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3日消息(记者韩晓余)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在即,进口参展企业达到往届规模,进口“展品”加速通过跨境电商变“商品”。如何抓住全球疫情下中国进口市场的新增长点,备受海外品牌关注。疫后进口消费加速线上化,跨境电商迎新增长(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11月3日,天猫国际联合德勤在上海发布《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研究显示,疫情后用户购买习惯与消费模式的改变,推动进口品牌数字化转型及加速与跨境电商合作。报告指出,疫情改变了全球消费市场格局,中国进口消费加速线上化。出境游熔断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加上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推动海外品牌加速入华。过去一年,天猫国际进口新品首发数量同比增长130%,4月以来海外新品牌入驻同比增速125%,成交额同比增长113%。从中国进口消费市场整体来看,“年轻化”与“普惠化”仍是关键词。90、95后年轻人依旧是进口消费的主力人群,从今年开始,年龄代际向一老一少两端延展,00后和50后的进口消费增长最快。值得一提的是,50后晋升成为“新老年人”,展现出对进口商品的强大购买力。有钱有闲的他们更注重身体健康和商品品质,他们不再只是给家里的新生晚辈购买尿不湿和奶粉,保健品、旅行装备是他们购买最多的进口商品。从进口消费的地域范围来看,进口消费持续普惠化。进口消费者不再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今年天猫国际上来自山西、河北的进口消费者数量明显增加;新兴市场充满活力,低线市场消费者的的年增长率达42%。疫情后进口消费场景的变化,带动相关进口品类崛起。宅家消费习惯养成,带动家居清洁、个人护理、烹饪厨具等品类增长;疫后社交需求释放,推动进口洋酒大幅增长;境内游、短途出行需求增长,使进口便携类用品、食品备受欢迎。同时,进口消费观念不断升级,引发消费需求新变革,“对自己好一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进口保健品在90后年轻人群中不断普及,进口宠物零食和保健品销售增长,面膜、美容仪呈现院线化、精细化趋势,男性美容群体增加。此外,出境游熔断导致以往热门旅游国家的进口商品需求增长,而线下受阻的海外零售店铺也加速来天猫国际拓销。“首届进博会至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将跨境电商天猫国际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站。”天猫进出口事业群副总裁王浩洋表示,天猫国际也不断为海外品牌搭建入华“快车道”,通过不断完善物流、仓储、供应链等进口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海外品牌更便捷、高效地开拓中国市场。
进口货。(图:视觉中国)海外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王俊岭)记者日前从商务部了解到,为配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关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主要消费品供给和需求情况,商务部于3—5月份对食品、服装鞋帽等10大类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开展统计调查。其中,流通企业(以实体店为主)填报主要消费品供给状况统计调查表,消费者填报主要消费品需求状况统计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呈现四大特征:——消费品供给以国产为主,消费者进口需求旺盛。调查显示,75.2%的流通企业国产消费品销售比重超过50%,与上年基本持平。79.6%的消费者购买过进口消费品,其中41.7%的消费者购买进口消费品占其购买同类消费品比重超过10%。分品类看,对化妆用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消费者购买进口的比例较高。——企业和消费者增加进口意愿强于减少进口意愿。未来一年,9.7%的企业计划增加消费品进口,比计划减少进口的企业比例高2.5个百分点。未来半年,24.1%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购买进口消费品,比减少购买的消费者比例高3.2个百分点。对食品、母婴用品、化妆品、钟表眼镜、珠宝首饰、乘用车6大类消费品,消费者增加购买进口的意愿强于减少购买的意愿。——消费品进口更关注品牌、安全和设计。调查显示,企业进口10大类消费品均最关注品牌,进口食品、母婴用品兼顾安全,进口服装鞋帽、珠宝首饰青睐设计因素。消费者购买食品、母婴用品、化妆品、乘用车类关注安全,购买服装鞋帽、钟表眼镜、珠宝首饰注重设计、款式因素。——企业拟增加的供给与消费者购买需求基本匹配。企业进口意愿较强的消费品品类与消费者进口需求旺盛的品类重合度高。具体包含:鲜果、鲜奶、水产海鲜、保健品、运动服装、运动鞋、婴幼儿食品、婴幼儿纸尿裤、洗发用品、护肤用品、彩妆用品、口腔护理用品、手表、眼镜、太阳镜、钻石饰品、新能源汽车。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表现出良好的成长韧性。下半年消费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但随着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和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大幅度减税降费、扩大开放、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预计下半年消费市场将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原标题:商务部发布食品、服装鞋帽等10类主要消费品供需调查报告近八成消费者买过进口货《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19日 第 03 版)
本文摘要:1.2017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13.4亿元,同比增长49.6%。2.正品保障和物流资源是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3.跨境电商创新模式不断,线下零售店和人工智能应用提升用户体验。▌监管政策过渡期二次延长带来发展利好上层设计趋向引导支持,释放稳定信号2016年4月8日起,我国正式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1)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不再按物品征收行邮税而是按货物征收关税、增值税、消费税。(2)公布跨境零售进口电商正面清单,跨境零售进口商品的品类受到一定的限制。(3)规定个人购买限额,“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万元”。(4)跨境进口标准提高,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医疗器械、特殊食品等的首次进口需提供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跨境监管政策规范调整内容较多,但给出了一定的过渡期,部分政策于2018年起开始实行;2017年9月,再次延长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延长一年至2018年底。过渡期的二次延长给了跨境电商企业更多的调整空间,整体处于政策利好期。▌市场态势已定,资本趋利远离早期项目(1)跨境电商受政策影响不确定性较大(2)格局趋稳跨境电商受政策的影响较大,行业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跨境政策的不断出台、变化,资本市场对跨境电商行业的态度趋于谨慎。根据相关统计,相比2015、2016年,2017年跨境电商行业总体投融资数量大幅下降,仅有5笔。从投融资金额来看,2017年的单笔投资金额也不断缩减,亿元以上的投融资数量减少,3亿元以上的案例仅有1笔,5亿元以上的投融资无案例。这一方面是资本界对跨境政策不确定性做出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互联网巨头不断入局,跨境电商行业大平台、大市场态势已定,资本趋利逐渐远离早期项目。▌消费者跨境网购的方式对比跨境电商模式为主流,个人代购和个人海淘存在灰色地带中国消费者在国内购买海外商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寻找海外代购(2)海外官网购买(此处称为个人海淘)(3)跨境电商(目前最主流模式)▌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跨境电商影响暂较小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品类与贸易战受限品类暂无交叉中美贸易战中,中方对美拟加征关税的品类主要为:干鲜果品、葡萄酒、乙醇、花旗参、无缝钢管、猪牛肉类、烟草、汽车、化工试剂、航空器。