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商产业研究院重磅推出:《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处乎无响

中商产业研究院重磅推出:《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近年来,精准医疗概念在医疗领域备受资本青睐,越来越多资本、企业进入该领域进行发展。在市场层面,整个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正在以不断提升的速度逐年扩大;在技术、学术层面,精准医疗也正走在从单基因的个别热点检测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围的平台检测的路上。2016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高端、个性化、精准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消费升级将进一步促进市场扩容。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精准医疗概况、精准医疗驱动因素、精准医疗发展现状、精准医疗重点企业四大方面剖析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并从当前精准医疗发展难点出发进一步预测精准医疗的发展前景。

曼鼓疯

2019年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80亿

精准医疗行业迎来投资浪潮行业规模迅速扩张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计划启动精准医疗计划,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精准医疗行业迎来了投资浪潮,全行业加速投资抢占市场,行业规模迅速扩张。1、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迅猛,明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自2015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概念迅速席卷全球,近年来更呈逐年加速趋势,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技术进步推动基因组测序、靶向药物研制、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进入新的阶段。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BBC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600亿美元,其中精准诊断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精准治疗市场规模为500亿美元。2016-2018年全球行业发展增速在15%左右,前瞻产业研究院推算,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2013-2024年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欧美区域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从全球市场来看,欧美地区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显著,这和欧美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在试剂、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密切相关。全球代表性精准医疗公司汇总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全球品牌集中度高,龙头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作为精准诊断核心和关键的测序仪,也是基因测序产业链上壁垒最高的部分,其市场基本被欧美巨头公司占领。全球三大测序设备龙头企业Illumina、赛默飞和罗氏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3.9%、9.9%和5.2%。此外,高端生物制品和药品生产制造中涵盖了分析、检测、存储等多个环节,赛默飞、Beckman等企业的设备和配套的试剂、耗材凭借早期介入和市场的认可几乎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首选。鉴于高成本和较高的技术难度,其他新兴设备、试剂厂商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全方位突破和自主技术替代。预计未来几年,巨头公司在精准医疗上游仪器及耗材市场的垄断地位还将继续保持,欧美以外的市场在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高成本进口核心设备、耗材和试剂的窘境。全球精准医疗行业测序设备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4、科技巨头布局精准医疗业务科技巨头在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面对精准医疗行业这块巨大的蛋糕,包括英特尔、谷歌、阿里巴巴在内的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精准医疗业务,开展一系列的投资活动。英特尔精准医疗业务布局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谷歌精准医疗业务布局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阿里巴巴精准医疗业务布局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大接访

