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首席访谈洪灏:好的研究员一定善于独处超女

首席访谈洪灏:好的研究员一定善于独处

洪灏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师文:王芬在国内做经济研究的圈子里,洪灏是个红人。听过他演讲的人,回忆起来都会先笑一会儿,然后蹦出一句,这个人很好玩儿的。但无一不对他犀利的见解和观点竖起大拇指。他言之有物,很有自己的一套。另外为人津津乐道的,要属他洋气的衣着风格和个性鲜明的发型,同样也令人见一面便再难忘记。近日,洪灏特地在到上海出差的一天清晨,抽出时间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做预测:重要拐点一定不能出错洪灏最先在澳洲最大的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工作,后来在摩根士丹利做过行业研究,担任过花旗集团全球资产策略师、中金公司全球策略师和执行董事,目前任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师。2017年,洪灏还被《Asia Money》杂志评为“最佳策略师”和“最佳宏观经济学家”第一名。作为一名策略分析师,“预测准确率”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洪灏有不少可圈可点的预测。比如曾因精准预测2010 年、2011 年和2012 年上半年的上证指数趋势,被誉为中国“新晋股神”;也曾预测到2013 年6 月钱荒、2014 年后杠杆牛市事件,成功预判2015 年6 月后的泡沫破裂等等。“在所有的预测中,能够有三分之二的概率是对的就不错了。拿我自己来说,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洪灏笑着补充道:“错了改成对的就好啦,不要怕改变自己的观点。当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结果可能往另一个方向去。”愚蠢的人只能看到过去,但是智者能看到未来。“智者是很少的,在我们这一行,能够看到下一秒发生的事情,对客户来说已相当难得。”洪灏说。做研究:万丈高楼平地起国内不乏做经济研究的人,但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研究?什么样的研究员是合格的?从事策略研究多年的洪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策略师“承上启下”,离市场更近。“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属性,研究员的人品十分重要。他需要是一个能够听到自己心声且不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此外作为一名研究员,一定要逻辑清晰、表达能力强。更高级的研究员一定是善于独处的。”洪灏进一步解释。洪灏认为,对于研究员来说,所谓的成功是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靠的是不断的钻研积累。成功的研究员往往具备以下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能够不断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乐于分享,研究成果能够产生相对的回报。洪灏的研究方向也发生过改变。一开始做行业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和零售业,后面才转去做策略研究。他认为普通的策略分析师一开始如果没有做过行业研究,那他的策略其实很不接地气。因此他认为,“好的研究员一定要从低做起。从采集数据、PPT 制作、模型构建,一直到分析形成观点,每个步骤都不能落下。”此外,洪灏强调好的研究员一定要观点诚实且不跟风,有前瞻性,能看到未来三至五年的热点行业,一旦爆发能顺势而为。当然,洪灏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能沉迷于经济分析,一定要产生可操作的投资建议。“只有与众不同的建议才能够产生价值,不断验证的观点才能够创造价值,也只有拐点才能创造人生。”洪灏坦言,没有从不出错的经济学家,但重要的拐点一定不能错。写报告:唯一不能用机器抓取的洪灏曾被彭博评为“中国最精确的策略师”,其研究报告常被彭博社、路透社、美国《商业周刊》和福布斯等国际知名媒体引用。曾有一位媒体人当面对洪灏说,他的报告是“唯一不能用机器抓取的”,这被他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高的评价。“每次都用同样的模型,做同样的报告,画同样的图,除了把自己活成一个机器人,其实贡献的价值很少。”洪灏认为,每个人喜欢的研究报告类型可能不一样,但一份好的研究报告,一定是观点鲜明,不拘泥于俗性,有前瞻性、开拓性且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的。洪灏用英文写研究报告,这种国际范在国内的策略分析师里不多见。他做研究也很少“讲故事”,观点都靠数据支撑。“写研究报告说容易很容易,说难也难。难的地方在于每一份报告都要有新的东西。”洪灏坦言,他的报告每一份都要从零做起,因为常常与他人观点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大。在较早之前,洪灏的研究趋向于交易,出报告的频率很高。而现在,他更加注重长期的思考。“每一份研究报告的立意像创作,不是每天都有灵感。”洪灏说。因此他写报告的时间也让人摸不着套路,没话说的时候就不说。金融行业里用机器人写报告已不算新鲜事儿。“人工智能写报告不是科幻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那些维护性的、缺少前瞻性的工作都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好的报告暂时很难被替代。”洪灏表示,研究员无法被机器替代的那部分工作,才能真正展现其价值。谈时尚:像算法可能少为人们所知的是,洪灏曾是广东省高考文科第二名。私下更是喜欢研究诗词、葡萄酒,爱好旅行、看画展。这样想来,大概也就好理解他行事风格上的那种潇洒恣意。记者听过有关于他最有趣的一件逸事是,有次洪灏应邀在一场行业活动上发言,距离他上场还有10分钟不到的时候,现场仍不见他,主办方工作人员心急如焚,突然发现他手里掂着一个苹果,不急不慢的走进会场,仿佛一切尽在掌控。除了做研究、写报告,他还要管理一支50 余人的团队,参加各种“外事”活动。但他的云淡风轻很难让人联系起他忙碌的常态。作为最“潮”的首席策略师,洪灏也谈了谈自己对时尚的理解。“时尚就像算法,不是最流行的就是最好的。流行的不一定适合,不流行的也不一定不适合。不要因为市场的流行风向,而改变自己的初衷。经典的最美,也最不容易过时,就像黑白色。”洪灏笑着说,这道理和做经济研究如出一辙。当被问到职业天花板的问题,洪灏表示,职称是有天花板的,但个人的发展高度是没有天花板的。一个人只要不断超越自己,就有无限可能性。“现在的工作让我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不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得以从新角度观察整个市场。感觉很奇妙,甚至不像在工作。”洪灏说。——————

