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料和资金供应状况的改善、全球化专业分工以及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成本和市场饱和等原因而采取战略转移和重组等策略,我国精细化工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需求等因素影响,我国精细化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与基础化工行业相比,精细化工行业主要生产精细化学品,即在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而制取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的系列化工产品,如有机胺类、醇类、酚酮类、增塑剂、中间体、稳定剂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电子材料等。精细化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精细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科技含量更大,附加值更高,更注重对技术的更新。截至目前,全球精细化学品品种已超过10万种。据数据统计,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09年底共28120家,到2017年底,全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2486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10亿元,集中化、规模化进程较为显着。虽然目前我国总体精细化率已提升至45%左右,但与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平均精细化率60-70%相比,我国精细化率的提升仍有很大的空间。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六大因素加速促进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是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各部委正针对相关行业出台具体的产业规划,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性政策也会陆续出台。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行业标准,从精细化工行业流程、产品、工艺、设备、研发、资质、资金等各方面引导精细化工企业投资高附加精细化工产品,鼓励企业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扩张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行业集中度。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我国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具备竞争优势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基础化工产品。我国化学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体系,化工产品品种齐全,一些重要原材料具备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基数,并有十余种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化工行业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使得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在国内可以得到充足、价格低廉的原料供给、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力要素成本,使得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3、下游农药、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农药需求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将保持平稳增长。近几年,我国农药产量与销售额逐年上升,特别是除草剂和杀菌剂产品市场,产量和使用量增长迅速。化学除草面积增加,使我国除草剂用量迅速增长。农村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大面积机械化耕作的地区,化学除草面积大幅增加,使近年来我国除草剂用量迅速增长。种植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杀菌剂消费需求的增长。据最新调研数据,2016年,我国农药市场总销售额为48.20亿美元,其中除草剂19.72亿美元、杀虫剂17.06亿美元、杀菌剂10.48亿美元,这三大类产品销售额总和占该年农药总销售额的。据统计,2016年全球除草剂市场总额为274.5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445.6亿美元,期内年复合增长率为7.1%。全球农业水平提高及亚洲国家谷物产量上升等因素均推动了除草剂市场增长。从地理位置来看,亚太地区预计将成为发展最快的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已逐步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报告《制胜日新月异的中国医疗科技市场》指出,到2020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规模将会增至5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的基础,医药产品品种和医药企业产能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会持续加大对医药中间体的需求,从而推动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4、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给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带来机遇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型农药、医药生产企业为了节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纷纷将产品战略的重点集中于最终产品的研究和市场开拓,而将涉及大量专有技术的中间体转向对外采购,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此外,由于发达国家人力成本高,超过专利保护期的农药原药和医药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农药、医药中间体和农药原药、医药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基地。我国化学工业的基础良好,劳动力成本成本较低,在国际上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与集中,将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5、出口市场及相关利好政策给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带来机遇新兴经济体市场对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为中国化工产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以异丙胺为例,作为中国大陆生产的低碳脂肪胺中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产品,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东南亚地区、南美和大洋洲,如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省,这些地区对其进口均没有限制。6、保护环境的政策力度加大在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作为耗能污染大户,精细化工行业首当其冲,对于有一定规模、环保治理规范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制造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多内容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情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一、LCP 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1.1、LCP 简介与分类 液晶高分子(LCP)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的高分子,其特点是分子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又具有取向有序。LCP 在以液晶相存在时粘度较低,且高度取向,而将其冷却固化后,它的形态又可以稳定地保持,因此LCP 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此外,LCP 材料还由于具有低吸湿性,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耐热性,阻燃性以及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数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光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LCP 根据形成液晶相的条件,可分为溶致性液晶(LLCP)和热致性液晶(TLCP)。溶致性液晶(LLCP)是指可在有机溶液中形成液晶相,由于这种类型的聚合物只能在溶液中加工,不能熔融,只能用作纤维和涂料。热致性液晶 (TLCP)是指在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形成液晶相,由于这种类型的聚合可在熔融状态加工,所以不但可以通过溶液纺丝形成高强度纤维,而且可以通过注射、挤出等热加工方式形成各种制品。虽然 TLCP 的工业化时间晚于 LLCP,但由于其优异的成型加工性能,因此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新品种不断出现,远远超过了 LLCP。按照液晶基元在聚合物分子中的位置可分为主链型液晶聚合物、侧链型液晶聚合物和复合型液晶聚合物。如果液晶基元位于聚合物主链上,即为主链型液晶聚合物;如果液晶基元是通过柔性间隔基连接在聚合物主链上,则为侧链型液晶聚合物;如果主链和侧链上都有液晶基元,则为复合型液晶聚合物。按照液晶相的形态可以分为向列相液晶聚合物、近晶相液晶聚合物和胆甾相液晶聚合物。向列相液晶分子的重心排列无序,分子在其长轴方向始终保持着平行排列的有序状态,但不排列成层;近晶相液晶的条状或者棒状分子呈层状排列,分子的长轴方向平行排列且可垂直或倾斜于层面,分子排列的规整性接近于晶体,具有二维有序性,分子可以在层内平移但不可在层间移动,层结构之间也可以相对滑动;胆甾相液晶的扁平状分子也呈层状排列,每一层内分子的长轴相互平行且都平行于层面,即每一层内分子的排列具有一维有序性,相邻两层分子的长轴有一定的夹角,多层分子在沿层的法线方向排列成螺旋状结构。1.2、LCP 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当前产能集中在日本和美国LCP 的合成方法主要是均聚和共聚。均聚指由一种有机单体进行的聚合物由于均聚法所得到的产品性能明显弱于共聚法,应用受到限制,只在 LCP的发展初期得到关注。共聚即在聚合物链中引入体积不等的聚合单元,减小分子结构的规整性,减低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得聚合物的熔点降低到分解温度以下主链型常采用缩聚法来合成,缩聚法主要有溶液缩聚法、熔融缩聚法。 LCP 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目前全球 LCP 树脂材料产能约 7.6 万吨,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中国,占比分别为 45%、34%和 21%,其中美国和日本企业在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量产 LCP 材料,我国进入 LCP 领域较晚,长期依赖美日进口,近几年来随着金发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聚嘉新材料等企业陆续投产,LCP 材料产能快速增长。从具体生产企业看,目前塞拉尼斯、宝理塑料以及住友三家企业差能超过了 1 万吨,前三家企业产能占比高达 63%,行业集中度较高。LCP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需求有望保持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数据,2018 年全球 LCP 需求量约 7 万吨,随着 5G 技术的推进,LCP 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预计到 2020 年,其全球市场规模可达 7.8 万吨。此外,LCP 应用领域有望不断扩宽,在电子电器领域,可应用于高密度连接器、线圈架、线轴、基片载体、电容器外壳等;在汽车工业领域,可用于汽车燃烧系统元件、燃烧泵、隔热部件、精密元件、电子元件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可用于雷达天线屏蔽罩、耐高温耐辐射壳体等领域,未来伴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LCP 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1.3、优质的材料特性推动 LCP 实现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电气性能叠加加工性能优越,LCP 成为高频信号传输场景下的良好材料。相比于主要的高频挠性线路材料氟聚合物和聚酰亚胺(PI)等,LCP 兼具低介电损耗和良好可加工性能,相比于介电损耗更高的氟聚合物材料具有综合材料优势,在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信号传输的低损耗,同时可以满足材料——器件——模组的多元化的加工要求,从而快速实现材料应用端的推广。良好的挠性材料方便组合设计,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趋势要求。由于LCP 的液晶材料特性,LCP 具有较好的弯折能力,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的应用要求,叠加 LCP 的具有高热变温度,尺寸稳定,LCP 能够满足挠性线路的材料要求。在电子产品微型化的趋势下,LCP 方便设计组合加工,能够有效节约空间,实现部分特殊需求的挠性材料替代应用。 LCP 同时兼具高拉伸强度,耐高温腐蚀、耐光照老化,在特殊的工程材料领域亦将逐步拓展应用范围。 LCP 树脂商用推广持续加速,需求空间有望不断提升。由于 LCP 材料在机械,化学领域以及信号传输方面具有良好的材料特性,因而多个领域具有极强的商用推广价值。目前 LCP 主要以 LCP 树脂材料作为主要的下游应用产品,由于应用领域和要求不同,目前 LCP 树脂主要分为注塑加工和薄膜加工产品,伴随着下游的需求拓展持续进行产品推广。二、薄膜级 LCP 树脂——高频信号传输优质载体,5G场景持续渗透5G 时代高频信号传输方式大幅提升了接收端的天线材料要求。