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经济学考研难度为什么这么大?大牌坊

经济学考研难度为什么这么大?

又是一年考研季,“考研党”都在全力以赴地备考。备考之余,有考生问:经济学考研为啥这么难?一个“难”字背后,透露出诸多信息:期盼、不安、担忧、焦虑……说实话,经济学考研国家线是比较高的,2018年经济学考研国家线为330分,仅次于文学。2019年经济学考研国家线A区上涨到345分,B区上涨到335分。这还只是国家线,具体到好点的院校,肯定会更高。据说,郑州大学2019年经济学370分进不了复试线,考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那么,经济学考研为什么这么难呢?首先:就业前景好,薪酬待遇高。先来看看经济学专业的对口就业方向:应用经济学对口就业方向:银行、证券公司、大型企业等。理论经济学对口就业方向:公务员、事业单位、高校等。看过对口就业单位,大家就该明白经济学考研为什么难了。不仅考研是这样,高考也是如此。历年高考状元青睐的热门专业经管类专业居多,报考经济学类专业的考生也多,财经类大学一直是考生青睐的院校。其王牌专业录取分数线都是非常高的。像央财、上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虽然是211大学,但是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某些985大学。因为就业前景好,所以报考人数自然多,对于考研来说,不仅经济学专业的考生报考,还有很多非经济类专业的考生跨专业考研,特别是经济学类中的金融学专业,可以说是趋之若鹜,这样一来,导致竞争激烈,考试的难度就会加大。其次:经济学跨专业考研自学难度小。不少考生之所以跨专业考经济学,很大一个原因是经济学专业相比于理工类专业更容易自学。理工类学科的知识深奥莫测,理科基础不好的学生想跨专业考研,难度非常大。而经济学类专业的难度相对较小些,考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其中大部分知识。跨考难度小,报的人就多,竞争激烈,国家线水涨船高。第三:这是由考研的大环境决定的。不仅经济学考研难,其他专业考研也不容易。所谓的难易都是相对而言的。近几年考研人数急剧增加,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估计达到350万。虽然录取人数也有所增加,但是杯水车薪。考研录取人数增长远远低于考研报名人数,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推免人数增加,通过考试录取的人数减少,也导致考研难度加大。不过,不管考试再难,总有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放下包袱,全身心备考,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载驱

吴晓求:经济研究唯“模型论”误导了中国经济学界

12月5日,在2020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应用经济学科要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要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就必须秉承接地气的原则,扎根于中国大地,从研究现实问题中寻找普遍规律,为国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我们有一些研究者总是试图用一些简单模型,拿中国的一些数据套进去,就想得岀新的结论。”吴晓求指出,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不恰当的“唯模型论”现象,不少人沉迷于此,是因为学术评价体系出了严重偏差。“一些著名的(期刊)杂志,基本上不发表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制度分析论文,却经常用大量篇幅去论证人所共知的道理。”吴晓求表示,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理性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现实生活中,有些政策并不是完全符合道理的,能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社会没有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完成了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型成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这里面有大量的思想、智慧需要研究。”吴晓求表示,将中国经济的问题研究透彻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产业链条完整,又是转型国家和新兴国家,与许多国家有非常多的共同特征。吴晓求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对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如何防止产业空心化、如何推动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等问题,都是很重大的经济学课题,应用经济学界应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丹书

你的论文为何会被拒稿?

