和产业支持角度提出了建议。报告展示了中国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应用到绿色金融领域。这些运用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成本、效率、安全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以为金融监管在标准推广、统计、审计与反洗绿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在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用于探索和示范绿色金融理念。浙江省湖州市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的实践脱颖而出。金融科技在提速增效和加强透明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的经验显示,金融科技可以赋能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融资障碍和提升巨灾保险理赔效率。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贷通”已累计帮助1.3万余家绿色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实现了定损理赔最快在第4天(含3天公示)完成支付。另外一个案例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率先在湖州市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了湖州市辖区内全部36家银行与人民银行端湖州市中心支行的联网。该系统实现了绿色信贷数据的全量、实时逐笔报送,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辖区内银行绿色信贷的信息精准统计、管理和业绩评价。第四个案例是湖州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绿色项目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可信性和风险问题,有效提升绿色信贷识别能力。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说:“报告中展示的案例显示了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开发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在中国国内推广,也可输出到其它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使用金融科技,探索如何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绿色金融发展和环境挑战应对将从这些创新项目中受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说: “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有效提高绿色识别的能力,降低绿色认证的成本,降低绿色小微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及绿色资产交易成本,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开放和扩大融资渠道方面,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和传统上难以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而言,金融科技可以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刘嘉龙说:“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应加快采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监管与运行体系,将绿色金融的实操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说:“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然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识别和度量与金融相关的环境和气候风险,以及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投资机遇。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度量和评估环境风险和识别投资机遇方面的作用。”报告对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运用场景作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认为,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金融科技手段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手段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量化评估环境风险和进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对从事绿色活动的企业来说,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提供低成本的绿色认证及辅导服务和对接合适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报告指出,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标准不统一、小微企业和消费行为缺乏绿色标准、信息不对称、环境数据质量较低、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缺失、缺乏产品和产业聚集效应等。
核心摘要:监管政策越发收紧,回归科技属性是行业浪潮:从政策上看《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金融业务和大型金控公司(含互联网巨头)整顿的决心,回归技术是行业浪潮也是政策驱动。市场规模增长放缓,2022年基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市场增速有望提升:AI+金融领域逐渐成熟,形成三大主流玩家阵营,整体市场增长放缓。期待技术发展为场景带来全新的动力,驱动AI+金融进一步增长。金融机构认可人工智能技术价值,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全资科技子公司:作为AI+金融的主要买方,分析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逐步认可了AI的落地价值,同时在各类合作中,逐渐掌握了AI技术能力,开始寻求主导产业话语权。人工智能技术仍旧处于“辅助智能”阶段,机器学习技术将促进更多场景的成熟:目前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做到自主决策,对于更为复杂的场景数据的预测和分析能力,仍旧有待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智能监管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场景:政府拥有最大的数据资产,如何通过AI技术将数据进行利用达成金融监管是未来一个主要方向。AI风控目前是最主要的落地场景:19年的AI+金融应用场景市场规模来看,AI风控占到了约45%,是目前市场价值最大的应用场景。趋势洞见中小银行将成为未来AI+金融领域企业主要的角逐市场:六大国有行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AI技术能力,而各类中小银行开始纷纷尝试AI赋能下的数字化转型,AI市场将逐步下沉至该类银行。联邦学习技术将成为AI+金融行业新的生产力:在开放银行概念的加持下,联邦学习技术为银行的生态构建和共享机制,找到了新的切入点,让开放银行的落地成为可能。行业观察篇AI金融领域相关政策解读金融科技促进政策日渐完善,未来将向微观层面下沉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 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同年6月,发布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为金融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从政策高度上确立了上述技术的发展基调。时隔两年,2019年8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这是我国金融科技第一份科学、全面的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尤其是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确定未来三年六方面重点任务,为金融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金融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2020年,中证协和银保监会就银行、保险和证券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方面也做出指导意见,促进技术落地于金融领域的全场景。从趋势来看,金融科技的促进政策在高度和全局性上已经相对充分,深度和微观层面也在陆续完善,未来在技术标准制定和更加具体的场景应用方面势必会产生新的引导意见,为技术合规、合理赋能行业划下行路线。供应链金融对复产复工意义重大,或为AI技术下一片良田促进中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是政策的又一大集中方向,全国范围内中小微企业承担了80%以上的就业率,是稳定国内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缓解以来,复产复工成为了主旋律,激活中小微企业活力则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合理放宽、把控风险、有效监管的贷款服务将成为有力的促进措施。2020年6月,人民银行等8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审批发放流程。《意见》肯定了上述技术在相关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也指明了落地方向,为AI+金融行业目标群体由C端向B端转型提供了政策意见。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手段,而供应链金融的实质仍是金融服务,所以风险控制是重中之重。供应链金融中主要涉及的风险领域包括,主体企业风险、交易风险和操作风险,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等方式,对主体企业工商、税务、舆情等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建模,搭建信用评价体系,增加行业自动化评价维度;通过知识图谱对产业链中的关联性交易进行组织和透视,防止虚假交易的存在;通过OCR识别、图像识别、NLP和智能语音等技术,对各类单据进行识别和审核,起到降本增效的同时,降低机械风险和人员道德风险。从趋势上看,整体金融服务的重心将持续向B端企业倾斜,金融科技也将随之向B2B领域拓展,AI+金融相关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将C端积累下的经验迁移向B端服务,会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重点。2019年至今AI+金融相关代表政策汇总AI+金融领域行业最新动态金融机构成立全资科技子公司进入2019年,金融+科技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间的合作。以银行业为代表,国有四大行中三家银行成立各自的全资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大型股份制银行则相对更快一步,截至2018年共有四家大型股份制银行成立全资金融子公司,二者揭示了银行机构进军金融科技的决心。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是技术与场景不断磨合的过程,AI在风控、营销等领域产生的实际价值使银行机构意识到其战略意义。同时,在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中,银行掌握了技术在场景落地的丰富经验,这为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打下了基础。此外,从银行角度看,更需要的是专属于服务银行业务的技术能力,但这与科技公司依托技术向全领域发展的理念矛盾,并且双方的合作中仍旧存在一定沟通成本和项目对接问题。因此,银行更希望以成立科技子公司的形式获得服务自身和行业的技能,也以此掌握技术的主动权。从发展路径看,头部银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除了为母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外,同时也希望输出自身的技术产品辐射中小型银行。