大数据重塑精准医疗体系,2018年全球精准医疗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汇众医疗精准医疗的概念于2011年被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出,2015年在奥巴马的推动下引发全球关注。精准医疗是一种定制医疗模式,又称为个性化医疗,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近年来,政府投资、生物技术与健康档案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将精准医疗从概念阶段推进到临床应用。资本和人才的涌入,促使药物研究、基因测序、移动医疗等领域掀起精准医疗商业化、产业化的热潮。《麦肯锡2018年全球精准医疗研究报告》展示了近年来精准医疗的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移动医疗的强烈刚需性将如何推动精准医疗快速落地以及迈入商业化阶段的精准医疗该具备哪些模式的创新。汇众研究院对其进行编译,并简要梳理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一、大数据重塑精准医疗体系精准医疗是数据驱动的科学,是生命科学、医学技术和计算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技术厂商、医疗机构到学术群体都未停止过脚步。《斯坦福医学2017年健康趋势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医疗大数据量为153TB,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14TB,年增长率为48%。医疗保健大数据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530亿到690亿美元之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7%。除了生成庞大的数据系统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对数据的收集、筛选、判定等方面也趋于完善。在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 HHS )已投资350亿美元用于加速电子健康记录( EHR )的落地以及提高医疗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聚合、整理,我们已经能够形成医疗闭环,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治疗及结果。医疗数据及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样推动了生物制药领域突破性创新加速。精准医疗在生物制药研发过程以发现、开发创新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目标,研发一款新药平均耗时缩短至9.6年,11%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最终获得FDA批准,而此前成功获批进入市场的新药不足10%。1.大数据产业进入爆发期随着医疗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向基层医疗倾斜,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市场潜力将逐渐释放。精准医疗作为落脚点,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制药巨头纷纷掉头,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诊疗作为研发方向。同时,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公司逐渐崛起,赛道异常火热。2018年初罗氏与GE医疗宣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发并共同推广数字化临床决策支持解决方案;不久,罗氏又宣布完成对Flatiron Health19亿美元的收购以及对Foundation Medicine24亿美元的收购,进一步扩大罗氏在癌症精准医学中的布局。两家公司均是电子医疗记录(HER)软件开发上的佼佼者。罗氏将依据收集患者诊疗数据进行不同药物治疗,已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同时借助数据进行临取代高昂的临床试验成本。基因测序领域独角兽Tempus于2018年9月完成1.1亿美元的E轮融资。Tempus是一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数据,致力于改善癌症疗法的精准医疗科技公司。该公司通过与250多家医院系统达成合作关系,收集了200万份临床病例。同时,它与梅奥诊所(Mayo Clinic)、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等机构合作,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测序。该公司使用机器学习,新一代基因组测序,和AI辅助的图像识别技术来更好地了解患者肿瘤的特征,从而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做”的最佳疗法选择。可溯源生产的监管级医疗大数据将是未来药品研发和话语权的基础,更是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础。未来几年,行业里的并购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和激烈。2.科技巨头抢滩精准医疗除了在医疗圈的火爆,Google、IBM、Intel等科技巨头同样觊觎个性化疗法,纷纷抢滩精准医疗。科技公司通过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来优化精准医疗的数据处理流程、提高数据化程度,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谷歌先后投资了Foundation medicine 和 DNAnexus 两家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是一家提供癌症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的公司,DNAnexus 则计划与谷歌一同打造一个巨大的开放式 DNA 数据集,并将共同接管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数据。IBM也早已开始了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布局。2016年1月IBM和美敦力合作推出了一款糖尿病监测APP;3月,IBM将Watson人工智能带入苹果手表睡眠健康应用;5月,IBM联手苹果为博士伦开发白内障手术APP;7月,IBM宣布已成立IBM Watson Health医学影像协作计划;8月,IBM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胃癌辅助治疗的训练,并正式推出使用2017年又正式与基因测序领导者Illumina联手,深耕精准医疗。除此之外,2016年,英特尔推出“精准医疗伙伴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在未来五年内整合现有私人、公众以及云平台上的基因组数据以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预计到2020年,计算技术的发展有望帮助医生在24小时之内完成精准医疗的主要过程,包括基因序列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基于分析的疾病诊断和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科技公司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以及产品设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据助力生物医学驱动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价值得到体现。3.真实世界的数据价值无限在过去,虽然医疗机构也产生大量数据,但缺乏适宜的技术手段将数据进行有效提取,更遑论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此外,随着每种疾病可行的单一或组合疗法的数量不断增加,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是医院和制药公司在综合诊断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理想中的诊断技术需要庞大而全面的数据集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医疗大数据公司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通过更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以及有效地数据清洗来创建“数据集”,以满足临床和科研数据需求。诊断公司的崛起便是瞄准这一市场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数据集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分析方式,诊断公司将采用多个“ omics ”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脂类组学、免疫组学等,将其与附加的数据相结合,“ omics ”技术通过分析多种组学数据和医疗大数据,建立可以用于临床辅助诊疗、预测等多种数据分析智能应用,使医生可以方便高效地投入到临床科研工作,更好的推进肿瘤癌症等重大疾慢性病的诊疗和防控。基于“ omics ”技术的诊断企业将拥有大型数据集从而建立自身的“护城河”,打破原本医院、制药公司、诊断公司、消费者之间的数据平衡和制约。对于药企而言,这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对“真实世界研究”的帮助。医院、药企将纷纷与诊断公司合作,在新药研发、患者诊断等方面利用其庞大的数据集提前享有真实世界的数据。二、移动医疗在精准医疗中的价值体现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医疗卫生系统已经失衡。对于大多数医疗系统来说,社会人口老龄化等现象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科技得发展很有可能为医疗系统提供解决方案。科技型解决方案是移动医疗最有力的支撑。提升科技含量以及运用不断增多的可获数据有望改善生活质量,并引导医疗体系从侧重治疗转向侧重预防,或称之为从“疾病护理”转向真正的“健康护理”。美国在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部署和规划方面全球领先,作为移动医疗领域最大的市场,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服务APP来源于此,超过79%的人在线使用健康信息,24%的人使用过可穿戴设备,以及19%的人使用远程医疗。除此之外,2018年移动医疗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如政府部门保险企业等类型的B端用户,导致其落地产品的采用率大幅提升。政策的支持及消费的需求让闻风而动的投资者打开了资金阀门,在全球范围内流入数字健康领域的资金激增,2018年上半年行业内初创公司共获得超过49亿美元的融资。1.移动医疗产品的三种类型及发展趋势移动医疗应用(MMAs)是一种面向患者的软件程序,运行在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通信设备。制药公司,设备供应商和健康科技公司等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自己的MMAs以收集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的数据信息。据统计,全球约有32.5万个应用程序,而在过去的4年中,超过70%的 MMAs 下载量不足1,000次;仅有7%的应用程序其月度DAU超过5万。通过采访顶级制药公司、初创企业、医院和等涉及数字健康领域的专家,我们发现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分为如下三类:患者跟踪和监测,协调医疗应用平台以及数字化治疗。这三类应用程序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从简单的数据集成到更加个性化的定制和健康预测功能。(1)患者跟踪和监测在美国每一位患者的平均问诊时间为13-16分钟,短暂的时间里医生对患者行为和健康状况的看法及认知十分有限。跟踪和监测类的 MMAs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医生深入了解患者在门诊以外的生活、习惯等,从而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患者的保健计划。目前大多数跟踪和监控类 MMAs 采用的是数据集成的原理,而全球领先的移动医疗产品OneDrop则提升到个性化的能力。OneDrop是 FDA 批准的以糖尿病监测为重点的MMAs,可以实时跟踪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通过APP了解各种活动、食物、药物对其血糖升降的影响,产生积极的反馈及自我调节作用。同时,医生也可以追踪所有患者的血糖、食物、药物、活动、体重和 HgA1C 病史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展望未来,个性化的患者护理、收集现实世界的数据等需求日渐强烈,患者跟踪和监测类的产品将呈现增长态势。随着跟踪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无线传感器),下一代跟踪和监测类MMAs将以更少的侵入性和更低的敏感性实时跟踪其他医疗健康指标。(2)协调医疗应用平台从广义上讲,协调医疗应用平台同样采用集成数据的方式,与前者相比更加强调了对过程的优化、患者参与感以及数据的共享性,但在跟踪患者健康数据和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以满足治疗需求方面并不理想。尽管对个性化治疗的关注有限,但这类MMAs在推动医疗保健领域开辟个性化精准医疗之路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基因组学和社会心理数据的严重缺乏对目前电子健康记录(EHR)系统的应用范围产生了限制,协调医疗应用平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EHR、生物测定设备和患者自我报告数据等渠道补充纵向的医疗保健数据,在该平台上实现多端口的数据共享。例如苹果的 HealthKit 可以管理和合并iPhone和Apple Watch上来自不同应用程序的健康数据,这些数据得到了超过75家医疗机构的支持与认可,其中不乏大型知名机构Partners HealthCare和Kaiser Permanente。但数据的高度集中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此类MMAs的发展预计会非常缓慢,尽管如此,协调医疗应用平台依旧改善了患者参与度,增加了与医生的接触点,提高了EHR的应用范围。(3)数字化治疗数字化治疗MMAs则是基于患者个体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最终提供个性化的药物和诊疗方案。目前,大多数数字化治疗的MMAs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互动收集数据,反过来,使用这些数据用来适应和推荐适合患者的护理计划。这一领域的应用程序通常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深入分析患者的行为,但此类取代药物治疗德MMAs目前仅限于精神健康领域以刺激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无论是作为医生诊断数据的补充还是取代药物进行治疗,未来的 MMAs可能会进一步渗透到慢性和心理疾病领域。在采集纵向数据方面,移动医疗公司依靠患者不间断的数据增长,其现实世界的数据量也将超过制药公司。随着资本对精准医疗的关注度提高,移动医疗作为实现精准医疗快速落地的产业之一,将呈现垂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针对需求人群的个体差异,融合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持续衍生出多维度、多角度的形式和发展机会。最终,移动医疗将向更加注重患者参与的方向发展,脱离传统的医疗环境,让用户不管身在何处,医疗与健康管理都能变得触手可及。2.移动医疗产品如何杀出重围2015年之后,移动医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应用市场,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应用来说,一款MMAs成功的核心在于是否有强大的数据集和用户资源,除此之外,以下六个关键因素同样关系到产品能否杀出重围。(1)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患粘性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和移动解决方案需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重视用户界面( UI )和用户体验( UX )的设计。移动医疗运营非常困难,这个难度在于能不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并且是有黏性的用户。有些创业项目瞄准了健康管理、糖尿病管理和医患沟通等市场空间大又热门的领域,尽管在产品形态和功能有一定创新,但核心的产品功能高度同质化,缺少线下服务O2O的闭环能力,在解决医患之间粘性方面有待加强。(2)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治未病理念的推广,移动医疗情况呈现出防御性、个性化及高效性等特征,对不同的用户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运用行为经济学和激励计划与患者进行游戏式的互动。例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16年技术先锋的Omada Health专注于慢病管理领域,其主打产品是prevent,通过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体重,从而降低发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并根据患者的偏好制定个性化的策略,以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Omada Health是一个非常重视体验感的公司,他们不仅拥有世界顶尖的交互设计师,还对患者无时无刻地进行人性化的关怀,这些都能让移动医疗的产品看起来更健康,更可信,让用户向往更美好的生活。(3)增强产品的参与感通过作为特定疾病的数字化伴侣来加强产品在患者生活中的参与度。有些疾病所涉及的药物、治疗方案较为复杂,此时MMAs产品可以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的计划,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例如,专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领域的Propelle Health 公司研发的传感器能够连接到用户的药物吸入器,并将数据同步到智能手机 app,追踪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诱发疾病发作的刺激物和症状,并根据患者症状信息提供个性化反馈和指导。用户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用药频率,并设置用药提醒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疾病的控制状况。此外,用户可以将数据在 Propeller 社区与医生和家庭成员进行分享,便于医生监测患者的症状,并在合适的时间调整治疗方案。移动医疗创业是商业行为没错,但本身不适合赚快钱。移动医疗狂热是好事,但项目的成功还需要通过创业者和风险资本的努力,无论诸多移动医疗创业者中赢家是谁,还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因为医生和患者才是最庞大最权威的评委团。三、精准医疗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精准医疗正迎来医疗行业的快速变革,在生物科学方面(例如,新的靶向治疗,基因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进展)和技术方面(例如,改进了用于治疗选择的人工智能)都取得技术进步。消费者、患者、支付者、医疗技术参与者和制药商对个性化护理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加深。尽管医疗保健领域出现了与产品相关的重大创新,但商业模式的适应速度却很慢。在美国,支付者仍然主要通过保费赚取收入、制药公司继续通过直接支付处方药来获得收入以及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来支持其特许经营。诊断公司则主要收取基于测试的费用。所以,对于最传统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精准医疗革新的压力也在增加。如何将其潜力转化为现实,并促进医疗业务模式的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技术的推动是最具有价值的,同时能够改变价值链经济、产品的交付模式以及不同的资产整合和能力的应用,这也将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灵感,医疗保健行业可以关注其他行业。以经典的颠覆者优步( Uber )为例,该公司利用现有的 GPS 技术和应用程序部署了不需要任何资产配置的商业模式,扰乱了出租车的市场秩序并扩大到整个交通行业。Dollar Shave Club 颠覆了吉列( Gillette )的剃刀/剃刀模式,转而提供订阅服务,为其在2016年以10亿美元收购联合利华( Unilever )奠定了基础。亚马逊将其现有的亚马逊网络服务存储和计算服务应用于自己的在线市场运营,并将其出售给其他公司,最终成为该公司的关键利润驱动因素。苹果已经成功地多次自我改造。除了 iPod 、 iPhone 和Apple Watch等知名产品的创新外,该公司还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稳定其医疗保健生态系统的结构。日前,该公司正与 Zimmer Biomet 合作,开发一个新的智能手表应用程序,以支持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恢复,纳入患者和医生的活动报告。它还捐赠手表,以帮助研究和加强其在健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例如,向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管理和跟踪饮食失调。“精准医疗”的革新无疑将使整个医疗行业发生巨变,而医疗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医疗行业、医务工作者乃至患者,每个人都要付出努力,去适应一个全新的医疗流程。 展望未来,这个市场的领导者需要适应这些压力,必须建立基于个性化患者护理的盈利业务的方式创新其业务模式。四、中国精准医疗发展现状简述在全球精准医疗发展的影响下,2015年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密集发布相关政策,加速推进行业监管的跟进和政策方向的指引。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壮大,根据国家科技部的精准医疗计划,我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目前,中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已经超出了全球的平均水平。目前已经涌现了华大基因、中源协和、乐土精准医疗、达安基因、博奥生物、碳云智能、安诺优达、诺禾致源、药明康德、贝瑞和康等一大批大型精准医疗企业。2018年我国精准医疗上下游企业发展迅猛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无论是面向高端医疗市场还是消费级市场都有优秀企业在 2018 年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数据来源:网络公开信息,汇众研究院整理精准医疗所涵盖的范畴很广,涉及到多学科的融合。从技术角度还处于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的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产业链尚不完整,基因计策的产业链则较为明晰。但是由于目前行业进入壁垒并未成型,行业不断涌入新的参与者,开辟出新的市场。此外,精准医疗行业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新的治疗方法暂时难以大规模使用,基因库和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尚待建设。因此拥有较强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在此领域脱颖而出。