会写论文,并能将其发表出来,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术生存的必胜之道,至少在当前学术环境下是这样的。——文/杯中鸟911论文,是我们科研工作者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有时也成为让我们“茶不思,饭不进”的一个敏感话题。至少对笔者我自己而言,是这样的。在学术界,我们知道,“论文”是我们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宝,是衡量自己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江湖与众多武林高手竞技中脱颖而出的“必杀器”。曾经听自己的导师说过,如果在《经济研究》等级别的期刊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作者可以凭借这篇文章“吃”十来年,在学术圈可以风光一些年。当然,这可能是多年前的一种说法。虽然在多年以后的今天,学术环境和资源已时过境迁,学界这种“论文发表”的实际价值,逐渐面临日趋贬值的压力,但是近些年来,各高校学科建设竞争又进一步推动了论文发表的重要性。在当前阶段,随着“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和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使得国际发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竞争激烈程度增加,国内论文发表的重要性,尤其是SSCI、SCI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和奖学金申请方面的突出地位,不言而喻!可见,发表论文,尤其是高质量期刊的论文,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但是,在当前“僧多粥少”的学术环境下,对我们众多科研工作者而言,也不一定非得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力在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作者,他能将自己所思所想写出来,并将其所形成的论文发表出来,发表在相应质量的期刊杂志上,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是实现自我学术价值的体现,当然也是培养个人学术自信的方式。也许,这就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基本的奢望和追求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奢望,也就成为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可悲之处!说到底,作为科研工作者,你的基本任务应该就是好好写论文,认真发表论文。广大公众号的学友们,相信大家都知道,笔者在以前的推文中已经提到有关“如何写好论文,写论文中注意的问题”的个人观点。因此,在这里,笔者准备从论文发表角度,来详细分析“论文发表的注意事项”,或者说“你的论文为何会被拒稿?”今天,笔者根据自己被邀请的匿审经验、了解,总结和分享自己在审稿中的评价标准和心得,从论文审稿的不同环节来分析学术论文投稿后被拒稿的可能性缘由。1.初审阶段大家都知道,每个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仅包括所接收发表论文的主题上,而且还体现在论文格式体例上的基本要求。据此认为,一般期刊的初审阶段很简单,但在初审阶段他们也会存在一套的评审标准,其主要体现在主题定位和基本格式体例等方面。一是论文主题定位错配。一般而言,这种投稿误区的发生可能性不大,除非作者太过稚嫩,事前毫无准备工作,或者抱有侥幸心理。笔者将这类作者称之为,学术“投机者”!俗话说,这类问题发生,类似于“牛口不对马嘴”。它说的就是,作者所投的论文主题,完全跟所投期刊杂志的文章偏好定位不符,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将很典型的公司治理领域文章,投稿到《人口研究》、《环境经济研究》等类似的期刊杂志上,文章内容与所投杂志青睐的主题存在较大出入。在遇到这样情况时,期刊杂志的编辑工作人员认为你的所投论文不符合杂志的刊发要求,他们会处理得很有效率,并很快给作者发送拒稿、退稿邮件。因此,在选择期刊杂志投稿前,作者有必要研究一下所投期刊杂志论文的主题偏好,对比一下自己的文章主题和期刊所需主题的差异。二是论文格式体例不符合杂志发表要求。老实说,相对来讲,格式体例是论文发表中最为简单的一项发表任务,虽然会消耗掉一定的体力劳动,但是却往往容易被大部分的作者所忽视。请问大家,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期刊杂志有不一样的格式体例吗?一些经常唠叨、吹牛逼的研究生们,以此为谈资对象,来抒发和吐槽自己调整投稿论文格式体例的看法,试换身份来反思为什么杂志社要强调自己的特色格式体例。我们总结有三:(1)防止作者的一篇论文“广撒网、多投稿”的投机学术行为,即“一稿多投”的行为;(2)杂志社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市场服务方式,让所办期刊杂志与众不同,存在广告标签效应;(3)编辑部自我审美的界定,他们制定一套自己喜欢的格式体例。在当前每日收稿量上千篇的办公环境下,提高初审效率和质量,格式体例的评定标准,不失为编辑部一种有效适宜的操作方法。当你所投论文的格式体例,与期刊杂志所要求的体例存在较大明显的差异时,编辑部可以以此为由,拒绝推送外审,尤其是收稿量很多、所投论文主题平淡无奇的情境下。进一步来讲,对作者自己来讲,由此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你如此鲁莽、不谨慎的投稿行事方式,有可能损害你的学术信誉,进入编辑部的污点观察对象。而且,你的鲁莽行事,让你可能错过了一次投稿机会,因为你的论文拒稿理由很简单,对你来说毫无价值所取。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期刊在初审阶段还更为严格,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知名杂志,他们除了考察论文符合上述基本要求之外,还要所投论文的学术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如果学术质量和价值不达标,同样面临退稿的风险!相信,不少有经验的学友,应该已经意识或体验到这种发展趋势和压力了!但是,针对大部分期刊而言,论文的学术水平是外审阶段考察的重点工作,只要选题符合、规范水平达标,基本都有可能进下一轮的匿审阶段。2.