而从市场现状来看,在2019年至2020年中,金融科技公司仍旧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合作对象。而在产品层面,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尚未形成成熟的AI产品,竞争上暂未形成优势。未来在提托银行强大的资本背景和优质金融数据,在数据开源概念的加持下,银行系Fintech公司将成为科技市场的新势力,并挤压金融科技公司的市场。技术出海是大趋势,虚拟银行挂牌为科技公司提供完美场景金融科技出海和跨境金融业务是近些年来行业的热门话题,从支付宝、财付通以支付业务为切入点进军东南亚开始,移动支付、消费金融、小微信贷、投资理财和大数据风控成为了国内金融科技公司对外服务的重点方向。2019年3月,香港发布了8家虚拟银行牌照,包括蚂蚁金服、腾讯、小米、平安科技、京东数科在内的大陆金融科技公司以联合创办的形式参与其中,主要输出运营经验和科技能力,这对于金融科技公司补足银行场景,掌握技术赋能业务的闭环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借助“国际港”的优势,对于科技公司技术出海也将带来有力的助推作用。虚拟银行是采用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电子传送渠道提供服务的银行,没有实体网点,虚拟化的形式更加适合数据的产生和共享,消除了数据孤岛和大量非结构数据的隐患,这为AI技术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支撑;同时,海量高并发的交易数据,以及随时可触达的用户端口,为AI风控、AI营销带来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在8家虚拟银行牌照公布后,仍有不少银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表达了申请新牌照的意向,从市场响应情况和香港金管局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一举措将分阶段继续开展,未来有望在大陆开设试运行项目,尽早参与其中的科技公司,将抢占先发席位。2019年至今AI+金融相关代表事件汇总金融领域AI相关融资情况解读资本向优质标的汇聚,热门赛道突出,但竞争激烈通过对2015-2020年7月AI+金融相关融资情况的汇总,可以看出,2015-2018年期间,AI+金融行业备受资本青睐,融资事件数相对稳定,融资总金额增速持续上涨,创业公司表现良好,资本持续投入;而这一情况在2019年发生变化,由于P2P暴雷事件监管愈严,资本市场也趋于谨慎,融资事件数量大幅减少,但真正具有技术实力的相关企业依旧是资本追逐的对象,资源逐渐向优质标的汇聚,预计这一趋势在2020年将依旧延续。从近几年AI+金融细分赛道融资情况看,包含整体解决方案的大数据服务和智能风控是获得融资的重点,市场想象空间和明确的使用价值是吸引投资的关键,但由于业务同质性问题,赛道中竞争也最为激烈。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想象空间是资本关注的重点通过对2015-2020年7月中国AI+金融细分赛道融资事件发展节奏的统计,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AI应用市场爆发的前夜,资本就将目光聚焦到了智能风控赛道,相对充分的标准化数据存量、明确清晰的使用价值,以及对新技术接受度良好的市场环境都催化着赛道的繁荣;同时,想象空间更大、理想增益效果更强的智能投顾赛道也是资本青睐的对象。但经过两年的落地发展,单纯的智能风控故事已经无法引起资本的兴趣,以大数据为基础,AI技术为手段,包含风控、营销、运维在内的综合大数据服务成为了新的宠儿;而智能投顾在落地期间表现平平,价值也难以评估,故事显得不再生动,反而是服务于一级市场的智能投研赛道让资本方有了尝试的兴趣。2019年,AI+金融投资市场整体冷淡,大数据服务赛道急转直下,融资事件数少于智能风控和智能保险,边界更广的服务带来了价值模糊的隐患。预计资本寒冬的情况在2020年也难有较大起色,头部科技公司也纷纷开始拓展其他场景,行业应用较为成熟,竞争愈渐激烈,资本开始观望,都希望将橄榄枝抛向“最有价值球员”,行业整体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不太友好。金融领域AI相关市场规模需求方持续加大购买力度,市场规模良性增长通过对2018-2022年中国AI+金融相关市场规模的统计和预测,可以看出金融领域对整体信息化科技投入的总规模保持上升趋势,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投入遵循同样步调,其中人工智能投入在整体科技投入中的占比增速平稳上升,并未出现特异值,说明市场中的需求方肯定了AI技术的应用价值,并有计划的加大购买力度。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AI投入规模对比和预测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追加购买力度,这也符合该群体由金融服务向技术服务转型的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在转型中成为重要的能力抓手。银行业仍然是主要需求方,2022年AI总投入将超220亿元从2019年中国金融机构AI投入规模结构中可以看出,银行业、互金行业和保险行业是AI技术的主要购买方,其中银行业的业务最为复杂,数据海量,同时风控要求最高,成为了金融领域中AI技术最主要的需求方。在过去几年中银行业对于AI技术的投入持续增加,这一趋势也将延续,据预测,2022年总投入规模将超过220亿元。从技术获取途径看,银行业主要依靠与AI公司合作,采购相应的产品和服务,2019年采购规模占投入的85%,但随着银行自建科技子公司等增强自研能力的举措发展壮大,采购规模将有所下降,不过合作与技术采购仍然会是行业中主要的技术获取手段。金融业务线中AI投入不容忽视,供应链金融有望成为新支柱我们按照“存贷汇”的业务视角,将金融业务划分为银行理财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基金业务、消费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和支付业务,2019年各业务线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遵循新基建方向,以构建云基础为目标,而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升级的代表技术投入占比也在逐年攀升。本年中,智能风控需求最旺盛的消费金融业务仍是AI投入的主要领域,涵盖智能核保、定损、定价场景的保险业务、涵盖智能营销、投研、投顾的银行理财业务紧随其后。其中,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中小微企业数据难以采集,交易行为复杂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的信用体系普遍不成熟,市场仍未打开,但随着政策推动,更多AI公司将会聚焦于此,该业务有望成为AI+金融的又一需求支柱。AI+金融产业图谱AI+金融的落地场景介绍人工智能+金融行业落地八大智能场景定义AI+金融的落地场景与规模市场偏爱AI风控,智能保险,智能客服三大场景2019年在AI+金融的主要落地场景中,AI风控,智能保险和智能客服占据了整个智能金融领域70%以上的市场规模。风控+AI技术也被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看作最有价值的技术落地场景。其次,因为疫情对于“无接触”业务的需求大量提升,2020年智能客服的市场规模出现短期的大幅的增长占到了11.57%的总规模,但预计在2021年后开始逐步回落。另外保险行业逐步探索出AI技术的场景落地价值,AI在该行业的市场潜力也将逐渐被挖掘,智能保险的产业规模占据整个AI+金融领域的比例也将不断攀升。从技术上,AI风控主要依托于传统机器学习技术和数据标签的训练。在技术发展上,未来在深度学习技术进一步的突破下,作为目前市场反响一般的“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未来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同时,政府机构拥有的庞大数据储备,20年“监管沙盒”的试点启动,也标志着政府机构在“金融监管”上迈出重大的一步,“AI监管”在未来5年内也将爆发出强大的市场动力。银行是AI风控的主要投入者,2022年其投入将超过115亿2017年央行正式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AI+金融的落地场景正式拥有了各项的技术标准。信贷场景中的AI风控技术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等前沿科技。从技术发展路径上,2018年是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商业化应用飞速发展的一年。而从金融市场角度,17年的下旬央行对于现金贷的各项整治,让市场重新开始认识到风控体系的重要性。因而18年银行对于AI风控投入占到整个AI技术投入的占比出现明显的提升,AI风控也逐步成为AI+金融领域中最有价值的“C位”。从中期来看,未来银行对于AI风控的投入占AI总投入的比例将保持50%以上,至2022年银行业对于AI风控的投入总额将超过115亿。智能保险场景的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在21年将有40%的增长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市场的第一大险种为“人寿保险”,其次为“财产保险”。智能保险在保险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承保定价和核保理赔。在承保定价方面,以人寿保险和信用保险(财产保险)中,通过智能保险系统协助对投保人进行风险定价。在核保理赔方面,目前车险(财产保险)的极速理赔系统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为保险公司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并提升风险定价的能力。从市场阶段上看,智能保险业务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保险公司经过前期的探索肯定了AI技术落地的价值,2020年7月“PICC”也成立了全资科技子公司,全力发展保险科技。因而我们预计在19年后智能保险场景的市场增速不断上升,预计21年同比增长率将达到40%以上。AI+金融领域行业发展和竞争格局AI金融领域行业逐渐成熟,新入局者减少从17年-22年的AI+金融的市场趋势上看,其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同时市场规模增速却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供应者的上游技术厂商在行业话语权的减弱,主要的金融客户集中在银行和保险行业,而这类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都在AI的自主研发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因而作为供给侧的AI技术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在买方逐步掌握话语权后,科技公司在产品方案和技术发展上也需要更加贴近金融机构的实际应用场景。同时在拥有一定的技术自研能力后,金融机构也逐渐摸索出哪些AI技术的场景落地价值较大,不再盲目采购或投入研发AI技术进行场景适配试验。从供给侧来看,2016年以后AI金融领域的新入局者(不含银行和保险类科技子公司)出现大幅下降。因而行业已经形成一个稳步的市场格局,头部和腰部玩家已经逐渐清晰。AI+金融市场中的三大玩家阵营行业洞察篇技术与场景融合体现技术落地成熟度AI金融技术潜力仍然巨大,2022年技术将驱动市场增速上升虽然AI+金融的市场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作为产业第一发展力的“技术”却从未停滞。根据阿里云研究院的数据统计,AI四大技术的应用程度来看,金融业在,六大行业排名第5,属于中游水平。但2019年在AI应用层的专利申请数量来看,智能金融板块遥遥领先,由此来看大量人工智能企业对AI在金融领域的落地保持了强大的技术关注度。依据“摩尔定律”人工智能基础层通常会在18月左右发生一次技术上的革新,而基础层带来的技术红利也将为逐步传导致应用层,未来两年,现有的AI+金融落地应用场景将更加成熟,新的落地场景也将会被逐步探索,且相应的技术落地成本也将会下降。基于技术落地能力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预计2022年AI+金融整体市场也将出现增速的提高。AI风控是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AI监管场景潜力巨大政策导向和行业事件交叉展示行业趋势“去金融化,回归科技”的浪潮一定程度上是政策压力从2016年国务院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31号文)正式宣告互联网金融进入强监管时代。然而步入2019年7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释放国家将大力整治仍存有大量金融业务的非传统金融机构的信号。从2018年7月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划分了大型金控公司的类型:一类是金融机构在开展本行业主营业务的同时,投资或设立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化金融集团;另一类是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金融机构,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办法”尚未正式具备法律效力,但为了避免未来的合规风险,各大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开始“更名”。