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商务部发布《关于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获益情况的研究报告》。全文如下:前 言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经济互补优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中美货物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335亿美元,增长252倍,服务贸易额超过1250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1600亿美元。中美经贸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罔顾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宣扬美对华贸易“吃亏”论,并以贸易逆差问题为借口,挑起经贸摩擦,责任在美方。为揭示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本质和成因,以及美国从中美经贸合作中获利巨大的事实,中国商务部发布此研究报告。一、中美贸易顺差在中国,利益在双方美方宣称对华贸易逆差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吃亏”了,这一说法不符合事实。美对华贸易逆差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受到多种客观因素影响。中美双边贸易中,顺差在中国,利益在双方。美方“吃亏”、中方“占便宜”的论调完全站不住脚。(一)美对华贸易逆差的实际情况。中美双方的贸易统计有差异。按中方统计,2018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3233.3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85.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2018年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4191.6亿美元,服务贸易(跨境模式)顺差405.3亿美元。美方统计的货物贸易逆差数据存在水分,难以反映真实状况。根据中美两国商务部开展的联合研究,美方统计的对华货物贸易数据长期被高估,2015年被高估21%。按这一比例推算,2018年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被高估880亿美元。以美方统计的4192亿美元为基础,调减后应为3312亿美元。考虑到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近53%来自加工贸易,其中包括中国自第三地进口零部件903亿美元,如将这一部分减去,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只有2409亿美元。贸易逆差统计还应考虑两国服务贸易情况,这包括两部分数据:一是服务贸易(跨境模式),2018年美方统计的对华顺差为405亿美元;二是附属机构服务销售(商业存在模式),美方最新统计为2016年,对华顺差468亿美元。如按2018年商业存在模式顺差与2016年持平估算,2018年美对华服务贸易顺差总额为873亿美元。据此测算,2018年美对华总体贸易逆差额应调减为约1536亿美元,仅为目前美方公布的对华货物贸易逆差额的37%。(二)美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美对华贸易逆差是历史形成的,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受到两国产业竞争力、经济结构、国际分工、贸易政策、美元货币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一是从产业竞争力看,中方顺差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汇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形下,中方在飞机、集成电路、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都是逆差。这说明贸易不平衡是双方发挥各自产业竞争优势的结果。例如,2018年中国自美进口汽车104亿美元,对美出口汽车仅18亿美元。2017年美资企业在华汽车销量达518万辆,而中资汽车企业在美的销量很少,这就是产业竞争力造成的。二是从经济结构看,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本国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进口大量消费品。美国只有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量入为出,实现供需平衡,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贸易逆差。三是从国际分工看,产业布局在全球展开,国际分工梯度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过去日本、韩国等其他东亚经济体对美的贸易顺差。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占美逆差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0%升至2018年的48%,但同期美对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贸易逆差占比则从23%降至8%。四是从贸易政策看,美国对华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是导致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美方的出口管制措施涉及10大类约3100个物项,多是美具有出口优势的高技术产品。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美企业丧失贸易机会。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中,自美进口占比从2001年的16.7%下降到2018年的8.2%。据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分析,如美将对华出口管制程度调整到对法国的水平,美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三分之一。五是从货币供给看,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其供给不仅取决于美自身经济,还必须满足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美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净额必须是逆差,否则美元无法流向世界,发挥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功能,这是美元特殊地位导致的必然结果。(三)中美双边贸易中,顺差在中国,利益在双方,美方“吃亏”论站不住脚。一是中国是美国重要出口市场,美对华出口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中国是美国货物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09年至2018年10年间,年均增速为6.3%,累计增长73.2%,大幅高于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56.9%的平均增幅。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是美国飞机、大豆、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等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美服务贸易增长强劲、互补性强。据中方统计,中美服务贸易额从有统计开始的2006年274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253亿美元,增长了3.6倍。2019年5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各州对华出口报告》指出,2009年至2018年10年间,美国对华出口支撑了超过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中国市场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二是美方从中美贸易中获利丰厚。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中,54%来自外资企业,53%来自加工贸易。