外审阶段一般来讲,进入外审阶段的稿子,都是经过编辑部用心筛选,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但还需要进入外审以进一步雕琢。譬如,如笔者比较了解的《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特别重视初审阶段的把握,有机会进入外审的论文,都是被编辑部认定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至少在选题上有所建树。根据笔者自己被邀请匿审的经历,当外审阶段的稿子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时,可能面临退稿或者退修再审的可能性。一是论文主题不够新颖,无法激发匿审专家的阅读兴趣。简言之,你的论文不够有意思,没有见到美女“一见钟情”的心动感觉。或者说,你的论文选题太过老旧,以一些老话题为谈资。譬如,在公司治理领域,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中国儒家文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的话题时,而你却非得从老一套视角来研究,如“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主题。从选题上来看,明显前者更有意思,更能够博得审稿专家和读者的眼球。或者,即使你的论文选题的主题干很枯燥,如“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但是你的论文副标题有新颖独特之处,如“基于新一轮反腐败的视角”,有“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可取的。就笔者本人而言,论文选题乏味枯燥平常,是其写作的一大败笔,让读者继续研读的内在激励不足。幸运的是,在多次匿审经历中,笔者所收稿件的选题都非常不错。二是论文创新提炼不够,基本逻辑存在明显的误区。笔者准备所阐述的这点,应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部分,也是外审专家仔细推敲研读的部分,即论文的创新贡献和逻辑结构。相信不少读者或者学友也会注意到,不少的论文在概括自己的创新之处时,突出点难以体现,所浓缩的精华不够明了,提炼不足,即使是一些已经刊发出来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论文创新贡献之处是匿审专家评价论文录用与否的关键标准,如果作者在这个部分没有下够功夫和精力来提炼和阐述,则很难能一步达到获取匿审专家青睐的目的。甚至,简单了事的撰写态度,会误导匿审专家的评审,增加被拒稿退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论文的理论逻辑问题,是笔者自己审稿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理论逻辑,就像听故事、说书一样,你的论述节奏和思维要清晰明了,符合理论基本的故事逻辑思维,而不能漫无边际畅谈,也不能跳跃性很强。说到底,论文逻辑阐述就是让其他人包括外审专家和读者能看懂,读懂,使他们觉得你的故事通熟易懂,有收获,最好能有眼前一亮,且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在逻辑阐述方面,笔者曾经以论文逻辑思维混乱的名义退稿一篇C刊的文章,即使已经给过作者一次“修改再审”的机会,作者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所以,创新贡献和理论逻辑阐述,是论文价值体现的重要方面,从而使得它们构成论文投稿、审稿的重要评审标准,需要引起学友们的关注。三是论文研究设计方法和模型不严谨,存在设计的误区。方法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工作,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在论文写作中,方法的运用不可或缺,已成为当前经管学科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研究设计方面,数据样本的来源和运用,以及模型设计、变量的定义和度量,是我们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自然也成了我们匿审中的重视考核评审的内容。譬如一些低级别的错误,有的作者将论文引用的知名数据库的来源名称写错……论文模型设计“张冠李戴”,不符合统计实际,瞎套用数量模型……重要变量的度量方法缺乏合理性……甚至,一些核心统计值表达错误。上述有些问题,笔者在审稿中就曾经遇到过,我也很无赖遇到这些本可简单避免的低级别错误,问题严重的予以“退稿”处理。在这个外审阶段,编辑部会综合考虑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决定是否进一步推进你的论文审稿。一是最好的结果,两个正面反馈意见,顺利进入终审阶段;二是正反两个审稿意见的冲突,一个正面一个负面,编辑部可能再次寻找第三位外审专家;三是最消极的结果,两个负面意见,编辑部可能以退稿处理,当然也有一定可能寻找其他外审专家再次审稿。当然,笔者我自己在匿审过程中,一般都比较仁慈,多提意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出具“审稿意见”,在绝大多数审稿中,笔者坚持给作者“修后再审”的机会,让作者和外审专家一起进步,一起学习。3.终审阶段当你的论文进入终审阶段时,此时论文的命运一般有两种:退稿和录用。为此,在终审阶段里,退稿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当然这是仅针对外审意见比较积极的情况下。比如,论文的“政审”,即政治倾向审核。这个大家都懂的,在这里不足以赘述。当然,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提醒警惕的是,论文中中国地图的采用,尤为重要。曾经听到不少期刊掌门人的文章发表讲座,他们编辑部内部商定,可能以“是否附有中国地图”作为论文“退稿”的一个标准。如果可以,建议作者不要在论文中随意附带中国地图。4.总结可见,论文的发表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也是一次锻炼身心的考验。论文的写作、审稿、刊发,犹如一次凶险之旅,不仅带有浓厚的“撞大运”之嫌,而且其中的人间“酸甜苦辣”应有尽有。今天推文中,笔者将自己这些年审稿的所思所想予以总结,所形成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当然,在这里不包括弄虚作假:抄袭别人的问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以引以为戒,做好自己,发好论文,与广大学友们一起努力学习!