更名的背后,也同时伴随着部分金融业务和金融牌照从母集团的剥离。因而,回归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监管信号的施压,另一个层面上也离不开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追捧。一线城市组织建立公共金融科技平台共同攻克AI技术自2019年8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一线城市将金融科技发展升级为区域重点扶持战略。为了将金融科技打造成区域内重点特色产业,政府机构除了给予各金融科技企业补贴外,集合区域内的重点企业,成立公共金融科技开发平台,共同攻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AI+金融行业拓展了良好的技术成长空间。从金融业分布来看,2018年北京市金融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99.5万亿,占全国金融资产的40%左右,此外在人工智能企业分布上,北京以1070家AI企业领先全国。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科委在2019年年度绩效任务中,明确规定“建立金融科技公共研发平台-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为年度工作目标。同时,上海市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中“对于0674号提案的批复”中也明确了“金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落地。此外,广东省率先提出“数字政府+金融科技平台”概念,对全省1100多万家企业进行信用数据采样和风险画像。在政策基础上,各大巨大牵头先后组建了“金融科技产业联盟”,通过金融场景数据的合规分享和技术交流为AI+金融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开拓了一片良田。企业发展与竞争格局交叉-显现商业变革未来3-5年内中小银行的AI市场潜力巨大根据2017年数据统计,银行业对于IT技术的投入金额比例中,大型国有银行以43.8%比例占据了最大的IT市场。其次为城商行与各类农商行,占据了30.4%的IT投入市场。但从17-19年的数据显示,大型国有银行对于IT的投入金额出现较小的下浮,而各类城商行与农商行从30.4%的投入比例,稳步上升至31.7%(2019年)。此外,从A股36家上市银行的营收统计中,六大行国有行以64.3%的营收总占比远远超过上市城商行与农商行的7.7%的营收占比。从而可以推断,各类城商行和农商行对于IT基础的提升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是强烈。但银行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中的挑战也是众多的,针对中小银行而言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数据治理能力是重中之重。大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项目经理表达了“银行数据资产化”的需求,通过激活内部的数据的治理能力,提升获客和风险控制的智能化水平。其次,城商行与农商行缺乏大量的科技人才,据IDC统计54%的区域性银行的科技部门人员在150人以下。2019年大部分的城商行已经开始布局数字中台战略,中小银行在未来3年内会逐渐爆发出对于AI技术的大量需求。而在供给侧除了传统的AI科技公司,各类大型银行的全资科技子公司也将“辐射各类中小银行”设立为自身的战略目标。因而在市场潜力巨大的同时也伴随着三大玩家阵营激烈的竞争。开放银行概念兴起,联邦学习技术将成为行业新的生产力“开放银行”概念起源于英国,2013年由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推出,并在2016年3月正式发布了《开放银行标准》。开放银行的本质是为各类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共享信息的安全通道,来帮助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并创新银行产品。那么如何建立安全的信息共享通道就成了开放银行发展的关键。此外,鉴于国内对于用户金融信息的“防泄密”要求逐步严格,对于直接开放金融数据进行交互的模式是不合规的。由此,如何合规的进行金融机构间的数据交互成了中国银行业探索“开放银行”业务的关键。联邦学习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其技术本质是分布式加密机器学习,在保护原始数据隐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联合建模,共同分享计算结果。而在银行数字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机构逐步将对数据的需求发展至“捕捉基于场景下的动态数据“从而实现高效获客和低成本风控。基于银行需求和合规要求,联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对开放银行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项技术的积累与突破,也将成为AI金融各赛道企业探索新AI+金融落地场景和商业模式的战略蓝海。
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2020-2021年度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近年来,数字金融在中国蓬勃发展,很多领域的创新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催生了很多数字化业态,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风险和监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数字金融可以在哪些领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平衡数字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稳定?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和理论的发展。为提高中国数字金融学术研究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的话语权,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于2019年4月共同发起成立“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尖峰计划旨在加强学术界和业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数字金融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2020-2021年度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4月23日(周五)以“线上”形式召开。现诚邀海内外学者投稿并参加会议。会议选题(包括但不限于)1、数字金融与抗击疫情2、数字金融技术创新及应用3、数字金融发展的宏观效应4、数字金融系统重要性风险评估5. 数字金融监管与监管科技应用投稿须知投稿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5日。请将完整论文电子版(推荐PDF版)提交至:wnzhong@saif.sjtu.e.cn及oridf.sec@cloud.alipay.com;我们预计将于2021年4月15日前通知作者论文是否被会议录用。录用论文将有机会参与“数字金融研究开放尖峰计划”2020-2021年度优秀论文评奖。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学术委员会2021年2月22日关于CAFR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 是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建立的国际化开放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CAFR 旨在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帮助社会各界解决重大金融问题和挑战;为中国现代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满足市场和政策需求的创新思路、方案、产品和技术。
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金融将成为激活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近日,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与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发布会在陆家嘴新兴金融产业园举行。根据《白皮书》,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全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首超7%,反映出金融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2019年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排名TOP10城市出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温州、南通和常州分列第一至十名。展望未来,长三角区域有望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门户型枢纽、区域级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若干功能性金融节点为补充的全新区域一体化金融格局。金融“明星”城市相继诞生会上,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永超代表编制组系统分析了2019年长三角29个核心城市的金融发展情况、金融创新特点、科创板上市情况,发布了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十大案例及2019-2020年长三角十大金融中心城市,并对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全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首超7%,反映出金融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长三角诞生了如合肥、无锡、杭州等一批金融“明星”城市。2018年,合肥金融业增加值较2017年增长20%,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增速最快;无锡保费收入首次进入长三角前五名;杭州本外币贷款余额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增长最快,高达25%。《白皮书》根据长三角各城市在金融业增加值、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服务、金融人才发展、金融创新水平等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评选出2019年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排名TOP 10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温州、南通和常州分列第一至十名。新基建或催生数字金融裂变式增长科创板进一步放大了各地的科创水平,成为长三角提升科创产业能级的重要平台。在赵永超看来,沪、苏、杭三市占长三角科创板企业数量超过七成、企业市值份额占比超过八成,无可置疑的成为长三角科创“引擎”。“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趋势出现分化,市区两级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普惠金融、特色金融成为长三角金融创新主流领域。”赵永超表示。展望长三角的未来,赵永超认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未来几年将进入关键阶段,金融将成为激活长三角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注册制将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长三角区域有望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门户型枢纽、区域级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若干功能性金融节点为补充的全新区域一体化金融格局,新基建有望催生数字金融裂变式增长。