中国从加工贸易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而美国从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益巨大。美自华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得以维持较低的通胀率,降低生产成本。自华进口提高了美民众实际购买力,增加蓝领工人等中低收入群体福利。牛津研究院估计,美国自中国进口低价商品在2015年帮助美国降低消费物价水平1%—1.5%。美国运输、批发和零售行业得益于中美贸易,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样获利颇丰。三是贸易逆差与经济、就业不存在必然联系。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贸易是盈余。在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虽然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经济却保持强劲增长。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研究显示,美国就业岗位流失的情况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就已出现。美国卡托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的原因在产业升级,与中美贸易不平衡没有直接关联。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中方愿积极扩大自美进口,美方也应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积极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推介美国产品,为化解贸易不平衡创造有利条件。二、美国从中美经贸合作中获益巨大美自华获得经贸利益可分为两大类:(一)美对华销售收入。这是美国企业在中国获得的市场机会,包含两部分利益。一是美企业对华货物和服务出口,这是境外的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的销售收入。按照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美对华货物出口额为1539亿美元,服务出口额为871亿美元,共计2410亿美元。二是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7年在华美资企业实际销售收入约7000亿美元。以上两者合计,2017年,美对华销售收入总额约为9400亿美元。(二)美国自中国获得的资金流入。主要包含三部分利益。一是中国对美各类投资。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美累计各类投资达1558亿美元。二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1.18万亿美元。三是美国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获利。根据中方统计,美国金融机构作为中国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者或者投资人,投资收益约为326亿美元。以上三者合计,截至2017年底,美国自华获得的资金流入总额达1.37万亿美元。由于投资和持有国债统计通常采用存量概念,美国自中国获得的资金流入是截至2017年底的存量数据。(注1)结束语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格局不断深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乃人心所向,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得人心。中美经贸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两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强互利合作的结果,如果仅是一方受益,一方“吃亏”,不可能走到今天。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双方应致力于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经贸合作,造福两国人民,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商务部 2019年6月 注1:美国自华获得经贸利益的测算均采用两国政府的官方数据。其中,美对华货物和服务出口、在华美资企业销售、中国对美各类投资、美国金融企业投资获利采用中方统计。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采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
2020年4月8日,当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时,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这一年全球贸易将出现大崩溃,甚至是二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彼时,WTO预测,在乐观情况下,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萎缩12.9%;悲观情况下,全球贸易量恐下跌32%。2020年10月,WTO根据形势变化,发布了新修订的预测,预计全球商品贸易将比2019年下降9.2%,随着防疫封锁的解除,6月和7月份的跨境贸易激增,从而避免了贸易的更深度下滑。但WTO同时预测,2021年全球贸易增速将只有7.2%,远低于此前预计的21.3%反弹幅度,贸易规模也将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在危与机中,全球贸易迈入新的一年,有哪些根本性的改变或全新的趋势出现?01口罩供应看中国2020年12月22日,WTO发布《2020年上半年全球医疗贸易报告》,2020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同比下降14%,但医疗产品进出口达11390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进出口贸易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毒剂、口罩、手套、洗手液、血氧仪、注射器、温度计和呼吸机等产品需求暴涨,全球抗疫关键物资贸易增长29%。中国成为全球口罩的最大供应国,占世界出口量的56%。同时,2020年上半年,中国是口罩的第六大进口国。中国严重依赖中间原料进口,2020年4月中国进口无纺布是2019年同期三倍,日本和美国是主要供应国。抗疫相关物资主要进口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法国和意大利进口分别增长62%和52%。中国、德国、美国成为防疫产品方面的三大贸易商,主导了疫情关键产品的贸易。在出口方面,2020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疫情关键产品额从180亿美元增至550亿美元,中国、德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比利时、法国、爱尔兰和荷兰这前十个国家占世界出口72%以上。在进口方面,美国是疫情关键产品的最大进口国,占疫情关键产品全球进口总额的19%,其次是德国(9%)和中国(6%)。美国41%的疫情关键产品进口来自中国,德国上半年从中国进口的疫情关键产品则同比增长了5倍以上,中国产品在德国进口的这些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也从不到8.6%增加到33.1%。中国在进口疫情关键产品方面,从日本的进口增长最快,达17.8%。疫情关键产品十大出口商与进口商via:WTO>>>报告原文地址: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covid19_e/medical_goods_update_e.pdf02全球贸易限制措施有所减少2020年12月11日,WTO发布年度贸易监测报告,由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大幅下降,各国政府更关注抗击疫情,相对缓解了双边贸易紧张局势。WTO成员自疫情发生后共采取了335项有关货品贸易措施,其中58%为促进措施,42%为限制措施,分别涉及2270亿美元及1800亿美元的贸易额。从新冠大流行至2020年10月,有39%的贸易限制措施被废除。WTO表示,在过去一年中,WTO各成员之进口促进措施涵盖贸易贸易已从5447亿美元攀升至7313亿美元,而进口限制措施方面则自7469亿美元减少至4409亿美元。