北极圈

《经济研究》创刊65周年 专家热议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要从两个大局着眼,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中国经济报告2020》一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表示,从需求体系看,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和完善内需和外需互相促进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多位专家认为,“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开局期,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革命性”意义,与之相应的经济供给、需求、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等都将面临重大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公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0年是谋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建议》指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突显。以推动和繁荣中国经济学研究为己任的《经济研究》,设立初衷是代表着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经济研究》创刊65周年之际,其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学术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特点,成为经济理论学习与研究者、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者重要的“学术研究阵地”。在《经济研究》创刊65周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再分配力度,避免疫情对部分群体的后续冲击,这是我国从中等收入阶段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在他看来,市场向前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两级化的结果。尤其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在不断减少,而要提高生产力,就需要进行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会造成优胜劣汰,或叫创造性破坏。因此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破坏的机制和环境,就需要有一个好的社会政策托底。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6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0和2021两年,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分别为-8.0%和4.8%,其中美国的经济增速为-8.0%和4.5%,而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1.0%和8.2%。在众多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在2020年还能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大国。按照这一预测,中国GDP在2020年将达到美国的73%,2021年进一步提升到75%。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蔡昉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属于较早得到控制的,因此,企业能够顺利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其复苏路径最接近“V型”结构。“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经济复苏也呈现不平衡性的特征,从统计数据上看,一些大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小,而一些中小微企业疫情中业务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农民工有的还没有回到城市的岗位上,有些回来了的也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困难。”蔡昉说。在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传统外向型经济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个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必然会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需要积极进行战略调整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形成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新发展格局。经济体系调整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必要性突显,也意味着,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经济供给体系、需求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都将面临重大调整。谢伏瞻表示,为落实新发展格局,我们需要积极推进以下改革并完善相关政策:一是围绕公平竞争建立市场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规则,保证市场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充分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产业政策要以竞争政策为基础,营造各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竞争政策作用等积极融入新的多边贸易投资规则,持续放开市场准入,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使国外更加依赖中国的产品消费市场和要素供给市场,以实现国内国际互相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在“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定和促进消费提升,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途径。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当前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比如可以加强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城乡消费等新业态的发展,同时促进企业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改善消费环境。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双循环要素中最重要的不是需求侧,而是供给侧的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要进一步关注优质生产要素,提升禀赋结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真正的短板是要素短板,不发展优质的生产要素,很难真正把短板补上。”樊纲说。《中国经济报告2020》指出,新发展格局要求依靠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来构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格局,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全球经济治理新框架和全球经济运行新秩序。(编辑:孟庆伟 校对:张国刚)

大移民

为什么经济学家很难精准预测到经济衰退?