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品类主要为零售日用品:母婴用品、婴童食品、保健品、美妆个护、服饰鞋帽、家居百货、3C数码家电等。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跨境电商影响暂较小:(1)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品类与贸易战受限品类无直接交叉。(2)在海关征税体系中,进口的成品和原材料税号不同,相互之间税收互不干涉,因而对于跨境进口中部分由受限商品加工而成的商品来说,也不会影响其现有税率。跨境电商进口国家中美国占比相对较小中国跨境电商进口的商品品类主要为母婴商品、美妆个护、保健品,所以跨境电商主要的进口国家为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在美国进口的商品品类主要为服饰鞋帽等,美国在跨境电商进口国家分布中占比相对较小,因为从短期来看,中美贸易战对跨境电商的影响相对较小。▌跨境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1113.4亿元2017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的规模约为1113.4亿元,增长率为49.6%。艾瑞分析,未来几年,在政策基本面保持利好的情况下,进口电商零售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艾瑞预计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跨境电商行业集中度较高CR5接近70%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市场结构中,TOP5占比69.5%,接近70%,跨境电商市场的集中度较高,且行业梯队格局基本稳定。▌保税备货是目前跨境电商主流商业模式集货模式是直邮模式的升级,差异在于是否集中订单统一发货中国跨境电商从物流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保税备货模式和海外直邮模式,其中海外直邮模式根据是否集货分为小包裹直邮和集货模式。▌保税模式配送时效快直邮模式配送速度较慢,需承担海外仓建设成本保税备货模式由保税仓发货,配送时效最快,但需承担商品过期的销毁成本;直邮模式由海外供应商直接发货,配送速度较慢,且前期需要承担较多海外仓建设成本。▌保税模式适用于标品和热款直邮模式可供选择的品类多,适用于非标和测试阶段的新品跨境电商不同物流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适用于不同的商品类型,决定了其在退换货服务中承担的成本差异。▌主流跨境电商均在物流方面有所布局暂无跨境电商平台获得保税车相关资质跨境电商行业主要的转运方式为空运和海运,目前主流的跨境电商平台均在物流方面有所布局。从口岸到保税仓段由拥有保税车资质的专业物流公司承运。▌海外仓承担仓储物流&新品测试功能物流配送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上述跨境电商物流模式的差异,保税仓模式需要承担商品过期未销售的销毁成本,对于一些经营新品类和非标品的商家或平台而言,会采用海外直邮或集货模式进行跨境B2C贸易,这就需要在海外建立仓库。商家建立海外仓的成本较高,于是跨境电商承担起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责任,为商家提供仓储、分拣、配送等全流程服务。目前主要跨境电商平台均在海外仓有布局。海外仓的盈利模式主要为商家租用收取费用,费用类型包括:仓库租用费、人工分拣费、配送费等,其中以配送费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海外仓的痛难点政策、成本、本土化和系统打通是难点海外仓对跨境电商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家跨境平台纷纷在主要目的国家构建海外仓,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痛难点:(1)当地的政策导向,是否允许构建海外仓和构建过程中的政策限制和政策优惠。(2)海外仓在构建之初需要承担较高的建设成本,包括租金、人员、物流配送等,而且在实现规模化之前盈利空间较小。(3)海外仓的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构建过程,包括对当地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文化环境等的适应。(4)目前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海外仓均服务于自己的跨境电商系统,这导致在不同平台入驻的商家需要接入不同平台的海外仓,成本较高且便利性不足,未来系统之间的相互打通是难点,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海外仓存在一定的发展机会。▌正品保障是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指标商品溯源成为行业标配由于跨境电商行业强势品类为母婴、美妆个护、保健品等,正品保障至关重要;另外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主动感知较强,所以正品保障成为跨境电商赢得客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目前跨境电商平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正品的把控,其中商品溯源成为行业标配。▌跨境网购用户以80、90后白领为主95后逐渐崛起,成为跨境消费新势力艾瑞调研数据显示,中国跨境网购用户以80、90后为主。其中80后占比最多,比例为56.3%;90后占比其次,为21.7%。从用户的职业分布来看,以企业一般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一般员工为主,占比分别为24.1%和15.3%。▌北上广的消费者更爱跨境购买商品主要集中在沿海以及华东、华南中国跨境网购用户的地域分布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大体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比例递增的趋势。其中,以北上广用户占比最多,广东占比19.0%,北京占比13.2%,上海占比10.1%。▌跨境网购用户最爱购买食品和美妆用品未来期待购买海外的服饰、3C数码和运动户外用品进口食品和美妆个护为中国跨境网购用户最常购买的品类,占比分别为55.0%和49.0%;其次为服装鞋帽、箱包,占比为48.3%。未来,用户希望能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更多的服装鞋帽、箱包、3C数码家电、运动户外用品。提供更多可选品类是未来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限时折扣为最吸引用户的营销模式跨境网购用户仍然是理性的消费者在用户对不同营销模式的偏好研究中,限时折扣为最吸引用户的方式,58.5%的用户表示限时折扣等促销活动最吸引他们购买,跨境网购用户仍然是理性的消费者;此外,内容营销对消费者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商品使用笔记和测评为吸引用户的第二大热门营销方式,选择比例为41.6%。“价格+内容”双驱动将促进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正品保障为跨境网购用户最看重的要素网站/APP的信誉和口碑也是用户看重的因素之一由于跨境信息不对称,以及跨境网购的相对高消费,“正品保障”成为消费者在跨境购买商品时最看重的要素,41.2%的用户明确表示最看重正品保障,远远高于价格、配送等因素。其次,在选择跨境电商平台时,网站/APP的信誉和口碑也是用户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口碑信誉好的跨境电商平台往往在正品方面更有保障。对于跨境电商平台而言,价格和品类丰富是其次,质量和正品保障最重要。▌用户对不同模式的评价平台类认知集中在品类丰富度;自营类认知集中在正品保障跨境电商用户对不同模式的企业认知集中度不同。天猫国际和网易考拉海购分别为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的典型代表,以这两个企业为例进行分析,用户对天猫国际的认知更多为“品类丰富的”、“评价信息丰富的”、“价格优惠的”,用户对网易考拉海购的认知则主要为“正品保障的”、“高品质的”、“可信赖的”。总体来看,自营模式能够传递给用户更多的正品保障认知。