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版版面图,滑动查看下一张 >><< 5-8版版面图,滑动查看下一张 >>2020年7月10日目录(2020年第25期,总第3586期)头版01疫后时代的“衢州农信实践”/中华合作时报(胡宏开)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衢州办事处(江飞 吴言阳)0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访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兴源/中华合作时报(臧洪菊)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杨峰)03农信助力高考 情暖莘莘学子/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李德品 陈文)04助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任占伟)05嘎嘣萃农商行管理学:警惕“过度管理”!农商行管理要有适当的容错和不完美/中华合作时报(刘小萃)视点01一封感谢信,温暖了龙江信合/中华合作时报(马悦)02连续六次荣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称号/青岛农商行(石晓静)理论01“文化建设”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江苏江都农商银行(尚修国)02新媒体语境下农商银行产品营销研究/山西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郑宇)03确保“三个到位”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山东巨野农商银行(田忠华)04提升核心竞争力 做好新形势下数字转型工作/河南沁阳农商银行(赵鑫)05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安徽长丰农商银行(鲍士雷)专题01一家特区农商银行的“变”与“不变”/中华合作时报(蔡靓)厦门农商银行(杜宇飞)党建01扛起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担当/山东济阳农商银行(张雨欣)02高起点谋划 高质量落实/江苏东海农商银行(王正 闫伟)03系列活动庆祝建党99周年/安徽临泉农商银行(张旭光 闫亚南)04“红色引擎”聚活力/山西柳林农商银行(刘金大 李小军)05“党建+金融助理”普及金融知识/福建宁德农商银行(袁伟明)06推出“主题党日+”系列活动/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沧州审计中心(霍宏伟)07举办庆“七一”主题活动/山东单县农商银行(黄启军 袁磊)08打造“党建型”服务站/广西蒙山农商银行(王子中)09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江苏宝应农商银行(马孔昭)10银村党建共建 助推乡村振兴/福建省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罗有平)11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山西晋城农商银行(侯素芳 孔江华)12 开展党务工作者培训/河南新郑农商银行(华诗梦)13 参观学习忆初心/陕西咸阳渭城农商银行(阮宝)市场01实施“三二战略”做实普惠金融/湖南石门农商银行(王春华)02“强业绩”背后的推动力/河南武陟农商银行(豆征红)03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山西高平农商银行(田彦)04助经济发展提档加速/江苏启东农商银行(陶帅君)05推广“福芋贷”支持芋头产业/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陈琳)06打好服务县域经济“组合拳”/江西乐安农商银行(邹强)07倾力服务“六稳”“六保”/山西长治黎都农商银行(张晓琳)08 提供高效便民服务/福建省永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李丽君)09开展“春蕾”助学活动/江苏睢宁农商银行(魏威)10大力支持林下经济/贵州省榕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石庆兴)11整村授信促发展/江苏句容农商银行(孙祥吉)12化解企业还款难题/浙江慈溪农商银行(项冰红)13助力企业稳健发展/江西鄱阳农商银行(朱正大)复工复产01“贷”动文旅业跑出“加速度”/山东费县农商银行(王宗勋 英浩 汪海洋)02 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江苏海门农商银行(孙富胜)03为复工复产保驾护航/贵州福泉农商银行(卢雪梅)04发放首笔纾困专项资金贷款/福建长乐农商银行(毛英智)05设立80亿元“红锋信贷”专项信贷资金/浙江余姚农商银行(胡菁菁)06推出“夏日风暴助千企”专题活动/江苏东台农商银行(何伟涛 何亚薇)07 精准有效落实惠企政策/山东聊城农商银行(许大瑞 陈吉光)08 推出特色信贷产品/河北省承德市郊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迟楠)09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安徽广德农商银行(陈斌)10为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力金融支持/贵州三穗农商银行(杨秀锦)11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河北滦州农商银行(商云鹏)12为困难企业“贷”来及时雨/山东东明农商银行(刘汉功 任俊丽)13与企业同频共振/河南虞城通商村镇银行(许可)业界01 金融扶贫显担当/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长治审计中心(李娜 任哲峰)02“金融+”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平邑农商银行(孙珂)03民族团结一家亲/包头农商银行(高艳阳)04上线首个教育系统后勤采购平台支付结算项目/浙江余杭农商银行(谢尔东)05打造普惠金融服务站/江苏泗阳农商银行(王彭)06转型提质优化金融服务/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唐山审计中心(全少伟 马立顺)07政银合作开启惠民新模式/山东齐河农商银行(李卫)08“江小鱼”线上贷款有效助推金融普惠/江阴银行(吴芝琼)09推出“金燕安居贷”/河南范县农商银行(樊祯 张炎)10推出无接触式代发工资系统/江苏滨海农商银行(王祥生 李雪峰)11建立农业合作社信用示范区/河北固安农商银行(赵志辉 付青)12首个“银税合作”网点开业/广西陆川农商银行(何思蓉 李保增)13做好大额现金管理/河北鸡泽农商银行(王莹莹)本期电子报点击此处查看《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本期电子报。
来源:人大重阳本文大概1900字,读完共需2分钟作者贾晋京、陈治衡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9日《中国银行保险报》原标题为《全球金融“承重墙”要塌?》。以美元这种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曾在战后70多年的历史中对全球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疫情中,美国的无限QE等“大水漫灌”措施,将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以火箭般的速度膨胀,必将导致美元计价资产本身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大的长期不稳定因素。本文在《中国银行保险报》的版面截图货币,先得有“货”然后才有“币”。美元是以美国市场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其他国家接受美元的前提是美元能在美国市场买到东西。并且信用货币的前提是有信用,也就是能买到预期中的品种和数量。疫情中,美国市场萎缩、美元天量注水给世界其他地方带来通胀,美元自身的信用还会保持吗?目前全球金融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各国金融资产参照美国资产进行定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无风险收益率是资产定价和估值的基础,而美国国债收益率通常被作为无风险收益率使用。为什么美国国债收益率能够被作为无风险收益率使用?二战后,布雷顿森林协议把美元规定为世界货币,但这只相当于给美元发了“全球通行证”,并不意味着美元自动获得全球流通能力。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伦敦建立了美元计价债券的交易市场,美元在美国本土之外的流通“心脏”才出现。从全球经济角度来看,大西洋两岸的北美和欧洲市场在中国市场崛起之前一直是全球经济的绝对“重头”,在20世纪80年代时一度占全球经济总量70%以上。因此美元在大西洋两岸都作为债券计价货币,意味着美国信用成为全球“重头”市场体系的价值尺度,而作为美国信用化身的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就跟理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画上了等号。如果国际金融体系是一座由各类金融资产构成的大厦,那么美债收益率可以说是这种大厦的“承重墙”,因为所有资产的价值都要通过无风险收益率来计算。然而,疫情带来一个后果:“承重墙”塌了。3月25日,1个月与3个月期的美国国债出现了利率为负的情况。了解资产定价模型的人都知道,在无风险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下,会得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亏钱”的荒诞结果。这就相当于“尺子”上的刻度成了负数,会把两个物体的间距量成“负距离”。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美债收益率不但可以是负数,而且处在剧烈波动中。“承重墙”坍塌的国际金融体系“大厦”,实际上已成“危楼”,因为其中的一切资产都失去了价值支撑,随时处在暴涨暴跌的风险中。随着美元资产突变为不稳定因素,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美元资产”与“买入人民币资产”两个趋势。数据显示,在截至3月25日的三周时间里,外国央行总计抛售了500亿美元的美债,外国央行持有美债的数量迅速下降,降幅为1.7%,创下自2014年以来最高降幅。另外一项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在美联储账户中托管的美国国债减少了1090亿美元,创历史最大单月下降规模。今年3月以来,美国国债持有规模下降的变化速率之快是罕见的。疫情造成的市场恐慌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除美国以外投资者对于美元失去信任所致。可以预见,如果没有新的“稳定锚”,全球货币秩序必然无法回归有序。而能够充当“稳定锚”的货币,必须来自稳定成长的市场。在美元计价资产成为不稳定资产的同时,人民币计价资产正在受到追捧。今年2月,外国投资商所购的中国债券额创下了纪录,达1.95万亿元人民币(2810亿美元),作为新兴市场债券的代表,中国国债开始被外资看好,资本大量涌入。这能够反映出一个关键信息,即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高风险时期被认为具有稳定性。理论上,货币国际化反映了一国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常年稳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斐然。在储备货币方面,人民币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从方式上来讲,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多以货币互换为主。自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日韩“清迈协议”以来,人民币与其他国家央行的货币互换范围和份额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经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已经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这对于汇率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中起到维稳作用,有利于各国经济金融的稳定。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正在发生变革,中国金融开放也处于深水区,因此,推动人民币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升级为国际投资货币正当其时。中国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进程中,正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环境。要在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向国际金融舞台中心更近一步,中国仍需在打造世界级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人才队伍方面努力实现跨越式升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者按:为什么二十年来,外资银行几乎无声无息,不要说是“狼”,连鲶鱼都不是。本来人们期待外资银行能在产品创新、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为中资银行起到的作用好像也似有若无……结合切身经历与细致观察,有着30多年金融从业与管理经银行家刘晓春从“规模的局限性、外资银行的市场策略与理解、决策机制”,以及国内“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反转、中国市场认可度与人才因素”等六个方面全面分析,其结论并非想说外资银行如何不堪,而是指出了银行跨国经营存在的普遍现象;旨在说明何谓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是机构准入的开放,更要注重开放型市场的建设,让外资机构有施展能量的空间。刘晓春|文 一朋友问:“外资银行来到中国,这二十年来,为什么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确实是这样,当初中国加入WTO,国内一片“狼来了”的声音,认为外资银行进来,必将颠覆中国的银行业。二十年下来,外资银行几乎是无声无息,不要说是“狼”,连鲶鱼都不是。本来我们期待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在产品创新、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科技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资银行起到示范作用,但这样的示范作用好像也似有若无。谈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表现,也可以先看看中资银行在境外的表现。我这里只是就自己的观感谈,不能代表中资银行在境外的全部。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讲外资银行在中国,虽然有许多外资银行,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在中国这个地域内;中资银行在境外,则分布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很难讲全面。中资银行当初出去,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还非常小,银行的国际业务量自然也很小。出去时,心里是忐忑的。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客户在哪里?银行与其他行业不同。比如商品,高端市场不信任,可以以价格优势,往低端市场发展。银行如果不被信任,普通老百姓不会来存款。贷款也是如此,没有客户愿意与一家不被信任的银行成为主要合作伙伴。跨国经营的银行,如果不是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一般都不会被信任。所以,大多数跨国的银行只能在当地的银行间市场和银团贷款市场做业务。真要做当地客户业务,大多数要靠收购当地银行来实现。其次就是人才。非英语国家和地区,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有些国家由于宗教文化,往往很难雇到合适的当地人才,只能全部用外派人员,这样不仅成本高,进入当地市场更其困难。第三,当地文化、法律、市场运作、管理理念与中国大不相同,许多情况无法被国内总行所理解,许多规章制度不适应当地市场需要。不少在国内分行做得风生水起的领导,信心满满地来到境外分行,发现如被捆绑着根本动弹不得。最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对外资银行有形形色色成文不成文的约束,稍有不慎就会被监管处罚。二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一般也会遭遇中资银行到境外的这些困难,但又有一些特殊性。