白皮书还遴选出了“2019年长三角十大创新案例”,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温州市“农民资产受托”金融改革创新、上海市“浦江之光”行动、上海金融法院与上交所联合创新大宗股票执行处置模式、宁波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系列创新、上海证券交易所“沪伦通”正式通车、滁州市“兴农贷”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海浦东新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湖州市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及芜湖市“互联网++金融审判”模式化解不良风险等十项。加快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建设此外,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嘉旭就“十四五”时期陆家嘴金融城建设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重大任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会各位专家领导就陆家嘴金融城未来五年发展的特色定位、重点方向等进行充分的探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世伟首先肯定规划报告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指出未来五年陆家嘴金融城应着重打造不可复制的金融特色定位,加大金融城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承担力度。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指出,陆家嘴金融城应加快协调机构和监管资源,推动金融创新落地。上海保险交易所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赵雷则建议,将陆家嘴打造成国家级金融创新突破试验区,加快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间互联互通。(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蒋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需缺口达8000亿元。报告预测,今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弥补?所谓绿色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业对生态环保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资金支持。从2017年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以绿色债券为例,去年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44只,发行金额2600多亿元,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18%,排名世界第二。近日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达到8000亿元。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罗施毅表示:“看着确实需求量很大,但是我们又找不到很好的项目,希望相关部门或者社会机构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搭桥建平台,来获取这些绿色项目的信息。”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库,从而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项目库,统一的登记系统,把绿色项目库的融资主体标准、项目主体标准和企业各方面能尽量统一,这样在开发金融产品的时候,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就可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梅德文说。对于如何更好地为潜在的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上也提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他还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因为有些项目是中长期的,需要五年、十年期限的钱,但是银行体系不能提供这么多中长期的资金,如果能够尽快地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尤其是比较长期的融资工具,那就可以解决由于期限错配导致的无法满足绿色融资需求的问题。第二,关于风险偏好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量的钱是银行的钱,没有太大的风险偏好,因为这是储户的钱,不能随便乱来。但是我们有很多绿色科技的项目风险比较高,收益也比较高,银行没法投,其他资金想投又没找到渠道,风险偏好和这个项目的风险特征不匹配。第三,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收益率太低,低到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无法接受。那怎么办?政府就得出来给一点激励机制,央行再贷款或者地方政府的贴息,又或者是某一个比较便宜的担保等等。这样就可以把回报率提高,金融机构愿意接受这些项目。”
来源:大资管观察作者:袁吉伟摘要: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相比较而言,信托公司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具有业务模式创新、资金运用形式多样等优势。从目前看,信托公司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为依托股东模式、建设平台模式以及捆绑核心企业模式。未来,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完善信息系统,继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围绕供应链甄别核心企业,通过嫁接核心企业的信用,围绕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的金融服务。未来市场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空间较为广阔。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面对这一蓝海业务,信托公司需要强化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布局和创新发展力度。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 第一,抢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机遇。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随着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剧,该业务市场极具发展前景。以应收账款为例,截至2019年7月末,我国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规模为16.59万亿元,如果再加上其他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市场成长空间会很高。另外,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年)》指出,要动员国有大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供应商开展在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第二,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一直以来较为依赖通道业务、房地产信托业务和政信业务,即所谓传统信托业务的三驾马车。然而,资管新规后,通道业务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相关需求也有减弱趋势,去通道趋势非常明显;房地产信托在房地产行业受到严格调控的背景下,展业难度逐步增高,且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逐步深入,隐性债务处置取得一定进展,传统政信业务模式也难以为继。信托公司面临越来越急迫的转型发展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成为信托公司新的业务发展方向,2018年信托公司年报中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提及率明显提升。总体而言,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利于信托公司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三,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重要职责,就是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工商企业信托业务由于具有抵/质押物不充足、现金流预测较难、资金监管难度高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信托公司的业务短板。这就需要通过优良的业务模式提升其风险管控能力,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模式,深入到供应链的内部,只要控制好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业务风险,有利于深化信托公司与实体企业的产融结合,进一步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以及主导主体较多。从国际看,主要有核心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物流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以及金融机构主导的业务模式(谢世清等,2013)。从国内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主导机构可以分为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信托公司等四类。以下对四类主导机构各自的优劣势做一简要分析。 产品服务方面。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长,相关产品服务已较为成熟,涵盖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且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较为深厚的业务关系。电商平台主要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订单融资为主,个别电商已开始提供基于存货融资等产品服务。物流公司主要提供供应链管理、融通仓等服务。信托公司目前主要提供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服务种类相比其他几类机构,尚有待完善。 客户资源方面。银行网点多,很多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已成为其客户,有利于强化其与行业核心企业的客户关系,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辐射上下游企业,客户基础较为深厚。电商平台主要围绕平台商户,客户资源基础也较为坚实。物流公司主要为行业核心提供物流服务,也具有一定行业核心客户基础。信托公司过去长期聚焦房地产、政信平台,工商企业信托业务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客户资源较为缺乏,明显弱于银行、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 风险管控方面。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时间较长,累积的业务数据丰富,有利于增强其风控能力;同时,银行依靠金融科技,已建立了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相对完善的系统,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对接,能够更好地监控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电商平台主要利用平台上卖家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相对可靠的信用评价模型,精确对企业进行画像,从而能快速、高效地做出审批决策。