via:WTO>>>报告原文地址: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20_e/trdev_11dec20_e.htm03数字时代促进政府政策创新2020年11月23日,WTO发布《2020年世界贸易报告:数字时代促进创新的政府政策》年度报告。报告围绕数字时代如何创新政府政策这一主题,分析了近年来各国政府支持向数字经济过渡、促进数字创新、经济创新和技术进步政策及其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对贸易流动和全球商业的影响。报告指出,贸易和贸易政策历来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多边贸易体系通过完善可预测的全球市场条件和支持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创新和技术的全球扩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更加依赖无形资产,与传统企业相比,数字企业能够更快地进入全球市场。数字经济的成功将取决于市场开放、信息获取和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及服务、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以及新技术传播等要素。报告说,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变,这一转变凸显创新和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在数字时代,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支持向数字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新产业政策”,通过支持创新和技术升级来促进增长。支持数字经济的创新型政府政策体现在推出旨在提升技术、推进生产及服务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具体的数字发展计划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战略。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了电子商务和数字创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对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建设和升级的支持措施。报告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又开始流行起来。迄今,大约115个国家已经制定了“新产业政策”“工业4.0”或“数字转型”计划,所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有支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积极政策推动数字科技发展及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新政策反映了数字经济的特点,即以数字化为导向,鼓励技术升级、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创新,突出数据在政策工具中的核心作用。via:WTO>>>报告原文地址: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publications_e/wtr20_e.htm04中国进出口为全球贸易作出贡献2020年10月6日,WTO发布《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更新报告。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萎缩9.2%,好于先前预测的13%至32%的降幅。报告同时预测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7.2%,大大低于此前超过20%的增长预期。2020年全球贸易表现优于预期,部分归功于多个国家实施了强有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撑国民和企业收入,使消费和进口规模在“解封”后迅速反弹,经济活动加速恢复。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量出现历史性下滑,环比降幅达14.3%。但6月至7月,全球贸易表现强劲,释放出触底反弹的积极信号,提升了全年贸易表现预期。医疗物资等疫情相关产品贸易规模逆势增长,也部分抵消了其他产业贸易收缩的影响。其中,疫情期间个人防护装备出现“爆炸式”增长,其二季度全球贸易规模增长92%。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制成品贸易同比增长情况via:WTO报告强调,该预测数据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全球贸易最终表现将取决于疫情发展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从中期来看,全球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复苏,将主要依赖未来投资和就业领域的表现,而这两者的表现都与企业信心密切相关。未来如果疫情反弹,政府重新实施“封锁”措施,企业信心也将因此动摇。从更长期来看,不断膨胀的公共债务也会影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速,欠发达国家可能会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WTO高级经济学家科尔曼·尼表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不仅在进口需求方面支持了区域内贸易,在出口方面的表现也好于预期。例如,这一时期,全球个人防护装备出口增长了49%,预计贸易额将达到980亿美元,而中国就贡献了其中的43.8%。>>>报告原文地址: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20_e/pr862_e.htm另提供一份商务部制作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0年秋季》PDF,>>>下载地址:http://images.mofcom.gov.cn/zhs/202012/20201209112029503.pdf以上报告和数据作为年度趋势分析,自己留存研究或发给客人都是极好的。(本文由焦点视界focusvision综合编译)
9月16日上午,《中俄经贸指数报告(2020)》正式发布。中国和俄罗斯互为全球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典范的一组双边关系。报告以中俄两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可量化的指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准确反映全国以及各区域对俄贸易的往来情况,科学监测双边贸易发展水平和趋势。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中俄贸易指数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较2018年上涨12.66%。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经济衰退压力,中俄两国互相支持合作,再次凸显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中俄经贸指数(月度)来看,1月份疫情出现后,进出口总额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月份达到低点。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指数随后出现增长,中俄贸易逐步恢复,进出口总额稳定上升。从2020年第一季度整体来看,中俄贸易额达到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增速在中方主要贸易伙伴中排第二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全球贸易出现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俄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这体现了中俄高水平的战略协作及双方经贸合作的巨大韧性和潜力,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中国出口俄罗斯进口的产品中,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和杂项制成品,包括食品、纺织品、钢铁、机械、汽车、服装等;俄罗斯出口中国进口方面,俄罗斯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出口中国的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中俄两国在食品行业的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其次为加工制造业,消费品零售业的分工日趋完善。