必须说,任何国家对外资银行都会有一些或明或暗的限制与约束,外资银行在中国应该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据我有限的观察,中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与约束,在世界上应该是非常少的了。第一,规模的局限性市场占有率,就是一个规模问题。外资银行当初进入中国就是想大展身手的,但时机不巧。因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一连串金融风险事件,外资银行亏损严重,为了满足资本充足要求,不得不收缩海外业务。在海外,尽可能多拓展轻资产业务,比如做债券的牵头承销商,但不持有债券等。进入中国,设立法人机构,投入的资本金很有限;分行,受总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资产扩张能力也不足。正是在这个阶段,中资银行则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到如今,中国前20大银行已经连续多年在全球银行中进入前100家,四大行更是多年稳居全球前五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根本搅不起风浪。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分行业务与大多数国家对待外资银行一样,业务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但作为独立法人的外资银行子行,是可以办理全面业务的,其牌照的价值,相当于我们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但它们都没有赶上中国银行业这一波高速发展的潮流。外资银行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到2019年底只有52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最小的全国股份制银行的一半。第二,外资银行的市场策略及对中国市场风险的理解不适应中国市场应该讲,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大多数银行到境外开展业务,不会全方位深入当地市场。大多数银行是为本国企业提供延伸服务,即为本国企业在所在国的企业提供服务,并没有想要占领多少本地市场。还有一些是在国际金融中心参与金融市场业务,包括银团贷款业务。欧资银行还做一些投行业务。有部分外资银行到中国,是希望深入中国本地市场,当初或许有主导中国银行业的野心。这些银行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业在它们眼里还很弱,管理落后、业务能力落后、业务创新落后、技术和系统落后、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弱、人才缺乏等。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际上都认为中国的银行已经技术性破产。中国的银行是不是技术性破产,此处不论,当时非常困难是确实的。但中国银行业为什么如此困难?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很好的研究。中国银行业那时的困难,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只是银行自身的原因。这本身也反映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外资银行,包括许多国外专家,都是以一般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看待中国市场的。最近二十多年来,我看国内外许多舆论都说,中国的银行业风险很大,原因是中国的银行业将大量贷款投放给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他们认为应该更多的把贷款发放给产权明晰、效率高的民营企业。分析得对吗?很对。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但,他们错就错在这个“正确”上了。我有时与一些朋友开玩笑说,你们认为我们有风险的资产,这二十多年来,恰恰是我们银行的优良资产;你们认为应该投放的领域,恰恰是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有风险的领域,外资银行当然就不能投放了。这些往往都是它们总行规定的,有些还不免有意识形态在作怪。它们认为安全的领域,在风险的识别和把控上,往往不如中资银行。在香港工作时,有一次与一位外资银行的老板聊。他说,他们在内地贷款都贷怕了,不敢扩大信贷规模了。算来算去,与其增加子行的资本金,还不如入股内地银行,分红率高,还没有资产风险,旱涝保收。最近了解了一下几家努力在中国拓展全面业务的外资银行,目前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贷款,也只占了贷款总量的30%左右。可见,基于这样的一种风险策略和客户策略,是很难打开本地市场的。外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的能力是要远远高于中资银行的,比如外汇买卖、债券交易、衍生品交易等。中国金融市场体量虽然大,但业务品种还很少,制度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客户(包括银行自身)对金融市场业务的认识还不充分,可以说市场并不发达。外资银行虽然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表现不错,但发挥作用的空间并不大。当然,它们自身的体量也限制了它们在金融市场上的能量。第三,决策机制不适应中国市场大多数外资银行实行条线垂直管理,即使在中国设立独立法人的子行,亦是如此。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曾经也遇到审批效率问题,但总体上还是授权制,境外机构全面独立经营。原来感觉上外资银行的效率比中资银行高,但现在反过来了。原因大致如下:1、外资银行条线管理,总行一般有专门的行业或地区审批人员,同时对境外机构所在国的客户策略明确(当初主要是本国企业在境外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审批事项由时限要求。所以,分支机构营销不会盲目,基本上都符合总行的要求,这样审批就比较快。中资银行对境外机构的业务和客户策略没有明确要求,全靠境外机构自己把握;同时总行也没有特定的审批人,不可能持续了解境外机构所在国的市场和风险特点,总、分行的沟通比较困难。所以,相对来说,那时是外资银行效率高。2、现在,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有150多家,许多外资企业规模巨大,并且外资企业的市场以中国为主,并不单纯依靠外资银行的服务,因此,外资银行更有拓展本地市场的欲望。虽然总行对客户策略和风险偏好明确,但脱离中国市场实际,即许多在华外资银行认为优质的业务,却不符合总行的准入条件。外资银行在中国要开展业务,许多业务的具体情况就需要与总行部门反复沟通。3、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实施,银行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复杂,一笔业务已经不再是一个业务条线的单独垂直审批,每一层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制衡与审核或审批,而不同的审核条线还要进行上下沟通。这方面,外资银行可以说做得尤其规范和严格,也可以说是更加官僚化。比如法务,几乎所有的业务都会牵涉到法务。如果外资银行中国有一笔贷款业务,同级的法务就要审核,给出意见。到了总行,总行法务也要审核,有疑问,中国的法务就要与总行的法务进行沟通。中国的法律、政策、监管与国外有非常大的差异,我们在具体执行上也与国外有很大差异,这方面的沟通有时往往有如鸡同鸭讲。不要说中国,即使在香港,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我在香港时就遇到一个办公室租赁的情况,在香港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租赁合约,但外资行总部的法务就是不能通过,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明白。三第四,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反转十五年前,无论是科技能力还是业务创新能力,外资银行全面领先中资银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一波科技高潮,银行从应用计算机,到应用互联网。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请外资银行的专家来做培训。记得大概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介绍银行网上主页的时候,中资银行的主页往往都是反面教材,版面丑陋、呆板,内容枯燥、乏味,长时间不更新。业务及管理方面,审贷分离、信贷工厂、五级分类等,中资银行都是那时引进的。但是,2005年以后,中资银行在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整个国家经济和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势头,在科技投入和应用、业务创新方面狂飙突进,迅速超越外资银行。在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应用方面,主要中资银行现在比大多数外资银行要先进。中国的大型银行核心系统已经更新了几代,但许多外资银行的核心系统还是在老系统上修修补补。这与他们的决策机制有关。外资银行要更新系统或开发一个产品,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要精确计算投资回报和风险。这样研究来研究去,时间拖得很长,时机失去了,成本也增加了。中资银行往往只要客户有需求、市场有需求,做个简单测算就投入开发了。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因为规模小,资源紧张,许多决策还要总行同意,在科技投入上就更加犹豫不决、捉襟见肘。外资银行的决策程序,也制约了它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在业务方面,外资银行总行的创新业务,往往并不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而中资银行的许多创新业务模式,又不能被其总行所接受。在中国市场上,有国有大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都有一些有市场影响力的创新,还有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但几乎看不到外资银行有影响力的创新。第五,中国市场和客户对外资银行的认可度有限中国市场和客户,最初对外资银行是怀着崇拜的心情的,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国际大行。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影响了中国市场和客户对外资银行的认可度。一是,外资银行并不都是著名的大行。进驻中国的150多家外资银行中,有许多对中国人来说并不著名,还有许多是非发达经济体国家的银行。我前面说了,银行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客户的信任是关键。信任的背后,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银行背后的国家实力。中资银行在国外深入当地市场困难,也与此有关。虽然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型银行都是世界最大的银行,不过在人家心目中,中国是有钱,但还不是发达国家。他可以接受你的商品,但不能信任你的银行。二是,这二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也高速发展,外资银行的规模根本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还包括前面说到的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三是,外资银行繁琐而规矩的办理业务方式,让中国客户从感到神秘、高贵转变为厌恶。还有各种昂贵的收费,同样让习惯于享受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的中国客户难以持续消受。四是,理财产品的大面积亏损,彻底击溃了中国客户对外资银行的迷信。第六,人才因素外资银行对员工入职的要求很严格,有非常完善的培训机制,所以,整体上,外资银行的人员素质都是非常好的。但就像中资银行到国外一样,由于种种原因,高素质的人才却并不适应当地市场。机构到境外,人的可信问题就更重要。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管理层一般都是外派的,后来考虑到要做当地业务,必须能融入当地社会和市场,就强调本地化,在管理层中配备一到两个当地人,业务部门主管以当地人为主,但人力资源部门等一般还是外派人员。外资银行到中国,首先因为觉得自己先进,其次是信任,所以管理层开始都是派老外,适当配华人副手或业务主管,包括港台同胞。后来是派华人或港台同胞。原因是,老外无论是语言、背景,都无法融入中国市场。再后来是派最近三十年来出国学习工作的中国人。这些人,虽然是华人或中国人,但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工作,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业务认知等,同样不适应中国市场。他们之所以被总行信任,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业务认知与总行是相同的。即使其中有些人了解中国市场,能适应中国市场,他也没有能力把这些认知灌注给总行。外资银行来中国,当然需要本地员工,最初一般是以招应届毕业生为主,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因为他们觉得在中资银行工作过的人,习惯已经形成,不适合到外资银行工作。从中资银行招人,一般是两类人:国际结算业务(包括代理行业务、国际清算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这两类人相对来说与外资银行更能对上眼,因为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与外资银行打交道。这两类人虽然也与客户有接触,但一般都是事务性、专业性的,并不是市场性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对中国的市场并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人与中资银行外派人员不同,他们总是认为外资银行在所有方面都比中资银行先进,形成了自身的一个圈子。也因此有一个现象,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员工跳槽,一般都是在外资银行之间跳槽。现在外资银行管理层中,也有一些是这些人中培养起来的。外资银行总行派驻人员中,还有一类是业务骨干,比如部门主管,交易经理等。但由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小、业务笔数少、业务品种单一,中国金融市场业务种类少、市场不活跃,时间长了,他们感觉会与国际市场脱节,自己的业务能力下降,因此不愿意长期呆在中国。也就是好的境外人才留不住。中资银行外派人员也有这个问题,长期在境外分行,与国内市场脱离,能力提升慢,同时因为境外机构规模小、职位少,往往还失去提拔机会。以上这些分析,不是说明外资银行有多么不堪,只是说明银行跨国经营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外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员工培训与管理、内部流程管理、协同管理与营销等许多方面,依然是中资银行需要长期认真学习的。其次,也想说明,并不是只有当外资银行在中国把中资银行干趴下了,才算银行业对外开放做到位了,这不是开放的目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国的开放程度是一方面,它们自身的经营策略和能力是更主要的方面。没有必要搞“优待贵宾”式的对外开放。最后,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机构准入的开放,更要注重开放型市场的建设,让外资机构进来有施展能量的空间。(作者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