物流公司能够精准掌握物流信息,具有较强的存货监测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尚未建立起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管理体系,而且对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掌控力度也不足,相比其他机构,风险管控能力也处于相对劣势。 资金供给及成本方面。银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资金供给能力最强,而且资金成本低,这方面的优势突出。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主要利用自有资金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资金供给能力受限,而且资金成本也不低。信托公司既可利用自有资金,也可对外募集资金,资金供给能力强于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但资金成本要高出银行很多,部分情况下可能会超出实体企业的承受能力。 资金运用方式方面。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更多满足于企业债权融资需求,资金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相对而言,信托公司横跨实业、信贷、资本市场,具有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可以根据融资主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运用形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资金运用方式,满足不同融资主体的需求。 业务创新方面。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已在应收账款、存款、仓单等方面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力。信托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突出的创新和灵活性,信托制度的应用空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这赋予了信托公司能够在业务结构设计和资产包装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和模式更迭,从而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相比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信托公司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产品服务丰富度、客户基础、风险管控、资金成本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但是在资金运用方式、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则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未来,信托公司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补足短板,践行特色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析 总结多年来信托公司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类业务模式,分别是股东协同模式、生态圈模式、供应链参与机构协同模式。 (一)股东协同模式 信托公司直接与某些行业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关系较为困难,然而部分信托公司的股东为实业企业,例如,英大信托、中粮信托、中铁信托等,股东均为国企,处于产业的核心位置。这部分信托公司具有天然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其股东也有需求进行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支持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强整个产业链条。因此,此部分信托公司可以围绕股东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借助股东优势,能够很好地把控信息流、资金流,实现资金的闭环管理,强化业务风险控制。 英大信托股东为国家电网,主要从事电网投资建设。在此过程中涉及向上游企业采购一系列电网设备。而这部分上游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得订单后,会有资金缺口问题。此时,英大信托可以根据中小企业与国家电网的采购协议情况,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完成订单;订单交易资金则作为还款来源,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电网建设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模式。 中粮信托股东为中粮集团,上下游汇集了众多种植户和零售企业。有鉴于此,中粮信托针对与中粮集团有订单合作的上游种植户,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托模式、种植户信贷模式,从而解决了上游种植户的资金投入缺口问题。中粮信托针对下游零售商采购中粮集团产品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还特别提供采购资金融资。此外,中粮信托还开发了农产品指数投资信托产品,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粮食产业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 (二)生态圈模式 对于无实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如何介入产业链是首要的核心问题。信托公司的首要选择就是可以入股或者与行业垂直平台合作,加强行业渗透,增强获取客户的基础。这种模式类似电商平台模式,可以通过平台流量更加精准聚焦客户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控制。不过,信托公司要对合作平台进行选择,确保其在供应链上处于有利位置;同时,还要注意防范线上平台与融资方勾结对信托公司进行欺诈。 中信信托入股佰所仟讯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佰所仟讯运作了商品通平台。该平台专门提供工业原材料信息、交易撮合、资金结算等服务,汇聚了大量大宗商品供求信息(张凌之,2018)。中信信托一方面是借助该平台,为线上各方提供资金托管、现金管理和清算等服务;另一方面,与佰所仟讯共同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强化供应链金融管理技术。未来,中信信托还将围绕商品通平台设立供应链金融投资基金,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总体看,入股佰所仟讯平台公司后,中信信托不但强化了大宗商品交易环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而且通过增值服务还进一步提升了为客户服务的能力。 云南信托立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发展,解决客户来源问题。其选择与农业服务平台农加网合作,当地农业合作社或者种植户可以通过农加网申请信贷资金。信托公司借助金融科技技术,实现快速审批和放款。云南信托与当地大型农资机构进行合作,由其为当地农户提供农资服务;同时,由其承诺回购种植户粮食,成为放贷的还款来源,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举措。 (三)供应链参与机构协同模式 如果不能与行业核心企业实现合作,信托公司选择与其他参与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机构合作,则可达到间接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目的。传统观念认为,信托公司与其他供应链参与机构的竞争大于协同;但实际上,由于彼此间的差异性,协同发展反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 部分信托公司可为保理公司提供批发融资服务,而且可针对优质的应收账款,发行资产支持票据,支持保理机构获取成本更低的资金。此外,信托公司也逐步加大了与供应链管理机构的合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其构建起以其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政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发力供应链金融,应以信托自身比较优势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创新源泉,强化以下四种能力,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能力 信托公司长期以来较为擅长房地产融资和基础设施投融资,对于这些行业的专业服务水平较高,但在其他产业领域,则专业服务水平不足。这主要体现为缺乏其他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对于其他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和有效把控;缺乏对于特定行业领域的长期深耕,无法有效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没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行业定位和深入布局,缺乏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战略定力。对此,信托公司必须提升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一是应明确所要聚焦的行业领域。汽车、医药等很多行业,都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信托公司需要从中确立行业方向,建立针对特定行业方向的展业策略、产品方案和客户群体,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二是培养专业人才。信托公司需要根据所要布局的专业领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研发,以深刻洞悉行业发展规律,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研判。三是可以根据展业情况,适当加强组织变革,以设立事业部、专业团队等形式,形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条线发展。 (二)强化资产端有效匹配的能力 信托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资金和机构资金,市场化定价水平较高,整体融资成本较高,一般会超过10%。而实体企业的回报率并不高,尤其在一些传统产业市场,企业竞争激烈,回报率趋于下降,无法负担现有供应链金融成本。因此,信托公司需要有效匹配资产端和资金端,努力帮助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引进担保等方式,降低业务风险水平,促进融资定价下降;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可以加强与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对接,降低资金成本。此外,信托公司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帮助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进一步获取低成本资金。 (三)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目前,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仍不高,缺乏针对客户的精准化风险评估工具和手段,也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金融的专业风控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一是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客户准入要求,确定企业客户风险评判标准,明确投后管理要求,推出更加精准的风险管控举措。二是需要建立专业的审批条线,区别于房地产、政信业务,建立更加专业的风控体系。三是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流程化、规范化,加强业务流程和风险管控信息化水平,更加及时地监测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四)强化供应链业务创新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正在不断升级和迭代,而信托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创新力度显然不足。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相对滞后。例如,缺乏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供应链信息的机制,无法利用大数据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缺乏针对不同产业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难以有效解决不同产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痛点。针对这些问题,信托公司应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供应链信息,防止伪造交易;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为客户画像,更加精确地进行防线评估。二是丰富供应链金融形式,充分利用股、债等形式,满足其融资需求。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模式。例如,通过APP等线上形式提供业务申请入口,便利业务开展。四是加强产业内的生态圈建设,增强获客能力。例如,与垂直电商平台合作,或者与各类行业协会合作;也可通过与行业核心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高客户接触面,增强客户资源基础。