中俄贸易指数、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运行结果充分显示,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在规模和质量上不断提升,合作成果丰硕,未来发展态势广阔。哈尔滨对俄贸易拥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其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不言而喻。对俄贸易格局也已形成了以哈尔滨为龙头、中俄互市贸易区为窗口、沿边、沿线为前沿,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发布哈尔滨城市辐射力指数,可以为哈尔滨作为对俄合作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进一步促进中俄地方合作交流提供信息依据。自基期(2014年)以来,哈尔滨城市辐射力增强显著。2019年指数收于149.46点,同比上涨13.01%,其中基础设施辐射力是最主要的带动因素。哈尔滨城市辐射力的升高,表明哈尔滨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哈尔滨未来将发挥对俄贸易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在对俄贸易中继续扮演好“桥头堡”角色。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这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9年8月26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挂牌成立,自贸片区79.86平方公里全部落位新区。一年以来,哈尔滨片区积极打通对外合作的物流链、产业链、金融链和科创链等四个链条,对外合作实现新提升,促进了哈尔滨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 2019年6月,“中俄经贸指数”第一期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动态信息窗口,指数为从事中俄双边贸易、投资、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参与者把握市场动态提供方向和视角,为金融和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中俄贸易发展情况提供信息参考和趋势判断,为中俄两国地方政府评估经贸合作实施效果和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经济信息服务业务的唯一主体和中国经济信息服务的开创者,旗下新华财经国家金融信息平台,重点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新华指数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领域指数服务机构,是指数领域的国家队,通过发挥在专业设计、数据采集、信息传播、资源聚合、平台渠道等方面优势,在资本市场、实体产业、城市发展、品牌建设等领域孵化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指数产品,为经济研究分析、市场价格发现、投资决策参考提供分析工具与市场指针。(文章来源:北国网)
新华财经北京9月16日电(孙瑞涓)9月16日上午,《中俄经贸指数报告(2020)》正式发布。报告以中俄两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可量化的指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全国以及各区域对俄贸易的往来情况,监测双边贸易发展水平和趋势,指数具体包括中俄贸易指数(年度)、中俄贸易指数(月度)、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中俄贸易指数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较2018年上涨12.66%。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经济衰退压力,中俄两国互相支持合作,再次凸显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从中俄贸易指数(月度)来看,1月份疫情出现后,进出口总额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在2月份达到低点。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指数随后出现增长,中俄贸易逐步恢复,进出口总额稳定上升。从2020年第一季度整体来看,中俄贸易额达到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增速在中方主要贸易伙伴中排第二位。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全球贸易出现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俄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中,贸易互补性较强的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和杂项制成品,包括食品、纺织品、钢铁、机械、汽车、服装等;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方面,俄罗斯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出口中国的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中俄两国在食品行业的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其次为加工制造业,消费品零售业的分工也日趋完善。中俄贸易指数、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运行结果充分显示,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在规模和质量上不断提升,未来发展态势良好。哈尔滨对俄贸易拥有先天地理优势,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其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不言而喻。对俄贸易格局也已形成了以哈尔滨为龙头、中俄互市贸易区为窗口、沿边、沿线为前沿,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发布哈尔滨城市辐射力指数,可以为哈尔滨作为对俄合作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进一步促进中俄地方合作交流提供信息依据。自基期(2014年)以来,哈尔滨城市辐射力增强显著。2019年指数收于149.46点,同比上涨13.01%,其中基础设施辐射力是最主要的带动因素。哈尔滨城市辐射力的升高,表明哈尔滨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2019年6月,“中俄经贸指数”第一期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动态信息窗口,指数为从事中俄双边贸易、投资、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参与者把握市场动态提供方向和视角,为金融和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中俄贸易发展情况提供信息参考和趋势判断,为中俄两国地方政府评估经贸合作实施效果和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9月16日上午,《中俄经贸指数报告(2020)》正式发布。中国和俄罗斯互为全球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典范的一组双边关系。报告以中俄两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可量化的指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准确反映全国以及各区域对俄贸易的往来情况,科学监测双边贸易发展水平和趋势。