来源:财经五月花文:张威 张颖馨编辑:袁满题图来源: Unsplash版面编辑: 周斌 麻钟—摘 要—前四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仍有待增强,银行则游走于让利空间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木上。“季末冲量、季初回落。”拥有比较强的季节性特点的信贷数据,在二季度首月出现逆势增长的走势。5月11日下午,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0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上述数据均高于市场预期,此前有机构预测该月社融增量为2.7万亿,人民币贷款增加1.3万亿。“主要原因就是央行逆周期调控,以及监管的引导。”某银行资金交易员感叹,在监管政策驱动之下,现在的信贷增长具有很强的外生性。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称,前四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此外,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创2017年以来新高。“最近一次定向降准后,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了6%,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水平。”4月中旬,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做出了上述表示,他说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这也是相对较低的水平。疫情之下,透过降准数据,可见央行货币政策发力程度。“1月6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16日,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4月3日,央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指出,降准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提高货币乘数的方式,增加实体的货币供给,给企业外部融资现金流,应对短期的偿债压力。2018年以来央行降准操作多达十次,今年前四个月则已实施三次降准,市场测算,三次降准共释放资金超1.75万亿元。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表示,从央行的角度,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分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所谓分阶段,就是前期疫情防控阶段,后来是逐步复工复产,现在要进入一个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整个经济都动起来。”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大幅下跌6.8%(环比下跌36%左右),工业生产同比下跌8.4%,服务业增加值仅同比下跌5.2%。经济数据之下,货币政策承压犹存,机构普遍预测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而在降准之外,央行此前已经通过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提供专项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工具进行调节。出乎业界预料的是,尽管全球早已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4月尾声已过,中国存款基准利率依然按兵未动。监管部门更希望这个问题还是要相信市场,根据孙国峰的观察,已经有部分银行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下降,反映了市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过去的三个月,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经济金融带来很大冲击。值得欣慰的是,由于中国采取的措施及时有力,疫情得到快速有效遏制,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金融的一些积极因素正在显现。货币总量充裕来自监管界普遍的看法是,这次疫情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个很大的区别是,2008年是从金融体系内部发生的危机,这次是因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进而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显然,实体经济的恢复尤为重要,透过一季度的重要金融数据,可知疫情期间货币总量较为充裕。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无论是社融增速还是M2余额增速,均出现近两年中相对高点。在央行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运营中,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则是一降再降。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年期LPR为3.85%,五年期以上LPR为4.65%,均创下去年8月启动LPR改革以来的最大单次降幅。引导利率下行之外,央行前期还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及财政贴息、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规模、3500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以及1万亿元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政策在前,各方更关注银行落实如何?以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为例,某地方性银行对公企业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重点企业名单发布后,该银行重点联系了多家与防疫物资生产相关的企业,在了解后者实际需求及经营状况后,通过流动资金情况去测算出一个合理的授信额度,最终进行相关资金批复。据《财经》记者了解,截至2020年3月底,该银行已为近20家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资金超过10亿元。从总体贷款利率来看,按照财政50%贴息,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在1.5%上下浮动。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中,银行则以2.5%的资金成本从央行处拿到资金,并在最近LPR报价一年期利率(2月20日为4.05%)基础上,进行不超过50个点的加点,最终发给农耕用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不超过4.55%。某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员表示,当前央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降低金融市场渠道融资成本,带动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下行;二是通过贷款利率下行引导银行主动降低存款成本。不过,机构人士则指出,后者效果可能相对有限,一方面同业负债占比已显著下降,目前基本保持在20%-30%的水平;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体系割裂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利率的下降传导至存贷款端的速度极为缓慢,特别是对于结构性存款、大额存款等产品,性质上仍属于一般存款范畴,价格具有较强的刚性。“而年初以来,银行存款结构事实上并不理想,主动负债占比进一步上升,对这类高成本负债的吸收,基本抵消了同业负债成本下行的改善效果,使得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不降反升。”上述资金交易员指出,未来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必要性依然存在。刘国强指出,根据不同阶段把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他强调,绝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当然钱也不要“变毛”,要满足市场需求合理充裕,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基本匹配并且略高一点。此前,瑞银宏观发布分析报告表示,目前政策支持力度较为温和,未来有望加码,包括规模超过1.5%的GDP的广义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建投资;货币政策也有望进一步放松,推动整体信贷增速反弹至12.5%。沈建光预期,货币政策放松非常明显,广义货币增速达到11%,接下来可能应该还会往上走,两会之后,如果财政政策再发力,赤字率上升、特别国债发出来,对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会更加明显。传导效果待增强尽管从数据上看,一季度信贷投放超过7万亿元,也创了历史新高,一些金融业人士依然指出,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仍有待增强。“4月份隔夜利率持续位于1%以下,隔夜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已突破5万亿关口,创历史新高。”上述资金交易员告诉《财经》记者,这显示出当前非银机构杠杆率不断攀升,通过加杠杆配置债券等资产增厚收益的现象加剧。该资金交易员进一步指出,资金淤积现象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而且金融市场利率的走低也带动企业发债利率的畸低,甚至出现了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低于1%的现象,AA债券三年期利率也首次来到3%。显然,上述现象的出现,衍生出了较强的套利行为,即企业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来配置银行的理财或结构性存款,据银行人士透露,这些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价格普遍都在3%-4%的水平,与短期债券利率有1个-2个百分点的套利空间。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00.99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2个和0.6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人民币存款8.07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在上述资金交易员看来,一季度存款增加的幅度足以说明上述套利问题。业内人士指出,企业获得资金后的流向确实需要引起重视,是否完全进入了生产经营领域。如果企业特别是优质的大型企业,通过发债、获得财政贴息以及银行低成本信贷资金后,再度将资金转存入银行体系,则是对央行和银行形成了套利,这就无益于实体经济复工、复产、达产,也与央行最初的政策意图背道而驰。某宏观分析师指出,从后续的货币政策来看,一方面,央行需要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在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加强结构性调控和降成本力度;另一方面,央行应加强优惠资金流向的监测,确保资金真正进入生产经营领域。对此,孙国峰则在上述发布会上指出,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比较高,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佐证。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再贷款这些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2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这样算下来每1元的流动性投放支持了3.5元的贷款增长,是1∶3.5的倍数放大效应,传导效率是很明显的。从价上来看,今年3月份一般贷款利率比上一年的高点下降了0.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下降了0.26个百分点,明显超过了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和LPR的降幅,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完全传导到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有待增强的背后是企业的整体需求并不强烈,亦有银行人士反映存在想放贷款放不出去的情况。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分析指出,首先,部分民营企业在疫情前的投资欲望便不高,现在这种情况更是加剧,最终导致银行很难寻找到优质的资产;其次,虽然当前复工复产已经开始,复工范围应该说很大,但是复产却有限,有的企业即便复产,产能也不会太大。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会有太大的经营性贷款需求;再者,疫情影响下,大家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但报复性需求似乎还没有出现,也不清楚会在哪些领域报复性爆发,比如旅游、酒店等行业受到影响,恐怕一时不会有报复性反弹,不会有新的经营资金需求;最后,目前还未彻底走出疫情,许多企业面临的是生存困难,而非经营困难,贷款仅是用来发工资,只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企业主肯定不愿意再去申请。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方向亦有所调整。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此前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重点投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基础设施行业,相关贷款分别增加1.1万亿元、0.9万亿元、1.5万亿元,有效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居民和公共消费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如以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今年一季度,该行累计信贷投放4990亿元,同比多投放851亿元。其中,涉及疫情防控应急贷款、复工复产贷款、扶贫贷款、粮棉油购销储贷款、生猪全产业链贷款、基础设施贷款等方向。另据《财经》记者了解,华北地区某城商行今年一季度除了继续对津冀地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重点对基础设施建设、医药材料、医疗器械、卫生科研等抗疫类企业加大了信贷支持。对于今年二季度的信贷投放规划,多家银行表示,主要还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需要,以促进经济复苏作为投放工作重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上述城商行行长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接下来仍将优先支持防疫相关企业。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再者,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采取一户一策,综合运用新增授信、中期流贷续贷沟通机制等举措,满足相关企业融资需求。”让利与风险把控受制于资金成本、资本约束、存款准备金等问题,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银行有时面临较多制约。据了解,不少银行正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加大负债工具组合运用,以期进一步拓宽负债渠道及降低综合负债成本。在坚持将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导向下,银行还有多大的让利空间?“我们从央行拿到的资金成本是1点多,加上人力成本、系统成本、风险成本等信贷投放成本,利差空间相对有限。”拿到专项再贷款的某地方银行负责人透露,按照国务院要求的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于1.6%,基本没有利润空间。另有银行人士向《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的具体要求,实际运营中,2.5%的资金成本,加上风险成本、业务成本等,大约在4%左右,总体成本理论上不会超过4.55%,对银行来说是微利。中银国际预计,2020年银行息差较2019年将收窄7BP-10BP左右。另据测算,2020年上市银行息差每下降1BP,将使得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下降0.4、0.6个百分点。如何有效平衡企业的需求与可能存在的风险,亦被不少银行所提及。“在监管推荐的重点企业名单内,有的企业经营情况已出现问题,或是负债过高,这种情况放不放?”一名国有大行信贷业务负责人直言,如果银行过度考虑自己的风险,那肯定就会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后者的资金可得性就会降低。银行很难去做到平衡,这与传统的审慎原则存在冲突,若之后出现大量坏账,责任肯定还是在银行身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完全释放,投资预期下降,实体经济需求低迷制约信贷的有效增长。多家银行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企业流动性不足,出现违约及逾期的可能性增加,资产质量下降是接下来银行的主要风险隐患。