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挂牌现场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0日讯(记者 李丹)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正式更名挂牌。经省委编办批准,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更名为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并加挂四川省节能低碳中心牌子。据悉,更名后,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将围绕主要职责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点问题等开展应用性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图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提供【来源:四川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磊)近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9)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召开。今年安徽经济发展前景是怎样的?安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商贸流通有哪些特点?安徽民间投资存在什么问题?安徽乡村振兴怎么发展?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短板?……8位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专家结合各自的调研报告分别介绍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的科研成果。发布会现场本次发布的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9)共8部,包括《安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安徽财政发展研究报告》《安徽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安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养老发展报告》《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丁忠明致辞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丁忠明介绍说,此次发布的8部系列研究报告,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推动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据了解,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9)共出版10部报告,县域报告和城市报告此前已在“2019安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峰会”上发布。2006年以来,安徽财经大学已连续14年出版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逐步呈现系列化、品牌化与高端化特点,在国内和省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发展报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安徽省十大重点智库再次入围全国高校智库100强。
7月28日,安徽财经大学发布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2019)。八部系列研究报告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推动安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八部系列研究报告分别为《安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安徽贸易发展研究报告》《安徽财政发展研究报告》《安徽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安徽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报告》《安徽养老发展报告》及《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丁忠明说,高校智库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2018-2019年,学校3项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36项成果先后获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安徽省委省政府等部门的采纳或批示;2018年学校发表核心论文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86位,获国家社科立项20项,2019年已立项14项,立项数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和省属高校前列。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会恒介绍说,2006年以来,该校已连续14年出版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逐步呈现系列化、品牌化与高端化特点,在国内和省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发展报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安徽省十大重点智库再次入围全国高校智库100强。张会恒说,这些年来,系列研究报告的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均在不断提高。(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2021年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举行人民网天津1月19日电 (记者王浩)今天,2021年天津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会议厅举行。会上先后发布了《2020-2021天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天津市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21)》、2020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2021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看点以及部分专题研究成果。本次发布会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会议采用“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旭炎出席发布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致欢迎词,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会兵主持本次发布会。来自天津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单位人员近200人参加了发布活动。《天津社会发展报告(2021)》执行主编张宝义研究员代表蓝皮书编委会介绍了今年天津蓝皮书的出版编辑情况。他指出,蓝皮书作为天津市众多社科专家参与研究的年度性资政类成果,旨在对新的一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参考。《天津经济发展报告(2021)》《天津社会发展报告(2021)》共包括49篇研究报告,其中经济卷25篇,社会卷24篇,涵盖了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的重大问题。此次发布旨在通过加强蓝皮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持续提升研究质量,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展现“十四五”时期智库服务好天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1月11日,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副所长刘秀如及规划部一行到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调研,并在房山区发改委举行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在良乡大学城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北达智慧微构分析测试中心及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智汇8号新型研发中心、大学城综合指挥中心等地。大学城管委会许东晖副主任介绍了大学城发展现状及“十四五”规划、产学研一体化、校城融合等情况。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听取了基地总体发展情况介绍,参观了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创新成果展示,实地考察了京东方、无人机、自动驾驶等代表性企业。 区发改委周宝东副主任主持召开座谈会,班子成员及主要科室负责同志参加座谈。