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中俄贸易指数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较2018年上涨12.66%。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经济衰退压力,中俄两国互相支持合作,再次凸显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中俄经贸指数(月度)来看,1月份疫情出现后,进出口总额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月份达到低点。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指数随后出现增长,中俄贸易逐步恢复,进出口总额稳定上升。从2020年第一季度整体来看,中俄贸易额达到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增速在中方主要贸易伙伴中排第二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全球贸易出现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俄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这体现了中俄高水平的战略协作及双方经贸合作的巨大韧性和潜力,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中国出口俄罗斯进口的产品中,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和杂项制成品,包括食品、纺织品、钢铁、机械、汽车、服装等;俄罗斯出口中国进口方面,俄罗斯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出口中国的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中俄两国在食品行业的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其次为加工制造业,消费品零售业的分工日趋完善。中俄贸易指数、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运行结果充分显示,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在规模和质量上不断提升,合作成果丰硕,未来发展态势广阔。哈尔滨对俄贸易拥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其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不言而喻。对俄贸易格局也已形成了以哈尔滨为龙头、中俄互市贸易区为窗口、沿边、沿线为前沿,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发布哈尔滨城市辐射力指数,可以为哈尔滨作为对俄合作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进一步促进中俄地方合作交流提供信息依据。自基期(2014年)以来,哈尔滨城市辐射力增强显著。2019年指数收于149.46点,同比上涨13.01%,其中基础设施辐射力是最主要的带动因素。哈尔滨城市辐射力的升高,表明哈尔滨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哈尔滨未来将发挥对俄贸易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在对俄贸易中继续扮演好“桥头堡”角色。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这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9年8月26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挂牌成立,自贸片区79.86平方公里全部落位新区。一年以来,哈尔滨片区积极打通对外合作的物流链、产业链、金融链和科创链等四个链条,对外合作实现新提升,促进了哈尔滨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2019年6月,“中俄经贸指数”第一期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动态信息窗口,指数为从事中俄双边贸易、投资、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参与者把握市场动态提供方向和视角,为金融和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中俄贸易发展情况提供信息参考和趋势判断,为中俄两国地方政府评估经贸合作实施效果和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经济信息服务业务的唯一主体和中国经济信息服务的开创者,旗下新华财经国家金融信息平台,重点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新华指数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领域指数服务机构,是指数领域的国家队,通过发挥在专业设计、数据采集、信息传播、资源聚合、平台渠道等方面优势,在资本市场、实体产业、城市发展、品牌建设等领域孵化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指数产品,为经济研究分析、市场价格发现、投资决策参考提供分析工具与市场指针。编辑:敖杜娜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觉珵】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本就存在的逆全球化现象,美国、日本等国开始加速推动制造业回归本土,个别国家甚至试图在供应链中“去中国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供应链不可能“去中国化”,对全球供应链的人为拆解是一种“危险的错误”。这份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的研究报告17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提出,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和关键环节之一。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中国离不开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也离不开中国。但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西方“将供应链搬出中国”的言论频频出现,美国部分政客甚至希望与中国完全“脱钩”。报告主笔人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苒17日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当下,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已成为推动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重要原因。自2017年就职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实现“美国优先”,推动美国在贸易、投资、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供应链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对全球供应链的参与程度有所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降低供应链风险,日本、美国均启动投资回撤鼓励政策,日本政府宣布,将拿出2200亿日元支持海外日资企业撤回国内。报告强调,从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来看,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缺乏经济基础,不可能成为现实。王苒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一些中高端制造环节,中国存在不可替代性的,无论是否有疫情出现。只有中国有相对完备的生产能力和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劳动力人群,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替代国所不具备的。