半个世纪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开玩笑说,“美国股市对过去五次经济衰退成功地预测了九次。”从萨缪尔森的话来看,股市对美国经济运行的判断半数以上是正确的。随着经济衰退的话题重新回到金融市场的中央,过去的回顾表明,那些预言经济转折点的人的准确率令人沮丧。与股票市场不同,他们更有可能错过经济衰退而不是预测那些从未发生过的经济衰退。当然,最糟糕的情况是人们普遍未能预测到经济衰退,比如始于2007年12月的那次大衰退。伴随着世界经济走软,经济学家的缺点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增长继续降温,而欧洲看起来很脆弱,意大利已陷入衰退,德国和法国面临停滞不前的风险。3月22日,关键收益率曲线出现倒挂,美债市场发出警告信号。因为收益率曲线倒挂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尽管经济衰退之前的时间长短差别很大。与此同时,在最近对其成员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美国商业经济协会发现,42%的受访者预计明年开始美国将出现经济衰退,10%的人预测今年将出现衰退,而25%的人预计将在2021年出现衰退。经济学家预测成绩不佳的背后是什么?主要原因是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关于经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并且很多信息滞后。经济形势发生转折往往是突然的。有些是由金融冲击引起的,例如股市恐慌,这些恐慌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的Loungani表示,缺乏激励措施也可能是部分原因。与投资组合经理不同,经济学家的预测只是预测而已,即使是失误也不会令职业生涯结束。集体思维也可能构成障碍。专业预测人士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更安全,而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然后,即使出现证据,他们仍然倾向于这样。Loungani的论文表明,未能预测衰退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另一方面,确保你永远不会错过经济衰退的一种方法是不断地预测经济衰退,但对它何时到来却含糊其辞。拓宽时间范围是一个常见的策略,预测未来18至24个月的出现衰退是一个合理的预期。根据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研究中心的数据,自1959年来美国经济在任何一个月内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大约为13%。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目前告诉客户,明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40%。

小旻

近五年经管强校顶级论文发文统计:人大、北大、上财大位列全国前三!央财、厦大、东财、南财表现优异!

“TOP大学来了”小编了解到,近期已经开展了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填报工作,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在2016~2020年新一轮的学科评估周期内,各大经管强校顶级论文的发文情况吧!01人大位列榜首“TOP大学来了”小编统计后发现,中国人民大学以189篇位列全国第一,其中近五年《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分别发文78篇和111篇,两个子项均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大学,以146篇的发文总量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在《经济研究》单刊的发文量也是78篇,与人大并列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以109篇的发文总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近五年上财大在《经济研究》单刊的发文量高达61篇,仅次于人大和北大。中山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以106篇和102篇的发文总量,位列第四、五位;其中,中山大学近五年在《管理世界》单刊的发文量高达57篇,单刊位列高校第三位。02央财、厦大拥有“独门秘籍”中央财经大学独成一档,该校以96篇的发文量位列全国第六,中央财大虽然发文量低于以上五所高校,但高于其他高校,且优势明显。“TOP大学来了”小编统计来看,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以81和80篇分获七、八位,其中厦门大学在《经济研究》单刊的发文量高达59篇,单刊位列第四。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别以77和76篇分获九、十位;暨南大学以68篇排全国十一位,西南财经大学以64篇名列全国十二位;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别以58和57篇分获十三、十四位。“TOP大学来了”小编统计发现,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校发文总量均为56篇,其中南京大学在《经济研究》单刊的发文量多于浙大,浙江大学在《管理世界》单刊的发文量多于南大,从发文量也可以看出南京大学的优势在于“经济学”领域,而浙江大学的侧重于“管理学”领域。除此之外,发文量在前二十位的高校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03东北财大、南财大表现优异“TOP大学来了”小编统计来看,在本榜单中除了985高校外,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211高校均有较高的发文量,而东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则是唯二的两所非985、211高校,学科优势明显,表现优异!TOP大学来了(ID:topuniversity) 审核、撰稿:TOP编辑部