5G 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与 4G 相比将提升 10 倍以上,传输速率将达到 1Gb/s,这就需要更高的频谱带宽来保证高效的信息传输。无线通信主要是使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播,低频段电磁波较高频段传输距离更远,因而 2G、3G、4G 都普遍采用 6GHz 以下的中低频段,然而随着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和部署可以用于移动通信的 6GHz 以下的频谱资源已经非常稀缺,难以提供有效的频段资源以满足 5G 高速传播的频段要求,因而为了满足 5G 高速的传播要求,5G 时代一方面需要提升中低频谱的利用效率,同时还需要进行高频领域的布局,因而毫米波高频段成为 5G 技术的主要频段选择。 不同于 2G、3G、4G 技术是在低频领域的技术升级,5G 技术是巨大的技术变革,天线长度降低到毫米级,需要重新进行天线产品设计。随着 5G技术的逐渐推广,过度阶段的产品不仅需要进行 5G 高频段的天线合理设计,还需要搭载可以接收 3G、4G 信号的天线,而智能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兼具轻、薄的产品要求,其为天线预留的空间十分有限。可以说 5G时代对于天线材料的要求极高,一方面需要满足毫米波对于天线材料的特殊要求,同时还需要极大程度上缩减天线所占空间。2.1、5G 高频信号传输带动手机天线材料升级,LCP 天线有望快速推广通讯技术不断升级带动手机天线持续更新。1G 通讯时代,移动电话只能承载语音通信,为了保证通信信号的质量,手机主要采用外置天线形式。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手机搭载的产品性能不断增多,手机需要搭载的天线数量不断增多,天线要求持续朝着轻量化方向发展,手机天线系统也开始内置,弹片天线、FPC 天线、金属框架天线和 LDS 天线等多种移动终端天线生产工艺逐渐发展。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 FPC 天线、金属框天线和LDS 天线,而伴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高频高速传输要求将开启新的天线时代,新的天线材料将逐渐获得持续的应用拓展。 目前主流的天线基材主要是聚酰亚胺(PI),但是由于 PI 基材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较大、吸潮性较大、可靠性较差,因此导致了高频传输损耗严重、结构特性较差,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高频高速趋势。因而在信号传输频率不断提升过程中,MPI(改性聚酰亚胺)材料应运而生。由于 PI 在高频传输过程中的限制,生产企业通过将 PI 单体进行含氟量提升等方式对 PI 高聚物进行改性以满足 10-15GHz 的信号传输要求。然而伴随更高频率的毫米波段的逐步应用,MPI 的传输亦将受到限制,在多层板设计方面不足将逐步凸显,更高频率的信号传输要求将促使 LCP 材料加速推广。LCP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极低,在毫米波传输中有效降低信号损耗。毫米波的绕射能力较差,接近于直线传播,对于智能手机的天线接收方向设计有更高的要求。LCP 产品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介电常数极低,具有极小的介电损耗(频率在 60GHz,损耗角正切值只有 0.002-0.004)和导体损耗,在接受和发射毫米波信号时在基板材料上的损耗较小,可以显著提高信号传递的质量。 LCP 具有挠性,多层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满足 5G 天线的复杂设计要求。5G时代,信号接收端不仅需要能够进行高频信号接收,还应实现 3G、4G 信号的同步接收处理,因而天线设计极为复杂,单层设计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 LCP 为挠性材料,可以进行立体结构应用,通过多层结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信号接收的复杂要求,同时能够有效地将射频前端的同轴连接器进行整合,减少天线占用空间。可以说 LCP 是良好的 5G 天线使用材料。 LCP 天线已经在高端手机获得逐步推广,5G 时代来临有望加速 LCP 天线在手机中的渗透。2017 年苹果 iPhone X 及 iPhone8 系列率先使用了 2 个LCP 天线,实现了 LCP 天线在手机中的率先应用。而苹果作为高端智能手里的领军品牌之一,已经率先开启了新一代天线的应用,伴随着多个品牌5G 手机的逐步推广,LCP 天线以其优质的信号传输性能和可弯曲特性将有望在 5G 手机中逐步获得推广。现阶段 LCP 材料的供给还相对有限,多数高端产能还掌握在美国、日本厂家手中,材料价格相对较高,仅有部分高端手机实现了材料的更新替换。伴随国内企业逐步在 LCP 材料及薄膜工艺上实现突破,有望逐步提升国内企业生产能力,逐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带动 LCP 天线的快速渗透。 5G 时代来临,5G 手机出货量有望快速提升。从 2017 年以来,全球手机出口量进入停滞阶段,智能手机已经获得快速推广。然而伴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各大手机厂商相继推出 5G 手机,2019 年我国进入 5G 手机元年。随着 5G 手机技术的不断成熟,5G 手机多样性不断丰富,5G 手机的出货速度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结构将呈现显著变化,5G手机出货量将快速提升。伴随 5G手机销售加速和 LCP 天线的渗透率提升,LCP 材料市场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现阶段,LCP 生产企业相对较少,国内企业仍在持续进行技术优化,在产品应用前期成本相对较高;而原 PI 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进行 MPI 产品生产,技术难度相对较小,成本较低,因而在 15GHz 下,MPI 的应用仍将持续。但是随着 LCP 天线的成本的不断优化以及 5G 毫米波频段的逐步应用,LCP 天线在手机的渗透率将有望不断提升,同时 5G手机经技术沉淀和产品推广,将逐步进入放量阶段,渗透率和出口量的双重影响下,LCP 天线需求有望进入爆发阶段,带动前段薄膜级 LCP 树脂需求持续增长。预期若未来 5G 手机渗透率提升至 80%,LCP 天线渗透率提升至 80%,LCP 需求量将有望超过 4000 吨,形成接近 40 亿的市场空间。2.2、5G 多场景逐步推广,汽车、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有望带动产品需求5G 技术为无人驾驶高阶发展提供通讯基础,带动高频天线应用需求。虽然不同主体发展无人驾驶路径略有不同,但进入高阶发展阶段,都需要单车智能和交通智能的双重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无人驾驶仍未实现高阶水平的应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来自于现有的通讯技术尚未提供有效的信号传输支持。伴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智能交通的推进速度有望不断加快,高频、高速、低时滞的信号传输将成为每辆智能汽车的必备要求,因而在 5G 时代下,汽车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同样需要配备能接受毫米波,减少介电损耗的 LCP 天线。而相比于汽车的制造成本,LCP 的天线单体价值量占比将极其微小,在智能汽车的推广过程中,有望实现 LCP 天线的同步快速渗透。 毫米波雷达作为单车智能的重要设备,有望提升汽车中 LCP 天线的使用量。毫米波雷达具有体积小、方向性好、易集成、探测距离远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受到的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一定程度上辨别行人。而毫米波雷达成本较低,性价比高,搭配其他传感器将成为无人驾驶的主要配置方案,在无人驾驶测距时的精确度较高。随着无人驾驶程度的逐渐提升,对于驾驶感测的精度要求不断提升,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也将有现阶段的中高端市场渗透到中低端市场。伴随着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其反射的信号接收装置也有望带动 LCP 天线在单车中的使用量。可穿戴设备连接 5G 通信,通信传输叠加空间要求带动 LCP 天线应用。近年来可穿戴设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而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智能手表等部分可穿戴设备作为另一类通讯终端,亦需要进行高频信号的同步接收,LCP 天线将有望获得快速渗透。不仅如此,作为可穿戴设备,体积小,重量轻的要求更为迫切,伴随着 5G 应用场景的推广以及 5G 配套的网络内容的增加,可穿戴设备的信号传输要求亦在同步提升,终端产品对 LCP 天线乃至以 LCP 载板的应用亦将快速提升,带动薄膜级 LCP 树脂的市场扩展。三、注塑级 LCP 树脂——PCB 升级,应用场景不断渗透 注塑级 LCP 是 LCP 的另一种形态,具有耐高温、天然阻燃、超高机械强度、电绝缘性能好等特性,可以实现在多场景的应用。3.1、PCB 往高频、小型化方向升级,LCP 渗透率不断增加 PCB(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主要由绝缘基材与导体两类材料构成,在电子设备中起到支撑以及互联的作用,其中挠性电路板又被称为软板,是一种用 PI 做基材制成的印刷电路,可以任意进行弯折、挠曲,从而能在狭窄的空间中堆嵌大量精密元件。当前,挠性电路应用之广泛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低频信号传输过程中,PCB 基材基本上选择 FR-4 一种介质材料,未来高频高速信号传输场景将不断增加,例如 5G 在一开始是 6GHz 频率,其后就到了 28GHz 的毫米波;例如超过 77GHz 的雷达也需要用到高频信号。高频信号的传输对于 PCB 基材有了新的要求,因为频率要高得多,所以材料损耗要小得多。PCB 基材中影响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的主要是树脂类型,由此来看,低损耗材料的 LCP 更有优势。 其次,随着电子装置的复杂化和小型化发展,PCB 有更多的集成电路,需要更为复杂的多层 PCB,其密度不断增加,尺寸不断缩小。目前使用 LCP可以制造 25 mm 线宽/线距的 LCP 电路板,包括挠性板、刚挠结合板、封装载板和高达 20 层的多层板,相信未来,伴随着电子装置的小型化发展,LCP 基材应用场景会不断扩宽。 医疗设备方面由于体积小、形状特殊、轻巧灵活,大多数是用挠性 PCB,现在为便于安装,刚挠结合 PCB 也进入此领域了,可以达到 16 至 20 层结构,而这也依赖于 LCP 基材的应用。3.2、注塑级 LCP 在其他场景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SMT(表面组装技术)相较于传统插装技术,有着易于自动化,适用于高频应用和高接脚密度等优点。但是,SMT 对材料的耐温性能要求更高,需要焊接点附近的材料能在 250℃下维持 5s。此外 SMT 对材料的其他性能也要要求,例如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等。LCP 有优良的耐温性,HDT 可达230-300℃,高 HDT 的 LCP 是相当适用于 SMT 连接器。LCP 也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及耐候性,而且耐辐射,更具有优异的阻燃性。相对于 PA6T,LCP 既可以在高温下保持稳定,且无吸湿后尺寸不稳定的问题。 此外,LCP 广泛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内各种零部件以及特殊的耐热、隔热部件和精密机械、仪器零件。本田混合动力车的功率模块外壳通过采用LCP 实现顶级的小型化和高输出。Mazda 开发 LCP 共混复合材料,用于制造汽车车身的面板四、LCP 纤维工艺不断突破,应用拓展未来可期4.1、积极探索第三形态,LCP 纤维性质优良LCP 纤维(6-羟基-2-萘酸和羟基苯甲酸)是一种通过聚合技术和纤维制作技术,采用 LCP 树脂原料形成的聚合物。从材料本身的特性来看,LCP纤维具有以下优势特点:第一,LCP 纤维的蠕变伸长率小,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第二,不同于现有的超强纤维,LCP 纤维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在加捻后仍有较高的强度保持率,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较少的纤维根数获得与常规材料强度相同的高强度产品,或采用与常规材料相同根数的新型纤维从而获得更高强度的产品;第三,LCP 纤维的抗弯曲性使得其强度保持率高于其他超强纤维,因此可用于需反复弯曲的产品中;第四,LCP 纤维还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耐热性、耐酸性及减振性,这也与其树脂及薄膜形态下的性质相同。4.2、研发生产不断推进,新型产品接连问世Fiber-Line 公司通过熔融挤出工艺从液晶聚合物中纺出芳族聚酯,生产出一种 LCP 纤维产品。该生产过程使分子沿纤维轴进行取向,从而得到具有高韧性的 LCP 纤维,其具有高度的耐磨性、阻燃性、耐化学性(酸、碱、有机溶剂)及较低的纱线磨损度。 2017 年,日本东丽公司宣布已研发出 LCP 纤维产品 Siveras,已于当年组织量产,并在 2018 年开始销售。东丽公司发布的 LCP 纤维产品采用该公司 LCP 树脂原料,融合先进的聚合技术和纤维制作技术,强度达20cN/dtex 以上,弹性模量达 500cN/dtex 以上,并且具有尺寸稳定性好、在水中可以保持高强度的特点。其产品不仅适用于船缆、渔网、水产养殖用品等,因其还具有耐热、耐酸、减振、不易断等特点,也广泛运用在产业资材领域。未来随着更多规格长丝的推出,LCP 纤维将具有更多的性能,应用场景也有望实现更多领域的突破。五、投资建议 随着 5G 商用的普及,对于 5G 材料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LCP 材料因其低介电损耗的优质特性带动 LCP 在 5G 高频信号传输的应用场景中加速应用,预计 LCP 材料在 5G 天线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此外,LCP 材料具有良好的挠性方便其组合设计,满足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趋势要求,良好的机械性能将有望拓展 LCP 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空间。LCP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应用场景有望得到不断拓宽,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最早进入LCP 研发领域的普利特(2007 年布局 LCP 材料研发,具备 LCP 产能2500 吨,已建立了从树脂聚合到复合改性的一系列完整的研发与批量化生产体系),关注金发科技(具备 LCP 聚合产能 3000 吨,产品在应用端评估良好),关注沃特股份(2014 年收购韩国三星精密 LCP 全部业务,已建成3000 吨 LCP 生产线)普利特:改性塑料头部企业, 自主研发 LCP,有望在高端领域放量改性塑料头部企业,原材料价格回落,业绩逐步进入拐点。公司主营业务是汽车改性塑料,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双重作用下,主要原材料PP/PE 价格在过去两年中在比较高的水平,未来伴随着烯烃的大量投产,原材料价格将逐步下行周期,公司的成本端有望进一步下降;同时,汽车行业正在迎来边际改善,静待汽车行业需求拐点为改性塑料行业的需求带来改善。LCP 自主研发,欲乘 5G 之东风。