专家学者解读2020主要经济数据:中国经济韧性强、成色足、潜力大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中国经济韧性强成色足潜力大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衰退等严峻考验,中国经济以较高的抗压应变能力,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的答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自身复苏带动世界共同复苏,与世界更加融合、共谋发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经济发展迎来“暖春”本报记者 陈果静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三季度同比增长4.9%,四季度同比增长6.5%。“这一超出市场预期的总量增速,配合结构性改善,标志着中国经济已基本回归新冠肺炎疫情前的运转常态。”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全年2.3%的经济增速预计将使中国位列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结构性改善同样值得关注。程实认为,从结构层面来看,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升至2019年3月份以来的峰值,标志着供应链的修复基本完成,有望在全球疫情回潮的背景下维持供给侧的出口优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较三季度提升3.7个百分点,表明需求侧的修复正在逐步摆脱上半年相对滞后的状态。在民生层面,得益于“六稳”“六保”政策支持,单位GDP增速对就业、民生的托底作用有所加强。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2019年同期持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过了2017年至2019年的年均增长目标,表明疫情对社会民生的冲击在消散。程实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巩固。展望下一阶段,程实表示,居民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加速回暖有望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从居民消费来看,2020年12月份就业数据与上年基本持平,这将促使居民消费信心延续2020年8月份以来的上升趋势。从制造业投资来看,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重归近年来的高位,较2017年至2019年均值水平的增幅进一步扩大。截至去年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新订单指数维持高位,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则从近年来的低位逐步反弹,主动补库存趋势渐显,叠加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向好预期,有望推动制造业投资渐次反弹。程实预计,中国经济将迎来“暖春”。一方面,消费、投资加快复苏,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这将为中国经济增添更多活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政策将保持平稳有序,不会出现“急转弯”,这将为2021年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奠定基础。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投资发挥关键性作用本报记者 熊 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实现了正增长。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投资造成巨大冲击,1月份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一度大幅下降24.5%。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方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补短板力度,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全国投资增速逐月逐季回升向好,至前三季度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分领域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增速连续4个月正增长,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同时,鼓励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补短板短期内有助于稳定投资和就业,提振内需,但更为重要的是将提升中长期国内经济增长潜力。随着一系列项目建设落地,基建投资在今年有望进一步发力。投资趋稳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优化。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降幅连续缩窄,主要是由于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回暖,制造业产出与盈利整体缓步改善,带动制造业投资持续回暖;从结构看,多数制造业行业延续改善态势,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维持高增长,显示国内制造业部门保持良好恢复态势;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产出表现强劲,反映国内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周茂华表示,随着国内需求持续改善,国内企业对经济前景信心不断增强,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回暖。周茂华认为,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与制造业投资扩张动能有望进一步增强,房地产投资整体维持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改善,推动内需恢复正常,经济更趋平衡、更可持续。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消费增速将持续提升本报记者 冯其予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降幅进一步收窄。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2020年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总体规模超过去年同期,未来消费市场会延续向好态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表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速达到4.7%,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达到2.1%,这进一步夯实了居民消费能力,为未来消费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国家出台了许多促消费政策,消费市场不断回暖,但有观点认为消费数据离公众预期仍有差距。对此,赵萍表示,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市场影响深远,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特别是对于服务消费来说,因为服务消费具有社会性、服务性、聚集性的特点,疫情防控要求一些服务消费场所控制人数、控制上座率。同时,需要人员流动的跨地区服务消费也受到疫情抑制。这些因素都拖累了消费增长,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仍然处于负增长区间。但从发展态势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未来将会逐步进入正增长区间。展望2021年,赵萍认为消费市场会持续处于回升态势,增速也会持续提高。“受2020年翘尾因素影响,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但总体增速会远高于2020年。”赵萍表示,配合疫苗接种和天气逐渐转暖等因素,未来消费增速将会进一步提升。赵萍认为,2021年消费走势受到多重利好因素影响,有望持续提升。第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给2021年消费市场的供给端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有利于消费潜力释放。第二,创新的提升。2021年,企业创新的信心指数将不断提升,配合新基建等硬件投资增长,2021年创新引领消费增长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第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继续举办进博会,进一步降低关税等,都将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外贸稳中向好有支撑本报记者 顾 阳2020年,我国外贸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挑战与压力,取得了明显好于预期的成绩,在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抢眼。“中国外贸有三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二是全球防控疫情给外贸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三是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中欧班列等外贸新业态逆势而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分析说。杨长湧表示,2020年前10个月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14.2%,为近50年来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最高值;进口份额达11.5%,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高值。此外,口罩等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既保障了全球抗疫需要,也成为我国外贸企稳向好的有力支撑。“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我国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扎实、创新动力强劲、市场充满活力、政策保障有力,无论是疫情还是反全球化逆流,都只会造成暂时冲击,动摇不了外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杨长湧说。对于2021年我国外贸的发展趋势,杨长湧表示,虽然我国外贸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机遇也在增多,外贸继续稳中向好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备有利条件——一是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可期,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外需环境较2020年有一定程度改善是可能的。二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凸显,境外订单预计加速向我国汇聚。同时,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进一步激发庞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加之促进进口的政策举措持续落地实施,将吸引更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三是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预计保持较快增长,在稳外贸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四是我国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签署RCEP、积极考虑加入CPTPP、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等一系列开放举措,将为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本报记者 熊 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一季度至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速分别为-3.9%、-1.3%、-0.6%、2.1%,全年增速实现了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党中央果断决策,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扩散,同时采取强有力的“六稳”“六保”政策措施,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让经济迅速活跃起来,稳就业保民生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一季度-6.8%的谷底逐季走高,四季度攀升至6.5%,有效保证了企业经营正常和就业岗位稳定,有效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2.1%,基本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而且呈现出逐季增长恢复的势头。“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近六成的工资性收入恢复较快,实际同比增长4.3%。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率先恢复生产经营,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政策切实发力,有效带动了就业和收入增长。”刘向东表示。此外,上调养老金、退休金标准,加大社会救济、临时救助等措施,使居民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刘向东表示,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四季度同比增长7.1%,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0%;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前11个月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这些都为维持居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我国消费也在稳步恢复,有效地带动了服务业增速回暖,大大增强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为居民增收提供了重要基础。“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巩固现有政策成效,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刘向东说。 首经贸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多措并举稳住就业基本盘本报记者 佘 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预计到2020年能完成既定目标,但没想到会超出这么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2020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但最终交出的就业成绩单令人振奋。虽然比此前连续7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的成绩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高位,而且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张成刚把稳就业的成绩归功于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复工复产,以及经济实现V型反转。“消费回暖、投资增长、外贸恢复,这些都给就业提供了蓄水池,特别是外贸。”他说,随着外贸形势好转,部分外贸出口制造业企业还出现了招工紧张的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国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应出尽出,通过保就业主体、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创造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返乡入乡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用政策的力量推动稳就业工作。2020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国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进一步增大了就业蓄水池。与此同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学生征兵等方面向2020届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政策性岗位。截至2020年9月1日,政策性岗位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上年同期增加70多万。“我国统计的是城镇新增就业,而不是净增就业,每年其实是有部分岗位损失的。前些年可能差距不大,但2020年餐饮、旅游等众多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损失的岗位可能不是小数目。”张成刚表示,这部分人可能退出了就业市场,也可能灵活就业。从近期发布的疫情流调中可以发现,有些劳动者在工作之余仍会去做兼职。此外,张成刚还建议,加大灵活就业社会保障的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实现参保缴费“全网办”,鼓励用工平台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与政府协同提高劳动者参保率。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才能鼓励更多劳动力自力更生,稳住就业基本盘。