周宝东副主任代表胡建光主任对徐逸智所长带队到房山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对徐所长长期以来对房山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向调研组介绍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于舒元副主任介绍了房山区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发展情况;朱跃龙副主任介绍了房山区“十四五”规划工作进展及建议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情况。徐逸智所长在座谈会上指出,房山区要发挥良乡大学城的创新引领作用,培育高端人才,建设新型实验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石墨烯、氢能等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力争成为继亦庄、顺义之后的北京智造新支撑。房山区“十四五”规划思路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总体布局,切合房山发展实际。在“十四五”时期,要展望未来看房山,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和重大活动策划,抓住新机遇,发挥新优势,早日实现厚积薄发。 (责任编辑:甄珍)【来源:房山区文明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新浪财经12月19日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论坛 暨“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出席并发表演讲。徐逸智表示,北京具有雄厚的金融业发展基础。第一,北京全力承担服务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职责。第二,金融资产规模占全国近一半(46.18%)。第三,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四,资本市场建设快速崛起。第五,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2020年排名全球第七。但是,北京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正视。一是输入型金融风险再升级。二是国内宏观杠杆率阶段性再攀升。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直接融资不足。四是金融高级人才不足。加快建设北京成为世界级金融城市,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落实“两区”建设要求,推动金融领域关键政策突破创新。包括加快推进资本便利化改革;以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二是巩固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重视发展文化金融和绿色金融。三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有效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完善保险体系建设。四是审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高度关注输入性金融风险,争取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回归提供便利服务。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强化“资金池”监管,降低流动性风险。积极防控金融科技风险。
新华网天津1月11日电(记者周润健)1月10日,《天津市2020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在天津社科院举行。会上先后发布了《天津市2020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主报告、2019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2020年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十大看点以及专题研究成果。据了解,《天津市2020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共包括49篇研究报告,其中经济部分25篇,社会部分24篇,涵盖着天津市经济发展领域诸多领域的重大问题。《天津市2020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执行副主编张宝义研究员介绍了出版编辑情况。他指出,作为天津市众多社科专家参与研究的年度性资政类成果,蓝皮书旨在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趋势进行深度总结与前瞻性分析,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参考。此外,张宝义还介绍了今年蓝皮书在发行时间、编撰体例、题目遴选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侯晓韧表示,《天津市2020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对天津当前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各领域发展特征进行深度分析和系统总结,并对未来走势进行前瞻性预测。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题:韧性与活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扫描新华社记者齐中熙、王雨萧、樊曦今年以来,面对罕见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全国复工复产进度如何,暑期出行情况怎样,餐饮娱乐消费是否逐步正常?新华社记者通过在全国各地调研采访发现,韧性与活力——正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写照。(小标题)复工复产扎实给力8月4日23时,武汉市硚口区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工地,错开白天高温的工人们正在挑灯夜战,浇筑现场道路和堆场。“5月15日签约,6月1日就开工,只用了半个月。”项目现场负责人陈一文说,在5月15日武汉“云招商”央企专场上,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与硚口区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逾500亿元,其中就包括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他说,有信心在合同约定的10个月里提前完工,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为我国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二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3.2%,相较一季度由负转正,明显好于预期。6日,在广东汕头,由中信集团投资、中铁隧道局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超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汕头海湾隧道西线处于贯通前的最后冲刺。汕头海湾隧道是国内最大直径越海盾构隧道,也是国内首条在8度地震烈度区建设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长6680米,海底段采用2台直径分别为15.01米和15.03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施工。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宏观政策及时有力精准——从1月底2月初起就谋划出台一揽子对冲政策,仅复工复产政策就包括8个方面90条措施。41个工业大类中,二季度有超过半数行业实现正增长。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3月份以来,反映市场主体信心的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反映市场主体效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二季度同比增长4.8%。供求循环逐渐畅通恢复——4月份起生产端恢复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自5月起连续两个月正增长。二季度需求侧情况开始好转,市场消费逐月改善。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应对举措“点亮”地方经济复苏版图:长三角、珠三角持续打造升级引擎,中部地区投资回升向好,西部地区加快释放潜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展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小标题)假期出行逐步升温790万人次——7月25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创今年春节后单日客流新高。铁路暑运自7月1日拉开帷幕,至7月31日时间过半,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7亿人次,环比增加3995万人次,增幅达24%。进入暑运以来,铁路部门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实施“一日一图”,在主要旅游城市间加开旅游列车,引导人们避暑出游。7月份,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7092列,环比增加564列,增长8.6%;日均发送旅客667万人次,较6月份日均增加128.8万人次。同样的复苏也在民航中得到体现。7月23日,民航航班量创疫情以来新高,实际飞行13059班,恢复至疫情前约八成;旅客运输量达127.28万人次,同比恢复近七成,客座率为73.57%。随着出行回暖,旅游业也加快复苏。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文恢复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仅半个月后,携程发布报告称,热门目的地游客量环比增长最高达273%,热门出发地游客量环比增长最高达1200%。