天猫国际品类丰富满意度较高;网易考拉正品满意度较高以天猫国际和网易考拉海购作为平台和自营模式的代表企业进行分析,用户对跨境电商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保持一致。(1)用户对天猫国际的认知度集中在“品类丰富”,在满意度调查中,这一维度的得分也最高;天猫国际品类丰富满意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在各细分维度对比中得分也最高。(2)网易考拉海购用户的集中认知为“品牌保障”,同样在细分维度的满意度调查中,不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高于本企业内其他维度的满意度得分,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跨境电商玩家模式对比物流资源成为跨境电商平台重要的战略资产▌线下跨境零售店的布局通关模式是线下店布局的痛点保税区跨境商品线下店早有布局,但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距离消费者太远等限制因素,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类比于生鲜等其他网购消费领域,跨境电商线下零售店的布局也是近期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由于跨境商品税收和购买等政策的特殊性,跨境电商线下店布局中有一些独特的痛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通关模式方面:由于购买跨境商品需要缴纳税款,所以个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需要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并且在通关时需要个人订单、支付订单和物流订单三单对碰,信息一致方可清关,所以跨境零售店如果要开在保税区以外,就不能走跨境B2C贸易方式,而是采用一般贸易模式,这种情况下商品需要缴纳全额税款: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在税收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研究说明
为配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关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进口消费品供给和需求情况,商务部于近期组织开展了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并于今日(5月28日)发布了《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查结果显示:进口商品成为市场供给重要补充。进口商品销售占商品销售总额比重达到五成以上的企业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为24.4%,其中乘用车、家居和家装用品、钟表眼镜、电器电子产品、食品类企业比例分别为51.1%、34.6%、31.0%、25.9%和25.4%。商品进口更重品牌。39.2%的企业认为品牌是进口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受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安全、价格、设计和原料。扩大进口意愿较强。未来一年,在调查的92个商品品类中,企业增加进口意愿较强的有34种,分别为:葡萄酒、鲜果、啤酒、鲜奶、食用油、保健品;运动鞋、运动服装、户外服装、休闲服、皮鞋/靴、西服套装;婴幼儿食品、婴幼儿服装、婴幼儿纸尿裤、儿童安全座椅;香水、护肤用品、彩妆用品、口腔护理用品、洗发用品;户外装备、健身器材、球类、泳具、乐器;手表、眼镜、太阳镜;钻石饰品、金饰品;SUV汽车、新能源汽车、轿车。需求状况调查对象为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消费占商品消费总额比重达到三成以上的消费者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超过20%,其中化妆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乘用车、珠宝首饰比例分别为36.1%、33.4%、28.9%、27.3%和22.7%。吃类更重安全,用类更重品质。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是购买进口食品和母婴用品的主要关注点,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质是购买进口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化妆品、家居和家装用品的主要考虑因素。进口需求意愿较强。未来半年,31.0%的消费者计划增加进口商品消费,需求列前五位的商品依次为化妆品、钟表眼镜、母婴用品、乘用车和珠宝首饰。
商务部28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商品供给以国产为主,品牌成为企业决定商品进口的最主要原因,企业未来一年内将维持现有进口商品比例,增加进口意愿在品类之间差异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进口优质商品消费意愿不断增强,进口商品成为市场供给重要补充——5月28日,商务部发布的《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成为市场供给重要补充。不过,企业增加进口意愿在品类之间差异较大。针对调查报告相关数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安全、价格、品质成关键词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进口优质商品消费意愿不断增强,家庭月收入超过2万元的消费者都购买过进口商品,且最近一年内已经或有意购买进口商品的占比高达86.6%。消费者对食品、服装鞋帽和化妆用品的关注度较高;化妆用品、母婴用品和钟表眼镜等大类中进口商品比重较高,未来半年内增加购买的意愿也较强。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时,主要关心安全、价格和品质。具体来看,消费者对进口商品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消费占商品消费总额比重达到三成以上的消费者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超过20%,其中化妆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乘用车、珠宝首饰比例分别为36.1%、33.4%、28.9%、27.3%和22.7%。吃类更重安全,用类更重品质。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是购买进口食品和母婴用品的主要关注点,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质是购买进口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化妆品、家居和家装用品的主要考虑因素。进口需求意愿较强。未来半年,31%的消费者计划增加进口商品消费,需求列前5位的商品依次为化妆品、钟表眼镜、母婴用品、乘用车和珠宝首饰。消费者为何对进口优质商品的消费意愿不断增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消费者需求与国内供给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国内供给不足或者国内供给与进口的商品在市场定位、产品的技术设计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话,那么进口商品就会有效弥补国内市场供给的空白,从而使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表现得更加强烈。“以汽车、化妆品为例,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定位、产品的技术特点和性能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人们在消费升级过程当中,对于高品质的知名品牌的汽车、化妆品和具有更强技术特点的汽车和化妆品需求,在国内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对进口汽车和化妆品的需求也就表现得更为强烈。”赵萍说。 不断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商品供给以国产为主。75.6%的企业(指参加本次调查的流通企业,下同)销售商品国产占比超过50%,其中国产商品占比较高的是珠宝首饰、服装鞋帽类,较低的是乘用车类。品牌成为企业决定商品进口的最主要原因。39.2%的企业认为品牌是决定进口商品的原因,其次为安全、价格、设计和原料,比例分别为14.6%、12.9%、11.7%和11.6%。