护山神

经济学专业排名,北大不负众望排名第一,前四不见清华踪影

经济学专业是每年的高考中的热门专业之一,经济学的专业是大专业,名义又分了很多方向,无论是报考大学还是报考研究生,很多学生都想投身于经济领域,现在国内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接下来就介绍一下经济学专业排名,北大不负众望排名第一,前四不见清华踪影。NO.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历史悠久,前身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可以说是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学院之一,北京大学的经济学之所以排在第一位,首先是她的学科体系非常系统,更重要的是北京大学承担着很多国内经济课题的研究。NO.2南开大学很多人失望,第二位不是清华大学,而是南开大学,但是,她确实很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重建,反映在她出版的各种经济作品中。NO.3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是国内财经类大学中的大哥,国家级经济重点学科都集中在上海财经大学,例如,会计学、经济思想学、财政学、金融学等经济学科,取得财富都是国家认可的重点学科,上海财经大学在很多学生对经济感兴趣的情况下也是最好的学府,也就是说,她的排名一点影响也没有。NO.4中国人民大学“国名”人民代表大会的经济学在国内名列第四,把清华提升到前四位,事实上,人大在社会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没有几个能在国内对抗的大学,可以用一只手数,特别是人大的经济学专业是可以说是国内经济学发展基础的“打下基础的人”,严格、科研丰富,这些都是人大经济学专业的优势所在。以上是经济学专业排名,北大不负众望排名第一,前四不见清华踪影,你对这个怎么看?