火幽灵

精准医疗发展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超650亿元(附政策)

中商情报网讯: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近几年,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发布的政策也非常密集,正在加速推进行业监管的跟进。2014年以后,国家食药总局等机构批准高通量测序NPIT、PDG等生育健康领域的临床应用试点,计划在2030年前我国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精准医疗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精准医疗概念在医疗领域备受资本青睐,越来越多资本、企业进入该领域进行发展。在市场层面,整个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正在以不断提升的速度逐年扩大。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精准医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只有突破发展瓶颈,整个市场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长。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末我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超650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杨何

2021-2027年中国精准医疗市场调查与战略咨询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是近几年兴起的疾病治疗方案,它强调在治疗时考虑个人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等。基于对患者遗传信息的诊断测试,结合其他分子或细胞的分析结果,再针对性选择适当和最佳的疗法,其支持技术包括分子诊断,成像和分析软件。作为精准诊断核心和关键的测序仪,也是基因测序产业链上壁垒最高的部分,其市场基本被欧美巨头公司占领。全球三大测序设备龙头企业Illumina、赛默飞和罗氏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3.9%、9.9%和5.2%。目前,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同时,由于目前行业进入壁垒并未成型,行业不断涌入新的参与者,开辟出新的市场。此外,精准医疗行业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新的治疗方法暂时难以大规模使用,基因库和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尚待建设,整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们癌症等疾病患病率的提升及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精准医疗研究”重点研究专项指南,提出实施精准医疗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使精准医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精准医疗已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475亿人民币,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放缓,行业进入发展的相对稳定期。测算2018年我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超过550亿元。2017-2018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精准医疗市场调查与战略咨询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精准医疗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精准医疗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精准医疗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精准医疗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产业环境透视第.一章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综述第.一节 精准医疗行业定义及方式一、精准医疗的定义及特点二、精准医疗的核心重点三、精准医疗的发展意义第二节 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周期一、成长速度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三、行业周期第二章 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环境及影响分析(PEST)第.一节 精准医疗行业政治法律环境(P)一、行业监管体制二、行业政策法规三、行业发展规划第二节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E)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二、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第三节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S)一、精准医疗产业社会环境二、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第四节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T)一、基因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二、基因测序技术专利数量分析三、基因测序技术人才分析第三章 国际精准医疗所属行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第.一节 全球精准医疗所属行业市场总体情况分析一、全球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二、全球精准医疗发展进程三、全球精准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四、全球精准医疗市场区域分布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一、美国1、美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概况2、美国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分析3、美国精准医疗市场前景分析二、欧洲1、欧洲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概况2、欧洲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分析3、欧洲精准医疗市场前景分析三、日本1、日本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概况2、日本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分析3、日本精准医疗市场前景分析第二部分 行业深度分析第四章 中国精准医疗所属行业运行现状分析第.一节 中国精准医疗所属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从我国精准医疗市场结构上来看,由于在精准诊断发展较早,该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在整个精准医疗市场中大概占领29%份额,远高于全球的17%,其中基因测序在精准诊断产业中占据了最大份额,所占比例达52%。中国精准医疗市场结构一、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历程和阶段二、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三、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二节 2015-2019年精准医疗所属行业运行现状分析一、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投资规模分析二、中国精准医疗行业资产规模分析三、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四、中国精准医疗规划试点医院数量及分布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所属行业相关企业分析一、企业数量变化分析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结构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结构分析四、从业人员数量分析第四节 中国精准医疗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一、精准医疗市场定价机制组成二、精准医疗市场价格影响因素三、2021-2027年精准医疗价格走势预测第五章 中国精准医疗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第.一节 精准医疗行业供给能力分析一、行业技术基础分析二、行业市场开放程度分析三、行业研究机构布局分析四、行业研究“项目”分析第二节 中国精准医疗主要应用市场需求分析一、遗传病防治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中国遗传病患者数量分析2、每年中国死于遗传病的死者数量分析3、遗传病防治市场规模分析4、精准医疗在遗传病防治领域的需求规模预测二、肿瘤治疗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中国癌症及肿瘤患者的数量分析2、中国肿瘤、癌症治疗市场规模分析3、中国靶向药物研发需求分析4、医疗研究及疾病控制领域需求规模预测三、传染病防治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中国传染病患者数量分析2、目前不能治疗的传染病种类3、传染病医院数量统计4、传染病医院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5、精准医疗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市场需求规模预测第三节 精准医疗其他应用市场及需求预测一、精准医疗应用市场总体需求分析1、精准医疗应用市场需求特征2、精准医疗应用市场需求总规模二、精准医疗行业领域需求量预测三、重点行业精准医疗需求分析预测第三部分 行业全景调研第六章 中国基因测序所属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中国基因测序所属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行业发展历程和阶段二、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基因测序所属行业运行现状分析一、行业资产规模分析二、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三、行业投资规模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基因测序所属行业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一、行业主营收入分析二、行业市场渗透率分析三、行业消费者数量分析四、行业利润总额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基因测序所属行业企业分析一、企业数量变化分析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结构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结构分析四、从业人员数量分析第五节 中国基因测序所属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一、行业应用领域市场分析二、行业市场需求功能预测三、行业市场需求规模预测第七章 中国三甲医院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发展综述一、细胞免疫治疗发展背景二、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发展阶段三、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四、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第二节 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发展分析一、技术发展水平分析二、主要技术分析1、TCR-T2、CAR-T三、技术发展动向第三节 细胞免疫治疗所属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一、细胞免疫治疗产业投资规模分析二、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市场规模分析三、细胞免疫治疗市场发展特点及趋势四、2021-2027年细胞免疫治疗市场规模预测第四节 细胞免疫治疗所属行业应用领域分析一、细胞免疫治疗目前主要应用领域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市场规模分析三、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市场应用前景四、细胞免疫治疗未来应用领域预测第八章 中国干细胞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干细胞产业发展综述一、干细胞的特点及作用二、干细胞产业发展概况三、干细胞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节 干细胞产业技术发展分析一、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二、国内产业技术专利数量分析三、3D打印技术的结合四、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第三节 干细胞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干细胞产业投资情况二、干细胞产业链布局分析三、干细胞市场规模分析四、干细胞企业规模分析五、2021-2027年干细胞市场规模预测第四节 干细胞应用领域分析一、疾病治疗二、器官移植三、美容领域四、生物修复第五节 干细胞未来市场发展前景一、产业发展潜力分析二、产业发展规划三、产业市场应用趋势第四部分 竞争格局分析第九章 精准医疗行业区域市场分析第.一节 中国精准医疗区域市场分析一、中国精准医疗试点区域分布情况二、中国精准医疗区域投资动向三、中国精准医疗区域市场需求分析第二节 东北地区一、东北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东北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东北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东北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东北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三节 华北地区一、华北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华北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华北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华北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华北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四节 华东地区一、华东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华东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华东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华东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华东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五节 华中地区一、华中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华中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华中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华中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华中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六节 华南地区一、华南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华南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华南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华南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华南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七节 西北地区一、西北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西北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西北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西北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西北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八节 西南地区一、西南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规模分析二、西南精准医疗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三、西南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分析四、西南精准医疗市场需求规模分析五、西南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第十章 全国精准医疗领先企业经营形势分析第.一节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二节 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三节 博爱新开源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四节 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五节 百家汇精准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六节 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七节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八节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九节 深圳市乐土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十节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主营业务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重点客户分析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六、企业研发动态分析第五部分 发展前景展望第十一章 精准医疗行业前景及投资价值第.一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市场发展前景一、2021-2027年精准医疗市场发展潜力二、2021-2027年精准医疗市场发展前景展望三、2021-2027年精准医疗细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市场发展趋势预测一、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二、2021-2027年精准医疗市场规模预测精准医疗产业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节约医疗资源成本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2019-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相当于同期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预测2021-2024年期间,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将延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80亿美元。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以及资本等多方因素的合力助推下,预计未中国精准医疗行业2019-2024年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保守估计到2024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56亿元。2019-2024年全球及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走势预测三、2021-2027年精准医疗市场应用趋势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供需预测一、2021-2027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供给预测二、2021-2027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需求预测三、2021-2027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供需平衡预测第十二章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热点分析第.一节 微生物组学产业分析一、微生物组学产业概况二、微生物组学主要产业形式1、微生物基因组检测2、微生态药物3、粪菌移植技术三、微生物组学研究现状四、微生物组学产业投资情况五、微生物组学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二节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产生背景二、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简介三、国内外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研究进展四、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应用市场预测五、人类微生物组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第三节 精准医学云服务一、精准医学云服务发展规划二、精准医学云服务发展趋势及前景三、精准医学云服务主要业务分析1、数据处理2、医疗咨询3、健康管理四、明码云案例分析1、明码云的产生背景2、明码云的优势及特点3、明码云的服务和商业模式4、明码云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第十三章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发展建议()第.一节 精准医疗行业投资特性分析一、精准医疗行业进入壁垒分析二、精准医疗行业盈利因素分析三、精准医疗行业盈利模式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机会一、产业链投资机会二、细分市场投资机会三、重点区域投资机会第三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风险及防范一、政策风险及防范二、技术风险及防范三、供求风险及防范四、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五、关联产业风险及防范六、产品结构风险及防范七、其他风险及防范第四节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一、2019年精准医疗企业发展战略二、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战略三、2021-2027年细分行业发展战略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一、精准医疗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二、精准医疗相关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三、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建议1、行业发展策略建议2、行业投资方向建议()3、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起则于于