“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正由传统模仿式、排浪式、生存型消费模式向新型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型消费模式转变,对于健康饮食、医疗康复、信息通信、文化创意等领域优质特色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意、营销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相当一部分商品和服务领域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进口符合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消费者将享受到种类更丰富、价格更实惠、购买更便捷的进口商品,实实在在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对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提升进口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也具有积极作用。数据显示,进口商品成为市场供给重要补充。进口商品销售占商品销售总额比重达到五成以上的企业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为24.4%,其中乘用车、家居和家装用品、钟表眼镜、电器电子产品、食品类企业比例分别为51.1%、34.6%、31.0%、25.9%和25.4%。 进口意愿折射需求之变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主要消费品供给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企业未来一年内将维持现有进口商品比例,增加进口意愿在品类之间差异较大。未来一年,85.5%的企业将维持商品进口现状,7.4%的企业将减少进口,7.2%的企业将增加进口,增加进口意愿较强的集中于食品、母婴用品、化妆用品、钟表眼镜和乘用车类商品。同时,家居和家装用品类、电器电子类减少进口意愿强烈。报告显示,未来一年内,80.1%的企业计划对家居建材类进口维持现状,减少进口比例为16.9%,高于增加进口比例约14个百分点。其中,瓷砖、卫生陶瓷、木地板、油漆涂料和灯具减少进口意愿较强。未来一年内,85.8%的企业计划对电器电子类进口维持现状,10.3%的企业减少进口,3.9%的企业增加进口,分品类看也是减少进口比例高于增加进口比例。“对于在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已经得到适度满足的一些高品质商品的需求,或者国内供给能够满足的这一部分需求,企业的进口意愿可能会有所减弱。”赵萍表示,过去3到5年,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国内生产的一些家电产品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因此对进口家电类商品的需求就有所减弱,这也是国内产业崛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赵萍表示,从国内市场来看,2010年至今我国家居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家电类产品保持了连续数年的高增长,市场的满足程度比较好,因此消费结构升级就对这方面的进口商品需求有所减弱。“由于房地产政策调整,人们对于住房消费也回归理性,大规模购买住房的非理性消费得到有效遏制,从而使家居家电类消费也进一步出现平稳态势,这也导致进口家居家电类的未来购买欲望有所减缓。”赵萍说。
涉尽风涛,历遍险途,外贸已然走向成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一直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全球经济衰退和需求不振中发展,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以2009年历史低点为转折点,在2010年强势反弹之后,我国外贸进入震荡通道之中:2015年,因连续几年全球需求疲软,我国外贸再创一个相对低位;2016年,外贸进出口压力较大,在增长与下降之间胶着;2017年是外贸企业信心恢复的关键年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从“双降”转为“双升”;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外贸延续了“稳中提质”的主基调,实现稳定增长,同时民营企业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见图1)。在反弹与下降之间,外贸每次都受到重要因素的影响,如需求减少、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壁垒增多等,但最关键的是这些因素背后由各国经济基本面共同支撑的全球贸易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造成的重重压力之下,2020年,我国外贸又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给前几年“稳外贸”成果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不过,将2020年放在这样一条清晰的外贸发展脉络中看,或许疫情将成为一个“小插曲”,它终将难挡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朗朗大道。我国及时实施一系列“稳外贸”措施、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对出口支撑作用明显、东盟成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民营企业成为“稳定器”、外贸数字化提速等,都为我国外贸复苏注入了能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1—7月,我国外贸回稳向好、好于预期,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长10.4%,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2020年,因出现不可抗力因素——疫情,外贸企业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为了解外贸企业的生存实况,《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第9次发起并完成“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调查期为2020年4月15日—8月15日。从调查结果看,与往年相比,外贸企业的选择排序出现较大程度的“洗牌”,一些调查项排名明显前移,如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及贸易风险加大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外贸企业对出口预期的态度普遍不乐观,“下降”成为关键词;面对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升级,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运用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调查样本说明本次调查共收到582家外贸出口企业的反馈。分行业看,机电行业企业最多,占44.8%,比2019年提高9.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企业排在第2位,占20.7%,比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接着是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0.3%,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8.6%,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6.9%,医保行业企业占3.4%,其他行业企业占5.2%(见图2)。在历年调查中,生产型企业都是最大的样本类型。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仍然最多,比例为62.1%,比2019年(49.7%)大幅提高12.4个百分点;服务型企业占比为19%,相比2019年(29.5%)下降幅度较大;流通型企业占比为15.5%,比2019年下降2.4个百分点(见图3)。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重回首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各调查项排序出现“大洗牌”,在本调查发起9年期间尚属首次。