没好死

经济研究者的园地

祝贺中国经济时报创刊25周年!我读中国经济时报已有10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感到该报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好报纸。在我国发行的经济类报纸中,中国经济时报所刊登的具有深度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文章,或联系国家宏观经济实际的经济理论文章,可以堪称执牛耳者。其一是报纸有国家顶级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强大后盾;其二是报纸联系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而得以强力支持。中国经济时报头版,经常有“大家”发表的论点使人眼睛一亮,让人茅塞顿开,许多疑问立即云飞雨散。而不定期刊载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则有论有据,系统地认识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可以直接引用作为我们的研究支撑。近些年,报纸改版成为固定专栏“智库”,更是成为刊登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专有阵地,给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思想启迪,使人受益匪浅。信息传播电子化是对纸质媒体的巨大冲击和考验,但报纸作为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仍然具有生存空间,阅读者除了从报纸获取知识,还有享受和受益其阅读过程。因此,对报纸的评价不完全在于发行量的多少,而应综合考虑报纸的影响,特别是报纸所带来的对专业性领域的影响。报纸要吸引受众,首要的是定位。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类报纸中,中国经济时报应更好地反映国家宏观经济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更看重撰稿人与阅读者的层次。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报纸,依托我国经济领域的顶级智库所具有的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政策的职能,将报纸打造成为宣传国家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政策指导、实操模式和经验教训,以及结合典型案例,指导学者提供咨询建议、政府构建治理环境、企业家经营市场的工具。报纸要吸引受众,关键在于内容。中国经济时报既然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报纸,就要面对全社会的广大受众,这决定了报纸要做到照顾全体各类受众,同时要重点服务经济专业(含经济管理)的受众,尤其是对于经济专业人士,稍加点拨即脑洞大开。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采用缩写文字突出精华,如每篇1/3版面;摘编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观点汇编为集锦,且多刊登不同观点可营造更热烈的学术气氛;提供最新的研究报告和出版的著作名录,指导读者阅读等。在高度信息化社会,各类信息铺天盖地,人的眼睛和耳朵基本上是应接不暇,如何让专业人士既能掌握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各种信息,也能知晓相关专业领域的主要信息,还能了解全社会的重要信息,中国经济时报职责所在、市场所需。(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

十地

“2020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公布“经济增长与发展”仍居首位

“2020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3月17日在北京公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三农”“经济增长与发展”等研究主题上榜。在当日的“2020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发布会上,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黄泰岩代表研究团队就去年热点作介绍。与2019年相比,2020年进入前十的研究热点未变,只是排名顺序有升降。“经济增长与发展”仍居首位,其后依次为“三农”“自主创新”“资本市场”“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公共经济”。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的排名提升3位。黄泰岩分析,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相当成就,有底气去整合一个新的概念范畴,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学体系。对于“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热度下降,黄泰岩解释,这表明中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取得了成效,体现了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的努力。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目标,所以今年该热点的热度或将提升。在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并向乡村振兴衔接的背景下,“三农”热度升至第二位。黄泰岩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农业现代化,其核心问题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此外,要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至今,“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已连续公布18年。本次发布会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源:中新网

虽狎

“2019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发布

来源:经济参考报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得出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十大热点,即:经济增长与发展、自主创新、三农、资本市场、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公共经济(含公共管理)、区域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他称,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一二三四五六”特征。“一”是一个理念。即使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要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能因为短期压力而动摇。为此,自主创新在2019年中国经济热点排名中排在第二位的高位;体现协调发展理念的“三农”问题研究位次上升三位,区域经济上升三位,城市经济首次进入前20;绿色发展上升两位;体现开放的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和体现共享的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均保持高位。“二”是两个动力。一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二是作为“两轮驱动”之一的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周年之后仍然保持高位,体现了经济下行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三”是三大攻坚战。收入分配和收入政策、绿色发展以及金融安全与金融秩序仍然保持高位,体现了学界对坚决打赢脱贫、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重视。“四”是四个全面。收入分配与收入政策的高位和公共经济热点位次的上升,从经济研究角度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五”是五位一体。2008年以来,经济增长热点始终保持在第一位,体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发展战略。政治方面强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就业近几年保持高位,体现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的重要性。“六”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通过一系列经济热点的研究,就是要达到“六稳”,把中国经济引入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研究中,实现“六稳”所需要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各上升两位,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保持高位,企业成长上升4位,企业投资大幅上升21位,首次进入前20。

不离于精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博士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发表多篇论文