11月12日,以“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邀请了近40位来自国内期刊专家和从业者,从疫情下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历程与未来、数字环境下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等多个维度讨论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研讨会由《清华金融评论》总经理助理徐兰英主持。图丨研讨会云合影(部分嘉宾)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张伟代表主办方发言。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他提到,《清华金融评论》自2013年创刊以来,逐步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优化等产品线上化和电子刊、单篇文章订阅、微杂志、金融微课堂等数字化产品以及内部管理线上化、数字化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展望未来,《清华金融评论》将进一步围绕平台智库化、内容观点化、功能立体化、视野国际化、经营数字化的“五化”发展方针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路径。中国期刊协会秘书长刘晓玲在研讨会上以“‘后疫情时代’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的“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作为总的指导思想,遵循“五个坚持”重要原则。她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二是加快推进内容创新。作为媒体核心竞争力,内容建设与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三是强化用户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四是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中国金融》杂志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以《中国金融》成立七十周年的系列专题策划为例介绍了媒体融合的先进探索。他认为,金融媒体要实现大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内容为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以内容为根基;二是开拓创新,让媒体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三是强化媒体融合理念,借助融合的力量可以缓解技术对纸质媒体的冲击;四是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媒体的线上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董毅敏以“融合发展与知识服务——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趋势”为主题发表演讲。关于媒体未来的发展,他认为,一是要进一步精准定位刊物的发展方向,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精品内容和知名品牌,不断的提升公信力和引导力;二是探索全媒体发展,利用新媒体,社交化、智能化、移动化,建立产品矩阵,实现由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向沉浸式媒体升级,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三是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新媒体所擅长的数字化、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来吸引读者、作者和网友参与内容生产。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国际学术出版独立顾问颜帅发表了关于“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历程与未来”的主题演讲。他回顾和展望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历程。内容数字化、传播渠道创新、开放平台建设、评价方式转变等理念和实践上的操作都会在“后期刊时代”出现,这条演进路径将成为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他认为,在一个出版平台上,每一个作者有一个身份认证,每一篇作品有一个数字对象标识,这样一个平台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表要件。Taylor & Francis 出版集团高级副总裁胡昌杰以“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学术出版”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开放科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开放科学会给科研和出版带来有意义的尝试,比如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性和可再现性,有助于解决一些全球性的复杂问题,阻止和减少科研诚信问题,促进更加多样和开放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开放科学也面临着固有的学术文化,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新型伦理问题等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资助机构、学术界、出版界等各方一起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中国知网财经期刊合作部主任杨润和以“数字环境下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为主题分享了经验。对于在数字环境下要如何更加精准地推送文章,她以知网的一些探索经验为例建议,一是要优化出版要素,例如关键词等,可以增加文章被检索到的几率;二是升级办公管理机制,如采用线上采编系统,提升编辑部办公效率,缩短审稿周期;三是可以探索新型出版模式,如单篇文章优先发布,实现快速传播,以及采用增强出版的模式,多方位全面展示内容。图丨主题演讲环节第一排:左1:张伟,左2:刘晓玲,右2:蒋万进,右1:董毅敏第二排:左1:颜帅,左2:胡昌杰,右2:杨润和,右1:徐兰英在互动交流环节中,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人文社科编辑室主任钱飒飒,《金融论坛》执行主编、处长易秋霖,长春金融高等专科科研处处长耿传辉,《甘肃金融》编辑部主任宋亚,《金融理论探索》编辑部编审李丹,以及《金融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王媛都分别介绍了自己所在的期刊以及期刊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探索。同时,讨论中还提及期刊数字化的问题是期刊界一个不能逾越的话题,也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现在的中国知网,还是抖音、微信公众号,这些都是电子化发展的成果。但最终的数字化成果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图丨互动交流环节第一排:左:钱飒飒,中:易秋霖,右:耿传辉第二排:左:宋亚,中:李丹,右:王媛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资助《清华金融评论》提升办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调研市场发展状况,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先进的数字化经验,找到适合金融期刊数字化提升影响力的可行路径,为同类期刊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欢 迎 订 阅深刻|思想|前瞻|实践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第一章行业概况多元金融指主要从事类金融活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业,包括信托、期货、典当、融资租赁、AMC、小额贷款、投资管理、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金融控股等等。多元金融就是多元化的金融模式,泛指自上而下、顶层到底层、内部到市场、顶层股权设计到市场营销设计全链条打通商业生态圈,解决企业现金流、客户流、利润率等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设计方案。这种金融模式可促使企业迅速成为一家类银行机构、准上市企业,让企业从一开始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现金流,最终实现市场满意、企业盈利、资本获利的多赢局面。图多元金融图谱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国非银金融产业链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产业生态逐渐健壮。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产业非银金融区别于其他非银金融,由于其客户定位不同,核心服务对象是母公司,价值服务也更加关注如何为母公司带来价值,即提供何种机制和组织安排,协助母公司践行开放创新。作为创业团队与公司内部机构之间的缓冲区,产业创非银金融不但可以降低彼此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引入外部技术资源,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也可以为内部闲置的创新成果提供外部商业化路径从而激发公司内部的“企业家精神”,并与外部资源方共同分担创新风险。正因如此,其中的大型企业对于产业创新非银金融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其细分产业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但是也正是这部分大型企业不断驱动着现阶段的非银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征程。图非银金融产业链私募基金私募基金主要分为证券类、股权类、其他类。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主要通过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方式退出获利,同时也采用兼并与收购(M&A)或管理层回购(MBO)等方式退出。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则不仅涵盖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股权投资,从种子期的天使投资、初创发展期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扩展、成熟期和Pre-IPO阶段的投资,到上市后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还包括房地产基金、夹层资本等。