“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打破过去3年“成本上升”独占第1名的局面,以35.3%的比例拔得头筹,比2019年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与2019年相比,“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从第6位一举上升到第2位,“贸易风险加大”从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见图4)。这3个调查项排序前移反映了疫情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第一,外贸企业出口受阻,国外订单明显减少,企业经营压力倍增;第二,疫情直接导致贸易风险加大,进口商取消订单、无法顺利收回货款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市场转移,使外贸企业感受到更大的周边国家竞争压力。订单是实体外贸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订单,就没有生存的“粮食”,其他一切相关经营活动也就几乎失去了意义。从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开始,我国外贸企业就持续受到订单减少的冲击。2020年,疫情更是重磅一击,除了医疗相关产品出口大增,大部分出口企业生意难做。随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疫情的总体好转,订单或有一定的恢复增长。由于以上3个调查项强势前移,2019年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成本上升”和“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下滑至第4位和第6位。这并不是说这两个因素不重要了,而是在国外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对订单减少、贸易风险等因素的感知相对更加强烈。如果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生存,那么研发更是无从谈起。实际上,“成本上升”多年来一直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等持续上升,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部分产业转移到成本“低洼”国家的原因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企业的减税降费诉求,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不过,疫情也会带来新的成本,如国际货运物流价格提升、应季商品滞销等成本。相比2019年,本次调查中“融资难、资金紧张”与“汇率波动”调查项互换位置,前者上升两位至第7位,后者从第7位下降至第9位。尽管多年来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产品创新,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相关产品,但是融资难仍是企业面临的长期难题,未有明显改观。工厂不运转,资金链将更加脆弱,这充分体现在此次疫情中。国民经济环环相扣,2020年2月和3月,经济活动减少,生产制造几近停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金融行业必然受到“牵连”。加之疫情导致企业破产风险增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更加谨慎。另外,2017—2019年,“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调查项凸显,基本保持在第4位或第5位,本次调查排在第5位。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深度竞争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不断提升,引起了以欧盟、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的忌惮,近几年频频设置贸易壁垒,导致贸易摩擦明显加剧。在全球价值链中,中高端竞争浮出水面,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学习更多深度竞争的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这同时需要国家层面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量,减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时的后顾之忧。出口最多的地区分布:欧盟超美国获“老大”头衔,东盟成“隐形冠军”从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美国、欧盟和东盟始终是我国外贸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区,其中美国和欧盟你追我赶,一直“霸占”前两位。2018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我国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地区。在2019年调查中,美国再超欧盟,站上第1名。2020年,欧盟反超美国,夺回第1名的宝座(见图5)。东盟多年牢牢守住第3名的位置,悄然积蓄贸易力量,已具有排名“超越”的基础。事实上,从进出口额看,东盟已经实现超越。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疫情间隙,东盟超越欧盟,晋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0年7月已经保持5个月。在两年时间内,东盟“两级跳”,在我国贸易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愈发凸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东盟于“乱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0年以来,在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市场经济和贸易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一匹“黑马”。“东盟超越”是我国外贸企业市场布局优化的一个珍贵的缩影,未来潜力仍待释放。中美之间的贸易依照巨大的惯性往前滑动。一是外贸企业层面的惯性。多年来,美国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之一,即使近几年受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影响,出口开始不顺畅,外贸企业却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打拼才能在美国当地站稳脚跟。因此,一下抽离出来也并不现实。另外,企业找到并培育合适的替代市场也需时日。二是国家贸易关系层面的惯性。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它所运转的经济“火车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也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大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惯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强劲存在。2020年前7个月,我国与美国贸易额再次下滑,其中出口额同比下滑7.3%,进口额同比下滑3.5%。在本次调查中,另外两匹“黑马”——中东和东欧也值得关注。其中,中东自2018年成为调查项起,便排在东盟之后,占据第4名的位置,至今已经保持3年;东欧多年排在靠后的位置,2020年突然前移到第5名(2019年排在第9位),排到了日韩市场之前。中东和东欧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外贸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另外,本次首次加入“一带一路”市场总调查项,排在日韩之后。企业对主要市场出口预期悲观氛围浓厚在“未来1年企业对主要市场的出口预期”调查项中,相比2018年和2019年,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下降”的比例在所有被调查市场中均大幅提升且排在第1位,选择 “持平”和“增长”的比例均下降,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其中,北美市场预期“下降”的选择比例最高,达74.2%,比2018年和2019年分别高30.8个百分点和37.4个百分点;接着是拉丁美洲市场预期,选择比例为69%。