龙行天

经济研究者的园地

祝贺中国经济时报创刊25周年!我读中国经济时报已有10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感到该报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好报纸。在我国发行的经济类报纸中,中国经济时报所刊登的具有深度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文章,或联系国家宏观经济实际的经济理论文章,可以堪称执牛耳者。其一是报纸有国家顶级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强大后盾;其二是报纸联系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而得以强力支持。中国经济时报头版,经常有“大家”发表的论点使人眼睛一亮,让人茅塞顿开,许多疑问立即云飞雨散。而不定期刊载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则有论有据,系统地认识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可以直接引用作为我们的研究支撑。近些年,报纸改版成为固定专栏“智库”,更是成为刊登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专有阵地,给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思想启迪,使人受益匪浅。信息传播电子化是对纸质媒体的巨大冲击和考验,但报纸作为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仍然具有生存空间,阅读者除了从报纸获取知识,还有享受和受益其阅读过程。因此,对报纸的评价不完全在于发行量的多少,而应综合考虑报纸的影响,特别是报纸所带来的对专业性领域的影响。报纸要吸引受众,首要的是定位。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类报纸中,中国经济时报应更好地反映国家宏观经济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更看重撰稿人与阅读者的层次。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报纸,依托我国经济领域的顶级智库所具有的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政策的职能,将报纸打造成为宣传国家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政策指导、实操模式和经验教训,以及结合典型案例,指导学者提供咨询建议、政府构建治理环境、企业家经营市场的工具。报纸要吸引受众,关键在于内容。中国经济时报既然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报纸,就要面对全社会的广大受众,这决定了报纸要做到照顾全体各类受众,同时要重点服务经济专业(含经济管理)的受众,尤其是对于经济专业人士,稍加点拨即脑洞大开。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采用缩写文字突出精华,如每篇1/3版面;摘编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观点汇编为集锦,且多刊登不同观点可营造更热烈的学术气氛;提供最新的研究报告和出版的著作名录,指导读者阅读等。在高度信息化社会,各类信息铺天盖地,人的眼睛和耳朵基本上是应接不暇,如何让专业人士既能掌握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各种信息,也能知晓相关专业领域的主要信息,还能了解全社会的重要信息,中国经济时报职责所在、市场所需。(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

鼓角角动

2021年中国经济行不行?看完这5个关键词,你心里就有底了

01:49迈入“十四五”,作为过去一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在2021年将如何前行?各界认为,强劲复苏、绿色转型、创新引领、提质升级、扩大开放,将成为202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率、民生改善激发消费新动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向好的有利因素十分明显。2020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汪红驹认为,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预计将达到65%左右,只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到“十四五”末达到甚至超过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一系列逆周期调控政策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恢复,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逐渐提高,产品和行业增长面继续扩大。国家智库和分析机构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到正常运行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对2021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和6.8%,显示出全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中国纺织重镇江苏盛泽,随处可见各种可再生纤维产品的广告牌,扎根于此的企业集群不断攻克再生纤维、无锑纤维等绿色产品技术壁垒,推进绿色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逆势成长,“绿色引擎”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推力。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同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领导人倡议“绿色复苏”,并主动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晖认为,绿色、生态、环保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绿色产业即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新的环保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会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而且更多绿色新兴产业会加速涌现,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充能”,中国选择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19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保持上升势头。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也快速增长,以新技术为引领的新企业正为经济带来越来越强的动力。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依赖创新,中国线上经济、健康产业等发展亮眼,贸易摩擦也倒逼中国加速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全球疫情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刘志彪说。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在实现由负转正后,继续稳步回升。2020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至10月加快1.7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2021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将更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将恢复增长,科技创新会催生更多新发展动能。祝宝良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及扩大内需战略逐步落实,消费也将提振升级。“消费遭受疫情冲击最大、恢复最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反弹到12%左右。”“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在新一年将继续为全球提供支撑。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贸易产值及规模保持增长,引领全国外贸快速恢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说,目前,疫情相关产品的出口需求依然饱满,非疫情产品因为国外进口商补充库存也将加大采购力度。“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世界机电生产制造中心的核心地位,家电行业出口全球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他说。成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20年,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不断加强。“随着2021年各协定顺利推进,中国与东南亚、与欧洲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说,“合作区域不仅内部,互相间的供应链也将更紧密结合,投资、贸易往来更加活跃。”他认为,这也为未来中国加入CPTPP、促进中日韩FTA谈判奠定基础。2020年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自贸试验区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2021年起还将调整进口商品三种关税税率……中国营商环境优化不断释放对外开放红利,吸引巴斯夫、壳牌、达能等跨国巨头携新项目纷至沓来。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刘畅说:“中国潜力无穷、投资环境良好,不少外企看好中国市场,投资意愿不减。”屠新泉认为,系列举措凸显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动性。“中国扩大进口,坚持开放型经济,最终将惠及全球消费者。”监制:赵丹平策划:王建华 李云路统筹:王东明记者:马姝瑞 丁乐 陆华东制作:王东明 殷哲伦新华社港台部出品