上述城商行行长认为,疫情之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餐饮、交通、百货、零售等行业所受冲击严重,短期内清偿债务能力下降,后续影响最终会在银行贷款偿还方面体现。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对部分对公企业和个人客户进行延期还款,部分客户也可能出现实质性不良贷款,这都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体现在不良资产增加,资产质量下行。但也需要看到,当前企业面临的更多是流动性压力,疫情之后有恢复的潜力。基于此,上述银行负责人直言,确保企业能够维持生存是控制信用风险扩大的重要因素,银行与企业共渡难关是双赢选择。据《财经》记者了解,多家银行已出台相关措施防范风险。西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根据国家宏观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政策要求,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其次,实行信贷组合管理,以行业限额管理为手段,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再者,严格执行信贷准入和审批标准,确保信贷资源投向优质客户;同时,加强贷后管理及风险排查,完善信贷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贷后管理能力;最后,加强存量不良贷款处置管理,采取现金清收、重组、核销等多种措施积极清收压降不良贷款。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诉求,华北地区某城商行副行长表示,一方面,建议给予跨省经营的城商行一定程度降准政策。为满足各防疫相关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需具备充足资金余额。目前央行优惠政策仅限于省内经营的城商行,部分分行无法享受该项政策,希望给予省内经营为主的城商行一定程度的降准政策,增加金融机构超额备付资金。另一方面,建议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给予城商行一定程度的倾斜,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希望简化申请手续,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作者为《财经》记者)THE END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2021年1月8日版面及目录(2021年第1期,总第3634期)头版01好一支农村金融主力军——黑龙江省农信社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占全省99%/中华合作时报(马悦)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唐春刚 臧云峰)02让扶贫惠民资金乘上“直通车”——福建农信“福农e政”平台助力扶贫惠民资金发放高效直达/中华合作时报(蔡靓)03“卷起裤腿儿”服务百姓——河北省东光县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纪实/中华合作时报(吕国旺)河北省东光县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崔雅丽 霍宏伟)04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中华合作时报(马悦)05 《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0》在京发布/中华合作时报(李博)要闻01 当好民营企业“加油站”/上海农商银行(张安立)02新疆农信荣获“支持脱贫攻坚贡献奖”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倩)理论0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天维信息银行绩效考核最佳实践研究所(苏家怡)02树正知 谋正事 走正道/江苏东台农商银行(费翔)03提高董事会履职能力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吉林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李扬)04农商银行要“聚人气、接地气、有底气”/山东莱芜农商银行(郭迎春)专题01 乘风破浪正远航——福州农商银行改制成立十周年转型发展纪实/中华合作时报(蔡靓)福州农商银行(陈晨晖)党建01党建引领聚合力/江西鹰潭农商银行(张剑波 付俊伟)02基层党建共建:凝聚融合发展新动能/安徽桐城农商银行(王莹)03用活党建“三叉戟”/江苏响水农商银行(唐亚飞)04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山西榆次农商银行(李晓琴)05举办警示教育专题党课/江苏姜堰农商银行(吴秀华)06 打造党建共建新局面/山东费县农商银行(张兆远)07开展党务知识培训/贵州镇远农商银行(吴江涛)08召开党委纪委联席会议/安徽凤阳农商银行(李守智)09构建三级联动党建共建模式/山东邹城农商银行(孟令勇)10党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边宇婷)11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福建省南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曾雅妮)12年终决算日 党员书初心/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史争)13开展“温暖童心”主题党日活动/广西全州农村合作银行(罗婧)市场01信用共建引流“金融活水”/福建省连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陈潇)02助力产业园区“筑巢引凤”/山东济南农商银行(徐苏妹)03金融“及时雨”助企纾困/广西梧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李润垚)04 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0亿元/福建安溪农商银行(许志耀)05特色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河南清丰农商银行(杨艳鹏)06 成功发放首笔“人才贷”/山东沂南农商银行(张龙 邢娜娜)07成为武陟首家存款超百亿银行/河南武陟农商银行(豆征红)08推进“全域授信”/内蒙古正蓝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高娃)09“浙里贷”发放突破30亿元/浙江富阳农商银行(申屠珊)10“青创贷”支持青年创业/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马云封)11首家海上普惠金融学校正式开课/福建省霞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许霞)12警银直播防诈骗/山东临朐农商银行(付晓明 郭健)13做客在线访谈宣传金融业务/安徽淮南淮河农商银行(朱芳)管理01向管理要效益 为发展谋转型/江苏南通农商银行(曹亚萍)02关怀员工 关爱社会/贵州凯里农商银行方芾(付光艳)03启动“开门红” 再创新辉煌/山东微山农商银行(桑潇)04 加强预警监测分析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河北柏乡农商银行(杨海燕)05举办2021年工作思变会/江苏淮安农商银行(朱子月 李璐)06举办“三强一转”业务知识竞赛活动/山西兴县农商银行(李林军 白伟)07打好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内蒙古托克托农商银行(梁钧淞)08 获省支付清算课题评选三等奖/江苏泗阳农商银行(刘玉 马悦)09 优化培训机制/山西柳林农商银行(刘金大 李小军)10 开展服务情景模拟PK/安徽阜阳颍东农商银行(王祥)11举行小微信贷客户经理选拔考试/河南汝州农商银行(樊创佳)12 举办营销知识竞赛/吉林临江农商银行(卞利伟)13合规经营 严守安全底线/山西孝义农商银行(霍彦宏)科技01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江苏如皋农商银行(刘刚)02 努力编织科技“惠民网/河北任县农商银行(吕一楠)03智慧金融走入寻常百姓家/山东昌邑农商银行(梁锡山 孙婧婧)04搭建智慧市场交易平台/山东润昌农商银行(孔垂义)05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浙江龙游农商银行(姜露 俞霞)06 首批上线“三资”监管平台/江西芦溪农商银行(文香玲)07 开展支付系统业务宣传推广活动/山西和顺农商银行(康世恒)08 农民工工资代发系统成效显著/江苏丰县农商银行(刘凯)09 启用智能现金柜台机/河北宁晋农商银行(魏晶)10全场景5G银行开业/河北省永年县农村信用联社(陈达)11打造全市首家智能银行网点/江苏句容农商银行(马飞)12智慧银行正式开业/安徽郎溪农商银行(孙倩茹)13发放全市首笔“扫码分期付”/山东桓台农商银行(马健)本期电子报点击此处查看《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本期电子报。
2020年12月11日版面及目录(2020年第44期,总第3627期)头版01产业升级中的金融驱动力/中华合作时报(蔡靓)霞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许霞)02 温暖红土地的扶贫赞歌/中华合作时报(胡宏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骆寒蕾)03打造百姓心中的“暖银行”/中华合作时报(贾丹丹)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谢咏任)广西田林农商银行(黄恩一 黄夏艳)04 大破大立:一家农商银行的“自我革命”/中华合作时报(贾丹丹)甘肃兰州农商银行(杜亚军)视点01山西农信改制重大进展:筹建太原农商银行理论01应用大数据创新信贷业务势在必行/河南·中原三农金融研究院(舒野 冯双双)02 《民法典》对金融同业的影响/安徽五河农商银行(李晓龙)03青年干部的成长与培养/四川省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陈娟)04 发挥内审职能 助推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江苏海安农商银行(丁毳毳 崔静静)业界01 精准服务闯新路/江苏淮安农商银行(史传洲 朱子月)02推进“双拥”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审计中心(孟浩博)03全力纾困中小微企业/福建长乐农商银行(陈琴 陈丹)04通过阿里拍卖处置抵债资产/山西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刘晓娜)05 实现金融自助服务点全覆盖/河南省唐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杜晓)06“微担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宁波办事处(张军 吴志毅)07推出小微企业创业贷/江苏句容农商银行(钱晨)08发放“饲草惠牧贷”/内蒙古阿巴嘎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王克薇)09 开展“两险”代收代缴工作/河北热河农商银行(张二伟)10细化核心用户管理/山西清徐农商银行(宋斌)11 多功能“金燕驿站”正式开业/河南淅川农商银行(张红阳 曾照宇)12开展微信银行推广工作/河南兰考农商银行(陈营营)13开设“金融小课堂”/河北丰宁农商银行(田博中)党建01 创新党建融合工作模式/安徽肥西农商银行(邓飞跃)02 品牌党支部建设持续推进网点功能转型/山东海阳农商银行(徐健)03 打造农金“先锋战队”/吉林公主岭农商银行(孟祥艳)04 举行“党建+金融”签约仪式/河南巩义农商银行(方钲)05 传达会议精神 领会精神实质/山东潍坊农商银行(张金华)06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山西襄汾农商银行(徐瑞斌)07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内蒙古正蓝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张雅婧)08 召开“党建引领 金融惠民”零售转型大会/江苏镇江农商银行(陈志赟)09 开展“学习强国”挑战答题竞赛/广西融安农商银行(覃晨然 黄文静)10抓牢抓实党建工作/河北省乐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王志国 李思佳 高雅坤)1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江苏南通农商银行(王翔)12 组织党员意识形态学习教育专题培训/河南汝州农商银行(樊创佳 李智斐)13扎实开展“党建创新提升年”活动/山东高密农商银行(赵凤仁)市场01 一家地方银行的责任担当/江西抚州农商银行(江文婷)02 助力企业“逆势”生长/福州农商银行(陈晨晖)03 用初心擦亮普惠金融底色/湖南澧县农商银行(李国芳)04“双社联合”助养殖户渡难关/福建省连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蒋泳 朱旺文)05驻村小分队扶贫帮困暖人心/江西南丰农商银行(黄炳丁 罗芬)06 做好存款保险宣传工作/安徽桐城农商银行(苏洪)07 掀起“微信银行”宣传热潮/河南省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张保华 罗一清)08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山西孝义农商银行(陷俊明)09 全面扶持小微企业/江苏沭阳农商银行(胡玲玲)10 帮果农解燃眉之急/河北唐山曹妃甸农商银行(杨春辉)11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暨旺季业务营销活动/河北阳原农商银行(薛慧槟 李相进)12 推进小额普惠贷款/浙江富阳农商银行(李罗飞 申屠珊)13 启用存款保险标识/河北滦州农商银行(梁韶峰 张春娇)管理01推进网点转型 提升服务质效/山东泰山农商银行(赵帅)02提升合规文化建设质效/内蒙古托克托农商银行(梁钧淞)03 开展员工阳光心态培育活动/安徽阜阳颍泉农商银行(张悦 王丹丹)04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马云封)05部署金融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工作/福建安溪农商银行(林艺环)06深化内部审计推广工作/河北大厂农商银行(李贺佳 黄英夫)07举办合规演讲比赛/江苏东海农商银行(樊丽君 陈文明)08召开案件警示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安徽明光农商银行(杨瑾)09 提升“行业规范建设深化年”活动质效/山东临淄农商银行(孙琪)10加强在线学习平台应用/江苏泗阳农商银行(柯楚芬)11举办首届内训师大赛/山东桓台农商银行(马斌 王静远)12集中培训普惠金融服务站管理人员/河南省夏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杨舒涵)13举办业务技能大赛/江苏海门农商银行(杨晨)科技01 打造“指尖服务”新名片/安徽蒙城农商银行(吴宏伟)02 厅堂升级 百姓满意/山东宁阳农商银行(高磊)03 柜面无纸化 服务便捷化/浙江桐庐农商银行(袁帆 徐彦杰)04 成功上线“一二手房快贷”/内蒙古包头农商银行(班磊)05 创设“智能零售”科技金融信贷平台/河北张家口农商银行(田媛媛 赵帅)06 推动LEI编码申请/江苏无锡农商银行(白昕昀)07 上线审计检查积分管理工作辅助平台系统/河北固安农商银行(徐建华)08 推出智能授信方案/杭州余杭农商银行(金伟忠 王剑鑫)09 实现“刷脸支付”服务/河南濮阳开州农商银行(朱登瑞)10 投入使用首个黔农智慧停车场/贵州凯里农商银行(常峻)11 定制智慧缴费方案/山东蒙阴农商银行(孙田田)12 “移动银行”精准服务农民工/山东临朐农商银行(郭健)13 举办科技金融银企对接会/连云港东方农商银行(韩皓哲)本期电子报点击此处查看《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本期电子报。