近几年,企业对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场出口预期均比较悲观。从所有被调查市场总体来看,2018年,“持平”主导了企业的选择,同时“增长”有一定的空间;2019年,“下降”风头更胜,“持平”退居二线,“增长”则乏力;2020年,“下降”彻底主导企业选择(见图6)。对比3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和2019年企业对大部分市场的出口预期都更加谨慎,而2020年已上升为悲观情绪。如果说2018年和2019年调查中“美国”因素主导市场情绪的话,那么2020年“疫情”因素略胜一筹。总体来说,外贸企业这几年步步艰难,不仅有美国加征关税这样的人为因素,而且面临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因素,更有来自产业转型升级和外贸数字化等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需要解析自己、了解别人,把握时代节奏,尽量修炼内功。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预期:“双下降”再次现身首位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从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看,2016年出口低谷时,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最多;2017年出口信心恢复之时,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最高;2018年,受贸易摩擦影响,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最高;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再次登顶,为25.4%;2020年,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32.8%,比2019年高出10.3个百分点,排在首位(见图7)。不过,2020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也不小,达到20.7%,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贸企业在应对突发风险时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对于“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调查项,2017—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均为最高,而2020年形势大转,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62.1%,比2019年大幅提升34.9个百分点,这在多年调查中属于首次。接着是“规模持平,利润持平”,企业选择比例为12.1%(见图8)。总体上看,企业对2020年自身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比较悲观。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电商平台首次超过参展成为第一选择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参加展览”始终在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方式中占据第1名的位置,但在2020年调查中,这一地位被“电子商务平台”方式撼动,退居第2位,企业选择比例为29.8 %,比2019年下降5.1个百分点;而本次“电子商务平台”方式的企业选择比例为31.3%,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在2020年疫情之下,大多数国际展览无法在线下正常举办,加之国外疫情蔓延导致商务人员出国困难,因此选择“参加展览”调查项的比例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增长点,较好地支撑了202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为“稳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的选择比例也有明显上升,选择比例为21.4%,比201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见图9)。化解成本压力:支持出口转内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企业化解出口成本上升压力的方式基本无变化,排在前3位的调查项一直是“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但在本次调查中,“加强管理”调查项排名大幅下滑3位,排在第6名;而“通过谈判让国外进口商分担”“向上游企业压价”以及“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整体前移,分别排在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仍然保持前两名地位(见图10)。在疫情中,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凸显,通过谈判让国外买家分担和向上游企业压价是比较直接的缓解成本压力的方式,因此排名上升。而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成为现实选择。在出口转内销方面,国家于2020年6月专门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为未来储备:持续打造自有品牌,赋能国际竞争力从2014—2020年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看,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直在提升,分别是40%、45%、47% 、48%、51%、53%、55%(见图11)。随着我国外贸向纵深发展且鼓励创新和技术研发,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遭受“围追堵截”形成的效应,预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扩大。在2020年“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超过50%的企业最多,达到42.1%,略低于2018年的比例;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在10%~50%(含)之间的企业比例为31.6%;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少于10%的企业占比为26.3%(见图12)。拥有获得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意味着拿到了参与国际市场中高端“领地”竞争的“王牌”。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高端位置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竞争将更加残酷。过去靠贴牌生产就能轻松获取贸易红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外贸企业只有自己有了核心技术或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与人较量,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近几年,美国有意为之,针对我国企业设置种种限制,侧面暴露了我国某些关键领域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实。