厦大经济学科在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较完善的科研训练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学术科研功底。一直以来,厦大经济学科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高水平科研活动,涌现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方法系统、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2020年,经济学科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成果颇丰,截止到10月,经济学科博士生已有多篇论文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最优期刊发表。本期推送为大家介绍厦大经济学科博士生2020年度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的合作发表论文。发表情况概览(1)郭晔,黄振*,姚若琪:战略投资者选择与银行效率——来自城商行的经验证据. 经济研究,2020,55(01):181-197.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战略投资者对银行效率影响的差异,并对战略投资者影响银行效率的渠道进行分析。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更为多元化,本文选取2008—2016年102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引入战略投资者能显著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第二,境内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是商业银行战略引资时的最佳选择,其次是境内非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最后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第三,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境内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引制"与"引智"渠道促进银行效率的提高。郭晔,厦门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宏观金融、金融制度与金融风险、行为经济等,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迄今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黄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9届金融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银行学、债券市场与风险管理,迄今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姚若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金融学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银行风险。(2)刘诗源,林志帆*,冷志鹏: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 经济研究,2020,55(06):105-121.税收激励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一直以来是财税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这一问题在文献中并未取得一致结论。本文使用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地级市面板数据,测算企业前瞻性有效平均税率,从生命周期视角研究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税收激励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分生命周期阶段看,税收激励的作用集中体现于成熟期企业,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影响不显著。现行税制设计及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投资策略、创新特点和融资状况的差异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分样本回归显示,税收激励显著促进成熟期的民营、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他类别或阶段的企业无显著影响。进而,本文以2014年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的因果关系,得到一致的结论。考察企业专利还发现,税收激励使成熟期企业发明授权显著增加,提高了创新质量。本文研究对于推动减税降费改革以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刘诗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20届博士生。在《经济研究》、《财政研究》、《现代财经》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财税政策、企业微观行为。林志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博士后。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企业研发创新、中国金融市场、财税政策。冷志鹏,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17级博士生,导师为童锦治教授,在《财政研究》、《财政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税收理论。(3)宁博,潘越,蒋敏:婚姻、家庭与公司金融研究进展. 经济学动态,2020(01):114-127婚姻状况、家长里短不仅仅是私人事务,也可以通过家庭成员嵌入公司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发展。近年来,随着数据可得性和实证方法的改善,从婚姻和家庭视角探讨公司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尤其是在金融学领域成功探索出婚姻和家庭因素影响公司决策的研究思路和实证方案,构成了家庭经济分析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本文首先梳理婚姻和家庭形成经济影响力的内在机理,即婚姻状态、生育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家庭资源的配置过程以及个人的行为偏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婚姻和家庭在创业、公司发展和传承等方面的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概括,并就其中具有启发性的创新洞见进行全面回顾,旨在为推进中国情境下的家庭因素与公司金融的交叉研究提供文献上的借鉴。宁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2020届博士毕业生,现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潘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迄今在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来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4)张明志,陈榕景:城市流动人口如何影响企业出口?. 经济学动态,2020(05):85-100.本文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上,本文不仅提出了城市流动人口通过降低工资水平来促进企业出口这一成本作用机制,分析了高人力资本流动人口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来促进企业出口这一人力资本作用机制,而且讨论了"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之拥挤效应"与"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之互补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实证上,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流动人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入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对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入降低了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出口,从而验证了成本机制的存在;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通过提高流入地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企业出口,从而验证了人力资本机制的存在;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城市流动人口影响企业出口的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中,存在着"拥挤效应"和"互补效应"。张明志,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和《国际贸易问题》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陈榕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20届国际贸易学博士,现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国贸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人口,迄今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期刊介绍《经济研究》创办于1955年,是综合性经济理论类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动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己任,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致力于发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高水平理论研究类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学习与研究者、经济政策决定与执行者以及社会各界朋友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而努力。《经济学动态》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自1960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既坚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及时反映国内经济理论动态,也坚持探讨和跟踪其他国家的经济学流派的最新观点,同时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经济问题。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动态性、信息性、政策性、实用性、学术性、综合性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管理人士。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