精准医疗发展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超650亿元

中商情报网讯: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近几年,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发布的政策也非常密集,正在加速推进行业监管的跟进。2014年以后,国家食药总局等机构批准高通量测序NPIT、PDG等生育健康领域的临床应用试点,计划在2030年前我国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精准医疗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近年来,精准医疗概念在医疗领域备受资本青睐,越来越多资本、企业进入该领域进行发展。在市场层面,整个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正在以不断提升的速度逐年扩大。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精准医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只有突破发展瓶颈,整个市场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长。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19年末我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超650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虽有至知

精准医疗成大健康行业未来发展新风口 2020年精准医疗产业链上中下游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伴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医疗领域,由此,医疗健康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推动也为医疗行业注入新机会。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显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到2030年达16万亿。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由于科技赋能医疗行业,使得医疗诊断变得更加精准,因此精准医疗悄然走入大众生活,成为大健康领域新风口。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2016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高端、个性化、精准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消费升级将进一步促进精准医疗市场扩容。精准医疗与个体化医疗相比,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和“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人、病、药深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高水平医疗技术。从不同层次上看,精准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一、精准医疗产业链精准医疗的产业链条包括上游仪器设备、耗材、药物合成材料以及试剂等,中游检测服务商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目前不同环节的发展时间、技术成熟、壁垒高低等缘故成熟度略有不同,因此也呈现出不同的投资机会。精准医疗产业链全景图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1、产业链上游:诊断仪器及试剂诊断为精准医疗的核心基础,而分子诊断是核心支撑技术。分子诊断包括多种方式,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相对成熟占比较高,高通量基因测序具有信息量丰富,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子领域,也是是未来的方向所在。在基因测序仪这个行业上游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80%的营收被巨头所垄断——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测序企业主要有Illumina、Roche、LifeTech、华大基因以及贝瑞和康等公司,其中,前三个公司占据了超99%的市场。近几年来基因测序仪市场飞速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9.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据预测,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产业链中游:测序服务领域增长快精准医疗产业链中游为测序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该领域增长速度最快,也是国内企业的主攻方向,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未来行业龙头凸显、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近几年,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预测,2020年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47亿美元。到2024年,市场规模 将近300亿美元。中游基因测序服务与上游相比,中游只需购买测序仪器及试剂就能提供测序服务,门槛较低,因此国内也有众多测序服务机构参与。从基因测序服务机构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基因测序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杭等城市。其中,北京基因测序服务机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达到近50家。其次,上海(47家),深圳(16家),广州和杭州分别为15家。基因测序服务机构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3.产业链下游:应用广阔、需求持续释放精准医疗下游应用市场空间广阔,我国目前主要分为四个方向:产前筛查、肿瘤相关疾病、创新药企及个人健康管理等。其中,无创产前筛查为当下较为成熟和消费者认可程度最高的产品,且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市场将有进一步的成长空间;肿瘤诊断与治疗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应用市场,癌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癌症在我国发病率将进一步提高,二代测序在肿瘤邻域的应用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1)生育健康类服务:市场空间巨大以该项检查为例,我国每年新生儿数量约1600万,按10%的市场渗透率,1500元/人次计算,市场规模约24亿元/年。在二胎政策放开导致高龄产妇数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预计随着技术的发展,检测成本有望下行,同时受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支付能力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渗透率提高的可能性较大,将进一步打开生育健康服务的市场空间。(2)肿瘤持续高发,奠定市场基础精准医疗技术在复杂疾病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具体细分为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基础科研是在肿瘤致病机理的研究,临床应用主要是遗传学肿瘤基因检测、肿瘤常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和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基因检测。我国人口众多,肿瘤患者或潜在患者数量庞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300多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200万人死亡,成为了世界上癌症死亡数最高的国家。肿瘤持续高发的持续高发为基因测序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随着相关政策落实,市场潜力有望得到持续释放。据预测,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3)新药研发利器,需求逐步放量基因测序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的应用紧密相关,医院、药企和基因测序机构三方的紧密合作,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随着基因测序分析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药物研发测序服务市场也将有望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许多药物基因组计划正在进行,如华大基因帮默克制药进行药物靶点寻找和初步应用、CRO龙头药明康德组建测序应用公司等,靶向药物是一大投资新方向。综合来看,精准医疗产业链呈现出龙头企业纵向一体化布局,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在上游和中游的布局,未来随着上市借助资本力量或进一步拓展。但是整个产业链条中仍有一些因技术升级、创新而存在的机会,如三代高通量测序仪、新型标志物诊断试剂、独立检测实验室、肿瘤应用和新药开发等领域。在经济稳中趋缓的背景下,医疗健康以及细分领域精准医疗都将备受关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暴风雪