公司于 2007 年布局 LCP 材料开发,当下已经拥有了对热制性液晶高分子(TLCP)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针对 TLCP 材料建立了从树脂聚合到复合改性的一系列完整的研发与批量化生产体系,累计 TLCP 年产能 2500 吨/年。一方面,伴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公司所拥有的 TLCP 树脂材料可充分满足 5G 手机天线的应用,另外,LCP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未来应用场景不断加速,公司 LCP 业务想象空间巨大。外延增长,进入光稳定剂行业。公司拟收购杭州帝盛进入光稳定剂行业,杭州帝盛是一家专注于光稳定剂的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从事光稳定剂的生产,拥有先进的技术,其工艺技术获得韩国松原的认可,和韩国松原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主要制造工厂集中在江苏启东、浙江萧山和福建南平,普利特收购帝盛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且伴随着福建南平 15000 吨产能建设及投产,公司的业绩有望迎来增长。金发科技:改性塑料龙头企业,高性能材料不断丰富 公司是国内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改性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和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等五大类。其中在改性塑料板块,公司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和热塑性复合材料板块,公司的产品和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收购宁波海越,打通一体化产业链。公司 2019 年 5 月完成对宁波海越全资收购,6 月 27 日,“宁波海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更名为“宁波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于 6 月 1 日起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宁波金发拥有60 万吨 PDH 产能,目前最主要的产品是丙烯、异辛烷、甲乙酮等,公司未来将打通丙烯-聚丙烯-改性塑料全产业链并扩大产能,有助于公司长远稳健发展。 公司全资子公司珠海万通特种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的年产 1000 吨 LCP 聚合装置于 2014 年初投产。此外,自 2016 年 1 月开始建设的年产 3000 吨LCP 聚合装置。产品系列上,公司开发出了低熔点高强度 LCP 和超高耐热LCP,并顺利产业化,至此形成了从Ⅰ型到Ⅲ型全系列热致液晶聚合物材料,成功开发了薄膜级 LCP,在应用端评估表现良好。沃特股份:改性塑料多元化布局,5G 高频材料不断丰富改性塑料多元产品布局,增强下游客户粘性。公司主要进行三类产品布局,改性通用塑料、改性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产品种类复杂多样,产品性能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也逐渐增长。下游应用领域对于塑料产品的需求较为多样,单一终端产品的塑料材料需求涵盖多个种类,公司进行改性塑料多样化布局,形成多品类,多型号产品的综合供应体系,为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设计和一站式的原料供应,扩大公司产品的应用空间,同时可以增加客户粘性,降低客户产品认证成本,面向同一客户由单品种—>多品种—>多系列逐渐拓展,逐步扩大公司的发展空间。引进三星 LCP 产线,实现 LCP 产品快速布局。2014 年公司从三星购进全套 LCP 产线的生产设备及 155 项无形资产和 7 项商标,聘用原三星精密化学的相关核心人员负责产线的生产和研发,同时公司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开展 LCP 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工作。通过全方位的产线引进和产品技术研发,公司快速实现 LCP 产品快速布局。公司凭借本土优势,有望快速抢占市场,实现高端产品的国产替代。收购德清科赛 51%股权,不断丰富 5G 高频材料业务。2019 年公司收购德清科赛 51%股权,开始切入含氟高分子材料领域。德清科赛是国内最早开展相关材料研究的企业之一,已经在高频设备用薄膜领域形成量产。通过收购公司将在含氟高分子树脂和 LCP 树脂领域形成双向协同布局,丰富高频材料产品,瞄准 5G 市场,提供综合材料解决方案。(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化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工业涉及炼油、冶金、能源、环境、医药、煤化工和轻工等多个分支,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等各领域,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二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保持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与利润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974.4亿元。随着行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化工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行业亏损情况持续改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年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及消费量保持整体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硫酸、烧碱、乙烯产量分别为8935.7万吨、3464.4万吨、2052.3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长13.82%、66.02%和44.64%。,未来,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化工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持续改善。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化工行业发展趋势1.精细化工将成为主要竞争领域精细化学品是基础化学品进一步深加工的产物,具有技术密度高、附加值高、产品更新快等特点,应用领域覆盖农药、染料、涂料、颜料、试剂和高纯物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高分子材料等多个行业。精细化工行业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高性能化、专用化、绿色化产品,已成为当前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我国化工发展的重点方向。2.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政策趋严,加快行业整合与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随着环保审查工作的逐步落实,化工企业不得不进行设备完善和资金投入,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陆续被淘汰,行业内部开始呈现产业整合迹象。在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监管趋严的双重政策高压下,生产不达标、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化工企业将加速退出市场,行业整合速度将明显加快。3.绿色化工与循环化工将是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正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广绿色化工与循环化工的生产理念。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化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高分子助剂与高分子材料高度关联1.1 高分子助剂在材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分子材料通常指合成高分子材料,可划分为塑料、橡胶、涂料、化学纤 维、胶黏剂五大基础类材料,以及其他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助剂是 指为改善高分子材料加工性能、改进物理机械性能、增强功能或赋予高分 子材料某种特有应用性能而加入目标高分子体系中的各种辅助物质。高分子助剂是高分子材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分子助剂在高分子材料生 产、储运、加工、使用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一种高分子材料 各方面性能的实现依赖于相对应的化学助剂。高分子材料性能和化学助剂 使用种类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分子材料要求实现的性能越优越、越 复杂,其需使用的化学助剂种类就越繁杂。高分子材料化学助剂按照实现 的功能可划分为:改善加工性能类、改善机械性能类、改善表面性能类、 改善老化性能类等细分行业。其中,能够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原有性能,并 可赋予高分子材料抗热氧化、抗光氧化功能等抗老化功能的化学助剂被称 为抗老化助剂,主要为抗氧化剂、光稳定剂两大类别。1.2 高分子助剂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下游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下游高分子材料的迅速发展带动助剂行业的需求增长。2018 年我国塑料制 品年产量 6042.10 万吨,9 年复合增速 3.38%;我国合成橡胶年产量 559 万吨,9 年复合增速 8.18%;我国涂料年产量 2018 年 1780.94 万吨,9 年 复合增速 7.73%;我国化学纤维年产量 5011 万吨,9 年复合增速 7.11%; 我国胶黏剂 2018 年产量 867.57 万吨,9 年复合增速 8.82%。 未来下游增速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塑料加工业“十 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确定的“十三五”目标,塑料制品年均增长率 达 4%;合成橡胶工业生胶生产耗用量年均增长 6%以上;化纤产量的年均 增长 3.6%;涂料产量年均增长 5%;胶粘剂年均产量增长 7.8%。二、抗氧化剂 2.1 抗氧化剂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塑料和橡胶 抗氧化剂是指对高聚物受氧化并出现老化现象能起到延缓作用的一类化学 物质。仅少量抗氧化剂的存在就可延缓或抑制聚合物氧化过程的进行,从 而阻止聚合物的老化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抗氧化剂主要应用于塑料和橡胶 领域。 抗氧化剂按照作用机理可以分为自由基抑制剂、氢过氧化物分解剂和重金 属离子钝化剂。受阻酚类抗氧剂属于链终止型抗氧剂,其抗氧功能主要来自终止氧化链的 增长。受阻酚类抗氧剂原料主要是苯酚、异丁烯、季戊四醇、十八碳醇等。 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属于氢过氧化物型抗氧剂,其抗氧功能主要来自于将聚 合物氢过氧化物还原为醇而降低其自由基反应活性。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原 料主要是苯酚、异丁烯、三氯化磷、季戊四醇等。 硫代酯类抗氧剂也属于氢过氧化物型抗氧剂,其抗氧功能也来自于可将聚 合物氢过氧化物还原为醇而降低其自由基反应活性。硫代酯类抗氧剂原料 主要是丙烯腈、硫化钠、月桂醇、硬脂醇等。2.2 发达地区消费市场成熟,供应商集中在少数知名企业 根据 Notch 咨询及中国知网等公开资料数据,2018 年全球主流地区抗氧 化剂消费量约 52.38 万吨左右,中国抗氧化剂消费量约 16.82 万吨左右 (备注:不包括胺类抗氧化剂) 。从地区来看,目前亚洲抗氧剂生产量占全 球总量的 50%-60%,厂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中国台湾、韩国及日本。 中国抗氧剂生产量在亚洲占比 30-36%,在全球占比 18%,是亚洲乃至全 球的重要市场。全球抗氧剂主要生产厂家 50 多家,但行业集中度较高,主 要集中在巴斯夫、松原、Addivant 等知名企业。 在北美抗氧剂市场中,受阻酚是塑料中使用量最大的抗氧剂品种。从生产 企业来看,BASF 是最大的生产企业,占据了受阻酚类抗氧剂的绝对主导 地位,市场占比达到 70%; Addivant 公司是亚磷酸酯领域的主导者,市场 占比 50%。西欧抗氧剂市场中,受阻酚占塑料中抗氧剂消费量的 47%,有机亚磷酸酯 类抗氧剂占抗氧剂总消费量的近 40%。从生产企业来看,BASF 和 Addivant 两家企业占据了西欧抗氧剂市场大部分份额,其中包括 70%的受 阻酚类市场和 80%的亚磷酸酯类市场。 日本塑料抗氧剂市场中,受阻酚类和亚磷酸酯类各占比 56%和 35%。日本 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抗氧剂品种和生产技术,ADEKA 公司和住友化学是日本 受阻酚抗氧剂主要的生产商,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包括受阻酚类、有机 亚磷酸酯、硫代酯类等。2.3 中国企业产品单一,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中国抗氧化剂消费结构以受阻酚和有机亚磷酸酯为主,各自占比约 49%和 44%。中国抗氧剂生产厂家众多,大部分抗氧剂生产企业以生产受阻酚类 抗氧剂为主,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从企业来看,其中金海雅宝、松原百孚、 巴斯夫高桥均是合资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营口风光和 临沂三丰产品主要供应中石化、中石油体系,市场份额较为稳定;而利安 隆等其他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销售渠道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并且逐步切 入塑料、橡胶、涂料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伴随着下游烯烃行业的快速 发展,预计未来,有资金优势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三、光稳定剂3.1 塑料行业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光稳定剂是抑制或减缓由光氧化作用引起的高分子材料发生降解的助剂。 主要应用于塑料、涂料、橡胶、化学纤维、胶黏剂等高分子材料及其他特 种高分子材料,其中塑料是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 光稳定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四类:1.自由基捕获剂:能够有效捕获和清 除获高分子材料由于光老化而产生的活性自由基,从而减少了高聚物中的 活性自由基,主要是受阻胺类(HALS)光稳定剂;2.