图组织化的私募股权市场结构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或商品大宗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通常分为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而以股票、公司债券等为交易对象的叫证券交易场所;以大宗商品(如棉花、小麦、铁矿石、原油等)为交易对象的叫商品交易所。AMC资产管理公司AMC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即资产管理公司,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有5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五家。各省原则上可以开设2家AMC,全国共计60家左右的AMC公司。金控集团国内控平台渐成四足鼎立态势:1)大型金控:以金融主导,已基本掌握完整的金融牌照,拥有强大的银证保核心业务,如中信系、光大系、平安系;2)大型金控:以产业集团主导,从产业链延伸到掌握完整的金融牌照,拥有产融一体化的巨头集团,如中航资本、中油资本、中粮资本等;3)地方金控:地方政府强力推动,服务于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代表企业如越秀金控、武汉金控等;4)民营金控:产业转型和对金融业的觊觎是民营资本进入的主因,既有泛海、万向、复星等产业资本,也有BAT等互联网巨头。图金控平台促使新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协调发展信托信托 (Trust)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信托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需要通过对产业链的深耕来充分挖掘信托公司服务产业的潜力,阻隔其他金融机构进入自己的专属领地,最终以此作为区分不同信托公司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图信托的参与者指数和评级公司指数编制分为投资类指数和描述类指数两种类型公司,中国指数有中证指数、恒生指数、新华指数、上交所指数、深交所指数和国证指数、申万指数、中信指数、千际指数等。国际上主要指数公司有明晟指数(MSCI指数)、FTSE富时指数、标普指数。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分别是标准普尔、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中国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等评级机构。商业模式多元金融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四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撑。1) 银行业进军信托、租赁等打破了分业经营的局面。各大银行通过组建、重建的方式,控股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突破了分业经营的局面,实现了金融界的资源整合。通过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整合资源,实现了跨业经营。2) 保险业进军银行、信托,不断整合金融资源。保险业两大龙头通过直接收购方式进入银行业,打破原有僵局,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整合金融资源发挥了明显的效益。同样也是通过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实现了跨业经营。3) 实业和金融融为一体的实业企业产融结合。通过打破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去除一对一营销,关系营销等营销方式带来的局限性,通过金融模式设计,通过众筹的方式来打通顶层到底层的市场,解决现金流,客户流的问题。4) 以信达、长城、华润以及东方四大家代表的转型的过程中发现的多元化领域。通过打破原有局限,通过金融模式中资本模式这一环的设计,成功处理了大量不良资产,为金融界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5) 地方政府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2.2 技术发展1) 核心技术革新发展强化多元金融行业应用能力;非银金融科技行业是技术驱动型行业,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的应用下,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其赋能金融机构行业发展周期将减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业务将更加多元化,机构服务能力快速提高。2) 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发展需求释放带动行业发展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大背景下,移动支付、互联网众筹、互联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且迭代更新周期较短,互联网金融企业快速抢占金融行业市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挑战与市场竞争压力。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寻求新的战略布局,获得更多增长空间。而金融科技通过新型技术手段与业务高效融合发展,最大化升级原有金融服务产品,并可助力金融业务垂直化发展,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2.3 政策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包括“一行两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金融监管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作的某种限制或规定。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金融监管可以分成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金融监督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多元金融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图多元金融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多元金融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2020年,多元金融的行情和估值呈现出极大的板块差异,板块内部个体差异也极为悬殊。2021年,从子板块景气度的角度,预计期货、供应链、金控、创投优于租赁、AMC 和信托。2020年上半年租赁业务展业困难,下半年复工后租赁业务有所扩大但客户违约风险增加;类似的,AMC 项目机会增加但回款压力增大。信托板块仍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不断规范业务和回归主动管理。期货因国际市场活跃而营收较大幅度增长,但目前估值偏高。物产中大作为纯正供应链金融标的,在纾困经济和自身经营上取得突出成绩。金控平台的经营比较稳健,监管牌照化有望对该板块构成类似“供给侧改革”的效应。创投类受益于注册制加快项目退出,但一级市场高估值融资不易。金控平台的景气程度更多依赖集团自身所处的行业周期。信托关注资管新规的延期和房地产相关政策的落实。AMC 和租赁子板块还将蛰伏,并将在经济复苏信号确认阶段实现盈利增长。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至今已初成体系,形成在中国证监会监管下,由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共同构成的行业监管及运营架构。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之一。据美国期货业协会2018年数据,按商品期货成交量统计,上期所、大商所和郑商所成交量分列全球第1、第3和第4位。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之下,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转型风险和利率风险。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三大类风险同样存在且不可忽视。信托风险和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十分类似。信托风险概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风险等。财务公司承担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另外其还需承担内部非金融风险,即信息系统、内控流程与员工柜员操作等风险。由于财务公司行业特性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它真正的信用风险体现在外部市场,包括与财务公司产生资金和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从财务公司进行融资的企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财务公司而言,这类外部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较内部交易对手要高。消费金融公司也被认为主要存在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尤其在流动性风险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禁止吸收公众存款,其主要依靠银行间市场融资,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同时受到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准入准则的约束,目前尚无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对短期流动性管理带来不便。特别是在市场资金趋紧的形势下,流动性管理压力更为凸显。3.3 竞争分析图多元金融行业PEST分析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A股及港股相关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多元金融公司图国外相关企业1) 标普全球[SPGI.N]:标普全球公司(原名为麦格劳-希尔金融公司)向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商品市场,提供透明独立的评级、基准、分析和数据。资本市场包括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外汇和发行商;商品市场包括能源,钢铁,石化和农业产业的生产者,交易商和中介。2) MSCI明晟[MSCI.N]:MSCI明晟是全球领先的投资决策支持工具提供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指数、组合风险和业绩分析工具以及公司治理工具。公司的领先品牌包括:MSCI全球股票指数,包括覆盖70多个国家超过148,000支的每日指数;Barra股票和多资产类别组合分析产品,覆盖全球股票及固定资产市场;RiskMetrics的多资产、头寸风险和财富管理产品;ISS公司治理研究、代理投票外包及报告服务;FEA能源和大宗商品资产估值产品;CFRA法务会计风险研究、法律/政策风险评估、尽职调查以及教育服务。MSCI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研究和商业办公机构。3) EXOR集团[EXO.BSI]:Exor S.p.A. 是一家位于意大利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在欧洲和美国进行多元化行业的中长期投资。其投资组合包括来自各行业的公司,包括汽车、农业和建筑设备、卡车和商用车、零部件和生产系统、金融服务、房地产服务、商业服务、旅游和娱乐。本公司是高纬环球、菲亚特公司和菲亚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4) 嘉信理财[F1000048.N]:嘉信理财是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金融服务公司,是美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领导者,主要提供投资、财富管理、银行和交易业务。第四章 未来展望多元金融行业未来发展将有以下几点:1. 多元金融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持。2. 多元金融行业随着行业消费主体年轻化,行业贷款等金融需求增加。企业推出多元金融行业消费与银行等机构合作,深挖行业生态金融场景,聚焦支付管理升级。持续发力金融场景。发力供应链金融优势明显,实现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助力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提升产业链的运作效率。3. 多元金融行业新技术场景使得行业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技术加持使得行业的服务效果和产品受到用户的青睐多元金融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四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持。新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给行业标准化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空间,通过新技术加入到行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解决行业痛点和问题,保障行业服务效果,实现行业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4. 多元金融行业信息化备受用户青睐企业利用互联网,通过信息化的打造,融合多元金融行业特性,提高了用户体验,给用户带来诸多的惑的店便利,这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Cover Photo by Sean Pollock on Unsplash