主要发现:·受访者普遍高估自身金融素养,欠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多数受访者具有财务规划意识,部分受访者还未准备为养老开支未雨绸缪。·多数受访者持有积极且理性的投资态度,更倾向于投资中低风险和收益的产品。·金融安全问题成为公众投资理财时的隐患,需要社会各主体合力普及相关知识。·多数受访者表示其金融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渐趋多样化。在我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众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以及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都凸显了公众独立完成有效金融决策的现实性与必要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及数字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产品与服务日益普及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我国公众金融专业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对各类金融知识掌握不充分,难以识别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及侵权行为,导致自身合法权益易遭受严重侵害。金融素养水平的改善可以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进而提高家庭金融福利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国民金融素养水平制约着金融业的发展,并与消费者信心、金融行为偏差、市场风险等因素密切相关,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从个人金融的视角来看,近年来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特别是金融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融合发展,使得消费者面临的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客观上需要消费者具备更高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通居民掌握金融知识、有效管理个人资金、处理个人金融事务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良好的金融素养有助于消费者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降低系统性行为偏差,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既有研究表明,我国公众金融素养的总体水平较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等的影响,我国公众的金融素养及金融决策行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我国公众的金融素养现状及金融观念和态度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数字时代的全民金融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知识及金融技能主观金融知识:公众普遍高估自身金融素养,欠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主观金融知识是用来测量受访者对经济金融知识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对此,我们设计了“请对您的金融知识水平做出整体评价”“在您选择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您能否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等问题,并请公众作出选择和回答。根据客观和主观金融素养平均得分高低,进行两两组合,得到低水平(双低型)、自负型(客低、主高)、自卑型(客高、主低)、高水平(双高型)四类金融知识水平分类。从公众的金融知识自评结果来看,认为自己整体金融水平非常好的受访者占比高达84.51%,认为比较好的受访者比例为8.03%,认为自己可以正确辨别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88.51%。通过将受访者主观金融知识自评与客观金融知识得分进行分析,发现属于高水平的受访者占比61.38%,自负型的受访者比例为32.32%,低水平者为4.74%,自卑型占1.53%。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出,受访者普遍对自身的金融知识储备持乐观态度,与客观金融知识调查结果存在不小的偏差,自负型比例超过三成,部分公众实际上高估了自己对金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金融素养水平下投资者对金融素养自我认知的偏差程度为:金融素养低的投资者倾向于高估自身金融素养(对金融素养的过度自信),且金融素养越低,其过度自信程度越高,显得更为“骄傲”;金融素养较高的投资者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金融素养,表现得更为“谦虚”。金融技能:多数受访者具有财务规划意识,部分受访者还未准备为养老开支未雨绸缪金融技能是指公众将学到的金融知识运用于个人日常金融生活(财务规划、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等)中的能力,这里主要考察受访者进行财务规划的能力。当问到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是否制定和执行家庭储蓄开支计划,选择“一直都在”制定开支计划的比例高达81.91%,选择“经常有”和“有时有”的超过15%,可以看出能持续保持此项行为的人超过八成,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有主动进行财务规划的意识。良好的财务规划能力不仅能够使家庭对收支更有概念,更好地规划资金用途、开源节流,还可以留出更多资金用于投资和升值。具体而言,财务规划不仅要计划自己的工作、生活及理财收支,还要为后代的教育、老年时的开支提前做好准备。当问到受访者是否为孩子上学存钱时,54.47%的受访者表示有或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还有31.36%的受访者表示虽然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提前为子女教育做准备的受访者占大多数,这样既能更好地保障下一代的教育开支和教育水平,还能使自己及家庭未来的生活水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本次调查中,我们请受访者预期如何保障自己在老年时的开支,选择计划依靠家人、孩子经济支持的占比最高,为52.47%,依靠自己存款、资产等收入的受访者比例为47.12%,会依靠退休金生活的比例为42.74%。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一部分受访者还没有为养老开支提前做准备的意识。在退休金和家人子女支持之外,自己预先储备、进行理财、购买保险等都是为养老开支做准备的方式。早做养老开支计划、多储蓄养老资金,对自身和社会福利的提升有益无害。金融行为及态度金融行为是公众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是可观测的最终结果,主要包括储蓄、借贷、投资、购买保险等与金融有关的行为。金融态度根植于个人对金融的整体认知和意识,能够反映金融消费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储蓄行为及对利率的态度:相对于去银行存款,公众更青睐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调查结果显示,92.13%的受访者在储蓄时会比较不同金融机构利率,基于此再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存款。在储蓄时,38.39%的受访者更青睐余额宝、零钱通等货币基金,33.84%的受访者选择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19.30%的受访者会购买国债等金融产品作为储蓄增值的一种方式,而选择现金持有的受访者较少。凭借收益率比银行存款略高、收益稳定、风险较低可快速赎回等优势,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成为更加普及的储蓄方式,其受欢迎程度超过银行存款。借贷行为及对信用的态度:多数公众使用过信贷及分期产品,且持有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公众的借贷行为涉及到众多的信用贷款产品和消费分期产品,对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人数最多的信用贷款产品为住房贷款(65.49%),其次为信用卡(50.74%)、购车贷款(45.78%)、教育医疗等贷款(42.74%)、银行综合消费贷款(35.99%)。以上数据显示出,公众发生借贷行为主要是由于购房、购车、教育、医疗和消费几大因素。接触互联网借贷产品和小额贷款的受访者较少,从以上优先级可看出公众更加信任更有实力的平台和机构,会选择安全性更高的信贷产品。在消费分期产品中,蚂蚁花呗、借呗为使用比例最高的产品,京东白条、分期乐、趣分期和信用卡分期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分期方式,使用过传统信用卡分期的人数低于使用花呗、白条等电商信用分期的人数。2017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显示,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有25%的人会通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等方式进行付款或者向朋友借钱满足消费需求。这也反映出新兴的互联网理财方式和信贷产品正在逐渐渗透到社会公众的借贷行为中,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互联网理财的接受度很高,这些产品在借贷的便利性和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上更优于传统分期产品。当问到受访者为何会选择消费分期,38.85%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在资金不足时提前消费,24.81%的受访者表示消费分期是为了体验新型消费模式的新鲜感,还有18.49%的受访者选择“满足一时的消费冲动”,另外,分期付款比立即付款更划算也是原因之一。对于从不分期消费的受访者来说,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71.29%的受访者担心自己没有还款能力,51.67%的受访者担心忘记还款影响个人征信,50.72%的受访者认为消费分期利息过高,不划算。此外,担心网络诈骗或信息泄露、额度太低没有吸引力和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也是很多人不选择消费分期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消费分期产品的吸引力在于:可以让人提前消费,资金不足时也可以提前使用到自己想要的产品,有时候甚至比立即付款更划算,但消费分期产品的设计局限和安全隐患是消费者最为担心的问题。投资行为及对风险的态度:多数受访者持有积极且理性的投资态度,更倾向于投资中低风险和收益的产品在对受访者的投资理财观念进行调查时,多数人的看法比较理性和客观,对理财持有积极的态度,同意“不管钱多钱少,都需要理财”“理财不是简单的省,要合理规划支出”“理财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能一夜暴富”观点的受访者均超过七成,而一部分受访者的投资理财观念还比较传统,认为理财不如存钱有用,不借钱不欠债就是最好的理财,这一部分受访者不能正视金融投资包含的正常市场风险,理财观念十分保守,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是最保险的理财方式,只看到投资有风险的一面,而忽略了合理理财带来的收益。实际上,借贷和欠债很多时候也是理财的方式之一,一方面,超前消费给部分人带来的收益和效用远大于资金充足时再消费,另一方面,在合理的投资项目中,借贷的杠杆作用会增加收益。图3 公众对投资理财行为观点的看法当问到受访者愿意拿出多少资产用于理财投资,选择“所有闲钱”的受访者最多,为34.27%,选择“5万以下”的受访者也较多。受访者当前用于投资理财的资产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10%以下的比例较大,超过总人数的60%,投资理财资产占家庭总收入20%以上的受访者不超过20%。以上结果反映出公众对投资理财的积极态度,愿意拿手里的闲钱进行投资理财的尝试,同时,多数受访者比较谨慎,愿意拿出小部分资金进行投资理财,认为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尝试进行资金增值是十分理性的选择。购买保险行为及态度:受访者对保险的作用认识较充分,愿意拿出部分家庭收入来为意外提供保障91.06%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购买过人寿险(66.83%)、意外险(53.21%)、医疗保险(50.08%)、健康险(49.95%)的受访者较多,80%以上的受访者会拿出家庭收入的15%以下资金来购买保险。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公众对保险产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较为充分,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及社会管理功能三大属性,不仅可以让老年生活得到可靠的保障,让自己病残时得到有力支撑,同时还具有储蓄功能。同时,在保障生活的前提下,公众愿意拿出一部分家庭收入来购买保险为未来的风险和意外做好准备。金融安全及服务金融安全:金融安全问题成为公众投资理财时的隐患,需要社会各主体合力普及相关知识在使用金融服务和购买金融产品时,金融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2.82%的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有过被误导使用金融产品的经历,另有滥用金融产品、金融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消费者经常遭遇的情形。31.80%的受访者陷入过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骗局且有实质性损失,23.52%的受访者遇到过此类骗局,但未上当。遭遇金融诈骗损失在20万以下的受访者比例占一半以上。以上数据显示出,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当今,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是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隐患之一,会给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当问到受访者落入金融骗局圈套的原因时,57.8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投资者防范意识不强,金融知识不够全面。很多投资者对什么赚钱、市场热点是什么很关注,但是防范金融诈骗一类的知识却鲜少有人关注。54.36%的受访者认为被金融产品的高额回报所诱惑是落入金融骗局的原因,41.01%的受访者表示新型骗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金融市场的监管缺位也是投资者受骗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投资者明明知道是骗局,但仍心存侥幸。对于如何解决购买金融产品时的纠纷,选择向监管机构投诉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占62.99%,选择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占57.51%,选择向提供该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机构进行投诉的占56.28%,同时,受访者也表示向工商部门和12315热线投诉也是合法有效的维权方式。其中,不知道如何投诉和自认倒霉的受访者虽占比不高,但值得重视。金融服务:多数受访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渐趋多样化公众在进行与金融相关的行为时,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影响了公众金融行为的满意度。88.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金融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但是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62.34%的受访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遇到过产品太多,不知道选哪个的问题。此外,还存在产品说明过于复杂难以看懂、缺乏产品相关的更多信息、不了解购买的操作流程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为金融机构提升其服务水平可以着力的方面。当问到受访者最需要哪些金融服务,73.36%的受访者认为金融账户整合最为迫切,选择“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理财建议”“金融超市(可一站购买更多金融产品)”“详细的收支信息查询和财务分析”“我感兴趣的金融资讯、金融产品信息推送”等选项的受访者比例也较高。金融机构要提高其服务质量水平,不仅要在日常服务中提升客户满意度,还要在平台和产品设计、增值服务等方面满足公众多种类型的需求,同时,还要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管理体系,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样本构成:调查对象为各地区、领域社会公众,共计回收3648份调查问卷。·受访者居住地覆盖国内直辖市(29.80%)、省会城市(31.94%)、地级市(21.51%)、县级市(11.40%)、乡镇村(5.35%)。·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2000元以下占9.95%,2000—4999元占20.18%,5000—9999元占29.82%,10000—19999元占19.90%,20000—29999元占8.94%,30000—49999元占5.02%,50000及以上占6.19%。