今年上半年“积压”了约10亿人次出游需求正待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约80%,同比恢复九成左右,随着旅游业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人们出游意愿和旅游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小标题)“休闲经济”复苏脚步加快手工酸辣粉、蚵仔煎、“网红超级大可乐”……在上海锦江乐园夜市,琳琅满目的各地美食让市民郑冰大饱口福。“晚上不来点小吃和饮料,似乎就不算过夏天!”郑冰笑着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餐饮业正在加速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餐饮收入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3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已连续3个月好转。快餐服务、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等行业经营恢复水平较高。美团外卖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城市商家正在抓住夏季夜间消费机遇,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全国约六成餐饮外卖商家22点后仍在营业。家乐福线上大数据显示,近60%的小龙虾订单来自夜间。疫情发生后,线下影院、文艺演出等活动一度按下“暂停键”。近日,全国低风险地区的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各地文艺院团、剧场剧院也陆续“重启”。北京市属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在京开幕;天津组织各大文艺院团推出一系列精品剧目和演出;“黄河之滨艺术节”在甘肃兰州开幕,计划演出100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扮靓了这个夏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为精神“充电”。二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6月份降幅进一步收窄,已连续四个月改善。“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同时也要看到,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然属于恢复性增长,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半年已经开启,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系列部署为中国经济危中寻机、主动求变指明方向,全国各地聚焦“六稳”“六保”不断加力,刚刚遭受洪涝灾害的省份也在加快恢复生产。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中国正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完)
来源:经济参考报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得出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十大热点,即:经济增长与发展、自主创新、三农、资本市场、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公共经济(含公共管理)、区域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他称,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一二三四五六”特征。“一”是一个理念。即使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要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能因为短期压力而动摇。为此,自主创新在2019年中国经济热点排名中排在第二位的高位;体现协调发展理念的“三农”问题研究位次上升三位,区域经济上升三位,城市经济首次进入前20;绿色发展上升两位;体现开放的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和体现共享的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均保持高位。“二”是两个动力。一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二是作为“两轮驱动”之一的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周年之后仍然保持高位,体现了经济下行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三”是三大攻坚战。收入分配和收入政策、绿色发展以及金融安全与金融秩序仍然保持高位,体现了学界对坚决打赢脱贫、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重视。“四”是四个全面。收入分配与收入政策的高位和公共经济热点位次的上升,从经济研究角度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五”是五位一体。2008年以来,经济增长热点始终保持在第一位,体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发展战略。政治方面强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就业近几年保持高位,体现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的重要性。“六”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通过一系列经济热点的研究,就是要达到“六稳”,把中国经济引入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研究中,实现“六稳”所需要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各上升两位,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保持高位,企业成长上升4位,企业投资大幅上升21位,首次进入前20。
祝贺中国经济时报创刊25周年!我读中国经济时报已有10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感到该报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好报纸。在我国发行的经济类报纸中,中国经济时报所刊登的具有深度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文章,或联系国家宏观经济实际的经济理论文章,可以堪称执牛耳者。其一是报纸有国家顶级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强大后盾;其二是报纸联系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而得以强力支持。中国经济时报头版,经常有“大家”发表的论点使人眼睛一亮,让人茅塞顿开,许多疑问立即云飞雨散。而不定期刊载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则有论有据,系统地认识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可以直接引用作为我们的研究支撑。近些年,报纸改版成为固定专栏“智库”,更是成为刊登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专有阵地,给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思想启迪,使人受益匪浅。信息传播电子化是对纸质媒体的巨大冲击和考验,但报纸作为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仍然具有生存空间,阅读者除了从报纸获取知识,还有享受和受益其阅读过程。因此,对报纸的评价不完全在于发行量的多少,而应综合考虑报纸的影响,特别是报纸所带来的对专业性领域的影响。报纸要吸引受众,首要的是定位。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类报纸中,中国经济时报应更好地反映国家宏观经济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更看重撰稿人与阅读者的层次。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报纸,依托我国经济领域的顶级智库所具有的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政策的职能,将报纸打造成为宣传国家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政策指导、实操模式和经验教训,以及结合典型案例,指导学者提供咨询建议、政府构建治理环境、企业家经营市场的工具。报纸要吸引受众,关键在于内容。中国经济时报既然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报纸,就要面对全社会的广大受众,这决定了报纸要做到照顾全体各类受众,同时要重点服务经济专业(含经济管理)的受众,尤其是对于经济专业人士,稍加点拨即脑洞大开。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采用缩写文字突出精华,如每篇1/3版面;摘编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观点汇编为集锦,且多刊登不同观点可营造更热烈的学术气氛;提供最新的研究报告和出版的著作名录,指导读者阅读等。在高度信息化社会,各类信息铺天盖地,人的眼睛和耳朵基本上是应接不暇,如何让专业人士既能掌握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各种信息,也能知晓相关专业领域的主要信息,还能了解全社会的重要信息,中国经济时报职责所在、市场所需。(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