2021-2027年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是近几年兴起的疾病治疗方案,它强调在治疗时考虑个人的基因变化,环境影响,生活方式等。基于对患者遗传信息的诊断测试,结合其他分子或细胞的分析结果,再针对性选择适当和最佳的疗法,其支持技术包括分子诊断,成像和分析软件。作为精准诊断核心和关键的测序仪,也是基因测序产业链上壁垒最高的部分,其市场基本被欧美巨头公司占领。全球三大测序设备龙头企业Illumina、赛默飞和罗氏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3.9%、9.9%和5.2%。预计未来几年,巨头公司在精准医疗上游仪器及耗材市场的垄断地位还将继续保持,欧美以外的市场在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高成本进口核心设备、耗材和试剂的窘境。全球精准医疗行业测序设备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单位:%)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肿瘤治疗精准医疗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肿瘤治疗精准医疗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肿瘤治疗精准医疗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肿瘤治疗精准医疗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肿瘤治疗精准医疗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分析第.一章 精准医疗行业2021-2027年规划分析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解读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精准医疗行业的影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精准医疗行业的规划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精准医疗行业的影响第三节 精准医疗行业十三五年规划及解读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二、主要目标三、重点领域和任务四、政策措施五、重点解读第二章 2015-2019年全球精准医疗所属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第.一节 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一、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6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600亿美元,其中精准诊断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精准治疗市场规模为500亿美元。2016-2018年全球行业发展增速在15%左右,推算,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走势二、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分析三、全球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二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一、欧洲二、美国三、日本四、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三章 2015-2019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第.一节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历程与特征一、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历程二、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特征第二节 精准医疗行业生命周期分析第三节 精准医疗行业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一、进入壁垒分析二、退出壁垒分析第四节 2019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基本情况一、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特点分析三、我国精准医疗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第五节 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及策略一、主要问题与发展限制二、基本应对的策略第四章 2015-2019年精准医疗所属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精准医疗所属行业总体运行情况一、总体运行情况二、总体经营情况三、上下游行业的相关影响四、本季度行业景气现状及走势预测第二节 2015-2019年精准医疗所属行业市场供求分析一、市场供需情况二、市场最新趋势三、市场最新动态第三节 2015-2019年精准医疗行业热点或焦点问题第二部分 精准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五章 2015-2019年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波特竞争模型分析一、行业原有竞争者分析二、潜在竞争者分析三、替代者分析四、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五、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第二节 我国精准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三节 我国精准医疗产业集中度分析一、我国精准医疗行业生产集中度现状二、我国精准医疗行业生产集中度变化趋势三、提高我国精准医疗产业集中度的益处分析第四节 我国精准医疗企业竞争行为分析一、竞争内容二、竞争对象三、竞争方式四、竞争形态五、竞争结果:由此消彼长转向双赢第五节 我国精准医疗市场竞争趋势分析一、竞争内容二、竞争对象三、竞争形态四、竞争方式五、竞争结果第六章主要企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华大基因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二节达安基因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三节紫鑫药业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四节安科生物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五节迪安诊断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六节丽珠集团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三部分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七章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二、全球宏观经济未来发展预测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二、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发展预测第三节 政治环境分析一、宏观政策环境分析二、行业内主要政策及影响分析第四节 社会环境对精准医疗行业影响分析第八章 2021-2027年产业链发展分析及其影响第.一节 上游行业发展分析及其影响第二节 相关行业发展分析及其影响第三节 下游行业发展分析及其影响第四部分 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与战略探讨第九章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第.一节 2021-2027年影响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影响精准医疗行业运行的几种有利因素二、影响精准医疗行业运行的几种稳定因素三、影响精准医疗行业运行的几种不利因素第二节 2021-2027年影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一、市场整合成长趋势二、需求变化趋势及新的商业机遇预测三、企业区域市场拓展的趋势四、科研开发趋势及替代技术进展五、影响企业销售与服务方式的关键趋势第三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预测一、产业政策趋向二、技术革新趋势三、未来市场走势四、精准医疗价格问题及趋势预测五、全球环境对国内精准医疗行业的影响第四节 2021-2027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需求与消费预测一、精准医疗消费需求综述二、精准医疗消费需求分析预测第五节 2021-2027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发展机遇一、“新常态”背景下行业发展机遇二、“一带一路”战略下行业发展机遇三、“互联网+”战略下行业发展机遇四、“工业4.0”背景下行业发展机遇五、精准医疗行业2021-2027年发展其他机遇分析第十章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战略探讨第.一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战略一、制定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政策二、合理开发和利用精准医疗资源三、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促进精准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2021-2027年提升精准医疗行业竞争力的建议第三节 2021-2027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借鉴第四节 2021-2027年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一、成本控制策略二、定价策略三、竞争策略四、并购重组策略五、营销策略六、全球化策略第五部分 精准医疗行业投资风险评估及策略探讨第十一章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风险评估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措施一、宏观经济环境二、宏观调控政策三、汇率变化风险第二节 政策风险一、重点政策汇总二、重点政策及重大事件分析三、政策未来发展趋势第三节 上下游风险分析及提示一、上游行业风险分析与提示二、下游行业风险分析与提示三、其它关联行业风险分析与提示第四节 行业市场风险分析及提示一、市场竞争风险分析与提示二、市场供需风险分析与提示三、市场价格风险分析与提示第五节 经营风险一、投标报价风险二、垫资风险三、合同管理风险四、债权债务风险五、兼并重组风险第六节 其他风险一、技术风险二、成本风险三、法律风险四、境外业务风险五、区域风险六、自然风险第十二章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策略探讨()第.一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环境一、政策环境二、技术环境三、市场环境第二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状况分析一、投资效益分析二、投资趋势预测第三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方向及建议一、产业发展的空白点分析二、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投资方向三、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第四节 2021-2027年精准医疗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一、市场需求波动二、新技术挑战三、价格变动()四、法律体系五、其他