·受访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6.50%,大学本科学历占34.65%,大专学历占21.49%,高中及以下学历占37.36%。·受访者中,来自政府机关、党群组织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比最多,超过总受访人数的六成;其中,从事与金融及相关领域有关工作的人员过半数。报告还对公众获取金融信息的有效途径、风险承担及损失承受能力、更受青睐的理财产品,以及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和金融安全水平的途径等内容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可与《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联系。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19年4月甲执笔:焦 欢视觉:王 洋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论坛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日益嵌入大众的工作生活。如何让更多人享受便利,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化带来的“鸿沟”?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让智能技术更加人性化,需要用爱心和关怀来加温。作为首都地区国有大行,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充分重视老年客群,落实制度、完善设施、创新举措,不断优化老年客户群体服务,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贴合老年人需要的“适老”金融服务,努力践行银行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爱心、用心、耐心 多举措丰富敬老服务内涵落实好《实施方案》的部署安排,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科技适老环境,共建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银行是大众储蓄理财、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窗口。关注和照顾到各类社会群体,特别是在当下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下的大背景下关注在智能手段理解、应用等方面稍有“滞后”的银发一族,是体现银行社会责任、考验银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着眼于关怀老年人,把关爱、关心老年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工行北京分行秉持敬老服务意识,将“爱心”、“用心”、“耐心”服务老年客户融入日常工作中,从优化业务、完善设施多方面着手,走近客户,服务客户,不断丰富敬老服务内涵。走近北京工行的各网点,摆放在“工行驿站”的各样方便老年人使用的设施格外醒目。轮椅、老花镜、便民药箱等数十种便民用品可以有效满足老年客户的应急需求。据了解,北京地区的部分工行网点根据客群情况还个性化的备有血压仪、拐杖、大字版计算器、大字版点钞机等方便老年客户使用的设施,一些网点会结合周边客群需求,因地制宜开展中医问诊、文化鉴赏等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外的贴心服务。从进门时主动搀扶和亲切问候,到大堂内耐心解释和引导......在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的同时,工行北京分行持续优化老年客户的业务办理体验。在硬件设施方面,北京分行在全部网点设置了专供老年客户使用的爱心座椅,在老年客户到店相对较多的180余家网点安装了无障碍呼叫按钮吗,在480余家物理条件允许的网点设置了无障碍坡道及相应服务标识。同时,北京分行不断优化辖内网点分区设置及相关硬件设计标准,在现金服务区全部设置现金低柜,在低柜下方预留合适进深,提升乘坐轮椅老年客户腿脚放置的舒适度;在客户等候区,拉开厅堂等候座椅间距,在等候座椅旁留有轮椅停留空间,方便老年客户及其陪同家属到店服务,并增设叫号集中显示屏,以便听不清楚叫号声音的老年客户及时了解网点排队等候信息,提升老年客户到店体验。工行北京分行将每月的养老金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养老金支取高峰到来前,分行会统一部署逐月下发关注网点清单,提前向养老金支取业务需求大的网点增派员工,帮助提升服务效率。养老金支取高峰日,网点视情况提前开门营业,并增设养老金支取专柜与等候座椅,开展厅堂微沙龙等等,疫情防控期间,针对老年人,工行北京分行各网点灵活采取他人代查或纸质登记等方式保障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客户正常进入厅堂办理业务。同时,网点备足口罩等防护用品,并在网点外设置等候座椅、遮阳伞等设施,兼顾防疫与服务,不仅减少了老年客户等待的时间,更提升了客户的舒适度与幸福感。为满足一部分特殊客户金融业务需求,尤其是年老病重无法到网点办理业务的老年客户,工行北京分行通过在全辖网点投放便携式智能柜员机的方式,实现非现金业务上门服务需求的便携办理,老年客户无需到网点柜面,即可满足如开卡、卡启、重置密码、转账汇款等覆盖柜面90%以上非现金业务需求。今年以来,工行北京分行将从前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的上门办业务的范围扩大,对于在养老院居住、需要办理亲办业务的老人,网点采取上门的方式进行业务办理。不让老人“掉队” 发力智能化“适老”金融服务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整个社会都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2018年,工行北京分行在全辖完成100%智能化服务模式改造,91%的个人非现业务实现了在自助渠道办理,大幅提升了客户业务办理效率。“智能化服务模式的本质是为了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让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所有金融消费者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表明了该行智能化转型的初衷。用老年人的视角去关注他们的需求。针对老年客户大多有使用存折的习惯,工行北京分行在辖内配备了240台存折取款机,遍布社区周边及老年客户到店量大的网点,同时配备厅堂客服人员专业指导,方便老年客户“即来即办、无需排队”,做好老年客户领取养老金服务工作。在服务场景创新方面,该行致力于打造多维度、全协同的全新体验,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让客户更直接地感受到金融温度。例如在系统内率先投产远程协同智能柜员机(VTM),实现客户在自助终端办理业务时的远程人工辅助指导与业务审核,对老年客户可实现手把手远程辅助客户完成屏幕操作进而实现业务需求,达到自助服务有人陪伴的效果;通过在网点厅堂推出智能迎宾机器人,与客户形成有趣互动,活跃氛围的同时,能有效解答并指导老年客户完成取号、业务问答、厅堂动线引导等需求。无需手工操作,可直接通过语音实现取号、与“工小智”虚拟客服以及智能机器人达成互动,获得准确解答;需要人工服务时,点击智能显示屏的“一键呼叫客服经理”功能,第一时间就可以实现人机切换的“无断点”衔接——在智慧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在场景设计、硬件应用,还是在服务流程上,工行北京分行始终不忘老年客户“银发客群”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关注各项功能的适老化,打造“无断点、一站式”的全旅程服务体验。“我们对厅堂工作人员的客户迎送、厅堂巡视、站位补位等环节均有明确要求,能够满足老年客户从进店到顺利办理业务离店的各环节需求。”据介绍,为了不让客户“跑第二次腿”,工行北京分行简化业务流程,通过试点网络身份证项目,逐步扩大无介质服务的业务场景。如今,客户无需携带身份证及银行卡,即可便捷地办理个人存款、个人取款业务。据了解,为了保证网点服务老年客群的质量和水平,工行北京分行将老年群体服务情况作为分行远程非现场抽查的关注内容,将对老年客户是否耐心、能否积极提供帮助作为服务检查的标准之一。在全辖网点设立服务委员,负责深入研究老年客户特点,通过设计专属服务、话术、活动,提升老年客户到店服务体验。2019年7月,工行创新推出幸福生活版手机银行,也就是老年版手机银行。该版本深入挖掘老年人针对APP“想用不会用”“想用不敢用”等痛点和需求,基于金融本质,围绕账户安全、简化操作、智能服务发力,设计研发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业务流程,让老年人享受到移动金融服务的便利。在充分考虑银发一族的触网需求的基础上,北京分行于同业首家推出“一键求助”功能,方便老年人在手机银行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快速截图向子女咨询,同时支持纯语音双向交互,可语音搜索对应的功能,在交易关键节点进行业务提醒报读;苹果手机用户还可通过Siri直接转账汇款,将“动手”变为“动口”。“在转账汇款时,一旦大于1万,系统会进行安全提示,防范电信诈骗等外部风险事件。”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老年版手机银行提供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等适老手机银行版面,极大提升了产品易用性和老年群体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延伸服务“触角”金融温暖“拥抱”银发人生工行北京分行聚焦老年人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提供针对老年客户的专业金融服务。2018年起工行北京分行推出了“工银敬长卡”,将“工银敬长卡”与“工银敬长日”作为常态化的服务活动进行推广,辖内支行及网点结合各自区域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了敬长特色主题活动。进一步了解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工行北京分行推出“工银敬长”服务品牌,重点针对养老金代发客户,推出长辈“特享”、“惠享”、“溢享”、“安享”、“乐享”、“悠享”六大专属敬长服务体系,为老年客群提供涵盖专业金融、银医服务、敬长讲堂、敬长驿站等一揽子贴心、安全的金融服务。除了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工行北京分行始终将承担社会责任、回报客户支持作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帮老年群体守住“钱袋子”,工行北京分行在全辖网点内设置消保专区,全面提升金融消保宣传效果。同时,该行与属地单位联防共建,积极与社区民警共同提升老年客户对各类诈骗活动的防范意识,与街道社区组建网点爱心志愿团队,定期为孤寡老人送爱心、助帮扶。此外,北京分行还指导辖内网点与周边老年公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至养老院组织健康养生讲座、文化鉴赏活动,将金融知识送上门。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站在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层面来谋划推动转型创新,做好老年客户现金服务工作,给予老年客户更多的关心关爱,使老年客户办理现金业务方便快捷。同时,将严格落实人民银行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努力让年轻人得心应手的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潜移默化地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携手共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贡献工行力量。文/金仁甫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北京头条客户端 ]
《大众日报》版面截图日前,李沧区重奖优秀企业家,授予全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李沧区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奖励200万元,用真情实意、真金白银吸引人才集聚,汇聚干事创业热情,开拓高质量发展基因重塑新路。今年9月,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期货业务许可牌照,这意味着全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启航,可以正式开展公募基金业务,青岛也成为了继北京、天津之后北方第三个拥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城市。在金融业,资产管理是当之无愧的“皇冠上的明珠”。起着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作用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一座城市的落户,意味着随之而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在全国130多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近80%都集聚在北上广。而在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的“个人系”公募基金中,兴华基金是唯一离开北上广深的公司。兴华为何选择青岛?这是近一年来,张磊被问到最多的问题。“相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体量,我们更看重新经济活跃度,是否有投资风口、整体投资氛围。”在张磊看来,青岛作为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有独特的区位、资源和禀赋,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城市。青岛在办公职场租金等商务成本方面,在人才尤其是中后台运营人才的性价比方面,对初创期的金融机构有很大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青岛出台了国内创投风投行业体系最全、力度最大的“青岛创投风投十条”。从具体操作层面,青岛市、区两级无微不至的政务服务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坚定了张磊落户的决心。“我们提出的要求、需要对接的工作,李沧区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回复,体现出极高的行政效率和卓越的营商环境。”张磊说。另外,青岛国际院士港也是兴华落户的一个关键因素。张磊表示,依托院士顶级智慧,通过深度研究持续创造超额收益,有利于兴华基金培养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靠“港”研“港”,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的“精品店”。兴华基金将重点调研、开发包括青岛本地在内的优质企业,通过与券商、银行等金融同业协同,促进更多金融活水“浇灌”本地优质企业。“兴华基金的落户有重要的意义,必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专业人士与政府创新力有机融合,服务省市实体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区委书记王希静说,兴华基金落户的最大价值在于将聚合“科技+金融”原动力,李沧区将以此牵头打造私募基金服务平台,将基金产品集聚的规模巨大的资金,投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并借助院士港形成的国际院士、创新团队的智慧,提升投资管理的科学性和投资业绩的可持续性,以此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以稳投资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段子曰上月重温经典《半泽直树》,回首十年前刚走出校门,加入这家股份制银行,还是翩翩少年,十年后已是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银行还是那个银行,人和LOGO却已换了几茬。这十年,我们经历了什么,股份制银行又经历了什么。一、白银十年(一)再往前翻——黄金十年我之所以把2009年以来的这10年称为白银十年,是和1999-2009的黄金十年加以区别。1999年之前,四大行是银行业的绝对主角,初期的几年股份制银行或是刚成立或是在寻路,甚至就在1998年1月,广东国际信托破产,6月海南发展银行宣布清算。1999年是上一轮银行业坏账集中爆发的末期,不良率高达19.5%,政府为了推动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推出一系列举措,比如为四大行上市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同一年,马蔚华到任招商银行,制定了转向互联网的整体战略;2002年李仁杰开始掌舵兴业银行。之后的那些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借助入世的契机全面吸纳各国资金、拥抱世界经济,各行各业蓬勃兴起,内贸外贸欣欣向荣。