今天(3月4日),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会长曹福龙一行来相城,调研我区金融发展情况。区委书记顾海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潘春华,区委常委、高铁新城党工委书记苏学庆参加活动。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主要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大局,积极开展金融科学研究,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为促进金融业支持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市金融各行业之间的横向交流、加强与上级金融行业机构的纵向联合等发挥桥梁作用。曹福龙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展厅、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紫光工业云体验中心和同济区块链研究院,对相城区的先进材料、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是相城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的江苏首个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旨在整合国际、国内新材料领域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动,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曹福龙走进中心展厅,仔细询问了中心定位、建设模式、组织架构等内容,对中心目标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表示赞赏。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在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曹福龙在研发社区精细的规划图前驻足许久。顾海东从区域优势、发展规划、人才吸引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了该研发社区的发展蓝图,并表示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高铁枢纽这一核心资源,聚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打造国际顶级、不可复制的研发社区。随后的交流座谈会上,调研组一行对相城区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2017年以来,相城区重点发展科技金融,致力于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科技金融新生态。经过发展,相城区的科技金融产业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全区基金规模近1100亿元,并获2018年江苏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第一名。苏州国发集团、东吴人寿、苏州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负责人对相城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表示高度肯定,并纷纷期待与相城在金融领域展开交流合作。曹福龙表示,相城区整体发展定位准、标杆高、力度大,近年来变化十分明显。“相城区金融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态势令人振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研究会将认真消化、吸收此次调研成果,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好服务工作,努力营造金融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相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资料:今日相城工作室 顾婧编辑:今日相城工作室 杨心悦
来源:能见派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3月9日联合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报告。报告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务于行业的一些“公共产品”。包括:1)考虑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散布在各个信息源头的企业环境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色项目可研报告整合在一个公开数据库,便于金融机构使用。2)建议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有关经验,对公共环境数据和企业环境数据分类管理,建立数据授权机制。3)在有条件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具有金融科技优势的城市开展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试点,可采用沙盒监管的管理手段,确保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这篇报告是双方近一年的合作研究成果,综述了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的一些具体案例,讨论了这些运用所面临的障碍,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从政策和产业支持角度提出了建议。报告展示了中国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应用到绿色金融领域。这些运用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成本、效率、安全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以为金融监管在标准推广、统计、审计与反洗绿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在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用于探索和示范绿色金融理念。浙江省湖州市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的实践脱颖而出。金融科技在提速增效和加强透明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的经验显示,金融科技可以赋能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融资障碍和提升巨灾保险理赔效率。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贷通”已累计帮助1.3万余家绿色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实现了定损理赔最快在第4天(含3天公示)完成支付。另外一个案例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率先在湖州市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了湖州市辖区内全部36家银行与人民银行端湖州市中心支行的联网。该系统实现了绿色信贷数据的全量、实时逐笔报送,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辖区内银行绿色信贷的信息精准统计、管理和业绩评价。第四个案例是湖州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绿色项目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可信性和风险问题,有效提升绿色信贷识别能力。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说:“报告中展示的案例显示了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开发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在中国国内推广,也可输出到其它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使用金融科技,探索如何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绿色金融发展和环境挑战应对将从这些创新项目中受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说: “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有效提高绿色识别的能力,降低绿色认证的成本,降低绿色小微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及绿色资产交易成本,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开放和扩大融资渠道方面,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和传统上难以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而言,金融科技可以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刘嘉龙说:“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应加快采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监管与运行体系,将绿色金融的实操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说:“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然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识别和度量与金融相关的环境和气候风险,以及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投资机遇。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度量和评估环境风险和识别投资机遇方面的作用。”报告对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运用场景作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认为,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金融科技手段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手段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量化评估环境风险和进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对从事绿色活动的企业来说,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提供低成本的绿色认证及辅导服务和对接合适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报告指出,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标准不统一、小微企业和消费行为缺乏绿色标准、信息不对称、环境数据质量较低、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缺失、缺乏产品和产业聚集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