德之邪也

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艾瑞估算:2019年,在线医疗市场规模271.7亿元,同比增速42.6%。其中,互联网健康险市场规模约117.6亿元,占比近47.7%,自2018年起已超过之前一直占比最高的医药电商市场规模。艾瑞用研:超过95%的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基本持满意态度,并有超过80%的用户表示对未来使用或购买互联网+医疗产品非常感兴趣。艾瑞观点:互联网+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极大,在2017年政策不稳定的状态下,互联网+医疗逐渐进入市场理性期,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主要聚焦方向从概念转向了高价值。而这一价值的核心体现即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而就目前看,对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培养和挖掘仍显不足。艾瑞观点:疫情下互联网+医疗可降低时间成本、个性化定制、信息透明等优势全面凸显。与此同时,也为一直在探索前行的分级诊疗、价值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平台平衡各方利益,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的前提下激发医疗内部活力,构建新型的智慧社区医疗体系。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广义互联网+医疗关键词:医疗行为、精准医疗、健康管理就医疗行为而言,狭义仅指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师、药师、护师进行的诊疗活动,而广义来说,医疗行为可以泛指一切以疾病防治为目的行为。在本次研究中,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将互联网+医疗定义为广义的医疗行为,即指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一切医疗行为,行为主体包括互联网公司、医院、保险公司、医生、患者、其他有医疗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户等,目的是通过结合互联网达到精确匹配患者群体及获取其准确全面的健康信息,增强卫生服务和信息透明化,达到精准医疗的效果。中国互联网+医疗融合阶段概述已完成1.0至2.0阶段的转化,目前向互联网医院3.0阶段转型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医疗已走过以PC互联网为主的1.0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2.0时代,目前处于2.0至3.0阶段的过渡时期,即将走向以互联网医院为转型方向的3.0阶段。最终3.0阶段将会实现全面的互联网医院,囊括在线问诊、诊断、远程治疗、处方开具、送药到家等服务内容。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已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互联网健康险以及在线医疗为主的产业格局。中国互联网+医疗融合历程疫情的催化:新冠疫情黑天鹅推动行业实现突破性进展据监测数据显示,自2019年11月疫情出现直至2020年4月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医疗健康类APP与网页的月度有效使用时间有了明显增加,其中医疗健康类APP的增量同比去年同期显得十分迅速。根据艾瑞测算,在疫情高峰期的2月,2020年2月医疗健康APP(包含在线医疗、医药电商、慢病管理、运动健康等种类)的日活同比2019年2月,平均增长率高达14.08%。同时,政府也不断加码,打通医保、支付等互联网+医疗的关键环节,助力线上医疗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艾瑞认为,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认知在疫情后也将持续保持。中国互联网+医疗融合情况概览中国互联网+医疗融合影响因素老龄化及慢性病困扰的社会结构是互联网+医疗融合的土壤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高达12.6%,事实上,根据WHO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已标志社会步入老龄化。由于人口结构的发展规律,这一趋势中短期内都无法改变。伴随而来的,则是对医疗的大幅依赖。每年我国诊疗人次及人均诊疗次数都在不断攀升,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而缓解这一压力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不降低医疗水平的前提下,使得医疗能够覆盖更多人群。实体医院是行业融合的载体,实现区域医疗的整合及共享互联网医院在互联网+医疗闭环中处于中心位置。而由于监管要求,互联网医院并非是一个可以单独运行的主体,其必须依赖于实体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因而实体医院成为互联网医院存在的基础,并得以将医疗从关注疾病本身转变为关注人健康本身,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合及共享。医生资源是行业融合的核心,运用得当则是融合的催化剂在互联网+医疗融合的过程中,互联网仅是作为交流的渠道,但真正的核心仍落在医疗之上。尽管科技一直希望能取代人力,但医疗的核心依然是医生资源。一位出色的医生不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是科研的能手以及与人沟通的高手。这样的医生才能吸引用户留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加快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而互联网同样能给予医生极大的提升:1)为与患者接触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2)让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了更大的价值;3)实现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生的医疗合作与火花碰撞。总的来说,医生有动力加入互联网+医疗,而互联网+医疗要想在线上更好融合,则必然要依靠更能符合互联网节奏的医生来实现。政策是行业融合的直接推手,主导互联网+医疗行业走向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271.7亿元,市场处于新一轮探索期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408.9亿元,同比增长50.5%,其中互联网健康险市场占比最大,达到28.8%,其次为医药电商市场。疫情期间行业新的监管政策出台,明显放宽了对互联网+医疗的限制,且打通了医保、支付等多处关键环节。新的形势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将一扫之前的颓势,迎来新一轮的探索期。伴随国家医疗体制市场化,居民就医习惯转变以及5G及硬件技术突破与加持,艾瑞认为互联网+医疗的五大主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中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导向疫情促使利好政策出台,全力推进行业加速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互联网+医疗作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提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袭来促使国家加快了利好政策的出台。作为疫情期间可以有效提高诊疗效率、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互联网+医疗方式,在武汉等疫情重灾区及时加速推广。之前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医保统筹,如果互联网医疗不纳入医保,仅靠民众自费或中国商业医疗险,难以支撑起行业的发展。而3月初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打通医保支付关键环节,这一难题即将被攻克。疫情期间,行业之前未解决的大问题相继有了解决方案并得以变临时为常态,为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分析互联网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H端合作成为关键点互联网+医疗将原有的五大医疗产业链进行了重新整合,依托互联网医院形成了新的完整链条:1)互联网+医院,以医院的院中服务为中心,如在线问诊、医院信息化,向院前如预防指导、院后如送药到家等服务不断延伸;2)医疗信息化,嵌合在院内服务,通过结合AI大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3)医药电商,属于院后服务,主要以B2C、O2O、B2B三种方式运营;4)医疗健康险,属于院前服务,为医疗活动提供费用,并反过来得到大数据支持健康险的制定;5)医疗智能硬件,院前服务,整合第三方健康应用数据,支持医疗机构接收或传输用户数据,建设成为健康预防与监测平台。五大重构的产业链都围绕H端合作开展。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图谱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产品整体持肯定态度根据艾瑞用户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用户都对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持正面态度,而几乎所有用户都愿意在未来尝试购买互联网+医疗产品。在细分满意度调查之中,大部分用户都认为互联网+医疗产品检测维度多样(95.2%),结果较为准确(95.3%),其结果可对用户生活健康甚至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96.9%),其结果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95%),产品性价比较高(95.6%)。总体而言,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类产品整体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吸引用户可以依靠创新设计,但增加用户黏性还需健康指导根据艾瑞用户调研显示,有的用户使用互联网+医疗产品原因是希望能尝试先进的新技术新产品,即互联网+医疗企业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感、创新感的产品设计吸引到大批新用户,但用户最关心的内容还是希望产品能产生对自己生活、健康带来直接影响的内容,例如指导生活习惯的改善,降低可能的疾病带来的风险,及时了解自己或家人健康状态等。综合来看,吸引新用户可以依靠创新科技设计,但只有能够很好做到对用户生活起到健康指导作用的互联网+医疗产品才能更好增加用户黏性。小病慢病更符合互联网医疗场景及用户需求根据艾瑞用户调研显示,互联网+医疗用户主要需求点在于偶发性小病,如感冒、咳嗽等,其次是慢病管理。而用户对疾病关注度也可看出,对于精神压力、失眠、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迁延性疾病关注度会更高。考虑原因包括:1)线上问诊-线下服药这种线上医疗模式更适合小病、慢病治疗;2)互联网+医疗产品目前尚无法替代院内治疗流程,涉及医疗操作的项目无法靠线上医疗完成;3)用户更多会关注长期困扰并且自己感觉得到的病症,如压力、失眠、胃食管反流、胃溃疡等。事实上,我国糖尿病、骨质疏松、哮喘、COPD等潜在患者数量巨大,慢性病仍有广阔需求空间等待挖掘。降低时间成本是用户转变消费习惯的最大动力根据艾瑞用户调研显示,用户对传统医疗的不满主要来源于工作日没时间就医,取药、住院、检查排队时间过长。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专家门诊)、缺乏详细的就医指导及对就医细则的不清楚这三项问题,则都排在对浪费时间不满这一问题之后。本身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数目仅占全国医院数目的4.5%,在中国目前国情下,患者对三甲以外医院信任感较低,因而蜂拥至三甲医院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度不平衡,以及患者自身从诊疗到取药的各个环节等待时间的延长。因而节省时间,提高诊疗效率是用户从线下医疗消费转至线上医疗消费的最大动力。疫情促使用户进一步转变医疗消费习惯根据艾瑞用户调研显示,用户疫情期间与平常线上医疗消费相比,原本不受重视的家庭健康指标监测跃升至疫情期间第三受青睐的互联网+医疗功能;运动健康咨询功能也提高了一位的优先级;预约挂号疫情期间比率明显低于日常。这些都反映了疫情期间为了避免前往人密集的小区域,如医院、健身房等,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互联网+医疗的线上医疗咨询模式或消费模式。2020年的疫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正在强制更多用户接触并适应线上的医疗消费习惯。赛道分析(一):在线问诊商业模式用户增值模式为主,但盈利模式仍待探索目前,在线问诊获取收入的方式包括基本医保、个人用户、企业及商保,并由此引申出广告模式、商保模式、用户增值模式及数据服务模式四种在线问诊的商业模式。以目前在线问诊体量最大的平安好医生为例,根据2019年财报显示,在线医疗营收为8.6亿元,同比增长了108.9%,然而营收仅占当年总营收不足1/6。虽然用户增值模式作为行业普遍的商业模式,然而存在以下问题:1)问诊甚至无法做到确诊,并未涉及医疗服务核心,用户付费意愿低;2)用户需求频次低;3)用户黏性相对较差,行业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强。赛道分析(二):医药电商商业模式B2B模式是医药电商交易主体,B2C及O2O模式则更为活跃B2B模式在医药电商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是政府主导或原材料供应商、药厂、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平台,供应链较为稳固,一般比较低调,知名度不高。相比而言,B2C及O2O模式则更为活跃,引人注目。购药群众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B2C或O2O的平台。B2C平台一般有自营及平台式两种,一些自营B2C在获客流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选择流量更大平台进行加盟,这些依托于大平台的医药电商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O2O模式则是连接线上线下的一种比较平滑的方式,通过线下导购、用药指导、送药到家等方式完成线上交易及线下导流。赛道分析(三):医疗信息化商业模式搭建信息平台,帮助政府、医院进行医疗互联网化鉴于医院目前需求集中于传统医疗服务管理,因而搭建的传统医疗平台主要包括帮助医院管理、临床业务及各科室间的互联互通,如HIS、CIS、RIS等不同科室系统平台及其之间的联通。另外一些医院在政府的倡导牵头下,需要进行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搭建,将社区医院、药店与居民之间有机结合,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社区服务、健康管理、送药到家、收集医疗数据及远程医疗协同等。而搭建医院信息化的公司则可收取搭建系统费用及后续的软硬件运维费用等。赛道分析(四):慢病管理商业模式用户对慢病咨询付费意愿低,依赖线下或线上其他服务据2016年慢病管理论坛的一项公开资料显示,只有28%的用户愿意为慢病管理付费且67%的用户付费意愿低于500元/年。因而目前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仍以交易类盈利为主,在评估用户个人健康状况及健康管理需求后,向其出售药品器械、医疗监测仪器、相关慢病食品、保健品以及慢病医疗保险,这样的商业模式难以单独存在,需要依赖于基础医疗机构、商业保险或药店之上。未来互联网慢病管理公司需要更加关注慢性病患者教育,不断提升患者认知,让这批用户认识到互联网慢病管理服务的便捷性与必要性,增加服务类慢病管理的营收。赛道分析(五):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AI大数据技术驱动赛道发展,价值创造产生盈利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区块链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在提升用户能力、个性化解决用户需求及增强用户对平台信任感之外,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因此创造价值。优质的服务和用户体验助力场景化营销,通过与传统保险公司分成、销售保健品、预约医疗服务、开设相关预防课程、健康课程以及平台广告获得可持续盈利发展。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短期趋势疫情影响下互联网+医疗优势凸显,短期形势良好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方面为抗疫作出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了医疗信息化、在线诊疗及医药电商的积极作用。在各互联网+医疗企业通力合作下,优质医疗资源得以触及三四线城市及边远农村地带,在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各地区用户的焦虑心态。可以说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凸显,并促使用户尝试改变之前纯线下医疗消费方式,在疫情尚处警戒状态的今天,艾瑞认为短期内互联网+医疗仍将保持良好势头并大有可为。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远期趋势以互联网+医疗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智慧社区医疗分级诊疗从2015年推广至今,效果并不显著,存在着基层机构首诊率低、转诊不畅、患者知晓率较低、医生知晓率及转诊意识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推广分级诊疗,以社区为中心的智慧社区医疗将会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及方向,通过互联网+医疗,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互联网+医疗将作为其中重要的黏合剂,凭借互联网技术支持及医疗信息支撑,为线上及线下一体的智慧社区及分级诊疗的推进起到桥梁作用。