紫外线吸收剂:能够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且具有耐光稳定性高的有机化合物;紫外线吸 收剂按化学结构分为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三嗪类和水杨酸酯类;3. 猝灭剂;4.光屏蔽剂。3.2 发达地区消费结构稳定,亚洲市场增速较快 光稳定剂应用领域的专业化很强,根据中国知网及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数据, 当前全球光稳定剂消费量约 6.57 万吨;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西欧、美国和 中国,这三个地区的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 60%以上;其次是中东及非 洲占全球总消费量的 9%,日本占全球总消费量的 6%,其他国家和地区消 费量比较小,仅占全球总消费量的 24%。全球有光稳定剂主要生产厂家 30 多家,除了 BASF 公司一家独大外,其他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产能比较 分散。从消费增速来看,欧美地区的消费增速维持在 2-3%,中国和印度是光稳定 剂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8%和 6%。北美市场中,受阻胺类消费量占光稳定剂消费量的 57%,紫外线吸收剂消 费量占光稳定剂消费量的 43%。从生产企业来看,BASF 是最大的生产企 业,占据了受阻胺类和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的绝对主导地位;氰特公司是 二苯甲酮类领域的主导者;Addivant 是第三大光稳定剂供应商。 西欧的光稳定剂消耗主要为受阻胺类和紫外线吸收剂。其中受阻胺占塑料 光稳定剂消费量的 73%,紫外线吸收剂占光稳定剂总消费量的 27%。从企 业来看,西欧最大的光稳定剂生产企业是 BASF 公司,占据了西欧光稳定 剂市场 40%的市场份额,SABO 公司是西欧第二大生产企业,占据了西欧 光稳定剂市场近 20%的市场份额。 日本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消费占光稳定剂总消费量的 47%,主要用于聚烯烃 类产品;并三唑类光稳定剂消费量为 47%,用于聚烯烃、PC、ABS 和 PVC;二苯甲酮类光稳定剂占总消费量的 6%左右。从生产企业来看, BASF(日本)公司和 Addivant 公司是日本光稳定剂的主要生产企业,日 本 ADEKA 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光稳定剂生产公司,产品出口到美国的高端 市场。3.3 中国企业产品单一,头部企业不断扩张 从中国光稳定剂的消费产品来看,受阻胺类(HALS)消费量最大的品种, 占总消费量的 62%,苯并三唑类占总消费量的 21% ,二苯甲酮类占比约 17%。从产品毛利率来看,苯并三唑类和二苯甲酮类的毛利率高于受阻胺 类。中国光稳定剂技术多为国内自主研发,但是国内企业产品线单一,多 专注于一类光稳定剂的生产。从企业来看,其中规模较大的宿迁联盛和振 兴化工主要以受阻胺类为主;利安隆通过收购常山科润和衡水凯亚进入光 稳定剂行业,产品种类涉及受阻酚和紫外线吸收剂;而杭州帝盛凭借技术 优势聚焦于高毛利率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四、发展趋势4.1 单产品研发趋向于环保化与多功能化 环保化。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环保化将成为化学助 剂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求化学助剂制造过程的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节 能减排;另一方面要求发展环境友好助剂,限制或禁止使用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有毒有害的助剂。对于抗氧化剂而言,开发无酚化产品是未来产品的 研发趋势,无酚化主要包括两部分:无壬基酚,无苯酚。壬基酚是属于典 型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影响人类的内分泌功能, 具有毒性, 难降解性, 未来会更多的被减少甚至限制使用;苯酚类化合物捕获过氧自由基后,在 老化过程中会被氧化成苯醌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一般都有味道,而且具 有着色性、容易导致制品变黄,对颜色要求苛刻的制品更加需要无酚化。 功能多样化。抗氧剂的多样化不仅在于新品种的出现和应用高分子材料范 围的扩大,更在于其作用途径的多样化。抗氧剂的功能是由其相应的官能 团结构决定的,一方面,传统的官能团结构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使产品 序列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新的官能团结构不断被发现,使助剂发挥作用 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经过对光稳定机理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光稳定剂未 来的研发方向会试图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光稳定剂融合到一个分子中,通过 协同作用,使其在材料中发挥出更优秀的光稳定性能。例如,有文献报道, 将抗氧剂受阻酚引入受阻胺光稳定剂,使其同时具备光、热氧化作用。4.2 市场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石化行业迅速发展带动助剂行业需求 我国高分子助剂行业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我国仅有不到 10 家 企业生产高分子助剂,无论品种和数量还是产品质量均不能满足下游塑料、 橡胶等工业的生产与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塑料、橡胶等工业的快 速发展,我国高分子助剂工业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合成技 术、装备自控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由于高分子材料化学助剂产业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国际高分 子材料化学助剂产业密集区集中于发达国家,包括欧美、日韩、台湾等地 区,但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化学助剂 产业呈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态势。从全球市场来 看,抗氧剂生产继续从欧美日等地区向新兴的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转 移,中国抗氧化剂的消费占比从 2008 年的 32%增加至 2016 年的 41%。 同样地,光稳定剂的需求继续往新兴亚洲市场转移,中国的消费占比从 2002 年的 7%增长至 2018 年的 29%。 国内石化行业、合成树脂以及塑料加工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为高分子助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我国炼化一体化项目快速发展,根据基本确定 投产的项目,2020 年前我国累积将新增炼油能力 1.09 亿吨,2020 年后累 计新增炼油能力 2.37 亿吨,千万吨级以上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大都配套有乙 烯装置,对应下游产品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这将带动助剂行业的需求。 除此之外,近两年乙烷裂解制乙烯和丙烷脱氢制取丙烯项目成为投资热点, 众多项目纷纷上马;国内煤化工如火如荼,未来众多煤制烯烃项目的投产 也会带动高分子助剂行业的需求。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统计,预计 2021 年之前,我国将新增聚乙烯产能 1167 万吨,聚丙烯产能 1535 万吨,根据 我们测算,这将分别带动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新增需求 7 万吨和 1.35 万吨。4.3 行业资源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 近年来国际市场塑料抗氧剂业务频繁发生收购案,其背后的原因是生产资 源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方面分布更加合理,以便降低生产成本。从国内市场 来看,环保督查趋严导致部分企业因开工不稳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而 生产经营规范,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优势的企业纷纷通过内生增长或外延 并购的方式不断扩张,预计未来行业资源将不断往头部企业倾斜。4.4 研发深度绑定下游,销售渠道多元化切入 深度绑定下游客户,研发更具针对性。高分子助剂行业未来发展将紧密绑 定下游客户,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例如,对于 塑料而言,针对 PA、PU、ABS 等每种塑料类型,针对性的开发助剂产品; 针对 PU 开发液体型抗氧剂和光稳定剂;针对聚酯类塑料,开发耐水解产 品。此外,近年来高分子助剂的使用已经从单独品种发展成几种添加剂由 生产企业复配后提供给用户,这不仅简化了用户的生产工艺,降低了设备 投资和操作,而且助剂混合充分均匀也提高了助剂的使用效果,也促进了 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终端用户有关人员的深度绑定。生产单一产品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型。就抗氧剂而言,国外主要企业采用 的经营策略中有一条就是与大型树脂生产商和塑料加工企业紧密合作,共 同解决终端用户包括生产、经营、研发等各方面的问题。这种做法已经受 到各主要企业认可并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不仅密切了供需双方的合作关系,也给生产企业的研发工作构架了一个可行性的平台,技术服务 做到有的放矢。客户多元化导入。我国高分子助剂企业不仅产品较为单一,而且针对的下 游客户相对单一,主要以塑料为主。未来随着聚氨酯、涂料、橡胶等行业 的不断的发展,不仅带动助剂行业的需求,同时也对助剂品类要求越来越 高,有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的企业将不断导入新的应用领域,在完善产品 品类的同时拓宽下游应用领域。五、投资建议 在下游烯烃行业持续增长,产业链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的背景下,行业资 源将不断向有资金优势和技术实力的头部企业倾斜。龙头企业具有强劲的 研发实力和销售渠道,通过丰富产品种类,进行产品多元化扩张,有望成 长为综合服务供应商,此外,该类企业不断切入新的下游应用领域,实现 下游客户的多元化开拓,提升盈利能力。基于上述逻辑,我们推荐销售渠 道丰富、具有强劲研发实力且不断扩张的高分子助剂企业。利安隆:防老抗氧助剂领先企业,内生外延不断扩张 公司是防老抗氧助剂领先企业,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利安隆是全球领先的 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产品和技术供应商,主要产品有抗氧化剂、光稳定 剂和整体解决方案产品 U-pack。现有天津汉沽、宁夏中卫、浙江常山、广 东珠海、河北衡水 5 个生产基地,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保持 稳定增长。 产品全面配套,服务响应速度快,渠道优势显著。公司在抗氧化剂和光稳 定剂产品均有配套,专注于抗老化剂业务,公司已经在全球多个地方设立 物流仓库,打造覆盖全球主要客户群的 72 小时快速配送。此外,公司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与全球化工 50 强中的 34 家,TFS20 家中的 14 家,全 球涂料十强中的 8 家均建立起了联系,客户包括 BASF、DSM、住友化学、 台塑、中石化、中石油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高分子材料企业。 内生外延,未来成长可期。2017 年公司总产能约 3.24 万吨,2018 年由于 中卫基地 3 条生产线及常山基地 1 条生产线的投产,公司新增产能约 1.55 万吨。未来随着公司在中卫、常州和珠海基地新建项目投产,公司的业绩 有望保持持续的增长。同时公告拟收购凯亚化工扩充光稳定剂品类,借助 已有销售渠有望顺利消化新增产能,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普利特:改性塑料佼佼者,收购杭州帝盛延伸助剂业务 改性塑料头部企业,原材料价格回落,业绩逐步进入拐点。公司主营业务 是汽车改性塑料,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双重作用下,主要原材料 PP/PE 价格在过去两年中在比较高的水平,未来伴随着烯烃的大量投产, 原材料价格将逐步下行周期,公司的成本端有望进一步下降;同时,汽车 行业正在迎来边际改善,静待汽车行业需求拐点为改性塑料行业的需求带 来改善。 公司在改性塑料高端领域逐步导入并放量。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产品凭借技术优势打入宝马、奔驰等高端汽车供应体系。公司在汽车改性 塑料业务的投入仍在不断加大,未来公司将通过新建重庆普利特二期产能、 WPR 新建产能等方式逐步建成年产能超过 50 万吨以上的全球化改性材料 生产能力,公司的产品不断导入高端领域并实现放量。 外延增长,进入光稳定剂行业。公司拟收购杭州帝盛进入光稳定剂行业, 杭州帝盛是一家专注于光稳定剂的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从事光稳定剂 的生产,拥有先进的技术,其工艺技术获得韩国松原的认可,和韩国松原 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主要制造工厂集中在江苏启东、浙江萧山和福 建南平,普利特收购帝盛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且 伴随着福建南平 15000 吨产能建设及投产,公司的业绩有望迎来增长。(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与基础化工行业相比,精细化工行业主要生产精细化学品,即在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而制取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的系列化工产品,如有机胺类、醇类、酚酮类、增塑剂、中间体、稳定剂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电子材料等。精细化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精细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科技含量更大,附加值更高,更注重对技术的更新。截至目前,全球精细化学品品种已超过10万种。精细化工产业链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由于精细化学品难以替代性,应用范围不断向纵深扩张,精细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国际精细化学品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1)产品更新快、新产品不断推出发展专用和高档化的产品,多品种和系列化是精细化工的重要标志。(2)新技术含量高精细化工是技术密集型与综合性强的行业,需要将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先进技术综合交叉、开发新产品。