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正式更名挂牌君薨

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正式更名挂牌

更名挂牌现场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0日讯(记者 李丹)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正式更名挂牌。经省委编办批准,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更名为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并加挂四川省节能低碳中心牌子。据悉,更名后,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将围绕主要职责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点问题等开展应用性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图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提供【来源:四川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知就后

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到房山区调研

11月11日,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副所长刘秀如及规划部一行到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调研,并在房山区发改委举行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在良乡大学城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北达智慧微构分析测试中心及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智汇8号新型研发中心、大学城综合指挥中心等地。大学城管委会许东晖副主任介绍了大学城发展现状及“十四五”规划、产学研一体化、校城融合等情况。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听取了基地总体发展情况介绍,参观了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创新成果展示,实地考察了京东方、无人机、自动驾驶等代表性企业。 区发改委周宝东副主任主持召开座谈会,班子成员及主要科室负责同志参加座谈。周宝东副主任代表胡建光主任对徐逸智所长带队到房山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对徐所长长期以来对房山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向调研组介绍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于舒元副主任介绍了房山区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发展情况;朱跃龙副主任介绍了房山区“十四五”规划工作进展及建议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情况。徐逸智所长在座谈会上指出,房山区要发挥良乡大学城的创新引领作用,培育高端人才,建设新型实验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石墨烯、氢能等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力争成为继亦庄、顺义之后的北京智造新支撑。房山区“十四五”规划思路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总体布局,切合房山发展实际。在“十四五”时期,要展望未来看房山,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和重大活动策划,抓住新机遇,发挥新优势,早日实现厚积薄发。 (责任编辑:甄珍)【来源:房山区文明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口中有珠

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北京正迈向世界级金融城市

来源:新浪财经12月19日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论坛 暨“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出席并发表演讲。徐逸智表示,北京具有雄厚的金融业发展基础。第一,北京全力承担服务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职责。第二,金融资产规模占全国近一半(46.18%)。第三,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四,资本市场建设快速崛起。第五,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2020年排名全球第七。但是,北京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正视。一是输入型金融风险再升级。二是国内宏观杠杆率阶段性再攀升。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直接融资不足。四是金融高级人才不足。加快建设北京成为世界级金融城市,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落实“两区”建设要求,推动金融领域关键政策突破创新。包括加快推进资本便利化改革;以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二是巩固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重视发展文化金融和绿色金融。三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有效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完善保险体系建设。四是审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高度关注输入性金融风险,争取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回归提供便利服务。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强化“资金池”监管,降低流动性风险。积极防控金融科技风险。

内省

刘秉廉: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海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秉廉:现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荣誉博士。长期从事区域产业分析和区域物流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以及几十项国家部委、省市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近三十部,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领导批示。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钦点财富网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珍珠港

伯南布哥大学孔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侨网11月26日电 据中国驻累西腓总领事馆网站消息,日前,中国驻累西腓总领事馆总领事严宇清应邀出席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第二届中巴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究会并致辞。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李涛及累西腓市副市长卢西亚诺·西凯拉(Luciano Siqueira)、伯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厅长若泽·贝尔托蒂(José Bertotti)、伯州科技与创新厅长阿卢西奥·莱萨(Aluízio Lessa)、伯南布哥大学校长佩德罗·法考(Pedro Falco)、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中、巴方院长等出席活动。伯南布哥大学孔子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旨在吸引、凝聚巴西知名学者研究中国和巴西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为中巴政府、企业、大学和社会团体等提供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加强中巴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学术研究和人文交流高水平发展;深化孔子学院服务社区的能力,构建孔子学院双向、多向交流平台。20日,总领事严宇清还在馆内会见李涛校长助理一行,双方就加强中巴高校间教育、文化、人员交流合作等问题交换意见。