传说中的黄金十年里,四大行和主流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上市,目前的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悉数到齐。那个时代,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基本完成了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覆盖,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经营风格,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纷纷突破万亿,各种创新开始萌芽。那时候银行的节奏还是上半年搞投放,下半年调结构。我想这十年大概就是郭主席想要回归却总也回不去的本源吧。(二)这十年的发展2005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2006年银监会随之印发《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在之后的一年多里各股份制银行合规部门先后成立,合规工作逐步主旋律化。以2008年11月“四万亿”计划为分界点,特别是2009年人民银行开始严格控制各商业银行贷款增量以后(以及按季度施行3:3:2:2的投放进度),白银时代正式到来。2008年末至2017年末这9年间,我国GDP从34.91万亿增至82.71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从37.97万亿增至174.64万亿元(到18年10月更增至197.89万亿元)。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从17.97万增至22.87万个。可以说,这十年来,银行机构伴随经济共同腾飞,多家股份制银行成功跨越中等规模陷阱,走向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及一部分城商行上市。网点开设实现三步一ATM五步一营业厅,而且因为其产业地位获取了较高的利润率,洪崎先生曾说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因为收入高、工作体面导致竞争激烈,银行的招聘要求越来越苛刻,换句话说,叫人才济济。从大学本科到“211”“985”,从硕士到海龟,传说帝都某网点,柜员竞聘居然要求海归博士。(三)这十年的问题2015年,时任建行行长张建国先生向克强总理汇报工作,曾说出“银行是弱势群体”的名言,坊间自是笑声四起,然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银行确实在夹缝中生存,非常弱势。1、稀缺是相对的自2005年渤海批筹,我国就再也没有批筹过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每家股份制银行的机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尤其是2011年岐山同志痛批北京银行之后);每年不到年末,银行信贷额度都会提前告罄,甚至某些年份整个下半年都没有一分钱额度给到普通百姓。如此看来,银行的牌照、网点、信贷额度极为稀缺,即便在银行内部也是作为资源在算计、在平衡。然而,这些真的稀缺么?稀缺总是相对的,经济在发展,牌照和网点拿到手就可以赚钱,所以显得稀缺。银行股权和金融机构牌照成为权贵的猎物。然而大家最近十年很明显的感受,各种从前没见过的银行LOGO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银行网点雨后春笋一样长出来,突然就滥了大街。从地图上搜索,北京五环内有银行网点8000多家。虽然市场一直都感觉资金紧张,然而反观数字,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节节攀升,增幅远超过GDP,实际上并不是没有信贷资源,而只是集中给到了银行认为风险低收益高的人手中(例如房地产和政府平台)。十年前的贷款都是五百万一千万的做,现在动辄三五亿。效果上,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对GDP的拉动效果却越来越差。不客气的讲,贷款投放利滚利,相当一部分信贷资源实际上垫付着过去若干年的财务成本。2、银行是谁的(敏感 点到为止)从股权上看,股份行的国有部分属于全民(央企下属行同理)或地方所有,其他部分属于战略投资者和小散。不管是全民还是小散都左右不了银行要做什么,甚至不了解银行是怎样经营的。既然所有者缺位,职业经理人的自由度就容易失控。3、潜规则比规则影响更大作为企业,市场化目标是永续经营以及持续盈利。但是在执行中银行很难独立决策。一是政府对银行的社会属性要求较高,各级政府投“四万亿”要求银行配套,地方政府搞土地整理也要银行配套,搞棚户区改造还要银行配套,甚至消防、税务、社区遇到点钱不凑手的事情,一般也都希望辖区里的银行协助解决;二是政府对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期望较高,对于面子工程、重点项目和不希望任期内破产的企业,总是多方施压“协调”银行支持,甚至拉郎配的摊派担保、互保、联保,然而协调的本意基本上是不该给的要给,该少给的要多给,计划抽的不能抽;三是监管对银行要求复杂,下一章展开陈述。四是股东对规模、利润要求更高。银行业的特殊性导致风险相关指标可以人为调整,且长时间不暴露,逾欠率和不良率长期偏离,平移和转化比比皆是。四大行大而不倒,市场地位已然巩固,股份制银行们为了尽快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拼命吃胖,大家都在发展谁都没有理由停下来,所以排名很重要,被反超很丢人,股东们(主要是集团和各级国资委)都在看着,丢了江山肯定要换人。各级银行的行长们只能开足马力上规模、要效益,风险嘛可以“用发展解决发展的问题,用时间换空间”。然而不过是风险越滚越大,成了银行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4、管理手段落后整洁的网点、各种炫目的显示器、无纸化的终端设备,看起来无比高精尖,感觉上对资产的配置效率很高。但大部分银行的管理远远赶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这么多年来基本上沿袭四大行的层级体系,而又可溯源自人民银行的政府架构体系,再掺杂八十年代军人转业退伍到银行以及海外战略投资者带来的少量影响。有效信息从市场传递到决策层靠的是自下而上的签报、工作汇报、逐级审批,以及有针对性的调研;而决策层对一线的控制靠的是制度、流程、批示、会议,以及越级干预。自上而下的层级一般包括:总行高层→总行管理部门→分行高层→分行管理部门→二级分行高层→二级分行管理部门→二级分行前台部门和支行。近年来虽然也启用了管理会计、数据可视化的高科技玩法,部分银行的汇报方式也从传统的文字型报告升级为带各种图表的PPT,然而架构体系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尤其是随着银行内部管理的日渐规范,不同岗位设置的牵制作用,事务性工作特别是手工填制的各类表单不减反增。岗位职责越来越细,层级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长,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反映在考核上,总行KPI的每一项几乎都会分解到网点、甚至每个客户经理身上。某些行的客户经理既要拉存款,还要放贷款,既要懂对公还得做个贷,卖理财、卖保险、发国债、甚至还要卖金银首饰纪念币,为了完成产品渗透苦口婆心劝说客户开通一些并无用处的功能(哪里是以客户为中心)。基层疲于奔命,越来越没特色,啥都干,啥都不专业,而各管理环节加班加点搞传达、分解、汇总和应付,普遍陷入内耗中无法自拔。5、银行成了最大的金主逻辑很简单,2009年开始人行不许贷款增长太快,但是客观上市场上有融资需要,主观上新开的网点嗷嗷待哺、银行也不能光拉存款不放贷款(利差无法实现就没有利润)。于是“猫捉老鼠”的金融创新开始了,从一开始的带抽屉协议的卖断式信贷资产转让,到信托贷款、非标资产三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投资、甚至有限合伙基金等花样翻新,各领风骚一两年。此外,银行资产管理也只不过是将储户的存款吸引到理财产品,而理财的投资标的依然是债权(带回购的有限合伙股权、有对赌协议的永续产品实质上还是债)。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占比虽然不断下降,但只是转到了非标投资上(原来监管叫影子银行,银行叫投资、表表外)。追本溯源,钱基本上还是银行出的(至少是银行背书的),用钱的项目还是那些项目,只是加了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租赁公司等等的通道,创新只是弯弯绕和文字游戏。甚至各种监管一度认可的非标转标通道(比如银登平台等),也无非是利用政策红利分一杯羹的市场参与者。6、市场饱和、过度竞争与同质化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增长,规模和利润的压力,股份制银行需要客户、也需要人才,更需要有客户资源的人才。而全部这些需要蛋糕重新切分,向外挖四大行的墙角、挖彼此的墙角,向内经营团队之间甚至经营团队内部也互挖墙角。然而市场有限,增速相对稳定,重新切蛋糕已经不能满足的时候,做大蛋糕就成了共识。于是所谓“深入发掘客户需求”出现了,通过威逼利诱诱导民营企业扩大产能搞多元化经营,通过上层关系甚至权力寻租层层施压要求国有企业融资(大量资金闲置);各类目标客户营销活动将客群做大,信用水平的整体下迁也出现了,很多原本从银行融不到资的项目也通过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拿到了钱。好的玩法、新的花样被同业快速借鉴(改个名字的抄袭),并迅速铺满市场。通过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股份制银行扩大了自己的资产负债、也扩大客户的资产负债规模。资金投放出去,规模做起来,利润有体现,不良被掩盖,皆大欢喜。同时导致了市场中过剩的金融产品供给。7、考核失效和短视为了完成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复杂的发展目标,银行人经历了从简单纯粹到被虐得体无完肤的心路历程,自从KPI开始引入,这个筐里装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考核体系越庞杂。然而最终考核难以突出重点,基层不懂高层想要什么,为了完各项指标疲于奔命,打板子与甩锅齐飞,经常出现马吃草、驴拉磨的情况,考核最终走向失效。而银行年度考核的压力分解到季度和月度,对前台的容忍度也就变得极为有限,发展年年要上台阶,职级则季季有调整。鞭要打快牛,末位也得淘汰,12年那位民生银行的客户经理就坠了楼。然而更多的聪明人要么退出,要么就随波逐流,为了眼前的业绩不念过去、不畏将来。8、真实客户在流失看标题,这和之前一段似乎自相矛盾,然而道理很简单:随着金融创新,银行的日益合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灵活的激励手段,股份制银行一大批所谓有资源的客户经理,从银行出走,进入信托、基金、资管、租赁。他们既熟悉银行业务的套路,又同时对接多家银行。服务的还是自己的核心客户,资金都是银行投的,做的是不承担本金风险的通道业务,拿的是更加灵活的薪酬费用,实质上变身为业务掮客。同时银行的客户逐渐转化为其他机构的客户,客户虽然还在银行拿钱,但银行对客户的掌控力反而越来越差。9、 一个真的假案例市场化一方面引导银行与社会共发展,一方面又让银行在有限的自由度里拼命逐利,面对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丝毫不为所动,房地产贷款、平台融资成了十年来永远的香饽饽,房价畸高,地方债务尾大不掉,经济脱实向虚,市场追逐热点,纷纷不务正业。而其中巨大的利益又诱惑了各方、滋长了贪婪、腐蚀了队伍。S省L市有个B企业,做设备制造的,90年代完成股份制改造,由集体变为民营,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细分行业特性,到2009年左右进入国内细分行业前三,订单一般都排到一两年以后,市场不大但是技术壁垒已经形成。多少年来在银行持续忽悠“跨界经营、搞房地产”下仍保持清醒,坚守主业。然而从2012年左右开始被地方政府要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扶上下游,为另一家企业提供了保证担保。2017年底,被担保企业涉两高一剩,还被环保盯上,无力整改最终停产,贷款无法收回,B企业全额代偿,然而B企业因代偿风险暴露,自己的贷款也被银行宣布提前到期,重压之下B企业无力承担,被查封、停产、工人回家。当地政府心心念念在破产拍卖阶段把企业厂房用地买回来,计划土地变性之后高价卖掉,再不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之事。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本是资本主义社会银行的表象,然而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白银时代,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二、监管的路径依赖和复杂诉求(一)政治经济学和效用经济学自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对银行的监管就陷入一种两难导向,既想要面子又想要里子。从银监会技术官僚的角度看,更倾向采用效用经济学的理念,通过制定指标引导全行业健康发展。然而监管的领导们更得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类似于佛教协会会长除了本身是一个佛教信徒之外更是一个官员)。所以监管形成了五大类考评指标的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其中既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集中度、逾欠率、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这些经营性风险性指标外,还有三农贷款、绿色信贷、普惠金融、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等等,如今又有“125”新政。监管目标和手段的混乱往往导致缘木求鱼,事倍功半,而被监管者只好身披重甲头戴巨盔跳舞,舞姿拧巴可想而知。最有趣的是曾经一项存贷比指标,75%的红线本意是为了银行稳健发展。然而股份制银行以贷吸存,以牺牲部分利差收入为代价换取客户做回报(开全额保证金银承并贴现)提升存款,还导致考核时点前后短期资金报价波诡云谲(顺带养活了一批资金掮客),终于诱发多次钱荒,结合现代人储蓄习惯变化的现实,2015年不得不取消了这一指标。然而取而代之的偏离度指标、以及严禁银行对存款余额进行考核的要求,不但迫使银行掩耳盗铃,把存款考核从时点调整为日均,还必须和企业耗费巨大精力进行头寸管控,社会闲置资金流动性(亦即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二)控制风险还是追求合规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承担风险获取利润。控制风险是核心目标,而合规只是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然而风险发生以后是容易被隐藏的,是否合规却较容易判断。既然要与国际接轨,培育合规文化,规就变得无比重要,甚至不合规本身就上升为一种风险,规偶尔就比控制风险更紧迫。然而规永远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执行的。尺度就成了那遁去的一。规拿在手上看的时候是文牍,卷起来打屁股的时候就是竹板。而且规是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有时候有规不行也能解释的通,而大部分时候绝不许你越雷池半步。最终银行在执行的时候各自掌握,聪明的把自己的制度定得粗线条一些,宁可事后承认自己水平低也不愿具体业务上授监管以柄,精明的在监管的规之外继续细化,严以律人,锅全给具体做事情的人背。不合规受罚,然而从未有人敢说,合规免责。(三)监管和创新的猫鼠游戏上文提到,2009年以来银行圈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核心思想就是装傻充愣、混淆概念、创造名词、弯弯绕绕绕到监管头晕目眩。然而时间久了,这个游戏的双方就像唱双簧,都在卖力的演好自己。部分监管制度推出后,参与制定者还要去股份制银行培训一圈、点拨一番,吃吃喝喝之外赚取一笔丰厚的授课费。而银行创新模式投放市场之后,监管一般也会装瞎半年到一年,留出做一批业务的时间和空间,然后猛然发觉其中不妥之处,逐级汇报认真研究,修改规定堵住漏铜,检查一圈之后豁免过往,声明不许再犯。以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例,其底线就是土地要开发商自己出钱买,后来的套路,要求四三二(即四证齐全 30%资本金 二级资质),要求项目土地在建工程抵押,民营企业还要实控人夫妇的保证,要求销售回款资金的归集和监管。看起来风险点似乎都防范了。然而梦想照进现实,房开项目拿地之后,施工方垫资普遍,正负零即展开预售,真实资金缺口远小于融资额,真实用款时间远小于融资期限。那么钱去哪儿了,当然是找个施工方转一圈用到其他项目拿地去了。而银行与银监无视这一现实,一件国王的新衣穿了十几年。再以项目贷款为例,本来是可以按照用款进度逐步提取,然而贷款没有额度,同样的产品逼成信托受益权以后,一般就一笔发放了,在这个过程中挪用就变得顺理成章。(四)人行点滴说了半天银监,也捎带提一句人行吧。虽然自2003年起就不直接指导银行的具体工作了,但是不用几年就反过味:银行有钱还乱来,不管管还不翻了天。于是人行从征信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反洗钱、外汇管理入手,检查是有的,处罚也是有的。尤其征信系统,说白了就是对接各家金融机构后台数据,整合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金融机构借款和风险分类、对外担保等,再配以工商总局的半公开信息。