(3)精细化学品为高新技术服务精细化学品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环保能源等服务,与这些高新技术息息相关,互相渗透。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精细化工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目前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包括国际化工巨头,如美国的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日本的三菱瓦斯化学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等,这些企业相对技术较为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因而占据了大部分高端市场。国内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大部分产能规模较小,因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的引进吸收并自主创新,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产品转化能力,依托产品性价比优势和本土化优势逐步挤占国际化工巨头的市场份额。总体来看,精细化工行业属于开放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主要企业1、杜邦公司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于1802年。它从1980年前后才从石油化工大幅度地转向精细化工,比德国和日本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该公司对以往通用产品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80年代以来,扩大了专用化学品的生产,主要为农药、医药、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该公司的长远目标为发展生命科学制品,为保健品、抗癌、抗衰老等药物和仿生医疗品。2、道化学公司道化学公司成立于1897年。70年代末,通过产品的结构调整,加强了对医药和多种工程用聚合物的生产,特别是汽车涂料和黏合剂方面有所特长。该公司在1973年精细化学品产值只有5.4亿美元,精细化工率为18%,1996年猛增到50%。90年代初总产值为200亿美元,而精细化工产值占110亿美元。3、巴斯夫公司、赫斯特公司和拜尔公司巴斯夫公司、赫斯特公司和拜尔公司是德国化工企业的三大支柱。它们多以兼并、转让、出售为手段,加大投入力度,以技术力量的强弱,实施核心业务,尽量提高核心业务的比重和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保健医药用品、农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医疗诊断用品、信息影像用品、宇航用化学品和新材料等高新领域,大大提高了精细化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如巴斯夫公司的涂料和感光树脂等几个有特色产品,其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980年的11%升至1995年的30%。它们都非常重视开发高新技术,拜尔公司在医药中的主导产品阿司匹林已有百年的历史。4、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嘉基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农药、医药、染料、添加剂、化妆品、洗涤剂、宇航用胶粘剂等的生产企业,是世界上唯一全部外购原材料发展精细化工的大企业。其精细化工率占世界首位,高达80%以上。5、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6年,是一家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致力于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等事业领域。传化化工是传化集团五大事业平台之一,拥有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传化化工形成了全国性生产及供应网络并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在亚太、美洲、欧洲、中东、非洲等区域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市场网络,并与知名跨国企业大金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6、浙江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特色原料药、制剂以及精细化学品、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的上市公司,是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百强企业之一、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首批诚信示范企业、浙江省自营出口优秀生产企业。“染八牌”活性染料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优秀火炬计划产品。主营产品:抗生素类、心血管类、降糖类等原料药、精制化学品、制剂、染料及中间体。7、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6年,是一家专业生产和经营分散、活性、直接、混纺、阳离子、还原等系列染料及化工中间体、纺织印染助剂、保险粉、硫酸、氯碱、双氧水的大型股份制企业,系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省AAA级纳税企业。公司现有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厂房占地面积180余万平方米,员工4500余人。公司建有国际上先进的封闭式、自动化染料生产流水线,是全球大型染料生产基地之一。主营产品:烧碱160千吨、分散染料110千吨、双氧水100千吨、活性染料40千吨。8、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9年,2010年4月21日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定位于新型纺织面料和特色化需求的全面染整解决方案供应商,不仅为客户提供各种满足特定需求的特色染化料产品,更为客户提供配套的印染工艺和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一家拥有染料化工、产业电子商务、环保、新材料、数码等几大业务板块的高新技术企业,堪称多彩世界的行业翘楚。主营产品:分散染料36千吨、活性染料7千吨9、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浙江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主营产品:分散染料130千吨、活性染料50千吨、冷轧板卷50万吨。10、辽宁科隆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科隆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上市公司,股票简称:科隆股份,股票代码:300405。辽宁科隆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2年,经过10多年的创业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精细化学品专业制造企业,在行业中享有盛誉。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拥有了多项专利技术,并在2010年9月被正式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科隆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注重以科技促发展、以创新求生存,逐步发展成为以表面活性剂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为核心的多元化生产企业。主营产品:聚乙二醇120千吨、聚羧酸减水剂单体100千吨。更多内容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精细化工行业市场情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精细化工与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国民生活以及科技发展联系较为密切,是国内外制定化工发展战略的关键部分。近年来,全球各个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作为传统化工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其化工产业均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为43990.5亿元。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产品门类繁多,应用领域广泛由于某些化学产品具有稳定性、润滑性、成膜性、增稠性、防腐性等多种化学特性,在很多行业的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辅助等作用,所以精细化工产品品种繁多,甚至同一种产品可以应用在截然不同的行业中,作为合成原料或者辅助材料。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在某一行业内的市场一旦打开,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容量空间。技术服务模式独特,下游客户粘度较高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样,化学反应环节多,中间工艺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对产品稳定性要求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一旦时间、温度及原料配比、催化剂选择等方面发生细微的改变,都可能会在某些程度上改变最终产品的化学特性;而往往基于同一种化学反应原理和技术,同一套机器设备和生产线,都有可能生产出多种化学特性相似,但应用领域不同的化学产品。下游客户一般对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一旦选定了供应商,很少轻易更换。质量控制体系严格由于精细化工产品在很多行业的某一产业链上起着不可替代的催化、辅助作用,因此对于精细化工产品的化学特性要求较为严格。提供可靠、安全、稳定的精细化工产品是精细化工企业核心优势所在,精细化工企业一般对产品质量有一套严格的控制体系。精细化工行业市场前景1。国家政策利好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销售利润率小幅提高,2020年达到4.9%。同时,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2。行业提升空间大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精细化工行业的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性能、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进口依存度仍然较高。相比发达国家的精细化率水平,我国的精细化工行业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工业化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尤其是国家对精细化工行业的高度重视,未来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将迎来良好机遇和广阔市场。(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施航、马太、王明)一、无畏浮云,化工周期成长龙头持续获得超额收益?整体看,供给侧改革+“退城入园”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两次扰动,刺激化工行 业供给侧格局逐步出清,龙头企业享受较高超额收益。2016-2017 年:供给侧改革刺激出清。由于供给侧改革影响,化工行业“退城入园”稳 步推进,行业小散乱污的中小企业逐步关停、退出。龙头企业布局一体化生产,能够满 足环保生产建设标准。同时,龙头公司生产成本较低,能够保障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 份额。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享有更多市场话语权,获得较多超额收益。2018 年下半年-2020 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经济需求下行。中美贸易摩 擦带动外需受到一定影响,内需承压,企业盈利水平下滑,部分依赖出口小型企业盈利 承压。2020 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国内供需受到一定影响,海外需求修复缓 慢,部分国内小型企业退出市场。此阶段,龙头企业能够保障稳定生产,获得稳定现金 流,在经济复苏阶段持续扩张产能,抢占市场份额。海外市场角度:成熟市场化工龙头指数均跑赢市场,取得超额收益率。从海外市场角度 考虑,化工行业龙头仍能收获超额收益。欧美日等国基础化工龙头已建立起坚厚的成本 优势和研发优势,能够进行纵向一体化布局和横向扩张,跨越全球市场和不同产业链产 品,收获高于市场平均回报收益率。二、各个周期成长龙头公司“护城河”源自哪里?从国内视角考虑,国内化工龙头仍具备较大成长空间:首先,国内化工龙头仍有整合市场的空间,市占率仍有望提升其次,国内化工龙头有望站在海外巨头的肩上,布局国内“卡脖子”的产品,实现 国产替代最后,国内化工龙头正处于全球化布局的初级阶段,未来有望逐步出海,收获海外 市场的成长空间,与欧美日老牌龙头抢占市场 结合第一部分成本优势来源,我们将详细讲述国内化工周期成长龙头(万华化学、龙蟒 佰利、华鲁恒升、华峰化学、桐昆股份、新和成、扬农化工、金禾实业)如何铸就了成 本优势,举起成本竞争的大旗。万华化学:一体化进击的全球聚氨酯龙头成本领先:以成本为刀,镌刻全球聚氨酯王者。横向与其他 MDI 生产企业对比,万华化 学的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厂家,公司能实现超于市场的 ROE。技术优势:以研发铺道,构筑全球聚氨酯行业王者。万华化学注重长期研发投入,从 2012 到 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从 5.7 亿元增加至 20.4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17.2%。长期 的研发投入,保障公司产能规模扩张,单吨投资成本不断降低,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同 时,公司依托技术平台,不断推出新产品,主业也从 MDI 产品,逐步扩展到涵盖聚氨酯 基础原料、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综合性多元的产业结构。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盈利能力。万华化学在烟台工业园深入布局 一体化,打通从原煤、盐和纯苯生产最终产品技术壁垒,做长产业链保障更强的盈利能 力。 资源禀赋:布局全球,因地制宜。万华化学现有 6 大生产基地,布局 3 个产业集群,研 发中心布局美国、欧洲和亚洲。公司全球化布局,有助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发掘新生产 技术,整合竞争对手,增强竞争实力。