打造技术,储备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相信我国将有更多企业推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企业希望获得更多海外市场信息,尽量规避贸易风险在“外贸企业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方面,2020年7个调查项的调查结果与2019年一致,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仍然是“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接着是“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和“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5%和19.7%,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另外,“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的企业选择比例较2019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见图13)。在主要由疫情和“美国”因素造成的复杂贸易环境下,外贸企业迫切需要获取一手的海外市场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规避贸易风险。跨越疫情沟壑,接纳外贸数字化转型2020年,外贸企业注定要与疫情斗智斗勇。因疫情影响范围较大,本次调查加入了相关调查项。“订单减少”是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选择比例为26.7%;接着是“原材料供应不畅”“物流货运受阻”“现金流紧张”和“用工困难”,选择比例分别为23.8%、20%、17.1%和10.5%(见图14)。关于“何时能摆脱疫情影响”,“2021年以后”的企业选择比例最高,达45.6%;“2021年”的选择比例为31.6%;“2020年下半年”的选择比例为22.8%(见图15)。由此可见,企业对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不乐观;反过来看,疫情或对企业经营产生2~3年的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下外贸企业因疫情遭受了损失,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疫情也加快了外贸数字化进程,让更多企业加速融入这些年数字化技术打造的线上世界。数字化的外衣固然好看,但更为动人和关键的是打造数字化的内核。以2020年第127届广交会线上举行为时间节点,期待外贸企业全面拥抱数字化。2020年以来,国家密集推出“稳外贸”措施,涉及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通关成本、促进外贸运输便利化、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多个方面。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推出15条措施,持续为“稳外贸”加码。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当前外贸已现好转迹象。过去20多年,我国外贸企业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险滩暗礁,这些终将沉淀为一份定力。2020年,相信外贸企业能够书写好“生存”这一命题,并为未来蓄力。来源/进出口经理人责编/李晓红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新民晚报讯(记者 钱文婷)今天下午, 2019中国进口食品行业峰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峰会揭牌成立国内首家进口食品研究院,发布《2019年度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围绕进口食品的全球化贸易发展趋势、新业态发展方向、如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行业热点进行了积极交流。图说: 2019中国进口食品行业峰会 来源/主办方供图《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间贸易,特别是食品贸易的发展。2018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进口食品金额超220亿美元,占进口总金额的29.9%,同比增长23.1%,成为新的进口食品增长亮点。这其中同比增长最快的来源地是印度(142.1%)、巴基斯坦(90.4%)、俄罗斯(52.3%)。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进口食品贸易也有突破性进展,2018年12月,中国首次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羊肉。中亚国家的牛羊肉、樱桃等优质食品将通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持续进入中国市场。去年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地达185个,总额达735.7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9.3%。水海产品及制品、肉类及制品、乳品成为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食品,这三类食品2018年的进口金额分别为122亿美元、111亿美元、107亿美元,在各大类进口食品中排前3位,占到了进口食品总额的46.1%。进口食品的市场零售规模首次超过万亿人民币,日益成为国内消费的新动能。图说:“中国进口食品研究院”正式揭牌本次峰会的一大亮点——中国首个以进口食品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中国进口食品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江南大学、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立、进口食品中国标准化系统构建、全球创新性食品研发、进出口企业服务、国际化政策与标准体系融合等为科研目标,为更多优质海外食品端上中国老百姓餐桌提供服务。峰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李成钢,上海市人民政协副主席方惠萍,圣萨尔瓦多市市长埃内斯托·穆伊松特,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于文军,新西兰使馆驻华大使傅恩莱出席峰会并致辞。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是明芳参加揭牌仪式,党委副书记、总裁刘平作《布局全球食品产业 助力中国消费升级》主旨演讲。
来源:华商韬略文 | 华商韬略 浅夏近来,受半年报业绩亮眼等利好因素刺激,食品饮料消费板块股票集体爆发,酱油、榨菜、味精、红枣、水饺等相关个股纷纷迎来高光时刻。9月24日,品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SZ:300892)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当日,品渥食品收盘价达77元/股,相比26.66元/股的发行价格,涨幅超188.8%。图源:雪球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以自有品牌为主的进口食品,品渥食品也即将成为“A股进口食品第一股”。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7年、2018年1-6月,自有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12亿元、6.10亿元、8.00亿元及4.49亿元。事实上,2018年11月以来,品渥食品两次折戟创业板。此番成功登陆创业板,品渥食品拟发行新股2500万股,拟募集资金4.89亿元,助力渠道建设及品牌推广、翻建生产及辅助用房等主营业务。提起品渥食品或许大家还很陌生,但是你一定在超市看见过德亚牛奶、亨利谷物、品利橄榄油。尤其是以平价进口奶著称的德亚品牌,近年来活跃于国内线下商超与线上电商平台,正是品渥食品的明星产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 侵权必删从2014年左右开始,品渥食品就特别注重线上渠道的重点发力。根据星图数据(SYNTUN)显示,2018年,德亚牛奶在2018年“618购物节”期间液态奶销量仅次于蒙牛,排名第二,同时,德亚成为进口液态奶销量第一的进口牛奶品牌。然而,围绕在德亚牛奶产品上的争议一直存在。早在前几年,德亚牛奶就被网友爆料,这个到处宣传的“德国进口品牌”在德国的网店和超市里都找不到。央视《聚焦三农》节目组去超市进行探访发现,这些奶被放在了“进口食品区”,购买者络绎不绝。无论顾客还是售货员,都对这款牛奶的“德国身份”深信不疑。图片来源于网络 , 侵权必删对于公众的质疑,品渥食品专门进行了解释:自有品牌产品是指品牌中文商标与英文商标均为公司持有的产品,该类型产品由公司自主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与供应商合作开发,并由国外优质供应商进行生产,由公司在国内进行品牌推广及渠道建设从而实现最终销售。通俗点就是,品牌是国产的,产品却是找国外的代工厂生产的,这有点儿类似于国外厂商贴牌销售。