此外,中国的国内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生态的完整性,也是很多跨国公司所看重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的研究发现,由于全球分工协作背后的固有逻辑,美国政府提出的让制造回归本土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此外,对全球供应链的人为拆解和与国际市场“脱钩”,加强本国“自给自足”也并不能增加本国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健性”。报告提出,在风险规避驱动和政府主动引导下,全球供应链将根据效益、效率和风险平衡的原则进行调整,利用工业4.0相关先进技术,积极打造更加智能和韧性的供应链。报告认为,美国、中国、德国已形成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三个地区中心,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顺应这一态势,灵活布局全球市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供应链的联结优势,积极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供应链合作协议,共同处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等机制,多元化拓展供需链条,提升供应链的弹性,避免对部分地区、部分市场、部分供应链节点的过度依赖,降低风险。报告以联想、西门子、英特尔等公司举例称,联想通过供应链驱动全球30多个生产基地和2000多家供应商协同运作,并通过供应链建立自有工厂/ODM/OEM高效协同的混合制造模式,提升了运作效率。凭借其高效、敏捷、智能的全球供应链,联想得以灵活利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全球资源、本地交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中、美、德三足鼎立的格局下,中国为代表的亚太生产链或将更加强化。目前,中国主要从东盟地区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从日本、韩国进口核心产品,再进行装配加工,最后出口到全世界各地。“后疫情时代”,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商务部6月6日发布的《关于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获益情况的研究报告》,阐明中美经贸合作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美国从中获益巨大。美对华贸易逆差是美对华出口管制等人为限制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产业竞争力、经济结构、贸易政策、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美方没有“吃亏”。全文如下:来源:商务部网站
6月22日,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研究报告发布会暨研讨会在线举行。会上,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与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中方理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开展经贸投资合作研究报告(2020 年)》。专家指导委员会于2019年11月成立,由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中方秘书处、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金融研究院(上海)共同发起,旨在发挥各方优势、充分调动资源,通过产融结合、产研结合的方式助力中国—中东欧合作。该报告是针对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开展经贸投资合作情况的系统研究,调查对象包括109家企业和117个项目,基本覆盖了当前在中东欧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主体。报告深入研究了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经营情况,梳理分析了企业对中东欧国家营商环境的看法、主要关切和面临的困难障碍,并提出了后疫情时代进一步促进中国—中东欧合作的相关建议。会议还围绕“适应新常态,探讨经贸合作新动力”和“展望未来,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近年来,进出口银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出口贸易、能源资源合作、产业投资等重点领域支持了一批重大项目,不断推动中国—中东欧经贸投资合作从政府和政策层面向民间和市场层面延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进出口银行加紧推动相关项目,与匈牙利财政部签订了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的贷款协议,用实际行动支持中东欧国家应对疫情冲击。未来,进出口银行将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研究的专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助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来源:新华网
商务部今天发布《关于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获益情况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本质和成因,揭示了美国从中美经贸合作中获利巨大的事实。报告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经济互补优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中美货物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335亿美元,增长252倍,服务贸易额超过1250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1600亿美元。中美经贸合作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罔顾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本质,宣扬美对华贸易“吃亏”论,并以贸易逆差问题为借口,挑起经贸摩擦,责任在美方。报告指出,中美经贸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两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强互利合作的结果,如果仅是一方受益,一方“吃亏”,不可能走到今天。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来源:央视网商务部今天(6日)发布《关于美国在中美经贸合作中获益情况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本质和成因,揭示了美国从中美经贸合作中获利巨大的事实。报告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经济互补优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中美货物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335亿美元,增长252倍,服务贸易额超过1250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1600亿美元。中美经贸合作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罔顾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本质,宣扬美对华贸易“吃亏”论,并以贸易逆差问题为借口,挑起经贸摩擦,责任在美方。报告指出,中美经贸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两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强互利合作的结果,如果仅是一方受益,一方“吃亏”,不可能走到今天。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央视新闻 刘颖 徐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