水火

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滥用?一个恐怕永远无解的问题

来源:金融界网站此前,《管理世界》的文章《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曾引发激烈的讨论,事实上广大经济学研究者早已对经济学中研究的数学方法使用尤其是越俎代庖成为研究的核心和亮点的现象有了诸多不满,对数学滥用类似的问题讨论,也不是时到今日才开始的反思。现代经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一套又一套数学模型提出、被质疑、修改和继续被质疑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整体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说清,数学究竟是成就了今日的经济学,还是摧毁了今日的经济学。经济学的数学化进程大致开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人们开始借鉴物理学中数学模型的使用方法,将其用来分析现实中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微积分的引入及其边际研究方法轰轰烈烈地展开。此后大量数学领域的知识被逐渐引入了经济学科之中,包括线性代数、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理论等等,尽管并没有人说经济学问题一定要使用数学方法来进行表达,但是20世纪40年代之后数学模型还是成为了这一学科里公认的表达规范。一方面对于经济学者来说,数学基础成为了必备的研究技能,比如萨金特时至今日依然每个学期都要去旁听数学课,另一方面许多数学学科今日的兴起,比如统计学,实际上也与经济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然而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天作之合,因为数学表达本身的逻辑性和简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经济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严谨化的表达得出一般化或者公理化的结论,也有助于不同地域、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并为经济学理论可靠性的实证检验,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学的数学化是这个学科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标志之一,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本领域对数学化的质疑其实从未断绝(当然,只是一直被压制)。很多学者认为,理论经济学公理并不反映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只是一种数学的机械主义游戏,而这也是经济学领域外人士对经济学理论研究最大的质疑所在。比如经济学传统里往往使用经济人理性、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来获得许多漂亮的结论,在很多人看来,这与现实谬之千里,结论自然很不可靠。但弗里德曼等人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理论假设的不真实不一定影响经济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如果这个理论依然可以对现实进行分析和预测,那么它的假设真实与否就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不过后来人们给弗里德曼的这个观点扣上了一顶工具主义的大帽子,因为这很容易被解读为投机取巧,学者们也会本能地规避那些无法使用简洁的理论进行描述而事实上又恨重要的问题,最终把经济学分析引入研究者自己头脑风暴的死胡同,变成所谓的“黑板经济学”(也就是只在黑板上成立的经济学)。因此很多人调侃经济学者无法预测08年金融危机时,整个经济界几乎是一片哑然,而克鲁格曼之所以能拿到诺奖,也是因为他的模型可以用来解释97金融风暴。人们对经济学的解释性始终充满期待,但也始终对这样的解释性充满疑虑,这恐怕是经济学发展永远的矛盾所在。经济学者在使用经济模型时,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允许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有多大程度上的不真实,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学中数学滥用的发端。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之所以可以和数学合璧(从经济学发展史角度来说,经济学数学化的奠基人就是萨缪尔森本人),是因为经济学本身的特征就是数量化的。因为经济变量本身存在着严肃的逻辑关系,找寻其中的因果性并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是经济学研究最核心的目标所在。但是同样地,在经济中有很多因素是呈现非数量特征的,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对信息集的偏离”,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无法解释,很多研究者也偷懒将其作为一个常数处理。这就使得经济学中的分析很容易流于机械化的表面,学者们甚至会有动机用数学上的相关性取代严谨的因果性,来进行讨论,这无疑摧毁了经济学分析的根基。而后来行为经济/金融学的兴起,也同经济学传统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关。更为糟糕的是,我们尽管长时间地对经济学中的数学滥用进行质疑,但实际上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数学滥用。最近这次争议的发端就是罗默的那篇《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经济学诺奖界的村上春树对数学滥用进行批判的例子,是他老师卢卡斯的两篇文章。在他看来,数学滥用现象主要包括脱离理论基础的非正式用语与符号、不符合现实与直觉的假定以及错误的数理模型推演几种形式。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界定,数学使用和滥用之间的分界线。人们之所以要在经济学领域中引入数学,无非是因为数学能让我们的表达更简洁、精确,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显得更加优美。但是经济学界一直有声音认为,我们可以用文字说清楚的事情,并不一定非要用数学进行分析。可是,我们究竟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只用文字来说,而什么样的问题就必须引入数学工具呢?并没有一个可行或者可借鉴的分析标准存在,我们也很难知道究竟是数学表达还是文字表达,更符合经济学的本意,因为从符号学角度来说两者都只不过是信息的承载者和阐述的工具而已。文初提到的《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这篇文章,认为数学滥用的主要形式包括论模型假设不符合现实或根据结论修改假设、数学模型过度运用、实证研究与经济理论相脱节、实证过程不规范四个方面。但问题在于四点中的第四点说明研究者用错了数学,而前三点正是我们在前文中所讨论的究竟我们能容忍经济学假设与现实存在多大差异和我们有什么标准来判断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应用是否适度上。所以这样的讨论其实是将100多年以来经济学者对数学方法的一次炒冷饭式的总结,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道数学究竟应该多大程度地进入经济学,就像我们也不知道经济学应该多大程度地入侵其他社会学科一样。我们提出了问题,但始终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倒是蛮符合大多数经济学研究的特点的。所以大家轰轰烈烈地批判一下就好了,在可见的未来,你们想搞经济学研究,发经济学论文,还是要搞各种奇奇怪怪的模型去忽悠审稿人的。附:《一个经济学学生的疑惑:经济学是不是已经沦为以经济题材为背景的数学应用学?》我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是一名大三的经济学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至今仍未得到解决。那就是——经济学到底怎么了?回看到目前为止大学前两年4个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学分最高的课程分别是:数学分析1(6分)、数学分析2(6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分)、计量经济学(3分),清一色的数学,除此之外的数学课程还包括:数学分析3、线性代数,由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课程则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国际经济学。那抛开数学,真正能让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经济学知识的课程呢?只有一门:政治经济学。除了学校的课程安排,据我所知,无论是学校招收研究生还是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公司招聘的时候,即使毫无经济学学习的背景,数学系学生的抢手程度甚至远大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想知道,经济学到底怎么了?