傥然不受

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概况(略)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一我国互联网医疗以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的速 度迅猛发展,行业前景广阔 随着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始终 保持CAGR3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计算模型较 为保守),2016年我国狭义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110亿元,预计2020年 达330亿元,2026年达2000亿元。根据36氪研究院预测,2019年我国大健 康产业规模约8.78万亿,按照目前渗透率8%来计算,我国广义互联网医疗 的产业规模约为7024亿元,未来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从2.0时代向3.0时代过渡转型的阶段。具体而言,即 从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医生辅助和医院流程优化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2.0 时代向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3.0时代逐渐过渡。后者的主 要区别与进步在于诊疗线上化,传统线下医院的部分处方权延伸至线上,而 不仅局限于医疗咨询与健康建议;此外亦突破了单点线上化的瓶颈,转而构 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多主体多线程深度融合的综合生态,如互联网医院和医 联体平台建设,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体系。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二互联网医疗领域参与者众多,新冠疫情短期内 促使平台流量快速增长 互联网医疗企业一般通过介入医院端、医生端、患者端、医疗保险端等方式 入局,形成了多种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经过过多资本的发展阶段,整个行 业进行多轮洗牌,正在逐步回归理性。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形成了互联网 平台、信息化软件企业、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的竞争格局,优质资源向头部企 业集中。 2020年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的产品优势得以凸显。线上交 流与问诊能够避免面对面接触和集聚高危人群,同时有效分流线下医院的就 诊压力,帮助解决诸多防疫痛点问题,并满足交通管制下慢病患者和轻症患 者的居家治疗与用药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多个互 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抗“疫”专页,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医药物资供应、 防疫知识科普、疫情进展公布等服务。短期内,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用户 访问量和在线问诊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根据公开报道,本次疫情期间平安好 医生平台的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 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截至2月10 日)*。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全国访问量超过1.2亿人次,累计提供了147.5万 余例咨询(截至2月29日)*。与此同时,互联网医院建设提速,跨区域线上 防护诊治体系快速搭建起来。2020年第一季度,国家卫健委的委属管医院互 联网诊疗数量同比增加了17倍*。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超过50家医 疗机构入驻或接入*。此外,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等医疗信息化 软件公司也纷纷助力线下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开通在线问诊业务,搭 建远程会诊平台等。疫情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流量大幅增长,而在疫情 结束后,如何做到对用户留存及商业变现将成为各大平台的关注重点。互联网医疗行业资本分析互联网医疗初创项目数量稳定增长,然二八效 应明显,资本渐趋理性,向头部项目集中 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初创项目数量增长平稳,热度不减,但长尾明显,资本 渐趋理性,向头部项目集中。根据鲸准数据库,截至2020年3月6日,共收录 2330个互联网医疗相关项目。其中,种子轮至A轮项目697个,A+轮至上市前 项目393个,有关概念上市公司71个。在成熟公司中,除了先天具有互联网基 因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之外,也有传统医疗健康公司正在进行互联网化转型,以 及跨界经营,头部企业大额融资频现。2、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分析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图谱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包括医疗服务、医药流通、 医疗保险、健康管理和科技升级五大板块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成为“战疫”先锋,行业迎来重要发展 转折点。36氪研究院将互联网医疗生态划分为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医疗保 险、健康管理和科技升级五大板块,立足于产业发展基本面,并结合当前新 冠疫情下的最新发展与应用趋势,对主要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模式分析在线问诊和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的两种重 要应用模式,二者具有本质区别 围绕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可以从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主体来理解互联网 医疗。互联网医疗在患者端的应用主要包括在线挂号、在线问诊、远程医疗 等模式;在医生端主要包括医生社交、专业知识等不同模式;在医院端则包 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院等。 在线问诊和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应用 模式,且二者常易混淆。在线问诊主要为了满足消费级医疗需求,通常由互 联网公司创办,只提供在线轻问诊与健康咨询服务,不能开具处方;而互联 网医院则为实体医院的线上模式,一般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 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提供挂号问诊、远程医疗、预约诊疗、购买处方药等 服务,是严肃医疗的延伸,二者具有本质区别。“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分析互联网医院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医疗深化发展的 主要方向之一 互联网医院是未来“互联网+医疗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国家卫 健委2018年7月印发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必须 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支撑,互联网医院所能开展的科室设置和诊疗科目 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的科目范围。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慢性病和 常见病复诊,可以开具电子处方,但不能提供首诊。对于互联网医院的具体 规定与要求如下方图表整理所示: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共有294家, 仅2019年1-11月新成立数量就达到前五年总和,由此可见,互联网医院在 2019年进入加速建设期。互联网医院具有自建、共建和平台三种模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建设升温 目前互联网医院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自建模式、共建模式、平台模式*。医疗IT厂商和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过程中的角色通常为技术提供 方和运营协助方。三种模式下的收入来源各有不同,在自建模式和平台模式 下,主导医院或政府卫健部门是医疗IT厂商的直接客户,医疗IT厂商承担互 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工作,收取IT系统建设和维护费用。在共建模 式下,医院不再一次性支付系统建设费用,而是由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并参与后期运营,共享诊疗利润分成。 新冠疫情期间,各地互联网医院纷纷采用平台模式快速上线。例如,海南省 开通互联网医院新冠肺炎诊疗服务平台,整合海南省16家互联网医院提供在 线诊疗服务。江苏省卫健委开发“江苏健康通”APP,整合全省互联网医院 线上资源,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互联网+医药流通”发展模式分析一互联网医药集中应用于医药流通和药品零售环 节,含B2B、O2O、B2C和处方流转四种模式 随着互联网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对传统医药商业带来冲击。上游生产型药 企的商业模式整体趋于稳定,变化不大,互联网对于医药领域的渗透和应用 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及药品零售端。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医药电商近六 年来在医药行业的渗透率逐渐提升,至2018年已接近10%,尽管如此,相 比于美国2015年网购药品33.3%的渗透率,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我国自2006年开始实行医药电商准入制,在早期市场,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 需要申请不同资质证书进行药品交易。2017年国务院取消了医药电商A/B/C 证审批,由事中事后监管代替准入制。此后,医药电商主要演变为四种商业 模式:B2B、O2O、B2C、处方流转。 B2B模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全新商业模式,实现从医药厂商到 流通企业的无缝对接。B2B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控制渠道成本。代表企业如 京东医药药京采、药品终端网、药师帮、医药在线等。“互联网+医药流通”发展模式分析二 O2O模式:主要包括自营、第三方和外卖平台。O2O模式早期渠道建设投 入大,成功的关键在于渠道复用。因此,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电商巨头和 美团、饿了么等拥有成熟外卖配送渠道的企业在O2O赛道竞争中占据优势。 B2C模式: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在提供药品同时亦可提供健康咨询和 用药提醒等服务,典型代表为妙手医生。从药品销售结构来看,B2C业务药 品种类多样,西药类、其他类(保健品、化妆品、个护、计生用品及成人用 品等)、医疗器材类均占有一定比例,而B2B业务则87.1%集中在西药类。 处方流转模式:对于医疗IT企业来说,主要IT需求来自于该种模式。在处方 流转过程中,医疗IT厂商可提供配套服务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产品,从 而向药企、医院和供应链相关企业等收取IT建设和运维费用。“互联网+医疗保险”现状分析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医保和商保两大部分, “互联网+医保”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含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两大重要组成部 分。其中,商业健康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就社会医疗保险来说,我国“互联网+医保”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早期探索阶 段,医保在线支付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开放程度。2019年8月底国家 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 见》(医保发[2019]4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医保打通在线支付 奠定战略基础。继指导意见出台后,已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互联网医疗费用进 医保的实践。例如,福建省将远程会诊30%收费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 设定了价格上限;山东省和四川省也公布了初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互联 网+”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等;浙江嘉兴、衢州、 桐乡、宁波等市与支付宝、阿里健康、微医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医保账 户的在线支付模式。 医疗IT厂商是互联网医保领域的主要玩家,主要商业模式是提供IT系统建设 和后续数据调取收费。以卫宁健康的“云险”业务为例,主要向医疗机构客 户提供预警提醒和运营分析服务产品,并参与国家医保局信息化平台建设项 目,承接基金运行与审计监管、多元支付方式管理监督和医保智能监控等系 统开发。“互联网+医疗保险”——商保分析“互联网+商保”市场潜力较大,拥有互联网 科技力量的公司将占据竞争优势 就“互联网+商业健康保险”来说,我国健康险渗透率较低,2017年仅为 9.1%,人均金额504.7元,相比于美国的3970元和台湾的3376元,仍有较 大空间*。从保险销售渠道来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及百万医 疗的爆红,网销渠道对健康险业务贡献逐年上升。受本次新冠疫情影响,居 民健康管理和疾病风险意识大幅提升,将加速推动健康险业务线上化进程。 