梦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向及应对战略研究”开题

3月28日,由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杜传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向及应对战略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本次评审专家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海舰教授担任组长,专家组成员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社社长牛志伟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原校长刘书瀚教授、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教授。杜传忠就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框架思路及逻辑、研究重点与难点、主要创新与特色以及项目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等作详细汇报。专家组高度肯定了该项目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该课项目契合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的研究设计合理,论证逻辑严谨,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科学。专家组建议课题研究应强化理论分析,构建创新型理论分析架构;融合技术、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杜传忠代表课题组感谢与会专家的指导、建议,表示将认真吸收借鉴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思路,充实研究内容和完善研究设计,力争高水平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负责人表示将为该项目研究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支持,以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保持爱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与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月9日,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与河北省政府研究室于石家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政校合作的原则,围绕“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决策咨询、政策建议、举办会议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为政府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经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积极参与重大国家战略,讲好“京津冀故事”,打造高校高端智库。特别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恢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展系列对策研究,先后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交咨询报告10余份;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献计献策,先后向中办、国家发改委、天津市和河北省提交咨询报告10多份。多次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市政府、河北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被中办、国办教育部等部委内参采纳。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扩大智库影响力。先后举办了“后疫情与‘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时期推进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展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七周年”等多场高端论坛,提升了研究院在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发挥智库平台优势,集中承接国家和津冀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高京津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研究》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向及应对战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等。这些项目较大地提升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鉴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的出色工作,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天津市政协、天津市委研究室、市委办公厅信息办、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发来感谢信,对智库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加强后续合作。

成而上比

专家学者解读《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份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专家学者解读《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月28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根据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中西部22省(区、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有保障。建档立卡以来,98.9%和93.8%的建档立卡户分别享受过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政策,实现了脱贫增收的可持续性。国家贫困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0年初,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有关部门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吹响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冲锋号。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此后,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下一步,各地应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经济日报 记者 黄俊毅整理)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 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季增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消费市场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自当年8月份由负转正后,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展现出我国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消费拉动GDP增长贡献增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最终消费占比达54.3%,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在一季度GDP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二季度增速由负转正,三四季度增速逐季加快。消费拉动生产流通创新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线上健身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实体零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加快融合,我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随着进口渠道不断拓宽,免税购物政策不断完善,庞大国内市场需求带动国际商品进口,境外消费加速回流。2020年,我国消费品进口额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进口整体增速8.9个百分点;占进口额比重11%,比上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经济日报 记者 冯其予整理)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 全年物价预期目标较好完成202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5%,处于温和区间,实现了既定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生猪供给持续偏紧,洪涝和低温异常天气等多因素干扰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保供稳价。一是统筹疫情防控与生产恢复。我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国内疫情,及时打出财税、货币、产业等政策“组合拳”稳步推进生产恢复,确保物资供应稳定,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二是畅通供应体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区分对待物流与客运,区域差异化精准防控,畅通物流运输,实施减税降费,加强国际协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三是推动生猪产能恢复。2020年国内生猪产能仍处于恢复期,供需关系依然偏紧,国内在严防非洲猪瘟疫情反弹情况下,通过财税等政策提振养殖户积极性,并适度增加肉类进口,同时在节日猪肉消费旺季,增加储备冻猪肉投放,平抑猪肉价格,全年猪肉价格整体平稳运行。