这类模式也叫做,“made for China”模式,或者说“洋代工”。所以这类产品,并不属于在海外注册公司冒充洋品牌,而是真的海外生产、外国品质,只不过是专供中国市场。2015年~2017年、2018年1-6月,德亚品牌旗下乳品营收分别为2.75亿元、4.58亿元、6.08亿元和3.63亿元,占当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7.60%、41.66%、50.05%和59.35%。一盒牛奶,可谓是举足轻重。与之对应的是,品渥食品另两大消费品牌“瓦伦丁”啤酒和“品利”橄榄油的啤酒品牌销售收入的逐年降低。这两个品类在品渥食品中所占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都已不足10%。所以说,品渥食品更像是一家乳业公司。靠“德亚牛奶”撑起了业绩的大半边天。但上市在即的品渥食品,真的能靠大儿子“德亚牛奶”高枕无忧了吗?就进口乳品这一细分赛道来看,德亚品牌确实占据一席之地。根据尼尔森出具的《酸奶、牛奶品类相关数据报告》,2019德亚纯牛奶占进口纯牛奶市场份达12.0%;德亚酸奶占进口酸奶市场份额高达89.2%。此外,品渥渠道能力也很不错,线下渠道有16个销售大区,涉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产品已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约4500家,包括麦德龙、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等;线下经销方面,公司现有350余家经销商,覆盖辖区内的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等网店。但与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相比,品渥食品的现状并不乐观。毕竟,进口乳品只占了中国牛奶市场份额很小的一部分。国内乳制品行业仍处于伊利和蒙牛“两强争霸”阶段。以2019年收入规模计,伊利、蒙牛营收分别为738亿元、679亿元,排在第三位的光明仅有138亿元营收。反观德亚牛奶几亿元的营收,更是相形见绌,小巫见大巫。其实从早些年的市场定位上来看,德亚牛奶避开了与蒙牛伊利的正面交锋。由于其牛奶的关键营养成分指标“蛋白质含量”高于蒙牛伊利,德亚牛奶价格也明显高于后者。然而,伊利和蒙牛在这几年针对高端市场,推出了“伊利金典”和“特仑苏”牛奶产品,且从“蛋白质含量”来看,“伊利金典”和“特仑苏”牛奶每100克含蛋白质3.6克,而“德亚”牛奶则仅为3.3克,某种程度上来说,质量上已经实现了超越。对此,“德亚”牛奶只能采取价格战的办法,将产品的售价调到低于“伊利金典”和“特仑苏”牛奶的水平。然而,在被迫采取这种“低质低价”市场策略后,“德亚”牛奶的毛利率开始出现明显下滑,2019年,“德亚”纯奶的毛利率为41.15%,比2018年下滑1.76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品渥食品面对的困难还有年年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近三年,它的销售费用超过10亿,且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8.98%、28.47%、27.02%。但从现实来看,品渥食品高昂的销售投入并未能带给它超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口碑。主营业务过于单一、消费费用的巨额投入......品渥食品这些问题的长期累积,不是仅靠上市就能轻易解决的。要想在食品行业立得更足更稳,仍需积极创新、拥抱未来。
商务部近期组织开展了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昨日,商务部《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消费占商品消费总额比重达到三成以上的消费者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超过20%。据介绍,此次供给状况调查对象为流通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进口商品成为市场供给重要补充。进口商品销售占商品销售总额比重达到五成以上的企业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为24.4%,其中乘用车、家居和家装用品、钟表眼镜、电器电子产品、食品类企业比例分别为51.1%、34.6%、31.0%、25.9%和25.4%。商品进口更重品牌。39.2%的企业认为品牌是进口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受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安全、价格、设计和原料。报告指出,企业扩大进口意愿较强。未来一年,在调查的92个商品品类中,企业增加进口意愿较强的有34种,分别为:葡萄酒、鲜果、啤酒、鲜奶、食用油、保健品;运动鞋、运动服装、户外服装、休闲服、皮鞋/靴、西服套装;婴幼儿食品、婴幼儿服装、婴幼儿纸尿裤、儿童安全座椅;香水、护肤用品、彩妆用品、口腔护理用品、洗发用品;户外装备、健身器材、球类、泳具、乐器;手表、眼镜、太阳镜;钻石饰品、金饰品;SUV汽车、新能源汽车、轿车。需求状况方面,调查对象为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消费占商品消费总额比重达到三成以上的消费者占全部调查对象比例超过20%,其中化妆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乘用车、珠宝首饰比例分别为36.1%、33.4%、28.9%、27.3%和22.7%。吃类更重安全,用类更重品质。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是购买进口食品和母婴用品的主要关注点,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品质是购买进口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化妆品、家居和家装用品的主要考虑因素。报告同时指出,消费者进口需求意愿较强。未来半年,31.0%的消费者计划增加进口商品消费,需求列前五位的商品依次为化妆品、钟表眼镜、母婴用品、乘用车和珠宝首饰。(来源:新华网)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王俊岭)记者日前从商务部了解到,为配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关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主要消费品供给和需求情况,商务部于3—5月份对食品、服装鞋帽等10大类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开展统计调查。其中,流通企业(以实体店为主)填报主要消费品供给状况统计调查表,消费者填报主要消费品需求状况统计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呈现四大特征:——消费品供给以国产为主,消费者进口需求旺盛。调查显示,75.2%的流通企业国产消费品销售比重超过50%,与上年基本持平。79.6%的消费者购买过进口消费品,其中41.7%的消费者购买进口消费品占其购买同类消费品比重超过10%。分品类看,对化妆用品、母婴用品、钟表眼镜消费者购买进口的比例较高。——企业和消费者增加进口意愿强于减少进口意愿。未来一年,9.7%的企业计划增加消费品进口,比计划减少进口的企业比例高2.5个百分点。未来半年,24.1%的消费者表示将增加购买进口消费品,比减少购买的消费者比例高3.2个百分点。对食品、母婴用品、化妆品、钟表眼镜、珠宝首饰、乘用车6大类消费品,消费者增加购买进口的意愿强于减少购买的意愿。——消费品进口更关注品牌、安全和设计。调查显示,企业进口10大类消费品均最关注品牌,进口食品、母婴用品兼顾安全,进口服装鞋帽、珠宝首饰青睐设计因素。消费者购买食品、母婴用品、化妆品、乘用车类关注安全,购买服装鞋帽、钟表眼镜、珠宝首饰注重设计、款式因素。——企业拟增加的供给与消费者购买需求基本匹配。企业进口意愿较强的消费品品类与消费者进口需求旺盛的品类重合度高。具体包含:鲜果、鲜奶、水产海鲜、保健品、运动服装、运动鞋、婴幼儿食品、婴幼儿纸尿裤、洗发用品、护肤用品、彩妆用品、口腔护理用品、手表、眼镜、太阳镜、钻石饰品、新能源汽车。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表现出良好的成长韧性。下半年消费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但随着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和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大幅度减税降费、扩大开放、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预计下半年消费市场将保持稳中有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