从目前健康险线上业务的竞争格局来看,以数据和技术驱动,拥有互联网科 技力量的公司将占据竞争优势,行业多数公司也会集体跟进。1)在硬件科 技支撑方面,保险业务链路扩展及保险连接能力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之一。例如,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众安保险,建立自身科技中心,提早进行线 上布局,由科技部门直接转化为利润部门收入;平安保险则与第三方公司合 作布局线上业务。2)在业务平台构建与流量导入方式方面,大公司多为自 建生态模式,但在线上业务拓展初期,仍然与第三方社交、健康管理和支付 平台合作拓宽流量来源,中小公司则通过支付第三方渠道费用完成导流。 疫情爆发后,诸多保险公司利用保险科技完成核保、理赔、服务拓展等一系 列业务,强化风险控制,简化理赔手续,缩短理赔时间,并与医疗资源对接 联动。在互联网及科技支撑下,商业健康保险业从营销获客到承保、核保, 从定损查勘到理赔服务得到全链条重构。“互联网+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居民健康意识增强,互联网医疗在慢病管理领 域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诊疗保健的需求也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 被动、应对性的就医诊疗,逐渐转向主动、常态性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服 务的对象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为核 心,通过无病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治病防残三级预防并举,实现良性运转 循环。目前,互联网对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线健康资讯查询, 通过医疗健康智能设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慢病管理,开展健康体检并通 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进行疾病预警与主动干预,以及基因检测等。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呈井喷式上升。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活节奏加 快、饮食不加节制、运动量不足等,导致健康素质下降,进而引发三高等慢 性病,且有日渐年轻化趋势。 目前,互联网慢病管理领域玩家众多,服务模式种类多样,以糖尿病管理切 入服务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切入企业较多的病种是高血压、心脏病、心脑 血管和肿瘤。现阶段,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企业缺少可持续盈利模式,商业 保险未介入,社保支付能力不足,患者自付意愿不强,支付方尚不明确。目 前主要盈利方式集中在电商交易、会员和咨询等服务费用方面,仍在初期探 索阶段。上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医药器械上市公司,在为慢病管理服务提供医 药器械的同时,也通过自建平台和对外投资的方式针对慢病管理服务进行布 局,力图打造软硬一体的健康闭环服务,在行业中占据一定竞争优势。“互联网+健康管理”市场需求分析互联网医疗在健康体检和基因检测等健康管理 领域应用加码 我国健康体检行业参与者众多,市场中形成了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民营专 业体检机构为辅的竞争格局。公立医院体检部门市场份额占比约为70.8%, 民营专业体检机构约为7.7%。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诊前、诊中、 诊后的体检全流程中,以改善体检流程体验,拓展服务半径。对于民营连锁 体检机构来说,受益于自身大数据积累和价格优势,将迎来发展机会。而白 领阶层的企业员工福利体检因其较强的刚需属性和付费能力,成为民营体检 机构竞相争夺的重要市场。根据企业级员工福利解决方案提供商FAFULI的 统计数据,80%企业都会有一定的体检预算,平均员工客单价为680元*。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 活。最早提供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美国23andMe公司先后获得知名机构 多轮融资,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国内WeGene、360基因、基因 猫等初创公司也蜂拥而起。与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业务线丰富的基因公司 不同,初创公司通常瞄准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的2C业务,产品定价 大多在数百元的级别。随着消费级用户数量的逐步累积,基因检测大数据的 挖掘利用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科技升级“应用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等先进 科技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入更高阶的发展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准医疗等先进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 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效率,增强医疗创新动力, 为互联网医疗迈向更高阶的发展阶段提供动能。 大数据通过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传染病流行爆发趋势,能够有效避免 扩散感染,加强防控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此外,大数据也可以应用在电子 病历、实时健康告知、医疗影像诊断、医疗资源统筹调配等具体场景。 人工智能在提升疾病早期检测准确度、加强诊断效果、提高风险控制、降低 治疗费用、辅助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提升治疗效果、改变医院运营管理和诊 疗服务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 言处理、传感技术和算法、智能机器人等分支方向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将 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新药研发等领域带来更多价值。新技术的出现驱动 医疗服务由传统的“诊前、诊中、诊后”向两端延伸成为闭环,实现“以患 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重构。 机器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已 经形成了实质性的医学应用,在前列腺、妇科、胃肠、癌症、心外科等外科 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渗透。手术机器人通过高分辨率3D立体视觉和直器械 自由度,可以在狭小的手术空间内提供高清晰立体视觉系统,能够提供更加 精密的操作,拓展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提高手术精准度。 精准医疗区别于主流的循证医学,而将个人基因、个性化生活环境与习惯差 异考虑在内,为患者提供定制化治疗解决方案。精准医疗的技术路径是通过 基因检测了解基因突变的靶点,而据此展开针对性治疗。作为一种关键性的 前端技术,近年来基因检测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点。目前该领域核心检测 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玩家多参与消费型基因检测服务市场,该 领域内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从细分领域来看,无创产前检测发展相对成 熟,肿瘤检测市场未来增长空间较大。3、互联网医疗案例分析(略,详见报告原文)平安好医生发展情况分析阿里健康发展情况分析卫宁健康发展情况分析九州通发展情况分析4、互联网医疗行业前景展望互联网医疗政策趋势展望互联网医疗监管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开,助力行 业快速发展 受益于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与清晰,中国互联网医疗高速发展。互联网诊疗 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医疗的在线支付价格与医保支付政策相继出台,其他配套 的相关政策也在逐步放开。政策利好的密集释放有望成为互联网医疗产业发 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从政策细分领域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互联网医院,我国出于监管规范 和风险控制考虑,尚未放开首诊,对新业态仍采取审慎态度。未来随着技术 进步和产业生态的日趋完善,政策限制有望逐步放开。从全球范围来看,美 国50个州都认可网上首诊制度,德国、荷兰等也对互联网首诊持开放态度。 对于未来我国互联网医院政策的松绑,我们保持乐观态度。 在医药市场,受政策导向与管控,医院药占比连年降低,处方每年保持稳定 外流。2018年我国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占比分别降至40.9%和28.2%*。 未来互联网医疗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将加速处方外流过程,医药电商有 望从中受益。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能力 不足的问题,中央多次会议强调从体制机制上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 系,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在此背景下,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加快 公共卫生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将成为疫情稳定后的发展主题。互联网医疗资本市场展望资金避险情绪提升,资本向头部项目聚集,市 场或掀起并购和战投浪潮 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赛道近年来炽手可热,历经多 轮资本狂欢与行业洗牌,市场逐渐回归理性。随着资产新规的落地,2019年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持续调整,基金募资困难加剧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融 资难度。在资金趋紧的大环境下,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融资案例数和融资金 额呈现双降趋势,但单笔融资金额由2017年的5,333万元提高至2019年的 1.24亿元。透过数据可知,资金为规避投资失败风险,而重金布局发展较为 成熟的项目。 2019年互联网医疗领域并购交易金额持续上涨至162亿元,同比增长超3倍, 并购为该领域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加速该行业的优胜劣汰。据36氪研究 院盘点,上市公司并购成为该领域主要的并购方式。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原油价格暴跌30%,美股多次熔断,新冠肺炎疫情 席卷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剧,资金避险情绪提升。 在此背景下,投资人出手将愈发谨慎,更加关注公司的商业模式能否走通, 以及对现有流量的精细化运营能力。部分企业或因商业模式长期难以盈利, 而在当前面临现金流紧张、融资受阻等更多困难与挑战。 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为打破流量受限和资金不足的瓶颈,引入战略投 资方或通过并购整合来提升自身价值,将成为新的突破点。通过引入大企业 战略投资,互联网医疗公司可以拓宽线上流量入口,打通线下合作闭环,整 合上下游资源,扩大规模效应,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商业模式,探索新 的业务领域或收入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 此外,通过并购整合实现业务与规模扩张也成为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典型 发展路径。互联网医疗业务往往从单一生态节点或细分领域切入,逐步扩张 到更多链条,天然存在并购整合需求。以美国头部对标公司Teladoc为例, 该公司自2016年以来开启纵向并购之路,先后收购了员工健康福利工具 HealthiestYou、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Best Doctors等,以扩张业务版图 与服务半径。国内医药电商龙头阿里健康,自成立以来通过投资并购来实现 “资本+业务”的高效协同,获取经营牌照,强化线下医药零售布局。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展望深耕产业链,打破流动壁垒,构建“医+药+ 险”综合生态闭环,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传统医疗生态以医院为中心,医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医生、患者、药 械、保险和其他服务均围绕医院展开,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资金、信息、物料 只能通过处于核心地位的医院与各分支节点来流动。这就导致了核心节点负 荷极重,通道利用率不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低下。 而互联网医疗最大的改变,就是打破现有资源流动壁垒,搭建直接自由流动 的去中心化生态。在这个新生态中,各主体地位更加均衡并互相依赖。但由 于本身产业链复杂,各方利益盘根错节,且医疗兼具社会属性,与民生密切 相关,整个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盘活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只 研发了一个网络工具,以单点切入,并未构建起行之有效且发展均衡的“医 +药+险”生态闭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医疗的流动性问题,这也是目 前互联网医疗难以盈利的原因所在。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打破要素间 流动壁垒,深耕产业链,构建综合产业生态闭环,探索多商业模式变现,将 成为企业发展共识。目前,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公司 正在以此模式作出有益尝试,拓展业务边界。研究院认为,能够率先盘活线 上线下资源,打通“医+药+险”金三角的公司,将在未来拥有更多话语权。……(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36氪研究院)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