2021年,CPI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有望带动猪肉价格稳中趋降;二是国内宏观托底政策保持灵活适度,政策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注重政策质效;三是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四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疫情对供给端影响减弱。(经济日报 记者 李华林整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 居民就业预期目标如期实现公报显示,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增16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从就业核心指标数据看,2020年就业形势逐季好转,好于预期。就业形势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传统行业受冲击比较大,但新业态、新就业形态等大量涌现,对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容量发挥重要作用。居民就业预期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与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息息相关。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具体就业举措,都紧紧围绕稳就业、保就业这一目标重点发力。比如,国家在宏观层面不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使得大量中小企业有能力保持正常经营,对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企稳向好,今年就业形势将出现明显好转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做好今年稳就业工作,仍要紧紧抓住经济增长这个牛鼻子。要进一步稳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如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企业提供更好发展环境。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使劳动者能够通过提升就业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经济日报 记者 韩秉志整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 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台阶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经济总量超过百万亿元,是个里程碑事件。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长期不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年累月锐意进取的结果;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果。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危急时刻,中国经济均能率先恢复增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能,有力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分工,有效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为世界各国恢复生产和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和扩大外资,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十四五”时期,中国还将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激发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这必将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发展动力。(经济日报 记者 熊 丽整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研发投入彰显创新驱动新格局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2.442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这反映出我国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有了新提高。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10.3%,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增幅,体现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下滑,而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加,说明科技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过去,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比例长期在4%到5%左右徘徊。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504亿元,占研发支出总数的6.16%,这是一个重要提升,说明我国在重视原始创新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国际上对创新型国家有几个公认的指标,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从目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我国基本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下一步,我们要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当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创新型企业数量也很庞大,这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建设科技强国,我国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有改进空间,除了投入强度应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也应继续提升。(经济日报 记者 佘惠敏整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 进出口贸易展现出强大韧性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快速回稳、持续向好。我国进出口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来看,我国进出口发展展现出强大稳健性、巨大活力和极强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出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其中,出口贸易的作用不可忽视。不仅我国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而且货物贸易净出口在过去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正增长,为国内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前10个月,我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1.5%,这比历史最高值大幅提升了0.7个百分点。中国进口不仅确保了国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而且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大量出口的抗疫物资为世界各国抗疫和生产生活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我国大规模进口有力地支撑了进口来源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希望、支撑和信心。(经济日报 记者 冯其予整理)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金融政策调控更加精准有效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万亿元,增加19.6万亿元。从总量上看,2020年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大幅多增,多项贷款余额增速加快,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对保就业、稳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贷款投放节奏上看,在疫情冲击效应较强的上半年,贷款投放规模显著扩大,2020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到13%;下半年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V”形反转,贷款同比增速稳步下调,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合理适度的基调。在贷款结构方面,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2020年宏观政策坚守“不搞大水漫灌”底线,在显著增强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延续小幅下行势头。从结果上看,2020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当年2月高点回落1个百分点,降至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稳住就业基本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又与金融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密不可分。房地产方面,尽管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从全国看,2020年末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平均涨幅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这意味着,2020年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做到了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经济日报 记者 陈果静整理)来源:经济日报