除此之外,公司因地制宜,自建烟台码头,能够 保障关键原料的供应稳定性,拥有洞窟资源,获取淡旺季价格差利润,还能向全球稳定 输送产品,区位优势明显。龙蟒佰利:自备钛精矿,全产业链出击资源优势:公司自备钛精矿,自产人造金红石,协同一体化生产。供给端,我国钛精矿 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仍需进口大量钛精矿满足生产,未来受到国内环保限产政策,国 内钛精矿紧缺程度将进一步推升,钛精矿具备涨价动力。 龙蟒佰利自备钛精矿,能够满足公司部分钛白粉生产需求,提升垂直一体化供应能力, 保障成本优势不断扩张。2017 年公司收购攀枝花瑞尔鑫 100%股权,与安宁铁钛签署协 议保障钛矿料供应协议,未来几年将保障公司的钛精矿供应。同时,公司在建的年产 30 万吨氯化钛渣项目和年产 30 万吨人造金红石项目的落地,将明显改善公司氯化法钛白 粉原料的供应力,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优势:兼具硫酸法钛白粉和氯化法钛白粉,布局全系列产品。龙蟒佰利是国内唯二 同时掌握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企业。氯化法以高品位钛渣和氯气为原料,生产 金红石型钛白粉;其生产工艺难度大,但工序少,废副产物少,污染少。并且,氯化法 钛白粉能生产品味更高的钛白粉产品,有助于公司进军高端产品市场。一体化:保障核心成本优势,铸就核心竞争力。公司掌握从钛矿开采、精矿加工、钛渣 冶炼到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钛白粉全流程生产工艺。全流程氯化钛白粉全产业链的建立, 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钛白粉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公司在中高端钛白粉领域的国际 竞争力,助力公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龙蟒佰利不断突破成本下限:低原材料成本(钛精矿自备、较低的其他辅料价格+内部 协同)+低能源、动力与人工成本(区位优势+自备动力源)+低折旧(原有基地上技改 扩能,降低投资额),取得了成本的领先。此外,对比海外钛白粉龙头企业,龙蟒佰利的 成本优势也更为显著,这主要是源于海外装置多位于欧美地区,原材料、人工等多个方 面成本较高。华鲁恒升:一头多线,御守为攻技术优势:烟煤构筑核心成本优势。公司的煤气化平台主要原材料为煤炭,公司通过建 设“大氮肥国产化项目”,采用先进的煤浆气化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固定床气化技术,使 用烟煤代替了传统的无烟煤,有效的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合成氨/尿素的成本。一体化:一头多线,齐头并进。公司已实现“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运营模式, 产品包括尿素、DMF、醋酸、己二酸、多元醇等,面向化肥、聚氨酯、醋酸等多领域, 成为我国新型化工企业的典型代表。管理:善用股权激励,齐心共创辉煌。公司通过 2015 年与 2018 年的两次股权激励来 实现对核心人员的鼓励,保障上下齐心。行业横向对比,公司在人均营收、人均净利润 方面,均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纵向维度比较,公司的人均营收与净利润整体处于持续 上升的过程。华峰化学:扩张为矛,成本为盾资源优势:布局重庆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华峰氨纶加大在重庆基地的建设,计划在 2021 年将重庆基地的氨纶产能扩至 16 万吨/年。工资成本低:重庆的人均工资要低于浙江等东部省份,而氨纶的生产人力相对密集, 公司选择在重庆基地布局将受益于相对便宜的人力成本。电费成本低:氨纶生产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根据环评报告,单吨氨纶需要消耗 2160 千瓦时的电、1 吨的中压蒸汽和 1.5 吨的低压蒸汽,重庆基地相对便宜的电 费及蒸汽成本将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运输成本低:华峰重庆选址涪陵化工园区,其主要生产原料纯 MDI 由巴斯夫重庆 提供,PMTEG 由重庆弛源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三个企业相互临近,不仅能够保证 原材料的供应稳定,还能显著降低运输成本。 技术优势:掌控环己烯法制备工艺,保障成本优势。公司突破环己烯法制备己二酸生产 工艺,环己烯法生产己二酸具有生产技术成熟、收率高、原料成本低的特点,其氢气的 消耗量基本为环己烷法的 2/3,且副产物环己烷可以进一步利用,因此环己烯工艺路线 属于国内先进生产技术。华峰氨纶的一期 16 万吨/年己二酸装置使用环己烷路线,而后 续的己二酸装置均采用环己烯路线。桐昆股份:一体化布局,涉足智能化生产一体化:布局浙石化,扩充宝塔式供应结构。公司持有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浙石化”)20%股权,逐步向上游拓展石化业务,打通了“PX-PTA-涤纶长丝”全产 业链布局,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一体化供应能力,形成宝塔式供应结构。未来看,随着浙 石化二期投产,公司在 PX 端权益产能有望扩大,与下游 PTA 和涤纶长丝配套能力提 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技术优势:以研发开道,推动智能化发展。桐昆股份注重研发布局差异化和智能化生产, 满足下游多元需求,降低人工参与度。涤纶长丝差异化品种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号称涤 纶长丝行业的“沃尔玛”。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司生产运作效率,降低人工参与度,提升产 品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人工成本也有所降低。公司布局智能化,降低人工参与度,提 升工作标准化程度。2011 年到 2019 年,公司每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所需工人从 73.7 人 降低至 23.6 人,生产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未来看,随着公司智能化布局深入发展,公 司用人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两化”(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持续推进农业板块整合。扬农化工是国内仿生农药行 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拟除虫菊酯农药的产量和营业收入一直名列全国同类农药行业第一。 基于多年的技术研发,公司在 2002 年上市时便已储备丰富的菊酯品种,部分产品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化合并后,公司为先正达集团农药输出重要一环, 或将搭乘“两化”整合的发展快车,快步向前。金禾实业:多元一体协同,铸就成本优势一体化:多元业务协同,构筑低成本王者。金禾实业已形成了以煤炭、硫磺、醋酸等产 品为主要原材料,纵向、横向延伸的一体化化工产品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一体化的配置, 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并实现了较低生产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技术优势:以低成本为壑,铸就无法复制的成本优势。金禾实业多年来不断推进降本增 效,通过工艺技术的不断优化,收率、各项消耗指标领先于国内同行,安赛蜜、三氯蔗 糖和麦芽酚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远低于竞争对手。(详见原文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中商情报网讯:“十二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保持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与利润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974.4亿元。随着行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化工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行业亏损情况持续改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化工行业发展困境(1)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化学工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大多数产品产能快速增加,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我国化工产品结构性短缺,其原因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受到多重制约,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落后产能仍占有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产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严重;产业布局仍存在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等不合理之处等。以上因素仍将是我国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2)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目前,国内化工企业总体上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为主要特征,多数中小规模企业只注重产品销售而不注重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对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或较少,同时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导致行业整体研发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实现生产应用,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3)循环经济链条不系统,园区产业关联度较低目前,我国部分化工工业园区仍缺乏对产业分工的具体原则和关联产业经济效应的规划和考虑,未重视新进企业的质量和产业关联度,只关心招商资金的数额,造成园区内企业产业集群不集中、优势不明显等现象。园区企业主体之间竞争和协作的动力不足,一些园区内部企业交流计划没有付诸实践,部分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缺少有关循环经济的产业联系。(4)公共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仍待加强随着入园项目越来越多,园区内工业企业发展越来越快,在土地厂房攻击、清洁能源供应、化工专业仓储物流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和转会、产业信息资源共享、现代金融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程资源与工业设计等方面仍显不足。园区的循环化改造离不开经济发展性服务业与工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物流、信息、金融、科技、商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需完善。化工行业发展前景(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64473亿元增长到至9906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77%,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保证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化工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制造工业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部门,国家高度重视化工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引,对于促进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竞争环境、实现良性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该行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3)国际精细化工产业转移带来发展契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市场正逐步融为一体,全球生产向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转移趋势渐趋明显。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清晰的环境下,我国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配套设施以及相对较低的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与集中,为我国精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4)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先后建立一批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化工工业园区。通过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三废”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行业内已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我国化工行业重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化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一、甜味剂:低能量食品添加剂1.1 人工甜味剂发展历史甜味剂是能够赋予食物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的产生是甜味物质的分 子与舌头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的 “解析”,就感知到了甜味。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分子能与甜味受体结合, 有一些分子结合后产生的信号远远比糖更为强烈,就可以作为“甜味剂”。甜味剂热量低、血糖反应小。甜味剂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较少的能量, 人们在享受甜味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能量摄入,同时由于它的血糖反应小, 因此可供糖尿病患者及糖功能调节受损者食用。