其建立的初衷应该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然而最近十年改进很小,从易用的角度已被企查查(除了信贷信息和担保信息之外)等甩得老远。就这样一个系统,抛开版面陈旧、价格高昂、按次收费不说,要命的是各种检查怀疑你泄露客户信用信息,甚至会把非工作时间查询当做问题要求整改,鸡毛!您知道上班时间系统有多卡么。(五)某银行的太太团以及更普遍的潜规则2015年,毛先生被带走以后,某银行光拿工资不上班的太太团就曝了光,令世人十分艳羡。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每有股份制银行新机构开设,几乎必有政府官员、监管领导加盟,旋转门轻轻一转身份就不同了。此外某银行超喜欢邀请分管财政的政府领导或者财政局长的太太/子女做分支机构副行长,窗户纸太容易捅破,然而确实好用——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银行需要体制内的人充当润滑剂。三、这些年、那些人2009年以来的十年,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个人财富快速增长,房价持续上涨导致城市生活成本提高,新的行业/职业不断出现,人才渐趋分流,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异化,高校扩招后的一代进入职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学力、家庭、个人支出和消费、发展诉求较之前有了较大区别。(一)老同志和新同事老同志来源包括早期四大行跳槽、军队复转和师徒传承带出来的大本、大专生,以及早期入职的某些关系户。责任心强,普遍乐于助人,适应了一个岗位干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节奏,也能接受组织要求长期异地工作的调动,不会轻易跳槽。以行为家,喜欢提前到岗,打扫办公室。因为经历得多,而且部分赶上了房改,至少在房价起飞前买了房安了家,对待业务一丝不苟,谨言慎行。受计划经济思想一定影响。新同事一般是银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学校招聘进入银行体系(以及有客户资源的三教九流),普遍学历较高,培养方式暨有师徒传帮带也有管理培训生模式,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因为买房结婚养娃的需要(有段子说银行员工一面抱怨买不起房、一面拼命贷款给房企买地拉高房价),以及实现某种自我认同对衣食住行旅游进修都有较高的标准,对个人发展和薪酬提升有较强的欲望。基本是市场经济思维。(二)上级和下级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最近几十年的创新,银行业务分门别类,环节包罗万象,隔岗如隔山。股份制银行的各级管理者一般是因某些甚至某项业务优异(一般而言是对公业务做得好),或者跟对了人获得提拔(政治站位正确),再就是社会招聘引发的提升,或者政府和监管调入直接给级别。从普通员工到管理者是最艰难的一跃,一旦进入管理序列,不出纰漏的话会或快或慢的逐级提升。而且伴随岗位轮动,必然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形。必须承认,很多人正因其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才比其他人突出;而且有些人确有自知之明,充分授权、依靠专家,以考核等手段控制。但是银行业的晋升多了,也必然有瞎指挥的情况,加之奉行服从文化和分级负责,事情格楞着也办了,下级还要恭维上级“领导有方”,却转过身骂一声“2B”。(三)留下的和离开的这些年来,银行吐故纳新。很多思想活跃的受限于银行繁杂的条条框框离开了,很多有远大抱负的受限于银行论资排辈的格局离开了,很多个人能力突出的受限于银行牵制中合作的设定离开了,很多懒惰或散漫的受不了银行僵化的考勤和无效的加班也离开了,很多受限于合规要求钱挣少了的离开了,很多瞅准机会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也离开了。很多喝不了酒的离开了,很多出不了差的也离开了……可以说银行做久了,几乎人人都想离开,然而呆的越久越不知道离开还能再做什么。坐在深夜回出租屋的地铁上,你白天谈的几十亿的业务和你有半毛钱关系。银行是一个体系,单独的一个人,只是一个螺丝,单拎出来什么都做不成(所以银行人做坏事也往往是窝案)。很久以前的银行从业者,会在企业一蹲几个月,帮企业盘库做报表,有项目可以做可行性研究,预测内部收益率,评估资产价值。而现在这些都由专门的中介机构代劳。现在留下的岗位,有的人点了半辈子钞,有的人录了半辈子系统,扯了半辈子淡,用了十几年Excel却只会求和函数还是下拉的,有的人最擅长的是粘发票,有的人专说祝酒词、讲黄段子。最有用的也许是IT开发人员(价值普遍在银行是被低估的),经常参与保全诉讼的法务人员,会调查分析企业财务的客户经理和审查员,会写各种报告的写手和PPTer,以及食堂大师傅。放眼世界,站着工作的超市收银员往往要比坐着工作的银行柜员薪资高,而我们的柜员薪酬应该也十年没有涨了。你建立的很多所谓人脉其实都属于你背后的那个岗位。坊间有句话对银行人总结最到位:(没有客户或上层关系)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四)客户端和资金端自从银行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资金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存款资金、同业资金、理财资金来源不同,价格自然不同,不同的资金对接不同的项目。价格怎么算,利益怎么分,成了仅次于营销和审批之后的第二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资金端认为若我搞不来钱,多少客户都无法落地,利润何从谈起,即使项目出现违约也得补齐我的利润。客户端认为资金的活谁干都一样,无非是你有牌照,平时陪同业喝个咖啡,用全行的网点卖卖理财,凭啥刮地皮。(五)银行人的新形象很早以前,银行人给大家的印象更像国家干部。近年来银行人给社会的印象是:西装革履,奔波、疲惫,看不懂忙的是什么,念叨的话老百姓听不懂。有些游走在各色人物,尤其老板和官员之间,舌灿莲花,或油滑或跪舔,五毒俱全;有些存在于电话的另一端,存在于微信朋友圈,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打电话说一些你根本不关心的事情,或多少年都不联系突然冒个泡让你买金银首饰纪念币。矛盾永远存在并不断转化,在银行内部、外部,在人与人之间,在资源和产出之间,在风险和效益之间,总之在利益之前,一切动作都扭曲并将扭曲做成常态。四、十九大的新精神一篇十九大报告,在我读来关键字是“新时代”,新时代与以往的最大区别是追求“美好生活”而不纯粹是生产力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个人的理解是:新时代一定是要追求平衡,而不接受纯粹逐利盲目发展导致的过度繁荣及泡沫破碎后的满目疮痍;具体到个人,是追求精神的满足,而非陷于物欲的疲于奔命。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决策,伟大之处在于:如果真正落实,就是执政党放弃了利用经济周期割韭菜,放弃了先吹泡沫到泡沫破碎后低价收资产的机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写进十九大报告,是这五年的重要课题,而重大风险可以理解为房地产行业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和与之息息相关的银行业系统风险。做好这项工作,金融业只有也只能推进供给侧改革、金融去产能或者说金融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五、诡异的现状和迷茫的战略(一)发展还是收缩上半年监管要金融去杠杆,政治上绝对正确,问题上也看到很多,然而“三三四十”,对不起,银行的乱象比你们监管想象的要乱得多。操作上被诟病为监管竞赛,简直为了迅速的降低融资规模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客观规律是:资金已投放,项目在建设,企业在经营,现金流是稳定的,没法骤然撤出,而且融资往往被企业纳入长期可支配资金考量,就更难迅速压缩。要急速压缩,就是要承受企业的大面积破产。而这种淘汰和产能、效率、污染、是否高端都无关,只和杠杆率、流动资产占比、担保圈以及融资到期集中度有关。于是,一刀切的治理乱象、回归本源,矫枉必过正,倒闭潮、违约潮随之到来。2009年以来人行持续放水,宏观经济相对高的杠杆率,保证了我国能够相对平稳度过全球性萧条。所以正视历史,实事求是是必要的。老司机们都知道,高速行车遇到问题,特别是爆胎这种极端情况,最要紧的是不能猛踩刹车,而是把稳方向,轻点油门,徐徐减速。(二)对公还是零售对公业务萎缩,看不到希望。银行纷纷把目光转移到相对稳定的零售业务,不管是真想做,还是用口号忽悠上级和股东,起码零售业务存款稳定,客户忠诚度高,坏账低,开户数庞大,一旦有了客户,开信用卡、网银、电话银行、卖理财这些产品渗透。说白了,大叔和阿姨们更容易忽悠些。然而事实上招商银行是靠1999年以来长期持续的耕耘,平安是背靠平安保险强大的销售网络和长期积累的信息以及义无反顾的转型魄力,才使这两家银行突出重围。零售需要长期投入并承受长期亏损,需要系统的整体优化,对科技的真正重视,更需要前瞻性的客群分析,提前感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以及渗入到骨髓的服务意识。其他做惯了大爷的银行们,靠什么。(三)抵质押,保证和政府信用标题是两种传统的增信方式和一种不破的信仰,一般是银行认为风险不易控制时要求融资人追加提供的第二还款来源。对于同一个融资人,越是靠前的担保方式越安全,然而越是靠前的方式融资价格越低。增信帮助银行合理的把钱借出去,同时抵押把银行变成当铺,质押帮大佬把上市公司掏空,保证逼出了互保圈,几何级扩大了地方债务危机。当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资金紧张,烂资产很难再通过装进上市公司套路小散。当房子难以变现,商铺大面积空置,资产处置频繁流拍。当地方担保圈频频爆雷,保证人为了避免代偿纷纷主动违约。当审计和巡视组频繁出动,地方政府主动撤函。最终,债务承担还是要回到融资人/项目本身,还是要踏踏实实研究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然而环境使然,踏踏实实做主业,不忽悠不乱加杠杆的客户还有几何?(四)顺风局的打法失灵了1999年以来,新一代银行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信用危机。冲冲冲的打法成就了很多银行佼佼者唯一的路径依赖。发展有迟缓,人员有怠惰就搞搞专项营销活动来刺激,完成加钱或者完不成扣钱。但是这些招数现在不灵了,市场透支、客户成批倒下,大量经理深陷不良,人走不了、钱没得拿,少量客户经理没有不良,但因为更加严厉的报销政策也拿不到营销费用,当下的股份制银行发展就像一架双引擎停转的飞机,随风飘摇。纯粹的论功行赏,纯粹的追求规模、利润快速增长已不可持续,一场更大的被动出清必然来临。大祸已成,各安天命。六、未来已来 唯变不变(一)通讯行业的现在可能是我们的未来曾几何时,一个138+区号+尊贵尾号的移动手机号,B格满满,拥有者和后来的五位数QQ号是一种感觉。当年的三大通讯服务供应商,电信、联通、网通占有全部的移动通讯用户资源和通道,行业相对垄断,对口专业最好的毕业生尽入囊中。但三家均热衷于采购设备吃回扣,彼此挖墙脚抢客户、一味通过补贴和降价追求新开卡数,信号差、服务差,对套餐迷宫、巨额漫游费、吸费电话、短信平台无限纵容。对创新和客户需求极端傲慢,特别是利用行政手段打压SKPYE,甚至为了保住电话费和短信费收入对于自家研发的软件(如移动飞信),主动阉割流量语言功能,免费短信也是多方限制。同时又一厢情愿的给SIM内置一堆功能,使用者一不小心就会产生长期巨额而且很难取消的费用。结果大家看到了,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完全取代了手机号码为代表的移动通讯入口。现在还有很多人经常使用电话和短信功能么(推销电话和垃圾短息在我本人这里已占比过半),稍微亲近一些的关系都是通过微信(iMessage/facetime并不是短信/电话)等沟通。随着人员的流动性加强,换号变成了常事,也少有人再介意号码(除了177等虚拟运营商号码受一点小歧视),既然你们运营商喜欢用补贴撬动新开卡数,消费者把补贴用完就会无情换卡。最终,运营商将只会卖流量包。银行再不悬崖勒马,必将是同样的结局。依靠网点吸收一点点存款,卖一些些理财,靠体量大而不倒,而筹集到的钱高风险的不敢投,低收益的要亏本,稍复杂的怕违规,不懂客户需求、也不知产品体验。而能够掌握细分市场客群差异化需求的小机构,会变成市场的套利者。银行业自身将回归制造业的普通利润率,成为提供廉价大宗资金的渠道。(二)传统银行有特色或者有靠山才能活一招鲜吃遍天,特色、特长甚至独一份才是王道,银行产品同质化的今天,特许经营、独享产品已完全不可能,特色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客户基础、品牌口碑,特长是风险经营理念、银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银行家人格这些软实力。只有差异化的优势才可能撑过这次出清。2018年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开,民营企业卖身国资的情况也俯拾皆是。由更有实力的集团、国资进行资金注入和产业整合,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有序,就业率相对平稳。同理,依靠央企集团、地方国资能进行资金注入或不良资产剥离,才能使一部分股份制银行撑过这个寒冬。(三)金融业失业潮参见东北产业工人下岗活下来之后,金融行业必然会掀起一轮新旧动能的转换,这其中会继续大鱼吃小鱼的兼并,业务将变得更加细分,每个细分领域的专业壁垒会越来越高。为了节省成本,辅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出现银行网点建设的大规模萎缩以及从一楼搬到高层的租金节约。畸形发展导致的行业过剩、结构性失衡,最终必然是大规模的产业人员下岗。依靠流程和岗位整合减少人员使用,依靠AI减少人员使用,依靠高创新员工的创造性工作减少一般操作性人员的使用,等等。当年东北工业基地吹玻璃的老工友们,曾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或缺;前两年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们,也曾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或缺;现在的银行员工们,仍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或缺。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三类人更容易留下来,一类是真正的银行家,有目标有路径也有担当;第二类是有天然的敏感,感知客户需求甚至创造客户需求的产品经理们;第三类是对于各种内部外部流程、显规则与潜规则都极端熟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怎样做成事的操作人员。(四)新的生产力呼唤新的生产关系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已远落伍于时代,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已经创新出更高效、更适合中国企业、更适合东方文化的资源调配、项目运行、组织控制和集约管理模式。而为之服务的资金配置部门管理效率已远远不及。这也是独角兽企业不太需要银行资金的原因之一。风投、私募、基金抢占了行业制高点,获取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超额回报。过去这些年银行主动承认这不是我们的菜,放弃了这片市场,但是未来还是要转变自己,接受新模式,拥抱新产能。(五)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资金统筹方式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资金是等价的,区分银行的钱、信托自营盘的钱、理财的钱、险资的钱、民间借贷的钱,区分国内的钱和香港过来的钱,给不同来路的钱不同的定价(也就是利率)。然而钱本身应该是一样的,价格只和使用的期限和用途有关。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金早已可以毫无延迟的流动,大数据的理念持续践行,资金价格必将渐趋统一。而银行拉存款、卖理财的现有模式必将迎来新的变化,结合互联网技术的资金统筹将未来必将回归。(P2P前一轮搞乱了,然而理念仍是先进的;和共享单车、币圈一个道理)。(六)中国崛起需要长期稳定的产业资本改革开放四十年,前十年经济发展的资金动力主要来自城乡剪刀差、省吃俭用和滚动投入,之后二十多年主要是依靠金融资本(主要是银行资本),发展到现在银行业已很难独撑全局。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远期规划,虽然近期受到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打压,但也正说明方向找对了,未来向这一方向发展仍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稳定健康的资金支持,特定前提下不计成本不图回报的资金支持,不以追求规模利润为目标只以产业良性发展为根本的资金支持,我认为是必须的。东亚国家上升期普遍出现的财阀/团资本值得借鉴,只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无关国有还是民营,金融与制造业企业组成联合体或利益共同体,利用稳定的银行资金,相对垄断以整合产业,节约资源,优化配置,熨平行业周期,稳定持续发展。“大银行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只会考虑自己的集体。有问题就推给别人,谁都不想担责任。成天就想着党同伐异,自相残杀,将黑颠倒成白循环往复,下属都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发现问题却不敢讲,这样的银行和垮掉有什么两样。”——半泽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