我承认我数学不好,不喜欢数学,所以在被数学虐了千百遍之后我的脑子里产生了既可笑又可怕的想法:诺贝尔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唯独没有设立数学家,而数学家并不甘心,从而攻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说句可能有些偏激的话,如今我在学习的并不是我高考报名时所想象的那样,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的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根本就是以经济学为背景题材的数学应用题所集成的学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尽管我对高等数学比较头疼,可是我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而不管在教科书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把经济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推导的过程在我看来毫无逻辑。如若果真如此,那即使数学演绎的过程再繁琐,所用到的模型再复杂又有何用处呢?数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滥用已经太过了,如果说数学的应用让经济学研究前进了50年,那也许数学的滥用一定会让经济学研究停滞100年。我觉得也许错的并不是我,而是经济学。之前提到过,在教科书中的叙述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中,数学的演算确实越来越复杂,但内含的逻辑却毫无章法可循,对此我想各举一个例子:教科书:经济学领域中的模型不论复杂还是简单都绕不过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前提假设: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想必大家都知道。在这两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之上,西方经济学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模型、进行推导、得出结论。我想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我还记得学习高中物理时,因为数学能力有限,所以题目中经常会给出类似“假设摩擦力为零,假设斜面光滑”之类的假设,尽管实际上并不存在假设说的所谓光滑斜面,但这样一来却可以让我们在数学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锻炼我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而等我们学习了相关的高等数学之后,我们便可以拿掉这样的假设,通过同样的思想,进行完整的运算。但经济学呢?似乎经济学家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理性人和完全信息”是作为假设的存在,反而将其奉为真理,在这基础之上乐此不疲地开发模型、得出结论、发现与实际不符······这是在开完笑吗?如果说我定一个前提假设说“人类全部死光了”之后得出结论“经济就不存在了”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这样的结论有用吗?我想说的是假设是一种简化问题的过程,通过假设我们可以首先在一定假设限制下得出一个较为简单的结论,之后通过一定手段将假设还原,回归到实际的结果中来。想想我之前提到的物理学,不就是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光滑斜面的假设,再通过摩擦系数,真真切切的将假设还原到现实之中,得到真正的结果。那经济学呢?有谁将在假设条件下开发的模型成功地还原到现实中来了?没有,因为没有这两条如此强的假设,他们的模型根本站不住脚。经济学的发展难道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而是任由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任性地开发模型争夺诺贝尔奖?希望不是这样吧。之前所说的总结起来就是“经济学假设的未还原”问题,这并不是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只是一个基于利益、名声等因素考虑过后,作为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生存的人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很多人都知道这样得出的结论不靠谱,但问题是现在的学术界就认这个东西,而且理性人假设也是前人所做的奠基,即使以后被推翻也无关己事。真正设计到逻辑问题的是“理性人假设”,关于这个假设本身的荒谬我想以后再谈,现在就算我承认这个假设,我想从逻辑层面展现一下有关理论的逻辑是多么混乱。理性人假设说的是人类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或者说是矛盾的。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法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举个例子,对小孩子来说,玩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小时候玩的太疯了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意味着长大之后在求职结婚甚至在吃饭问题上都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小孩要好好读书,做到将来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一旦好好读书,小时候的利益又有了损失。类似这样的情况,我倒想知道,怎么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很明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致命逻辑缺陷就在于对于时间,它没有区分。再比如对于一家只生产一种商品的企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的价格升高销量就会下降,但是对企业来说,一件商品的利润与销量的乘积一定会有一个最大值,而企业做的最优决策就是确定乘积最大时的利润。这样是不是做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见得吧,利润与销量乘积的最大值是在现有的情况下定义的,但如果说我的企业在短时间内给出明显低于市场的定价,将竞争对手都挤死,之后作为一个垄断生产商,那时的利润到底和原先相比究竟是高是低很难说清楚吧。这样一说应该很明显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本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根本没有对时间做出一个有效的区分,更甚者,利益的实现所涉及到的是未来的时间,而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比如也许小孩子玩疯了长大一无所成但也许偏偏就因为玩启发了他的创造力呢?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实证或者推导,从逻辑上来说理性人假设本身就是个悖论,根本不能作为一个前提假设不是吗?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经济的实际应用方面,是有关学校食堂优化的问题,我想明天再来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识不多,基础也不扎实,我的很多想法都可能是错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能在数学的统治下找到和我不谋而合或是想背而行的想法,尽管我也找到很多经济学家提出类似想法的论文和书刊,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我觉得很难说得上系统更提不上是一种理论。所以我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我只希望能不带立场地找寻经济学的真理,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也许这篇文章发在行为经济学板块能得到更多认同,但我明白发在这里能听到更多理性的反对的声音,这样能让我更多地思考,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真实的想法一起分享。附:(一些我觉得有些想法的书,也希望大家能推荐好书)保罗·罗默《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托马斯·索维尔《被掩盖的经济真相》方宇军《经济学的新思维 : 兼及西方经济学的评判》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赵凡禹《经济学会撒谎》迈克尔·舍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德曼《失灵 : 为什么看起来可靠的模型最终都会失效》萨维奇《平均值缺陷》布拉斯兰、迪诺《数字唬人 : 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琼斯《谁说图表不会说谎》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撒谎》