甜味剂可以分为功能性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功能性甜味剂按其来源可 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为甜 菊糖苷,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为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 蔗糖、纽甜等。糖醇类甜味剂主要包括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因木糖醇有 抗龋齿的功效,市场上主要使用其制作无糖口香糖。糖醇类甜味剂的甜度 一般都不高于蔗糖。通常,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糖类物 质,因长期被人们食用,而不被视为食品添加剂或甜味剂。1879 年美国人 C.Fahlberg 和 I.Remsen 发现了第一代甜味剂——糖精, 并于 1884 年陆续产业化并推向市场,因为糖精难溶于水,市场供应的产品主要是其钠盐。甜蜜素是 1937 年发现的,于 1949 年获得 FDA批准并 正式投放市场。1965 年,美国的 Schlatter 发现了阿斯巴甜, FDA 于 1981 年正式批准使用。1967 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英国 1983 年批准使用,美国 1988 年批准使用。三氯蔗糖由英国 Tale&Lyle 公 司和美国 Johnson 公司及其子公司在 1976 年联合开发而成。中国 1997 年批准使用,美国 FDA1998 年批准使用。1993 年纽甜问世,人工合成甜 味剂已发展至第六代。1.2 甜味剂市场规模中国是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及公开资料,全球甜味剂 市场产量约 16.24 万吨,其中中国甜味剂产量约 12.14 万吨。中国甜味剂 产量占全球甜味剂产量的 75%,是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全球甜味剂市场规模约 95.46 亿元,中国甜味剂市场规模约 66.61 亿元, 产值占全球 70%左右。1.3 食品饮料是主要应用领域,整体稳定运行甜味剂的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饮料、烘焙食品等。其中饮料占比 50%, 是甜味剂最大的应用领域。饮料制造业营业收入小幅下滑,利润保持稳定增长。2017 年,中国饮料制 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17096 亿元,同比小幅下滑 7.8%,实现利润总额 2007 亿元,同比增长 5.2%。整体来看,近年来中国饮料制造业收入和利润保持 稳定运行。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回落,但平稳运行。2018 年,中国食品 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13975 亿元,较 2017 年下滑 20%,实现利润 1552 亿元,较 2017 年下滑 16%。2017-2018 年,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较 2011-2016 年有所回落,但是食品是刚需 产品,总体保持平稳需求。二、甜味剂替代蔗糖渐成趋势2.1 目前甜味配料产品以蔗糖为主,人工甜味剂替代空间大人的基本味感有苦、甜、酸、咸,甜味能给人带来愉悦,是人们最喜好的 基本味感,常用来改善产品的可口性和风味。《人类简史》作者在书中表示, 人类戒不掉对“甜”这种味觉享受的追求。目前甜味配料产品以蔗糖为主。甜味配料产品在食品及饮料行业扮演者重要 的角色,在改善食品感官品质,促进食品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 常见的甜味配料产品主要包括蔗糖、果葡糖浆、甜味剂和天然糖等。其中, 蔗糖的市场占比 78%,是目前甜味配料的主要产品。全球蔗糖产量稳中有升。2010 年至 2018 年,全球蔗糖产量保持平稳的增速,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92%。2018 年,全球蔗糖产量达到 15059 万吨,同比增 长 12.40%,近年来蔗糖均价在 5500 元/吨左右,以此来测算,蔗糖市场空间 达到 8282 亿。2.2 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政府推动代糖进度糖类物质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近年 来,随着高糖高能量饮食的摄入,糖尿病、超重、肥胖比率及龋齿比率不 断上升,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014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就糖摄 入量指南草案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 入总能量的 5%,约 25 克左右,美国权威专家在《Nature》杂志上公开提 出,糖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摄入多了 如同慢性自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 者约有 4.25 亿人,每 11 个人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预测到 2045 年,全球 将会有 7 亿人患有糖尿病。降糖上升至国家管控层面,多数国家征税控糖。根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 区,均已将降糖提升到国家强制管控层面,并逐步制定和颁布针对高糖领 域食品的征税政策,由此可见,食品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 风向标,这将会加速推进甜味剂代糖产业的发展。2.3 代糖饮料成为一种消费趋势,企业纷纷推出代糖产品代糖食品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从食品饮料角度来分析,以占饮料 市场份额最大的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传统的碳酸饮料品类从 2013 年开 始经历了多年的营收下滑,其甜度可乐产量以每年将近 3%的速度下降,但 可口可乐的低糖无糖碳酸饮料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可口可乐 2018 年的二季报数据显示,可口可乐的低糖无糖碳酸饮料系列产品增速为 12%。低糖低能量已成饮料行业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 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在消费者的 低热量需求以及一些国家政府推出“糖税”的作用下,制造商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其中,可口可乐从 2018 年开始连续 推出了近十款减糖新品。2.4 蔗糖价格上涨加速甜味剂替代进程甜味剂产量与白糖期货价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罗列出 2006-2016 年 美国甜味剂产量与白糖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图,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两者 之间的相关性达到 0.6672。2006-2008 年,11 号糖期货合约由 14.75 美分/磅下跌至 9.75 美分/磅,随后 2008 年回升至 12.37 美分/磅,甜味剂产量 由 2006 年 247 亿磅一路下跌至 2008 年 231 亿磅,随后 2009 年回升至 251 亿磅。2011-2014 年,11 号糖期货价格一路下跌,甜味剂产量亦呈现 下滑趋势。2015 年,11 号糖期货价格触底回升,甜味剂产量亦跟随上升。 可以看出,甜味剂产量与 11 号糖期货价格存在正相关性。短期来看,白糖价格中枢上移,有望加速甜味剂替代。国内蔗糖产量主要 受甘蔗种植面积影响,由于甘蔗是 3 年期蔗根作物,因此,国内蔗糖一般 呈现出三年增产之后减产的周期特征,由此带来糖价的周期性波动。我们 认为,当前白糖价格处于相对底部区间,未来白糖价格大概率上行,甜味 剂价甜比优势更加显著。人工甜味剂价甜比低。通常情况下,甜味剂的性价比以价甜比来度量,即 实现单位甜度所需的价格。通常定义蔗糖的甜度为 1,通过比较发现,人 工甜味剂和蔗糖实现相同甜度时,人工甜味剂成本不到蔗糖的 10%,对于 食品饮料厂商而言,人工甜味剂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三、甜味剂内部更新换代,新型甜味剂有望替代传统甜味剂3.1 糖精:政策限制其应用糖精钠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1879 年由美国人发明,美国在 1910 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糖精钠。对于糖精钠来说,其缺点主要表现为:其浓度 超过 0.03%时带有苦味,在酸性条件下,对糖精钠进行加热,其甜味会逐 渐消失,同时转变为有苦味的邻氨基磺酰苯甲酸。由于糖精钠的生产存在安全性和高污染以及在终端市场滥用的问题,中国 对糖精钠的生产和应用进行了控制。安全性:对于人体来说,如果长期从膳食中摄入高浓度的糖精钠,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促进其他已知致膀胱癌的促癌作用物质在低剂量时诱发肿瘤, 因此食用糖精钠在国际上被限制。高污染:糖精属于高污染行业,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糖精生产过程中消耗 强酸、强碱等化学原辅材料共 14 种,每吨成品消耗原料达到 13.2 吨,耗 水 24 吨,废弃物总排放量达到 26.2 吨(不含煤炭)。终端市场滥用: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18 年在全国范围内,含有各 类甜味剂的饮料约有 61.2%,其中,约有 55.1%的饮料含有糖精钠,另外, 约有 23.5%的饮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糖精钠,但是没有在标 签中明示。此外,在城镇、农村市场上,90.9%的饮料都含有糖精钠。目全国目前有 3 家定点企业生产糖精,根据全国糖精协作组统计,2018 年, 全国三家企业累计生产糖精 2.4 万吨,中国糖精占到世界产量的 72.7%左 右。糖精本身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甜味剂市场中 将逐渐失去竞争力。3.2 甜蜜素:整体需求稳定甜蜜素,学名环己基氨基环酸钠。甜蜜素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 Michael Sveda 在 1937 年发现的,于 1949 年获得 FDA批准并正式投放 市场。1960 年投入工业化生产。1986 年,中国卫生部批准甜蜜素作为食 品添加剂使用。1970 年代,有科学家质疑甜蜜素与膀胱癌的形成有关,这 一结果虽然并未得到验证,但是却改变了甜蜜素的发展轨迹,自此之后, 美国市场上不再允许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欧盟对甜蜜素的用量做了 限定,每天允许的摄入量为 7mg/kg。中国国家标准 GB2760-2014 中对于 甜蜜素在各类食品中的添加量进行了规范。目前生产企业数量有限,整体产量稳定。中国是全球甜蜜素最大的生产市 场和消费市场。近 10 年来,中国甜蜜素的产能基本维持 7.5-8 万吨/年,实 际产量在 5-6 万吨/年,产量全球占比 80%左右,出口占比约 50%。近年 来,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淘汰,只剩下不到十家企业在正常生产,主要分布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影响较大的企业有金田企业(南京)有限公司和 方大添加剂(阳泉)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产能和产量占国内总量的 80% 以上。3.3 阿斯巴甜:未来将缓慢退出甜味剂市场阿斯巴甜,化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由 L-苯丙氨酸(或 L-甲基苯 丙氨酸酯)与 L-天冬氨酸以化学或酶催化反应制得。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阿斯巴甜开始工业化生产。根据公开资料,当前阿斯巴甜全球产量 2.55 万吨左右,中国阿斯巴甜年产 量约 1.92 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阿斯巴甜生产国。中国阿斯巴甜约有 70% 出口。除中国外,美国和日本也是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国。稳定性和安全性限制其使用。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 pH 值情形下会水解, 因此不适用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此外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所以苯 丙酮尿症的患者不适合使用,2015 年百事可乐旗下的健怡系列汽水弃用阿 斯巴甜,改用由三氯蔗糖及乙酰磺胺酸钾混合而成的代糖。预计未来,随 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阿斯巴甜将缓慢退出甜味剂市场。3.4 安赛蜜:行业经历洗牌后,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安赛蜜又名 AK 糖,化学名为乙酰磺酸钾,1967 年首次合成,1983 和 1988 年英国和美国分别批准其使用,国内也在 1992 年对其认可。安赛蜜 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口腔卫生/化妆品(可用于口红、唇膏、牙膏和漱 口液等)及药剂(用于糖浆制剂、糖衣片、苦药掩蔽剂等)等领域。安赛蜜的生产步骤主要为:氨基磺酸在三乙胺作催化剂下与双乙烯酮缩合 反应生产乙酰氨基磺酸,用三氧化硫脱水磺化,再用氢氧化钾中和制得安 赛蜜,经浓缩、脱色、结晶、烘干得成品包装。其中,双乙烯酮是生产安 赛蜜的重要原材料。行业经历洗牌,金禾实业脱颖而出。2005 年,德国 Nutrinova 安赛蜜专利 到期,国内企业纷纷投资建设安赛蜜产能,导致安赛蜜产能快速增加,市 场竞争加剧,安赛蜜产品价格从 2008 年的 7.41 万元/吨跌至到 2013 年 3.69 万元/吨,在这一过程中,大多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抗风险能力 较弱,出现亏损并退出行业竞争。2016 年,由于江苏天成和宁波王龙事故, 双乙烯酮供应收紧,价格由 8400 元/吨涨到 15000 元/吨,受到原材料双乙 烯酮涨价的影响,安赛蜜价格由 2015 年的 3.67 万元/吨均价涨至 2016 年 4.1 万元/吨均价。2017 年,江苏浩波因经营问题,开工率不到三成,产量 大幅下降,受到供给端收缩的影响,17 年安赛蜜价格持续上涨至 4.58 万 元/吨。随着双乙烯酮产能的收缩以及需求端的稳定,2019 年,安赛蜜价 格已经恢复至 6.3 万元/吨。目前,安赛蜜的主要生产厂家有金禾实业、德国 Nutrinova、北京维多和江 西北洋。金禾实业市占率在 60%以上,具有定价权;德国 Nutrinova 主要 供给欧洲市场,产品用于下游高端领域;北京维多和江西北洋规模较小, 市场影响力不大。因环保原因,双乙烯酮产能有所收缩。根据 CNCET 数据,2018 年国内双 乙烯酮有效产能约 23 万吨,开工率 60%左右。根据草根调研数据,目前 双乙烯酮的生产厂家仅有江苏天成、南通醋化、安徽金禾、宁波王龙,其 他厂家受到安全整治的影响,开工不畅。受限于双乙烯酮产能管控,预判安赛蜜产能不会无序扩张。安赛蜜具有较 高生产难度,攻克技术需要数年时间。此外,一个安赛蜜项目从头开始审 批和建设到投产,需要 1-2 年时间。食品添加剂申请国家认证并获得审批, 以及获得下游厂家审核,也需要 1-2 年的时间。