绫野

2021年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2021年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举行人民网天津1月19日电 (记者王浩)今天,2021年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会议厅举行。会上先后发布了《2020-2021天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天津市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21)》、2020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2021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看点以及部分专题研究成果。本次发布会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会议采用“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旭炎出席发布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致欢迎词,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会兵主持本次发布会。来自天津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单位人员近200人参加了发布活动。《天津社会发展报告(2021)》执行主编张宝义研究员代表蓝皮书编委会介绍了今年天津蓝皮书的出版编辑情况。他指出,蓝皮书作为天津市众多社科专家参与研究的年度性资政类成果,旨在对新的一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参考。《天津经济发展报告(2021)》《天津社会发展报告(2021)》共包括49篇研究报告,其中经济卷25篇,社会卷24篇,涵盖了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的重大问题。此次发布旨在通过加强蓝皮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持续提升研究质量,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展现“十四五”时期智库服务好天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得使之也

一份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专家学者解读《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月28日,《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根据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中西部22省(区、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有保障。建档立卡以来,98.9%和93.8%的建档立卡户分别享受过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政策,实现了脱贫增收的可持续性。国家贫困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0年初,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有关部门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吹响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冲锋号。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此后,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下一步,各地应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经济日报 记者 黄俊毅整理)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 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季增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消费市场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见效,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自当年8月份由负转正后,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展现出我国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消费拉动GDP增长贡献增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最终消费占比达54.3%,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在一季度GDP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二季度增速由负转正,三四季度增速逐季加快。消费拉动生产流通创新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线上健身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实体零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加快融合,我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随着进口渠道不断拓宽,免税购物政策不断完善,庞大国内市场需求带动国际商品进口,境外消费加速回流。2020年,我国消费品进口额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进口整体增速8.9个百分点;占进口额比重11%,比上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经济日报 记者 冯其予整理)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 全年物价预期目标较好完成202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5%,处于温和区间,实现了既定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生猪供给持续偏紧,洪涝和低温异常天气等多因素干扰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保供稳价。一是统筹疫情防控与生产恢复。我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国内疫情,及时打出财税、货币、产业等政策“组合拳”稳步推进生产恢复,确保物资供应稳定,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二是畅通供应体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区分对待物流与客运,区域差异化精准防控,畅通物流运输,实施减税降费,加强国际协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三是推动生猪产能恢复。2020年国内生猪产能仍处于恢复期,供需关系依然偏紧,国内在严防非洲猪瘟疫情反弹情况下,通过财税等政策提振养殖户积极性,并适度增加肉类进口,同时在节日猪肉消费旺季,增加储备冻猪肉投放,平抑猪肉价格,全年猪肉价格整体平稳运行。2021年,CPI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有望带动猪肉价格稳中趋降;二是国内宏观托底政策保持灵活适度,政策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注重政策质效;三是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四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疫情对供给端影响减弱。(经济日报 记者 李华林整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 居民就业预期目标如期实现公报显示,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增16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从就业核心指标数据看,2020年就业形势逐季好转,好于预期。就业形势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传统行业受冲击比较大,但新业态、新就业形态等大量涌现,对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容量发挥重要作用。居民就业预期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与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息息相关。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具体就业举措,都紧紧围绕稳就业、保就业这一目标重点发力。比如,国家在宏观层面不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使得大量中小企业有能力保持正常经营,对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企稳向好,今年就业形势将出现明显好转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做好今年稳就业工作,仍要紧紧抓住经济增长这个牛鼻子。要进一步稳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如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企业提供更好发展环境。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使劳动者能够通过提升就业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经济日报 记者 韩秉志整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 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台阶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经济总量超过百万亿元,是个里程碑事件。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长期不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年累月锐意进取的结果;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果。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危急时刻,中国经济均能率先恢复增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能,有力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分工,有效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为世界各国恢复生产和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和扩大外资,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十四五”时期,中国还将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激发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这必将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发展动力。(经济日报 记者 熊 丽整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研发投入彰显创新驱动新格局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2.442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这反映出我国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有了新提高。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10.3%,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增幅,体现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下滑,而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加,说明科技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过去,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比例长期在4%到5%左右徘徊。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504亿元,占研发支出总数的6.16%,这是一个重要提升,说明我国在重视原始创新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国际上对创新型国家有几个公认的指标,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从目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我国基本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下一步,我们要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当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创新型企业数量也很庞大,这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建设科技强国,我国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有改进空间,除了投入强度应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也应继续提升。(经济日报 记者 佘惠敏整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 进出口贸易展现出强大韧性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快速回稳、持续向好。我国进出口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来看,我国进出口发展展现出强大稳健性、巨大活力和极强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出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其中,出口贸易的作用不可忽视。不仅我国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而且货物贸易净出口在过去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正增长,为国内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前10个月,我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11.5%,这比历史最高值大幅提升了0.7个百分点。中国进口不仅确保了国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而且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大量出口的抗疫物资为世界各国抗疫和生产生活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我国大规模进口有力地支撑了进口来源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希望、支撑和信心。(经济日报 记者 冯其予整理)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金融政策调控更加精准有效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万亿元,增加19.6万亿元。从总量上看,2020年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大幅多增,多项贷款余额增速加快,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对保就业、稳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贷款投放节奏上看,在疫情冲击效应较强的上半年,贷款投放规模显著扩大,2020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到13%;下半年伴随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V”形反转,贷款同比增速稳步下调,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合理适度的基调。在贷款结构方面,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2020年宏观政策坚守“不搞大水漫灌”底线,在显著增强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延续小幅下行势头。从结果上看,2020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当年2月高点回落1个百分点,降至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稳住就业基本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又与金融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密不可分。房地产方面,尽管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从全国看,2020年末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平均涨幅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这意味着,2020年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做到了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经济日报 记者 陈果静整理)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