另一人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3位博士生合作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

近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16级博士生刘诗源作为第一作者与WISE2019届博士毕业生林志帆(现为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博士后),以及经济学院财政系2017级博士生冷志鹏合作的论文“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在《经济研究》2020年第6期正式刊出。税收激励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一直以来是财税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这一问题在文献中并未取得一致结论。现有文献的一个重要缺失在于忽视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生命周期上,现行税制的适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税基、发展目标、研发能力与意愿均存在显著差异,税收激励的功效可能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使用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地级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企业前瞻性有效平均税率以准确衡量税收激励,基于现金流模式法划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税收激励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总体上看,税收激励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分生命周期阶段来看,税收激励的作用集中体现于成熟期企业,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影响不显著。现行税制设计及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投资策略、创新特点和融资状况的差异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分样本回归揭示,税收激励显著促进成熟期的民营、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他类别或阶段的企业无显著影响。进而,本文以2014年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的因果关系,得到一致的结论。考察企业专利还发现,税收激励使成熟期企业发明授权显著增加,提高了创新质量。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文献中关于税收激励效果的争论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也为如何让减税降费的“红包”精准落袋、设计一套契合企业生命周期特征的税收政策、调整现行税制使其在供给侧改革下更加积极有效而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决策参考。刘诗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16级博士生,导师为童锦治教授,在《经济研究》、《财政研究》、《现代财经》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财税政策、企业微观行为。林志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5级2019届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博士后,导师为龙小宁教授,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企业研发创新、中国金融市场、财税政策。冷志鹏,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17级博士生,导师为童锦治教授,在《财政研究》、《财政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税收理论。厦大经济学科在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较为完善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高水平科研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厚实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与方法、了解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国际化的研究和管理人才。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图片添加来源于网络

若唯无诏

16年前博士与一硕士发经济研究,16年后该硕士与博士终登顶AER!