即使行业内有新的进入者, 想规模量产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安赛蜜不但有较高的生产门槛,还有原材 料和渠道门槛。双乙烯酮和三氧化硫为安赛蜜的主要原材料,危险性、运 输成本和储存难度高。另外,国家控制双乙烯酮和三氧化硫产能,地方小 厂难以获得审批。预计未来,受上游原材料供应限制,安赛蜜产能不会大 规模无序扩张。3.5 三氯蔗糖:市场空间向好,未来在C端有望替代蔗糖三氯蔗糖又名三氯半乳蔗糖、蔗糖素。化学名为化学名为 4,1’,6’-三氯4,1’,6’-三脱氧半乳蔗糖。甜度约为蔗糖的 600-650 倍。三氯蔗糖 1976 年 首次被合成,1990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 (FA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确认其食用安全性为“公 认安全级(GRAS)”。 1991 年加拿大率先批准使用三氯蔗糖,美国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 1998 年 3 月 21 日批准三氯蔗糖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国 1997 年开始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三氯蔗糖的合成包含三个关键步骤:(1)蔗糖-6-乙酯的生产;(2)蔗糖-6乙酯的氯化;(3)三氯蔗糖-6-乙酯脱酰基制备三氯蔗糖。(1)蔗糖-6-乙酯合成方法分为化学法和酶法,真正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 是化学法,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使用的化学法有固体酸催化法、间接电氧化 合成法、原乙酸三甲酯催化法和二丁基氧化锡催化法。目前,国内不少企 业三氯蔗糖装置采用原乙酸三甲酯法合成蔗糖-6-乙酯,也有部分企业采用 二丁基氧化锡合成法。二丁基氧化锡合成法在产品收率及纯度、生产成本 等方面最具优势。(2)蔗糖-6-乙酯氯化制备三氯蔗糖-6-乙酯工艺在国内比较成熟,主要生 产企业均采用 Vilsmeier 试剂法,Vilsmeier 试剂法是相对成熟稳定的合成 三氯蔗糖-6-乙酯的方法。(3)三氯蔗糖-6-乙酸酯通常在 CH3ONa/CH3OH 体系中脱酰基生成三氯 蔗糖。三氯蔗糖市场发展趋势向好,需求高速增长。根据华东理工大学食品添加 剂和配料研究组数据,全球三氯蔗糖的需求量从 2009 年的 2500 吨增值至 2018 年的 10000-11000 吨,9 年间需求量增长 4 倍以上,目前全球三氯蔗 糖需求增速在 15-20%左右,市场发展趋势向好。2011 年中国出口三氯蔗 糖总量约 1000 吨,2017 年中国总出口量约 5300 吨,出口量增长 5 倍以 上。中国三氯蔗糖市场在 2008 年开始发展,到 2018 年市场需求量已接近 3000 吨,占全球总市场需求量的 30%左右,是近年来全球市场增速最快 的市场区域。中国是三氯蔗糖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 80%出口,约 20% 内销。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批准三氯蔗糖用于食品、保健品、医疗和 日化产品中。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将 三氯蔗糖确定为 A 级食品添加剂“公认安全级(GRAS)”。在国际上,三氯 蔗糖早已获得了众多跨国公司的认可,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达能、 亿滋、宝洁、联合利华、拜耳等。在国内,许多企业均采用三氯蔗糖作为 重要原料,进行产品研发或替代现有糖源。当代人的饮食习惯会摄入大量的精致碳水,糖类物质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肥 胖、糖尿病等疾病,而且白砂糖会增加龋齿、蛀牙的风险。未来行业的发 展方向是以三氯蔗糖作为主要甜味来源,开发的 0 糖、0 脂肪又低热量的 代糖产品。在理想的场景下,喝咖啡、早餐麦片、烹饪菜品中,都可以把 白糖换成代糖三氯蔗糖等代糖代替白砂糖、蔗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健康 甜味剂。目前,金禾实业推出的爱乐甜产品已经在淘宝、小红书等应用网 站上线,旨在打造一个减糖减热量的市场消费教育平台。全球三氯蔗糖产能集中在中国,未来集中度有望提升。截止 2018 年,全 球三氯蔗糖有效产能 13000-15000 吨,其中泰莱公司产能在 4500 吨左右, 主要面向高端市场。中国三氯蔗糖行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三氯蔗糖 生产制造企业总产能约 10000 吨左右,有效产能约 7000 吨左右。目前国 内存在多家年产能 300-500 吨的小型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环保要求严苛, 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相比于大型厂商生产成本 更高,未来在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处于低位时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3.6 纽甜:尚处于导入期纽甜,化学名为 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酰]-L-苯丙氨酸-1甲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和法国里昂大学合作研制的又一二肽甜味剂, 1993 年取得化合物专利。美国 FDA在 2002 年审核允许将纽甜应用在所有 食品及饮料中。中国 2003 年批准纽甜为新的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前,纽 甜已被 100 多个国家批准使用在 1000 多种产品中,包括食品饮料、动物 饲料、医药保健品、凉果蜜饯、烘焙食品、日化用品、香烟过滤嘴、槟榔 等领域。钮甜与阿斯巴甜的结构式相似,是阿斯巴甜的衍生物。由于纽甜较阿斯巴 甜多了 3,3-二甲基丁基组,从而降低了纽甜的反应活性,其不会与食品中 的芳香化合物、还原糖类反应而影响食品的甜味与风味。目前,纽甜的合 成方法广泛采用 Pd/C 催化剂,用 3,3-二甲基丁醛对阿斯巴甜进行加氢 烷化合成纽甜,此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率,且利于工业化应用。纽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纽甜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大致为,纽甜 被人体内的酶水解为脱脂化纽甜,脱脂化钮甜会迅速地从血浆中被移除, 随着粪便和尿液排除体外,有很少部分的脱脂化纽甜通过机体的进一步处 理,得到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也会随着尿液出体外。纽甜甜度高,添加量少,尚处于导入期。纽甜的甜度高,为蔗糖的 800010000 倍,在食品配料研发中,添加量较少,且不能很好的混合。目前纽 甜以复配的形式与其他甜味剂共同使用,尚处于导入期。3.7 甜菊糖苷:分为天然甜菊糖苷和葡萄糖基甜菊糖苷,市场迅速增长甜菊糖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苷。甜叶菊是 一种原产于巴拉圭的菊类草本野生植物,甜菊糖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的新 型天然甜味剂。2008 年,美国批准了甜菊糖用作甜味剂。2011 年欧盟委 员会批准甜菊糖苷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中国于 2015 年实施新版 GB 8270-2014 《食品添加剂甜菊糖苷》。从结构上来看,甜菊糖苷是一类至少由 9 种甜味成分组成的四环二萜类化 合物,包括甜菊苷、Reb A 、Reb B 、Reb C 、Reb E、Reb F、甜茶苷、 杜克苷、甜菊双糖苷等。它们具有相同的苷元——甜菊醇,仅 C19 和 C13 位上连接不同数量的葡萄糖基、鼠李糖基或木糖基,从而形成味质、理化 性能各异的甜菊糖苷。甜菊糖苷具有诸多优点。安全性:甜菊糖苷在南美洲多个原产地国家有数 百年的食用历史,并且通过了 JECF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 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安全性评价,在中国已经成熟应用了 30 多年。 溶解性:甜菊糖苷在水和酒精中溶解性良好,适合多种食品的应用。稳定 性:甜菊糖苷拥有较好的 pH 特性和热稳定性,甜菊糖苷在高温和不同 pH 条件下也非常稳定,在食品、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中不会发生反应变化。天然甜菊糖苷由于其本身的结构苷元甜菊醇无甜味且具有苦涩味,吃起来 有后甜味等不良口感,严重阻碍了其在食品、饮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发 现,利用酶法或发酵法在甜菊糖苷的结构中引入一些新的糖分子,可以改 善天然甜菊糖苷的不良口味,得到甜味特性改善的甜菊糖苷即酶转苷甜菊 糖,该项技术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日本得到应用。酶转苷甜菊糖在中 国作为食品添加剂香精使用,中国官方对其的称谓是葡萄糖基甜菊糖苷。目前,甜菊糖苷的需求量在 10000 吨,2016-2018 年需求复合增速达到 30%,由于甜菊糖苷具有良好的特性,有多家公司发布含甜菊糖甜味剂产 品,主要公司包括:卡乐比食品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达能集团、Grupo Bimbo、卡夫亨氏、雀巢、百事可乐联合利华等。从供给端来看,目前全 球产能接近 10000 吨左右,其中知名的生产企业有朗菁健康科技、谱赛科 等。金禾实业 2019 年 6 月发布环评报告,拟建设 100 吨甜菊糖苷产能, 预计未来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甜菊糖苷发展趋势向好。3.8 安赛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综合性能优异,发展趋势向好截止 2015 年,中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 20 多种,其中在饮料里允许使用 的甜味剂有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安赛蜜、甘草酸铵、三氯蔗糖、阿 力甜、索马甜等等。我们安全性、稳定性、溶解性、口感等角度来分析不 同甜味剂的优缺点。从安全性来看,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甜菊糖的安全性较好,阿斯巴 甜的安全性受到一定质疑。从稳定性来看,阿斯巴甜用在中性至碱性的产 品中甜味会降低,甚至失去甜味,高温长时间加热也会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而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这方面表现要好很多。从溶解性来看,阿斯巴甜的 需要加热或在高速搅拌的条件下才可以溶解。而从甜味剂的口感来看,安 赛蜜和阿斯巴甜好于甜菊糖。安赛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在饮料市场新品研发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全球新品饮料研发市场来看,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饮料产品中一直保持 稳定增长态势,阿斯巴甜的使用量有所下滑,甜菊糖苷作为天然甜味剂的 代表,在高端新产品的市场发展较好,而纽甜甜度较高,对于食品饮料厂 来讲,用量较难把控,因此尚处于导入时期。从中国饮料市场来看,三氯 蔗糖在饮料新品发展中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大量新产品研发均使用三 氯蔗糖作为糖的替代品,安赛蜜在新品研发趋势中小幅下滑,阿斯巴甜下 降最为明显,同样的,纽甜和甜菊糖苷产品用量较少,但甜菊糖苷增长势 头向好。四、投资建议人工甜味剂经历了六代的发展,目前全球整体规模约 100 亿左右,受益 于控糖政策的影响和蔗糖中枢价格上涨的预期,人工甜味剂将逐步替代 蔗糖,蔗糖整体市场空间约 8282 亿,甜味剂替代蔗糖市场空间巨大; 从甜味剂内部产品结构来看,安赛蜜、三氯蔗糖性能优异,有望替代传 统甜味剂,此外,甜菊糖苷作为天然甜味剂的代表,近年来市场需求快 速增长。综上所述,我们推荐甜味剂龙头企业金禾实业。主要逻辑如下:甜味剂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自配上游原材料,成本优势显著。公 司是甜味剂龙头企业,安塞蜜产能 12000 吨,全球市场占有率 60%以 上;三氯蔗糖产能 3000 吨,实际产量在 3500 吨以上,全球排名第二, 2020 年伴随着 5000 吨三氯蔗糖的投产,公司将成为三氯蔗糖龙头企业; 麦芽酚产能 4000 吨,其中甲基麦芽酚市场占有率 70%,乙基麦芽酚市 场占有率 50-60%;2020 年伴随着 5000 吨甲乙基麦芽酚产能的投产, 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自配安赛蜜原材料双乙烯 酮,三氯蔗糖原材料氯化亚砜,麦芽酚原材料糠醛,不断进行工艺优化, 公司成本优势显著。新项目投产在即,产业链延伸布局助力公司长期成长。公司设立子公司 金轩科技,投资建设 8 万吨氯化亚砜、2 万吨糠醛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 目,目前已建成 4 万吨氯化亚砜、1 万吨糠醛以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未来,公司拟投资建设 4500 吨佳乐麝香以及延伸 1 万吨糠醛下游产品 ——3000 吨 2-甲基呋喃、3000 吨 2-甲基四氢呋喃和 1000 吨呋喃铵盐 等项目。公司在通过扩大原材料自给进一步完善成本优势的同时,不断 丰富扩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延伸,助力公司长 期成长。(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机构:财富证券投资要点:板块回顾与展望。市场方面,2019年年初至今,中信基础化工指数上涨17.06%,在中信29个子行业中排名第12位,跑赢上证综指1.80个百分点,跑输沪深300指数2.50个百分点。业绩方面,从单季度看,2018年行业业绩呈前高后低情况,2018Q4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88.75亿元,同比下滑35.80%,2019Q1归母净利润224.64亿元,同比下滑19.48%,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整体来看,2019年下半年随着危化企业搬迁入园以及新一轮环保督察如火如荼的开展,行业供给端有望迎来局部收缩;需求端,房地产行业的悲观预期逐步修正,汽车行业目前仍在探底、预计下半年逐步好转;估值端,行业PE和PB估值均处于历史最低的1/3以内。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维持基础化工行业“领先大市”评级。2019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我们建议从以下三条主线进行投资,1、由于精细化工大省江苏监管利剑出鞘、全国化工企业搬迁入园进入密集期,供给端有望局部收缩的精细化工板块,建议关注农药板块的利民股份、湖南海利、国光股份等,食品添加剂板块的金禾实业、新和成等。2、由于贸易摩擦加剧,国产替代有望加速的新材料板块,建议关注再升科技、国瓷材料、飞凯材料等。3、化工行业新一轮产能扩张集中于龙头企业,强监管下具有产业一体化和园区一体化优势的白马龙头估值中枢有望提升,建议关注玲珑轮胎、龙蟒佰利、华鲁恒升等。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战造成出口下降超预期;国内需求端受内外因素影响低于预期;环保、安监政策力度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