在这篇“这个外国人拿中国数据发了多篇AER, JPE, RES等五大顶刊!汗颜!”,我们推荐过2020年AER第6期里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它聚焦于中国社会网络纽带对zheng生涯的影响。该篇文章的作者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卫星教授(先前为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现为对外经贸研究生院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根据“中国哪所高校Top5刊发表数量最多?哪所从未发表过?”,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二篇Top 5期刊,也是其第一篇AER期刊。社会纽带与中国政治精英的选择我们研究了与中国zheng局现任是老乡或大学同学关系,会如何影响候选人被选为新zheng局成员的可能性。在剔除了不同城市和大学之间质量差异的固定效应模型中,我们发现与zheng局现任存在老乡或大学同学关系的候选人,能够当选新任zheng局成员的概率会降低5-9个百分点(相关性)。对于退休的政治局成员来说,这种“纽带惩罚”同样存在;而对于低一级的zheng局成员,这种“纽带惩罚”会更强些,这与paixi内部竞争的作用相一致。吴卫星教授的教育和学术经历:讲师、副教授、教授(2004.8至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2001.9-2004.7),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硕士(1998.9-2001.7),中国科学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学士(1993.9-1998.7),湖北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资产定价、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家庭金融当年,吴卫星(博士)与汪甬祥(硕士)的合作: 汪勇祥,吴卫星. 基于流动性的资产定价模型——中国股市“流动性之谜”的一个理论解释[J]. 经济学(季刊),2004,(S1):27-40. [2017-09-19]. 吴卫星,汪勇祥. 基于搜寻的有限参与、事件风险与流动性溢价[J]. 经济研究, 2004, (08): 85-93+127. 吴卫星,汪勇祥,成刚. 信息不对称与股权结构: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 (11): 28-32. [2017-09-19].“Investment with Restricted stocks and Value of Information”, with Yongxiang Wa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15 April 2005, Volume 163, Issue 2, Pages 811-824.ISSN: 0096-3003.关于汪甬祥教授(现为南加州大学副教授)及其学术分享:https://bbs.pinggu.org/thread-915341-1-1.htmlhttp://faculty.marshall.usc.e/Yongxiang-Wang/CV_Yongxiang_Wang.pdf

魔球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2020年考研初试成绩排名发布啦!

日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在官网发布2020年研究生各专业初试成绩排名。学术之路为了方便广大考生全面了解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2020年的考研成绩分布,特对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的相关成绩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据悉,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是江西财经大学独立建制的专职研究机构,拥有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江西省第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产业经济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研究院拥有一支由知名学者领头,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研究队伍。产业经济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现共有专职14人,兼职研究2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生导师10人。产业经济学是1996年由原江西财经大学工业经济学和商业经济学合并而成的,是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是我校最早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并在江西省最早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本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招生简章显示,2020年拟在产业经济学专业招收27名硕士,全部为全日制。经统计,2020年共计有164名考生报考,其中22名考生缺考1-4门,无缘复试与录取。本文主要统计没有缺考考生的成绩分布情况。经统计,共142名考生的成绩是本文统计分析的对象,这142名考生的英语成绩平均分为59.51分,考研政治的平均分为64.88分,业务课1的平均分为70.41分,业务课2的平均分为104.65分,总分平均分为299.44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考生们的成绩是比较高的,特别是考研英语成绩。考研英语、政治、业务课1、业务课2、总分的成绩分布如下表所示。考虑到今年的招生计划只有27名,因此我们只截取前53名考生的成绩,具体如下表所示。经统计,这53名考生的英语成绩平均分为66.45分,考研政治的平均分为67.94分,业务课1的平均分为97.79分,业务课2的平均分为124.23分,总分平均分为356.41分。如果我们将这个分数与其他学院(参见: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2020年各专业研究生初试成绩排名发布啦!)的成绩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分数。因此,想顺利考取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英语、政治成绩最好70分以上,专业课成绩也不低,这样才更有把握。假如按照1:1.2进入复试,那么复试分数线应该为350分左右。

晏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 副部长刘向东:投资作用更明显

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同比增长5.4%,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2%。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尽管增速较上年有所降低,投资仍发挥着稳定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2019年投资增速虽然偏低,但在促进结构优化方面表现出了几个突出的特点。”刘向东说。一是供给优化倾向明显。全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远高于第一产业(0.6%)和第二产业(3.2%)的投资增速。而且,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1.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7.7%和16.5%。二是补短板效应显著。全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3.2%,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17.7%和13.9%。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37.2%、33.4%,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1.8个、28.0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呈现此消彼长趋势。刘向东表示,2019年房地产投资增长9.9%,呈现缓慢减速迹象,但基建投资在经历低迷之后有所抬升,3.8%的全年增速与上年度持平,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和一批重大工程的投入,基建投资还将会有较大回升余地。刘向东认为,民间投资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逐步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随着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服务业扩大市场准入,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2019年前11个月,民间资本在专用设备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领域的投资分别增长9.4%和29.3%,远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在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分别增长28.3%和17.4%,也普遍高于其他领域投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来源:经济日报